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学改革范文
时间:2023-03-31 21:16: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业教学改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外语教学 教学理念 评价体系 语言能力
1.引言
外语教学改革对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外语教学改革一直伴随着外语教学,尤其是在改革开发的数十年里,国内外语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参与外语教学改革的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也越来越多;各种教学改革的理念、改革的路径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他们都在外语教学的不同层面做了大量的有益尝试,对外语教学改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外语教学改革的效果与学生的语言水平远不能令人满意。外语教学仍然是费时低效、事倍功半,效果令人担忧。我们在做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外语教学存在的利与弊,提出了三点改革意见:第一,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同等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与练习的效果;第二,进一步改革评价体系,在重视学生终结性评价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形成性评价,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第三,强调学生实际外语语言应用能力,使学生在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能力提高两个方面并驾齐驱、齐头并进。最终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推动外语教学改革,使外语教学改革呈现出有效性和实效性的特点。
2.对外语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
2.1更新教学理念是根本。
要想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外语语言能力至上”的教学理念,有关管理层和外语教师们就必须做到“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教育”的最高目标,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外语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都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为了提升一切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无论多么先进的教学理念,多么优秀的研究成果,最终都应该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在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语言能力上表现出来。
现在存在于外语教学中的一个显而易见的理念方面的问题是理论创新与外语教学的实践相脱离,名目繁多的研究成果并不能有效支撑或服务于外语教学,科研、教学“两张皮”的现象严重。尽管人们都在高举改革的大旗,都在大喊外语教学必须改革,但是在一阵纷繁喧闹之后,外语教学基本上还是维持老套路:教师按部就班地讲,学生唯命是从地听。教学理念转变不彻底,教学改革措施“雷声大、雨点小”,“以人为本,注重能力”大多仅停留在口头或表面上。课程设置不完善、欠科学、面面俱到,教师课堂讲授重知识而轻能力,没有也不能很好地解决中学阶段外语作为主科,大学阶段外语作为专业学习的衔接、过渡“一条龙”的问题,课内的教学和课外语言实训严重脱节。教师的课堂教学可谓认真负责,不厌其烦地讲授、强调,而对决定学生语言能力的自主学习、课外练习漠不关心,放任自流。学生方面的问题是有课必上,上完了事。相当部分的学生,上学就像上班一样,下了课就万事大吉了。他们由于缺乏专业教师的及时指导与帮助,缺乏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除了听课以外,不知道还得去学习、练习外语。因此,把课内和课外割裂开来是不对的,教师只抓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更应该重视学生的课余自主学习和自主练习。归根结底,只有把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自主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才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体、学生外语语言能力至上”教学理念的彰显与体现,才是外语教学改革的明智之举,必由之路。
2.2改革教学评价,构建多元化考核语言能力的评价体系是关键。
我们以往的考核评价形式过于简单,评价结果过于片面,考核语言知识远远大于考核语言能力,对学生学习的负面影响较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人们在质疑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想法同时,却在大学里面重复着相同的故事――灌输知识,考核知识,重知识而轻能力,重理论而轻实践,以及深层次的应试教育,每学期期末考试,一考定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及考核内容只能把学生引向重知识而轻能力的歧途。
考核评估的倾向性和指挥棒作用对外语教学有着重大的影响。如果考核的内容、方式都重在考核学生的语言能力及交际能力,那么学生平时就会非常注意语言能力的提升,就会把精力放在语言实训与自主练习上。只有把语言实训及自主学习放在第一位,通过语言实训:大量阅读,在真实的语境中体味地道外语,反复练习听、说、写、译等语言能力,学生才有可能提高其语言能力。如果考核的内容、方式着重语言知识,学生就会随波逐流,在平时的学习中只重视知识的掌握而轻视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评估功能方面,应该树立“评估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的观念,通过评价不断改进教学,不断使学生发现其自身的弱点与不足之处,其最终目的是学生外语运用能力的不断提高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必须改革教学评价,构建多元化考核语言能力,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体系;通过多元化考核语言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逐步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语言能力的提升上来。我们应该把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奖励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期成绩应该是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50%),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2.3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是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
学习外语就是为了服务于实际生活的交际活动。外语教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训练、提高过程。它不是一般性的知识传授,更不是教师填鸭式、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重在培养、提升学生的英语语流语感、用英语思维,以及用英语有效交际等综合语言应用能力。“Practice makes perfect”,其核心内容就是一个“练”字。任何语言学习都是一个漫长的积累、练习、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实践、练习、目标语的输入、输出是第一位的。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只能通过其自身的语言实训来实现。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使自主学习成为新的教学模式,而整个学习活动中的30%―50%任务,包括听、说、读、写、译,都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第五部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要求:“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并指出:“课外学习和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因此,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面及对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内容与过程;既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关注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强调知识,更重视能力,使二者协调统一,同步提升。
3.结语
外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外语教学的改革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完成。外语教学改革既需要先进的理论来支撑,又需要有效性、实效性的改革措施来驱动。如何用先进的理论来支撑外语教学改革,怎样用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来推动外语教学改革,仍然是外语教育工作者所应面对的一大课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黄源深.好的英语是“读”出来的[J].外语界,2006.4.
篇2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日益加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国际对外贸易货物的生产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全球的对外贸易中国际远洋运输分担了超过百分之九十的运输量,作为国际贸易的派生需求,国际航运市场目前的经营环境日益回暖,随着航运市场的景气,近几年涉及到航运的公司企业蓬勃发展,如船东公司,各种各样的航运公司,如国际货运公司,国际船舶公司,集装箱运输公司,多式联运经营人,各种经纪人,各大港口码头等等,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发现,人才储备不足,人才的专业技能薄弱,正成为制约各大公司发展的障碍。我们学校身处华中最大的城市武汉,也是长江中部最大的港口城市,斥巨资建设武汉航运中心,已列为武汉市乃至湖北省“十一五”期间的“重头戏”。加快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据长江日报报道,“十一五”期间,武汉港口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武汉港年总通过能力7629万吨,商品汽车年总通过能力21万辆,总泊位数257个,5000吨级泊位将大幅增加。届时,武汉港货物呑吐量将达6800万吨以上,集装箱呑吐量150万标箱以上。
武汉航运中心的规划具有前瞻性,定位为具有海港、国际的长江上最大内河航运中心,把武汉港作为通达沿海、海外的起运港和到达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武汉港将迫切需要一批熟悉外向型国际大港现代管理业务的现代化顾客经营人才。于是我们学校把建设武汉航运中心为契机,大力培养既精通外语又掌握国际航运知识的现代化港航人才。
二、国际航运业务管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国际航运业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三到五年时间的重点建设,背靠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总公司,加强校企合作交流,力争将该专业建设成为拥有一定社会知名度,学生就业竞争力强,拥有稳定的用人单位和实习基地,形成科学完善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成为在省内同类高职高专院校中具有一定影响的品牌专业,教学条件、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在全国相关航运职业学院同类专业中达到领先水平,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总体目标细化为:
1、积极探索并创建以产学合作、工学交替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
2、通过对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形成公共基础课群、专业基础课程群和核心的专业课程群,围绕核心课程,重点建设一批精品课程,如《国际货运》、《国际航运业务英语函电》、《国际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国际商务单证实训练》等,精品课程的建设要突出对相应岗位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实现专业课程的全部多媒体化,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随时增加时事行业最新信息动态,在课程的讲解中渗透行业的必须核心技能,注意教学方法的多变,增加案例教学,专业讨论,发现教学法的互动教学。
4、加强教师的学位进修,通过不断的教师企业实习,建成高水平“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5、建成一批稳定的专业实训,专业实习需要的功能齐全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6、加强老师和学生生活与学习方面的互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业余活动,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活动,如专业知识竞赛,模拟商务谈判等,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我国航运管理行业提供一批职业素质高、专业适应能力强的专门人才。
三、专业改革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1、明确专业教学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进一步组织教师深入学习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关文件和国内高等职业教育先进经验,开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大讨论,进一步明确教学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2、深入调查研究,选准专业方向
从四年前我们设置该专业以来,我们一直保持和该行业的联系,了解行业对人才数量和业务规格的要求,分析专业岗位群人员工作内容、必备知识、所需技能和素质要求,并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高职教育经验,为制订专业培养方案和模式奠定基础,从而保证高职专业方向的有效性,除此之外,我们应该要随时组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及时修订教学目标和调整相关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培养目标和国际航运管理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一致。从培养目标出发,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重组,特别是专业性强,岗位实践性强的内容,要和本行业有管理实践经验的人员合作编写实践和实训指导任务书,并聘请他们做兼职教师,以保证专业教学的实用性。
3、加强课堂教学的改革力度
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显现出其落后和弊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要求教师从课程教学改革入手,在上课之前教师要优化教材,认真备课,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在课堂教学中,要从有限的四十五钟里出效率,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帮助学生认识和构筑本课程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不能拘泥与书本,随时引入国际航运行业相关的动态和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内容,积极与学生互动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增加案例教学,多增加一些启发式提问和设问,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教学中增加积累素材,把宝贵的实践经验带入课堂。在教学手段上,利用多媒体教学,用声音,影象,图象等对学生传递最直观的印象
4、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都要按培养目标要求,科学合理形成一个完整体系,以便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在每学期专业培养方案都安排了二周左右的实践教学环节,第一学期是英语强化,第二学期是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第三学期,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分别安排了与专业相关,包括货运,国际商务单证,航运办公软件等专项的综合实训。
5、依托行业,走产学研结合人材培养之路
依托长江航运集团及其下属的子单位,维持与发展武汉港口集团公司的良好合作关系,积极寻求与其他的单位合作,建立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鼓励教师暑假进企业顶岗实习,开展推荐最优秀的学生进最优秀的单位实习的尝试,提高师生实践应用能力,提高与企业合作办学的质量,争取得到双赢。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按高职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包括一定数量的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尽快把“学历教育型”的师资队伍转化为“职业技术教育型”的师资队伍。从企业或科研单位引进既有理论,又有本专业实践工作经验的人员充实教师队伍,这部分人均按双师型标准引进和培养。鼓励所有的教师参加在职研究生的学习,在学位上得到提高,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与本专业相关职业技能考试,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如报关员资格证书,国际货运从业人员资格证书,高级物流师证等等。#p#分页标题#e#
7、教材的建设规划
本专业在教材选用上,按实用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原则,优先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和规划教材,现在本专业专业课的教学中基本已经使用国家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有些课程我们将把授课老师的讲义整理,结合集体智慧出版一批贴合实际的教材。专业在教材建设上,我系要求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任课教师根据该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需要,积极参与教材建设,出版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好教材。目前有多本教材正在参与编写。
8、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篇3
Abstract: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the existing accounting teaching and business need, and there are so many problems in accounting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 vocational training targets, oriented by accounting personnel market, this paper proposes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innovate in order to achieve teaching innovation of accounting profession to meet the need of enterprises.
关键词: 会计;教学改革;企业;创新
Key words: accounting;teaching reform;enterprise;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8-0254-02
1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分工的细化,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加大,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专业。但据大多数用人单位反映,近几年毕业的高职生,理论知识掌握得不扎实,知识滞后于当前的法律法规、准则,实践能力更差,缺少变通,团队协作能力欠缺,学习能力相当弱,难以胜任岗位工作的需要。
2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造成社会的需求与学生的实际相脱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教学方式过于简单及单一,不注重与企业进行交流与沟通
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会计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创新。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运用能力不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受到忽视,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理论教学环节缺乏趣味性、效率性,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长期闭门造车,忽视企业、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具体需求及需求的变化,以想当然的姿态来设置专业课程、安排教学,这样的专业教学计划势必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2.2 实践教学内容不够全面长期以来,校内模拟实践过分强调会计核算,忽视会计监督、会计预测、会计控制等其它会计职能,出现名为实践实乃理论的情形,是一种表面上的实践,没有起到实质上实践的真正作用。
2.3 实践过程缺乏仿真性,缺少强有力的实践教学基地首先,校内实践方面: 校内实践模拟资料可能与实际相差较远,缺乏真实感,使学生失去兴趣,影响了会计模拟实践的可操作性,实践教学环节缺乏仿真性。校内模拟会计实践教学也难以完全“仿真”会计实际工作的真情实景。其次,校外实践方面:一方面,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和提供会计信息的重要性,许多单位不愿接收来实践的学生,使学校为学生联系实践单位的工作处于困境。一些单位虽然接收了实习的学生,但不认真配合,有的单位甚至不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不给予必要的指导,致使学生只能自己翻翻已有的一些凭证、账簿等资料,达不到预期目的。另一方面,财会部门按职务设置岗位,分工明确,独立性强,这就决定了企事业单位会计岗位实践在短期内不可能全面接触了解各类型的经济业务以及各个时期的不同账务处理技能。
2.4 教学手段落后,方法单一,对教材及内容进行技术处理时把握不好一堂有效的教学,是需要对教学内容加以技术处理后,通过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实现的,而非简单的一两种方法可以做到。大多数教师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组合,如何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技术处理,却难以把握,或者由于业务素质等的局限使得教师力不从心。
2.5 教材老化, 实用性不强多年来, 会计专业教材没有实质性的改变。首先,在编排上仍然是“制度或准则加解释”, 这样的教材体系学生很难理解各种会计处理背后的内在规律, 对没有学过的经济事项的账务处理一愁莫展。其次,目前所使用的教材结构体系缺乏理论依据和逻辑性, 给学生的感觉只能是拼揍式的结构。最后,国内具体准则的不断出台, 使教材内容体系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难以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
3解决对策
基于上述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其具体的解决措施可从理论环节、实践环节以及二者的结合来实行。以“八化” “六开放” “五结合” “两制”为会计专业整体教学理念,指导专业改革,实现教育的创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所谓 “八化” :教学内容模块化、岗位化、教学方法直观化、层次化、案例化、项目化、教学组织团队化、专业化;“六开放” :开放的教学组合、开放的教学内容、开放的教学方法、开放的教学环境、开放的实践教学、开放的教学价值;“五结合” :工学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虚实结合、岗位与技能相结合;“两制” :教学过程的管理与指导实施项目制、专兼结合制。
3.1 建立专兼相结合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由校内的学科带头人和企业财务负责人组成,共同制定和修改教学计划。在计划制定修改过程中,通过关注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实行学分制的基础上,设置了相关理论及实训课程,开设适量的选修课和实训选修课程,由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发展方向进行选修。同时,整个教学计划的设置与学生的考证相结合,通过“课证融合”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就业面,使学生岗位适应性更广更强,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和岗位的需要。在整个教学计划制定修改过程中,我们的教学内容随着国家会计方针政策的颁布与实施进行随时调整,以反映本学科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发展变化,强调新知识,新技能的培养,以尽快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企业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在变化,要使学生能胜任岗位要求,则教学必须跟着企业走,与企业一起制定和修改专业教学计划。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其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岗位胜任能力才强,才能获得企业的青睐。
3.2 改变教育观念、突出 “能力培养”的思想, 改变教学模式,科学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确定 “1+1+1”(即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顶岗培养或个性培养)的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遵循将会计业务项目化、技能化、岗位化、身份置换化的教学改革,使学生更适应岗位和社会需求。首先,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以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实现课堂与实训基地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融“教、学、做”为一体。其次,打破以往的课堂理论教学、毕业前突击一次毕业实习的传统教学模式,采取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立体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之前对本专业有个岗位认知,通过到企业去参观学习了解会计工作的流程和岗位设置,以及各岗位的工作内容,使学生在熟悉了会计工作之后再进行理论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再在校内设置仿真岗位实训,模拟企业会计工作,将所学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经过两年的学习,再进行毕业顶岗实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秉承“实践-理论-实践”的思路,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岗位胜任能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岗位工作,真正实现学习与就业的零距离。
3.3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灵活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其知识接受能力根据会计岗位必需的能力和企业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对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充实,使其更具体、更实际、更具有前瞻性,不但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知识,而且还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承压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使他们不但能胜任会计工作,还能哪里需要哪里去,充分满足企业对员工一专多能能力的要求。在教学中,采用以职业人身份,学生为主体,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为主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将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融为一体。此外,采用现代化工具,辅助教学活动,创建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参与,诱发他们的好奇心,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由被动学转为主动学、主动去探索和应用。
3.4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建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和学习的无限性将相关知识加以整合,形成一个知识库,利用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建立起网络资源库――通过将会计专业各课程加以建设做成精品课程,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上网去学。上课没听懂的,利用资源库学习,就好像有教师现场教;学习能力强的,利用网络资源可以自由学习新知识,拓宽知识面、加深知识深度;学习成果如何,掌握得如何,可通过在线测试来检验。
3.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学科研作保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和督促专任教师攻读会计硕士,或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职称资格和注册会计师的考试,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或择优将教师送到高校或示范性高职院校去培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还可以向先进企业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财务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和实训教师,同时将校内专职教师送到这些企业中去学习,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这几方面共同执行,全力打造出一只出色的师资队伍,为现代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3.6 根据教学改革的需要,编写合适的教材除选用和参考国家高职高专优秀教材和规划教材外,还编写具有符合本校学生的教材――《新编基础会计仿真岗位实训》。本书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要求,从大纲的制定到教材内容的确定与编写,都经过反复验证。教材从内容到次序都打破了传统教材体系的学科特征,紧紧围绕岗位技能的培养展开,一方面融合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理念,另一方面收集了实际企业中的原始票据模型,是一本内容全面、实务、有针对性的实训教材。
3.7 加强实训室和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保驾护航校内实验室建设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同抓共管。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它的教学过程必须有实际岗位的技术情境去保证,学生技能的获得只有在实际的岗位上才能实现。因此不但要建立先进的校内实训室,而且还应建立校企合作基地。让学生在实习实训中认识企业,认识社会,既培养了技能,也得到了企业的认可,部分学生毕业后即可在企业直接就业。
篇4
关键词:技术设计;素描教学;教学改革
素描是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是设计专业学习中的必修课程,目前,在设计专业素描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所以,加强对设计专业的改革发展是目前艺术专业教学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设计专业素描课程的情况
当前,素描课程大多在大一时期开课,其授课一般分为两步:第一步,设计专业素描教学注重基本知识的授课,比如,石膏几何体训练、静物组合训练等。第二步,主要以结构素描、主题性创意素描、建筑物速写为主,进一步展开设计专业素描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统一讲述绘画技巧和手法,对学生进行课堂指导和训练学习,以统一描绘并再现物象为主线讲课。以教师为主的传统素描教学表现出教学的秩序性,但也存在以下弊端。
1.针对性不强。不同专业方向需要不同的基础造型训练模式,而目前设计专业素描课程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不同的模式。
2.内容陈旧,表现形式单一。传统素描教学束缚了学生的反思想象能力和独立自主创新能力,学生不能主动去学习,反而盲目地学习,视野变窄。3.专业课程前后不相连,导致教学效果不好。在单一的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形成,对造型在内的特性知之甚少,更为严重的是,在学习课程结束后,一些学生依然不明白一些基本的素描问题,为其以后的设计留下很大的障碍。
二、素描教学改革的目标
艺术和技术的紧密组合,在现代设计中非常重要。现代设计朝着多元化和多学科结合的方向快速发展,在艺术与设计大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研究素描训练模型的构思和路线。素描是艺术设计的基础,应该将现代艺术和现代设计共有的相关特征相结合,不能以功能不同将其盲目区分,要以“大艺术大设计”的全新理念,做试验性的尝试,扩展设计发展中未知领域的可能性。分析研究并创造出符合时展的艺术设计专业素描课程以及与时俱进的全新教学形式,以培养当代所需要的综合应用型的人才。
三、素描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直以来,艺术设计的教学以纯绘画素描作为训练模式,表现内容以写实主义为主,以展现物象的实体性。大家一致认为,单纯的绘画素描是“纯艺术”的创作,以表现所需求的、精神层面上的审美艺术价值为宗旨。设计素描的产生及应用,是为了服务于设计而设计的,是设计师来表现创意思维和设计方案的一种方式,以其艺术审美价值和实用性来说,设计素描能更好地呈现实用性的特性。在目的性对比中,两者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性。因为在目的功能方面的差异,使其在教学中的理念、内容、要求、方法等存在不同,并且价值产生和取向也会不同。对于传统设计学科素描教学,教学理念的改革是该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结合绘画性素描艺术精髓,更新并重组教学的内容,改革以往的教学形式以及方法,将教学内容系统性、新颖性和实用性凸显出来,对于加强学生的理论学习有很好的帮助,可以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
四、素描教学改革的思路
素描教学改革十分重视丰富灵活的训练,引导学生加强对艺术和设计的理解,使其在受到启发之后能创造性地理解两者间的关系。
1.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在考虑国内外艺术设计专业素描教学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还要结合高校的资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加速素描教学改革发展的同时,也要以学生作为核心,依据学生个体实际情形展开新型的教学模式。
2.理论结合实践。在新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以培养综合应用、复合型人才为目的,着力倡导形成理论结合实践的、技术设计所需的新型教学形式。
3.横向与纵向相结合。通过探讨国内外设计院校的教学模式,对比找出自己教学模式的不足,并以可操作教学方法作为参考。
4.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是新时代下兴起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对学生主动学习和认知有很好的帮助,其改变以往灌输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
参考文献
[1]王中义,许江.从素描走向设计[M].浙江: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
[2]张会元.设计素描教学[M].江西:江西美术出版社,1999.
[3]张廷凯.课程改革:创新与继承的过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2(38):12-45.
篇5
【关键词】教改迫切性;教改目标;教改方案;教改方向
一、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暑期的汽修实践,使我对我们的汽修专业有了更多的思考,我们需添置更多的教学设施以满足教学的需要汽车专业的教学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教学,它的教学模式要与汽车专业的特点相适应其他专业的教学理论课的讲授时间可以多一点,但汽修专业的教学就大不一样。举个例子,机电专业学车工在了解车床结构的情况下就可学好车床的操作,而汽修专业必须在学好汽车结构的情况下才能学好汽车的修理。因此,老的教学模式导致的结果是:老师千方百计、挖空心思想搞好教学,但由于学生见不到实物或原理似懂非懂,听得一头雾水导致教学效果较差,便失去了学习劲头;原来学生满怀希望要学好这个专业课,由于基础差,上课又听不懂,想学就是学不会就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于是厌学、上课睡觉、讲话。针对这种状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改革的目标
教改不能一蹴而就,应分步骤稳步进行,逐步达到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1.近期目标 在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设施的基础上,增添一些急需的实物零件,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达到学生应有的能力:
。(1)能熟练应用检测仪器及设备进行车辆的常规性检查和检测。
(2)具有对汽车常规故障进行检查和排除的能力。
(3)具备较好的汽车维修工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2.远期目标 学校应追加教学设备投资,完善各项教学及学生学习所需设备、设施。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作为实习指导老师,继续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使我们的学生具备以下的工作能力:
(1)能熟练应用检测仪器及设备进行车辆的常规性检查和检测。
(2)具有对汽车常规故障进行检查和排除的能力。
(3)具备一定的解决汽车疑难杂症的能力。
(4)真正具备中级维修工的水平和能力。
三、改革的方案
根据我校设备资源及师生的素质状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
1.改变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改变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正确处理好理论课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加之汽运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各学校都在为了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拓宽就业渠道,都在大力推行“双证制”教育,“双证制”教育是好事,但一定要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否则“双证制”就成了一个花瓶。而其前提就是在研究制订教学计划时必须保证各项实习实训的时间足够,然后根据我校现有的教学设备和现有学生的人数,提高设备的种类和数量,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我认为理论课应占总学时的30%,实践课应占总课时的70%。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汽修专业的专业实习设置及时间安排提出以下建议。由于学制与教学时间的限制,实践教学时间的保证势必会使专业理论课的教学受到很大影响。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1)精减优化专业课的设置。我认为必开的专业课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汽车构造、汽车电气设备、汽车维修工艺、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汽车新技术、汽修钳工等,其他课程应作相应修减。
(2)处理好各专业课内容之间的衔接问题,避免重复学习。由于各专业课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加之教材编者考虑到专业课程知识的完整性,使各专业课之间存在着很多交叉、重复、甚至互相矛盾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①选择合适的教材,避免重复。②如没有合适的教材,应从整个专业的教学出发,根据各专业课的教学需要,对互相重复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与调整,努力做到互不重复、互不矛盾、互相补充,从而精减优化专业课程的知识结构。
2.理论课与实践课应有各有所长的老师分开授课,有的老师理论课讲得有条有理,但是实践上动手能力并不强,缺乏实践经验,这些老师很适合担任理论教学及初步的实践教学。深层次的实践教学应由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承担,他们虽然不能把理论讲得很透彻、精辟,但是他们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适合做实践课的指导老师,而我校又缺乏这样的老师。可用如下方法解决:
(1)适时引进这样的老师。
(2)一时解决不了也可临时聘请。
(3)与汽车修理厂联手实现校企合作,互惠互利,资源共享。
3.多采用实物教学
由于汽车的零部件很多,结构又非常复杂,对于汽车专业的教学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模式,用手比画、在黑板上画图、看挂图是很难把内容表达清楚的。所以,用实物教学就显得非常简单、易懂。
4.结合多媒体软件辅助教学。
有些汽车局部结构的工作原理,单看懂实物的结构是不容易理解的,因为这些结构不能动,能工作的又被外壳遮挡,看不到。如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问题就简单多了。借助多媒体的动画形式,就会使内部零件的工作情况和局部结构的工
作原理看得一清二楚,肯定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5.教案的形式和内容应因需而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案的要求要有标准的格式,教案的内容也要紧扣书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能力。由于课时和授课内容的限制,使得教师对授课内容很少有新知识的添加。对于这种教师授课内容与学生接受能力的矛盾,授课内容与实际的脱节,要求我们对教案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改革。教案的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手写的讲义、提纲、课件等等。只要是便于学生接受的形式都可以;教案的内容也不一定非是课本内容不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写出使学生易于接受的内容,对于那些理论性强,学生听不明白的内容可以适当地省去,给学生增加一些通俗易懂、又经常应用到的内容。同时,由于汽车行业发展很快,很多新知识教材上是没有的,这些又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就要及时补充,便于学生就业后能很快地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环境。
6.学生的作业形式也可不拘一格。
学生的作业形式和内容也要改革,作业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模型,也可以是学生制作的电路控制,也可以是社会实践;作业的题目设计不搞一刀切、统一化,作业课题的设计要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制订个性化的课题,即作业题可以设计多个,供各类学生进行选择。作业题的内容也可以是多样化的,既可以是对书本知识的巩固,也可以是实验、实践的总结,也可以是对汽车某一部件或机构的新设想等。只要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及应用都可以作为学生的作业。
四、今后改革的方向
1.要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习教师,在学生实践课上能确实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2.在课程设置上要增加实践课的课时比例,专业课学完以后安排学生到有规模的汽修厂去实习一段时间,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把未学到的实践带回来。
3.用多媒体软件教学,这样既节省资源又使学生易学易懂。
4.基础课的内容应精减,适当增加专业课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模具 专业教学 改革
中职教育在办学层次上不是简单“上移”;在教学模式上,不是普通的“翻板”;在教学内容上不是简单“压缩”;在教学设计上,不是理论课与实践课的任意拼合。中职教育有其自身的任务,它就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中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围绕培养目标,在设计课程教学体系时首先必须确定专业的职业导向,其次是认真分析本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的需要,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由此做到要什么教什么、用什么学什么。从而体现职业性,实现教学设计与企业需要的“零距离”,满足模具企业的需要。
一、中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企业科技进步对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当代科技普遍存在着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的特点。要使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够满足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原有专业课程体系中注入新的内容,以保证毕业生从业后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科技进步对中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提出了如下新要求:
(1)计算机技术大量应用于模具设计与模具加工之中(CAD/CAM技术),学生必须具备应用先进CAD/CAM软件的初步能力。
(2) 模具制造过程中,大量采用了NC和CNC机床,革命性地提高了加工质量,缩短了模具制造周期。毕业生应能适应传统加工向数控加工方向转变的新要求。
(3)模具朝着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方向发展,传统的模具设计方法必须加以更新,以适应这一新趋势的发展。模具材料不断革新,模具表面处理技术更加先进,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4)现代模具企业(尤其是三资企业和个体企业)需要的是集设计、加工、调试、安装、维修等技能于一体的模具人才,因而在专业教学中,必须将设计、制造、维护等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技能培训结合在一起,以形成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强职业选择的灵活性,增强发展的后劲。
(5)社会发展速度加快,知识更新周期缩短,行业分工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因而要求专业教学中采用模块式教学,将专业知识分模块加以组合,形成各专门化方向,并加以强化,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
(6)学校要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必然要求不仅是教学内容,而且是实训的环境、课题、方法与企业一致,从而保证就业上岗的“零距离”。
2.中职模具专业教育必须突出职业能力训练这个核心
中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必须摆脱学科型教学体系,吸收传统教学方案的亮点,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这个核心。
从原专业教学计划看,课程相互独立,课程门数较多,理论体系过于庞大,理论演绎过于繁琐,相关知识未能有机地渗透融合在一起。
从知识方面看,学生学完一门课程后,因不能及时与应用“接口”或与相关知识“接轨”,在专业教育阶段很难形成综合应用能力。专业课程知识面太宽,在有限教学时间内片面讲求“体系”的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是无法实现的,学生难以具备形成职业能力的知识基础。
从能力方面看,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还是沿袭过去的模拟训练方式,实训课题、方法、要求等与生产实际有一定距离,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离要求有较大差距。
在教学计划中对新技术、新工艺应用能力的培养显得不足,难以形成学生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不注重满足学生个性、专业兴趣的发展,在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群能力的时候,不注重关键能力的强化。
如上所述,原有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必须加以改革,以适应当代科技和技术发展的需要。
二、中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1.改进课程设置
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体现知识的实用性和技术的应用性,从重视理论教学转向实用技术。课程设置应该作较大幅度的调整并开发新课程,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
(1)文化基础课方面:前面提到,现在的中专生文化基础知识较差,文化基础课课时应相应减少,制定课程计划时应突出重点,遵循“理论知识够用”原则(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基础课的老师对模具需要用到的基础理论知识有清楚的了解)。如物理课,“力学”和“电学”部分对模具专业以后的学习用处很大,应重点讲解,而光学部分等就不需花太多的时间。
(2)专业基础课方面:删去一些与培养目标关系不大的章节和课程,如增加数控加工技术,模具CAD/CAE技术(如AutoCAD、Pro/E等)提高学生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能力,而不再开设诸如程序设计等方面的课程。留出更多时间由学生去掌握和提高应用软件操作熟练程度。又如机械制图教学上,使用教学软件,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建立起立体感,将徒手画图与计算机绘图结合起来进行一到两周的绘图训练以加强学生的绘图能力;将“公差与测量技术”与“模具拆装”实训结合起来。
(3)专业课方面:将部分专业课设置为综合课,如将“模具制造工艺”,“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加工设备”三门课程合为“模具的加工与设备”一门课。教学过程中强化实践性教学,可采用课堂授课一周或两周紧接着实习一周的模式,让学生能尽快将学习的课本知识与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同时也能增加其学习兴趣。
2.加强学生动手能力训练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也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和生命线。实习场所有两种;一是学校自己投资建立的。作为学校方面要根据市场需求加大投入,购买先进设备;作为老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进行教学,做到“物尽其用”。另一种是学校和企业协作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即现在流行的校企合作模式。让学生在实训基地顶岗实训,参与模具的设计、制造和加工,这样就使学生丰富了实际生产经验,了解和学习了最新的模具设计和制造技术,也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市场,毕业生毕业后与工作岗位实现了“无缝焊接”。
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中职学校教学中的关键环节,教学中如何实施这项活动,培养出操作能力强的学生。首先,教师要有较高的动手操作能力,用自身的实际操作感化学生。从教师身上学生可以得到很多收获。另外,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用品设计出一些有趣的零件,让学生投入到产品的加工中,多次的操作练习,动手能力也就逐渐增强,这样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改革实习教学方法。在模具教学方法上,只注意理论上的学习,忽视了实践环节,教学中以学生拆装模具为主,学生根本不知道模具的生产与加工情况,也只是纸上谈兵。现行的实习教学主要是培养制造模具的能力,其方法是,结合模具的拆装,在此基础上稍加改动,重新进行设计、绘图,然后依据图纸加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切由学生自己决定。
3.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中心,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的再好,学生不听或听不懂,这种情况时有发生,教学效果不明显,使得某些在下面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解决却很困难。因此,要改变传统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通过行业调研,选取行业中典型企业共同合作,邀请实践专家参与,通过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的形式,共同对模具相关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和整理,选取和确立典型工作任务,完成对典型工作任务的描述,按照成长规律划分难度等级,为课程开发奠定基础。
(1)学生之变——化静为动,以动为学。在课改班中,奇迹发生了,全班同学没有一位玩手机的、没有一位睡觉的,他们都在认真的完成学习任务,这也许就是行动导向的魅力所在吧。
(2)教师之变——化讲为导,以导为教。采用一体化教学后,教师从讲授为主的形式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为主、讲授为辅的教学方式,大大的减轻了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工作量,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观察学生,了解他们特点,制定出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案。
(3)课堂管理之变——整零为组,以组来学。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作为学习个体,自己独自学习,如果能力稍弱便会跟不上,进而不愿学,甚至厌学。采用一体化分组教学后,利用好差搭配、以强带弱、以优促差的分组学习方式,让落后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人问,减少了差生跟不上的情况,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及相互协作的社会能力。
课改的课堂与传统教学的课堂有很大的不同,以往要求学生安静地听老师讲课,除发言、朗读外一般不允许学生讲话。现在的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发言、提问,每堂课都有小组讨论完成任务的环节。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改进考核体系
(1)改进考核模式。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考核体系要区别于“高考模式”。闭卷考试让学生仅仅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目的是过关,这样只能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应该以考核能力为核心,以岗位需要为出发点,进行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的改革,以引导学生侧重对基本概念的牢固掌握和知识的灵活运用。考试方式可以多样化,如笔试、口头提问、作业、现场操作、课题答辩等多种形式。考试内容应突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突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基于工作过程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评价应当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职业发展途径,尊重和体现个体差异,激发个体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自身价值。合理的学评价是以提高学习效率为目的、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服务的发展性评价。
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行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彼此的个性化表现。评价内容多元化。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积累;尊重个体差异,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不仅关注认知领域,同时关注行为层面的考察。评价者要尽量用语言描述学生的表现,避免评价简化为分数和等级。课程、教学和评价的整体化。一方面,学生的各种表现和产品作为评价的住所另一方面,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为改进完善课程提供有用的信息。评价过程动态化。不仅关注结果,而且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鼓励将评价工作日常化。
近年来我国模具行业发展迅速,对模具专业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输出什么样的毕业生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在中专生就业难的大气候下,这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中职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挑战。教学改革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也是一个学校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中国模具工业协会编制. 模具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R].2012
[2] 姜大源. 关于职业教育的课程观[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
[3] 姜大源.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理论, 策略与方法[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篇7
关键词: 非植保专业 《农业昆虫学》 教学改革
农业昆虫学是针对农学、种子等非植保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昆虫学基础和农作物害虫各论两部分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在了解昆虫的形态学、生物学、生态学及分类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农业上重要害虫的虫情调查方法及综合防治技术,并将其合理地应用于实践中,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相关专业人才素质的培养。我们根据其课程特点,通过与教师、学生的交流沟通,从授课时间、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三个方面对《农业昆虫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提出以下改革建议。
一、调整授课时间
该课程的授课时间为每年的9月至11月,这个时间段多数农作物均陆续进入成熟收获期,各类农业害虫及天敌昆虫的种群数量大幅减少,不利于相应标本的采集与研究。目前教学标本因制作时间较长,存在颜色失真与虫体损坏等现象,可供观察的标本数量与种类明显不足。因此建议将调整《农业昆虫学》课程至每年的上半年,这一时期大部分昆虫均结束冬季的休眠期开始活动,易于发现与捕捉,也便于制作成标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充足的新鲜虫源保证了各项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课堂教学改革
1.更新教学内容,拓宽授课面。
传统农业昆虫学所使用的教材,从编写到出版、再版耗时长达数年。在此期间,各种新虫害与入侵生物不断被发现和报道,造成课堂教学与实际生产之间一定程度的脱节。如我院目前使用的该课程教材第四版编写于2011年,参考教材则多出版于2000年前后。其农作物害虫各论部分所介绍的依然是传统生产中的主要虫害,而对近几年新爆发与入侵害虫如西花蓟马、美洲斑潜蝇等基本没有涉及或介绍较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及时补充与实际生产相符的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前沿性,与时俱进,使学生了解最新的害虫防治新动向。
2.改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农业昆虫学同多数课程的传统教学一样,存在所谓的教学“三中心论”,即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常常单纯进行灌输式或说教式教学。授课过程单调枯燥,学生学习热情不高。鉴于此,建议在部分章节授课过程中引入开放式讨论环节。如“农业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一章,教师在课程前半段讲授各种传统防治方法,后半段学生通过前期文献搜集与分组讨论,推选数位代表在全班交流,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不仅锻炼学生查阅资料、文献综述及语言表达的能力,而且变被动为主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3.注重素材积累,制作优秀的多媒体课件。
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重要载体,不能将其简单理解为教材内容的大段摘抄,否则只能使授课从“人灌”变成“机灌”,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更不能片面追求大而全,充斥大量生硬的动画、声音与动作切换,华而不实,导致课件与教学形成一定的“代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加强日常素材的积累,随时留意与农业昆虫和害虫防治有关的国内外电视节目,如中央7套《科技苑》、《农广天地》等。网络新闻报道与早期教学录像、报刊摘要和配图也可以进行搜集,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与补充更新,及时地向学生展示。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帮助其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知识。
三、实验教学改革
1.设立实验课考试环节。
过去农业昆虫学的实验教学,主要以各类昆虫的形态观察为主,在实际授课中教师难以把握所有学生的学习进程。加上没有考试压力,仅以实验报告的完成作为唯一成绩评定依据,于是便出现少数不听讲解、不看标本、不做作业的“三不学生”。为改变这一局面,在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的基础上,还应建立实验考核制度。即首先对学生随机分组,再将考试所用无鉴定标签的标本进行编号(以确保每组考试标本不重复),最后学生根据不同的考核要求,独立观察后作答,一定程度地杜绝学生逃课、上课不认真与抄袭作业的现象。
2.减少验证性实验课时间,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在网络与多媒体教学的帮助下,传统农业害虫的识别早已脱离简单文字描述与少数标本检视的局限,变得更生动直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但对非植保专业学生而言,因缺少课程实习,无法在田间地头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致使课堂讲授与生产实际相脱节,学生普遍感觉农虫课与其他理论课一样,只重视课本知识的机械记忆而忽视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难以达到对课程所学使用灵活、掌握牢靠的理想效果。适时增加部分实践教学,如诱虫灯与性诱剂的使用、天敌昆虫的繁殖与释放等,不仅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当其走上工作岗位后这些知识也可以迅速派上用场。
四、结语
针对传统非植保专业农业昆虫学教学过程中所暴露的部分问题,我们不仅要在授课时间上进行调整,还要对课堂与实验教学等进行合理的改革。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关注国内外相关学科发展实际情况,理论结合实践,实施多样化教学方式与考核体,同时强化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熟悉农业昆虫学知识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并为解决相关农业问题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夏淑春,孙丽娟,鄢洪海.《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9):6504-6505.
篇8
一、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世纪以来,高等学校培养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理念逐步向教师教育过渡,但绝大多数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特别是课程名称和理念,继续沿袭着学科化、理论化、学术化的倾向。舞蹈课时少,训练时间大大缩短,训练内容大大减少,教学目标难以实现。[1]P143同时,学生基础差,出现了老师难教,学生难学,进而厌学的现象。在教学中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同的舞蹈老师教学内容不一,达成的目标也不清晰,没有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以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三门必修课程为主,适当增加幼儿园班级管理、现代教育技术选修课程。其中心理学、教育学始终按照学科理论课程的体系和标准开设,教学法经过20多年演变,也成了学科教育学。甚至教育技术也成为教育技术学,班级管理成为班级管理学。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舞蹈不仅自身要掌握舞蹈,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把舞蹈准确地应用到教学中。[2]P97《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基本实现了理念和课程结构特别是编制形式的变革,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理念,将学前教育的课程分为三大目标领域: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确立了六大学习领域,其中职前培养的学前教师教育为:1.儿童发展与学习,2.幼儿教育基础,3.幼儿活动与指导,4.幼儿园与家庭、社会,5.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6.教育实践。职后培养的课程包括加深专业理解、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身体验三类。这些学习领域和相应的课程模块,基本实现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专业化、职业化、实践化,将会引起教师教育领域的深刻变化。这一指引要求在舞蹈教学方面要打破教师教的痕迹,通过对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运用,适应幼儿和相关岗位的需求。
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
舞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通过舞蹈教学,使学生不仅具有正确的身体姿势,能够完整、流畅、正确、优美地表演各种风格的舞蹈,而且能了解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特点,学会欣赏舞蹈作品,提升学生的舞蹈素养及审美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表演技能、幼儿舞蹈创编能力,组织舞蹈教学能力是教师在组织舞蹈教学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而成的。作为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师如何在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背景下,分析教学培养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了解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合适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学的实践性和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都是应该要认真思考并且,并需要尝试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为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建设提供资源库
根据课程整合的总体要求,结合《意见》和《标准》的要求,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前沿,面向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借鉴国内外学前教育专业人舞蹈课程教学改革成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完善教学内容,通过网络等视听媒体,收集与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教学课程相关的资源,通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提供丰富的舞蹈课程教学资源,包括基本功,民族民间舞、现代舞、舞蹈创编、幼儿舞蹈、舞蹈鉴赏等多种形式的舞蹈课程资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整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体系。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与人才培培养方案一致的优质教学资源。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注重《标准》中课程及模块之间内容的内在联系,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充分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和运用能力,切实落实按需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终身学习的技能。在资源库的建设方面注重课程资源专业性与多样性结合,全面性与丰富性结合。课程建设是方案开展的关键,针对目前学前专业理论性过深,学生学习困难的情况,依据“淡化理论,够用为度,培养技能,重在应用”的原则,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结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安徽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教师教育类专业教学实践工作的若干意见》对现行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加强技能型课程教学,整合论性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基础训练、各种风格舞蹈的表演能力、舞蹈创编逐步加深难度,提高学生能力的方式,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和素养。形成独具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体系。
(二)教学方法改革———为舞蹈教学改革创新的途径
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式,依托多媒体信息技术、完善教学手段,产生一批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成果。打破传统舞蹈教学仅仅是教师课堂讲解示范的模式,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活动小组,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等多种方式改变教师课堂上一直交的模式,充分利用学生中的特长学生,引导学生,自我学习,互相学习。鼓励小老师在教师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发挥特长生优势,推动学生兴趣小组的形成,提高学生可与学习的兴趣性和时效性;注重参与式、场景式、体验式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学生入职后能力转换的培养。改革课程模式,实施分模块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组研讨学习,合理设计教学方案有效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后自主学习的时间,提升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通过课前预习备课、课堂积极引导、课后及时反思的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师教学过程中注重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平台,通过视频、图片、课件等多种载体展现教学内容,同时利用实训、实践教学,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有效衔接,帮助学生建立理论指导实践的平台。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传帮带”,舞蹈兴趣小组发挥导师作用
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以及学校现有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活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将课堂教学与学生活动有效结合,继续推进完善学生活动小组的活动,将舞蹈兴趣活动小组分为民族民间舞、街舞、拉丁舞、爵士舞等方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小组活动,一方面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而且可以通过兴趣小组的活动,巩固教师课堂学习的内容,促进学生舞蹈课堂学习的知识向实践的转化。同时利用各级各类活动和比赛组织系部学生活动,提高学生活动额参与性及活动组织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同学们在学前教育宣传月,迎新生晚会、元旦晚会等大型文艺演出中参加实践体验。学校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完善校内外实训、实践教学设施和设备,鼓励高水平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通过活动参与提高学生舞蹈编排、舞蹈表演,活动组织等能力。实现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的目标。
(四)教学管理方式改革———改变舞蹈课程教学模式制度保障
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形成有利于支撑教师进行舞蹈课程教学改革的的教学管理模式,创建有利于教学团队安心教书、潜心育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鼓励教师进行实践探索。加速推进教师教育教学以及科研能力的提高。注重教学管理规范化,常规化,系统化,注重教学过程管理及动态管理,规范教学管理资料整理等工作,规范管理过程、提高教学管理科学性、进而更好的评价教师教育教学、科研水平。引导教师形成规范、提高质量、注重细节、不断增强自我提高的自觉意识。健全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是实现和落实各项制度、措施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总体目标的必要保障。实行校、系、教研室、班级四级督导制度,坚持把日常工作规范化,提高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和监督,在规范之中抓创新,在创新之中抓提高,在提高之中抓特色,构建出一套适应技能课教学改革的现代管理模式。
三、结语
总之,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舞蹈是学前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舞蹈教师必须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技能。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对象和教学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和组织教学内容,培养优秀的幼儿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李春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大舞台,2010,(4).
篇9
1计算机教学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计算机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所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这些问题突出表现为教学模式陈旧、师资力量不足和学生缺乏动力等。
1.1教学模式陈旧、评价体系单一
目前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还有很多课程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讲授,学生只是被动的接收,学生课堂上听完后就把书本甩到一旁,造成了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所培养出的学生也就缺少动手能力、创新能力[4]。这与计算机属于工科专业的情况是极为矛盾的。除了理论教学,还可以看到实践环节的设置过于程序化,无法满足培养学生创新力的要求。目前课程实践环节所设置的实验中有80%左右属于验证性实验,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仅占20%左右,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即便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内容也与现在实际的工程应用相去甚远,根本不能解决一些综合性的应用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一般。另一个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是课程的评价体系,一般来说期中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70%、考勤占10%,作业等占20%,期中期末及作业的知识点由于受限于教材中的内容,无法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进行有效的评价,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力的培养是不利的。传统的评价体系会造成学生仅仅死记硬背教材上的内容,会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成绩高的同学多是动手能力不强的,动手能力强的同学考试成绩反而不高,这样无法充分的激励学生去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1.2师资力量无法与学科最新内容同步
目前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一些新的开发语言、开发技术[5],对于这些新出现的内容,首先由于课堂几乎不会涉及,教师没有动力去学习,其次由于新出现的内容过多,高校没有贴近实际的应用环境,教师也不知道该学习哪方面的内容,这就造成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钩。
1.3学生动力不足、团队意识差
传统教学模式的内容一般仅限于教材之中,学生仅仅满足于教学内容,缺乏学习新技术的、新工具的动力[6],不能增加其运用知识解决书本外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恰恰正是这些能力才是他们今后工作中最需要的。另外,现代项目实施的基本单位是项目组,要求成员之间合理分工,协同高效工作。但在实际教学时,大部分任务是一人一组,即便有分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少实际项目,容易造成部分同学简单挂名,没有真正参与到项目中,造成培养的学生缺乏团队意识。
2依托学科竞赛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必要性
计算机类竞赛通常是为了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广泛交流和拓宽视野的平台,培养他们积极进取、勇于拼搏、坚持不懈和大胆创新的意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回报和服务社会的崇高人生目标。随着各种赛事的不断展开,竞赛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竞赛本身。部分高校已经在竞赛的推动下坚定地走上了面向应用、面向市场和面向社会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道路。内地高校虽然也逐渐重视竞赛,但大多的情况是未能把竞赛与教学体系挂钩,参与者主要局限在少数老师和优秀学生中,更多的老师和同学还处在观望状态,业界的支持度和参与度也还非常有限。我国在《高等教育法》中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7]目前的各类计算机竞赛恰恰为高校搭建了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体现学生创新意识、展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平台。因此,各级各类大学生计算机竞赛对于信息时代所需要的敢于实践创新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以竞赛为依托,开展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3依托学科竞赛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唯一途径。针对目前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依托竞赛促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主要应从寻求新的教学模式、强化师资队伍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几方面入手。
3.1更新教学模式、改革评价体系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都是为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而创立。目前,课堂仍是我国高校施教的主要场所。因此,真正改变教学效果的是由教师选择的课堂教学模式。竞赛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学科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要以竞赛为依托,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采取以人为本、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实践应用为主线的新的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和强调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在深入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实践、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路线,以适应新科技时代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具体实施起来应认真分析学科竞赛大纲内容,以便掌握目前工程实践中需要人才掌握何种内容,经过论证后,将学科竞赛大纲中的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到具体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提升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还需改革课程评价体系,不仅将学生参加竞赛获得的奖项纳入与竞赛相关的课程的成绩考核中,还把学生在兴趣小组中的平时表现纳入课程成绩考核,如根据其完成的在线测评系统中的题目的数量,或者根据其所在项目团队完成的作品的质量评定成绩。通过成绩的杠杆作用提高学生参加竞赛的积极性,学生参加竞赛的积极性提高后必然会促进其专业能力的提升,促进对应用型的人才的培养。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教学改革必须和长期的过程。由于计算机学科知识具有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师资队伍的建设就涉及诸多问题,一方面需要引进新生力量,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专业的基础知识及核心技术,掌握学科现状、应用领域和实用价值等,及时吸取当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自觉调整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确保自己专业知识系统的先进性。而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计算机竞赛,拓宽视野、积累经验,以竞赛之“点”带动教学改革之“面”,正是一个绝佳的强化师资建设的方式。教师在指导学生参与计算机学科专业竞赛时,由于学科竞赛内容与教学课程内容有诸多不同之处,就要求教师强化专业素养,使自身拥有更加全面的知识领域以及启发学生创新的能力,同时能够掌握专业行业的操作规范。通过培养“双师型”教师加强教师队伍的力量,多派教师到企业进行现场观摩,了解行业的最新信息,支持教师参加相关学科竞赛的师资培训,了解权威的信息,以增加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进而更好的将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传授给学生,将所学最新内容融入课堂教学,最终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
3.3提高学生动力、建立相关资源库
学生是高校培养的对象,一切的教学活动的目标都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人才,因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尤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具体实施起来主要的方法有,一方面将现有为竞赛设立的在线测评系统对所有同学开放,并在其中添加趣味性较强的一些题目,激发其学习兴趣,通过成绩杠杆激励其进行练习;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的竞赛科目竞赛类别成立兴趣小组,吸纳学生参加,组件项目团队,逐渐在学生中形成“比、赶、帮、超”的学习氛围。不仅能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其团队合作的能力。另外,项目团队历史成果也是及其宝贵的,建立资源站点,将相关的资料妥善的保存,方便学生查阅,不仅对以前的同学是一种奖励,今后的同学也是一种激励,也方便了他们的学习。
4结语
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动手能力
【Abstract】Around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atisfied talent for enterprises,an approach to the talent training was discussed from teaching material,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teaching mode teaching method reform,carried on beneficial exploration to the talent training.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Teaching Reform;Talent Train
前言 纺织工业是我国的传统支柱行业,也是我国重点出口创汇行业,随着纺织品出口量的渐增,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国际上的贸易摩擦不断,企业的技术进步及产品研发迫在眉睫,需要大量的纺织品研发及生产技术人才,甚至在高薪求贤,而许多地区招商引资或企业扩大生产,由于一线的技术人才缺乏,而功亏一篑。而另一方面高职毕业生就业难,从2003年—2007年,就业率一直徘徊在六成左右【1】。为什么一方面企业人才紧缺而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难?究其原因是目前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施根本无法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深入企业调查,对染整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有益的探索。
1.原教学体系的现状与不足
1.1 教材内容。
众所周知,大多数的教材出版周期长,但在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染整专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层出不穷,教材已跟不上时展的要求,有些内容甚至已被淘汰,学生学习到知识陈旧,与专业的发展进步不接轨,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染整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然而染整专业实践教学的教材少之又少,现有的实验课的教材内容大都以对理论课的验证性实验为主,尤其缺少技能训练的教材,影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1.2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三段式的教学,即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理论教学为主,轻视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课时偏少。专业课程安排的过于集中,造成学生对专业知识来不及消化理解。同时三段之间的联系不紧密,通常专业基础课的教师对专业课的内容并不了解,如分析化学中的双氧水检测,同染整中双氧水检测,有相同的原理,但在测定的方法略有不同,染整中的双氧水测定是在有浆料、稳定剂等多种物质的影响下测定,而分析化学中的双氧水测定却没有这些影响物质,造成终点的颜色观察判断及测定方法不同。往往是学完分析化学,但却无法完成染整工艺检测,还得开设染整工艺检测这门课。由于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脱节,造成课程的重复开设。
在教学方法上,通常是先上理论课,再针对理论课的内容,进行验证性实验,由于染整专业专业性实践性强,这种先理论后实践的上课模式,对于染整专业的学生,在接触理论课时感觉到抽象、枯燥、难懂,产生厌学,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差。
在教学手段上,对多媒体的应用多数停留在把纸质教案转成电子版本教学,专业教师对多媒体的应用技术的掌握不够,缺乏直观又生动的教学手段。
1.3 师资队伍。
目前大多数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到学校任教,缺乏实践经验,而染整专业课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学方式较复杂,教师除了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外,还需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否则只能起到对知识传承作用,以教材教学,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得不到企业的认可。
1.4 校企合作。
目前,我国的的人才培养与使用基本分离,校企的互动性差[2],大多数的学校与企业未形成紧密合作关系,染整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层出不穷,企业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掌握总是走在前沿,学校由于经费有限,对实训设备的配置及设备更新远远落后与企业,一般高校的实训条件不足,迫切需要企业的支持。由于校企的互动性差,教师与企业的技术人员缺乏沟通交流,新的知识无法及时掌握,学生到工厂参观实习,不能深入到实际生产中去,同时由于企业的改制,企业更多考虑的是安全与管理,以及技术保密问题,企业一般不愿意接受学生参观实习,直接影响学生实训实习
2.教学改革
针对上述的问题,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从教材、师资队伍教师、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大幅度的教学改革,经过一系列的改革,该专业的毕业生深受企业的好评,毕业生供不应求。
2.1 紧跟市场的及时更新教材。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担任客座教授,进入专业指导委员会,把本专业的各种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同教材有机的结合起来,不断修改培养方案和教材。
鼓励教师自编教材,定期组织教案评比,并纳入到教师的考核评比与职称晋升。同时学院积极地从企业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技术人才担任专业带头人,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开设讲座,鼓励教师下厂学习,并为教师下厂学习提供条件,使得教师能及时掌握前沿的新技术,淘汰教材中陈旧的、落后的知识,不断补充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在技能实践环节,安排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自编教材教学,与企业沟通确定各岗位应掌握的基本技能,以职业岗位目标需求为原则,根据岗位的要求确定培养方案,自编技能培训教材。
2.2 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针对染整专业实践性强,实践训练周期长的特点,对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把专业课的教学贯穿在三年的学习中,从大一开始学习专业知识,让学生逐步接受专业知识,便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消化理解,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实践训练,解决染整实践训练周期长,实验课时偏少的问题。
将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有机结合,基础课围绕着专业课以够用、适用为原则,对专业基础课做增减处理。形成以专业课为中心,围绕专业课来确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由专业带头人定期组织专业课与基础课教师围绕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及重点。如分析化学与染整专业的工艺检测有机结合,有机化学与染料化学、纤维化学有机结合,避免课程的重复开设。
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以往先上理论课,再做实验,而是根据课程需要,理论课和实验课交替进行。如纺织品印花,各套色印制的顺序书上给出了排序原则,但排列顺序对叠印最终颜色有何影响?书本上没有说明,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一问题作为实验题目,由学生自己完成实验给出结论,再对照书本进行补充修改。
利用多媒体把染整专业教学的关键环节又比较抽象难懂的部分以动漫的形式制成教学片,把抽象的教学变成形象生动的教学。如染整加工设备书本上只有设备的外形图,而设备的内部构造及运行状况却无法看到,通过到企业拍摄现场设备运行状况,同时加以动漫制作,使得专业教学变得直观生动,易于理解掌握。
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把专业的内容、发展及往届毕业生的风采拍摄下来制成幻灯片,由专业教师对新生进行教育宣传,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专业发展方向及就业前景,使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明确了专业发展的方向,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对专业知识及就业前景的了解,引导学生制定三年的学习规划。学生对专业的学习,技能的训练表现出特别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学习。
2.3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有调查数据表明,课外的科技活动有利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学校的学术氛围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目前,高校一般周课时20-24课时,而大量的课余时间,使得一些学生经常无所事事,沉迷网络,影响学习,而现有的教学计划,技能训练的课时偏少,一般占总课时的30-40%,而职业教育有成功经验的德国,技能训练的时间一般占总课时的60%或以上[4] 。同国外相比,我们的实践训练的课时偏少,而另一方面,学生不知如何安排课余时间,为此,我们把课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以岗位技能要求为目标,开设第二课堂,重点围绕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把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或从企业聘请技师任教,开放实验室,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我们从学生入学开始,有意识地针对市场上急需的岗位人才,开设技能培训课。如染整专业的仿色打样工的技能培训,一般高校均在专业课结束后,安排2周技能训练仿色打样,掌握一些仿色打样的基本知识。由于训练时间短,培养的学生进入企业无法直接上岗,而改制后的企业存在着师傅不愿带徒弟,因此,每年有大批的学生毕业,可企业还缺少打样人员,高薪聘请打样人员。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加强打样训练,使得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打样训练,熟练掌握了打样的技巧,进入企业可直接上岗,做到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毕业生供不应求,省内印染企业的仿色打样员大部分是我院的毕业生。 课余时间的充分利用,既解决了实践课时不足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改变了学习的风气,营造学术氛围。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技能型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是教师,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来保证,而现有的师资队伍的组成无法满足,大多数教师从学校毕业到学校任教,缺乏专业岗位实践经验和技能,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培养。教育部明确提出,到2010年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教师的比例要达80%.
染整加工工序多、流程长、工艺复杂,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更需要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我院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从企业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人才到学校担任专业带头人,负责专业学科建设,及新教师的培养。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学习,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取得双师资格。同时对实践性强的实训课,直接聘请企业一线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来授课,采取老教师带新教师,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课题组组长,由中青年教师组成课题小组,通过项目的实施培养中青年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
2.5 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
校企合作、产学合作必须遵循“校企双赢”的基本原则,校企如何合作才能达到双赢?一直是学校和企业努力追求的目标。针对这一问题,学校领导带领专业教师主动走访企业,听取企业对毕业生培养的意见和对学校的要求,通过深入企业调查,了解到企业希望学校在教学上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尽量做到直接上岗无需二次培训,按岗位培养学生,同时由于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不断引入,出口量的增加,要求越来越高,而员工的素质普遍偏低,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要求,企业迫切需要对现有的员工进行培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求企业不断研发新产品,降低生产成本,企业也迫切希望学校参与的产品研发及生产技术难题攻关。
通过调研,在培养人才方面,学校除了在教学上改革,同时还采取“订单式”的培养模式,在学生入学时,企业到学校直接招聘学生签订助学就业协议,企业资助学生完成学业,学生完成规定的学业,到企业就业,学校按企业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培养,这种培养模式既解决了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学费问题,又解决了学生实训难的问题,也满足企业用人的要求,学生进入企业可直接上岗,解决企业一些技术人员长期不足的问题。同时促进教学改革,教材的更新。
与企业合作办学,针对企业员工开展技术培训,学历教育,技能培训技能鉴定,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
深入企业,及时了解企业需要解决的生产技术问题及产品研发,把这些问题直接作为学生的毕业课题,由教师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指导,企业提供材料及设备,学生在实战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实践能力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问题得到解决,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大大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就业率大幅度提高,每年该专业的毕业生都供不应求。企业降低了员工培训、产品研发及技术攻关的成本,员工素质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的提高,新产品的研发为企业增强在市场的竞争力。实现了校企双赢。
3.教学改革的成果
我院是2005年新建的大专院校,建校的时间不长,但由于学校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使得该专业在这几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2009年福建省6.18项目洽谈会,与168家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2)、2009年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批准我院的实训中心为福建省纺织染整技术创新研发中心。
(3)、2009年省高教厅将我院的实训中心推荐申报国家级实训基地。
(4)、2009年由染整专业教师为三明市政府完成三明纺织工业振兴规划。
(5)、2008年我院的“三明纺织染整服务平台建设”获科技局立项,并得到30万元的建设经费。
(6)、2007年获省教育厅批准为纺织染整高校实训基地,并得到100万元的资金支持。
(7)、2007年参加首届全国纺织服装类高职高专院校学生面料设计大赛获学生个人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4名。
(8)、“新型无甲醛固色剂合成”2007年获三明市科技局立项,并得到8万元的科研经费的支持。
(9)、染整技术专业全体师生近二年来共发表科研论文近四十篇;
(10)、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为企业订单培养110名学生;
(11)、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完成课题20项;其中一项获省科技厅立项,获省技术创新项目一个。
(12)、为企业培训员工及管理人员400多人;
参考文献
[1] 陈为峰.浅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J].纺织教育,2009(1):20
[2] 许士群,黄志纯,构建产学研结合三级平台,拓展校企合作空间【J】纺织教育,2008(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