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21 16:30: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作曲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作曲专业

篇1

一、四大基础课程的革新

作曲理论课程包括:和声、复调、曲式、配器,是作曲专业四门技术基础课程。在这一系列课程中,它们都要有先修课程作为基础被选择并加以应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连接紧密而又相辅相成,但又相对独立。它们作为不可或缺的“元件”,通过我们的思维将其按照一定的揉合方式,有机地结合以构成音乐作品。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特别是在思想观念上循序渐进地有所转变。如何将这些理论的知识与社会需求相互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应用到音乐教学与创造的实践中来,这些问题就给我们理论课程教学的开展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我们要培养学生们的观念,有意识地认识到把和声课、复调课、曲式课、配器课里学到的理论知识有机地应用到他们所创作的音乐作曲作业中来,也就是要学生们逐渐强化理论应用意识,进而深刻体会到开展这四门基础课的重要意义。在学生创作作品的过程中,能够思考到布局和结构、形态和和声、呼应合调性、统一和变化等创作要素的时候,就自然地会感悟出他们所作的努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特别是所创作的作品逐渐有了章法,将理论知识转变为他们的实践经验。同时,学生的习作作品在消化和吸收以西方音乐理论为主要成份四大基础课程的知识是必要的,但决不能完全生搬硬套当成教条戒律,束缚我们的创造思维,应该要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展现时代的风采,特别是要具有一定的民族色彩。这就要求我们在以一定规范为准则的基础上不拘泥于固有模式,拘泥于固有的传统形式,而要有所变通和有所创造,大胆扬弃其中不合时宜的部分。这样我们可以比对传统音乐中的与西方异同的曲调和风格来进行相关作品的创作。

二、音乐赏析课的重要作用

我们目前的作曲专业课别是缺乏欧美的传统经典作品,而赏析课则侧重于对曲式的讲解和传授,忽略了以系统音乐史的角度来讲解作品的方式。这就必然造成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到经典作品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被社会或大众所接受的流行音乐曲目特别有限且大多数是大型交响乐曲,涉及到适合学生年龄层面的中小型经典音乐作品非常匮乏。因此,我们在音乐赏析课上应该把通常不容易碰到的经典音乐作品按演奏时间长短编选入教材,使学生们可以较为系统地把握西方音乐各时代各流派的传世之作。学生们在脑海中有充裕和广博的音乐素材,以后的创造就可以做到胸有成竹并行云流水般地展示出来,使他们逐渐培养出对音乐气息和艺术的自我理解和表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音乐赏析课中还应该包含有具有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单声部或者是多声部的混编的民歌、相关民族器乐演奏的曲目,广泛盛行于不同区域和由不同器乐所演奏的独奏或者是合奏曲目等。我们选择的标准是只要求曲子有一定的代表性、民族特色、生动活泼即可,而对各个曲目之间是否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内在联系不作要求。由于某一具体曲目的好坏与演奏者演奏的优劣大有关系,因此我们尽可能地选用未经后续编配的原始音响,可以将不同演奏的曲目进行横向的比较和筛选。教师应该以引导学生以听曲子和赏析作品为主要教学目的,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恰当和及时的启发性引导,特别是要减少纯理论的说教和解释,要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主动从音乐中自我发现作品的精华与不足之处,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从优秀的音乐中形成自己的音乐概念,为今后的作曲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计算机音乐的制作

我们对使用以计算机相关软件和与之配套的数字声音发音系统和效果处理器共同制作的音乐作品,称之为计算机音乐,也可以将计算机参与的所有项目都广义的概括进来。在作曲专业教学中,我们应该强调计算机辅助教学其创造性的扩展和组合能力,启发学生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音乐作品创作,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为传统形式的作曲教学带来新的音乐创作形式和思维方式,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将创作冲动及感情转化为音乐开创了一条全新的路子。但是我们还也应当认识到计算机音乐制作只是工具或者说是制作技术,一个没有接触过传统和声和配器法、对作曲理论一窍不通的人,绝对不可能仅仅依靠先进的计算机创作手段就能制作出完美的音乐作品来。这是因为,演奏者在演奏时所面临的细致入微的情感变化的真实感音效,不能由舍弃传统乐器或交响音乐,而完全通过计算机虚拟出的音响来达到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计算机音乐制作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有利于丰富和提高中华民族创新意识的思维方式,这一方法使得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运用没有明显的脱节,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并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风格特色。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深化作曲专业教学改革甚至是整个音乐专业教学的全面改革与创新与国际先进音乐教学理念相接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耀华.高师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马辉编.歌曲写作教程[M].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

[3][奥]阿诺德・勋伯格著.吴佩华译.顾连理校.作曲基本原理[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篇2

关键词:音乐 专业方向 曲式与作品分析 教学特点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是教学计划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一门综合了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学、音乐史等多门音乐理论课程的学科。由于这门学科的纯理性特征,让这门课程教学起来较为深奥,学生大多有枯燥乏味之感,如有何让这门课程能真正为学生所用? 谈及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笔者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进一步巩固所学的乐理、和声学的知识;学会对作品的和声分析、调性分析、结构分析。

2.通过文本分析,初步了解不同作曲家的创作风格。

3.通过学习经典作品的创作技法,初步学会歌曲和小型器乐曲的创作。

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只注重音乐作品分析能力的提高,却容易忽略后面两点。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笔者慢慢发现,恰恰是这后面的两点目的对于学生而言却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尤其是非作曲专业的学生。

针对于此,笔者在多年的独立学院教学中,尝试着从独立学院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改革。所谓独立学院的实际,主要体现在音乐学专业和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区分不明显。而音乐表演专业下设的专业方向复杂,但各专业方向人数参差不齐,一些专业理论课程往往是合班授课,例如钢琴表演专业和声乐表演专业或者中国乐器演奏专业合班进行乐理、和声课等的教学。

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两块:第一块是对整体课程进度计划的更改。传统的课程进度计划是依据教材的内容,从小型曲式逐渐讲解到大型曲式。改革后,笔者是这样来安排教学内容的:第一学期完成曲式基本原理的教学。注重讲解乐段、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复三部的基本曲式结构特点,每种曲式结构分析3—4首作品,初步掌握曲式学的一些具有共性特点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点。第二学期突出作品分析的内容,这是教学改革的第二块内容。即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不同的音乐作品为分析对象,突出不同的分析侧重点,强调与专业特点向结合的应用方式。这是改革的重点内容。下面,笔者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进行详细论述:

一、音乐学专业(即音乐师范专业)

由于录取时分数线的要求,往往师范专业的学生文化基础较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强,但在钢琴演奏能力方面,却又相对较弱。考虑到师范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多为学校或者艺术培训班,以音乐教师居多,因此教授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时,所选用的乐谱应当是声乐作品和钢琴作品相宜,而且作品的难度不宜太大,增强学生对于乐段的深层次分析。另外,在教学中,还应当适当地引入一些小乐队编配的方法以及歌曲写作技法,以适应学生毕业后到学校排练鼓号队或者小乐队的需要。

二、音乐表演专业(钢琴演奏方向)

钢琴表演专业的学生由于钢琴基础好,识谱能力强,往往乐理、和声的基础也较强,因此针对钢琴表演专业,应当更多选择钢琴作品作为分析对象。在分析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强和声和大型曲式结构的学习,尤其是一些曲式结构原则的掌握,培养学生对于这些常用结构原则的熟知与敏感度。例如三部性结构原则中,注意中段材料的发展与对比,观察再现段与首段的比较;变奏结构中,注意主题材料在不同段落中的变奏方式与手法;回旋结构原则中,注意主题回旋运用以及主题与对比段之间的联系;奏鸣结构原则中,注意主副部的对比,各自材料的展开方式等。通过对曲式结构原则的关注,增强学生对于作品的理性认知,巩固对作品的记忆深度。

三、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演唱方向)

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往往钢琴基础较弱,而对声乐作品较为熟悉。考虑到这一特点,教学中教师应当选择中外艺术歌曲作为分析的对象,再辅助以少量的中国传统民歌和歌剧选段。外国艺术歌曲有着较为成熟的发展历程,有着许多经典的艺术歌曲作品。例如古典主义时期的莫扎特和贝多芬,中国古代姜白石创作的《梅花天引》 都是声乐表演专业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采用这些作品为分析对象,不仅与声乐课堂教学内容相对接,学生易于接受,而且通过对这些艺术歌曲的创作背景、歌词内容 、钢琴声部的和声特点、整体结构特点内容的综合分析,提升学生对这些声乐作品的深层次解读,提高演唱水平。另一方面,还可以在教学中引入歌曲创作的内容,学习简单的旋律写作方法,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从歌曲创作的角度去了解作品,同时也培养了简单的旋律写作技能,以便将来工作时应用。

四、音乐表演专业(中国乐器演奏方向)

中国乐器演奏专业包括竹笛演奏、古筝演奏、二胡演奏、琵琶演奏等中国传统乐器,由于这些乐器接触到的乐谱多为简谱,并且是一些中国传统的音乐曲目,因此在面对这些学生教学时,如果采用西方的音乐作品为分析对象,学生会面临识谱、接受难等问题,而应当采用学生熟知的民乐作品进行分析,结合中国音乐的结构特点进行讲解,加强学生对于中国一些传统的音乐结构的认知。尤其是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线性创作特点和线性结构特征、以及一些大型曲式结构板腔变速体、曲牌联缀体等的认识和学习。

篇3

追本溯源,我们先从营销的4P角度来分析一下专业线和日化线有哪些不同。

一. 产品。专业线的产品特点为大而全。(本文仅探讨护肤品,发品及其他产品不在本文探讨范围内)。按规格分为院装和客装,按功能分为美白、补水、控油、防敏感、抗皱、祛斑、祛痘、美体等等,并结合护理疗程设置一些套盒,少则80—90,多则100—200个单品是家常便饭。日化线则不同,超市有条码费用限制,专卖店陈列空间有限,导致日化产品形成了少而精的特色,一般20-40个单品已经可以投向市场了。

二. 价格。专业线的定价体系与日化线不同。总的来说专业线的加价率会高于日化线,产品的零售价格也会高于日化线,个中原因笔者在下文将有所提及。

三.渠道。就护肤品而言,通常把在美容院销售的产品称之为专业线产品,所以专业线的终端就是单纯指美容院。日化线则分的相对细一些,大的来说有流通和终端之分,终端又分为商超和专卖店。商超又分为大KA和B/C类商超等等,相对要细分和复杂的多。

四、促销。日化线卖产品,专业线卖技术。专业线企业通常都有个部门称之为技术部,这是日化线没有的。专业线一定要通过沙龙服务和专业技术体现产品的高附加值。

以上是专业线和日化线的大致区别。笔者认为,专业线企业做日化起码有三大优势。

一.培训优势。教育营销是专业线企业的常用模式,企业在培训方面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从美容导师、美容讲师到美容总监一应俱全。而日化线在培训方面则显得相对落后,若能把专业线企业的培训优势有效嫁接到日化线,必然大方光彩。

二.包装优势。专业线产品的高价值导致专业线企业在对包材选择、包装设计方面的感觉都明显优于日化线,所以凭借专业线的眼光和经验,在设计产品包装上会体现优势。

三. 促销优势。专业线企业经常举办会员活动,对会员卡、积分卡等各类促销手段的应用可谓炉火纯青,把这些有效地促销手段借鉴到日化线,会为专营店的促销活动增色不少。

同样,专业线企业做日化,也有先天的不足和劣势。

劣势一:虚假宣传。因为监管力度问题,让某些专业线企业有机可乘,虚假品牌背景,夸大文字宣传比比皆是,进入日化前,专业线企业的相关人员真的要好好学习下国家的相关文件,不然会得不偿失。

劣势二:暴利思想。专业线企业由于销量有限,所以普遍对利润率的要求较高,日化线讲究薄利多销,先要把规模做大。所以专业线企业进入日化前首先还要摒弃暴利思想,否则寸步难行。

劣势三:短视思想。专业线企业不愿精耕细作,喜欢圈钱,习惯找省级,不求市场做细,但求资金快速回笼。这些思想在日化线都要不得。一定要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才可能在日化线闯出一片天地。

当然,专业线不乏优秀企业,市场也确有专业线企业进入日化的成功案例,笔者只是对行业的整体现象做评论,个别企业千万不要对号入座。

在此,给已经进入和即将进入日化线的企业几点忠告:

一、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现在专业线不好做了就想着到日化线捞钱,任何渠道经营的好都可以赚个盆满钵圆,千万不要有投机心理。

二、不要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三、不要对你请的日化经理人前倨后恭,做不成功就骂人没能力。

篇4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全面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创新了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也是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载体,是一种新的集体经济形式。

我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起步阶段,它的存在与发展还很不成熟。从自身发展和外部环境来看,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自身综合实力不强

目前,全区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无论在规模、数量还是功能作用的发挥方面,仍处于低层次。一是规模小,经济实力弱,服务功能差。缺乏配套的收购场地、仓储、冷库及加工设备等硬件设施,只能出售初级产品,无任何产品附加值;二是缺少高素质的带头人。从各地发展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来看,主要是有一个优秀的懂经营、善管理并有较高威望及组织协调能力,同时又有奉献精神的带头人。现实农村中,具备上述条件的带头人太少;三是产销衔接不紧密。一般停留在产前的优良种子提供、产中的技术服务,对于产后的销售服务、市场开拓、产品加工、营销策略等方面涉足太少。专业合作社与社员之间、与农民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关系;四是缺乏品牌培植意识。目前,区内的专业合作社自身没有统一的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标准,更谈不上产品的商标注册,也没有积极申请省级以上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的认证工作,很难赢得市场信誉,加上广告宣传不到位,市场竞争力处于下风。

二、外部环境不适应

一是思想认识不统一。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以及专业合作社在农村工作中的地位作业还认识不足,甚至对专业合作社的概念都不清楚,误认为搞合作经营又回到过去计划经济的老一套。因此没有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二是扶持力度不够。有关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技术指导、产销信息获取、周转资金信贷及专项资金补贴等职责不清、协调不够,甚至互相推诿,影响了农民办社的积极性。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指导、扶持和服务,使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在农业产业化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形成地方产业带,带动一方农民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政府各级组织特别是涉农部门要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宣传、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适应农产品市场化所起到的客观作用,宣传典型的成功经验,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要使农民群众清楚专业合作社的含义和性质:在合作方式上,坚持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在组织管理上,坚持自愿结合,民主办社,任何组织不得干预合作社的正常经营管理活动;在办社宗旨上,对内以服务为宗旨,对外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在利益分配上,让合作社成员充分得到实惠,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二、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原则。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首先须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我区各乡镇的传统产业,比如樟山镇的牛皮、松籽;长塘镇的空心菜籽;兴桥镇的黄牛;曲濑乡的花生、芝麻;禾埠乡的饽芨、莲藕等等。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办社,要有特色,突出一个“专”字。其次要根据当地的产业基础,善于引导和依托农村的种、养殖能人,在有关部门的指导、扶持下,带动周边群众,走专业合作化道路。三是要坚持创办条件,讲究质量,形成统一品牌和规模效应,提高竞争功能。

篇5

古筝静静地弹奏着

瞬间

琴弦间

手指间纷飞的音符

便缭绕了整个空间

随着那婉转的旋律

我翩跹起舞

令我妩媚的舞姿翩跹

令我哺峭的风姿透逸

这样

我就浪漫了一夜的风华

在月亮穿行于云端之际

洒下遍地祥和与温馨

那是寂静的夜空下索绕的思绪

那是苍凉的天空下孤寂的徘徊

那是青春仰慕希望的画面

那是纯净的脸庞浮现的自信与向往

那是坎坷过后的泪之痛言

那是昂首向阳光的圣地迈进的沉寂的脚步

乙级就着岁月诉说的轻言

那是被我装饰的轻易易碎的梦

心不曾停止的痴狂

脚步追随者日出和落幕终日循环

一切都将沉默在日渐对砌的今日和昨日的流放之中

我知道

此页阑珊

我只能将喻晓得残夜

或遗忘或珍藏

篇6

关键词 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制度;农业产业链

皖北地区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和淮南6市,经济相对落后,农业小规模生产现象明显,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该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较快发展,为了了解该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情况。笔者和课题组成员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选取皖北地区的3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调研。

一、皖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杜的特点

(一)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强

近年来,无论是依托商业化的企业、还是由农民自发组建的农民专业社发展都很迅速。在合作社的规模、带动非合作社的社员。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课题组通过实地访谈、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对皖北地区的3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研,选取了合作社入社社员数、固定资产、经营收入、盈余和培训等方面的指标,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特点。

在调研的3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有5家亏损,占调研合作社的13.1%;有3家盈亏大致平衡,占7.9%;其余30家都有不同程度的营利。尤其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营利水平和社员入社速度以及带动非社员农户规模都有了大幅度提升。

(二)组建形式多元化

在调研的38家合作社中,有3家是从以前的集体组织演化而来的;3家是农民自发形成的;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乡镇干部及生产大户、运销大户等农村的“能人”。牵头下组建而成;目前发展较为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则是由商业化的公司或企业与农民之间形成的稳定的供求关系。有效地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的“公司+农户”合作模式。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寻求自强、自富的一种内在需求诱致的制度变迁。随着皖北经济的发展,该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会经历从小到大、从不规范到较规范、从松散联合到紧密联合的渐进发展过程,在合作关系上,呈现出松散型、半紧密型和紧密型等多种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多种形式竞相发展的喜人格局。

(三)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对农民的培训需要加强

从调研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人员的知识结构来看,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在对3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570名工作人员的受教育程度的调查中,发现受过高等教育的仅有8人;占大多数的是受过中学教育的人员,甚至还有7.3%左右的人员没有读过书。这种知识结构与皖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在调研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有5家农民专业,还没有对社员进行培训:对农民培训最多的合作社年均培训也只有8次。由于皖北地区是劳务输出较多的地区。农村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数是年迈的老人和仅受过高中以下的妇女,与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科技化的要求有着很大差距,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对其社员的培训应该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四)覆盖领域不断拓展,服务区域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提升

在调研的3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覆盖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和产、加、销一体化等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农'林、牧、副、渔等“大农业”内部的各个领域,在皖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有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范围已从本村、本乡为主转向跨村、跨乡镇、甚至跨县域拓展,吸收的社员也突破了乡村界限,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在调研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有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从生产领域合作,向品牌、流通、加工等经营领域合作拓展,其中的4家合作社还实行了农资供应、质量标准、生产技术、品牌包装、市场营销、基地认证等“统一”服务,合作的层次得到了提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

二、皖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

2007年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为皖北地区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指导和安徽省的高度重视下,皖北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较快发展,结合皖北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今后该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将会呈现以下趋势。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会成为城乡产业链互动的连接体

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保证农户利益的增值性。以分散农户作为产业链的起点不利于提升产业链和实现农户增收,必须有合适的组织载体将农户组织起来,才能保证农户参与产业链的利益分配并分享专业化生产带来的利益增值。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而且应该成为城乡产业链互动的连接体。农户生产的产品通过合作社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必然能够提升农业的比较利益。在调研的38家合作社中,已经有了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了统一购买农资,统一包装销售产品,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绩效。而城市的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等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大规模、批量购买能够提高与城市工商业谈判的能力,帮助农民获得质量有保证、价格适宜的农业生产资料。这样,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样的桥梁。能够实现城乡产业链的良性互动。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会提高党的惠农政策落实的效率

近年来,党对农村推行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政策的宣传、实施、落实以及效果的反馈,面临着效率问题。千家万户的分散农民,很难及时了解、掌握国家对农村的政策。笔者在皖北地区调研中发现。很多农民对农村的诸如中央2009年1号文件的大致内容、大病救助、特困补助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大的方针和政策知之甚少。还有部分农民根本就不知道。这是由于皖北地区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仅仅通过有限的大众媒体、从合作社获得的大多是农技方面的有限信息。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成为实现皖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

淮河从皖北地区流过,经常的洪涝灾害和日益转移的农民工,加上农业制度变迁中累积的许多问题,使得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实现以科技进步为手段。以流域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协调的路径是皖北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载体。在普及先进的农业科技,将农业科技运用于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在实践取得良好的经济绩效,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另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

行为比单个分散的家庭生产更容易监控,更加有利于实现环境、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皖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对策

基于皖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特点及趋势,结合2009年中央和安徽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农民专业台作社的指导性文件,促进皖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有。

(一)学习其他省份的经验,出台配套政策,支持皖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湖北、河北、四川、广东、甘肃、云南等省相继下发了促进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文件。北京、江西、海南等省市在财政、税收、登记、建设项目、科技、人才、信贷、保险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浙江省先后组织开展“百社万户”和“千万工程”。湖北将农业板块资金整体运作重点支持专业合作社,重庆市财政安排资金组建合作社担保公司,支持合作社开展农业保险,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比其他省份,安徽在促进皖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政策支撑力度还不够,促进皖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需要采用多种政策配套措施。首先要加大项目扶持力度。要改进支农方式,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支农项目建设的实施主体;其次,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对皖北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尤其是经常遭受淮河水患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在财政上加大补贴力度;最后,给予皖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持。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要降低贷款门槛。采取贷款额度授信、产品、销售订单合同抵押等多种形式,为皖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

(二)为皖北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积极做好服务工作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为皖北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好技术服务,提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信息服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以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科学决策;农产品推介服务,相关部门要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城市中的大型超市、批发市场对经济实体的对接服务,拓宽合作社产品的销售渠道。

篇7

为取消“农业税”叫好

一个农民,每天都在田地里辛辛苦苦的工作,在春天的时候,农民伯伯抗起锄头去田地里辛辛苦苦的工作。在夏天的时候,农民伯伯扛起锄头在烈日曝晒下辛辛苦苦的工作。在秋天的时候,农民伯伯扛起锄头在田地里辛辛苦苦的工作。在冬天的时候,农民伯伯扛起锄头在寒风刺骨下辛辛苦苦的工作。到头来,还要交四五百农业税。一年剩不了多少钱。更不要说养家糊口了。

中国政府在2005年底庄严宣布:自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全面取消农业税!这对于每天在田地里工作的农民伯伯们来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这是改革开放来的史无前例的大好事!

2006年1月1日起,每个种地农民脸上都带着澎湃喜悦,因为不用交农业税了。山东省章丘市宁家镇袁辛村一个普通农户在锣鼓喧天的欢庆声中,阳光阳光暖暖的洒在干净的院落。54岁的农民伯伯王兆敬大口大口的吃着菜合子。虽然菜合子没有肉,只有韭菜和粉条,但王伯伯却吃得比任何时候都香。王伯伯说:“我家三口人,四亩半地,每年收入4000多元。年底赶上我母亲生病,我花了1000多元。生活一下子就紧张起来了。按规定,一年还要缴纳400多元农业税,生活就更困难了。现在听说不用交农业税,还会有补贴,这真是太好了!免了得这400多元不是小数,挺管事。”说完王伯伯开心的笑了。

免征农业税给广大农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这对于中国农民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喜讯! 取消农业税,也是中国一个改革。只有改革,人,才能活得更好。

篇8

【关键词】农牧民 专业合作社 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F327.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6.24.009

甘南州牧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农民合作社参与精准扶贫是社会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充分了解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在甘南牧区精准扶贫中的运行情况,笔者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益贫性的特征在当地脱贫工作中发挥着一般农企无法替代的作用,是当地扶贫理想载体。截至2015年3月,甘南州全州共有合作社1442个,入社成员达到2.9万户。2016年6月底加入合作社贫困户为6371户,覆盖率达到了94%,当地合作社的发展现状有以下几点:

(1)资金上受政府资助。例如,其乃何犏牛繁殖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受政府资助300万元,直接用作创立时的注册资金;阿纳扎西牦牛养殖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取得双联贷款资金100万,政府直接投资50万,保证了注册创立和初步运行。(2)合作社基本都有贫困户参与。例如,阿纳扎西牦牛养殖农牧民专业合作社2015年出栏犏牛120头,获利26万元,包括贫困户在内户均收入2.1万元。(3)贫困户以扶贫贷款和牛羊直接入股。例如,其乃合犏牛养殖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每户入股的19头牛中基础母牛占10头,每年有8头牛犊出栏作为年收入;畜合隆藏羊养殖农牧名专业合作社在2013年“双联惠农贷款”中,所获贷款直接购买了种公羊200只。(4)会计记账中心解决了合作社财务能力弱的问题。当地在2013年7月成立了甘南州合作社会计记账中心,专门对整个甘南州合作社的财务进行统一记账,记账中心成立至今记账范畴已涉及甘南州1市6县。弥补了合作社财务知识的欠缺和会计人员的不足,防止出现死账坏账的现象。(5)政府金融担保为合作社的发展铺平了道路。甘南州玛曲县注册2100万成立“玛曲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县政府追加担保基金1000万元,目前担保基金达到4100万元。各合作社在贷款时可充分利用政府担保公司的担保解决资金困难的问题。

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在甘南州牧区扶贫中的作用

将精准扶贫与合作社联合起来。合作社提供如惠农贷款等相关优惠政策,使加入合作社的社员有利益制度的保障。在阿纳扎西牦牛养殖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前,村中的7户贫困户只能靠政策低保维持生计。加入合作社后,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使贫困户的增收有了保障。将牛羊及精准扶贫专项资金以入股形式放入合作社,确保了稳定收入的同时也防止了扶贫专项资金被滥用的问题。

整合资源有效节约草场节省人力。其乃合犏牛繁殖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及相应的草补政策出台,使原来牧民围起来的草场得以整合。一方面减少了牧草的浪费,另一方面节省了人力资源。每户每年可以从合作社领到3至5万元不等的分红,同时有6至7万元的收入来自外出打工。

提高了贫困户收入,加快脱贫步伐。阿纳扎西牦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针对贫困的实际情况,把贫困户“惠农”贷款和精准扶贫贷款捆绑到专业合作社联合经营,年底有合作社给贫困户5000~9000元的分红,还有2.1万元的收入,脱贫效果明显。

提高了长期被边缘化的贫困户的组织性,起到了维护牧区社会稳定的作用。畜合隆藏羊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村民尕才让联合了该村7户牧户组建的,同时吸纳本村贫困户5户,让贫困户加入生产适应集体生活,通过自身摆脱贫困。看得见的好处使得贫困户愿意通过生产来获得稳定的生活来源,降低其被异化的几率。

专业合作社统一放牧、统一管理,对当地草场恢复帮助极大。据甘南州2015年统计数据,2015年测量草群高度15cm,相较2010年增高2.9%,增长了24%,草原覆盖率达到96.62%,比2010年增加了4.62%。2015年天然草原鲜草产量为369.7kg/亩,较2010年增加了59.7kg/亩,提高了19.3%。草原覆盖率的提高,对于生态保护而言作用明显。

甘南州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仍然存在运行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的现象。目前,全州大部分合作社都制定了《章程》《财务制度》等,但由于缺乏正确的认知、引导与监督,很多时候合作社主要是由理事长一人管理。这不但背离了合作社运作原则,更使合作社益贫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过度依赖政府资金和农业项目扶持。没有政府资金支持,合作社根本无法运作,已是合作社经营的常态。由于地域及合作社人员对于品牌宣传及建设的局限性,农产品的后期销售路径不畅,产销两张皮给合作社和贫困户的持续增收带来困难。

文化程度偏低导致信息接收的缓慢。大部分牧民并没有接受过完整的义务教育,只懂得藏语和简单的汉语。宗教原因导致许多牧民不愿用出售牛羊的方式来换取资金。许多农牧民对合作社的管理与运行无法完全理解,阻碍合作社规模化、规范化建设。

草原退化及鼠害严重,亟待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导致当地许多草场狼毒遍地,草原狼毒滋生是草原退化的标志之一。由于信仰原因牧民并不杀生,而是任其自生自灭,因此旱獭数量巨大,破坏草根致使草场退化。

此外,大部分合作社仍然缺乏技术指导和相关农业基础设施。

进一步提升专业合作社在甘南牧区扶贫中的作用

完善制度保障,加强宣传力度,让更多贫困户加入到合作社中。首先,要让更多的贫困户和农牧户都加入合作社,可以村社为单位成立专门的扶贫合作社,因地制宜进行制度创新,弥补利益联结机制中的不足。其次,许多合作社监理职能较弱,合作社成立之初,政府应帮助合作社成立专门监督单位。再次,可对农业大户和合作社理事会人员进行培训,再以“大户带小户”的方式,让贫困户认识到合作社的优势。最后,要合理分工,让牧民放牧农民耕作,解决社员分工混乱的问题。

完善并延伸合作社产业链,创立品牌拓展市场。应该在示范社率先创建网站并指导合作社利用网络服务平台随时随地了解市场信息,准确把握市场走向,及时有效的合作社产品信息。通过示范社的示范作用,逐步让每一个合作社都可搭建自己的网络平台并交流农产品的信息。从而使信息流通更快,农牧民可以快速掌握先进的农业知识与农产品价格销售信息,避免在农产品市场上走弯路。

扩充农业技术人员,加强农业技术引进,完善饲草供应。联合农业院校及农业科研单位,轮流在合作社中进行技术指导及科研项目建设。在饲草供应方面,可以专门成立饲草种植合作社,来专门供应养殖合作社中所缺乏的饲草。在收割的季节,可以让外出打工的社员回村帮忙收割,之后将收割的费用转换为分红,年终时发放给社员。

篇9

关键词:省属;高校;师范;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1-120-03

纵观哈尔滨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师范专业最近五年来的就业情况,在教育岗位就业人数占师范生的比例从2004年的73.16%下降到2009年的12.36%;除考研和出国外,非教育岗位就业的比率则从2004年的7.38%上升到2009年的26.16%。可见省属师范生就业去向在近几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就业指导工作的呈现着多重心、多取向的难题,如何解读这些变化,面对新的挑战,提高省属高校师范生的就业率是本文要探讨的重点。

一、省属高校师范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特点

(一)主要服务于本地区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需求,少部分向其他区域发展

省属高校师范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为本地区的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也为本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教育培训人才。从2004年到2010年的统计资料看,尽管许多毕业生乐于到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去就业,我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在东北地区就业人数还是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从2004年的68.57%,上升到2010年的86.1%。即大部分的师范专业毕业生留在了东北地区,主要是黑龙江省就业。同时师范专业毕业生在沿海地区就业人数减少的趋势十分明显,从2004年至2010年从24.42%减少到7.99%。虽然近年来到长江中游地区、西南地区的就业人数略有上升,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就业人数也逐年增多,成为发展势头较快的就业新区域,但比例较小。西南地区的用人需求量增幅最大,成为发展势头较大的就业新区域;长江中游地区、黄河中游地区属于我校有待进一步开拓的就业市场区域;西北地区由于地域偏远,经济条件落后,很难在我校形成招聘优势,所以需求一直居于末位。

(二)教育行业从业人数下降,师范专业流向趋向多元,三成以上实现灵活就业

近几年来,基础教育系统“凡进必考”、“编制核定”、“地方保护”、“信息不对称”等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固有矛盾又有新发展,给省属高校师范专业学生的就业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总体形势依然严峻。从全国形势来看,中小学整体需求也比去年略少,数量在25万左右,全国师范类毕业生总量为60万,从供需之间的缺口来看,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而且,在未来相当长的阶段里,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将更为激烈。根据中国社科院2009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的信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量在2020年预期比2008年减少1800多万人,如果师生比基本保持不变,未来12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将减少100万人。

2004-2008届师范专业毕业生的行业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基础教育和升学两大部分(见表1)。而2009年这一集中现象发生了改变,师范类在企业就业和灵活就业的毕业生比例超过了基础教育和升学。企业就业率从2004年的3.66%跃升到31.98%;全校考研率有一定提高;在高校及事业机关及科研单位就业的人数逐年减少,每年都由于许多的原因,有少部分学生待就业。

(三)主要面向基层,升学和出国比例有所提升,少部分到高校、事业、科研单位就业

从宏观上,大学生就业工作还是被许多地市边缘化,由于没有义务连带,通常不作为常规工作加以重视或安排。省地市重点中学选择招聘对象主要集中在东北师范大学(对该学校毕业生普遍反映是基础教育知识扎实,对新课改教学内容熟悉)、部分省属重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和“211”综合类型学校,个别对我校招聘的地区均要求考生为一表学生或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综合我校近7年来的统计情况,师范生就业行业中到高等学校中发展和到事业机关、科研单位的人数占师范生总人数的比例都有显著的下降,分别从11.04%和3.62%下降到2010年的0.31%和1.03%,到2010年两项加起来不足2%;出国和升学在这七年间略有提高,也只有1.39%和15.53%,到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基层工作岗位就业的师范生,在70%以上;就城市规模而言,70%多的学生到非省会城市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包括乡镇)就业。这种趋势符合了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大学生的总体就业取向,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就业工作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指导策略。

(四)师范各专业的就业需求量保持稳定,专业结构趋向均衡,小学科受欢迎

从直接需求看,2008年之前,英语、数学和汉语言文学等主要学科的需求量明显地高于地理、历史、生物等“小学科”,全国和本省多年来主要学科的招生人数一直比较多,而基础教育招生人数在2008年开始处于稳定中趋于下降的态势,加之,以往师范生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也成为基础教育工作岗位的应聘对象,特别是基础教育经历了近几年的结构调整,所以基础教育对主要学科的师范生的总体需求没有提升,保持一个配对稳定的比例和数量。而诸多的小学科,例如地理、生物、音、体、美等专业需求量可能较往年有所增加,但增加的数量也趋于缓慢增长的态势。到2010年,我校师范类各专业的就业比例总体上趋于平衡(见图1)。

从国家宏观的政策层面看,199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从现在起,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就“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积极参与,中小学教师来源多样化”。许多非师范专业的学生通过考取教师资格证的方式,获得了从事教育工作的入职资格,这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使得中小学吸纳了大批非师范类专业的优秀资源进入教育队伍,也使得师范专业的社会需求数量有所下降并趋于稳定,许多小学科是师范类院校比较有优势的专业,更加适合中小学教育的需求,自然其需求也就在稳定中有所提升。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阶段迈进,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旺盛需求,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随着高校扩招的脚步加快,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社会上出现了“学非所用”、“学而少用”甚至“学而无用”等各种“教育与职业不相称”或“高教育低就业”抑或“刚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待就业人数逐年增加。我校体育教育、小学教育、教育学等专业的一次、实际签约率也起伏不定。艺术类专业、音乐学院的专业在一次、实际签约中表现得均不理想。由于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的专业中综合考虑的前几个专业,属于高失业风险型专业。

二、省属师范院校师范生就业指导对策

(一)引导师范生主要面向本地区就业,鼓励扩展就业区域的指导策略

针对近年来我校师范生就业的区域分布情况和发展态势,我校制定了“巩固北方、扩大沿海、开辟中部、渗透西部”的大学生区域就业指导策略,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分析,介绍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发展形势,引导学生了解各地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就业政策,指导学生在就学期间学会自主收集就业信息,有目标、多方案地确定自己的就业取向。学校采取措施,巩固南方已有的就业基地,同时重点对黑龙江省十三地市就业市场进行开发,与各地市建立师范生就业的合作关系,向各地市推介优秀师范生,使得供求双向信息畅通。同时,进一步集中精力,扩大师范生在黑龙江省的就业区域。鼓励师范生积极拓展就业思路,有条件的可以到沿海和发达地区就业。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立足黑龙江省的教育,引导学生到广大的乡村任教。

(二)重点保障教育需求,鼓励学生考研与跨行为就业

我校一方面加强市场调研和专业调整,适当减少师范生的招生数量,确保师范生的培养质量,保障基础教育的需要,五年来,我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岗位需求信息十分丰富,每年均保持在8000个以上,近于1:3的供需比较好地满足了师范毕业生的选择需求。随着就业市场的自我调整和我校在黑龙江省基础教育市场的不断开拓,2008年以来,我省基础教育系统逐年地增加了在我校招收师范类毕业生的比例。直接进入我校召开校园招聘会的基础教育系统用人单位数量呈上升趋势,平均数量保持在400家左右,平均每家用人单位的需求人数在10人以上,属于我校定位的主要市场,无论是岗位性质还是工作地区都基本满足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另一方面,引导师范生开拓就业思路,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根据自己的特长、优势和社会需求,实现升学、考取公务员、到事业单位应聘、获得相关行业就业资格等多种措施的灵活发展与就业。考取研究生的学生的比例在2010年提高到15%以上。2009年、2010年的总体需求岗位数量略有回落,但是我校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相对稳定。

(三)鼓励师范生面向基层就业,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

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政策,甚至法规的支持,特别对我校以培养师范生为主,非师范专业又没有形成品牌的学校毕业生就业受政策影响很重。广大基层特别是经济落后或欠发达地区,有大量的空缺岗位,地方财政无力负担,形不成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环境。同时,在基层的事业性单位由于种种原因,人员得不到优化,不合格的人员出不去,合格的毕业生进不来,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十分脆弱。另外,在一定意义上说,许多基层在户籍管理、人事档案管理、生活保障、工龄计算、职称评审、工作调动、子女人学等一系列问题上仍然存在体制。积极参与和组织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农村特设岗位计划”、“特设岗位教师服务计划”、“农村教育硕士”和“征集普通高等学校刚毕业的大学生入伍服义务兵役”等国家和地方项目,并持续地关心、支持这些毕业生在基层的成长成才。开展有前瞻性的研究,结合地方和高校的实际,认真研究探索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加强新农村建设、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相结合的新途径,努力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新领域。

(四)稳步发展师范教育,积极做好专业调整和职业资格培训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其实,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只是一种表象,其背后隐藏着一个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即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是否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需求相吻合。在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劳动力市场竞争程度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互动状况如何,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切关注。不管高等教育的目的如何描述,接受高等教育是为了未来就业做准备,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教育与就业,更宽泛地说,高等教育、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三者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是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主要动力,也是省属师范院校专业调整的主要动力,教育发展与人力规划应是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重要依据。要随市场变动而调整专业,设置一个专业需要很大的投入,建设好一个专业后需要一定时间的稳定期,专业设置本就是一项预测性、前瞻性的工作,其间,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动是无法完全预料的,也就是说风险是必然存在的。只有根据市场的变化对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造,通过对专业设置的风险分析,以一种长远的发展态势来筹办新专业,才能适应动态的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才能延长专业的生命周期。更为重要的是,在无法预计的风险中,做好规避措施,以使风险值降低到最低!从目前情况看,尽管很多学校设置了预期前景不错的专业,但就业并不乐观。随着人口总体情况的变化,教育结构的调整,社会对公民素质提高的要求,特别是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要求,调整师范教育专业势在必行,并需要保持一个动态调整、相对稳定的状态。我校建立了科学的专业调整信息收集网络、政策研究队伍、学术讨论机制和定期研究的制度,以保障学校整体专业与招生工作科学有序地进行。此外,专业设置还必须进行严密的科学的论证,这是建好一个专业的基础。专业论证既要听取行业专家意见,更要听取考生的意见,要重视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把毕业生反馈意见和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作为专业设置和改造的重要依据。高等学校根据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情形和求学者的升学意向,适时调整专业及招生人数。坚持社会参与、专家决策,“宽窄并举”设置专业。应注重了解本地区、所涉及行业的社会、经济、技术发展规划,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专门课题组进行调研,主动适应就业制度改革,坚持专业宽窄并举,适当拓宽专业覆盖面,使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更加合理,避免人才需求饱和,以满足经济建设及毕业生就业需求。

省属高校师范教育专业的教育质量和就业率,关系到我国地方中小学的办学质量、整体国民的素质,也关系到师范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更加关系到师范专业学生的人生发展质量,只有做到信息畅通、情况明了、专业设置合理、规划科学、质量保障,才能有效地保障省属师范院校师范教育专业功能的发挥。

篇10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对H省F区富兴奶农专业合作社的走访调查,重点介绍当地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的发展历史、市场优势、运营状况、经营创新及未来规划等方面的情况,希望成功经验能够对当前中国奶农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 :奶牛;养殖小区;合作;创新

现今H 省T 市的奶牛养殖规模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呼和浩特市,国内知名乳品企业三元、蒙牛、伊利等均落户T市。随着奶牛养殖户认识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改变以及科学养殖技术的提升,奶牛养殖小区的标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程度会越来越高。奶牛养殖小区的健康良性发展将促进T市成为冀东地区奶业的聚集地。为了全面了解奶牛养殖小区发展情况,笔者进行了实地调查。

一、敢做善成闯富路

F区是一个拥有70万农民的农业大区,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有了养奶牛的历史。但当地唯一的乳品厂只有日处理鲜奶20吨的加工能力,远不能解决农民鲜奶销售问题。农民只好把鲜奶低价卖给奶贩,或含泪一盆盆倒掉,一度使F区奶业在生与死的边缘徘徊。如何打破牛奶销售难成为制约农民养殖奶牛致富最大的瓶颈。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一家一户的散养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需求,也制约了农民增收。为此,F区提出“要让农民真正富起来,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奶业产业化之路”,同时制定了《鼓励扶持发展奶牛规模养殖场、区和机械化挤奶厅的奖励办法》等优惠政策。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区内外集体和个人开始兴办规模养殖小区。F区X乡在农业部门指导下,以奶牛养殖为核心,辅以引进H省国富农业投资公司,采用“统一建区、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统一供料、统一安排养牛户居住生活和分户饲养、集中挤奶”的模式,建成了H省水平最高、管理最规范的千头奶牛养殖小区之一的富兴奶农专业合作社。

1997年,乐百氏集团落户F区,从而开启了F区奶业发展史上的新篇章,使当地奶业实现了新跨跃。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当地奶牛养殖小区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养殖户利润空间缩小,收益下降。但是奶牛养殖小区生产的鲜奶中未发现“三聚氰胺”,由于应对措施得力,处置事件及时,生产加工企业仍然积极收购当地鲜奶,奶农情绪稳定,没有出现倒奶现象;同时在此期间,养殖小区依然有新养殖户进住,奶农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有效保护。

二、联合小区闯市场

富兴奶农专业合作社是在当地政府、外引企业的出资扶助下,由奶农集资兴建,通过合作者之间的协议和合作关系共同管理,从而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也提高了抵御风险的能力。具体来讲,它是依托国富润兴奶业有限公司,通过国富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的形式实现的。

该养殖小区现有奶牛1000 头,年产鲜奶3600吨。小区内的主要生产设施有半封闭式成年牛舍,封闭式犊牛舍,半封闭式青年牛舍,青贮池、机械化挤奶厅等。同时配套建立了兽医室、档案室、饲料库、供排水设施等。在当地政府和有关农业部门帮助下,养殖小区同三鹿、伊利等乳业集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从而形成了依托大型乳业龙头集团,建立“公司+托牛所+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养牛致富。养殖小区实行“四统一分一集中”管理模式,“四统”即统一设计牛栏、统一供水供电、统一防疫灭病、统一饲喂标准,“一分”即分户饲养,“一集中”即集中机械化挤奶。严格的管理改善了奶牛小区的卫生条件,保证了牛奶的高质量,以优质优价增加了奶农的收益。相对散养每头奶牛一年可为农户增收3000到5000元,扩大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机会。

奶牛养殖小区作为一种新型畜牧业生产组织化形式,摆脱了庭院养殖的小规模状态,使奶牛业规模化、合作化发展成为可能。奶牛养殖小区是目前当地奶牛发展过程中的过渡形式和过渡阶段。它的建设不仅净化了农村的生活环境,减少了人畜共患病的发生,而且充分利用了广大奶农手头的资金。

三、规范运营谋发展

合作社成立后,相关负责人积极为奶农联系销路。三元、伊利乳业公司先后与养殖小区签订了鲜奶收购合同。由于小区坚持保证质量,赢得了众多奶业集团的信赖,从而成为其老客户。

奶牛集中养殖最关键的问题是疫情防范,如果防疫搞不好,发生了疫情,牧场就会遭受灭顶之灾。为此他们聘请了兽医、防疫员,做到全天候、不间断对牧场进行疫情监测,有病治病,没病防病,从不含糊。周密的防范举措,确保了牧场的健康发展。为把养殖小区办好,确保奶农收入稳步增加,他们还制定了相关章程,对入社奶农的奶牛实行统一防疫、统一进料、统一配料、统一检测、统一销售和定期结算制度,严把疫情防疫关、饲料选配关、鲜奶检测销售关,从源头上确保鲜奶质量。为奶农搞好服务,建立奶农专门食堂、浴池,方便奶农生活,让奶农们以场为家、以场为业,实现互惠双赢。

四、立足优势创繁荣

合作社在基于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创新思路,通过一系列项目的顺利实施,使得养殖小区的影响力、生产力和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促进了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该地区的奶牛养殖业起步较早,与此同时,合作社的管理人员更善于吸收其它地区先进经验,积极发展奶牛养殖小区,追求规模效益,奶牛小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先行,提高饲养管理水平。通过定期进行彻底消毒,并聘请H省农大教授来讲解防疫灭病的知识和技术,提高职工的专业水平。他们还高薪聘请经验丰富的兽医驻场工作,并从H省农大聘请了育种技术员,防疫灭病常抓不懈,这也吸引了众多奶商前来考察合作,并签订了长期供奶合同。奶牛小区组织管理人员和奶农到北京、东北等地的大型奶牛场考察取经,并积极参加奶牛养殖专家讲座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和奶农素质。

五、满怀信心看未来

对于合作社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合作社管理人员胸有成竹:合作社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相信只要正确树立农民本位的新农村发展观,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小区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奶牛养殖占用资金量大,而农民资金拥有量不足,投资规模小,受当前金融行业贷款政策限制,奶牛和奶牛小区又不能作为抵押进行贷款,限制了奶牛养殖规模的扩大。因此,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放宽抵押贷款政策,为奶牛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二是加快引进奶牛养殖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养殖小区当前依旧缺乏奶牛饲养管理专业人才,由于缺乏饲养经验,对奶牛场的防疫灭病工作抓得不紧,就容易出现病牛、死牛的问题。今后养殖小区将会与高校、科研院所、农技部门和乳业集团加强合作,引进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同时对现有的奶牛养殖小区进行适当改造,加强奶牛养殖小区的管理,建立科学的标准化养殖体系,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对养殖小区内养殖户进行科学饲养与管理技术培训。

三是引进国内外奶牛优新品种和先进的管理技术,提高牛奶质量和产量。为避免多方引进国内奶牛易造成品种不整齐、产奶量低,养殖小区今后将考虑引进国外优种奶牛,同时将进一步优化奶牛管理技术,根据奶牛不同的年龄、产奶量、产奶天数对牛群实施分群管理,并制定相应对策,大幅度提高牛奶产量和质量。

四是完善风险保证机制。为保障牵牛入区的奶农利益,养殖小区将会进一步同政府有关部门协商,希望通过与保险公司协调,降低保费标准,减轻奶农的养殖风险,促进奶牛业进一步发展。

引文注释

1 刘彤,朱兴涛.论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学版),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