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法学范文

时间:2023-03-31 10:10: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卫生法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卫生法学

篇1

1.1卫生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思想的核心。当今世界法律文化十分发达的西方国家,无不针对法学学生确立了明确的定位和培养目标。美国的法学教育定位非常明确,即职业化教育,培养实践型法律人才。根据英国和澳大利亚的教育体系,他们将法学学生定位在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一体,但偏重职业教育。欧洲大陆国家则采取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并重的定位。根据我国的教育传统,我们不能单一地将卫生法学教育定位为通识教育,或者定位为职业教育,而应当将两种教育融为一体,培养卫生法学领域的应用型人才。总的来说,卫生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医学基础知识,兼有医学、法学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应用型人才。按照法学本科培养规格培养,相比较于普通法学院校,医学教育是特色。因此,在明确总体培养目标的前提下,需要细化培养目标。卫生法学专业在本质上是医学和法学两大学科的交叉融合,所培养的是医学和法学知识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根据社会和学科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兼顾当前和长远的发展,考虑学校现有条件和能力逐步地进行。所以各高校应结合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和学校现有的条件和能力,细化专业培养目标,凸显学校自身的特色教育。

1.2卫生法学专业的职业选择根据社会对医药卫生领域高层次、专门法律人才的需求,卫生法学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拥有医学和法学复合知识,是专门服务于卫生系统的。通过对我校实际情况以及兄弟医学院校进行调研,卫生法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选择,主要是分布于以下几个方向:

(1)继续深造。随着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继续深造提升自身竞争力已成为越来越多学生的选择。尤其是卫生法学专业的本科生。由于本科学习是在有限时间内学习2个专业的复合知识,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的基础知识掌握尚不足,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有必要进一步学习深造。

(2)预防和处理医疗纠纷。近年来,医疗纠纷已经是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该领域亟需专业人士去有效化解冲突和矛盾。但是法院法官缺乏医学知识,对此类案件的裁判只能依赖鉴定结果,无形中增加了案件解决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医方在和患者协商沟通时,也因缺乏专业法律知识,难以有效解决纠纷;现有律师队伍中仅有极少由医疗行业转行而从事法律实务工作,其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所以说,当前高素质的专业卫生法律人才是极其缺乏的。(3)医药卫生事业管理。如卫生行政管理、卫生执法监督、医疗保险或医院管理等。医药卫生事业管理中,其工作人员是否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和必要的法学知识,会关系到行政执法及管理效率。譬如卫生行政管理人员,由于其主要是从事卫生行政执法,除少数岗位需要具备较强的医疗专业知识外,更多的是需要其对相关法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4)从事与医无关的一般性法律工作,或从事与法无直接关系的其他工作。卫生法学专业的部分学生在通过司法考试后,会从事与医学无关的相关法律工作;另有部分学生可能会从事如医药行业的营销、策划等与法律无直接关系的工作,等等。

2卫生法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

根据社会需求以及卫生法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选择方向,卫生法学人才应该是既懂医、又懂法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所获得的能力,应该能满足社会需要,能在社会生活中实现其自身价值,能够体现职业特性、个体综合素质和社会用人取向的有机统一。具体说来,卫生法学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与素质。

2.1专业能力与素质专业培养中应注重对学生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强化,要突出“厚基础”的特点,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而且注重知识能力的“复合性”,精心设计特色课程体系。现有卫生法学专业多是四年制或五年制的本科教学,与普通法学专业学制大致相同,但所培养出的学生却要拥有复合知识背景,所以,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应考虑到如何在有限时间内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复合基础知识,足以去应对社会对此类型人才的需求。

2.2人格素质人格素质是多方面的,大学生尚未进入社会,其人格素质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卫生法学专业学生除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应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良好的心理素质。这就要求高校在专业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塑造学生的人格素质,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人文教育,包括政治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等,努力使得所培养的学生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3实务能力卫生法学专业学生的实务能力,是指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医药卫生知识,针对医疗活动规范管理、医疗案件事实,进行法律分析,使用法律条文,提出司法建议或参与法律诉讼的能力。其范围主要包括逻辑思维能力、交流能力、谈判能力、诉讼能力、调研能力、写作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等。“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提出要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化学生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强化学生法律实务技能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法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链接。作为法学的一个分支,卫生法学横跨法学和医学领域,以解决卫生法律实务为主要任务,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之下,卫生法学专业培养更应让学生充分接触和认识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和医药卫生法制建设的现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运用法学与医学等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成长为适应我国社会现实的医药卫生法学领域的专业人士。

3卫生法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卫生法学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应该是综合的,其中人格素质培养和其他专业是和而不同的,总体相同的同时又具有自身的专业特色;专业能力和其他专业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其知识的复合性。在我国法学教育逐渐趋向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之下,卫生法学作为法学的分支学科,所要培养的是以解决卫生法律实务为任务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故卫生法学专业现阶段亟需明确——如何完善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以与社会需求、学生职业选择相契合。

3.1课程设置方面专业知识与能力是密切相关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课程是学生获得相关专业知识及能力的基本途径,因此,合理的、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对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以及基于知识的能力提升,不仅必要且意义重大。在卫生法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医学和法学成为卫生法学专业学生学习的两大类主干课程。关于医学类课程的设计,各医学院校有自己不同的做法;而法学类课程的开设,则要必须首先涵盖2007年教育部高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所要求的16门核心课程;同时,开设专业方向课程,如卫生法学、卫生法律实务,等等。在医学类课程开设方面,北京中医药大学在2003年开办卫生法学专业之初,就为全校包括卫生法学专业在内的非医类专业搭建了有别于医学专业的医学类课程,包括现代医学基础概论、中医学基础概论、临床医学概论3门专业主干课程,以及若干门选修课程,以期服务于卫生法学等非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当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就非医学类专业而言,其对医学类知识的需求也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因此,如何结合卫生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个性化需求,合理开设医学类课程,而不是医学专业医学类课程的“简版”,是当前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卫生法学人才实践能力及人才质量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法学类及专业方向类课程开设方面,我校在原有卫生法学、卫生法律实务等课程基础上,从2009级卫生法学专业学生起,新增加了医事法学(专业主干课)、医疗纠纷非诉律师实务(选修课)、医学新技术与法律(选修课)等专业方向课程;增加了旨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民商法案例解析(选修课)等课程;在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以及卫生法律实务4门课程中分别增加了4个学时,专门用于开展模拟法庭活动。

3.2课堂教学方面传统法学教育模式重理论而轻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师讲授,偏重于法学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和逻辑性,甚至形成一种“填鸭式”教育模式,比较而言,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卫生法学专业教育的课堂教学应该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发展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譬如可开展案例教学、开展讨论式教学、模拟法庭等实践教学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为学生提供模拟医学法律环境,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直观。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学生也能充分认识到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不是僵硬的法律规则或静态的生化知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对现实问题的探索精神,以更进一步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此外,这些活动也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书写作能力等专业综合能力。卫生法学专业学生的实务能力要求决定了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多的邀请实务部门专家的参与。但如果希望在进行专题讲座的基础上,较为固定地聘请实务部门专家进入课堂讲授相关课程,则仍需要我们进一步在教学管理体制上进行创新,并要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

3.3实践教学方面实践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沟通,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尤其是运用法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卫生法律人才。医学与法学的实践性均很强,且卫生法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选择方向多是从事卫生法律实务,因此加强对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有暑期实习、毕业实习,临床见习以及第二课堂等。例如:卫生法学专业学生的暑期实习和毕业实习,根据专业特点以及学生可能的职业选择,主要安排学生去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医药卫生行政机关、医院等地方进行实习。其中,一般法律实务的实践,是将学生所学法学知识与司法实践相结合的契合点;医药卫生法律实务的实践,更是综合地将学生所学到的复合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会切身参与到具体的实务工作当中,不仅是其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同时也为其今后参加社会工作实践打下了基础,是从学校走到社会的一个过渡适应期。卫生法学专业学生的临床见习,除加深医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外,同时对医院管理规程应有一定程度的接触了解,从而为学生今后从事医院管理、医疗纠纷处理等医药卫生相关法律事务奠定了医学方面的基础。从2009级起,我们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新的改革尝试,主要包括:①增加了6周阶段性专业实习,组织学生到公检法机关进行实习。为尽可能保证实习效果,我们把专业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避开学生司法考试和考研复习准备的时间段,以使学生专心进行专业实习;②调整了学生临床见习的时间安排,即从原来的第七学期提前到第六学期末,同样避开学生司法考试和考研复习准备的时间段,以使学生专心进行临床实习。实践证明,学生能够比较安心地进行实习和见习,收获较大。但是,相比较而言,临床见习的效果不如阶段性专业实习的效果。主要问题是,我们的学生毕竟不是医学生,到临床科室感觉“无从下手”;带教老师习惯于带医学生的实习,认为法学专业学生以后也不做医生没有必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实习。因此,如何细化临床见习、有效实施该教学计划,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篇2

卫生法学作为科学性、实用性较强的法律知识,在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从80年代开始,卫生法学已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律学科,不断地发展并日臻完善。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卫生法学课程,实践证明,这对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对毕业后依法执业和维权,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卫生法学的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理论灌输的教学模式上,教育手段和方法陈旧,这对实用性和社会性都很强的卫生法学教育来说无疑于“纸上谈兵”。医学生的卫生法学教育实际上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人的素质的培养,决不是刻板的理论教学所能彻底解决的。在卫生法学中引入案例教学刻不容缓。

1 法学案例教学法的起源与含义

案例教学又称“判例教学”,它最早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为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夫・兰德尔所创立,案例教学法代替了原有的法学专业课,整节课都由教师讲授,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的传统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一般不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讲序言、概念、定义之类的抽象理论,而是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编成案例集作为教材发给学生,教学过程中,先由学生课前准备,阅读有关案例及其相关参考书,初步形成自己的基本意见。教师上课时,引导学生分析案例,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共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该教学方法的目标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使其在应用法律过程中,较好地掌握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这种教学方法在美国各大学法学院迅速推广,在西方其他各国也受到普遍重视。目前,西方案例教学法已初步建立起包括案例选题、搜集、建档、注册、应用、更新、发行经销、交换、版权保护等环节的法学案例系统,案例教学法在法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甚至形成了独立的法学案例课。卫生法学作为我国一门医学与法学交叉的新兴学科如何适用案例要根据目前的教学形式适当采用。

2 卫生法学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特点

2.1 它是一种启发式教学:和传统的“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法相比,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引导、启发式教学。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卫生法学教学仍囿于“灌输”式的讲授,讲含义、特征、性质、意义、历史发展、法律规范等内容,学生理解和运用能力都很差。而实行案例式教学法,改变了教学过程中单独由教师唱主角,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况,把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适时地提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供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使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思考,获得答案。

2.2 它是一种参与式教学:卫生法学是实践性、应用性都非常强的学科,要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统一。案例式教学法能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案例这一中介,使学生置身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因而学生的参与意识强,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这种方法不仅向学生阐明了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而且提高了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填鸭式”灌输相比较,学生的参与意识大大增强,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2.3 它是一种民主式教学:传统的法学教学中,教师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个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实行案例教学,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二者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可以就案例阐明自己的观点,学生也可以就案例发表自己的意见。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均可自由讨论、辩论,双方都可以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这样各种观点、理由及其论据得到充分表述,使大家对相应问题认识越来越清晰、理解越来越深刻,从而加强对卫生法律法规的理解。

3 案例教学在卫生法学中的应用

如何在卫生法学中引入案例教学,笔者根据多年的卫生法学教学实践,总结如下:选择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案例选择的好坏决定着案例教学的成败。恰如其分的案例有利于提高案例教学法的效果,牵强附会的案例则可能把课程引入歧途,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所以进行案例教学,必须精选案例。

3.1 案例的选择要精当:(1)以实际发生的案例作为教学案例。真实是赢得学生信任和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选案例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的,有案可查的,选用学生较感兴趣的案例,会变学生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习。(2)选择的案例要典型。典型的案例往往涉及的关系比较全面,涵盖的法律知识较多,对一个卫生法律理论往往能从各个方面加以验证,从而能使学生通过一个案例掌握3~5个知识点,选择案例主要是选择那些与大学生、普通人日常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并有相当影响的案例,学生对这些案例往往会有较深的印象。(3)案例的选择要及时。及时是我国卫生法制建设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方面适应卫生体制改革的新法律新法规不断出台,过去的法律也是不断被修改和完善,另一方面,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带来了整个社会的变动,人们价值目标、行为习惯、道德观念都随之变化。如果所选案例不能反映新形势,新问题,新法律,不仅无助于教学,而且易引起学生逆反心理,所以教学案例应紧紧跟随形势发展的步伐,及时反映法律建设的最新成就,反映当前的法律热点,增强时效性和新鲜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任课教师不断更新教学案例。

3.2 案例教学模式的选择要多样化:针对卫生法学大班上课的特点,除了传统的教师叙述式的案例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进行案例教学模式。现代化教学媒体的优点是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而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能记忆的内容达65%。教师在教学中选择有突出代表性的案例,组织学生通过现代化教学网络观看。根据卫生法学讲授的内容不同,我们可以通过查找相关的视频案例,然后下载下来插入到上课的课件,媒体新闻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及时性恰恰符合卫生法学教学案例的需要。

篇3

关键词: 卫生法 教学现状 教学方式

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在《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医科毕业生“必须认识医学职业的基本要素,包括这一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伦理原则和法律责任”。这就要求医学生要具备医术、医德和良好的法律素质,但是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卫生法学》课程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的,定位偏低,导致学生对此门学科重视程度不高。课前调查显示,学生“认为专业课更重要,此课只在考试前才会关注的有24.3%,只在课堂教学中才会关注的占57.1%”。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在卫生法教学中使学生不虚度每一堂课,积极参与到卫生法的学习中,并能从中获得法学知识为将来所用,就需要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方式。针对这门课的特点,借鉴和融合其他院校及本教研室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在卫生法教学中基本采用如下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任务驱动——学习的催化剂

卫生法的教学,多数时候仅仅是照本宣科,教师教得乏味,学生也觉得浪费时间,自己自学也可以,为什么要听课。其实听课的目的是答疑解惑,联系实际解决工作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因此,案例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针对当前社会热点,结合他们的实际问题,尤其是与自身学习、生活相关的问题有更高的关注热情进行。因此卫生法的教学与时俱进性非常强,只有案例深刻贴近生活,“任务驱动”才能真正发挥“催化剂”的作用。

二、问题切入——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在卫生法的学习中,问题切入一般要联系当前热点,还要联系生活中比较容易理解的事物来进行。比如卫生法律关系一章,卫生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是卫生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当事人,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等;卫生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是卫生法律关系的当事人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在学习中,学生不是理解错误就是在后来的学习中茫然,对主体客体的界定总是似是而非。因此在学习中,我们先让学生针对概念理解“男+女结婚后”的法律关系,婚姻关系是非常贴近生活、容易理解的关系,同时选取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话题。在教学中,学生首先都认为很简单,在婚姻关系中,主体的回答很一致;男女结婚后,形成了法律关系,男和女就是这一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但针对婚姻关系中的客体,大部分学生开始疑惑,男女到底哪一方是客体呢抑或二者都不是?此时学生必然会重新推敲主体客体的概念。有疑惑必然有兴趣,因此这时引入客体概念,学生就不觉得枯燥,也就顺利地区分出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与客体,进一步联系生活进行引导,学生逐渐总结出男女结婚后,作为共有财产的房屋、存款等是这一法律关系中的客体。通过生活中通俗易懂的关系明晰主体客体概念后,逐步引入卫生法律关系案例进行分析,学生表现就非常踊跃,在兴奋中完成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而教学中问题的切入也就顺其自然,水到渠成了。

三、思维开放——踊跃参与,激发思考

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参与,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制订具体的方案,专门收集和(或)整理相关卫生法学的案例。因为案例的选用不仅是简单地举例说明,而且是要通过讨论以案说理、以理析案,由生活实践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活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听和参与研讨,才最具有实用性。如在2012年讲解法律关系主体时,根据当时的热点追踪,选用了浙江温岭颜某虐童和广州番禺4岁女童被老师凌空摔瘫这两个案例,提出问题:为什么明明虐待儿童的行为已经令人发指,但多数只能以赔偿和行政处罚结案?为什么在现有法律规定下,建议将刑法第二百六十条虐待罪的犯罪主体扩大?在这样的兴趣引导下,继续引入相关案例,学生的思考不断深入,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四、体验成功——展示自我,学会欣赏

在课堂教学中,最终成功完成教学还要求学生不仅踊跃参与,而且教师一定要设计难度稍高的问题给学生个人展示的机会。此时,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能力、个性和谐健康发展的引领者、促进者和培养者,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不论对错,教师都应适时引导并善于且敏于发现闪光点,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使学生经过思考后得到满足感、成就感和荣誉感。恰如其分的表扬既是对学生的正反馈,又是激励其他学生的有力武器。让学生不仅会欣赏自己还学会欣赏他人,在后续的学习中使之逐渐形成良性循环非常有利于教学的后续发展。

五、总结引导——提纲挈领,重点突出

篇4

论文摘要:课程设置作为教育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对整个教学过程意义重大。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作为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的新兴专业,课程设置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法律课程在卫生事业管理本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因此必须对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当前我国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

一、我国卫生事业管理教育发展概况

我国卫生事业管理教育初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为适应卫生事业现代科学管理的需要,在全国建立了7个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和5个卫生管理干部学院。此后,全国各地职工医学院和普通医学院相继建立了卫生管理院系,到20世纪80年代末,卫生管理教育机构已有33个。目前,基本上各医学院校都设置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总体上讲,我国的卫生事业管理教育是从卫生管理干部培训起步,发展到逐步开展成人学历教育的卫生管理干部专修科,而后发展为从专科、本科到硕士、博士学位多个层次的学历教育。

开展卫生事业管理学位教育,对于培养新型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也不断修正,以适应当前我国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提出要实行“依法治国”,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定为基本治国方略;199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第一次确立了“依法治国”原则;党的十六大又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wwW.133229.Com随着法治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设置法律课程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作为未来的卫生事业管理者,必须对国家的法律制度有全面的了解,增强法制观念,这样才能保证依法行政,保证卫生组织的经营方针、经营措施等合法、合规,因此法律课程在卫生事业管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愈加凸显。通过系统的法律教育,使学生由自发的、零散的法律心理上升为自觉的法律意识,为将来的依法管理、依法办事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如何在课程设置中将所开设的法律课程与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有机结合,也成为本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法律课程设置及分析

课程设置是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课程的设立和安排,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的设立及其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并简要规定各类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合理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课程设置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作为培养从事卫生事业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在设置课程时,应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当前,很多学科的知识是互相交叉的,在课程设置时应删除重复赘述的内容,不贪求容量多而要求内容实。唯有课程设置适当,才能为学生后天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笔者在对全国十几所高校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所开设的法律课程进行分析、比较后发现,目前该专业在法律课程设置上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法律课程所占课时较少,一般占总课时的7%~15%,只有极少数学校能达到20%,这就造成整体课程体系单薄、结构失衡。

2.法律课程内容单一,对法律基础课重视不足。由于受总学时的限制,法律专业课程只开设了应用性的课程,相关基础学科开设较少。此外,还存在基础课缺位或大量基础课被合并讲授等现象。

3.课程结构设置包括课时安排、上课次序等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科学性,容易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人为的障碍,不利于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课程内容。比如,某高校将《公务员法》作为一门课程安排了36个学时,课时安排畸重,可以调整为18学时或者将《公务员法》调整为《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又如,有的学校将《经济法》安排在《民法学》之前,显然违背了法律学科的发展规律,无助于学生理解课程之间的渊源关系,容易使他们混淆各部门法在法律体系中的主次地位。一些高校将大量的法律课程同时安排在第三学年,但由于第三学年其他专业课的课程量也非常大,学生学习压力大,而且同时开设几门分量很重的法律课程,学生的接纳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三、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法律课程的重置

1.完善课程内容,加大法律基础课程设置。除《宪法》外,加设《法理学》《行政法》《刑法》等基础课程,共学习《法理学》《宪法》《民法学》《刑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经济法》等8门课程。由于《经济法》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部门法,建议在讲授《经济法》时重点讲授《保险法》,以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此外,可在第四学年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作为选修课纳入学习范围,这对此前所学的《民法学》《刑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是一个融合复习的过程。

2.增加必修课科目。目前很多高校选择将法律课程作为限选课。限选课给了学生选课的自由,但也容易造成学生因主观判断能力较弱而在课程选择上出现偏差,进而影响到知识结构的构建。本专业应将《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刑法》《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列为必修课,以达到强制本专业学生学习构造法律基础课程的目的。

3.调整课程结构设置。可将课程整体作出如下设定。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宪法》(限选课,36学时);第二学年第一学期:《法理学》(限选课,36学时),《民法学》(上)(必修课,36学时);第二学年第二学期:《民法学》(下)(必修课,36学时),《民事诉讼法》(必修课,36学时),《刑法》(上)(必修课,36学时);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刑法》(下)(必修课,36学时),《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必修课,36学时);第三学年第二学期:《经济法》(限选课,36学时),《卫生法》(必修课,36学时);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选修课,18学时)。

这样设置主要有以下优点:(1)适当安排各课程课时。在所选定的课程中,《民法学》《刑法》作为最重要的两大部门法,所占课时均为72学时,学习时间为一年,学习的持续时间和课时数基本能满足教学要求,且学生学习压力不会很大。《宪法》《法理学》《民事诉讼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卫生法》分别占36学时,由于《宪法》《法理学》理论性较强,且开课时间靠前,学生初次接触法律课程,所以需要用较长的时间来向学生灌输法律思维和理念,为使教学达到“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效果,安排36学时。而《民事诉讼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卫生法》虽然内容较多,但由于此前已有《宪法》《法理学》《民法学》等课程作基础,加上这几门课程程序法较多,记忆内容多于理解内容,所以教学速度可以稍快,安排36学时。(2)调整开课时间及次序。本着“先基础、后专门、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遵守“循序渐进、逐层推进、构造金字塔形”法律框架的标准,从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始,依次学习《宪法》《法理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刑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经济法》《卫生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法律思维,构造科学的法理框架体系。而主要课程被均匀分配在第一学年至第三学年,不会影响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以及消化吸收法律课程的能力。

四、结语

在当前依法治国的大形势下,未来的卫生事业管理人才需要有扎实的法学基础和广泛的法律知识,这就对法律课程设置的系统化、综合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本着“短时、高效”的原则,在有限的课时里、有重点地选取部门法作为法律课程的内容,尽可能在数量有限的法律课程中扩大覆盖面,达到基础法和单行法兼顾、搭配合理的效果。在教学内容上,应时刻把握知识的新动向、新发展,使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此外,法律教师在选择教材时也要注意优先选择优秀教材,并可采用多媒体教学,使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相结合。总之,要统筹安排课程设置的各个环节,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5

1中专学生违法违纪现状

1.1早恋中专生尽管受到学校校规校记和《中专生行为规范》方面的制约,但仍有一部分学生涉足情场、卿卿我我,荒废学业,以追逐异性为炫耀,以有异为标榜,成双结对进出校门、娱乐场所。更有甚者,为争夺异性朋友争风吃醋,大打出手,造成严重后果甚至触犯刑律,走向犯罪的边缘,在学生中造成极不良影响。

1.2斗殴伤害事件某些学生在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缺乏控制力,不能约束自己行为,不是找班主任或学校解决,而是召集一些知己朋友或社会上的闲杂人员来为自己助威私了,甚至不计后果,双方大打出手,直至他人制止。

1.3逃课与作弊上课旷课、逃课,考试作弊,已是校园的一大“顽症”。尽管这些年学校三申五令“禁止逃课旷课”“不许考试作弊”,然而学生平时不上课,上课不听课,扰乱教学,考试作弊等现象仍是屡禁不止,倘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则有蔓延之可能。

另外,在一些学生眼里,学校各种清规戒律、条条框框实在太多,他们长期负重,没有自由,郁闷压抑。在学校里,他们组织纪律焕散,言行放肆,我行我素,不愿接受校规校记和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随心所欲,经常旷课、迟到、不参加集会,在教室无拘无束地闲聊,在自声喧哗,在宿舍熄灯后高声谈笑,有的甚至抽烟、喝酒、打架打殴、破坏公物等,谁要是认真地劝阻他们,大多会说:吃饱撑的,我愿意,跟你有啥关系!之类的话语。

2中专学生违法违纪的特点与的成因分析

违法违纪学生在学校的教育下,在道德认识上,一般是正确的,但由于中专生的心理发展处于半成熟阶段,其行为是受其心理活动制约的,他们接受外界事物如学校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等,大都是顺向性的。但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某种需要或情感得不到满足或受压抑,即产生逆反心理。久而久之这种心理沉淀与外界形成情感隔阂和对立,品行要求与逆反心理形成对立,并在一定客观环境影响下而产生行为上的错误,呈现出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不一致性的扭曲姿态。

同时,由于当前中专生不能协调自我、他人、集体的关系,不受集体约束状况严重存在,特别是违法违纪学生由于个体要求的停滞性,与集体约束的矛盾更显突出。集体约束与个人需要之间的产生矛盾,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不能统一,不能站在集体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结合性较差。往往造成学生不能接受外界的正确教育,是非观念模糊,人际关系不正常,产生损害集体和他人的故意倾向。

可以说学生违法违纪行为的成因较为复杂,既受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和学校教育条件的制约,也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有关,是内外因互相作用的结果。

2.1市场经济与社会文化生活的负面影响。由于市场经济其驱动力是逐利思想,商品进入市场进行交换就是为了盈利,因此很容易导致拜金主义的产生。扩大到学校学生中,就会诱发缺乏理想,只讲实惠不思进取,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积极性下降,导致集体主义精神减弱,社会责任感淡漠。在生活方面,引发贪图享乐、追求高消费:当前书刊、影视令人眼花缭乱,“渔龙混杂”而有些中专生特别是平时放松对自己要求的学生,不具备筛选分析信息的能力,从而受到严重影响。武侠、爱情、凶杀、迷信等书刊对生理、心理成熟程度较低、道德观念还不坚定的中专生来说无疑是教唆,有的学生甚至不同程度地模仿乡民求神拜佛求来世。

2.2社会不正之风与家庭成长的不良影响。当前社会存在着行贿受贿、权钱交易、敲诈勒索、官倒私贩、中饱私囊等一系列腐败现象,新闻媒介等对暴力走私、、脑体倒挂、金钱万能等不良现象的公开报道学生耳濡目染,多少作了反面示范,给他们的人生道德观的树立带来了阴影,助长了部分品德不良学生的违法违纪行为的滋生和发展。同时有些家长的言行举止和教育方法不得当,家长制观念至上,不问事由粗暴而又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教育观念和方法失当,民主空气不浓更加导致违法违纪行为的恶性循环。

篇6

鱼和熊掌兼得

祝启程在校长岗位上办好了四所学校,培养了数万名优秀毕业生。他当校长的第一阶段是将一所农村薄弱中学办成省重点中学,第二阶段是将一所县城的薄弱学校办成一流示范学校,成为“教改的先锋和旗帜。”第三阶段是将一所新办城市初中,五年办成全国名校,1998年在该校召开了全国初中教育综合改革现场会,1999年5期人民教育用3万多字作了长篇报道。第四阶段是现任的绵阳东辰学校,办学10年,学生人数增长了十多倍,现在达到9600余人。先后评为“影响中国西部的十大中小学品牌学校”、“全国民办教育百强学校”、“全国优质品牌学校”。

从祝启程接管东辰到现在他成为东辰的灵魂,祝启程始终认为要培养大规模的“拔尖生”,首先就要具备培养大规模的“拔尖生”这一教育理念。东辰从建校开始,就提出了双高质量标准,即坚持高素质与高升学统一、筑高原(大面积提高质量)与建高峰(培养优秀拔尖学生)统一。

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和奋斗目标,东辰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有理想信念、有文明礼貌、有道德修养、有大家风范,表现出能说会道、能处会交、能学会创的良好素质,参加国内外竞赛都能表现出最好的自我,拿最高的奖。以最近几年学生突出表现就能说明这个问题:2007年方源同学获第39届国际中学生化学奥赛金奖,夺得西部地区第一枚国际化学奥赛金牌;2012年,贺会熠同学参加南方科技大学以素质能力立意的创新人才考试中获四川省综合排名第一名,而他仅仅是东辰中学非常普通的学生;2012年,中科院全国小院士评比中东辰学校共有八个项目入围,宋之谟等七位同学获得全国小院士称号……

“我们不仅要追求永远第一的升学率,培养考试明星,力争令人眩目的奖牌和奖杯;更要努力追求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个性发展,为每一个学生寻找最佳的发展空间,培养将来攀登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艺术高峰的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在谈到这一话题时,祝启程的话语灵动而睿智:“在教育方面,东辰学校就是要实现‘鱼和熊掌兼得’的局面。”

中国灵魂,世界眼光

当校长,坚决不当“维持会”会长,这是祝启程当校长的一个基本理念。他认为,当校长就应该立足学校,运用学校各种资源,锐意进取、破旧立新,让教育焕发新的活力,让学校焕发新的生机,让学生接受最愉悦的教育,让学生获得最佳的发展。

祝启程清醒地意识到,培养学生的中国灵魂和世界眼光是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如果仅仅立足分数做教育,那样做不仅对教育的亵渎,也是对学生和家长的不负责任。学校要有所责任,教育要有所担当,才能培养真正意义上的人才,才能培养出国家和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祝启程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是中国灵魂的三根支柱,为此,东辰学校从2000年学校创办就开发《读经》校本教材,并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了读经诵读活动,在全校不同年级开设不同的读经课,一点一滴地把传统文化的精髓播种在学生的心中,力争在孩子们记忆力的黄金时段就打下传统文化的底子,铸造孩子们的中国灵魂。12年如一日,年年坚持,尤其是每年的国学月,更是精彩纷呈。如果一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在东辰学校读书,你会发现其国学功底不浅。

“我们要培养今后在国际舞台上有竞争力的人才,必须按国际质量标准培养学生,将民族性与世界性兼备,将东方教育与西方教育的优势融合,从而构建既重视基础、共性,又重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个性特长培养的新的育人模式”,祝启程如是说。

最近几年,学校每年都有20多个学生考上国际名校,刘思雪同学考上了哈佛大学,杨武林同学考上了耶鲁大学,还有很多学生考上了美国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华盛顿大学等顶尖世界名校。

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祝启程选择了民族性与世界性兼备的育人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就是要借鉴整合、交融东方教育与西方教育,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精髓,致力于构建一种集传统教育精神和现代素质教育先进理念于一体,民族性与世界性兼备的并立足于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育人模式,达到既重视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又重视学生的智慧潜能开发、个性和创造性培养,并把课程、德育、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的转型和创优作为新人模式的四根支柱。

幸福成长的生命

教育是培养人的行为,核心主体是人,离开了人就不成其为教育;教育应以人的发展和完善作为最高价值和终极目标。为此,祝启程在注重双高质量的同时,更把教育的核心和着力点放在关注学生的生命、生态、生活、生涯上,以实现人发展与完善4个最关键的因素。因此,他把关注师生生命成长、生活幸福、生态美好和生涯发展当做了东辰新教育的四根理论支柱。

“教育源于生命,生命是教育的起点,教育因生命而产生,促进生命的发展乃教育之本,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生命的教育”。祝启程认为东辰学校关于“生命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认识生命的意义并进而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开发生命潜能,激扬生命活力,引爆生命潜力,实现生命的幸福成长;培养生命智慧。打造智慧人生,学会智慧学习,学会自我生存;提升生命质量。运用多元智力实现生命价值的开发和提升。

面对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师生生活质量不高的现实,祝启程还提出要关注和改变师生的生活状态,引导师生追求生活的真谛:“一是提升生活品质。引导师生过有质量的生活,追求成功的人生;过有品位的生活,追求健康的人生;过有价值的生活,追求奋斗的人生;过有乐趣的生活,追求快乐的人生。二是优化生活结构,构建由教学、交往、学术研究、文体社会活动构成的立体而丰富的生活结构。三是学会化解生活烦恼。保持积极的情绪,乐观的人生态度。”

篇7

1. 积极引导观察,提高学习能力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儿童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首先,在观察之前,我做到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2. 引导数学想象,锻炼数学思维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

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要求学生想象如何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0,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伪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这样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

3. 激励求异思维,激发创新欲望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不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我出示了这么一道习题:

例2、修路队修一条3600米的公路,前4天修了全长的1/9,照这样的速度,修完余下的工程还要多少天?

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用不同方法去解答。

用上具体量:

解一:3600÷(3600×1/9÷4)-4

解二:(3600-3600×1/9)÷(3600×1/9÷4)

解三:4×[(3600-3600×1/9)÷(3600×1/9)]

思维较好的同学将本题与工程问题联系起来,抛开3600米这个具体量,将全程看作单位“1”:

解四:1÷(1/9÷4)-4

解五:(1-1/9)÷(1/9÷4)

解6:4×(1÷1/9-1);

此时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又有同学想出:

解七:4÷1/9-4

解八:4×(1÷1/9)-4

解九:4×(9-1)。

这样使学生在求异思维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有利于各层次的同学参与,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4. 诱发学生思维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篇8

湖北省沙市实验中学似一支奇葩傲立杏坛。学校优美的育人环境,先进的教学设施,科学的管理,一流的成绩,享誉荆州古城。在很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大环境下,该校却独树一帜,倡导生命关怀和智慧追求,受到广大师生的交口称赞。怀着对智慧的好奇和对生命的敬畏,本刊记者采访了学校的王君健校长。

艾:王校长,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刊的采访。在采访之前,我注意到您将办学的价值取向定位于对智慧的追求和对生命的关怀,这个定位无疑很富有前瞻性,那么,学校是出于怎样的考虑确定这样一种价值取向呢?

王:你这个问题提得好。从教这么多年,我深刻感受到教育是一个过程,是智慧生长的过程,是生命成长的过程,是顺应生命成长规律的知识积累与智慧顿悟的过程。教育的终极目标也应该是生命的觉醒,智慧的觉悟。其他的一切目标都是附属的,外在的,亦或是媚俗的,肤浅的。然而,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人们往往忽视了教育的过程属性,更多强调的是它的终点。在这个“终点”的引导下,我们满眼所及的教育只信奉“塑造”“控制”和“效率”,这种脱离生命属性的教育是不可能焕发生命活力的,湮灭天赋本能的教育也不可能获得生命主体的认同与顺应。

基于这样的认识,沙市实验中学将学校办学的价值取向定位于对智慧的追求和对生命的关怀。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师生个体的智慧生长和生命发展,实现师生个体生命的超越,从而优化生命存在,提升生命价值。

艾:毫无疑问,贵校的这种价值取向是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那么,贵校是如何将这种取向付诸实践的呢?

王:我们将学校的办学理念确定为“为智慧生长而教,为生命发展而学”。在这样的思想引领下,我们把“智慧”和“生命”作为学校办学实践的的两个关键词,通过文化引领,着力构建了以“智慧・生命”为内核的办学模式。

艾:您所说的文化引领具体包涵哪些内容呢?

王:文化引领是我们的核心策略。品牌学校需要独特优秀的学校文化。文化是一种精神期待,优秀的学校文化就等于卓越的品牌。未来学校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学校文化的竞争。学校文化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学校文化反映了一个学校内部隐涵的主流价值观,态度和做事的方式。这种价值观、态度和做事的方式可以使一个学校保持相对长期的繁荣,优秀的学校文化引领并影响着师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

艾:请您为广大读者具体介绍一下贵校的学校文化。

王:好的,我校的主流文化是“沙石文化”。她源于实验中学几十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也是学校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沙石文化的内核是“甘当铺路石子,敢于破石惊天”,她蕴涵着“实中”人的两种精神,即铺路石子――乐于默默奉献的精神;破石惊天――敢为天下先的创造精神。几十年来正是这种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像一面旗帜感召着实中人,凝聚着实中的人心,像一把火炬,照亮了实中师生的心灵,促进着实中的持续性内涵发展,使实中在激烈的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最终极的竞争力。在这种文化的引领下,学校已处于一个较高的发展平台上,学校已经具备了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和谐的人文环境,优雅的育人环境。不过,我们的目标是建设高品位、高质量、实验性、示范性的全国一流学校,要实现这一目标,构建优秀的现代学校文化,仍然是我们今后要做的重要工作。

艾:我注意到您提到了现代学校文化,那么,现代学校文化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呢?

王:现代学校文化的核心是现代价值观,它至少应该具备三个特征。其一,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学校的目的在于为学生造福,为教师造福,并通过教师为学生造福。学校领导要将教师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教师将学生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学校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惟一宝贵的,值得尊重和善待的;其二,人性化的师生共同学习成为现代学校文化形态,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就业和生存,对人类文明成果的享用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是伴随人一生的生命需要,因此,学习不只是学生的任务,也是教师的任务;其三,竞争创新、开放开拓成为学校文化的精神表征,传统文化主张力向内用、忍耐节制,主张不偏不倚,适可而止的中庸之道,精神生活中讲求恬淡自然、随遇而安,科学技术的钻研和物质财富的创造,并不倡导穷根究底,竭尽力量,而现代学校文化鼓励冒尖,进取和永不知足的创新精神。具备了这种精神文化的学校、教师和学生才能持续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全校师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学校文化的主体是由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构成的。

艾:您所说的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是指什么呢?

王:所谓教师文化就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与其他职业群体所不同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知识技能等,而某个学校的教师文化就是指该校教师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知识技能等;所谓学生文化,是指学生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特征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由于学生处在经常性的学习生活环境之中,所以,大家所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一旦形成,将会对全体学生成员产生持久和深刻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建构学校文化的主要功夫要放在学习态度、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际关系和行为习惯的改进和提升方面。总之,随着社会变革和转型,教育正在摆脱过去的从属可具性质,正日益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学校不再是“单纯”培养人的机器,而是关注生命培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的精神家园,因此,学校文化是一种追求理想、与时俱进的文化;学校文化是求真务实的文化;学校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提升生命价值的文化;学校文化是一种实践反思,不断创新的文化;学校文化是团队学习、优质服务的文化;学校文化的灵魂是学校精神。

艾:作为一家语文刊物,我想请您谈谈语文学科与学校文化的的关系。

王:对于语文,我是个门外汉。然而,语文对于学校文化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学校文化的形成往往依赖于长期的办学实践,须经过自身努力、外部影响、历史积淀而逐步形成,那么对于一所普通中学,如何摆脱文化浅、价值观冲突明显等客观原因带来的劣势,准确定位“学校文化”而在竞争中胜出呢?首当其冲的就应该以语文为战略武器,通过构建师生的“精神家园”――共同的价值理念、行为准则等,从而积淀一种独特的“文化力”――“资本能量”、“人本力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为文化载体”的语文学科。经典文学作品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精神、哲学思想、审美趣味、民族智慧和理想人格,学生能够从中吸收各种文化营养,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发展自己的健全人格。我们认为,一方面学校应该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资源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另一方面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更要“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历史使命,让学生在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艾:除了文化引领外,您还有哪些举措促进学校发展呢?

王:学校发展当然不会只靠文化引领,在学校可持续发展上,精细化管理是办学的关键。近几年来,我们在强化管理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学校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也尝到了很多甜头,继续推进精细化管理是促进我校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策略。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在事,必作于细。”“美善、儒雅、和谐、超越”是我校的校风,如何教导学生追求和向往美善,如何培养学生的儒雅之气,如何构建和谐校园,如何不断实现新的超越等等,都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并付诸于实践的问题。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校风建设,必须注重细节管理。社会对一所学校的校风评价的标准是,既是看学生在校的表现,也要看他们在社会、家庭的表现。如学生的言谈举止、文明程度;有无良好的教学秩序、浓厚的学习风气、有序的课间纪律;对校内各项设施的爱护程度,学校的门前秩序和遵纪守法情况及违法犯罪现象多少等。这些决定着人们对学校的认可程度,也决定着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地位。而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地位将直接影响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

艾:您认为精细化管理和文化引领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吗?

王:学校文化是内隐的,学校风气是外显的。精细化管理带来的是风气的改变,文化引领本质的提升,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通过推进精细化的管理,使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校风,这样就可以振奋精神、激励斗志,使学生迸发出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在这种环境中养成的行为习惯,会使学生终身难忘,并将成为学校里每一位成员自觉奋进的动力,从而推动整个学校的繁荣和发展。细节管理是激活学校这个巨人神经末稍的法宝,只有这具肌体上每一根神经都保持应有的活力,才能发挥出其巨大的潜力。而这种精神、习惯、活力长时间的保持在师生中间,就会慢慢地沉淀为学校的文化。

总之,沙市实验中学通过精细化管理,就要求我们所有实中人在细微之处尽职尽责,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深入管理,而不能“因小失大”,空留遗恨,只有强化精细化管理思想,实施精细化管理策略,学校才会发展得又快又好。

“学校有书香气,教师有学者气,学生有儒雅气。”这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办教育就是一种服务,要为社会、家长、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我们始终坚持“用优秀文化引领师生成长,凭精细管理促进学校发展”这一基本办学策略,不遗余力地实践着“为智慧生长而教,为生命发展而学”的办学理念。

篇9

重新构思的基础,认为卫生法在职能、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上都不足以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尽管作为独立的卫生法

法律部门难以成立,但完全可以形成一个以卫生法律规范和卫生法律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独立、综合的卫生法学学科。

【关键词】医疗责任保险;损害赔偿;保险费

【中图分类号j f’840.684; r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297(20__)02—0032—05

reflection on the study ofthe legal status ofthe health law.chen shao-hui.economy and management departme nt,jiang

xi university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wine,330006

【abstract】 it is a hot topic of the health law study whether it is an independent legal department.on the basis of re—

fleeting on the purpose,implication and standard of dividing leg department,the article holds that the health law is not an in—

dependent legal department in terms of function,adjustment object and adjustment method.although it can t exist as an in—

dependent health leg department, it can be an independent and comprehensive science of health law with research focus in

health regulations an d health law problems.

【key words】health law,the science of health law, gal department, gal position

卫生法的地位, 即卫生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是卫生法理论研究中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之一,可

以说卫生法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都无法绕开该问

题的解答。具体而言,卫生法地位可以从两个方面予

以界定,一是卫生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是不是一个独

立的法律部门:二是如果是独立的法律部门,它和其

他法律部门有何关系。前者的回答很大程度上决定了

后者的解答,因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前者。

卫生法是不是独立的法律部门至今尚无定论,甚

至这还是一个充满争论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种观点

认为卫生法不是独立的法律部门,卫生法所调整的医

患关系和卫生行政管理关系应分别由民法和行政法

调整,卫生法在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上都不能成为独

立的法律部门。反对的观点认为卫生法有独特的调整

对象,即卫生(医事)法律关系,应属于独立的法律部

门。后者的观点主要见于卫生法学界的学者所编著的

教材和发表的若干论文中。但在主流法学界,学者们

一般也不认为卫生法属于独立的法律部门,而是将之

纳入行政法的范围内。

卫生法是不是独立的法律部门,首先涉及法律部

门划分问题.即为什么要划分法律部门以及如何划分

法律部门。只有明确法律部门划分的意义和标准,才

能为问题的解答提供理论依据。

、关于法律部门划分的若干问题的反思

(一)法律部门划分的目的和意义

法律部门的划分,无论是从法律发展史的角度

作者简介】陈绍辉,助教,主要从事卫生法研究。电话:+86—791—7118861: e-mail: laowei3375@sina.com.cn】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2卷(第2期)

看,还是从世界各国法律比较的角度看,都不是普遍

的法律现象。在古代社会,诸法合体,民刑合一,不存

在法律部门的划分(古罗马是例外,但其法律的分类

也仅限于公法与私法之别)。在近现代,大陆法系国家

盛行法律部门的划分,而英美法系国家却不存在像大

陆法系国家那样的法律部门划分。然而,古代法和英

美法系并不因为无法律部门划分而影响其法律体系

的完备性和调整社会关系的作用,所以。不能仅以是

否划分法律部门为标准来评价一个国家法律的优劣

和法律体系完备与否,甚至也不能以某类法律规范是

否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来判断该领域立法完备与否

以及理论研究的深浅。

法律部门划分首要目的是实现法律内部的分工

与合作。古代法之所以未作法律部门的划分.一方面是

因为古代经济社会发展还没有产生划分法律部门的需

要;另一方面是古代法较之近、现代法,在调整范围上

尚不广泛,在内容上尚不纷繁复杂,在功能和手段上尚

不多样化。但进入近代、现代,法律的调整范围不断扩

大至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且内容日益复杂化。于

是,为优化法律内部的分工与合作,充分发挥法律的各

种功能,追求法律不同功能的协调而实现整体效益的

最大化,就产生了划分法律部门的强烈需求。法律部门

的划分就是通过对众多法律进 行分类组合,需求法律

内部分工与合作的最佳结构,实现法律体系的和谐与

统一。【 】正因为如此,法律部门划分的界限只具有相对

意义,不同法律部门之间应当具有相容性,因此,研究

法律部门划分,不应当以“争地盘”的意识为指导,刻意

从其他法律部门划分出某些“新”的部门法。

法律部门划分的意义可以从下述3方面来理解。

1.对法学研究的意义。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看,

热衷于法律部门划分的主要是学者。可以说,法律部门

的划分无非是学者们对众多法律规范所做的归类分析

和系统化研究。通过对法律部门的划分,可以相对集中

地对具有相同特质的法律规范作专门的研究,便于学者

门在法学研究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有利于法学资源

的高效配置和利用。【 】因而,在一般情况下,法学学科

划分与法律部门划分是对应的。但也必须看到,某一

学科所研究的法律规范是否属于独立的法律部门,并

不影响学者们对该领域法律规范的研究。同时,即使

某一学科将特定法律部门的法律规范作为其研究对

象,并不应该排除其他学科同样将这些法律规范作为

研究的对象;尤其是随着一些边缘学科的兴起,不同

学科在研究对象上必然存在交叉和重叠,学科间的交

叉研究和共同合作也就成为必然。如果,我们仍然强

· 115 ·

调学科间绝对的界限只会导致学科间的壁垒和无休

止的、徒劳无益的争议。因而,某一法学学科是否有相

对应的法律部门并不是判断该学科是否为独立学科

惟一标准,也不会从根本上制约和影响该学科的发

展。我们应摈弃将法律部门作为划分法学学科惟一标

准的陈旧观念

2.对立法的意义。法律体系是建立在一定法律部

门的基础之上,可以说法律部门的划分亦即法律体系

的构建。研究法律部门划分,有助于立法者设计法律

体系和制定立法规划,可以为立法者检测立法是否完

备及其完备程度提供参照体系,可以指导立法者从事

某项具体立法时根据该项立法的部门法属性做出制

度设计。但是立法实践中,某一社会问题可能不再局

限于某一法律部门,而是跨越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法

律部门,如果将规范同一问题的法律规范分别纳入不

同属性的部门法中去,只会导致部门法的分割而不利

于该问题的解决。因而,实践中也存在只围绕某一主

题或针对某一事项专门立法而不考虑法律部门划分

的立法实践。

3.对法律适用的意义。进入现代、当代,国家制定

的法律法规纷繁复杂、汗牛充栋,而对于具体案件能

够适用的条文可能就那么少数的几条,法官在处理案

件过程中要迅速找到适用依据并非易事,但依据部门

法寻找法律依据无疑是一条捷径。

总之,划分法律部门有其必要性和意义,但这种必

要性和意义也是相对,既不可忽视,也不宜过分倚重。

(二)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

划分法律部门的关键,是划分标准问题。对于法律

部门的划分标准,过去过分强调形式标准,即法律的调

整对象、调整方法等。而对于法律部门划分的实质标

准,即某一法律部门是否有特定的职能,却被忽视。

事实上某类法律规范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

部门,首先应看其实质标准,即看其有无必要的、特定

的、不可替代的职能。只要是具有为经济、社会发展所

必要的特定职能,并且该职能在既存法律部门中不存

在,也难以为既存法律部门已有职能代替,那么,该类

法律规范就有必要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同时,法律部门的划分也要考虑形式标准。对于

划分法律部门的形式标准,理论和实践中一般考虑以

下因素:

1.调整对象。调整对象作为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

这已是法学界的共识。某一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内容

是划分该法律属于哪一部门的重要标准,如果某类法

律法规有着共同的调整对象(即调整同一性质的社会

· 1l6 ·

关系),那么就可以考虑将其划分同一法律部门。但是

任何一部法律都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其调整对象,不

能因此得出具有特定调整对象的法律就属于某一特

定的法律部门.某一法律或某类法律能否成为独立的

法律部门还要考虑该法律部门是否有独特的职能,后

者更具根本性。

2.调整方法 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虽是很

重要的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但仅仅以此为划分标准

还是不够。以为它们既无法解释一个法律部门(如刑

法)可以调整不同种类的社会关系,也不能解释同一

社会关系由不同的法律部门来调整这一法律现象。因

此.划分法律部门。还需要将法律规范的调整方法作

为划分标准。 在实践中,一个法律部门往往采取多种

调整方法,一种社会关系也可以用不同方法来调整;

同一种调整方法既可为不同法律部门所采取。也可以

用来调整不同的社会关系。

3.同类立法数量。划分法律部门还要考虑同类法

律法规的数量.数量不多.不可能成为独立的法律部

门。因为法律部门的划分必须要考虑各法律部门之间

法律规范的规模或数量之间保持大体的平衡,不能使

某些法律部门法律数量特别多,而某些法律部门的法

律又特别少。

二、关于卫生法是独立法律部门立论的不足

卫生法是否为独立的法律部门。即使在卫生法学

界观点也未统一。但从现有的卫生法教材看,绝大多

数的教材都持肯定态度。也有学者专门撰文予以论

述,但在这些论文、论著中对该问题基本上停留在定

性的层面上。即仅仅做出肯定回答,至于为什么是独

立的法律部门则语焉不详。甚至一笔带过而不予论述

和说理。综合各种观点,我们还是基本上可以总结出

主张卫生法是独立法律部门主要理由:(1)卫生法有

特定的调整对象。即以卫生活动领域的社会关系为调

整对象。卫生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具有多层次、多形式

的特点.涉及卫生组织关系、卫生行政管理关系、卫生

发展和服务活动关系。因而是其他法律部门无法调整

的:【3](2)在调整方法上,卫生法不像其他有些法律部

门一样.因调整社会关系的单一而采取单一的调整方

法和调节手段.其既有纵向的调整方法也采取横向的

调整方法; (3)随着多年的立法实践,我国的卫生立

法已获得了很大发展。各级立法机关和行政部门已制

定了大量的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已初步形成具有中

国特色的卫生法律法规体系;(4)法律部门的划分不

可能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的。无论从何种角

度看.卫生法比经济法有着更多的特 殊性,它更有资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2卷(第2期)

格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门类。

我们认为卫生法是否为独立的法律部门关键是

看该法律部门是否有特定的职能。即在划分法律部门

时应坚持法律部门划分的实质标准。如果卫生法具有

必要的、特定的、不可替代的职能,则可以考虑将其划

分为独立的法律部门。例如,经济法之所以是独立的

法律部门是因为经济法具有规范政府与市场互动的

职能.这种职能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弥补市场和政

府双重缺陷所必要的。这也是民商法和行政法所不具

有的职能:而经济法也正是为弥补现有法律在解决市

场失灵方面的不足而产生和兴起的。具体到卫生法,

我们认为卫生法并不具有现有法律所不具有的独特

职能和作用。相反,卫生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都可以

分解到其他法律部门由相关法律部门的法律法规调

整。如,医患关系和医疗纠纷关系可以由民法调整,卫

生行政管理关系可以由行政法调整,国家对生物医学

领域的监督、管理和调控关系也可以纳入到行政法的

范围内。

有特定的调整对象是否可以作为划分法律部门

的重要标准?我们不能说某一法律规范具有特定的调

整对象就认为是独立的法律部门,因为任何法律规范

都调整一定的甚至是特定的社会关系。某类法律规范

是否构成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不仅要看它们是否具

有共同的调整对象。还要看这些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

关系是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即不会为其他法律部门

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所囊括。因此,对于卫生法是不是

独立的法律部门。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卫生法以卫生

关系为调整对象就认为卫生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这

样明显缺乏说服力。例如。合同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

间的交易关系. 即以平等主体间交易关系为调整对

象。但我们不能说合同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事实上,

卫生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并不具有独立性,其总体上

可以分为两大块:医患关系和卫生行政管理关系,而

这两大块分别属于民法和行政法的调整范围。因而卫

生法的调整对象并不具有独立性。尤为重要的是我们

不能认为某类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具有多样性、

复杂性。而得出它们应划分为独立法律部门的结论,

否则如此推理我们会得出荒谬的结论。例如,《消费者

权益保护法》既调整行政机关与经营者之间的监督管

理关系。也调整行政机关与消费者之间的指导服务关

系。还调整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消费关系。可见,《消

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对象同样具有复杂性和多样

性.它既调整纵向的行政监督管理关系也调整横向的

消费关系。但我们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该法是独立的法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2卷(第2期)

律部门。实际上,尽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多种

社会关系,但这并不影响属于经济法律部门的地位.

其根本原因在于该法体现了经济法的本质— — 即国

家对经济运行的干预。我们之所以说医患关系法和卫

生行政管理法分别是属于民法和行政法的范畴乃在

于医患关系和卫生行政管理关系体现了民法和行政

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本质特征

法律规范的调整方法确实是划分法律部门时应

当考虑的因素之一,尤其是现代立法内容日趋复杂.

往往一个立法主题涉及众多复杂的社会关系.从而也

不可能在立法中采取单一的调整方法.否则难以适应

现代立法的需要。在划分法律部门时我们一般将具有

独特调整方法的法律规范划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如制裁方式、法律责任等。但调整方法在法律部门划

分中只具有相对意义,尤其是不能简单地认为某些法

律规范的调整方法众多而认为其应该成为独立的法

律部门,关键是该调整方法具有独特性.是其他法律

部门所不具有的。综观卫生法的调整方法不外乎纵向

调整方法和横向调整方法的结合,但随着围绕一个立

法主题的综合性立法的兴起.这种调整方法在众多立

法中都有所体现,尤其是经济立法。因此,纯粹根据某

一类法律规范调整的多样性就认为其属于独立法律

部门的立论是缺乏依据的.否则随着越来越多的综合

性立法的出现.在法律体系内将会涌现多少个法律部

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卫生法并不是独立的法律部

门.卫生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可以分别纳入其他法律

部门的调整范围内.其法律法规也分别从属于其他法

律部门。

三、对卫生法地位研究的若干反思

(一)关于卫生法地位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由于受传统法学学科理论的影响,在构建某一学

科的理论体系和开展理论研究过程中,我们习惯性地

将其与该学科相对应的法律法规是否为独立的法律

部门作为研究的重点甚至是核心,尤其是学者们为了

论证该学科的独立性往往不惜代价、费尽心机寻求各

种论据去证明与该学科相对应的法律法规是为独立

的法律部门。从逻辑上讲这无疑是论证学科独立性的

一条捷径— — 既然该学科的研究对象是独立的法律

部门。那么以该法律部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当然是独

立的啦!但这种研究思路也很可能使我们置客观实际

不顾而去刻意地划分法律部门,从而脱离实际需要划

分出形形的所谓的“新”的法律部门,而这明显脱

离了法律部门划分的初衷和目的。划分法律部门的主

· 1 17 ·

要目的是实现法律内部的分工与合作以及实现法律

体系内部的和谐统一。因此,在划分法律部门时应从

实际出发,不应以争“地盘”的意识为指导.抢占某一

学科的“势力范围”。如此不仅不能实现法律体系的合

理构建,也不利于学科间的分工与合作。

卫生法地位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卫生法是否为独

立的法律部门。对于卫生法是否具有部门法的独立

性,卫生法学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也陷入了以上法

学研究中的误区。卫生法学者们为了强调卫生法学的

学科独立性也自然不自然的采取了曲线救国的方

式— — 试图以论证卫生法的独立性来证明卫生法学

的学科独立性。由于缺乏充分的客观依据和理论支

撑,在论证卫生法属于独立的法律部门时,学者们显

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要么一笔带过,要么语焉不详,即

使有所论证也不够充分,往往简单地套用法律部门划

分的形式标准分别予以论述。

法律部门的划分只具有相对意义,同时我们认为

某类法律规范是否属于独立的法律部门,并不会影响

以该法律规范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学科发展.也并不会

从根本上制约和决定该学科的独立性。同样.卫生法

是否是为独立的法律部门,也并不决定卫生法学学科

的独立性.也不会影响卫生法学的发展。理论和实践

中.卫生法与卫生法学相互混淆.使我们在理论研究

中产生这样的误解: 如果卫生法不是独立的法律部

门.卫生法学也就不可能是独立的法学学科。

“卫生法”这一术语通常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指卫

生法律法规;二是指以卫生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即

卫生法学。 在一般情况下.卫生法与卫生法学并不作

区分.尤其是我们习惯性地将卫生法学称为卫生法。

但严格说,卫生法与卫生法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卫

生法仅仅指的是国家机关所制订的与卫生相关的法

律法规和规章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其属于规范

性法律文件:而卫生法学属于一门学科,它是以卫生

法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学科。两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

系.相互促进,卫生法的制定及其发展、完善离不开卫

生法学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卫生立法就缺乏

理论基石和前瞻性;同样,脱离其研究对象的卫生法

学也就失去其存在基础和依托。但两者又保持相对的

独立性.这主要表现在,卫生法是否属于独立的法律

部门.也并不会从根本制约卫生法学的发展,卫生法

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并不必然决定卫生法学在法学

学科中的地位。因此我们认为卫生法不属于独立的法

律部门.但并不影响卫生法学作为独立的法学学科的

存在。

· ll8 ·

(二)卫生法学是独立的综合性的法学学科

必须指出的是.“法律部门”与“法学学科”是两个

不同的法学范畴。法律部门是调整同一类社会关系的

法律规范的总和,而法学学科是研究特定领域法律规

范所形成的法学门类。传统上,法律部门的划分与法

学学科的划分是一致的。有一个法律部门,就有一个

与之相对应的法学学科。例如,研究宪法、民法、刑法、

行政法、国际法等法律部门,形成宪法学、民法学、刑

法学、行政法学、国际法学等法学学科。这是因为.过

去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一类法律问

题通常仅产生于一个法律部门,通过对这个法律部门

的研究,成立一个相应的法学学科,就可以顺利解决

所有的这类法律问题,研究领域无须扩大到其他法律

部门。可见,在社会关系简单、法律调整范围有限的时

代,以法律部门的划分决定法学学科划分的做法具有

必然性和合理性

但是进入现代,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日益

复杂。一个法律问题的缘起往往不再仅仅局限于一个

法律部门,而是跨越两个乃至两个以上法律部门。对

于错综复杂的法律问题.已不是通过单独研究某一法

律部门就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对分散于各个法律部

门的多种相关的法律规范进行综合研究才能应对.由

此而形成的综合性法学学科的研究范围必然涉及多

个法律部门。因此,现代法理学也不再强求法律部门

的划分与法学学科划分的完全一致,尤其是对于一些

交叉学科,更是如此。如此,虽然不存在一个独立的

“卫生法”法律部门.但并不排除形成一个独立的综合

性的“卫生法学”学科的可能性。

如上所述.卫生法涉及民法和行政法中的众多法

律规范.而且这些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又相互联

系、相互作用。如果仍沿用传统的做法,一味简单地通

过研究某一种法律规范— — 无论是医患关系法还是

卫生行政法.都无法彻底解决卫生活动中的法律问

题.也不利于卫生法理论研究的综合平衡发展。因此.

法律与医学杂志20__年第12卷(第2期)

在研究范围上,我们有必要打破公法与私法的界限,

成立一个新的综合性的“卫生法学”学科。

成立一个综合性的“卫生法学”学科意味着.卫生

法律规范既是卫生法学的研究对象.也是其他相关法

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如医患关系既可以是卫生法学的

研究对象,同时也可以是民法学的研究对象:卫生行

政管理关系既是卫生法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也可成为

行政法的研究范围。可以说.这种研究对象上的交叉

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完全合理的。确认卫生法学与其

他相关学科在研究对象上可以相互交叉的观点.有助

于消除学界关于卫生法与其他相邻法律部门在调整

对象上的抽象、无谓的争论。也就是说,各种卫生法律

规范根据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性质应分别归人民

法和行政法律部门,而不可能同时形成一个独立的卫

生法律部门,但是卫生法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则完全可

以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对卫生法律规范加以综合研

究。事实上,对于卫生法领域内的一些重要问题,如医

疗纠纷,如果排斥民法学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这些问

题不可能得到解决。尤为重要的是卫生法学研究品位

的提高有赖于更多的其他法学学科领域学者的介入,

如果卫生法学在研究对象和范围上自我封闭,卫生法

理论也必将停留在低水平的层次上。

综上所述,虽然作为独立的卫生法法律部门并

不存在,但完全可以形成一个独立的综合的以卫生法

律规范和卫生法律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卫生法学学科。

鉴于此,我们认为,对于人们通用的“卫生法”这一术

语.只能认为其具有“卫生法学”或“卫生法律规范”之

意,而不能作“卫生法律部门”之解。

参考文献

[1] 王全兴.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检查出版社,20__ .

101

[2] 张文显.法理学[m]e京:法律出版社,20__.(80)

[3] 吴崇其.达庆东.卫生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36)

[4] 张赞宁.论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及处理医事纠纷的特有原则 .医

篇10

中学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具备数学基础知识,通过数学的传授,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这是数学教学中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思维方式,在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中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课堂上要求师生互动、共进,为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我个人认为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应从教学方式方面着手。

1.课堂活起来,思维活起来

有人说“闷课”的结果是摧毁学生的学习兴趣,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应当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为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打开通路。要向学生多提问或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起来,思维活跃起来,充分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和快乐学习。

2.注重情感,尊重学生

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说:“如果没有学生积极地、自觉地学习,任何教学也不会产生预期的教育效果。”师生之间应当建立良好的感情关系,形成民主的教学气氛,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友情。让学生觉得教师可亲可信。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肯定的宽松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自然是自由灵活的,这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3.树立信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为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要改变学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这一观念,让他们体会到数学的趣味和美。如果在教学中能使学生增进对数学美的主观感受力,数学美带来的愉悦和享受便能刺激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的认识内驱力得到增强,思维得到极大的触发。

4.设置情境,质疑设问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创设自由的思维空间,给足自由思维的时间,要提供适合各层次学生展开思维的情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要相信学生,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