技术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15 11:25: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技术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技术管理

篇1

【关键词】煤矿测量技术管理;测量工程质量;提高

能否安全生产不仅关系到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关系到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因而作为煤矿测量部门,必须在测量过程中加强煤矿测量技术管理,不断提高测量工程质量,才能确保煤矿企业生产安全的同时促进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笔者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加强煤矿测量技术管理、提高测量工程质量的设想。

1.煤矿测量技术管理概述

综合分析多次煤矿开采事故,究其根源就在于煤矿在测量技术管理工作的失误而导致的,不仅给企业和国家造成严重的损失,还极大的威胁了矿工的生命安全。因而必须加强煤矿测量技术管理,规范生产行为,不断完善煤矿测量技术管理体系,着力提升煤矿测量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大管理力度,科学开展煤矿测量工作,提高测量工程质量,确保煤矿安全高效的生产。

2.基于提升煤矿测量工程质量的测量技术管理设想

现代化的煤矿生产离不开测量工作,煤矿测量工作离不开先进的测量技术,更离不开煤矿测量管理,因而作为煤矿测量部门,必须注重煤矿测量管理,提高测量工程质量,确保煤矿生产部门的安全高效运行。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基于提升煤矿测量工程质量的测量技术管理设想。

2.1构建并不断完善现代化的煤矿测量技术管理组与体系

煤矿测量工程中缺乏相应的管理组,则无法确保煤矿企业顺利高效的运行。因而必须构建由测量管理主管和工程师为正副组长,技术主管与技术员和测量组组长组成煤矿测量技术管理组,对煤矿测量工作进行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并得以实施,确保各项测量任务安排的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企业管理结构,构建并不断完善现代化的煤矿测量技术管理体系,确保测量工程质量。再运用完善的现代化煤矿测量技术管理体系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就测量人员和测量技术管理的工作进行规范,确保煤矿测量技术管理工作正常开展的同时提高测量工程质量。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构建煤矿测量技术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必须确保其具有全面性和执行力度,根据企业实际设置科学的管理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加大监管力度,实行岗位绩效管理很测量技术与质量管理,提升管理水平,确保煤矿高效安全运行;在完善煤矿测量技术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始终以提高测量工程质量为目的,以确保安全为前提,通过质量监督和测量过程的全程监管,开展各项测量技术管理工作,以技术管理带动质量管理,以质量管理提升测量质量,并不断完善质量管理和验证体系,以此为契机,施行质量监督职能,提高测量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从而从管理组和管理体系方面确保测量工程质量的提高。

2.2加大培训力度,着力提升测量人员的技术水平

煤矿测量技术是确保煤矿测量工程质量的根本,测量人员则是确保煤矿测量工程质量的关键,因而要想提高测量工程质量,就必须加大培养培训,着力提升测量人员的技术水平。应充分认识到测量人员技术水平对测量工程质量的重要影响,并加大对测量人员专业技术的培训,着力提升测量人员的技术水平,使其能在复杂地质情况下运用专业技术进行科学规范的测量。与此同时,还应加大测量新技术的引进和运用,从人员和技术方面确保测量工程质量的提升。

2.3 加大管理力度,严格按照测量操作规范开展测量管理工作

按照测量操作规范就煤矿测量技术进行管理是提升测量工程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因而做为管理机构,必须要求测量人员严格按照测量规范进行操作,在测量过程中加大技术指导力度,严防因操作不当和粗心大意导致出现测量结果不精甚至造成测量质量无法确保煤矿安全生产,与此同时,运用现代化的监管措施,加强技术监督,确保测量科学的同时确保管理到位,从质量和管理上提升测量工程质量。

2.4加强测量技术文件管理,提高测量技术管理质量

测量技术文件管理是煤矿测量技术管理的重要工作,其对保障测量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现代煤矿生产部门要认识到测量技术文件管理工作对测量质量的影响,以科学的技术文件管理促进测量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测量技术管理质量的提高。通过科学的技术文件管理工作,对测量工作的各项记录、文件、操作规程等进行管理,促进为测量质量的提高。在实际测量工作测量操作人员与技术管理人员要注重对操作记录、检查记录、测量仪器数据记录等进行管理,保障测量数据的真实有效、保障记录的真实有效,为测量结论分析等奠定基础,促进测量技术管理工作的开展。

2.5加强测量技术人员的中间检查,提高测量工程质量

各作业人员在具体施工过程中,虽然认真学习了规程、细则,但由于作业地区的条件不同,人员素质不同,不可避免地都会出现一些各种各样的问题,工程技术人员经常深入于作业人员之间,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对一些关键和重点工程,更须深入到实地进行现场指导,并把中间检查中易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避免类似问题的重复出现。

2.6对测量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提高煤矿测量工作的质量,保证煤矿生产建设的正常进行,非常重要,为此对煤矿测量应提出更高要求,所以煤矿测量技术人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责任感,要有超前意识,经常深入一线解决生产中的难题,提供详细的测量资料,为煤矿生产部门当好参谋。

总之,作为煤矿测量部门必须注重煤矿测量技术的管理。构建并不断完善现代化的煤矿测量技术管理组与体系,加大培训力度,着力提升测量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大管理力度,严格按照测量操作规范开展测量管理工作,加强测量技术文件管理,提高测量技术管理质量,加强测量技术人员的中间检查,提高测量工程质量,为煤矿生产部门的安全、高效生产保驾护航。 [科]

【参考文献】

[1]钱张书,周行.浅谈煤矿测量工作的实施方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4).

篇2

关键词 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安全生产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5-0157-01

目前,煤矿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繁荣的支柱产业,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推动性作用。煤矿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着煤矿产业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不断地发展,并且广泛应用于矿井的实际生产中,这就要求矿井要有着更专业、更完善的煤矿机电技术管理体系。随着机电设备在其中的使用越来越宽泛,同时,隐患也随之出现。机电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一旦出现故障,不但会影响煤矿生产的正常运行,还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故加强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对整个煤矿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煤矿机电技术管理的含义

在整个煤矿生产管理工作中,最基础工作就是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工作,同时这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因为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工作会影响牵扯到煤矿企业在煤矿开采、生产和营销中的多个环节,并且会直接影响到煤矿生产过程中井下开采工作是否能够实现安全作业等。煤矿开采过程中矿井的机电设备种类繁多,且其移动的频率也较大,因此煤矿机电技术的管理工作是十分艰巨的。同时,煤矿机电技术的业务范围较宽,对技术性的要求也比较严格,所以煤矿机电技术管理的工作重点是对机电设备进行全面的管理、使用和加强维修力度。能确保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工作有效进行的根本保证是建立健全机电技术管理机构和强化机电技术管理的领导班底。随着煤矿业的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煤电企业的设备逐步实现了全自动化,所以对煤矿机电技术的管理要求也越来越高,因为机电技术的在煤矿业的多方面应用,则更有必要对机电技术加强管理。

2 当前煤矿机电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机电管理是综合性的人与物的管理,是煤矿重要管理体系之一,是煤炭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近年来,煤矿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由于煤矿生产条件和生产环节的复杂性,机电设备的使用范围大大增加。但是高效的机电设备管理工作在煤矿起步较晚,作为设备使用、管理、维护并重的基层单位,仍处于粗放式的管理状态。下面介绍当前煤矿机电技术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机械设备超负荷运行

因为当前煤炭行业的需求量巨大,大部分煤矿企业一味追求产量,在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并不注意对设备的管理,并且在大多数的煤矿企业中煤矿机电技术管理部门都是在生产部门中设立一个小的附属部门,机械设备24小时的不间断运转,基本上没有给机电技术管理部门留出用以检修、保养的时间。由于煤矿机械设备长期的超负荷运转,致使其在运行中发生机械故障的几率增大,机械运行中的防爆开关、阻燃胶带、绞车等都是机械长时间运行中存在的重要安全隐患,而煤矿企业对这些设备的检查缺少专业的检验部门测定,通常机械携带故障工作的情况较为普遍。

2.2 煤矿机电设备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由于设备长时间高负荷的高效运作,同时机电技术管理部门的检查不及时,致使机电设备存在了较多的安全隐患。

1)提升装置:其缺少托罐装置和用于缓冲的装置,对电控系统和制动系统有没安全的保护措施。

2)绞车的复合:大多数矿井为了生产进度的提升,没有按时进行定期检修,致使绞车的复合能力超过了其自身的设计

能力。

3)电气试验:某些矿井的地下电气设备并没有按照相关规定在挖采初期进行电气试验,很多电气设备的保险丝甚至用铁和铜代替。

4)井筒装备:一些煤矿企业的井下作业环境较为简陋,井筒装备也锈蚀的比较严重,不能进行定期检查和防腐处理。

5)连线:部分煤矿的局部连线材质和工艺都不符合相关

规定。

6)综合保护:为了节省资金,大多煤矿的井下照明信号、风电闭锁和漏电保护等都不齐全,即使有大多也不进行定期维护检查。

3 煤矿机电技术管理的完善

1)加强基础管理。在煤矿企业中树立机电设备是用于生产服务的基本观念,在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对设备进行最大可能性的优化和定期检查。在选择设备的环节,要着重选取有质量许可证的厂家,以保证设备的安全质量。

2)优化设备的现场管理。首先要提高设备的安装质量,以确保机电设备能够安全运行。其次要加强设备的运行质量,对设备定时定点检查,及时了解机械设备的状态,以便出现故障时进行维修。最后确保设备检修质量,努力达到精细、严格的检修步骤,以节省维修的反攻次数。

3)培养相关煤矿机电技术管理人员。企业员工的素质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故煤矿企业更应着重培养有素质的技术型员工,对其进行综合培训,提高员工的技术管理能力。在员工的日常工作中煤矿企业要营造出尊重人才和重视科技发展的良好工作氛围,开展竞赛活动,鼓励员工自主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为企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4)完善煤矿机电技术管理体系。努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要使我国的煤矿机电技术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首先要做的是完善管理体系,不仅要规范煤矿生产中的安全操作流程,还要加大对机电技术力度的投入,并且在设备更新的同时重视人才的培养,最终建立起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体系。对于不同的机电管理科室而言,管理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区别,但一定要适合该科室的发展,也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科学技术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它可以有助于提高生力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煤矿企业的发展中要重视机电技术的创新,并且将其运用到煤矿的生产中去。另外,对于煤矿生产中的安全操作要有合理地管理流程,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4 结论

总起来说,在煤矿企业的发展中,安全生产是其永远不变的主旋律,而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工作的质量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煤矿企业能否安全生产。目前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对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故要建立健全煤矿机电技术的管理,完善其制度体系,加强技术监督,在原有的管理方式上进行创新,把煤矿机电技术管理切实落实到煤矿企业的生产中,以确保煤矿企业在能够安全生产的同时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平,陈健永.当前煤矿机电管理中的问题探析[J].煤矿开采,2006(04):52-53.

[2]万长慈,等.煤矿机电技术[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9.

篇3

1.企业技术管理观念比较落后

企业技术管理理念是影响技术管理效率的重要原因,当前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技术管理理念还比较陈旧,还有很多企业管理者在管理重点上存在问题,对企业的营销业绩的重视程度太高,对企业的技术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结合现代化社会的特征,从而使得企业技术管理效率不高,甚至还会导致企业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的现象。

2.企业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不高

企业技术管理人员是企业技术管理过程中的主要力量,随着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部门开始对传统的工作理念和模式进行改革,企业的管理人员的任务不断加重,给现有的企业技术管理工作带来严重的挑战。当前的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技术管理过程中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是企业技术管理人员本身的综合能力素养水平不高,各种管理理念比较陈旧,在管理过程中对各种先进的技术以及设备的掌握和应用程度不够,对企业的发展状况不够了解,因此使得企业技术管理不够完善。

3.企业技术管理的责任体系不够健全

企业技术管理责任体系不健全是影响企业技术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原因,责任体系的建立,是保证企业技术管理工作能够顺利推进的关键举措,企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技术问题,由于责任体系不健全,一旦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找到相应责任人,最终导致企业受到较大的损失,严重时还会导致企业的整体发展受到较大影响。

二、加强企业技术管理构建的策略

1.加强对技术管理业务流程的管理

为了实现对企业生产技术的科学管理,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应该要对传统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可以借鉴国外一些企业的优秀管理经验,对企业负责技术管理工作的员工进行明确的岗位分工,保证企业的日常工作中可以实现科学的企业技术管理,使得员工能够掌握自己所负责的技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对企业的各种生产技术,企业要提出相应的管理要求和目标,在管理过程中对各种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使得企业技术可以不断更新,为企业发展服务。

2.加强企业技术管理体系的构建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在企业技术管理过程中,要建立竖向与横向的管理体系,对于竖向而言,要建立自上而下的领导管理体系,对于企业技术管理过程中的各项任务进行有效地传递,从而使得企业技术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在企业的技术管理过程中,应该要建立一个比较明确的横向管理体系,横向管理体系主要是针对一个部门的员工而产生的,在企业的管理部门的建立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部门领导者与部门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使得员工的诉求能够得到满足,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积极性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其次,要加强企业技术管理组织的构建。在企业技术管理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技术管理组织的构建,对企业技术管理过程中的人员进行有效地配备,形成一种完善的管理网络,比如企业的技术管理组织要包含企业的技术生产人员、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企业技术责任人等,对不同的人员进行责任分工,使得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实行有条不紊的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3.加强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的水平的提升

在企业技术管理工作的发展过程中,技术管理人员是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管理人员是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一个基本要素,他们的综合能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对员工的积极性的调动有很大关系,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素质与能力,尤其是在企业技术管理过程中,要不断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在具体的工作中,应该要加强技术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的培养,使得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在日常工作过程中积极应用各种现代化技术开展企业生产与建设,比如要对技术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进行考核,确保其掌握各种生产技术的基本要义和操作规则,另外要对他们的责任态度进行考核,确保技术管理人员能够积极应对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一旦出现任何突发状况,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进行应对,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促进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充实以及完善,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途径。

4.加强企业技术管理责任体系制度的改革

在企业的技术管理过程中,责任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应该要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建立严密的责任体系制度,将企业技术管理的责任落到具体的员工身上,对员工在进行技术生产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及时监控,并且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以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

三、结语

篇4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老百姓对于电气工程的施工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电气安装技术作为决定整个电气工程成败的关键,在实施电气安装时仍然需要重点关注许多要点。其中,确保电气安装各方面的技术管理效率,就要从技术要点、施工技术管理以及施工技术素质等方面入手。因此,相关施工企业一定要对这方面工作加以重视,从而进一步确保整个电气工程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

关键词:

电气安装技术;施工技术;管理措施

引言:

在我国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的今天,老百姓对电力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相应的电气安装标准也进一步提高。然而在电气安装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点有很多,它的施工技术水平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电气工程的质量以及使用寿命。因此,做好电气安装各方面的技术管理,对我国电力事业的良性发展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实施电气安装各方面技术管理的必要性

在电气工程实施过程中,能否把握好安装技术要点,是决定整个电气工程安全性以及可靠性的重要因素。

1、可以确保电气安装的有序进行

在电气安装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一旦缺乏对电气安装技术要点的正确认识以及把握,或者对相关电气设备的施工技术了解不透彻,都会不同程度上影响到整个电气工程的安全性,与此同时,电气设备的运行也会受到阻碍。因此,对电气安装技术的准确把握以及有效管理,一方面能实现电气设备安装的顺利进行,使相关人员可以按时完成安装任务,另一方面还为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2、可以提高电气安装的施工质量

一个质量过硬的电气工程,与它的安装技术水平密不可分,相关施工企业只有实现对安装技术的严格把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从而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相关人员一定要意识到电气安装各方面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对技术要点进行有些控制,从而在保证安装任务顺利完成的前提下,为整个电气安装施工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电气安装各方面技术管理的有效措施

在我国的电气安装领域,特别是电气安装各方面的技术层面,仍然存在很多漏洞以及不足,不仅影响到整个电气设备的安装质量,同时还极大制约了相关施工企业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因此,根据电气安装的实际情况,要对安装各方面技术进行有效管理,严格把握其中的安装技术要点难点,从而为今后的电气安装奠定基础。

1、提高施工人员的安装技术管理意识

在对电气安装各方面技术进行统一管理之前,必须要让施工人员充分意识到电气安装各方面技术管理的重要性,进而在提高自身安装技术水平的基础上,确保整个电气安装的质量。其中,相关施工企业可以建立健全电气安装技术管理机制,对现有的安装技术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以及漏洞,并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从而实现电气设备的顺利安装,最终达到电气设备稳定运行的目的。

2、对电气安装个方面的技术要点进行统一管理以及控制

第一,审核变压器设备安装设计图纸。在对变压器设备进行安装时,必须要严格遵循相关设计图纸来进行,并在安装完毕后对其进行绝缘性检验。其中,安装变压器设备要按照严格的安装流程来进行操作,使它的安装牢固性符合设计要求,这也是确保设备正常运行的先决条件。因此,只有在正式安装前,做好变压器安装设计图纸的审核工序,才能为安装质量提供保障。第二,管理好隔离开关设备的安装技术。隔离开关设备的安装,作为整个电气设备安装的重中之重,它的安装技术也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在实际安装过程中,要对安装隔离开关的使用力道加以重视,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否则极易出现安装失误现象;与此同时,在安装隔离开关时,要确保它与电气设备的内部结构相吻合,只有保证三相电流可以同时出现,才能实现整个线路运行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另外,隔离开关触头的接触问题也是安装过程中的要点之一,要对插头的接触程度加以控制,只有安全接触,才能确保电气设备稳定运行。其中,在整个安装过程中,要保证隔离开关接触位置的清洁度以及完整度,避免因接触不良而影响到整个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第三,断路器设备的安装要符合相关标准。断路器设备在安装时,它的安装技术重点就是要选择恰当的接线方式,对进行跳闸以及合闸的位置进行串联处理,从而确保断路器信号传输能正常进行。一旦其中的某一个局部的连接出现错误或者异常,就会使整个电源的安全稳定运行受到影响。第四,电缆电线的安装。电缆电线的安装要在基本线路性能良好的前提下进行。所用电缆的长度以及规格都要符合电气设备安装图纸的具体要求,与此同时,在安装过程中,要加强对电缆线路绝缘性的监督以及检查。此外,对电缆进行铺设以及安装时,要保证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同时还要做好外部防水以及防潮工序,以此来避免电缆在雨水条件下进行作业而出现受潮现象,从而降低安装过程中发生故障的几率,最终确保整个电缆设备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

3、加强对安装施工人员的培训

电气安装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决定整个电气安装工程成败的关键性因素,相关施工企业要对安装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加以重视,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以及职业素养教育,使施工人员可以对先进的电气设备安装技术以及基础电气安装知识,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以及掌握,与此同时,还可以邀请一些电气安装方面的专家进行讲座,向员工传授国内外优秀的电气安装经验,让员工能对安装过程中的技术要点有一个正确认识,此外,结合实际的电气安装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升施工人员的安装技术以及综合素质。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因施工人员操作不当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电气安装过程中,涉及到的安装技术要点有很多,我们不仅要对这些要点进行合理掌握,同时还要做好相关的技术管理工作,从而在确保电气安装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推动我国电气安装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薛志凤 单位:中铁建工集团青岛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篇5

1车辆管理系统的实用功能分析

车辆系统对车辆整体运行流程能够进行科学的监管和调度处理,管理人员按照自己的使用权限资格进行地图界面校正,对单位车辆运转状况信息实时掌管显示,包括车辆运行轨迹、具体时速和停止时间等,技术人员同时需要将油箱内部燃油消耗动态参数梳理完整。具体的细化职责功能形式如下:根据系统管理员的授权规则分析,对车辆分级监控和车队层级管制规模实现综合定义,并对车量技术管理内容与司机素质调整措施实现区分,这样就能在班后对司机和车辆工作状况进行良性对比和验证。实现大范围车辆管控活动中,系统能实时显示并自动记录所有车辆的启动条件,管理者将油箱内燃油的动态参数提取之后就可以全面掌握不同车辆的详细运行状况,为满足直接合理的车辆调度指标并提供经验指导,补充监管违章操作行为的指控依据;关键环节形成的记录资料能够随时查询和回放,为事后技术科学效能分析和人员综合素质审核提供可靠依据,这势必减少司机违章驾驶行为的出现和扩散效应。

除此之外,对车载免提通话手柄进行授权处理,实现单位车辆通话资料的直接调出,既能够提升现场监管效率,并且可以杜绝司机胡乱对话的不文明现象,稳定车辆行驶安全质量。系统还制定了地图在线编辑功能,能够随时根据车辆的运行轨迹制定新型路线,并自动补充到系统地图软件记忆区域中,能对地图中相关内容进行增删处理和实时修改更新,保证界面信息的最新成果优势,坚决抵制成熟电子地图费用的不断增长趋势。而系统自带的报警项目更加符合人性控制方向要求,如车辆在控制不当阶段中产生超速和越界状况,这时已经设置的自动报警终端就会对输入的限值超出结果做出回应,调度中心或者分调度站的监控计算机就会及时对其实现报警信号的发送,全面提升中心系统对外部车辆的监控力度,对广布违规隐患的车辆实现综合考核处理,巩固既定依据资料的维护实效,真正做到行车安全环境的强效完善,在技术调整层面上明显得到升华。

2结语

篇6

1设备投资与技术要求

1缩微技术:设备投资大,使用技术复杂。

一套完整的缩微设备需要投资约一百多万元,用房约近100平方米。缩微工作中,拍照、成像、阅读、拷贝等工序要求技术高、精度高,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或经专门培训过的工作人员才能操作。

2光盘技术:设备简单,易推广普及。

光盘技术对设备的要求不高,在一般档案馆现有计算机设备上再附加一些设施即可。光盘管理系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其功能设计完全可以依据档案工作的实际需要及人们利用档案的习惯,整个系统可以紧密结合实际。光盘管理系统使用方便,采用菜单式人机对话方式,操作人员稍加培训,即可按照提示进行操作。

2复制存储与成品保存

1缩微技术:复制工艺过程复杂,缩微品保存条件要求苛刻。

缩微拍摄的工艺过程较为复杂,要求很高,需要工作人员长时间的操作练习。在复制过程中,人、设备、材料、操作方法、环境等因素及每一个环节都影响缩微胶片质量。从理论上来说,缩微品可以长期保存,但缩微品保存条件要求相当苛刻。缩微品库房环境温湿度必须保持在一定范围内,还要定期卷片防止发生粘连。

2光盘技术:录入快速、精确,保管方便、简单。

光盘技术的复制录入较为简单,只需稍加培训就可操作。目前录入手段应用较多的是光电扫描仪。它可以将档案原件以图象方式输入到光盘中去。扫描仪最大的特点是快速、精确。一般A0幅面的滚筒式扫描仪的扫描分辨率可达500DPI,只要幅度不大于A0,长度不限的任何图纸均可一次扫描输入,扫描一张标准A0图分辨率300DPI约需80秒。

光盘存储密度高,一张525英寸的光盘能存储1000多兆的字节,相当于存放上万页的A4文件或相当于13盘16毫米缩微胶卷的存储量。光盘体积小,对环境要求不高,抗恶劣环境能力强,即使在平常环境下也能长期保管。

二、档案利用工作现代化过程中缩微技术与光盘技术的对比分析

1档案检索与信息输出

1缩微技术:检索较慢,输出费时。

一般情况下,胶片是以张或卷为单位进行编目,这样查阅时必然要翻阅大量的卡片,效率很低。缩微的输出是利用显示阅读器和还原复印等设备,费时,费力。

2光盘技术:检索快速、准确,输出灵活、方便。

利用计算机对光盘进行档案数据的检索,可谓快速、准确、方便。利用快速检索功能,可以在几秒钟之内,对几万数据进行查询。在查询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提出查询的具体名称,也可提出需查询的大致名称,或几个名称进行组合。可进行模糊检索,使检索变得更加灵活、方便。

光盘的输出更加方便、准确。存在光盘中的文件和图纸可利用计算机很方便地输出,对一些数据还可以进行统计后打印输出。输出可以利用各种输出设备,如针式打印机、喷墨打印机、激光印字机等。现在由于采用了高质量喷墨打印机而不是绘图仪,使输出图纸的精度和速度大为提高。

2凭证作用与法律效力

1缩微技术:缩微品具有法律效力,可作凭证使用。

《档案法实施办法》对档案缩微品的法律地位作了规定:“各级各类档案馆提供利用的档案,应当逐步实现以缩微品代替原件。档案缩微品和其它复制形式的档案,载有档案收藏单位法定代表人的签名或者印章标记的,具有与档案原件同等的效力。”世界上有些国家和地区,允许缩微品作为法律上的原始证据,如: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格兰、苏格兰、德国、意大利等国。

2光盘技术:法律效力有待探讨,限制光盘取代档案原件。

光盘的法律效力目前处于探讨阶段。有人认为光盘技术是将原件上的文字、图像经处理后以数字形式存储,容易在输入输出时被删改,故光盘存储的档案不具有法律凭证效力。正如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管理局《关于数字图像与光盘数据贮存系统的报告》中所说:“联邦法院更愿意接受机构在日常事物处理过程中形成的档案原件作为证据”。加拿大的有关章程也提到,数字图像版本的可信度与档案原件本身并非完全一致。美国大多数政府档案馆限制数字图像技术用于永久保存的公共档案。

三、缩微技术:与光盘技术。光盘技术:发展前景广阔。

1缩微技术在保存期限、法律效力、标准化等方面优于光盘技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与光盘技术相比,缩微技术是一项成熟的应用技术,已实现标准化、规范化,不少国家不仅用它管理档案、资料、图书、情报,它还被广泛应用于办公室工作和出版发行等工作。

缩微品的保存期限较长。据有关材料记载:“国外有关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条件下,缩微胶片寿命可达500年以上”,也有的说一般可保存100到150年。光盘技术发展至今,对其保存期限说法不一。有人断言其寿命为10-20年,有人称可长期保存。但多数专家认为光盘保存信息期限为10年以上。不同种类的光盘寿命也不尽相同。所以,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缩微技术还将因存储方面的优越性继续存在下去,和光盘技术一起促进我国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发展。

2光盘技术发展咄咄逼人,应用前景广阔。

光盘技术的技术优越性是缩微技术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目前,光盘技术的技术优势正以咄咄逼人之势迅猛发展。

光盘技术应用于档案管理,可实现档案信息的海量存储、随机快速检索、网际交流、远距离传输及档案工作的现代化管理。可以对档案实行原文管理,在不动用原文的情况下,实现档案的查询、复制和利用。能保持档案原貌,扫描后的图纸能够无失真的显示和输出,且在页码上也和原档案一致。检索快速准确、灵活多样,且可实现模糊检索。统计功能齐全,可进行各种馆藏统计和档案利用统计。能够输出档案管理所需的各类卡片、目录及报表图等。

光盘是兼有数字记录和模拟记录优点的存储介质,不仅可以记录数据,还可以记录声音、图像等各类档案,不仅可以存储档案目录,而且可以存储档案全文、档案原件如照片、图片、录像带、录音带等,能很好地解决对声像等不同载体档案的一体化管理,可节省人、财、物,还可加大开发利用档案信息的广度和深度。

光盘的应用将加速档案管理现代化进程,实现对不同载体档案的一体化管理,有利于档案管理、开发和利用。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光盘技术的更高密度、小型化和降低价格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其长寿耐用、统一标准问题也可望逐步解决。总之,光盘技术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现代信息存储和利用技术,它在档案管理现代化进程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

3《欧美利用光盘技术保存档案》,刊于《中国档案》1998年第7期,王健、黄贵苏著。

篇7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技术管理;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creasing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quality people to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For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speaking, how to ensure construction quality and safety of the pursuit of economic based on benefit maximizatio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is the key. Therefore,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technical management in this paper.

Keywords: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Technical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重要性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信誉乃至企业存亡的问题。同时也是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具体反映。是通过对施工过程中影响工程质量的各因素技术参数进行控制的过程,是企业减少工程质量通病发生几率、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重要方法。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有许多新的工艺、新的技术及材料的不断出现,同时承担的新工程可能结构更复杂,功能更特殊,装修更新颖,从而促使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技术主装备不断先进,技术管理要求不断提高,这也使得施工管理更显突出。因此,加强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对于施工企业有着重要意义。

二、建筑施工管理中施工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1、施工技术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存在部分建筑施工单位尤其是规模较小的建筑单位,施工技术管理组织体系不完备问题十分严重。当前大部分建筑工程都实行总分包的机制,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当中,总包施工单位的技术管理工作应把握全局,合理划分各分包处格局,在施工过程中不仅仅有总包内部的相互沟通,还需要有各分包单位间的协同合作,各平行承包单位在技术上也要沟通和衔接。因此建筑施工技术组织管理体制应该在工程承包合同结构所确立的管理关系之上,建立起一个以总包为核心、总包分包密切合作的技术工作机制。但是,在工程施工中,经常会有施工单位不重视总包和分包之间必要的信息沟通,各行其是,使得问题频频发生。此外,对于工程项目施工技术管理不完备的单位,很有可能出现原材料储存、堆放不合理,原材料入库合格率难以控制等现象,对项目和单位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增加工程管理成本,影响工程整体进度和工程质量。

2、缺乏技术管理监督

部分施工单位存在监督工作不到位的现象,在工程中只重视建设不重视管理,这种现象在施工现场并不少见,从管理者到操作者,没有切实遵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施工,对工地中规章和规范的认识程度仅仅局限于墙上的标语。对于规程规范也认为只不过是走过场,走形式,对监督者定下的标准制度不闻不问。部分管理人员不尽职尽责,操作人员存在违章操作,这都使得工程中大小事故不断,不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工作,缺乏具体的细节监督措施,是造成建筑工程质量下降的直接原因之一。此外,大部分操作人员多为农村务工人员,文化水平不高,专业知识薄弱,传统的施工方式占绝大比例,如果业主和工程管理人员监管力度不足,很可能会出现原材料浪费,施工进度拖慢,工程返工率高,安全问题突出等隐患。

3、技术管理制度体系存在缺陷,执行力度欠佳

许多施工单位不能彻底贯彻落实并完善与工程施工相关的各种规范、规程、技术标准以及文件要求,也未能建立一个健全的技术管理组织机构和一套完整的技术责任制度。企业中也缺乏能够维持各技术岗位有序进行的技术负责人,在施工中还经常存在责任不清或无人负责的现象。有一部分建筑施工单位未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规范》制定出一套可行的技术管理制度体系,或者已制定的制度和单位现行项目实际情况不符合。最普遍和常见的违规现象就是安全措施管理混乱,具体表现为安全负责人未能尽职尽责,且操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施工中仅图方便而不顾规章制度,得过且过,项目组织人员也缺乏对操作人员安全意识的教育。部分单位在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时交底不彻底,没有对脚手架等防护设施定时派专人进行验收检查,施工现场的消防设施也形同虚设,加之施工项目本身存在的各种弊端以及技术管理人员水平的限制,建筑施工的技术管理制服体系急需弥补和完善。

三、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有效措施

1、要建立现代施工技术管理体系

首先要建立现代化技术管理体系。通过建立健全的技术管理体系,明确技术管理体系内部各级部门及人员的职责,明确工程施工过程各项工作技术要求、施工方法、质量标准,促进技术管理的有效实施。将施工过程技术管理落实到部门,再由部门分配到人,以此使技术管理责任明确,促进技术管理的实施。同时通过奖惩制度与技术管理有关职责挂钩的形式,促进全员的参与及责权利的统一,促进技术管理的有效实施。

2、要明确施工技术管理职责,保证施工质量

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建立一个完善可靠的技术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职责,为保证施工质量目标的有效实现提供坚实后盾。项目部必须组织加强技术骨干的理论学习,积极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并定期开展学习、培训和交流工作,不断加强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确保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质量事故消灭在萌芽阶段。施工过程中要明确整个工程项目中各分部、分项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标准,明确各级施工人员的职责和权利,保证施工质量。

3、要加强现场监控,促进技术管理的有效实施

现场监控是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现场技术管理与监控承购及时发现施工过程技术问题,保障工程施工技术处于受控状态。加强施工技术现场监控,加强旁站、巡检、平行检测是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是施工技术管理的重点。对于施工过程中未按技术要求进行的施工,必须及时制止并提出整改意见,要求施工人员及时进行改正。同时通过现场监控还能够及时发现机械操作中存在的事故隐患,及时发现设备技术参数设定偏差,避免事故发生。

4、加强技术管理,促进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实施

一个工程项目往往施工工艺复杂,各施工工种班组多,因此在技术上做好管理工作非常重要。首先,应该熟悉施工图纸,甚至每一道工序进行优化,同时考虑自身的资源(施工队伍、材料供应、资金、设备等)各气候等自然条件,认真、合理地做好施工组织计划。除了合理的施工组织计划外,还必须在具体的施工工艺上作好技术准备,特别是高新技术要求的施工工艺。技术储备包括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新技术新工艺培训,施工规范,技术交底等工作。确保施工过程的每一工序步骤尽在掌握之中各种情况的处理准备方案,保证能按时保质地完成。

5、加强后期施工管理,保障施工技术管理的实施

在整个建筑工程基本完成之后,对技术管理的态度也不能松懈,这时应积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施工项目的重点部位、工段进行检查,审核施工中是否存在遗漏,留有隐患,施工效果是否与设计要求相吻合。工程完成后,必须及时打扫并清洁建筑工程场地,对管线上的施工残留物需及时打扫,以避免损害管道阀门、仪表,影响后期使用。此外,在后期施工管理中,还可以采取适当的经济措施促进管理工作,如在施工班组内部采取适当的奖罚措施,可以有效地激励施工人员的积极性。

三、结论

对于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而言,其技术要点和重点就是做好安全、质量、进度和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工作,并使这四项因素尽量达到和谐统一。只有这样,建筑企业才能做好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提供综合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在施工技术方面,企业领导必须提高对技术管理的重视,通过高级技术人才引进以及现代化技术管理方法的实施,提高企业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同时加快企业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立,通过信息化技术提高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效率,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平,为企业生存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赛翔,姚敏亚. 影响建筑工程质量要素分析[J]. 科技资讯, 2009, (01) .

篇8

安全管理与技术管理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管理体系,但在企业内部又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的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离不开技术管理,离开了技术管理,安全管理只能是一个不完善的管理体系,更无法做到安全施工和安全目标的实现。技术管理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保证施工过程的人身、设备安全,技术方案、措施的不完善同样会引发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一个成功的企业抓安全管理必须同时抓技术管理,将二者融为一体,用完善的技术方案和措施保证安全生产,将技术管理融入到安全管理中,从而使施工全过程安全管理程序化、规范化,确保了安全目标的实现。

一 、前期策划技术管理与安全管理融为一体

施工项目的管理一般分为前期策划、过程控制和检查计划目标完成三个阶段。而工程项目的前期策划是安全、质量、进度等管理的关键,并形成指导施工全过程的指导性文件,明确了项目工程的安全管理目标、技术和安全等管理程序以及如何进行过程控制。施工前期策划中技术管理与安全管理融为一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施工组织设计编制

工程项目开工前,由分公司总工程师组织各相关部门和相关专业人员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明确项目的安全管理目标、质量目标、进度目标以及相关管理程序和制度等。并明确与安全管理密切相关的技术管理、施工总平面布置、力能供应、机械配置、综合进度控制以及主要的施工方案等。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由公司工程管理部组织安保部、质保部、市场部以及相关专家对技术措施、施工方案、总平布置、力能供应及机械配置等进行全方位进行评审,在技术管理方面为安全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确保工程安全管理目标、质量目标和进度目标的实现。

1)编制施工总平时考虑安全和文明施工

在编制施工总平面布置时,以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导则为依据,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和对工程的总体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使总平布局合理,交通便捷、运输畅通,减少二次搬运和反向运输,满足有关规程的安全、防火、防雷及环境保护的要求。从总平布置上满足安全管理和文明施工的要求。

2)编制力能供应计划时首先考虑安全和文明施工

在编制力能供应计划时,影响安全和文明施工的主要是施工用电和氧、乙炔气的供应等。施工用电的容量依据工程的用电设备进行详细计算,并参照施工组织设计导则,电源箱尽可能布置在负荷集中的地方,并有利于安全管理和文明施工的要求。施工用电电缆的敷设采取规范化和标准化。在编制氧、乙炔气的供应计划时,明确瓶库房的设置和管道的敷设符合安全规程和要求。

3)编制机械资源计划合理科学,确保机械设备安全

针对每个项目工程的规模、设备特点和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首先确定大件运输和起吊方案,科学合理地配置机械资源,确保设备运输、起吊的安全。目前火电项目的大型机械配置基本是:土建项目:300MW及以上工程,基本上布置有75—90m3/h的搅拌系统,钢筋加工厂布置建筑塔吊一台,主厂房建筑施工布置有2—3台建筑塔吊。安装项目:300MW工程基本上配置450t、150 t 履带吊各1台以及炉架吊装用的30t的建筑塔吊; 600MW工程配置有1380塔吊、450 t 履带吊、250 t 履带吊和150 t 履带吊;1000MW工程配置有2400塔吊、450 t 履带吊、250 t 履带吊和150 t 履带吊。

4)综合进度控制

根据施工合同工期要求,编制科学合理的进度计划,尽可能做到均衡施工和减少大的交叉作业,特别是避免土建与安装的大交叉作业,以保证安全和文明施工。针对目前业主对进度控制的要求,我们采取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合理科学的安排施工工序,尽可能减少员工加班和疲劳作战,确保员工正常休息。

5)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确保施工安全

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各个专业的施工方案,均应经过详细的讨论和论证,特别是编制大件起吊方案时,要经过详细计算和复核。最后经过相关专家进行共同评审,确保方案的科学、合理、可行和安全。针对不同机组的特点,特别是第一次安装的大型机组,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向兄弟单位学习同类型机组的施工经验,编制合理的施工方案。针对扩建工程,在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时,明确新建项目与老厂共用系统的接口关系,严格执行作业票制度,从而确保系统连接的安全。

2.项目开工前编制技术管理文件,为安全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项目工程开工前,认真组织编制技术管理程序文件和管理制度。在各个单位工程和分项工程开工前,明确规定了开工条件,从现场的施工条件和相关软件资料均要符合开工要求,特别是开工前的安全和文明施工条件都要进行严格的规定,从而确保施工安全。对作业指导书的编制,提出具体编制要求,应规范化和标准化。对施工现场的总平、水电管理等都编制有详细的管理制度。从健全的技术管理制度以确保安全。

3.积极参与不安全因素的调查识别

在技术管理方面,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安全危险因素的调查、识别,熟悉各个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从而使技术管理人员在编制技术文件时,能全面考虑针对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应采取的相关技术措施和安全措施,并且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检查和控制。

二、施工过程中技术管理切入安全管理

过程控制重点是检查施工过程中对技术管理文件执行的情况。如果只有良好的策划和完善的管理文件,没有严格的按照文件去实施,则安全目标是无法实现。我们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过程管理。

1.严格按照技术文件施工

施工过程管理应强调按照施工图纸、厂家资料、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的要求施工,特别是要严格按照施工图纸施工,没有得到设计修改通知,决不能任意修改图纸。施工组织设计经过总工程师批准后,不得随意修改总平布置和主要施工方案,如果确实需要修改,必须要经过原来的审批程序。经过批准过的作业指导书,如需修改方案,同样需要经过原来的审批程序。使作业人员做到施工按图纸,修改有依据。

2.加强现场检查

加强公司和分公司的技术管理检查,确保工程的施工安全,公司和分公司要制定了相关的检查管理制度。公司工程管理部每半年要在全公司范围内组织一次技术管理大检查,同时检查与安全管理相关的技术管理工作。重点检查作业指导书编制和执行情况,检查编制情况主要是检查是否按照公司制定的作业指导书编制要求进行编制,作业指导书中安全施工措施的编制应符合下列要求:针对项目施工特点指出危险点和重要控制环节与对策;明确作业方法、流程及操作要求;根据人员和机械的配备,提出保证安全的措施;提出出现危险及紧急情况时的针对性预防与应急措施。检查在施工过程中要改变施工方案时,是否经过原来的审批程序。检查执行情况主要是检查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是否按照作业指导书中编制的要求进行施工。检查作业指导书的交底情况是否符合要求,特别是对作业程序、操作要领、安全措施的交底应详细,对无措施或未经交底就施工的和不认真执行措施或擅自更改措施的行为,对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分公司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每月或每季度组织一次检查。经过检查、整改、完善,使作业指导书更加具有可操性,真正成为作业人员的指导施工的文件。

3.重点项目专项检查

针对某些项目存在较多或较大的不安全因素的特点,公司或分公司要组织专项检查。特别是对大型设备的起吊和大型机械的拆装工作或者是新工艺、新方案的应用,公司技术管理部门要特别重视,工程管理部门要组织相关专业的专家召开专题会议,对运输、起吊方案进行讨论和认证。在方案正式实施前,进行现场交底,检查起吊前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组织相关人员对全过程进行全面旁监。

4.加强动态管理

根据工程的不同阶段、不同季节采取不同的管理。施工阶段对现场的总平布置、力能供应、施工用水、用电进行动态管理加强检查;针对不同的季节编制季节性施工措施,并检查措施的执行情况;在调试阶段,编制分部试运作业指导书并经过详细交底,加强试运设备和系统的检查,严格作业票制度,从而确保试运期间人身、设备安全。

5.保证质量以保证安全

质量事故的同时可能会引起人身、设备的安全事故,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因此要以程序化和标准化的技术管理,合理科学的技术措施和方案,严格质量管理制度,加强施工过程的质量监督控制,保证施工质量,以确保安全。

6.技术管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参与安全监督检查

安全管理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的责任。管理人员具有管理的责任,作业人员具有执行的责任。在分公司人员配置中,虽然在各个层次均配备了专职安全员或兼职安全员,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履行着自已的职责,但要将安全管理工作更加深入,必须要全员管安全,我们的技术管理人员在平时工作中,在深入现场解决技术问题、质量问题的同时,检查安全设施是否完善,是否有违章现象,是否存在不安全的隐患,发现问题立即要求施工人员进行整改。

三、加强总结积累经验 完善管理

篇9

关键词:技术水平;技术创新;技术选择;技术经济

技术是能够生产一定实际产品的投入要素的各种不同组合。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实力。当一个企业总体技术水平高时,其产品的科技含量也高,相应地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那么,如何评价企业技术水平先进与否,企业如何选择生产技术?本文将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一、技术水平分析的意义

任何一项技术都要经过从构想——研究开发——成熟——投产——淘汰这样一个过程,即使在技术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人也要经过不断地培训和学习,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

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20世纪初以前,基础研究的成果——科学发现经过应用研究,转化为开发的成果——技术成果,也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需要30年左右的时间。而到了20世纪下半叶,尤其是70年代以来,从基础研究的成果到技术开发产品的转化只需5年左右的时间。如从1831年电机原理的发现到1872年电机的发明用了41年时间;而从1974年提出无线移动通讯原理,到1978年出现无线电话手机只用了4年时间。

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加速了老技术淘汰的速度,电脑的快速更新换代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某一项技术现在还处于领先水平,但也许过不了多久,就会变成一项落后的技术。因此,企业只有了解自己的技术状况,不断加大技术开发研究(R&D)的投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目前,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商品的技术寿命越来越短。把一个全新的产品投产,再推向市场,要承担很大的风险,耗费很多资金、精力和时间。企业在选择技术时,既要减少风险,尽量选择成熟可靠的技术,又要及时抓住市场机会和企业机会,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二、技术水平分析原则

由于技术水平评估的含义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至今尚未形成一种为人们所普遍认同的标准。而且,技术评估活动本身所具很强的目的性与选择性,使得评估时选择问题的侧重点也就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技术水平评估实际上包括了这样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着重从技术自身发展水平的相互比较的角度来理解,可称之为狭义的技术水平评估。其二,着重从技术应用的经济效益以及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可视为广泛含义上的技术评估或技术的社会评估。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动力,而它自身发展又受到社会、经济的制约。现代社会、经济、科技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呈现出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所以,当我们综合评价某项技术并根据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构建评估指标体系时,不但要考虑狭义技术、经济效益评估和社会效益评估等诸方面的评估指标,而且要考虑其中交叉、重叠或复合构成的指标。显然,对每一项技术都要求它应该是技术上先进、生产上可行、经济上合算、社会上合理、环境上相容的,这些标准(或原则)实际上反映的正是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

当然,站在企业的立场上,他更愿意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去对企业的技术水平进行评价。凡能带来较大经济效益的技术(既先进又能用于获利的技术),就是应予以选择的好技术。反之,经济效益不佳的技术,即为较差的技术。此外,经济效益既有近期与长远的区别,也有局部与全局之间的差异。因此,要综合考虑各类经济效益并使之达到最佳化,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决策的原则。

三、企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企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测算分析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程度。技术水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不同的时期,同一种技术其先进程度是不一样的,20世纪80年代的先进技术到了90年代就可能成为落后技术;二是技术水平高低是通过同类企业的对比来得出结论的。所以,在建立企业技术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时,一定要注意可比性的问题。

对于企业技术水平评价,不仅包括现有技术水平,而且应该包括其技术创新能力。因为企业未来的状况,更决定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据此,企业技术水平分析可分为两块:(1)现有技术水平分析:主要包括企业的生产设备、职工素质、效益指标和消耗指标;(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估:主要包括R&D投入、研发人员以及企业的创新管理。

1.企业现有技术水平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1)设备成新率=设备已使用年限/设备设计使用年限

(2)设备水平结构=达到某种水平(国际先进、国内先进等)的设备价值/全部生产设备价值 #p#分页标题#e#

(3)设备年代结构=某年代(如80年代、90年代等)设备价值/全部生产设备价值

(4)人均年产值=公司年总产值/公司员工人数

(5)人均劳动生产率=人均年产值/人均工作时间

(6)新产品占销售收入比率=新产品销售收入/公司产品销售总收入

(7)销售收入增长率=(今年的销售收入-去年的销售收入)/去年的销售收入×100%

(8)物质消耗产值率=公司的年总产值/公司的年物质消耗量

(9)能源消耗产值率=公司的年总产值/公司的年能源消耗量

2.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

(1)R&D投入占销售收入比率=R&D经费投入额/公司总销售额

(2)R&D支出结构=R&D某项费用(如购置设备、人员奖励等)支出额/总R&D费用

(3)学历结构=不同学历(如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等)人数/研发人员总数

(4)专业结构=不同专业(如管理、计算机、机械等)人数/研发人员总数

(5)研发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研发人员总数/职工总数

另外,对于创新管理所涉及的指标,如激励机制、知识管理等,难以量化处理,所以一般采取专家打分法。

四、企业技术水平评价

对企业技术水平的评价采用综合评分法,以百分制记分。首先,根据各指标的重要性,赋予不同层次指标的权重ai、aij、aijk,其中:

∑ai=1 (1)

∑aij=1 (2)

∑aijk=1 (3)

式中,ai,aij,aijk分别为不同层次的权重。

其次,根据所得数据对各项指标进行打分。

对于一些可通过计算或统计得出定量数据,如:职工年均产值、能源消耗产值率、R&D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设备成新率、人均年产值、人均劳动生产率、新产品占销售收入比率、销售收入增长率、物质消耗产值率、物质能源产值率,可以以行业平均水平为参照,计算其分值。假设行业平均水平分值为60。其计算公式如下:

fijk=Dijk/Dijk×60 (4)其中:fijk——指标分值,Dijk——指标值,D*ijk——指标行业平均水平。

注:若f取值大于100时,取100。

对于另外一些定量指标,如设备水平结构、设备年代结构、R&D经费支出结构、研发人员专业结构、研发人员学历结构,其分值的计算则采取另一种方法:首先选取一组最佳的结构组合A*=(A*1,A*2,…… A*n)T(一般参照同行业成功企业的模式),以及相应的权重ω=(ω1,ω2,……ωn),然后根据实际指标值进行分值估算。

设指标实际值A=(A1,A2,…… An)T,则:

对于一些定性指标如激励机制、知识管理水平,由于难以量化。一般采用专家打分法。对激励机制的评分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物质激励主要包括工资、奖金以及持股等手段;精神激励主要包括晋升、进修等手段。对于知识管理水平的评价主要从知识的共享、知识的积累、知识的创造等几个方面来考虑。

然后,计算企业技术水平评估的综合得分计算公式如下

五、技术选择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开始注重技术投资,希望借助高新技术,提升原有产品的科技含量,并实现产品结构的升级,或者是介入新兴领域,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从高科技产业的市场前景和国民经济产业调整的大背景看,这股热潮的兴起似乎毋庸置疑。但涉及到具体投资项目,企业在作出投资决策时应该具体分析。

技术的经济性是企业在选择技术时需要考虑的首要和中心问题。采用新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产生新的经济效益。技术商品的收益,最终要通过产品上市,在市场上赚得超额利润来实现。因此,在高新技术和相关新产品开发之前,总是要进行全面认真的市场调查。要对资金投入和市场前景、利益回报等因素之间进行权衡比较之后才进入开发阶段。这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开发活动。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风险很大,即使是作了周密的市场调查和预测,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成功的技术未必被市场接受。

企业选择技术有许多考虑因素,企业选择新技术最根本的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要实现这个目标,企业在选择技术是要充分考虑自身特有条件。要明确产品的销售对象、市场潜力、考虑本企业的投资环境,如资源条件、资金实力、技术水平、销售能力和基本建设环境,以确定产品的品种、规格和档次。明确了产品的目标之后,再着手选择适合于生产该产品的技术和设备。不同的技术和设备包含着不同的资金密集程度和技术含量,价格上有巨大差别。在选择技术和设备时要把握五条标准,即经济性、适用性、可靠性、先进性和生产成熟度,权衡彼此关系,避免顾此失彼,寻求最优方案。

对于企业来说,在选择技术时应注意克服两个误区。一是认为技术越先进越好。引进技术,要视企业总体水平和消化吸收能力,量力而行。过分强调技术先进超前,往往导致对配套条件的苛求。外部条件不配套,可能发挥不了该技术的优势,造成浪费;二是认为采用先进技术,产品一定先进。其实不然,先进的技术不是万能的,而有一定的针对性。有的可降低成本,有的可节约人力,有的能提高产量,当然也有的技术能提高产品质量并保持质量的稳定性。可见选择先进技术,要有明确的目的。 #p#分页标题#e#

另外,先进技术通常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这类设备投资大、能耗高、自动化程度高、对原材料要求高、产量大、用工少,多数情况下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较强。采用这类技术需要大量资金、大批技术工人和高水平管理人员、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能源。对于资金短缺、劳力富裕、人员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不很高的企业,不要过分强调先进性,应充分考虑技术的适用性。

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资本雇佣物质资本的时代,知识的重要程度得到空前的提高,公司投资高科技项目时,应充分重视从事高科技项目经营管理以及技术开发人才的价值。拥有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高枕无忧,先进技术只是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建立起一套对经营管理人才、核心技术人才的有效率的激励机制,吸引高科技人才安心投入技术项目开发经营也是不可少的一环。

参考文献:

1.王宗润.企业技术结构的概念及评价问题.价值工程,1998,(6).

2.吕巍,何立民.企业产品创新.经济管理,1999,(5).

3.刘都庆.怎样依据商品经济寿命周期进行决策.统计与决策,2000,(3).

4.余学斌,郭新有.企业综合经营能力的评价与分析.统计与决策,1999,(5).

5.付临芳.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构筑.商业经济与管理,1999,(3).

6.关培兰.论激励机制与人力资源开发.经济评论,2000,(2).

篇10

关键词:科研院所;技术创新;技术管理

1 科研院所加强科技创新的意义

科研院所在服务社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支撑国家重点产业的区域布局和发展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多学科专业交叉群集、多领域技术融合的特征日益凸显,必须紧紧依靠团队力量集智公关。因此只有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通过技术、人才、资本、科研协作外包、技术服务外包等方式,将科研院所科研与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出来。科研院所要开展创新资源的整合重组,围绕区域重点产业,并解决机构分散、功能重复、创新能力不强、高水平成果匮乏的问题。科研院所要建立同高校、企业、地方政府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

2 科研院所加强科技创新的对策

2.1 正确认识到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科研院所要树立深化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牢牢把握“一个基点”,即科技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结合。强化“三条路径”,即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加速成果转化。推进“三个转变”,即推进科技创新从创新平台建设向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从以应用型技术研发为主向集成先导型协同攻关、从注重科技成果向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的转变。科研院所要进一步加快改制步伐,根据科技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行业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加快科技进步,以科技创新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科研院所要努力形成产业技术领先、知识产权密集、创新效益大幅度提升的科技创新基地。

2.2 充分发挥出在经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科研院所要坚持把高新科技作为核心动力,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化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技术密集度和产品关联度。科研院所要利用科研优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行业科技工作对社会经济建设的先导和支撑作用,在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发模式探索、行业先进适用技术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和推广应用。科研院所要加强和企业的合作,促进企业结构优化,将科研项目及科研产品与企业资源共享[1]。科研院所的试验设备、测试检测设备和实验室向企业开放,免费试验、公开图书、影像等资料,为科技型创新项目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可转化的科技项目,促进成果的产业化。

2.3 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促进科技创新

一是通过申请专利、专有技术认定等合理有效的技术确权和保护措施,鼓励发明创造,尊重智力劳动成果,调动干部和员工从事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二是是要合理进行规划,有效配置科技资源,将研究发明的专利技术集中统一运营,促进专业技术有效利用;三要逐步实现内部组织真正转型。根据科研机构的改制要求,合理配置科研、生产、营销力量。确立适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思路,理顺与下属机构的权力、责任、利益关系;彻底打破“铁饭碗”、“铁交椅”,全面实行劳动合同用工制度和岗位聘用制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内部分配机制,特别是鼓励创新的激励措施。进一步转变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立足创新、使内部机制运转顺畅、高效[2]。四要科研院所要深化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和政策,综合采取多种途径,引入社会资本完善产权结构。支持主要经营者、技术及管理骨干将他们的命运与科研院所的命运结合得更为紧密。继续鼓励在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中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让科研院所能够摆脱发展制约因素,更加健康地发展。

2.4 面向企业和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科研院所要大力发展科技产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通过加强科技创新,积极为社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供技术服务。科研院所要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的辐射力,并围绕产业发展的需要,注重自身建设,加快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探索技术创新联盟的新机制和新模式,与政府、高校及企业等各类创新主体加强互动和合作。科研院所要推进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高层联动,经常组织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对企业在技术开发、产品研制、运营管理、生产销售进行把脉诊断,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急需的问题,促进企业健康发展[3]。科研院所要充分发挥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在科技创新活动、科技成果转化、实施重大科技项目。

2.5 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相结合

科研院所要采取多种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一是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有机结合,积极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服务,加强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构建科研、设计、工程、生产和市场紧密衔接的完整技术创新链条,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有效集中;二是建立联合创新平台。科研院所适应政策导向,与高校、企业共同建立研发基地、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技术创新机构,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促进资源集成,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三是建立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充分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经常性地开展产业技术培训讲座、专题知识讲座、实际操作培训、行业科技咨询,帮助区域内成员企业解决各种实际应用中碰到的技术难题;推介联盟成员的科技成果,促进产学研各方沟通,推动区域块状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

2.6 加大政府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科研院所要充分发挥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作用,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政府投入主要用于重点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资金、贷款贴息、补助资金及其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科研院所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政府投入的管理,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制定或调整已有的减免税收、税利返还、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这样科研院所才能加大对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并以科技成果作为无形资产作价人股的方式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4]。一是加大政府科技投入的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科研院所的投资力度。不断提高科技专项资金占GDP的比重,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政府投入的稳定增长和长效投入机制;二是科研院所要在总收入中留足科技开发基金,反哺科研开发;三是科研院所要积极争取国家各个系统的科研经费。鼓励社会资金对科研院所的投入,拓展研发经费渠道,探索科研院所及其技术检测机构的大型仪器作为公共服务平台的合作共用新机制。

3 结束语

总之,科研院所只有不断完善内部功能,合理调整组织饥饿哦股,做好运行机制转换等工作,才能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此外,科研院所还要加强管理,制定健全的规章制度,准确定位在技术、产品、市场以及行业等方面的战略,为科技创新提供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出科研院所科研储备、科研人才等优势。

参考文献

[1]朱荣静.论科研院所科技人才管理措施[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2):15-17.

[2]包仁艳,黎晓东,李萍.科研院所转制之路的经验与思考[J].科技智囊,2013(10):4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