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建筑范文
时间:2023-04-11 19:3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时代建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翻阅时下的欧美建筑书刊,好像在浏览时装杂志。纵然,我认为时装般的建筑是文明社会发展至高度商业化时的必然现象,但是,建筑毕竟不同于时装,也不同于任何其它艺术。它不仅是时代价值观的物化体现,更不只是建筑师自我意识的表达,它是“我们现实生活的体验”,它应该足够的理性。“如果居住在里面的人已经和自己的精神完全分离,那跟建造他自己的棺材就是一回事了——这成了坟墓建筑学。”建筑师不能沦为做棺材的木匠,我们有责任去创造更好的建筑空间,而不是随波逐浪追寻徒有表皮和视觉冲击的“盒子”。概括说来,一个合格的、负责任的建筑我认为应该具备以下两点品质:一是时代性,一是地域性。“创造未来和重新发现过去是一体之两面。”——印度斋普尔文化中心入口的石刻(1)时代性“创造未来”指的是争取我们能够更好的活在明天的权利。我们因该从全球安全出发,考虑国家安全和地区发展定位,从城市发展规划入手,落实到当今的绿色的建筑技术,用此思想武装我们的建造理念。因此,我说的时代性不是意识形态的刻意包裹,不是光鲜的玻璃幕,不是高精尖技术的堆砌,它是踏实的站在“现在”这一未来与历史的坐标交叉点上,理性的表达时代思想,诗意的创造现代人的生活空间,积极而冷静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去尽可能的在满足现代人需求的前提下保护我们的自然和资源。(2)地域性“重新发现过去”指的是我们对历史以及地域特色的尊重与表达,认识学习自己的历史让我们有存在感。当然还需要强调的是,地域性并非夸张的粘贴文化符号于建筑上,而是要深切的站在场地,去感受它,切实的把握本土的气候、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并将其作为设计的重要因素予以考虑,把富含亲切感、归属感的,有地域特色的生活空间用建筑表达出来。有地域特点的建筑是有很强的生命力的。如阿尔瓦·阿尔托早在1938年的作品玛利亚别墅(见图1、图2),现在除其公共部分对外开放参观外,各部分仍被业主的后代使用着,周末家族仍然聚会于此。而同时期的萨伏伊别墅作为工业文明时代的标志性建筑已经死亡,只是作为里程碑供人参观。而值得一提的是萨伏伊别墅曾经是那个时代最时尚的建筑。适时的我们需要犹如斗士般的“萨伏伊别墅”,但更普遍的我们该拥有“玛利亚别墅”。
二、优秀的案例
现在列举一些优秀实例,来表明我对有地域特色的时代建筑的认知。(1)2002年普利策奖得主格伦·莫卡特(GlennMurcutt),评审委员对这位澳大利亚的建筑师的评语是“一位集现代主义者、自然主义者、环保主义者、人道主义者、经济学家、生态学家特质于一身的专注的建筑师”,“他的建筑是场所的建筑,是对景观和气候做出反应的建筑”。他设计的房子与澳大利亚那一方土地和气候是如此协调。他的设计不仅基于艺术的考虑,选用的材料多种多样:金属、木头、玻璃、石头、砖还有水泥。而选材的首要原则是制造材料所消耗能源最少,建房用材量最少。他的建筑适应任何天气状况,房子本身提供遮蔽、空气流通,大多数设计不需要冷气机、暖气或壁炉。在少数较冷的地方才在地板下备了取暖系统。默科特的建筑远不是澳大利亚建筑的主流,但默科特却为世界、也以重要的方式为澳大利亚本身定义了当代澳大利亚建筑(见图3、图4、图5)
三、水浮力计算作用在底板单位面积的水浮力为93.4KN。
篇2
近日,一场名为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变革正在悄然兴起。6月10日,由山东万斯达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济南西客站片区安置三区小学主体正式封顶。据有关方面介绍,这些建筑是像造汽车一样建造出来的,不仅具有防震性,而且节能降耗,实现了建筑业的一场革命。像造汽车一样盖房子?如果盖房子变成这样,那么,楼梯、内外墙、楼板等部件,就是从工厂流水线生产出来!事实确实如此,在建造现场,施工方就像造汽车一样,工人一块块将这些部件拼装起来,建造过程消除了人工的差别,实现了建筑的标准化和节能化。而这样的产业现代化建筑方式,将是今后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变革,同时也顺应了时代的呼唤。
建筑业转型升级,走绿色发展之路
6月10日,按照这一模式建造的山东省首个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试点项目——山东济南西客站片区安置三区小学主体正式封顶。这个总体量1万多平米的建筑,其整体装配方式已被国家重点推广,是建筑产业现代化最重要的一种方向,既是全省首个试点项目,也是该省在建筑产业现代化道路上的成功探索。
据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进入了一个鼎盛发展时期,2013年完成总产值15.9万亿元,增加值在全国GDP总量中所占比例接近7%,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但是,建筑业总体上仍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目前建筑业农民工技术好的月工资近万元,工资收入不低,而平均年龄42岁,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干?”从事建筑业近30年的张波自问自答,建筑业农民工像蜘蛛侠一样在脚手架上劳作,风吹日晒雨淋,危险性高。因此,建筑业必须转型升级,走绿色发展之路,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何谓建筑产业现代化?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邢建平说:“一般的理解是在‘工厂里造房子’,在建筑工地上对已经生产好的墙板、楼梯等建筑构件进行组合拼装。”他介绍说,“建筑产业现代化不仅是主体结构的工业化,或是施工过程的产业化,而应当是在形成技术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协同推进建筑全产业链的整合与发展,即包括材料、设备、设计、施工、安装等从上游至下游全产业链的产业化和标准化发展。”所以,建筑产业现代化首先是一种住宅建造方式的变革,就是由现在半手工半机械比较落后的建造方式,转变成一种工业化生产方式。
从住宅产业化角度看,在建设过程中,80%的建筑构件是在工厂制作,只有20%现场拼装,进度可以极大提高。盖一栋别墅,传统方式半年以后才能完工,用住宅产业化施工,现场15天就可建成。业内专家认为: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施工程序,由大量人工现场作业变为工厂化构件生产,而工厂化构件设计可以使建筑更为科学精细,现场装配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环境损害,减少建筑垃圾,实现节能减排。
从标准化发展角度看,建筑产业可以更好地实现以互联网的信息化手段取代传统的设计和管理,可以更好地实现电子数字和智能技术的机械操作,做到精确施工。尤其是从专业设计角度来说,标准化的第一步就是设计。由于产业化要求现代设计的许多数据必须精准定位,进而可以迫使传统建设中的粗放体系得到本质改变,并可避免生产中的人工失误。因此,标准化设计是全产业链整合的基础,也是实现产业化在不同标准下改进建房模式的重要依据,它的推广和应用将给整个行业带来变化。
推动建筑产业化革命,将影响社会变革
据统计,产业化住宅比传统施工住宅在建设方面可节约钢材约10%,节约木材约80%,节约水资源约50%,降低施工能耗近40%。产业化给建筑业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解放了建筑工人,建筑工地上原有80%的人都不需要了,而剩下的20%劳动强度也会降低。原有的80%的人并不是失业,而是进入了工厂,成为产业工人。目前我国有1亿多建筑业农民工,通过对农民工生产方式的改变,进而影响到其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因此,产业化不仅仅是一个行业的革命,而是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变革。
尽管建筑产业现代化已经成为建筑业发展的趋势,但现实并不乐观。据统计,在新建建筑中,我国工业化建筑比例不到1%,与发达国家60%以上的比例相比,差距巨大。资料显示,万斯达从2003年就开始探索建筑产业化,投入资金1亿多元,拥有专利200多项,其中“新型装配整体式楼盖体系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公司2013年被授予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成为山东建筑产业现代化龙头企业。尽管如此,目前公司仅仅拿到4个产业化试点项目。从中可见,通向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产业化发展。有关专家分析认为,技术标准滞后、建造成本偏高、项目建设管理体制不利于工业化住宅发展是三大瓶颈。同时,专业工人太少,构件厂发展太慢,无论技术还是生产规模都跟不上也是一大原因。
据悉,早在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就下发了《关于推进住宅产业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文件提出要建立新的建筑体系,通过科技手段,改变过去落后的生产方式、低质量的建筑体系。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就是为了推动建筑体系和部品体系的建立而开展的,在产业化过程中培育了一些大的骨干企业,逐渐形成了产业集团或集群,带动了行业及相关部品、部件以及建筑体系的研发和发展。2012年,济南成为第三个国家住宅产业化综合试点城市,并提出打造千亿级住宅产业规模,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专家建议,建立建筑(住宅)产业化“专项资金池”,将是推动建筑产业化的先决条件。此方法是由政府每年拿出一部分专项资金,用于对设计、研发、生产、培训等重点企业的专项资金支持。同时,建议由政府协调有关部门,解决部分土地指标,以满足建筑产业化配套企业建设需求,解决企业引进落地问题。在今年济南市的“两会”上,济南市农工党建议政府建立专项资金,用以撬动千亿元建筑(住宅)产业链集群的培育。
为此,在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过程中,政府要从整体上把握,从整体上推进,优化配置政策资源,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同时,遵循市场规律,不能一哄而上,急功近利,要让工业化的技术体系和管理模式在实践中逐步发展成熟,这才是健康发展之道。此外,要培育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体系和工程总承包模式,这样才能使技术和管理模式逐步走向成熟,从而带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全面、协调和健康发展。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合力推动产业化发展
日前,全国住宅产业化发展高峰论坛在深圳举行,作为全国首个“住宅产业化综合试点城市”,经过九年的试点,深圳住宅产业化已初具规模,并创下了多个“业内第一”。深圳住宅产业化规模已超200万平米,创造出建筑产业化共的“深圳特色”。深圳的建筑产业化始于2002年,2006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成为全国首个住宅产业化综合试点城市,住宅产业化走在全国前列,产业规模效应初步显现。
去年,深圳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深圳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从2015年起,新出让住宅用地项目和政府投资建设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全部采用产业化方式建造,鼓励存量土地(包括城市更新项目)的新建住宅项目采用产业化方式建造。据了解,目前,深圳已经成功培育万科集团、嘉达高科、中建国际投资、华阳国际4个国家级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及35个市级示范基地,实现了开发、设计、施工、生产、运营等产业链全覆盖,住宅产业化进入深度布局阶段。
篇3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建筑学
在数字化时代里,数字技术已经在建筑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促进了建筑设计方式、方法的转变。面对数字化的时代,建筑学如何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更好的生存下去,需要建筑师对未来的建筑学进行认真的思考,要结合数字化时代背景来丰富建筑学,从而保证建筑学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1数字化时代对建筑学的影响
所谓数字化就是将所得到的全部信息都通过数字信号来表示。数字化时代里,数字技术是核心,在数字技术的依托下,将信息通过特定的方式进行数字化处理,使得信息得到更好的传播。在数字化时代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所有信息都可以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存入电脑,由电脑做技术处理和通过网络传达,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而建筑学作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领域,在数字化的时代里,传统的教学理念、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数字化技术的出现给当代建筑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1]。
1.1促进建筑绘图方式的转变
在传统建筑学领域中,建筑师在进行绘图的时候所采用的方法比较传统,主要是依靠手工方法,而这种手工方法不仅效率低,而且质量不高。而在数字化时代里,效率化已成为时代的代名词,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建筑绘图方式的转变,建筑师在绘图的时候可以借助数字化技术,对信息进行反复的甄选和修改,从而大大的提高绘图效率。同时,建筑数字化技术,绘图质量得到了有效的保障,节省了成本[2]。
1.2数字化对城市的影响
建筑作为城市文明的标志,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对建筑需求、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数字化时代里,在数字化技术依托下所创造的高科技生存环境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城市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建筑师在城市环境设计的时候,可以借助建筑数字化的设计软件,如3Dmax、CAD等,将现实的和虚拟的建筑与城市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创作出符合人们审美需求、物质生活需求、精神生活需求的城市环境[3]。
1.3拓展建筑学的形态
在数字化时代里,数字技术的应用为人们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技术保障。在数字化技术的帮助下,研究者可以将不同的元素进行艺术拼接。而建筑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在数字化时代里,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建筑学形态得到了拓展。建筑学不再是以功能性为主,而是朝着美学性、艺术性的方向转变。
2面对数字化时代建筑学的发展策略
建筑学是一门研究空间形体和建造的学科,它涉及到了哲学、历史、地理、技术以及美学等众多学科知识。建筑学服务的对象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不仅要满足人们物质上的要求,而且要满足他们精神上的要求。因此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政治、文化、宗教、生活习惯等等的变化,都密切影响着建筑技术和艺术[4]。而在数字化数字里,显示的建筑和城市要以满足人的需求为触发线,要结合社会发展形势以及人的需求来进行创作,从而创作更好的建筑和城市环境。
2.1加大专业建筑学人才的培养
数字化时代里,建筑学正在逐渐与数字化技术融合,建筑设计也开始实现了数字化设计,在这种背景下,对建筑学相关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建筑学人才是建筑学发展的保障,在建筑学未来发展道路上,应当加强专业建筑学人才的培养,要结合数字化时代对建筑学的要求来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要强化建筑学人才专业知识的教育,同时也要加强他们能力的训练,让他们熟悉各种数字化软件,加强建筑学设计实践,在不带内的实践过程中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5]。
2.2落实以人为本、保护环境理念
建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建筑的功能性应当建立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基础上。在数字化时代里,建筑师建筑设计的时候可以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想象,而这些想象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功能、精神需求基础上。因此,在建筑学未来发展道路上,建筑师必须更加以人为本的设计和建造来进行建筑设计,拓展建筑整体环境功能、建筑空间和形态、建筑美学等基本方面的研究[6]。另外,在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下,保护环境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而建筑设计和城市建造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未来的建筑学应当全面贯彻落实保护环境的理念,要积极做好建筑、人、环境的协调发展。
2.3加强国际合作
就我国当前建筑学发展水平来看,与国外那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数字化时代里,信息传播更加便捷,这种便捷性也为我国建筑学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而要想缩短我国建筑学与国外的差距,就必须加强国际合作,要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建筑学设计理念、技术,从而不断提高我国建筑学设计水平。
3结语
综上,数字化时代里,我国建筑学迎来的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数字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建筑设计方式的转变,为建筑师、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提供了多样性的选择。数字技术的应用取代了传统建筑学设计方法,使得那些虚幻的东西可以通过数字技术真实的展现出来,更好地满足建筑学发展的需求。但是,数字化时代里,新兴的发展形态也使得建筑学必须不断革新。面对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机遇我们要善于抓住并加以利用,面对挑战,要自己应对,要结合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需求将我国的建筑学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起来,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袁烽.数字化2.0———从数字范式到数字文化[J].城市建筑,2015,(28):3.
[2]谭成波.解析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建筑学思考[J].江西建材,2014,(19):29,32.
[3]董春方.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建筑学思考[J].建筑学报,2010,(04):20~23.
[4]谢向平.关于数字化时代的建筑学思考[J].四川建材,2006,(01):64~65.
[5]田韧.数字时代的虚拟建筑初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篇4
论文关键词:数码时代 建筑理论与实践 形态变化
在新世纪之初,信息科技正在重塑世界,数码技术将不仅更新建筑师手中的工作,而且也将更新建筑师头脑中的观念,工业时代的每一次科技进步都会引起建筑文化的反应,如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运动。因此数码时代也必然产生新的建筑文化。什么样的空间能反应二十一世纪的科技成就.生活和文化?数码技术将怎样改变建筑师的工作方式?如何面对和创造怎样的未来生活?这是建筑师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在日益发达的信息化时代,这个问题比以往任何时代更显得迫切。
数码时代的建筑学诞生了许多新的概念,常见的有信息建筑(Informationarchitecture);数码建筑(Digitalarchitecture);虚拟建筑(Virtualarchitecture);超建筑(Transarchitecture):信息建筑是未来建筑的总的发展方向,将极大的影响我们未来的生活。而数码建筑的概念基本包括在信息建筑的概念之中,较集中的关注信息数码技术对建筑形态的影响,更加贴近当前建筑学本身。虚拟建筑则是信息建筑得以实现的关键手段。超建筑则摆脱了传统建筑学束缚,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将为信息建筑的发展做出有益的探索。
数码时代的建筑理念与实践
建筑师们掌握了数码工具,而且每一天这种工具便更趋完善,强大的逻辑计算能力,NuRBS技术、动画物体物理属性设定技术以及三维输入输出设备的进步使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中世纪的人们在修建哥特教堂的时候总是希冀建成世间最设高耸华丽的塔楼,在二十世纪经济快速发展时,宏伟壮丽的摩天大厦被用来炫耀经济实力,在数码时代,打破传统概念的新建筑形态成为了表达时代精神的最佳道具。
1989年,弗兰克·盖里(FrankGehry)在巴塞罗那奥林匹克村设计的雕塑“鱼”,第一次在真实设计和建造中运用了IBM开发的CATIA,创造出不寻常的建筑形象,多维复杂的曲面和尺度不同方向各异的空间构件颠覆了观众对建筑空间形象的传统认知。CATIA把自由带给了建筑师,这可以说是数码时代建筑创作的开端。
在雕塑“鱼”之后,盖里利用CATIA的强大能力,创造出许多其它出人意料的建筑形象,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布拉格荷兰国家大厦等,极大挑战了传统的建筑营造和审美观念。古根海姆博物馆更是引发了对建筑美学认识的争论,但对于建筑工程的实践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
莫斯在美国加州库尔文设计的“伞”(Umbrella)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憾。在旧仓库的改造工程中,莫斯维护了场所的原有形态以及老建筑的基本结构,同时又插入了“畸形体”一一伞,来重塑场所性格,异形的三维扭曲的巨大玻璃瑰丽多姿,覆盖了一个安置在建筑转角处的室外表演场所的上方,标志了建筑的入口斜坡,带来了非比寻常的视觉冲击。这是建筑师和玻璃制作公司以及结构工程师的成功合作。
这些早就成为我们熟悉的致力于建筑形态探究的建筑师在遭遇到新的创作可能性的时候,理所当然的利用数码技术积极探索新的建筑形态,对传统建筑空间用数码技术积极探索新的建筑形态,对传统建筑空间加以变异,改变建筑的围合界面,从而达到改变建筑形式的目的,可以说是利用计算机达到解放建筑形式的目的。
荷兰的联合设计工作室(UN Studio)是集合了建筑学、城市学、工程和基础设施等各方面专家的联合工作室,实行包容建筑学所有方面的整合性设计程序。他们的设计始终与电脑技术紧密相关,追求将形式推向数学的极限以创造复杂而又统一的结构。联合设计工作室的墨比乌斯住宅是体现数码时代建筑特征的实例。在这个设计中,“墨比乌斯环”作为设计的构思图式推动了设计要领的深化和建筑空间的形成。墨比乌斯住宅水平延展开来的体量低悬在台地上,螺旋交缠的运动空间为使用者带来了对环境的不同认知。在新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建筑师个人对技术发展的敏感不足以在追赶新技术上做出决定性的成就,只有联合各种专业人员,才可能在新建筑的探索上取得成功,这是联合设计工作室给我们的启示。
转贴于
FO A提出了整体建筑(M OnolithiCArchitecture)以及地景(Landscape)建筑的概念,从自然地貌中寻求建筑空间新形态。近来FOA引人注目。刚建成的横滨国际客运码头(YOkOhamaIntemationalFerryTemina1),从计算机的虚拟构成真实的结构和材料的组成,方案在理想状态和现实制约中力求取得平衡。方案最后保留了计算机创造的连续表皮造就空间概念,随着建筑的扭动,地面、墙面、顶面自然地转换,空间效果也类似墨比乌斯环。整个建筑就如同是被建筑材料包携起来的地貌景观一样,人们在“山谷、丘陵、缓坡、洞穴”之中体验连续界面带来的不同寻常的建筑空间体验。
格雷戈·林恩(GregLynn)是哥伦比亚大学展开数字化建筑研究之后涌现出来的代表人物,他宣称他对数字建筑的兴趣主要存在于数字化的模拟状态,着重研究在数字化状态下空间形态的演化特征,并提出了动态之形(AnimateForm)的概念,把传统上关注静态的建筑学推向了一个新的动态的领域。林恩针对具体建筑项目的设计便不缺乏建造的可能性,现在像大批量利用现有设备制造标准构件一样,大批量制造不规则构件定制技术的可能性已经具备,相信他对真实建筑项目的实现一样雄心勃勃,事实上从最近林恩的建筑实践来看他可正在从他的纯理论走向实践。
渡边诚(MakotoSeiWatanabe)在数码建筑上的研究和通常依造型软件来塑造复杂混沌的形体的做法也不同,他更倾向于根据工程需要制作特定的电脑程序,给予有特定意义的参数,从而生成某种合乎逻辑的形态,就好像生物进化,在外界和内在条件冲突、磨合中得到合乎道理的完善存在。早在他从1990年开始的“诱导城市”(TheInductionCitY)中,渡边诚便设想城市和建筑形态的产生应当由环境中存在的确定的要素来决定,于是“诱导”的概念就产生了,使用特定的电脑程序,对环境要素加以回应,然后符合环境和个体本身需要的形态就出现了。就好像是地貌的形成是地质和环境的合作,生物的形态是自生的繁衍需要和环境的选择的结果一样。
大江户地铁线饭田地铁站(Iidabashisubwaystation)就是这样解说道:“这件作品的形象,地下的部分象是植物的根,植物是将根伸到有柔软的土的地下,和有水分的地方,而让“叶子”之间尽量不重叠,这样可以享受太阳光的洗礼,在水和光处于最好的条件的情况下寻找最理想的形。如果条件能够满足,自己就可以自由地成长,这就是我的设计想法。”在这个设计中,他便运用了自行开发的软件,给予环境参数,诱导建筑形式的产生,整个过程自动发生,地下运动的是象浪一样发光的网,通到地上之后形成翼的形状。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先制作电脑图像或是模型,得到预期的形态,而是使用电脑程序,设定形态产生的模式,通过程序自动地在解决形态问题同时形成空间。
对于这些建筑师来说,数码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对建筑空问的新的认知,带来了建筑创作的新的方法,帮助他们面对新的时代面临的新的问题。多学科的交融发展、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交流方式,新的美学思考和技术极限,这些是他们努力思考和试图回答的问题,数码技术帮助他们理解,协同他们给出答案,也创造出新的建筑形象。
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由于新的数码时代建筑学思考的深入,数码建筑教育的开展和普及化,数码时代的更有冲力的新生代力量正如雨后春笋一样迅速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新的建筑师加入到数字时代建筑形态的研究中,他们可以选择成为创作可实现的真实的有数字时代特征的建筑的建筑师,也可以选择成为在网络世界中和游戏世界中创作和建造的虚拟建筑师,传统的“建筑师”的定义正在被改变。
他们所接触的建筑教育和对空间的认知和前辈们已然不同。出生在数码技术开始大行其道的时代,成长在数码技术广泛应用的生活中,使用网络进行远程交流,玩网络游戏,他们对生活、交往、空间的理解和认知都有着独特的观点和想法,无所顾忌的探索,创造出全新的建筑形象。
在具体现实性的数码时代建筑范畴中,设计依然和建筑的实质存在相联系,不管如何复杂的建筑形体和空间,依然需要遵从最基础的力学原则,解决最基本的建筑的功能性的要求,解决物理的、生理的要求。当然,数码时代的建筑同时也要承担起对新时代的思考和设想。数码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得到了新的创作方向和不同以往的解决方法,也带来了新的审美的取向,建筑越来越轻盈、透明、开放,也变得更具有柔性、动感、混沌的特征,迥异于传统。新的具有数码时代特征的建筑将不断的挑战我们的认知,带来新的不同的形象,让人产生新的体会。
篇5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文化,时代特性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筑设计一直以来都和很多方面息息相关,想要将其分开讨论非常不容易。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怎样进行建筑创作,把握好其正确的走向,是我们一直在思索的问题,不仅要保证其具有一个建筑应当具备的所有要求,更要求其当做一个艺术品,结合地域、文化和时代特性,以此进行设计,是非常不简单的。
建筑不仅是一个地区的具象,更是当地人文环境和各种时代特征赋予其中的全面表现,世界上的建筑都无一例外渗透进其所在的环境中,不可能单独的跳脱出来,而且会受到当地气候条件、地形条件的影响,这些是影响建筑整体风格的最大因素,也是了解和分析建筑设计的一个切入点。
一、建筑的地域特征
建筑的地域特性分为得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分析。
广义上来描述,建筑受到所在区域的整体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的影响。举例而言,南方温暖湿润的气候和北方寒冷干燥的气候截然不同,这就直接影响到了两类地区的建筑风格。而在同一地区,海拔的高低差也会影响建筑的风格,山区和丘陵的建筑一定有很多差别,在广东省里,大部分地区属于岭南地带,气候属于亚热带海洋气候,光照和雨水都很充足,四季如春,因此人们都喜欢户外运动,热爱大自然,而建筑风格则偏向于荫凉、通风、隔潮,这种风格就逐渐发展成为了岭南特色,这就极大地体现了建筑设计的地域特性。
而从狭义上理解建筑设计的地域特性,主要是指建筑所处的具体地段,地形和地貌,甚至于周围城市道路的状况。这是影响每一个具体建筑的直接因素。建筑设计者应该在绿色生态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并且结合城市道路和建筑的整体风格以及便利性,也就是说,要用市政建设的角度看待建筑的设计工作,贴近附近建筑的整体风格,和周围地形地貌融为一体,往往能够更加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也一定程度上尊重了城市的发展趋势。在建筑材料、整体色调、空间布局等方面多思考、多磨合,在进行结合调整,最终融会贯通,采用技术手段提升功能,这样才能使得一个建筑物真正符合当地的建设标准,也能够成为一个艺术品。
不可否认的是,建筑的地域特性和当地所经历过的历史、人文环境有着巨大的关系,当地人民经历了什么才会表现出什么,才会在生活的各方各面中有所体现,建筑也不例外。想要设计出一个符合地域特色与特性的建筑,设计者应该深入这一地区,积极发现当地传统,不断了解人文与自然环境,找到能够和建筑相融合的因素,使得现代化的建筑更好的和历史人文相关,打通了这一渠道,建筑师的发挥空间会更加广阔。
二、建筑的文化性
建筑的文化性内容包含的更加广阔,建筑既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具体表现,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相关产出。一方面,建筑是技术,另一方面,建筑也是文化的表达和传承。要想设计出优秀的建筑作品,往往需要更加重视其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人类历史几千年,每个时代都能留下关于那个年代文化的建筑作品,帮助后人更加了解过去,也成为国家精神的见证者。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不仅组成了人类千百年来的文化系统,而且和当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文化有着紧密不可分割的联系,与此同时,这样的联系中也一定程度上无形的约束了建筑对于文化的理解和表达。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全面到来,人类的生活习惯、审美观念都得到了冲击,也逐步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最显著的,当代提倡人和自然和谐共存,人文与科技的发展不应影响到其他方面的生存,因此,建筑设计风格也趋向于多种多样。
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师,想要设计好一座建筑,应该首先对所在城市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才可以在后期具体创作中表达出想要体现出的文化内涵。言简意赅的说,需要建造怎样的建筑,就要知道建筑的实际用途,从中发掘出文化特性和审美共性,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创作。比如说,如果在学校内建造一栋教学楼,就需要统筹兼顾作为学术基地的严谨、大气的特点,结合学校历史,在进行设计创作。如果是要设计一个品牌的专卖店,就需要针对品牌的历史和整体文化内涵,结合当地建筑的整体风格,从而设计出有特色、不突兀而且具有文化内涵的建筑。
中国的建筑文化历史悠久,而且深深的被渲染上了具有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特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而且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各个地区地理环境的差异也造就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思维差异。我国的传统文化则正是由这些地方特色文化所组成的。在岭南之乡广东省,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但近几百年来因为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和海外文化的不断深入,使得其于国外很多文化有交集,造就了今天广东省的文化面貌,所以兼容性是岭南文化的一大特性。在这一地区进行建筑创作,就需要对岭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内涵进行学习和吸收,并充分释放到建筑物之中。这只是一个小例子,在创作过程中,建筑是应当有意识的对当地特色文化内涵进行涉猎和研究分析,充分了解后化为己有,然后在创作过程中再利用,创造出有文化特色,符合当地地区文化内涵的建筑作品。
三、建筑的时代性
前文已经提到过,建筑是当今社会的直接表现,既然如此,建筑作品理所应当的具备的时代特性。建筑创作应该基于当今社会的现实背景和时代特征,运用建筑手法将其表达出来,具体有科技手法、审美趋势、思想意义等等方面。整个时代的宏观主题会一定程度上决定建筑物的整体风格,只有牢牢锁定时代的发展脚步,不落后,也不过分超前,结合特点进行建筑设计,才能让建筑真正得到创新和发展。
四、结语
建筑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特性三者是具有紧密的联系的,而且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影响的。地域性本来就包括着当地的文化特性,而且也表现出整个时代的特征;文化特性则有力的表现出当地的地域特色和时代主题;而时代特性则是地域特性、文化特性的综合体现。作为一名建筑从业者,只有了解这三者间的紧密联系,不断进行自我提高和对建筑的理解,才能真正统一起这三种特性,建造出更多的优秀建筑作品。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建筑设计 趋势 数字化 非功利化 虚拟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34-02
1.前言
希腊罗马神话之Janus的神,传说中长了前后两个面孔:既可以看到前面也可以看到后面,既能看到过去也能看到未来;同时也象征回顾过去,吸取曾经的教训,瞻望未来,憧憬无限美好明天。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建筑师的角色也在变迁,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之高,时代变化的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然而回顾建筑教育的过去,在近30年,数字化在技术、文化等多方面影响着建筑设计的发展。并给建筑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未知性和可能性,而建筑教育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这种情况势必会导致我们的建筑教育与当今时代要求的脱节,这种教育模式已经产生诸多的弊病而亟待改进。建筑教育的主流传统,来自现代主义建筑那种重技务实和革故鼎新的理性精神。
2.数字时代的建筑设计的趋势
20世纪80年代,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电脑的普及,网络的扩展,人们迎来了“数字时代”,社会是一个“基于提供服务和非功利产品的社会”,数字化、非功利化、虚拟化是这一社会的显著特征。
(一)建筑设计的数字化趋势:伴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以“数字化生存”为特点的新型行为方式已经深入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由实体空间向虚拟空间的转变,同时引起建筑出现了向虚拟空间发展的趋向。人的生存空间有了极大的拓展,在原有的实体空间之外,出现几乎是无限度的数字空间,给人、建筑、城市带来巨大的活力和能量,同时也会使建筑、城市等实体发生不同程度的“解构重组”。
数字化设计,可以分成“数字化”和“设计”两部分。建筑设计的定义是指合理的组织视觉元素:功能、形体、色彩、色调、质感、光线、空间和结构造型等。这好像更加接近我们平常所能感觉到的设计(当然两种定义是从不同的范围和角度出发,之间并没有矛盾)。建筑设计其创造的过程是遵循实用美学法则的,是特殊的艺术,建筑设计的技术特性,表明了它总是受到新技术发展的影响。
(二)数字时代建筑设计的非功利化趋势:数字化的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发展也为建筑设计带来了新的语境,它的介入改变了原先传统的设计方式,其主要特征表现在设计内容的非功利性。这样的背景下,艺术的本质体现为自由的创造,非功利设计的发展使得过去功能性较强的建筑设计特质中艺术的成分越来越多,设计内容变得越来越艺术化。建筑艺术的重心已经不仅是某种有形的物质产品,而是逐渐脱离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靠拢。
(三)设计的虚拟化趋势:数字化浪潮对建筑设计影响最为明显的是设计手段的虚拟化。这种情况下,形状、构图、色彩、线条和质地等设计要素数字化后也变成了虚拟的数字信息,建筑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对数字信息的进行虚拟处理,模拟出设计构思的仿真结果,人们的一切艺术想象几乎都可变为现实,现在数字技术具备了辅助设计思考的能力,电脑可以作为重要的设计思考媒体,那么源自几百年以来的建筑设计理论和现实生活环境都将会产生质的变化。
3.建筑设计教育变革
高等教育目的人性化。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是塑造和完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作为一种生产力,在改造自然、完美自我中,推动着新的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改造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
由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科技的进步,现在培养的建筑设计的学生未来在社会中会遇上无法想象的情况和要求,这些新情况是传统建筑设计教育所不曾面对的,建筑设计教育是终身教育,建筑设计教育应围绕“人”而不是问题来组织教学。教育内容分为:人文素质的培养,实践能力培养等教学模块。
4.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人文精神修养:在后现代的社会中,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功利最大值。而作为产业教育的自然是重视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成为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忽视了人作为主体存在,训练出来的学生充其量是肤浅的“技术人”。
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在于它有自己独特的人文精神,建筑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要鼓励形成技术和人文相结合的知识体系。梁思成先生在1947年第一次为建筑系的学生讲演时,就向学生提出“住者有其房”的社会理想,为社会服务的思想不仅是做建筑师,也是做人最根本的。以世界的忧虑为自己的忧虑,以人类的前途为自己的前途。
将应试教育变为素质教育,强调美德育。当前建筑系学生普遍有着较好的理科基础,而在感性方面则有待进一步提高,这要求在教学中强化感性方面的训练,让学生用自己的感觉去思考。建筑系的美术课在这一方面可以有很大作为。当前有一种趋势,将美术课由传统的技法造型训练衍生到美学培养,由于中国学生的特点,美术课还必须对学生进行美学的教育,培养学生对艺术品的鉴赏力,同时,在广义的范畴内强调技术美学、社会美学是美学的发展。只有真正地热爱美,理解美,才能真正地进行建筑创造。
(二)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电脑及其网络技术使得人们可以在瞬间接触到浩瀚如海的知识,使得“博闻强记”对于建筑师的重要性大大下降,而独立思考、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培养变得更为紧迫和重要。批判性思考能力是指:人们在面临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来正确的辨别能力和方法,并通过解决问题而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相比之下,没有批判性思考能力的人,往往表现出:对自称掌握知识的权威不敢提出反问和怀疑;不相信理性是探究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思想充满成见和偏见。
在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由于长期以来建筑教育是以灌输式为主,教条化、简单化,学生对教师和书本唯唯诺诺渐渐弱化了自己思考的能力,缺乏丰富的想象力,个性也渐渐暗淡。最可怕的是慢慢失去了对建筑的直觉和兴趣。造成这种情况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教学体系也有责任。在教学工作中,首先要认识到学生能够也应当去主动地学习,教师则主要起一个引导的作用,对于学术问题应与学生进行探讨或组织学生探讨,而不能进行包办。另外,对学生不成熟的创造性构思不轻易做出否定,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去独立地发展,即使不成熟也不要求全责备,要科学地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的特长去创造。这就不只是使学生做一些形式的游戏和模仿立面造型那样简单粗浅的方式,而是一种开放,深入的结合个性的教育方式。
(三)专业基础修养:建筑设计包括专业学科到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以至泛专业,建筑设计人应具有较广泛的艺术历史与理论、工艺技术和文科方面的知识,同时涵盖城市规划、建筑技术、建筑物理到室内设计等专业技能,以便他们能够解决多种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
建筑设计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修养,在建筑设计训练的基础阶段,应让学生徒手的、笔绘的、模型的和电脑的表现能力都得到均衡合理的培养。一些理论课的内容也增加了生动直观的环节。如认识建筑参观,对中国建筑史中提到的一些建筑进行实地考察等。选择所喜欢的知名建筑和建筑大师的作品制作模型,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对建筑理解力。随着空间想象力的不断发掘和设计软件的运用,学生们的电脑表达水平在提高,借助于工具的模型训练也要逐步加强。在建筑设计中,图像思维表达最快捷的途径之一是手与脑的配合,学生在图面表达(包括徒手)方面的这一传统“强项”,也应将之作为一个选项保留在教学的环节之中。譬如徒手表达能力的教学训练,只要表达设计意图的目的明确,就非但不应弱化或取消,反而应当保留并增强。
5.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建筑教育的沃土。设计是一种致用之学,这决定了建筑教育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首先,建筑教育应实行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作业题目和指导教师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每个课程作业题目的设置都应明确训练意图和教学关键点。
其次,重视数字技术给建筑设计带来了巨大变革。第三,全面培养创造力,当前对建筑创造有一种较为模糊的认识,认为有了新的形式就万事大吉了,而根本不问形式是如何产生的。
创造力的培养是教育的重点,每一个人都有潜在的创造力,要给其营造好创新的环境气氛,激发其创造的欲望,满足这种人的最天然的本性,在教学方法上多用采用诱导、对话、讨论、讲评的方式去鼓励学生。若能组织一些学生们之间的讨论则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现在的建筑系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记,设计课则是老师一个挨一个地改图,要培养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发展、提升的气氛,要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自发组织活动。比如将学生组织起来,提倡学生广泛参加国内、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与一流建筑设计院校的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比拼,这样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培养学生间相互理解、相互合作。学生其实有很大的创造力,只要稍加引导就能很好地发挥。
最后,我们认为宽松的学术环境对学生的发展大有好处,打破学科建制,增加跨学科教学,培养T型通识人才;应强化创业意识教育,设置创业辅修课程,鼓励学生尝试创业,甚至允许他们失败,鼓励“从错误中学习”,“把挫折当朋友”。在现代社会的建筑设计中,建筑师扮演了不同行业总协调人的角色,必须将社会整体作为最高的业主,承担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6.结语
科学技术越是发展就越要体现人类自身存在的价值,把人的权利和自由从束缚中释放出来,对人性的关怀、对生存环境的关注,把人培养成充满爱心和对社会有高度的责任感,并有很高的文化素质,具有独立完善人格,教育应为培养这种人才创造适宜的环境。建筑教育要颂扬人本精神,我们应该变革旧的、单一封闭的建筑教育模式,建筑教育变革不应该简单地视为仅在旧的教育体系中加入一些新的因素,而应该将其看作新因素和旧因素的相互作用,并从根本上改变原有旧系统。要鼓励学生们形成开放的、科技和人文相结合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隋杰礼,王少伶. 探究引起当前中国建筑教育思想变革的因素.《新建筑》2001年04期
篇7
法隆寺保持了中国南北朝的建筑形式,尤以它的金堂、五重塔、中门以及回廊为代表。这些地方都采用了中国式的梁、柱、斗拱为特征的木结构;空间布局以“间”为基本单位,几个间并肩排列,立面构成横向的长方形;屋顶成曲面,建筑飞檐的翼角、槅扇等各种装饰细节都体现了中国建筑的特点。另外,佛塔同样在佛教传播的过程中被中国化了,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楼阁式塔和密檐式塔。尤其是楼阁式塔,一流传到日本后就成为塔的主要样式,日本法隆寺的五重塔和法兴寺的三重塔都是楼阁式塔。塔是佛涅槃的象征,绕塔膜拜是信徒最大的功德,中国佛寺的回廊就是这种教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日本寺院的回廊也是同样的道理。
这一时期的佛寺不仅注重建筑形式,还从色彩与建筑装饰上提升了美学价值。以前日本的建筑都是素色,没有加以特别的装饰。然而随着中国建筑的引进,其内外施彩的做法无疑使原来朴素的建筑增加了强烈的色彩感。如法隆寺的金堂,整个建筑的外部全部涂成了红色,栏杆和窗棂则涂成了青绿色,内部的柱、斗拱、屋内天花板也涂成了红色。建筑的木构件上还常常描绘或雕饰云气纹、莲花纹、卷草纹等装饰纹样(云气纹、莲花纹是中国传统的装饰纹饰,卷草纹则是从印度传入的)。
佛教的传入,也把寺院建筑技术与院落布局一同带到了日本,奠定了日本传统民居的基本样式。之后,日本人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将寺院加以改造,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征的日本民居。因此,可以说飞鸟时代引发了日本建筑史上的“大地震”,是日本建筑大发展的开始。
(选自《环球人文地理》 2011年第7期)
阅读练兵:
1.法隆寺是谁建的?为什么而建?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法隆寺里具体哪些地方保持了中国南北朝时的建筑形式?
_________________
3.日本飞鸟时代从哪些方面提升建筑的美学价值?
篇8
伴随信息技术推动下的新思维与新技术的发展,我国绿色建筑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需要从根本的思维、方法、技术层面上探索全新的、可操作的理论与实施方法,以解决建筑在物质、能量与信息流动过程中的脱节,解决新的绿色建筑思维与传统方法手段的脱节,实现绿色建筑的再发展。本文通过对绿色建筑再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的分析,从建筑信息化与工业化、绿色建筑碳排放系统计量、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等方面分析绿色建筑再发展的必然与可能,并探讨再发展的趋势与途径。
信息时代给社会带来了全方位、前所未有的变化,建筑领域更是如此,新的数据思维与新的信息技术促使建筑面临一场新的革命,我们所倡导的绿色建筑也将成为走向信息时代的新绿色建筑,绿色建筑也面临着再发展的问题。
那么绿色建筑再发展的核心驱动点在哪里?再发展面临哪些问题与障碍?又会出现哪些本质变化和发展趋势?笔者针对这些问题做了一些思考。
1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大数据、非线性、数字化等对传统逻辑思维提出了挑战,同时建筑能量维度与碳排放概念使得以往建筑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发生了改变,由此引发的绿色建筑内涵也发生了根本改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不同媒介在建筑全生命周期整体设计与建造思维中的作用,重新评估并重组现有建筑设计过程、生产施工过程、运行管理过程,重新建构建筑企业、部门、组织以及人员间多方协同、协作关系等,以提升信息时代绿色建筑的品质与效率。
可以肯定,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建筑业以往的粗放生产方式将会出现质的变化,精准的建筑模型和数据技术使得绿色建筑定量评价成为可能,新的发展促使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性质与结构发生转变。
1.1 绿色建筑的信息化与工业化
信息技术成为绿色建筑再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早在1999年英国就在报告中指出,5年内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英国建筑业可以节省约30%的项目成本。根据各国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信息化的介入可以将施工工期缩短15%;将建筑市场带入互联网,可以节约30%~35%的项目成本。基于上述原因,世界各国都在建筑信息化与绿色化方面进行了深人的研发与实践。
我国建筑业经过多年的高污染、高耗能、低质量、低效率发展,原有的粗放型建筑建造方式远不能适应新时期建设的需要,超过全球总量50%的建筑工程量需要寻求全新的设计建造模式,实现建设的快速高效和绿色环保,以缓解国家经济和环境的巨大压力。
信息技水与建筑工业化的结合,将成为绿色建筑再发展的个重要途径,为我国建筑行业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新的契机。然而,由于我国建筑标准化工作)带后,相应建筑部件的通用化程度低,并未充分发挥新部件、新材料以及设计建造新模式的优越性。面对快速袭来的信息革命,我们是否在思想和技水上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值得思考。
1.2 BIM与建筑碳排放计量
虽然国内外做了大量研究探索,建筑碳排放定量评价至今仍然是一个难题。然而,随着绿色建筑进一步发展,建筑碳排放计量又是必要的,BIM技术为建筑碳排放科学计量提供了新的平台。
BIM既具有整合建筑全生命周期整体设计模型信息的特点,又是一种建筑模型的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是个共享的知识资源,可共享建筑模型全生命周期的相关信息资源,并可为绿色建筑从建材生产到拆除及处理的全生命周期中的所有信息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由此可见,BIM技术在绿色建筑性能的量化计量上具有全面性和精准性的优势,能够应对情况复杂、时间跨越大的建筑碳排放的计量与评价问题。
1.3绿色建筑标准与评价的再发展
目前国内外现有关于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基本可以分为两类:市场导向型及技术导向型。市场导向型评价方法简单、易操作,但较为粗放,定量标准少,技术导向型则正好相反。在绿色建筑认识发展的初期阶段,市场导向为主的评价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思想和新技术对绿色建筑的推动和再发展,也必须有更为客观、可衡量的技术导向型的标准作为引导和评价。从目前发展形式来看,我国现行的绿色建筑标准也面临体系更新的挑战。
2建筑工业4.0
德国率先提出将工业4.0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使得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成为未来国家竞争力的焦点。该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System)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可以肯定,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是改造和提升传统建筑产业的突破口,因此,深入研究如何以信息化带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发展的当务之急。
2.1 信息日寸代德国的发展思路
德国提出的“工业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 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与合作形式。建筑产业更为显著,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这一趋势将使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制造流程的数字化以及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模块集成,将形成 个高度灵活、个性化、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
可见,随着时展,建筑工业4.0的发展目标不再仅仅是追求大量、快速的建造,而是通过全生命周期的整体设计,实现设计生产全产业链的资源智能化配置,达到高质高效、节约环保,真正实现绿色建筑个性的设计与精致的建造。2.2新型工业化的挑战与我国现状
发达国家利用先进的工业化设计建造手段,具有质量可控、成本可控、进度可控等优势,建筑综合效率大幅提高,施工周期仅为传统方式的1/3,同时,用工量也大大减少,施工现场无粉尘、噪声、污水等污染。建筑工业化作为一项成熟的技术和标准,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和应用,瑞士80%的住宅以通用部件为基础,英国达到75%以上,日本达到70%,美国住宅构件的标准化、商品化程度甚至达到90%以上。
与此相比,我国建筑业建造方式极其粗放,我国建筑量约为世界总量的50%,但工业化率仅为7%。据统计,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能耗近一半,为46.7%,建筑业牛勿质资源消耗占钢材的55%、木材的40%、水泥的70%、玻璃的76%、塑料的25%、运输量的28%。这些材料的生产需要冶炼、熔融、烧结大量的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原料、化工原料,因而建筑业也间接消耗了大量的矿产和土地资源。从我国目前的建筑业产业地位和行业特征来看,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的任务十分艰巨。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数据显示,建筑业完成总产值17.67万亿元,占GDP比例约7.03%,是国家经济支柱产业,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同时建筑业关联上下游50多个相关产业,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也导致了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步伐沉重。
然而,建筑业企业从低端、高耗、产能过剩的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转型,推进我国建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必然选择,而这需要借助信息技术的推动。
2.3发展思路与途径 以BIM为核心的建筑信息化技术为建筑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快捷、高效的发展通道。在当前我国建筑工业化与建筑信息模型相互隔离发展的状况下,应当以BIM技术为支撑,推进我国建筑实现跨越发展,由传统粗放产业迈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绿色建筑工业化。同时,以建筑工业化为载体,应当尽早实现BIM在建筑及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制造、施工、运维全过程的集成化应用。绿色建筑再发展必将走上建筑全产业链信息集成的技术路线。
这种建筑工业化是采用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开展建设项目的实施,每个项目涉及的产品、专业技术门类繁多,每个项目所承载的信息量巨大,没有合适的信息交换手段,势必无法发挥工业化的优势。结合BIM模型的信息承载能力,以可视化的BIM模型为信息交换方式,实现设计、采购、建造、施工、运维各环节协同作业,是BIM的最大价值所在。与先进制造业采用PDM/PLM进行产品数据管理和供应链协同类似,BIM还可以帮助建筑项目的所有参与方、供应商协同工作,真正实现工业化、全供应链协作的建造方式。
BIM技术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生产工厂化”“施工安装装配化”“生产经营信息化”“项目生产集成化”五个方面可以发挥巨大优势。作为一种新型的设计与建造思维方式,新型建筑工业化在设计精度、构件部品生产、施工、项目管理以及后期使用维护上都有着更高的要求,在建筑全生命周期节能上亦有巨大潜力。因此,可以说BIM是促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和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将基于BIM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应用于构建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体系中以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高效生产,是我国绿色建筑未来再发展的必然。3绿色建筑的碳排放计量与导控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多数建筑师和工程师仍然是依靠先前的经验进行设计,用粗放的方法进行建造,并没有进行详细、科学的分析与计算,因而无法保证整个建筑过程的绿色化效率与品质。对于绿色建筑,碳排放作为 个重要的指标却很难精准地计量评判。
3.1 建筑碳排放的计量问题
我国还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据世界银行估计,截至2015年我国新建筑将占世界总建筑的50%。我国已经制定了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0%~45%的目标,建筑低碳化任务艰巨,绿色建筑量化评价碳排放势在必行。
然而,碳排放计量尤其是建筑的碳计量问题,在国际上一直是学术难题,相叉寸其他领域,确定建筑碳排放基准线比较困难,基准线问题很复杂,建筑类型多,各地区也不一样。但是建筑碳交易是未来碳交易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随着建筑碳计量方法的完善和基准线的确立,建筑碳交易会成为国际碳交易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3.2基于BIM的建筑碳排放计量与评价
关于碳排放模型的研究集中在生命周期划分、碳源确定上,不同的核算边界计算结果完全不同,也没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对建筑全生命周期已有较深入的认识,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量化统计和计算方法也有一定的发展。美国bSa (building SMART alliance)对目前美国AEC领域的BIM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的应用现状做了比较详尽的归纳。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方法上,传统的线性周期评价不能满足要求,按照目前国际的认识,建筑全生命周期应该划分为如下五个阶段:建筑材料、设备及构架的开采及生产制造,建筑施工,建筑运行使用,建筑拆除及处置阶段。特别是建筑材料拆除后的处置回收阶段,往往被忽视。
德国DGNB第二代可持续建筑评估体系,首j欠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引入碳排放量的科学计算方法,其计算原则是:分别计算建筑材料在生产、建造、使用、拆除及重新利用过程中每个步骤的碳排放量并相加,形成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总量。在这个过程中,建筑信息模型发挥了核心作用。
3.3建筑碳排放的标准与引导控制
当前,由于很难给出低碳建筑的基准值,建筑碳排放模型的分析大多停留在定性的理论分析上,在绿色建筑的碳排放评价上英国和德国的探索有很大贡献。英国于2006年12月了《可持续性住房规范》,该规范针对建筑设计和旧房改造,对建筑碳排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与目标,从建筑运行、建筑维护和能源利用等9个方面对建筑碳足迹进行了评价。2008年,德国DGNB对建筑碳排放量提出完整明确的计算方法,计算单位是每年每平方米建筑排放二氧化碳当量的公斤数。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的碳排放度量指标(Common Carbon Metrics)计算方法已得到包括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内多方国际机构的认可。
中国工程建设行业协会2014年底出台了《建筑碳排放计量标准》,该标准根据我国建筑设计建造和运行管理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基于工程建设资料和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进行建筑碳排放计量的两种方法;对计量建筑碳排放所涉及的活动水平数据以及碳排放因子的采集工作,从内容范围、采集方法、来源渠道以及质量要求等方面都做了相应规定;对建筑碳排放数据核算,给出了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碳排放计算模型、相关计算参数及其选用条件;对计量结果的形式、内容等做出统一规定。该标准的出台,使我国绿色建筑碳排放计量评价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
绿色建筑再发展,需要建立建筑物碳排放计算相关数据库,用于在建筑物设计阶段对不同设计方案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进行比较分析,也可对建筑牛勿运行、改造等过程中不同方案的碳排放进行比较。此外,具备节能减排效益的新的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技术、建筑材料、建筑能源系统,其效益将可能因此量化。当前,信息技术使得建筑物碳排放计算方法或量化评价绿色建筑成为可能。
4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再发展
绿色建筑的评估已经有25年的历史,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估法是1990年由英国建筑研究所提出的“建筑研究所环境评估法”(简称BREEAM)。之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机构相继推出各种不同类型的建筑评估法,我国也于2006年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2014年颁布了新版本,但从本质上来说,定性打分指标过多,平行式结构较为简单,该评价体系还是市场引导型的。
4.1评价目标的转换
上世纪90年代初,英国率先研究制定了BREEAM,该标准简单易操作,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性,几通过评价的建筑都被认为是“对环境友好”的建筑而获得由英国研究委员会颁发的环境认定标识,进而得到政府的政策鼓励,得到开发商及用户的认可。相关的制度与建筑环境评价结合形成良性的市场效应,对生态型建筑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在信息技水的推动下,绿色建筑再发展需要评价体系目标做相应的改变,从以市场引导为主转型为技术引导为主,建筑信息技术为此搭建了实现的平台。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依托建筑信息模型,能够大大提高评价的精准性并降低评价工作的成本,到目前为止,运用仿真模拟评价手法已经完全能够发展技术导向型的评价体系。仿真技术的科学性能够极大地提高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有效避免人为的臆断和片面性,为绿色建筑的再发展提供保障。
4.2评价结构的转型
绿色建筑的再发展,评价目标的转型,需要评价技术结构的进一步发展。效益概念成为核心,例如实现绿色建筑的时间效益、成本效益、环境效益甚至文化效益等,倾向于更加综合的评判。
有关绿色建筑的环境性能的评价目前已有不少方法,如生命周期分析、生态数据库、生态模型及其他信息系统评判方法等,但很多仅从某个角度进行评判,反映某一方面的问题,绿色建筑再发展需要更加综合客观的评价体系,包括相应的技术结构,德国可持续建筑DGNB第二代评价体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针对第一代评估体系出现的问题,如缺乏技术整体性、忽视经济问题、综合使用要求及使用者的愿望等,进行了改进。第二代评价体系包含以下6方面内容:经济质量、生态质量、社会文化及建筑功能质量、过程质量、技术质量和场地质量。DGNB第二代评价体系的结构为网络结构,而非平行结构(见图1)。
从DGNB第二代评价体系可以看到以下变化。
1)涵盖了生态、经济、社会3大方面因素。
2)推出了建筑全生命周期成本(LCC)的科学计算方法,包含建造成本、运营成本、回收成本的动态计算,使’绿色建筑真正能够达到既定的建筑性能优化和环保节能目标,展示如何通过提高可持续性获得更大的经济回报。
3)评价标准以确保达到业主及使用者最关心的建筑性能为核心,如建筑能耗、室内舒适度、环境指标等,而不是以简单衡量有无措施为标准,这种方式为业主和设计师达到目标提供了广泛途径。
4) DGNB是建筑整体综合评价体系,最终效果需要看综合指标。这种科学体系有效地克服了第一代评估体系片面孤立评价技术的缺点。
5)推出了建筑材料和设备生产排放量以及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排放量这一建筑全生命周期环境评价(LCA)体系,致力于逐渐建立起一套以降低生命周期消耗为目标的材料、构件全生命检测与回收的制度。同时,DGNIB体系包含了评价建筑温室气体排放、臭氧层消耗量、减少酸雨等内容,以更有力的手段让投资者和建造者分担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
6)德国DGNB最为关键且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其过程质量一项,这一项是将整个工程项目各个环节的监督纳入评定范畴。
4.3信息技术优势的发挥
我国绿色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以往建筑模式提出革命性的挑战,需要从思维、方法、技术层面上探索全新的、可操作的理论与方法,以解决建筑在物质、能量与信息流动过程中的脱节,解决新的绿色建筑思维与传统方法手段的脱节,实现绿色建筑的再发展。
基于信息技术的BIM可以建立精确的建筑三维数字模型,提供完整的与实施情况相符的建筑工程信息库,不仅包括描述建筑物构件的几何信息、专业属性及状态信息,还包括非构件对象的状态信息,可以支持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集成管理环境。基于BIM的工程算量真正地把成本管控与设计和施工环节结合起来,能够为整个建筑的各参与方提供一个工程信息交换和共享的协同平台。
5结语
1)随着时展,绿色建筑的内涵有了新的发展,信息技术使得绿色建筑的时空认知、能量认知及文化认知有了新的高度,并建立新的联系结构。
2)绿色建筑的信息判断与记载方式发生质的变化,信息技术使得建筑碳排放等更深层面的信息获取更精准、更完整,信息记录传递更便捷。
.
3)绿色建筑的生产建造结构将从垂直的竖向结构转变为平行的网络结构,从粗放的手工+机械建造的方式,发展为信息+组装的新型工业化方式。
篇9
“建筑要为人着想。”这是卒姆托作品的共性―外观与周围的环境和谐一体,内在的功能周到而妥帖。2009年,他获得素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颁奖词不吝赞美:“谦逊和力量共存……他重申了建筑是这个脆弱世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即便获奖,卒姆托和主流建筑圈依然保持着距离,他谢绝了大部分演讲邀约,“获奖耽误了我很多时间。我必须调整自己,重新专注工作。”他的工作室建在阿尔卑斯山下人口不足1000的小村庄里。30年来,他的建筑作品只有二十余件,员工最多只有二十几位。他热爱这样的工作环境,“如果我一年里有一半的时间在出差,我一定会生病的。”
他拒绝商业化,拒绝为任何一个人的享乐而建造。“我没有为Hugo Boss的后代建别墅;也没有为一位富有的艺术爱好者建造用于摆放其收藏的别墅;我拒绝了为奥迪在全世界修建汽车展室的邀请;也拒绝了Giorgio Armani发出的在米兰搭建服装天桥的邀请。”对卒姆托来说,那将是他“生命中的4年”,他不想把它变成别人眼里的“招财宝”和“可有可无的去处”。
2007年,他为一对农民夫妇免费造了一座教堂。为了感恩上帝让他们能生活至今,夫妇俩希望在家附近造座教堂来还愿。卒姆托在附近伐了111棵树,把它们竖得像圆锥一样,然后往树上浇混凝土,把外表夯成一个棱柱体,再一把火烧了所有木头,墙面留下了树的半圆柱轮廓和燃烧后的黑色印迹。这座屋顶开口的淡黄色教堂立在一片广袤的田野中。推开三角形金属门,头顶那方明亮如神明般照耀着每个人。“只有当一个项目确实对人或城市有所裨益时,人才能享受到建筑的乐趣。”
他认为最理想的建筑能反映出“一种流动的人生”。这些建筑仿佛是这个地方与生俱来的一样,和四周融为一体,述说当地的故事,饱含人类的情感,如同拥有“灵魂”。
“灵魂”深处,是他像普鲁斯特一样对童年记忆细节的迷恋―姨妈家花园里形似汤匙背的金属门把手,脚踩在砾石地上的声响,上了蜡的橡木楼梯闪烁着柔和的光泽。声音、气味、材质、阴影和光线,他调动起所有感知。“建筑首先是生活的容器和背景,敏感地容纳着地板上脚步的节奏,容纳着工作的专注,容纳着睡眠的寂静。”
篇10
摘要:低碳经济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一个体现,低碳经济的要求是公民生活质量和文化先进的体现。作为低碳经济时代里的一个行业,建筑必须追寻一条属于它自己的道路。低碳经济时代背景是整个建筑行业发展的大环境,其必须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可持续之道,这便是低碳经济建筑之道。本文就将从时代背景的描述来看低碳建筑之道建立的必要性,从而根据当前形势提出如何在低碳经济时代开拓建筑之道的几点拙见。
关键词:低碳经济;建筑之道;公民;环境;可持续发展
一 关于建筑之道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的概述
1.何为低碳经济。
所以低碳是指较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的排放。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它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1]。
2.目前建筑之道为何样。
目前,我国建筑行业是一个高污染、高浪费的行业,其只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不关注环境的质量,不关心公民的生活质量。在部分企业中,有低碳思想的融入,但是都只是表皮的文章,没有深入和消化。
二 走低碳建筑之道的必要性
1.时代的需要。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经济飞速发展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这是一个优胜劣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对每一个行业的要求都非常严格。我国作为一个各行各业发展潜力都较大的国家,就建筑之道来讲,必须跟进世界先进的水平,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走低碳经济的道路,这样才能持续发展下去。
2.行业的需要。
建筑行业是一个对材料、环境和工作人员需求都非常盛的行业,其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不利于低碳经济概念的垃圾资源。为了使得整个行业发展的质量得到很好的改善,就必须顺应时代和行业的需求,走低碳经济发展之道。这既有利于建筑行业资源的有效配置,也有利于行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3.民生的需要。
时代在进步,公民的思想素质和文化先进程度在不断提高,公民对于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建筑行业与公民生活和生存息息相关,住房、工作和周边环境都是公民非常关注的。建筑行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环境压力,不利于公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因此,集广大民意,建筑行业是需要走低碳经济之道的。
三 如何在低碳经济时代开拓建筑之道
第一,建立健全保障制度。对于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已经是老生常谈的事情了,在对于低碳经济时代里建筑之道的开拓也不例外。低碳经济是时代先进性的表现,改背景下建筑之道的形成,必须有相关的制度来加以保障。因为对于低碳经济这个时代新兴的产物而言,它的存在是在有正反两方面的声音,而且双方都表现得非常强烈。低碳经济时代里建筑之道是一条通向光明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一定是正面的。为了能让这条道路在形成过程中拥有一个固定的、可以得到保证的平台,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加强社会全民低碳意识和监督意识的形成。我们的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社会,公民是这个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元素,公民的意识就是这个社会各种概念思想形成的源泉。在低碳经济时代里,首先公民一定要形成低碳的概念,在对概念的理解之下,形成一种意识。低碳意识的形成,加之公民对社会质量的要求,低碳的建筑之道也是必然的。对于一个事物形成了一种正面的、积极的、可促进其发展的意识,这是人类得到发展的思想根基。全民意识的形成还要包括监督意识,自身要求和他人要求的综合,才能使一中意识成为主流。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公民一定要在对低碳意识培养的同时,加强对你监督意识的培养。
第三,建筑行业要严于律己。建筑行业作为低碳建筑之道的主要控制角色而言,其必须严格要求自身。低碳是一个概念,低碳是一种行为方式,低碳是一项利润项目。低碳对于建筑行业而言,首先是一种节约能源、清洁能源的思想,其联系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是作为建筑工程进行中的一种必须作为的行为方式,其关系到社会公民的生活质量,关乎着建筑企业和行业在社会中被民心支持的程度;最后,对于企业获取利润的最终目的而言,低碳是一项可获得长期利润的项目,机遇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只有发展的巨大空间才有更多获取利润的可能性。
结束语:低碳经济是这个时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的主题,建筑行业是我国发展规模较大的行业之一,为了使得这个行业在当今时代取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道。这条道路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整个社会全民共同努力才能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