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教学范文

时间:2023-04-05 01:56: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闻专业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闻专业教学

篇1

【关键词】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 新闻教育

21世纪的高等新闻教育,虽然已形成一整套教学模式,但各学科和专业建设仍停留在以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为主的传统培养模式,对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重视不够。使得现代新闻教育处境尴尬,用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何梓华的话说:“新闻媒体需要的,高校供应不上;新闻媒体不怎么需要的,高校却在大量培养!”这句话形象的说明了现在毕业的学生很难到对口的媒体单位工作,而业界需要的人才,学校又无法提供。这种产销不对路的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并思考:教育如何与行业进行无缝对接?本科毕业生如何能够适应并快速融入社会?什么样的培养方式才是符合行业、学校、学生三方意愿的途径?

本文以实践教学所应用的原理、方法所引发的思考为叙述思路,逐层剖析新闻实践教学的原理、意义、构建方法等问题。本文试图回答如下问题:实践教学的内涵,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获得高水平的实践指导途径,构建体育新闻实践教学模式等,以期对我们从一个全新视角了解新闻实践教学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实践教学辨析

目前教育界存有在高校里注重实践教学或实验教学的开展,就是把本科生按照一个技工的要求进行培养,会导致我们的学生缺乏人文素养,最终我们社会的所谓精英教育也将荡然无存。先不论“精英教育”的真实含义,单就“实践”这一要义的理解就存有极大的偏差,伽达默尔说过:实践并不等同于简单、机械的技术性操作活动,不是仅仅在认识论支配下的机械重复,而是人以全部信念、情感、认识、智慧和力量投入的,具有丰富创造性的行动,它是实践智慧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理论的学习也是一种实践。

我们现在之所以强调实践教学,那是因为中国几十年来的高等教育过于“重道轻器”,在这种教学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人是与社会脱节的人,也就我们常说的不是“社会人”。为了调和过去的“包办式”教育,改变现有的“学院式”教学,“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应时、应事之需。因此,正确处理好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简单的把两者对立,把实践看作是角色的动作,乐谱的演奏或计划的实施,是粗暴、简单的。布迪厄认为就实践和理论的关系而言,理论是基础,是提升,实践是过程,是目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开展实践教学,不能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对立起来。实践教学也绝不是只授以学生技术,而是遵循实践的逻辑。一种避免强行向实践索取某种不连贯性,或把一种牵强的连贯性强加给实践的逻辑。

新闻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专业特点,这一点体现在新闻领域尤是如此。如新闻写作,新闻解说,新闻采访等课程就不能只是简单地局限于课堂书本。因此,在校期间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意识,使实践教学成为创新的动态过程,促进学生尽快适应行业,适应社会,既是本学科发展的根本,也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实践教学内容

如果说课内学习是一种规定性学习,那么课外学习就是一种自主性学习,如何让学生在规定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中实现自我发展,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本文仅就校内实践教学部分加以说明。

1、实验室课堂教学

(1)新媒体媒介课程: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促使我们的教育对此做出快速调整,首先体现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我院先后开设了电脑排版与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新媒体原理与制作等适应新媒体发展课程。在多思考、多动手的“操练式”课堂上,学生不断感受新闻传播的新技术、新思维,便于学生尽快适应并掌握各种新媒体的传播、编辑特点、要求等。

(2)多媒体视听课件:借助多种电脑设计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新闻媒介创意教学所独具的视听感受等要素贯穿于教学环节中。如PhotoshopCS4,IllutratorCS4,Flash,Powerpoint等软件都可拿来为课堂所用,利用多种视听软件制成具有“活效果”的课件。

(3)大课堂:新闻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只有在广阔的天地中才能不断增长见识,才能从日常生活中得到千锤百炼,才能炼就“火眼金睛”,看到常人所不能体察之处,才能不断发掘独家新闻。如鼓励学生采风,田野调查,与被采访对象展开互动,走到印刷厂去亲身体会印刷的流水作业,排版要求,裁切等制作工艺;参加不同形式的新闻业态论坛、讲座;观摩、参加各类不同级别的体育赛事;观看形式多样的文化展览等。

2、虚拟实训项目

引入商业项目进课堂是目前较为常见的实践教学方法,但有时商业项目的商业性与教学目标很难契合,因此合理的虚拟实训项目设计十分必要。

虚拟实训项目分为两种:一是短期如课后作业:一是长期,一个学期安排一次。短期的虚拟实训通常安排在每一章节的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一章的知识要点,结合实例重新整理;长期的实训项目安排在每个学期过半的时候,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新闻,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其进行多角度、多形式、全方位的挖掘,最后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完成。好处在于可以将教学目标指向包含进来,有效地作用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3、校内媒体实习基地

对于新闻学生来说,校园媒体是非常合适的“新兵演练场”。目前我院的《绿瓦学子》、《追求》、《弄潮》等校内刊物的编制均由新闻系学生轮流负责,从采稿、编稿、写稿、校订到版面编排、发放,均由学生负责。校报的每期版面虽然不多,但参与每月一期的报纸实践,是新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学生们会根据彼此的特点进行分组操作,分别负责不同的部分,但不论何种职责都可以获得具体、真实的经验。如策划主题、内容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看待事物的深度和广度;采访组同学可以培养通过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谈技巧,采访表达技巧,社会调查能力;编稿、写稿的学生运用各类软件进行选片、图片处理、排版,同时还可以获得网络获取素材、信息、评论等能力。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校园媒体实习基地不但使学生了解了报刊新闻编辑工作的流程,把课堂上所不能传授到的实践经验及业务能力都包括进来。

除上述内容,实践教学内容还包括聘请实战经验丰富的媒体人员来校讲座、交流,担任客座教授等。这种“以作为学”式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毕业学生赢得了“上手快,动手能力强”的美誉。

三、实践教学方法

宋代朱熹说:“事必有法,然后有成,师舍则无以数,弟子舍则无以学。”恰当的教学方法犹如开启通往知识宝库的神钥。所谓实践教学方法,就是要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新闻环境中,让他们用所学的媒介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在实践中检测自己掌握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与程度,查找差距,更有针对性的学习。

1、体验式教学

学生主动实践,教师适时指导,把学生放在实践教学的主体,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潜能、缺失等特征,据此拟定有弹性的教学计划。实验室教学的体验实践方式、实践环境和实践指导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等诸方面综合素质的发展。

2、实训教学

有层次、多时段地在练习中纳入真实新闻采编、排版等学习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业务技能比赛,在一次次的实践中让学生的创新性、学习激情得到长足的发展。

四、实践教学建构

目前从全国来看,各高校还都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实践教学体系,更多是一种零乱、试验性质而存在的教学方法。在众人皆谈“实践教学”的今天,我们应重新认识实践教学在新闻教学体系中的位置,重视它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科学性、系统性。

1、建构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评价体系

旧有的培养方案不应是培养体育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奉行的唯一标准,应该建立“以人为本”,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以过程化、动态化的多层次评价代替单一的结果评价(如实施创新学分制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2、构建“三股力量”的实践教学平台

目前新闻教育缺少实践场所,或远未达到对实践场所需求的标准。学校在积极筹办校内的各类实践场所的同时,应积极向外拓展,把企业力量、社会力量引入到实践教学中来,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满足教学对实践的需求,使专业设置与新闻产业发展对接,以此反哺实践教育。

3、建构专业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实践教师自身的专业业务水平,驾驭实践教学的能力水平,对于实践教学能否顺利开展,能否极大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掌握密切相关。除此之外,实践教师的专业性还体现在实践课堂上表现出的实践热情,带领、引导学生自由的穿越于思维与实践,让学生领略到实践的满足与创造的魅力,达到主动地构建自己的认知与创造结构,满足以上条件是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

新闻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毕业生具有适度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应用技术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等特点。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的实践教学,不应仅仅是把它作为一种方法、模式引进,更要作为一种体系固定下来,一种实践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完整地开展实践教育,才能更好地从中体味到实践教学所带来的可预料成果。注重实践,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实践环境,才能培养和造就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①[法]皮埃尔・布迪厄 著,蒋梓骅 译:《实践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②潘志贤、朱世欣、袁瑞清,《新闻教育本科膨胀、研究生“扎堆”》,《中国青年报》,2005-10-27

③[德]伽达默尔・杜特:《解释学 美学 实践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④袁维忠:《设计要素点击》[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4

篇2

一、当前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一些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虽然明确了实践性教学的学时分配,但是没有制定实践性教学具体的实施细则,教师在进行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时候没有明确的规范可循,再加之在实践性教学中缺乏对教学过程的约束机制,使得实践教学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这些因素都导致一些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达到提升学生新闻实践能力的目的。此外,我国很多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大多数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一些教师只是曾在新闻媒体实习过几个月而已,直接从新闻媒体转行进入新闻传播教育领域的教师不多,由于相对缺乏丰富的媒介实践经验,教师在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上往往浅尝辄止,学生对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

(二)报刊类新闻实践性教学相对较多,新媒体实践性教学少

近些年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事业迅速扩张,很多高校都纷纷开设新闻传播专业,而一些高校却存在着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相关设备配备不到位、资金不足等问题,教师在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上更愿意选择相对容易操作且成本较低的报刊类的新闻实践活动。此外,一些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任课教师的媒体实践经验也主要是来自于报刊类媒体。这些因素导致在一些高校新闻传播专业课程中报刊类新闻实践教学相对较多,而针对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实践教学相对较少,特别是新媒体实践性教学更少。

(三)实践性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很多教师在进行新闻传播实践性教学时,较多采用的是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相结合的传统方式,学生处在比较被动的地位,参与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的热情并不高。此外,单一性、灌输式教育方式在各高校的课堂上仍比较常见,许多教师的死板式教学方法使得这门有趣的学科变得索然无味,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如何调动学生参与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这是在进行实践性教学设计时面临的一个问题。由于在校大学生很多时候都是处于群体之中,群体传播信息快,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比较大,大学生就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教师在进行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这一特点,善于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性教学探索

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应具有前瞻性,高校应该把握新闻业界发展的趋势、改变以往新闻人才培养落后于新闻实践的被动局面,实践教学不拘泥于课本与理论,并且与社会媒体紧密衔接,探索多渠道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新路径,将会为媒介的进一步融合储备需要的人才。[3]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学要紧跟媒介发展步伐,积极探索实践性教学的路径。

(一)将新闻传播专业课堂前移,与新闻媒体实践直接对接

目前很多高校新闻传播院系都跟新闻媒体有密切的合作,比如实习基地的建立、项目合作的展开等,新闻传播院系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保持与媒体行业的充分交流,将新闻传播专业的课堂前移,让学生在交流中了解媒体最新的发展状况,学习新闻实践技能。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新闻传播专业知识之外,可以带领学生去新闻媒体与媒体从业人员定期进行交流,还可以邀请新闻记者走进高校课堂,分享自身的新闻从业经验和心得体会,使高校新闻传播教学与媒体实践紧密结合。

(二)借助校内资源,开展校内新闻实践活动

在校期间新闻实践机会少是困扰很多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一个问题,在新闻传播专业教师要调动一切资源最大程度给学生提供校内新闻实践的机会。高校校内实习的机构主要有学校电视台、学校广播台、学校网站、院系网站以及校级报纸、院系报纸等部门,这些校内媒体可以给高校新闻传媒专业学生提供很好的实践机会。目前一些校内媒体的实践并门槛不高,但是学生不了解这些媒体的进入渠道,教师需要和这些校内媒体及时沟通,实时给学生提供校内媒体实践的信息。此外,教师可以在新闻传播课堂上借鉴情景模拟等方式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参与新闻实践性教学,还用课余时间安排学生针对校内会议、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进行采访报道,并及时对学生的新闻实践活动加以指导,拓展新闻传播课堂教学的范围。

(三)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新闻传播实践性教学

随着媒介融合趋势的发展,媒体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新闻人才。虽然高校新闻传播教学也在积极进行实践性教学,但是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新鲜事物能够引起他们的强烈兴趣,新闻传播实践性教学的方法要勇于创新。教师在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可以引入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手段进行教学,通过建立课程网站、微博、微信平台,关注当前新闻传媒业最新发展,将动态案例引入到新闻传播教学中,积极与学生开展实时互动,不断创新新闻传播实践性教学的方式。

(四)积极搭建新媒体实践平台

从近些年新闻传媒业的发展来看,报刊类媒体对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需求量有限,而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人才需求相对较多,特别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导致对新媒体传媒人才的需求量更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教学不能仅是局限于对学生传统媒体新闻实践能力的培训,要注意适应新媒体发展的需要,突出培养学生的新媒体实践技能。在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中,要利用有限的资源积极搭建新媒体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多参加新媒体行业的新闻实践,为学生将来从事新媒体新闻工作打下基础。

三、结语

篇3

新闻传播的实践教学方式在媒体的不断发展下而日益革新,博客也逐渐融入了绝大多数网民的生活,不经意间改变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为人们所知,为人们所用。随着博客的发展,其形式和功能也日趋多样化,利用博客,不但可以写日志还可以设置分类、布置超链接,甚至通过创建群组博客来开展分组协作等。因而笔者认为,博客是一种快捷易用的知识管理系统,博客自身的功能使其在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利用博客记录现有的实践教学方式,为教师教学提供反思平台。知识的获得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对原有知识进行反思,并在此反思基础上完成自我知识的更新与重建。因此,反思也被认为是促进教师个人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的关键途径之一。在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教学中肯定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或者出现一些不适应现实的新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对当前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比如改革一些业务主干课程的考核方式,如新闻采访与写作的量化考核方式;改革写作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写作作为实践训练由课堂开始贯穿始终。又如举办各种论坛以及与媒体合办节目等,让学生呼吸到本专业的最新知识空气,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这些都是新闻传播专业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及所采用的解决办法,是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碰到并通过记录、思考、评价形成的解决方法中的一部分。

博客是基于计算机技术而存在的,同时博客又是基于网络技术,随着3G、WIFI无线等技术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更是突飞猛进,博客也借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无处不在。任何博客日志都可以很快地被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人访问到,并随时可以对博客日志进行回复、评论,并进行在线或离线对话。博客日志的对话功能可以帮助教师不断提高反思能力,教师浏览博客日志并发表回复、评论的过程其实就是其反思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基于此,博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反思平台,可以帮助修正当前实践教学工作,并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思考。

利用博客完成实践课程中显隐知识的转换,有助学生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获取的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并且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不断相互转化,而通过知识管理可以大大节省这个转化过程的时间。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是个人对自己知识的识别、获取、转化、学习、利用、创新的一个过程。而基于网络技术的博客,对博客内容更新、管理、评论等都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因此无论在哪里都方便记录、管理、思考,因此,通过博客来进行个人知识的管理,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信息素养,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

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是属于理论实践并重的课程,既强调传播学、新闻学基础理论这类显性知识,同时又强调操作性、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而这一类通过实践教学所获得的技能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博客正好为信息环境中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一种个性化的手段,而在使用博客过程中信息资料就不断转化融合为学生的知识。博客作为信息化的工具和平台可以帮助学生整合自己的信息资源,提高实训的效率,从而提高个人在社会中的竞争力。

利用博客改革以往的实践课程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在教育教学中,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怎样的评价才是真实有效的,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传统的学习评价模式是以考试分数而定,成绩一般就是最后的期末考试再加上出勤情况,但对于新闻传播类课程,这种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既不利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也不能很好地锻炼他们的创新思考能力,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使用博客记录学生的整个实践课程学习过程,可以对其进行过程性评价。

例如利用博客管理系统,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实践课程电子学习档案,在整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甚至更长时间内对学生的学习资料进行累积, 及时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学校和老师利用学生的独属电子档案可以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收到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有力地保证了教学质量。同时博客本身具有留言、评价的功能,可以指导学生在博客系统中开展自评、互评。既可以了解自己的进步情况,又可以与同学进行横向比较,确定自己学习的优势和不足。这样既避免了学生照老师的讲义死记硬背,不得要领,又集合了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和机器评价的多维度评价体系的优点,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避免学生为考分而学的功利性。

利用博客让学生在课堂实践时积极参与、协作学习。新闻传播教育倡导“走出去”教学,尤其看重社会媒体实践,一到假期,各大媒体往往人满为患,有些部门的实习生远远超过记者人数,可见新闻专业学生对新闻工作的热情之高。但奇怪的是,学生们的职业热情在课堂上往往不见痕迹,各大院校新闻专业课上不乏老师讲课、学生读报的现象。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加以引导,适时使用新媒体激发学生兴趣,使之主动进行学习。

博客平台主要是为新闻传播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共享、探讨的平台,由于博客群组是一个共享型的开放网络交流平台,学习更强调的是共同体的协作学习,这就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协作教学环境不足的缺陷。当学生在课后碰到疑问也可以通过博客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解决,其他同学也可以避免重复问相同的问题,通过看老师或其他同学给予的指导即能得到解决方案。

利用博客的网络优势,组建学生第二课堂。一些新闻传播系会制定本专业的相关课外阅读指导书目,并装订成小册子,新生一入校,就发给其一份。读书指南从经典著作及新闻理论、新闻实务、中外新闻史、新闻人物、新闻边缘学科、文学、广告学、历史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领域精选出若干本著作,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希望能让学生通过阅读扎实专业基础,拓宽知识面。系里设有课外阅读指导小组,指导小组每年底在全系组织学员开展一次读书回顾总结活动。但新闻传播专业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专业,一些前沿的领域内容不断更新,课外指导书目也因此会变化,纸质册子不能即时把这个变化传递给学生,而博客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在网络上课外阅读指导书目,既环保,又能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资讯,很好地为学生组建了第二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在逐渐改变。博客的出现与发展给个人学习、学校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路。以上我们谈了新媒体博客在新闻传播实践教学方面的作用,通过引入博客丰富了以往的实践教学形式,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使学生获得了许多在专业理论课教学上从未接触过的知识。虽然利用博客参与教学的效果和应用改进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挖掘,但这一应用思路可以在今后的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中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艳:《关于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思考》,《青年记者》,2006(10)。

2.张蕊:《关于改进新闻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今传媒》,2010(4)。

3.王文科:《我国新闻院系新闻实践教学之一瞥》,《浙江传媒学院学报》,1999(3)。

篇4

关键词:新媒体;实践教学革新;新闻学专业

我们处于向多媒体进发的时期,媒介融合是新媒体时代的最大特色,所以这个时代也可称为全媒体时代或媒介融合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推广,新媒体技术快速成熟,以电子化及数字化为特点的全新媒介使传媒生态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当今传媒发展的根本方向是媒介融合,而固有的媒体和新媒体融合进步,是传媒界正在面临的一项深刻及关键的变革。

1新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

1.1教育理念较为传统,对实践教学部重视

在近几年高校学生增加及办学规模扩大的情况下,我国的新闻教育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2011年底,教育部备案的新闻传播专业本科在校大学生人数接近20万人,教学部门高达975个。很多具有高学历的青年老师毕业于新闻院校并进入工作岗位中,没有经过媒体实践的锻炼,不具备丰富的业务经验及实践本领,专业教学缺乏实践训练。

1.2设置新闻专业的课程不能紧跟时展的需要

首先,固有的新闻教育中,专业导向是新闻实务课程的内容指向,以广播电视、报纸及网络等单一媒介介质进行区分,不重视当今不同媒体间逐渐融合的总体形势,缺乏媒介融合的思想。专业间分业比较显著,学生不具备较好的适应能力及跨专业学习的本领。与此同时,针对不同媒体,对同一种实务技能进行课程的划分,也必然会导致教学资源的浪费及教学内容的重复。在新媒体阶段,这种课程体系所塑造的学生的专业本领不能很好的满足新媒体发展的需要。另外,在设置新闻专业课程时,或因为没有及时转变老师的思想,或受有限的专业实践平台条件的制约,我国很多的高校面临轻实践课程、重理论课程的状况,实践课程很少,导致实践教学仅仅是流于形式,学生没有实质性的锻炼及改进实践动手能力。

1.3专业实验室较为单调,且媒介技术的发展提前于建设

因不同的高校具备有差异的办学经济状况,高校新闻院系不一定开设专业实验室。尽管某些高校具备专业的实验室,实验室彼此间也具有相互分离的情况。例如,摄影实验室、报纸编辑实验室、广播电视节目编辑实验室等,这种彼此无关联的实验室不能使融合性实验教学得到满足;另一层面上,媒介技术逐步发展,革新速度快,我国高校目前的专业实验室装置较为落后,不能适应新时代实践教学的要求。

2新媒体视阙下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媒体人需要掌握的能力是资讯整理、跨媒体传播策划、大数据的收集及分析能力及“融合新闻”的制作本领等,都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水平的准则额。目前很多综合类高校新闻专业的培养方向是一专多能的高素质综合性新闻传播人才。“一专”指的是深厚的新闻传播知识的能力,“多能”表现在多媒体技能及多学科环境,在媒介融合的时期,单一的专业技能不能符合媒体工作的需要。从新闻传播学可采用综合性的人才培养目的角度上出发,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制度创新的两个关键点是跨媒体工作能力教育制度的塑造及专门学科基础教育制度的引入。

3媒介融合时期我国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途径

3.1加强教学思想的创新及专业教师全媒体实践技能的训练

面对新媒体背景,高校新闻教师团队面对着实践技能迈向全媒体发展、知识系统重新组装的紧急状况。首先,高校应注重专业间的彼此结合,分析新闻专业及与媒介息息相关的专业在实验室建设、教学等方面的合作,在新闻专业师资队伍中引入具备多媒体技术背景的老师,在这个基础上,带领本专业老师学习多媒体技术及网络,增强其全媒体实践的本领。

3.2创新考察形式,增加融合媒体实践课程的比重

我国媒介技术的高速进步及高校专业课程安排的周期性存在很大的冲突,媒介技术的发展提前于新闻专业课程内容。媒介融合环境下。我们必须结合未来的发展安排课程专业实践类课程,同时,还应增加融合媒体实践课程的比重。

3.3改进教学装备,努力搭建融合媒体实验基地

建设交互式的新媒体教学实验背景。媒介融合时期的新闻专业应打破固有的教学实验平台建设以媒介形式为根据,努力构建跨媒体、多功能的融合媒体实践教学基地。并不断的更新平台的教学装置,努力实现前沿性及时新性。

4结语

随着新媒体时期的到来,媒体融合逐步发展,作为国家文明程度的象征,新闻传播对社会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影响力及地位得到了更多的社会人士的关注。为促进新闻传播事业的逐步进步、满足全媒体时期新闻传播工作的要求,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及前所未有的机遇,只有与时俱进、坚持理想、改革创新及放眼世界,才能获得巨大的成功,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敏军.探析媒介融合对传统媒体的影响[J].西部广播电视,2015(21)

[2]王雅琴.媒介融合背景下受众的“二律背反”变化[J].鸡西大学学报,2016(02)

[3]王哲浩.融合背景下新闻生产经营管理的优化策略[J].新闻战线,2015(16)

篇5

关键词 新闻学 双语教育 思考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高(2001)4号文件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双语教学,各高等院校纷纷加紧双语教学的进程;教高(2005)1号文件中又提出“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的要求。双语教学已经成为评估高校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双语教学的定义及教学模式

双语的英文是Bilingual,美国传统词典(双解)解释为“①能熟练地使用两种语言的:使用或能使用两种语言的,尤指同样或几乎同样流利地;②用两种语言的:恰当地使用两种语言的,以便促进那些掌握母语而正在学习另一种语言的学生的学习”。《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认为双语教育的最低标准应该是一种在教学的某些过程中至少使用两种教学用语的教育。教学使用两种语言,不一定同时使用,不必在同一学期内使用,而是在各年级连贯地使用两种语言。对于双语教育一词,学术界有不同的理解,西格恩(Siguan )和麦凯( Mackey)对“双语教学”的理解是指一个把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体系,其中的一种语言往往是――但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①将“双语教学”作为一个教育体系,它则是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教育系统中老师、学生、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四个基本要素同样也是“双语教学”的四个基本要素,②这样有利于从系统的角度进行双语教学的设计、评估及优化。双语教育英语为“bilingual education”,但国内几乎是将“bilingual education”翻译成“双语教学”,也就是说国内学术期刊中提到的“双语教学”其研究的就是“双语教育”,而不在是“Bilingual Teaching”。

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一般是指高校试图通过大量运用外语(当前主要指英语)进行学科教学以达到培养双语人才目标的教育。它以外语应用为目标,实现语言形式与学科内容统一,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尽快与国际接轨。目前国外流行的双语教学模式有三种,浸润式(immersion)、过渡式(transitional bilingual)和维持式(maintenance bilingual)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双语教学不但使学生掌握双语,还连带着使学生理解、认同和掌握两种不同的文化。浸润式(immersion)是在实施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和条件下,让学生完全沉浸在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环境之中,完成学习任务;过渡式是一种将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学媒介语逐步导入教学全过程,即学生进入学校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维持式是指在将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教学语言的同时,继续用母语来维持学生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高校双语教学的特点

我国的“双语教学”与国外的“双语教学”相对比在有着显著的不同,主要体现在,①国外的双语教学的目标是解决少数民族及移民通过学习第二种语言融入其主流社会,国内高校的双语教学主要是以“加强英语,提高英语习得的效率”为出发点的;②语言环境不同,国外双语教学都是在以英语为社会主流或官方语言的环境下进行的,而我国双语教学基本和是在没有语言环境情景下进行的;③师资配备不同,以美国为例,双语教学基本上都由操本族语(母语)的教师授课,而汉语均由讲汉语的华裔教师教授,华裔教师不仅能讲两种语言,更能同时用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回顾我国的双语教学历程,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1. 层次性

由于我国高校数量及办学规模差异性大,教育资源的配备、及地域等条件的制约,双语教学无论从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选择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硬件上的差异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行政及市场手段得以解决,但软件上(学生水平、师资水平等)的差异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的,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这样有助于我们开展不同层次的双语教学活动,从而保证教学效果。要在吸收国外成功双语教育经验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课堂英语渗透力度因所处地区,学校财力,教师水平,学生水平,使用教材,学科要求和应试权重的不同而异。这既有人为的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应当容许渗透力度有大有小,在不同层次上展开。我国双语教学的层次性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根本的改变。

2. 多样性

要正确认识我国的双语教学,其内涵应当是双语教育,实际上双语教育是更加广阔的一个概念。推行双语教育,不仅仅是第二语言的习得,恐怕更是一种综合文化素质的习得和人文底蕴的提高,双语教育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之中,更应当贯穿在学生的课外学习之中。中国的外语教学在课堂上花费了太多的时间,从儿童时期持续到大学毕业,而效果并不理想,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反思,并在双语教育中注意解决的东西。中国以往的教育过多地注重了课堂教学及教师的主宰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及教育观念的更新,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学校教育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双语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应当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不论是什么模式的“双语教学”,能起到加强英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就行。

3. 连续性

知识更新的加快,终生教育成为现实。随着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的不断加大和改革的不断深化,有些地方在小学、中学阶段就已经开始双语教学, 这使双语教学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校学习之中,双语教学从时间上来看是连续进行的;学生进入大学后,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从大学英语到专业外语再到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从大学生的课程体系来看,大学英语、专业英语可以视为双语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学的双语教学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三、对新闻传播专业双语教学的思考

新闻教育领域开展双语教学,最早的是在1978年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创办的新闻系,由中国社科院、新华社、中国日报三家联合设置英语新闻采编专业。从1978年到1989年,该专业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新闻优秀人才。在高校的实践起源于1983年,由、国家教委、新华社和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在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中国新闻学院等高校开设双学士学位的国际新闻专业。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过度到普及教育,各级、各类学校相继开设了新闻学专业,由94年的66个急剧增加到2006年的661个,双语教学也在各学校展开。新闻专业的双语教学工作受到学校及教师的高度关注,高校新闻专业的双语首先要根据学校的总体目标和发展规模,办学类型、层次、学科专业、服务面的向的定位,开展不同层次的双语教学。只有定位准确,才能事实求实地运用现有资源,并积极创造条件,将双语教学做实、做好,对双语教学提出过高的,立竿见影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鉴于师生外语水平的局限性和差异性,以及外文教材选用中的现实状况,在教学要求、建设目标上应当注意结合实际,体现双语教学的层次性;③其次,要认真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由于新闻学专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更应当充分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展多样化的双语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新闻学专业的双语教学应当根据各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本着层次性、多样性、连续性的原则展开,办出自己的特色。

注释

麦凯,西格恩:《双语教育概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

篇6

关键词:综合实践周 实践教学 MIE工程

一、综台实践周的实践教学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综合实践周的实践教学是最近几年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随着媒介市场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上手快、灵活性强、有专业技能、能迅速适应媒介环境并且有一定媒介与社会经验”的人才更能适应市场需求,因此近几年来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将综合实践周的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作为传统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综合实践周的实践教学指的是学生在正常的在校学习期间,每学期安排一定时间(通常为一至两周)进行社会实践的一种活动,一般高校安排在期中考试之后,在此期间暂停课堂教学内容,待学生完成实践成果之后再恢复课堂教学。

目前综合实践周的实践教学是检验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让学校成为训练专业技能和各项能力的虚拟战场和拟态环境,拟态环境是由美国的舆论学家李普曼提出来的。指的是人们和环境之间的插人物。是现实社会的微缩。为人们提供了相对简化的认知框架。学生参与综合实践周活动,通过在学校这一拟态环境接受简单的、初步的专业实践训练。感受到实践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提高其训练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而当学生进入社会这个复杂而变化迅速的现实环境时,能立刻适应新环境,轻松从容地应对遇到的各种压力和难题。因此,综合实践周的实践教学旨在将实践的思维融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树立“实践为王”的理念。

二、当前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综合实践周的教学实践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综合实践周的实践教学包括综合实践的综合管理、指导教师、实施过程以及实践基地(实践单位)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是构成综合实践必不可少的四大要素。也是关系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部分。本研究旨在考察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综合实践周的实施现状,探索适合新闻传播专业的具体的综合实践周实践教学模式,本研究对浙江某高校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本科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相关问卷209份,收回196份,回收率为93.8%,有效问卷192份,同时本研究辅以访谈形式,通过对参与综合实践周的20余名学生进行开放式交谈的方式来获得深度信息。

综合调查结果。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综合实践周的实践教学在综合管理、指导教师、实施过程以及实践基地(实践单位)等四个环节中都存在不足之处。

管理:综合实践周设置缺乏体系,没有形成适合长期发展的良好模式。管理学中提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是管理的四项基本职能。综合实践周教学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教学方式,因此综合实践周的教学环节没有形成体系,缺乏能适应长期发展的模式,有些实施环节和评价标准没有形成规范:

(1)从实践时间安排看。学生希望有更多的实践机会。数据显示,学生希望综合实践周能提供更长久的实践机会。现在综合实践周通常只有一至两周,而大部分学生认为应一个月为宜:综合实践周通常从二年级开始进行,但有34.4%的学生认为在一年级就应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这样能增加他们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机会,并能帮助自己迅速地脱离高中教育观念,形成初步的媒介素养。

(2)从实践方式看,每次实践方式各不相同,缺乏延续性。经过考察发现,“到新闻单位实习”、“制作新闻作品”和“访谈实践”是主要的实践方式,而“没有安排,由自己决定”的比例也不在少数。那么学生期望的是怎样的综合实践周方式呢?结果表明。“到新闻单位实习”、“制作新闻作品”和“访谈实践”、“社会调查和统计”比例较高,学生要求综合实践周能给予循序渐进的技能训练。而非短期任务式教学。

(3)从实践流程看,每次综合实践周的实施过程不统一。数据显示。学生认为本次综合实践周与上次综合实践步骤“完全不一样”的达46.7%,选择“比较一致”的才6.5%,访谈学生表示,综合实践周的流程安排不固定。不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需要达到什么成果。因此每次在参与综合实践的时候都有点迷茫。这影响了最后的实践效果。

(4)从实践地点来看,基本在学校周边地区进行,地域范围偏窄。数据表明,91.2%的学生在学校及周边地区进行综合实践周活动。4.2%的学生在省内其他地区。4.7%的学生在省外进行实践。有27.6%的学生则认为综合实践周的范围应该更广一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空间和自由选择机会。

指导教师:专业教师在综合实践中角色和定位不明确。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高等教育活动的四个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而其中最主要的关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专业教师在综合实践周的教学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仅应从总体角度对实践开展的过程进行把握,而且还应从细处对学生各方面能力进行培养。一些专业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并不明确,没有充分认识综合实践周教学的重要性,指导意识和积极性淡薄,指导作用不强。根据笔者问卷调查表明,学生认为指导老师只在“动员和工作布置”、“实践成果评析”两个阶段发挥作用,而在“实践进行过程”阶段作用不大。而数据显示,有85.4%的学生希望在综合实践周中获得指导老师的帮助,因此,指导老师必须明确角色定位,树立职业责任感,要在综合实践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实施过程:考核机制不严谨,学生积极性不高。根据访谈我们了解到,综合实践周的实施过程控制不严,只要学生完成实践作品,写好总结,指导老师根据实践作品和总结进行考核就算完成任务,而对这个学生实施的态度、努力程度等无法进行细致考核。如果是团队合作的实践,还会出现有学生根本没参与,也能获得实践成绩的情况。这样的实施过程导致学生可能处于放羊状态。宽松的考核机制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践效果可想而知。

实践基地:实践基地作用微弱,需要发挥MIE工程的作用。在学生综合实践周活动的反馈中笔者发现,实践基地(实践单位)缺乏教育责任心,往往以自己的利益和需求为最主要的考虑方面,因此接收学生的意愿不高,即便学生有机会在其中实习,也经常安排一些无足轻重的工作,学生无法真正深入到业务工作的前线,浪费了时间。收获却不多,不仅影响其综合实践的最终效果,还影响了学生对职业的忠诚度和对媒体的认可度。因此,实践基地必须发挥传媒的学校教育功能。媒体有教育功能,将传媒深入学校内部,让学生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传媒的影响,并使其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实践教学之中,这种发挥报纸、杂志、广播、影视、网络等大众媒介教育功能的活动被称为MIE工程,即Mass Media in Education,即传媒教育工程,它能使学生在学校里也能真正感受到良好的媒介环境,并受到熏陶和感染,将自己培养成一个实践型的传媒人才。

此外,对综合实践周的实践教学尚未进行效果研究方面的分析。目前综合实践周的教学虽然已经成为本科教学每个学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缺乏对综合实践周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也没有从宏观角度对如何提高实践周的教学效果作出探索和分析。

综上所述,为提高综合实践周的实践教学水平,必须在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综合实践周的实践教学中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提高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这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需要。

三、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综合实践周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培养目标的主要任务之一,实践能力的高低甚至还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状况。调查问卷的数据表明,88%的学生认为综合实践周的实践教学是必要的,主要表现在对自身能力的提高、对专业理论学习的帮助以及对将来就业的帮助等三个方面。90%以上的学生认为综合实践对自己的专业理论学习有帮助,88%的学生认为综合实践能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针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综合实践周的实践教学存在的上述问题。结合专业特点及实际情况,需要探索更适合人才发展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式,以提高广播电视新闻本科专业学生综合实践周学习的价值和效果。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综合实践周实践教学模式改革需从管理体系、实施过程、实践基地和效果分析等四个要素着手。

制定综合实践周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1)计划:确定综合实践周的实践教学计划,不仅要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相一致,也要与理论教学计划相辅相成。制定综合实践的具体实施步骤以及奖惩标准等相关细则。

(2)组织:在综合实践周未开始之前就必须进行宣传和动员工作,保证学生对综合实践内容有全面和综合的认识。

(3)领导:组成综合实践周实践教学领导小组,进行详细的人员分工,保证都能各司其职,制定对指导教师工作的相关激励机制,及时做好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工作。

(4)控制:做好实践周实施过程各个环节的控制。关注学生每个时期的实践进展情况,每个学生的分工情况以及具体的实施细节,以保证实践的顺利进行。

重视综合实践周的具体实施过程。

(1)完善综合实践周的选题制度。在确定综合实践周的实践选题时,既要结合广播电视新闻的专业学科特点。又要结合当前社会发生的值得关注的重要事件:既要确定一些常规性的选题,又要对时新性的选题有所涉及;既要关注那些具有一定深度性和思考性的选题,又要注重选题广度和多元发展。

(2)处理好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指导教师就在自己身边,在最需要帮助时能及时给予支持,明确指导教师作为管理者、观察者、协调者、参与者以及评价者的角色定位,同时对指导教师的实践业务能力和职业伦理教育给予定期培训,加强其作为实践指导老师的责任感。

(3)做好实践总结。敦促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践任务,并形成实践成果。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践总结和感想,既要采用总结报告的大会形式,对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表彰并听取其心得报告,又要采用小范围的座谈会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交流经验和心得体会的平台,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能真正受益,并能促进其对理论学习兴趣的提高和深刻思考。

(4)加大考核力度。对考核标准采用细分标准,不仅包括实践总结和实践作品,还包括出勤率、实践态度、总结发言及笔试等方面。这不仅能考察学生的实践水平,也能以考促学,增强学生参与综合实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发挥实践基地的实际作用。选择责任心强、学校教育功能强、能为学生提供大量实践机会的单位作为实践基地,并与之建立长期互惠合作的关系,可以采用签订合同的方式将实践基地稳定下来。

篇7

新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一门学科,需要学生在“采、写、编、播、摄、录”等多方面具有操作和创造能力。当今,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与不断变革下,新闻专业的学生也从适应“单一”媒体的训练,提高到了适应平面、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领域的综合需要,对于就业者提出了更高的“全能”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本科教学中,结合时展的需求,进一步大力拓展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含金量”。实践化教学是指将理论课与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实习环节、毕业设计环节等动手实践部分重新分解整合,安排在多媒体教室中与理论课讲授同步进行,这样可以有效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实践化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对学生的实际训练同步进展,使理论与实际融会贯通,还可以突出课程的应用性与先进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知识的吸收率。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闻类专业学生的需求,理论知识比较抽象枯燥,而边学边练的方式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实践化教学是“动手”又“动脑”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动手去操作、动脑去策划、张开眼睛去欣赏、张开嘴巴去表达,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营造生动、活泼、有趣的学习氛围。另外,新闻专业的特点也要求教师大力开展实践化教学。当今新媒体环境竞争日趋激烈,媒体变革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概念在不断推陈出新,如果只是让学生了解一些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显然远远达不到培养新媒体人的要求。实践化教学方法就是要把学生从“要我学”转化成“我要学”,将实践内容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加大操作技能的培养,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大胆舍弃一些冗长拖沓的理论,加大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操作内容。本文作者在新闻专业框架内课程《电视节目策划与写作》、《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电视编导》、《媒体操作实务》中广泛运用多种实践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创意思考与动手能力,总结了以下几点粗浅的探索途径。

一、案例式教学激发学生思考

所谓案例式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大量媒体案例,以鲜活、生动的方式讲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理论知识融汇其中,使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比如在《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一课中,教师归纳总结了当今国内三十六位主持名家,详细分析了他们各自的风格与特色;在《电视编导》一课中,教师选取了二十部中外名片进行影评分析,从背景、剧情、立意、拍摄手法、演员表演、剪辑手法、蒙太奇、叙述风格、独到之处、时代意义等方面对该影片进行剖析,使学生理解其编导手法。再比如,在教授《电视节目策划与写作》一课中《电视策划分层理论》一章节时,仅仅把该理论的全部内容和盘托出,不能消除大多数学生对于其中专有名词的陌生和抽象感。电视策划层次中的宏观层面,包括频道定位和栏目设置等,而频道定位又分为内容、风格及受众定位,如此纷繁复杂的枝干式链条分类,若辅以案例论述,则显得思路具体而清晰。如浙江卫视梦想舞台中国蓝;安徽卫视剧行天下,影视为大;湖南卫视娱乐至上,年轻时尚;凤凰卫视华语传媒,前沿高端……案例的阐释,让枯燥的概念细化、具体化,频道的定位一目了然,反作用于分层理论,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增加感性认识,同时因为典型案例而对该章节留下深刻印象。案例式授课并不鲜见,被教师普遍运用,但针对新闻专业课程,尤其要加大案例的精、准、快。媒体圈更新速度极快,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注重案例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尤其注重例举一些当下社会热门的人事物或话题,更能够引起学生共鸣,拓宽学生视野,掌握当前业界的最新动态,从而加深对某一概念或专业名词的具象和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案例式教学也引导着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有别于传统的被动灌输,鼓励学生发言和分析,不乏是一种增强他们鉴赏力和逻辑力的良方。

二、主题化实践补充课堂不足

将实践环节主题化,是新闻专业课程可实现的优势之一,这不仅使实践环节更加具体明晰,也使实践环节更有层次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优长和未来发展方向定义自己的实践任务,并在团队中学习如何相互协作。规定的主题不宜过大,要明确易行,贴近青年人的生活体验,同时,还要留有一定的创作空间,鼓励学生百花齐放,发挥自己的特点。以天津体育学院2009级新闻班的课程实践成果《K歌之王》原创节目为例,这是全班同学通力协作的一档节目,在实验演播室录制制作完成,时长共18分钟,除1名教师参与演出外,其余从前期策划写作到后期制作剪辑,均由学生集体完成。该节目人员设置有:特邀嘉宾2名、评委3名、主持人2名、演员6名、友情出演2名、导演1名、执行导演2名、摄像3名。穿插了包括节目预告、独唱、接唱、抢答、嘉宾表演、评委点评、终极PK、选手感言等多个丰富环节。一档完整的电视选秀(娱乐、综艺)节目由此诞生,学生们发挥自身优势,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很好地体现了该课程的实践操作性。其中,学生灵活运用了《电视节目策划与写作》以及《电视编导》课程的基本理论和规律。如节目开始前预告片部分的策划相当成功,字幕的运用配合着几组人物画面的出现,强调了节目看点,勾起了观众对于节目内容的期待。信息预示加最后的答案,这也是策划与写作一课中悬念的配合机制的实践。又如节目中评委之间对于某选手的不同态度所产生的矛盾冲突,是节目的一大,也恰恰印证了“电视节目的戏剧核”这一原理,“矛盾越尖锐,就越有戏”。再如某被淘汰选手发表感言时,提到该节目最后设置的神秘大奖,若能成功获得,将全部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这一举动赢得了观众的喝彩,将公益慈善事业与节目本身联系起来,也符合《电视节目策划与写作》一课中曾讲授的“话题制造”的模式。再如,2010级新闻班《媒体操作实务》一课的实践成果――系列原创访谈节目《传媒面对面》,学生自行分组,不拘泥于形式,以自己的视角和创意,采访了传媒系十五名教师,并制作成集。这一次主题化实践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每组的访谈类型、风格、定位,包括后期制作,都大有不同,各有千秋,有的偏重诙谐幽默,有的深邃沉静,有的白描写实。同一主题,在不同学生的创意和制作手法下,呈现出不同效果,这就是充分挖掘学生潜力的成果。此次主题实践完成后,在课堂上又专题分享了各自作品,学生们相互学习,开拓眼界,互相补充,分享心得,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由此来看,定期布置主题作业,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策划水平和实践操作的能力,主题化实践探索了一种与媒体操作实践结合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勾画出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结合竞赛丰富教学内容

课堂上的实践环节集中高效,硬件充分,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但课堂讲授及实践的时间非常有限,无法展开更为具体、步骤复杂的任务,课外竞赛就成为补充课堂实践教学环节的最佳途径之一。当今,各种针对大学生的微电影、摄像、征文、图标创意比赛层出不穷,部分对此感兴趣的学生苦于缺乏指导,而教师的介入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在每学期初始,教师可以根据该班学生特点和本学期课程涉及到的重点内容,布置竞赛作业,利用业余时间辅导学生完成,使学生在竞赛活动中实现自我,得到认可,这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所学技能固化在学生的头脑中。比如,在讲授《电视节目策划与写作》、《媒体操作实务》课程过程中,该课教师指导2009级、2010级新闻班参加了2012年、2013年两届天津市大学生DV大赛,其中李骏等人完成的微电影作品《偷窥》、《无间盗》分获剧情类三等奖和二等奖,邱泽云等人完成的微电影《我的青春谁做主》获剧情类三等奖,李巧智等人完成的《礼物》获剧情类三等奖,仉智慧等人完成的《多彩夕阳红》获纪实类优秀奖,另有《美在喀什》、《Adidas neo》、《不止激情,更有温情》等作品获广告类优秀奖。在比赛过程中,强调学生创作的主体地位,有效激发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树立了对本学科的专业信念,竞赛成绩的取得也将学生的学习成果置于社会评价体系中,有助于他们树立信心,开阔眼界。

四、新媒体互动激发师生互动性

在媒介互融、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对未来新闻专业的从业者提出更高要求,从而对新闻专业的教学实践环节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更应该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沟通方式上。实践能力的培养无处不在,实践教学更应该从课堂走入学生的生活,“走下讲堂,走入心间”,对新媒体的认知能力体现在学生与教师日常的互动之中,因此,利用视频网站、QQ群、微博、微信、个人网站等新媒体手段与学生加强互动,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比如,利用QQ群、微信朋友圈作业、消息,观察学生动态,可以迅速便捷地与学生保持联络,避免师生之间“三日不见,如隔三秋”,有效督促学生的学习;再如,将学生作品及时更新到优酷网等视频门户网站上,博取点击率,可以使学生受到极大鼓励,激发学习热情。新媒体互动,犹如将课堂转移到了大千世界的广阔空间,使学习变得饶有趣味,简单便捷,学以致用。

篇8

关键词 新闻学 独立学院 教学

随着广播电视新闻及媒介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新闻相关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同时也越来越迫切。另一方面,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独立学院快速发展,特别是新闻类相关专业在独立学院的发展更是独树一帜。因此,积极探索新闻学专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努力实现从“知识理论灌输”转变到“理论应用”的教学模式,对于独立学院新闻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独立学院及其学生的特点

相对于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最大的特点,一是其办学资金并不是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大部分都是由企业出资赞助;二是其办学之初,一般都依赖于某一公立高校作为其无形资产,提高学校的声誉与知名度;三是独立学院的学费高于公立高校,其招收学生的层次主要集中在第三批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的学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思想活跃,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参与意识

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家庭条件较好,从小得到较多方面的才艺训练,兴趣爱好广泛,动手能力强,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在参与实践活动方面积极性高,表现良好。

2.缺乏意志力,学习主动性不强

学习不够刻苦,学习意志力和耐性较差,课堂上对老师授课的内容理解较差,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缺乏涉猎课外知识的热情和主动性,缺乏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和钻研精神。

3.缺乏自信,学习带有较强的功利性

进入独立学院(三本)的学生,一般底子较差。另外,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整体上表现出一定的自卑心理;此外,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专业学习或者训练,能够掌握一定的技巧,以使他们毕业后能够尽快的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因此,学生对专业的实用性远高于关注知识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启迪性,专业的实用性成为独立学院学生的首选。

独立学院的定位和学生的特点决定了独立学院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公立高校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着明显的差异。新闻学专业课堂教学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成为新闻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

二、独立学院新闻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新闻学专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独立学院及其学生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年轻教师上课阅历浅,经验不足

相比公立高校,独立学校属于新生事物。独立学院新闻学专业的任课教师相当一部分都是刚刚毕业的本科毕业生或者是硕士毕业生。年轻的老师由于教学阅历尚浅,教学经验不足,很难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因此,学生很难获得扎实的专业基础。

2.老教师专业不符,缺乏专业素养

独立学院另外一个教师群体,即是已经退休或者即将退休的老教师返聘到独立学院的教学岗位上来的。90年代以前,由于开设新闻学专业的高校十分有限,很多老教师都是从文学专业转到新闻学相关专业上来的“半路出家”人。由于专业不相符,特别由于专业知识的陈旧,独立学院的学生很难获得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3.实践教学条件缺乏,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训练不足

实践性是新闻学专业最鲜明的特征。独立学院由于资金来源于个别企业,社会联系相比公立高校相对单一,因此新闻学相关的软硬件条件也会单一或者不足。教学过程中相关课程的实践训练也会因为条件的限制而受到相应的限制,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三、独立学院新闻学专业课堂教学几点思考

鉴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以及独立学院新闻学专业课堂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提高独立学院学生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新闻学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互动研讨教学法

结合新闻专业课中理论要点,布置与新闻专业课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作业。比如,组织学生观看主要电视新闻媒体,如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凤凰卫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等电视媒体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让学生分析各媒体对同一重大新闻报道的特点,分析这些报道各自有哪些优势、哪些不足之处。在对新闻专业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时,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先行讨论,然后进行汇报分析。通过这样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案例教学法

新闻专业任课教师要密切关注新闻动态和时下最具吸引力的新闻大事,然后结合各自的专业课程,设计与专业课相关的案例,通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兴趣。不同时期重大案例包括,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长治公考第一名未被录取事件等。这些新闻事件整个社会关注度较高、学生也十分感兴趣,如果能够将这些新闻事件恰如其分的融入到新闻的专业课程中,必然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课堂模拟法

模拟能让人身临其境,是训练实践动手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专业课程的内容,事先设计好一定的情景,在课堂上请不同的同学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进行现场采访、现场解说、现场点评等等。如,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可以请不同的同学摸拟记工商、商检、市民等角色进行采访。当然,也可以组织同学们模拟新闻发言人、节目主持人等等。

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新闻学专业的课程具有很强的生动性和实效性。相比其他课程而言,新闻学专业的课堂教学可以更为方便的吸收借鉴实践中的经验。如果能够熟练的运用、不断革新这些教学方法,独立学院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培养质量也会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涵,王浩.中国新闻学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析[J]科技信息,2008(27)

篇9

关键词:新闻学 实验课程 整合实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1-046-02

2012年8月17日,复旦大学教授李良荣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第三届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七次全体委员会议上表示,新闻学学科是我国近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学科之一,我国现有800多家高校开设新闻学专业,在校本科生超过17万,硕士研究生超过4万,而目前编辑记者的岗位要求仅为25万人左右,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存在供大于求的情况。①目前,各高校新闻学专业都在探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通才”教育、“专才”教育、“特才”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等,同时,就业质量的竞争倒逼教学质量的比拼,新闻学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也是该领域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中,“整合实训”教学可谓是一种值得借鉴和推广的实验教学方法。

一、整合实训是“学”“业”结合的必然选择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新闻学教育强调“学”“业”结合,主要是教学要遵循业界的实务规律和流程,生产能为业界承认的传媒产品,培养能够快速上手的“准记者”、“准编辑”。新闻传播业务具有系统化、综合化的特征,任何内容的生产都不是单一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实现的,尤其是全媒体新闻采编,更是需要调动采、写、编、拍等多种业务手段,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也要以内容生产为核心,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系统调配和整合运用。

《电视摄像与编辑》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电视拍摄和非线性编辑技能,包括电视创作思维、电视画面拍摄、分镜头技巧、非线性编辑系统操作、镜头组接技巧、电视片整体剪辑与包装等。这门课是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新闻方向的基础实验课,也为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电视媒体、企事业单位、其他视听节目生产机构的视音频节目生产工作打下基础,在教学中主要运用“整合实训”教学模式和方法。

二、“整合实训”教学的特点

“整合”即将分化的项目进行系统衔接,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统一整体。“整合的机理可以归结于各要素之间的系统性、相融性、协同性。”②“整合实训”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也体现了这一机理。《电视摄像与编辑》教学中实行的整合实训就是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实战教学等传统教学理念基础上,强调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训项目、教学场地、考核方式等的综合考量,优化配比,联动集合,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这种教学模式有如下特点:

(一)教学过程实战化

实战化的教学过程主要是注重影视内容生产的系统性,建立完整的节目策划、摄录、编辑、包装、传播、考核等程序和机制,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节目制作,将各专项技能整合起来,将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整合起来,这既是一种教学实训,也是一种职业体验。

(二)实验项目模块化

传统的项目教学法强调以任务为引领,按照严格的操作步骤完成实验,以达到预期目的。一般来说,各个项目之间形成并列或递进的关系,但是各自保持独立。“整合实训”教学则体现了文科实验教学的特点,即在项目教学基础上将具有联系的实训项目进行整合,形成不同模块,以实现技能培训的明确化,实验成果的最大化。

(三)教学目标成果化

以传媒产品为教学成果是新闻传播学实验教学的特点之一,其好处是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清晰、教学效果彰显。成果是项目整合的依据,是教学资源配比的基础,也是技能检验的核心。

三、《电视摄像与编辑》“整合实训”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整合理论与实践,打通知识体系

大多数学校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都是分别开设《电视摄像》和《电视画面编辑》或《非线性编辑》两门课程,有的学校在同一学期开设,有的学校分前后两个学期开设,专项训练,课时较多,教学过程较长,但“摄像”和“编辑”两项技能分离,事实上不符合影视创作的规律,也会影响教学效率。《电视摄像与编辑》课程整合了“摄像”与“编辑”两张皮,即带着编辑思维拍镜头,提高分镜头的编辑效率;用镜头语言和审美思维编辑电视节目,提高节目的整体质量。在这种整合中,学生才能真正领会影视创作的规律和要领,进而转化为技能。

(二)整合“原理”、“案例”与“实训”,优化教学内容与手段

首先,《电视摄像与编辑》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按照1:2的学时比例分配,强调理论教学的入门功能,强化实验教学对理论知识的跟进、操练和消化,在“教学练”中实现知识到技能的转化,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其次,建立案例库和素材库,与“原理”和“实训”对接。理论教学中主要讲授电视摄像和编辑的基本原理,非常抽象,因此运用了大量的案例教学,每学期教学中用到的典型视频案例达50余个,而且每年都需更新,结合案例讲原理,学生更有感觉;实验教学,每个实验项目开始实训之前,教师要进行引入讲解,也需结合案例讲操作,运用案例、素材进行演示和模拟,使学生的实训有了参照和素材,操作起来目标明确,步骤清晰,效果明显。

再次,建设立体的实训教材,进一步整合“原理”、“案例”与“实训”。目前,这门课程常用的教材要么偏重理论,要么就是纯软件操作。目前,市面上的一些《电视摄像与编辑实训》类教材主要是分项实验,且实验项目多是传统划分法,缺乏整合。

(三)整合实训项目,建立技能模块,扎实打基础,高效出成果

本门课程在教学中采取项目驱动法和实战教学相结合,创新之处在于项目联动和技能模块。教学中突破传统项目教学中各项目独立教学的局面,寻找项目之间的联系,建立项目联动机制,将相关项目打包成一个技能模块,各项目有独立的实训内容,但实训目的和成果却是在多项目联动中完成的。全课程实验教学完成四大模块、十二项实验、六个作品。

1、模块一:初探

这一模块主要是电视摄像与编辑的入门阶段,包括两个实验项目:非线性编辑基本操作、

摄像机基本操作。学生在实训中首先根据教师讲解和要求进行非编系统的基本操作,熟悉工作界面及其功能按钮,了解视音频编辑的一般规律,然后,在摄像机基本操作中,掌握基本调节方法和摄像要领;最后学生团队自创主题,拍摄、编辑完成一部小短片。这一阶段的学习目的是掌握基本技能、体验基本规律。

2、模块二:进阶

进阶模块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电视摄像本领,包括分镜头意识和拍摄技能,这是完成一部高质量影视作品的核心能力。该模块包括五个实验项目:拉片练习和镜头组接的技巧、固定镜头拍摄、运动镜头拍摄、电视场面调度、摄像用光与布光。实训中,学生按照教师给定的要求完成五部短片,包括一部固定镜头作品、一部运动长镜头作品、一部不同拍摄角度综合运用作品、一部人物对话作品、一部摄影棚蓝(绿)景作品。这些作品一方面展现本模块的目标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下一模块的实训素材。

3、模块三:完善

本模块主要是运用非编系统进行影视作品包装,包括三个实验项目:非编中的视频特效、字幕制作、录音与音效制作,实训内容是为第二模块的五部短片进行适当的包装,比如添加视频特效、字幕、拍打唱词、抠像、配音等等。至此,学生在前三模块的基础实训中练好了摄像与编辑的基本功,领悟和掌握了电视创作的基本规律。

4、模块四:创作

创作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学生以团队分工协作的方式完成一部具有较高质量的微电影,用于公开传播或推荐参赛。这两个实验项目分别是:微电影拍摄和微电影编辑,要求撰写微电影创意文本、摄制与包装、上网与参赛等。这一模块主要是学以致用,并培养一批在影视制作上有独特天赋或某一特长的学生。

(四)整合多维度课堂,实现开放式教学

本门课程整合了室内和室外、校内和校外、教学与实习等多个课堂,坚持开放式教学、立体式教学和实战式教学。理论课及案例讲解是在教室内进行的,电视片编辑是在实验室进行的,电视片拍摄是在室外进行的,学生还利用课外时间到校外采风或拍摄场景,教学周结束后,学生利用寒暑假到电视媒体进行专业实习。这种教学形式能最大限度地集合教学目标,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五)整合教学过程与结果,科学考核

为了保障教学效果,笔者改变了传统的考试为主、作品为辅的考核方式,改良了以实验作品作为单一考核内容的方式,采取了综合考核方法,即过程和结果双重考核、理论理解与实践成果双重考核、学习程度动态考核、专业知识与其他素养结合考核等。教学中,学生平时表现、实验报告、实验作品都成为考核的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篇10

一、有关接近性的多学科理解

在新闻学语境里,接近性是新闻价值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一般而言,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五个方面。所谓新闻价值中的接近性,指事实因在地理上或心理上与接受者十分接近,自然地能够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1] 具体而言,地理的接近一般指事实发生地点与接受者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接近,接受者十分容易在生活上受到影响,因此对其更加重视。而心理的接近,则一般指发生的事实比较容易引起接受者的情感共鸣,使相关类型的人群比较容易产生兴趣。这种基于心理的因素而产生的共鸣既可能来自于性别、年龄,也可能来自于职业、种族,抑或人生经历和政治信仰等等。换句话来说,新闻接近性的核心其实指的就是新闻事件与新闻受众之间的距离关系,其内涵,既可以是事实产生或发生的空间与新闻传播指向空间的关系,也可以是事实本身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与人们利益的关联程度,还可以是新闻事实与人们在心理上、情感上的距离关系[2]。在新闻价值的五个要素中,接近性并不是最重要的,甚至也不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运用得当,同样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除了新闻学,在社会学、文化学,甚至旅游管理学等诸多研究领域中,同样也牵涉到接近性的问题。根据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接近性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可泛指一切接近现象。如年龄上的接近、性别上的接近、文化程度上的接近兴趣爱好上的接近等等。

对于很多社会心理学家而言,人际间的接近性是极富吸引力的研究课题。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GM安德列耶娃著有《社会心理学》一书。在这部社会心理学著作中,安德烈耶娃花费了一章的篇幅,从口头交际、非口头交际、动觉学、时空组合等多个角度,论述了人们的接近的行为。她最终的结论是:人们所有的接近性行为,对于信息译码的最佳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SE泰勒等人调查也表明,尤其是在人们具有相似的态度和目标时,接近性能够对人际吸引起作用。从物理距离上来讲,居住距离越近,个体之间越容易发生接触,从而影响到了交往利益和成本的平衡[4]。另一个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迈尔斯,在其经典著述《社会心理学》中也有相似的发现:两个人能否成为朋友,接近性是一个强有力的预测源。[5]在他看来,虽然接近也有可能引发个体之间的猜疑和敌意,因为相当大比例的攻击和谋杀都发生在彼此居住很近的人们中间,但相比较而言,个体之间越是接近,越容易使彼此产生喜欢。

与此同时,一些旅游学研究学者也发现,游客在心理接受上也普遍存在着受接近性影响的现象,旅游目的地与游客在某些方面越接近,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感受便越积极,越正面,尤其是文化方面的接近性,对潜在游客的自我一致性感知、目的地态度和旅游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6]。游客自身的文化修养如果与目的地的文化素质越贴近,就越容易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就越容易对该旅游目的地产生更好的印象,更高的评价,更积极的态度,以及到该目的地旅游的更强烈意愿。

接近性现象同样存在于人类的教育和学习活动中。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MN季亚琴科在其著作《高校教育心理学》中,提出接近性其实就是教育过程中群体和集体心理泛化的表现,本质指的教师和学生之间 心境、意见、自觉性、友谊、团结的水平和同情、厌恶等种种相互关系[7]。更加通俗地来说,接近性教学法其实指的就是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方面的选择上,注意与学生的心理、情感,所学专业以及专业所对应的工作行业的社会性质等相吻合或接近,从而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共鸣,增强教学感染力。

二、地方院校新闻传播学教学中的接近性运用

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采、编、播、摄等专业技能,对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外,还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相应地,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大多都思维活跃,关心时事,对身边的社会变化比较留心。这一点,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引入接近性原则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新闻价值理论中的接近性,主要有地理上和心理上两个方面的考量,对于地方高校中占主体地位的本地学生而言,心理上的接近性往往与地理上的接近性密切相关。日常教学实践中,最具可操作性的,也是地域上的接近性。

1.教学案例的选择上,尽可能地采用当地经典新闻案例

案例教学是高校教育中一种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教学方法,日常授课中,也不乏需要大量的案例。新闻传播学的培养目标,便是为新闻与传播事业培养决策型和应用型的人才。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要求,其培养目标。该专业的学术,离开大学从事工作之后,应该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适应社会和所在的工作环境,面临各种复杂情况也能果断地正确采取对策。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适当地运用甚至是加强案例教学,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技能训练,帮助他们熟练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越发显得尤其必要[8]。当然,在案例的选择上,除了那些具有国际或全国意义上的重大性、显著性经典案例外,也要充分考虑地方院校所在省、市或地区较为典型和代表性的新闻案例。地方院校学生多以本地学生为主,其对当地的新闻时事当然更为关注,选用当地新闻案例辅助宗教学,更接地气,更合实际,可以充分利用地域的接近性。

2.实践教学的安排上,积极引导学生多做与当地实际密切相关的选题

地方院校隶属各地,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世俗风情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当地新闻传播、文化出版等企事业单位,也主要以服务当地为主要宗旨,其产品内容主要反映当地实际。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实践性强,有关采、编、播、摄等各种实践课的选题安排,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跟当地实际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多做有关当地实际的选题设计。此类选题,因为多为本地话题,或者与学生所在的家庭利益相关,或者能够激发学生的价值共振,或者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也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接近性教学法的优势。

3.在校企合作的层面上,积极吸纳地方新闻工作战线的专家作为校外师资来源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特点,要求包括地方院校在内的各个高校一定不能闭门办学,必须本着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原则,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同当地新闻宣传部门或文化出版机构密切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相对于地方院校自身师资长期局限于象牙塔内,理论水平虽然有足够保障,但实践经验普遍比较欠缺的特点,本地新闻宣传部门或文化传播企事业单位的一线专家或工作者,不仅具有丰富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具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和长期培养出来的过人政治敏感。可以以开设讲座,举办经验交流会,甚至聘请为专业课教师的方式,将他们请上讲台,充分利用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接近性优势,最大便利地为地方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生传授实际经验。

4.在教学语言的组织安排上,适当将地方方言引入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