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范文

时间:2023-04-07 14:36: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语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语文

篇1

关键词:语文;“问”中学;培养;提问题

语文课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教学生死学知识。我们应教会学生在“问”中学语文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

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就会在试图精确地提出问题时,积极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就会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思维品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问题,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使学生真正指向自己的疑难处,从而更好地活化、优化课堂教学,使整个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生命跃动的过程以及体验阅读乐趣,积极而有效地学习语文的过程。

二、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上课从不主动问问题,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呢?

1.帮助消除心理障碍,使其敢于提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是胆小、紧张,害怕提不好而受到责备或被同学取笑;二是有些学生不善于提问,不善于思索和怀疑,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是学生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

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

(1)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比如,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对于一回答问题就害怕的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让他们在课堂上大胆发言。

(2)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

(3)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小组的竞赛成绩,这样,学生将会在竞争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

2.通过多说、多做多想,使其勤于提问

(1)让学生多说,、学会提问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外部表现。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保证学生有说的机会,通过多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勤于提问的习惯。

(2)让学生多做,启发提问

实践活动是学生形成问题的基础和源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而提出问题。

(3)让学生多想,深刻提问

课堂上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面临的问题作较深层次的思考,通过分析和比较,就能将问题转化,提出优化解答过程的新问题。只要指导学生对问题多作思考,学生就能创造性地提出更深刻的问题来。

3.教给学生提问方法,使其善于提问

许多学生觉得没有问题可问,主要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1)找准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提问。如,教《灯光》一课时,我组织学生围绕“郝副营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一问题来进行讨论,在讨论及交流的过程中学习课文内容,感受郝副营长的英雄形象及课题“灯光”的含义。

(2)寻找文中矛盾之处加以质疑

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并加以质疑,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如在《草原》一文的教学中,学生发现了几处看似矛盾之处:“翠流”是将流而没有流出,那么后文为什么还说“轻轻流入云际”?作者到底是想“久立”还是“坐下”?既然“看不见什么东西”,怎么还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呢?而这些地方正体现了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在《草原》一文中故意将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使语言在简洁中见意蕴、普通中见哲理,生动而鲜明地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转弯式提问

篇2

2.基于课堂生成的语文教师能力构建李思衡

3.语文教学中的基础与素养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 袁立权

4.点燃思维之光——浅谈想象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与培养王学胜

5.语文素质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杜淑英

6.浅谈美育与语文课堂陈淮高

7.研究性学习:"读图时代"背景下经典文学作品教学的策略选择唐长青

8.高中语文教学之魂——营造课堂文化氛围黄斌

9.教学目标的预设:果实挂在恰当的高度曹义荣

10.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王艳艳

11.春风不来,三月的桃花不开——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讲赵振威

12."双主体三步式"语文教学模式初探许卫高

13.语文"六种学习方式"初探周凤娟

14.浅议语文素质教育课堂模式的构建单思忠

15.新课程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探索庄静江

16.探究式学习的三境界——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读本》(四)"走进哲学"专题导读丁育茁

17.探究性学习与"香菱学诗"宋丽华,刘加臻

18.新课程下的语文创新教学崔秋霜

19.实践性课堂教学的研究——一节语文公开课引发的思考王菊翠

20.如何应对课堂意外殷雨濛

21.尝试自能量化作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陈玉明,范清华

22.新课程改革的几点困惑王倩影

23.莫把课堂当"秀场"张梅秀

24.如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林华

25.老树着花无丑枝——从《兰亭集序》的教学谈古代散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何坚平

26.鼓励多元解读,突出思维开发——《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设想、思考和启示姜洪根,荆志强

27.课堂回归质朴交还学生——谈《蜀道难》的教学预设和生成王丽红

28.谈真正意义上的语文阅读教学朱新云

29.例谈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审美回归王旭东

30.清新纯朴的水乡美——沙白《水乡行》赏析彭存明

31.记叙类文章写作中的"虚"与"实"颜金桥

32.有创意地表达的基本策略高爱军

33.读写结合,切实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熊春生

34.网络作文教学模式初探任云霄

35.如何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之我见党文博

36.立足课本,积累写作材料卢燕

37.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 作文也快乐王竹香

38.春风化雨话作文曹明凤

39.浅谈作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冯明德

40.作文创新要以创新意识的培养为重点卜春富

41.在创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邱淑茹

42.高中作文教学低效原因的思考黄翔东

43.作文立意的"四忌""四宜"张兴虎

44.高考作文结尾技法戴家华

45.采他山之玉,彰华美之气——谈中国古典诗文在考场写作中的运用魏冬

46.《望海潮》教学案例占爱芹

47.让学生在"幸福"中穿行——记《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侯喜君,李红亚

48.创造者的赞歌——《彩色的荒漠》简析毕宇清

49.如夜蝶舞诗意飞翔——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札记蒲雪咪

50.苏教版文言文注释指瑕章湖君

51.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附加题商榷孙富中

52.让课堂真情涌动王芳芳

53.横看成岭侧成峰——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杜海燕

54.一切景语皆情语丁良杰

55.生活处处皆语文马小清

56.文学作品色彩的调配及其表现功能刘珂,田廷宾

57.信客教国文何以从容不迫孙自见

58.向西部民歌学习语言艺术陈宽明

59.新课改不应抛弃好传统刘甫碧

60.新探《师说》教学王清秀

61.高考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技巧谈梁洁彬

62.诗歌诗论评析鉴赏解答指导孔莉青

63.试卷讲评"五部曲"李奕萍

64.现代文大阅读决胜攻略潘松

65.高考名句默写常见失误及矫正例说杨树平

66.高考"科技文"推断题命制思路揭秘王天宝

67.古诗歌鉴赏五步"诀"马林科

68.鉴赏诗歌形象考点剖析刘敏

69.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谈高考作文中的模仿与借鉴李文俊

70."八句诀"妙译文言文赵文英

1.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愉快教学潘正斌

2.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十一个关键尺度——谈"以学评教"的课堂评价机制的积极建构郭建华

3."三主四式",圆"梦"之路陈宝祥

4.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谈善用迁移,活学语文谢莉娟

5.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语文教师的对策唐海霞

6.夯实基础,让语文教学收到实效梁燕丽

7.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张金花

8.在创新中谋求发展赵静瑶

9.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布文胜

10.培养学生多读多写的习惯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淀李建民

11.妙用导语,将学生引入美的海洋李晨

12.关注平时注重积累——谈中学语文语言运用教学曹永华

13.灵活处理教材,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温彩芳

14.课堂提问的多样性梁军hHTTp://

15.浅谈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语文教学江庆农

16.不着一字,难得风流——谈语文课堂中多媒体运用的误区万琳

17.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几个误区吴建雄

18.浅谈农村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巢红仙

19.引导学生走进美丽的文学花园郑旺吉

20.浅说中学生阅读习惯李明霞

21.浅谈文本的深入解读王艳

22.展开想像的翅膀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 刘锐

23.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之我见瞿云华

24.《诗经》中"赋"的表现功能黄莉

25.文言文断句浅谈梁小萍

26.谈如何鉴赏古典诗歌尹学艳

27.作文教学中教师的"马步功"丁绪华

28.让作文教学与学生积极心理体验接轨刘党桦

29.因势利导、调动积累,提升学生作文的文化底蕴陈建生

30.作文敦学如何调动情感何跃

31.诗意地表达生活——高一作文教学杨冬梅

32.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谈学生作文的评改王文荣

33.体物赋形饰情原理——高中生作文如何做到理性与感性的结合马建华

34.发挥个人优势,讲究应对策略翟凤举

35.有效提高作文成绩的可行性论证李晓红

36.三"招"可使记叙文"动"起来黄坚起

37.开发地方资源促进写作教学方圆

38.论学生作文中的几个写作误区林峰

39.作文题记的写法梁悫

40.作文构思训练卢宏基

41.永远的情永远的爱——《雷雨》,一曲伟大的人性之歌何新学

42.周朴园的前世今生王旭忠

43.从范进到孔乙己陈家根

44.花开自在悲乐随心谭志鸿

45.绘寥廓绚丽之景,抒壮志豪迈之情——《沁园春·长沙》情景交融艺术特色赏析祝杏清

46.横看成岭侧成峰——重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李元洪

47.肝肠寸断情何以堪——浅谈韩愈《祭十二郎文》的抒情艺术郭在欣

48.《死水》反讽手法质疑官炳才

篇3

一、语文对话教学的概念界定

“对”者,“相处、相遇、相知”也:“话”者,“交流、交换、交际”也。“对话”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就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的谈话”或“两方或几方之间的接触或谈判。”即与单个人的独白相对应的一种言语形式,属于纯粹的语言学现象。广义的对话,还指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自然、社会之间,这种对话并不以口头语言的交会为特征,而是通过人对文本、他者的理解、感悟和批判、表达展开。我所说的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是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建构的教学,是追求生成性和创造性、个性化和生命化的教学,它以师生心理世界的开放为特征,以互动为方式,通过语言交融、心灵交流,师生双方均从对话中获得道德和理性的升华,对话的终极目的是实现人的生命存在价值,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这种教学在学习价值上,不仅注重获取有意义的知识信息,更注重参与到知识的批判和创建中去创新学习;不仅注重能力的培养,更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注重展开外向型对话交流,更注重展开内向型对话交流。在学习组织上,不仅注重学习者的个性化展示,更注重学习群体之间多向交流与整合。在学习成果上,不仅注重改变自身,更注重改变人赖以生存的世界图景。

二、语文对话教学的特点

1.和谐性

和谐追求的是全面发展,“和乐如一”、“和之至也”、“使万民协和乐如一家人”是和谐的顶点。对话教学的和谐性是指对话的各要素之间相处融洽、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和帮助。和谐是对话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谐的课堂是一个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课堂,要做到师生关系平等美、学习方式自主合作共享美、教学过程流畅美、教学内容丰富有效美。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座位、环境各要素具有不同的质能和效用,相互之间取长补短,条件适宜,就能各自将潜能释放,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形成各种组合和互补优势,从而提高系统的活力和效用。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和谐世界的基本要素,语文对话教学追求诗意的栖居,首先要营造诗意栖居的环境,这就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亲善,相互接纳,相互帮助。对话的对象要以诚相待,每一位对话者都要有博爱之心。师爱荡漾,民主人道,公平正义,保证每一位对话成员的对话权利,维护对话权益,形成合理、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讲诚信、讲道德、讲秩序的对话行为规范。

2.主体性

如前所说,对话不仅仅是狭隘的语言交谈,更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对话建立在最基本的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的关系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之间,不能是教训和被教训、灌输和被灌输、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而应是平等的、民主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的关系。在过去的“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是“我――他”的驯化关系,而在对话教学中,师生之间则是“我――你”关系,各种对话都是一种“商谈”,是在共同探讨未知的新领域,学生成了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主体意识觉醒,自己读书,自己感知,自己思考,自己体验,交流自己独特的感悟,从而获得发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归还学生的话语权,因为学生不仅有机会说,而且与教师共同决定着对话的形式和内容。尊重学生、尊重差异,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其本身就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另外,真诚、信任亦是对话不可或缺的前提。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有自我发展的潜力,另一方面,学生要相信教师及其他同学在引导和帮助自己发展。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能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真诚的交流和沟通。

3.创新性

“对话教学”的核心是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对话。对话教学改变了师问生答的单向输出模式,而代之以师生间、同学间的多向互答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受问者转变成主动发问者,成了学习的真正主人和自主探究者、发现者,由于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因而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对话鼓励创新,鼓励与众不同,在各种思维的碰撞中,又促进了新的创新。而且,语文学习具有模糊性特点。这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其一,由于人生经验、感知视角、思维方式、言语储备、情感类型等方面的个别差异性,导致每一个人对文本的理解都是独特的;其二,在解读文本时,即使读者对文本的感悟相类似,但组织语言时也会带上自己的烙印。因此,与传统教学相比,对话教学过程是充满创新色彩的。

篇4

《爱莲说》《陋室铭》阅读比较 陈少华

缓坡还是陡路——小议《老山界》中的插图 夏晴益

说明文阅读两篇 温志成

说明文阅读训练三篇 詹长青

说明文阅读训练两篇 张兴武

散文阅读训练三篇 宫锐

主题阅读设计:学会感恩 邵传祥

《父爱在手》阅读训练 周祥松

《生命中的贵人》阅读训练 蔡元新

记叙文阅读训练 贺晓红

记叙文阅读 李雪梅

文言文阅读专题演练 周春林

文言文课外阅读 章华民

文言文比较阅读训练 张恒利

借助比较阅读提高阅读水平 戴建明

简笔勾勒意蕴丰厚——"岁记"写作技法例析 傅望华

常见易混淆词语辨析 李正兵,陈雪莲

过招 王磊

"唯愿朱衣一点头"--谈中考作文开头与结尾的升格策略 吕嘉兴

中考作文备考训练例谈 凌淑萍

让古诗文为你的作文添彩 俞秀英

作文要凸显个性化 巩长虹

中考小作文如何尺幅兴波 洪峻

巧加作料妙添文采 周远喜

2005年中考综合性学习题述评 刘筱玲

病句修改训练题 张建国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注释补遗 李晓华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窗》赏析 赵勇

品读《最后一份晚报》 傅望华

清新凝练富含哲理--《冰心诗四首》赏读 黄丽霞

"骗"中见深情--《连环骗》赏析 张磊,郭俊臣

席慕蓉《贝壳》赏析 张建军

圣洁中的感悟--泰戈尔的《雪》赏读 胡涛海

科技说明文阅读训练三则 张秀德,王绪合

散文阅读训练三则 朱慧鑫

《一只救命野狐》阅读训练 邵传祥

欣赏诗歌四步曲 徐海松

为何称物品为"东西" 单永进

从古诗文中了解到的…… 蔡文亚

古代交友称谓例说 周景明

"垂青"一词的由来 侯夫强

"氽"、"汆"和"籴"辨析 张其兴

温柔父爱 刘苏滨

一个记账本 王洋

我不想长大 郑玉彩

书思 宋雪

成长的感觉 袁定一

读书之旅 梁骏朝

神游书海 汤玉婷

蚂蚁的哲学 吉姆·罗恩,李孟

中学语文园地(初中)投稿须知

多义性全命题作文的快速构思 曹津源

创造亮点成就美文 李培荣

浅谈中考作文的包装技巧 马淑敏

记叙文结尾方式举要 朱峰

话题作文的训练途径 陈琛

题记,作文有你更精彩 王文炎

中考作文拟题的四种方法 刘亚勤

浅谈话题作文的立意 苏云霞

悲壮的母爱——《至爱》赏析 钱耀忠

冷冷风雪写深情朴实凝练显真功——读高吉波《雪地里的红棉袄》 何绍袖,高吉波

关注人生涵养心灵——《湖·树·山》赏析 李孟华

《北风乍起时》赏析 夏飞

细切的描写深邃的哲思——杨绛散文《阴》赏析 翟俊玉

《幸福的柴门》赏析 阮利惠

中考记叙文阅读解密 代奕鸿

现代文阅读的四把"金钥匙" 沈旭普

深入《散步》文本深处品味字里行间真情 邵巧敏

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 许蓉蓉

记叙文阅读训练二则 刘胤龙

2006年中考句子运用错题盘点 杜荣霞

介词使用中的常见错误举例 王新红

成语褒贬演变例说 刘金华

"歧义"趣话 陶国圣

等待 王若岩

享受读书的乐趣 李燕兰

最后的晚餐 汪蕾

我也是富翁 程媛媛

人生几何 黄丽慧

怀念三毛 舒加

青苹果的成熟旅程 冯思华

因为爱所以爱 周鹏程

本期重点作者介绍

《中学语文园地》约稿内容与要求

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 苗青

走出材料作文立意的思维误区 王林喜

话题作文"读书"写作导练 谢记军

《老师,请理解我们》升格示例 冯汝汉,金伟

作文求新面面谈 宋卫邦

幽默——作文制胜的一个法宝 邱俊凤

运用相似联想展开类比说理 杨家贵

母爱,美丽的情感之河——"母爱"话题作文导写示例 高宏岐

擦净心灵——《鸟群》赏析 康哲峰

你就是一架琴——《生命之琴》赏析 曾红,齐心

超越生活,找回快乐——《诗意情感》赏析 缪金才

一曲人道主义的赞歌——屠格涅夫《乞丐》赏析 曹珠凤

珍惜创造的萌芽——微型小说《萌芽》赏析 郭栓枝

在唐诗里做"客" 汪红光

常见易误词语辨析四例 闫建华

文言文综合复习 程鸣

《你心中谁最重要》阅读训练 杨正猛

《对手,你好》《生命,因对手而精彩》比较阅读 付敢泽

《一张忘取的汇款单》阅读训练 石小兵

井底之蛙的自白 谢晓霞

爸爸的"治懒"计划 王仁凤

此岸·彼岸 刘哲

坚守 李敏捷

品味四季 张洪政

我想化作梅花 唐薇

我多希望…… 顾萍

把心放宽 朱红建

篇5

关键词:语文学习 培养 质疑精神

同一种意思,可以有多种不同形式的表达;不同的意思,也可以用同一种形式来表达。这或许就是汉语的独特魅力之所在。也唯有在汉语的学习中,我们才能经常看到这样的语言:言之成理即可。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怎样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言之成理”呢?要实现这种多元化,无疑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而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也将更加有利于其在使用相同的、有限的教材的情况下,更多的涉猎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

在外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又通过质疑来学透更多的知识呢?无疑,对我们手中使用的教材的质疑,是最便利的途径。这也将更加有利于老师指导学生提出质疑,验证质疑。在验证质疑的过程中,学生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更会涉猎到更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孔雀东南飞》被称为古今第一长诗。诗中描述的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故事更是被后人传为佳话。诗中对刘兰芝有这样的描述:“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从这些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刘兰芝是一位贤德的妻子。可就是这样一位贤德的妻子,为什么只能得到阿母“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评价,最后落得个被修还家的下场?面对这种不公平的结局,学生们会有自己的不理解,会有自己的疑惑。此时,我们便可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这其中的原因。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学生会了解到中国封建社会纷繁复杂的礼教。会深知在封建社会里,妇女的地位是如何低下,更会充分了解到“三从四德”、“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封建礼教对当时妇女的毒害之深。对这些知识的了解,无疑会对深入理解《孔雀东南飞》这篇叙事长诗大有帮助,同时,对今后学生学习这一类文章都会有颇多益处。通过探究,学生便会发现,虽然刘兰芝是一位心灵手巧、善良孝顺的妻子,但与焦仲卿婚后几年,却未能给焦家添得一男半女。在当时的社会里,这无疑是已为人妻的刘兰芝犯下的最大罪过。封建社会有七出之条之说。七出者,无子,一也;u,二也;不事姑舅,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从七出之条我们就不难看出,婚后无子是位于七出之条之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更是对这一罪过的有力证明。这种罪过,在封建社会里,被无条件地强加在了妇女的身上。因此,从封建礼教的角度看,刘兰芝最终落得一个被修的下场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又会发现这样一种不合常理的事情。在封建社会里,被修还家,是一个女子蒙受的最大耻辱。被修还家的女子,其身价也会大大降低,甚至是毫无价值。可文中刘兰芝被修之后,其身价却不降反升,不仅县令家派人来提请,就连太守家也派人来提亲,这十分不合常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质疑很难从史料方面去解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从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方面给予较为合理的解释:这与《孔雀东南飞》的形成过程有关,这一首叙事长诗,一开始可能是依照真人真事写的一首不算太长的叙事诗,只是在民间长期的口头流传中,善良的人们把自己的愿望加在了这个故事中,让其变得越来越长,并最终成为今天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样子。如诗中如此贤良淑德的刘兰芝,却被焦母蛮横的休掉,这不免会激起人们的义愤。你焦母有眼无珠,修了刘兰芝,我偏要你看看刘兰芝的魅力。于是,县令家和太守家求婚的系列情切便在人们的这种义愤中应运而生。[1]这也正是“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种现实写照。

李清照《如梦令》中写到:“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在导读材料中,编者写到:“……醉意未消,暮色苍茫,泛舟误入荷花深处……”学生读到这里,会有这样的疑惑,既然是喝醉了,那还怎么去泛舟游玩,这不是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吗?那么,诗中写的“沉醉”就真的像导读中提到的那样是醉意未消?《现代汉语词典》里这样写到:“沉醉,大醉,多用于比喻:沉醉在节日的欢乐里。”既然是多用于比喻,那么诗中的沉醉是否也只是一个比喻,诗人并不是大醉之后泛舟游玩,而是在游玩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被身边的美丽景色所吸引,并逐渐陶醉其中,最后甚至是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归家之路。这两种解释,都有其合理性。那么,究竟哪一种解释更为合理,要弄清这个问题,老师不妨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一方面弄清楚李清照是否喝酒,另一方面弄清楚宋代的酒是否就像今天我们喝的酒一样。通过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既让学生解决了心中的疑惑,又让学生对宋代的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更便于学生学习同一时期其他词人的作品,这可以说是一本万利的事情。学生通过查阅文献,会知道当时的酒跟我们今天的甜酒差不多,或许词人游玩时有酒助兴,但这种酒很难让人达到大醉的效果,因此这里的“沉醉”理解为沉醉在美丽的自然景色之中更为合理。

人教版初中语文收录了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藤野先生》,对文中“‘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一语的解释,人教社不同时期不同版本都大同小异,其核心意思都是指那些清末初到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先在东京弘文书院速成班学习日语”。看到这个解释学生不免生疑,当时的中国留学生仅在东京弘文书院学习日语,或者说弘文书院只教日语?如果真是这样,那为什么还要跑那么远到日本去学,清末中国的国门早已被迫打开,在国内学习日语也并非难事。要解决这个疑惑,就要弄清楚,清末时期日本东京弘文书院究竟教些什么,中国留学生是不是在这里仅仅只是学习日语?通过查阅史料,学生会明白当时的弘文书院是完全根据中国留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设立的特殊学校。其前身是嘉纳治五郎自己办的私塾型学堂“亦乐书院”。早在1896年嘉纳治五郎就在当时外务大臣西德二郎的受益下接纳中国留学生。而后亦乐书院演变为弘文书院,其教学目标是为“清国留学生”考进正式的专门学校作准备。书院在创办之初设立了普通科和速成师范科。较为正式的普通科一般为三年制,教授的主要是日本语和普通学科知识。速成师范科一般为一年,教授日语、修身、教育学、数学、理化、史地、体操、动物学、植物学、理科指导、图画、英语(选修)等。后来因为留学生剧增,应广大留学生的要求,又陆续增设了各种科目的速成班。其学习时间一般也是一年,有的是八个月,最短的是六个月。同时还增设了速成普通科,学时为两年。作者曾经就是速成普通科班中的一员。但有趣的是,根据日本研究留学生教育的学者叙述,该书院甚至曾经兼设有为方便日本学生学习中国语言的“清国语言科”,却没有开设专门为中国留日学生补习日语的“速成日语科”或“速成日语班”。由此,我们便知,人教社关于《藤野先生》一文中“‘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一语的解释是不准确的。通过学生进一步查阅资料,总结概括后认为,将“‘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一语解释为“指清末到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书院速成班学习日语等知识的中国学生”,或者“指清末到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书院速成班学习日语和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的中国留学生”更为准确。[2]

不难看出,不论是古代的文言文,还是近现代的白话文,都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去质疑,去深入探究。在课堂上,我们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既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又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扩大知识面。在质疑中学语文,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中一项一本万利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影:《寻找课文中的“穿帮镜头”》[J],《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11期

篇6

一、备知识

备知识,离不开教材。中学语文教材在选编上,注重体现时代精神,重视思想品德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师在备课时,应以教材为依据、以新课标为标准,要求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周晓枫的《斑纹》被收入必修五“奇异的自然”主题单元散文,正如周晓枫文中所写的一样,“让人眩晕的圆斑”“加重了观察者的视觉混乱”,当我初次接触这篇课文时,感到震撼与迷茫。因为本人酷爱散文,在备课时,我首先抓住此文的知识结构,品出作品文体的精致、繁复、别出心裁,语言的丰赡华美,这篇课文充分展示书面语言的考究、绵密和纯粹。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能较为清晰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旨,我就从斑纹的修辞入手,走一走《斑纹》的迷宫,去“窥一斑而知全豹”。比喻、排比、反讽、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此文中信手拈来,作者动用这些云谲波诡的修辞对世间万物极其细腻地体察与感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颇具先锋意识的散文文本和真实新鲜的人生经验。

这篇散文在题材、结构、语言方式等方面都追求个人风格:求新、求变、求异,这就是当下新散文的特点。只有我们了解了这些特点后,才能和学生一起透过斑斓的“斑纹”,发现作品中“将沉静、深微的生命体验溶于广博的知识背景,在自然、文化和人生之间,有复杂的、常常是富于智慧的意义联系”。

二、备能力

1.阅读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些名言都表明,阅读的“量”与“质”都直接制约着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读书要做到口勤、手勤、脑勤,即“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意”。其中“口不绝吟”指出声的朗诵和背诵,这是我国千百年来的读书经验之一。对于中学生而言,审美的读更多的是以感性的方式走进语言世界,不要一味地偏于理性的思考,繁琐的追问。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作为教师不仅要做一个忠实的听众,更要做一个仁者,拥有宽广的胸襟,播撒爱的种子;做一个诗人,倾听花开的声音,走进学生的心田;做一个哲人,指引理性的思考,将阅读引向纵深处。

2.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这是一种人与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的能力、做事的能力。在备课中,我充分考虑到创设情境,形成交际氛围。让学生在强烈的交往和表达欲望中不吐不快,是进行“口语交际”有效训练的关键。强调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并不是简单强调开设专门口语交际课的重要性。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与学生的倾听、阅读、习作素养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因此,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要有机地渗透到平时的语文教学课堂之中,并做到课内外结合。

3.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即创造力,是在解决任务中,有效地对原有知识与经验进行重新加工组合,创设新设想、新事物能力。《渔父》是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生存选择”板块中的文章。教学该文,大部分教师的处理是用渔父来衬托屈原,用渔父的“顺应”来衬托屈原的“坚守”。于是屈原的形象高大起来,相比之下,渔父则被贬得渺小许多。备课时,我对这种做法不敢苟同。我们赞美屈原的人格,理解他的行为,他用高贵的心灵铸造自己的独立人格,用自己的执著追求坚守爱国复兴的理想,并为之献身,用死抒写生命的壮美。但是,我们不能硬性要求学生都像屈原那样选择,为自己不能实现的理想而死。

通过对《渔父》的解读,我要和学生一起明白:世人的“顺应”好像在山脚下前行,屈原是文人精神的高峰,而渔父就像那飘荡在峰顶的白云。

三、备教法

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遵循优化组合的指导思想,但能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方法是没有的,教学方法本质上是辩证的、集体的;任何教学方法仅能有效地解决部分教学问题。所以,对教学方法的使用,必须全面地按新课程标准的教学任务的要求,灵活地进行取舍,使之达到某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最大限度地解决问题的综合教学效果。

四、备教具

教具在课堂上的利用不仅直观、形象,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电教手段运用到教学领域,其开发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和高度的抽象性。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掌握教具的制作、利用,以便达到最佳的利用效果。

多媒体辅助教学便是“计算机出现之后,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产物”,它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其科学性、先进性、生动性、直观性等特点越来越成为课堂教学的最佳选择。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能加大课堂容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并富有艺术性。

篇7

一、让文本动起来

1.要向学生生活开放,走近文本

教材内容来源于生活,课本是生活的记录,生活中的感性会带来思维的形象性,接近文本,让文本活起来,将文字变成景物、图片、音响,有利于其对文本的学习。课前让学生走近大自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让他们到郊外、到田间、到小院去看秋景、尝秋果、闻秋香、听秋声、品秋韵,既可以欣赏秋天的丰收景象,感受秋天的喜悦,又可以陶冶性情,提高兴趣。

2.必须走近文本

多读、多思、多议、让文字变成跳动的音符,变成活动的场景,给人以动感、以美的享受。让学生易于接收,乐于接受。(1)让文脉牵动出美,文脉即文章的线索,找准了线索会采到一串串珍珠。本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雨中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缀起来,从整体上带来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如果找准了文脉“秋雨”,则会在学生面前出现一幅秋景图,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2)让文眼闪动出美。如“趁你没留意”一个“趁”字,写出了秋雨的神韵――善解人意;“轻轻地”“在不经意间”写出了秋雨的柔情――温柔、细腻。再如“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一个“勾”字,传神地再现了小朋友的动作神情,让人仿佛置身于浓浓的香味之中。这就有让人如临其境有垂涎之感。学生能不置身于课文中吗?(3)让文句跳动出美。秋天的雨“有一盆五彩缤纷的颜料”“黄色的银杏叶、红红的枫叶、橙红的果树、七彩的仙子”,此其垂涎三尺之味美;“轻轻地”“争着要人们去摘”“吹起金色的小喇叭”此其婉转之音美;“清凉与温柔”“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此其可亲可敬之情美。这样,让一个个文字变了“色、香、味”俱全之餐,“声、情、境”并茂之剧。

3.向生活延伸,走出文本

学习即生活,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生活有多丰富,语文学习资源就有多丰富。课堂教学是有限的,教学过程本身具有的生成性,新的问题和新的学习需要将不断产生,这就要求老师将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建构新文本,生成新知识。可以让学生再次回到大自然中去体验,摸一摸银杏树,尝一尝柑橘味……也可以引领学生学习《听听,秋的声音》《天净沙・秋》,让生活知识融进语文知识之中,让学生的视野更广阔。

二、让课堂动起来

课程生活化的现实离不开课堂教学过程,生动的课堂如同生动的舞台,可以让学生学得更轻松。课堂上老师精彩的解说、深情的朗读、生动的肢体语言,学生天真的问答,繁杂的议论,可掬的憨态,都会构成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老师善于“传情”,学生则会“探情”。当老师动起来后,就会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秋天的雨》中教学难点“人格化、艺术化的语言的理解”就会迎刃而解。教学中“教”动起来,老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控教学,通过倾听学生的声音让学生体验尊重,通过交流分离彼此思考见解和知识,学习中,“学”动起来,探究体会文脉之美,合作品味文眼之美,自主学习欣赏文句之美,从而达到共识、共言、共进的目的。

三、让学生动起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动”起来,语文才会动起来,因此应从“听、读、说、写”四个方面关注学生个体化入手。让学生自主分离语文学习之乐,“听”可以是静静地闭着眼享受,可以好奇地瞪大眼聆听,可以是摇头晃脑地品味。“读”语文,语字在前,这就说明读的重要性。朗读、默读、齐声读、美读、选读、情景读,在变化中读出情感,读出意味,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说”“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让学生说秋风秋雨、话秋果秋草、道秋韵秋味。“写”是表达的最终表达形式,“言为心声”“我手写我心”,调动了学生的情,会让学生欲罢不能,此时可以接着再现情境,拓展情境,让学生仿照课文句子续写。

篇8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课堂教育 历史发展

回首百年,有许多为语文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前辈值得我们感谢和铭记:王国维、梁启超、刘师培、陶行知、、钱基博、徐特立、陈望道、刘半农、夏尊、叶圣陶、黎锦熙、吕叔湘、熙、张志公、吕敬先、段力佩……正是以他们为代表的一批批优秀学者、语文教育家和勤恳务实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不懈努力,为中国语文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构建了理论,积累了经验,创造了业绩。当然,我们更应该感谢的是无数叫不出姓名的、一直默默在一线耕耘的普普通通的语文教师,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语文教育事业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回首百年,也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继续思考。对此,贯穿于百年语文发展中的各种争论就是最好的证明:文白之争,课程目标之争,读经之争,大众语之争,汉语语法之争,语言、文学分科之争,文道之争,学科性质之争等等,有些争论甚至延续到现在,仍未有定论。更有趣味的是,在语文学科中一直存在着一个其他学科不曾存在、可能也不会存在的问题,即语文教育是否应该回到古代。或许,古老私塾的继续存在、读经活动的蔚然兴起就是这种意识的现实反应。这些现象的出现并引起相当一部分人的关注和共鸣,除了证明语文教育在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学科以外,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现在的语文教育是不尽如人意的。

而对语文教育的不满,作为社会群体意思的反应,显现得最为突出的是发起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一直延续到现在仍有余波的、社会多方参与的语文教育大讨论。这一次讨论给中国语文界带来的影响无异于一场大地震。其作用,从学理的意义上讲,更多的是体现在提出了问题,问题的核心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从效果上说,它使许多一直沉睡其中的语文界人士纷纷觉醒――意识到语文教育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紧接着也产生了更大的困惑,以至于有相当一部分语文教育工作者反复问着同样的一个问题――中国语文教育怎么了,今后的语文怎么教。有的学生竟然给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高考,我还会学习语文吗?的确,在面对高考这道铁门槛时,教师和学生都不得不忽略所有的问题,因为面对高考,他们的答案只有一个――一丝不苟地应试。

看来,语文教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境地。当21世纪的曙光照临中国大地的时候,在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的背景下,我国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全面启动了。作为基础教育各学科中的重中之重的语文学科也沐浴着课程改革的春风,不断抽条发芽,展现新绿。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为今后的语文课程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根据新课程编写的新教材,打破了几乎是一家教材垄断全国的局面,呈现出语文教材建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形成了教材发展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竞争格局。

具体地说,课程改革纲要出台了,课程标准有了,教师的课程意识有了吗?我们的课程理论研究能否跟上了改革的需求?在过去教语文就是教课本的惯性下,教师们能否区分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三者的关系吗?新的课程理念有了,我们的教师理论素养和实践水平能否适应新的教学任务呢?在人们早已习惯于按中央课程编制的材进行教学的情况下,能否根据不同的课程类型编制出适应不同地域、不同学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材呢?对于选修课教材、活动课教材、拓展型教材、研究型教材,我们的学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我们的教师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吗?每门学科都有其相应的知识体系,在否定了过去陈旧的语、修、逻、文之后,新的知识体系改如何建构?过去的语文教学强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如今我们引进了西方建构主义理论,课堂上强调教师、学生、课文作者等教学要素之间的平等对话。而对“对话”的精神实质,我们是否真的把握了呢?在中国,语文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在继承传统和借鉴国外这一敏感的问题上,我们将如何根据国情来把握分寸?素质教育倡导了好些年,但应试教育之风不减反盛,语文评价的中心如何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移,如何从注重评价“量”,转化到注重评价“质”?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的面向未来。其实,教训、经验、批评、争论往往是相生相成的,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就是提高和发展。有问题,就会有批评和争论;有了批评和争论,就会有变革。古语云,穷则思变。只有在困惑中自由的思考,平等的争论,大胆的改革,不断的创新,才能真正推动语文学科日益发展。

篇9

而中学语文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重要组成部分,在德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其一,正如韩愈所言,“文以载道”,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篇目,内涵丰富,体裁多样,语言优美,更契合学生的年龄段特点,加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其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完成语文学习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目标。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可谓刻不容缓,但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仍存在问题:教师孤立地谈德育,重说教,而轻感悟。学生不理解,不买账,学习兴趣低,教育效果差;在德育过程中,过分重视社会的期待,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性、语文内涵的多样性,导致德育的假大空,雷声大雨点小,带给学生的良性影响几乎为零。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首先应当要意识到,德育的崇高和语文的多彩是可以共融的,集体与个人、大爱和小情并不对立,如此,方能事半功倍。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吃透文本,抓住德育渗透点。

语文阅读文本中有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它们以独特的构思、优美的语言、深刻的内涵启迪学生的智慧,润泽他们的心灵。要有效地加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做到润物细无声,做到行之有效,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应该充分备课,熟悉阅读文本,明确本堂课的德育渗透点,并在教学内容和环节中寻找其和德育渗透的最佳结合点。比如,《背影》一文,朱自清先生用平实的笔触记述了他和父亲之间感人肺腑的故事,诠释了父爱如山的伟大,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亲情的可贵并学习感恩父母;《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的内容,其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中学生养成终身的修身自省意识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故宫博物院》,真实再现了故宫的雄伟壮丽,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精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人民的智慧勤劳都让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自豪,学习本文能很好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第二,细品慢读,在品读中渗透德育。

注重朗读。古语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读准字音,读对句逗,读出感情,能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把握阅读文本的思想情感,从而达到在品读中渗透德育的目的。比如,在《黄河颂》一文教学中,朗读便是重要的一环,全诗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节奏鲜明,情感奔放,在配乐朗读中能很好地让学生感受到黄河一往无前的豪迈气势、中华儿女坚强不屈的英雄气魄,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咬文嚼字。文本中的重要字词是理解文章的钥匙,适当地咬文嚼字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心,领会德育内涵。比如,《亲爱的把爸爸妈妈》一文开篇,作者聂华苓引用了萨特的一句话,其中用了两个词来形容自关于南斯拉夫克拉库耶次小城的记忆:沉重,美丽。克拉库耶伐次大屠杀,7000多人遇难,其中甚至有300个孩子,这份记忆是沉重的,这段历史是沉重的; 但在此中,南斯拉夫民族的英勇令人动容,这是血雨腥风的残忍下的美丽。牢记屠杀,是为了以史为鉴,让灾难不再重演,歌颂人民,是为了痛斥刽子手,也是希望这样悲壮的英勇再也不要重现。这两个简单的词看似矛盾,但却殊途同归:要和平,不要战争。抓住这两个词,能让学生在咬文嚼字中把握文章寓意,接受思想熏陶,从而达到在阅读中渗透德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人物品析。许多阅读文本中的正面人物形象都有值得学生们学习的品质,或是高尚的品格,或是美好的心灵,或是豁然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剖析人物形象,可以提高学生对善恶美丑的分辨能力,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比如,木兰的不慕名利,夸父的执着不懈,唐雎的不畏强权,都能够给学生以美好心灵的熏陶,从而以此美好为榜样,努力前行。而许多反面人物同样深刻鲜活,作者在生动刻画他们的同时也在讽刺批判。比如,契科夫笔下的“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小说刻画了他在极短时间内态度的五次变化,速度之快令人瞠目;变化前后,态度自相矛盾,对比鲜明。极强的讽刺效果将这一善于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走狗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在深刻挖掘人物形象的同时也能以人为镜,从而达到正身自省的教育效果。

第三,空白延伸,在感受中渗透德育。

抓住阅读文本的留白处,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大胆的想象,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的教育效果。譬如,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英子问爸爸能否到学校去参加她的毕业典礼,病入膏肓的爸爸看着英子,“摇摇头,不说话了。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此处看似是闲笔,实则含蕴丰富,需要用心品味。在此处教学中,便可引导学生思考:父亲为何突然转过脸不看英子了?如果你是导演,请你来拍这个细节,想象一下父亲此刻的神情。由此便能引导学生了解父爱如山的深沉,拥有时是幸福,且行且珍惜。

同时,要做好文本阅读的空白延伸,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还可以适当借助外力,比如,播放歌曲、短片、图片等,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德育感知氛围,以期让学生能够更好接受。比如,在讲授《邓稼先》一文时播放《中国男儿歌》,让雄壮激昂的旋律调动起学生的热情,并为学生讲授歌词中“燕然勒功”的典故,引导学生感受邓稼先们在戈壁滩上的无私奉献一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保家卫国,以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再比如,在讲授《丑小鸭》时对安徒生的生平经历进行延伸阅读,引导学生了解丑小鸭形象之所以感人至深是因为这是安徒生的自我写照,生活本身就是童话,要学会正确面对逆境,因为这也是人生的宝贵体验。如此,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思考而获得的收获便是德育渗透的最佳成果。

第四,活动拓展,推动德育内化。

篇10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传统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中学生语文写作能力提升,针对这一点必须按照新课改要求和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制定合理的语文作文教学策略,严格控制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升中学生语文写作能力。

一、明确学生主体地位,扩宽学生写作空间

学生作为语文作文课堂的主体,要明确学生主体地位,并按照学生自身需求制定语文作文教学方案,这样对于提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合理性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保证学生对自身周边的事物和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全面的了解,并将这种了解以作文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主观表达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在初中语文作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生活状态有一定了解,并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将自身所经历的事情表达出来,借以提升学生作文的真实性。理论上来说,作文题材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日常生活,结合日常生活形式,进行写作指导,能够提升学生写作兴趣,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中学生语文作文教学中涉及多方面的作文体裁,因此在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措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确保学生能够驾驭各种语文作文体裁,提高语文作文教学质量。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以“××值得品味”为题的作文时,需要教师结合学生日常生活选取适当的情境,并就这一情景要求学生进行选题,在选题过程中锻炼学生自身发散思维,提高学生语文写作能力。

二、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生处于心理多变的阶段,在实施初中生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心理变化趋势有全面的了解,并依此制定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模式,在保证语文教学顺利实施的同时,保证学生语文写作能力有所提升。需要教师按照学生自身心理特点进行写作资源开放处理,确保学生写作资源的开放性,这不仅能够减少学生写作资源缺失的现象,对于提升学生语文写作能力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进行中学语文作文选题的过程中,应尽可能选取具有哲学色彩的作文题目,这能够在提升学生语文写作水平的同时,激发学生自身正能量,使学生心理感悟能力进一步提升。理论上来说学生在不同环境下会产生不一样的心理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按照学生所处的环境制定语文作文学习方案,确保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进一步提升,减少学生在语文作文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稳步提升。教师应按照学生自身需求营造轻松愉悦的语文作文指导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写作愿望,进一步推动语文作文教学的实施。例如在指导学生写以“我生活在××中”为题目的作文之前,教师应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根据沟通结果分析学生心理发展趋势,并要求学生将自身心理发展趋势和自身所掌握的哲学只是进行有效结合,确保学生能够写出符合自身心理状态的作文。为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必须保证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条件下写作文,确保学生自身语文写作能力有进一步提升。

三、按照新课标理念制定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计划

按照教材内容制订语文作文教学方案,能够避免在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在实施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进行课内作文引导,还需要进行课外作文延伸,激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提升中学生语文写作能力。在指导学生选取课外阅读书籍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学生需求选取适当的课外书籍,避免学生在课外书籍阅读过程中出现问题。在选取课外书籍过程中,尽可能选取含有名言佳句的课外读物,这不仅仅能够提升中学生自身哲学涵养,还能够提升学生佳句积累能力和写作能力,对学生后期语文成绩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学生自主思维和语文知识掌握纯熟的条件下,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作文,提升学生作文创新能力,提升学生语文写作兴趣的同时,显著提高学生语文写作水平。比如在写作指导《自由作文》一课时,需要学生将课本上知识与课外读物中的哲学进行有效结合,按照学生自身思维进行写作,对自由作文的了解有所提升,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文写作能力。

四、结语

作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必须按照学生自身思维能力和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制定合理的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模式,秉持扩宽学生写作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按照新课标理念制订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计划这三点要求,在提升学生自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语文写作水平,推进我国教育行业健康、良性发展。

作者:韩倩 单位:江苏省泗洪姜堰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李莲莲.浅谈初中作文教学的几点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12).

[2]廖秀筠.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