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缝控制范文
时间:2023-04-04 00:18: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裂缝控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混凝土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是目前高层建筑最常用的建筑结构形式,但填充墙经常出现开裂现象,造成影响观感及使用不便,引起安全隐患。因此分析高层建筑填充墙裂缝的分类与生成机理,加强防范高层建筑填充墙裂缝的控制已成为工程施工部门、国家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房屋开发商共同关注的课题。随着我国住房商品化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和建筑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建筑物墙体裂缝的控制的要求更为严格。因此,填充墙裂缝的控制已经成为整个建筑行业共同关注的课题。
1、高层建筑填充墙裂缝的分类与形成原因
1.1干缩裂缝
干缩裂缝的形式较多,主要有垂直裂缝、水平裂缝、阶梯形裂缝,裂缝多为细小裂缝。在任何墙面上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干缩裂缝。我们知道,混凝土结构中常用轻质砌块作为填充墙材料,砌块具有随着含水量的降低产生干缩变形的特征,通常砌块成型后的1个月内收缩变形比较大,以后渐趋稳定。干缩后的砌块在砌筑时,遇水受潮后又发生膨胀,然后随着砌体干燥再次干缩,砌体内部产生收缩应力,在薄弱的部位产生拉裂缝。这类收缩变形引起的裂缝分布较广,开裂严重的部位主要位于填充墙与梁、柱及剪力墙连接部位。
1.2结构裂缝
荷载作用下,结构构件必然产生变形。比如梁跨较大时,会产生较大挠度;建筑较高时,相邻竖向受力构件的竖向压缩变形必然存在差异;建筑物两部分高差或地基变形模量差异过大,相邻部位易产生较大沉降差。结构构件的差异变形,易导致填充墙变形不一致,使其内部产生剪切应力,当其主拉应力超过砌体抗拉极限强度时,填充墙砌体就会沿着主拉应力迹线产生因剪切引起的拉裂缝。
1.3构造裂缝
混凝土砌块在切割过程中,表面会存在松散颗粒和灰尘附着物,抹灰时如不清理干净,将很容易形成“两层皮”,这样日后会有空鼓开裂的隐患。如果混凝土砌块表面凹凸不平,抹灰不均匀,产生收缩不均匀,也会成为空鼓开裂的原因。其主要的主要原因是:
1.3.1设计构造措施处理不当。由于设计人员对砌体材料性质不清楚,对结构变形特征认识不足,对节点防裂构造措施缺乏经验,设计中对防裂问题未能引起足够重视而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都会在填充墙内部引起应力分布不均,导致薄弱部位开裂。
1.3.2由施工原因引起的填充墙开裂。施工工序、工期安排不合理;砂浆、砌体材料质量的影响。
1.4温度裂缝
主要是由于填充墙与钢筋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不同,使得温度变化时两种材料的收缩量也不同,这就造成了在两种材料结合处的裂缝,这种裂缝往往比较规则。由于温度变化比较频繁,墙面出现裂缝后难以根治,只能通过治理以控制其裂缝宽度,使之成为无害裂缝。
2、防范高层建筑填充墙裂缝控制的措施
2.1合理选择墙体材料
应优先选用与框架结构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相近、吸水率较小、材料强度较高的砌块或砖作为填充墙的砌体材料,如黏土空心砖、陶粒混凝土空心砌块、加气混凝土砌块等。
2.2优化施工设计
对高层建筑结构房屋的基础形式的选择,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不均匀沉降,尤其是对进行地基人工处理的框架结构更应考虑不均匀沉降对框架变形的影响,并应计算沉降量,预估框架变形程度,这样可保证在施工时对重点部位予以重点控制。合理设计保温隔热层;合理设置门窗尺寸及材料;合理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控制好框架的侧移变形。
2.3加强施工质量控制
2.3.1.由于高层建筑砌块体积较大、砌体又设置拉结筋,所以相应灰缝厚度也有所增加,当一面填充墙体砌筑完成时,墙体的自然沉降会逐渐展开,使墙体上部与主体结构的接触处产生裂缝,因此填充墙砌至接近梁、板底时,应留一定的空隙,以方便填充墙自由沉降变形。
2.3.2.严格按照施工验收规范的要求进行上下层错缝组砌。在砌体砌筑前,绘制砌块砌筑排列图,确定皮数杆每层砌筑皮数,水平、竖直灰缝宽度,砌块的搭接长度,及不同规格砌块的使用位置等,并且严格控制砂浆饱满度及灰缝的厚度。
2.3.3在墙的高度、厚度、不大于离相交墙或转角墙允许接缝距离之半突然变化处及门、窗洞口的一侧或两侧设置竖向控制缝。
2.3.4正确处理梁、柱与填充墙的接缝。填充墙砌至接近梁、板底时,应留一定空隙170~200mm。等填充墙砌完并间隔1~10d 后,墙体变形基本完成,再用同砌体同材料的实心砖斜砌挤紧,倾斜度控制在45~60 度,以使砌体与梁板底紧密结合。为保证柱与填充墙的连接,沿墙高每隔600mm 设置拉结筋,且砌筑前一定要排砖,调整好灰缝大小,避免在柱边出现灰缝偏大或过窄,使柱墙连接不紧密。拉结筋必须放置在砂浆中,预埋在柱上的拉结筋如果与灰缝错位时,应将钢筋位置校正或在柱上补焊拉结筋。
2.3.5做好成品保护工作,砌筑后应尽量保证墙体避免撞击振动,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养护,以保证砌体强度能够得到正常的增长。
3、注重墙体抹灰控制
3.1应严格控制抹灰时间,只有待填充墙砌筑完毕1个月后方能抹灰,这样就不会因墙体收缩而引起抹灰层的开裂。
3.2墙体抹灰过程:抹灰前应将砌块墙面的灰缝、孔洞、凹槽填补密实、整平、清除浮灰,并用1:1水泥砂浆拉毛墙面。在砌块墙身与混凝土梁、柱、剪力墙交接处,门窗洞边框处和阴角外钉挂10mm×10mm孔眼的钢丝网,每边宽度不小于200mm,在蒸压灰砂砖与砌块处每边100mm宽。将挂网展平,用射钉与梁、柱或墙体连续,或与预埋钢筋点焊固定,网材搭接做到平整、连续、牢固、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这样可防止因收缩不均匀而出现的裂缝。抹灰前应对墙身隔夜淋水2~3次,第二次进行基层处理,处理时先用掺107胶的水泥浆刷墙面,以保证抹灰层与基层粘结牢固,随后进行抹灰。
4、积极运用裂缝修复方法
已经产生的裂缝则必须设法予以修复,否则影响建筑物的观感和使用功能。填充墙的裂缝一般不影响结构安全,因此在裂缝修复时不必强调强度方面的要求,但对温度的反复性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对已趋于稳定的裂缝可采用手工直接将水泥砂浆进行修补,修补后注意浇水养护。对于因不均匀沉降而导致的较大裂缝则需与结构加固配合进行。通过修复可提高墙体裂缝部位的抗变形能力,在原裂缝位置一般不会再出现裂缝,如附近有较薄弱环节则可能再出现的裂缝,裂缝修补时可将薄弱环节同时处理。
总之,高层建筑填充墙裂缝的预防与控制,目前将一直都值得关注,因为裂缝带来的问题仍然随处可见。除了应严格按照规范施工,抓好施工管理,同时要从设计、施工阶段,针对结构、材料特点,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舍得投入,才能真正解决墙体开裂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伟超,肖祯雁.混凝土裂缝成因及控制措施探讨[J].山西建筑,2007,33(7).
[2]胡煦容,吴文耀.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裂缝成因及防治[J].中国水运,2007,5(8).
[3]滕延民,任建峰,王永祥.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的成因及防治[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6,27(6).
篇2
【关键字】:混凝土裂缝 埃塞麦克耐久公路 砼桥施工
工程简介:
麦克耐久公路项目位于埃塞俄比亚西部绵延起伏的高原地区,30公里新路面,31公里老路改造,砾石底基层,碎石基层,土方回填45万方,土方开挖63万方;总长61公里双表沥青路面,路基土石方110万立方,混凝土构筑物3100立方,砌石43000方。
裂缝是混凝土建筑物主要的老化病害之一,主要由干缩、砼自身质量、水泥水化热、温度、钢筋锈蚀、地基变形、荷载、碱骨料反应、地基冻胀等原因引起。
埃塞阿比亚麦克耐久公路桥梁是根据BS规范(英国标准规范)和AASHTO(美国国家公路及运输规范)设计的,大多地区桥基础为黑粘土,压不实,如果基础处理不当,桥墩和桥面板砼易变形,产生裂缝,严重影响砼浇筑质量甚至桥的安全;我们除加大桥基础处理力度,在砼浇筑过程中也采用了如下防裂缝措施,确保砼浇筑质量。
桥礅和桥面板的主要砼施工采用如下形式:拌和机拌和,16t吊车吊运入仓,手工振捣棒振捣,气温20~35oC。
控制干缩裂缝
混凝土的干缩裂缝主要是由于毛细管压力造成的。毛细管孔隙在干燥过程中逐步失水,产生很大的毛细管张力,混凝土体积产生收缩,由于混凝土周围存在约束,内部又有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材料抗拉强度时,便产生了干缩裂缝。
干缩裂缝的控制有:
降低混凝土单位用水量:用水量的增加势必使剩余水增加,因此,从确保混凝土耐久性出发,应降低混凝土单位用水量。
水泥的:不同水泥,混凝土收缩也不同,按收缩值大小排序:矿渣水泥>普通水泥>粉煤灰水泥。
降低混凝土周围约束:若混凝土周围约束过大,内部拉应力无法释放,拉应力增大而使混凝土干裂,因此,应减少混凝土的分仓长度,以使混凝土内部拉应力能够充分释放。
添加膨胀剂:适量添加膨胀剂后可以使混凝土体积膨胀,在混凝土内部产生压应力,部分抵消了混凝土因毛细孔隙干燥而产生的拉应力,从而起到控制干缩裂缝的作用。
本工程在控制混凝土干缩裂缝方面采用了上述1~3项方法。其中单位用水量为182kg,采用普通425#水泥,分段浇筑长度在10m左右。
控制混凝土因自身质量欠缺而形成的裂缝
高强混凝土水泥的强度等级和水泥用量相对较高,开裂现象比较普遍,因此,高强混凝土不一定是高性能混凝土,而高性能混凝土因具有较高的体积稳定性,收缩变形较小而使抗裂性能大大提高,同时高强混凝土必须采用高效减水剂和超细活性掺和料作为混凝土的第五和第六部分,来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渗能力。
综合上述两点,我们采用下表所示的混凝土配合比(单位:kg/m3)。
按上表配比,砂率38%、水灰比0.50、坍落度160~180mm、木钙掺量0.25%、粉煤灰掺量15%。
因混凝土中掺加粉煤灰技术在埃塞桥梁施工中尚处于探索阶段,固替代量并不很大,只有15%,但根据有关资料,混凝土中单方水泥用量每增减10kg,水化热相应升降1~1.20C,即因本工程中掺用粉煤灰而使混凝土内部温度下降了约5.5~6.50C,从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裂缝的产生。
控制水化热开裂
水泥水化后放出大量的热量,使混凝土内外形成较大的温差,从而在温度应力的作用下形成裂缝。特别是在夏季施工,中午气温一般在摄氏370C,露天存放的石子表面温度可达摄氏500C,砼出机口温度在摄氏300C左右,混凝土水化后内部温度更高。为控制混凝土水化开裂,施工中采用了以下措施。
骨料降温
骨料的温度控制主要通过搭盖凉棚和洒水降温来进行。搭盖凉棚可避免太阳光直射,减少骨料吸热,浇筑前2~3小时再用井水(约170C)对粗骨料进行充分的洒水降温。采取以上降温后,浇筑前粗骨料内部温度约为240C,细骨料内部温度约为260C,降温效果比较明显。
加冰降温
在混凝土浇筑前购入冰块,砸成粒径约3cm的小块加入砼生料中,充分拌合后量取出机口温度,根据出机口温度来确定加冰量。实际工作中,出机口的控制温度为180C,混凝土单方用冰量在60kg左右。因冰块破碎工作量较大,粒径也很难控制,加入冰块后还需延长拌和时间,降低了混凝土浇筑速度,为克服该,实际工作中多采用拌和水降温的方法,即把冰块稍加破碎后放入拌和水池中来降低水温。用此方法,通常能够把拌和用水的温度降至摄氏3~70C左右。
夜间浇筑
白天气温较高,即使采用多种降温措施也很难保证混凝土的入仓温度,而夜间浇筑――特别是后夜浇筑,气温相对较低,采取温控措施后,比较容易控制砼的入仓温度。因此,工作中多把其他工序的施工安排在白天进行,而把混凝土浇筑安排在夜间进行。
通过以上温控措施,使埃塞麦克耐久桥梁工程施工夏季混凝土出机口温度控制在180C以内,入仓温度控制在280C以下,有效地控制了温度裂缝的产生。
混凝土养护
由于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砼早期水化热较大。经量测,一般在浇筑后24h左右,内部温度即达到最大值(约330C),而此时因规范要求钢模板尚不能拆除,还不能直接进行表面洒水降温,为降低混凝土温度,除尽量降低水灰比外,在浇筑完毕后18h即开始对钢模板表面进行不间断的洒水降温,拆模后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全天候养护至14天,此时桥面板的混凝土内部温度已降至180C。通过拆模前是否对钢模板表面洒水降温的对比观察,采取对钢模板表面洒水降温的,明显比未对钢模板表面洒水降温的混凝土产生裂缝少的多,因此,混凝土养护应从模板面的洒水降温开始。
控制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
钢筋锈蚀后体积膨胀2~4倍,对周边混凝土产生压力,可能产生顺筋裂缝,甚至脱落,从而建筑物的使用。而钢筋锈蚀多为气蚀、电离引起。因此,本工程自一开始就注意了钢筋的锈蚀问题,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钢筋锈蚀加以控制的。
钢筋出厂时,其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薄膜,可以对钢筋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该薄膜遇水或受潮后因水的微酸性而脱落,使钢筋酸性氧化而锈蚀。因此,钢筋原材料和加工后的半成品均应作防潮处理。具体的做法是架空放置和上盖防水雨布。
钢筋安装前表面清洁处理
钢筋安装前,其表面必须洁净、无污物,对已发生锈蚀的部位,必须用钢丝刷和砂布打磨干净,以保证钢筋与混凝土的有效结合,同时也可防止因电离而发生锈蚀。
降低砼水灰比和增加混凝土和易性。
加强振捣,提高混凝土致密性,减小混凝土炭化速度,使钢筋有足够长的时间不接触空气。
加强桥礅基础处理力度:
篇3
【关键词】混凝土,板面裂缝,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混凝土结构裂缝是长期困扰着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一个难题,但混凝土结构在施工和使用中出现裂缝却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尤其是泵送混凝土施工的梁板结构出现裂缝更是十分普遍。裂缝的存在会影响到建筑物的整体性、耐久性,会对钢筋产生腐蚀,是受力使用期应力集中的隐患,应当尽量在各方面给予重视,以避免裂缝的出现或把裂缝控制在许可的范围之内。
二、混凝土板面裂缝产生的原因
2.1 原材料因素引起的裂缝
水泥安定性不合格,粗、细骨料级配不良,造成骨料间孔隙率大,混凝土中游离水隐藏量多,密实度下降,从而导致强度下降。砂、石中含泥量高,不但会降低混凝土强度,而且抗裂性、防渗性受到明显的影响。砂、石颗粒偏细也将增加水泥用量和耗水量而影响强度;外加剂选择不当,其减水或膨胀效果不明显,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2.2 混凝土自身特性产生的裂缝
温度应力作用产生的裂缝:主要是受外界温度变化的影响而使混凝土产生热胀冷缩的现象,当收缩应力大于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值时,则会引起板面开裂。主要出现在春、秋昼夜温差较大的季节。
收缩变形作用产生的裂缝:混凝土收缩主要包括 ①塑性收缩混凝土的塑性收缩发生在塑性阶段,由水泥水化反应决定,虽然体积变化量很大,但由于混凝土尚未硬化,在合理的后续施工后不会影响后期质量。②自干燥收缩在水泥硬化过程中,混凝土内部尚未完全水化的水泥颗粒继续反应消耗自由水,产生体积收缩。高性能混凝土因水灰比较小,后续水化产生的自收缩量值更大。③干燥收缩由于水分的散失而导致的干燥收缩最为常见,发生在早期阶段,是造成收缩裂缝的主要原因。
2.3设计原因引起的裂缝
设计中应避免形状突变,现行设计规范侧重于强度,对温差和混凝土收缩特性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不足,配筋构造量达不到要求,造成楼板设计计算简图和楼板实际受力状况不相一致,从而出现板的薄弱环节也没有加强钢筋,使得楼板板面构造不能满足构件的抗拉需要,板不但承载能力较低,而且受拉易出现裂缝。
2.4施工原因引起的裂缝
凝土浇捣时振捣时间过长,使粗骨料下沉,面层浮浆多,易产生塑性收缩裂缝。而振捣不均,没振捣的部分混凝土易呈现块状,出现开裂。压光时间不当,混凝土没有在初凝后、终凝前进行2~3次压光、抹面处理,用以弥合早期产生的塑性收缩裂缝。还有施工荷载的过早施加、超载也是造成混凝土早期裂缝的主要原因。
2.5 养护原因引起的裂缝
后期养护、保护工作没做好,混浇筑完工后,未对楼板表面进行覆盖和浇水养护,造成砼因失水收缩、温差偏大而产生收缩裂缝。更有甚者,在混凝土仍在养护期间和混凝土未达到规定强度时,就上人砌筑隔墙、堆集材料,使混凝土楼板受力不均而形成裂缝。
三、混凝土板面裂缝预防措施
双湖壹品10#房,地下室一层,地上十三层,地下室及1~6层砼由汽车泵输送,6层以上由固定泵接管输送,固定泵输送的砼为保证砼的可泵性能需要较大的流动性和较高的砂率保证和易性,这对裂缝控制是不利的。由于现浇楼面结构混凝土面积大、施工时间长,裂缝更容易发生。现从混凝土本身、现场施工和养护、结构设计等方面来控制,有效地预防裂缝的产生。
3.1对混凝土原材料和生产质量控制
水泥的控制。水泥选择要考虑水泥的细度、标准稠度用水量,选用中低水化热的水泥品种能有效降低水化热,一般选用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选用质量稳定的旋窑厂生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粗细骨料的控制。选用级配良好的粗骨料,减少骨料的孔隙率,在保证和易性的前提下尽量多用粗骨料。选用的细骨料不宜过细,最好选用中粗砂。严格控制骨料中的含泥量及泥块含量,这样可以减少胶结材料的用量、用水量,能降低水化热和减少收缩,保证混凝土品质。
矿物掺合料和外加剂的控制。选有品质较好的矿物掺合料,可取代部分水泥,减少水化热,并能起填充的作用,增加混凝土密实度。选用具有减水、增强和缓凝的品质较好的外加剂,与水泥适应性要好,可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粘聚性及泵送性能,减少混凝土用水量,减小混凝土的干缩。提高混凝土品质。
生产进程中,保证对出厂砼的和易性和塌落度的控制,随时监控原材料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生产配比,保证每一车出厂砼质量都合格,使砼生产质量处于受控状态。
3.2 对施工过程施工技术方面的控制
浇筑砼时,派技术员到现场对施工单位进行砼浇筑质量控制方案交底并派专人在施工现场进行察看、协调与技术指导。严格控制好振捣时间,以混凝土开始泛浆和不冒气泡为准,避免过振、少振、漏振,振动时避免碰动钢筋与预埋件。混凝土浇注应连续进行,防止出现冷缝。严禁工地施工人员现场加水行为,以防因砼离析和水灰比过大而引起混凝土裂缝。
经计算高度的钢筋撑脚,预埋管线时管扎在撑脚上或采用砂浆垫块固定,采取有效固定措施使预埋管布置在板中部。并行走向管线间距应大于0.25m,在管线集中或交叉处设加强筋,并在上下部铺放钢丝网,宽度应大于管区0.1m。
在混凝土板面产生裂缝的原因中,湿度变形引起的裂缝占主要部分,因此必须连续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度,才能有效预防裂缝产生。目前施工人员的普遍做法是在混凝土终凝后,进行浇水养护,其实一部分裂缝在混凝土终凝前已产生,这种做法虽然符合规范,但对预防裂缝效果不大。
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证明,能有效预防裂缝的方法是分两个阶段进行保湿养护。第一阶段是在混凝土初凝后出现裂缝之前进行,喷雾状小水滴,水量尽量要小,保持表面一定湿度为宜,合理掌握好喷水养护时间,不能过早,也不能过迟,次数要多,水量要少。时间早了,造成混凝土表面水份过多,时间迟了,裂缝已产生。第二阶段是在终凝后进行,其作用是增强混凝土强度,提高抗裂性能,防止出现裂缝。如早期裂缝已产生,就要进行二次抹面,用收浆木板用力边拍边磨,使已产生的裂缝弥合,抹面之后要及时喷水养护,否则仍会出现裂缝。保持混凝土表面具有一定的湿度,是防止裂缝产生的简单且有效方法。
3.3 对混凝土后期养护的控制
混凝土进入终凝后,就应开始浇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 天,当日平均气温
四、结束语
预防和抑制混凝土裂缝是一项综合性工作,不可能以一种手段或工艺抑制裂缝的产生,因此对于混凝土裂缝问题我们应当尽量在各方面给予重视,以避免裂缝的出现或把裂缝控制在许可的范围之内。这就要求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混凝土供应单位共同努力,各自在自身方面采取防裂措施,互通信息、提出各自存在的问题,形成各方都能达到且有效配合的方案,防止质量通病,提高工程质量。
在江苏建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双湖壹品10#楼工程中,通过我们混凝土供应单位与施工方的共同努力,相互配合与协调,该工程中楼板砼没有出现一条有害裂缝,得到了业主单位的好评。该工程被盐城市建设局评为二0一二年度市级优质结构工程奖。
参考文献:
[1]唐书波 现浇楼盖混凝土板裂缝的成因及控制措施 [期刊论文] 《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 -2012年2期
[2]王小平 现浇混凝土板裂缝的处理和预防措施 [期刊论文] 《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 -2009年12期
篇4
关键词:混凝土;建筑工程;裂缝控制
中图分类号:TU528.01
文献标识码:A
建筑工程中结构发生裂缝是很正常的现象,最常见的而且发生次数最多的还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和砖砌体的裂缝。裂缝出现并不可怕,关键要找出裂缝产生的原因和应采取的控制措施,工程实践表明,结构裂缝中有一部分可以用设计和施工的办法来解决的。因而了解裂缝产生的原因,掌握控制裂缝产生的技术措施,对保证工程质量,提高工程效益是极为重要的。
一、混凝土裂缝形成的原因
裂缝出现并不可怕,关键要找出裂缝产生的原因和应采取的控制措施,工程实践表明,结构裂缝中有一部分可以用设计和施工的办法来解决的。因而了解裂缝产生的原因,掌握控制裂缝产生的技术措施,对保证工程质量,提高工程效益是极为重要的。
(一)设计原因
设计结构中的断面突变而产生裂缝,结构中断面突变,在相对薄弱的“瓶颈”部位会产生拉应力相对集中,而产生裂缝;在单层双向配筋的楼板中,由于埋设多种管线,使板的有效截面削弱,导致沿管道埋设方向产生应力集中而出现裂缝;设计中构造钢筋配置过少未充分考虑混凝土的收缩变形,由于设计计算方法欠妥,一些大跨度楼板支座、转角及板面跨中受压区配设构造钢筋不合理,板面抗拉强度不能满足要求而引发裂缝;忽视屋面板的温度应力,当设计屋面板无可靠保温隔热层而受太阳爆晒产生的温度变形受到周边结构体约束而产生裂缝;建筑物单体长度超标,结构体型突变及未设置必要的伸缩缝。当建筑物单体长度过长而又未考虑设置伸缩缝,建筑物因自由伸缩而引起裂缝。另外平面布局凹凸较大,转角增多,由于这些转角应力过分集中形成薄弱部位受到混凝土收缩及温差变化时易产生裂缝。
(二)材料原因
不同品种水泥的收缩值取决于硅酸钙、铝酸三钙、石膏的含量及水泥细度等。一般来说。铝酸三钙含量大、石膏含量不足其水泥收缩大。水泥等级越高、细度越细、早强越高对混凝土开裂影响越大。混凝土收缩随骨料含量的增加而减小,随骨料弹性模量的增加而减小,同时,又随骨料中粘土含量的增加而增大。粗细集料含泥量过大,造成混凝土收缩增大。集料颗粒级配不良或采取不恰当的间断级配,容易造成混凝土收缩的增大,诱导裂缝的产生。骨料粒径越细、针片含量越大,混凝土单方用灰量、用水量增多,收缩量也增大。混凝土外加剂、掺和料选择不当、或掺量不当,严重增加混凝土收缩。在原料一定的条件下,混凝土配合比对干缩有很大的影响,包括单位用水量、单位水泥用量、水灰比、砂率及灰浆比等参数。
二、混凝土裂缝的预防控制措施
(一)设计预防措施
在楼板设计中宜采用较小直径加密分布的方式进行布筋,为防止温度及收缩引起的次应力影响。适当提高配筋率。尽量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的应力集中。设计中应尽量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的应力集中产生的结构裂缝。如因结构或造型方面原因等而不得以时,应充分考虑采用加强措施避免产生裂缝。合理布置伸缩缝。合理布置伸缩缝防止在薄弱部位产生结构裂缝。例如,在房屋长度>40m时,应在建筑物中间墙体及楼板上20m左右处设置后浇带。或在房屋更长时在房屋中间每30m左右处设置伸缩缝。使其混凝土收缩变形上得到释放。按地质条件采取合理的基础形式减轻地基不均匀沉降。按场地地质条件合理选用基础形式和对不良地基进行处理。例如,地质勘察资料中表明场地地基不均匀,部分地基承载力高,部分地基承载力低,就需要对局部地基进行处理,同一建筑物尽量采用同一类型基础并埋置于同一土层中,使地基承载力基本一致;加强上部结构和基础的刚度,不致使地基基础产生不均匀沉降。加强屋面保温措施。为避免屋面梁板温度裂缝的出现。最有效的办法是改善屋面保温隔热效果,减小屋面因太阳暴晒而产生的温差。
(二)材料措施
选用质量稳定厂家的水泥,根据工程特点、混凝土强度大小、工期要求及施工特点。选择合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水泥品种、等级。要求尽量避免采用早强高的水泥,一般选用中低热水泥、粉煤灰水泥和收缩量较小的水泥。骨料的选用。选用级配优良的砂、石原材料,含泥量及有害物质含量应符合规范要求。掺合料外加剂的选用。严格按规范控制外加剂掺量,合理选用混凝土掺和料,降低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切实考虑施工现场的浇捣工艺、操作水平、构件截面及砂、石原材料质量情况,合理选择坍落度。
(三)施工措施
严格控制材料进场。严格执行材料进场报验制度,不合格的材料严禁不允许进场。无合格证、无复试报告的材料不允许进场。加强模板施工的过程管理。支模架体必须有足够的刚度稳定性,方料与模板的接触面不得的任何间隙,使每个接触面都要有可靠的支撑点,做到模板平整。拆模一定要等到混凝土强度达到规范要求强度设计允许值,平台进料口、悬挑构件等薄弱部位,模板和支撑必须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才能拆除。有效地防止因拆模过早导致结构受损而产生的裂缝。加强混凝土浇筑和养护的管理。强化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和浇捣后的养护,浇捣过程中,实行对每车商品混凝土进行落度检查。施工中不断用移动标志来控制混凝土板的厚度。确保达到设计要求;浇捣完毕后根据厚度控制点用4米铝合金刮杆进行找平,在混凝土终凝前采用三次成活的施工工艺,减少混凝土表面的塑性收缩裂缝。
裂缝是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的出现不仅会降低建筑物的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而且会引起钢筋的锈蚀,混凝土的碳化,降低材料的耐久性,影响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因此要对混凝土裂缝进行认真研究、区别对待。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处理,并在施工中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预防裂缝的出现和发展,保证建筑物和构件安全、稳定地工作。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商砼;裂缝;控制
【Abstract】elaborate a few key points of cast-in-place the commercial concrete crack control【Key words】 supplier of concrete; cracks;control
混凝土是粗骨料、细骨料、水泥、水和气体组成的非均匀质堆聚材料。混凝土浇筑后,在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产生大量水化热,由于混凝土的体积较大,大量水化热聚集在混凝土内而不易散发,导致内部温度急剧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这样就形成内外较大温差,造成内部与外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形成温度梯度,使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结构构件所允许的极限抗拉强度时,就会在表面产生裂缝。随着水化反应的减弱,混凝土逐渐降温,在降温过程中同样会产生裂缝。
另外,塑性(沉陷)收缩也会引起裂缝。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特别是板等表面系数较大的结构件,常常出现中部宽,两端窄的梭形裂缝,发生的位置一般在面板肋交接处、梁板交接处、梁柱交接处及结构变截面的地方。这种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在混凝土浇注时,在重力作用下,粗骨料等密度较大者会缓慢下移沉降密实,水及气泡等小密度者等被挤到混凝土表面,从而,造成混凝土骨料分布不均衡,使内部产生应力缺陷,由此出现局部裂缝。塌落度越大、混凝土层越厚、保水性越差,沉降越严重,越易产生裂缝。即使均匀沉降,由于内部钢筋等的阻碍,骨料分布不均,有时也会出现裂缝。
再者,混凝土在凝结过程中要发生体积变化,当混凝土要收缩而又受到构件的限制时,如果约束力大于收缩力,即产生裂缝。造成混凝土干缩裂缝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在硬化后长时间水分的蒸发。
混凝土是一种脆性材料,抗拉强度是抗压强度的1/10,当表面收缩的混凝土受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将产生很大的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
住宅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的类型大致有纵向裂缝、横向裂缝、 角部裂缝、不规则裂缝、楼板根部的横向裂缝、顺着预埋电线管方向产生的裂缝等。
根据混凝土裂缝原理,结合商砼特点,引起现浇商品砼裂缝的主要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原材料的质量把关不严格,原材料的选用出现问题
(一)混凝土集料体积大约占混凝土体积的3/4,由于所占体积相当大,所以集料的质量对砼的技术性能产生很大影响。砂子、石子粗细骨料应按批检验其颗粒级配、含泥量、压碎指标及针片状颗粒含量,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宜超过板厚的1/3,且不得超过40mm。砂的细度模数宜控制在2.6以上,细度模数小于2.5时,拌制的混凝土拌和物显得太粘稠,施工中难于振捣,且由于砂细在满足相同和易性要求时,增大水泥用量,这样不但增加了混凝土的成本,而且影响混凝土的技术性能,如混凝土的耐久性、收缩裂缝等。砂也不宜太粗,细度模数在3.3以上时,容易引起新拌混凝土的运输浇筑过程中离析及保水性能差,从而影响混凝土的内在质量及外观质量。
(二)水泥进厂时应对其品种、级别、包装或散装仓号、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并应对其强度、安定性及其它必要性能指标进行复验。其质量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2007/XG1-2009)等的规定。
当在使用中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超过三个月(快硬硅酸盐水泥超过一个月)时,应进行复验,并按复验结果使用。现场采样经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通常选用水化热较低、早期强度低、含碱量低、抗裂性能好的矿渣硅酸盐水泥。同一施工部位应采用同一厂家、同一品种、同一强度等级的水泥。
(三)钢筋需进行检查合格证,按照见证取样规定进行送样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四)外加剂必须是经过有关部门检验并有出厂合格证或说明书,按照批验收合格后分类存放。在保证混凝土强度前题下按要求加入。掺入适量的减水剂,可以大大减少用水量,从而在水灰比不变的情况下,可减少水泥的用量,降低混凝土的收缩量;加入适量的粉煤灰、矿粉等掺和料,可改善混凝土的特性,提高可泵性,降低水化热,增加密实度,减少混凝土的收缩。
二、优化砼配合比试配次数不够,未经过收获试验进行论证
(一)混凝土应按国家现行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2011和(预拌混凝土)(GB14902—94)的有关规定,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耐久性和工作性能等要求进行配合比设计。
(二)首次使用的泥凝土配合比应进行开盘鉴定,其工作性能应满足设计配合比的要求,混凝土拌制前应测定砂、石含水率并根据测试结果调整材料用量。
(三)根据设计要求多次试配,并进行收缩试验,通过对比确定最终配合比。配合比中水灰比不应大于0.6。
(四)当原材料质量有较大变化时,应重新进行试配,根据具体的施工条件,确定适宜的坍落度,并派人现场检测,符合要求方可使用。
三、混凝土生产过程中质量失控,由于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及泵送混凝土的特点缺乏认识,由此产生也可产生裂缝
(一)混凝土生产运输和泵送过程发生中断且时间较长,严重出现离析或分层现象,这种情况下应使用搅拌筒高速旋转,进行二次搅拌。砼泵送应连续进行,如必须中断,中断时间不得超过混凝土从搅拌至浇筑完毕允许的时间,且不得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如果超过15min,应每隔4~5min开泵一次,每次使泵正转或反转两个冲程,防止输送管内混凝土拌合物离析或堵塞。
(二)用插入式振动泵密实混凝土,使混凝土流淌、摊铺,从而造成某些区域骨料集中,某些区域灰浆集中,在灰浆集中区域会出现大量的收缩裂缝。
(三)现场加水或加过量外加剂,从而增大了水灰比,不但降低了混凝土强度,也易造成密实后的泌水,留下大量泌水通道且使表面形成弱化层。失水后产生毛细管收缩力,造成裂缝的出现。
(四)施工后的养护是否及时及质量好坏,不但影响混凝土的质量,而且会影响混凝土收缩增大而导致裂缝。
(五)混凝土承载时间过早,致使混凝土局部塌陷及应力集中而使混凝土开裂。
(六)严格按照混凝土配合比进行原材料计量,确保计量的准确性。搅拌混凝土时,按照投料顺序进行搅拌,搅拌时间根据搅拌工艺及搅拌设备确定,保证混凝土有良好的和易性。
四、钢筋配置不能满足商品砼的抗裂要求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强度、塑性性能与混凝土的粘结力以及配置是否正确都会对结构的强度、刚度和裂缝有直接影响。
(一)当钢筋配置不能满足商品砼的抗裂要求时,可按现有标准增大配筋率,在温度、收缩应力较大的现浇板区域内,钢筋间距宜为150mm~200mm,并应在板的末配筋表面布置温度收缩钢筋,板的上下表面沿纵横两个方向的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1%。温度收缩钢筋可利用原有钢筋贯通布置。
(二)优先选用延性较好的钢筋,若选用Ⅰ级钢,张拉率不得大于6%。
篇6
关键词:桥梁;混凝土;裂缝
0 前言
目前,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的研究多集中在水工结构的大坝、高层建筑基础上。而对于桥梁中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研究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我国桥梁事业飞跃发展,修建了许多大跨度的桥梁。随着跨度的不断增加,桥梁中的基础、锚锭、桥墩、承台、主塔等构件的体积相应增大。这些桥梁构件亦属于大体积混凝土范畴。大体积混凝土如果施工处理不当,极易产生裂缝,混凝土结构更容易受侵蚀,控制裂缝对桥梁结构的耐久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把裂缝宽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使我们免遭经济损失。本文会给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1 桥梁裂缝产生原因浅析
1.1荷载引起的裂缝
桥梁在应力作用下产生的裂缝称为荷载裂缝,可分为直接应力裂缝和次应力裂缝两种。
1.1.1直接应力产生的原因有:
①设计阶段:计算模型不合理;安全系数不够;荷载计算失误等。②施工阶段:不加限制堆放施工机具、专业知识不牢固等。③使用阶段:天气原因,人为原因。
1.1.2次应力裂缝产生的原因有:
①在设计外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实际工作状态与计划不符,从而在某些部位引起次应力导致开裂。②桥梁结构中经常要开槽、凿洞、设置牛腿等,受力构件挖孔之后,力流会产生绕射现象,在孔洞附近密集,产生巨大的应力集中。往实际工程中,次应力裂缝足产生荷载裂缝的常见原因。
1.2 温度引起的裂缝
(1)年温差。一年四季温度不断变化,对桥梁结构的影响主要是导致桥梁的纵向位移产生。
(2)日照。桥面板、主梁或桥墩侧面受太阳曝晒后,温度会大大高于其它部位,导致局部的拉应力较大,出现裂缝。
(3)突然降温。突降大雨、冷空气侵袭导致桥梁混凝土结构外表面温度突然下降,造成应力变化而出现裂缝。
(4)水化热。水泥的水化放热,导致温度升高,致使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
1.3 收缩引起的裂缝
塑性收缩和缩水收缩(干缩)是发生混凝土体积变形的主要原因。另外还有自生收缩和炭化收缩二种情形。
(1)塑性收缩。混凝土浇筑后4~5小时左右,此时水泥的水化反应剧烈,分子链逐渐形成,出现泌水和水分急剧蒸发现象,混凝土发生失水收缩,塑性收缩产生的量级一般很大,若骨料往下沉过程中受到钢筋的阻挡,便可形成沿钢筋方向的裂缝。
(2)缩水收缩(干缩)。由于缩水表快内慢,产生表面收缩大、内部收缩小的不均匀收缩,致使表面混凝土承受拉力,当承受的拉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时,即会产生收缩裂缝。
(3)基础变形引起的裂缝。由于基础竖向不均匀沉降或水平方向位移,使结构中产生附加应力。超出混凝土结构的抗拉能力,导致结构开裂。
(4)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钢筋周围的混凝土碱度降低,使钢筋周围的氯离子含量增大。使钢筋中的铁离子氧化反应,氧化后体积比原状体积增加2~4倍,从而对岗围混凝土产生膨胀应力,导致保护层混凝士开裂、剥离,同时沿钢筋纵向产生裂缝,并有锈迹渗透到混凝土表面。
(5)冻胀引起的裂缝。环境温度低于零度时,吸水饱和的混凝土会出现冰冻现象,使混凝土的膨胀力加大,混凝土的强度降低,最终引起裂缝出现。
(6)施工材料质’特引起的裂缝。配置混凝土用的材料如果质量不合格,亦会导致结构产生裂缝。
(7)施工工艺质敞引起的裂缝。施工工艺不合理、施工质量低劣,易产生纵向、横向、斜向、竖向、水平,浅表、深进和贯穿等各种形式的裂缝。
(8)混凝土中的水分有80%的水分需要蒸发,只有20%的水分是水泥硬化所必须的。混凝土在水泥水化过程中多余水分的蒸发会引起混凝土产生体积变形,多数是收缩变形。混凝土中多余水分的蒸发是引起混凝土体积收缩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干燥收缩变形不受约束条件的影响,若存在约束,即产生收缩应力即可引起硅的开裂,并随龄期的增加而发展。
2 桥梁混凝土裂缝控制对策
针对桥梁混凝土裂缝出现的原因,可以通过改善施工措施、加强过程控制,优化监控方案从而控制裂缝产生、发展。
2.1改善施工措施有效控制温度应力
2.1.1改善混凝土级配减少水化热
水化热引起混凝土内最高温度是混凝土绝热温升,混凝土的散热性能,结构尺寸,混凝土浇筑温度及各种温度和因素影响的总和,因此降低混凝土的发热量是控制桥梁混凝土裂缝的重要措施,主要有:采用低水化热的水泥、掺粉煤灰、骨料的选用、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2.1.2改善施工措施有效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降低温度差
(1)合理分缝分块可以使混凝土内部的水化热得以充分地散发。(2)采用二次振捣技术可以消除沉陷的影响,减少孔隙和塑性收缩裂缝,增强混凝土的密实性。(3)降低混凝土浇筑温度的措施可以把混凝土的初始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使之产生的温差较小,从而产生的拉应力小于混凝土抗拉强度,可以避免混凝土开裂。(4)加强混凝土的保温和养护,刚浇筑的混凝土、强度低、抵抗变形能力小,如遇到不利的温湿度条件,其表面容易发生有害的冷缩和干缩裂缝。保温的目的是减小混凝土表面与内部温差及表面混凝土温度梯度,防止表面裂缝的发生。
2. 2强化施工控制减少应力变化
2.2.1 施工过程结构应力验算
以预应力砼连续刚构悬浇桥为例,整个过程划分为主墩浇注施工、主梁浇注施工、主梁合拢段施工、二期恒载施工四个主要的阶段,其中主梁各节段悬臂施工阶段又划分为挂篮移动前、后,混凝土浇注前、后、预应力张拉前、后6个工况,施工控制在施工前依据设计图纸和初步施工方案对结构进行初步的结构整体应力验算和理想状态分析。
在实际的悬臂施工过程中,则按照具体的施工方案,考虑挂篮等施工机具荷载变化、临时材料堆放荷载、结构温度变化、节段施工尺寸偏差等影响,根据混凝土弹模、容重测试和预应力摩阻损失测试的结果以及结构实测几何线形资料、对计算模型进行修正,进行前进分析计算,验算结构整体应力。
2.2.2 误差分析
施工控制的目的是尽可能消除理论计算与施工实际情况的差导,引起这些差导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计算参数与实际情况的差导,如施工时结构的实际温度与计算假定温度的差导;混凝土实际的弹性模量、容重与设计弹模、容重取值差导等等;②计算假定与实际结构状态的差导,混凝土实际的收缩、徐变等等;③施工误差,如悬浇立模、预应力张拉、节段尺寸等施工误差;④测量误差,如主梁每节段标高、截面内力测量产生的误差等等。
依据施工过程实测的数据,分析各种原因的影响值,通过参数调整,消除参数误差,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施工参数,消除或减小施工误差,滤除随机误差,掌握各施工阶段结构的实际内力与线形状态,为后续计算分析提供符合实际的结构参数。
2.2.3 施工过程实际工作流程
悬浇桥的施工方法采用从墩顶往两岸利用挂篮悬浇,因此,施工控制应首先从桥墩开始,根据桥墩试验实测结果修正施工前的前进、倒退计算分析,提供桥墩墩顶施工标高(一般高于设计图纸提供的成桥标高),依据已完工的墩顶实测标高及挂篮静载试验修正计算模型,进行前进分析,将分析结果与成桥理想比较,若不符合,则进行反馈、倒退分析及参数调整,纠偏,直至分析结果符合理想状态,在此基础上提供1号块的立模标高,并进行温度修正,如此类推,每一节段施工前都将以修建参数的结构识别、误差分析结果代入程序进行反馈分析,得出下一节段的立模标高,使每一节段的内力和标高都在我们的预测和控制之中,从而实现成桥的内力及线型符合设计要求的施工控制目的。但应注意,当施工进入张拉阶段时,还应根据预应力损失试验结果,修正计算模型。
2.3优化施工监控方案有效监控应力变化
2.3.1应力、应变监测
应力、应变监测是施工控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对施工实际荷载情况进行检验,而且可以通过对结构应力、应变的定期定时监测,一旦发现结构应力超限,立即向施工控制领导小组提出危险预警及处理建议,从面达到结构安全施工的目的。
以预应力砼连续刚构桥为例,桥的应力检测截面布置在主梁节段根部,测量元件采用钢弦式应力传感器,在每一节段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注前、后、纵向预应力张拉前、后)共测量4次,主梁合拢及二期恒载施工完应进行应力、应变测试。
2.3.2标高观测
标高观测的任务是反映各工序前后,某一特定时段内主梁挠度的实际情况,对于悬臂浇筑施工的桥梁,一个施工块件主要有挂篮行走,绑扎钢筋、混凝土浇筑、预应力张拉四道工序。对正在施工的节段观测测次为:①混凝土浇筑前;②混凝土浇筑后;③预应力张拉前;④预应力张拉后,共四个测次。观测节段为包括本节段在内的想念前3个节段控制截面的标高,每施工完四个节段,就观测一次全桥各控制截面的标高。标高观测由施工单位完成,观测数据需经监理工程师认可,当施工控制单位对观测结果产生导议时,由监理工程师及施工控制单位会同施工单位复测。
标高观测的时间一般应安排在早上太阳出来半小时之前完成,使结构经过一昼夜的热交换后大致处于均匀温度场的状态下。标高控制截面距离每一节段前端20cm,测点埋设钢筋头,钢筋头高出混凝土表面2cm,并用红油漆标记之。
篇7
【关键词】楼面;裂缝;控制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传统的预制楼板被现浇楼板代替,房屋的整体性,抗不均匀沉降性,结构安全性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也产生了楼面开裂的质量通病。虽说这些裂缝不影响房屋的结构安全,但影响美观,而且对房屋的抗渗性,耐久性也有影响,因而现浇板裂缝成为现阶段施工及监理最重视的质量通病之一。
1 楼面裂缝的种类
结构裂缝。虽然现浇楼板承载力均能满足设计要求,但由于预制多孔板改为现浇板后,墙体刚度相对增大,楼板刚度相对减弱。因此在一些薄弱部位和截面突变处,往往容易产生一些结构性裂缝。例如:墙角应力集中处45°斜裂缝,板端负弯矩较大处的板面裂缝等。
温差裂缝。由于温度变化,混凝土热胀冷缩而形成的裂缝,此类裂缝一般集中在东西单元的房间以及屋面层和上部楼层的楼板。
收缩裂缝。混凝土在塑性收缩、硬化收缩、碳化收缩、失水收缩过程中易形成各种收缩裂缝。
2 裂缝的特征
裂缝的位置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约束,二是抗拉能力。对楼板来说,约束最大的位置在四个转角处。因为转角处梁或墙的刚度最大,它对楼板形成的约束也最大。同时沿外埔转角处因受外界气温影响,楼板成为收缩变形最大的部位。一般来说,楼板内配钢筋都按平行于楼板的两条相邻边而设置,也就是说,转角处夹角平分线方向的抗拉能力最为薄弱。故大多数板上缝都出现沿外墙转角处,而且45°斜向放射状。
3 裂缝的成因分析
混凝土水灰比、塌落度过大,或使用过量粉砂,这些都容易导致裂缝的发生。混凝土强度值对水灰比的变化十分敏感,基本上是水和水泥计量变动对强度影响的叠加。因此,水、水泥、外渗混合材料外加溶液的计量偏差,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而采用含泥量大的粉砂配制的混凝土由于收缩大,抗拉强度低,容易因塑性收缩而产生裂缝。泵送砼为了满足泵送条件坍落度大,流动性好,易产生局部粗骨料少、砂浆多的现象,此时,砼脱水干缩时,就会产生表面裂缝。
由混凝土温度变形和收缩变形引起的裂缝。钢筋混凝土粱、柱、墙、板等构件共处在同一个大气环境中,当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变化时,这些构件混凝土相应都会产生温度变形和收缩变形。由于体型上的差异,楼板的体积与表面积的比值较小,在水平方向上楼板的收缩变形一般均超前于(或大于)梁、柱、墙,使楼板内出现拉应力,梁内呈压应力。另一方面是外纵墙与山墙在外界气温的影响下,经历热涨和冷缩的反复作用,它们的温差合力对房间沿外墙角部楼板将产生较大的主拉应力。以上两个作用力的叠加,对楼板形成最不利状态,当楼板内拉应力超过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并且楼板变形大于配筋后混凝土的极限拉伸的时候,楼板内就会产生裂缝。
混凝土施工中过分振捣,模板、垫层过于干燥。混凝土浇筑振捣后,粗骨料沉落挤出水分、空气,表面呈现泌水而形成竖向体积缩小沉落,造成表面砂浆层,它比下层混凝土有较大的干缩性能,待水分蒸发后,易形成凝缩裂缝。而模板、垫层在浇筑混凝土之间洒水不够,过于干燥,则模板吸水量大,引起混凝土的塑性收缩,产生裂缝。
混凝土浇捣后过分抹干压光和养护不当。过度的抹平压光会使混凝土的细骨料过多地浮到表面,形成含水量很大的水泥浆层,水泥浆中的氢氧化钙与空气中二氧化碳作用生产碳酸钙,引起表面体积碳水化收缩,导致混凝土扳表面龟裂,而养护不当也是造成现浇混凝土板裂缝的主要原因。过早养护会影响混凝土的胶结能力。而过迟养护,由于受风水日晒,混凝土板表面游离水分蒸发过快,水泥缺乏必要的水化水,而产生急剧的体积收缩,由于此时的混凝土强度比较低,不能抵抗这种应力而产生开裂。特别是夏、冬两季,因昼夜温差大,养护不当最易产生温差裂缝。
楼板的弹性变形及支座处的负弯矩。施工中在混凝土未达到规定强度,过早拆模,或者在混凝土未达到终凝时间就上荷载等。这些因素都可直接造成混凝土楼板的弹性变形,致使砼早期强度低或无强度时,承受弯、压、拉应力,导致楼板产生内伤或断裂。施工中不注意钢筋的保护,把楼面负筋踩弯等,将会造成支座的负弯矩,导致板面出现裂缝。此外,大梁两侧的楼板不均匀沉降也会使支座产生负弯矩造成横向裂缝。
4 现浇楼面裂缝的控制技术
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研究开发泵送条件下的低收缩率的干硬性混凝土,专门用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工程上。严格控制水灰和水泥用量。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减少收缩量,提高混凝土抗裂强度。有条件的不妨采用“放”的特殊构造措施。例如,可将端跨设计成简支板的形式,即在楼面与梁之间设置施工缝隔离。对于一般混凝土楼板表面的龟裂,可先将裂缝清洗干净,待干燥后用环氧浆液灌缝或用表面涂刷封闭。施工中若在终凝前发现龟裂时,可用抹压一遍处理。
在混凝土浇捣前,应先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避免过多吸收水分。浇捣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既振捣充分又避免过度。在楼板浇捣过程中更要派专人护筋,避免踩弯面负筋的现象发生。通过在大粱两侧的面层内配置通长的钢筋网片,承受支座负弯矩,避免因不均匀沉降而产生的裂缝。
混凝土楼板浇筑完毕后,表面刮抹应限制到最小程度,防止在混凝土表面撒干水泥刮抹,并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楼板浇筑后对板面应及时用材料覆盖、保温,认真养护,防止强风和烈日曝晒。
施工后浇带的施工应认真领会设计意图,制定施工方案,杜绝在后浇出现混凝土不密实、不按图纸要求留企口缝以及施工中钢筋被踩弯等现象。同时,更要避免在末浇注混凝土前就将部分模板、支柱拆除而导致梁板形成悬臂,从而造成变形等现象发生。浇注后,当楼板出现裂缝面积较大时,应对楼板进行静载试验,检验其结构安全性,必要时可在楼板上增做一层钢筋网片,以提高板的整体性。
严格施工管理,浇捣楼板混凝土时,必须铺设操作平台,防止施工操作人员直接踩踏上皮负弯矩钢筋。同时加强浇捣楼板混凝土整个过程中的钢筋看护,随时将位置不正确的钢筋复位,确保其位置准确。设计楼板底模及支架时,应充分考虑能够满足承受各种可能的施工荷载的需要。混凝土浇捣后,必须留有足够的养护时间。
以上几种方法由于受到不同条件的限制,故应以提高楼板含钢率为主,并可以有针对性地在外墙转角楼板处增配放射性配筋,提高部分外墙的保温隔热标准。特别是对外墙转角处的里墙面,要采用加贴保温隔热材料的方法,使温差对楼板变形带来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篇8
【关键词】 建筑外墙;裂缝;成因;控制
【中图分类号】 TU532.6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727-5123(2009)02-056-02
Reason analysis of external wall cracks and control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external wall cracks, the artilce gives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and control cracks from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Key words】 Building wall; Cracks; Cause; Control
1 建筑裂缝产生的原因
1.1 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一般地基尤其是软土地基,在受上部荷载后,地基会产生较大的变形和沉降,由于地基硬软不一,必然发生沉降差,以砼与砌体为主体结构的建筑外墙承受变形能力很差,超过极限就会在墙体与梁板柱交接处产生裂缝。如我监理的某七层车间,总高度35米,由于基础局部在河塘上,虽经处理,经观察出现的沉降虽在允许的范围内,现在墙体上已出现多处横向、纵向、斜向的不规则裂缝。
1.2 新型砌体原材料使用引起的裂缝。禁止使用粘土实心砖,限制使用粘土多孔砖,改用轻质砌体和普通砼砖是我国建筑工程墙体改革的国策,轻质砌块已取得相当进展,普通砼砖是近两年才使用的,轻质砌块在多年的实践中已有防裂缝的施工工法,而普通砼砖才刚上市。
砼砖砌体产生的裂缝和渗水,直接影响到使用功能和观感,对此,施工单位和业主倍感头疼,但又不能违背强规,如何防治普通砼砌体裂缝是我们必须解决的课题,本人监理工作期间,经过多项工程的实践和探讨,总结一些经验,在去年施工的现已交工的泰莱1#宿舍项目上已取得一定效果。
1.3 结构设计不当的裂缝。结构设计上除了满足结构安全进行计算分析外,应当注意结构变形、裂缝的计算,收缩变形及温度变形的协调,变形和裂缝不能统筹考虑都会在结构使用后产生裂缝。例如屋面或楼面钢筋砼平台跨度过大,厚度太薄,虽然强度可满足,但因截面小,抗剪要求不满足,往往会在跨中底部和墙根表面产生裂缝。
1.4 温度变形裂缝。温度变形裂缝,是建筑物产生裂缝的因素之一。因为建筑物在使用期内始终处在温度变化的交替环境中,因各种材料线膨胀系数不同,温度变化会对各自产生很大的影响,受拉部位温度变化应力超过构件或材料抗拉极限应力时,就会产生温度裂缝,且温度应力是反复循环的。建筑外墙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的变化墙体的抵抗应力,逐渐降低,如常见的建筑物顶层两端内外墙上的斜裂缝,并由顶层向下层发展。
1.5 因施工或使用不当造成的裂缝。有的混合结构的房子,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为节省模板费用,将有挑头梁的框架柱当成构造柱施工,将层层挑变成砖混结构,形成每层开间墙在层高1.5米处框柱一侧位置产生45°裂缝。再如,大跨度填充墙,构柱上口与梁的连接不当也引起裂缝,女儿墙开裂,还有管线集中放置在同一断面处、施工荷载集中,野蛮装修造成结构裂缝,邻近建筑物施工造成的裂缝等等。
1.6 外墙保温措施不到位裂缝。
2 裂缝产生的必然性
2.1 砌体是以砖和砂浆为混合体,从机理上讲砂浆组成微观裂缝是其理化性质所决定的,砂浆组成材料通过水泥凝胶结合,形成胶结体水泥凝胶水化作用,理论上用水量应在35%左右,但在施工中用水量总是超过水化作用,需用量在结硬过程中少量的游离水总是会留下间隙和收缩的空间。因此从微观上来讲就存在大量不连续的缝隙,可以说砂浆结合体本身就有端裂缝。
砌体砖和砂浆的弹性模量及线膨胀系数不同,各种砖的模量和线膨胀系数都不一样,所以当砌体共同受拉时,砂浆的拉力不等于砖体的拉力,所以往往先看到的是砂浆裂缝。普通砼砖主要成份是石屑和水泥及砂。作为凝胶成份的熟水泥,他们各自线膨胀系数都不一样,砖生产出来以后达到规定强度以后才能使用,其间养护,是很重要的,能促使其强度的增长。另外砖材料的配比也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一般一块普通板砖的水泥用量是0.35kg,一般厂商偷工减料都只有0.25kg,有的甚至不足0.2kg,又不到龄期就出厂使用,那么砖本身就有裂缝的概率在里面,一旦这样的材料砌到墙上,又不注意墙体保养,这样的墙大部分有不规则裂缝,专家们都有这样的共识。
2.2 裂缝程度分析。裂缝分可见和不可见裂缝,我们要控制可见裂缝,可见裂缝又分正常裂缝即无妨害不危及结构的规范允许裂缝;不正常裂缝危及结构安全使用功能。
3 裂缝的控制与处理
3.1 控制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关键是避免建筑物纵向方向全面或部分沉降,最主要是减少最终沉降量的绝对值。一般的建筑物绝对沉降限值在15mm内,如我监理的某七层车间由于厂方的机械设备静荷载和连动运转动荷载的作用,加剧裂缝的形成。目前先已按设计要求处理,再经过1~2个年头观察,让沉降趋于稳定,再进行技术处理。
3.2 控制普通砼砖引起的裂缝,关键是控制砼质量,首先从砖配比、龄期、养护等等强度检测控制起,从源头抓起,按规定检查。象去年6月20日开工的泰莱1#宿舍楼项目,五层5500m2,首先从设计上做起,中间设伸缩缝,再一个砖砌体这一块从原材料抓起,不定期到砖厂看配比,砖龄期控制,见证取样,现场抽样送检。砖上墙后根据砂浆凝固情况,跟踪在墙体上浇水保养。确保墙体本身不裂缝,外粉时按规范操作,经观察裂缝很少。
3.2 避免设计不合理的人为裂缝。譬如建筑物的外形复杂,体形过大过长,在设计上尽可能协调,尽可能避免人为的由结构引起的裂缝。
3.4 控制外墙温差裂缝主要是看控制的部位,在该部位(如窗两侧)设立砼小构柱,在窗上下口设立砼板带,以阻止其裂缝。特别建筑物两端,更要控制处理。同时象住宅工程还可以结合节能保温要求,使建筑物包裹在保温层之间,以减少因温差引起裂缝的发生。
3.5 控制施工不当引起的裂缝,主要是根据图纸设计规范要求的施工程序,以及施工温度的不同对现场施工进行控制。象有挑梁的框架柱,又是每一道隔墙到头的结构,绝对禁止墙砌好了再与框柱连浇,杜绝每层隔墙在层高1.5m处框柱一侧的位置产生45℃裂缝,大跨度填充墙构柱的上口必须与梁连接,在施工框架时,就必须预先在构柱部位预插构柱主筋,上下各锚500mm于梁板内,以后焊接连接,详见附图,女儿墙施工多设砼小构柱上下砼压顶,注意施工荷载的堆放,装修请专家指导。邻近建筑物施工特别是基础部位的施工,尤其是降水,打桩等要进行技术处理。
3.6 外墙保温裂缝控制主要是原材料的质量配比及施工过程的控制,间隙,抗裂网,砂浆的施工质量控制。
篇9
关键词:混凝土;早期裂缝;质量控制;配合比
中图分类号:U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5-0145-02
混凝土是由水泥、沙石骨料、水以及外加剂等混合而成的非均质脆性材料,在其浇筑之后因内部水化、混凝土硬化、热胀冷缩以及浇筑质量等多种原因会产生裂缝,对土木、桥梁、水利、隧道等工程产生了较大的危害,从而必须使用合适的技术对其进行控制和修补。
一、混凝土早期裂缝的产生原因
混凝土浇筑后产生裂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混凝土沙石骨料塑性沉落裂缝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需要使得振动棒进行震动,此时沙石、骨料在重力及振动棒的作用下自然下沉,使得水泥浆上升。这种塑性沉降一直到混凝土硬化,此时混凝土表面因为失去水分,但沉降部分由于受到模板、钢筋及预埋件的抑制导致混凝土沿着梁及板上面钢筋的走向出现,导致裂缝的产生。
(二)混凝土塑性收缩产生裂缝
混凝土浇筑后,如果表面的水分蒸发过快,或者被基础、模板吸水过快,会使得混凝土产生急剧的收缩,而此时混凝土刚浇筑完不久,其强度远远不够,使得其不能抵抗因水分蒸发而产生的应力,从而导致裂缝的产生。显然,水分蒸发越快,混凝土裂缝也越容易产生,且裂缝度也越大。
(三)混凝土的温度裂缝
混凝土的温度裂缝,这主要是因为混凝土的内外温度差造成的。混凝土是热的不良导体,混凝土内部产生的大量水化热不容易散发,这会使得其内部温度升高,与此同时,混凝土外面因为,散热较快,加剧了内外的温度差,其结果是:内部因为温度升高造成体积膨胀,而外部因为温度低导致收缩,当外部拉力不能抵抗内部的压力时,混凝土便产生裂缝,且裂缝隙一般较深。这种裂缝多出现在大体积混凝土中,小体积混凝土因为体积小,内部的水化热可以得到一定的发散。
(四)选材、设计和施工方面的原因
(1)在选材上,水泥较为重要,因为不同的水泥品种,在浇筑过程中其收缩性、用量、强度等区别,如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和矿渣水泥混凝土的自生收缩是相反的,另外,在混凝土的配合比上,当水泥用量增加后期内部产生的水化热也就高,裂缝也容易产生;(2)在设计上,如房屋较长时未设置伸缩缝,导致拉力不够产生裂缝,或板厚偏小,整体刚度不足产生,或楼板配筋采用的计算简图与实际不符等都会产生裂缝。施工方面则与模板、施工工艺相关。
二、混凝土早期裂缝的控制方法
混凝土浇筑,设计是关键,选材是基础,施工是保障,混凝土的裂缝控制有必要从这三方面入手:
(一)设计方面的控制措施
混凝土早期裂缝控制,在设计上需要注意:
1.保持平面和立面设计合理,如合理设置施工缝和后浇带,以减小约束应力。对于混凝土(特别是大体积)而言,因水化产生的温度应力与混凝土浇筑块的不均匀温差约束系数有关系,该系数越大,温度应力越大,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几率也越大。而该系数又与浇筑长度相关,浇筑长度越大,温度应力也越大。因此,适当的分层分块,减小浇筑块长度是减小温度应力的一个有效措施。
2.采取科学的配筋形式。钢筋或其类似作用的材料在混凝土中首先承担着传递应力的作用,混凝土产生变形时部分应力可以被钢筋的拉伸作用所抵消,如应力从较高区域向较低区域转移。另外,钢筋在混凝土中一般呈网格状分布,这本
身就可以阻滞混凝土的流动,显然网格越密,刚浇筑的混凝土内部流动的几率也越小。一般而言施工方为了方便施工都愿意采取大直径,小密度的配筋方法,因为密度越小,钢筋间距越大,对集料的最大粒径要求较小,反之密度大间距小,集料就要求越细,影响施工。因此在混凝土浇筑时,必须平衡这两方面的矛盾,一般在不影响结构受力的情况下尽量疏散钢筋。
(二)配合比和材料上的控制措施
影响混凝土裂缝产生的重要因素是内外温度差,因此在材料和配比上要从减少内部热量方面入手:
1.尽可能减少水和凝胶材料的用量。(1)注意改善集料的级配,集料在力学方面作用明显,但其本身不释放热量。如果能够改善集料的级配,就会降低混凝土的孔隙率,进而减少填充这些孔隙所必需的胶凝材料数量,而凝胶材料恰恰是释放热量的主要原料;(2)在保证力学结构基础之上,尽可能采用较大粒径的集料。研究表明,混凝土的孔隙率都有一定的自然限制。但是孔隙率越高,所需的填筑这些孔隙的水泥浆自然就越多。如果采取大粒径的集料,其他较小粒径的集料可以更好的填充大粒径集料产生的孔隙,从而减低孔隙率,而且大集料的表面积之和相对较小,用来润湿集料表面所需的水泥浆量也越少,这必然会减少内部所释放的热量。实践表明,在保持混凝土流动性不变的条件下,集料的最大粒径从10mm增大到60mm时,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用水量可减少大约50kg,从而也减少了凝胶量的使用;(3)用合理的超塑化剂,主要选择减水率较大,对混凝土的稳定性影响较小,不加速胶凝材料,以及能防止离析和坍落度损失超塑化剂。
2.合理使用外加剂。掺入矿物外加剂可以降低胶凝材料的水化热,但是外加剂必须满足以下要求:不影响混凝土用水量和胶凝材料,因为用水量和凝胶材料的增加必然会增加水化热;对于非大体积的混凝土,可以考虑加入减水型矿物外加剂,因为它可以降低水和水泥用量,从而降低了混凝土的水化热,进而增加了混凝土的抗裂性。
3.注意水泥选择。水泥和水的化学反应会产生水化热,因此在保证力学要求的基础之上选择低热水泥是降低水化热的关键因素,如325号、425号矿渣硅酸盐水泥,同时努力降低水泥用量。在条件运行的情况下采取晚强度。
(三)施工中的控制措施
从施工角度来说,主要目的就是降低混凝土内部水泥水化放出的热量。
1.预埋冷却水管。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其内部温度,浇筑温度和外部温度有较大的差别,如果依靠天然冷却,达到稳定温度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预埋冷却水管是使混凝土降低或保持在其结构温度上的有效方式。冷却水管一般情况下采用焊接钢管,在钢筋绑扎过程中将其埋入混凝土内部,水平蛇形管圈分层,竖直面上一般布置成梅花形。当然施工中需要注意管内流量、冷却水、温度、冷却时间、冷却速度等。如在冷却速度上,必须结合混凝土的放热速率和强度发展综合考虑,一般而言冷却速度应控制为每天不大于1℃~2℃,同时冷却水与混凝土之间的温差应该控制在20℃~25℃范围内等。
2.减低混凝土出仓温度。混凝土在搅拌和运输过程中,因为机械作用以及阳光照射,温度较高,这不利于混凝土的浇筑。因此要采取一些办法降低其出仓温度,如使用较低温度的水喷洒骨料,水泥放在通风阴凉处,用温度比较低的水用于混凝土搅拌,用遮阳棚遮挡沙石,运输车在使用前用冷水进行降温等。
3.加强对混凝土的养护。混凝土浇筑后不久,一般不可避免地因为内外温差产生裂缝,因此在混凝土未初凝前需要进行二次抹面是有必要的。同时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在混凝土表面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塑料膜上方加盖一层草袋子或棉毡用于保温;温度较高时用冷水或温水保养等。
参考文献
[1]张涛,吕延峰.关于使用商品混凝土造成的早期裂缝成因及防治措施[J].河南建材,2009,(5).
[2]刘俊贤.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控制措施[J].施工技术,2007,36(7).
篇10
关键词:混凝土 裂缝原因 控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混凝土在城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由于混凝土是一种脆性材料,早期强度低,施工过程中极易出现裂缝缺陷,影响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特别是住宅工程楼板的裂缝发生后,往往会引起投诉纠纷以及索赔等。如何更好地预防混凝土裂缝的产生,保证施工工程的质量,是工程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文章结合房屋建筑施工阶段的管理经验,对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
1、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
1.1因环境因素影响形成裂缝。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混凝土的导热性能差,其外部的水化热量散失较快,而积聚在结构内部的水化热量不易散失,造成混凝土各部位之间的温度应力不一致,从而出现裂缝,或者,混凝土构件多次受冰冻,即溶解循环作用,使混凝土中产生内应力,而出现裂缝。
1.2因构件受力、变形形成缺陷和裂缝。包括中心受拉、中心受压、受弯、受剪、受冲切、梁的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形、板的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形。在钢筋混凝土中,拉应力主要是由钢筋承担,混凝土只是承受压应力。在素混凝土内或钢筋混凝上的边缘部位如果结构内出现了拉应力,则须依靠混凝土自身承担。一般设计中均要求不出现拉应力或者只出现很小的拉应力。但是在施工中混凝土由最高温度冷却到运转时期的稳定温度,往往在混凝土内部引起相当大的拉应力。
1.3施工违反操作规程形成裂缝。塑性混凝土下沉,被顶部钢筋所阻,形成沿钢筋的裂缝;混凝土振捣不密实,出现蜂窝,易形成各种受力裂缝的起点;混凝土搅拌、运输时间过长,使水分蒸发,引起混凝土浇注时坍落度过低,使得在混凝土体积中出现不规则的网状裂缝;混凝土初期养护时急剧干燥使得在混凝土与大气接触面上出现不规则的网状裂缝;过早拆模,混凝土尚未建立足够强度,构件在实际施加与自身的重力荷载作用下,容易发生各种受力裂缝等。
1.4材料选配不当形成裂缝。使用过期水泥,骨料含泥过量,含活性SiO2等。
2、裂缝的控制措施
2.1环境方面
2.1.1因使用期间气温湿度变化而形成的裂缝,一般不易根除,以采用对钢筋混凝土构件的保护措施,减少大气湿度变化对构件变化的影响为宜;因多次冻融而产生的裂缝,除对已形成缺陷和损坏的部分要予以补强或加固外,宜添加对受冻混凝土构件的保温措施;因处于侵蚀性介质中而产生的大面积的缺陷和损伤,除应剔除受腐蚀和损伤的部位予以补强或加固外,应使用矿渣水泥混凝土或水玻璃耐酸混凝土罩面加以保护;因地震灾害的损伤要采用抗震构造措施来预防;对已产生的不太严重的地震损伤可参考震损建筑修复加固的办法来解决。另外,还可以从控制温度和改善约束条件两个方面着手。热天浇筑混凝土时减少浇筑厚度,利用浇筑层面散热;在混凝土中埋设水管,通入冷水降温;气温骤降时进行表面保温,以免混凝土表面发生急剧的温度梯度;在寒冷季节采取保温措施。
2.2设计方面
2.2.1在建筑设计中对于处于约束状态下的结构,没有足够的变形余地时,应采取的有力措施防止裂缝发生,对于结构完全处于自由变形无约束状态下,有足够变形余地时亦应采取措施防止裂缝。
2.2.2设计中应尽量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的应力集中。如因结构或造型方面原因等而不得以时,应充分考虑采用加强措施。
2.2.3积极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在常见的混凝土裂缝中,有相当部分都是由于混凝土收缩而造成的。要解决由于收缩而产生的裂缝,可在混凝土中掺用膨胀剂来补偿混凝土的收缩,实践证明,效果是很好。
2.2.4重视对构造钢筋的认识在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应重视对于构造钢筋的配置,特别是于楼面、墙板等薄壁构件更应注意构造钢筋的直径和数量的选择。
2.3现场操作方面
2.3.1运输方面。选择好运输路线,保证道路平整,缩短运输时间,避免混凝土拌和物发生分层、离析。同时,要经常检查运输工具,尽量减少混凝土拌和物运输过程中水泥浆的流失。
2.3.2浇捣工作。浇捣时,振捣捧要快插慢拔,根据不同的混凝土坍落度正确掌握振捣时间,避免过振或漏振,在混凝土浇筑至设计标高时,混凝土采用平板振动器振捣密实,为确保混凝土密实,宜实施二次振捣,表面出现浮浆时,随即用刮尺刮平,待混凝土终凝硬化前,用木抹子连续搓平,防止泌水收缩裂缝的产生。控制施工速度,确保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标准值的30%前不受振动,拆下的模板及其它周转材料要及时转运,只有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才能在上面堆放材料,材料必须分散堆放并且必须轻放、慢放。
2.3.3混凝土养护。在混凝土裂缝的防治工作中,对新浇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工作尤为重要。实践证明,混凝土常见的裂缝,大多数是不同深度的表面裂缝,其主要原因是温度梯度造成寒冷地区的温度骤降。因此,混凝土的保温对防止表面早期裂缝尤其重要。从温度应力观点出发,保温应达到下述要求:首先,防止混凝土超冷,应该尽量设法使混凝土的施工期最低温度不低于混凝土使用期的稳定温度;另外,防止老混凝土过冷,以减少新老混凝土间的约束。混凝土的早期养护,主要目的在于保持适宜的温湿条件,以达到2个方面的效果,一方面使混凝土免受不利温、湿度变形的侵袭,防止有害的冷缩和干缩;另一方面使水泥水化作用顺利进行,以期达到设计的强度和抗裂能力。
2.4材料方面
正确选用水泥,控制水泥质量。选用级配良好的骨料,粗细骨料的用量占混凝土总体积的65%~75%,是影响混凝土质量的重要因素,要重视砂石的质量,石子应选用连续级配的碎石,最大粒径控制在15~20mm。
综上所述,要控制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必须在改善环境、材料质量控制、设计阶段、施工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才能使混凝土结构尽量不出现裂缝或减少裂缝的数量和宽度。
参考文献:
1、黄海,浅谈混凝土裂缝成因及控制[J],建厂科技交流,2005,32(4):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