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品德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20 18:5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品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品德教育

篇1

关键词 幼儿 品德 教育

“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在一个国家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幼儿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是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因而幼儿的品德教育成为当今教育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人民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教育本身不只是为传授生存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如何做人,据教育学者的跟踪研究,发现成才最大的原因不是在于智力的差别,而是在于个性品德的不同,因为德能补“智”。幼儿期不仅是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幼儿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才能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呢?

一、利用幼儿园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品德教育

学龄前儿童由于其身心特殊,在道德认识上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性、片面性、表面性。年龄越小的幼儿,其是非观念往往取决于与他亲近的成人或事物的表面。如,2岁以前的幼儿往往谁给他好吃的东西,谁对他和蔼可亲,他就跟谁亲近,对谁有好感。因此,针对学龄前儿童的这些特点,幼儿园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良好品德教育,把品德教育贯穿于各个教育活动当中。

(一)优化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注重德育教育的隐性渗透。

教育环境中渗透德育内容,往往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而它对幼儿的作用及其影响是巨大的。美国教育家班杜拉提出:“人的行为的变化不是由个人的内在因素单独决定的,而是由它与环境相互作用结果来决定的。”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合理构建幼儿园的环境来实施幼儿德育的内容。教师们要改变过去单纯的为美化活动室而布置环境的观点,从不同年龄的特点出发,考虑全面发展的需要和不同个性的差异,为幼儿创设一个整洁、温馨、舒适而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如:可利用活动室的区角,建立了“我是小小建筑师”、“娃娃家”、“阅览室”、“美发店”等活动角,孩子通过阅读图书、听音乐、玩积木等活动,通过书中、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去认识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

(二)将德育渗透于日常生活和教学当中。

幼儿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对幼儿的过失、缺点,教师采取直接讲道理,效果往往不佳。为使幼儿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应该那样做的道理,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材的内容,将德育渗透于日常教学中。

例:为了教育幼儿爱惜粮食,老师可以向幼儿讲《大公鸡与漏嘴巴》、《小米粒生气了》的故事及古诗《锄禾》,使幼儿懂得粮食来之不易。又如:目前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享尽了长辈的爱,却不知怎样去爱长辈,通过看图讲述《我端凳子奶奶坐》教育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谦让的精神,渐渐养成“尊敬长辈”、“心中有他人”的好品格。再如:为培养幼儿生活和交往的良好习惯,要求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帮老师和同伴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教育幼儿听长辈的话,尊重长辈;讲礼貌,同伴之间友好相处等。

(三)从情感教育入手,以促进幼儿品德的发展。

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感情丰富、易激动的特点,注意从情感教育入手,通过让幼儿参加各种各样活动以促进幼儿品德的发展,把提高认识与激感紧紧结合起来,在认识的基础上激发幼儿的情感。

1.在“爱祖国”的教育活动中,促进幼儿品德的发展。从幼儿感兴趣的和比较熟悉的事物中取材,使幼儿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愉快的情绪体验。如给幼儿观看奥运比赛电视直播,当五星红旗一次次升起,国歌一次次奏响,孩子们的自豪、敬仰、兴奋之情言于之表;通过观看图片、录像了解我国的首都是北京,北京有天安门等等。

2.在各种“节日活动”中促进幼儿品德的发展。为了培养幼儿从小尊敬老人的情感和传统的道德品质,在每年的老人节,老师可以让孩子们带上自己动手做的各种礼物到敬老院,为老人们载歌载舞,念儿歌,给爷爷奶奶送去问候。通过活动,不仅使孩子们更了解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使他们更热爱和珍惜今天的生活,而且付诸于行动,这种知、情、意、行的结合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前,幼儿教育不断深化改革,但幼儿园的教育改革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知识上的加加减减,而是应基于更深层次的道德价值观的思考。正如国内外许多教育家所达成的共识:对于人的一生而言,任何知识都可以日后通过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去弥补,唯有人格的养成是从小培养并基本定型的,否则,一旦养成就很难去纠正了。幼儿园一日生活及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德育因素。所以老师在日常生活和各个环节中,善于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

二、利用家庭资源,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优秀的品格,只有从孩子还在摇篮之中时开始陶冶,才有希望在孩子心灵中播下道德的种子,正确、合适和适合标准的儿童教育,比做再教育工作容易得多。”可见,良好的品德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然而许多年轻的父母都会想到给幼儿充足的营养,给幼儿丰富的知识,从多方面开发他的智力……但对如何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却考虑不多。他们往往把教育的重任寄托给幼儿园、寄托给老师,这种单方面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为了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整合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资源,齐抓共育。

(一)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以促进幼儿德育的发展。

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但是从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看,众星捧月般的地位,使我们的孩子从小便养成了“以我为中心、任性、骄蛮、无礼”等不良道德意识和行为。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著名文学家老舍曾饱含深情地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过起码有百位老师吧,但是对我影响最深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可见家庭环境是幼儿德育教育的基础教育,也是最关键的教育。因此,在家里家长们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形成良好品德教育的氛围,是他们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品德。

(二)家长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感染孩子,以促进幼儿德育的发展。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幼儿思想单纯,可塑性强,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幼儿留下很深的印象,特别是幼儿其人格思想的形成,家长的影响占着重要的一部分。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孩子可以说是父母的镜子”,确实,父母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做家长不仅要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而且一举一动都要堪称为幼儿表率。有人说,坏孩子就诞生在父母的言行举止之中。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父母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对孩子产生着这样那样的影响,有的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经常在孩子面前说一些混淆是非的话,如经常听到有的家长以肯定的口气当着孩子的面对人说:“这孩子精得很,吃东西专爱挑大的、好的吃”。或说“这家伙不知多鬼,不管要什么都想尽办法一定要到手。”这些语言很容易误导孩子,因为孩子的认识是直接的,使孩子把这些话信以为真,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使孩子形成自私、刁蛮的不良行为,造成不良后果。做父母的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是非标准,否则,对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阻碍的作用。因此,家长的待人接物,要做到与邻居和睦相处,尊老爱幼,关心他人,让孩子处处感受到爱和谐的重要,这对孩子是一种品德教育的无形投资,让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受益终身。

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幼儿品德的发展

在幼儿园时,品德教育历来被视为对幼儿进行良好品德培养的主渠道。教师总是不失时机地将良好的品德行为要求渗透到幼儿日常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孩子离园后虽然与社会环境的接触并不是很多,但是,由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发展较快,生产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在引进技术和开拓性经济观、价值观的同时,也流入一些不健康的东西,这又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不良的负效应。幼儿的年龄和心理决定了他们具有辨别能力差,好奇、好模仿的特点,这样,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育所收到的效果还剩几许?如有的孩子从武功片中,不用老师教就学到了一套“拳打脚踢”的歪本领,并用来对付班上的同伴。有的男孩子好奇地模仿电视、电影镜头,让女孩子把脸抓破了。三、四岁的女孩也要求家长给他们“化妆”等等。因此,社会环境中的这些消极因素,是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的主要障碍。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扩大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德。

总之,品德教育是“教无定时”的。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在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时都要做个有心人,及时抓住孩子的细微言行进行教育。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可见幼儿期是影响和塑造一个人性格的重要时期,因此抓住教育的关键期,运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修养。为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未来人才。幼儿园、家庭、社会各方面要步调一致,促进幼儿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把今天的幼苗培育成明天建设祖国的栋梁,让我们共同努力探索幼儿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渠道。

参考文献:

[1]赵红云.浅谈搞好幼儿德育教育的方法[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07,(01).

[2]任秀娟.运用渗透法开展幼儿德育教育[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05).

[3]肖雁文.幼儿德育方法浅探[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08,(01).

篇2

1 在生活教学中实施品德教育

道德教育的渠道是多方面,持续时间较长,方法也多样灵活的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幼儿德育的发展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图弗斯大学心理学家大卫爱尔坎说:“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方法就是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如果你诚实、正直、有修养、有爱心,你的孩子就会学着去做。”孩子在呀呀学语的阶段学习的手段就是模仿,父母的一举一动在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样,家长要格外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在家庭中孝敬父母,亲爱孩子,团结邻里,夫妻和睦,给孩子创立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在生活中父母不光要以身作则,还要对幼儿的做法做出正确的评价。让孩子知道他做的事情哪一件是对的,哪一件是错的;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为孩子指明方向。例如家里来了客人要教育孩子待人要热情有礼貌,别人说话不插嘴。出门见到熟人要打招呼,要谦让比自己小的孩子,不说谎话等等。家庭教育是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的教育,是幼儿德育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也是伴随孩子终生的教育,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实施品德教育是最有力的,也是最有成效的。

1.2 在幼儿园进行德育教育

幼儿一日的主要时间都是在幼儿园渡过的,幼儿园的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发挥幼儿园的环境作用,利用美化环境及主题墙面的布置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操、道德认识。例如墙饰“家乡的变化”将幼儿自己搜集的家乡以前的照片与老师新拍的照片布置上墙,让幼儿通过对比感受到家乡的实际变化,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向幼儿显示出自己真、善、美的行为,才能激发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同时,教师还要不失时机的利用各教学领域进行德育教育。当孩子出现了行为问题的时候,也要避免对孩子责骂。因为孩子由于年龄小,没有是非观念,要对进行正面教育,让他明白这样做是不对的,使幼儿自己增强道德意识,主动改正错误。同伴之间的交往也是幼儿园实施品德教育的一个有利因素,如今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缺少同伴而容易形成“自我中心”倾向,表现为自私,任性,霸道等,社会性发展不佳。通过与同伴交往儿童可以逐渐了解自己,认识他人,并学习如何与人相处,逐步改变自我中心意识,可认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学会自我控制。逐步学会与人合作,并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1.3 社区的文明风貌对幼儿的影响

在21世纪教育孩子已经不在只是家庭和学校或幼儿园的任务。社区也逐渐参与进来,对孩子也有实施教育的责任。一个社区的好的文明风貌,必然会带动区内的家庭和成员。相反,社区中的每个成员的行为也会影响社区的文明风貌。社区内的人关心下一代,把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己任。社区的人们礼貌待人,热情友好。邻里之间互相帮助,社区的环境清洁美化,对孩子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孩子心中产生共鸣,从而萌发爱家乡,爱社区,知道从自我做起保护社区的环境,爱护社区的公物,尊敬老人,对人有礼貌,喜欢帮助别人的良好行为。

2 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2.1 实践性。例如勤劳的品质是从劳动中体现的,让幼儿自己穿衣、洗脸、整理玩具、参加家务劳动,通过劳动可培养幼儿爱惜劳动成果,培养幼儿热爱劳动和简朴节约的好品质。

2.2 随机性。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随机对幼儿良好品德行为和习惯进行培养。

2.3 游戏性。幼儿的教育活动离不开游戏,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同样也要以游戏来贯穿活动。教师应有目的的为幼儿创设游戏情境如“娃娃生病了”、“家里来客人了” 、“乘坐公交车”等,发挥幼儿的主体性,通过游戏参与社会,体验道德情感,掌握一定的行为规范。

篇3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感情;爱;教学领域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0-01

幼儿正处在个性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间幼儿具有很大的模仿性和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影响。作为幼儿教师必须把握住这个有利时机,从小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守纪律的一代新人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谈谈我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几点尝试。

一、通过组织幼儿观看图片、参观、游览等活动对幼儿进行爱家乡、爱劳动、爱祖国的感情

美好感情的产生,依赖于对感情指向对象的认识和个体的社会体验,随后才能形成态度并进而产生一定的情感。黄山是文明世界的风景城市和名优茶的盛产地之一。我给幼儿观看太平湖、黄山的图片,请玩过这些地方的幼儿把自己的照片拿给其他幼儿观看,向他们介绍太平湖、黄山的美景。还请茶农的孩子介绍爸爸、妈妈是怎样制茶的,培养他们对劳动人民的热爱,教育他们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在春暖花开或秋高气爽的时候,我还带孩子们去野外郊游,孩子们雀跃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满眼是金黄或满眼是嫩绿,还有那涓涓的流水、宽宽的河滩、绿绿的茶园、缤纷的野花。毋庸教师多言,幼儿已亲身感受到了:田野真美!家乡真美!他们对黄山的美丽富饶都有了比较具体、深刻的印象。我爱家乡的种子已在孩子们心中悄然播下。

清明前夕,我带孩子到革命烈士塔去扫墓,向幼儿介绍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让幼儿把自己亲手做的小白花献给革命英灵,让他们从具体的榜样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有爱心,全面的了解班级幼儿,与他们建立起良好的感情联系。

爱是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是转变幼儿思想工作的先导。幼儿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年龄和生理上的差异性,教师如果对每个幼儿都能熟悉,了解他们的个性和习惯,多给他们一些爱护、关心,就会使孩子对教师产生依恋感。无论是亲切的呼唤、善意的微笑,还是赞许的目光,都会使师生之间充满融融爱意。如小班孩子刚入园时,我总是用满腔的爱去减轻孩子与家人分离的焦虑,使他们喜欢上幼儿园,并能愉快地参加集体活动。并通过玩“开火车”、“骑大马”等游戏,让幼儿与老师、幼儿园建立感情,知道“幼儿园比家里好玩,幼儿园老师比妈妈会玩”。

另外,在教育中,我还面向全体幼儿,兼顾个体差异,关心、尊重、爱护每一个孩子。我们班的伍伟小朋友父母离异,由爷爷奶奶照顾,性格孤僻,从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我主动接近他,关心他,用温馨的爱照顾他,渐渐地,我们建立了浓厚的友谊。有一次,他失口叫了我一声“妈妈”,我没有责怪他,把他抱得紧紧的说:“没关系,老师就是你妈妈。”也许是精神和情感的满足,小伍伟变了;学习认真了,爱和小朋友一起玩了。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爱不仅是培养幼儿良好道德品德的源泉,也是改变幼儿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动力,如顽皮、能力差的幼儿容易受到排斥而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越是这种孩子,老师越要多给他们爱心和关切,使他们知道教师喜欢他,从而增强自信心。

三、通过各教学领域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利用健康、语言、艺术、社会、科学等各教学领域进行德育教育。如:语言活动时,我给孩子们讲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瓜瓜吃瓜》,讲看图讲述《小熊的花园》、《香蕉船》,教育幼儿爱惜粮食,不乱仍果皮,同伴间要互相谦让,不争吵、不打闹,关心和帮助小朋友。艺术活动中我教幼儿学“采茶”动作,跳“采茶舞”、“秧歌舞”,唱京剧、黄梅歌曲,让幼儿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的浓郁气息,培养幼儿热爱本土的深情和民族自豪感。在科学社会活动中通过认识、养殖各种动植物及爱鸟周等活动让幼儿体验到了付出爱的快乐情绪。教师应多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把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各教学领域中进行,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兴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四、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注重加强幼儿的品德教育

幼儿期是培养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因此我将德育工作做为班级教育工作的核心,贯穿于幼儿生活及一日活动的始终。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后,我在班上开展了“让世界充满爱”的主题活动,让幼儿了解灾区小朋友的生活环境,积极为他们捐款捐物,献爱心。有一次户外活动,我发现祖妍小朋友将地上的纸屑拾干净了,马上抓住这一随机事件进行了表扬,教育其他幼儿都要象祖妍一样爱护环境,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模仿对象。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应该认识到: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教师应从幼儿实际出发,合理制定计划,细致、耐心地做好各项工作,无私奉献,组织好各项活动,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活动之中,通过集体的力量,逐步培养幼儿良好思想品德。同时,还需要家庭、社会一起协助。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具有远大理想抱负和品德高尚的人。

篇4

【关键词】幼儿园;品德教育;渗透

幼儿园教育中品德教育的渗透,对引导幼儿建立品德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幼儿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父母溺爱,普遍存在个性强、抗压能力差、心理素质差等问题,对儿童的成长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幼儿园教育中必须要渗透品德教育,完善儿童的品德修养,为儿童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一、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缺乏品德教育的渗透

幼儿园教育大多是通过教学活动展开,这也是渗透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经过调查发现,很多幼师忽略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往往只在教学中注重技能的锻炼,忽视的品德方面的塑造。例如在音乐教育中,教师仅仅关注对儿童音乐旋律、唱法的教学,忽略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长此以往,幼师忽略了很多品德教育的渗透,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品德教育的质量。

(二)游戏中缺乏品德教育的渗透

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一类活动方式,同时也是品德教育渗透的最佳途径。但是从调查来看,并没有达到良好的成果。大多数游戏都是由教师进行组织、指挥的,设置了游戏的目的、游戏的过程,但是却忽略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儿童仅仅是按照老师的命令进行活动,即使在游戏过程中儿童出现了分歧、疑问,往往也迫于教师的压力作罢。教师和儿童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同时也忽略了对儿童品德素质的培养。

(三)日常生活中品德教育的渗透

幼儿园儿童大多年级较小,对外界有较强的好奇心,耐性较差,因此品德教育不能通过课堂讲学的方式,而应当从日常生活入手,从各个细节渗透品德教育,才能取得加好的成果。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很多教师与家长都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的品德教育,将重点放在知识与技能学习上,忽略了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以及品德培养。

二、幼儿园教育中品德教育的途径

(一)教学中品德教育的途径

教学活动是幼儿园儿童最基础的活动,也是渗透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因此,幼师必须要明确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渗透。首先,要注重物质熏陶在构建教育环境中的作用。例如在幼儿园的大门、走廊等区域布置一些儿童喜爱的贴图,使儿童在幼儿园时有快乐的心态;在草坪前放置“请爱护我”的指示牌,提示儿童要爱护环境等等。这些物质化的环境构建符合儿童的认知,通过生动的形式潜移默化的塑造儿童的品德。另一方面,要在幼儿园中建立轻松、和谐的氛围。例如每天早上入院时让儿童用礼貌用语相互问候;儿童遇到困难时鼓励相互帮助;组织儿童为花草浇水等等。在实际行动中渗透品德教育,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二)游戏中品德教育的渗透

爱玩闹是儿童的天性,在游戏中渗透品德加油有更好的效果。幼儿园在开展游戏时,不能一味的任由儿童玩闹,而是要将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教学渗透进去,奠定儿童的品德基础。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会和其他儿童有大量的沟通,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了解解决问题的途径。幼师在游戏过程中,要根据品德教育的具体内容设置游戏活动的目标及过程,在游戏中适时加以引导,避免儿童偏离教育主题。例如在《小马过河》的游戏中,让不同的儿童扮演小马的不同,如小羊、小牛、小兔子等等,通过角色扮演,树立儿童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品德;在《剪羊毛》的游戏中,树立儿童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培养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并尊重劳动人民的工作成果。

(三)日常生活中品德教育的渗透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时间远远多余在幼儿园中的时间,因此,不仅要在幼儿园中进行品德教育的渗透,还要将品德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幼师要灵活运用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培养儿童建立良好的品德。例如,督促儿童日常生活中礼貌用语的使用,在和其他儿童交流时,多使用“谢谢”、“请”等礼貌用语;儿童自由活动时,教导儿童要谦让,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玩具,邀请他人参与到团体活动中;吃饭前要洗手,不挑食,不剩饭,吃饭过程中尽量不要大声喧哗;其他儿童在休息睡觉时,不能大声大闹,避免打扰到其他儿童的休息。这种日常生活的品德教育,能够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良好的品德习惯,并养成一种生活态度,为儿童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四)教学案例

离园活动时,儿童都开始自由玩耍。此时有儿童A没有玩具,看见儿童B正在玩球,就向儿童B提出借球玩,儿童B同意了。但是没一会儿,儿童A开始自顾自的玩,不管儿童B怎样哭闹就是不还给他球。幼师发现后,并没有用命令的口气让儿童A将球还给儿童B,而是向儿童A问道:“你为什么要抢他的球呢?”儿童A回答:“因为我没有球玩,这个球我找他借的,一会儿就还他。”幼师又说:“你这种做法不是借,你看他都哭了,你这叫抢。借的话你必须要先经过他的同意才可以。你为什么不和他一起玩呢?”儿童A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和儿童B一起开始玩球,儿童B也破涕为笑。幼师在发现问题后,没有一味的指责儿童A,而是通过这种循循善诱的方式,让儿童A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通过一起玩球的提议,让儿童A认识到了分享的快乐与重要性,对儿童的品德塑造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结束语

总的来说,幼儿园加油中的品德教育要从教学、游戏中渗透,发挥品德教育的积极作用,树立儿童的正确价值观、认识观。此外,优势和家长还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渗透品德教育,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为儿童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莫秋仁.浅谈幼儿园教育中品德教育的渗透[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5,(10):117-117,118.

[2]康燕.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6,(5):125-125.

篇5

一、利用家庭资源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

1.利用各种节日对幼儿园进行关爱长辈的教育

中国的传统节日非常多,蕴含着丰富的品德教育资源,家长在家庭教育的时候应加以使用,如长辈生日时要让孩子说一些祝福的语言,教育幼儿从小关爱他人。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家庭的每一个成员,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意识到家庭中的成员都是平等的,他们和自己一样,都应该受到重视,都应该得到他人的祝福。中国文明五千年,我们每个炎黄子孙都从小熟读《弟子规》《三字经》,所以教育幼儿从小尊重和孝敬父母的教育,使孩子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知道长辈为养育自己付出的辛劳,利用“母亲节”“父亲节”对幼儿进行教育,利用“重阳节”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送去祝福,让幼儿知道关心自己的长辈。利用婚礼、葬礼、纪念日、清明节等特殊的节日,对幼儿进行教育,既让孩子感受团聚的幸福,也让孩子痛苦离别的孤独。

2.利用家庭资源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情感

有关报道曾说,美国专家通过对456名少年儿童进行长达2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对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爱干家务的孩子平均收入比不爱干家务的孩子平均收入高出20%,可见家长从小不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不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而且还有害于家庭和社会的发展,所以家长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应因势利导随机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引导幼儿积极地参与到劳动中来,支持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鼓励孩子为大人服务,做爸爸妈妈的小帮手,为家庭服务,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从中体会劳动的乐趣。

二、运用社区资源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

1.利用邻里之间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建立良好的友情氛围

开展互访活动,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邻里之间互助,相互走动,指导幼儿知道主人、客人的区别,用热情的话语招待朋友,帮助幼儿运用礼貌用语,在交往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2.利用社区资源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社区的环境及社区的公共场所等都是教育幼儿很好的资源。利用超市,对孩子进行自控自制的教育,家长带孩子去超市购物时,告诉幼儿要轻拿轻放,不想要的东西要放回原处,好吃的东西不能拿来就吃,需要付账,家长给一定数量的钱,规定孩子买几样东西,让孩子有一种意识,金钱是有限的,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得到满足,要学会自己控制自己的需要和情感。利用快餐店、服装店、银行、报刊亭、书店等对幼儿进行多元文化教育。这些地方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水饺店、馄饨店、豆浆店,让幼儿知道传统的饮食文化。肯德基、麦当劳、比萨饼了解西方的饮食文化,了解唐装、中山装的同时也欣赏西装和服等,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3.使用地方资源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篇6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渗透;品德教育;意义

幼儿园的思想品德教育与成人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同,幼儿的接受能力有限,又是在人格和习惯培养的重要阶段,所以在这个时期的教育主要以简单的“五爱教育”为主,五爱教育主要是指: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热爱科学、热爱社会主义。通过对幼儿的五爱教育,能够帮助幼儿形成爱国思想以及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尊老爱幼、讲礼貌、讲文明的优良品质。

一、在幼儿园教育渗透品德教育的意义

(一)提高对道德教育的重视度

道德是一定社会下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称。人的道德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幼儿时期人的道德就开始逐步形成,所以在幼儿阶段就要重视对幼儿思想道德的教育。但是,经过调查发现,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在家庭中,对幼儿的思想道德教育都没有被重视起来。幼儿教师和家长都更加重视儿童的知识、能力以及智力的发展,对儿童的德育教育往往是一带而过。而现在的孩子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奉为“小太阳”,全家人都围着孩子转,孩子有求必应,家里面吃的、用的都以孩子为中心,这导致孩子不会主动关心人、以自我为中心,长此以往,孩子的思想道德将会受到影响,如果幼儿园和家长对思想道德教育不够重视,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幼儿园和家长一定要提高对幼儿的品德教育的重视,使其能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消除不良信息对幼儿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人们过多的追求物质,从而忽略了我国的优良传统,甚至将经济的发展与思想品德作为一对矛盾体。这使得人们更加注重金钱、个人利益,在与人交往中推崇等价交换,自私自利,将个人道德和精神文明抛到脑后。而且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网络、电视上充斥着黄、赌、毒的各种现象,或者是一些暴力事件,这对思想意识尚未成熟的幼儿来说极具伤害性,对幼儿的思想品德有很大的不良影响。特别是幼儿正处于模仿时期,而且对道德的优良,行为的好坏以及事件的危险性都无从分辨,这就导致幼儿极容易受信息的影响而去进行模仿。比如,前一段时间出现的儿童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灰太狼抓羊情节,而造成两名儿童烧伤。这些血的教训,都告诉我们幼儿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非常重要。在幼儿教育中加入正面的思想教育,使儿童在思想上得到有效的引导,进而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

二、幼儿园教育中渗透思想教育的方法

(一)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

幼儿园的园风、幼儿的思想品德与幼儿园教师的言行、品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要想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要加强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首先,教师要注重语言文明,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一定要注意礼貌用语和文明用语的使用,比如,教师间、教师与学生间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园外遇到后都要主动问好,受到帮助时主动说“谢谢”,打扰到别人要说“对不起”等,这样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然会在遇到相似的情景时使用礼貌用语,这无形中帮助学生养成了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

(二)塑造教师与幼儿间的良好关系

幼儿虽然年纪较小,但是他们已经具有自尊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幼儿。教师必须把幼儿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在人格上同等对待,这样才不至于使幼儿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据调查发现,如果一个人在幼儿时期自尊心受到伤害,将会形成自卑感,而且这种自卑的心理会一直延续到成年,对个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有些人甚至会产生报复心理。为了避免幼儿的自尊受到伤害,教师要认真听取幼儿的意见,认真的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注意平时对幼儿说话的语气和态度,并且和幼儿说话时要使用文明用语,在幼儿出现错误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时,也要注意说话的分寸,使幼儿能够感觉到自己受到尊重,这样幼儿自然会学会对他人的尊重。

(三)选择的思想教育内容要与幼儿的发展特点适应

幼儿时期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的知识和道理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幼儿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以形象的事物和身边的人和事为主,而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选取适合其发展的教育内容,使幼儿在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中能够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三生教育是幼儿园品德教育的核心,但是进行针对性教育时间有限,这就要求教师要将教育内容与生活相连,使幼儿随时随地能够将三生教育中的热爱生命、关爱生命、心存感恩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比如,教师告诉幼儿,电源、火源是禁止幼儿接触的,如果碰触这些事物会对人的生命造成威胁,这样幼儿无论在家里、幼儿园里还是户外遇到电源、火源自然会躲避。或者,教师告诉幼儿,父母每天辛苦的工作是为了给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然后讲解父母每天是怎么辛苦工作的,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使幼儿能够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这样当幼儿回到家里会主动的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减轻父母的负担,同时在他们长大后,也会以这种感恩的心理来反哺父母的恩情。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物欲至上的思想已经使人们的思想道德底线不断降低,而且信息的飞速发展,使一些不良的风气和消极的社会现象快速的在网络和电视上传播,幼儿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在人格的形成、习惯的培养中极容易受到影响。所以在幼儿园教育中加入思想道德教育是极为必要的。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教师首先要做到身先士卒,以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给学生树立榜样,其次,要注意与幼儿的沟通要建立在平等的人格基础上,最后,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与幼儿的个性发展相适应,这样才能够帮助幼儿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张冬梅,姜珊珊.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J].教育探索,2013,(10):133-134.

[2]莫秋仁.浅谈幼儿园教育中品德教育的渗透[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5,(10):117-118.

[3]郑梅华.浅析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A版,2014,(12):218-219.

篇7

【关键词】幼儿品德 教育内容 策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广大家长的重视和关注。孩子一出世,就全力开发孩子的智力,不到四岁就学舞蹈、书法、英语等,这样的培养方式往往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正因为这样更忽视了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教育,这种重智轻德的教育现象在现代的社会环境下非常普遍。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一个人的成功与发展,与他的品德密切相关。儿童时期灌输的做人原则,小时候培养的品格,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将来作为社会成员的素质,所以说幼儿时期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一、幼儿品德教育的内容

使一个人幸福的真正因素是良好的道德品质而非金钱。那么,什么是道德品质呢?笔者认为,“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在这里专指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之间应遵守的规律、规范和原则,“德”就是符合“道”的思想和言行。而"道德品质"则是指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原则在个人思想和言行中的体现,是个人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因此,道德品质(简称品德)教育就是引导和培养人的思想、情感、动机、言行要符合一定的规范,信守应有的原则,也就是说,使一个人的思想和言行要合理、合情、合法。《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德育的目标是:“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从这里,我们可以归纳出,幼儿德育的内容就是培养幼儿的“爱”、“诚信”、“讲礼貌”、“好学”、“严谨”、“承担责任”、“勇敢坚定”、“乐观向上”等良好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二、幼儿品德教育的策略

1 注重生活化的德育

幼儿同伴与幼儿教师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掘并利用幼儿身边的教育资源,以此来丰富幼儿德育的内容。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经历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四个阶段,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开发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不失时机地让幼儿在体验、认知、实践以及转化为自觉行为的过程中得到教育。只要细心,我们不难发现,在一日生活中德育资源无处不在。例如,在洗漱过程中,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在用餐过程时,可以培养幼儿爱惜粮食、不挑食的好习惯;在幼儿玩耍时,若出现争抢玩具的现象,教师应加以引导,把握最佳教育时机,培养幼儿礼貌、谦让、合作、爱好公物等优秀品质。与此同时,在教师的启发下,要让孩子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知错能改,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等良好品质。此外,我们还应适时的举办一些大型的游戏活动,尽可能地让全年级的孩子参与其中, 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到分享互助的快乐,从而激励幼儿积极情感因素的开发,进一步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

2创设一个良好的品德教育环境

作为幼教工作者首先就要为幼儿做好榜样和表率,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品德教育环境。老师之间的团结协作,老师的言行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很大的,幼儿很喜欢模仿老师的动作,老师的一举一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

针对幼儿爱模仿的特点,结合故事、图片及日常教学活动,鼓励幼儿在活动中进行模仿,比如在主题活动《找快乐》的情景表演中,请几个幼儿扮小动物,帮助其他的小动物做了好事,其他小动物很快乐,自己也找到了快乐,让孩子知道了什么是助人为乐。我班的杨颖和肖思旋小朋友每天吃了中餐后都会主动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的,利用她们在幼儿园的行为树立“我真能干”的榜样,号召全班小朋友学习她们乐于为集体做好事的行为。并且在节日中将节日和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幼儿进行相应的品德教育。比如:在“三八”妇女节,要求幼儿为妈妈或奶奶、外婆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教育孩子爱妈妈、爱奶奶、爱外婆;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我们大班的孩子学习打扫教室卫生,回家学习做简单的家务,培养孩子的劳动品质等等。

3循序渐进,不断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意识

道德的自我发展遵循一条普遍规律,它往往在儿童晚期形成,而学前儿童正好处于这样的关键时期,这时的儿童往往能够分析人们包括自己稳定的性格特征。有些专家告诉我们,道德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同情心、利他主义、分享等亲社会行为都是与个体的认知发展相一致的,并受认知发展的限制。因此,儿童的道德发展也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对幼儿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的教育,是从他们生活中接触到的具体的、易于理解的人和事开始,教育孩子爱父母、爱教师、爱同学进而扩展到爱家乡、爱人民、爱祖国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应培养孩子能够和小朋友和睦相处,在游戏、学习、劳动和日常生活中能够互让互谅,互相帮助,遇事能够想到别人,愿为集体做出自己的贡献。

4家园一致,教育同步

良好品德的培养是一个不断地修正言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是非辨别能力很低,这就要求教育引导要以一贯之,不同的教育者切不可观念不一,相互“打铁”,使幼儿无所适从。如果家园教育不一致,又缺乏有效的沟通,就会影响教育的效果,甚至会产生负面的效应。因此,幼儿园和家长要经常性地、及时地互相沟通,互相告知幼儿在园和在家的正确行为和错误做法,以此有针对性的引导孩子发扬优点,克服和消除缺点,从而协调一致地向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三、结束语

孩子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21世纪的主人,如果幼儿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他们长大后就很难成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栋梁。所以我们幼儿教师的责任是任重而道远的,作为幼教的我们要时时处处树立学习的观念,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去感染教育幼儿,促进每个幼儿主动、全面、健康、快乐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幼儿;思想品德;内容;路径

幼儿思想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如何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始终是我们幼教工作者所探索的问题。一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是一项有连续性、一致性的系统工程,幼儿德育则是这个工程的起点,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响。

一、幼儿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内容

在我国,古有儒、道、佛的思想形成的道德体系,比如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仁义礼智信”就是儒家道德的很好传承;“善有善报”就是佛家的理念,积极引导人们向善;“道法自然”是道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作为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这两句话历来成为志士仁人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在中华民族泱泱五千年的文化中,道德教育一直是主体,长期以来形成庞大深奥的体系,为之终身学习也不为过。在现代教育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中,德也占据首位。如此庞大的道德体系,面对纯净无瑕的儿童,我们该从哪方面入手进行品德的教育呢?我们要首先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有目的有方向地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

(一)培养幼儿的社会发展能力

道德教育应从培养儿童的社会化入手。社会化是一种过程,—个人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逐渐充实,从而形成个性,融于社会,成为社会成员,这个过程就是社会化。儿童的社会化学习主要是学习与人交往,与社会交往,学习待人接物处事的规范。社会上有正直善良、有欺诈虚伪、有真善美的事物,教师与家长应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例,随时随地,有目的地对儿童进行教育。因为孩子从呱呱落地起就处在社会中,模仿是孩子学习的手段,孩子通过在社会中模仿好的、正确的道德行为而形成道德认知。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品格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全家的宠儿和期望。父母一心渴望孩子成为他们的骄傲,害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受委屈、从而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这就导致孩子自尊心太强而内心太脆弱,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形成了追求生活享受,不爱惜劳动成果、任性、自私等不良品格,阻碍了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所给予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三)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爱国教育应从小培养,作为教师,有责任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思想氛围,将丰富多彩的、富有生命力的爱国主义教育灌输于孩子的生活中,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和幼儿素质的发展。

二、幼儿思想品德教育的路径

(一)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随时随地进行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我们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各个方面,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比如培养孩子的守时习惯,家长每天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都要在门口的签到单上签到,并写上到达时间。如果超过了规定时间,幼儿园的大门就锁上了,迟到就会记录在案。守时守信是孩子进入社会必须学会的第一件事,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别人的尊重。在幼儿阶段,孩子主要靠父母来训练如何把握、遵守时间,只有守时的家长,才能培养出守时的孩子。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是子女天然的、不可选择、不可任意更换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授,父母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家长的言传身教、一言一行,对孩子有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家庭德育的基本方式,它比学校德育、社会德育要强烈、深刻得多。孩子的发展,父母是责无旁贷的。父母是孩子最坚强的依靠,他们对亲情的付出与对孩子的爱,将可能深刻影响孩子日后的人格。因此,家长应努力形成良好的家风,形成诸如追求理想、积极向上、团结和睦、民主平等、勤奋好学、勤劳节俭、爱好健美、讲究卫生等良好作风。良好的家风能使家庭德育发挥更大效能。儿童入学前已经形成了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模式以及反映图式。在此过程中,父母及家庭是最重要的参照系,是被模仿的主体。鲁迅认为,儿童教育首先要从家庭开始,父母就是最早的教育者,父母对儿童不仅有养育的责任,而且有教育的责任。

(三)通过各种感官进行德育渗透

孩子通过阅读图书、听故事、看动画片等辅助手段接受德育渗透,通过书中、故事中的人物行为来帮助他们分清道德标准,认识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从而学习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

(四)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

注重环境美是我们幼儿园环境布置的一个重要原则。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幼儿园通过环境的创设与美化、设计来创造适合儿童成长的教育环境,利用环境与儿童的相互关系,来诱发和调整改变儿童的行为。此外在幼儿园中,集体生活对幼儿的教育和影响是其最大的特点和优越性。幼儿生活在幼儿园和班级集体中,集体的风格影响着每个幼儿。生活在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会有一种同化力,幼儿会在集体气氛中受到无形的熏陶感染,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影响因素,积极创造良好的班级气氛。另外,教师还要注意观察、发现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使幼儿人人都有得到表扬和激励的机会,人人都成为学习的榜样,创造一个有利于幼儿良好品质形成的优良的集体。

(五)形成家、校、社区教育之间的合力

篇9

关键词:尊重严格要求偏袒

幼儿时期是心灵最敏感、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幼儿的是与非、善与恶、真与伪、美与丑等基本概念就是在这个时期潜移默化形成的。他们在这个时期初步学会如何待人接物,知道向往什么,厌恶什么……所有这些将在他们今后的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早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独生子,家长们重视孩子身体发育好,会识字就可以了,却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致使孩子任性、自私独立能力差,表现在生活中以“我”为中心,“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所以幼儿教师应该注意抓好思想品德教育,使孩子克服这些不良习惯,国此教师就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一、教师要正确的爱护幼儿

对孩子的爱,是我做幼儿教师的天职,但不能溺爱,应严中有爱,使爱、尊重、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不能偏袒或偏爱。迁就放任不是真正的爱,打与骂也不是严格要求,教师对幼儿的爱应蕴藏在心里,教师只有真诚的爱幼儿才能使孩子亲其师,信其道。

二、重视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所谓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就是通过集体教育个别儿童,或通过对个别儿童教育影响集体,使每个幼要求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教育幼儿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提高幼儿的集体荣誉感。

三、重视榜样和示范作用

俗话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幼儿也一样有效,榜样、示范由于具体形象,容易被幼儿接受,这样也会使幼儿信服和仿效,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最有权威的人,幼儿对教师的品德,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深,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教师的一切言行。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时刻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在精神上给幼儿以滋养,使他们心灵美好、纯洁。

四、重视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

作为幼儿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游戏、劳动、作业、日常生活等方面引导幼儿道德行为。在行为习惯训练中要采用多种形式,不断重复,每次重复都要给予肯定或表扬,以增加幼儿的兴趣,使其不断深化,这样就能逐渐形成道德行为习惯,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创造条件。

五、注重思想品德的连续性

幼儿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教育的要求内容、方式、方法也应各有不同即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则,又要长抓不懈。

篇10

关键词:品德 随机教育 兴奋 激情 求异 荣辱 时机

【中图分类号】G611

在充满诱惑的经济社会里,孩子需要正确的诱导。 把握时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更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教师在系统教育计划之外,随客观环境提供的教育情景对幼儿随时进行教育(即随机教育), 符合幼儿具体形象思维这一特点的艺术性教育。随机教育所抓住的事例往往具有情境性、直观性,容易被幼儿所理解和接受。

一个好的教育时机,需要有心人去寻找或者创造。一般来说当孩子处于兴奋、激情、求异、殊遇、疑惧、荣辱等状态时,是教育的最佳时机。

一、 兴奋时机。当某事物或某活动引起孩子的特别关注时,他们会激发出极大的热情,在思想上产生出兴奋点。它有一定的引发条件,具有突发性,也表现得比较突出和明显。我们再加以把握,往往可以由孩子的兴奋点激起他们很强的向上的驱动力,或能使某些比较消沉的孩子一时以兴奋为转机,从此改变自己,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教师带小朋友们到操场上进行室外活动,刚要走出教室,发现教室里灯都亮着,于是教师一边随手关灯,一边说:“我们都出去了,教室里的灯还亮着,多浪费啊,我们应该节约用电,养成随手关灯的良好习惯对吗,小朋友?如果以后老师忘了关灯,请你们提醒我好吗?”这一举动、这一番话给孩子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些孩子不仅注意了出教室要随手关灯,在家里也会注意随手关灯。关键是教师要想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教育时机,首先必须在头脑里牢牢地树立起随机教育的观念。

二、激情时机。孩子的情感极为丰富,他们对所面临的事物与正在进行的活动或已形成的思想意识之间的关系的切身体验和反映是多方面的,其喜、怒、哀、乐是最容易表现出来的。丰富健康的情感是孩子的精神生活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情感又是驱动孩子努力进取的必要条件,能够给他们前进的动力。当他们的各种情感表现出来时,正是他们对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最积极的时候。他们的各种表情都是有感而发。抓住他们“有感”的时候,正是我们实施教育的时机。一位教师在班上的金鱼缸里放入一条小金鱼,小朋友们可高兴了。当天中午美术课时,教师意外发现几个小朋友都在画小金鱼,询问时一个小朋友说:“老师,我们班有这么多小朋友,大家在一起很快乐,可是小金鱼独自一人,很可怜的,我们给它画朋友的。”孩子的纯真善良很感人,老师缓过神来想,这不正是激发、培养孩子美好情感的大好时机吗?于是干脆让孩子们一起来讨论这件事,让小朋友们尽情地表露自己的内心情感。最后老师对小朋友们如实说:“老师被你们的爱心感动了,你们的心灵真美。小金鱼有了这么多的朋友,一定是很感谢你们的,以后让我们一起来关心小金鱼吧!”“好!”小朋友热烈地响应着。从此孩子们对小金鱼,对小小自然角倾注了更多充满童趣的爱心。只要教师善于运用C会,就会用自己的言行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间播种下人类真挚、美好的情感。

三、求异时机。孩子的思想活动与他们的心理特点是一致的,喜欢求新求异,也容易产生逆反倾向。这种求异与逆反倾向,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是他们思考判断的结果。从思想的活跃性来说,这是一种积极的思想状态,因此这也是一种有利教育的时机。如一名托班幼儿吃饭时发现大家吃的炒鸡蛋都是一色的,便问:“老师,我姥姥炒鸡蛋有白的有黄的,幼儿园的鸡蛋为什么都是黄的?”老师笑着说:“幼儿园的鸡蛋太多了,是用打蛋机搅拌均匀的。家里炒鸡蛋时,姥姥年龄大了,打开鸡蛋要用筷子搅拌,不容易搅匀,鸡蛋炒出来的颜色也不匀。可是味道一样香,是吗?”全班幼儿即明白又开心地点头说是。

四、殊遇时机。孩子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或特别的经历。虽然幼儿的生活并不那么复杂,特殊的遭遇或境况并不多见,正因为如此,他们一旦遇到特殊的境况(也许成人感觉不到有多么特殊),思想上的震动就会相当大。我们在这种时机要给幼儿特别的关怀和理解,同时利用这种时机,教育孩子正视各种矛盾,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生活的能力。

五、 疑惧时机。孩子在生活中免不了遇到矛盾产生惧怕心里,特别是犯了错误,会使他们疑虑重重,担惊受怕。这种思想矛盾和压力在其他人看来或许是微不足道的或是无关紧要的,但孩子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不足,却会感到相当的沉重,并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有一次,教师在指导角色游戏“农家乐”时,一位小朋友不小心把盘子给打翻了,桌上的一些东西摔到地上了,盘子也坏了,小朋友们都涌向这边,教室里顿时乱了起来。面对这一场面教师表现的很镇静,先组织并招呼小朋友一起整理好物品,接下来,以游戏的口吻对大家说:刚才主人不小心弄翻了盘子,以后你们做事可要小心一点。今天这么多热心的人帮助了你,明天你可要好好的准备准备请大家来做客,表示感谢啊。”听了老师的这番话,闯了“祸”的小朋友使劲地点点头,紧张害怕的心理消失了,小朋友的情绪也都稳定了。这一随机教育和引导,既有效地对幼儿进行了良好品行教育、也丰富了幼儿的游戏情节。

六、荣辱时机。荣辱也是一种情感的反映,而且是孩子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感反映。当孩子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受到表扬、奖励,享受到荣誉的时候,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积极因素的情感,一般情况下也会推动他们努力向前。当孩子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受到批评、处分、羞辱,感受到耻辱的时候,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情感,甚至会觉得羞愧而很不愉快,影响思想情绪。所以我们不能认为这只是小事,而丢掉教育孩子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