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30 03:35: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装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服装教学

篇1

关键词:模拟企业实习经验体会

服装实习是服装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直接有效手段。学生通过服装专业实习,一方面将所学的服装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指导实践制作的方法检验之中。另一方面可以掌握服装专业制作工艺,服装生产工艺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制作过程的技能。

一、实施模拟企业化生产性实习的前提

服装专业实习教学的培养人才目标是企业生产的第一线工人,培养的学生应该既有理论又会操作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劳动者,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和实施教学安排时,必须做到联系实际,特别是联系人才市场及企业、用人单位当前和今后发展实际,按企业对人才需求规格“量身定做”适用人才,学校才会有生源,才会有发展。近几年,随着整个就业市场日趋成熟,社会、企业对人才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学校教学滞后性,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的严重脱节,学校应怎样培养社会、企业适用人才是值得深思和迫切解决的问题。校领导高瞻远瞩,通过走出去,组织教师到企业、公司用人单位,摸清企业人才需求现状,了解企业对人才业务要求及今后发展趋势等情况。通过请进来,把社会、企业用人单位的专家请进来,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大纲、计划、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安排修订和改革出谋划策。提出了“校企联姻”联合办学的先进思想,改革服装专业传统消耗性实习为模拟企业化生产性实习。

二、实施模拟企业化生产性实习的必要性

服装企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人员流动性很大,员工结构多层次,岗位不同,使用人才的要求不一样。根据对一些服装企业走访调查中了解到:服装企业招聘员工,一般岗位工人,贴上一张广告,就可以找到大量熟练生产工人,对于技术、管理工种,一方面重视文化,技术职业技能资格,强调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又必须具有熟悉企业运作管理,与人沟通、团队协作能力,强调综合素质。以往传统的服装专业实习教学是“师傅带徒弟式”的单裁单制,强调个体全能,忽略团体和谐协作。因此,学校教育与企业管理运作,生产一线之间的隔阂充分暴露出来。服装企业迫切需要业务精、能力强、熟悉企业运作和实际生产操作的一线管理技术工人,而不是一线生产工人。要熟悉企业运作就必须进行实际而有系统训练,如果把服装专业实习安排到企业中进行,参加现场实习,有很多困难和现实问题。这样,在学校教学安排中,服装专业实习实施模拟企业化生产性实习显得很必要。

三、实施模拟企业化生产性实习的目的

服装动手能力是通过服装动手制作训练来实现,动手能力强弱同学生的悟性及提供一定量的训练积累有关。熟悉企业运作通过模拟企业生产性方式教学,提供大训练量机会,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锻炼和提高。提供模拟企业化生产方式机会,使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不仅会制作,还懂管理,分工协调,增强发展后劲。引导学生运用服装专业理论指导服装生产实践,在实践中巩固、深化,使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专业知识积累,适应社会企业就业,又满足学生在企业中得到发展及将来个人自身提高。

四、实施模拟企业化生产性实习的经验体会

经过两年多实施生产性实习教学,其中06/07年度第二学期,05服制班安排到临沂迪尚服装厂进行生产实习,开辟了生产性实习的先例。通过实习,学生品尝了生活的艰辛,开宽了视野,熟悉了企业生产运作,提高了动手能力,增加了人生经验,带回了很多企业技术和信息,该班综合素质、应变能力较强,毕业后很受企业欢迎。他们现在大多都成了企业的管理和技术骨干。实践证明,生产性实习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人才质量具有积极作用。由于现实情况,企业是搞生产的,讲究经济效益,接待学生进场搞实习,占用了企业的人力、物力和空间、设备等资源,给企业造成很多不便,同时对学校理论教学安排和学生理论学习产生一定影响,学校从长远、全面发展考虑,适当安排一些高年级服装班在办学基地进行模拟企业化生产性校服流水线生产实习。

管理是通过实际参与企业流水线作业生产实践中获得,实施模拟企业化生产性实习的几个方面体会:

(1)实习前必须做好学生思想和实习计划安排落实工作。

学生思想工作和实习计划落实是实习顺利进行的保证。学生往往对安排生产性实习的教学改革,思想上不理解,认为学校在利用他们免费进行校服服生产,认为生产实习任务及工作繁重、压力大、辛苦等,曾经有个别班级正是因为思想工作没做好,怕吃苦,拒绝生产实习,严重影响了生产性实习进度。通过学生思想工作及实习计划落实,将实习目的、意义、任务、内容、过程交待清楚,学校的苦心得到学生的理解,转变观念认识,统一思想,都能认真对待实习,实习计划完成的较为理想。

(2)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做好实习准备与教学过程组织工作。

教师实习准备充分,教学过程组织科学合理是维持教学秩序稳定和生产节奏顺利的保证。教师把模拟企业从生产技术设备、裁剪、缝制、整理等工序各阶段、环节过程,包括人员的安排、设备配备等进行全面准备。把企业流水线生产的定员,缝制工艺流程方案制定、工序合理传递等进行组织安排,使学生目标明确、有针对性,生产实习才能有条理地进行,不会乱成一团。

(3)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做好示范工作

示范操作是直观性教学形式,也是实习教学的重要的教学方法和重要步骤,它能使学生具体生动、直接地感受所学的技能和技巧。在实习中把运作步骤交待清楚,由于学生刚接触到生产实习,比较生疏,教师指导时应把步骤说明,必须注意的问题,重点掌握的技巧,必须避免可能出现影响产品质量的错误操作。

(4)要求教师必须做好巡回检查指导工作

巡回指导是教师在对实习讲解与示范的基础上,让学生的实习组织在生产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地对学生生产实习情况作全面检查和指导,检查学生执行产品工艺技术规定情况和指导半成品量控制的执行情况,使学生心中有数,很好地控制生产进度和生产节奏,并及时纠正不合格产品。避免出现大量返工现象,造成学生烦躁,影响实习情绪。

(5)要求教师必须组织学生做好每阶段实习情况总结

总结是对工作情况肯定与否定的认识过程,在完成一个阶段实习教学任务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表扬工作成绩,表扬实习中成绩突出的学生,使学生有成就感,指出缺点与不足,形成一种赶先进的学习气氛,教师平时全面具体、准确地掌握学生实习情况,出现问题,及时分析、总结经验。引导学生在生产中严格按流水线生产工序、工艺路线、工序传递、生产形式选择,合理组织生产,总结提高生产效率的经验。

五、实施模拟企业化生产性实习的思考

实施模拟企业化生产性实习以来,出成绩、有经验,也发现存在不少问题。

篇2

一、服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现状(企业需求)

服装产业是一个传统产业,中国加入WTO后,服装行业得到了空前发展。一方面,大量的新生企业对服装熟练工人的需求激增,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同时,随着服装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层次、多形式的特点,尤其是对技术拔尖、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增长是一个新的趋势;另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空前繁荣,大量的服装商场、专卖店、连锁店,需要大量的服装促销、销售人才,这是服装人才需求的一个新的格局,对中等服装职业学校而言,是一个非常广阔的生存空间。

二、深入市场,使教学和企业紧密接轨

顾名思义,职业教育是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以就业、转换职业或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术水平为目的的教育。职业教育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与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企业迫切希望职业学校能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来充实自己的职工队伍。为此,如何把学校的教学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接轨才是专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1.服装学校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1)校企结合。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必须去了解当地服装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方向,了解企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强校企的联合办学。为及时协调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学校与企业要安排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管理,学校与企业定期会晤磋商,学校组织进行参观学习,企业派专业技术人员来校兼课,学校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实践,这样培养方向明确,才能切实培养为自己所用的专业人才。学生在校系统学习后,就完全可以以企业熟练员工的水准真正踏上工作岗位,发挥各自的作用。校企的联合办学,按企业需求方向开展专业教学,才能实现最直接、最有效的人才培养。

(2)“订单教育”。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与行业需要、行业考核标准紧密结合。学校要以“面向市场经济,面向劳动就业”为办学宗旨,实行订单制教学模式,按照企业的要求定向培养人才,企业则在学生毕业后招收相应的毕业生到各自的工作岗位。

2.加强教学实践活动,改善教学设施设备

服装专业有其独特的专业化要求,实践性强是最基本、最突出的特点,特别是职校学生就业率主要靠得益于技能优势。与大学生、研究生比,技校毕业生的理论基础知识肯定要差,但是若学生技术基础坚定、动手能力强的话,到企业后马上就可以到生产线上独立操作,这样才会深受企业欢迎。因此要突出动手操作技能的培养,确保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该为企业直接所用,但是有些学生到企业后连一些常用设备都不会使用,甚至于连设备名称都不知道,这也是中职服装专业教学中的一个现状――教学设备相对落后。职业学校要直接为企业服务,应该与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行业发展动向是学校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在服务上能与企业接轨,在设备的配备方面也应该等同于企业,乃至领先于企业。

3.提高专业实践课教学质量

职业学校的定位是培养技术人才,而实践课对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具有特殊作用,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因此,实践课要从培养动手能力出发,把课堂讲授与实践操作充分结合起来,教学中要注重实例分析、技巧的应用。服装专业实践课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在演示实践中可先分步操作,再连贯操作,边操作边说明原理,要让学生看得见、听得明。要把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通过实例的分析和技巧的应用,可以收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4.加强师资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篇3

关键词:服装素描速写;服装着色速写;人体比例;服装造型;面料

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近年在基础课教学方面有所改革,根据美术学院中各系不同专业的共性与特性调整着基础课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使之符合各专业发展方向,为培养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学院特别强调基础教学的重要性,在服装系,基础教学处于十分活跃的局面,形成自己独特的基础课教学方法,根据以往学生学习发展过程,我们对服装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开始转变为与服装设计专业课紧密结合的服装专业基础课,并搜集了许多国内外与服装设计相关资料作为教学参考。服装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如何使学生明了自身专业所需,通过基础课学习快速且自然的与专业课接轨,做到基础要扎实全面,视野要远,目的要明确,从专业基础课时期就着眼学生专业发展及未来需要。

服装速写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速写,我们设置的服装速写包括服装素描速写和服装着色速写两部分,开课顺序是先进行素描速写,然后在其基础上进行着色速写。教师开课之初就清楚地讲解服装速写与传统速写的区别,讲解造型方法,明确课程要求,安排临摹课与欣赏课交叉进行,使学生能在学习的同时认真体会,这种理论和实践上的引导为学生学习研究专业课作了一定的思想准备,为接下来的专业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服装素描速写是研究人物外部造型,在各种动势下人体的运动规律,采取以线为主的表现方法。线条是造型和表现的根本,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如何运用线条,学会用线概括,通过线的直曲、粗细、长短、虚实、轻重、连贯与断续等表现不同的服装造型。其中我们也借鉴国画“十八描”中的一些技法,教学生如何更好地用线来表现所需效果。从素描速写到着色速写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着色服装速写在素描速写的基础上对其着色,通过色彩的表现更加强化服装效果,锻炼学生如何运用色彩表现服装质感,通过色彩更好的体现服装设计创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没有采用以往传统速写那种面对普通人物描摹训练的办法,因为普通人作为模特的写生训练并不符合服装设计专业需求,我们的模特在身材比例上达不到T 台模特要求,普通人身高比例是七个半头左右,这远远低于T台模特身高,在外貌要求上也无法和T台模特相当;另外,服装速写为了详尽细致研究服装造型、款式、面料、褶纹、图案等,需要较长时间,采用真人模特也无法达到要求,真人模特经过休息后再次摆出来的服装褶纹会发生很大变化;而且,如果用普通人做模特进行服装速写训练,将来与其专业课,如服装效果图等课程不宜衔接,在身体比例、身材、五官、手部等细节的描画上还要重新大幅度改动,教学上无法贯穿。经过长期分析,我们将服装专业速写课改成非常直观的,直接指向服装设计专业的服装速写,将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作为写生训练的模特,同时参照时尚杂志中的模特造型开展服装速写的细节训练,从中可以体会完美的人体比例,尝试服装质感的表现,丰富自己的表现技法。在材料运用上,服装素描速写为了更好、更准确地表现不同面料的质感,可以将黑色的铅笔、炭笔、水性笔、马克笔等不同工具相结合来完成绘制,训练学生仅仅通过黑白灰就能表现出服装面料质感。着色速写也是相同,不限制材料和工具,水粉、水彩、油画棒、蜡笔、指甲油等,只要有助于表现服装效果均可以运用。在服装速写教学过程中,同时让学生注意观察服装面料质感、服装结构线、服装图案等,激发他们的兴趣,启发学生的艺术感受,使其绘制的形象富有生命力和内在精神气质,以便将来更好的进入相关的专业课程学习。经过实践证明,教学创新后开课的学生完成的作业水平更高,升入高年级后对专业课知识掌握的更快,理解与动手能力更强。而且可以使学生有能力更早的接触服装设计类大赛。

篇4

一、服装结构设计教学创新的总体思路

明确教学任务,夯实理论基础,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应用能力是服装结构设计教学创新的总体思路。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服装结构的内涵,包括整体与部件结构的解析方法、相关结构线的吻合、整体结构的平衡等基本方法,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对结构设计的理论分析能力,以及从款式造型到纸样的结构设计制图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服装结构设计相关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为他们进入服装等相关行业打下坚实而牢固的理论基础。我们知道,现代服装的发展日新月异,服装款式层出不穷。但不论任何一种新的款式,都有它万变不离其中的服装结构设计基本原则。也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原则,才能在这一基础上进行无穷的创新。为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服装结构基本原则的讲解和对这些核心的基本原则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转化,是教学创新的总体思路,也是教学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

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创新的具体操作

1.创新教学方式,增强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引入“主题”教学方式,推动学生围绕“主题”进入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主题教学是基于实际的“问题”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主题”,并以“设计工作室”形式为主导开展教学,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任务进行分析与分解,通过相互讨论、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教师所部署的任务。这一过程中,学生是“问题”的分析者、解决者,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体验着创新的艰辛与快乐,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则由传统教学中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教师在学生完成主题任务的过程中,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引导,协助其解决。总之,这种“主题”教学方式对教学双方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同时,也促使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由单纯的理论课程向实践课程转变,促进了学生对结构设计原理的掌握和能力的转换。

2.创新教学内容,强调“艺术与技术相结合”

服装结构设计能力培养的核心在于学生对结构形式变化的掌控能力及对平面结构与立体形态之间转换的掌控能力。这些能力的掌握必须建立在实践之中,不仅是结构设计实践,还要依托工艺制作实践。为此,我们将服装工艺与结构设计相结合。在讲授服装结构理论的同时,加入服装工艺内容。通过设计、加工,让学生看到最终的服装成品,从而加深对成品形态与适体度的感知,进一步认识与反思结构设计的规律与尺度,进一步提高结构设计水平。

3.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传统教学方法虽然有它的可取之处,但过于依赖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就会使学生陷于被动学习、死学习的窠臼之中,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课程的内容特点,采取以理论讲授为主,课堂设计辅导为辅的授课思路。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法。理论讲授部分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采用启发式、实践法、案例法等教学方法,并运用CAI课件辅助教学,力求将理论阐释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观摩实物进行服装结构图的绘制,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选取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服装实物供学生观摩,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分析服装的结构,让学生以此为基础增加思维灵活性,提升学生的服装设计的能力。

4.创新考核方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评价

根据课程特点,考核方式分为平时成绩(考勤及平时表现,占10%),分阶段考核成绩(课堂练习,占20%),最终作品成绩(占70%)三方面。其中作品成绩是以教学大纲中要求的重点和难点为依据,教师命题,学生选题,完成服装的结构分解制图。在最终作品成绩评定过程中,被评作品通过向全班展示结构设计图,说明设计过程、遇到的问题及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此时,其他同学可对其设计方案提问,要求设计者解释结构设计所用的相关技术及特点,最后进行互评。通过相互评价进一步修改完善各自的设计。之后由教师进行综合评价,给出最终成绩,并评选出教师认为最优的设计进行展览。

三、服装结构设计教学创新的几点思考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就理论讲理论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说法,然而真正做到这一点却十分不易。一门理论课,如何将其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理论何时起到指导作用?怎样指导?实践如何反馈?教师如何把握这一进程?都需要根据课程特点、学生特点等等进行具体的分析。

2.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相结合,不能为教学而教学

市场不仅对服装款式的要求逐年增多与变化,对服装结构设计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处在变化之中。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时刻关注市场动态,更要有预见能力,为市场、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落实到具体教学中,就要不断调整教学目标,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篇5

关键词:服装材料;材料美;创造力;再利用性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知识结构与审美意识也日益更新。高新技术的发展带给服装领域许多崭新的材料,服装设计更注重材料的开发和创新。服装材料已成为现代服装设计中最具诱惑力、最能激发创造力的艺术课程。教学中如何利用服装材料来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给学生无限的创作表现空间,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认识材料,发现材料之美

服装材料指用于服装的各种原料。它包括:面料、里料、衬料、填料等主料与辅料,当然最能体现服装美的是面料。它们质地不同,性能有别,表现风格也就有所不同。教师在指导学生选用材料时首先应认识并掌握这些“物种尺度”,重在发现材料本质的美感,引导学生通过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结合,提炼、提升材料内在的气质。

为满足穿着的目的和装扮要求,服装材料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性能。

1.实用性能

当材料包裹人体时,首先,要考虑到它的舒适性,即轻、软及弹性;其次,要考虑到它的防寒保暖所具备的含气性、保暖性;另外,还要考虑到安全卫生所具有的吸湿性、透气性,防止身体受到外界损伤时所具备的耐穿性、厚度、强度及阻燃性等。

2.装饰性能

服装材料的外观美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和愉悦的心情。因此,材料的可塑性、悬垂性、刚柔性、伸缩性和保形性在面料成衣后具有不同的外观;同时又因不同材料的外观,如细密感、光滑感、粗糙感、挺括感、光泽感、透明感、绒毛感等肌理变化,又赋予材料各种性格,以满足不同选料着的不同审美要求。

从这两个性能可知,掌握服装材料性能是创造服装美的物质基础。例如:夏日炎炎之时,制作女性连衣裙可用薄、软、透气性较好的丝绸面料,那种“风吹仙袂飘飘举,犹若《霓裳羽衣》舞”的风格是其他面料所无法比拟的;对于职场着装“常青树”的西装来说,追求着装挺括、干练效果,多用较硬挺、不易变形的毛料呢绒作面料,若用丝绸面料就不能映衬出职场精英的形象了。可见服装美与材料美有关。故服装材料美是研究服装美的重要课题。

二、淡化教材,培养学生的发现力与创造力

服装设计是一门融艺术、技术、创造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它的意义在于将现有的材料进行发掘、再造和搭配。许多服装设计者的创作灵感是在看到某种材料时被激发出来的,所以在材料和服装的融合中教学,如果仅仅把目光停留在教材,那无非是“纸上谈兵”。教师在教学准备时关注新材料的开发与生产信息,将新的流行信息、新材料运用引入教学,能够体现教学相长的教育规律,师生都会在课程中受益。因此,教学时应注重:

1.注重培养学生敏锐地发现力与创造力

陶行知倡导我们“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结合教材,通过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以团队合作方式收集各种服装材料,熟悉材料特性和肌理、质感,以平时司空见惯的面料尝试用于创意服装设计上。对于常见材料进行再创造设计,产生新的材质视觉效果,可以采用诸多方法,如:拼贴法、堆积法、剪纸法、镂空法、绗缝法、编织法等。通过这些方法改变原有肌理,挖掘材料内在美,展示并运用材料的美。如:教学时带领学生运用轻快的薄纱材料进行创意设计,大量使用聚集、重叠、打褶的方式,加工成复杂的线条和褶皱面料,可产生厚重的效果。

2.注重提升学生对服装材料的整合运用能力

服装材料几乎都是布料,但对于布、绢、麻、皮革、化纤等都有不同性质。在材料表现方式上,应打破对于某种材料的模式化、经验化认知,给学生无限的创作表现空间,从而形成关于材料表现的更多体验,就是说学生熟悉了各类面料的格调和性质,还要擅长把不同材料整合成相互衬托、相互格调合成的作品。服装材料在对比之中,一般有软、硬相配之分与粗、细相配之别,设计中若能合理整合,都能表现出活泼感。例如:穿上下装同质同色西装,比较庄重;上身穿藏青花呢西装,下身穿灰色法兰绒裤子,为异质异色的配合,穿着显得活泼,富有朝气;但如用古香缎配牛仔。古香缎古色古香、高雅韵味,而牛仔随性、不羁,它们搭配在一起就不是滋味了。由此可见,材料的整合是有必要去品味的。学生对各种不同的材料、自己的个性和局限性作充分的认识,整合时发挥其特性。尊重个性,才能使服装材料运用于设计时达到尽善尽美的最佳效果。

三、关注环保,探索发挥服装材料的再利用性

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人与自然、生态与环境、生态危机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深思。许多设计师的作品也深刻表达了对此问题的关注。教学中让学生突破环保的概念,对于一些废弃的材料重新寻找、发现其利用价值。例如,以“创意·遗失的时尚”为主题,让学生进行废品再利用。同学们把家里的旧牛仔裤、旧衬衫、不穿的衣服上的纽扣等进行再创造,运用抽丝、打磨、拼贴、钉扣等多种手法,改变原有面貌,获得了新的视觉感受。学生从这样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认知了材料的多面性,还激发他们对常见服装材料的再利用性,既经济实惠,又在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上得到提高。可见,对“材料再利用”、“材料再生”的探索,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对废弃材料进行循环利用,同时传递出时尚、健康向上的环保理念。

当今,服装材料的运用呈现出多元化的势态,它给设计师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从而使服装作品呈现出丰富的审美面貌。作为服装专业教师,教学既要尊重教材,也要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启发、轻松的教学方式激励学生,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服装人才。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选:教师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05

[2]孔寿山,服装美学:穿着艺术与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1

篇6

关键词:服装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顺序 教学内容

现代职业教育论强调,教学要使学生通过行动导向的学习,掌握基础的专业理论,还要使他们能用理论来指导实际行动,通过实践形成自己独有的技能、技巧,打下从事本职工作的坚实基础,理论性知识与应用知识的有机结合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我们职高的学生特点是文化基础薄,但可塑性比较强;对理论知识的兴趣低于实践操作。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怎样才能把职高的学生培养成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集于一身的人才呢?下面我就浅谈一下教学中的几点经验:

一、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选择教学方法时,应考虑不同的信息接受方式对学习带来的不同影响,研究表明,从不同途径获得的知识,给人留下的记忆是不同的,一般而言,更生动更多样化的方式,可使人们更好地记忆,而主动地思考与参与比被动地接受信息效果更好。不同信息接受方式所产生的记忆效果如下表:

所以我在选择和组合各种教学方法时,侧重于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活动中、实践中获得经验、知识,鼓励学生通过自己探索进行发现式学习。例如:我在讲解《人体测量》时,我先请一名同学到前面,边演示测量边讲解。然后全班二十几个同学互相测量,并记录,学生对照数据,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学生通过实践熟练而准确掌握了人体测量知识。再如:我在讲解《服装各部位名称》时,我就先找一件普通而有代表性的衣服,穿在人模上,演示讲解并在黑板上画出平面图,标出各部位名称――前中心线、前止口线、肩斜线、领弧线、袖窿线、侧缝线、底摆线、坐领、翻领、后中心等。将立体服装与平面图联系起来,使学生很容易掌握服装各部位的基本名称。然后,请同学们说出自己衣服与普通衣服的不同之处,发现新的术语:分割线、腋下省、腰省、肩省、胸袋、大袋、登闩、克夫、育克等。使学生既掌握了各部分名称,也了解了原理和变化,师生互动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学中老师边做边教,学生边做边学,边学边做,教学效果很好。

二、调整教学顺序

这几年我一直担任《服装结构制图》、《服装工艺》、《服装材料》的教学、依据学生实际,适当调整这几科的授课次序。讲解一类制图,然后讲解工艺,讲解工艺时,穿插讲解材料。让学生收集各类材料、面料,老师讲解特点及用途等。然后在工艺中体会材料,工艺中巩固制图,理解制图。如此实行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使学生不但可以巩固已有知识,也可以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循序渐进,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三、调整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精心设计选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我们在备课和上课时都要充分考虑这个因素,除让学生们看一些款式新颖的衣服实物外,还要给他们讲述国际服装动态,国内外知名设计师的的设计创意,服装的流行趋势等等,让学生在初窥服装世界的五彩斑斓与无穷奥妙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达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最佳状态。如:班上订了服装刊物、服装报、光盘等用于教学。

为适应当今款式多变的特点,精讲结构变化原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既有原型法,即以人体为本的科学性教学;又有比例法,简易方便的直观性教学。利用其对结构变化中的每一个点,每一条线,每一个重要部位的来龙去脉及相互存储关系作详尽、透彻的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熟悉每一点、线部位的作用、意义及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从而更有助于在实际变化中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如:我在讲《裙》时,先讲解直筒裙的设计原理,再讲解节裙、层裙、褶裙、鱼尾裙、摆裙、斜裙、展开裙、A字裙等的变化原理。讲解时,学生制图、打板,再用纸粘成立体造型。学生兴趣浓,理解得透彻,提高了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设计裙装时思维活跃,设计的款式新颖,达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统一。

综上所述,服装教学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教中做,做中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新之快使我们必须不断的进行自我学习,不断地提高教学能力,把新知识运用到教学中去。另外在注重课程联系,讲究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教学对象、专业特点及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等诸多因素,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

篇7

关 键 词:服装设计 现状 服装教学 影响 反思 应对策略

自从猿人在地球上站立起来,便有了服装的雏形。从御寒、遮羞到炫耀身份、确立等级,再到发展服装设计理念,形成了我国符合理性的民族服装文化。可以说,悠悠五千年,我国的服装文化已是一座经典的知识宝库。服装文化如何继续发展,要看设计师的创新理念和服装市场潮流。时尚的服装潮流需要有一大批高质量和有时尚创新能力的设计师来完成,这就对现行的服装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服装业要发展,就需要有新的教学做支撑。我国目前服装现状如何?服装教学应如何为服装市场做支撑?服装院校如何培养高质量实用性人才?现行服装教学是否有创新意识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梳理和反思。

一、我国服装设计现状对服装教学影响的反思

通过近些年改革开放,我国也已成为了服装大国,但在品牌上还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一些内地的服装设计风格还不够成熟,传统思维惯性还影响着设计的创新水平。例如,1.忽视了工艺的要求,一提起服装设计就要精雕细琢;一提起民族化服装就想描龙画凤,这与现代服装设计的理念相抵触。2.内地部分企业的设计师在对我国服装“国际化”和“潮流指数”等大方向的把握有些模糊,底气不足,具体表现在对新型面料的开发和选用,新材料的挖掘,视觉肌理的再造,艺术的二次开放,流行色彩的科学应用,突破服装造型线的限制和时尚,“第六感觉”的前瞻性创意等方面还缺乏自觉性,多呈自为状态。3.在装饰与服装结构的同构性方面思维还不够完整。“加法多”“减法少”“写实多”“写意少”,总给人不经济、欠洗练和品位不高的感觉,也常犯工艺性过强而时尚性不足的“俗气”病。

而中国香港的服装设计有创新意识,服饰中透出民族的自信和国际开放的气势,完全能够与国际设计大师相媲美。在设计方面,香港服装大胆的创新紧紧扣住流行时尚,创造出兼收并蓄的开放心态和推陈出新的服装活力;在工艺设计方面,香港设计师也是厚积薄发,一鸣惊人,他们运用现代扎染、绣花、手绘、编结等精美工艺,娴熟地结合西方现代设计经典,创造出让人刮目相看、充满自豪感的国际时尚品牌。

一句话,好的设计师能设计出好的服装,新的服装设计需要有高质量的创新人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纺织服装系副主任贾京生指出:“中国服装教育与需求之间存在着不可回避的距离。中国服装设计师的培养,必须由T型台上的务虚艺术转到台下的务实设计。否则中国将永远只是服装生产和出口大国,成不了设计大国。”

反思一:高质量师资匮乏。

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迎合国际、国内多元化办学趋势,国内许多综合性大学和工科院校纷纷办起了服装设计专业,一起并驾齐驱,抢夺培养专业人才,使得原本不多的高质量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高度分散,造成高质量专业教师匮乏。同时,每年公办与民办院校出于种种目的,不断扩招,造成生源质量逐年下降,还有部分的院校根本达不到服装设计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也在盲目地招生,严重制约了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

应对策略:在一时无法改变教育体制和无法解决现行办学大环境的前提下,各类院校应该打通学科壁垒,整合专业资源,科学合理地规划学科体系,并根据各自的优势相互渗透,人才交流共享。学科间也要相互交叉,尽量拓宽专业口径,并将专业中的科研成果及时整合到教学中去。市场上有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院可以邀请设计师、企业家来兼职授课,把他们最鲜活的案例讲给学生, 这样可以调整合理的师资结构;反过来,企业家和设计师也可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实践的机会,以实习和产、学、研攻关方式, 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了解市场、生产和营销方面的有关知识。有条件的院校可集中优秀师资,办高水准的高级研究班,培养高级服装设计师,逐步满足市场对不同层次设计师的需求。

反思二:教学方法滞后。

我国有些服装设计专业在教学思想与方法上,还是沿用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采用单一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方法,缺乏欧美创新意识。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也是传统的内容,学生仅仅是围绕服装设计效果图和裁剪技能上下功夫,认为服装效果图画好了,就等于学到了服装设计的本领,把服装设计等同于艺术绘画,在本质上丢掉了服装设计的内涵,丢掉了现代设计创新理念,只会培养出纸上谈兵、设计图面效果的人才。有的院校为了培养“实用性人才”,加大剪裁和缝制工艺的训练,轻视了设计教学,学生们靠东拼西凑的构想缝制低廉的服装系列。由于轻视了系统服装理论的学习,大批的“技能工”创造了大批低廉的服装。如今,服装企业最需要既擅长服装设计,又懂工艺、懂版型、懂流行、懂营销运作的综合性人才,教学方法滞后使得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应对策略:对现有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要作“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有:1.课程偏重教师“口传手授式”,使学生学得很被动。2.课程结构比较强调服装本位,使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3.内容偏重于书本知识,使学生创新意识淡薄。4.课程注重教学结果,而轻视学生学习效果。要改变这些状态,就要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指导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和差异性。如:综合性和工科类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文化课基础普遍较好,理性思维和理解能力较强,评价后应加强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运用感性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设计能力。而对美术专业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由于其美术功底较好,评价后应在逻辑思维、自然科学知识、严谨的设计态度和手工操作技能上加大教学力度。当然,在“课程评价”的同时,还要针对评价意见调整课程结构,拓宽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教学上选择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开展市场调查,搭建学生创新平台,充分让学生发挥想象空间,自我展现、自我评价。从学生入校起,就要引导学生树立“民族”“创新”“品牌”“超前”意识,因势利导地推动学生个性化设计,在“大服装”的观念下,拓宽学生视野,成为很好地掌握服装营销、品牌策划、服装设计等的市场实用性人才。

学院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发扬“大胆开拓, 务实进取”的精神,制订出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又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处理好专业人才培养中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核心课程与基础课程、专业共性和专业特色等关系, 加强具有一定特色的优秀专业教材建设。在重新审定各课程的教材的基础上,选择一些比较成熟、国内比较先进、教学内容有所创新并有一定特色、教学效果比较好的课程,编写讲义,出版教材。不同的院校还要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还要有不同的教学课程,有道是:“教无法、学无法、有法之无法,方为至法。”

反思三:基本技能训练较松懈。

现代教育技术伴随着课程改革的脚步,悄然走进了课堂。电脑的普及,数码科技的出现,互联网的应用,CAI教学课件的开发,都给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带来了激情和方便,学生们在教室里也能与世界顶级设计大师一样享受丰厚的信息资源。鼠标和键盘代替了传统的笔和纸,原先用画笔描绘特殊技法的设计效果图,现在也只需要一台电脑和一些绘图软件就能随心所欲地完成,这是教育的进步,是值得肯定的。值得反思的是,部分学生由于过分依赖电脑和数码科技等技术,放松了绘画和设计的基本功训练,甚至于连握笔的姿势、落笔的轻重、色彩的分布都存在问题,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久而久之,学生思想就会懒惰,灵感就会慢慢消退,思维也会滞后,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同时,对面料的识别、对设计的原理也会逐渐生疏,培养出来的学生充其量也只是个能熟练操作电脑和数码等科技的高级技工。同时,不少教师和学生误将服装教育看成是单纯培养艺术大师、展示艺术才华的教育,于是乐此不疲地强调服装设计的艺术效果,而忽视了服装设计的实用价值。

应对策略: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初级阶段,教学依然要加大对绘画基本功和设计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徒手描画的本领。我们要教育学生,基本功要从绘画开始,通过绘画,体会设计美学;通过绘画,掌握设计技巧;通过绘画,激发创作灵感。世界上一流的服装设计大师也都是相当出色的时装画家。当然,教师为了开阔学生视野与设计思路,也可充分利用CAI课件生动地向学生传达图文并茂的设计信息和设计理念,把最前沿的服装设计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文化知识的积累。

服装设计是当今世界上潮流改变最快的设计行业之一,既强调艺术性,又强调实用性和商业性。不是纯理论研究,不是孤芳自赏式的艺术创造,而是想象力、实用性、市场化的综合。服装教学要紧扣服装与市场,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电脑,积极培养学生对服装设计的职业内涵和职业素质的掌握;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处理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关系,设计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市场对设计的需求和内涵;引导学生从自我走向大众,从纸面走向成衣,从学校走向社会。

二、服装高科技的应用对服装教学影响的反思

面料是服装设计最基本的素材,也是服装设计师抒发灵感、表达情绪、创造美感最直接的语言。随着高科技的发展,高科技性能面料也在不断问世。有了纳米技术,相继就出现了纳米特种功能纤维、纳米毛针织品;有了环保意识,就有了新型环保面料,如Tencel纤维、彩色棉、生态羊毛和玉米纤维、椰子纤维、菠萝纤维、黄麻纤维等多种植物纤维。最近有报告:山东日照开发出“三合一竹节高档面料”,扬州开发出不锈钢金属丝纤维面料以及中科院的吸湿速干布料。国外也以变色纤维、圣绵面料、记忆功能面料、防火面料、牛奶面料等高科技面料冲击着国际服装市场。在工艺上,高科技工艺也使传统的设计受到挑战。在环境逐步恶化的今天,无害化设计、无污染设计、绿色生态平衡设计、服装二次设计(旧衣服、旧面料再利用)也被推到设计师面前。保护环境,回归自然成了服装设计师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用仿毛制品取代真皮作品,用蒲公英取代羽绒作填充料,无色染色印花技术使印染更简单、更环保。这些高科技工艺不仅保证了服装原有的功能和质量,也为服装市场带来了新鲜。在设计上,高科技也在不断应用。服装CAD系统可根据不同相应软件及配套设置,设计出符合不同人群个性的时尚服装,面对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服装教学怎么办?

反思:目前部分服装院校的服装教育仍遵循旧规,教育大纲、教育课程、教科书没有将高科技信息应用到课堂上,高科技与教学缺乏架桥人。

篇8

服装设计就是时尚设计。设计师所做的工作不仅仅是做一件能够遮体的“布衣”,而是一件让穿着者从内心感到振奋的“华服”。从务虚的层面上阐述:我们要设计的不是服装产品,而是引领风尚潮流的服装新精神。服装设计这一概念,其历史并不久远,仅仅产生在18世纪中叶欧洲的产业革命之后。在此之前,所有的手工艺是没有单独设计意识的,而真正意义上的服装设计,诞生于19世纪中叶。在漫长的世界历史进程中,人类的服装变化总是有着明显的自身文化特征和造型、色彩、工艺特征,服装设计发展史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正确对待“继承与发扬”、“批判与吸收”,“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要弘扬古老中华民族优秀的服装文化,又要学习全人类服装文化的宝贵经验。所以在服装设计的教育教学模式方面,一定要有创新,通过对各个时期、不同地域服装的发展特点的了解,认识服装发展变化的规律,开拓视野,提高修养,增强对服装发展趋势的分析和预测能力的培养。

二、服装设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构建

1、服装设计课程的创新模式

服装设计课程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服装设计发展史以及服装造型设计基础的学习,服装设计课程一定要有独特的创新模式。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以致用,特别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做到“产学结合”,许多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已经走向了工作岗位,与时代接轨,设计并研发了一系列的新服装,这种好的案例可以运用到教学中去,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带动学习积极性,更好地进行服装设计方面的创作,因为服装设计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一个好的服装设计直接直接体现了创作者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2、学生个体发展兴趣培养模式

每个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既要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又要发挥个体作用,突出服装设计的独特性,服装设计的创新理念与学生自身的设计理念也是分不开的,从学生的心里上进行单独的辅导和关心,从而发展学生的个体性,采取兴趣培养模式,使学生具备独特的思考精神和能力,典型的创造性设计思维是从事服装设计要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发挥学生特长,使服装设计教育教学有创新的培养模式。

3、发展“工学交替”“产学结合”的一条龙学习模式

学校近几年大力支持各专业的“工学交替”模式,使学生边实践边学习理论,效果非常突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大大提高,根据这一特点,服装设计也应“产学结合”,从设计效果图,到面料设计与选择,到设计成衣一体化,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多参与社会实践,投入部分时间到企业中去,提高社会实践教学能力,在发展服装设计教育教学方面,能有较好的社会基础,因为服装设计是与时俱进的,服装的设计直接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和地区内的人们对服装的款式、色彩、面料及着装方式的崇尚和追求,并使这种局部的着装方式通过竟相模仿和传播而形成一种逐步扩大性的社会风潮,随着现代服装文化的发展,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均在不断地吸取彼此的精华,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文化体系。

三、服装设计的教育教学创新模式迫在眉睫

如果说对创造性设计思维的研究如要解决服装设计的思维方式的问题,更注重对服装设计师在创意思维方法上的引导;那么,对创新设计灵感捕捉问题的研究则主要体现在对服装设计灵感阐发的渠道、规律和方法的探索上,更关注有效获取服装创新设计灵感的方法、过程与结果。服装设计的教育教学创新模式迫在眉睫,不能一成不变,特别是灵感是中客观存在的东西,但它漂浮不定,其显现与捕捉的过程带有许多偶然和不可思议的成分,所以,它总是以披着神秘面纱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不过,积累、养性、思考、探索是服装设计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老师用方法引导的,这样才能使服装设计教育教学有更好的设计灵感和发展。

四、结束语

篇9

近年来,作为我国老牌的轻纺基地――“长三角”,各中职学校主动出击,探索校企结合的新型关系,发挥自身“服务社会”的职能,全力配合国家在服装产业上的宏观布局,转变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方法,在与服装企业的共进退中实现校企共赢。

一、目前中职学校服装教学中仍然存在的矛盾

1.部分教学内容、方法脱离社会需求

目前,灌输式教学仍然是部分服装专业教师的主要授课方法。具体表现在,教师以一己观念取代学生的个性思考;教学时只有简单的作品展示,学生缺乏理性分析和情感体验;以教材为唯一的授课材料,忽视现实产业需求;以教学参考为唯一指导,漠视流行趋势。落后的教学观导致学生只是盲目地按照教材和教师的指引,“宅”在教室和实验室里设计、绘画,将效果服饰当作了实绩效果,全然不顾设计的作品被人穿上后的社会效果。这是典型的“以空想代替设计”。

2.教师故步自封,师资队伍缺乏创新激情

笔者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多数服装教学人员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严重欠缺在服装企业一线从事设计、制作、营销的实战经历。近年来,职业教育系统大力提倡建设“双师型”队伍,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但不少地区还是流于形式,流于文件。

服装行业是一个极具时尚色彩的产业,在遮体保暖的基础上提升的美学理念是其获得流行的魅力所在。从事服装教学的教师,首先要具备较高的时尚敏感度、审美哲理、创新理念,始终站在时尚的最前沿。显然,那些“撞钟的和尚”是很难念好服装专业教学这门“经书”的。

二、“长三角”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普遍“短板”

“长三角”地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早在先秦时期,这里就是著名的蚕桑基地,宋元时期以“黄道婆”为代表的纺织技术革新家,为服装产业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到了近代,清末状元南通张謇更是放开眼睛看世界,实施服装缝制技术培训,开中国纺织服装专业教学之先河。与此同时,以南通、常熟、常州为核心的服装产业也迅速得到发展,成为对“海派”服装产生重大影响的推动力。

但近年来,在自身的不足和“粤派”“杭派”服装产业的冲击下,这一优势正在消退,甚至消失,本地服装行业缺乏特色,日渐式微,趋于平淡。

1.专业人才严重短缺

老牌服装企业的专业人才正走向后台,他们在流行意识和设计能力上出现自然的消退,面对瞬息万变的流行变化,往往不能够及时做出反应,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这导致老牌服装企业的竞争力下降。

“长三角”中小城市新生的服装企业主要出现在近几年,是伴随着南方人力资源短缺而返乡的中小企业。这些服装企业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往往都在有意无意间成为“服装订单加工厂”,能“制造”不能“创造”,偏重生产环节,在研发新品和营销渠道上只能依托更大的上游企业。

2.品牌意识基本缺失

“长三角”服装企业大多是从家族企业发展而来,在管理上依旧“任人唯亲”,这导致管理体制的滞后,遑论品牌意识的打造。目前,中小微企业仍然是“沉默的大多数”,拳头产品很少,即便是“海澜之家”等几个极少数大型企业,在全国的影响力也有限。对于一些急功近利的企业来说,仿冒、抄袭、改良是他们赖以暂时生存下去的救命稻草,这种不良基因还有扩大的可能。如此下去,企业的发展前途实在堪忧。

3.资源配置短缺失衡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缺憾,导致了行业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更多的企业将眼光盯在生产和销售上,忽视了管理和创新。这种舍本逐末的行为,带来的是企业发展后劲的不足。比如由于企业缺乏对服装市场进行精细的调查,盲目上马新产品,跟风随大流,导致库存积压,资金滞流,只能动用伤人伤己的价格大战。

同时,由于企业间缺乏必要的资源共享,小农意识弥漫,结果是“各自为战”变成了“军阀混战”。调查发现,由于企业间缺乏良性产业链,往往是一家企业就是一个“五脏六腑”俱全的小麻雀。这样的小鸟,却背负着从设计到生产到销售的各种负担,怎么能成长为翱翔九天的鲲鹏呢?

三、“校企合作”理念指导下的中职学校服装教学

1.打造高素质的服装专业教师队伍

“双师型”乃至“多师型”教师队伍,是中职服装专业教学的基础保障。服装专业的特性,注定了离不开服装企业的支撑,企业的需求推动着“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具有多种途径,一是请进来,请进服装企业中具有实际设计、生产、营销经验的一线人员,让他们兼职一些操作性较强、业务水平要求较高的课程,如高级缝纫工、制版师,跟单员等,快速引导专业教师的技能成长;二是走出去,专业教师要积极走进企业,蹲点实际岗位,埋下头来,踏实学习服装行业的最新理念和前沿知识,老教师吐故纳新,新教师虚心请教,在自我新陈代谢中获取积极有益的锻炼,积累实际经验,将理论化为具体实践。尤其是在寒暑假期间,教师可以利用较长时间,系统地研究服装产业的生产运作。

南通一些中职学校积极鼓励教师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建立完善“名师制、导师制”。由知名教师带动年轻教师、带领专业学生模拟企业管理,在实际市场运作中锤炼自己。这样的教学,不仅有理论,更有具体实践活动,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设计高质量的服装专业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专业教材的合理的补充,“订单式”校本课程更有利于学校把握市场脉搏,切中市场需求。从现有的服装专业课程来看,它们具有理论水平高、知识结构系统化等优点,但也有滞后于时代需求、难以与时尚同步的缺陷。校本课程就应该承担起设取优点、补充不足的担子。

常州技工学校在设计校本课程时,积极深入本地企业进行调研,联系本地中小服装企业发展现状,从实际设计、生产和营销环节中,发现问题、汲取经验,教师与企业一线人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应用于教学。教学人员要走进企业,采集生产和营销、管理过程中的典型案例,侧重钻研解决现实问题。也可以将企业资深专业人员直接吸纳进教学队伍,为课程设计提供指导。

需要注意的是,设计者不仅要立足“长三角”地方特色,更要放眼全球,始终站在服装产业设计前沿、把握流行时尚趋势的理念。“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唯其如此,设计出来的校本教材才能是高质量的,才是有利于学校和企业长远发展的好教材。

3.建设良性校企合作市场调查机制

服装行业的发展瞬息巨变。如上所述,很多服装企业自身并不具备把握服装产业变化的能力。巨大的行业变化,往往使得一些中小企业措手不及。如何突破这一行业发展瓶颈,既是服装企业,也是服装专业教学的重大课题。

错误的决策往往会让某些企业航船搁浅,甚至倾覆,正确的判断却能够使一些企业迎风飞举,甚至绝处逢生。开展服装教学的中职学校,要积极联系服装企业,由他们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采用实用灵活的形式,让服装专业教师和学生深入市场第一线,开展翔实的市场调查。通过实际调查,在掌握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现实市场的需要;使学校能够更加机动地调整教学思路;使企业能够更加准确地收集客观资料。这是一个“多赢”的选择。这样的市场调查应该是常态化的,因此必须逐步建立健全相关的运作机制。

靖江中等专业学校在与新东方服饰公司的联合调查中,创造性地将学生分为几个专题小组,如根据当前“老龄化” 社会趋势,细分“50~60岁”、“60~70岁”女性服装消费特点的调查;根据乡土特色,开展“民俗图案在职业\男性\女性服饰中的体现”调查、“本地中小学校服现状和需求”调查;根据现代生活品质的提升,开展“乡村和城市家居家纺用品现状和需求对比”调查等。

“调查,分析,总结,实践;再调查,再分析,再总结,再实践”,如此下去,良性循环。“学生、教师、企业”三结合,“教材、车间、产品”三结合,“理论、实践、实习”三结合,“技能训练、毕业设计、企业项目”三结合。变消耗性实习为效益性实习,变模仿性实习为创造性实习,才能逐步形成积极意义上的“学生、学校、企业”三位一体的良性发展。

篇10

关键词:服装设计;制作;教学方法

《服装专题设计与制作》是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重点课程。“服装专题设计”就是针对某种类型的服装所进行的专项设计和生产加工,例如:职业装、休闲装、童装、礼服、家居服等的设计加工。这门课程一般在第四学期开设,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对于学生设计制作系列服装,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为了让学生在学校学有所长,走向社会后成为对国家有用的技能型人才,针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做了以下几点思考。

1选用优质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障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制作教材,是由人社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教材根据服装专业毕业学生就业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实操教学的内容,注意引入服装行业经常使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紧跟时代和行业发展。在表现形式上,《服装专题设计与制作》改变了以往教材枯燥繁琐的文字描述,采用大量的现场操作照片、彩色图片和实物照片,再配上简单明了的文字说明,使教学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给学生创造了一个非常直观的认知环境。

2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水平,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服装专题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与其它的专业课:《服装设计》、《服装材料》、《服装结构制图》、《服装裁剪与制作》紧密相关,学习这门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学生制作毕业设计作品,可以检验学生在学校两年学习的成绩,是对学生技能水平的一次“大阅兵”。这就要求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过硬,知识结构全面,既懂理论,又会实操,成为一名合格的双师型教师。教师要不断钻研业务,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提升技能操作水平。认真备课,努力上好每一堂课。讲授《服装专题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程时,理论教学部分,建议自己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从教材、刊物和互联网上广泛收集图片、资料、视频等,利用幻灯片展示,使教学生动、直观、形象。实操教学部分,建议带领学生到服装制版室、服装实训车间,通过启发引导、示范、辅导等方法,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里顺利完成服装的设计与制作。每一专项服装的设计和制作都应按项目设计的要素、装饰手法与搭配技巧、项目制作实例等环节认真准备,让学生对每一环节都认识清晰,力争掌握。除了具备丰富和扎实的理论教学经验,教师也应该多去企业实地考察,比如:广东东莞联泰制衣有限公司、广东佛山溢达制衣有限公司、襄阳天王服装厂、襄阳三五四二服装厂,学习企业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方法,感受企业的文化和经营管理理念。对于教师来说,企业见习经历是非常宝贵的,无论在专业知识还是在技能水平上均会较大的提高。所以教师通过校企合作,经常到企业学习,对于教学时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教书育人很有帮助。

3继续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不断摸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板书、挂图等,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选择地使用。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向社会输送高技能人才,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教学方法也应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更新。以下是新的教学方法:3.1多媒体教学法。《服装专题设计和制作》的理论知识部分采用教师制作课件,在多媒体教室讲解。3.2模卡教学法。教师亲自缝制服装零部,将每一步骤固定在硬板纸上,按顺序排列制成教学模卡。教师在讲授服装部件时,可以对照模卡做示范,学生分小组观看。每组学生看完后,马上去裁剪、制作,制作的过程中不太清楚的地方学生可以看模卡,回顾老师制作的要点。通过模卡辅助教学,学生学起来非常直观,教师教起来也很轻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目前这种教学方法在服装专业课教学中正在推广,鼓励教师们积极制作模卡,也获得了教师们一致的赞同。3.3启发教学法。教师启发学生的灵感、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例如,在设计制作晚礼服时,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参观学校服装展示厅,欣赏往届学生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教师对照晚礼服给学生讲解设计亮点、结构制图和缝制要点,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做。通过这样的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愿望。3.4任务驱动法。教师给学生布置服装设计制作的任务,制定教学方案,督促学生完成任务。在设计制作职业装时,教师首先给出学习任务:设计制作一套职业装。然后围绕这个任务,通过学生自学、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熟悉职业装的定义与分类;职业装设计的原则和基本要素等理论知识。然后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在教师的辅导下,学生自己对职业装进行款式设计、结构设计、选择购买面料、辅料、裁剪并制作,通过修正样板,修正样衣等步骤,最终达到设计作品的目的。对于每位学生制作的职业装成品,教师通过之前制定好的考核评价表进行评价,给出学生综合成绩。最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总结、讨论,找出本次学习活动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注意的问题等。3.5一体化教学法。现在职业教育正在全面推进“一体化教学”模式。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是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到实践的一个过程。

4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每年招收的新生是十六、七岁的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大多数文化课基础较薄弱,学习自觉性不高,动手能力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耐心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耐心地指导学生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细心地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习状况,及时的进行疏导。可以将班上学生的学习水平分为优、良、中、差几个等次,制定不同的考核目标。对于不同等次的学生,教师在要求上可以不同,优生可以要求高一些,差生可以要求低一些,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对学习有兴趣,对未来有期待。

5加强对服装专业学生的管理,培养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5.1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想管理好一个班级,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热爱本专业,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面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每周布置足够量的作业,比如:每周画两幅服装画;绘制两款1:5结构制图;打一套1:1的裁剪板;课后理论作业;服装缝制练习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和晚自习时间充实起来,每天都有收获,日积月累,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就不断地提高进步。这样能使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双方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从而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5.2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注重职业素养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要始终把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第一位,利用班会和课余时间给学生讲《工匠精神》、《一生应具备的优秀品质》、《高素质员工的28堂必修课》,让学生观看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孝老爱亲的视频等,学生品德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净化和提升。只有思想教育跟上去了,学生以后走向社会才能真正地成为服务社会的有用人才。

6结语

关于《服装专题设计与制作》教学,教师在夯实自身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当顺应时展,不断摸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此外,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做好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建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程曦.信息化背景下高职《服装专题设计》课程改革与应用探究[J].西部皮革,2020,42(20):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