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理论范文

时间:2023-04-01 16:09: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理论

篇1

1、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建筑设计中,要求设计者将自然环境因素充分考虑到其中。只有人和自然能够和谐相处,人类社会才能在和谐中发展。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可持续发展战略收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任何一项工作都要考虑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生态建筑设计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和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大自然的朋友,建筑工程不能对自然产生破坏。

2、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自然同建筑的完美结合

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对有限的自然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这种充分的利用并不是说去对自然资源进行一味的索取。指的是在具体的建筑工程的设计中,要对建筑场地内的空间资源等因素进行有效利用,可以将其作为建筑的一个部分。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要进行一定的规划和设计,在此过程中就要对地上资源和地下资源都有所考虑,将自然合理地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同时设计师要对建筑的节能减排功能做到一定的认识,以便在施工中有所注意,这样才能有效地做到建筑和自然地完美结合。

3、认真考虑相应生态环境地域特点

建筑工程必将对一定的土地资源进行一定的利用,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施工现场以及周围的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要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和资源等因素进行有效的掌握,对其能源分布和文化特点进行调查。在具体的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不能对这些因素产生破坏,才能在总体上实现建筑和环境的完美统一。

二、生态建筑设计理论应用于建筑设计

1、通过科技手段解决生态问题

在建筑的施工过程中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找出影响生态平衡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解决。在通常情况下,一些先进的技术会被广泛的应用。一般来说,对于建筑材料技术和物理技术方面来说,可以将自然界的风能和太阳能等无污染的能源资源进行有效地转化,成为人们常用的资源。同时还要将新能源和施工技术和施工手段等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达到生态建筑理论的要求目标。

2、进行因地制宜的建筑设计

上文已经介绍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是生态建筑理论的要求。在传统的建筑标准中,如果建筑作品与自然能够融为一体,那么,这样的设计应该是设计中的巅峰之作。优秀的建筑在保持自己独立的基础上还要可以和自然协调一致。在生态建筑理念的作用下,所有的建筑设计都要与自然相融,具体说来就是建筑风格和设计都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符合,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建筑的本身就可以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的体现,因地制宜的建筑设计方法可以将地方的独特韵味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篇2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建筑理论;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生态建筑及理论的概念和特点

1、生态建筑的概念

不少学者就生态建筑做过一定的定义,它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建筑学概念,在狭义范围内,生态建筑是具体的建筑,是指在设计、建设、应用过程中融入生态学原理,与自然环境、人类等建立和谐的发展关系的建筑;就广义范围内来说,生态建筑是抽象的理论,它从生态学原理与建筑学理论相结合产生的建筑实物层面,已上升到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建筑产物要具备可持续发展性。建筑生态化的实现过程中要重点考虑的内容有:构建更加适合人类居住的健康舒适的生存环境;降低对各类资源的消耗量,减少对环境、社会、人类等造成的负面影响;与周围的环境建立和谐统一的关系,实现建筑、人、环境的和谐相处。生态建筑的实现目标是,运用生态建筑理论的原理和方法,合理的利用并改造自然,达到建筑、人、社会以及自然的和谐发展。

2、生态建筑的特点

将环境提升到了与人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生态建筑是在重新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在生态建筑的设计、建设及使用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原则为指导,综合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科学技术等,针对建筑建设及使用中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合理规划的整体设计,实现建筑环境的健康舒适、生态平衡,实现建筑使用过程中的低耗、高效、无污染。它是以天然条件为基础,加以合理的人工创造,构建和谐统一的环境,以有效的控制资源的使用实现生态平衡。建设过程中的因地制宜使建筑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生态建筑的这种地域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态建筑与当地环境中的气候、地理等实体性特征要素的协调统一,二是生态建筑与当地环境中的历史、人文等抽象性特征要素的协调统一。建筑本身就是实体元素,与当地气候、地理等地域自然特征相适应是实现建筑正常功能的基本要求,建筑也是人类文明的参与部分和体现部分,与地域人文特征相适应是必然。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要求设计要尊重地域特征,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建筑生态化最好的实践,此过程中也赋予了建筑一定的地域特征。

二、生态建筑理论融入建筑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的影响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生态建筑理论的核心内涵就是取材于于自然,应用于自然,最终又无废无污染的重回于自然;运用生态建筑理论的建筑体是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有机体,这要求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要组建起良性循环模式;自然环境中的多种因素也制约着建筑生态化的实现。技术环境。将生态建筑理论运用到建筑设计及建设过程中,需要良好的科学技术环境做保证,为建筑生态化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持。从建筑的设计方法、施工技术,到建筑材料的生态化选材和加工处理,再到建筑使用过程中多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最后到生产生活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和废弃处理等,这些关系到建筑生态化品质高低的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定的科学技术做支持。

2、经济环境因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经济学理论在任何领域中都有着真理化的表现,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也会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发达程度较低的地域,即便引入了生态建筑理论、有了非常完善的生态化建筑设计,因没有符合要求的经济环境,建筑的生态化也没有办法顺利的实现。

3、人文环境因素

建筑的生态化目的就是为了给人们创建一个舒适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环境,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自然要充分的考虑到人文环境的影响作用。将地域文化、风土人情以及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更好的融入到生态化建筑设计过程中,使建筑在生态化的实现过程中更好的反应地方特色和风俗文化。

4、社会环境因素

建筑行业的高耗能、高污染特点增强了人们对建筑设计的重视,将生态理论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已成为大的社会环境下的必然趋势。生态建筑理论运用于建筑工程中,使建筑工程成为了涉及建筑学、生态学、经济学、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工程,只有在涉及到的每个领域之内都贯彻生态学原理,才能真正的实现建筑的生态化设计、建设及使用。

三、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的运用策略

1、建筑与不同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

地域自然特征的差异使得建筑在生态化的实现过程中,不能遵循单一固定的建筑设计模式,要结合不同的自然环境,设计方案力求将建筑与自然环境实现完美融合,在加强原有自然环境合理有效利用的过程中,减少对原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建筑设计中,实现建筑与不同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有两种主要的方式:将建筑融入自然环境,建立人与自然的良好关系;采用适宜的设计手段和技术,将自然环境引入建筑群体。

2、住宅绿化和水环境的设计

住宅区的建筑数量、建筑所用的材料、建筑的布局安排,会使室内外的温差急剧增大。所以选择效率高的绿化和水环境安排,借以消除这种现象。生态建筑不是简单的增加绿化的面积,绿化不能仅仅只是大片植被,这会使灌溉浪费巨大的资金。在绿化设计中,要合理构造绿色物和水景观的配合,让整个住宅区,既充满艺术美感,又充分发挥植被和水景观的作用。这是建筑和设计人员应通盘考虑的。在进行绿化的规划时需注意:第一要合理搭配绿化的植被,与建筑设计和谐融为一体,发挥绿化植物的吸热作用,改善住宅区的气候环境;第二设计要考虑到人的感受,让居住者充分参与进来,达到实用美观的程度。

3、噪声和空气污染的控制和预防

生态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噪声和空气污染对人的影响。首先应检测当地噪声和空气的影响程度为多大。如果噪声超出标准,可以设计门窗采用夹层玻璃,既能保暖有隔音,而且还要避免住宅区与交通主线路距离太近。空气污染的防治,必须有效地结合绿化植被,改善建筑的通风环境,可以提高室内空气的质量,并且可以采用节能的空气净化设备,整体改善空气质量。

4、建筑材料的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以建筑材料的选用实现建筑的生态化可采用生态建材,增强建筑节能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还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地方性建材的广泛使用,实现建筑的地域性和生态化建设。福建的客家土楼是世界民居中的一朵奇葩,居民利用当地的红壤土混合糯米、红糖等建造楼体,达到了冬暖夏凉的效果,是地域性建筑生态化设计建设的典范。

总结

建筑生态理论的研究和发展相对较晚,将生态建筑理论运用于建筑设计的实践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科技,以保护环境和节能减排为目标,以类的居住环境的提高,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为动力,创造更好的生态建筑形式。未来的建筑形式,就是要建立在人性化和自然化的基础上,我们要坚定不移走持续发展道路,为世界节能减排,世界环境的提高,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翟宝辉,王如松,陈亮.生态建筑学:传统建筑学思想与生态学理念融合的结晶[J].城市发展研究,2009(04)

篇3

关键词:建筑 文化 技术

1、建筑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文明中对民族和地域的凝聚力起正面或负面作用的因素,如哲学和政治观念、、语言文字、艺术和建筑等。而文明指的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建筑文化是文化范畴中有关建筑领域所体现和表达的民族或地域的特征。

2、建筑文化的四个主要方面

(1)建筑反映和表达了社会的各种价值观,包括哲学、经济和美学等范畴,反过来,它也巩固、强化或削弱了这些价值观。

建筑不仅可以体现各个时代的先进技术和人们所欣赏的形式美特征,更可以说明一种文化观念。举西方的教堂为例:中世纪欧洲教堂内部幽深阴暗,人们在那里寻求脱离罪恶的尘世,实现与天国交际;巴西利亚的国家大教堂阳光透过侧窗投人大堂,在上空,悬挂着天使的雕像,象征天使降临人间;洛杉矶的玻璃教堂,全用玻璃筑建,表达天国与人间已经没有界限,天堂就在人间。

建筑的艺术美有它的规律可循,例如,黄金比例(近似3:5)总认为是最完美的比例分割。许多历史上出现过的建筑风格,尽管已不再适合当前的社会需要,但仍以一种艺术力量感动着我们。然而,人们的审美观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当时当地的文化观念的制约和影响。例如“玻璃盒子”在20世纪中期大受欢迎,它符合了当时许多企业家要显示自己高效益的经营形象;在60--70年代它成为“俗套”,被企业家批评朝笑为“皮鞋盒子”,近年来它又以节能生态的面貌出现,试图体现信息时代“非物质性”和虚拟空间的存在而产生美感。说明“美”是受文化观念的制约和影响的。

建筑是时代的缩影,然而,它并不只是消极地反映时代,而是积极地参与社会价值观的变革。从希腊的神庙可以想象它们当年如何起到巩固城邦制度的;从罗马的角斗场可以看到它的存在又如何与一个帝国的消亡相关联。

(2)建筑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模式。

丘吉尔有句名言:“人创造建筑,建筑创造了人。”人总是以自己的理想模式来建造房子,并改造其周围的环境。然而,一旦建成,它就反过来制约着人。例如:北京四合院是中国传统家庭“儿世同堂”理想的产物,它反过来肯定和强化那种“忠孝”的伦理思想。洛杉矶那无节制扩散的独户住宅,正是那种以小企业为单位的“无中心即多中心”的布朗分子运动式经济关系的典范。

(3)建筑有自己的语言体系,开拓了一条人际对话的重要渠道。

和其他语言一样,掌握建立在索绪尔现代语言学基础之上的建筑语言(词汇、句法、修辞、诗意、比喻、隐喻、语境(文脉)、深层结构等概念)可以极大地帮助我们通过对城市和建筑的阅读加深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整体化的了解。如阿拉伯的拱券、印度的奢堵波、中国的曲线屋顶、法国的芒萨屋顶等都产生于本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并且和口语、文字一起构成了本民族或地域的独特的表述和交互手段。在美国建筑师D里布斯金设计的犹太人博物馆中,他运用解构主义作了一个折线形的平面。他的理论是:既然犹太人本来是混居在柏林各地,与其他德国人成为一个整体,而希特勒偏要“解构地”把他们挑出来予以消灭,那么,现在兴造的犹太人博物馆,也就如实用解构手法来表现这一段极端反理性的历史。

(4)建筑的营造方式和职业特点,构成了社会运行中的一种有特殊规律的经营文化,也在一定范围内制约了社会的人际关系。

建筑业是社会的重要支撑经济,它涉及多个社会职业和科学学科,有着独特的运行方式和经营模式。封建社会中的师徒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合同制以及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分工合作制等,都构成了一种隶属于社会运行方式的经营文化和人际关系。

在古希腊,人们把“建筑”称为architecture,也就是“最高’(arch-)的“技术”(tec-)意思。现在我们都还能知道希腊古老建筑遗迹的设计师的名字,而在世界上有最秀美建筑的中国,它们的设计者或营造师,除了个别的鲁班、喻皓之外,就像《红楼梦》中写到大观园的营造时,说到“全亏一个老明公号山之野者,一一筹划起造”一样,被埋没在荒野之中。自今,我国的建筑师还没有充分地被社会和公众所理解。我们应当更多地宣传建筑师使人居环境(包括自然的、人造的和文化的环境)的设计师。社会应当更关怀建筑师的创造性劳动,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创作环境。

3、结语

以上四个方面:价值观、生活方式、语言系统和运作关系,是我们领会建筑文化,理解城市形态和性格的主要内容。

篇4

关键词 生态建筑 住宅设计 理论

中图分类号:TU241.91;F287.8 文献标识码:A

1生态建筑理论的特点

1.1生态住宅的设计理念

生态建筑的设计涉及到建筑学、环境学、生态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要想让设计出的住宅建筑具有良好的生态效果,需要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通过科学的设计来改善建筑的生态结构,可以为人类提供更加舒适、健康、环保的生活环境。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理念的提出,对于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生态住宅建筑由能源系统、环境系统、娱乐系统等多种系统构成,住宅的功能多样,可以满足人类居住的多种需求,因此,生态建筑的设计也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

1.2生态建筑理论的特点

生态建筑理论的建设采用的是先进的建筑学理论。对于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其主要特点,在建筑物的日常使用过程中对我们生活中的不可再生资源不产生消耗或减少消耗的建筑方式。建筑物采用生物学与物理学的特点,对其建筑物的内部进行通风与保温和采光处理,从而达到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达到真正的生态建筑标准。生态建筑的特点有健康、舒适、节能、环保、美观,在进行住宅建筑设计时要融入生态设计理念。

2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1风环境设计

我们进行建筑设计时,如果住宅设计的不合理,那么会使得建筑物的局部小气候较差。而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已经对风环境与再生风环境的问题进行重识。可现在的情况是,在建筑设计时只会更多的把设计重点放在建筑平面的功能设计上,对外观的设计及整体的空间设计上。

2.2热岛现象

热岛现象与其建筑的自身环境还有与其气流的流动具有很大的关系,而且其与建筑周围的辐射系统也具有一定的联系,所以我们在进行住宅设计时对于其建筑的容积与密度,还有建筑过程中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整个建筑所进行的内外布局,建筑物周围的绿化程度,还有水景设施等综合因素进行考虑。我们在建筑设计时必须使用合理高效的绿化方式,对整体的布局进行合理的设置,增加建筑区域内的水景设计,这样才能有效的减少其热岛现象的产生。

2.3日照、遮阳与采光

夏季对于建筑物的影响也较大,其中阳光的直射还有热辐射,都对建筑物的居住环境具有热环境的影响。我们所指的遮阳是对建筑物的外在围护结构进行改造,使其对室内所接受的阳光直射与其辐射量得到减少的过程。最简单的设计方式就是结合当地实际的情况,对日照的具体信息进行分析。通过对单体住宅的相对关系,应用生态理论的方法来设计。

3建筑住宅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运用情况

(1)国内对生态建筑理论还在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与国外的生态建筑理论定义存在差异和差距。但都是以建筑物周边的自然环境为设计依据,对建筑周围的综合性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把建筑与周边环境相结合,使之与周边的生成环境形成一体。以前,我国对于生态建筑理论的认识比较偏颇,认为生态建筑理论即是建筑的绿化,或是觉得生态建筑理论就是建筑节能,这些认识都是具有岐议的。

(2)我们目前只著重城市的生态建筑理论建设,对其我们农村的生态建筑理论建设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认识。

(3)多年来,我国对于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并不是只停留在文章的讨论上,而是没有结合实际情况,正逐步运用到建筑物的设计与建设当中。目前,我国生态建筑理论研究已经略有成果。国内发表的关于生态建筑理论的论文对生态建筑的设计与建设具有非常重在的借鉴意义。

4建筑住宅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运用发展对策

(1)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次会议宣言指出:“经济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是探索并满足人的各种需求”。建筑通过满足人们对于生活的,生存品质的追求,具有人类发展的重要表象,是表明我们人类社会进步的明显特征。我们在未来进行建筑物设计时,对其建筑物的使用者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具有合谐共存的状态。人与自然应该是自然的进行融合的。

(2)善于因地制宜,尊重环境属性。我们要把据生态学的理论,在建筑物使用生态设计理念时,其就是对于周边自然环境的经济利用,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的利用问题。但是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在,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的状态下,为了对有限的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在建筑空间的设计上,必须具有使用效率的高的特性。所以现在的建筑设计多是以高层低密度的人文生态建筑建设。生态建筑所强调的建筑与自然最合谐的关系,建筑进行建设时,应该对其环境的原有生态进行保护,双方应该是共同生长的状态。

(3)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调。建筑物是自然与人的联系桥梁,建筑物在建设中应该是将自然中的生态因素引入到人的生活当中,这也是对于生态理念的一种重要的体现。在自然环境中,人是其中的重要M成部份。建筑物从设计到建筑到后期的使用的过程中,生态建筑理论对于环境的整体影响最小。但是在传统的建筑物,生态建筑理论应用为人类提供的是最接近自然,最自然的生存的方式。

(4)在进行生态建筑理论应用时,应该对建筑的周边环境增加其绿化的面积,让建筑物的周边环境达到生态平衡。

5结语

本文所提到的建筑住宅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运用的研究工作,希望可以对建筑住宅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运用的发展提供参考价值。随着建筑住宅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运用的开展,对建筑住宅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运用的研究工作也将成为保障生态建筑理论运用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生态建筑理论;建筑设计生态化;建筑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social economy development by leaps and bounds, people in some way by extensive use of natural, transforming the nature, has achieved great success, and at the same time, paid a high price, such as population explosion, environment pollution, farmland being swallowed, air, water, and land resources is the degradation. Human walking in a treatment after pollution of the vicious circle of road, causes the environment to evil threatening human health and even life, we can't in such chronic suicide, should use the scientific view of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theory to guide our ongo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ist on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 to achiev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 the ecological building theory;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Architectur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人们在进行建筑设计中的错误观念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开始认为,人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只要利用自身的聪明才智完全可以战胜自然、改造自然。使得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对大自然的索取,而未曾意识到对大自然的回报,从而导致对自身生存环境的破坏,影响到自身的生存安全。长期从事粗放型和侵略化的开发大自然的方式,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没有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在人们遭到大自然无数次的报复之后,才开始慢慢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建筑设计才开始考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生态建筑理论开始应用于建筑建筑设计,考虑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生态化建筑是根据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和建筑学的基本原理,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合理安排建筑设计,使建筑与环境之间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自然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设计出的建筑物有益于人类的身心健康,选择的建筑材料节能环保、无污染,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从而,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使得人、建筑与自然生态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生态建筑理论不同于传统设计观点,要求建筑的设计要建立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基础上,进而考虑如何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大自然中的可再生资源,更大限度的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更高程度的减少建筑设计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为人类创造出更为舒适健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经济和大力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之下,如何将生态建筑理论充分应用于建筑设计之中,是解决当今我们面临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途径之一。浅析的一些具体应用做法如下。

建筑设计方案方面

1、应着重考虑建筑设计对自然环境的协调性

要求建筑师在考虑设计方案时,表现个性化的同时,也要考虑把生态建筑理论融入建筑设计之中,使人与自然相互依赖、协调共处,使建筑与整个城市、人文环境和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定位与发展规划相一致。同时也要考虑建筑应有的地域性、民族性特点,尽可能利用基地周围的自然环境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污染[1],利用可再生资源。还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建筑与自然要素的协调关系。

2、要协调好建筑的美学性质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为设计出与众不同、体现建筑的美学价值,建筑师有时会造成投资大幅度增加或建筑功能的降低,从而减低建筑本身的价值系数,经济合理性就要求在工程投资尽可能少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扩大建筑的使用功能,提高建筑的价值系数。但一味的追求经济效果,过于减少工程投资,则可能使建筑设计方案丧失很多美学价值,无法满足投资者和消费者的需求。

3、要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经济增长对资源的消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大力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必然的趋势,建筑设计方案应从设计、建设、使用,到废弃的整个过程都要节约能源、无害化、无污染、可循环利用这一生态化原则。在处理采光、照明、自然通风、冬季采暖、夏季制冷等很多涉及建筑运作过程中能量耗费的问题中,都要始终坚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于整个建筑设计过程中。

4、要因地制宜,从自然界获取灵感

自然界建立了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和谐共生的关系,生态化的建筑理论就是希望给人类创造一个和谐的人工环境,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规律,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构想建筑设计方案时,从自然中获取灵感,融入自然手法,达到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对话,这方面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如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的创造灵感就来自于自然界的贝壳造型,我国的鸟巢、水立方建筑也同样来自于美丽的大自然。

5、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的设计理念

设计出来的建筑最终就是提供给人们居住的,所以建筑设计方案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将以人为本理念至于整个建筑设计过程中。大力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使人们生活的更加舒适、健康。正确处理好建筑自然、与人的协调关系,在建筑设计中,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人类的长远利益出发,建立起新的、符合以人为本理念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生态建筑理论。

建筑材料方面

1、玻璃材料

随着现代化科技的不断发展,在这一领域出现了陆续出现了吸热玻璃、热反射玻璃、低辐射玻璃等,玻璃材料的保温技术就是生态建筑节能的关键,设计中可将它们组合成复合的构造形式,同时达到生态建筑的保温与和采光的要求[2],使设计出的建筑更加舒适,符合人的需求。

2、太阳能、风能光电材料

太阳能和风能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态环保的可再生资源,在建筑中利用太阳能、风能电池发电,为建筑提供能源,为人们提供生态环保的可再生的燃料,既无污染,又无噪音。因此,太阳能、风能光电材料是生态化建筑中非常理想的建材。

结语:

生态建筑理论应用于建筑设计中是未来建筑设计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历史潮流的必然选择,生态建筑理论使建筑与人、自然和谐共处,这样生态系统才能维持平衡,人类才可以延续下去。我们既要满足当代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这才是真正的发展,才是时代的进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构建生态型社会,为人类生存创造出健康、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篇6

分形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现阶段还主要停留在对分形的基本特性(如分维、自相似性和分形的生成等)和分形的美学特性的借鉴。具体表现为对建筑表皮设计、建筑空间布局和建筑审美评价三个方面。

1.1分形在建筑表皮设计中的运用

将分形理论应用于建筑的表皮设计是最为直接、也是最为简单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容易造就出奇特的、富有美感和艺术张力的建筑及其形体,它在模仿自然形态的时候容易使人产生相应的联想和想象,同时也能够很好的与外部环境相融合,产生与环境协调的建筑形态来。分形理论的来源本来就是自然界中的奇妙复杂的事物,这些事物在自然中产生,拥有自然赋予的天然魅力。建筑的外表皮就如同自然界中的各种各样的形体的表皮一样,是表达建筑外在情感的最直接面,模仿自然形体的特征并将之附着在建筑上,既可以付之于建筑一种亲近自然的美感,与周边自然环境想协调,同时又可以增加建筑的亲和度,使人们在观赏建筑的时候既轻松又愉悦。比如东京Tod`sOmotesando大楼的外表面,采用了仿树枝分形的外墙,虽然较一般树木的尺度偏大,但是作为建筑的外墙面,白色的质感和树枝的形体给人轻松的视觉观感。此外,运用分形设计的建筑外表皮可以造成奇特的、强烈的艺术张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位于英国的康沃尔的伊甸园工程,由格里姆肖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它的外在形体就借鉴了水滴的形态,由一连串逐渐变大或者变小的水滴连续的沿一条曲线排列,每个形体内有不同的功能。水滴表面又有多个六边形的膜结构,内部充气,整个形体看上去晶莹剔透,具有极强的艺术美感,同时又与周边的山体环境取得和谐。

1.2分形在建筑空间布局设计上的运用

将分形理论应用于空间设计,一般的方式是模式组织,按照某种构成形式或功能要求,将空间规则有序地排列,从而形成秩序。分形的内在结构是自相似的,并构成嵌套关系。这种层级的嵌套关系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细节上得到很好的体现。而在建筑空间布局设计当中,这种嵌套关系也被广泛的利用,因为建筑本身就是由建筑形体中嵌套各种功能的大空间,大空间中嵌套小空间,小空间中分隔更小的空间,再在其中布置各种器具以供生活。而在组织空间的过程中所采用的走道式、穿套式、大厅式或者单元式等手法,正是分形理论中的反馈因素,通过组织方式反馈空间组织的合理性。大小空间的相似性和各种简单组织规则的叠加组合,就演绎出了建筑空间的复杂性。而这正是分形理论运用于建筑空间布局设计的具体体现。以日本新宿公园大厦为例,其宾馆客房与卫生间构成居住单元,再由居住单元通过走到排列组合成客房标准层,而后由多个标准层和其他功能层(如餐饮、设备等)纵向组合成酒店的立体结构,最终发挥酒店的服务功能。按照某种构成形式或功能要求,将空间规则有序地排列,从而形成秩序。分形的内在结构是自相似的,并构成嵌套关系。这种层级的嵌套关系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细节上得到很好的体现。而在建筑空间布局设计当中,这种嵌套关系也被广泛的利用,因为建筑本身就是由建筑形体中嵌套各种功能的大空间,大空间中嵌套小空间,小空间中分隔更小的空间,再在其中布置各种器具以供生活。而在组织空间的过程中所采用的走道式、穿套式、大厅式或者单元式等手法,正是分形理论中的反馈因素,通过组织方式反馈空间组织的合理性。大小空间的相似性和各种简单组织规则的叠加组合,就演绎出了建筑空间的复杂性。而这正是分形理论运用于建筑空间布局设计的具体体现。以日本新宿公园大厦为例,其宾馆客房与卫生间构成居住单元,再由居住单元通过走到排列组合成客房标准层,而后由多个标准层和其他功能层(如餐饮、设备等)纵向组合成酒店的立体结构,最终发挥酒店的服务功能。更深一层次考虑建筑在城市中的布局,其实也是与建筑空间布局相类似的。由多个不同体积、功能、表情、形体等的建筑单体排列组合成为城市的某个片区,再由多个不同大小的相似片区组成城市的区域,而后通过道路的联系等最终形成城市。分形在建筑空间布局上,乃至在城市设计与研究中的运用前景是广阔的,值得深入探讨挖掘。

1.3分形在建筑审美评价上的运用

从贝伦斯到勒•柯布西耶和密斯,现代建筑设计产生的早期还是对欧式几何的运用为主,考虑传统的结构规律和美学法则,诸如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等。而分形引入了一种新的美学概念,即“分形美学”。冒亚龙和何静堂的《分形建筑审美》一文中将其归纳为自相似的嵌套对称(如树木的年轮),分形曲线的相似美学(如鹦鹉螺的纹理),不规则自然美的属性(如沙漠表面的自然纹路)和奇异美学形式(如Mandalbrot集的分形图形)等四种,并结合建筑审美特性,提出了“分形建筑美学”的概念。无疑这是将分形运用在建筑审美上的一大开拓。这里不作赘述。

2分形建筑设计手法

将分形运用到具体建筑设计当中,需要一定的处理手法的介入,如之前提到的空间的嵌套就是其中之一。这里还要提到几个具体的运用手法,以供借鉴和参考。首先是层级并置,就是将各种大小不同、功能各异的空间通过一定的组合方式,按照一定的层级关系嵌套并置在一起,使建筑空间既自然组合又井然有序,满足功能和审美的需求。空间与空间之间可以是简单的复制链接关系,也可以是较复杂的穿插。而运用分形理论的简单原则却可以形成复杂有趣的空间组合。一个良好的例子就是A•阿尔托的沃尔夫斯堡文化中心。建筑平面的一边是由五个大小不同、方向各异的扇形空间排列在一起形成的,而这五个不同空间又统一于右侧大的扇形当中,再与其他的空间通过走道等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生动的、富于变化的建筑。其次是仿生与拟态,分形源于对自然复杂形态的思考,因此还原建筑形态于自然中的形体也是建筑设计的一个方向。但是仿生的运用也有不同的方式,比如对自然外在形态的模仿,也有对生物内在结构的模拟,或者是对生物功能的思考等等方面。例如,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斗拱结构,正是对树杈结构的仿制与模拟。相同或者相似结构的逐层叠加或生长,构成了结构上的分形特性。第三种手法被称为动态,事物本身是不断变化着的,建筑也是这样。在建筑设计中引入动态概念的设计手法,是运用分形理论于建筑中的一个突破。分形的产生是一个由简单原则到复杂结构的动态变化过程。运用动态的设计手法,能够造就奇特的建筑形体感,打破传统建筑水平式的状态而给人一种动态的存在感。当人们在建筑外部或者内部走动的时候,会发现建筑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跟随视觉在不断地变换形体,仿佛是“一个活的生物”一般。当代著名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的建筑就是动态建筑的代表。最后一种手法是分切,即将一个面不断地按照一定的分形结构逻辑细分,把一个规则的形体层层深入的分切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外传递和表达自相似特征的过程。这种手法多用于建筑的表皮设计当中,例如墨尔本联邦广场周边的建筑立面处理,就采用了分切的手法,使得建筑表面零而不乱,看似不同而又彼此相似。给人深刻的印象。

3结束语

篇7

关键词:中国特色,建筑哲学思想,建筑理论,建筑技术方法

建筑理论,历来成为建筑界争论的焦点。建筑理论涵盖哪些内容,在建筑界存在很大争议。研究建筑理论的最高层次是建筑的哲学思想,它是对建筑科学本体性质属性特点的看法观点,是提出建筑理论的指导思想。建筑理论的研究目的,是在建筑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对于建筑科学的认识提出理论原理,并在建筑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建筑技术方法,提出技术方法的原则。现就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浅谈如下。

1建筑的理论基础

建筑基础理论,结合现行的建筑设计实践,从初级到高级有不同层面,所涉及的问题各有侧重,诸如建筑概论、建筑构图、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空间等等。总的说来,建筑的基础理论可以分为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理论两个层次。

1)建筑设计原理,侧重于阐述建筑创作和实践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大都较为明显突出,内容包括建筑构成、建筑组合、建筑形式构图、空间组织、建筑构架、环境设计、艺术处理、建筑创作等。

2)建筑理论,侧重于建筑深层哲理的探索,是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深化,涵盖建筑的群体态势、地理环境、居住建设、不同建筑层次的需求、建筑文化品位的深化、建筑创作思维的阐述、建筑哲理的剖析、建筑机能组织的变化、建筑形象的表现、评论的准则、未来建筑趋势的预测等,涉及多学科交叉内容。

2中国特色建筑理论的哲学思想

2.1城建园林一体化

城市建筑园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传统的建筑学统称为“营造”,它包括建筑城市和园林,几千年来的城市建设都体现着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的内容,三者的关系十分紧密。

1)城市的选址在大自然中,城市本身具有绿地系统和庭院绿化,城市和园林密不可分;

2)城市的整体由中心区街道院落各个层次的建筑组成;

3)建筑与园林的关系可以用“建筑在园林中,园林在建筑中”来概括。

由此可见,三者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整体性的哲学思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哲学思想。

2.2建筑理论是自然社会相结合的学科

建筑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独立学科。过去人们一直将建筑学划分在自然科学范畴内,20世纪80年代末,才提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向。实际上,建筑科学本身的特点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学科,城市规划和建设,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内容,也包括社会、经济、人文、管理、安全等社会科学的内容,因此,建筑理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2.3城市不同现代化

中国城市现代化,因地区不同,现代化水平不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也不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有北京、上海、天津及沿海城市等发达地区,有新乡、成都等中等发达地区,还有甘肃、新疆等不发达地区,对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应当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地区城市现代化特点和发展重点,应确定不同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既要重视发展知识经济,还要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更要重视生态节能和环保的建设。各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快速发展。

2.4综合效益节俭论

以前说起中国,人们总是很骄傲地用“地大物博”来形容她。但是,随着我国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均资源明显不足。针对这一特点,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提倡“勤俭建国”的建筑理念。在城市建设时,采用全寿命造价控制,强调综合效益,力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发展效益的最佳综合效益。

3建筑理论在建筑实践中的应用

建筑理论的发展与建筑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立其价值和地位。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在我国建筑实践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筑与生态和谐,注重环保建设

篇8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的规模和数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此之前,我国的建筑,特别是房屋建筑对于节省能源考虑比较少,所以导致建筑能耗十分严重。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要建造相关房屋核算需要的用煤量为11770万吨煤,1990年全年我国整年建筑采暖的耗能量为11025万吨煤;从这两项的统计来看,我国的建筑房屋的能效占全年总能耗的23%,当然这些数据没有包含家用电器家具和做饭等能源消耗。而我国的面积辽阔,在冬季取暖的需求和耗能量需求大,在夏季,降温的能耗需求大,从之前的房屋建筑的能源消耗来看,我国目前的建筑多半的能源消耗都比较高,这就构成了我国建筑的基本能源结构特点。

二、现代建筑节能理论的意义

从我国现阶段的能源消耗结构可以看出,我国推行节能建筑将为国家节省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同时对于环境的保护的意义和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其促进了环保材料的发展,同时对于节能设计与构造技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实际上也促进了这些领域的现代化与环保,也促进了相关研究领域的深入,最终促进了我国的总体节能目标的实现和人们居住环境舒适度的提升。

三、现代节能建筑理论的研究

关于节能建筑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从最初的简单节省能源,到现在提倡的绿色建筑的过渡,也就是说现在的节能建筑理论同时重视对居住者舒适度的实现功能,作者将从以下方面对节能建筑理论进行分析:(一)现代建筑的节能设计理论关于现代建筑的设计:首先,建筑师应该有全局意识,将建筑放在整体的城市环境中和地理环境中进行设计,比如说采光、通风、取暖、用水,等等,现在不仅仅是建筑专业范畴内的事情,还需要审美、材料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的知识与专业人士的共同努力。其次,其总体要达到的要求,就是充分发挥材料、结构、位置等因素之间的配合,在房屋的设计上既要满足居住的要求,同时也要节约能源,同时舒适度也要符合居住者的要求,有的建筑师提倡的回归自然,或者是效法自然就是要达到生态与建筑的平衡。还有,要实现这一目标,建筑设计的时候主要的方法和原则就是充分利用已有气候和自然环境条件,达到建筑和环境的完美结合。比如说要充分考虑建筑物所在地的历年气候条件,其的朝向选择,以及楼群之间的间距,还有各个楼的坐落位置都要利于通风和采光,这样就可以节省夏季的降温能耗和冬季的取暖能耗;同时对于建筑物之间的空余地表要充分利用,这些地带可以种植绿色植被,这样既可以净化空气,同时也能够降温和防尘,增强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同时要考虑到建筑物的实用性,尽量减少一些装饰性的设计,这样的好处是节省能源,同时对于窗户朝向和大小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采光的需要;对于墙面的设计要求既要达到规定的承重,同时要符合保温的要求;材料尽量采用经久耐用的环保型材料;同时对于外墙颜色的设计,还是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情况,满足其散热和保暖的需要;对于供暖,尽量采用集中供暖方式或者是设计中央空调的方式进行降温处理;对于整体建筑的防噪音功能的考虑,也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对于喧闹的外部环境,其墙面和门窗都要进行隔音设计,同时楼道尽量进行封闭式设计。同时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建筑的风格最好融入当地的文化风格,这样能增加建筑的价值。总之,节能绿色建筑的设计,要求设计师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实现房屋建筑基本的居住功能的前提下,要在建筑的节能环保方面进行积极的创新,争取设计出既经济适用又节能环保,而且还赏心悦目的建筑。(二)现代建筑的节能构造理论节能建筑的构造理论,也是现代建筑的重要理论和重要实现方式,其是通过建筑主体结构构造的合理设计和配置,采用节能环保材料和进行建筑材料的合理配置,实现建筑自身的保暖、散热和通风,最终达到节省能源的效果。建筑结构的节能,一般要考虑到外墙体的保暖和隔热,同时也要注意墙体的厚度和地面的厚度,同时对于门窗的材料的选择也要注意隔热和保暖功能,对于通风的实现在我们的建筑结构中主要控制环节应该在设计的时候就要注意到,同时在建设过程中尽量要通过结构的构造实现,建筑物的通风良好,整体的湿度和温度应该要保证变化不大,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建筑物的居住功能。同时对于结构我们还是最好能够实现一些资源的循环利用。比如说,楼层结构,建筑结构能够符合通风的优良性,保证空气循环流畅,同时温度比较适宜,这样既能保证建筑物内部物理环境比较适宜,同时能源消耗也得以有效控制。还有就是关于太阳能的采集和利用。太阳能现在对于建筑的使用,主要用于太阳能热水器、空调、阳光房等,利用太阳能主要存在的困难在于太阳能的季节性和能量的储存,所以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开发和利用,对于夏天太阳辐射强的时候,我们对其的利用主要用于空调的制冷,对于冬季太阳辐射比较低的时候,我们要考虑综合利用其它的节能保暖措施,实现建筑物的节能保暖。还有就是雨水的循环使用,对于雨水的采集和循环利用在节能环保结构构造中也是很重要的环节,比如对于夏天的制冷,以及对于绿化植被的浇灌等等都有积极的意义。

四、结语

篇9

建筑工程管理存在众多影响因素,例如自然环境、材料质量、机械设备,但最主要的因素莫过于人的因素。从工程的招标、设计、规划、施工、验收与评估等各项环节都不开人的参与。人在工程建设中起决定性的因素。例如建筑工程管理中最主要的环节之一,施工环节,建筑的质量保证以及工人安全保证,都与这个环节的实施与管理紧密相关。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许多问题往往是由于建筑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等人的因素引起的,包括建筑施工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与管理理念,都对工程的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1.1建筑施工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及培训据2014年5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3年超过22%的农民工从事建筑业,约5900万人。由于目前我们建筑业施工人员的主要构成是农民工,其主要特点是受教育程度较低,接受专业技能培训比例较低。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如表3,即使是新生低农民工中,初中及以下水平占66.7%,高中水平占20.5%;另一方面,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只约占30%。施工队伍受教育程度较低且接受培训比率较小,这为建筑工程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

1.2我国高校对建筑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不合理建筑工程管理离不开专业的人才,而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已成为我国学术及企业界广泛的共识,这与我们高校关于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方式不无关系。本文以我国大陆第一批通过工程管理专业评估的六所高校(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作为调研对象,它们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同时,笔者通过文献调研及阅读,选取了美国的6所高校作为参照对比。表4和表5分别是我国这6所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各类课程分配比例以及专业课程设置学时比例,表6是美国6所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学时比例。从表4可以分析得出,6所高校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学时安排平均为46.14%,38.48%,13.25%,这表明6所高校在安排公共基础课程,如计算机、数学、政治和外语等的学时较多。从经验及常识都可以判定,公共基础课程比重过大并不是工程管理专业特有的现象,其他专业也面临相同的情况,同时也可以留意到6所高校就课程分配比例并无太大区别,因此笔者不打算为此讨论,而专业课自身的学时比例才是重点。如表5所示,工程技术类学时占比最高,工程管理及工程经济其次,工程法律最低,其中清华大学的工程技术的占比最高,而工程管理、工程经济及工程法律的占比均为最低,尽管清华大学提出“致力于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这样的教学使命,但“重技术轻思想”的观念还是在课程设置的比例上完全地表现出来。这个现象背后的逻辑是,我们往往认为对于建筑工程来讲技术比较重要,施工过程及项目管理都依赖于个人经验,而轻视了建筑工程管理作为一门工程与管理交叉学科所起的作用。美国在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划分时分成3类,分别是建筑科学、建筑施工及经济与方法,尽管中美高校在课程划分方法上不尽相同,但仍不妨碍我们进行较宏观的对比分析。中美高校两种课程分配方案的相同点在于工程技术课程明显多于经济管理课程,而不同的是美国高校的课程设置更接近实操,例如“建筑施工”课程设置就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整个施工过程的细节。

2对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一些建议

2.1加强建筑工人的技能培训,保障他们的权益尽管建筑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但提高建筑从业人员的素质刻不容缓,建筑工人的素质不仅影响自身的安全,也直接影响工程的进度及建筑的质量。建筑施工工人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才能上岗,特别需要对一线的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进行培训,同时他们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维权意识,只有当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他们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建设中去。首先,培训有利于工人掌握必须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建筑工程中涉及气候环境、化学材料、机械设备、电力电器等专业知识,如何高效、安全地运用或使用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保障工作人身安全的同时,也提高他们自身素质,掌握更多的技能也有利于他们自身的职业成长与发展。其次,培训有利于建筑工人团队的融合。前文中提到了建筑工人大多来自农村,受教育程度较低,且来自不同地区,生活习惯差异较大,文化观念也不同。必要的培训有利他们增进感情,相互了解。建筑工程需要把各种岗位的人聚集到一起,一个工程的完全离不开整个团队的协作,而培训必将有利于协作更高效地开展。最后,有效的建筑工程管理离不开保障建筑工人的权益。一方面,建筑工人自己需要有较强的维权意识;另一方面,企业及管理者必须尊重和保障建筑工人的权益。正当的权益得到保障,团队成员才可以各司其职,建筑人工才能在危险复杂的施工现场保持心态平静、精神集中地工作。

2.2进一步完善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建筑工程管理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而人才的供给离不开高校的培养。前文分析讨论了我国高校在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的现况及问题,同时对比分析了中美高校在专业课设置上的异同。笔者认为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工程管理人才。首先“,重技术、轻思想”的课程设置需要调整与完善。高校在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必须从思想上转变过来,工程管理离不开土木工程技术,同样也离不开管理科学。技术与管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其次,“理论笼统、缺乏实操”的课程内容需要得到改善。高校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在重视理论基础的同时重视实际操作。过硬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都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不可或缺的因素。

2.3建筑工程管理创新思维的一些思考建筑工程管理不仅受到人的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随着我国建筑工程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参与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工程项目中,带动了建筑工程信息技能的不断发展及广泛应用,并逐步与国际接轨,缩小差距。建筑工程不单纯的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同时也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不论是工程前期的立项与招标,或者中期的建筑设计、造价与施工,或者后期的项目的评估与验收,不同阶段都越来越依靠信息技术的辅助。建筑工程管理也离开不信息技术,而且这个趋势会越来越明显。例如,在建筑工程的立项与招标阶段中引入计算机技术,可以更方便、更精确地管理各类数据,同时也很便捷地在数据层面对不同项目进行横向对比。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必将持续应用于建筑工程管理中,例如RFID技术,可以更有效地监控施工现场,确保现场人员的有序流动,预测可能存在的危险。又如虚拟施工技术,可以在实际施工之前,模拟施工现场,收集各方信息,权衡各种利弊,以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随意绿色建筑观念的不断普及,可以预见信息技术将持续地为建筑工程管理提供更多创新而高效的方法。

3结语

篇10

(一)如何健全建筑市场信用管理体系

一是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监管平台。通过平台建设确保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行为信息的搜集整理、评价及时准确,并实现社会共享。同时,信用信息平台要作为建筑市场管理部门的办公平台,日常对建筑市场主体行为管理和检查结果要实现与平台数据同步,充分发挥两场联动作用,即将建筑市场管理和施工现场管理联动,将建筑市场和现场的失信、违法违规行为记录及时纳入信用平台,对建筑企业或从业人员做出全面信用评价;通过平台向社会公布评价结果或等级,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罚”的市场环境,以此推进建筑市场诚信制度。二是要以政府对市场主体守法诚信评价为前提和基础,积极推进综合信用评价。对建筑企业进行综合信用评价是以市场为主导,以守法、守信、守德、综合实力为基础进行的综合评价。具体评价指标由相关协会指导社会中介信用机构研究制定。

(二)横向完善建筑市场信用管理体系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信用意识,为诚信奠定文化基础。加强对公民、企业进行诚实守信教育的力度。对企业、个人及银行的信用进行评级,促进它们在经营活动中始终坚持讲信用、守信用及履行信用契约,保持良好的信用状况。二是加强信用法规建设,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传导机制和失信约束惩罚机制。必须依靠扎实的、符合市场规律的原则,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共同促进建筑市场信用制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以达到制约和惩治失信行为的目的。同时,还需建立守信奖励制度。三是加强政府引导,行业自律。政府推行信用制度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建筑市场信用制度也是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转变管理模式、缩减政府部门裁量权、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举措。市场信用体系不仅要发挥政府管理职能,还要加快建立健全、完善信用法规体系建设,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察力度,构建激励机制,着力创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解能力。建立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具体评价指标。

二、探索建筑市场信用评价体系的科学性

收集整理建筑市场主体行为是信用体系管理的起点。健全企业信用数据征集制度必须建立多种征信渠道,开展征信活动,进行企业信用资料库建设。信用评价阶段是信用管理的核心。这一阶段主要是信用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政府行政机构、信用中介机构或行业协会等,通过此前收集的数据,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恰当的信用评级方法,最终对评价客体即被评企业或个人的信用做出恰当的评价。

(一)信用评价体系常用模型

1.特征分析模型。特征分析作为目前国外信用评级机构在信用管理工作中使用较为普遍的一种分析模型。该模型的主要用途就是对所要评价分析的客户的信用状况做出综合判断和评估,并以量化的方式对所评价客户的信用等级做出评定。特征分析的技术理论涵盖了被评价客户经营实力的重要指标。该模型将定性或定量的特征全部进行定量处理,将一些模糊的或直觉的、感观的印象和信息指标变为确定指标,使信用分析更加精确、直观和易于理解。2.5C模型。5C法主要考察企业的品德、赢利及还款能力、资本实力、抵押品和经营环境。在我国综合类企业信用评估中,采用5C引申出来的五性分析法来评价企业信用状况。所谓五性,即安全性、收益性、成长性、流动性和生产性。具体到实际的信用评级体系中,评级要素一般包括管理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等。3.骆驼分析模型。骆驼评级体系是目前美国金融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经营机构的业务经营状况、信用状况等数据进行的一整套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和指标化的综合评级制度。骆驼分析模型包含5项考核指标,即资本的充足性、资产的总量、资产管理水平、利润水平和资产流动性,采用五级评分制来评定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及管理水平(一级最高、五级最低)。骆驼评级方法因其有效性已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采用。

(二)建立适合国情的信用评价体系

近年来,我国已在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的归集和使用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部分省市在工程招投标中简单地应用各种信用信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并没有真正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综合信用程度。为此,在初步应用信用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施工企业的多方面征信,深入研究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信用定量考核和评价标准,确定信用评价模型,根据5C模型和3F模型的思路,并结合其特殊性,形成完整的建筑业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以此建立起建筑业管理与信用管理的长效机制,使信用管理成为推动建筑业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根据我国建筑市场和建筑业的企业特点,信用评价内容可分为对建筑业企业自身经营能力、资产充足度的评价;对其承担建设项目履行合同能力、履行行为的信用评价两大类。企业基本情况按照目前国内外成熟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按照信用评价工作的可执行性、可实践性和可区分性,对建筑业企业的评价内容可分为企业经营能力、财务状况、技术能力及获奖受罚记录等几个方面。

现场履约行为记录,结合当前我国在工程建设招投标活动及履行项目合同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及社会反馈建筑行业的问题,可分为市场交易行为、质量控制行为、安全控制行为、文明施工控制行为、劳务招募和使用行为以及承包合同履行行为6个主要方面。建筑业信用评价体系指标的设立实现了工程建设现场与招标投标活动的有效联动,将建筑业的企业施工现场各种行为表现纳入企业综合信用评价体系,通过对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的监督,以及对建筑市场的检查、劳务用工分包情况等,由各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建设业主单位和分包单位,将各种行为作为指标进行量化,然后对评价对象进行综合评价计分,最终将通过量化评价的结果运用到招投标活动中的评标定标环节,实现从“两场脱节”到“两场联动”的彻底转变。这样做必将促使企业改变以往注重招标市场经营、轻视工程管理的行为,以利于信誉良好、施工现场管理好的企业中标,以利于引导企业注重标后管理,踏踏实实搞好项目本身,认认真真做好多方主体评价行为,注重长远发展。

三、探索创新建筑市场监管手段,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信用管理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行在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的实践基础上,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各个环节上来。信用体系建设要从长远着想,科学规划,也要立足当前,从现在做起。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筑诚实守信的市场经济环境。建筑市场信用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加快建立建筑市场信用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工程,既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规范市场秩序、降低交易成本、增强经济社会活动的可预期性和效率,又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做好“放与管”结合的必要条件。因此,按照“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信用管理机制,在行政许可、市场准入、招标投标、资质资格管理、工程担保与保险、评优表彰等工作中,应当将信用信息作为依据或参考。同时,考虑鼓励社会投资项目在工程发包过程中使用信用评价结果,查验信用主体的信用状况。

四、加快建筑市场信用体制立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