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范文

时间:2023-03-18 03:10: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业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专业建设

篇1

关键词: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社会工作教育

近2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正处于转型时期。

转型社会是社会的重要、关键要素发生变化的社会,例如生产关系、政治关系、产业结构、阶层结构、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这将导致社会的一些重要关系的重组,其中必然包含着不协调、矛盾与冲突。当我们选择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之后,我们也就不得不打开国门,当打开国门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时,我们又发现我国不得不进入早已形成的世界经济体系。而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生产关系、分配模式、价值观念、社会思想则蜂拥而至,突如其来的诸多外部要素进入我国的经济和政治领域,引起了经济、政治和价值观念领域的全面冲突。更让我们惊讶的是全球化浪潮,它不由分说地将刚刚走上市场经济之路、不发达、问题丛生的中国拉入其中,让中国也去分担世界经济发展所造成的不协调后果,这无疑增加了我国处理问题的难度。另外,五花八门的文化价值随着个人至上、消费主义思潮也大举进入,并对传统的价值体系发起了很有韧力的挑战。我国的社会变迁如老龄化、城市化、工业化、个人价值的突显等都与原来的社会结构和制度结构不相协调。体制转轨和经济发展引起了诸多社会问题,如下岗职工问题、贫富分化问题、养老保险问题、产业结构调整所造成的震荡、地区之间的差距,城市重建带来的问题:还有一些社会问题与我国的社会过程相伴随,如老龄化问题、看病难问题、残疾人问题、青少年问题、独生子女问题、心理焦虑问题等。

上述社会问题在一段时间里会长期存在,如何处理好上述社会问题,是影响我国继续稳定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社会工作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现代手段。社会工作在解决社会问题,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工作”是专门以“助人”为职业的工作,而社会工作者是以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民排忧解难,是一种崇高的、利他主义的职业。但是在北京召开的“社会工作学”座谈会上,专家学者们认为:“社会工作”的概念目前在社会上还不是广为人知。目前我国的社会工作还很不成气候。社会工作者还没有列入拿执照的专业人士行列。如何适应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使其能够在社会转型时期发挥应有的作用,就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下面将从理论和实际操作两个方面来论述中国社会工作的建设任务。

社会工作学是一门正在建立的新学科。为使这项社会事业的开展,管理卓有成效,必须使其上升为理论上的认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轨道。从本学科的理论发展看,工业发达国家在20世纪30、40年代就已捷足先登,试图从理论上解决由于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而造成的贫困和失业及其所带来的社会救济问题。而在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这就需要理论工作者们研究新概念、新理论,编写新讲义,新教材,建立起新的学科和理论体系。建立新的社会工作学学科体系,现已提到议事日程上。(一)就社会工作学的基本理论而言,这一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应该包括:社区、社区管理、社区功能、社区意识、社区协调等含社会的、心理的和地理的三大层面的理论内容,体现出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社会公平、社会控制、社会保险、社会空间等一个“大社会”中的群体参与资源、分配和服务效益方面的一系列理论范畴,也包括社会工作的直接对象的一些更具体的理论范畴,如慈善事业、医疗保险、社会义工、安老形式和失业救济等。(二)就社会工作学的原理内容考虑,应该是:数理经济理论;服务价值理论;以人口为社区主体的人口理论;以解决社区问题和缓解社会矛盾为宗旨的社会学理论;以稳定社会秋序为主要控制手段的法制理论;以最终满足全体人民需要为标志的经济学原理等等。这些理论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共同揭示了社会工作学的规律性问题。(三)就社会工作学学科建设的方法论而言,社会工作学的学科建设有赖于以下几个主要方法的运用:(1)社会管理方法。社会管理方法在现代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中,集中表现为系统的方法,即系统分析方法和系统整体方法。(2)社会心理方法。社会心理方法是现代方法论中更高层次的分析方法,在社会工作学的学科建设中,它是协调社会发展,解决个人及解决群体冲突,平衡社会成员心态的理性的、效用性很强的方法。(3)社会制衡方法。社会工作学研究社区管理和社会服务规律,必须把“制衡”方法贯彻学科建设的始终。如研究解决社区中不同群体的利益,解决老、幼、残、鳏寡孤独无劳动能力的无偿救济和面向全社会成员的有偿服务时,必须依据制度和政策。

以上论述了社会工作理论建设方面的任务,接下来将论述社会工作实际操作中的任务。

第一,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教育。首先,看看西方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历史。我们预测将来,往往要从历史去看,吸收教训与经验,以此来引导未来之路的走向。美国社工教育从19世纪末已开始发展,那时大概是1890年左右。其受到三个重要发展潮流的影响而形成最初的社会工作教育。当时的社会科学成为一个学科,在大学里开始有此学科的教育,这促使对社会问题的研究越来越严谨,引发更多对社会的研究。另外他们对应用科学的研究也开始了一点兴趣。第二因素是美国当时成立了国家慈善总会,他们的慈善总会在当时团结了大部分志愿机构的工作。他们发现机构人员往往未受培训,他们工作效能不高,于是开始重视培训,希望有一些培训给予工作人员。第三是当时许多私立女子大学在美国成立。由于有了女子大学,当她们毕业后,就不甘于留在家庭里做主妇,更希望到外面就业,而她们就业的一个最好出路就是在慈善业方面的工作。这几个因素综合起来影响了美国社工教育的发展道路。当时第一代社会工作的学校并非是一些大院校,而是从培训班开始的。在发展过程中,人们日益发现培训是十分需要的。他们就要求一些大学开办社会工作有系统的培训课程。当时在大学里面的培训是从研究生的层次开始的。在1919年他们已有17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课程,并成立了全国社会工作培训教育协会。到了30年代至50年代,发展很快,学校增加了很多。30年代的经济危机导致了衰退,反倒给社工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危机下失业问题、贫穷问题、家庭问题等均产生了,人们认为社会工作服务要增加很多——应付问题尤其是失业方面的社会工作服务已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另外也觉得要这么大量的工作人员去做这些工作,他们也要增加许多课程。另外一个影响,以前比较注重个人性的个案工作,但由于经济衰退使人们认识到引发问题的往往不是单层面,并不是因个人原因而产生的,是由社会影响的,所以他们也开始注重社区类的较宏观层面的教育目标。30一50年代,他们有一个大的争辩,社会工作的培训是应该放在研究生层次还是处于本科生层次上。原先他们是从研究生教育着手的,后来他们发现社会急迫需要大量新人才,但研究生的培育是不够的,而且比较缓慢,于是开展了许多本科生培训。到了50年代他们以承认本科生层次的教育解决了这个辩论,到了1952年他们成立了社会工作教育的议会,想通过议会方式正式规定一些评审的规则,其将统筹整个美国的社工教育的课程水平。到了70年代,教育层次不断增加。其实每一个国家的发展历史,与我们都是差不多的,开始时没什么专业人员,没有什么知识基础和经验,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走过来的,看到别人的历史,我们或许有一丝安慰:我们并不是孤单的,别人也是这样走过来的。

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2001年社会工作教育年会提供的数据显示,社会工作专业从80年代后期恢复发展以来,已有上万的毕业生。社会工作教育的首要责任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者,走向专业岗位,为社会服务。有人曾对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表示担忧,但社会需求是有的,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社会进步,社会对社会工作者的需要会更加强烈。要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者就必须对学生进行科学的、高水平的专业教育和培养。这里包括进行规范的专业教育、努力使学校教育与我国的实际需要想结合,包括学生的社会工作专业精神的养成。社会工作既是专业教育,又是素质教育。专业教育要求严格按照专业课程体系去组织教学,素质教育则要求教会学生学习、处理问题和创新,要教给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社工教育还必须与实际紧密结合,给受训者提供一个好的训练和实践的环境,其中包括给大学毕业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和提供良好的实习条件。

第二,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建设。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福利服务、健康服务、社区建设、社团管理、家庭婚姻、住房改革、教育改革等等方面出台了不少社会政策,但是政策的效果在很多方面却往往不尽人意。在整个政策过程中,除了制度设计上有缺陷以外,制度实施中更屡屡出现问题。这是因为在中国政府的社会政策过程中,从政府行政到公众行动之间,缺少了一个专业化、职业化的贯彻和落实社会政策的传承机制。就中国现状看,目前社会政策的贯彻和落实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行政体系——劳动、民政、卫生、城建、教育等政府部门和“准”行政体系——工会、青年团、妇联等群众团体来具体运作。正因为在政策过程中,政府与民众之间缺少一个相对独立的职业化的“中间层”,本来这个中间层是可以把政府的行政指令通过专业化的手法和技巧转变为公众的行动的,而现在的工作体系依靠的仅仅是这些行政和“准行政”部门的行政命令,明显地与公众行动脱节,也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发展趋势和进程不相适应。同时,在国内社会政策的研究方面,大多数的研究比较关注的是政策法规层面和行政组织层面的问题,对如何通过一套专业化的职业服务系统来提高社会政策实施的质量,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因此,在研究社会政策的同时,结合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的国际经验,探讨中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发展,应该说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发展了,中国的社会政策的贯彻落实才能有有效的传承机制,才能在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加强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和行业化建设。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专业标准,规范社会工作。开展资格认证工作,推动社会工作队伍的职业化。对社会工作者,特别是社区基层的社会工作者进行必要的专业化培训,使其适应社会工作发展的新要求,特别要发挥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作用。社会工作的发展还要加强同港澳台地区和世界各国社会工作者和组织的交流。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国际性的工作,在各国、各地区都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加强合作与交流,可以把好的经验吸收进来,促进我国社会工作水准的提高。中国社会工作在新形势下肩负着历史的责任,面临着众多的机遇和挑战,必将在各界的努力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我国的改革开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粗浅的谈了中国社会工作建设的任务,中国社工专业任重而道远,社工专业的发展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支持,社工建设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参考文献:1.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篇2

[关键词] 中央财政 专业群 作物专业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240-01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自2011年中央财政支持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建设以来,大力辐射植物保护专业建设,并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构建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和植物保护专业以作物为共同的工作对象,且技术领域相互渗透,反映在课程内容上有相当一部分共同的理论、技术和技能基础。因此,基于专业群建设的课程体系,适合采用“平台+模块”的模式构建。

“平台”是根据专业群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所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各专业技术的共性发展和特征要求而设置的,由公共课和职业技术基础课组成。

“模块”则根据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和植物保护专业分别设置,由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组成。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学生还可以通过课程选修的方式更加细化深入的掌握种植技术、种子生产与营销、农产品加工三个职业方向的知识和技能,而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则可以选择农业无公害生产与管理、农药两个职业方向的课程进行学习与实践。

借鉴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构建植物保护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专业核心课程,开发学习领域的课程标准、教学课件、试题库,建设共享教学资源库等。

学院于2012年和2013年分别投入5 万元加强植物保护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骨干教师6 名;学院于2012年和2013年分别投入15 万元加强植物保护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分别对各课程进行现场调研,并联合制定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集成了职业技能训练题库多套。

二、建设开放、共享的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建设围绕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和植物保护专业的核心技能训练为中心,按专业群分类定位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实训基地按功能定位为四类:(1)专业群内各专业学生共同的实践教学基地;(2)各项专门技能训练基地;(3)本地区职业技能训练考核鉴定基地;(4)技术开发应用与推广基地。

把“学生全程参与式生产基地”建成专业群实践基地,除满足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学生掌握从整地播种到田间管理和产品收获销售的技能外,也能同时让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全面参与掌握大春、小春作物的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发展、预测、预报与综合防治技术。

对现有的校外实训基地,如省种子管理站、邑邦农业、种都种业、上海大地、利尔化学、国光农化等进行分类建设,以分别满足作物专业、植保专业的学生毕业实习、共同实践项目和专门技能项目实习的需要。

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按照资源共享的原则,在共享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实训室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基础上,完善植物病虫害标本室,完善植物病理实验室和微生物实验室。共投入经费41万元,其中项目建设资金10万元,学院自筹31万元购买了昆虫标本:蝗虫消化系统、蓟马缨翅玻片、蓟马玻片、昆虫分类标本(白蚁标本、长蝽科标本、网蝽科标本、盲蝽科、茎蜂科、姬蜂科、茧蜂科、泥蜂科、胡锋科、龙虱科、吉丁虫科、萤火虫)、地下害虫标本(大地老虎、黄地老虎、东方蝼蛄、华北蝼蛄、暗黑腮金龟成虫和幼虫、种蝇)、各类作物害虫标本(水稻三化螟、二化螟、稻蓟马、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电光叶蝉、白翅叶蝉、黑尾叶蝉。稻纵卷叶螟、稻瘿蚊、玉米螟成虫和幼虫、黏虫成虫和幼虫、高梁条螟成虫和幼虫、棉铃虫、茶黄螨、朱砂叶螨、棉卷叶野螟)、果树害虫标本(柑橘矢尖介、吹绵蚧、柑橘瘤螨、柑橘锈螨、柑橘潜叶蛾、甜菜夜蛾、甘蓝夜蛾、银纹夜蛾、黄曲条跳甲、美洲斑潜蝇、瓜绢螟、豆荚螟)、薯类害虫标本(马铃薯块茎蛾、28星瓢虫、麦蛾、甘薯小象甲、甘薯大象甲、甘薯叶甲、豆天蛾、油菜潜叶蝇、大豆卷叶螟)、仓库害虫标本(绿豆象、豌豆象、玉米象、赤拟谷盗、蚕豆象)、园林害虫标本(美国毒蛾、大袋蛾、蓝目天蛾、尺蛾、红腹灯蛾、蚧类、蚜虫、褐天牛、螟蛾、木蠹蛾)。此外,还购买了大量的病害标本:(1)小麦病害:小麦白粉病、小麦散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小麦赤霉病、小麦纹枯病、小麦全蚀病、小麦根腐病、小麦黄矮病、小麦锈(病叶锈、条锈、秆锈);(2)水稻病害:稻瘟病(叶瘟、苗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稻曲病、水稻纹枯病、水稻恶苗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稻粒黑粉病、水稻条纹叶枯病.绵腐病、立枯病;(3)玉米病害: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散黑腥病、玉米黑穗病、玉米丝黑穗病;(4)棉花病害:棉花立枯病、棉花炭疽病、棉花红腐病、棉花枯萎病、棉花黄萎病、棉花角斑病、棉花黑星病;(5):大豆病害:大豆灰斑病及大豆胞囊线虫病;(6)油菜病害标本:油菜病毒病及油菜菌核病症状、油菜霜霉病、白锈病和病毒病;(7)马铃薯晚疫病及甘薯黑斑病、马铃薯环腐病;(8)茄类病害:番茄病毒病、番茄晚疫病、番茄灰霉病、茄子褐纹病、茄子黄萎病、辣椒疫病;(9)十字花科蔬菜病害:白菜软腐病、菌核病、黑斑病;(10)葫芦科蔬菜病害黄瓜枯萎病病、黄瓜霜霉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11)果树病害:果树腐烂病、苹果褐斑病、梨锈病、梨黑星病、柑橘炭疽病、柑橘溃疡病、柑橘疮痂病、葡萄褐斑病、葡萄黑痘病、桃缩叶病;(12)观赏植物病害:月季白粉病、杜鹃饼病、月季黑斑病、大叶黄杨褐斑病、枝干腐烂病、病毒病、疮痂病、枝枯病、枯黄萎病、细菌性病害。建立了植物病害标本贮藏和展示室(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标本柜),并对有害生物实训室进行改建,对原有的实验台进行改造,增加部分实验设备。

三、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

以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师资队伍为共享平台,加强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分别再培养、引进骨干教师3名,行业技术专家、技术能手兼职教师2名。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与作物生产技术重点专业兼职教师资源库共享,培养和提高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四、专业群课程建设

借鉴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构建植物保护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专业核心课程,开发学习领域的课程标准、教学课件、试题库,建设共享教学资源库等(目前均已完成)。

专业群建设关系到高职学院专业布局和办学特色的形成,对于高职学院的长远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专业群建设不能脱离高职学院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客观环境和自身的具体条件。一所学校不可能把所有专业都办成特色专业,必须发展比较优势,努力在几个专业群上办出特色,提升学院的品牌优势。要从学院所处的行业背景、区位优势出发,根据自身所具有的办学基础条件,逐步建立起若干个专业群,特别是将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作为建设的重点,将这些核心专业建设成为精品专业,带动整个专业群的发展[1]。同时,专业群建设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要从行业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学院拓展新专业的可能性,逐步推出新的专业方向或相近相关的新专业,构建起一个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独具特色的专业体系。

篇3

一、专业特色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所谓专业特色,是指高等学校专业办学点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专业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办学特色,以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办学效果。专业特色建设是指一个专业办学点根据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利用自身独特的办学资源,确定个性化发展目标,采取合理措施,办出特色,以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

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国家和各高校重点支持的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必定只是极少数,大多数专业只能在没有上级专门支持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办出专业特色,推动专业发展。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目前全国本科阶段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院校多达两百多所,但在教育部和财政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公布的7批3400多个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中,只有12所学校的行政管理专业被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被列入特色专业建设的专业固然需要具有鲜明、突出的专业特色,并以此取得自己的合法性,而其他未被列入“质量工程”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专业办学点,不能因此放弃专业特色建设,而是需要通过自己开发资源、挖掘潜力、怡当定位、采取措施,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就属于这种情形。

第一,从人才培养目标角度看,由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隶属于中华全国总工会(以下简称全总),是全总所属唯一一所普通高等院校,重点培养了解工会运动规律、熟悉工会工作的劳动关系领域的专门人才,因此作为学院专业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必定要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一目标服务。这就要求在专业建设中,既要符合专业发展的一般要求,满足行政管理专业的共性,又要兼顾特色建设,将行政管理与劳动关系尤其是工会工作紧密结合,满足人才培养的特殊目标。工会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占有特殊位置,不仅要维护工人的经济利益,还要代表工人参政议政,起到联系工人与党和政府关系的桥梁、纽带作用,因此,为了将人才培养与工会工作紧密结合,有必要将对劳动行政、劳工政策、工人参与、工会与党和政府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与教学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并作为专业特色予以重视。

第二,从办学资源约束的角度看,作为一个二类本科院校中的行政管理专业,其声誉资源、物质资源和生源资源都无法与国内一流大学相提并论,如果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将很难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由于就业前景被家长和学生看好,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行政管理专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在本科教育阶段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院校多达200多所,39所“985工程”院校中的26所、116所“211工程”院校中的70所均设有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招生数量也在迅速增长。由此可见,各专业办学点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追求与一流大学进行全方位竞争,而是依靠特色取胜,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必然选择。

第三,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可行性源于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其一,所属上级单位全总是中国唯一全国性工会组织,截至2010年9月拥有会员2.39亿,工会覆盖率和职工入会率分别达到50.9%和74.7%,组织力量十分强大,是学院和专业建设的坚强后盾。工会组织及其业务不仅为专业特色建设提供了研究对象,也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平台。其二,全总对学院发展寄予厚望并大力支持。其三,学院地处北京,地理优势明显,吸引了一大批高素质的科研、教学人才充实到师资队伍,有足够的能力进行深入的专门研究,开发出一系列特色课程,有力地支持专业特色建设。

二、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原则与措施

要使专业特色建设从愿望变成现实,推动专业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需要遵循一些必须的原则,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

(―)基本原则

1. 特殊性与一般性相统一。专业特色建设必须深入研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整体发展趋势,将人才特殊技能的培养置于一般规律约束之下。就行政管理专业而言,人才需求的整体趋势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活动复杂化程度的加深,社会对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快速扩张,也对行政管理人才的专业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我国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组织形式、功能和社会管理模式不断创新,也要求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在技能和思维方式上紧跟时代步伐,具备应变与创新的能力。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特色建设需要在掌握以上总体趋势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劳动关系领域公共管理和服务的发展趋势及工会工作的变化规律。

2. 教学与科研并重。专业特色建设以人才培养为指引,教学工作是其直接实现手段,同时,教学工作离不开科研的支持,科研工作可以为教学改革提供方向和内容,并保证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因此,有效的专业特色建设必须是教学与科研并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特色建设需要深入研究劳动科学,探索劳动行政规律和劳工政策问题,熟悉劳工参与技巧,了解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并将研究成果通过适当的教学形式转化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3. —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可得资源。专业特色建设要将远大的目标与现实的手段相结合,通过现实手段去促进专业发展。为此,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可得资源,积极开发潜在资源。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特色建设可资利用的资源主要有:年富力强、学科背景交叉互补、对劳动科学有深刻理解的师资队伍;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在内的教学、科研资源;近年来建立起来并陆续丰富的教学、科研基地和国内外合作单位;各级工会组织及工会干部;业内专家学者等其他外部资源。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可得资源,是专业特色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

(二)基本措施

针对专业特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行政管理专业采取了以下教学改革措施:

1. 规范设置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的规范性是专业发展一般规律的要求,是保持一个专业生命力的重要支柱。针对课程设置中因人设课及机械性地强调应用与操作技能等问题,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办学点采取了相应措施:①整合师资力量,发挥专业互补功能,统筹安排课程体系与内容,杜绝各自为政、因人设课的弊病,使课程设置符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②在专业建设之初,坚持按照教育部1998年7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开设出所有行政管理专业主要课程,以课程建设的系统性来确保专业建设的规范性。这些措施保证了专业特色建设殊性与一般性的统一,使得专业发展与主流接轨。

2. 加强特色科研和特色课程建设。在保证规范性的前提下,特色建设至关重要。为突出特色,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办学点特别重视特色科研和特色课程建设。①在特色科研方面,近些年来,学院先后吸纳了一批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学科背景交叉互补的年轻博士充实到行政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中来,并引导他们在各自的专业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切入劳动关系领域,向劳动科学发展。②在特色课程建设方面,专业办学点通过以老带新,使大多数教师迅速成熟起来,陆续承担了一系列专业培养方案中计划的特色课程,有不少教师还自主开发特色课程,丰富特色课程体系。

3. 强化学生经典名著阅读。工具主义的课程体系是目前高校(尤其是二类本科院校)存在的普遍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知识层次的肤浅和知识体系的断裂。为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帮助学生克服对经典著作既陌生又恐惧的心理,引导学生从经典名著中学习观察社会、研究学术问题、阐述理论观点的方法与思路,梳理学科理论发展的路线与脉络,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办学点开设了政治学、经济学、公共行政学三个系列的经典著作选读课程,引导高年级的学生读经典,帮助有学术研究潜质的学生提高专业素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推动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科研相结合。大学阶段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应是一个主动的双向建构过程。为实现这一过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办学点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帮助其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从2007年开始,专业办学点利用学院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契机,在学生中组织起课外兴趣小组,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经过两年多的实践,2009年课外兴趣小组正式列为实践教学计划的一部分。该项工作既与预设的教学目标相一致,又能使学生获得一定数额的项目资助,便于学生为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积累资料,因此得到学生的普遍重视和积极参与。

三、专业特色建设的效果与启示

篇4

 

一、背景

 

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现在招生越来越难,教师也越来越难上课,学生就业是难上加难,这种情况有发展成恶性循环的趋势,学校,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素质评价也较低,招生教师也不愿意把学生介绍到计算机应用专业去,计算机应用专业形成这种状况,不得不让人思考,原因何在?有解吗?这些都是一直困扰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工作者的难题。

 

二、现象分析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网络无处不在,各种层次的信息技术工作人员需求很大,那为什么中职计算机毕业生又难以找到工作,通过社会调研,现在中职学校的教学存在着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当,针对性不强,教学中实作欠缺,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不到位,学生找不到学习的着力点,厌学情绪浓,学校对社会用人层次不清,对适合中职学生的岗位缺少了解,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解决,学生就业能力没有办法提高,学生就业困难,久而久之,专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死循环,学生就不到业,专业招不到生,老师没有课上,工作岗位就会减少,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加强校企融合,弄清人才需求

 

由于学校与企业缺少沟通,相互缺少了解,企业用什么人?需要哪些技能?学校缺少了解,企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方法也不知道?相互脱节,各自为政,加强校企融合,是时代的需求;校企融合的方法也很多,比如,学校可以派遣教师到企业不定时的锻炼,顶岗工作,可以不定期派遣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企业也可以派遣专家到学校指导教学或进行讲座,顶岗教学。这样长期交流,学校和企业能全方位互相了解,学校可以有明确的目的培养学生技能和职业素养,企业招到学生再次培训也会从简,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二)搞好专业建设,优化课程设置

 

计算机应用专业是一个有历史的专业,曾经是一个很红火的专业,但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变成了每个人生存的一个条件,对计算机的简单使用及专业化使用已经不再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才能干的工作,因此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要在社会上立得住脚,就要求更专业,更熟练;提高学生的技能就成了计算机专业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专业建设就成了首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要搞好专业建设,不是某个人的事,必须要团队共同努力,用集体的智慧;专业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就是根据学生要有的技能和素养来设置,要组织大量的有经验的教师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一个是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手段现在可以多样化,但教学方式一定要改革,如可以采用模块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怎样改,也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中职学校的学生素质与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主要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溥弱,学习能力较差,缺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现在的中职学生的教学应从基本知识入手,技能培训为主,根据行业细分学习内容,不能面面具到,把办公、网络、网站、网页、图片、平面设计、动漫制作、影视制作、电子商务作为不同的分支去展开教学,根据学生的主体兴趣进行细分化式的教学,做到熟练熟练再熟练,才能把中职业学生培养成初级或中级技能人才。

 

(三)提高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素质,精心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教师的专业能力决定着教学质量,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师的培养中,应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使他们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好的教学能力,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完整的企业工作经验,学校应通过学校内部建立一个教师培养的机制,利用好学校的条件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同时,也要派出去培训,一个是理论的提高,另一个是到企业中去锻炼,后者更为重要,学校可以利用校企合作来完成这方面的工作。

 

(2)制定政策,鼓励教师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熟悉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变化。专业教师对教学要有求“新”的精神,通过多种形势的学习,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把知识与技能有机的融合,用到教学中去;让学生能学得轻松,做得轻松,这也要求教师能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用模块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等新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3)教师应用走出学校进行社会,利用网络、实地调查、市场调研等方法随时关注市场动态,不断改进教学活动,使其更加适应就业需要。担任专业教学的教师应利用假期时间积极参加职业实践,了解劳动市场对计算机人才需求情况,增加职业经验,从而及时调整在校的专业教学目标和改革教学方法。同时要设法组建一支由专业教师和校外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兼职实训教师队伍,这也是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多途径加强计算机实践课教学,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有充足的实训环境,实训环境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学校应加强计算机机房的建设、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验室的建设、计算机网络实训室的建设,办公自动化模拟工作环境的建设,学生通过实训,动手能力 与掌握的知识协调、融合才能达到企业用人的标准。学校除了有硬件的保障外,专业建设还应通过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设计出企业环境,企业工作任务,用于模块教学或项目教学中去。

 

(2)开展技能兴趣小组。兴趣小组是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利用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的一个好方法,既能锻炼学生,也能帮助教师完成一些工作,也能帮助学校完成一些交给企业来做的工作,如广告栏、宣传栏等。

 

(3)拓展技能训练场所。利用实验室,把学校信息化方面的部分工作交给学生去做,既可以锻炼学生,也能减轻教师的一些任务。信息中心,学校教师的计算机维修和维护都是学生的实训场地。

 

(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在学校有教师的指导,有同学的帮助,但学生最后要走进社会,独立工作,在工作中学习是信息时代对每个人的要求,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强弱,决定着一个人以后发展的前途,所以,在校学习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篇5

关键词:金融保险;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六)重视科研,推行有效激励机制

鼓励老师在授课之余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建立报酬机制,出台评聘结合办法,深入发掘和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奖励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LagendijkA.CornfordJ.Regionalinstitutionsandknowledgetrackingnewformsofregionaldevelopmentpolicy[J].Geoforum,2000.

[2]Leeuwis,municationforInnovationinAgricultureandRuralResourceManagement.BuildingontheTraditionalofAgriculturalExtensionOxford:BlackwellScience.2003

篇6

    (一)围绕市场需求和区域发展科学定位。专业建设的首要条件是进行明确定位。专业必须主动适应区域(或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与工作岗位需求相适应。我院会计专业根据市场调查,将会计专业初次就业岗位定位于:出纳、会计;目标工作岗位为主管会计、财务经理;培养目标为:立足石家庄,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掌握会计专业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会计实践能力,主要在中小企业从事出纳、成本费用核算、债权债务核算、工资核算、纳税申报、财务报表编制、会计档案保管等日常会计处理以及财务分析与管理工作的社会需要、行业认可、企业能用的高端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

    (二)通过会计文化建设等多措并举,强化特色德育教育。为提高会计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我们加强学生做人教育,通过会计文化建设等多措并举,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道德竞争力,促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1、营造浓厚的会计文化氛围,将德育教育融入会计文化建设。会计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优良会计职业道德的准会计从业者。我们在校园内必须营造浓厚的会计文化育人氛围,做到环境育人、文化育人。比如,创建文化展览室或宣传栏展示会计发展史、会计最新动态等内容;通过校内实训基地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入校园,使学生亲身感受会计工作的实际内容;通过开展会计文化节、会计大讲堂、会计专家访谈、会计社团、技能比赛等一系列活动加强会计文化建设,使学生在浓厚的会计氛围中,时刻去感受思索,有利于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对会计工作的热爱。

    2、将德育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会计的德育教育要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逐渐形成“德高技强”的会计育人文化,并将其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在方案中,人文素质培养的课程要从不同角度强化学生的德育教育,第一学年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心理辅导等课程,帮助学生成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二学年开设法律常识、商务礼仪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课程,促进学生成熟。第三学年开设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就业指导等课程,指导学生顺利就业。此外,还要结合学生就业岗位要求,将德育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中。比如,第一学期将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专业品质融入到《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以及入学教育、企业参观等活动中;第二学期将培育客观稳健、诚实守信的专业品质融入到《企业会计核算》、《会计电算化》等教学中;第三学期安排《出纳岗位实务》等岗位实训课程,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以感悟和夯实专业文化;第四学期安排《企业财务报告编制与分析》、《成本核算与分析》、《纳税核算与分析》等主要就业岗位课程,使学生理解会计人的工作作风,塑造良好的职业素质;第五、第六学期通过校内一体化综合实训,以及校外顶岗实习,学生进行真实的工作体验,环环紧扣,将会计特色德育教育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3、将德育教育融入到会计教学中。会计教学必须把专业理论实践知识与德育相结合,在专业授课时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为人处世的道理、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等内容。在教学中注意教学方法的使用,少说教,多用案例、启发式、任务驱动等方法,让学生不仅明确各会计岗位的职责及各岗位之间的牵制机制,还要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严谨求实的职业素质,使他们在工学结合过程中悟道,逐步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三)强化四位一体的实践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我们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实践技能训练体系,全面提高技能水平,并加强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以此作为实践教学的充分保障。

    1、构建四位一体的实践技能训练体系。高职会计毕业生主要就业于中小企业,我们从主要就业岗位出发,基于会计工作过程,构建了基本技能训练、分岗位技能训练、混岗技能训练、实战训练四位一体的实践技能训练体系,将它们融入课程教学中,实现实践与理论一体、手工与电算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表1)

    2、强化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必须能够为学生进行校内仿真实训和校内生产性实训提供设备和场所,能够满足教学计划的安排,实训室支撑的能力培养要能覆盖专业所设计的全部能力。目前,我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情况如表2所示。

    (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延伸和补充,也是进行理论再检验,实现技能改进与提高,使能力体系不断系统化的场所。我们将校外基地作为学生顶岗实习的主要阵地,企业和学校共同加强监管和考核,制定《应届毕业生校外顶岗实习相关规定》、《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要求》、《会计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评定标准》等相关规定,以此促进和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率和实习效果。

    (四)提升专业教师职业能力。高职院校会计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

    1、建立外部保障体系。第一,创新高职院校教师师资管理制度,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学校要不断营造以成为专业带头人和各级教学名师为荣的教学气氛。增强教师对职业教育的荣誉感,把增强教师职业能力提升与个人荣辱有机结合起来;第二,校企共同进行教师培训,联合制定培训体系。完善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单位定期实践制度,有计划地安排他们深入生产、科研一线参加实际锻炼,增加相互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第三,完善教师考核和职称评聘标准。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和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2、会计教师自身提高发展的途径。第一,制定明确的职业发展和能力提升规划。教师应当根据学院发展规划和制度保障,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和职业能力的提升进行规划;第二,学习、学习、再学习。只有在学习中才能成长,在学习中才能不断创新;第三,有意识地加强教学能力的培养。积极参加各类培训、说课、授课比赛,参与精品课建设,主动拜师学艺,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第四,深入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参与社会服务。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途径很多,比如进行专业培训,进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职业技术资格考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还可以通过在企业锻炼过程中将理论结合实际工作,不仅提高实践技能,还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工作中的难题。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 软件技术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236-01

一、改革教学观念

首先,确立校企合作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整个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发展。其次,高职院校的教育是具有双重属性的,这双重属性是指一方面高职院校具有高职教育的功能,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具有职业教育的功能,将这二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实现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全面发展。再次,创新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高职院校培养优秀的、高质量人才的依靠,正因如此,高职院校的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创新教育制度,实现教育制度的不断更新,为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指明培养学生的方向。最后,应当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教学的客体逐步向教学的主体转变,还要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避免一言堂,不要照本宣科的讲述书本上的知识,要做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教学的全面发展。

二、改革高职院校软件技术的教学方法

首先,要将“教”与“学”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拓展职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将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述以及学生的学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操作实例讲述给学生,并在此基础上适当的穿插学生的动手实践。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制造相应的、教学需要的情景教学模式。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教学方式,是以往教学方式中所不能够达到的。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通篇的贯穿项目教学,进一步培养软件团队的合作开发的技能。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是面向全国IT企业的、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而实用型人才的典型特征是其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的同时,还具有非常熟练的操作技能。那么如何才能够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呢,他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贯穿项目教学法,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在毕业后,以零磨合的条件下,迅速的投身到工作岗位当中去,满足企业和社会对高职院校软件设计专业学生的需求。在软件设计专业中,将相关的多门课程划分为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是在模拟企业实践项目,这种方式,有效的实现了“学”与“用”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

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单一的教学模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牢固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将学生视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多多鼓励教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法、技能模拟训练法等等,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培养优秀的高素质人才。积极鼓励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众所周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仅如此,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当中,还能够打破传统授课模式的时空限制,使学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能够学习到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高职院校软件设计专业的所有课程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这对于进一步提高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后,在教学过后,推行“顶岗实习”制度。应当在整个高职院校的学习接近尾声的时候安排相应的企业实习,有学生和企业双方签订正式的录用证明,证明该学生正式被企业接受成为顶岗实习的工作人员。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公司应当派专门的、经验丰富的员工对学生进行指导,进一步加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能够让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深刻的明白行业需求,实习结束后,学生应当撰写相应的实习报告,记录自己实习期间的心得体会。实习结束后,企业的工程师应当以学生在企业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班主任应当根据实习情况给出实习成绩。

参考文献:

[1]王晓姝.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标准建设探索――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5,01:66-70.

[2]宋钰.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建设的路径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83-85.

篇8

西安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2007年始招收四年制本科生。该校为本科生开设了口、笔译两个专业方向,立足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坚持“高起点,厚基础,重技能”的教学原则,实行分级教学方案,以过程教学为导向,以项目学习为特色。在基础阶段以语言和通识为主,分别开设了欧洲文明史、自然科学史、跨文化交际、演讲的技巧、平行文本阅读、听力与笔记等特色课程;高年级阶段主要侧重于翻译专业教学,开设了商务翻译、科技翻译、网页编译、影视翻译、会议口译等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口、笔译综合能力。①可见,现行翻译教学内容已经逐渐向其他学科扩展,将语言和其他专业学科结合起来,加强了翻译教学的实践性。但缺陷在于课程设置涉及面广却不够全面,专业细化程度较低,教学内容深度不强,学科建设不够成熟,致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不足,专业方向不够明显,难以满足市场对专业型翻译通才的需要。

改革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评价机制

1改革教学方法

本科翻译专业的成立使课程与专业有了明显的区别。对于外语专业而言,传统的翻译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而对于翻译专业而言,翻译则是一门专业,旨在培养专业翻译人才,一切教学活动都以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为核心,教学活动和课程设置都应以此为根据。传统的翻译课堂教学强调理论教学,忽略了实践环节;强调语言分析,忽略了翻译技能培养。长此以来形成了“技巧讲解+实例解析+翻译练习”的教学模式,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是通晓熟练的语言知识和翻译知识,没有熟练的实际翻译能力。要培养能满足本地化行业发展市场需求的翻译人才,就得从本科教育抓起,形成良好有益的教学模式,这样也可为翻译硕士和博士教育输送基础扎实,训练有素的人才。相对而言,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有了明显改善,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西安外国语大学在教学中将培养学生的翻译思维能力和职业翻译技能放在了首位,开展“合作式”教学,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交流、协商合作等方式相互学习,完成翻译任务。

2改进教学评价机制

传统的翻译教学以单一的闭卷测试作为主要评价手段,这无法客观合理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翻译能力。根据实际需要及各门课程的不同要求,西安外国语大学目前采用测试、大论文、小论文、大型翻译合作项目、小型合作翻译任务等方式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方式,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闭卷测试的不合理性。此外,学校可以采取教师评学、学生评教、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自评的评价方式;学校也可按照本地化行业对译文质量的要求对学生译出客观检测和评价,以促进学生掌握合理的职业翻译要求,为日后从事翻译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本地化市场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和校际合作

篇9

分包人(全称):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其它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鉴于 (以下简称为“发包人”)与承包人已经签订施工总承包合同(以下称为“总包合同”),承包人和分包人双方就分包工程施工事项经协商达成一致,订立本合同。

一,分包工程概况

分包工程名称:

分包工程地点:

分包工程承包范围:

二,分包合同价款

金额:大写:人民币 元,

小写: 元。

三,工期

开工日期:本分包工程定于 年 月 日开工;

竣工日期:本分包工程定于 年 月 日竣工;

合同工期总日历天数为: 天。

四,工程质量标准

本分包工程质量标准双方约定为:

五,组成分包合同的文件包括:

1,本合同协议书;

2,中标通知书(如有时);

3,分包人的报价书;

4,除总包合同工程价款之外的总包合同文件;

5,本合同专用条款;

6,本合同通用条款;

7,本合同工程建设标准,图纸及有关技术文件;

8,合同履行过程中,承包人和分包人协商一致的其它书面文件。

六,本协议书中有关词语的含义与本合同第二部分《通用条款》中分别赋予它们的定义相同。

七,分包人向承包人承诺,按照合同约定的工期和质量标准,完成本协议书第一条约定的工程(以下简称为“分包工程”),并在质量保修期内承担保修责任。

八,承包人向分包人承诺,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和方式,支付本协议书第二条约定的合同价款(以下简称“分包合同价”),以及其他应当支付的款项。

九,分包人向承包人承诺,履行总包合同中与分包工程有关的承包人的所有义务,并与承包人承担履行分包工程合同以及确保分包工程质量的连带责任。

十,合同的生效

合同订立时间: 年 月 日;

合同订立地点:

本合同双方约定 后生效。

承包人:(公章) 分包人:(公章)

住所: 住所: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

委托人: 委托人:

电话: 电话:

传真: 传真:

开户银行: 开户银行:

帐号: 帐号:

篇10

【关键词】品牌专业 职业学校 标准 建设

加强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举措,是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的核心环节。2011年江苏省将特色专业、品牌专业的创建作为“十二五”期间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重要抓手,在全省组织开展了特色专业、品牌专业的申报、评审和认定工作。笔者既作为校专业负责人参加了品牌专业的创建,又作为视导专家参加了品牌专业的视导考查,现结合个人的实践和思考谈两点粗浅的体会。

一、对品牌专业的理解

根据省教育厅颁布的《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标准》,专业建设有合格、特色、品牌三个标准。品牌专业应该是专业建设的最高层次,它是职业学校创建的通用性强,与区域内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相适应,能够发挥示范作用的专业。分析品牌专业建设的标准,笔者认为品牌专业应该在“四度”上凸显优势。

(一)知名度高

品牌专业作为专业建设的最高层次,它应该在本地区有较高的知名度。知名度高至少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知名度高。品牌专业应该有一批在本地区有影响的教师,这些教师不仅专业知识扎实,教学水平高,为本地区的名教师、领军教师,而且专业技能较高,为本地区本专业的名技师、能工巧匠。尤其是专业负责人,其影响力要大。二是学生知名度高。品牌专业不仅曾经培养出一批在本地区有影响的学生,这些学生在省市技能大赛、创新大赛等各级各类比赛中摘金夺银,而且今后还能继续培养出这样的优秀学生。

(二)美誉度高

美誉度高就是指办学声誉好,它包括: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并被大家所认可;有较高的办学质量,学生不仅有较高的本专业操作技能,而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毕业生受到社会赞誉,用人单位满意度高。

(三)认可度高

认可度高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认可度高,与本专业相关企业认可其办学质量,愿意到该学校该专业招聘员工,愿意与其展开校企合作,毕业生出路好。二是社会认可度高,家长都乐意将孩子送到该学校该专业就读,办学规模较大。

(四)集成度高

集成度高指该专业集学历制办学、短期培训、产学研等为一体,不仅是本地区本专业专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也是本地区本行业再就业培训、员工专业技能再培训等的培训基地,还是学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基地。

二、对品牌专业建设的思考

总结和反思当前品牌专业建设的做法,要在上述“四度”凸显优势,品牌专业的建设应重点在四个方面实现“四优化”。

(一)从专业定位入手实现专业优化

专业定位是品牌专业建设的基础。根据品牌专业建设标准,要求专业设置有效对接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这是专业定位的基础,否则专业建设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但作为品牌专业,不仅应提高与地方产业的吻合度,还应引领本地区产业的发展,只有这样专业发展才有生机和活力,才能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如果简单地依据本地区本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品牌专业建设,专业建设就会永远滞后于产业发展,就很容易被产业所淘汰。所以在品牌专业的专业定位上一定要高瞻远瞩,一定要在认真调研本地区行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站在全国、全世界的高度考量本行业今后一个阶段的发展趋势,预测本地区本行业今后可能的发展变化,从长远的角度思考职业岗位的变化和专业建设规划,科学开发专业群(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专业优化。

(二)从师资建设入手实现队伍优化

师资队伍建设是品牌专业建设的核心,现在大家都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在专业教师的学历层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等方面都做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从品牌专业的高度来看,专业教师队伍还亟待优化。优化应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更新教师的观念。不少教师追求的是把每一堂课上好,在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钻研得比较多。但品牌专业的教师一定要更新观念,要对自己有较高的定位,不仅要做名教师,还要做名技师、名工程师。所以不仅要把课上好,还要在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产学研能力等方面做出努力。二是完善教师的结构。现在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主要来源还是高校毕业生。而要提高品牌专业建设的水平,必须要从企业引进能工巧匠,他们专业技能熟练,对新设备、新工艺、新生产等了解较多,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三是健全培养的机制。优秀的品牌专业教师培养不仅仅在学校内,更应走出校门,进入企业。学校一定要真正建立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制度,让专业教师有时间扎扎实实进企业实践;要完善考核制度,要让教师带着任务、带着课题去企业,带着成果、带着收获回学校。

(三)从课程改革入手实现质量优化

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品牌专业建设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质量优化,课程改革至关重要。针对当前品牌专业建设的现状,就课程改革而言应重点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调整教学内容。过去一般从“够用、实用”两个角度确定教学内容。作为品牌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实用的文化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有较强的人文素养,所以教学内容要根据这一目标进行调整,尤其要增加人文素养方面的内容,以提高人才培养的档次。二是改进教学方法。要在普遍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的基础上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积极推行分层教学,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三是灵活教学机制。要积极实施奖励学分制度,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课程机会及培养兴趣特长的时间和空间。四是优化教学安排。现在一般教学安排是学生先在学校集中学习,然后去企业顶岗实习。要提高教学质量,建议在品牌专业建设过程中做一些优化,尝试三段制,即学生先在学校学习,然后到企业顶岗实习,最后再回校“回炉”学习。

(四)从校企合作入手实现途径优化

品牌专业建设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企合作。品牌专业的校企合作要在传统的订单培养、学生顶岗实习、教师赴企业锻炼等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领域和内容,在引企入校上做更多的尝试。引企入校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引企入校建立实训室。品牌专业的实训设备更新换代相对而言比较快,就职业学校而言要让学校的实训设备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资金压力较大,引企入校共建实训室可以缓解这一压力。二是引企入校仿真生产。通过引企入校把实训教学与企业生产结合,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实习的机会,还可以提高学校实训教学的仿真度。三是引入企业高级技工参与实训教学,让他们一起指导学生的实训,提高实训教学的效果。

职业学校只有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专业与特色“产品”,才能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而品牌专业建设又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不断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共同提高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水平,推动职业学校的内涵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

文摘

基于“双闭环控制”原理的中等职业学校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基于控制论原理,构建“双闭环控制”教学质量保障框架

“双闭环控制”系统是闭环控制系统的一种,由设定、控制、执行、检测和校正等几个环节组成。借鉴“闭环控制”原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也可以是一个具有内环反馈与监控及外环反馈与评价的闭合回路。

二、对“双闭环控制”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