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能力范文
时间:2023-03-18 09:00: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业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 发展 现状 实践 思考
教师专业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引起许多国家高度重视。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第三条明确规定:“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首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近几年,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研讨与实践探索在我国教育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队伍的专业化问题在基础教育领域必须、也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重视。
一、什么是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并在教学中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相应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第一,有规定的学术水平和学历要求,即学术性与专业性;第二,有特定的能力和职业人格特征要求;第三,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四,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五,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以通俗浅显的道理来认识教师专业化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以为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教师专业化既是对教师这一特殊职业在社会各职业中的性质与地位的分析定性,又是对教师任职资格与教师发展方向的规范与要求。教师专业化所蕴含的基本意思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教师的教育培养和提高、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所不同的是,教师专业化这一概念对上述几层意思的概括更为全面、准确,理论性更强。
二、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
认识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大家熟知的。我们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论研究,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的分析,目的就是要解决好人的认识问题,即对“教师专业化”这一理念的深刻认识和理解。而理论的研究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教师专业化的研究,其落脚点还是在于实践,即把我们的认识转化为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行动。
那么,如何推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呢?我想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1. 建立和完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保障体系
教师专业化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宏伟工程,是一个艰苦复杂的发展过程,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推进,不是仅靠中小学及中小学教师自身的努力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多方面的保障机制与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国家政府部门、教育管理与研究部门、承担教师培养教育任务的各类高等院校和机构等各有关方面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都具有不同的作用,这些作用的充分发挥构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保障体系。
(1)要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形成共识,并成为共同奋斗的目标。尽管我国的有关法规和文件已明确提出了“教师专业化”问题,国家在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也采取了许多重大的措施,但就现实来看,整个社会对这一问题的认知程度还存在较大差距。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比较热烈,教育主管部门与各类学校研究落实明显不足。因此,有必要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能够从战略的高度,以新的思维、新的观念认识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真正明确教师专业化的深刻内涵及其理论意义、实践价值,从而为推进教师专业化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要立足于我国教育实际,着眼世界教师教育趋势,认真研究制定符合我国国情、适应世界教师专业化要求、规范的教师专业化标准及其实施方案,以此作为中小学教师自身努力的方向和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奋斗目标。
(3)在深化理论研究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实践的探索和相关的改革。这是难度最大的任务,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教师的专业成长应成为社会的责任,要通过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多年来,我们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特别是近年来,教师专业化有了突破性进展(如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实施等),取得不少显著效果。我们应该认真总结这些方面的经验教训,以更积极的态度、更有效的措施加强实践的研究和探索。
2. 以自身的努力追求发展
篇2
【关键词】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1. 项目建设预期目标
将路桥专业建成集教学、科研、服务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技术孵化和服务基地,并带动相关专业群的建设。使路桥专业在泛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公路行业起到更好的引导、带动和示范作用。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新理念的学习,对专业建设的具体目标进行调整,进一步提升路桥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
(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校企深度合作,形成突出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公路工程养护与管理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3)专业师资队伍。通过外引内培,下企业锻炼,技术服务,打造一支技术服务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4)专业教学条件。新建5个、扩建2个具有生产资质和真实工作场景的实验实训工区(中心)。
(5)教学改革与科研。主持省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课题4项以上;20篇以上;新增主、参编教材12本以上。
(6)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规范、完整的教学管理监控体系,建立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体系。
(7)专业特色与示范。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拓宽国际交流渠道,加强对口支援和辐射带动作用。
2. 项目建设主要过程
2.1校企深度合作,形成长效运行机制
与企业合作,形成“培养方案校企共定、订单学生校企共选、教育资源校企共享,教学过程校企共管,教学质量校企共监”五个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2.2创新和实践“项目导向、角色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依托校中企和合作企业,承接、参与武广高铁、长株潭城际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的设计、监理、检测项目,借助企业真实项目,实现学生、教师与企业员工角色互动,创新“项目导向、角色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2.3制定“工学结合、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方案。
(1)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有依据。
通过每年定期调研制度、信息搜集分析制度、专业建设论证调整评审制度,形成《人才需求分析报告》和《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通过“调研论证调整实施评估反馈再调整”的路径进行专业动态调整。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依据《专业设置与调整若干规定》和人才市场需求状况及专业岗位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
(2)构建“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初步探索系统培养,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方面进行分析,重构“基于工作务导向的课程体系”,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管理制度、教学资源等方面,初步制定路桥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的系统培养方案。
(3)建立模拟和真实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
开发所有课程标准,核心课程建立“以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分组实施”的模拟教学模式,实践课程建立教学做合一的“工区”真实教学模式。融企业文化于教学过程,侧重培养遵守行业规范规程、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4)建立“分阶段、多渠道”教学组织模式。
按照能力递进的形式组织教学,教学组织由2.5+0.5深化为 “3+2+1”模式,即在1~3学期专业基础能力培养阶段,开设《工程识图及CAD》《工程材料》《工程测量》等“理实一体化”课程与实验工取证、测量工取证、CAD取证相结合;第4~5学期,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开展桥梁施工检测、公路维修、工程预算编制等实训,跨学期建立“分段式、多渠道” 集中分散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模式;第6学期,校外实训基地,按照对口就业岗位的原则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实现岗位零距离对接。
(5)创新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采用项目任务过程考核、以真实作品或完成任务过程为依据校企共同考核、以证代考三种考核方式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利用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实行校企共同考核。
2.4打造一支师资结构合理、双师素质优良、技术服务能力强的专业教学团队。
通过“内培外引”等措施,提高青年教师学历,组织教师国外考察,拓宽技术服务面,组织教师参加高铁新技术新工艺培训、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开发等培训学习。
2.5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教学资源。
(1)共建功能完备、设备先进、产教一体的重点实训基地。
(2)校企互通,打造共享资源库平台,整合优质精品资源,满足企业人员、学生、教师终身学习的需要。建行业企业信息库、专业建设素材库、网络课程资源库、培训资源库。收集整理高铁行业发展动态、职业岗位需求、高铁新技术应用、高铁施工养护规范等行业企业信息;专业调研报告、人才培养方案等专业建设素材个;网络课程资源。
2.6加强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实现校企互惠共赢。
教学方法手段灵活多样,以 “校中企”和合作企业的生产服务项目(案例)为载体实训基地、检测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校外实训基地形成 “流动教室”,开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顶岗实习等综合实训实现岗位零距离对接。
2.7校企共商教学管理评价制度。
(1)依据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规范化管理。
健全激励与制约相结合教学监控体系。教学管理实行院系二级管理,成立督导机构;完善《教师工作规范》《日常教学检查管理规定》《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实施办法》等制度,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从日常管理和阶段管理两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创新 “分段式、多渠道”弹性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依据《构建开放式教学管理体系原则意见》等制度文件,实行选课制、小学期制、弹性学期制,实践教学动态安排。构建校企共同管理与考核、责任与风险共担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机制。依托“学院互动空间”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平台,采取定期巡视、不定期沟通等形式,实行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师傅“双指导”、“双监控”。
(2)多方参与教学质量评价。
创新企业、学生、教师三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制定合作企业定期回访制度,建立毕业生“831”回访制,即学生毕业第1、3、5年,校企一体分别完成80%、30%、10%的回访,利用调研、技术服务、顶岗实习(企业评价占60%,学校评价占40%)等途径对专业学生质量做出总体评价并为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调整提供依据。建立ISO9001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重点考核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2.8专业优势显著,引领示范作用突出。
(1)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就业竞争力强。
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2009年,2名同学分别荣获全国数学建模比赛一等奖、三等奖;2010、2011年15名同学先后斩获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铜奖和银奖;2010年,1名同学捧回全国测量技能大赛奖杯;2011年5名学生赴美实习获得EACH FUTURE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颁发的职业证书;2012年“大学生公路养护服务公司”项目入围挑战杯决赛。
就业形势好,竞争力强。本专业现在校生1450人,订单率87.3%,就业率99.3%,对口就业率94.06%,取证率100%,社会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7.8%。就业待遇优势明显,本专业毕业生上岗起薪点平均为2582元/人·月。
(2)校企共营,服务效益显著。
每年为工程局、广铁集团等开展高级技师、技师取证等各类培训和技能鉴定近300人次,为公路、铁路、地铁提供新知识、新技术等培训9000人天左右。
承接、参与武广高铁、京沪高铁、长株潭城际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的设计、监理、检测项目41项,对外技术服务创造经济效益1472.2万元。
(3)拓宽渠道,开拓国际视野。
拓宽国际教育合作交流渠道,连续为香港地铁公司举办培训班8期,2011年受越南国家工商局邀请准备对越南交通运输大学、越南国家铁路局、河内大学进行调研,2011年5名学生赴美实习载誉归来,2012年8名学生获准赴美实习。
3. 今后专业建设的思考
(1)完善“先科学院”董事会管理模式,完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2)利用铁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地方铁路协会、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等实施第三方评价。
(3)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管理制度、教学资源等方面,完善路桥专业中高职系统培养方案。
(4)提升专兼结合教师团队应用技术研发水平和引领产业发展的能力。
(5)拓展教师国际视野,提高“双语”教学能力,加强境外合作办学能力。
(6)依托世界大学城网络空间互动平台、职教新干线,发挥资源库“三个中心,两个平台”的作用,实现专业教学成果和优质资源全社会共享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忠阳.路桥专业公路勘测实践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陈晓翔.路桥行业研究报告.
篇3
《评估专业能力与执业指引》是基于全球评估行业普遍采纳的国际准则及惯例拟定的,旨在增强评估执业者的专业性、鼓励在国际业务中采用一致的最优做法以及帮助评估服务使用者理解最优做法。为便于理解和使用,本指引力求语言平实,并根据行业环境变化和发展情况适当进行了更新。指引全文共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概述了评估师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评估目的、评估业务以及职业道德。一般一个合格的专业评估师要求经过最低三年的专业培训,培训内容需要涵盖投资和金融、资产评估理论、城市规划与发展、法律、经济学和管理学、建筑施工技术等主要方面。评估师需要根据预期用途展开评估,因此评估师应该清楚地了解多种评估目的。在资产评估的日常工作中,评估师需要通过企业管理人员或专业顾问了解各资产的持有目的,区分究竟是为了经营需要、投资,还是满足企业需求之外剩余的资产。当无法向上述人员获取某个资产的情况时,评估师有义务凭借其经验、知识和专业能力,根据事实情况决定该资产最适合的类型。评估目的和价值基础在选择时必须符合有关规定,除非法定/监管要求或法律文件(例如协议或租约)中明确说明的可不遵守的情形。评估道德规范的存在使得客户和其他评估服务使用者在接受评估服务时,可以认为评估师的服务是符合职业道德的。因此,道德规范有助于增强公众对评估业的信任,使得评估数据成为用户在做决策时可供参考的重要指标。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不同国家不动产评估师所采用的一般性原则和方法。评估方法是评估师在查明所有与被评估资产和市场的相关事实后得出资产价值意见的技术手段,每种评估方法应用时都有其所需的最低要求以及适当选取时需要考虑的内容,如使用直接比较法需要存在充分数量的、能表明待估资产的价值水平的参照交易或其他信息;使用收益法则要求能够收集到足够可比不动产的租金信息,通过市值租金或可持续租金所带来的未来收益得出不动产的评估值。由于没有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评估类型和目的,所以需要评估师运用其专业判断力来选择业务中最适合的评估方法,并且要在评估报告中对采用的评估方法做出简要说明。在运用所选取使用的评估方法之余,最好还能使用另外的评估方法来交叉核对所使用的评估方法所得出的结论。若在评估业务中使用的方法不符合或偏离了上述方法,应该充分解释原因,且所用数据必须能被市场证据验证。目前实现评估公认的基本途径有三种,即比较法、成本法和收益法。在基本途径下还存在着不同方法,常用方法包括比较法、成本法、收益法、剩余法和利润法。
另外,有关绿色建筑评估的相关内容也放在了此部分中。自1987年联合国《布伦特兰报告》、1992 年里约热内卢地球峰会开始,“可持续发展”这一议题在全球逐渐升温,房地产业界也越来越关注绿色运动会对房地产发展和价值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研究表明,绿色建筑可以产生成本效益、提高居住者的健康状况和生产效率,并且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现在普遍观点认为绿色建筑所拥有的特征要素的本质(种类)和程度以及绿色建筑本身都可以提高房地产价值。本指南通过解读直接比较法、成本法和收益法三种基本方法,希望在绿色与可持续发展建筑的评估方面对评估师有所帮助。
第三部分涵盖了企业价值评估与无形资产评估的相关内容。企业价值评估是获取企业整体或企业股权的价值时最主要采用的评估类型。相对于专注衡量不动产价值的房地产估价,企业价值评估主要专注于获取企业的价值。一个企业的资产由有形和无形资产共同组成,并且需要处理某些移除、损毁、融合或迁移它处的资产,这并不由公司经营地点决定。因此,企业最重要的价值基础是其预期收益和未来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鉴于一个企业的性质,其资产构成、评估目的和使用评估方法的差异,其价值也会产生多样性。这部分指南解释了企业价值评估的本质和评估方法的适用性,并特别说明了评估值变化的多种原因。
与实物资产相比,无形资产有其特殊性。它是一项没有生产或提供货物和服务所需的物质形态的可确认的非货币资产,传统认为它主要是指商誉,近年来,被认为包括专利权、发明权、工艺流程、外观设计专利、商誉及非专利技术;版权、著作权、音乐和艺术著作权;商标、商品名称和商标名称;特许权及许可权;系统、规程、预测;软件著作权以及其它不是从其物理属性而是从其知识要素获得价值的东西及其它无形资产。需要注意,某些无形资产是经过知识产权注册并受到法律保护的。这部分指南重点强调了评估范围、需要的信息和使用的评估方法。评估无形资产的方法和不动产估价的方法类似,包括市场比较法、成本法和收益法等,选择何种评估途径(市场途径、成本途径、收益途径)和何种方法更能准确地诠释资产价值,需要评估师进行判断。
第四部分则着重讨论了除不动产及企业价值评估外的其他资产的评估,以及厂房和机器设备评估。这部分指南对适用于机器设备评估的一般评估概念及原理进行了讲解,并罗列了准备进行厂房和机器设备评估需用到的诸多方法。
会计中的资产被分为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是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不被认为会被持续使用的资产,如股票、债券、现金及银行存款等。在某些情况下,通常被按照固定资产处理的房地产也会被当作流动资产处理,包括房地产开发商开发完成作为存货准备销售的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是在如下两个广泛分类中的有形及无形资产,即不动产、厂房、设备以及其他长期资产。
其中,机器设备评估需要许多与其他资产评估相似的推理,其评估方法与房地产估价和企业价值评估相似。价值的确定还是三种通用途径,即比较途径、成本途径和收入途径。在这些途径中有许多不同的方法。最常用的具体评估方法是比较法、成本法和收益法。当使用其它途径或上述方法的变种时,必须进行充分解释,评估中使用的数据也必须由市场证据所支持。
篇4
因为爱打游戏,他毕业后成了一名游戏策划。
4年前考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时,他没有想到以后的工作会是熬夜研究应该在一个游戏中设计几道关卡、主角应从哪边出门,以及敌人应该放在哪里。至少,父母预期的那些“风光”工作―进银行、进证券公司、进“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做咨询……都没有在郭晓畅身上实现。
听说儿子找了个做游戏的工作,郭晓畅父母的第一反应是:“听上去就不像什么好事。”
郭晓畅对他的选择很坚决。大四投简历时,别的同学都“广撒网”,他从头到尾只投了同一个行业的同一个职位:游戏策划。这么做当然跟他自己喜欢打游戏有关。基本上市面上出现的所有游戏郭晓畅都玩过。“我认为电子游戏是人类迄今为止创造的最有效的信息媒介,有潜力并且有实力真的成为所谓的‘第九艺术’。”郭晓畅说。
他自称是伴随着“多媒体”长大的,在他看来,电子游戏才是“多媒体”的最终形态,受众在传统媒介中单方面地接收信息,电子游戏却能让受众跟媒介实现自主互动。而他认为,人在信息面前永远是贪婪的,“如果你喜欢一个虚构的角色,只看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的演绎,很快就会满足不了你的需求,而在游戏中,你可以与ta交谈、跟ta互动甚至随ta踏上冒险旅程,尽管这些过程可能仍然是受控制的、有台本的,但体验已经与阅读和观影有本质的区别。”他说。
游戏玩得越多,郭晓畅的“表达欲”越强。大三下学期,他开始找机会和做产品经理的朋友交流“如何才能进入这一领域”,说不定未来能有一款属于自己的游戏。
当郭晓畅试图把自己的爱好―打游戏发展成职业“游戏策划”时,曾受到劝阻:“爱好和职业是两回事”,但他想到能有一款自己的游戏就兴奋。而且他做了研究,国内即便已有腾讯、网易等大型公司开发游戏,但还没有一所大学开设对口的“游戏策划”或“游戏设计”专业。程序员和美术都不缺,就是没有游戏设计,国外大学才有,意味着这个领域的人才非常稀缺。
但是腾讯和网易并没有成为郭晓畅的首选项,他看中了规模不大的莉莉丝科技―一家做出了《刀塔传奇》的游戏公司。2016年7月的ChinaJoy游戏展会上,他专门请朋友带着去了解这家公司的产品。
篇5
关键词:外语院校 国际贸易专业 人才培养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互相交融的经济来往对全球商务活动带来了新的要求,这些不断变化的发展现实,对我国高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然则,从收集到的50余家两江新区、滨海新区、浦东新区的企业资料,笔者发现,目前我国国贸专业人才的培养仍以被动式理论教学为主,而且过于注重专业能力培养而忽略沟通中的文化元素,与现实需要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滞后。目前本科类院校的毕业生,80%以上还需要企业较长时间的二次培训。在这其中,尽管外语类院校的国贸专业学生,因为其语言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复合而独具竞争力,受到企业的青睐,但仍然存在能力与现实有差距,掌握语言而不懂文化的不足,给企业和毕业生都了极大的困扰。本文根据环境变化特征,分析国贸专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特征,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外语类院校教育培养现状,有针对性地构建新环境要求下,外语类院校国贸人才的职场定位及综合能力培养提升模式,并给出实施的建议,为我国外语类院校培养新型人才提供参考。
二、专业能力定位——国贸专业岗位KSAO模型分析
本文依据KSAO模型框架,通过问卷对重庆、上海、天津50余家涉外型企业(包含英、法、德语企业)的国贸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调研,分析得出国贸专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K板块,要求掌握系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知识、具备系统全面的经济管理基础知识;S板块,要求具备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基本的国际市场拓展及策划实作能力、国际商务领域沟通谈判能力;A板块则包括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O板块则包括健康的性格特征、良好的工作及竞争态度以及行为习惯。一般而言,专业能力将成为核心的竞争力,国贸专业的就业竞争力主要来自于K、S板块能力。
通过专访,对国贸专业岗位综合能力需求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调研的结果发现,80%以上的企业认为目前的学生普遍掌握了专业知识,但是文化素养偏弱,综合运用能力弱。从目前的人才使用来看,仅仅具备语言基础是难以获得良好的沟通效果的,特别是长期的合作中,对文化素养的要求和多元文化的沟通能力要求更高。而目前偏重专业和理论教学的模式,是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层次国贸专业人才的。
三、综合能力培养——多元文化互动教学模式构建
从调研及分析结果来看,我们需要调整培养思路,实施差异化培养,对外语类院校国贸专业能力培养结构及模式进行理性思考和优化。同时,互动式教学效果在综合能力培养上具有良好效果,本文构思在培养体系优化中,引入互动教学模式,以专业知识点为教学基础,通过教学资源平台的帮助和外部资源的支撑,特别是与企业实际的接轨,采用双师互动式教学模式,将系统性的知识从多种渠道传递给学生,同时融入文化元素,不仅优化学生从知识和能力结构,也塑造学生的国际化文化素养。
根据教学内容及目标的特点,我们拟在该模式中构建2个培养板块,分别是专业课程体系与互动的多元文化仿真实践教学。其中,专业课程体系是完成专业的知识及能力教学,这个体系需要加大实际执行能力的培养。而仿真实践教学作为实作的模拟,引入多元文化资源,优化应用型人才的实验、实训、实践培养,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专业能力课程体系
根据目标岗位专业能力要求,保持外语类院校语言优势,构建以外贸业务流程为主的专业课程体系,提升学生专业基础及工作能力,具体包括三个子板块和两个层级:
(1)三个重点板块。K板块,强化国贸领域的专业知识,具体课程包括:大学英语、经济学基础、国际贸易基础等,构成国贸专业教育基础。S板块,专业和实作能力教育,具体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策划课程设计、国际结算实训、国际贸易模拟实习等,这一模块是国贸专业能力实践教学的核心。而A、O板块则合成一个板块,培养和发展学生适应国贸工作环境的一般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具体课程包括:外贸英语函电、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务礼仪、跨文化沟通、跨文化营销等多种跨文化综合能力。这种知识构成与现行的多数国贸专业教育在实践教学上,有着较大差异,比原有的教学增加了25%以上的实践和文化教学环节。
(2)两个层次。首先是专业基础教育,这包括设置的三个板块的核心内容学习,让国贸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在遇到各种工作情况时,具备基本的专业素养,完成规范性的操作。然后是多元文化与专业综合能力提升的层次,通过丰富的资源和引导,特别是实景教学、环境模拟的教学手段,通过参与、实践,完全置身于逼真的国际商务和多元文化环境,推动学生随机应变的动态能力,从而发现自身的特点和有目标地拓展提升自身能力。这种层次划分,比起原有的教学,更加突出了文化环境和动态能力的重要性。
2.互动实景仿真实践教学
调研中发现,环境再现、师生互动的动态课堂讲授模式,能够实现多种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借助多媒体技术,除案例教学外,将讨论式教学、辨论式教学等多种互动教学方法大力引入,建立起良好的知识掌握方式和教学互动关系。特别是实景模拟其他文化的节日、习俗和生活环境,课堂生动有趣,学习兴致高,既能确保学生能动性的发挥,还能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就目前存在的企业实习难以大面积铺开的实际情况下,构建实景实验室,实施实景实训仿真教学,能够有效地解决所面临的难题。同时,仿真教学将加快以下几个方面目标的实现:第一,基础能力培养。这一部分包括语言听说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国际贸易专业体验及认知;第二,基本业务操作能力。主要是国贸中的单据、程序等专业操作能力的认知与掌握;第三,综合事务的处理能力。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中,推动学生将各种能力综合起来解决事务的能力;第四,创新创业能力。包括组织各种活动,如:创业大赛、沙盘推演、营销策划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开拓能力和积极心态。
四、国贸专业阶梯互动教学模式实施的建议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于变化较快的领域,时代感极强,受到政策和环境影响巨大,外语类院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需要考虑差异化的定位与竞争力。在完善和更新外语类院校国贸专业培养体系中,教学目标必须立足于社会需求,学校构建基础及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验的教学平台资源,而联合企业,搭建创新思考和创新培养的实训实践平台,将能够更好地搭建层次清晰的能力培养平台。借助现代教育工具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平台,储备丰富的教学资源以满足互动教学中,场景、案例教学的需要,不但有配套的课程教材,还应该完善相应的辅助读物、影音资源,满足培养人才的需要。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实施与发展建议:
第一构建阶梯互动教学模式发展的良好环境。由于需要的资源多、更新快,为了充分调动师资队伍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研究与实践,实现各种资源的持续更新完善,需要学校给予必要的支持和鼓励,营造良好的教学改革氛围。
第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目前高校国贸专业教育中,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上偏重理论水平,与现代的要求不相符合。国贸专业教师应该通过邀请外贸企业相关实战专家、企业管理者进行专门的师资培训,也可主动与企业联合,获取师资或者承担横向课题,加强实践型、操作型师资的获取和积累。
第三建立完善的配套硬件教学平台。国贸专业互动教学模式离不开必要的硬件设施的支撑,通过完善教学硬件平台,还可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可以随时获得知识补充,教师与学生还可以在课后继续开展互动教学,从而突破传统教学中时空的限制。
参考文献:
篇6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能力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作为新兴专业,顺应了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教学、科研和生产发展的需要。但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开设电子信息专业的院校逐步增多,未来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会更加严峻,竞争会更加激烈。毕业生的质量是电子信息专业竞争成败的关键。从培养规格看,本专业学生应具备各方面的能力,由此我们将培养规格中的各种能力进行分类,整理出与之相对应的各门课程,具体分类如下:
1.工程计算基础能力。主要包括:数学计算及应用能力,主要涉及的课程有:中职数学、中职物理。
2.外语应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能力,但对中职生来说,主要是专业术语和常用元器件型号识别。主要涉及的课程有:中职职业模块英语。
3.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程序的设计能力、protel制图能力,主要涉及的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技术及应用综合训练。
4.电子工程基本分析与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常用电子仪器使用能力,电子电路分析、应用能力,单片机应用能力,阅读与绘制电气图能力。主要涉及的课程有:电装实习、ptotel2004、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电路原理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路实验、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技术及应用综合训练。
5.电子信息产品的分析、设计、安装、运行维护等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工业标准的理解能力,电子信息产品分析、方案的理解及初步的设计能力,方案实现和系统测试能力,电子设备维护检修能力,跟踪新技术能力。主要涉及的课程有: 通信电子线路、电视技术、电子测量、家用电器技术实训、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通信电子线路实验与设计。
6.专业综合能力。主要包括:根据实际应用需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电子系统方案设计与实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主要涉及的课程有:数字电视、家用电器技术实训、无线电调试中级工实训与考工、毕业设计。
7.研究与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巩固和扩展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主要涉及的课程有:电子应用基本模块训练、数字化测量的实践训练、常用控制系统的设计实践。
二、专业能力实现的三个层次
1.基础训练。主要通过课堂实验、电子工艺实习等环节,训练学生识别选用电子元器件,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测试简单电路、掌握焊接安装工艺等。通过对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性能测试和对各种电路性能指标测量,巩固学生所学电子技术理论知识,学会正确使用仪器仪表和科学测量电路方法,为后续实训环节打下基础。
2.模块训练。就是对某一门或几门课程进行专项实训,也就是课程设计,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能掌握一些专项技能,积累一些实际电路知识和工程知识。通过以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电路等为主的实际应用电路的设计、制作安装、检测与调试,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并为后面的综合训练做好准备。
3.综合训练。主要采用项目、大型设计竞赛、毕业设计等形式。项目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申报校级项目,或是参与教师课题等;大型设计竞赛指的是,参加全国、省市中职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毕业设计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最后阶段的教学实践环节。目的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查阅资料、选择方案、设计电路、制作电路板、安装调试、撰写报告等环节,系统地进行电子电路工程实践训练,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7
关键词:中职生;能力因素;非专业能力
一、绪论
1.1目的
本研究试图探讨拓展活动对“非专业能力”提高的效果,以期待可以探寻一条新的道路以改善中职学生的“非专业能力”现象。即帮助中职学生正视自身“非专业能力”的问题,并通过拓展活动的形式共同解决同一个困扰他们的问题,已达到使学生认识到“非专业能力”提高的重要性。
1.2方法与对象
本课题以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等方法理顺拓展活动原理、激励理论与中职德育建设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与方法论;其次,通过比较研究法,对拓展活动对“非专业能力”提高的实践研究进行审视与评估;再次,通过个案研究法,以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学生个案为例,探索拓展活动对“非专业能力”提高的实践研究,如何更好地运用相关理论,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注入活力。
二、结果与分析
在深入访谈大量文献查阅以及专家评价的基础上编制了中职学生为调查对象测量“非专业素质培养情况调查”。本研究采取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两个指标来鉴定问卷的效度。这一测量涉及时间上是否推迟任务执行这一个方面的内容。该问卷9月初统一交给课题组负责人,在校生问卷的发放和回收由课题组成员完成。排除种种情况造成的废卷,我们最终得到的全部有效问卷是187份,废卷13份,平均有效率为88.55%,符合卷调查的一般规律和标准,可以进行数据分析。对所有问卷,利用SPSS11.5软件处理数据,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价值。
2.1参加拓展活动动机的职务特点分析
2.2 年级、性别对中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影响
以年级、性别为自变量,以非专业能力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以探索各个自变量的主效应和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通过分析得出,年级在提高非专业能力总分上的主效应极其显著;性别在提高非专业能力总分上的主效应显著;年级与性别交互作用不显著。为了明确提高非专业能力在不同年级与性别的差异性。
2.3中职学生非专业能力的性别差异
以中职学生性别为自变量,以中职学生非专业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得出,,在提高非专业能力总分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同低年级的学生相比,高年级的学生更多的提高非专业能力行为;文科专生比理科专生的学生有更多的非专业能力行为。
2.4正式问卷信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同质性信度系数(克隆巴赫a系数)和分半信度作为信度指标,对
中职学生非专业能力问卷进行信度检验。
经过信度检验,中职学生提高非专业能力问卷的总体和四个维度的同质性系数在0.690~0.890之间,分半系数在0.871~0.910之间。表明问卷信度尚可,可以作为调查研究工具。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3.1研究结论
历时一年的研究,我们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查与实践活动,就课题研究层层深入,取得了预期的成效。本次实践研究,得出结论主要如下:
1、本研究编制的《非专业素质培养情况调查》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进而有效指导中职生“非专业能力”活动开展的测评工具。
2、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拓展活动的结构主要包括五个因素:观念、知识、能力、品格、方法等其他因素。
3、拓展活动主要出于兴趣、交往、才艺欣赏、成就因素等,自主性因素并不显著。成就因素、才艺欣赏因素、交往因素、兴趣因素。因此,各学校在创设并开展中职学生的拓展活动时,应结合此种特点进行课程规划及内容设计等。
3.2建议
由于时间有限,人员有限,存在不足之处在下一步的研究中,我们将重点开展一下两方面的工作。
1、完善对“拓展活动对‘非专业能力’提高的评价指标的研究;
2、干预内容待深入,干预方式需进行多样化的比较与融合;
3、延长干预时间。
篇8
关键词:教育思想;沟通能力;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H0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9-0318-01
教育部职业教育艺术设计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林家阳教授在郑州举行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研讨会”会上指出:“学生应具备两种能力――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综合能力和社会能力;走出校门时应‘四会’――会创意、会言谈、会文字、会交流。”林教授谈的是一个对学生工作、生活至关重要的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在此,我主要谈谈设计类专业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希望对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所帮助。
一、设计与语言
从“设计”这两个字构成来看,两个字都有言字旁组成。和其他言字旁组成的字一样,都与声音有关系,例如:说、评、讲、讨、论、议。从构字方法这个角度来分析,一开始设计就与语言结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一个专业名称,“设计”主要蕴含规划、谋划、制作事物之意,是手脑并用的产物。富有戏剧性的是,在应用性较强的包装设计被称为“无声的售货员”,而广告语设计则是打动人内心的“一把钥匙”,由此看来设计与语言既矛盾,又相互依存。
实质上,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交叉学科,融合了绘画、人文、传播学、心理学、营销学等众多学科。例如视觉传达设计又称视觉沟通(Visual communication),通过图形或文字,准确、轻松地传达给受众信息,称得上是沟通设计(Communication Design),而语言恰恰是其中主要的传播方式。
设计行业属于服务业范畴,设计作品经过反复修改之后呈现在客户面前的时候,往往需要设计陈述。专业的4A广告设计公司,采用的方法是:由专业客户服务专员扮演客户与设计师之间沟通的桥梁,设计师不与客户直接沟通。专业的客服人员往往经过专业培训,语言沟通肯定不成问题,但是也存在设计理念、设计思想在传递过程中被曲解的问题。而中小型设计公司在设计陈述时,一般采用老板或设计师与客户直接沟通的方式。设计陈述时一般采用PPT演示或视频的形式。如果是客户要求多家设计公司同时比稿,进行设计陈述的人员的语言表述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全民创业的背景下,大多数小型设计企业,老板、设计、客服“一人担”的情况并不罕见,与客户的语言沟通就不仅仅局限于设计陈述的问题了。
二、设计与沟通
由于设计类招生加试美术,而长期以来文化课录取线远低于普通类专业,造成了设计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相对低于普通类专业。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美术学习的背景,容易造成了设计类学生和从业人员相对内向、喜欢独立、不被别人思想影响的性格,个别性格突出的甚至出现偏执、孤僻、不合群的情况。而设计公司往往工作压力较大,设计的过程需要深入思考,设计师整天埋头苦干,加剧了与人沟通存在问题。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设计行业从业人员特别是设计师存在沟通困难的问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喜欢独自创意,认定自己设计的一套,缺乏团队协作能力。(二)不喜欢与客户沟通,认为客户没有审美,将客户放在对立面。(三)不擅于公开场合阐述创意,会有胆怯、紧张的心态。(四)书面文字表述能力较差,逻辑性不强,归纳总结能力差。(五)不善于与设计行业以外的人打交道,不关系社会,显得与社会脱节,特立独行。
而社会往往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设计师,“搞艺术的”、“个性”、 “长发”、“大胡子”、“穿着另类”、“非主流”成为了设计师的标签,常人在与设计师打交道前,已经存在此类人不好打交道的固有印象。
三、语言沟通能力培养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在教学环节,多鼓励学生参与讨论、研讨、表述等教学互动环节,鼓励学生展示自己风采,从而摆脱紧张感;
(二)变革考试形式,增加口试。例如设计类课程,对学生讲解设计说明进行考核;
(三)组织关于专业的演讲赛、辩论赛,扩大学生参与面,为学生积累专业语言表述素材;
(四)改革《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注重以使用为主的书写能力训练,切实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五)设立《沟通》类课程,设置场景再现、模拟冲突等教学内容,使学生正视沟通中出现的问题,并学会处理的办法。
(六)组织即兴谈话、书面表达、汉字书写等活动,使学生在娱乐中提高语言表述能力。
(七)重视学生礼仪知识培养,以讲座的形式讲授礼仪类知识,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逐步改变学生社交能力;
在学校,大量出现会创意、会设计,但不会语言表述的学生,这些问题在制约着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在世界级的设计公司,薪酬分为三个等级:低级――具备设计能力;中级――具备设计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高级――具备设计能力、文字能力、沟通能力。我们培养人才,应该树立终身原则,即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终身使用的能力。不仅能够使学生找到工作,更为以后职位升迁打下坚实基础。语言沟通能力及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我们在人才培养中更加重视。
篇9
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离不开课堂教学;教师专业能力的高低,也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来检验。所以,在提高教师专业能力过程中,必须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
我校在发展教师专业能力的探索中,利用校内现有的资源,以本校教师为主体、以“同课跟踪”为主要手段,辅之以“请进来”“走出去”等,以《穆家峪中学“阶梯发展”模式课堂教学改革》课题推进为抓手,引导教师通过互相研究学习、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以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组织能力为突破口,逐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进而不断提高教学成绩,形成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发展、提升、创新、超越的互相促进的机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同课跟踪”,即相同内容,由同一位教师先后在不同班级进行授课,采取“两备、两讲、两听、两评,一反思”的基本形式进行,即在主讲人主备基础上,教研组教师集体备课,然后主讲教师讲课,其他教研组成员听课。之后,教研组成员共同评课,进行教学设计的改进。再由主讲教师授课,其他教研组成员听评课。最后,由主讲教师形成系统反思,其他成员反思自己的收获。以此方式教师共同研究一节课怎样讲才算落实教学目标,达到训练学生学科思维的有效的课堂。同时,促使教研组内部形成互助、研讨、和谐的教研氛围。
我校以课题的形式确立数学教研组为实验组,以一年半为时限,首先推进这项工作。课题开始的第一个月,学校组织拓展训练、座谈会、茶话会等,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进行“破冰”,增强数学组任课教师的沟通意识、团队意识。主要解决数学教师间自我封闭、团队意识淡漠的问题,为今后在活动中进行良好的沟通奠定基础。之后,以提升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组织能力为突破口,踏踏实实抓“同课跟踪”。在这个过程中,抓手是《穆家峪中学“阶梯发展”课堂教学改革》,有效落实提出的“目标导入、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训练测评、盘点反思”的五个教学流程,引导教师逐步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推进数学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为了很好地推进此项工作,首先由数学组中唯一的一名市级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引领,明晰基本的操作步骤。然后,开始按照课题相关要求进行逐人逐课的教学探究活动。由于用“同课跟踪”研究一节课耗时至少5个小时的集中活动时间,故每学期每人只能进行两节课的研修活动。
在研修过程中,我校先后多次请教研中心教研员到校有针对性地对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同时利用我校与新农村中学、水库中学手拉手学校的条件,每学期组织数学教师参与一次他们的教研听评课活动,转换思路。还安排数学组4名教师参加“卡西欧杯”第八届全国初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与展示活动,开阔视野。学习归来,4位教师将自己的学习体会在本教研组及全校教师中进行交流,并提出可借鉴的建议供大家进行参考研究。
篇10
当今时代,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国际交流与国家间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据此,本文提出了高校外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并指出目前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文化教学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文化教育从认知、情感、行为、语用等诸多方面实现对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能力;文化教学;文化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精神是当代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之一,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外语专业学生的培养多偏重于语言技能的训练,并且对于文化教学只是偏重于如何理解和吸收外国文化以便能与目标语人群更好地交流,忽视了外语学习在本土文化国际传播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且没有将文化传播能力作为外语能力的一部分给予重视。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提高外语专业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化传播意识和能力是时展的要求。近年来,随着国家提出“文化强国”理念以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国家外语能力等课题成为了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作为构成国家外语能力的主要力量的外语专业学生的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也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提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服务于美国国务院外交服务学院的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其经典著作《无声的语言》中首次使用了“跨文化传播”一词,其英语表达有“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其它常见的翻译方法包括有“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交际”等。其中“跨文化传播”被认为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领域;“跨文化交流”则较多地用于国际关系和政治外交领域,关注不同文化形态下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展开的相互交流对于国际政治以及国际关系的影响;而“跨文化交际”多用于外国语言学或外语教学研究领域。
随着教育的改革、时展,以及外语教学自身的发展与完善,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育的教学目标经历了从注重语言知识能力,发展到语言交流能力,又扩展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外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其主旨是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正确看待文化冲突问题,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并且提高与目标语人流的技巧。然而,本文认为外语人才“跨文化交流能力”只是强调了个体适应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没有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当今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并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更加频繁,既包括人类文化交往层面的跨文化传播,又包括日常生活层面的跨文化传播。因此传播中国文化,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是时代的需求与呼唤。外语专业大学生应该是一个既具备高水平的外语语言技能,同时又能具备较高母语和目标语文化的知识和素养,能够承担和肩负着互为介绍和传播中外文化的特殊使命。在国家“文化强国”发展战略下,对外语专业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外语教育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的重要体现,更是高校外语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文化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教学方法以知识讲授法为主。语言与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包含着语言,因此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密不可分。目前我国高校外语专业的文化教学主要是以设置文化课程为主,教学方式也主要是以对目标语文化知识的讲解和介绍为主,教育的过程类似“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在这种以文化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中心、是关键。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主要是对知识点的背诵和记忆。而对于学习效果的质量保障便是“考试”。可以说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使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脱离,忽略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另一方面难以让学生产生文化体验与跨文化意识,导致无法真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文化教学忽略母语文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外语文化教学一味侧重于目标语文化的学习,师生双方关注的焦点均放在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忽略了母语文化的传承与学习;与此同时,外语文化教学的教材主要以介绍目的语文化为主,很少涉及母语文化。其结果导致外语专业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会用英语正确表达中国文化,一味地顺应西方强势文化,“一边倒”式的单向交际。对于这种现状,南京大学教授从丛(2000)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现象,表达了对大多数外语专业学习者不能很好地用目的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显现,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忧虑。
(三)文化教学与“育人”相脱离。培养什么样的外语人才,是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然而我国高校外语教育长期以来只是片面专注于对学生外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对于“人”的培养。尤其是在文化教学中对中国文化敬而远之,对目标语文化盲目接受与崇拜,会逐渐使外语专业学生变得越来越“外国化”。我国高校培养的外语人才应该是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同时又要具有中国文化根基、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交流中成为真正的文化传播者并得到尊重。
三、从文化教学到文化教育
从本质上来说,文化教学的中心是文化知识,而文化教育的中心是人的教育,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对外语专业学生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应该从文化教学提升到文化教育,对外语专业学生实行语言、文化以及知情意全面的培养,即实现文化与知识的结合,教书与育人的结合,读书与做人的结合。文化教育在传递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并促进外语专业学生认识文化、掌握文化,发展文化自觉,增强文化传播意识,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从心理学维度来看,跨文化传播能力包括三个层面:分别为认知、情感、行为。认知层面包括目的文化知识,以及对自身价值观的认识;情感层面包括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灵活性、共情能力、悬置判断的能力;行为层面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关系的能力、在跨文化情境中完成任务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以文化知识为中心的文化教学难以实现对学生的情感与行为层面能力的培养,更难以实现对学生的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一个合格并与时代同步的英语专业教师要具备好的语言基本功,广博的专业知识如,语言学、文学、翻译学等,还应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包括目的语文化素养和母语文化素养)。可以说当今时代,高校外语教师职责不仅要教好学生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更要肩负起对“人”的培养的责任。而良好的文化素养是育人的关键。一是对于高校外语专业教师来说,尤其是要提高自身的母语文化修养。因为擅长外语和外语文化的外语教师,只能成为教书匠,而无法成为真正的语言教育者。二是从语言教学来看,只有认清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掌握母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精华,才能更好地理解母语与目标语的共性与差异,才能更好地完成语言教学任务。
(二)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对于高校外语专业教师来说,还要充分意识到自身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以及言行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影响。正如科学教学之父赫尔巴特所提出的:“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在学生学习目标语语言和文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目标语文化及思维方式的影响。因此教师对于目标语文化的理解、解读和评价是及时引导学生文化价值观和批判性思维的关键。同时高校外语教师更要热爱中国文化,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并且要拥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
(三)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正如美国语言学家ClaireKramsch(2000)所说:“语言表述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两者不可分”。如果语言教学脱离了文化教学,那么它将是机械的、片面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承载着一种文化的政治、经济、传统习俗、思维方式等多元的文化信息。因此,不存在“存粹”的语言教学,而把文化知识局限在文化课程之中也是舍本逐末。事实上,所谓文化教育并不是要求教师要大讲特讲文化课程,一方面是要在语言教学中充分挖掘语言所蕴含的文化知识,寓文化教育于语言教育之中;另一方面,在介绍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念的同时,适时导入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念,使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既要考虑到母语与外语两种语言本身的形式和结构的不同,又要体验不同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
四、结语
在当今全球文化软实力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是我国高等外语专业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也要求高校外语专业教学要顺应时展的趋势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提出应是顺应时展和国家需要的历史选择。针对于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本文提出了文化教育能解决目前现行以知识教育为主的文化教学的现状,从而能够从认知、情感、行为、语用等诸多方面实现对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ClaireKramsch.LanguageandCultur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鲍志坤.也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外语界,1997,1:7~10
[3]曹文.英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3:12~16
[4]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5]戴炜栋,王雪梅.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再思考[J].中国外语,2011,2:4~11
[6]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7~31
[7]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8]姜飞.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9]束定芳.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1996,1:11~17
[10]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1]王银全.从国家战略高度审视我国外语教育的若干问题[J].中国外语,2013,2:13~24
[12]文秋芳等.美国国家外语能力建设模式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6:854~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