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18 04:03: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经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经专业

篇1

1、财经专业是指经济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常见的专业包括市场营销、会计、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统计、财税等,是近几年来人才市场上的热门专业。

2、财经类专业就业方向比较广。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无论是大型国有、三资企业还是小型民营公司都有不同数量的财经类毕业生的需求,而且受行业结构调整变化的影响也较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财经类专业的就业途径越来越宽。比如财经类报刊杂志的不断涌现,一些非专业的综合性报刊在财经问题上大做文章,都需要大批的财经记者,这就为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其他像学校、培训机构也可以成为财经类专业的就业途径。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1)所谓的统计学就是用来收集和分析信息和数据的一门科学艺术,它通常是通过对差别的个性进行深入探究,然后找出这些差异之间的一般规律,因此它通常被称为是将科学和艺术紧密联系起来的一架桥梁。统计学一般是利用概率论来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将所要观察系统的数据全部收集起来,在通过科学系统的方法对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和整理,然后在通过所总结出来的信息进行科学的推断和预测,这样就可以为相关的决策提供较为完备和科学的参考依据。首先,统计学是进行数据研究的一门科学,这里的数据并非是指数学中存在的数据,也不是具有抽象性的数和形,而是指那些实际存在的数据、测量的数据、实验得出的数据。其次,统计学的研究方法通常是归纳推理的方法,而不是用演绎的方式。之所以采取的是归纳推理的方法而非演绎推理的方式,主要是因为通过演绎推理所得出的结论通常在前提中蕴含,这就会造成在推理的过程中不会对现有的前提进行突破,更不用说会出现较大的创新了。而归纳推理一般是通过从个别到一般,从抽样样本到整体的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最后,统计学的研究并非是明确的,而是具有不确定性,正是基于它的不确定性,才促使统计学在研究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新的思想和理论。

(2)目前,统计学在各个学科中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统计学是一门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每一种科学都是对客观事物潜在的规律进行研究的,规律需要在反复的实验中不断地重复出现才得以确立,这些规律通常都会重复出现,而那些不会重复出现的事物就不能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比如说四季都在运转,不停的更替,这样才能在不断的重复中研究出变化的规律。统计学就是对不断变化的事物进行潜在规律研究的一门科学。所以,统计学是其他学科得以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缺乏了统计学的科学研究是不能成功的,是缺乏新意的。其二,统计学是管理工作的最佳工具。正如同政治家离开了统计无法科学地施政一样,企业家一旦脱离了统计,那么他的决策就会存在着不合理性。每一项工作在进行管理之前都需要对整体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全局。所以,学好统计学就能够更好地开展任意的工作。

2财经类专业中统计学的改革发展与现况

我国的统计学相对于国外来说起步较晚,但是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尤其对于财经类的专业来说,统计学的定位和专业知识体系的改革和创新都要和其专业的主要学科协调和统一,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因此,财经类专业统计学的改革应该建立在对统计学的具体应用的分析基础上,比如可以对统计学理论在社会经济中的有效运用进行实证分析。这是对统计学改革必须要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只要明确了统计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对统计学的改革,不断地对统计学进行完善。根据上述的结论,财经类专业的统计学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财经类专业统计学的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相关教育学理论的规定,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的知识体系是通过它的课程设计来进行体现的。所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财经类专业统计学在进行课程改革和设置的时候要严格贯彻以下指导思想:首先,要注意将理论和实际的管理进行有效的结合,比如可以将统计学的理论和经济管理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学;其次,要根据专业的主要应用领域和层次来安排统计学的课程,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同时还要强化技能性和操作性课程的比重;最后,要建立具有“参与型”的专业意识课程,并且打造相应的课程平台,这样就可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实现统计学由“主导型”的课程体系逐步地向“参与型”的课程体系过渡。第一,要设置相应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这一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培养统计学专业性的“参与型”人才打造基础平台。比如设置哲学课程,就可以为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一种更为开阔和新颖的思维和研究方式;而开设数学、英语这些课程则主要是为了对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巩固,另外,它还可以成为学习专业课程的一种工具;设置这些通识课程就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统计学的学习。第二,设置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理论课程。由于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将来所要面对的工作环境和研究领域主要是经济建设,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培养出“参与型”的人才。所以作为统计学人才,他们不单单要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方法,同时还需要有“参与型”的意识,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经验。由于经济管理理论的课程是非常复杂的,所以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和统计学相关的理论,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就要有目的地选择那些和统计学关系最为密切的并且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的学科,来设置经济管理理论课程。第三,设置最佳的统计学专业课程。统计学作为一门研究型极强的科学方法,在对其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从多方面进行综合的考虑,保证统计学的课程设计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在设置的时候要对以下方面进行综合的考虑:(1)选择最佳的统计方法论基础课程,以满足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基本知识需求;(2)要设置相关的社会经济统计学基本理论,可以有效地实现对统计学知识的延伸;(3)选择出那些具有远大发展空间的行业的统计方法理论课程,帮学生通过实例来更好地学习统计学,并掌握一定的分析能力;(4)与宏观经济统计核算相关的课程。设置以上课程是由浅到深的渐进模式,不仅有效地将统计学的知识体系进行点与面的有效结合,同时也是对统计学“参与型”课程意识的重要体现。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统计学。第四,注重技能性和操作性课程的设置。财经类专业的统计学在注重统计学理论学习的同时,还需要加强落实操性课程的设置,实现学与练的最完美的结合。技能性和操作性课程作为统计学课程最完备的补充,它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与统计学相关的实践或者操作性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统计学知识。同时,还可以借助相关的统计软件或者多媒体等对学生的技能性进行综合的训练,帮助学生练就熟练的技能。

2.2财经类专业统计学教材的改革

课程建设的核心部分就是教材建设,教材在统计学的学习和改革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理念的深入开展以及教学大纲的不断修改,财经类专业统计学的教材也随着不断进行更新。统计学的内容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它的内容会根据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最新的、最先进的研究成果来进行更新或者完善。与传统的统计学教材相比,目前的统计学教材具有以下显著特点:首先,教材的内容更为明确地突出大统计学的思维,并且彻底地与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知识框架相脱离,这样就不用再受传统思维和知识框架的束缚,能够更好地对社会经济统计和数理统计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其次,将统计学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及时地补充进教材中,及时地对教材的知识进行更新和完善,并且对统计学的基本范畴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将那些没有实用价值的、一些标志性的概念全数删去,更加强调了变量这一概念。与此同时,教材还对统计学所要研究的目标、统计学与其他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论述,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加一目了然地对统计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了解和掌握。最后,在统计学教材中加入了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和对各种统计学分析方法原理的讨论,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另外,在统计学教材中还突出了对统计学基本思想的分析和探究,帮助学生更好地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将学与练进行完美的结合。

2.3建设统计学试题库

随着统计学课程和教材的不断改革和完善,部分高校在完成以上两个环节的同时,还创新性地建设了统计学的试题库,并且积极地将这一板块进行补充和完善,使试题库建设取到了显著的成就,这样就可以为有效开展“考教分离”这一环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高校的统计学试题库建设主要有两种:其一就是一种可以根据试题库内的试题进行随机的自由组合生成试卷的方式,这套试题里基本上包含有单项、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和计算题等多种类型的题型,并且所生成的试卷会覆盖统计学所学的全部知识,不会出现内容的重复或者遗漏。这类试题库主要是用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成果的,一般用于期末考试等。其二就是试题库的试卷都是已经生成的成套试题,这一类的题型基本上是以考察学生的分析和应用能力为主,比如这类试题都会设置一些有针对性的开放试题,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回答,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考察。另外,财经类专业的统计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经常地开展一些与统计学相关的科学研究,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统计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学习,为学生以后进行深一步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3结语

篇3

关键词:应用型;财经专业;理论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0-0216-02

近年来,随着本科院校的增加以及扩招等因素的影响,本科生教育的供给大为提高。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使得高校对课程的应用性更加重视。这种背景下,上述院校的财经专业应用型建设逐渐成为这些专业演进的主要方向之一。应用型财经专业建设过程中,理论教学的作用与定位,是一个普遍受到关注的问题。

一、应用型财经专业理论教学的必要性

(一)理论教学的设置是应用型财经专业的培养任务所决定的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该分类法将人的教育经历分为7级。其中,本科教育被分在第5级。第5级教育经历分为A、B两类,A类是理论型本科教育,教学目的为构建受教者的科学研究基础;B类是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目的为形成和发展受教者的实际工作技能。有鉴于此,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

显然,应用性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理论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毫无用处。相反,理论教学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更加扩大。理论教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介绍专业理论,而是成为指导其他应用型专业课程的原则和基础。

(二)理论教学是应用型财经专业与其他类型院校财经专业的主要区别

在学生培养方面,高职高专院校的应用性课程比重较大,理论课程居于次要位置。这种课程设置使得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角色转换时间短,可以迅速发挥自己的作用。不过,由于理论课程比重小,学生的专业基础较弱,知识的自我更新速度较慢。而且,高职高专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具有很强的行业针对性,这使得学生就业时的沉淀成本较高。在应用型本科院校里,理论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财经专业知识更新能力以及对各种问题的经济学专业视角。因此,在课程内容上,理论教学在应用型财经专业中的比重更大。

此外,就理论教学本身来说,应用型财经专业与研究型财经专业之间也存在差异。一般来说,研究型财经专业侧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因此,在理论教学方面,研究型财经专业注重理论的演进与理论的验证。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优势主要在于行为的封闭性、逻辑性和严密性。与之相对照的是,应用型财经专业所需要的理论教学,注重的是学生执行能力的培养。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理论教学更强调理论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三)理论教学是应用型财经类专业未来的发展基础

目前的应用型财经专业大多由升级前的专科院校相应专业发展而成。今后,应用型财经专业设置硕士点,向研究型财经专业转变是发展趋势之一。理论教学为未来应用型财经专业的转型与升级起到了两个方面的推进作用。一方面,理论教学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为今后的研究生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深造,可以增加学生的发展方向。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学理论教学特点

(一)培养专业思维模式是应用型财经专业理论教学的根本任务

应用型财经专业培养的目标,是财经行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理论教学应以专业思维模式的培养为根本任务和目的,而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根据这一要求,理论教学应让学生掌握对各种经济现象的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的分析方法,具备对经济问题进行专业化分析的基本能力,熟悉专业术语的运用,以区别于没有受过经济学理论训练过的人们。最终,学生经过理论教学的熏陶,对经济现象做出的分析结果应该是经济学专业视角下的本质性结论。因此,应用型财经专业中,理论教学应该培养学生从专业的视角对分析对象去粗取精、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财经理论体系的熟悉是应用型财经专业理论教学的基本要求

财经理论是应用型财经专业学生的基础所在。只有扎实基础,才能使学生在毕业后具有强劲的发展后劲。作为本科教育,必须使得学生具有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财经理论课程的比重不能过低。这些理论课程,逻辑性、严密性较强,因此,教师在讲授时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此外,为了保证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熟悉,必须加强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程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财经理论教学的顺利进行,为学生熟悉整个财经理论体系提供坚实保障。

(三)学生理论应用能力的形成是应用型财经专业理论教学的最终目的

对应用型财经专业学生实施理论教学,最终目的是为拓宽学生的就业口径、增强其在市场中的适应能力。应用型财经专业种类繁多,涉及面广,如果没有理论教学,那么各专业学生在今后的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中必然没有充裕的空间,从而造成单一和僵化。即便实施了理论教学,如果学生没有形成理论应用能力,那么学生的发展空间同样狭窄。因此,经济学理论教学在应用型财经专业中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形成理论应用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保持自己专业优势的前提下增强发展后劲,从而扩大自己的发展空间。

三、应用型财经专业理论教学设计

就教学设计来说,应用型财经专业的理论教学设计既要符合教学设计的一般规律与理论,又要遵循应用型财经专业的经济学理论教学特点,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与协调。概括来说,经济学理论教学设计应以理论应用为目的,在“手段-目的”为主要特征的泰勒模式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

(一)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对热点话题、身边案例的专业分析

经济学理论教学目的的实现,首先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要传授基本的经济学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根据经济运行的发展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分析经济热点问题,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理论应用的具体思路。同时,在选择分析案例时,还要注意学生日常生活中案例的比重。通过对身边案例的分析,可以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对时刻以专业视角思考问题的习惯。

除了教学内容结构上的调整,在进行经济学理论教学时,还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对经济学新理论、新方法的探讨应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介绍经济学方面的新观点、新方法,引导学生对此进行讨论,并启发学生运用新理论和新方法对经济问题进行分析。这样做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能激发学生对新理论、新方法的求知欲。

(二)强调过程教学,改进考核方式

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但不能向学生有效传授经济学理论,还会因为其枯燥无味使学生对理论知识产生厌倦。因此,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此外,还需要对考核方式进行改进。一般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什么样的考核方式,学生就会运用最能适应该种考核模式的学习方法。在学生看来,只有如此才能在考核中获得优异的表现。这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博弈。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是在课程结束时进行闭卷考试。这种考核方式可以有效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程度,但对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效果较低。而且,学生可以通过考前突击复习方式应付这种考核模式,忽视了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从而造成高分低能等后果。因此,有必要对上述考核方式进行改进。首先,在题型的设计上,减少单纯的理论问答题,增加理论应用题。其次,在考核形式上,避免一站式考核形式,采取多样化考核形式,将考核体现在课后作业、课堂讨论以及课程论文当中。

(三)在教学课程上,注重跨课程内容的融合与交叉

应用型财经专业的经济学理论教学,主要是为了扩大学生今后的就业口径。因此,不同课程内容之间的交叉应该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大特色。一方面,不同经济学理论课之间进行交叉。不同经济学理论课程的侧重点不同,在内容上实现交叉融合后,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些理论,这提高了学生理解经济学理论的高度和广度。另一方面,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进行交叉。这种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形成实际工作能力。目前,市场上用人单位急功近利特征比较明显。对于招聘进来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往往要求他们能够立即应付和处理实际问题,并且尽快为单位创造收益。从课本到实际,很多问题及其处理办法都会存在差异,而且,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一般都不是单纯某一领域的片面问题,往往涉及学科较广。在这种背景下,已经在学校接受过跨课程融合教育的学生显然具有较大优势。

总之,加强和改进应用型财经专业经济学理论教学,既有利于专业自身的发展,又有利于学生今后就业空间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樊琴.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专业理论课教学[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7,(4):35-36.

[2] 李锋.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理论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考试周刊,2009,(35):25-27.

[3] 林钟鑫,欧志华.理论创新与应用型经管类人才的培养[J].西江教育论丛,2006,(4):34-38.

[4] 吴立军,王瑞金.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力学改革与实践[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8,20(6):133-135.

篇4

关键词: 财经类;会计专业;发展;就业;调查;创新

1 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现状调研与分析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高校扩招在量上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整个社会劳动力由以前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根据调查,近几年财经类成为无可争议的最热门专业。多所名校的高分考生集体追报财经类,导致财经类专业录取线一路走高。除了传统的财经类院校,综合类院校、乃至工科院校的财经专业也成了考生青睐的目标。招生专家对此忧心忡忡,认为这太不正常,过热的报考意味着4年后就业的高风险。

据了解,河海大学今年在江苏一共录取了58个文科学生,最低分361,最高分370,而工商管理专业的最低录取分就是370分,高分考生大多报考了经济类专业。东南大学今年在江苏文科录取线是377分,而经济学类专业录取的文科最高分为387,最低分为379,绝大多数高分考生填报了财经类专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办老师马一鸥介绍,文科经济类专业一直都比较火,南航今年在江苏的文科调档线是372,金融专业录取考生最高分为381,有的考生志愿表上只填报了金融学这一个专业,也不接受专业服从。后来学校只好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了一些财经类专业的计划数。“金融学专业从17个增加到了20个,会计学从13个增加到18个。”今年南财文科会计学投档线361分,最高分372分,是本一批次的最高分,文理科最高分考生都报考了会计学专业。

南大招生办主任赵鸣非常有感触:“今年南大的经济学专业高出了投档线十一二分,所有高分考生都填报了财经类专业。”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今年南师大财经类专业排序分都比较高,经济学文理科都是364分,金融学文科370分,理科367分,会计学文科367分,理科365分,财务管理文科363分,理科361分。高分考生填报志愿选择财经类专业的现象非常普遍。高校的人才培养的确有滞后性,也许今年社会岗位需求很大,四年之后随着人才结构、社会需求、宏观政策的调整,社会岗位需求量就减小了。而要从现在预判未来岗位需求的走向是非常困难的。

2 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调研情况分析

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的模式和手段也越来越先进。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的办学模式越来越优化,但是,财经院校会计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现状依然严峻。根据调查,我国普通和非财经学院的会计专业的就业率跟重点财经类院校相差很远,考研率也相差较远。那么,非重点财经类院校会计专业的就业如何拓展渠道,这就值得探讨和深思。

随着近年来国有大中型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饱和需求,金融事业单位的裁员和报考公务员难度的增大,目前会计学生逐年增加的就业方向是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和自主创业。一般财经类专业是指经济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常见的专业包括市场营销、会计、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统计、财税等,是近几年来人才市场上的热门行业。近年来财经专业就业好、薪水高,造成大家蜂拥而至。“前两年,南大在河北有12个招生计划,进档考生一志愿居然全都是经济学类。”今年,南大为满足考生填报需求,调集了所有的办学资源,最大限度扩大了财经类专业招生计划。“但是不是这么多的考生选择的都是自己特别喜欢的呢?”赵主任说,财经类专业不是说不好,而是考生在报考时不能只看眼前的就业状况,因为当前的就业信息有一定的滞后效应。赵主任举例,前几年热门的国际贸易专业,今年在就业上就出现了遇冷的情况。生物工程专业也有这样的问题,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生物工程、生物科技之类的专业,但毕业生走向社会时才发现接纳度有限。“学生进校到毕业工作有4年时间,社会的需求量在变化,信息的反馈是延后的。尤其是太热太火的专业,也是危险的表现,社会有那么大的需求量吗?”

有专家建议,考生还是要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专业。一个国家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建设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不妨把选择面放宽一些,冷静思考后再做决定。很多考生和家长报考时都有从众心理,建议要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专业,一些品牌“冷门”专业就业率其实很高,选择专业时考生与家长一定要全面了解、理性考虑,不要人云亦云。

3 美国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美国模式――“课堂实践”、“实验操作”与“项目研究”并重。美国大学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有三种:一是课程实践,重新定义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应该更积极地引发学生思考问题,学生构建学习小组通过讨论、案例研究、文献点评等多种途径来自发自主地学习。明确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建立“学生参与为主,教师授课为辅”的新教学方式。二是实验操作,例如模拟经理人、模拟会计师。这样的实验过程为学生创造了角色体验的仿真环境,让其能够在模拟的环境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业务操作和决策,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三是项目研究,教师与校外实务人士携手将实务经验与当前行业最新情况引入课堂,以团队合作的形式陈述研究结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摒弃传统的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自我学习、延伸学习为重点。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仅充当引导者的角色。这样的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现能力,变被动为主动。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在以学生为主的基础上,国外注重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实验仿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开发。注重课外实践。美国、英国和加拿大模式都把课外实践作为很重要的一部分。无论是合作课程,还是实习基地实习。实习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实际业务的机会,能够让其在毕业前就获得宝贵的工作经验。

从社会需求对会计学专业的角度看,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早在1999年就对进入会计界的新人提出了三项核心素质能力要求:一是专业素质,主要包括财务预算、财务收支计划、建立决策模型、评价风险、选择相关可靠的度量标准、报告,研究方面的能力。二是人格素质,主要包括如何解决问题、做出决策、与人合作、沟通、领导、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三是宽广的商业视角素质,包括全球视角、战略思维、行业观点、市场及顾客导向、资源管理、法律观念等方面的能力。无论是专业素质、人格素质还是商业视角素质,都无法通过传统的课堂听讲而直接获得。国外的模式已经在获取这三大核心素质的道路上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应借鉴国外的实践教学模式,结合实际情况,建立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实践教学体系。

4 我国会计专业实践发展方向

国外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对于我国的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实验会计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仅仅是环境问题。对创新主体而言,其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借鉴国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我国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借鉴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明确本科会计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落实好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和实践基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学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淑荣.关于推进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0.

篇5

(一)概念

这种教育方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一些法学院学生无偿为社会贫困阶层提供法律服务的举措。什么是诊所法律教育?这是自此教学模式诞生起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问题,总括中外各派学者的观点,可以得出的结论是:(1)诊所法律教育是借鉴医学院培养实习医生的形式,通过相关的法律活动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方式;(2)诊所法律教育是一种由学生亲自担任法律关系中的某一角色,具体参与法律实践的活动,而不是处于法律关系之外来思考法律问题,参与方式既可以是接待相关当事人、解答法律咨询;也可以是实际办案,作为准“律师”出庭;(3)除传统的接受法律知识的教育与法律技能的训练外,诊所法律教育还包括范围广泛的其他社会活动。

(二)特点

诊所法律教育与我们传统的案例教学法相比较,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

诊所法律教育实施教学的场所不是单一的、虚拟的。

诊所法律教育中学生的角色不是被动的、边缘化的。

诊所法律教育的教学内容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

诊所法律教育通过免费的法律咨询、法律等形式,为社会提供法律援助服务,使法律固有的社会正义得到实现。

二、诊所式法律教育在财经院校法学专业的具体运作

(一)财经院校法学专业学科特色及其人才培养特点

现实中经常尴尬地看到,在传统法学模式下培养的法律院校科班出身的执业律师,往往对会计、税收乃至银行票据业务一窍不通。在如何查账、如何计税、如何应用票据手段进行融资往来等方面,由于缺乏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往往无从下手。市场经济现实的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促使财经类院校承担起了培养经济法律专门人才的重任,纷纷设立了经济法、国际经济法专业,并且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一点上财经院校的法学教育可谓是扬长避短。

(二)财经院校法学专业采用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笔者认为,财经院校法学专业不仅需要诊所式法律教育,而且应该大力推行此种教育模式。

首先,它丰富了法学教育的内容。

其次,诊所法律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

再次,培养了职业道德和合作精神,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了良好的伦理基础。

最后,诊所法律教育也为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做出了贡献。

(三)实践中的具体运作

1.模拟课堂教学法

为了使学生能适应真实案件的工作,在此之前的课堂教学上教师可有意识地让学生模拟律师所面临的诸种情况,如庭审辩论、谈判调解、非诉讼和解、参与仲裁及会见接待等。在课堂上,教师通过给学生讲述案例或提供阅读材料,由学生分饰不同的角色,分别站在原告、被告、律师角度去分析理解案情,通过思辨,灵感的激发来组织自己的发言稿,最为逼真地演好自己的角色,最后由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在这种教学中,学生并不接触真实的客户案例,只是在虚拟的场景中扮演角色,这既是对学生的角色扮演技术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诊所教师控制课堂教学场面的能力带来了考验。

2.真实案件法

许多美国法学院开设的诊所法律教育课程都要求学生真实案件。在这类“真实委托人诊所”里,学生在教师的监督和指导下,保证当事人能够得到合格的法律。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在于:通过真实当事人案件使学生获得模拟教学法中无法获得的经验,同时要求学生在与社会上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中学会人与人交往的技巧。因为场景不是人造的,学生会遇到实践中大量存在的意外,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不受控制的世界,势必将产生模拟教学中无法带来的紧张和焦虑。它为学生提供和教师提供了一个实验场,以确保通过模拟所培养的洞察力、观察力和构思在现实中继续保持稳定和准确。

3.学生的反馈与评价法

学生的反馈与评价法也是诊所法律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与传统的法学教育方法不同的方法。在诊所法律教育中,反馈主要是对学生的实践(含角色模拟、真实案件的)、为该实践所进行的准备以及实践结果进行反馈。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它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视,分享大家的智慧,扩大学习的机会。诊所法律教育中的反馈并不是简单列举练习中出现的错误,然后告诉学生怎么做才是准确的或更好的,而是帮助学生形成对自己的行为和理论进行思考的职业习惯,从而在自己执业时能进行自我思考和自我纠正。

三、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首先,诊所教师付出与所得的矛盾,师资力量与学生需求的失衡问题有待解决。与传统法学教育相比,诊所法律教育需要老师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要多得多,对学生的咨询、解答和辅导在时间上具有不固定性和随机性。在倡导敬业奉献精神的同时,如果不在薪酬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将会影响教师积极性。因此要适当给予诊所教师经济补助。

篇6

【关键词】财经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

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65万,加上中职毕业生,新增就业人数就达1200万,创历史新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必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对于促进毕业生就业有重大意义。

一、就业能力的构成

近年来,由于持续的财经专业热潮,全国开设财经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众多,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造成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加之全球经济一体化,财经行业的不断规范化和标准化,很多用人单位对财经专业毕业生在学历、经验和职业素养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成为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的当务之急。

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目前没有统一的界定。本文在文献阅读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将高职生的就业能力定义为个体准备、获得和适应新工作的能力,包括就业认知能力、就业行为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三个维度。就业认知能力,包括学生对就业的内部认知和外部认知两个方面。内部认知是指学生在就业意愿、自我认知、职业规划、简历制作、薪酬预期的能力;外部认知是指学生对就业政策、形势、行业发展、企业需求、薪酬等方面的知晓能力。就业行为能力,主要指学生就业过程中在语言表达、写作、礼仪、面试心理与技巧、抗挫折等方面表现出的能力。就业适应能力,指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专业知识运用、人际关系处理、初期生存能力、工作抗压能力、创新能力等。

二、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为探究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状,本研究设计了两套问卷:一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编制了《财经高职学生就业能力调查问卷》,二是根据企业走访情况编制了《毕业生就业能力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一)学生对就业的内部认知能力普遍较好,外部认知能力有待提高

就业认知能力,包括学生对就业的内部认知和外部认知两个方面。内部认知是指学生在就业意愿、自我认知、职业规划、简历制作、薪酬预期的能力。调查结果显示:70%的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16%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14%的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没有学生选择暂不就业;85%的学生的薪酬预期在2000-3000之间;这说明财经类高职毕业生都愿意就业,且对薪酬的预期与社会实际情况比较符合,不好高骛远。95%学生的简历是个人制作完成的,八成的学生对自己的优缺点有清晰地认识,所有毕业生都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过短期或长期的生涯规划。这得益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总体来看,学生对就业的内部认知能力较好。

外部认知是学生对就业政策、形势、行业发展、企业需求、薪酬等方面的知晓能力。调查中50%的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政策和形式 “不清楚”,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发展有深入了解的学生比例仅占35%,毕业生对就业政策、形式、行业需求的认识亟待提高。学生在选择企业最看重的方面,实习工作经验排在第一,其次是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各类获奖、成绩优异排在最后。但作为企业更关注毕业生在校的综合表现、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工作经验是在步入社会后逐渐积累的,反而不是企业对应届生最看重的方面,因此,毕业生对就业的外部认知能力还有待提高。学生只有更清楚国家的就业政策、企业需求、行业形式,才能更契合企业需求,更容易获得工作。

(二)学生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但就业行为能力整体比较欠缺,尤其表现在就业心理素质方面

就业行为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就业过程中在语言表达、写作、礼仪、面试心理与技巧、抗挫折等方面表现出的能力。你在面试之后最容易出现的遗憾是什么的多项选项题中,34%的学生选择了口才不够,表达不好;50%的学生认为准备不充分,一些问题没有能好好作答;58%的学生选择了不够大胆,没有突出自己的能力和个性;32%的学生存在下意识地做如挠头发,拽衣角等动作;还有32%的学生过于紧张,对题目听和理解不够。这反映出超过三分之一的财经类高职毕业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比较欠缺、一半学生面试前的准备不足、大多数学生的面试心理素质不够高。加之高职学生本身在写作能力、知识水平等方面与本科生存在一定差异,所以高职生的就业行为能力是需要值得注意并提高的地方。

在找工作过程中,当屡遭拒绝时,50%的学生选择继续努力,直到找到满意工作为止;30%的学生选择退而求其次,转向其他工作;没有同学选择暂时不找工作。这说明学生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

(三)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适应能力较强,但工作抗压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

就业适应能力,指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专业知识运用、人际关系处理、初期生存能力、工作抗压能力、创新能力等。《毕业生就业能力满意度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高职财经类毕业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业务能力水平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的比例合计分别是85%、72%。这说明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能满足企业需求,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比较肯定。在对毕业生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初期生存能力的调查中,企业的评价较高。在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上,36%的企业认为好,64%的企业认为存在不足;在学生的职业道德的评价上,79%的企业认为好。企业重视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财经类专业学生在职业道德上的要求也更高。

在实际工作中,财经类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中的适应能力比较强,财经专业知识掌握较好,专业技能比较扎实,能良好处理人际关系,自我定位相对准确,不好高骛远,适应能力较强。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抗挫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提升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一)课程优化,以赛促能,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高职人才

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学校教育的培养。学院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企业和岗位需求灵活设置专业,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专业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岗位核心技能开设专业课程,将课程与岗位技能培养密切结合;在教学组织中开设理实一体课程,突出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训练,同时将专业认知、课程实训、岗位实训相结合,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嵌入课程学习中,课程学习与学生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培养相结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组织各类专业技能大赛,指导学生参与办公应用技能大赛和会计、审计、电子商务、金融等专业技能大赛,精选选手参加省级和国家级技能大赛,以赛促能,强化学生手工专业技能和竞赛心理素质,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高职人才。

(二)开展财经职业素养养成教育,培养企业需要的财经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在校期间,通过营造财经素质养成教育环境,课程设置、主题班会、团组织活动及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实训等形式以及教室、寝室和校园公共环境等行为规范进行财经职业素养养成教育,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财经职业人。

开设应用文写作、沟通技巧、演讲与口才、职业礼仪、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等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行为能力;开展职业认知、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教育,做好学生职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教育,进一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析、人职匹配、明确职业方向,合理选择就业。将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融入到学生常规管理的制度中,通过制定检查督促和考核标准,以职业人行为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开展 “最美职业人”、“模拟面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场精英”等系列活动,模拟职场环境,强化学生“职业人”的意识。开展优秀毕业生职业典型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通过订单班培养、校企合作,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财经职业人,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三)多通道实践,全面提升就业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高职生的就业能力可以在社会实践、职场体验、中期实习、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得到直接锻炼。首先,可以在大一阶段开展专业认知和社会实践,深入企业认知专业岗位和职业要求,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兼职,提前体验职业要求和职场生活;在大二阶段组织学生进行中期实习,了解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和所学知识的差别,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适应岗位需求;在大三阶段开展多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模拟职场环境,以职业人身份参与实践,实现学校与职场的无缝对接,为走向职场热身。

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能加快毕业生尽快融入社会适应岗位,提升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心理抗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对就业政策、形式、企业需求有更好的了解,找到自己的不足,找到提升的空间,从而提升就业能力。

(四)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欠缺,在校开设创业指导培训、SYB创业课程培训和开设大学生创业园,带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鼓励毕业生创新创业。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思想与观念,加强创新创业知识与能力的训练,如开展SYB创业课程培训、校内建设大学生创业园进行创业实践和教师带队,学生参与国家级、省级的创新创业大赛、邀请创业成功和失败的企业家进行经验与教训的分享,帮助学生自觉地做出适合自己的创新创业选择。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式严峻的大背景下,开展创业创新教育实践,既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又能加快毕业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

此外,高职财经类毕业生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至关重要,主动学习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形式、了解行业企业需求,储备专业化的知识结构和必要的职业技能,针对自身存在的不足积极弥补完善,才能在就业的大军中找到满意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郭建如,邓峰.院校培养、企业顶岗与高职生就业能力增强[J].高等教育研究,2014(4):4352

[2]陈佩华.高职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及培养[J].职教论坛,2012(32):103105

[3]金昕.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其先创的实证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237240

[4]金宏伟,李常香,杜才平.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及与社会需求的差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98100

[5]周丽娟.财经类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现状与对策分析[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1(3):7477基金项目: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2014―2016年人文社科类重点课题:《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研究》(课题编号:14SA021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篇7

一、自我评估

本人兴趣广泛,尤其爱好音乐,读书,喜欢钻研。性格偏内向、不擅言谈。但为人诚实,做事认真,不怕困难,敢于拼搏,积极进取。具备从事精细工作的耐心。乐于帮助他人,朋友不多但个个真诚,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也愿意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

二、金融行业未来发展评价

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业和证券业,属于经营货币和资本业务的资金密集型行业,由于具有较好变现能力和流动性,属于高人民币资产的行业,人民币升值将吸引国际资金大量流入,对金融行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各个研究机构也从行业中观角度阐述了看好行业的发展前景。

三、职业的选择

金融学专业,就业面比较广。较主要的有三个类型:从商、从政、学术。对我个人而言,我选择从事商业经营的职业方向。将来就业可以是金融机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非金融企业(主要是作财务和投融资分析)。

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方案:

大学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规划:

1,总的规划:通过大学的学习,努力学好自身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经营管理技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在寒暑假期间参加短期社会工作,至少赚够自己的生活所须。积累自己的人脉,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企业领导能力。总结出适合当代中国国情的创业方向。

2,具体规划方案:

XX年-2010学年第二学期:

1,四月份:考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

2,六月份:考取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证书。

2010-2010学年第一学期:

1,十二月份:考取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证书。

2010-2010学年第二学期:

1,考取金融专业英语资格证书。

2,复习备战明年的研究生考试。

2010-2010学年:

1,全力备考,心无旁骛。

毕业后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方案:

2010-2013年:攻读研究生学位。

2013年-2019年五年规划:

这五年主要是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领导能力,资金储备。

职务目标:从企业的一般职员到企业部门经理(理想中是外资或合资企业)。

·能力目标:熟练处理本职务工作,工作业绩在同级同事中居于突出地位;熟悉外资企业运作机制及企业文化,能与公司上层进行无阻碍地沟通。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并且积累自己的人脉、金脉、知脉。

·经济目标:五年年薪平均5万以上。

2019年以后规划:

职务目标:创业。

能力目标:形成自己的管理理念,有很高的演讲水平,具备组织、领导一个团队的能力;与相关公司决策层有一定的沟通;具备应付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有广泛的社交范围,在业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经济目标:年薪10万以上。

五、成功标准:

我的成功标准:一个人树立了积极向上的目标,经过了努力奋斗,有了正面的收获,就是成功。

每个阶段中只要自己尽心尽力,能力也得到了发挥,都会自我的提高,即使目标没有实现我也不会觉得失败,至少自己努力过、尽力过、拼搏过,我不会给自己后悔的理由。

成功之路有许多条,成功的定义也有许多种,只要在理想的指引下,真正做了自己想做的事,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就是一种成功,就应该为此感到自豪和快乐。

六、最后:

篇8

引言

协同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在实施协同教学方式的时候就不仅仅只是学校来完成教学任务了,同时还需要其他的一些相关组织或者部门来协同学校完成对学生的教学。协同教学在我国起步的比较晚,发展的比较慢,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协同教学方式现在已被诸多高校普遍采用并且也已经得到了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可。以市场经济为生活背景,现如今的财经类专业是十分热门的专业,财经类专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同时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培养财经类专业的人才时,使用协同教学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一、协同教学在高校财经类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1.改变师资队伍

在财经类专业实际教学过程中,协同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有很大区别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多都是以财经专业教师为为教学主体对学生进行教学,而新兴的协同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师资队伍,为财经类专业师资队伍注入了新鲜的力量,使对方位多领域的教师都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为学生们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多方位的教师聚集在一起,使教师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经验,从根本上提高了整个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对我国高校财经类专业的教学来说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的。

2.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协同教学不像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那样死板,协同教学具有开放性,在高校财经类专业使用协同教学的时候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讲解知识的时候,教师们可以将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积极拓展给学生,学生也可以查阅相关教学资料针对某一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相互沟通和独立学习共同进行的过程中既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还扩大了学生们学习知识的范围,使学生学会用辩证思维去思考问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二、高校财经类专业实施协同教学的具体模式

1.与专业的教师进行协同

在高校财经类专业实施协同教学的过程中,积极与专业的教师进行协同是很重要的问题。与专业教师进行协同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对专业教学过程的协同,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对专业教师进行合理分配。在进行教学工作的时候,教师与教师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共同为财经类专业教学工作奉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2.跨学科进行协同教学

在高校的财经类专业教学过程中,由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全新的师资队伍进行财经类专业教学,能够为财经类专业学生营造更为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且能够最大限度的拓宽财经类专业学生的知识面。跨学科协同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将不同学科之间进行联系,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学习方法去学习财经知识。跨越学科的局限,将不同学科的优势资源实现互补,对实施协同教学的不同学科之间都是有着一定的影响的,能够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共同发展,同时也十分利于高校财经类专业学生关于财经专业知识的学习。

3.实行学校与企业合作协同模式

?W校与企业合作协同模式是两者之间进行优势互补,学校与企业进行及时沟通,通过资源共形成共同的目标从而达到利益共成。[1]在我国诸多高校的财经类专业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时候大多都是注重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从而忽略了对专业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达到理想的校企协同教学效果,教师应该进入企业学习,积极探索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且学校应该请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来到学校为学生讲解一些实际的专业知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三、高校财经类专业实施协同教学的建议

1.建立正确的激励制度

协同教学是新兴的教学模式,在高校实施协同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经验不足出现很多问题,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会需要大量的人员数量和时间。协同教学模式在实施的初期很难能够见到效果,但是实施起来工序比较复杂并且需要大量的时间,因此高校的很多教师对协同教学模式的实施热情都不够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计划和正确的奖励机制,对积极实施协同教学模式的教师进行相应的激励,从根本上提高高校教师的积极性,从而促进高校财经类专业协同教学的顺利发展。

2.优化课程体系打造协同教学团队

在高校的诸多课程中并不是每一门学科都能实施协同教学,因此高校应该对诸多学科进行整合处理,对学科进行分类规划,将可以应用协同教学方式的学科整合在一起,根据课程的不同选择最为适合的教师进行专业教学,在选择教学教师的时候可以拓宽选择的范围,不应该只在学校内部选择教师,也可以从学校外面的优秀企业里面选聘优秀的专业工作人员来做专业教师。[2]这样能够为学生学习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不仅十分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同时还对高校财经类专业协同教学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篇9

[关键词] 财经; 技能; 教学; 改革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2. 064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2- 0109- 01

会计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它的实践性很强。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和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而对于教育部所倡导的“2+1”模式,用第三年的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真正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无疑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把在学校两年的理论学习及校内模拟实习与第三学年到企业的顶岗实习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把顶岗实习作为就业前的实践演习的平台,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针对我校财经专业教学现状,就如何强化我校财经专业技能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及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提出以下的看法。

1 从我们学校来说,目前财经专业技能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1.1 教材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在我校财经专业教学内容中基本上以应试教育中教师“教”,学生“学”的基本需求为模式进行教学。过于重视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传授,给学生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导致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失调,因而学生学完会计课程后,实际操作起来仍显得困难。

1.2 思想认识不到位

学生从初中升入我们职业中学,思想上还不成熟,大多数同学还没有形成对专业技能的正确认识,普遍地认为在学校阶段只要掌握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包括从业资格和各科考试能顺利通过就万事大吉,有没有技能到工作时再说。此外,有时任课老师也会由于认识的偏差,只注重理论课堂教学,减少、轻视技能教学,从而使会计的技能教学流于形式。

1.3 缺乏对学生技能的考核

在目前的教学中,实行的是单纯以理论知识的百分制作为考核的标准,缺乏对学生技能的考核方法,高考对技能的要求也只要有一个珠算的等级证书就行了,对会计专业技能方面没有更多的要求。而我们培养的学生今后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后不再有适应期或只有很短的适应期,都是要直接上岗工作的,这就要求我们专业课教师在会计的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更要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对学生传统的以理论为主的考核应该改变,必须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对专业技能教学的考核方法。

1.4 缺乏针对性培养

职业中学的传统教育是以书本理论知识为本,重复普通中学的应试教育的路子,导致无法针对学生职业能力展开针对性的培养。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培养的是中初级实用技术人才,而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必须要达到既懂理论,又懂实际操作技能。因此对财经专业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2 对财经专业课程改革,重点是技能改革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2.1 技能教学是财经专业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财会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珠算、点钞是显然的技能课程,这些课程的课堂教学绝大部分属于技能教学或称为训练教学,此外,还有不少专业技能,如: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取得、记账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存在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专业课程之中,因此财经专业课堂教学除理论教学外,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技能教学。

2.2 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职业修养的养成

加强职业技能,强化技能水平,增强学生就业竞争优势,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财经专业的学生书写的整洁、规范是基本技能也是良好职业修养的表现,职业修养还表现在严谨的、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以及遵纪守法的意识,这是学生能力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石。然而不少学生毕业时,书写随意潦草,工作拖沓,无耐心,甚至思想意识不健康,这怎么能体现出一名会计工作者的职业风范,这些情况表明我们的老师在专业技能教学中忽略了基本功的训练和思想意识的教育,我们应意识到一个专业基本功和基本素养欠缺的人,其专业能力是不可能很高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基本技能包括:书法、口才、礼仪、汉字录入等;专业技能包括:珠算、点钞与验钞、会计数字的书写、记账技术、会计电算化等。改变这种现象,关键是持之以恒,将这些基本功的训练从专业基础课抓起,寓于各种技能的教学中,并严格要求,长期积累,必然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2.3 在熟悉教材结构、掌握相关的会计准则、法规的基础上,按“宽基础,活模块,多资格”的要求设计教案

在消化吸收现行教材内容结构基础上,从会计工作岗位实际需要出发,围绕每个会计工作岗位任职人员所需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行研究、构思和编写教案。同时,教材内容必须要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注意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开发和推广出与生产实际、技术应用密切联系的综合性、案例性课程和教材——校本教材。

2.4 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让学生走进企业,从事部分财务方面的工作,以检验在学校所学的知识

篇10

一、对财经类职业技能岗位需求分析

职业技能是一项综合能力,它不仅局限于具体岗位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也局限于在校期间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门技能与操作能力。职业能力是集合了各相关能力的综合概念。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应全面分析并把握职业能力的内在特点和规律。

第一,处理好专业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的关系。专业标准化,规范化是职业行为与职业规范的要求,专业能力培养并不排斥个性的培养发展,尽管列入专业教学的技术技能带有明显的程序化特征,但市场化进程却不断催生和创新更多的产品和服务项目,创新能力和个性化发展给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些都离不开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和基本技能。

第二,兼顾专业知识应用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关系。在专业知识方面,中职课程设置既要注重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培养,奠定职业转变能力;同时,各课程的内容又要跟上职业的现实发展,更强调专业知识的应用。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没有标准,没有理论基础的底线。相关的专业知识课程的开设应更倾向于专业动手能力强的实践课程,如经济管理类和会计类专业课程的有机交叉,使学生面向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在操作技能应用方面,在培养应用理论知识处理和解决实际中突发性问题的能力。

第三,实现职业技能阶段性教育与终身教育的链接。知识与技能的价值周期在缩短,每个人要不断地更新自已的知识,以适应职业岗位和职业技能的迅速变化。从终身教育的角度考虑,对职业技能准确定位进行再认识,正确把握各专业培养能力点。职业能力不仅限于胜任某一岗位具体工作的专业能力,同时也包括当学生发生岗位变换所具有的适应性和学习的能力基础。

二、科学规划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

中职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是一个综合评价体系,判断的主要依据来自于未来从事一线或基层工作所表现出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高低。而职业教育对职业岗位和人才规格的定位,对中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的要求,需要从不同职业岗位群和不同专业客观要求出发,制定比较科学又符合实际且兼顾未来发展的客观标准,作为组织和检查教学与实践的重要依据。

必须正确把握专业技能培养标准的客观依据。中职人才培养规格既区别于高职教育层次人才规格又区别于职业教育中非学历教育的人才特点,这可以从各自不同的教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岗位技术等方面作以区别。但由于缺乏按各个不同职业岗位的需求角度去设计各自不同的能力培养点,造成同一专业不同层次岗位职业能力区分度模糊,岗位能力培养标准不确定。因此,中职教材不应是高职教材的内容压缩。

三、寻求能力技能培养的有效方法与措施

如何开展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是职业教育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无论模块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还是分层次教学,都要处理好能力培养与理论教学、专业知识传授的关系。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往往是一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想到的是如何上好理论课;而一旦强调提高技能培养,就感到时间不够,条件不充分而无所是从。实践动手能力不是给学生几个案件分析一下或是让学生多做一些练习题就可以解决的。以技能提高为核心,是要求我们的课程设计、教案编写都应以中职财经类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出发点,根据所在任课程在本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地位,结合本课程的能力技能培养点的需要,从技能培养的角度去决定专业知识讲授的内容、范围、程度。专业理论和知识以实际需要为前提,防止以理论系统性讲授占用更多的教学时间,而牺牲对学生专业能力和技能的训练、指导。

由于不同岗位人才的培养其专业技能有其不同的特点。因而教学应针对不同专业岗位能力而有所侧重。所以,不是一讲实训就是做练习题,或是看些录像,或是转市场,这只是做到了一部分,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实训方法很多,但不论采取哪种,财经类专业技能训练和培养的全过程应该有一个训练方案(实训教案),包括实训和操作的目标、达到目的或标准、对学生能力培养效果的评价方法等。

然后,在教师的主导下,组织学生按照方案去做,教师要示范,讲要点和要求,讲规范和标准。学生按要求做,教师要时时检查学生做的、讲的、写的内容,及时矫正和提示学生达到本次课的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针对会计课的能力点培养,将重点规划好理论知识教学与本专业应用技能训练的课时比例,总的学时比例大约是6:4;根据财务会计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缺少实践训练的状况,注意加强理论教学内容与业务实际操作之间的衔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专业知识教学效率,提供更多企业的核算实例,并尽可能设计好的实训课题,使学生在增强对企业会计业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提升理性处理仿真企业会计实践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