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专业课程范文
时间:2023-03-20 09:54: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专业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思政元素;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空间解析几何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提出的全新理念——课程思政,是要把学生理想信念的养成、价值观的培育融入所有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课程,更能突出价值引领,让“立德树人”做细做实,培养出专业素质高,理想信念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阶段是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在理想信念和人格养成方面容易受各种现代思潮的影响,所以,大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时机。师范专业学生的政治思想品质直接影响将来一代又一代的接班人,因此,师范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数学专业课程而言,将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与高深理论完美结合在一起,可以提升思政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的针对性和亲和力,促进思政理论与数学专业课程形成协同效应,满足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需求。文章旨在挖掘空间解析几何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素融入空间解析几何课程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挖掘空间解析几何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强化思想价值引领
教师可以通过教研活动或集体备课,充分挖掘空间解析几何课程内容,或课程背后与专业相关的数学文化、家国情怀、思维创新、社会责任等思政元素。努力把引领价值、提升能力与传授知识同步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为了把思政元素和价值引领等要素巧妙地融入到理论性较强又相对抽象、晦涩的数学教学中,首先要对课程中涉及的数学文化、数学家、定理、定义、公式、性质甚至符号等内容熟记于心,然后查阅资料,搜集相关素材,包括名人传记、历史传承、知识延伸、成果转化等,最后进行整理、分析,找到与所教授知识体系内容的“触点”,做到有机融合。为了不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结构设计,素材的处理必须做到针对性强,短小精悍。授课教师要精心做好课堂设计,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找到合理的切入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顺理成章地引入,做到和谐统一。将思政元素巧妙、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中,确保专业知识与思政育人相辅相成,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要强化思想价值引领,实现立德树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1.1努力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数学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调动学习热情。数学文化是滋养人的重要资源,内涵丰富,包含了数学史、数学审美、数学与社会及各种文化的联系等重要内容。将文化知识与美学教育融入课程,逐步建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人才培养体系。数学文化印证了人类对数学科学的不懈追求,承载了人类利用数学知识改变世界并不断进步的史实。教师努力把空间解析几何课程中蕴含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及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融入课堂教学,不断调整授课知识内容,使学生逐步体会数学魅力,并热衷于探索数学知识。借助数学文化讲清知识的由来,掌握其本质,加强学生的真实感受,更好地感知数学的具体作用,并努力提高学生看问题的高度。比如,在介绍二次曲线的切线时,借助极限思想,讲清核心概念并掌握其本质。同时,引入由炮弹弹道的轨迹计算和透镜的设计引起的有关曲线切线的研究。再比如,在空间解析几何绪论课中,教师介绍空间解析几何的发展史,追溯几何内容、思想与方法的演变及发展和应用的过程,特别是一些著名几何学家的科学精神及其发现数学规律的灵感等,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介绍、分析和讨论数学史和美学知识完美结合,体现出知识的和谐之美。例如,在介绍双曲面时,用多媒体动态演示截割图形,可以刺激学生大脑,使其直观感受曲线曲面的变化情况,将图形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屏幕上,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同时,给出建筑上单叶双曲面的图形—广州塔,双曲抛物面的图形—“鸟巢”时,学生在惊叹造型之美时,教师分析其蕴含的数学美,并向学生提问这是如何建造的?以此自然地引出直纹面—单叶双曲面和双曲抛物面的直纹性分析。在轻松的授课氛围中,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又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这样的教学环节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1.2努力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激发爱国热情。我国历史上涌现出很多杰出的爱国科学家,他们勇担民族复兴大任,他们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和家国情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必不可少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必须将其传承并发扬下去。把爱国精神、家国情怀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能增强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及责任意识。在教学中,要积极挖掘相关知识点,润物无声地将家国情怀融入课堂。比如,在空间解析几何绪论课中,可以介绍几何在中国古代数学方面的辉煌历史,进而介绍中国几何学派创始人,被称为“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数学之王”的苏步青先生在几何方面的成就和其爱国故事,潜移默化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决心。数学家背后的故事与他们崇高的追求是分不开的。当代大学生有追求有梦想、传递爱国数学家的大爱精神,科学精神,会让学生受益终生。用新时代的话语体系,润物无声地将科学家优秀的品质融入课堂教学,树立中国自信。比如,在介绍球面方程时,联想到“中国天眼”——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教师简单普及相关知识,“中国天眼”的建立,让中国在该领域站在了世界的前列。从“天眼”可以看到祖国的强大,民族的强盛,“天眼”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和智慧的结晶,这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彰显中国智慧和中国自信。引导学生学习南仁东院士的先进事迹,二十余年不忘初心,执着建造国之重器,体现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情怀以及淡泊名利、忘我奉献的高尚情操。1.3努力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维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探索精神。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9]。数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其本身体现创新的思想,包含无穷的魅力。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培育学生解题能力,提升学习效率的主要方法。“一题多解”是创新思维的具体表现,在课堂讲授中增加“一题多解”的练习,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构造,提高学生处理问题时思维的灵活性,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精神。在“平面与空间直线”内容中,很多例题、习题都可以“一题多解”,但教材一般只会给出一种解法。授课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得到不同的解法。通过典型例题的剖析不难发现,“一题多解”既能巩固学过的知识,还能使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一题多解”,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使他们灵活掌握知识的纵横联系,从而揭示问题本质。在空间解析几何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及时转变教学方式,如果所授内容有应用价值,那既要讲清理论,还要举出实例,以增强学生的几何应用意识。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比如,向量在物理学、工程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渐伸线(或切展线)与机器齿轮、齿轮曲线的联系,生活中常见的旋转形楼梯是建筑师根据螺旋面而设计的,测绘学中的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利用“平行截割法”得到,探照灯、太阳灶、雷达天线、射电望远镜等都是利用抛物线原理制成的,联想到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实际物体,课堂气氛逐渐变得活跃,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开拓学生视野,真实体会空间解析几何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不断激发学生深入研究,持续探索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用数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1.4努力挖掘课程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育求实精神。数学中包含丰富的唯物辩证思想及辩证内容,广泛运用于数学领域[4],空间解析几何课程中同样充满了辩证思想及辩证内容,如直线与曲线、平面与曲面、方程与图形、运动与静止、轨迹与方程等。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内容蕴含的思政教育功能,在知识传授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将唯物辩证法渗透进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空间解析几何呈现的各种位置关系通常都是静止的,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现动态的过程,学生体会不同情形之间的关联,动静结合,明确问题的实质。比如,在介绍曲线的轨迹与方程时,质点运动过程中渗透着数形结合与运动、集合的关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质点运动时隐含的制约条件,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去分析具有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轨迹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探寻问题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寻求正确的解题思路。在讲解摆线、内(外)旋轮线及齿轮曲线时,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注意到不同曲线上的点在运动时受到不同条件限制,同时又满足隐含条件。从而揭示了矛盾双方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动”与“静”的辩证思维正是分析和解决轨迹问题的重要思路,这可以帮助学生对曲线与方程的深刻理解。经常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来处理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在变化中寻求规律的能力,渐渐形成周密且严谨的良好思维。更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精神实质,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空间解析几何教学全程渗透着空间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用代数的方法来研究几何[2]。比如,介绍标架与坐标时,当取定标架后,空间(或平面)全体点的集合或者全体向量的集合与全体有序的数组(或数对)的集合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作空间(或平面)向量或点的一个坐标系[2]。利用坐标系、函数、图形和方程等概念密切相连,形成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辩证统一体。几何学的创立及不断完善推动了整个数学的发展,教师一边讲授课堂内容一边引导学生发现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领会运动的观点、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领会有限与无限、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等的辩证观点,便于更深入地接受并运用辩证的思想去处理实际问题。
2结语
进入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学,新型的授课模式正如火如荼地全面展开,慕课、腾讯会议、超星、雨课堂等让线上线下、课上课下有机地融为一体。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导下,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将思政教育贯穿专业课程教学始终,努力挖掘与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强化育人功能。教师应强化教育教学研讨、科学制定教学计划、优化教学设计、完善教学方案、实现专业知识与立德树人目标的融会贯通。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手段;要深化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强化教育教学。要不断提升人格魅力,和风细雨地引导学生。要积极去探索育人途径,具备积极主动的改革态度;要创新育人手段,转变育人理念,做好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方面的表率作用,使学生的德性修养得到逐步提升。在专业课中植入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触动学生,不仅能增强他们的爱国心强国志,也可以加深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有所用,还能调节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关注课堂,逐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要坚决守好课堂“红色教育”[9]这段渠,种好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田,精心培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吕林根,许子道.空间解析几何(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吴慧卓.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思考[J].大学数学,2019,35(5):40-43.
[4]祁卫红.浅谈唯物辩证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01,(24):58.
[5]牛英春,张天宇.思政元素在《复变函数论》混合课改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6):204-205.
[6]高宁,张梦.对“课程思政”建设若干理论问题的“课程论”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8,39(10):59-63.
[7]阎昕明.如何激发大学新生对数学专业课的兴趣——以高等代数第一节授课为例[J].大学数学,2018,34(06):37-40.
[8]朱永婷.一道空间解析几何习题的多种解法[J].高等数学研究,2019,32(2):37-38.
篇2
[关键词]数学建模 数学专业课程 课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5-0106-03
在知识经济时代,数学科学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学理论与方法不断扩充,数学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传统的数学教育重视的是数学知识体系的传授,数学概念、定义、定理及基本计算方法的传授,课堂教学基本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蓝本,内容抽象,学习难度较高,学时少,内容多,不重视如何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忽视了训练学生如何从实际问题出发提炼出数学模型,以及如何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笔者认为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专业课程教学中,能为数学与外部世界构建一架桥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科学探究的能力,是对数学教学体系和内容改革的一个有益尝试。
一、在数学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数学家吴文俊曾说过,“数学要真正得到应用,数学建模是取得成功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数学建模是如何定义的呢?数学建模竞赛全国组委会主任李大潜这样来解释,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的呈现形式是非常抽象的,而它丰富的内涵往往是掩盖在其抽象的形式背后的,学生不能理解,往往认为学数学无用。现实中我们要解决一个工程技术、经济建设、控制与优化、预报与决策或是社会领域等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在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架设一个桥梁,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其次要对它进行分析和计算,求得结果,最后要验证这个结果是否符合实际,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用数学语言来表述我们所要研究的对象,即建立数学模型。可见,数学建模是联系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的桥梁,它是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对模型求解并用于处理实际问题的。可见,在各个专业开设数学建模课程,同时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在数学专业课程中努力融入数学建模思想,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做法。
二、在数学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一些建议
(一)更新教材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编写的好坏与教学质量有直接的联系。传统的数学教材内容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是以“知识点为中心”来呈现的,知识点非常抽象且难以理解。而新的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以提高数学素质为目的, 从基础出发,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数学建模思想真正融入数学专业课程当中。在将纯理论的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时,最好在学习定义、性质、定理等都能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或者是与之有关的小故事,让学生了解该定义与定理是如何在实际中产生的,能解决实际中的哪些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最后,在新教材的编写上面应注重教育理念的更新,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对教学方法进行必要的改革
传统的数学专业课教学一般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始终把学生当成是知识的容器,这种以知识为中心的模式有必要进行改革了。我们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主动探索的精神,自我思考的意识。教师在讲授时可以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精讲多思,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课堂上可以采用小组的形式(同组、前后四人小组、六人小组乃至大组)进行合作学习,对该堂课的知识点进行反复强化,这样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采用理论与实际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结合、数形结合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另外,在数学专业课程教学中,也可以采用数学建模教学中普遍用到的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来丰富数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还可以用“项目教学法”和“面向问题式教学法”来引入新的概念和定理,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面对困难的勇气。
(三)在数学专业课程中巧妙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1.在数学分析课程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广义地说,数学分析要研究的是与所谓连续性有关的数学问题,为此人们建立了许多有效的方法,其中重要的工作是确切地说清楚了极限现象,也就是在数学上合理地定义了极限。而极限概念是学生很难理解的一个概念,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但极限也是从现实世界抽象出来的一个数学模型,教师可以用数学建模思想来解释这个概念,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庄子・天下篇》中的一句话“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来引入,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出数列极限的概念。而在学习导数概念时,可以引入瞬时速度与曲线上某一点处的切线斜率这两个模型来抽象出共同的本质特点从而导出导数的概念,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突兀,难以接受了。数学分析中有很多定理,在定理的证明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用定理来证明定理,学生不容易理解。此时,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定理产生的背景以及与定理有关的小故事,引起他们的兴趣,然后把定理的结论看作是一个特定的数学模型,教师通过定理的条件(看作是模型的假设)预先设计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建立这个模型,从而证明出定理的结论。
2.在高等代数课程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高等代数》是数学教育专业的三大专业基础课之一。该课程内容比较多,学时少,在有限的学时内要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只能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高等代数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的阐述,对于高等代数中问题产生的背景以及在学科中的应用和与中学内容的联系等内容就无法涉及,因而数学专业的大学新生很难迅速地由中学初等思维向大学高等思维转变,大部分学生都觉得高等代数太抽象、太难理解,甚至觉得没有用。面对这样的教学状况,教师可以考虑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等代数课程当中,可以在概念与定理的教学中,先给出一些简单的数学模型例子,把实际问题融入高等代数的内容中,让学生知道抽象的代数概念也是来源于现实世界的,是与实际问题息息相关的,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在高等代数教学中,主要涉及的内容是多项式概念、行列式概念、线性方程组概念、矩阵概念及线性空间概念,针对每一个概念,教师可以先找与它有关的实际问题作为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从该模型入手,小组讨论,展示结果,从而得到本堂课要学习的知识点。
3.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近几年来,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试题中,很多竞赛题目都用到了概率统计的知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描述、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与其他数学分支不同,它是一种观测试验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科学方法。概率统计中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方法,如模型化法、构造法、变换法等。例如:现在备受大家关注的一种对人类生命产生严重威胁的疾病――脑卒中(也叫做脑中风),专家已经证实它的诱发与环境因素(包括气温和湿度)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需要针对脑卒中发病率与气温、气压以及相对湿度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并结合高危人群的特征和关键指标,研究脑卒中发病的规律。首先,根据病人的基本信息,对其性别、年龄段、职业等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利用赋值、作图等形式得出下面的结论:脑卒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中老年人在发病人群中发病率最高,高达98%;在各类职业发病人群中农民的发病率最高(占68%),其次为退休人员(16%)和工人(11%)。其次,先对病例和气象因素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运用图表的形式展现2007至2010年各月病例数和气象因素的变化规律,再利用圆形统计分析法通过三角函数变换计算出脑卒中的高峰期。进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得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并对其作随机误差项方差的估计得出回归方程的标准误差较大,进而采用8项气象指标分别与同期脑卒中的月发病例数进行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再应用后退法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多种气象因素共同作用与脑卒中的相关性,得出脑卒中与最高气压、平均气压、最高温度、平均相对湿度相关性较大。最后,通过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及有关文献,运用软件对其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出脑卒中发病率的各因素的爆发率,从而确定影响高危人群引发脑卒中疾病的重要因素。结合前面的结论,从脑卒中的可干预因素及不可干预因素中对脑卒中高危人群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建议方案。可见,研究脑卒中发病的规律,利用概率统计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对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各方面的改善和改革都具有实际意义。
4.在常微分方程课程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在常微分方程教学中,涉及建立数学模型的问题很多。教师在授课当中,要注重在实际问题中提炼出微分方程,同时进行求解。如传染病模型:我们知道各种传染病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然而不同类型的传染病它的传播过程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弄清这些特点需要相当多的病理知识,我们不可能从医学的角度一一分析各种传染病的传播,而只能按照一般的传播机理来建立几种模型。最初建立的模型把病人人数看成是连续、可微函数,把每天每个病人有效接触的人数看成是常数,此模型不符合实际,基本上不能用,于是修改假设后得到SI模型,此模型虽有所改进,但仍不符合实际,进一步修改假设,并针对不同情况建立SIS模型和SIR模型,这两个模型描述了传播过程、分析感染人数的变化规律,预测传染病到来时刻,度量传染病蔓延的程度并探索制止蔓延的手段,是比较成功的模型。如正规战与游击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F.W.Lanchester提出了几个预测战争结局的简单数学模型,其中有描述传统的正规战争的,也有考虑稍微复杂的游击战争的,以及双方分别使用正规部队和游击部队的混合战争的。后来对这些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用以分析一些著名的战争。J.H.Engel用二次大战末期美日硫磺岛战役中的美军战地记录,对正规战争模型进行了验证,发现模型结果与实际数据吻合得很好。
5.在考核中适当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在传统的数学专业课程考核中,教师大都采用一套试卷来进行测试,试题的题型是固定的,内容是例题的翻版。这种考核方式根本不能看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考核中适当引入一些数学建模问题;或者在考核中引入一些趣味游戏,由学生独立或组队去完成问题,记录成绩,把这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个方面。通过这种做法,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确实是不可分开的,数学来源于实际,同时也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从而获得除数学知识本身以外的素质与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大潜.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姜启源, 谢金星, 叶俊. 数学模型(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毕晓华,许钧.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应用型本科数学教学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1,(9):113-114.
[4] 李大潜.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类主干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06,(1):9-11.
[5] 唐红兵. 浅谈《概率论》教学中如何融入数学建模[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23(4):101-102.
[6] 林远华,卢钰松.关于数学分析课程渗透数学建模思想的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4):72-73.
[7] 商秀印,顾志华.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大学数学课堂[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0,5(6):164-165.
篇3
一、 对中职学校数学教学服务专业课程学习的认识
教育部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对数学课程做了明确的定位: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中职数学的教学有别于普通高中的数学教学,不仅承担着提高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等数学素养的基本职能,还承担着为专业课程学习、职业技能的掌握服务的功能,应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它着眼于普通劳动者素质培养需求,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工具性。作为为专业课程学习服务的数学教学,如何实现与专业知识的有效渗透和整合,值得数学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索与实践。
二、卫生中职学校数学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学生层面
一方面,自从中等职业学校放开招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张,中职学校生源质量不断下滑,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普遍较低,且分化严重,很多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都比较弱。薄弱的数学基础,不良的学习习惯,较差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断层、碎片化严重,导致数学学习难度加大,对数学的兴趣随之减淡,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步增加和深入,疑难问题日积月累造成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由于在数学学习上的长期“失败”经历导致学生在思想上存在畏难心理,充满了挫败感,坚持理想信念信心不足,产生数学难学且无用的念头,认为在学校只要学好医学专业知识即可,数学的学习无关紧要。这种思想导致许多学生厌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是数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完成。
2. 教师层面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对教学的组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理念直接影响数学教学的方向和效果。目前部分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陈旧,不了解数学与专业课之间的知识联系,仍以传统的单一的系统理论知识传授为主,专业知识基本不涉及、不渗透,导致数学学科被孤立,未能有效服务专业课程的学习,无法挖掘学生的潜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仍是以试卷的方式考核理论知识为主,未重视应用性考核,该导向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应用能力养成的积极性,且无法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充分的开发。
3. 学校层面
由于卫生中职学校一直保持良好的就业形势,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即可就业,较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考取高职院校进行更高层次学习的意愿,同时对数学在专业课程学习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往往只重视专业课程而忽视公共基础课程尤其是数学课程,直接导致学校在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对数学的课时分配过少,难于满足较为完整的数学教学的需要,只能压缩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到数学的教学。
4.教材层面
近几年来,中职数学教材的编写在专业知识渗透方面有所突破,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根据教学大纲配套出版了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分为《数学》(基础模块)、《数学》(职业模块)(分为“工科类”和“财经、商贸与服务类”两种)和《数学》(拓展模块)三个模块,然而《数学》(职业模块)的内容对卫生中等职业教育各专业的知识学习及职业岗位工作对数学的要求的关联性不大,缺乏医学专业知识的渗透,适用性受限。事实上,医学专业课程很多地方需要使用数学知识,由于学生知识面窄,灵活性差,知识迁移不易实现,难于达到培养目标。
三、卫生中职学校数学教学服务专业课程学习的平台建设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数学的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以系统理论知识传授的做法,转向更多地为专业课程学习服务层面,从关注数学学科知识转化到关注专业知识学习及职业岗位对数学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注重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下面以此为指导思想进行卫生中职学校数学教学服务专业课程学习的平台建设。
1. 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在教材中融入专业元素
我校数学教师在充分调查医学各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对数学知识的需求的前提下于2014年编写了广东省卫生职业院校公共基础系列规划教材《数学》(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各专业用),该教材在教学大纲的框架下注重数学知识的专业应用,将专业知识有机融入教材,目的是努力实现数学知识融合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融合到职业岗位的应用中,达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为以后的职业岗位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对数中引入pH=-1g[H+]的计算、声强级的计算等与对数有关的医学常用计算;函数中引入吸氧浓度与氧流量的函倒叵担环侄魏数中引入婴儿的体重与月(年)龄的函数关系;函数图像和性质中引入心电图、体温曲线图、脑电图、激素分泌曲线图等与医学相关的函数图像;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时介绍研究药物的衰变规律的药物动力学一级反应公式f(t)=ae-kt;概率与统计初步中介绍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等等。
2.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翻转课堂模式
信息技术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都产生深刻的影响,近几年来,以建构主义和掌握学习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和推广。我校经过几年的信息化建设,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上传和共享,学生可以很方便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获取学习资源,满足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因此我们将一些章节的内容制作成数字化教学资源,如微课视频等,上传到学校的“云服务器”中供教师和学生使用,具备了“翻转课堂”的基本条件,然后在教学中进行实施。经过两年来的实践,“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积极性和自主性,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
3.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建立过程性评价机制
改变传统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建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维的过程性评价机制。传统的试卷考核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而科学多元的评价机制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过程性评价包括课中评价、课后评价和测试评价。课中评价是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如对发言、汇报探究成果、交流学习体验等进行评价,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习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课后评价是对学生课后活动的评价,如作业、课外数学学习活动等的评价;测试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实施过程性评价以实现全面考核学生的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素质的目的。
4.开展数学应用竞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开展数学应用竞赛,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四、卫生中职学校数学教学服务专业课程学习的实践成效
经过两年多的数学教学服务专业课程学习的平台建设和应用,取得了一些较为明显的成效。
1. 专业问题驱动和融合,提高了学生兴趣和培养质量
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医学专业课程相关问题为依据,以岗位需求的应用能力培养为目的,内容来自专业实际,教学案例源于岗位实际,既迎合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又降低了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难度和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学生经历了从厌学苦学到愿学乐学的转变,从而为形成综合职业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据专业教师和实习带教老师反映,学生懂得处理专业知识学习过程和职业岗位中涉及的数学问题和计算。
2.专业知识渗透和整合,更新了教师的数学教育理念
通过《数学》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对我校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掌握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并将其与数学知识进行渗透和整合,对我校数学教师而言是一次紧跟形势的教育理念的更新。
3. 翻转课堂教学的应用,改变了教师学生的角色定位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定位,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管理者转变为资源的提供者、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研究者,教学形式由“课堂讲解+课后作业”转变为“课前学习+课堂探究”。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并需要及时改变观念,调整教学设计,更好地服务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4. 科学评价机制的使用,保障了学生的个性化l展
充分发挥科学的教学评价的正面导向作用,让评价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师的教学始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篇4
关键词:数学;电子专业;中职学生;整合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是基础课程,它是学习理科的重要工具之一。因此,电子专业的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才有利于专业课学习。但实际现状是:电子专业的中职学生,常常因数学基础差,在专业课学习中有不小的困难。我们提出设想,通过对电子专业课程中数学知识点的研究,将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效整合,让数学更好地服务于电子专业。
目前,中职学校的数学教材无论在内容上、进度上,还是例题的安排上是相对封闭和独立的,与专业课程缺少必要的关联。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中职数学教材中部分知识点较难,那么,这些知识点能否删除或作为选学内容?二是学生不能实时运用到某些数学知识理解分析专业知识,能否将每学期电子专业课程所需的数学知识与电子专业课程同步?三是例题的设计对电子专业的针对性较弱,可否将电子专业课程中含有数学知识的问题转化到数学教材中去作为数学例题或习题呢?
二、课题的探究
问题就是课题,行动就是研究。带着这样的教学实际问题,我们电子教研组与数学教研组的几位老师走到了一起,共同探究,努力解决问题。
1 帮助中职学生唤醒已学的数学知识,让电子专业中的数学知识不被觉得陌生
曾经多次在课堂上遇到这样的现象:课堂上师生共同分析完问题后,让学生继续求解,学生虽然能够列出所需计算公式,却不能计算出正确数据结果。经检查发现,学生常在求解计算过程中出现算术性的错误,导致专业课程题目解不出正确结果。长此以往,学生体会不到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会对电子专业的学习越来越没有信心。
如何实现数学教学与电子专业教学环节之间的科学性衔接?矛盾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专业课教师认为是数学的内容,数学教师说教材中没有或者还在教材的后部分;二是学生学过,但是已经忘记了;三是专业课程中的数学知识体现方式与数学教材中的体现方式不一样。
我们专业课教师和数学老师共同探讨研究问题,并通过不断地进行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和教学反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模式是设计两节课教学,一节数学课,一节专业课。在数学课中,数学教师根据下节专业课中所需数学内容,合理安排数学教学,并使用由专业教师提供的电子专业相关题目作为例题进行分析、运用。而电子专业教师则以电子知识为重点,应用数学工具进行推理和计算。
2 适度取舍,合理安排
数学水平低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学生对电子理论的学习,即向更高电子技能的学习。如今,在课程改革的促进下,数学在改革大纲的指导下不断精简,删除冗繁,减轻学生负担。但是针对专业课程而言,时效性不够。因此,数学知识需要适度取舍,合理安排。
在研究过程中,专业教师负责分析整理出顺序章节所需要的数学知识,然后数学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数学水平情况和现使用教材的情况合理安排知识点的章节开设顺序。同时,专业教师和数学教师共同设计例题和练习题供学生学习使用。通过课堂实施,学生在这种“左右开弓”的“数学—专业”的课堂模式下,学习效率明显提高,解题正确率也提高了很多!这也是令我们课题小组全体教师感到欣慰的事。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逻辑思考、推论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有了数学知识的铺垫,学生在电子专业课堂中能应用数学思想进行逻辑推理和计算,就不需要对公式死记硬背。在电子专业课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要知道专业指导思想,还应知道数据在专业中的含义和对下一步功能的影响,形成系统性、专业性、学术性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
三、思考与建议
1 以电子制作项目为载体,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学习动力。丰富的电子制作和设计项目中,无不蕴含着数学的运用和逻辑推理。一款精致的电子作品不管是在灵敏度、精确度、智能化上都会让电子爱好者为之心动,那么,精细化的设计和计算则是必要的知识素养。电子专业教师的课堂项目教学策划中,不仅要策划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更要策划学习的细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细节教学,让学生的电子专业学习“更上一层楼”
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一个目的,细节则能决定学生学习的成败。数学的应用在电子专业课程中显然是一个细节问题,然而这个细节可能会让学生怯步,对专业知识只会一知半解。学好数学将有利于学生理顺逻辑关系,加强专业性理解,获取更深层次的专业知识。
篇5
关键词:高职数学;工程造价专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3-0022-02
一、改革的背景
首先,学好专业课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数学素质。据相关调查统计,高职的学生中,约30%的学生数学基础尚可,约40%的学生勉强具备基本的数学学习能力但还存在明显的不足,约30%的学生缺乏最起码的数学基础知识。因此,学生普遍不喜欢数学,学习专业课也就力不从心了。其次,高职的数学教材也是统一的,没有考虑各专业所需。数学教学的进度与专业课内容不协调,经常出现专业课中涉及的数学知识学生要么已经遗忘,要么还没学到的问题。第三,高职数学教师缺乏对专业课知识的了解,也很少会将专业问题引入数学课堂。而专业课教师也缺少与数学教师的沟通,有的会在专业课教学中花大量时间来给学生补充数学知识,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也有的遇到数学知识则含混带过,学生始终不知其所以然。
二、改革所采取的对策
1. 确立数学为工程造价专业服务的思想理念
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将来主要从事一些以操作为主的施工员、制图员、造价员、测量员等工作。因此,在一些教师与学生的思想上都认为学好专业课就行了,没有认清数学对专业课的影响,忽视了对数学的重视。加上高职的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数学基础没打好,学习数学无兴趣可言,导致了大部分学生轻数学而重专业课的现象,表面上看似乎对专业课有利,其实不然。怎样才能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能合理、有效地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工程造价专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师要认清数学课与工程造价专业课的关系,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及现行的教学方式,牢固树立数学教学为工程造价专业课教学服务的思想理念。在确保数学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的基础上,对数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制定适合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数学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教学案例,切实做到数学课教学为工程造价专业课教学服务。
2. 整合数学教学内容与工程造价专业课教学内容
从历届工程造价专业的教学情况来看,数学与专业脱节的现象很严重,数学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战,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数学课讲授的是纯数学理论知识,很少会引用工程造价的专业实例来体现数学的实用性、服务性。另外,数学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不合理,没有考虑工程造价专业课教学的需要。当专业课上要用到相应的数学知识时,学生要么还没学过,要么学得太早而联系不上,根本就谈不上应用了。为了适应工程造价专业课教学的需求,教学中尽量实现数学课与工程造价专业知识的融合。专业课教师负责将所任学科涉及的主要数学知识点加以整理,并标注讲授时间,必要时还可将相关的专业问题作为教学资料提供给数学教师,数学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以将其创设成问题情境,引入新课的讲解,体现出数学的专业背景。在授课过程中把简单化的数学应用问题,还原成实际专业背景下的具体应用问题,加强知识应用的实践环节教学。这样,学生也能亲身体会到数学与专业的联系,训练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3. 数学教师加强对工程造价专业课的学习
目前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所有专业课程中,“建筑制图与识图”“建筑工程测量”和“建筑力学”与数学的联系最为紧密,“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与数学也有很多联系。如果学生没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和计算功底,根本无法深入学习,这会大大降低专业课教学的实效。怎样才能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做到有的放矢呢?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师针对专业所需,在全面熟悉了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做到有的放矢地实施课堂教学,把与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融入到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我校任教工程造价专业的数学教师均毕业于数学教育专业,大部分教师对专业课程可说是一无所知,对于把握工程造价专业对数学教学的要求和教学规律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数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不应局限于数学专业,而应该加强对专业课的学习,数学教师只有对工程造价专业有了进一步了解,才能更清楚地了解专业课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以及数学在工程造价专业中的应用。而专业课教师也只清楚自己所任课程需要的数学知识,并不了解该知识点在数学教学中的相关细节及所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数学教师应该和工程造价专业课教师多交流、多沟通,可以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根据每门专业课的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合理地制定适合工程造价专业的数学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真正做到数学教学服务于专业课教学。
4. 确定专业化的数学课程内容
与工程造价专业相适应的高职数学教学应坚持“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尺度”的原则,构建数学课堂的内容体系。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课程是从第二学期开始陆续开设的,数学知识主要集中在最初开设的几门专业基础课中,以“建筑制图与识图”“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力学”“施工组织设计”尤为突出。主要涉及以下数学知识点。
(1)基本运算。“建筑力学”中根据平衡条件求解约束反力,涉及到解三元一次方程组;“建筑工程测量”中涉及大量的三角函数运算及勾股定理;“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劳动力需要计划、流水施工组织和确定工期,施工方案选择中价值功能系数的计算等,都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运算能力。故基本运算这一块不能忽视。
(2)图表类。函数图像在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中的应用量较大,如“建筑材料”中土的密实与压实功的关系、低碳钢拉伸过程中应力与应变的关系图、“建筑力学”中直梁弯曲时的剪力图与弯矩图等,这些图像涉及函数的单调性、凹凸性、极值等,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表格类的计算主要出现在“建筑工程测量”中对测量数据的整理及在“建筑工程概预算”中“计价表”的认识与使用等;另外,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还出现大量的横道图。利用图表分析问题,可以使很多专业问题更加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消化。
(3)微积分。微积分在工程造价专业学科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用导数和微分计算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切线模量、变形模量,计算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应力,受拉力作用的钢筋截面面积,主梁正截面抗弯承载力的计算等。
(4)几何知识。工程造价专业要求学生具备的最基本专业素养就是良好的识图能力,不管是“建筑施工技术”还是“施工组织管理”或者“建筑工程概预算”都离不开建筑图纸,都要遵循图纸要求来落实任务。所以,“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就成了工程造价专业开设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好这门课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建筑CAD”利用Auto CAD绘图软件来绘制建筑平、立、剖面图,其中涉及的很多绘图技巧就需要学生具备较系统的平面几何和空间几何知识,这些几何知识都是学生必须要全面掌握的。还有,在有些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中还应用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网络计划等方面的内容,数学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基础特点及专业需求,对原数学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删,进一步完善数学教材,以便更好地为工程造价专业课教学服务。
三、结束语
高职数学课教学与工程造价专业课教学的关系紧密,但要将数学教学与专业课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专业问题为背景改进数学课堂教学,在数学课教学中体现专业课的特点,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求数学教师与工程造价专业课教师密切配合,花费一定的时间,投入一定的精力,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水平,有利于做好科研工作,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单艳红.高职数学中问题情境的合理创设[J].科技创新导报,2011(24).
篇6
【关键词】数学课程 专业结合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37-01
中职数学作为职业学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不仅要为各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也要让学生亲身经历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中职数学如何面向专业,做到如何为专业服务,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是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职人才培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与专业结合建设数学课程的必要性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和《加快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发挥示范学校的示范作用,带动中职教育加快改革与发展。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见成效。而公共课程教学改革处于“自发、零散、随意”的状态,数学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的核心课程,在很多的职业学校中定位模糊,甚至有的学校将数学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因此,数学课程的建设必须与专业结合,这样才能促进数学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才能深化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改革,真正培养学生工学结合的能力。
二、与专业结合构建数学课程体系
通过下企业调研,与各专业教师座谈,给学生发调查问卷等形式开展专业调研与课程分析,根据调研结果分析了解各专业对数学知识、能力、素质的不同需求,分析各专业对数学课程要求的相关内容及程度,梳理出各专业对数学知识的相关要求,挖掘出对数学课程的隐性需求,形成调研报告,为数学课程开发与校本教材的编写提供一手材料。
依据中职各专业特点、数学教育规律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明确数学课程在各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根据中职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制定中职各专业的数学教学内容。开发数学课程内容体系,满足专业培养需要与学生个性发展要求。
三、根据专业需求整合课程内容,依据岗位需求设计教学内容
中职数学如何面向专业,做到与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有机融合,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与思维品质,是中职数学课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开展专业和社会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我校学生实际,与专业教师共同研究数学在各专业中的应用,制定各专业数学课程标准,设计教学内容,以“结合专业、注重能力、突出应用、够用为度”的指导思想,梳理出专业课程体系中数学应用的显性素材及案例,为中职数学课程建设提供逻辑起点和有效资源素材。
四、创新整体资源建设,开发优质资源
围绕“服务专业需求、突出技术应用、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以课程的专业调研为切入点,以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为重点,搭建面向学生,对接各专业,展示应用共享的网络平台。
篇7
一、海洋技术类专业课教学的困境
海洋技术是众多涉海专业(如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管理、军事海洋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中极具代表性的专业之一,涉及物理学、数学和信号处理等多个学科,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体系,且在海洋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国内高校新增海洋技术相关专业的日常教学工作大多由青年教师担任,而青年教师普遍存在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有待系统完善等缺点。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立足于海洋技术专业方向本科生的教学需求,结合笔者自身主讲浙江海洋大学海洋技术专业课《水声探测技术》的相关经验,就相关专业青年教师如何提升自身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融合教学方法等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二、教学方法探讨
专业课程教授是整个本科教育中最重要的模块,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技能、拓展专业素质的最重要环节。与高校其他类型、层次的课程教育相比,专业课更加强调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实际掌握和灵活应用。因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尝试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1.改变教学理念,师生互动为先
《水声探测技术》专业课程的特点是抽象概念繁多、物理意义明确、理论性强、体系复杂,课程诸多知识点均包含了大量的数学推导和物理分析,对学生的数学与物理基础要求较高。也正是由于上述课程特点,要求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单向传输型教学方法,因为这种方式并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且易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厌烦,进而造成教学效率低下、学生为考试而学习的现象,不利于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新教学理念则着重关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突出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以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接受的地位,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素质、创新意识为目的,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希望通过《水声探测技术》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水下声传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相关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同时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为以后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强调学科交叉
“学科交叉是创新的源泉”。科学上的新理论、新发明的产生,新的工程技术的出现,常常涉及不同学科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目前,国内外许多知名大学都以学科的交叉融合作为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方向。从专业特色上看,海洋技术专业主要关注水下探测、海洋资源监测和海洋工程等涉海应用,专业涉及《物理海洋学》、《海洋测量学》、《声呐技术》等课程,课程设置覆盖面广、各科教学内容深度交叉融合是本专业的一大特色。而《水声测深技术》作为海洋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介绍如何利用水下声学方法测量水中物体的位置、形态和描绘水下地形,其课程内容也包含了《声学基础》、《声呐技术》、《信号与系统》等课程知识。因此,无论是从学科发展的趋势,还是从专业建设和课程本身的教学要求出发,都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贯通各相关学科间的相互联系。
从笔者所在高校对本专业教学大纲的安排和自身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一般对《水声探测技术》中《声学基础》的相关内容较为熟悉,但对于课程中涉及的其他几类课程的内容相对陌生。因此笔者在安排教学计划时从学生熟知的知识领域讲起,由基本的声学基础引出水下声学;从对水下声学的应用引出声呐设备的开发;最终由声呐设备的分类给出水声探测技术所关注的学习内容。讲授的内容由“熟”到“生”逐步递进,既保证了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又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亲切感,很好地避免了学生因为授课内容陌生、生硬而带来的厌学情绪。
3.紧随专业研究动态,科研、教学相辅相成
在国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开发海洋技术的大背景下,国内外海洋技术水平发展日新月异,同时国内相关用人单位对涉海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亦日益提高。如仍“照本宣科”、以向学生机械传授课本知识为教学目标,势必造成本专业培养人才质素与用人单位要求的脱节。为此,笔者首先在教学工作中积极尝试将水声学前沿研究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如,在“水声通信”课堂教学中引入对“蛟龙号”深海通信技术的介绍;在“水下观测”课堂教学中引入“海底观测网”技术的介绍等。通过两个学期的教学尝试可以发现,在引入前沿科研成果补充课题教学后,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兴趣都有显著提高,教学效果显著改善。
同时,为保证课题内容能紧随专业发展动态,势必要求教师在备课的同时还需补充查阅大量的课程相关最新文献。而青年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将更加深入地了解本学科、本专业的发展动态,为科研课题和科研方法的选择拓展了思路,也为科研课题的选择奠定初步的基础和思路。真正体现了“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发展和提高”这一辩证主题,使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打开新的局面。
4.结合案例式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兴趣
国内高校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一般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授课教师讲授课本理论知识,学生则处于机械、被动的学习状态。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求知欲,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和厌学情绪,这一现象在相对更加枯燥的海洋技术专业课程学习中更易产生。同时由于专业课教学更强调对学生综合概括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理论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单纯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也很难同时兼顾上述要求。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案例式教学法”将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有机结合,把抽象的专业理论、概念融入实际的应用案例之中,使学生能更加形象、深刻地理解专业知识;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对课堂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更利于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水声探测技术》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将案例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例如在“水深测量”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对某次海上实测过程的介绍及对测量数据的结果分析,使学生掌握“水深测量”的基本原理和设备操作方法;在“水下目标探测”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对最为常见的水下目标探测设备――“鱼探仪”的介绍和使用,使学生对水下目标的探测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为融合传统教学模式与案例式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过硬的课堂驾驭能力,并能够熟练地将课程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技能融会贯通。
所有这一切都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将案例式教学引入课堂可以更好地锻炼和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5.结合先进的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现代多媒体工具的出现,使传统教学内容拥有了更加丰富、直观的表现手段,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的引入,使课堂中所能包含的信息量大大增加;而传统的板书教学法,则能将授课教师本身的科研、教学经历融入教学,特别是课程中的一些理论公式的推导,应用板书教学具有更好的示范性与启发性。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板书教学有机结合,才能达到理想教学效果。
篇8
关键词:计算机 数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b)-0165-01
自从进入新世纪,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及数字化处理信息成为高科技项目竞争的核心技术,因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工具学科,其地位亦日趋升高。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专业不断壮大,数学作为计算机的专业基础也成为了学生必不可少的专业理论学习学科,进而形成一门新课---计算机数学。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其在教学过程中却不能名副其实,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未能与这门课程相适应,因此计算机专业数学课程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1 计算机专业数学课程学习存在的问题
该研究者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学习现状及教师的教学方法、教材内容两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学生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高,缺乏主动性。部分学生认为数学是基础课程,与计算机专业关系不大,因此表现为学习兴趣不高;而一些文科生则因为中学时基础不好,对数学失去信心。
(2)生源多样化、层次多样化,起点能力参差不齐。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省市,课程标准不同,内容亦存在差异,加之中学文理科影响,学生的数学水平则表现为参差不齐,起点有高有低。
(3)多数学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教师依赖性强。由于中学数学知识与高校数学知识连贯性不强,对数学知识感到偏难,且多数同学停留在中学的题海战术,不愿与教师交流,造成对知识掌握仍然不理想。对一些不懂的问题等待教师讲解,而非主动提问。
对多数学生来讲,数学并非他们学得最好的学科,加之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成绩多不理想,久而久之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甚至厌倦情绪。
1.2 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学者对课程定位不准确。一些教师对计算机数学的教学停留在中学数学模式,以解题为目的,没有将计算机课程与数学课程结合,导致学生认识不到数学的学习在计算机学习中的重要性,产生“学亦无用”的想法。
(2)教材内容更新较科学技术慢,致使课程枯燥,理论性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数学教师对实用性的技术了解不多,仍停留在概念、例题、证明结论的模式上,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另一方面一味的传授,而不了解学生的反馈,不了解学生掌握的水平,不能调动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养成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
(3)课程多而课时少。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一些高校在提高对教师要求的同时却缩减了课时,这样导致教师只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却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4)课后作业及考核形式单一。教师的课后作业仅限于课后的小练习,这种对单一知识点的复习不能将知识前后衔接,这样学生即使掌握了每一个知识点,综合考查时仍然不理想。考试形式只停留在笔试,缺少实用性。
2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整改措施
(1)转变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适当转移教学重点,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授数学思想及方法,而非限于一道例题的正确答案。
(2)教师不要把计算机数学的教学停留在艰深的数学技巧、证明复杂的理论上面。而是要教会学生计算机解题思想,教授学生除会使用专业的数学软件外,也要掌握基本软件在数学中的应用。
(3)面对课时少任务重的现象,教师可采用“数学理论与计算机专业应用相结合”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时,密切与计算机专业特点相结合,将主要的数学课程在计算机中的应用尽量介绍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要多读论文,了解计算机领域的动态,将数学理论在计算机中的应用以及教师在科研过程中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作为具体教学案例。
(4)课后通过向同学们布置一些探索性作业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程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又可对课上没有时间重点讲授的知识点做一个很好的补充。
在现阶段下教学的结果还是依赖于评价系统,但我们不能拘泥于笔试这一单评判模式。笔试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计算机数学课给素质教育提供了契机,而素质教育十分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所以,除笔试试卷的评估方式之外,我们还可以考虑其他方式,如完成一阶段的学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写一综述报告,鼓励学生在其它专业课学习中收集所用数学知识,完成调查报告。
3 结语
因此,通过计算机数学的教学服务,让学生对数学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及价值有正确的认识,懂得数学应用在信息社会的广泛性,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数学思维的培养来培植计算机处理问题的程序思想,使得计算机数学这门课成为学生想要学,要学好的课程。最终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以辅助专业课程的学习,系统完成高校的教育目标。将学生培养成既有一技之长又有多种能力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云连英.面向专业需求的高职数学课程设置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8(4):73-76.
[2] 刘.高校青年教师应加强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J].高教研究与实践,2008(2):28-29.
篇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51-02
1.数学“分专业分模块”的实际背景
1.1数学在高职课程中的定位
数学课程是一些高职学院一些理工科专业必不可少的职业基础课。它主要承担的责任是为相关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品质,也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提供一个平台。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不仅为相应的专业课程服务,而且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理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1.2数学紧跟专业,为专业服务的特色
高职的数学教学不能像初高中一样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传授,也不能像本科学院那样着重数学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及广阔性。高职数学知识一个主要的任务就是为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服务,为后继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这就需要高职数学教学要打破传统的数学体系,将学生所需的数学知识划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模块,分模块组织教学活动。根据专业需求的不同,有选择、有侧重的教学,并且将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在教学中体现数学知识在专业中的应用。
1.3数学内容的繁多与课时有限的冲突
数学内容繁多,要系统的、面面俱到的学习数学在高职院校行不通的,这是由高职学生的层次和课时有限的实际情况决定的。数学课程最多在高职教育的三年中占用一年时间,有的只开设一个学期,因此选取对专业最有用的数学知识,分模块教学是势在必行的。
2.数学“分专业分模块”教学的实施
2.1对专业所需要数学知识调查研究
不同的专业它所需要的数学知识是有所异同的。即使是需要同一部分的数学知识,它的侧重点和应用的方面也不一样。比如计算机专业,它所需要的数学知识除了基本的微积分之外,还要一些离散的数理逻辑知识;电子信息专业所需要的除了微积分、矩阵之外,还需要有关复数、傅里叶级数等数学知识;经济管理专业侧重微积分的应用及概率统计分析;而一些工程监理和测量专业则除了传统的微积分之外,还需要一些初等数学中的解析几何、三角函数内容,等等。总之,对所教的专业所需要的数学知识进行调查研究有助于教学中数学内容的选取和重难点的把握,为后续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这是前提也是基础。调查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1)对数学知识需要的调查;(2)对数学应用的调查;(3)对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调查。这一部分了解了,才能以此为基础进行模块的划分,优化数学教学。
2.2将数学教学内容划分模块
以高职人才培养为目标,结合专业需要,依据各专业的调查研究情况,将高职数学划分为两个主要大的部分,一部分为基础模块,主要是介绍微积分和常微分方程的知识,这是每个专业数学教学的公共模块,只是侧重点和课时安排会有所不同;另一部分为职业模块,包括线性代数主要内容、空间解析几何、概率统计等。下面以我校实际情况为例,将数学教学内容分模块,见如下列表:
表1 教学内容模块表
那么各专业如何进行模块的选择呢?这就要以前期的调查研究以及各专业的负责人的商讨为依据,在选择基础模块――微积分模块的时候,再根据需要有选择性的选取其他的职业性模块,下面以我校特色专业――安全类专业为例,给出安全类专业所选内容的模块对应列表:
表2 安全类专业所选内容模块对应表
2.3设计具有专业特色的数学教学计划和大纲
由于每天专业所选取的模块不一样,即使选取了相同的模块,教学根据专业需要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所以针对各个专业的特点和对数学的需要,在进行了充分科学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一系列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对高等数学课程进行了分专业设置,分模块组织教学。这样计算机专业就有《计算机数学》教学计划、经贸系有《经济数学》大纲和计划,电子系有《电路数学》大纲和计划,安全系和烟花系有《安全类数学》大纲和计划等,这些文件材料讲给后续的教学起一个引领作用,在具体进行规划和实施教学时不断加以改进,再实践,循序反复,不断完善。
3.对“分专业分模块”教学的教师建议
3.1做好了解专业需要,了解学生学情工作
数学教师要走出“数学”的圈子,拓宽视野,要向其他专业老师请教,多沟通多交流,通过一些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来了解和熟悉数学知识在各专业的需要和具体应用;同时也要通过对辅导员老师、其他任课老师的沟通掌握所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的学情,这是分专业分模块化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阶段,要形成一种教学习惯。数学教学只有与专业紧密结合,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才能在高职教育的发展中更具有生命力和价值。
篇10
关键词:高职;土建类专业;数学课程;改革
一、高职土建类专业数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将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建设行业生产第一线需要,掌握必备的文化基础与专业知识,具有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以数学课程为例,探索其在高职土建类专业教学过程中的改革之路由为重要。数学是土建类专业十分重要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通常开设在大一第一学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们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并将其作为必备的工具应用到将来的专业课程学习中,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重新制定了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专业项目化改革方案,无论是公共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紧密围绕本专业的工作实际出发,本着“有用,够用,实用”的原则,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
二、目前高职土建类专业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高职院校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来看,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对数学,学校不重视,学生不愿学,这门课程形同虚设,以致一些院校所幸取消了数学课。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教学内容多注重原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以及大量复杂习题的繁琐计算,相当一部分学生感觉到非常乏味,不知道学数学对于将来的实际工作到底有什么用处,甚至质疑数学对于学生自身发展的价值。学生从心里排斥这门课程,有严重的抵触情绪。
2、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中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尚未深入领会,此时再大量的灌输理论性强、概念抽象、计算复杂的高职数学,势必导致学生学起来困难,很容易出现畏难心理,进而主动放弃学习。
3、大多院校数学课程由数学专业的教师任教,对土建领域的知识不熟悉,与建筑专业教师缺乏沟通交流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传授理论知识,轻视数学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更谈不上引入建筑工程中数学解决问题的实例了。
三、高职土建类专业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针对目前高职土建类专业数学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就数学课如何真正的服务于专业课,更好的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其基础工具作用来进行探讨与分析。
1、首先明确数学与建筑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学生从学习这门课程之初就足够重视,并有目的性的学习。数千年来,数学被视为建造及设计的一种很宝贵的工具,是建筑设计思路的一种来源,也是建筑师用来得以排除建筑上的试错技术的方法。数学和建筑之间,就好比混凝土搅拌后砂石与水泥的相互粘结一样,有着一种无形而又相当密切的联系。在此,数学这门基础课程,一直被视为人类认识自然、了解自然、掌握自然,甚至征服自然的钥匙和工具,也早已渗透到建筑行业的各个领域。数学服务于建筑,建筑离不开数学。谈及数学的概念,它的研究对象包含数和形的性质、变化、变换及其关系,目的在于探索其有关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计算和分析,确定具体解决方法的科学。若换一种方式来看,数学亦可视为是对客物质世界的空间形式及数量关系的一种抽象的研究和探索。那什么是建筑呢?“建筑”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建筑从形态学来说,点、线、面、体是构成建筑形式的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其中,点是所有要素之中的原生要素,其它要素都是从点开始派生出来的。比如,许多个点可以连接成一条线,多条线可以合成一个面,多个面可以组成一个体。即建筑的所有形态体现的就是数学研究对象的一个“形”字。换个角度,从工程学来看建筑,更多侧重的是工程量的计算,例如,建筑构成中表现出来的长度、面积、体积等量,还有一些建筑材料的重量、强度等量,这些都是建筑工程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这便是数学研究对象当中的“数”。
2、与土建类专业紧密结合,适当合理的选取高职数学教学内容。对于我们土建类专业来说,在各门课程的讲授与学习中,数学知识的应用是比比皆是的。例如,劳动力的安排、施工进度、配料、支座反力,需要一次代数方程的计算;生产增长率,简支梁受压区高度,需要二次代数方程的计算;钢筋锚固锚长度、配料允许范围的计算,建筑材料的代换,需要代数不等式的应用;土方施工中“零点”位置的确定,变截面梁钢箍高度的计算,建筑构件形体及自重的计算,需要大量的几何及三角计算;均匀荷载作用位置的函数及幂函数的应用。通过以上的分析,这就需要根据土建专业的需求和特点,对数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的选取和整合,舍弃理论性强而又无实际用处的内容,保留及增添土建工作中需要的知识,使数学课与专业紧密结合,发挥其服务作用。
3、加强数学任课教师与土建类专业教师的交流与联系。利用课余时间多组织数学老师与土建老师共同参与的学术交流会议及教研室集体备课活动,使数学老师能够了解建筑领域,熟悉建筑行业的基本知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即以工程的实际问题作为出发点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再将其抽象成数学模型,利用数学原理进行解析。这样,学生能够更加清晰为什么要学数学以及数学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究竟有怎样的用途。才使得数学课程的学习变得有目的,有动力,有激情。将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教学效果一定会有质的飞跃。
四、小结
为了培养能够满足建设行业生产第一线需要,掌握必备的文化基础与专业知识,具有土建类专业领域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的高等专门人才,尤其数学这门土建类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学科必须向易于让学生接受,易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易于掌握的方向改革。这就要求土建类专业教师与数学类专业教师共同努力,将两门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让两门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将来工作中遇到的土建类专业问题,进而学生会意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学会如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
参考文献:
[1] G. Liu, Y. P. Fang, “The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combined pattern of higher mathematics and the specialty”,College Mathematics, vol.19, no.3, pp. 36-38, 2003.
[2] Y. M. Li, “Review of the Curriculum 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Mathematics in China”, Journal of Tianjin Vocational Institute,vol.17, no.6, pp. 40-43,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