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26 03:2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所做的主要工作是:推动两项改革。具体要求就是每周督促检查各组的教研活动。其中包括组织各教研编写专用作业纸,并努力提高专用作业纸的质量;其二是组织各教研组撰写基础教案。以达到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一年来,在张校长的领导下,在各位学科委员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的两项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此感谢各位帮助。为了完成学校交给我的任务,本人也想了许多办法。主要是发动大家的力量,对两项改革齐抓共管。这一工作首先要求对教研活动的常规检查;其次,学科主任对每张作业纸、每份基础教案签单印刷之前要进行质量审查并予以登记;第三、蹲点领导对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进行有力的监控和如实的反馈。第四、对各组上交的基础教案、专用作业和基础课件进行分等评估。这样就能够保证两项改革在数量上严格达标,在质量上不断提升。上一学年本人坚持天天检查,使全校各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在形式上有很大促进。这学期来,本人在高三任教,教学压力加大,不得不将检查工作交给教务员去做。教研活动的质量有下滑趋势。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要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只靠教科处几个人和年级管教学的领导来推动两项改革毫无疑问是杯水车薪。在此恳请各位领导继续支持本人的工作。因为学校的教学质量是我们生存的根本。而两项改革又是学校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除两项改革以外,本人还完成了下列阶段性工作。
一、组织编写假期作业。假期作业从编辑、排版、印刷、装订到发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前后要经历一个多月的时间。这项工作时效性极高强,必须保证在学生放假前,能带着假期作业回家,更重要的是保证质量。要完成这项工作,首要的是提前安排,精心策划,使方案具有可操作性。然后要及时收齐各组编写的作业。再进行统一排版。而此时总是期末最繁忙的时间,文印室的印刷量大。若不抓紧时间,就会导致任务不能如期完成。每学期这项工作的顺利完成,有赖于全校的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的支持,其中也有一些相关老师的努力。如:李正红老师为每次的假期作业设计精美的封面,柳红老师负责假期作业发放。
二、组织作业情况调查。每学期一次的作业情况调查,从作业数量到作业质量进行全面调查、统计和分析,为学校进行教学管理提供可靠数据。
三、组织学情调查,撰写学情调查报告。
四、组织教学评议。这就是每期的一次评学和一次评教。特别是教学评议,这是一件极费神的工作。每次要统计2300多张调查问卷,对23000个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再进行班级横向对比,然后在备课组内进行综向比较。先集中,然后分解到个人。最后让每个老师知道自己的评议情况,每个备课组知道本组教师的评议结果。每个级部了解本级部情况。校长能掌握全校的情况。这次教学评议到目前为止基本数据已经录入和百分比的计算,剩下的工作主要是进行对比运算。学校的阅卷机经常出故障,严重影响教学问卷调查工作的进程。学校如不及时解决,这项工作会使我不堪重负。
五、完成新校区英语学科重大活动的组织工作。上学期组织了一次英语口语比赛和一次英语单词竞赛。本学期组织我校学生参加了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在上学期组织英语单词竞赛中,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了长达四十天单词记忆活动。活动方案细致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竞赛试题质量较高。但最后的竞赛考试组织不够严密,没有进行单人单桌的考试,导致竞赛可信度大打折扣。当然也还有其他方面的影响。但是,整个活动过程对促进学生记忆英语单词应该是有作用的。
篇2
一、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教师教学要有“对象”意识,不能“唱独角戏”,因为离开了“学”,也就无所谓“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有效教学的理念,关注学生需求是重要核心,而关注的心理基础则是尊重,尊重是人文、平等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交往中的素质要求,是诚信、关爱、协作等品质的形成基础。教师尊重学生,是实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没有尊重学生,课改无从进行。古人常说的“师道尊严”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解释,即有尊严的是知识,而不仅仅是早一点掌握知识的人,教师要用平和的心态,平等地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切实地关注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情商,才能真正地接近学生,使每一个增长率教学环节能够在学生身上发生作用,才能根除诸如为片面提高成绩而占用学生休息时间、满堂灌、拖堂、体罚羞辱等课堂教学顽疾,才能使有效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具体的贯彻落实。
二、关注教学效益
教师教学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既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综合。
三、关注教学的可测性
教师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并应尽可能使目标具有可测性,教学完结时,能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实施测量。当然,不能简单地说“可量化”的教学就是好的、科学的教学。有效教学既反对拒绝量化,也反对过于量化。应该把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综合起来,全面体现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教师的教学成绩。
四、关注教学反思
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
五、关注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是准备策略,就是怎样备课,原来的备课主要是从教师的讲而不是从学生活动的角度备课,笔者认为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备课,这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而且不仅需要事先备课,还要学会事后备课,就是进行教学反思,怎样把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相结合,是我们要进行好好研究、积极实践的问题。
二是实施策略。比如说,有很多教师经常用讨论的方法,但怎样讨论,讨论有几种,怎样安排,也都是应该研究的。有的讨论可以放在课堂上进行,有的可以分组进行,有的讨论是激发学生大容量思考。又比如,目前提倡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怎样利用电脑演示来促进学生的思考呢?另外,练习设计的策略,还有提问的策略,都应该以有效教学为原点设计安排。
三是评估策略,包括对学生的评估和对课堂教学的评估,对学生的评估可以引进“质的评估”的方法,记录学生的各种进步,反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教程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同时也应该有教师教学效果评估,如学生反馈、评价统计等。
六、关注课堂教学时间管理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教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
1.制度化学习时间与自主性学习时间相结合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化体系,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变革单一的、“制度化”的教学时间结构,把制度化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
2.提高课堂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比率,综合达成各项课堂学习目标
现代教学理论按照递进嵌套的层级关系把课堂教学时间区分为分配时间、教学时间、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等不同类型,后一变量较之前一变量其时间范围逐渐由宽变窄,其与学习结果间的关系也愈加密切。这就是说,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不能寄希望于大量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而是要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有效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提高课堂学习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同时,由于实用时间、学术学习时间与课堂教学模式结构、教学目标间并不存在直接的联系,同样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既可用于较低认知水平的“题海战术”,也可用于较高认知水平的学习。因而,还应把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教学目标、内容等因素联系起来,注意科学分配以不同教学组织形式完成各种认知的、情感的、技能的等课堂教学目标任务的实用和学术学习时间。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综合、全面、高效地完成培育新人的各项任务。
七、关注优化学生认知结构
教学知识掌握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认知结构)和如何有效运用这些知识加工所面临的学习材料(学习策略)。因此,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和加强学习策略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1.动态协调教材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的关系
只有当这三种结构形成内在的协调统一,才能使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以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方式把握教材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设计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把全班个体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统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更适于完成各类不同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
2.加强学习策略教学
学习策略种类繁多,其主要内容包括理解和保持知识的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运用知识解题的问题表征策略、具体求解策略和思维总结阶段的反思策略,以及掌握知识过程中的自我监控等元认知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科实际,通过分解练习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八、关注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
有效教学既是预设的,又是动态生成的,是充分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和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如果只讲“动态生成”,而抛弃了应有的“预设”,或者远离教学目标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学生想到哪儿教师就跟到哪儿,那么这种教学实际上就是在开无轨电车,是无效的动态生成。同样,只讲预设,没有动态生成,不能根据教学实际作出灵活的调整和变化,就很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有效教学必定是预设和生成和谐、辩证的统一。为了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实践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精心预设,为各种可能的生成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二,有效生成要立足文本的重点、难点进行生成。第三,教师为课堂智慧生成的“助产士”、引领者和创造者。
九、关注提高教学有效知识量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学的有效知识量。所谓教学的有效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真正理解并有助于其智慧发展的知识,是能提高学生有效知识的知识。教学有效性的法则就是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的有效知识量。如果教学的有效知识量为零,则教学效果也为零,此时,教学内容不论如何正确、科学,都属于无效教学。教学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任何知识,就其存在的价值,从发生学意义讲,都是有效的,有价值的,但是,从教学论意义讲,教学知识可分为有效知识和无效知识两大类。科学的教学内容如果传授方法不当,不能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实质的、有机的联系,教学的效果仍然可能很差甚至出现负效。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的有效知识量,而不是教学传授知识的多少和教学时间的长短。
十、关注教学生态和谐平衡
当代教育生态学研究表明,只有当整个教学生态系统处于动态和谐和平衡时,教学才能高效优质地实现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和发展的目标。这方面有效教学区别于无效、低效教学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和学的和谐平衡
篇3
一、在思想上,积极上进。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考试,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努力使学生、家长能接受我、喜欢我。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师表形象要时刻注意,我在注意自身师表形象的同时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因为我深信良好的品行是每个人身上最美的东西,针对社会这一大气候和学生这一小气候我把学生的德育、美育工作放到了最重要的地位。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性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我还注重文化学习,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二、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敬业爱岗,严谨治教。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功,是每位教师最大的心愿、最高的荣誉。对于课程改革环境下的教师,光有一桶水是不够的,教师要拥有自来水。在工作中,我深知学习的重要性,抓住一切机会认真学习,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及教学管理水平。在校内,虚心、主动地向年轻老师学习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抓住学校安排校内听课的机会,虚心学习,不耻下问,及时消化,吸取别人的精华,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平时向书本学习、向身边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总之,这一学期我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我平时工作中出现需改进的地方也较多:如理论知识不够,论文精品意识不强;电脑知识长进不快。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扬长补短,不断努力。
三、服从安排,积极主动。在每周16节课的情况下,要安排好自己的工作,的确有时感到力不从心。做到学期初进行合理计划,实施过程抓落实,及时反思小结,期末总结。这学期为了扎实地推进新的教学课程,积极和本组、本年段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调研活动,我尽量抽出时间,按照计划,及时与教师探讨、交流。作业作到面批面改。使学生的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能做到顾全大局,服从安排,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沟通。
四、提高素养,努力工作。在各位领导和教师的大力支持、帮助下,本人坚持出全勤,从不请临时事假,把全部的经历用在教育教学上。这学期本人圆满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但是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我深深地认识到,课程的改革需要我不断的加强学习、反思,提高自身的素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也暴露出不足,如何做到科学计划、科学落实、科学管理教育教学,这些还需不断地努力。希望大家对本人进行严格地监督,作出批评指正。
篇4
有一次考试老师让学生用“活泼”造句,有一个小女孩造了这样一个句子“小鱼游过去了,水很活泼。”结果老师判错。老师说活泼是用来形容人的,她的造句和答案不一样。小女孩的妈妈认为她女儿的造句很有创意,不应判错,也认为这样的教育挫伤了她女儿创新的积极性。结果她让女儿到美国读书去了。读了这个故事我感到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太重要了,毕竟没有几个有能力让孩子到美国读书的家长。写到这我想结合我这十几年的教学说一下我的感受。我也觉得以课堂为阵地,以教材为练兵场,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太落后了,它确实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祖国的建设需要的不是书架子,而是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所以说我不太赞成教师是园丁的比喻,如果说这个比喻是从教师的辛勤这方面来说的还可发,如果说教师教书像园丁修剪花草一样,这是教育的失败,这句话也不是对老师的赞美。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但不像军训,不能齐步走,如果这样会抹杀学生的个性,会出现优生吃不好、潜能生吃不了的现象。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往常的教学方法,由原来的教知识向教做人、求真知的方向转化。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是一场全新的而又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变革,教师在这场变革中要演好自己的角色。
二、改变模式,提高教育
教师只传授知识不教方法的传统模式,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这不利于他们能力的发展。结果一部分学生一离开教师就不知所以然了,以致现在让他们做主人,还有些同学还要做“奴隶”。埃德加·富尔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肓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么学习的人。”如何有“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认为教师不应该只给学生“金子”,而是要交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方法。如当代教学中几个教学流派:钱梦龙的导读教学法、王文延的目标教学法、宁洪彬的思维教学法、魏书生的管理教学法……这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但不要一味地模仿,要考虑学生的情况、自己的情况,然后来决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如养鱼,不管方池圆池,只要养好鱼就是好池。教无定法,无法才是最高境界。
三、改变方法,发展方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新教学。请看下面的一个成功的案例。唐朝诗人杜甫在一首诗里写到这样两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个学生就问老师“路上有冻死骨”这说明天气很冷,“朱门酒肉臭”不是说明天气很热吗?这两句诗不是矛盾了吗?记得那位老师说这个问题问得很好,那么同学们谁能给解释一下。下面同学就展开讨论,讨论的结果表明有两个比较好的。一是说这两句诗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写的,通过朱门里的酒肉都上发臭的与路上的“冻死骨”对比,意在说明统治者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置人民的生死于不顾,这样写说更能说明统治者的昏庸、腐败,人民的疾苦。二是“臭”这个字有“chòu”和“xìu”这个读音。如果在这句里读“xìu”那就好理解了。臭,气味也。“朱门酒肉臭”,就是从朱门飘出来的酒肉的香味,那“路有冻死骨”也就不用考虑温度上的矛盾了。这个成功的教育案例给了我很从的启发,有一次有一个同学问我:老师你说刘兰芝是一个好儿媳,是一个好妻子,她多才多艺,那焦母为什么遣她回家?我说那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同学你一言我一语,很快结果出来了,有同学认为:婆媳不和。诗中的焦母是一个蛮横无理的女性。她在家中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她一意孤行而无人敢阻拦。而兰芝又是一个富有反抗精神的人。因此婆媳不合是兰芝被遣的原因。证据是“贱妾留空房”。因为古代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兰芝犯了无子之大过,即使再好好难逃遣归的命运。还有同学说:兰芝被遣是焦仲卿的罪过。和母亲不合就分家,婆媳不见面不就好了吗?都是焦仲卿的软弱惹的祸。学生的回答我觉得丰常好,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说出自己的看法,胜似老师的讲解。因此研究生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创造性的火花,克服学生在学习中的畏缩情绪,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研究生学习也是时代的呼唤,是对传统教育的反思的超越。它符合现代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是学生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手段。
四、不断充电,适应时代
篇5
【关键词】教学能力 教师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108-02
教学能力作为教师实质的核心部分,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条件,它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的水平,也是体现教师地位和作用的核心因素,明确教学能力的层次将有助于对教学能力本质的认知和界定,从而提升教师教学专业能力和水平的发展。
一 教学能力的内涵
目前,专家学者对教学能力有很多的关注和研究,因此对它也有很多不同的见解。什么是教学能力呢?申继亮、王凯荣认为“教学能力是以认识能力为基础,在具体学科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能力(专业能力)”;王宪平认为教学能力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基于一定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高效达成,促进学生生命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唐玉光认为“教学能力是教学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成效所具有自我潜在的可能性,它由许多具体的因素组成、反映出个体梳理完成教学任务的直接有效的心理特征”;孙亚玲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达到具体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规划设计、组织与管理、动手操作、表达、评价与反馈、调节与控制、理解与交往、教研与科研等综合能力。”虽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但是从各位专家的定义中可以看出教学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的无意中在特殊能力上达成了共识。教学能力与教学活动紧密联系,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有一定的教学能力作为条件和保障;同时,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总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在活动中得到表现。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在教学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 如何培养教学能力
1.了解学生的能力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向活动,要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必须要对教学对象有充分的了解。在教学活动前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学生的思想水平、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和方法等进行充分的了解,有助于把握学生的原有基础,为准确制订教学目标提供依据;在教学活动中了解学生是否集中注意力学习、是否积极思考,是否理解教学内容等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步调和方法;在教学活动之后对学生进行了解即“结果反馈”,以检测学生是否掌握教学内容,学生是否有所发展,检查教学目的是否达到,为教师确定新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2.充分备课的能力
备好课才能上好课。教师在写教案的时候不应该只注重教学环节的齐全和数量的多少等方面,应更多地关注教学过程的设计,要让教师的教案更好地、有效地指导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应该养成良好的备课习惯,提高课堂教学的设计能力。借它山之石,攻己之玉。模仿是人类学习借鉴他人经验的有效方法。对于一些新上任和教学经验不足的老师来说,应该多学习一些优秀的教案,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帮助他们理解教学理念,提高他们对理念运用的执行力,有效设计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设计能力。长期以来,教师的备课都是独立完成的,很少有老师一起共同探讨、研究、合作备课。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教学活动也不例外,必须打破“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需要老师的集体协作。其实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展开集体备课活动,共同加强教材解读,确定教学内容,研究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交流、探讨研究出不同的新观点来弥补独自备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取长补短,丰富教法和经验,完善教学方面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与其他教师共同成长、进步、提高,通过集体备课让备课变得更充分,使它成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3.加工教学内容的能力
加工教学内容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掌握教学内容,实际上就是教师需要根据所了解的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对教学内容做教学方法上的加工处理,使教学内容更便于自己的运用,以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加工处理教学内容,首先,必须研读教学大纲、教科书,阅读有关的参考书。研读教学大纲有助于弄清楚教学的目的。了解学科的基本体系和基本内容,明确学科的基本教学要求。研读教材有助于教师掌握教学内容,清楚学科的组织结构以及重难点,所以研读教材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懂”就是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透”就是对教材的融会贯通,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化”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要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合在一起,只有达到这个境界才算是完全掌握、精通了教材。教师广泛阅读参考书目有助于充实和拓展教学内容。其次,对教学内容合理地进行选择、组织、调整、安排。反复研读教材,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合理的取舍,合理安排教学的重难点,使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讲解详略得当,有条不紊。
4.组织管理能力
教学活动及其过程的复杂性,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过程的充分展开。教学组织管理的能力是教师有效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是将预先安排的教学内容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课堂语言的组织能力,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技能,从而能根据不同的学科内容、借助适当的技能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它也要求教师能够根据不同的学生个性特点、课堂上的突况,审时度势,调整教学步调和教学方法。
5.教学评价能力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它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的测量、分析和评定。通过教学评价,能使教师和学生知道教学过程的结果,及时地反馈信息,这些反馈信息能促使教师及时地调节自己的教学工作,能使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组织中的某些不足,判断出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可使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和实现程度,明确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形式和方法是否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从而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6.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教师在工作中,要善于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并使之不断升华,达到理论的高度;要能够自觉地运用、验证教育理论,从大量的现象中研究探索出规律性的东西。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才能以先进理论为指导,不断改进工作,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 结束语
总之,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长期地、不断地学习、思考和积累,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和掌握现代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实践提升,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王宪平.课程改革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3]唐玉光.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J].外国教育资料,1999(6)
[4]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5]陈安福.教学管理心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8
篇6
作者简介:冯莉芳(1978―),女,汉族,江苏徐州人,江苏教育学院运河分院教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育系在读研究生。
摘 要:教学语言是一种机智,一种才华,一种素养。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有的教师,他们的专业知识造诣很深,但因不善于表达,影响自己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更影响学生的学习收获。教师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教学语言。而充满激情、充满幽默、富有启迪性而又准确鲜明流利的讲话,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
关键词:教学语言;情感性;启发性;幽默性;科学性
“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是的,没有人能够否认,语言是教师工作的手段或工具。教学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语言的艺术,是教师把自己的思想、知识、信念和情感,通过语言和表情动作传授给学生。语言之于教师像纸笔之于画家,像乐器之于乐家。所以,早在我国清代就有学者认为教师是“以舌耕为业”的。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师生间的信息传递与情感交流,都须以语言为凭借,恰当地运用语言教育学生,能有效地开启学生的心智,陶冶情操,使之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教师的语言往往能够超越时空,在学生心中经久不衰,直接影响师生的感情、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的威信以及教学质量。因此,语言及其应用技巧历来为教育家所重视。
一、教学语言及其价值
所谓教学语言,就是运用于教学中的语言,具体是指教学中师生经常广泛使用的语言,它既与一般语言有相类似的联系,又与一般语言有区别有差异。它是一般语言在教学领域中的特殊使用,因使用于教学领域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教学语言中包含教学的书面语言和教学的口头语言。教学的口头语言比日常口头语言更具书面化、规范化色彩,但它又比书面语言更要随意更灵活些。
对教学语言的研究,即是对教学思想和教学得以展开的过程的研究。教学的对象和教学过程本身,都必须依赖语言才能实现,才能转变成他人思想所能把握的东西。因为教学本质上就是语言的活动,语言可以使最微小的事物成为我们教学的对象,可以使远在天边的东西来到眼前现场。教学从思想――教学的生命之源,到表达――教学的基本方式,到理解――教学的本质意义,到真理――教学的终极目标……这一切都离不开语言,教学从开始到结束,从起到终,都依赖语言而发展着。在许多情况下,研究教学必须通过研究语言来进行,因为语言是心灵的通路,是知识的通路,舍此便无法谈论人的内心的交流。正因为如此,我们完全可以有理由认为,教学语言是教学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二、教学语言的主要特征及其技巧
俗语说:“人配衣服马配鞍”,人要打扮才能漂亮。教学语言也只有经过润饰之后才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教师常用的语言技巧大体如下:
(一)情感性――教学语言的吸力
常常是,教者寥寥几句,学生的情绪由多云转晴到阳光万里;三言五语的交谈学生的疑团一扫而光。这里藏着怎样奇奥的心灵梯链呢?原来,感情为梯为链。说教者亦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所写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情,是教师的切切期望,是说教者真诚的祝愿,是为师者深挚的爱!
教师不光要从理论上、逻辑上传授知识,也要注意从情感上感染学生。没有情感的语言必定缺乏活力、无生动性而难以引人入胜。“感人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才能“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的心灵。读过法国著名文学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的人,都会为作品中的老师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那种深沉的、发自内心的爱国主义感情所感动。这一崇高的感情使他的教学语言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给学生和随堂听课的村民播下了爱国主义的火种。这虽是作家的艺术创造,但我们由此可以看出,韩麦尔先生饱含感情的语言有磁力、有光泽、有热度。好的教学语言必须,具有情感,没有厚实的情感因素,语言就成为单纯的符号,成为缺乏生命力的躯壳。
教学工作不仅要“以知教人”“以理服人”,同时还要“以情动人”。“知、理、情”三者是证的统一体。情感的培养和思想教育有很大关系。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我们经常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通情才能达理”等,都强调了情感对于听众接受思想的重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教师情感高尚、丰富、适度与否,往往决定着教学工作的成败。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不能不带上浓厚的情感因素。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用真挚的感情、和谐的语言叩击学生的心灵,把学生感情的弦拨响,引起共鸣,产生回旋激荡,使学生爱之所爱,恨之所恨。教师的语言有时如滔滔激流,直陈感受;有时如春雨霏霏,感人肺腑;有时慷慨激昂,催人猛醒;有时轻言细语,沁人心脾。具有浓郁感情的语言是富有魅力的,它能点燃学生的心灵,把智慧与美感的种子深埋在心里。
(二)启发性――教学语言的灵魂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讲学时常常使用反诘法来引导学生去一步步地得出知识的结论。《学记》中所说的“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也是主张教学工作要多以启发,积极引导鞭策,而不能简单地强制和消极地向学生灌输,倡导多以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试作结论。为此,教师的教育语言应多用启发性的谈话,通过给学生制造悬念和设置情景,诱导学生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应当说,启发暗示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千法之魂。意在言中,神余其外,意近旨远,词浅意深,若隐若现,欲露未露,既增大了语言耐人咀嚼的密度和弹力,又因点拨式语言的启发暗示力,让学生展开联想,去体会老师语言中深长的意味。
从心理学上讲,启发暗示就是凭借语言、表情、眼神、手势、体态动作等方式,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使对方接受某种心理影响。启发暗示是人们心理活动中的普遍现象,每一个人都能向别人施行启发暗示,同时也都能接受来自他人的暗示或启发。这就是人的可启发性,在人们的日常交谈中,总是带有某种程度的启发暗示性。语言学家L•R•帕默尔认为:“事实上,词不是像数字符号那样严格限于一个固定的,明确的意义。说真的,语言不外是一连串的粗略的暗示”这就是说,人们的日常对话,常常是通过暗示、启发性的语言交流更多的字面上并不明显存在的信息。
如果说人们日常交谈中常常见到的只是一种“粗略的暗示启发”,那么,在教学语言中常常见到的应当说是经过设计、经过加工的,更精细的启发暗示。例如,一位语文老师教汉乐府《陌上桑》,当讲到“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几句时,对“但”和“坐”这两个词的解释,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采用了暗示的手法,启发学生探索。他讲到:“这几句的意思是不是‘耕地的忘了扶犁,锄地的把锄丢在一旁,回来时相互埋怨,但愿坐在那儿看罗敷姑娘’呢?”学生接受了这种暗示,觉得把“但”当作“但愿”,把“坐”当作“坐在那儿”很别扭,显然有错误,这两个词应该还有别的讲法。于是,通过查字典,找资料,弄清了词文,原来“但”当“只是”讲,“坐”当“因为”讲,这样诗句的意思就顺畅了。“但坐观罗敷”一句,就应讲做“只是因为贪看罗敷姑娘耽误了时光。”从而帮助学生了解了这首诗中间接描写人物形象美的烘托手法。
(三)幽默性――教学语言的调味品
幽默感应该是一个好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之一。一位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这话是很有见地的。教育调查资料表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具有幽默感的教师,而不喜欢语言寡淡无味,表情呆板冷漠的教师。教师的幽默语言可以含而不露地启发学生联想,出神入化地推动他们领悟,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引起宽松愉悦的心理共鸣,从而顺利地达到教育目的。另一方面,教师的幽默语言可以培养儿童的幽默意识。据加拿大沃特卢大学心理学教授里科特的一项教育实验显示:儿童的幽默可以使副高感神经活动增强,这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的抗病力,而且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具有幽默感的儿童,心胸开阔,思维敏捷,富有摆脱窘境,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许多发达国家甚至鼓励孩子说些健康有趣的俏皮话,他们认为教师和家长用微笑和闪烁着智慧的目光看人生,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解释生活现象,正是对儿童幽默感的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这是很有道理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就最反对把课堂教学搞得单调乏味,他说:“教师当‘教学机器’,学生对教师‘冷眼相待’,再好的方法也是没有用的。”上海特级教师于漪也主张:“要努力把课上得情趣横溢。”“力求使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不仅使优秀的学生因成功而发出笑声,也尽可能使后进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受到触动。”
幽默的拉丁文意思是“起作用的液体”,20世纪30年代由林语堂先生从英文“humour”音译引进现代汉语,普遍的理解是“语言举止生动有趣而含义较深的意思”。在课堂教学中,幽默的教学语言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形成优美、高尚、健康的品质,还有助于消除学生紧张和疲劳现象,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有助于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目的。当然,幽默不是耍贫嘴、现活宝、出洋相,它是一种高尚的情趣,是一种对事物矛盾性的机敏反映,是一种把普遍现象喜剧化的处理方式。当然,我们提倡寓风趣幽默于教学之中,并不是不分场合,不分内容,如果不分教学内容和场合而一味地以学生发笑为目的,那不但不是幽默,而且是十足的滑稽与无聊,俗话说:美味不可多得,幽默也不能泛滥。因为它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任何东西多而不贵,繁而不奇,故做过多的幽默反而弄巧成拙,势必冲淡教学主题,学生的心境在会意的愉快里不容易立刻收回来,学习气氛也不容易在一阵阵酣畅的哄笑里静下来,结果,阻隔了求学之路,拦挡了沉思之马。所以,高明的为师者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分寸,适应对象,不要为幽默而幽默,更不要滥用幽默,以致滑向无聊庸俗,反而妨碍教学的顺利进行。
(四)科学性――教学语言的基石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科学性,决定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语音的准确,语调的正确,语句的合乎语法修辞逻辑,用词要恰到好处,准确无误地表达思想与教学内容等。要求教师讲话头绪清楚,条理分明,要求教师在论证问题时严密周详,不拖泥带水,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教材的内在联系,注意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环扣一环,有层次,有条理。
教师语言本身对学生有强烈的示范性、直接影响学生语言、语感的训练。这也决定了教学语言必须注意科学性。心理学的观察资料证明,教师语言中重复的语义和修辞的错误,往往是他的学生语言贫乏和不正确的原因之一。所以教师不能满足于告诉学生:“应如何说话”,“不应如何说话”,还要注意自身语言发音、用词、语法的正确性及语言的感染作用。要求教师的语言既应具有口头语的通俗、简明、生动形象,又要具有书面语的精确、条理、规范。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科学就必须准确、明了,不是月朦胧鸟朦胧,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能像猜谜似的答案,模棱两可,应该丁是丁,卯是卯,该一是一,该二是二,就要较真,毫不含糊。比如在历史教学中,不能用“大概”“从前”等含混不清的语言概念,也不应用“或许”,“可能”等模棱两可的语言。像岳飞、文天祥等人物,不能轻率地称其为“民族英雄”,而应根据史实,称为“抗金将领”“抗元将领”。在物理教学中也是如此,例如,东西从上面掉下来,要说“物体沿着垂直方向下落”,1焦耳的物理意义表示“1牛顿的作用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1米的位移而做的功”。而不能说成“1牛顿与1米位移的乘积”,也不能说成“1牛顿力发生1米位移而做的功”。当然教师说话也要注意语言的通畅性,不能前言不搭后语,形成一道道难以逾越的断裂带;又不能笨笨磕磕,在口语表达中不时地打出一个个死结;更不能自相矛盾,亲自将自己的语言戳出一个个破绽,语言必须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例如,某数学老师在课堂上随意说出一道课后巩固题:“有个长方形的果园,园宽58米,比长短46米,如果在园的四周砌一道墙,问墙长多少米?”这道题出的是否科学、严密呢?仔细想想就明白了,问句中的“墙长”应该为“墙周长”才算妥当,否则省去一字,便容易发生歧义,让学生误认为:墙长就是长方形的长即园宽58米加上46米,得104米。虽然课堂上学生均未看出题目本身的“破绽”,但教师却万万不可忘记语言的科学性。
三、结束语
教育需要艺术,而语言艺术尤为重要。良好语言意识与素养,令人儒雅聪敏。语言是架构教与学的主桥梁。教师这个职业,相对于其他职业而言,对语言的要求更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清人郑板桥题竹诗曰:“一枝一叶总关情”,移到教师的语言上,不也可以说“一言一语总关情”吗?所以,我们不可以将教学语言视为皮毛、细节,我们要认认真真地讲究语言的艺术。教师精湛的语言会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作为教育者,提升自身的语言艺术,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孔子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就必须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
语言是基本的教学媒介。尽管不同的学科都有属于自己科目的语法,但教学语言仍是交流的核心。因此,不论哪一科目的老师,他们都是语言的老师,都要通过语言传授知识,通过语言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引导学生走进知识的迷宫。
参考文献:
[1]张万兴等.课堂教学艺术完全手册[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50-52.
[2]潭轶斌.教师的语言修养[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2-34.
[3]高厚等.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6.
[4]周宏等.教师素养与能力[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56-58.
[5]周宏等.教学艺术[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97.
篇7
论文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介入教学过程改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使教师由“教学”转变为“导学”,教师的角色除了是评判者,组织者,激励者,参与者和资料员外,更是课程设计者、知识建构者,情感沟通者,教学研究者等。为“扮演”好新角色,教师要适时地转变教育理念,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适应时代需求。
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远程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日新月异的发展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曾描述:“当信息高速公路投入使用,上亿本书的内容就可以为人所用。读者可以问问题、印课文、在屏幕上读它,甚至用他选择的声音让计算机把文章读出来。信息高速公路就是他的导师。”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传统职责在很大程度上被现代教育技术——电子教师所替代。电子教师进入课堂让我们不得不给人类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角色重新定位。
Harmer(1983)在ThepracticeofEnglishLanguageTeaching一书中对教师角色做过总结性的描述:“教师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不同学习任务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教师作为控制者是在他需要全面负责课堂活动的时候,如学习新内容和学生准确运用阶段;作为监督者他需要了解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好坏,以便给予及时指正;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角色或许是作为组织者,教师应当用清晰的指示告诉学生他们将要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开始做,什么时候监督等等;在学习活动进行过程中,学生需要教师的启发,指点而最终独立完成任务,这就是教师作为启发者的角色;在许多场合,教师还可以加入到学生当中,与学生一样平等,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作为参与者会让学生受到鼓舞;课堂上让学生独立进行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休息,而应当走动在学生周围,在需要的时候做资料员,提供必要的帮助。教师所具有的多种角色可以交叉扮演并不分先后顺序。适时扮演好不同角色并能够知道什么时候,怎样扮演好它们对教师至关重要。”
现代信息技术介入教学后,教师的角色除了如上所述普通教学环境下教师角色的多重性外,还有更新更多的角色。
1.课程的设计者
信息时代,懂得电脑知识越来越必要。现代信息技术离不开优秀的教学课件,而优秀的课件就相当于一本好的教材。每个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千差万别,需要通过对学生个性的差异、喜好和特点的了解,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实现因人施教。这方面问题较突出的是英语课教师。由于专业设置的特殊性,他们大部分人的电脑知识不多,运用能力也不强,可以说英语教师的电脑水平与其年龄成反比。中年以上的教师电脑水平一般不如年轻教师,但他们恰恰是经验丰富的中坚力量,有课程设计的能力。为了使英语教学跟上时代变化,英语教师不能再心安理得地做“电脑盲”以期具备课程设计和开发的能力,因人而宜地制定出最佳教学课件。
2.知识体系的建构者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于学校教育,四通八达的信息源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广泛途径,这就使教师占据课堂的时间大为减少。教师必须从文化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中走出来,构建适合本专业的新的知识体系。拿英语精读课来说,老师不需要对语法,单词,句型等再进行透彻的,详细的,反复的讲解,而后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并且花时间去批改。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学生只要点击某个网址即可完成语法,词汇等学习任务。所以目前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至关重要。把重点放在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让学生学以至用,随着社会需要的变化而实现知识的自我更新,形成萌发新知识的生长点。
3.教学活动的评价者
评价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教师要勤于赞赏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同时通过评价别人来改进教学,提高自身。实践证明,在教学活动中,若只有教授而无测试,只有练习而无评价,就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学习的兴趣受到挫折。教师应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表彰进步。这样会使学生在点滴的成功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奋发向上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教师评价的作用甚至可能改变学生的一生。
4.情感的沟通者
有教育家曾用一句话概括现在的教育状况:知识传授的渠道在拓宽,感情沟通的大门在缩小。现代开放教育在突破了学习的时空界限的同时,带来了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分离状态。这一“师生分离”状态虽然提供了相对宽松、自由和开放的学习环境,却使学习者在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时减少了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更减少了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在普通教学环境中,心理障碍问题虽然存在,但由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而并不突出。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中,教学系统由传统的“人—人”模式转变为“人—机—人”的模式,这种模式带来的师生分离不仅是时空上的分离,更多的是感情上的隔离。虽然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它的交互性,但目前受技术条件、学习者习惯、师资配备等因素的影响,交互的频度、广度、深度还有很大局限性。即使技术上能够做到双向视频交流,也会因教师注意力有限而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因此,在开放式教育模式下,教师要重视与学习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用一副善于倾听的耳朵和极具亲和力的语言帮助学习者释放不良情绪,增强心理承载力,使之成为心智健康的人;同时还要重视师生之间必要的直接接触,开通师生情感交流的渠道,设法弥合师生的感情隔阂,提高学习者对教师及其课程的认同感。因为人类感情的需要非虚拟接触所能满足,信息技术化的教学是难以取代传统教学中师生的情感交流、人格感染和精神激励的;教师还要在多媒体教学设计中注入人文关怀,在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和管理中引入赏识教育。教师这一角色的“扮演”涉及学习者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开掘,对学习者心智的健康、学业的完成、终身学习能力的获取而言是不可缺少的。
5.教学的研究者
由于先进的教育技术将越来越多地代替教学的许多工作,英语教师可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从事教育科研。由于教学环境、教学手段以及教材等方面的变化,教学中有许多待研的课题。譬如,英语教师要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特点及规律,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要进行教学实验,研究新的学习情境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响;研究如何利用新技术提高学生高层次思维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了解学生需要掌握哪些学习策略和方法;研究如何利用最佳信息的呈现方式,突破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写出优秀的电子教案;要研究和评价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为充实和改变教学内容准备资料,并编写适当的教材。要顺利扮演好以上新角色,教师需要重塑教育理念并担当起由“教”变“导”的重任。(1)教导。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培养其区分良莠信息的能力。当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品格,其人生旅途才会处处闪光。(2)引导。帮助学生建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3)指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提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提高认知能力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使学生“会学”,这样教师不仅给了学生金子,也教给了学生“点金术”。(4)诱导。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借助于交互式的课程设计与组织,多种媒体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刺激,诱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为学习者创造特有的知识(再)发现的环境。(5)辅导。辅导学生利用各种便利手段获取所需相关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辅导帮助将贯穿于学习者课程内容学习的全过程。例如,指导学习者如何学习;如何利用多种形式(如当面个别辅导、在线交流、小组讨论、电话答疑、网上辅导、E-mail回复及信函辅导等)解疑答难,充当学习者学习的信息源。(6)疏导。老师时刻准备着去发现各类问题,为学生排忧解难,充当知音、友人、倾听者。(7)编导。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由场上的“主演”改变成场外的“导演”,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但启发、引导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都大大增强,每一环节若要取得较理想的学习效果都离不开教师有目的的编排。(8)督导。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教与学的“时空分离”,却带来了“师生分离”和“教管分离”,使得教学过于依赖学习者主体参与和自我管理能力。教师不能疏于监控和指导,否则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会成为漫无边际的行为。
综上所述,参与信息时代教育的教师越来越从台上走向台下,工作重心移向教学法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学生思维的开启。教育理念是教师一切工作的逻辑起点。教师的新角色就是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率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主要是成为学生接受知识的向导、学生与信息世界的中间人和调控者。
参考文献:
[1]Harmer,J.ThepracticeofEnglishLanguageTeaching[M].Longman,1983.
篇8
数学教学反思的内涵是指教师借助于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行为研究,不断反思自我对数学、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数学教学的目的、方法、手段以及经验的认识,以发展自我职业水平,努力提高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活动过程。教学反思是自我超越的过程,教师的每一次反思,都蕴涵着对未来教学乃至专业发展前景的规划。自觉地主动地进行教学反思 ,才会实观自我超越。
数学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
1.对课程目标的反思
对课程目标的反思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是一个教师走向成熟的标志。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常常把目光更多的放在制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上,然后扎扎实实地把它落实到课堂,而对教学目标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缺乏必要的论证,从而导致教学的低效性,这就是课程意识的失落。
以高三第二轮复习为例,其复习效果的好坏,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必须树立良好的课程意识,即选择什么内容或例题作为复习的重点,其有效性和针对性更强;其次才是怎样教的问题。如“函数”的第二轮复习,侧重点首先应放在函数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上,即逐步形成“定义域为前提,单调性为依据,注意值域的变化,重视图像的应用”的整体概念。其次应放在函数与其他内容的交汇以及函数思想的广泛应用上,如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等;函数与数列的交汇问题;函数与解析几何的交汇问题;函数中的信息迁移问题;函数中的应用题。这一阶段,尤其应注意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体现数学问题的综合性和思想性,逐渐与高考要求接轨。高三第二轮复习是复习的“整合期”,既有各分支内部的整合,又有各分支之间的整合,这与高考命题中从学科整体意义及知识的交汇点上命题的思路是完全一致的。再如,如何协调专题训练与综合训练的关系。专题复习的特点是中心突出,渗透力强,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思维的模块,增强其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其不足是知识和思想方法的覆盖面受到一定的限制。为此,在后阶段复习中一般都会穿插一些综合练习或考试,这对防止知识遗忘、熟练通性通法、积累应试经验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如果时间完全被考练与讲评所占据,复习教学就会失去主动性,学生复习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协调好专题训练与综合训练的关系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学校的做法是每两周一次考试,在考后统计的基础上,对试卷进行综合性评讲,重点解决离散性错误,对于试卷中反映出来的薄弱环节,就以该题为引子,引出一个小专题,加以集中性训练,从而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精彩的教学片断,它依附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别有风味的氛围营造,得心应手的教具运用,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 ,别具一格的智能开发,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留有悬念的课尾总结 ,这些教学过程中得到的意外收获。另外,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顶牛”,教师如何打发; 面对学生异想天开的“发问”,教师如何应对;面对学生阴差阳错的“歪答”,教师如何引导;面对学生没精打采地“走神”,教师如何处理;面对学生无所用心的“沉默”,教师如何对待,这就需要教师做出反应,果断决策,及时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措施,再完善的教学预案也难免有疏漏之处。因此,教师上完一节课之后 ,总会或多或少地感到有这样或那样的缺失。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反思从教学的全过程中去耐心查找:哪一内容处理不恰当,哪一环节安排不合理,哪一活动组织不得力,哪一实验演示不清晰, 哪一问题设计不科学,哪一语言评价不得体,等等。
3.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在作业和测试中,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在教学中反复强化的题型,但学生的解答情况却依然不尽如人意,这时,如果我们把责任一味推向学生的不用功或接受能力差,一切将无济于事。只有反思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反思该问题本身的困难所在以及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等诸多因素,及时做出教学方法的调整,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在一次测验中,有这样一道题:
设函数f(x)= x-x+6x-a
(1)对于任意实数x,f′(x)≥m恒成立,求m的最大值;
(2)若方程f(x)=0有且仅有一个实根,求a的取值范围。
测试结果该题的得分率不到30%。而本题的难度并不高,运算量也适中,那么问题出在何处?从答卷看,学生没有利用好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从而迷失了解题的方向,是导致丢分严重的主要原因。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评讲时对症下药,而且必须依赖于平时教学的长期渗透。
4.与同事交流中反思
教学交流要提高实效性,超越狭隘的一己之见,力求做到兼收并蓄,则必须带着反思的心态参与其中,反思支持教学行为的理念,反思其展示的方法形成的过程及机智。
5.在理论学习中反思
通过理论学习诱发教学反思,在刊物上看一看他人的设计,在录像中观一观名家的课例。然后反思他人的教学好在哪里?自己的教学弱在何处?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改进,在改进中提高。以减少实践的盲目性,提高教学效果。
篇9
1.营造探究学习的良好氛围,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思想品德教学认为,在教学中营造与文本内容相似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知学习内容,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的知识不断升华。要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1)紧扣文本教学内容的重点,帮助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2)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在学生“口欲言又止、手欲写又停”的情况下予以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思考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3)教师应营造一种民主、自由、和谐的学习探究氛围,让学生在此环境中能够开发自身潜能,提高问题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16课“长大的感觉”拓展天地中的“解读‘追星’现象”教学中,笔者就运用了情境创设的方法:(1)学生自主阅读有关的文本内容,通过正反对比感受其中的道理;(2)在学生有了充分的理解感悟后,按照国际大专辩论赛的情况,创设教学情境:①将学生按照观点的不同分成几组,②教师帮助设计辩论话题:明星,给了我们什么?③帮助学生确定一辩、二辩等角色;(3)教师担当辩论主席,并让学生选出较为信任的同学担任评委;(4)组织学生按照各自的观点进行辩论,教师予以适当的指导。这样的教学情境,一方面,能够缓解课堂教学的紧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背景下能够更好地接受知识,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受到精神的洗礼和思想的碰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正确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的目的。
2.巧设问题,激活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思维
问题教学历来是学科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运用巧设问题进行教学,一方面,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一步步地理解感悟教学的重点内容,并能够在此基础上探寻解决难点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进一步地显现自身的解题思维过程,有利于教师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问题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方面:(1)问题的切题性,即所设计的问题应该紧紧围绕教学文本的内容展开,不可偏题;(2)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梯度,即能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就近的发展区域”内获得进步;(3)问题的设计应体现一定的实践活动性,即教师应该将问题的设计置于一定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有所积累,从而提高他们问题探究的技能水平。
例如,七年级下册第22课筑起“防火墙”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就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本的教学内容采用了设计问题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过程是:(1)学生阅读“生活在线”和“探究平台”中内容,鼓励学生多质疑;(2)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表述自己的问题,并提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3)教师根据学生的反映问题和教学重点内容设计如下问题:①假如你遇到了犯罪分子,除了课本中的做法外,你还会怎么做?②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人物角色心理特征的情况下,请学生按照文中小兰的故事,进行小品表演;③作为未成年人,我们应该怎样进行依法自我保护;(4)教师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表现予以点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积极支持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做学生知识的引导者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方面能够发散学生学习的思维,增强他们学习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这本身其实就是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手段。教师在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点:(1)选好合作探究的话题,让学生能够有所探究,有所合作;(2)提供必备的素质支持,教师不应该限制学生作出贡献,而是要在急需的时刻,当学生经验极为有限时,提供必需的材料;(3)教师以平等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给予学生较多的自由和宽容,同时教师也要使学生养成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学会做人与处世,让学生从中有所学习。
篇10
强大的交互性,打破PPT线性教学
Q:你们的课堂大多集中在教师的演示上,那学生能使用FEG教与学系统吗?如何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
A1:不是所有的课型都适合学生来操作,但借助这个系统,我们能在课程设计中达到最大的交互性,使课堂的生成更加活跃。该系统与PPT的最大区别在于:PPT是线性的,第一张是什么,第二张必须跟着,这样线性地走下去。而FEG教与学系统能使线性化教学变为模块化教学,学生想要什么就自己去调;教师把大量的资源发送给学生,学生想干什么就自己去做。
A2:从数据板块来讲,该系统可以做到课前、课中、课后的交互。例如,我是教语文的,在教二年级的生字时,觉得哪些字义难理解,就把它们列出来,做一个统计,在备课的时候通过该系统准备好视频资源,着重解决这几个字在课中怎么处理。课中解决一部分的时候,在课堂上做一次统计,根据系统反馈的数据聚焦第二次的难点,看还有哪些字是学生不能解决的。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并推送一些互动性练习,让学生操作一下。再根据系统反馈数据,我就知道家庭作业怎么布置了,课后的作业也可以分层提交了。
人性化设计,调动教学积极性
Q:教师使用该系统一段时间后,发生一些什么变化?教师的积极性是如何调动起来的?
A:因为该系统设计非常人性化,又能密切结合教学,所以我们经常下班了或放假了还在自觉学习、研究它,并通过赛课的方式来发现使用中的一些问题,不断进行调整,直到熟练应用。在信息化时代,学生利用平板并不是要使用它的某些功能,而是要让平板打开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平台。在现在的课堂上,教师下发任务,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教师下发资源,每位学生都能收到。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轻松了,积极性自然就调动起来了。
资源获取更简单,避免了重复备课
Q:该系统在日常操作和使用上确实非常便捷,那如何保证其中的资源对学生是有用的?它是不是能解决教师重复备课的问题?
A:由于有互联网,所以我们的资源来源非常丰富,既可以自己做资源――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也可以利用国家资源。但下载下来的这些资源大都比较长,而学生需要的可能只是其中很小的一段。我们借助该系统,只需要找到所需片段的起点和终点,点击两个按钮,就能自动提取出来,比原来专门学习并运用一款视频剪辑软件更简单,这是一种资源获取的方式。
至于备课的问题,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分板块进行,如语文分某一课、数学分某一个知识点进行集体备课。因为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一个云空间,这个云空间不是闭合的,而是开放式的。我做好了相关资源,并放到我的资源库中,别的教师能够马上搜索到,同时学生也能通过学习空间找到相应的资源。这样就避免了同一个年级的教师在不停地重复备课的问题。而且如果资源在云平台空间中,以后全国各地的教师都可以用,只要资源是对所有人公开的。这样资源使用的状况就不再仅限于个人,而是所有的教师都可以使用。
有利于实现与学科教学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