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专业范文

时间:2023-04-08 20:36: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外语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外语专业

篇1

关键词:“专业+外语”;课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外辅导;考察方式

外语院校的独特语言资源优势对非语言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专业课教学中运用外语具有一定的条件与客观的基础。外语院校在招生中对学生外语具有较高的要求,同样在非语言专业的招生中,对学生的外语水平要求也比普通高校的高。这也是非语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的基础条件。因此,《国际政治概论》在外语院校国际政治专业教学中便使用外语工具与外语资料进行教学。再加上《国际政治概论》课程的国际特性,《国际政治概论》课程不论从课程性质还是教学目标来看,外语的使用是必不可缺的。目前,外语院校的《国际政治概论》大都以英语的使用为主,而且国际政治的主要理论和著名学者来自于英语世界的国家,故而,这里主要讨论《国际政治概论》与英语相融合的“专业+外语”教学模式。

一、“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含义及特点

“专业+外语”教学模式是一种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是将专业课与外文元素相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课程教学模式,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为一体的系统教学。

“专业+外语”教学模式具有几个独特的特点:一是资源整合,专业课的知识结构与外文元素在教学内容中重新构建为一个新的教学内容体系。二是内在协调,外文元素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从逻辑结构、语言场景、资料观点等方面实行融合。三是专业为主,外语为辅。“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融合中要突出专业的重要性,外语是为专业的提升而服务,外语处于辅助地位,不能喧宾夺主。四是“专业+外语”教学模式是一个体系,从课程内容、大纲、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教学辅导(课内与课外)到考察方式等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包含在内,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专业与外语的融合与协调。

二、“专业+外语”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办法

(一)教材欠缺,不利于非语言专业的专业课教学

目前国际政治概论的教材版本主要有,陈岳教授主编的《国际政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迄今已经修订了三次;李少军著《国际政治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再版三次;梁守德、洪银娴著《国际政治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2004年改版为《国际政治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这些教材的内容理论性较强,专业程度较高,研究领域较广,是针对专业院校国际政治专业的学生使用的。外语类院校的国际政治概论课程还没有专门的适用教材,大多选用上述三种版本中的一种作为参考。这对外语院校国际政治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是有制约的。

外语类院校国际政治概论课程没有专门的适用教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做出更多的努力,在教学中自己编制教学内容,原则就是将外语类院校语言资源优势与国际政治概论的专业特性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专业与外文的有机融合,将外文的工具功能与外文专业素材有机融合进专业知识的教学中,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与外语能力提升的双重教学目标。

(二)师资不足,制约了专业课教师之间教学方法与教学经验的交流

国际政治概论与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相比,在我国的开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我国高校担任国际政治概论授课的教师队伍数量较少,历史较短、经验较少,国际政治概论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研究也比较有限。外语院校的国际政治概论的开设始于近几年,教学方法更加单一,经验也尤为不足。师资的严重不足制约了该课程的有效教学。

针对此种现象,可以通过自己培养与向外借用的双向途径来解决。一是自己培养。本专业教师通过外派学习和特殊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外语能力,将专业与外语进行有机的整合,成为适应“专业与外语”教学模式的教师。该种方法是在本专业师资充足的情况下,允许教师不需要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直接将课程与外语进行融合的训练。二是通过评聘外籍教师弥补专业教师的外语能力不足,这属于外来嫁接,并没有直接实现“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有机融合,需要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同时学习外语教学方法与技巧,不断进行整合。这种方法属于一个过程渐变,是一种在本课程不间断,而教师不能独立直接完成的情况下的选择。三是跨院系师资共享。本专业教学资源不足以满足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在同一所高校内,其他院系的相关专业教师可以相互借用,达到师资共享。对其他院系采用的“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可以吸取并借用师资,发展本专业。这种“借鸡下蛋”的方法在专业课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也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三)专业课教学研讨机制欠缺

高等教育中存在的现实是专业课程教学中几乎是一个教师讲授多门专业课,而且一门专业课一般只有一位教师担任,这样就造成一门课程的教学在校内几乎没有共同的研讨基础,教师担任多门专业课,也使得教师在一门专业课中的时间、精力与专业水平有限,影响了专业课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针对专业课教学现实状况的教学研讨机制严重滞后与不足,导致教学中教师之间的教学方法研讨几乎不能展开,也制约“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探索。

基于此,在信息网络技术发达的条件下,全国的高校可以通过设立同门课程的教学研讨会,对同一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技能、存在的问题、各自的经验等进行讨论研究。全国范围的同一门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会的成立势在必行。借助网络,进行网络研讨会,既节省时间、又方便教学方法的讨论与经验交流,更主要的是提高了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感专业课程教学独立性的弊端,专业课教学似乎变成了教师自己的独门绝技或闭门造车。当然,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学习一些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但是研讨会还是应该设立的。比如,国际政治概论已经是目前高校的必须课程,教学的范围广、层次高,从本科教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都有该课程。全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该门课程,当然,不同的院校有自己的课程特色,但是,国际政治概论中的基础理论、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等还是基本一样的。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内《国际政治概论》的教学与国外高校的国际政治学课程的教学逐渐接轨,该课程的教学研讨在国内高校,甚至与国外高校的研讨也已经成为可能和必要。一是全国专业课程教学研讨制度、机制的建立。机制和制度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基本保障,没有制度,研讨会将流于形式,失去意义。二是建立专门性组织机构,提供研讨平台。目前,我国外语院校数量有限,都开设国际政治概论课程,学生培养的目标基本一致,教学的内容基本相似,这非常有利于外语院校《国际政治概论》课程研讨会组织的建立。当然,除了外语类院校,全国的其他开设国际政治概论或其他专业课程的学校也可以联合起来,建立该课程的教学研讨组织。

(四)重视不够,主动不足

“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创新在我国外语类院校是一项新的课题。它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关注与协同努力。中央政府部门,教育部门,各省市的教育机构与部门虽然也不断的强调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但是,没有形成必要的规章制度,政策与计划的落实往往不到位或流于形式。各类高等教育院校一直以来也提倡和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但是专业课的教学方法的重视程度还是有限的,形式比较单一。再加上,高校更多的是在拼科研、拼就业率、拼知名度,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对于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关注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了。最关键的是专业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的主动性低。由于大学的课程教学质量很难有一个尺度给予衡量,也没有一个健全、科学的激励、监督机制。再加上,专业课教师除了大量教学任务外,更多的是科研的压力。因此导致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教学方法的主动关注程度较低。

整体而言,对专业课教学方法的探索是很有限的。“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推行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样才能提高“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其次是该教学方法的运用不能生硬嫁接,要实行有机融合。不论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外辅导还是考察方式,对专业与外语的有机融合必须是内在的协调。毕竟外文语言与中文语言是两种不同的领域。尽管,目前中外文的翻译水平已经比较高,但是,二者之间的差异还是本质的,这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增加了难度。要做到专业汉语的逻辑结构与英语本身语义的合理内化是一门极高的艺术,是专业教学的最高追求境界。

三、“专业+外语”教学模式中需处理好的关系

外语院校“专业+外语”教学模式中,非语言专业的教学中不同学科之间存在诸多不同的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处理对非语言专业的特色人才培养,对新教学模式的探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非语言专业中的专业外语与大学公共课英语

大学公共英语是高校非语言专业更确切地说是非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在我国的高校教学中,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是大学生毕业的一个必备要件已经成为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大学生对公共英语的重视与学习甚至已经超出了其对专业课程的关注。从语言角度看,专业外语和公共英语都属于一个性质,但是,非语言专业课程中的专业外语学习因其考核的性质与要求的不同,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在这里,某种程度上,公共英语已经被放在了大学非语言专业课程学习的首要地位,因为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通过四级考试,是否能够拿到毕业证。当然,公共英语是专业英语的基础,公共英语的教学有助于专业英语教学的展开与深化。

(二)非语言专业中的专业课程与专业外语课程

非语言专业中的这两种课程的性质不同,在教学中的逻辑序列,课程的先后设置上也不同。专业课是该专业设施的基础课程,是体现该专业特色的必要课程。专业外语课程则是在专业课的基础上,对专业课程的语言升级和对专业的更高层次的学习。某种意义上说,专业课程是专业外语的基础,专业外语是专业课的升华。在培养新时代人才方面,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三)非语言专业中的专业课与公共课程

一般来看,非语言专业中的专业课在教学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不论是从学分的设置、学时的安排上都可以看出专业课的地位是突出的,但是,这也是往往被忽视的一点,认为公共课不重要,只是一个学分而已,从而造成对其知识的掌握,和对公共课对专业课的基础作用认识不够。实际从学科本身的角度看,公共课是专业课的基础,更应该将公共课的基础打牢。“万丈高楼平地起”,公共课是基础课的基础,这一地点是不可否认的,因为这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

(四)非语言专业中的专业课与公共英语

从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来看,公共英课在四年大学制的前两年,占据整个大学的一半教学时间。从考试的重要性来看,每年举行两次,全国统一命题、统一阅卷,统一考试。从考试的结果看,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毕业。公共英语在我国的高校教学中的地位与分量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与其相比,专业课的所占据的时间、考核的严格程度、考核结果要相距甚远。一门专业课一半占用一个学期,个别的两个学期,每周的课时安排也比较少,一般是一周一次2个学时。专业课考试方式比较灵活,以闭卷考试为主,也有部分开卷考试,或小论文考核方式。考核的结果一般不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毕业。

四、“专业+外语”教学模式下《国际政治概论课程》与英语相融合的具体教学策略

(一)教学内容方面

“专业+外语”教学模式中由于教材的欠缺,导致专业课教师必须自己组织教学内容,将专业知识与外语进行系统建构和有机整合。现有版本的教材中几乎全是中文,这对外语院校的学生来讲不能体现出外语院校的语言特色,因此,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基础等不同的内容,适当采用外文讲述与解读。具体做法:

一是专业术语用英文。国际政治概论课程中几乎所有的理论、流派、学者都是西方国家的,因此,专业术语英语的直接使用从根源上消除了对专业术语理解的语言歧义,有助于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理解与掌握。如,国际政治(international politics)、权力(power)、帝国主义(imperialism)、和平与战争(peace and war)等。

篇2

关键词:陕西高校;外语专业布局;外语人才培养;分析

笔者对陕西高校外语专业布局与外语人才培养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对陕西高校外语专业设置进行全面而客观的了解,并为陕西高校外语专业的设置提供有益的参考。

1.语种单一,非英语语种开设严重不足。

如今,国际社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建设人才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人文素养而且还必须要具备过硬的外语技能。而且当前尤其紧缺的是具有精湛专业技能的非英语语种人才。如今,全国各大高校所教授的外语语种有53种,而在陕西地区的各大高校中,英语是最主要的外语语种,开设有其他外语语种课程的仅仅只有两所院校。

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当前陕西的英语人才供需大体处于平衡状态,但是明显缺少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俄、德等其他语种的外语人才。所以,从外语教学的语种设置而言,陕西地区已难以满足社会需求,没有合理地布局英语和其他语种之间的比例关系。戴炜栋就曾经指出,比如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法语、德语、俄语、日语、英语等不同专业语种应当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以及地区优势进行综合考虑。因此,陕西地区各大高校应当进行统筹规划,加强小语种人才的培养,促进陕西的经济建设发展。

2.专业方向设置趋同,缺乏个性

高校英语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陕西地区高校主要是从旅游英语、商务英语、英语语言文学以及师范英语等专业方向培养复合型人才。就专业方向设置的科学性而言,虽然陕西多所高校都开设了本科英语专业。然而,他们的专业口径大,针对性不足,缺少特色化的专业建设,大都是以培养能从事商务活动、翻译、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的“大而全”的人才为培养目标,

然而在课程设置上,很多院校并没为“大而全”的培养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教学保障。比如,有些院校虽然提出其毕业学生可以适应“教学”工作岗位,但是在培养计划中,却没有设置相应的师范方向的专业技能训练课程。还有的学院虽然提出培养能胜任“管理”工作的英语人才,但是在课程设置上,却缺少相应的课程规划以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这种育人思想的最终目的虽然是为了让毕业生拥有更宽的就业口径,但在学生毕业之前其所获得的职前培训并不充分,使得其就业后需要较长的适应期。不仅如此,由于缺少明确的就业导向,很多毕业生在校期间并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缺少清晰地职业规划,在面临毕业时往往不知所措。如今,很多外语专业学生证证必考,陕西地区高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存在诸多共性,而缺少个性。

3.各学历层次办学稳步发展,硕士研究生教育有所突破

要想教育能够面向现代化、而向世界、而向未来,那么就必须进行外语专业的学习,外语专业在全国各大高校都十分普及。就陕西地区高校而言,其所涉及到的外语语种主要有英语、法语和日语。高职高专院校和本科院校在外语专业办学层次上也存在差异。

首先,陕西地区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重大突破。就陕西师范大学而言,其于199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其英语专业开设有英语语言文学和英语课程教学论两个方向。

其次,本科外语专业教学点较多,不仅开设有英语、日语等专业,还包括了俄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多个外语专业,具有较广的教育面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外语专业人才,陕西师范大学在陕西地区具有十分悠久的外语教学历史,1995年陕西师范大学外语教学取得了丰硕成果,其英语教学从2个班扩张到了5个班,日语教学则从1个班扩张到3了个班,随后,其办学规模也得到了扩大。从原来的4个本科教学班扩大到了8个班。其教学方向也不仅仅局限于英语师范方向,增加了商务英语和英语语言文学方向。

最后,就专科教育而言,从1995年到如今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教学点由原来的5个扩大到了现在的15个,外语的培养方向也变得更为丰富。

4.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高层次教育急需突破

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从1993年开始实施硕士教育,其规模也在不断扩张。陕西地区英语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的社会需求非常大,但是由于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所招收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数量有限,离开陕西再深造又存在很多限制条件,因而很多教师都难以完成其继续深造计划。就当前陕西地区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来看,仍难以满足该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

陕西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本科专业招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多,陕西师范大学是陕西外语教师最重要的培养基地。在1993年之前,陕西地区各大高校的外国语学院主要是以师范英语为人才培养方向。但随着陕西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外语人才培养的规模也逐步扩大,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建设输送了大量的外语人才。

结束语:

陕西地区是我国十分重要的高等教育地区,因此,有必要对陕西高校外语专业布局与外语人才培养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从而针对外语专业教育进行必要的整合和改革。外语专业布局和外语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和国家及地方的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及质量会对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就陕西省而言,需要对社会需求进行积极地了解,紧密围绕陕西实际情况,加强外语专业的设置和人才培养,从而使陕西地区的外语教育逐步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黄雪英.外语人才需求与地方高校外语专业布局对接研究――以温州为例[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2,05:390-395.

[2]戴炜栋.我国外语专业教育的定位、布局与发展[J].当代外语研究,2013,07:1-5+12+77+79.

篇3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秦皇岛 066004)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at Qinhuangdao,Qinhuangdao 066004,China)

摘要: 上世纪90年代起,全国各地许多高等院校纷纷开展国际贸易专业,但培养出来的人才特色与针对性不够明显。外贸企业抱怨国际经贸人才数量之少,同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日益增加且逐渐成为就业高危专业。是什么造成现今尴尬的局面,致使外贸业务的实践需求与教学目标不相吻合结合调查,本文对当前我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外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对如何改进这些问题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粗浅的建议。

Abstract: Since the 1990s,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have launched international trade specialty, but the specific features and pertinence of the trained personnel is not obvious.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complain less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ersonnel,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 specialty is increasing and gradually becomes the high-risk specialty. What causes the current embarrassing situation and result in the demand for foreign trade business practice and teaching goals do not coincide Combined whith investig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of international trade specialty and makes superficial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these problems and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关键词 : 专业外语;训练方式;外贸实践

Key words: professional foreign language;training methods;foreign trade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271-03

0 引言

在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的涉外性与日俱增,其对涉外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尤其自入世以来,外贸公司以及协作企业对外贸人员语言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根据这一要求,我国很多高校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旨在培养熟悉国际惯例,精通外语与国际贸易规则,掌握贸易谈判知识和技巧的专业外经贸人才。但是,从几十年来的我国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来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人才重外贸理论而语言能力相对薄弱,缺乏从事经济商贸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如何从专业外语角度有助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出合格优秀的外贸人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 需求分析理论

根据《高等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教学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一般理论并具有实务操作能力,在加强学生基本理论与方法教育的同时,强化专业实践教育,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实现这一系列目标,专业外语成为必备的工具,由此产生了对专业外语的需求。因此,人才培养的目标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做好需求分析。

Hutchinson和Waters(1987:54-63)将需求分析理论细分为目标需求(target needs)和学习需求(learning needs)。目标需求是指未来的工作情境要求学习者必须学会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需求是指学习者为了学会知识和技能而需要做的,包括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条件、学习资源等。国内已有不少学者、教师开展了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分析,如陈冬纯(2013)、钱坤(2011),但是鲜有学者对目标需求,即未来工作环境对学习者的需求进行分析和研究。2013年,已有学者指出,打破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本位的课程体系,通过行业企业调研,深入分析岗位能力要求,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体系。本研究正是基于需求分析理论,以外贸实践需求为基础,但主要探讨国际贸易这一外贸对口专业的教学模式,通过对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调研,明确未来工作环境对学生的外语能力需求,探讨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专业外语的教学缺陷和提出改进措施。

2 研究设计与实施

2.1 研究问题 本次研究的具体问题有:①外贸企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有多大及趋势如何?它们看重毕业生的哪些素质?②外贸企业希望学校开设哪些课程来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提升能力?③外贸企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届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满意度如何?④外贸企业对在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有哪些要求与建议?

2.2 研究对象 因为是基于外贸实践业务的需求,所以研究范围锁定在经营进出口业务的贸易公司和在校大学生,而主要的调查对象则为贸易公司工作的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在接受本次调查的若干家用人单位中,有202人参与问卷的填写与访谈。由于不同工作时间段的业务员或经理看问题的深度不同,所以本次调查尽量使调查对象的年龄跨度大一些。其中22-25岁调查对象有75人,占据总调查对象的37%;26-35岁调查对象有99人,占据总调查对象的49%;35岁以上的调查对象有28人,占据总调查对象的14%。

2.3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采集采用问卷调查和结构式访谈。共收回电子档问卷120份,纸质档问卷82份,有效问卷率为100%,共202份。同时通过与部分业务员进行交谈,对基于外贸实践需求的专业外语教学模式进行更深一步探讨。

问卷分为问卷1与问卷2,问卷1的调查目标对象为入职学长学姐、企业老板和HR,问卷2的调查目标对象为在校大学生。问卷分为“人才需求”、“满意度评估”、“期望与建议”、“学习障碍”四板块,前三个板块隶属于问卷1,第四板块属于问卷2。问卷1共6道题(5道选择题,1道开放题),问卷2即“学习障碍”板块有5道题。本调查力求从不同维度,结合外贸实践需求与学生自身需求调查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专业外语的教学模式中现有的缺陷和可以改进的地方。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后,选出没有解答清楚或需要重点了解的问题作为访谈问题,然后随机抽取10名工作人员和10名的校大学生进行网络访谈或电话访谈,并做好记录。

3 调查分析与讨论

下文通过问卷中几个代表性问题和访谈结果进行总结与分析。

3.1 人才需求 根据表1、2,约有41.5%的用人单位每年招生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呈上升趋势,32.2%的用人单位呈下降趋势,26.2%的用人单位近似不变。综合访谈结果,我们发现由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需求呈增长趋势。在实际访谈中,不少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表示目前企业对于很多专业的对口招聘不是非常注重,更希望能找到综合素质全面和实际操作能力强的毕业生。对于最需要的人才类型,部分表示,相比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他们有时会倾向于选择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他们表示,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工作期间努力弥补,而英语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

3.2 满意度评估 根据表3、4,可以发现,目前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英语水平能力不甚满意。综合访谈结果可知,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并不一味看重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他们也同样看重考查应试者商务沟通能力的商务英语(BEC)证书,他们对应届毕业生的英语水平要求无上限,如果可能的话,他们建议英语底子好的大学生如果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力争考取托福或是雅思证书。

3.3 期望与建议 除了可以胜任工作的个人能力这一考量之外,英语能力已日益成为企业家和HR看重的能力之一。而外贸行业的特殊性,对从业人员的英语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入职人员建议在校大学生英语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表5为问卷调查代表性答案展示。

3.4 学习障碍 根据笔者对200多人8所高校的研究发现,80%的学生对现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不满意,觉得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太理论化,没让他们有真刀实枪的模拟业务操作,既让他们根据太抽象而难以理解,也提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建议增加模拟业务实践这一环节或是期末考核时将理论知识和商务技能结合起来的灵活考试方式。

4 对从专业外语方面进行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建议

4.1 加强英语能力的培养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英语基础课应该得到深化,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应强化。不能仅仅将通过四六级考试作为教学标准,应着重从基础上强化学生的英语能力,然后进行商务英语的教学活动,力求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同学通过商务英语中高级考试。

4.2 应加强商务英语的实践内容 在教学内容中多增加让学生动手的案例,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多给学生创造各种实践机会,并利用好寒、暑假,让学生们多接触和了解社会,努力让他们成为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在未来的人才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

4.3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我国高校专业老师不能同时精通英语专业知识和国际贸易专业知识而且缺乏从事外贸进出口业务及单据制作方面实践经验的现象,我们鼓励承担专业外语教学的老师利用假期到进出口企业或银行等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或“挂职锻炼”,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运用能力,由此达到培养他们英语和外贸实践相结合素质的目的。学校也可以通过聘请一些行业专家来校做培训或讲座,要求相关老师去参加。

4.4 突破传统的考核方式,采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考试方式 鉴于现在高校学生考试临时突击又能取得佳绩的情况,传统的考试已无法准确地测试高校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也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对于理论课程的考试可选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可从课程内容有关的课题中分解,让学生写课题论文、调研报告等。这种测试既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性观点。再如对英语要求较高的《外贸函电》、《商务谈判》等课程,可采用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既能有效的测试出学生对该项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能测试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助于老师临时因材施教。在口试这一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补充,不用局限于书本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的面对具体外贸业务问题时的反应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5 结束语

国际贸易专业为我国外贸公司源源不断地输送贸易人才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针对如今外贸公司对人才的英语刚性需求和高校教学目标不和谐的情况,笔者认为,其专业外语的教学重点与方式设应立足于培养“重外语基础、强外贸理论、高综合素质”的总体目标,进一步促进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强化实践教学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避免语言与商务的分离和纯语言能力培养的单一模式,实现外贸业务能力培养和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这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外语的教学重点与方式具有借鉴意义。高校只有通过加强商务英语的实践内容,在教学内容中多增加让学生动手的案例,才能培养出合格优秀的外贸业务工作者,为中国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做出积极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宗文.外贸英语专业教学、实训与实习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2]钟霖.从外贸实践视角看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J].价值工程,2008,11.

[3]宋梅梅.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改革与实践——以《进出口业务谈判》课程为例[J].2012,1.

[4]潘冬梅.试论高职双语教学与外贸实践操作能力的有效结合[J].经济研讨周刊,2010,14.

[5]孙跃兰.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外贸实践能力的教学研究[J].2006.

[6]倪伟清.外贸英语函电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思考[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

[7]李琳娜.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4.

篇4

对外汉语专业要求毕业生具有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化、外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的了解,能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相关工作。由此可见,该专业的毕业生要有较高的外语(尤其是英语)水平,才能适应今后的工作。大多数学校通过比对英语专业课程为对外汉语专业开设英语精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等课程,以期达到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目的。同时,学校还会根据实际情况为本专业学生开设第二外语课程。通过几年的教学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通过进行这种学习之后,英语水平的确普遍要比其他专业(不包含英语专业)的同学高。但是,在对已经毕业的和正在实习的同学进行调查后我们发现,当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英语时,还是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在诸多的原因中,没有有效的评价方式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外语类课程考试进行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考试存在的问题

(一)考试方式单一

从目前的考试方式来看,对外汉语专业外语类考试与其它考试区别不大。首先,我们以精读考试为例。对外汉语专业英语精读考试与传统的英语考试方式相似,采取闭卷、笔试的形式,考试题型以词汇和语法、用正确形式选词填空、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翻译、写作等题型为主。其中,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的比例约为7∶3,课外试题与课内试题的比例约为8∶2。这是英语考试一贯采取的考试方式,偏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是,这种考试方式却存在一定的弊端。考试的题型流于标准化,学生过多的注重答题技巧,成了选择高手,但是真正的英语水平却与他们的期末考试分数不相符。“语言测试的目的是根据被试的考试分数对其语言能力作出判断。”[1]但是,依照现在的这种笔试闭卷、以课外客观题为主的考试方式,教师是无法根据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对其语言能力做出判断的,这种单一的考试方式,遏制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无法真正检测出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不能全面、公正地衡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二)考试内容不当

由于注重对应用能力的培养,外语考试的传统一直是强调语法、侧重阅读的,所以外语期末试卷中的词汇和语法、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翻译、写作等题型的考试内容一般是与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没有太大关系的。那么,在这种考试内容的导向下,学生就不会抱着严肃的态度来对待平时的学习内容,因为在期末考试中是很难见到它们的身影的。英语是一种技能,对大学生来说,他们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在高中阶段就已经全部学完了,大学的课程只是起到了巩固并提高的作用。对于一些基础非常好的同学来说,就算平时不努力,在考试时一样可以比平时很努力但是基础较差的同学得到更高的分数。这种不公平性不仅打击了那些基础差的同学,也助长了基础好的同学的懈怠心理。

考试对教学是应具有导向的,教师应当从考试中了解到学生对本学期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以现在的英语考试来讲,教师只能从考试中了解到学生做英语题的水平,很难全方位的了解学生对本学期知识的掌握情况。那么教师就无法通过分析考试,总结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这样的考试是没有真正起到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改进的功效,是不成功的考试。

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以对外汉语教师为主,因此,对外汉语专业英语类课程的教学内容除了英语基础知识教学之外,还应包含针对该专业学生所设计的对外汉语教学知识和中国文化知识等方面的英语教学,在对已经毕业任教和正在进行实习的对外汉语专业的同学进行的走访调查中发现,这部分知识,对他们的教学工作来说至关重要。但是,由于考试方式和题型设置等方面的限制,这部分教学内容无法在考试中体现出来,教学情况得不到有效反馈。

同时,第二外语也面临同样的窘境。通常情况下,学校一般会安排两个学期的第二外语课程。由于学习时间短,第二外语课程往往只教授简单的基础知识就敷衍了事。可对于学生们来说,往往就是这不起眼的第二外语,在他们的择业、就业甚至今后的工作中起到了意外的关键性作用。因为大部分学生都受到了10年甚至10多年的英语教育,虽然精通者少,但水平一般者却占了绝大多数。那么,取胜的关键就在于第二外语。所以,为了使学生更加具有竞争力,我们现在常用的这种平淡无奇,仅靠死记硬背就能过关的考试方式,应当从根本上加以转变。

二对考试改革的建议

(一)科学命题

以往的外语教学基本上是一种凭经验或遵循传统的教学,教师把外语当成一门知识在教,讲解的内容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考试的内容也围绕着学生这三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察。我们应当转变这一观念。实际上,语言的使用不仅受制于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还受使用环境、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我们不能仅仅把语言看成是一门考试科目,还应当把它当成是表达思想和交际的手段。语言能力不仅包括对知识的掌握,还包括在交际时对掌握的知识的运用。因此,设计考试试题时,应在兼顾本学期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对交际能力、实用性等方面的测试,多角度地对学生的水平进行测量。

(二)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

对外汉语专业外语考试目前所采取的闭卷、笔试、以客观性试题为主的考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教师要转变思维模式,真正做到考试方式“多元化”,即口试和笔试相结合,平时测验和期末考试相结合,开卷和闭卷相结合。教育目标分类学提出对学生的测量和评价要涉及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领域,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测量,即“态度评价+平时测验+技能考评+期末考试=总成绩”的评分方式。

态度评价包括平时教学中学生的出勤情况、学习态度、课前预习、课堂讨论等情况。教师通过平时上课对学生表现的详细记录给出一个总和的评价。

平时测验的设置可以弥补期末试卷中对本学期知识测试内容少的不足。平时测验是针对教材中的内容,在平时上课时进行的。主要是为了考察学生对最近学习的一个或几个单元中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可以采取多样灵活的考试方式,比如用翻译、改写等方式考查学生对词汇的掌握情况,而不仅仅局限于听写单词;可以采取多样化提问、角色扮演、复述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和句型结构的掌握情况,等等。

技能测评是为了能够使学生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师范院校毕业生而设计的。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大多是以成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为主的。他们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能在工作中与人顺利交流或进行教学。技能测试就是为了检验学生使用外语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能力。这部分考试内容是以往考试所欠缺的,但同时又是至关重要的。此部分内容可以采取口试的形式,在一学期中一次或分批次进行,考试内容应该以用外语介绍中国或为初级留学生讲解某一知识点为主。同时,技能测试还能够弥补教育实习的不足。目前的实习一般是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一次集中实习,而根据许多国外先进的教师培训理念,在学生受教育过程中进行两次或多次教育实习要比一次实习的效果好的多。由于时间、实习基地、教师配备等因素的制约,进行多次实习暂时难以实现,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恰当的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并通过技能测试的方式给予评价的指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实习不足与学生迫切需求之间的矛盾。

期末考试在对学生外语水平的评价中依然占主导地位。其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可继续按照现在的方式执行。但是在期末考试后应当对试卷进行更加科学的分析,并将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

一个合格的考试制度,不仅应当能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而且应能使教师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检测自身的教学质量,为教学双方提供较为理性和真实的事实依据。通过对对外汉语专业外语类考试进行改革,可以使考试和学习的全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考试中采取的多种方式、多种题型的设置,可以更加科学、客观、合理、公允、综合地评价学生;通过改变评价,可以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韩宝成.语言测试:理论、实践与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1).

[2]邹琼.现代教育理论与大学英语考试制度改革[J].改革与战略,2004(1).

篇5

通识教育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的教育师资问题也日益明显。这里指出的教育师资的“专门化”问题,会直接影响通识教育的实施效果。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通识教育的开展在对教师的通识底蕴的提高上有着更高的要求。第三,学校各专业之间缺乏统筹协调。这一状况也是影响通识课程设置和教育师资统筹管理的实际问题。因而,能否在根本上打破专业壁垒切实开展通识教育、彰显通识理念、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是对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提出的艰巨使命。最后,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有待完善。这是开展通识教育的必然需求。因为,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开展的着力于培养具有广泛的兴趣、开阔的视野、良好的知识结构以及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健康情感的完整的人。

二、外语专业通识教育的特殊性

新时期外语专业教育已经有了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新的教学情况。为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需求,新世纪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必须具有通识理念指导下的综合素养。因而,高等院校的外语专业建设实际上正面临着时代的挑战,也就是说高等院校的外语专业建设能否与时俱进,能否可持续性发展已经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重要问题了。因而,国家对通识教育的倡导,正是新时期历史情形下高等院校外语专业建设谋发展的新理路。

三、外语专业通识教育的出路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选择,在本质上是对教育的不同理解。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通识教育是要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那么怎样把这种不同于专业教育的通识教育理念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呢?看来,这不是1加1等于2的简单累加。而是要寻求一个合理的发展模式,并结合每个学校和专业的实际将通识教育这一现代化教育理念融会贯通在专业教育的始终。深化通识教育首先要有学校教学理念上的根本革新,将通识教育融入中国高等教育的基础概念中,从而丰富和发展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其次,如以上课程模块的设置上体现的专业之间的融通是深化通识教育的保障;再次,更深层次上必然要求新设课程模块的教育师资要有深厚的通识底蕴;最后,合理的学习评价体系为通识教育之下的学生营造和谐的人文教育氛围。那么,外语专业的通识教育也必须走深化发展的道路。首先必须依托学校的整体环境,善于有效利用现有资源。然后,在专业资源上合理整合,在师资建设和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上融会通识教育的理念,重在培养广识博雅,能够正确认识历史、文化、社会和自身,以及能够独立思考并具有创造力的高素质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

四、结论

篇6

招生计划

入围分数线

入围人数

山西

10

87

94

46

广西

7

88.5

93.5

28

湖南

11

90.7

93.5

45

湖北

12

90.9

96.3

49

说明:

1.我校根据各考点考生报名人数和生源质量情况,对招生计划作了适当调整。

2.成绩和入围考生排名查询方法:请考生在我校招生办公室网站首页“招生查询”栏目中输入“身份证号”和“考生号或高考报名号”,选择“艺术校考”项目查询成绩(湖南考生号为10位数,山西、湖北高考报名号和广西考生号为14位数)。

3. 山西、湖南和广西考生的《校考入围通知书》随后寄出,请注意查收。因湖北考点未采集考生通讯地址,湖北省入围考生以我校招生办公室网站公布信息为准,不再另行通知。

篇7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加入WTO,并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地位,作为中国教育事业的高等学府,依托我院外语教学的特色环境,为国家培养即有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又有国际交流语言能力的人才是当务之急,更是师生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为此,在“双联制”教学法的探讨中,继续探讨“专业教师外语化”的设想与实施是关键所在。

“专业教师外语化”是我院2l世纪长期发展规划的目标之一,是我院探讨“双联制”教学方法的新创举,是对专业教师提出的高水平发展要求。它意味着,在我院现有的专业教师队伍基础上,逐步培养出一只有能力直接用外语给学生讲述专业课程的教师队伍。这一目标是时代的要求,是我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事业、培养新世纪人才标准的需求,更是造就好一只现代化教师队伍的需求。

面对21世纪,人类社会向着经济全球化,文化生活国际化的新时代大踏步地前进;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经济发展成就在世界上的影响,成功地加入了WTO,并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这些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作为中国教育事业的高等学府,依托我院外语教学的特色环境,为国家培养即有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又有国际交流的语言能力的人才是探讨“双联制”教学法的目的。为此,进一步探讨“专业教师外语化”,更是我们师生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应该认识到,“专业教师外语化”是专业教师终身学习,建立学习型团队的长期过程,是一项不间断的,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工程。只有教师具备了过硬的、高水平的技能,教学才会具有特色,适应时代特色的教学教法才会为国家培养出高质量的,适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也才会使教育适应21世纪人才市场的发展趋势。

“专业教师外语化”的实现是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在有计划的学习、实践和积累过程中,坚持不断地边教边练,练中积累,积累创新实现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很多领导和教师已经作出了许多努力,应该说,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一定的准备。我院领导已制定出远景规划,提出“专业教师外语化”的奋斗目标;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已开始尝试将外语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进行教学的各种实践,(请见我院学报1992年第2期一一“关于‘双联制’教学法的设想”一文)。更可贵的是我院广大师生具有用外语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具有很强的语言培训实力,很多外语教师岜为外语与专业的结合作过或做着许多教学尝试,这都为专业教学外语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专业教师外语化”这一目标推广实施,就有必要制定专门的实施规划。

首先,为了实施“专业教师外语化”的规划,应使规划的目标深入。“专业教师外语化”概念应广泛深入地在教师中进行专题讨论和研究,使教师在参与实现目标过程的伊始就积极地进行探讨,强化意识,从而推动教师本人为实现这一目标制定自己的实施计划。这一步骤,应在实施规划的开始及青年教师开始任教的初期用半年至一年的时间进行。

其次,为推动实施“专业教师外语化”,就要具备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如同以往一样让专业教师去听外语课,或组织专业教师进行专门的外语进修,都可能将计划付之东流。此结果的原因在于,更多的教师都会因各种困难而放弃跟班听课,即使有的教师能坚持,实现目标也会是一个极为缓慢的过程。故此,将实施进程直接引入教师的任课与备课过程中,可能是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即要求教师在任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要有一定数量比例的专业外语内容,但在教学中外语占多大数量、多大比例要在教师外语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进行规定和实施。

其三,为了实现“专业教师外语化”的目标,在实施规划过程中,要制定严格的标准,使教师逐步提高,达到既定目标;目标的制定应根据教师的外语程度和不同情况制定以下逐步递进的标准:

D级:能够用外语阅读专业文章,在专业课中带有一定数量的专业词汇,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中能够学到一些专业用语;这一标准应在教师任教最初三年内达标;

C级:能够用外语阅读专业书籍,并能够翻译一定的专业文章;对专业课的内容配有一定数量的外语阅读材料;全部专业术语要求配有外语词汇,但不要求用外语讲解;这一标准应在任教后第四年至第九年内完成。

B级:能够熟练地用外语阅读专业书籍;口语能力较强,为专业课的全部内容配有相应的外语阅读材料;对专业课中的专业术语定义都要求有相应的外语文字解释,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口头进行外语解释;此标准应在任教后的第十年至第十二年完成。

A级:全部用外语解释,讲解专业课程,对理论难点可加中文解释,并配有全部的外语专业阅读材料和辅助练习,能够编写中外文对照的专业书籍。此标准应在任教后的第十三年至第十五年完成。

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专业教师外语化”的周期为l5年,即当专业教师年龄达40岁左右的时候,在2010年的时候我们将有一批外语化的专业教师为中国的涉外经济管理业培养时代要求的人才;如能有效地实施目标规划,我们将具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

其四,为了“专业教师外语化”工程的顺利实施,应为专业教师配备可进行专业外语辅导的外教或教师,使专业教师在遇到外语难点时可找到相应的教师进行讨论、辅导,及时解决困难,促进专业外语教学能力的提高。

其五,为培养“专业教师外语化”的高级人才,可有计划地送专业教师到国外再学习。这样即可以学习国外的先进专业知识,也可以在专业进修中提高外语水平,同时可提高专业教师朝着目标努力奋斗的积极性。

篇8

摘 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与世界联系日趋紧密,对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和标准,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已经成了高校培养外语人才的必经之路。本文针对外语专业人文素质培养现状进行了深刻剖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 外语专业 人文素质 培养方案

一.外语专业的人文素质

1.人文素质的概念。

人文素质到底是什么?人文素质包括哪些内容?正如孟子所说:“仁义礼智根于心,其声色也B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人文素质就是人对于生活的看法,人内心的道德品质,以及随之产生的为人处世之道。人文素质是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备的综合品质的发展程度的衡量标准,它所强调的是人的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注重的是人的精神追求和理想信念。具体来讲,人文素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要求: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由此看来,人文素质对推动当代社会的发展将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必须储备充足的人文知识,充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的精髓,发扬人文精神,随时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2.外语专业人文素质的界定。

外语专业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对外语语言技能的训练,包含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练习;还有了解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内容。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双管齐下,才能造就优秀的外语人才。但是,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独自存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体现着民族精神。所以,外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另外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立足于民族之本,不能忽视学生对本国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西方文化和语言环境的熏陶之下,我们不能忘记传统文化。

对于外语专业学生来讲,人文素质培养尤为重要。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通过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这是对我国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事实上,对于学生而言,人文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人文素质教育重视大学生内在精神品质和文化素质的有机结合与协调发展,也就是提高其人文精神的涵养水平。由此可见,外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即在学习外语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国内外人文常识,从而掌握人文思想的精髓,在理想、信念、意志、道德、情感等精神层面上有所追求,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外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1.人文知识储备严重不足。

大学生对人文知识不了解是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外语专业学生也不例外。不仅表现在学生不熟悉中国传统经典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常识,而且对于与专业相关的外国文学、历史文化、经典著作等知之甚少,甚至某些专业学生连外国著名作家的作品都没有读过,不可谓是外语专业教育的“缺憾”。

2.课程设置忽视人文精神培养。

某些高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偏向于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训练,对人文精神培养不够重视。表现为涉及人文主义精神和人文素质的课程所占比重较小,或此类课程的课时较其他课程偏少。大大影响学生对这类人文素质课程的重视程度。以英语专业为例,部分院校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会倾重于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视听等专注于语言技能方面的课程,如英美文学、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则涉及不多。造成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误差,更专注于语言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学习,削弱对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研究,导致学生人文基础薄弱,批判性能力和思辨能力较弱,对西方和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十分肤浅。

3.人文精神的“弱化”导致价值判断的“畸形”。

社会不良风气导致学生做出错误的价值判断,社会中的浮躁心态和功利主义倾向影响学生的外语学习,“实用主义学习观”在校园中备受吹捧。在外语学习中,某些外语专业学生学习外语仅仅是为了通过相应的语言等级考试,多数时间用来做习题或进行技能训练,对于人文知识的学习则无暇顾及,导致学生人文知识匮乏,阻碍人文精神发扬光大。

此外,人文思想的衰落导致人文精神的“衰退”。由于缺乏人文知识的熏陶和人文理论、方法的系统训练,造成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理性批判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不足,导致大学生“以人为本”人文精神逐渐衰退。

三、外语专业学生素质的培养对策

1.完善教学目标,明确课程设置。

为了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我们首先应该完善教学目标,明确课程设置,设立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丰富人文主义知识、展现人文精神的科学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可以优化人文素质的舞台。课程体系建设要以将外语专业的特点和其人文学科属性相结合为基本原则,在巩固语言技能的基础之上,加强人文思维和方法训练,逐步养精神。重视教学体制的改革和更新,教学总目标的实现要以人文主义精神为指导,鼓励和引导外语专业学生侧重于学习中外历史文化知识,领悟其人文主义观念,提高人文主义素养。努力让学生成为不仅专业知识和技能过硬,而且思想道德品质高尚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此外,还要增加人文类课程,丰富学生的课程选择。人文类课程的增加可以侧重于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经典的深入学习,进一步掌握传统文化常识,促进学生吸收中华文化的精髓。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有关国外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达到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身人格的目的。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构建以增强人文思想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语言是文化的承载者,文化内涵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决定了在外语教学中要让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宗教、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文化现象有所了解和掌握,否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阻K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这意味着任何语言教学都离不开文化信息的大量输入。例如,在汉语学习过程中,我们总有这样的体会:汉语中大量俗语、歇后语和习惯用语和我国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学名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外语学习亦是如此。对中国学生来讲,另一种语言的文化意识不可能自然习得,需要靠教师通过各种方法直接或间接地教授。教师是学生与人文主义知识的纽带,所以,在语言教学的同时,教师既要重视学生语言技能方面的能力提高,又要加强学生对目的语国家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以及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各方面的文化知识。教师应努力探索、不断挖掘所授知识点的文化渊源,并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极大活跃了外语课堂的师生互动氛围,学生在文化内涵中发掘创新思维能力,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这种兴趣进而转化成他们希望了解更多外语知识的求知欲望,从而强化语言表达能力的心理倾向,为学生自主学习注入动力。

除此之外,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深入了解西方文化等有助于完善学生人文主义素养的知识。例如,可以通过文化背景的输入,提高外语教学整体质量。背景材料应包括相关课文的人物简介、地方文化、社会生活及风土人情等背景知识。在日常精读教学中,可采用探究式方法,将对背景知识的查阅留给学生课下进行。学生可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等方式将相关资料进行搜集和筛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然对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带到课堂上和别的同学探讨,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更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更有价值的背景材料,让同学们集思广益,导入课文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师资队伍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教师在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老师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是学生完善人格和提升道德品质的指路明灯。所以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已然成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必然趋势。教师应该以自身的高尚形象、深厚的人文底蕴、严谨的治学精神、深刻的人文情怀、批判的思维方式、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学生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外语专业教师在及时掌握和了解语言发展变化规律,夯实语言技巧的基础上,开阔知识视野,及时补充人文知识,培育国际眼光,用科学方法不断提升自身实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成长。学生“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为主导的学习观”的形成有社会不利因素的误导,主要原因还是全社会没有完全形成弘扬和倡导人文主义精神的良好气氛,没有形素养培养的精神家园。高校是孕育思想、传播文化、培育人才的重要根据地。因此,学生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的正确树立可以在高校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得以实现,这种引导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最终有助于学生实现人文知识与道德传统的内化、科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四、结语

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知识为基础的,所以人文教育具有深刻的民族性。外语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习外国人文知识,了解其历史文化常识,培养正确的辨析能力和人文精神,更要运用中国深厚人文精神和底蕴润色自己,实现中西方文化知识的融合,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结合,以此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为以后提供更好的语言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左菊.英美文学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J].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4(1).

[2]叶杰林.如何通过文学选修课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0(2).

[3]刘加媚.论英美文学教学中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4).

[4]陈君静.历史的知识功能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宁波大学学报,2000(6).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外语专业;就业;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院校外语专业主要就业问题分析

1.毕业生层面问题

由于外语类专业报考人数多,招生门槛低,如今外语类毕业生总体上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随着企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单一型的语言人才已失去就业竞争优势。另外,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只考虑自身利益,看重工作待遇,忽略自身特点和长远发展。

事实上,许多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不高,根本原因是学生就业能力差以及就业心态出现问题,这主要是高职院校缺乏对大学生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培养,造成学生的自我定位低,心理素质较差,缺乏自信心。

2.学校层面问题

从学校层面分析,造成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出现就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专业定位、师资队伍、课程建设等方面出现问题。在专业定位方面,主要表现为专业内容设置不合理,过分追求升本率,忽略市场对综合型人才的要求;就业指导课程过于形式化,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建设落后;在师资队伍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对外语专业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师资力量紧缺。

3.社会层面问题

受我国传统文化观念影响,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同度不高,这也造成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心态比较消极,在学习过程中热情与投入度都不够高,导致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对就业产生较大的影响。此外,用人单位设立的招聘门槛较高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心态。一些家庭因素也是造成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诱因。

二、解决高职院校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1.毕业生层面

第一,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在校期间应该重视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的培养,认真学习外语专业的相关课程,提高专业能力,树立信心,在求职前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成为复合型人才做好准备。第二,在求职过程中应紧紧抓住机会,不片面看重薪资和福利待遇,应循序渐进,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积累经验、奠定基础。第三,学校应对W生加强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调整就业期望,准确自我定位,树立正确的“三观”,把个人利益同国家、社会利益相结合。

2.学校层面

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全方位考虑,根据市场对人才的能力要求,调整优化外语专业的专业课内容,确保学生在校所学的能用到实际工作中。要加强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应聘教师的学历、素质、工作能力应满足学校的发展要求,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引进国外优秀人才,科学建设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积极与相关企业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合作伙伴关系,为企业培养需要的人才,构筑双赢的合作机制。此外,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多层次发展,为社会提供复合型人才。

3.社会层面

针对高职院校的特殊性,政府应在学校、企业、政府部门三者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高职院校为国家提供人才,政府相关部门在政策上应该一视同仁,给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与普通大学生一样的待遇。另外,企业应加强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将高等职业院校设为培训机构,不要存在院校歧视心理。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家长应该正确认识子女的就业问题,给子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子女对自己选择的专业进行合理的定位,最终实现子女的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篇10

一、明确目标定位,优化教学设计

目前中职院校的外语师资力量一直比较薄弱,对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教学理念尚未进行系统的研究更毋庸实践,不顾学生实际、完全授受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依旧大行其道,课堂效率低下。依笔者看,中职院校的外语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幼师生进行学情分析,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具体灵活的教学模式,实施有效教学。中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初中毕业生,其就学目的多为掌握一门具体的就业技能,实现顺利就业。因此,这类中职生具有不同于普通高中生的特点,即学习基础薄弱、学习目标单纯且直接。具体到幼师专业,学生则普遍存在外语学习兴趣不浓厚、畏难情绪严重、口语表达能力欠缺等问题。[2]薄弱的外语基础必然会给日常的外语教学带来较多困难,不过教师也要意识到幼师生虽然不具备高中生的外语水平,却足以胜任未来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需要。中职教师对幼师生的培养不能仅限于短期的就业目标,还要着眼于未来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若使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保持竞争力,必须给予严格的外语训练,提升他们的口语交际与外语教学能力。一位教育家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快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迫切的求知欲,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发挥,要想方设法点燃孩子心中探求新知识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3]正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样,没有浓厚兴趣驱动的学习是不会有成效的。这就要求外语教师从提高幼师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出发,运用创造性思维,实现外语教学设计的优化创新,指导开展别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活动。

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与传播,信息化教学也得以日益普及,信息背景条件下的教学设计成为广受教育者关注的新型教学设计范式。所谓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资源,科学安排教学系统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4]这种教学设计根植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肥沃土壤,强调学生认知过程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正如《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所言:“借助于信息技术,在介绍新的知识,讲授有关领域或评价学习结果方面是很有前途的。传播技术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可以使学习更有效率并给学生提供一条诱人的通道,去接触一些当地环境难以获得的知识和技能。”[5]许多中职院校正在建设或者已经建成了信息资源库,为教师利用信息资源库和网络技术,完善和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最终实现有效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多媒体技术集声、光、电等功能于一身,通过信息化课程教学设计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效整合,采用直观演示、人机交互、实时操作等形式可以图文并茂、声情兼具地再现知识情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以我校外语教学设计为例,以往教师开展教学设计因纸张问题,许多创新性的理念因无法留驻笔端而被浪费掉。现在,学校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反复对外语学习目标、学习情境以及学习活动等环节进行优化设计,辅以下载的相关文字图片、外语视频,按照教学设计进行合理的编排,完成教学课件的制作。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信息、创造性地思考和有效地解决问题,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趣味化。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设计在提高幼师生外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二、革新教育观念,培养教学能力

以往中职外语教学,教师惯以自我为中心把持课堂,继续中学单边授课式的教学模式,不顾学生接受与否,实行“满堂灌”;学生受制于薄弱的外语水平,只能被动地听讲,课堂气氛沉闷,缺乏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样的教学只会加重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厌恶和排斥心理,致使学生的外语水平不断降低,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鉴于此,就要求教师们首先必须革新原有的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一切学生”的教学服务理念。后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和建构的活动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对话的交互主体。[6]后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定位,发展与学生的平等对话,要认识到教师不再是课堂的唯一“主人”,学生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师生共同为求知过程负责。教师不仅要还课堂于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在教学中感受生命的价值,还要倡导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创造和谐的课堂环境。[7]唯有如此,学生才能身心轻松、精神愉悦地上好每一节外语课,真正喜欢外语。

幼师生教学能力的提高与否,来源于他们对幼儿教育事业是否真正充满热爱,教学能力的提高所带来的成功体验又会使幼师生亲身感受到幼教工作的无限乐趣。如何让学生体验教学成功的乐趣呢?一方面,课内教师可以请幼师生“上讲台”充当每节课的小教师。教学过程是对学生进行培养和塑造的过程。[8]通过模拟教学来展示和锻炼自己,教师课后予以评价并提供改进意见,同学间相互观摩以取长补短,经过反复练习,使学生认识自己教学的不足,进而提高设计、指导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课外教师可以带领幼师生深入幼儿园开展实地教学活动,让幼师生们在校外充当“小教师”。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新颖别致的教学设计、清楚流利的外语发音,必然会引来儿童钦佩的目光和阵阵的掌声,这将极大地提高幼师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热情,感受到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伟大和幼师职业的神圣。通过课内实践与课外活动的紧密结合,使幼师生得以充分的锻炼,缩短“知”与“行”的距离,为顺利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三、突出师范特色,提升就业实力

国家能否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决于人才的培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因此,国家一直强调实现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新发展,对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众所周知,中国的近代职业教育发轫于1867年创办的福州马尾船政学堂,其发端比普通教育还要早。职业教育虽然在法律上被确认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9]但在社会上仍然不被认可,而是将其定位为普通教育的补充;在招生和经费的投入上也一直处于次要位置。相对于高职来讲,中职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更加严峻。一方面,生源长期不足且学生的文化层次较低;另一方面,中职培养出的人才层次、规格也较低,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这就要求每个中职学生必须“一专多能”,才能立足于职场。

幼师毕业生作为中职院校的最终“作品”,如何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可就成为中职院校教育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中职院校只有充分利用自身实践性强的优势,发挥中职教育的办学特色,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就业问题是学校和社会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难题,这就需要学校与社会的强强联手,由国家制定优惠的扶持政策和提供必要的设施条件;职业院校本身也要加强师资和实习基地的建设,联合将学生打造成为独具特色的实践型和应用型人才。[10]幼师教育具有显著的师范特色,就业方向比较明确,主要面向各类幼儿教育机构。《纲要》要求“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1]幼儿教师不仅要承担知识传授的任务,而且还要在与儿童的相互活动中扮演参与者、支持者的角色,成为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发展的专业型幼儿教育工作者。因此,必须加强和完善幼师生在学期间的见、实习制度,见、实习是幼师教育的必修课,也是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重要环节,实践可以使他们具备扎实的教学经验。[11]实践教学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的基础。长期以来,中职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没有根本的变化,导致教育见、实习目标简单化和实习过程形式化,幼师生们得不到必要的教育实践,外语教学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尤其近年来,幼儿园双语教学的兴起对幼师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职幼师生们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外语教学能力。中职院校完全能够以此为契机加大见、实习力度,将幼师生的外语教学置于幼儿园中进行,使幼师生在真实的外语教学环境中熟悉幼儿园工作的流程、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以及幼儿的心理状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12]在与儿童的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中体验幼儿教学工作的魅力,既能愉悦身心,又能锻炼日常的外语教学能力,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实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独具特色的幼儿教学模式,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学!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就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教育模式必须从培养“一专一能”学生向培养“一专多能”的方向转变。外语作为现代公民的必备技能,在中职幼师外语教学中必须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立足于实践,将幼师生培养成为具有现代幼教知识和教学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注释: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5.

[2]俞建文.职业教育—主体性教学体系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63.

[3]管向群.中国教师最需要的新理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73.

[4]陈晓慧.教学设计(第2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231.

[5]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2.

[6]万碧波.高职教育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56.

[7]谢阳.浅谈中职幼师外语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J].职业教育,2011(1):67—68.

[8]张涛,刘光亮.职业教育模式新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2):191—192.

[9]法律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

[10]沈建洲,杨静.幼师教育实践探索[J].师范教学,1997(Z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