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建筑范文
时间:2023-03-21 23:36: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回族建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回族是我国的一个“大分散,小聚居”的少数民族,因此各地的回族在经济、文化、宗教、习俗等方面表现出一种大同小异的状况。其中的“小异”,便反映出各地回族的一种“地方民族”特色,表现在建筑上也是这样。回族建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作为回族宗教和文化中心的清真寺建筑上,民用建筑特点很少。本文将对陕西回族建筑的发展概况及其特征作以粗浅探讨和介绍。
一、回族建筑的发展沿革
在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回族是一个形成较晚而形成过程特殊的少数民族。它是唐宋以来经由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波斯和阿拉伯等各族穆斯林和元代时由中亚地区大批东迁的穆斯林在中国发展而形成的、在回族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同其他民族交融、特别是在早期与当地的汉族通婚后,就汇人了不少汉族血缘成份。这说明,第一,它是由多种民族成分融合而成的;第二,由于他们是穆斯林,汇人的其他非穆斯林民族的成员也必须信教,所以回族的主要文化便是伊斯兰文化;第三,由于分散居住在汉族地区,因而受汉族语言、文化和习俗等影响便深。经过历史的演变,回族先民的原有文化便逐渐消失或淡化。而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便形成了回族的新的民族文化,包括它的建筑文化。
清真寺是穆斯林进行礼拜活动的场所,作为礼拜的大殿、沐浴室和召唤穆斯林前来礼拜的班克楼便是清真寺的主要建筑。清真寺建筑还包括回族进行宗教教育和重大的宗教活动的讲经堂、师生宿舍和大厅。因为进行礼拜活动时必须面向麦加,所以大殿都是座西向东,而其他的建筑便分布在大殿前的两侧或者周围。这就是回族清真寺建筑群体布局的基本格局。
在全世界,由于各地文化、地域以及建筑风格的差异形成了清真寺建筑的千姿百态,它们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和地方色彩。就我国的清真寺建筑来说,其发展便出现了三个不同的阶段。早期、大约从盛唐到元代,清真寺建筑大多用砖石砌筑,其平面布局、外观造型和细部处理基本上都是阿拉伯——伊斯兰模式;从明初至以前,清真寺建筑便又趋向于中国的传统建筑形态,即转向木结构的殿堂寺字型制,在大殿建筑中大量采用后窑殿并以无梁殿为其特点,唤礼塔亦趋于楼阁化或者消失,其他如色彩、雕饰、建筑小品等也都表现出浓重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到了近代,由于西方建筑技术的传人,一些新建的清真寺为钢混结构,并出现了混合功能的楼层式型制。
在民用建筑方面,宋元时期南方的回族先民巨富很多,他们的豪华住宅和所创办的学校、医院也与早期的清真寺一样,大多是阿拉伯式或者中阿合壁的。到了明清以后,由于汉文化的巨大影响,回族的民用建筑基本上采用中国传统形式,现在还保存了不少这样的回族旧宅此外,回族还实行公墓制,墓地的木、石碑坊和陵墓建筑也颇有特点。特别是一些重要人物的坟墓,常常用灰砖箍筑,成长方形,由底部逐渐向上收拢,并且使正面类似碑形状。较为重视陵墓修建的是苏非派先贤的“拱北”,有的是从古代北亚穹隆发展而形成的半园形墓顶,有的则建成为中国传统式的建筑群。至于当代的一些回族建筑,则已经完全现代化了,民族特色已不太明显。
二、陕西的清真寺建筑
根据史料和碑文记载,陕西在元代就已经有清真寺了,但比较简陋。明初虽然敕建了西安的化党巷清真寺,但也不是现在的规模和布局。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到了清代中叶,仅仅在关中就有大小清真寺800多座。至于它们的构建形式,从西安、汉中、洋县、安康、镇安等地现存的一些清真寺来看,其型制已与中国传统建筑相仿而汉化了。
从平面布局上看,这些清真寺都是由许多四合院组成,多为串连式,也有因地制宜的中心式。前者的大殿都建筑在最后一层庭院中,大殿前和中轴线两侧是讲经堂、沐浴室和阿匐的宿舍等。一般不再有唤礼塔,而是由院中的楼阁作为其象征或演变为藏经楼。这些清真寺的大门位置接街道走向来决定,有的在正中,有的是侧门,有的反而在大殿的后侧由通道通到前院。中心式的布局则是在较大的院内修建大殿,其他建筑分别建在大院的周围,因而建筑布局和大门的开口便各式各样。
清真寺的大殿是全寺的中心建筑,按照寺院的规模有三、五、七、九间不同的开间,且明柱较少。较大的大殿一般由两座殿堂建成“勾连搭”,最后部分缩小为单间(后窑殿)。在窑殿的西墙正中开有教长领拜的窑龛,俗称“窑窝”陕西境内中等规模清真寺大殿的前殿大多是梁枋外露,后窑殿则镶有天花板,较大规模的清真寺由于建筑档次较高,大殿上全是天花并有藻井,所有的大殿都铺有木地板,供礼拜时跪拜之用。陕西不同于西北一些清真寺大殿的是殿前极少卷棚,殿顶一般是歇山顶,平脊上不加装饰或采用琉璃筒瓦。由于大殿的进深较长,一般便利用前殿的全开间满装格子门和窑殿两边的全部连窗采光。就现在典型实例来看,西安市最早的两座清真寺便表现了两种不同的形式。大学习巷清真寺基本上是四合院型式。其三开间的正中大门是过庭正开,前面是牌楼形的栅门,完全是中国传统的寺宇大门型式。为了进门后不直接露出大殿,所以紧接大门的门庭便有一座藏经楼,两边开月洞门。大院中的两庭、碑亭、建有石坊的月台以及大殿,组合得十分和谐,清幽中见其庄严。而化觉巷的大寺则是由系列院落组成的文庙式。该寺敕建于明初,在一条长约245米的东西轴线上布置了五进院落。第一进南北开门,东墙为照壁,院内原仅有高大的木牌坊一座,现建有南北接待厅。经由“五间楼”的二门进人第二进,布置有石牌坊和碑亭,经敕修殿(早期的礼拜殿)两旁的垂花门。便进人第三进生活院落。正中是唤礼塔的象征——省心楼,两边是讲经堂、客厅、浴室和宿舍。砖雕联三门将三、四进隔开,第四进便是全守的主院落,两旁是宗教活动的大厅,院中是木结构牌楼型“凤凰亭”、碑亭、海棠鱼池,经由围绕凤凰亭的石雕栏杆直通月台。月台由五座石门的石栏围绕,台下两旁是砖雕照壁。宽大的月台上便是巍峨的七开间大殿,体现了穆斯林尚“十”的宗教习俗。通过大殿台基下两侧的月洞门,便是大殿后的小院,院内堆小丘,现建有望月亭。这座清真寺总体布局合理协调,建筑类型丰富,建筑装饰精湛,一庭院处理得体,它是我国回族清真寺中较为宏伟精致的一座。
近代以来,在陕西出现了一些新的清真寺。其中除了仿古的木结构以外,都是新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如镇安县城清真寺。它们保留了四合院的基本布局,但在大殿或附属建筑的屋顶上大都装饰有绿色的葱头顶,有的也不再建筑后窑殿和壁龛。这些新寺院体现了中阿合壁的特点。
总之,从古到今,清真寺在其建筑功能上都充分注意到静思默祷的安静肃穆的气氛。因为静溢的气氛能使礼拜的穆斯林身心宁静,摆脱城市的喧扰,在这里找到外部世界中无法找到的本应属于他们的尊严和社会平等。
三、清真寺的建筑装饰
清真寺的建筑装饰在内容、布置和色彩上都表现出浓厚的伊斯兰教与阿拉伯的特点,而在用材的技法上融汇了以汉族为主的中国建筑传统。集二种文化的和谐发展于一体。
首先,在清真寺内严禁使用动物形象,同时又要表现出宗教的庄严与壮丽的气氛。较高档次清真寺内部的雕刻和绘画,以花卉、叶藤或卷云等烘托出一段经文,或者以阿拉伯几何图案以及中国传统的牡丹、松竹、果品、荷花出水、怪石秀峋、文房四宝等作为画面,来妆点各处的墙壁、门窗等。对于大殿内的天花、藻井以及窑殿的壁龛两旁,尤其注重彩绘装饰。如化党巷清真寺大殿内的600多幅明制天花,便是以方框彩画裹着团花衬托出中间园形的阿文。在壁龛两旁的整个墙壁上,也用木板镶以瑰丽茁壮的花叶形成伊斯兰教风格的“满花”,并衬托出库法体的经文,在其上往往运用门罩、垂柱等装饰构件,使窑殿的正面表现得更加壮丽和凝重,成为陕西清真寺建筑装饰中的精品。
其次,是装饰的色彩。伊斯兰教在色彩上是尚白和尚绿的。为了庄重,一些较小清真寺的柱枋门窗或大殿中的天花板便保持着木料原色而不加彩饰,对往枋尤其不用红色。即使使用油漆,也大多用淡棕色。枋问更少花花绿绿的“庙”气、一些清真寺的大殿、”照壁和亭阁的屋瓦采用天蓝琉璃,而不用过于鲜亮的绿色以便与立面装修上的兰色和淡棕底色相呼应,从而形成全寺的一种淡雅清幽的色彩格调。
再次,是装饰的布局。在一些较大的清真寺内,为了不使全寺过于庙堂化,在建筑装饰中比较注重小品建筑的点缀,如碑亭、鱼池、假山、楼阁、石栏等。尤其是各种木石牌坊,虽然显得繁复,但却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以显示尊贵。由于清真寺大多由许多四合院组成,因此便设置了不同山门、垂花门、过厅门、联墙门和月洞门等加以分隔和联系,使寺院显得曲折深远又丰富宏伟,各处的山墙、门梢(或门框)也以不同的花卉为内容对缝砖雕,组成各种画面,构图多变,刀法凌厉,花枝饱满,栩栩如生。有些活动大厅的格扇在节日是可以卸掉敞开的。这些格扇和大殿的门窗下部,大多是以花卉、果品、文房四宝为画面的精致木雕,玲挑剔透,形象生动。所有的砖雕和木雕虽然全是中国的传统风格,但与清真寺内的宗教、民族特征却结合得十分和谐。陕西清真寺内的门窗极少见到阿拉伯式的尖拱顶和几何棂窗形式。由于清代统治者的民族宗教压迫等原因;在个别清真寺的殿脊、甬道、碑座等部位,也装饰有龙、龟、兽等形象,从而留下了一些回族伊斯兰教建筑发展史中的不幸的痕迹。
四、民用建筑的概貌
陕西回族的住宅建筑同当地的汉族差别不大,但在某些细节上还是有着一些回族的特点。
第一,建筑文化的差别。陕西汉族在选择庄址时,一般都有请“阴阳先生”看风水的习惯,而对“丁”字路口南向的住宅认为不吉利,于是便正对巷口立一块小石条,刻上“泰山石敢当”,或者在屋顶上竖起一面镜子,写着“吉星高照”。以阻挡由南而来的“凶神”。由于伊斯兰教不信鬼神,在回族的建筑文化中对这些迷信一概抛弃。另外,在木构架“上梁”的时候,汉族的习惯都要放鞭炮,杀一只公鸡祭神,同时给大梁上披上红布,贴上“上梁大吉”的。红纸,回族虽然对如此,跟又吸收汉族的部分风俗,用红纸写上一段古兰经文贴在大梁上。像这些习惯,便都反映出在建筑文化上两种不同信仰的差别及融汇。
第二,住宅平面——空间布局的共同性。陕西较大住宅的平面布局,大多是大门以后有两厢、过庭、两厦、后厅或后楼以及后院等。由于受建筑面积的限制,大门几乎都开在中轴线的左侧,这样便可省去在正中开门时需要建造隔挡外界视线的照壁。这种布局即使没有照壁,也可以避免外界从正中大门直接望到过庭以至后院。另外一些宅院却是在大门前构筑一道木板屏风门。至于大门另一侧的街房,有的向外作为铺面房,或者向内作为客厅。由于大院都是几进院落,于是便修建起二门和三门,讲究的家庭还装饰有砖雕门楼。对于较小的四合院布局,除了两边的单坡房以外,院子的正面往往建成为三间一明两暗的正屋,明间便称“敞房”。这种四合院大都是城市小户人家和农村房舍。至于农村中住窑洞的家庭,以正面的窑洞为主,有的在两旁还有厢房,羊圈和厕所便分别设在厢房的背后。在结构方面,除了一般的木结构以外,陕西一些地方还有在干打垒的墙上架起木梁的。总之,陕西回族的这些住宅建筑,基本上都是中国传统的住宅布局和结构。
篇2
[关键词]回族;中华文明;建筑风格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4-0039-02
检索历史会发现,伊斯兰文明对人类社会进步做出过卓越贡献,其中许多文化元素已完全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无论是阿拉伯数字,还是妇孺皆知的《天方夜谭》中的故事,乃至于伊斯兰文明在医学、化学、天文学及农业灌溉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文明的发展。笔者长期从事整理回族自治地区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阅读了大批文献,在伊斯兰博大精深的文化里目有所及、心有所感。本文仅从回族在中国建筑领域的建树与贡献做一粗浅论述。
中国回族的建筑文化与技术是在独特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经济生活与历史传统中发展的,反映出不同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建筑观念、价值趋向和审美情趣。同时,在历史的文化陶冶中,也一定程度受到中国建筑文化的影响,却并未失去本民族的、殊异的文化风貌。中国回族在建筑学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从唐至今回族清真寺建筑,二是元代建筑设计家亦黑迭几丁对元大都的建筑设计。
一、中国回族清真寺建筑
清真寺建筑是中国建筑领域的一朵奇葩,它集中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长期交融形成的中国伊斯兰建筑特点和风格。随着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清真寺建筑也历经了由简朴无华向复杂华丽的发展过程,为中国建筑艺术宝库增添了一颗瑰丽的明珠,展现了融会中国、阿拉伯建筑特点的独有的艺术风貌。
中国唐宋时期,清真寺的建筑风格主要是阿拉伯式,全部用砖石砌筑,平面布局、外观造型和细部处理多呈阿拉伯伊斯兰风格。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杭州真教寺、扬州礼拜寺这些建于唐宋时期的清真寺,最具代表性。在当时中国人眼中这些建筑是特异而新奇的。
元代清真寺的建筑规模和数量远远超过唐宋时期。仅元大都(今北京)就有清真寺35座,其外观造型基本保留阿拉伯建筑形式,但已逐步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和砖木结构体系,形成中阿结合形制。北京牛街礼拜寺、西安化觉巷清真寺以及定州礼拜寺、松江清真寺等都是典型的中阿合璧式建筑艺术形制。
明、清两代所建的清真寺受中国传统建筑影响,形式变化很大,整体结构除礼拜大殿和邦克楼外,又增置了讲经堂和沐浴室,总体结构多为传统的殿宇式。大殿结构复式化,由前券棚、中大殿、后窑殿三部分组成,多为砖木混合结构。礼拜大殿内的窑殿墙,作成拱形券筒式的“米哈拉布”,装饰精美华丽,有的后端封闭,有的安装有两扇门。邦克楼大多采用砖木结构的亭台式建筑,尖塔式很少,有的置于大门之上,既是门楼又是邦克楼,颇具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特色。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是和当时回族社会的现实相呼应的。因为这时回族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一员已经形成并发展壮大,与其文化相适应的是在保留伊斯兰文化内核的同时适当吸收汉儒文化作为补充,在外部特征上与强大的传统文化氛围相得益彰,以利于其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当然,现代中国的清真寺也有其独特的地域特点。新疆喀什的艾提尕尔清真寺与库尔勒县的礼拜寺,其建筑形式更多地保留了阿拉伯伊斯兰特色,多用木料、土坯、砖及硫璃砖砌成圆拱顶或平顶式建筑,敞殿堂与封闭殿堂结合。吐鲁番地区多为上下礼拜殿形制。西南地区清真寺建筑也因地制宜地采用当地民族形式,拉萨市河坝林清真寺的整体建筑结构和细部装饰为彩画,主殿及邦克楼外的石砌和色彩、线条、花式,完全采用当地藏式建筑艺术手法。
中国很多著名的清真寺都以其精美的彩绘艺术见长,如西安化觉寺、山西太原古寺、山东济宁大寺、北京的东四寺、牛街寺、通县寺等后窑殿及圣龛上的彩画艺术精美绝伦,显得极其富丽堂皇。一般而言,华北地区多用青绿彩画,西南地区多为五彩遍装,西北地区喜用蓝绿点金。无论何种颜色的彩画,都是对中国传统的体现。而这些彩画的共同之处在于全用花卉、几何图案或阿拉伯文字为饰,这是中国伊斯兰教装饰艺术的一个显著特色。
清真寺建筑艺术丰富了我国建筑艺术宝库,同时也是中国与阿拉伯两种文化相互影响和交流的历史见证。无论是以中国传统风格为主的清真寺,还是以阿拉伯风格为主的清真寺,都是中国与阿拉伯文化相互交流的产物。它们与佛寺、道观、文庙、基督教堂等建筑有显著差异,带有浓厚的伊斯兰教风格;它们也与外国伊斯兰教建筑不同,表现出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这些遍布全国的清真寺,犹如一束束娇艳的花朵在世界建筑文化的百花园中争奇斗艳,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涵。它们是历代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民与阿拉伯人民长期友好往来的见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产,理应得到我们的保护、尊重和研究。
二、元大都建筑与亦黑迭几丁
亦黑迭几丁,元代著名的回族建筑家。他亲自设计了元大都(今北京城)的城市和宫殿,并主持了工程施工,为我国的城市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亦黑迭几丁这位穆斯林建筑设计大师,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方略建造元大都。他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古代城市建筑艺术。正式建城之前,亦黑迭几丁及其同事们一起进行了测量地形的工作,按地形的倾斜走向铺设下水道,装置排水设备。然后根据中国传统习惯,结合历史发展的条件和地理特点,制定了一个全城的总体规划。他将皇宫摆在全城最突出、最重要的地位,使之处于全城的中心点。同时,又采取一种非凡的艺术手法,将庄严雄伟的宫殿建筑与妩媚多姿的自然景物紧密结合,取得一种人工美与自然美相互辉映的效果。元大都以钟楼为中心,在东、西、南、北四面建大城,其中东、西、南三面大城,每面皆设三座城门,惟北面设二门,共11座城门。城门之前,有宽广平直的通衢大道,可通马车。城内街巷分四种:大街、小街、大巷、胡同,“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六十四大巷,二千九胡同”。纵横相间的大街,将全城分为50个坊,设立了祭祀场所、报时中心和贸易中心。
元大都的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建设的“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建筑体制。同时,钟鼓楼同南北城门的安排,似乎迎合了伊斯兰清真寺建筑中不追求对称的建筑审美情趣。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从元大都到今天的北京城,中轴线并不是正南正北,而是与正北磁轴线有一个角度,沿着这个角度,人们会发现,它准确地指向了元朝的发祥地,即大蒙古汗国的旧都――今呼伦贝尔高原上的忽里勒台。公元1206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万人欢呼下,在这里,即大汗位,号“成吉思汗”。按现代精确测量技术,从故宫太和殿中心到近3000公里外的忽里勒台会址,其方位偏差仅200多米,亦黑迭几丁能有如此精准的大地控制测量水平,不能不令现代人惊叹。
元大都是建筑史上的杰作,它完整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是一个巨大的博物馆。它不仅是对中国建筑文化和建筑技术的重大发展和贡献,同时也是世界城市建筑史上的成功范例,体现了中国城市建筑上的卓越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锋.中国回族科学技术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2]王国强.走进回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3]白寿彝.中国回回民族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3.
[4]丁国勇.回族史话[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篇3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房地产管理局的关心和指导下,我县高度重视廉租住房建设工作,克服困难,积极推进,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把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怀落实到住房保障工作当中,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就我县廉租住房建设工作作如下汇报。
一、工作开展情况
1、20**年新建廉租住房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20**年廉租住房建设已于20**年**月完成了项目选址,共规划了90余亩土地,已征收30亩,剩余的目前正在征地,并作为20**年-20**年的廉租住房建设用地。完成了20**年廉租住房建设的项目报批,征地拆迁、场地平整、地质勘探、图纸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正在进行,准备于5月底开工建设。该工程总用地面积7686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224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240平方米,建设廉租住房360套。
2、20**年第一季度租赁补贴资金发放情况。在20**年调查建档的基础上,对20**年中心城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进行了复核工作,并以此次复核为依据,发放了20**年第一季度中心城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244户共885人住房租赁补贴,发放金额达95176.92元。(20**年我县共发放了38.07万元住房租赁补贴)
3、20**年新建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及分配情况。首期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于20**年9月举行了公开摇号分配仪式,此次摇号共产生经济适用住房申购中签户18名,分配面积1653.44平方米;廉租住房申租中签户48名,分配面积4139.84平方米。第二期建设工程正在施工建设中,1#楼已完成第三层主体建筑,3、4、5#楼由于受地质勘探的影响,现在只完成基础建设。二期工程共建设廉租住房120套,面积9120平方米。
4、我县廉租住房建设以及资金筹集情况。20**已到位中央廉租住房建设补助资金1016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1251万元已列入了财政预算,并已到位280万元。
20**年廉租住房建设任务,县财政需配套1**万元,目前县财政已列入预算并报人大审批。
二、住房保障工作存在的困难和建议
当前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建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县财政不富裕,筹措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资金存在一定困难。
二是亟需出台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金融和政策优惠政策。通过协调,我县相关金融部门同意办理经济适用住房按揭贷款业务,但是受按揭贷款条件限制,一些年龄偏大(60岁以上)的中签对象,不能办理按揭贷款;较多的中签家庭无固定职业,因不能提供有效的收入证明,也不能办理按揭贷款。这些必将给办理经济适用住房购房手续带来困难。
篇4
一、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房价收入比(即本市、县一套建筑面积60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的平均价格与双职工家庭年平均工资之比)在4倍以上,且财政、单位原有住房建设资金可转化为住房补贴的市、县,应根据本意见,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订住房补贴办法,报自治区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批准后执行。
部分市、县由于行政区域内中直、区直大型企业职工工资较高,使该地区房价收入比在4倍以下,可将这些地区与市、县列开,分别计算房价收入比,确定是否实行住房补贴。
二、住房补贴的对象
(一)无房职工。
(二)住房面积未达到规定标准的职工。
上述两类对象均含离退休人员。
三、住房补贴建筑面积标准
一般干部职工,65平方米;科级,75平方米;处级,90平方米;厅(局)级,120平方米;副省级,190平方米;正省级,230平方米。
四、住房补贴标准的确定
(一)住房补贴标准依据当地经济适用住房基准价格、职工住房补贴建筑面积标准、工资水平等因素测定。
(二)职工住房补贴包括基准补贴和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前的工龄补贴。
1、每平方米基准补贴额根据市、县经济适用住房基准价格除以2与个人合理负担额之差测定;职工个人合理负担额按不低于职工年均工资的4倍除以60平方米(建筑面积)确定。
2、工龄补贴额按年度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工龄补贴额与职工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前的工龄以及职工购房补贴建筑面积标准的乘积计算。其中,年度工龄补贴额按国务院房改《决定》(国发〔1994〕43号)规定的出售公有住房工龄折扣办法计算。
(三)职工住房补贴面积,无房职工按规定的住房补贴面积标准计算;不达标职工按规定的住房补贴面积标准与职工享受房改政策购房(含房改房、安居房、集资建房等)面积的差额计算;双职工家庭由职工所在单位分别按职工个人应享受的住房补贴面积计算。
(四)各市、县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地经济适用住房价格、职工工资水平、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对职工住房补贴额适时调整,调整方案报自治区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批准后执行。
五、住房补贴的发放方式
(一)一次性发放。将职工的住房补贴在职工购房时一次性发给职工。购房职工工作年限达到规定发放住房补贴年限的,一次性全额发放住房补贴;购房职工工作年限未达到规定发放住房补贴年限的,可一次性发给实际工作年限的住房补贴,差额部分按月发放。
(二)按月发放。将职工个人的住房补贴在规定的补贴年限内按月发给职工。
六、发放住房补贴执行下列规定
(一)职工在享受住房补贴期间如职务(职称)变动,从变动次月起,按变动的职级标准领取住房补贴。职工去世的,从去世的次月起停止发放住房补贴。
(二)夫妇中有一方已按房改政策购买、租住公有住房的,双方都不能再享受住房补贴。
(三)享受住房补贴的职工,不能再按房改政策购买、租住公有住房。
(四)对已按过去规定的住房面积标准参加房改购房,超面积标准部分以市场价计算的,住房面积标准调整后,不退房款,以新的住房面积标准计发住房补贴。
(五)租住公有住房的职工,按现行房改租金计租的,不得领取住房补贴;领取住房补贴的,从领取之日起,按商品租金计租。
(六)领取住房补贴的单身职工结婚时,对方已购买公有住房的,从结婚次月起,停发住房补贴。
七、住房补贴的资金来源
行政事业单位职工住房补贴,首先由原财政划转的用于住房维修、建房的资金、售房款及单位自有资金共同解决。不足部分,行政机关和全额预算的事业单位在财政预算中列支;差额预算的事业单位由财政部门按照差额补助的比例予以核拨。企业单位职工住房补贴先从现有建房资金渠道(售房款、住房折旧、公益金)解决,不足部分列入成本。
八、住房补贴的管理和使用
(一)要按规定做好原有住房资金的核实、划转工作,设立住房补贴资金专户,比照住房公积金原则进行管理。
申请住房补贴的购房职工,应向所在单位提供本人和配偶住房状况等有关材料。
(二)经核准确定的职工住房补贴额,记入个人住房补贴账户,不发现金。职工离退休时,可一次性提取住房补贴本息余额。
(三)住房补贴专项用于职工购买具有所有权的住房,或偿还购房抵押贷款本息,不得用于其它消费。实行住房补贴满一年以上的职工,在购房时可提出申请,经房改部门批准,按规定使用本人户名下的住房补贴,购房补贴资金在职工购买住房时直接划入售房单位,防止流失。
九、暂不具备条件实行住房补贴的市、县,应按《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宁政发〔1998〕109号)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实施办法》(宁政发〔1999〕17号)的规定,采取扶持政策,继续提倡集资、合作建房,大力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加大贯彻《国务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力度,依法建立和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进一步发展住房金融,积极开展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扩大贷款额度,延长贷款期限,适当放宽贷款条件,简化审批手续,切实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待条件成熟后,建立住房补贴制度,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十、加强分类指导,推动企业房改工作的进一步深化
房价收入比低于4倍的企业,职工收入已包含了住房消费含量,具备了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支付能力,不应再发住房补贴;房价收入比略高于4倍的企业,可采取一次性补贴或提高新职工住房公积金缴交比例的办法;房价收入比高于4倍的企业,可根据企业补贴资金来源情况,确定住房补贴的具体方式;新建国有企业和所有新参加工作的新职工,要直接实行住房货币工资分配。
十一、建立职工住房档案
市、县人民政府房改、监察部门要按个人申报、单位审核、登记立档的方式对城镇职工家庭住房状况〔包括职工本人及其配偶的职务(职称)、工龄、住房产权、面积等情况〕进行普查,清理、纠正住房制度改革过程中的违纪违规行为,建立职工个人住房档案。各实施单位根据出台的住房补贴方案,确定享受住房补贴的人员,核算职工个人住房补贴额度,经当地房改部门核准后,报同级财政部门下达执行。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严肃房改纪律
对未按规定管理和发放住房补贴,不如实申报住房状况和售房收入、无房和不达标老职工人数以及新职工人数的,要追究有关人员和领导的责任。对隐瞒现住房情况和配偶住房情况,弄虚作假领取住房补贴的个人,除令其退出住房和退回全部住房补贴外,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职工个人、住房情况证明机构及其负责人相应处理。
十三、本意见下发前已经出台住房货币补贴办法的,一律按本意见进行修订,报自治区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批准后执行。
十四、驻宁中直、区直单位职工住房补贴办法经主管部门签注意见,报自治区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批准后执行。
篇5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赣州市房地产管理局的关心和指导下,我县高度重视廉租住房建设工作,克服困难,积极推进,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把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怀落实到住房保障工作当中,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就我县廉租住房建设工作作如下汇报。
一、工作开展情况
1、2009年新建廉租住房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2009年廉租住房建设已于2008年11月完成了项目选址,共规划了90余亩土地,已征收30亩,剩余的目前正在征地,并作为2009年-2011年的廉租住房建设用地。完成了2009年廉租住房建设的项目报批,征地拆迁、场地平整、地质勘探、图纸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正在进行,准备于5月底开工建设。该工程总用地面积7686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224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240平方米,建设廉租住房360套。
2、2009年第一季度租赁补贴资金发放情况。在2008年调查建档的基础上,对2009年中心城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进行了复核工作,并以此次复核为依据,发放了2009年第一季度中心城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244户共885人住房租赁补贴,发放金额达95176.92元。(2008年我县共发放了38.07万元住房租赁补贴)
3、2008年新建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及分配情况。首期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于2008年9月举行了公开摇号分配仪式,此次摇号共产生经济适用住房申购中签户18名,分配面积1653.44平方米;廉租住房申租中签户48名,分配面积4139.84平方米。第二期建设工程正在施工建设中,1#楼已完成第三层主体建筑,3、4、5#楼由于受地质勘探的影响,现在只完成基础建设。二期工程共建设廉租住房120套,面积9120平方米。
4、我县廉租住房建设以及资金筹集情况。2008已到位中央廉租住房建设补助资金1016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1251万元已列入了财政预算,并已到位280万元。
2009年廉租住房建设任务,县财政需配套108万元,目前县财政已列入预算并报人大审批。
二、住房保障工作存在的困难和建议
当前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建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县财政不富裕,筹措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资金存在一定困难。
二是亟需出台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金融和政策优惠政策。通过协调,我县相关金融部门同意办理经济适用住房按揭贷款业务,但是受按揭贷款条件限制,一些年龄偏大(60岁以上)的中签对象,不能办理按揭贷款;较多的中签家庭无固定职业,因不能提供有效的收入证明,也不能办理按揭贷款。这些必将给办理经济适用住房购房手续带来困难。
篇6
主 题
省政府金融办党组拟于近期召开2016年度民主生活会。为更好地召开这次会议,现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请对金融办领导班子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您的工作单位
党政机关
金融机构
企业
其他
对省政府金融办领导班子的意见和建 议
总体评价
好
较好
一般
差
分项评价
好
较好
一般
差
理想信念
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作风
担当作为
组织生活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
2016年金融工作开展情况
篇7
中图分类号:C9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a)-0000-00
农村民间组织逐步成为农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力量,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日益明显的积极作用。为此,如何更好地推动农村民间组织快速健康发展,已成为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农村民间组织已成为农民经济社会生活的重要组织形式
农村民间组织主要是指我国农民自愿组成、自主管理、自行服务、自我受益,活跃在农村经济社会生活领域的各类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1.1农村民间组织在结构和数量上已初具规模
近些年,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各类民间组织迅速发展。一是主要面向农民提供农林牧渔业生产、销售、技术推广等服务的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二是各类农村民办非企业单位,如学校、卫生所、科研组织、敬老院等。三是农民自发组织的公益性社会文化社会团体,包括老年协会、计生协会、红白喜事协会、文化演出协会、体育协会、环境保护协会等。这些农村民间组织已涉及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是当前我国农民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1.2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势头良好
在当前农村,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分布面最广、最具有生机和活力、带动辐射人数最多、发挥作用最突出,成为农村民间组织的主体。农村专业经济协会采取“一品一会”、“一业一会”、“一技一会”等多种组织形式,已广泛分布于种植、养殖、林果、加工、技术信息服务、销售经营等各个领域。一批组织结构完备、自律机制健全、功能作用到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已然出现。
1.3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培育和管理探索出新路子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自1980年代中期发轫.2003年民政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和登记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探索了发展农村民间组织的新路子:紧紧抓住依法及时赋予合法地位这个核心,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举,通过必要的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促进健康成长,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和非营利组织基本属性加强规范运行,从而引导、规范其在法制轨道上良性发展。
2农村民间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独具地位
农村民间组织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2.1农村民间组织在农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
一是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实现千家万户农民与千变万化大市场有效对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助推器”。二是较好地解决那些政府部门“包”不了、基层组织“统”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难题,推进农村公共治理机制的创新和完善。三是可以有效对基本政府社会服务职能提供补充,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2.2农村民间组织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独具优势
农村民间组织土生土长,是农民自己创造和选择的组织形式,是我国农民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关系领域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它来自于农民群众,服务于农民群众,与农民群众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容易取得农民的认同,农民愿意参与,具有强化社会纽带的凝聚优势。它以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组织形式,具有实现互助合作的组织优势。它贴近农民,可以承担政府做不好做不了的事情,具有满足农民需要的服务优势。
2.3 培育发展农村民间组织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重要任务
发挥好民间组织的作用,让群众享受民间组织带来的服务,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首先基层行政体制改革,对培育发展农村民间组织提出了需要。其次农村社会服务机制创新,对培育发展农村民间组织提出了需求。第三乡村治理机制的变革,对培育发展农村民间组织提出了需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将面临一个难得的历史性机遇。
3 农村民间组织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农村民间组织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农村民间组织外部发展环境还不完备,自身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其积极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
(1)受认识上限制,有些地方对农村民间组织的地位和作用仍不够重视。有的地方对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地位、作用认识不足,没有把这项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缺乏必要的扶持政策,一些地方的财政扶持资金对其没有考虑,因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在有的地方遍地开花、迅速发展壮大,而有的地方处于空白。
(2)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限制了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空间。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和发挥作用,需要建立在“小政府、大社会”的现代社会治理结构基础上。一些地方的领导或部门对农村经济组织的运作规律缺乏深入研究,习惯传统方式,搞强制推行,以包办和命令等方式对民间组织的内部活动进行干预。
(3)农村民间组织的自身建设还存在不少需要规范和提高之处。相当一部分组织规模偏小,结构松散,代表性不够,缺乏必要的经费和人才,带动发展的能力不强。不少组织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未能建立合乎法律规定的理事会,民主参与度低,资产管理混乱。
4关于下一步农村民间组织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的政策建议
4.1进一步提高农村民间组织发展与管理在党和政府工作的地位
农村民间组织农民自己创造和选择的组织形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缺失的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历史任务中,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结构战略调整、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农村社会建设等统筹研究,综合规划,在中央文件中进一步明确其地位、性质、作用和职能,统一全党、全国的认识,对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工作作出总体部署。
4.2积极建立扶持农村民间组织发展的公共政策体系
农村民间组织要实现健康、快速发展,仅靠自身是不够的,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当前一些涉农部门给予的资金、项目和服务上的支持,限于职能和能力不成系统、不很稳定。因此需要积极研究和探索建立政府政策扶持的长效机制。建议在国家相关惠农政策倾斜的基础上,探索设立国家发展项目,通过中央财政给予一定专项资助,引导地方建立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基金或财政专项,对重点发展、急需发展、必须发展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给予资金扶持或信贷支持,并以政府购买服务、资助项目等方式拓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筹资机制,提高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自我发展能力。
篇8
论文关键词:民间组织;农村社会救助;经济法;解读
1对相关基础概念的理性梳理
1.1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ngo,no—governmentalorgani—zations)在我国又被称为民间组织,同时还被称为“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非营利性组织”“社会中间组织…中介组织”“第三部门”等。俞可平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上撰文对上述概念进行了比较梳理和辨别分析,最终认为,“民间组织”概念突出了公民社会组织的民间性,其外延可以涵盖上述各概念所要表达的主要含义,比较而言,这是一个表达公民社会组织的恰当概念。笔者建议,在谈及作为公民社会主体的组织或团体时,尽可能地一致使用“民间组织”的概念,以避免在概念术语上的不必要争议和混乱。
研究中笔者亦使用“民间组织”(英译仍为ngo)作为规范性用语,但并不试图对其进行界定,因为“理解非政府组织的社会作用比确定其概念的一致重要得多”。根据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非营利比较研究中心的研究,民间组织应具备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5个特征。
1.2农村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是指对社会上的老弱病残和生活困难的低收入者及遭受紧急患难或非常灾害的人员或者家庭,国家和社会所提供的各种救济和社会福利的总称。具体到该文的农村社会救助主要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为农村弱势群体提供的各种救助和福利服务的总称。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户制度、农村扶贫开发、农村急难救助、农村法律援助、农村危房改造、农村特殊人员救助等诸多方面。
农村社会救助的主要特征有:①救助对象具有选择性。古今中外,尤其是农村地区总会有缺乏劳动能力没有生活来源的孤、老、幼、残、病或因突发性灾难而陷入困境的人,国家和社会应给予相应的救助。②社会救助的标准较低。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履行的最起码的社会保障职责,提供满足受助对象最低生活需求。③社会救助具有临时性。社会救助形式多种多样,除部分长期救助对象外,大部分的社会救助对象,是临时性的救助,一旦其困境解除,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对其社会救助就不再继续。
2民间组织经济法主体地位的确定
目前经济法学界对于经济法主体的构成还没有高度一致的认同和普遍的使用,与传统部门法的法律关系直观、明了相比,经济法法律关系比较复杂。而要对这种复杂、多维法律关系的主体进行抽象并类型化,极易出现概括不全和类型交叉的缺陷。这是经济法主体研究的现实情况。
客观的说,对于民间组织的研究,政治学、社会学领域的研究已颇具规模,相对封闭的法学对此的关注与探讨已大大滞后。近年来,经济法学界开始对民间组织进行研究:有的学者将社会组织列为与国家、国家机关、内部组织等并列的经济法主体;有的学者将社会经济团体明确为经济法主体;有的学者将社会中间层主体与市场主体、经济行政主体置于“政府一社会中间层一市场”3层框架中加以研究,明确了社会中间层的经济法主体地位;有的学者从“公共管理观点”对社会自治组织进行经济法审视;有的学者提出了市场、社会、国家三大经济法主体群的分类观点;还有的学者从经济法中法律机构的特点和第三部门的经济法功能分析,探讨第三部门的经济法意义。
以上学者的研究尽管在称谓或侧重点上不尽一致,但他.们研究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重新设计经济法主体制度,确立第三类主体(民间组织)在经济法中的法律地位.该研究持同样的观点,并认为理解民间组织的经济法主体地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和把握。①民间组织是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主体特殊经济法主体。民间组织的出现既能克服“市场失灵”,又能克服“政府失灵”;既能规制私权滥用,又能遏制国家干预。民间组织的宗旨与经济法的价值追求契合,也可以说民间组织是为了实现经济法的日的而存在和活动的,其应当属于经济法主体。民间组织应该定位为独立于政府和一般市场主体自成一类的经济法主体。对于民间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既不能简单替代,也不能过度扩大,而应在经济法所建立的体系结构中,保持适当地位,发挥应有作用。②民问组织是经济法的特别调节机制。弗里德曼曾经指出:“法律与所有的有机体相同,必须随着环境之更易而变化,并在变化中求其生长,否则难免限于僵化,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当前法律体系已经从公私法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嬗蛮,经济法成为独立于公法与私法的第法域,面对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失灵”,民间组织成为介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特殊调节机制。一方面民间组织承担了越来越多原由政府部门履行的诸如消除贫困、环境保护等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的公共服务职能,弥补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不足和官僚化缺陷,制约政府权力。另一方面民间组织作为利益化的代表,通过自律协调以及与政府的沟通尽可能地维护成员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克服市场之手在利益分配上的缺陷。正是在此意义上,民间组织显示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凸显了作为经济法特别调控机制的深刻价值。
3社会救助法的经济法体系范畴归属的确立
社会保障法可分为社会救助法、社会保险法、社会福利法3个相对独立的领域。结构上,现阶段的社会保障法是以劳动法为基础,社会救助法为底线,以社会保险法为核心,以社会福利法为辅助。社会救助法目的在于通过提供救济保障居民合乎人道的生活,使处于困境中的人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一方面,社会救助立法是最早形成的社会保障制度,众多国家的社会保障法是在社会救助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起来的;另一方面,社会救助是保障社会成员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社会成员中总会有部分人因为收入低或者遇到重大患难而陷人生活困境,需要通过社会救助得到帮助。
社会救助法与经济法的关系,同样表现为社会保障法与经济法的关系。经济法学界对于市场秩序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是经济法体系组成部分方面基本达成共识,而在市场主体(或称经济法主体)规制法和社会保障法是否属于经济法体系观点则不统一,对于社会救助法的归属研究的代表性观点有以下几种。第1种认为社会保障法与经济法都是国家干预社会生活的法律形式。社会保障法为解决社会分配矛盾,满足社会成员生存需要;经济法则为排除经济发展之障碍,满足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之要求。两者的基本价值不同,社会保障法侧重于谋求社会公平,经济法的基本价值则为经济效率。两者同为市场经济的双翼,相辅相成,同属社会法范畴。第2种认为社会保障法是以社会法属性为主,兼具经济法属性。此观点与上述第一种观点类似。第3种认为社会保障法中仅有社会保险法可以成为经济法的研究对象,并不能全部的构成经济法的有机组成部分。第4种认为社会保障法是经济法的有机组成部分,认为社会保障法是强制法,不是意思自治法。经济法是国家干预或协调经济之法,社会保障法体现了社会分配领域的国家干预或协调,因此从属于经济法”…。目前这种观点影响较大,许多高等院校法学院系都把社会保障法作为经济法系列课程开设。
具体到社会救助法与经济法的关系,笔者根据以上观点的梳理认为,社会救助法作为社会保障法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反映的也是一种国家对社会再分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制和调控。不仅仅追求社会稳定、社会公平和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存权,而且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市场机制对社会被救助对象的可能损害,弥补市场调控缺陷和市场失灵,维持市场经济的良性运作,追求经济效益当然为其应有之义。其中运用经济法理念实施的国家干预不仅以经济性为手段,而且也是以经济性为目的——即使这些接受社会救助的当事人尽快渡过难关,重新投入到市场经济活动中,为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继续付出自己的努力,同时也获得自己应得的财富分配额。因此,从社会分配法的角度和经济性的纬度分析,包括社会救助法律制度在内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作为经济法中强制性分配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可以获得正当性理由和根据的。社会救助法律制度是国家干预社会分配法律制度的子系统,更是整个社会分配法律制度的最底防线,当然从属于经济法范畴体系。
4民间组织参与农村社会救助经济法解读的意义
4.1廓清认识误区,丰富经济法理论内容①进一步充实经济法学的理论研究内容。通过对民间组织和农村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理性考察,明确前者的经济法主体地位和后者的经济法体系归属,相信会对经济法基础理论的进一步充实丰富作出贡献。②进一步丰富农村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理论研究成果。一般学界认为,社会保障体系包含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3个层次。其中社会救助为社会保障的底线,是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它的对象往往是社会最弱势群体。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改革仍然在继续,统一的“社会救助法”迄今仍然没有出台。因此,梳理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尽可能地挖掘探求新的理论解释,以期为农村社会救助法律制度乃至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法律制度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篇9
根据市局(公司)下发的《**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卷烟零售客户自律互助小组建设实施方案》相关要求,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卷烟零售客户自律互助小组建设工作以来,**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在自律互助小组建设过程中真正体现出“专卖先行”, 充分发挥专卖职能作用,通过自律互助小组建设不断增强卷烟零售客户诚信意识、自律意识、抱团意识、规范意识和创新意识,逐步实现“专销零”三方共管市场、共育品牌、共同致富的发展格局。
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推进零售客户自律互助小组建设:
一是强化法律法规宣贯。通过召开小组会议、入户宣讲、悬挂条幅等形式,宣传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在全县范围内大力营造舆论氛围,让零售客户认识到自律互助小组建设是营造公平有序的卷烟市场环境,落实明码实价,杜绝低价竞销、恶意竞争,抵制经营“假、非、私”卷烟等违法行为,维护零售户利益的一项重要举措,加强自律互助小组成员规范经营、守法经营教育,不断引导小组成员自我约束、相互监督,增强小组成员法律意识。
二是强化市场日常监管。不定期开展明查暗访、交叉检查、错时检查,严厉打击涉烟违法经营行为,不断规范辖区卷烟市场经营秩序,共同营造明码实价、自律共赢的良好环境。20**年以来,我县共查获非渠道进货案件**起,查扣违法卷烟****条,对稳定市场价格、维护经营秩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是强化违规大户、无证户治理。认真梳理违规大户、无证户,积极协调相关执法部门,加大对违规大户、无证户清理整顿力度,杜绝“二次批发、左右价格、扰乱市场” 不规范经营行为,确保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为“条合一价制”的推行起到强有力保障。今年以来,共取缔无证经营户**户,转化无证经营零售客户**户,新办零售许可证**户,更好的维护了卷烟市场经营秩序。
四是强化物流监管、治理非法流通。积极联合交警、邮政等职能管理部门,突出抓好物流快递监管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无证运输、物流快递货运领域涉烟违法行为,今年以来,共查处无证运输案件**起,查获非法卷烟***条,其中查获物流快递企业涉烟案件**起,查获非法卷烟***条,从源头切断卷烟非法流通,为确保卷烟市场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篇10
关键词:跨组织激励 关系满意度 信任水平
一、引言
随着上世纪90年代组织间合作形式的多样化和组织间治理研究的兴起,管理会计领域的研究者开始关注适用于组织内科层体系下的管理控制机制在组织间的应用(Otley,1994; Hopwood,1996),其中,自治交易主体之间的激励与被激励关系是管理控制在跨组织关系治理中应用的重要方面之一。与一般制造业相比,建筑业中跨组织激励机制的应用更有代表性。在建筑项目管理中,由于项目涉及的交易主体众多(包括业主、施工方、监理方、设计方、材料供应商等),项目面对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程度高,而且项目具有成本、工期、安全、质量等多方面目标,因此参建各方之间的任务协调和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对各方间的合作水平和信任关系的要求也更高。同时,建筑业中对跨组织激励机制的应用也更有代表性,业主对施工方采取的激励机制不仅包括正式合同中的支付框架,还包括合同外奖励、建立市场信誉、提供长期合作机会等多样化的非正式激励机制。当建筑项目的交易主体之间长期合作而形成的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和高度信任关系,与这些正式和非正式激励机制的设计和实施也密切相关,本文进行经验研究的目的,一是为了探究建筑业中,业主与施工方之间所采用的跨组织激励机制,是否会对两者的关系满意度产生正面影响,二是考察业主与施工方之间的信任水平,是否会对上述两者间关系产生积极的调节作用。
二、研究设计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跨组织激励的资源主要是双方合作所获得的合作收益,尤其是长期合作的未来预期收益。由于组织之间不存在组织内部的权威机制和制度化的业绩信息系统,因此激励机制除了在组织间的正式契约中进行约定和体现外,更重要的是通过非正式的基于信任和长期合作的关系契约来发挥作用。因此,跨组织激励机制不仅包括已经写入双方正式契约的激励机制,还包括未写入契约的正式激励(激励机制的要素可为第三方验证)和非正式激励(激励机制的要素无法为第三方验证)(Dekker,2004),即本文所界定的跨组织的合同内激励机制、合同外正式激励机制和合同外非正式激励机制。理论、期望理论和目标设定理论认为,绩效是以业绩指标为基础的激励措施的函数(Ronen和Livingstone, 1975; Demski和Feltham,1978; Locke和Latham,1990),激励机制与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也得到经验证据的支持(Kren,1990)。但是,上述研究关注的是科层体系内部的激励机制、业绩评价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在科层体系内部,存在基于权威的直接监督与控制,但在组织间关系中,各个行动主体都是自主决策的自治主体,激励机制与交易绩效之间的关系要远比组织内复杂。在组织之间,激励措施通过选择评价指标,建立合同内和合同外奖惩资源与评价结果之间的关联,改变激励客体所得,使其行为符合或接近激励主体所希望的目标,从而实现目标一致性和任务协调两个目的(Dekker,2004)。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提高交易双方目标和行动的一致性,可以增加交易的绩效。Narayanan和Raman(2004)的案例研究发现,通过组织间的激励与协调,可以提高整个关系的收益水平或降低成本,实现交易主体的双赢。基于这一观点,本文提出假说:
H1:跨组织的合同内激励机制的应用程度与关系满意度存在正相关关系
H2:跨组织的合同外正式激励机制的应用程度与关系满意度存在正相关关系
H3:跨组织的合同外非正式激励机制的应用程度与关系满意度存在正相关关系
一般来说,最优的激励机制应用水平是激励机制对交易绩效的边际贡献与其边际成本相等的情况。在这个最优水平的决定过程中,交易主体之间的信任关系会起到调节作用。如果交易主体采取在交易过程中形成长期、稳定的信任关系,则不仅信息搜集和甄别的成本会降低,也能够减少针对交易对象机会主义行为的预防成本,因此交易主体间的信任程度越高,激励机制设计和实施的成本越低,激励机制对交易绩效的影响越显著。基于此观点,本文提出假说:
H4:业主方与施工方之间的信任水平越高,跨组织的合同内激励机制的应用程度与关系满意度正相关的程度越高
H5:业主方与施工方之间的信任水平越高,跨组织的合同外正式激励机制的应用程度与关系满意度正相关的程度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