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4 23:00: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六年级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六年级教案

篇1

⒈通过辩论、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复述课文,深化认识。(喜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

⒉活跃思维、丰富想象,续编故事,培养求异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活动准备:

⒈有关“动物王国”课件。

⒉小鹰、狼、小羊、狐狸、乌鸦等动物头饰。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现在老师就带大家到神奇的动物王国去。

⒉(导游)动物王国今天可热闹了,听说小朋友们要来,瞧!一大早,它们就兴冲冲地赶来了。

⒊播放“动物王国”课件,有本单元学习的小鹰、狼、狐狸、乌鸦等动物。

二、矛盾激“愤”,引辨。(复述课文)

⒈来到了动物王国,见到了许多老朋友,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⒉部分同学戴“狐狸”等小动物头饰上。

⒊学生尽情发言,把对小动物的看法当面说出。

(有的批评、指责狼和狐狸;有的关切地问小羊“狼又欺侮你了吗?”并给他出意;有的教育小鹰不要太骄傲了……)

⒋激“愤”引辩。

⑴师:狐狸,为什么大家对你有那么多意见?

⑵狐狸(笑):老师您别听他们瞎说,不就是昨天乌鸦“给”了我一块肉嘛!(制造矛盾)

⑶围绕“给”——“骗”辩论。

抓住辩论的契机,引导全体学生表演,复述课文。(重点把握三次骗的神态“眼珠一转、赔着笑脸、摇摇尾巴”)

⑷表演:“狐狸”和“乌鸦”再现骗肉场景。

⒌讨论、明理。

⑴明明是“骗”,偏偏要说成“给”,你认为狐狸有什么特点?(如:狐狸太狡猾了。)

⑵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

⑶学名言,深化认识。

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

——莎士比亚

三、想像放飞,引“异”(续编故事)

(师)爱听奉承话的乌鸦上当受骗了,它能否接受教训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放飞想象的翅膀(动作演示),到奇妙的未来世界去。

⒈出示:第二天,乌鸦又找到了一块肉,碰巧又被狐狸看到了……

⒉议议、想想,会出现什么情况?

(答案基本有两种①乌鸦再次被骗②乌鸦没上当)

⒊小组活动,如若再次骗肉成功,狐狸会怎么说,再次体会狐狸的狡猾。

如果让你去帮乌鸦,你会出什么主意?

⒋演狐狸和乌鸦的同学到同学中去取经。

改变称呼“乌鸦大婶、乌鸦大嫂、乌鸦小姐”变花样赞美乌鸦再次上当。

⒌看来,乌鸦还应再动脑筋,孙老师这儿还有一句“名言”要送给小乌鸦和同学们。

⑴遇事多动小脑瓜,想办法、勤思考,优秀少年顶呱呱!

⑵和上句名言比较,找出缺少了什么?(名人)

⑶猜猜看,名人是谁?(引出伟大的小学教师孙老师。既可以活跃气氛,又能考察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如很多学生说出了马克思、、艾青等人物)

⑷老师把这句名言送给你,你能学名言的方式自编名言送给这些小动物吗?(达到训练语言、活跃思维的目的)

⑸学生讨论、发言,注意“名言”要简洁,要有针对性。(如: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无止境、一往无前——×××送给小鹰……):

⒍现在,就让我们开动小脑瓜,帮帮乌鸦吧。

⒎学生讨论、发言,注意正面引导,并引导学生发散、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四、自选作业,引“趣”。(才艺展示)

⒈参加了这次活动,你还有什么想法,你还想干点什么,赶快开始吧!

⒉(播放轻音乐)学生自由活动,(可自主也可团体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

活动方式有:绘画、讲故事、编儿歌、捏橡皮泥等,反映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或其它相关动物的情况。

篇2

【难点】在就画面进行问答的过程中,对所学句式的综合运用。

【过程】

1.warm-up/revision:

1)日常口语会话。

2)游戏:猜猜数字:

一个学生心里想一个数字,其他学生猜测:学生问:Isit…?

这个同学根据别的同学的猜测进行判断,并用UP/DOWN来提示。

看谁能够最先猜出这个数字。

在学生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发音。

3)读一读:教师出示单词卡片,学生齐读或个人读单词,教师纠正发音。

教师注意倾听学生-teen和-ty的读音。

4)听一听:教师口述,学生写出听到的数字。

2.Learntosay:

1)学生打开书看一分钟,注意观察画面。

2)合上书,回忆你在画面上看到了什么?Whatdidyouseeinthepicture?锻炼学生记忆力。

3)四个人为一个小组,互相交流曾看到了什么。Pleasetalkaboutwhatyouseeinthepicturesinyougrou.

4)学生叙述看到的东西,教师播放与课文配套的影片。

教师根据学生叙述的进程,点击画面,出现一些实物场景或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Howmany…arethereinthepicture?

Wherearethey?

教师提问:Whatcolourisit/arethey?

回答后,再播放一遍影片。

5)教师此时可以面向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提问,引导他们复习提问的方法。

另外,可以进行如下活动:

*教师可将画书中的图画分成几个区域,每个小组针对某一区域进行识图辨物的游戏。同学间可以互相提问任何问题,不受教材提供的问题的限制,但强调不要用中文。

*小组汇报本组谈论的情况。每组可以选用不同的形式,但要求每人必须发言。

*小组间互相提问:a组给b组提问,b组给c组提问…,提问正确记一分,回答正确记一分,最后看哪组的得分高。

3.Let’spractise:

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在教室范围内进行提问和回答。

准备阶段:每个小组准备几个问题,以便向其他组提问。

每个小组准备回答其他组的提问。

竞赛阶段:每组向其他任意三个组各提一个问题,每个问题加10分,如果由一个学生提问,则每个问题加5分。

其他组回答对一个问题加10分,一个人只有一次答题机会。

最后看哪组成绩高,该组为优胜组。

4.趣味活动:

请你写一小段话,描述一下你的家、你的教室、教师的办公室、公园的一角等。

篇3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六年级上册75及76页练习十六。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六年级上册75页的内容,本课“扇形”的教学,是在学生了解圆、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把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扇形、扇环的数学元素引入到数学学习中,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扇形,为后续学的扇形统计图的学习提供知识基础,并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习惯,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扇形、扇环等物体,但对于扇形的具体特征还没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时首先组织认识扇形,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引导学生构建“扇形”这一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法:

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找一找、说一说等方式激活了学生原有的“扇形”生活经验,结合活动帮助学生构建“扇形”这一数学模型,并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弧、圆心角、扇形等概念,能准确判断圆心角,会进行简单的扇形面积的计算。

2.体会扇形和圆的关系,感受扇形图与名称的联系,能在圆中画出扇形。

3.在观察、讨论、判断等活动中,经历初步认识扇形的过程,通过比一比、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4.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认识弧、圆心角、扇形,能准确判断扇形,会求扇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如何按要求画扇形和求扇形的面积。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圆规、直尺、量角器、搜集生活中的扇形。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谜面: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

(1)请学生猜。

(2)揭示谜底。

2.揭示课题。

师:近一段时间我们都在学习圆的有关知识,那么扇形跟圆有没有联系?有哪些联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扇形。

教师板书课题:扇形。

二、自主探究,初步认识扇形。

1.认识弧。

(1)用课件出示一个圆,在圆上取A、B两点,再用黄色的线描出这两点间的圆的部分。

(2)学习弧的概念。

师指图:这段黄色的线叫做“弧”。因为这条弧的两个端点分别是A和B,所以称这条弧为“弧AB”,弧是圆上的一部分。

课件出示概念: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读作:“弧AB”。

指导学生学写弧AB,学生书空练习。

(3)教师指出“弧AB”的反弧,让学生知道这也是一条弧。

2.认识圆心角。

(1)课件显示:OA、OB两条半径,然后问:“两条半径所夹的角∠AOB,它的顶点在哪儿?”

师明确:像这样,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师生共同总结:圆心角应该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角的顶点在圆心;二是角的两条边是圆的半径。

3.认识扇形。

(1)课件演示:先出现彩色的OA、OB两条半径,同时在弧AB与半径OA、OB所围成的图形中涂上颜色。

(2)扇形的概念。

师指图:弧AB和半径OA、半径OB围成的蓝色部分叫什么吗?

学生:扇形。

师:根据刚才的演示和讲解,大家能说说什么是扇形吗?

(生回答后,师小结)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3)教师指着屏幕上圆中扇形的另一边空白部分问学生,这个图形叫什么?

师明确:这个图形也是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两端的两条半径围成的图形,所以也是一个扇形。

(4)扇形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扇形的?

学生说一说。

欣赏美丽的扇形图片。

(5)画扇形

①出示画图要求:尝试画出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在圆中画一个圆心角是100o的扇形。

②学生试画。

③说一说画法,然后师生共同总结画扇形时应注意些什么。

④师:扇形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一样,都是平面图形,那么它是轴对称图形吗?

学生活动,通过折一折,知道扇形也是轴对称图形。

师说明扇形圆心角的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就是扇形的对称轴。

三、探究扇形大小与什么有关。

1.出示两个等圆。

(1)让学生说一说以半圆为弧的扇形圆心角是(

)度;以四分之一圆为弧的扇形圆心角是(

)度。

(2)学生小结出计算方法,同时让学生比较出以上两个扇形的大小。

2.猜一猜:扇形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生:圆心角)

(1)圆心角的大小和扇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说一说。

看图小结: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心角变大,扇形就变大;圆心角变小,扇形就变小。

(2)出示两个同圆心角但不同半径的扇形。

师:这两个扇形一样大吗?

生:不一样大。

师:扇形的大小还和什么有关系?

生观察得出半径不同。

师生小结:圆心角相等,半径越长,扇形越大;半径越短,扇形越小。

(3)总结影响扇形大小的因素:一、圆心角度数;二、半径。

四、扇形的面积

1.出示圆心角分别是180o、270o、60o、90o的扇形,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分别占所在圆面积的几分之几?并说明理由。

2.问:圆心角是1o的扇形的面积是圆面积的几分之几?

圆心角是no的扇形的面积是圆面积的几分之几?

3.扇形面积公式

如果用字母S表示扇形的面积,n表示圆心角度数,r表示圆的半径,那么扇形的面积公式是:?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扇形面积公式:S=r2

(2)师:已知这个公式,我们能干什么(算扇形面积),换句话说,要算扇形面积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圆心角度数和半径)

五、巩固新知。

1.判断。

(1)圆的一部分就是扇形。

(2)顶点在圆内的角一定是圆心角。

(3)扇形只有一条对称轴。

(4)圆心角越大,扇形越大。

2.填一填。

(1)如果扇形的圆心角是60o,那么这个扇形的面积等于这个扇形所在圆的面积的————。

(2)扇形面积是它所在圆面积的,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是————。

3.求阴影部分面积。

4.

为了做实验滤纸,在半径为3厘米的圆中,

剪去一个圆心角为60°的扇形,求剩余部分

的图形面积?

篇4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掌握要求会写的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根据注释理解古诗内容。

3.

查阅资料,加深对诗中事物的理解。

教学重点:

1.

掌握要求会写的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根据注释理解古诗内容。

教学难点:

查阅资料,加深对诗中事物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题,板书课题

1.

谈话引入,板书课题。

师:在中国的古诗花园里,有一类古诗格外引人注目,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咏物诗。(板书:咏物诗)

2.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咏柳》《咏鹅》《梅花》《风》等古诗,告诉学生:歌咏某一事物的诗歌就是咏物诗。

3.

今天学习的《古诗三首》就是由三首咏物诗组成。读读题目,你们一定能猜到诗中所咏的事物。(板书三首古诗的题目,学生说诗中歌咏的事物)

二、质疑诗歌,朗读诗歌

1.

提出疑问。

师:读了题目,你们心中一定有了疑问,对吗?(学生提出“为什么歌咏?”“歌咏它什么?”等疑问)

2.

朗读诗歌。

师:要想解决疑问,先得读好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两遍)

3.

教师指名读,学生齐读。

4.

师:大家已经读准了字音,达到了朗读古诗的一级标准。现在试着把古诗的节奏朗读出来吧。

5.

教师指名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教师引导评价:你喜欢谁的节奏?

6.

师:古诗是按照平仄规律创作的,请听吟诵。(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吟诵音频,出示三首诗的平仄,然后学生依照“平长仄短入声促”的规则尝试吟诵,齐诵。建议:一般情况,“–”短平读一拍,“―”中平读两拍,“—”长平读三拍。“∣”仄声在二四六字的位置时读一拍,一三五字位置时读半拍。“∣”入声读得短促有力)

马诗

石灰吟

竹石

∣∣–—

–—∣∣∣–—

∣∣–—∣∣―

大漠沙如雪,

千锤万凿出深山,

咬定青山不放松,

–—∣∣―

∣∣–—∣∣—

∣—–∣∣–—

燕山月似钩。

烈火焚烧若等闲。

立根原在破岩中。

–—

–∣∣

∣∣∣—–∣∣

–—∣∣–—∣

何当金络脑,

粉骨碎身浑不怕,

千磨万击还坚劲,

∣∣∣–—

∣—–∣∣–—

∣∣–—–∣―

快走踏清秋。

要留清白在人间。

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歌

1.

借助注释,默读诗歌。

师:三首诗分别描写了什么事物?请借助注释,将诗中描写的事物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并适当批注。

2.

学生默读,想象批注。

3.

交流:

(1)问题1:《马诗》描述了一匹怎样的马?它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之中?

①第三、四句诗是说,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这是一匹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骏马。

②第一、二句诗说,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是一幅战场景色图,悲凉肃杀。这匹骏马就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正是它可以建立功勋的环境,内心的渴望一定更大。

(2)问题2:《马诗》中的马儿驰骋于什么季节?

“清秋”时节,草黄马肥,正好驱驰,冠以“快走”二字,可见这匹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好是可以万里横行的壮年。

(3)问题3:《石灰吟》里的石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①“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第二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烧炼的就是石灰石。这是不怕磨砺的石灰。

②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石灰烧制图”,引导理解“粉骨碎身”的含义。感受石灰不怕牺牲的特性。

③学生观看石灰图片或者真正的石灰,感受石灰清白的特点。

(4)问题4:《竹石》中的竹子长在哪里?它是什么样的?

①前两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环境不好,但基础牢固。后两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折磨,多大的打击,它们仍然坚定强劲。

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郑燮不但写竹写得好,而且他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请看插图。图里的竹子哪些地方和诗歌里的竹子是相似的?

4.

朗读诗歌,加深印象。

师:咱们再读诗歌,将诗中事物的样子牢牢记在心里吧。(学生齐诵诗歌)

5.

指名诵读。

四、学习生字,规范书写

过渡:通过朗读,三首古诗的内容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现在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生字。

1.

观察生字,互相提醒。

师:仔细观察这4个生字,你觉得哪个字在书写时需要提醒大家?

2.

学生交流:

“凿”字下边里面是“羊”字少一横。

“络”字左右同高,“锤”字左低右高。

“锤”字左窄右宽,左边的第一横对准右边撇和第一横中间,左边第二横对准右边第一二横中间,左边第三横对准右边第二三横中间,左边的竖提的“提”对准右边第三横左侧。

“焚”字下边的“火”字第一、二笔点和撇在上边“林”字两竖的下面。

3.

教师板书,学生观察后书写生字。

4.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分析其由来。

“焚”的本义是古人为垦地耕作而引火烧毁荒草野林;后来引申为“燃烧”,如“焚化、焚毁、焚书”等。

“凿”的本义是捶打钢钻,在木石等材料上挖孔钻洞,如“开山凿洞”;后来引申为痕迹深刻的,确切而无法消除的,如“言之凿凿”;还有用以凿洞的工具,如“

凿齿、凿子、方凿、斧凿”等。

五、默写古诗,小结课堂

1.

背诵课文。

2.

默写《竹石》,并打开书对照是否有误。

3.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咏物诗,并且通过对照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中所描写的事物。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诗人为什么要歌咏这些事物。

六、课后作业

查阅三位诗人的生平故事。

板书设计

10 古诗三首

咏物诗

马诗

石灰吟

竹石

为什么歌咏?

歌咏它什么?

课时作业

一、我会填空。

《古诗三首》中每一首诗都( 歌咏 )了一个事物,我们叫它们( 咏物 )诗。

二、解释诗句。

1.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匹马何时才能戴上镶金的辔头,尽情驰骋在这秋高气爽的战场上?

2.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3.

篇5

科学概念: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1.我们的教室里有很多物体,你知道它是由哪些材料组成?(板书:书、桌子……)

2.发现我们身边的物体都是由不同的材料组成的,而且这些材料都有一个特点,都能够直接观察到、实际存在的料。在科学上我们这些实际存在的东西叫做物质。换一句话就可以,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板书:看物质(实际存在).

3.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东西?比如:出示“空气、电、火、声”这些是不是物质呢?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4.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的存在呢?有一个塑料袋抓空气,实际存在;电、火、声存在吗(打雷、点燃火柴、对话)?都是实际存在。(空气、电、火……)

5.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整个教室由什么组成呢?(物质)向外看整个世界什么组成呢?(物质)(板书:构成世界)

同学们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物质,那么物质在不在变化呢?你认为,有没有一层不变的物质呢?你能举例说一说吗?(板书:变化?)

同学们认为物质总在在变化,是不是所有的变化都相同的呢?如果让你来分分类,可以分成几类呢?

(1)活动一:

观察易拉罐被压扁和水结冰现象。(形状、体积、状态发生变化,组成的物质没有发生变化)

1.课件:易拉罐图(用什么物质做的),把易拉罐压扁图,发生了什么变化?(形状、体积发生变化)。

2.再看一幅图,一杯水变成了冰,什么发生了变化?(形状、体积、状态发生变化)。

3.易拉罐压扁、水结冰,这两种物质的变化有相同之处吗?(形态、大小发生了变化,易拉罐压扁前它的材料是铝合金做的,压扁后它的材料还是铝合金做的,还是原来的物质!水结成冰后,物质有什么发现变化,冰其实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水),物质也没有发生变化。所以相同点就是物质都是没有发现变化)

板书:形状、体积发生变化

。(没有产生新物质)

课件出示形态、大小发生了变化,还是原来的物质

(2)活动二:

观察火柴燃烧,铁钉生锈现象。(产生了新的物质)

1.生活中还有一些变化现象,火柴会燃烧,铁钉会生锈。这两种物质的变化能在我们课堂上实现吗?(火柴可以,铁钉的变化需要在空气中长时间氧化才能实现)

2.同学们想做一下火柴燃烧的实验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两个实验。

提出实验要求,课件:

①火柴燃烧实验:

点燃一个火柴,观察火柴燃烧过程中的变化。注意安全。

比较生锈的铁钉和没有生锈的铁钉实验:观察铁钉生锈发生的变化。

物质变化记录单

第(

)组

物质名称

发生了哪些变化

相同点

火柴

燃烧的火柴

铁钉

生锈的铁钉

3.组长整理好实验器材,哪个小组愿意来分享?他们分享的时候,我们其他小组应该怎么做

4.刚刚我们观察的火柴燃烧和铁钉生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板书:产生了新物质。(如果回答不出来,引导提问一根火柴由哪些物质组成?燃烧后它组成的物质还有什么?铁钉由什么物质组成?生锈的铁钉由什么组成?它们的共同的地方是什么?)

1)我们知道了物质是变化的,有些是自然的,更多的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老师准备了一些材料,纸、蜡烛、火柴。你有办法让纸、蜡烛发生变化吗。

课件:让物质(纸、蜡烛)发生变化(实验)

1.

试一试用不同的方法让纸和蜡烛发生变化

2.

把变化的情况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3.

提示:实验中要合理分工,合理使用各种实验材料,注意安全!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填写记录单

让物质发生变化记录表

小组

物质名称

使用的方法

发生了哪些变化

产生新物质

纸片

蜡烛

(2)汇报

(3)总结,刚才同学们让纸和蜡烛发生了变化,并且知道了变化也是有不同。

篇6

布贴装饰画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布贴画特点,能够掌握布贴画的制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布贴画的学习中,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更加热爱生活,并能发现美,感受美和表现美。

教学重点

掌握布贴画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了解布贴画的构图设计要领,合理运用布的颜色、纹理进行搭配组合。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布娃娃、制作用具、教师范作。

教学过程

一、激情创境:

1.教师通过问答方式设置问题。

如:在黑板上贴上“装饰画”三个字,进行提问让学生动脑积极思考,都见过哪些装饰画?

学生:小组讨论形式。

目的:引发学生好奇心与学习欲望。

2.拿出“布娃娃”进一步启发学生,增添课堂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

3.导入主题:跟随老师一起走进布贴画的世界,共同学习制作《补贴装饰画》。

二、探究学习:

1.出示教师范作《人物布贴画》,进行欣赏。

2.设问:你理解的布贴画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样的特点?共同学习了解知识点:“布贴画”。

目的: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什么是布贴画及制作方法。

3.出示精美布贴装饰画图片:人物、植物、动物。

目的:欣赏精美的补贴装饰画环节,提高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拓展:

1.出示多样布料图片:棉布、麻布、丝绸布、碎花布、纯色布、格子布等。

2.教师示范:制作一幅漂亮又易做的布贴装饰画。

3.目的:教师在示范时,用最常见的布料、颜色和简单的形状制作布贴娃娃。通过演示让学生知道怎样合理搭配布料颜色,了解怎样构图设计,让学生能发散思维,这样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并能进行设计和创作。

4.师生共同制作布贴画:

增强合作能力、动手能力。

四、表现与创作:

1.欣赏学生作品:本环节的设置能让学生打开思维的想象力,欣赏这些作品也更贴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方式,能让学生在下一个环节更好地去表现制作。

2.出示创作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作品;

依据布料特点,选定主题;根据布料颜色,合理进行搭配;分工明确、大胆剪裁。

五、展示点评:

1.展示学生课堂作业,请同学们进行点评。说说最喜欢哪位同学的作品,说出这幅作品哪里值得我们学习,有什么样的特点?并为这幅作品提几点建议。

2.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讲解,这幅画的特点及构思等进行简单介绍。

3.教师点评

六、作业小结:

1.教师预留作业,制作一幅关于家乡的布贴装饰画。

2.教师对本堂课进行总结,复习本课所学的知识要点。

板书设计

布贴装饰画

一、布贴装饰画特点:

二、教师范作:

1.色彩丰富

2.明朗简洁

篇7

利润问题

学习目标:

1、理解利润问题中成本,售价,利润之间的数量关系,掌握相关的数学公式;

2、能够熟练运用利润中的数量关系正确的解题;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利润问题中各部分的数量关系,并用来正确地解题;

2、学会用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利润问题。

教学难点:

将利润问题与百分数应用题联系起来,巧用单位“1”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体验

师:莱特叔叔新开了一家超市,为了把超市经营好,他每天都要仔细计算成本、利润等数据,还要计算如何进行打折优惠活动。你也想了解其中的知识吗?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吧。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利润问题(板书课题:利润问题)

(也可按ppt上方式导入)

二、准备题

展示准备题:

莱特叔叔从批发商处用15元购进了一批钢笔,结果以24元卖给顾客,莱特叔叔可以盈利多少元?

学生抢答,点学生发言。

生:24-15=9(元),用卖出的钱―购进的钱=盈利的钱。

师:购进时的钱叫做成本,出售时的钱叫做售价,利润是售价比成本多的钱,即利润=售价―成本。

教师板书:利润=售价―成本

师:大家会用这个公式变形,求出售价和成本?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教师板书:售价=利润+成本,成本=售价―利润

二、基础巩固

展示例1:

某商品的批发价是50元一袋,规定零售价是70元一袋,求这一袋商品的利润是多少元?利润率又是多少?

学生读题。

师:利润怎么求?

生:利润=售价―成本,用售价70元减成本50元。

教师讲解:利润率是以成本为单位“1”,指利润占成本的百分数。利润率=利润÷成本。

师:题中的利润和成本都知道吗?

生:成本是50元,利润是20元。

师:你会求利润率吗?

生:20÷50=40%。

师:同学们,算的不错,看来对老师讲的知识理解的不错。

教师板书:利润率=利润÷成本

展示例2:

商店从某供货商以每台1200元,购进了50台空调。该商店以20%的利润率来定价,空调的定价是多少?如果按这个价全部卖出,商店共获利多少元?

学生读题。

教师讲解:利润率是以成本为单位“1”,指利润占成本的百分数。利润率=利润÷成本。

师:题目中利润率20%,是指利润占成本的20%,售价比成本高出20%来定价。谁是单位“1”?单位“1”知道吗?

生:成本是“1”,成本是1200元,是已知的。

师:你会求定价吗?

生A:定价是1200+1200×20%==1440元。

生B:定价是1200×(1+20%)==1440元。

师:同学们,算的不错,看来对老师讲的知识理解的不错。例题中的第2问如何求?

生C:求利润,利润=售价-成本。

(1440-1200)×50=12000元。

生D:1200×20%×50=12000元。

教师小结:在有利润率的数学问题中,利润=成本×利润率,定价=成本×(1+利润率)。

教师板书:利润=成本×利润率,定价=成本×(1+利润率)

展示例3:

商店以400元的成本购进一件商品,准备以50%的利润率来定价,但因为价高,没有人购买,只好打7.5折优惠,问现在这件商品卖多少钱?

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师:

成本400元是已知的,“准备以50%的利润率来定价”,同学们能求出定价吗?

生:定价=成本×(1+利润率),列式为400×(1+50%)=600元。

师:“只好打7.5折优惠”是按定价的百分之几出售?定价已知,怎样求打折后的价钱?

生:7.5折是指定价的75%出售,单位“1”是定价,求折后价用乘法。

学生列式,教师指导。

教师小结:求定价可直接用公式定价=成本×(1+利润率)来计算;商品打折问题中,用定价乘以折扣等于打折后的售价,打折后的售价除以折扣等于定价。

展示例4:

一件衣服进货价80元,按标记打六折出售仍获52元利润,则这件衣服标价为多少元?

学生读题。

师:同学们,衣服的实际售价是多少元?

生:

80+52=132元。

师:132元是按标价的六折出售,即是标价的百分之几?哪个量是单位“1”?知道吗?怎样求出标价?

生:“六折”是标价的60%,求标价用除法计算:132÷60%=220元。

学生完成解题步骤。

教师小结:商品打折问题中,打折后的售价除以折扣等于定价。

四、综合拓展

展示例5:

某商场进行促销活动,顾客购物有两种优惠方式:

①八折优惠;

②购满200元送购物券100元(不满200元不送购物券,购物券购物不足100元不退现金)。

两种方式只能选一种,妈妈看中价格250元的一件衣服,还准备买一双96元的鞋子,请你帮妈妈选用哪种优惠方式更划算,列式计算说明理由。

师:根据题意,你知道哪些信息?

师:优惠方式①按八折优惠,怎样列式?

生:(250+96)×80%=276.8元。

师追问:优惠方式②满200送100,最后花了多少钱?

生1:

250+96-100=244元。

生2:不对,买250元的衣服送100元购物券,用购物券买鞋只花了250元

师:通过比较你发现哪种优惠方式更划算?并完成解题过程。

学生答题。

教师板书:优惠①:(250+96)×80%=276.8(元)

优惠②:250元

276.8>250,优惠方式②更划算。

教师总结:购物方案问题,按优惠方法计算各自的钱数,通过比较钱数少的方案更优惠。

例6:一种智能笔如果按9折出售则可以赚28元,如果按8折出售不仅不能赚钱还要亏损2元,那么这种智能笔的定价是多少元?

即学即练

一件商品随季节变化降价出售,如果按现价降价10%,仍可获利180元,如果降价20%就要亏损240元,这种商品的进价是多少元?

篇8

【教具准备】

1.腾图资源中的课件。

2.有关名词变复数的读音的游戏课件:

3.深圳方直金太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制作的《欧美流行儿童歌曲》软件。

【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

1.日常口语会话:

2.游戏:两个同学或三个同学一组,用英语数数1—30,一次可以数两个数,也可以数一个,但不能超过两个,不能不数,最后数30这个数的人就输了。

3.快速抢答:教师用英语叙述算式,学生起立说出答案。(教师应尽量使用30以内的数字)

如:Howmuchistwoandfive?

Howmuchisfiveminustwo?

(通过以上两个游戏,帮助学生熟悉1—30基数词的表达。如有必要可以再一起或个人从1数到30,也可以有学生来出题,教师要根据自己班的情况灵活处理。)

二新课呈现:

1教师:Hi,boysandgirls.Ihavetworiddles.Doyouwanttogue?

我有两个脑筋急转弯的问题,你们愿意猜一猜吗?

1)Whatwordisalwayspronouncedwrong?什么词的发音总是错的?

2)Whattwokindsofchildrencanplaythepiano?哪两种孩子会弹钢琴?

教师给孩子一些时间,让他们思考、讨论。

(答案:1、wrong2、boygirls)

2.询问孩子们一些有趣的英语智力问题,可以让孩子们说一说。

3.观看腾图资源中的课文录像:

第一遍:整体理解。

第二遍:看后回答问题:Howmanyanimalsarethereintheriddle?Whatarethey?

第三遍:看后讨论。Howmanybirdsarethereinthetreenow?Why?

4.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讨论分析,说明理由。

5.教师播放腾图资源中的动画,学生跟读课文对话,进行角色扮演。

6.学生自己进行课文对话练习,可以选几组同学到前面表演。

7.学习新单词:教师出示单词卡片,学生拼读。

三趣味操练:

1.看一看、猜一猜:

教师任意拿起学生的文具,问学生:Howmany…?由学生来猜,教师不要急于公布答案,应让孩子多练一练。这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操练therebe句型回答提问。Therebe句型的操练要指导学生be动词要根据后面的名词的单数或复数选择is还是are。主语、谓语要保持一致。

2.学生基本掌握回答的句型后,可以让孩子来提问,教师回答或互相回答。这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操练howmany句型。

3.学生自愿结合,数一数班里的东西,边数边记录。

4.每组出一名同学提问,由其他组的同学来回答。提问正确记一分,回答正确记一分,最后看看哪组的分数高。

5.教师操作课件,学生复习有关名词变复数的读音。根据木牌上单词复数部分的读音,如果小猴子能选对西瓜,这个西瓜就可以摘走,否则西瓜就会烂掉。教师先讲明要求,然后指导学生练习,也可以让学生自己上来操作。

6.学唱歌曲:《十个印地安小男孩》教师播放深圳方直金太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制作的《欧美流行儿童歌曲》软件,学生跟唱,表演。

四扩展性活动:

篇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P107例1,P108做一做,练十二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体会有时“形”与“数”能互相解释,并能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

2、学生通过数与形结合来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借助“形”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向上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找到合适的形来表示数和在形中找出数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奇数,你还记得哪些数是奇数吗?(PPT出示)

师:相邻的两个奇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奇数。(出示加法算式口算得数:1+3,1+3+5)

师:同学们算得真快。(出示:1+3+5+7+9+11+13

=)你还能马上报出得数吗?老师能。你们也想算的很快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数与形。板书课题:数与形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一

师:这条算式中是不是存在一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的计算呢?

复杂的问题都是从简单开始的。我们先来观察一下前面的两条算式。

(一)画图形

1、提示用1个小正方形表示1,那+3就是再加三个一样的小正方形。

出示图片:有几个小正方形?你是怎么知道的?

2、再+5呢?可以怎么摆?

出示图片

二)形与数对应

为了便于观察,老师给他们都涂上了颜色,是不是更清楚呢?

我们把刚才表示小正方形数的2种算式综合起来,可以用什么号连接?

板书:

1=1的平方

1+3=2的平方

1+3+5=3的平方

小结:这里的正方形直观的解释了数的两种运算,同学们想一想,按照这样的规律,图四会是什么样子,与它配套的算式又是什么样子?同桌合作,画出草图,写出算式。

(三)找规律

观察这些数和形,你有什么发现?

生1:大正方形右上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L”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数之和正好是每行每列小正方形数的平方

生2: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奇数,(都是从1开始的)

生3:有几个数相加,和就是几的平方

想一想,第10个图中有几个小正方形?第100个图呢?这个规律可以用到所有类似数的计算吗?

只有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时,我们可以转化为求正方形的个数。

(四)总结

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利用数的计算求出了小正方形的个数,反过来正方形也帮助我们理解了计算中各数的含义。

(五)没有图你会计算这几题吗?

(1)1+3+5+7=

(2)1+3+5+7+9+11=

(3)

=9的平方

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如何学习正方形和它算式之间的联系的?

1、写算式

2、增加图

3、找规律

4、拓展

掌握这个方法,我们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三、练习拓展

P108“做一做”第2题

1、出示问题,生独立观察。

2、小组讨论、发现规律。

3、全班汇报、交流。(PPT展示)

二十二第2题(三角形数)

1、小组合作探究

运用刚才的方法,完成书中P109

2题

2、生汇报

(1)写算式

(2)增加图

(3)找规律

形的特点:第几幅图就有几行,最下方就有几个

数的特点:都是从1开始,相邻两数相差1

和的特点:(首行+末行)×行数÷2

(4)拓展

第十个图

3、讲解三角形数

由于数量为1,3,6,10……的原片可以组成三角形,数学上,这些数也叫做“三角形数”。那么我们之前学过的1,4,9,16……,这样组成正方形的数,它叫什么呢?正方形数。

其实每个正方形数可以拆成两个不同的三角形数,比如5的平方=10+15。

4、回顾以前涉及的一些数形结合的例子。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探索简单的数与形的关系,我们发现了数与形的密切联系。欣赏华罗庚的一首诗:

数与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

数无形时少直觉,形无数时难入微。

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

切莫忘,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切莫分离。”

五、作业

教材第109页第1题。

数学广角——《数与形》

篇10

教学内容:教材第69~70例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组合图形的特征,掌握计算“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图形面积的计算。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的习惯。

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温故知新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圆的面积及圆环的面积计算,下面我出两个问题试一下大家掌握的如何?1.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S=πr²)2.

圆环的面积该如何计算?(S圆环=πR²-πr²)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探究圆与正方形有关图形的面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

探究新知

中国建筑中经常能见到“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的设计。请大家欣赏下面这些图片。

图1

图2

图3

图4

图2和图3中的两个半圆半径都是1m,你能求出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吗?

(1)阅读与理解: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问题

提问:正方形和圆之间的部分的面积是指哪些呢?

生:两个圆的半径都是1m。

生:左图是求正方形比圆多的面积,右图是求圆比正方形多的面积。

生:左图是正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

生:右图求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需要分割。

分析与解答:

1.外方内圆

提问: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呢?(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圆的直径。)

正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

2.外圆内方

提问:下图中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呢?

可以将上图中的正方形看成两个三角形,它的底和高分别是圆的直径和半径。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便可以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

回顾与反思:

如果两个圆的半径都是r,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三、

课堂练习

用心填一填。

(1)在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则这个圆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2)用一根长62.8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面积是(

)平方米?

四、课后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我学会了观察组合图形的特征,掌握了解决“外方内圆”和“外圆内方”问题。

五、

巩固作业

1、

计算下边圆的面积:

4cm

4cm

2.

一个运动场(如下图),中间是长方形,两头是半圆形。这个运动场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六、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

1.外方内圆

2.外圆内方

2×2=4(m²)

(2×1×)×2=2(m²)

3.14×1²=3.14(m²)

3.14-2=1.14(m²)

(2r)²-3.14×r²=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