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利润范文
时间:2023-04-10 02:45: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利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模拟利润;利润模式
一、模拟利润的基本概念
模拟利润是指将成本中心的经济业务,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模拟出收入及相关成本费用,从而满足管理者对成本中心实施投入产出评价及考核为目的的一种管理方法。模拟利润表反映生产点在报告期内与自身可控责任相关的经营成果。主要报表项目包括:加工收入、原材料消耗差异、加工费用、其他业务收支净额、营业外收支净额、提取的资产拨备和资源占用费。其中,加工收入和资源占用费根据公司确定的“模拟企业核算、虚拟利润中心”需要予以模拟,其目的在于引导生产点管理者关注投入产出效益、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原材料消耗差异用于反映各生产点的原材料消耗水平,鼓励生产点管理者通过强化管理,降低消耗、控制成本;加工费用包括燃料动力费、维修费、工资及工资性费用、业务招待费、办公差旅会议费、租赁费、劳务费、坏账损失、存货盘亏毁损报废、其他费用;提取的资产拨备则用于揭示可能存在的资产风险,真实体现各生产点的收益水平,以提示生产点管理者关注并及时处置风险资产。
二、主要的财务指标
模拟利润中心运行后,各生产点财务考核指标包括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三类。同时,根据指标的综合程度分为主指标和辅助指标,主指标综合反映生产点的经营成果、营运及资产管理水平;辅助指标是影响本类主指标结果的关键因素指标,体现专项管理重点。(1)偿债能力指标是指企业用其资产偿还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的能力。企业有无支付现金的能力和偿还债务能力,是企业能否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关键。主要有: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通常,该指标在200%左右较好);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通常该指标在100%左右较好);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股东权益比例=股东权益总额/资产总额。(2)营运能力分析指标,主要指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率与效益。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率主要指资产的周转率或周转速度。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益通常是指企业的产出额与资产占用额之间的比率。主要有: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余额;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流动资产余额;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资产总额。(3)盈利能力分析指标就是公司赚取利润的能力。主要有: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资产报酬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每股利润=(净利润-优先股股利)/流通在外股数;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场价格/普通股每股收益。了解企业的这些指标能够考核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的好坏,可以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便于管理者分析企业盈利能力变动的主要原因,有利于管理者及时采取开源节流的措施,并且分析企业现行利润模式存在的不足。
三、三种主要的利润模式
(1)古老利润模式。古老的利润模式是最低级的盈利模式,它的前期投入的成本全部由企业或者个人承担,客户就是他们的单一、直接的消费群体。例如:在街上摆摊的、开着农用车出来卖西瓜的等等,这些都属于古老的利润模式。这种利润模式一般在企业中很难存活。(2)传统利润模式。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消费者的需求不断的变化,一部分生产企业由于竞争的压力及产品质量达不到要求逐渐衰弱,很多流通企业不得不与新的供应商进行谈判,在一定的程度上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成本及经营风险。传统的利润模式的盈利来源主要是同通过采购人员的低成本采购,然后将高于成本的价格卖给顾客来实现利润。还有就是通过提供一些简单的服务,如:房屋租赁、汽车租赁等等获取利润。(3)现代利润模式。现代利润模式主要是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企业不仅要在产品质量上把关,还需要很好的服务素质。美国著名的物流专家马丁·克里斯多弗曾经说过“现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创建一个基于网络的、对市场非常敏感的、虚拟的、整合整个服务过程的敏捷供应链才能以更快的速度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要,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优势”。现代的利润模式采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建立强大的分销网络,根据不同消费者的爱好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同时通过网络把采购、加工、配送等环节组织成一个完善的供应链,大大增加了市场的诱惑力,并且增加了售后服务活动,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
四、传统利润模式的不足
(1)利润来源单一。介绍传统利润模式的时候就提到了传统流通企业的利润一是通过采购,再将高价格的成品卖给顾客;二是采取一些简单的服务赚取利润。这种模式利润来源单一,因而企业获取的利润不大,不能形成规模,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2)企业规模受限制。传统流通企业的利润来源单一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规模。随着经济市场的不断加剧,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利润来源又很单一,直接导致有些企业只能降低价格出售给消费者,但是企业得到的利润有限,这种情况下怎么会考虑发展企业规模呢?(3)经营成本较高。传统流通企业利润模式一般都有自己的物流工具和仓库,但是自己的物流及仓库都具有限制性,如果没有第三方强大的物流来支撑,那么流通企业利润将会失去很大商业机会,并且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因此很多企业的开放力度不够,因而其发展规模也会受到影响,经营成本自然会高,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利润。
五、创新现代企业利润模式
要创新企业利润模式,首先我们应该分析企业财务指标,如果企业内部存在了很大的财务问题,那么创新企业利润模式就失去了意义。如果企业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都小于0,并且资产报酬率小于1,那么企业首先就要找出到底是什么出现了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找到一个适合企业的创新利润模式。创新利润模式的主要特征:(1)以消费者为中心。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全球经济的发展,消费者也在不断的多样化,他们开始追求多样化、高质量、高服务等等。企业的经营理念不断的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宗旨,不断的满足消费者提出的要求,来达到利润的突破。(2)完善售后服务。现代的消费者不仅在产品质量上很重视,对于产品的售后服务也非常看重。因此很多企业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也在不断的增加产品售后服务,完善产品售后服务,为企业创造新价值。(3)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新型战略合作关系。现代流通企业利润模式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消费者的爱好为基础,流通企业通过分销网络进行采购、加工、配送等一线活动,帮助生产企业转移产品价值,形成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4)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是一个很神奇的平台,聚集了高人气的消费者,企业通过借助高人气的互联网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大大满足了企业量的需求,增强了整个市场的竞争能力,使整个市场一起竞争,一起进步,实现共赢的局面。
六、烟草行业创新利润模式的途径
烟草行业是特殊的商品流通企业,垄断经营,和其他商品流通企业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也有特殊的地方。主要有:(1)转变传统经营理念。传统的经营理念,烟草行业的客户群很单一,地方固定的烟草店成为烟草公司的单一的经营理念。“团购”、“订单”等等活动开始成为烟草行业转变传统经营理念的尝试。(2)加快现代化物流。目前,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物流分销不平衡,各地的烟草行业出现发展不平衡、不统一的问题。有的地方投入的与销售的不能形成配备,例如:有一部分消费者怕在一些烟草店买到假烟,就要信誉好的苏果超市买烟,但问题是苏果超市一般都不售整条整条的烟,只一包一包的卖,因为他们要保证产品有的卖,而不考虑顾客的需求量,这样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抑制了烟草行业的发展。在这里我并不是强调要消费者大量购买香烟,因为吸烟有害健康,国家也不支持这样的做法。我强调的是烟草行业物流的分销不平衡,必须按照地区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消费者的需求,合理安排烟草的分销。(3)加强内部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化能够为企业带来很大的“无形效益”,很多信息技术落后的流通企业无法适应未来激烈的竞争。而烟草行业有这个能力加强内部信息化建设,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打造属于自己的信息平台,属于客户的交流平台。为企业的利润模式提供一个强大的后盾。
七、Iphone的利润模式
苹果集团即将推出一款新型的Iphone手机,与第一代和第二代不同的是,这一款手机将拥有更快的网络接入速度,并且售价将会降低。但是每一台Iphone手机都会配置一个CODE,只要手机使用通话功能,那么这个CODE就会被激活,移动公司将根据话费与苹果集团进行分红。这样苹果集团将会增加Iphone手机的销售量,但是利润就需要与移动分享。但是这种模式达到了非常理想的双赢模式,消费者花低价格买到了高配置的手机,苹果集团的销量也提高了,而网络垄断的移动公司也得到了客观的效益,前景非常好。这种模式能不能引进中国呢?如何引进?双赢模式是所有企业梦寐以求的利润模式。想一下,如果也按照这样Iphone的利润模式一样,将电冰箱的售价降低,但是在里面配置一个时间计时器,只要消费者使用,那么这一部分的电费将于该电冰箱的厂家分红。这种想法可行吗?首先这种利润模式的受益者是该电冰箱的厂家和消费者。但是要提出的是:第一,电力机构是国家的垄断机构,跟移动公司不一样,它不可能参与这种盈利模式。第二,在电冰箱内配置电费的时间计时器,国家不支持这种做法,因为从小我们就学习要节约用电,浪费一度电就相当于消耗0.124KG的煤,而这个利润模式是在促进煤炭消耗。所以这个想法是不可行的。这个例子是要说明我们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去制定符合自己的利润模式。模仿其他的成功模式,并不一定能得到相应的效果。
总之,现代企业的利润模式首先要通过财务指标等分析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各自的特点,再借鉴一些成功利润模式,制定属于适合自身发展的新型利润模式,不断的摸索不断的总结,让企业实现更大的效益,成为成功的榜样。
参 考 文 献
[1]黄清婷.浅谈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对企业资产及利润的影响
[J].现代商业.2011(24)
[2]邱琳.浅谈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盈利策略[J].中国商贸.2011(25)
篇2
【关键词】:国有企业赢利亏损银行坏帐政府职能国民利益
——八年来,赢利的非金融类国有企业赢利额近五万亿之巨,超过1999-2001年三年合计的国家财政总收入,却根本没有上交过国家财政作为国民的公共开支。
——八年来,国有亏损企业亏损额一万多近两万亿元,相当于1997和1998两年合计的国家财政总收入。
——多年来,国有商业银行为国有企业转制承担巨大代价形成巨额不良贷款,需要3万亿元人民币(3600多亿美元)才能帮助银行全面纾困。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国有企业,从经济恢复时期到“五五”时期(1950-1980年)合计,国有企业利润上交国家财政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被誉为改革开放元年的1978年,国有企业利润上交国家财政571.99亿元,占国家财政收入的50.5%。但到了1985年,国有企业利润上交国家财政下降为43.75亿元,只占国家财政收入的2.2%,反而需要国家财政补贴企业亏损507.02亿。1993年,国家财政补贴国有企业亏损411.29亿,国有企业利润上交国家财政仅49.49亿,仅占4349亿国家财政收入比例1.2%。从1994年起,国有企业就同非国有企业一样只缴纳税金,再没有将利润上交给国家财政。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资产中涉及数额巨大的亏损项目核销以剥离包袱,不断“做大做强”并强化垄断地位等,利润不增加。本文以1998-2005年八年来的相关资料和数据分析:
一、国有企业的利润、亏损与财政补贴
2005年国有企业利润总额9047亿元(国有企业利润总额为赢利企业赢利额减亏损企业亏损额,而且不包括金融类国有企业,下同),同比增长25%,再创历史新高。其中中央企业就占6413亿,占国有企业利润总额的七成以上,而且大部分是垄断性企业。以中国石油为例,继2004年利润总额1100多亿元后,2005年利润总额达1756亿元,占中央企业实现利润总和的27%,其上市公司以1333.6亿元净利润,成为亚洲最赚钱的公司。地方国有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634亿元,同比增长20%。2006年上半年中央企业实现利润3516.5亿元,增长16%。
2003年4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以来,国有企业不断要“保值增值”和“做大做强”,利润不断攀升,2003年实现利润总额5000亿元,2004年实现利润总额7368.8亿元。从1998-2005这八年,国有企业的利润总额合计3万多亿元。如果分开算,则这八年来,亏损企业亏损额一万多亿近两万亿元(相当于1997和1998两年合计的国家财政总收入),赢利企业赢利额就近五万亿元(超过1999-2001年三年合计的国家财政总收入)(表1)。
表1、全国国有企业赢利亏损状况(单位:亿元)
年份企业户数(万户)赢利企业赢利额亏损企业亏损额利润总额
199823.83280.23066.5213.7
199921.73290.72144.91145.8
200019.14679.81846.02833.8
200117.44804.71993.62811.2
200215.95588.81802.53786.3
200314.67589.12819.84769.4
200413.610429.43060.67368.8
20052.9747310269047.0
合计----47135.717759.931976
说明:1、1998-2004年的数据来源于《中国财政年鉴2005》。
2、2005年的数据为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资料,其中赢利企业赢利额和亏损企业亏损额并非是全部国有企业,只是2.9万户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而9047.0亿元利润总额是全部国有企业。
3、加上其它非金融国有赢利企业的赢利额,则可推算出八年来全国国有赢利企业赢利额将达五万亿元。
对于国有企业近年利润大增,根本原因就是能源资源价格的持续高涨和对市场的高度垄断。2004年国有赢利企业赢利额10429.4亿元中,仅6家国家垄断的石油石化和电信行业就占赢利额的70%。去年仅汽油涨价一项,消费者就多掏了427亿元给中石油,占其全年利润的近1/3,如果加上柴油、航空煤油和天然气,那么中国石油1333.6亿利润中有近600亿元是下游企业和老百姓贡献的[1]。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大巨头拥有国内原油90%的开采权,集开采、进口、加工、批发、零售于一身,是承担着“政策”并给予行业垄断特权的企业,拥有绝对的垄断地位。
国资委李荣融主任在论证石油、电信、电力等国企“几乎没有垄断”时,有一段著名的话:“国有企业搞了半天,它是国家的,它是人民的。所以,它所获得的盈利都是为人民谋利益的”。然而,这八年来,国有赢利企业的利润就近五万亿元,相当于1999-2001年三年合计的国家财政总收入,却没有上交国家财政来为人民谋利益。反而,这八年来,国家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国有企业的增拨企业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三项费用、填补企业亏损补贴合计就达一万亿元(表2)。
表2、国家财政用于企业的支出(单位:亿元)
年份增拨企业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三项费用企业亏损补贴小计
199842.36641.18333.491017.03
199956.41766.05290.031112.49
200071.06865.24278.781215.08
200122.71991.56300.041314.31
200218.97968.38259.601246.95
200311.951092.99226.381331.32
200412.441243.94217.931474.31
合计235.96569.341906.258711.49
资料来源:《中国财政年鉴2005》P337、P342
说明:1、2005年没有具体数据资料,但不会低于2003年的幅度,则合计就达到一万亿元。
2、挖潜改造资金和三项费用也有用于非国有企业,其它两项全部用于国有企业。
二、国有商业银行为国有企业转制承担巨大代价
钟伟(2004)分析出:国有企业运用廉价资金,给中国银行体系带来的损失每年在1500-1700亿之间。这还不包括本应由市场定价,但却被作为国债建设项目配套资金而占用的银行资金的损失部分。合计存款人损失和银行损失两项,资金定价和配置的非市场化至少带来了每年2000亿左右的直接损失。
随着转轨过程中的国有企业的效益不断下滑,导致银行的大量贷款沉淀形成巨不良贷款,但由于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及相关政策,国有企业不能大面积破产,国有商业银行还得承担着大量政策性或准政策性业务,继续维持企业生存。1994年为例,四大国有银行当年的贷款总额为四万亿元,其中70%以上贷给了国有企业,即银行向国有企业的贷款额为2万8千亿元。[2]
国有银行的贷款对象一向有以所有制性质划分的传统,国有银行贷款给有国家及政府背景的国有企业觉得较为“安全”,而且以非国有为主的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难以形成放贷的“规模经济”效果,再加上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的赢利能力加强,国有银行也实行商业化改革,建立起以利润指标为核心的多目标考核制度,其贷款对象则重点以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赢利企业为主。以短期贷款为例,2001-2004年国有独资企业短期贷款在占国家银行短期贷款总额比例平均为73%(表3)。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贷款的倾斜在此可见一斑。
表3、国家银行对国有企业短期贷款及比例
项目20002001200220032004
国家银行短期贷款总额49242.143679.845800.6747987.4646164
其中国有企业短期贷款合计34041.833911.534673.5334746.0732691.41
(1)工业贷款15657.715763.216745.3817639.0717400.71
(2)商业贷款16958.516463.515760.1215168.8314079.9
(3)建筑业贷款1425.61684.82168.031938.171210.8
国有企业贷款占短期贷款比例69.1%77.6%75.7%72.4%70.8%
说明:1、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5》(国家银行人民币收支情况表)。
2、根据林毅夫(2003)的研究,年鉴对短期贷款进行详细分类,包括工业贷款、商业贷款、建筑业贷款、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三资企业贷款和其它短期贷款八项。认为前三项之和即工业贷款、商业贷款、建筑业贷款合计基本上可以代表“国有独资企业贷款”。
2000年之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被视为机密,从未对外披露。但事实上,被称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本的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在上世纪末已形成了一个惊人数字——1999年不良贷款余额高达25027.47亿元,因而在1999年为启动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铺路,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并且剥离14291亿的四大银行的不良资产;2003年一次性注资450亿美元外汇储备给国有银行,年底在对中、建两行注资进行股份制改造时,核销了建行569亿元、中行1400亿元损失类贷款;2004年将建行1289亿元、中行1498亿元的可疑类不良贷款以50%的价格剥离给信达资产管理公司;2005年5月中旬工商银行2460亿元损失类不良贷款被等值剥离给华融资产管理公司;2005年6月工商银行4590亿元可疑类贷款按地区分为35个资产包,出售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施华强,2005)。这样,陆续通过注资、核销和剥离的资产合计近3万亿元。
然而,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承担处置银行剥离的巨额不良资产的责任,具有浓厚的政策性背景,对于国家财政或国有资产来说,始终还是“左袋转右袋”,正如以往建立股市主要为解决国有企业困境一样,结果却还未达到初衷目的。
2005年的审计报告更暴露出处置不良资产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违规剥离和违规收购不良资产、违规挪用资产处置回收资金为职工谋利或公款私存,造成回收资金损失等。这次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抽查审计中,抽查资产5544亿元,共查出各类违规、管理不规范问题和案件线索资金715.49亿元,占抽查资金的13%。[3]根据各资产管理公司公布的资料计算,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已承接的不良贷款共11806亿元,根据中国银监会公布的数据,至2006年一季度末已处置不良资产8663.4亿元,现金回收率20.46%,回收现金仅1766亿元,资产(包括非现金资产)回收率24.2%(表4),那么,不良资产损失则是6567亿元。如果按已承接的11806亿元不良贷款计,则只能回收现金2400多亿,资产损失则是近9000多亿;如果按不良贷款余额25027.47亿元计,则只能回收5000多亿,资产损失将近20000亿元。
表4: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情况表(单位:亿元)
资产处置情况2004年末2005年末2006年一季度末
累计处置6750.68397.58663.4
其中:现金回收137017661805.6
阶段处置进度53.96%66.74%68.61%
资产回收率25.48%24.58%24.20%
现金回收率20.29%21.03%20.84%
说明:1.累计处置指至报告期末经过处置累计回收的现金、非现金和形成的损失的总额。
2.阶段处置进度指累计处置总额占购入贷款原值的比率。
3.资产回收率指回收的现金及非现金占累计处置总额的比率。
4.现金回收率指回收现金占累计处置总额的比率。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网站2006-04-24。
/mod_cn00/jsp/cn002013.jsp?itemid=9&type=1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施华强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从剔除政策性剥离因素和分类方法等影响后的不良贷款余额来看,2000年达到3.7万亿元的高峰,在此后的5年里,一直在3.6万亿元的高位徘徊,也没有明显减少。这表明,1999年以来,账面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的明显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两次政策性剥离(施华强,2006)。中信银行行长陈小宪指出:“根据最接近现实的估计,帮助银行全面纾困,需要3万亿元人民币,该数字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0%。这将使中国的财政状况严重恶化,政府举债总规模将会从目前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30%的较低水平,上涨到70%。如果将养老金欠账包括在内,全部政府借债的总规模将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35%”。[4]而据标准普尔估计,中国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若要冲销呆坏帐,所涉及的开支可能达6000亿美元。
从以上数据可知,国有商业银行为国有企业的亏损和转制承担巨大代价所形成巨额不良贷款的严重影响。2007年,我国银行业即将全面对外开放,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显得更为迫切,巨额不良贷款成为最大问题之一。
三、国有垄断企业的“剥削”
国有企业一方面通过垄断获取不断攀升的利润,另一方面却存在巨大的资产损失。在2003年,中央企业就共申报核销资产损失3178亿元人民币。这相当于9.2万亿元资产总额的4%左右,3.2万亿元净资产的9.9%。加上财政部已核准的近1000亿元损失,央企共计核销损失达4000多亿元。而在过去几年中,四大商业银行也共计核销损失接近2万亿元[5]。2004年中央企业清产核资共清出各类资产损失高达3521.2亿元。对此,专家学者认为这只是全部国资损失中的冰山一角......[6]。2005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亏损企业的亏损额再创历史新高,亏损额1026亿元。
另外,从1994年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起,国有企业已经没有向国家财政上交利润,其依据是1993年底颁发1994年实施的《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规定,“作为过渡措施,近期可根据具体情况,对1993年以前注册的多数国有全资老企业实行税后利润不上交”的办法。[7]但实施起来却是所有国有企业和其他非国有企业一样只缴纳税金,所得利润甚至是通过行政垄断所得利润就没有上交作国家财政收入。
而对于非公有制企业的财政贡献,“从‘十五’末年税收数据看,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及联营企业中的国有控资企业、股份公司中的国有控股公司、涉外企业中的国有控资企业)完成税收收入13235.90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43.7%”。[8]则非公有制企业占全部税收收入超过一半。
一方面是多年来国有企业的巨额资产损失和国有商业银行为国有企业的亏损和转制承担巨大代价,需要属于国民的公共财政资金填补漏洞;另一方面是垄断的国有企业利润额大增,却已经和其他非国有企业一样,只按法律法规上缴税收而没有上交利润给国家财政;再一方面是由代表投资者及所有者(国民)的管理部门制定垄断措施由投资者及所有者(国民)的高价消费来获取所谓的“高额利润”,出现企业所有者的企业“剥削”企业投资者及所有者的现象;再另一方面是非公有制企业受不平等的“国民待遇”,及垄断的国企行业职工待遇高于其他行业造成的收入不均。而且对于包括像两大石油巨头的国有(控股)等资源性垄断企业因在境外上市,中国的资源性收益还流出境外,利润却没有分给最大股东(国民)。因此可以这样说:用投资者自己的投资,开采投资者自己的资源,再以垄断高价卖给投资者,获得的垄断利润投资者却不能全部分享,出现企业所有者的企业“剥削”企业所有者的现象。[9]
现存的国有企业要靠政府庇护下成为享有特权的企业,通过非市场的手段获得稀缺资源进行垄断经营,则会伤害其他市场主体及国民的利益,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就难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也许会停滞不前,政府也因此难以从对市场的干预中脱身,实现真正的职能转变。
四、国有企业及其政府部门的职能错位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的全部财政收入都来自于国有经济,不过结果并没有将中国经济带上快速运行的通道,反而成为财政难以承受之重,上个世纪90年代,国家财政对国有企业的亏损补贴一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20%(1985年企业亏损补贴507.02亿,占当年财政收入2004.82亿的25%;1989年企业亏损补贴598.88亿,占当年财政收入2664.90亿的23%),从1985年—2004年,国家财政支出用于企业亏损补贴共6357.4亿元。如果国有企业在一般竞争性领域有比较强的赢利能力,也许就不会轻言痛苦的“国退民进”了。
1990年代中期以前,我们一直采取代价高昂的靠养企业来养人的思路,采取的是低工资高就业的方法,并对失去活力的企业输血,需要国家给予财政补贴和形成银行巨大不良贷款,始终需要国民来共同承担。直到90年代后期才开始实施下岗分流,减轻企业负担,但却没有同步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让这些对国家做出贡献的下岗职工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利益受损。所以,“和教育、医疗卫生领域的情况一样,这样的问题与其说是由于把国有企业职工推向了劳动力市场,不如说是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发育不够。指望靠维持国有企业来防止职工下岗失业,其实不过是主张继续使用一种低效率的补贴制度而不是转向另一种效率更高一些的补贴制度”(张春霖,2006)。事实上,国有企业将下岗职工推向市场减负后的利润大增,却没有以此建立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机制,这并非是国有企业改革之错,而本身是政府公共服务与公共治理方面的缺失。
而在国资委成立以来,“要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并且提出“央企不能在规模上进入本行业前三位,就要进行重组。”出现强化国企垄断地位的动作,国资委的权力和国有企业正迅速“膨胀”,不断扩张的国有垄断企业及其节节攀高的垄断利润,影响着中国经济的“生态”。但是,国有企业及其政府主管部门,从职能上应该要保障国民的利益,国有企业出现亏损需国家财政补贴,国有企业及其政府主管部门通过非市场的手段获得稀缺资源进行垄断经营获取垄断利润,会伤害其他市场主体及国民的整体利益,不能保证国民利益最大化,存在政府部门及国有企业职能的错位问题。
现代政府一个公认的职能,是建立和维护支撑市场机制的制度基础设施,为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提供公平的环境,难道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最终结局就是要形成垄断性国有企业?政府如何实现真正的职能转变?
五、国有企业的效益指标及利润去向问题
我国的国有企业一直拥有庞大的经营资产,2004年资产总额达21.6万亿元,但一直以来,效益并不理想,如1998年合计的净资产利润率为0.4%,销售利润率为0.3%,总资产利润率更低至0.16%,多年来国有企业的亏损面平均超过45%(表5)。
表5:全国国有企业效益指标(单位:亿元)
主要指标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
汇编户数(万户)23.821.719.117.415.914.613.6
资产总额134779.9145288.1160068179244.9180218.9199709.8215602.3
净资产总额50370.753813.257975.661436.266543.170990.876763.2
销售收入64685.169136.675081.976355.585326100160.9120722
利润总额213.71145.82833.82811.23786.34769.47368.8
盈利面(%)31.346.549.348.850.147.448
资产负债率(%)65.565.4666564.865.965.7
总资产利润率(%)0.160.791.771.572.12.393.42
净资产利润率(%)0.42.14.94.65.76.79.6
销售利润率(%)0.31.73.83.74.436.1
资料来源:《中国财政年鉴2005》P384
虽然国有企业的效益并不理想,但其庞大的资产及所产生的利润对经济的影响不能忽视。多年来,国有企业存在的行业,一般是政府频频干预管理及限制准入的行业,人为制造出短缺与过剩。每当宏观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后,出现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瓶颈”约束,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这种局面的出现,有技术方面的原因,如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需求量大、周期长等,但更多的还是体制问题。一方面,这些行业内的国有企业不能对需求作出积极而正确的反应,这一点与其他行业内非国有企业的市场反应行为相比较时会看得很清楚;另一方面,这些行业仍在较大程度上处在行政性垄断之下,行业外的能够作出积极反应的投资者难以进入(刘世锦,2005),形成不断的“短缺——加大投资——过剩——压缩投资——再短缺”的循环,既造成周期性的经济过热和经济起伏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资产中涉及数额巨大的亏损项目核销及其它负担的包袱剥离,并提出“要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国有企业‘做大做强’”,不断扩张国有垄断企业,其利润相关效益指标也节节攀高,国有赢利企业赢利额由1998年的3280.2亿增加到2004年的10429.4亿。但利润主要集中在石油、石化、电信、烟草等国家垄断行业。如2004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宝钢集团、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7家公司实现的利润,就占到了全部中央企业利润的78%,其中6家是国家垄断的石油石化和电信行业。其中盈利继续向中央企业集中,如2005年中央企业实现利润6413亿元,占国有企业利润总额的七成以上,利润排序前10名的中央企业实现利润占全国国有企业利润总额的55%。
但是,从1994年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起,根据有关规定国有企业就没有上缴利润作国家财政收入。既然国有企业利润没有向国家分红,则所获利润主要去向就是转为所有者权益留在企业里,即除了部分作流动资金和支付非国有股东股息(如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333.6亿元净利润,支付非国有股东股息为14.86亿)[10],以及部分作企业内部的(高)福利后,大部分用作新增投资。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为例,从2000-2003年,四年的净利润合计为954亿元,但2004年的固定资产却比2000年增加了934亿,[11]这就说明了大部分的利润转为固定资产投资,国有垄断企业既然具有来自垄断所带来的高投资回报率的“超额利润”,又不用上缴,转为固定资本投资是主要渠道。表5数据可知,全国国有企业户数从1998年的23.8万户减少到2004年的13.6万户,但净资产增加了2.6亿元,资产总额却增加了8万多亿元。
多年来国有经济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投资比例一直最高,1995年占54.4%,2000年是50.1%,均超过一半,2001-2004年分别是47.3%、43.4%、39%和35.5%,[12]虽然未过半但仍占比例最大。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604亿元,其中,城镇投资75096亿元,仅在城镇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就达40047亿元,占全部城镇投资的53.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5.2%,比1999年多出近3万亿元。2006年1-7月,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完成44771.01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是20878.50亿元,占46.6%,[13]这两年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固定资产投资正在膨胀。
笔者根据《中国财政年鉴2005》和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计算,1998-2005年,国有赢利企业赢利额合计近5万亿之多,这些相当部分转为投资,国有企业利润转化为投资是造成投资率过高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公司法》规定,企业利润在企业内拥有自由支配的权利,那么国有企业属于国民的资产收益就可能被企业化、部门化,甚至那些境外上市的资源性企业,会导致中国的资源性收益还流出境外,侵蚀全体国民的利益。而事实上国有企业不可避免地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将利润隐藏或以工资福利及奖金等形式分配,形成国有企业职工普遍的高福利。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等行业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福利待遇上的差距,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14]导致社会收入差距过大。特别是垄断国有企业,通过垄断方式而并非通过市场竞争获取垄断收益,造成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六、国有企业分红充实社保基金
笔者认为,由于目前存量的国有资产中,一是来源于国有土地和矿产资源,二是对农村“剪刀差”的积累,三是以往从现收现付的保障机制转向基金积累制前的退休和参加工作未退休的职工,他们在过去的工作年限所积累的养老金及相关贡献实质上是转化在存量的国有资产中。国有企业资产既然属于全民所有,则必须为全体国民服务。社会保障是典型的公共物品,政府也必须提供。虽然个人自我保障解决了大部分养老问题,但政府的养老金历史欠账依然有几万亿之巨,这还仅仅是对工人的欠账,如果把对农民的欠账也统计在内,则政府的隐性负债将会是一天文数字。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已成为现在经济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15]国有企业利润承担对全民社会保障的义务,具有现实可能和意义。
现在,我国中央企业大约有12万亿资产,2004年全国13.6万户国有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368.8亿元,其中中央直管企业集团实现利润4673.1亿元,占全部国有企业的63.4%。2005年我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突破9000亿元,比上年增长25%,两年翻了一番。中央企业实现利润6413亿元,占国有企业利润总额的七成以上。因此有必要也有条件将部分利润上缴,充实全国社保基金,并建立全国统一的覆盖包括农村居民的全国性基础养老金保障制度。
2005年5月,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指出,在一定假设条件下,按照目前的制度模式,2001年~2075年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收支缺口将高达9.15万亿元人民币。[16]
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减持办法》),决定国家拥有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向公共投资者首次发行股票时,均应按融资额的10%出售国有,减持国有股收入全部上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根据《减持办法》,社保基金的主要来源是中央财政预算拨款、国有股减持收入和彩票公益金收入等,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同年10月被迫叫停,使社保基金失去了主要资金来源。
目前,仅养老金历史欠账就有几万亿之巨,但是,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及《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的实施,其转让的主体主要为外资和民意企业,正加快企业国有产权的转让速度,如果全国社保基金不能从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获得资金,将会失去一个重要的机会。因此,可以重新考虑国有股减持补充社保基金改为直接划拨的办法。
2005年我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突破9000亿元,如果按照一般国外的盈利水平的1/3折算,应该有4000亿的红利上缴;按2/3折算则有6000亿。这些资金将弥补相当部分的基本养老保险的收支缺口。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已从“现收现付”的保障机制转向基金积累制,但目前仍然存在社会保险覆盖面过小而需保障面广、城乡差异悬殊和社保基金严重不足等问题,社会保障制度严重滞后,因此,有必要把准备减持的国有股直接划拨给社保基金,社保基金作投资者直接(长期)持有,甚至可以将准备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部分股份直接划拨给社保基金,使社保基金成为战略投资者,既避免国有股减持对股市造成冲击,有利于保持重点国有股权的长期持有和改善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并获得资本增殖和股息收入充实社保基金。长远而言,也可考虑逐渐将所有的企业国有资本划转给社保基金持有,由社保基金行使国有资本的股东职责,并以此建立全国统一的覆盖包括农村居民的全国性基础养老金保障制度。
七、结束语
这八年来,全部国有企业赢利总额减亏损总额后所得的利润总额为3.2万亿,赢利企业赢利额近5万亿元。按照1993年《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在“配套改革和其他政策措施”中,已经规定“逐步建立国有资产投资收益按股分红、按资分利或税后利润上交的分配制度”,但十多年来却一直没有实施过。
多年来,国有企业巨额亏损需要国家财政填补,获得的利润(包括垄断利润)却根本没有上交过国家财政作为国民的公共开支,这是对“国有企业搞了半天,它是国家的,它是人民的。所以,它所获得的盈利都是为人民谋利益的”的讽刺。因为事实是:国有企业“搞了”这十多年,所获得的盈利根本没有上交国家财政来为人民谋利益,反而为了维持国有企业和为国有企业转制,国家财政不断为国有企业投入和补贴,造成国家财政的严重负担,国有商业银行承担巨大代价形成巨额不良贷款,严重影响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的推进。现有国有企业更有进一步强化其垄断地位之势,影响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
国有企业既然是属于全体国民所有的企业,则必然要为增加国民福利服务,而不能知识让为少数人受益。对于包括金融行业的所有国有企业,历年来究竟有多少资产损失?国有垄断企业对国民整体福利影响究竟有多大?如何处置政府、国有企业利益与国民利益的关系?这些都值得进行具体的研究及制定具体的措施。
目前,国有企业利润向国家分红即将实施,但具体方案仍未决定。笔者认为,国有企业利润完全应该纳入国家财政收入之中,作为政府对国民的公共福利开支,这应该成为必然。
参考文献:
1、《中国财政年鉴2005》[M].中国财政杂志社,2005年12月.
2、林毅夫、李志赟.《中国的国有企业与金融体制改革林》[EB/OL].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download/2649-1.pdf,2003-10-06.
3、钟伟.《警惕“新双轨制”!》[N],《南方周末》2004-12-09.
4、施华强.《国有商业银行账面不良贷款、调整因素和严重程度:1994—2004》[J].《金融研究》2005年第12期.
5、信达资产管理公司金融风险研究中心.《中国不良资产市场发展报告概要》、《中国银行业不良资产成因及对策研究概要》[EB/OL],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网站:/news/2006-01-05_714473_2629824.html
6、张春霖.《公平何处求?》[J].《比较》23缉.中信出版社,2006年3月.
7、刘世锦.《垄断性行业改革如何深入》[J].《宏观经济研究》,2005年第3期.
---------------------------------------------------
注释:
[1]《中石油赚钱咋忘了咱老百姓》,《现代快报》,2006-03-22,A30版.
[2]林毅夫、李志赟:《中国的国有企业与金融体制改革林》。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网,/download/2649-1.pdf,2003-10-06
[3]李金华:《关于2005年度中央预算执行的审计工作报告》.审计署网站,2006年06月28日.
[4]陈小宪:《中国的银行改革出了什么错?》.《中国经济周刊》2006年第十二期.
[5]顾瑞珍:《谁该对巨额国有资产“蒸发”负责?》.新华网,2005-03-04.
[6]杨大鹏、熊贝妮:《3500亿国资流失只是冰山一角》.《经济参考报》,2005-11-08.
[7]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国务院(93)国发第085号,颁布日期:1993-12-15,实施日期:1994-01-01.
[8]国家税务总局2006-03-10季统:《各类型企业共同发展税收多元化特征明显》.国家税务总局网,
/view.jsp?code=200603101424042143.
[9]孔善广:《国有垄断企业利益与国民利益》.《光明观察》,2005-05-25.
[10]数据来源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年度报表》。其2005年会计报表于2006年3月20日经董事会审批通过。/chinese/tzzgx/2005nb/nb012.pdf
[1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0-2004合并资产负债表》./jyzk/gsnb2004.htm
[12]根据《中国财政年鉴》的数据计算
[13]2005年数据来源于《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的进度统计。
[14]晓亮.《从工资改革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国经济时报》,2006-06-15.
篇3
【关键词】 企业价值 企业利润
传统观念上,人们往往以企业利润作为衡量企业经营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用利润来衡量企业发展水平有很多弊端。由于利润容易被管理层人为操纵等缺陷,它对企业真正的经营水平和价值评估能力变得相对较低,而企业价值更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
1 企业利润及利润最大化观点
1.1 企业利润概念
利润是收益减去成本的差额。在经济学上,利润是市场上决定进退的指标,只要有利可图,厂商就会继续经营。但是,会计学和经济学中的利润意义是有差别的。经济学中的收益与成本和会计的收益与成本是不同的,因此使得利润有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之分。具体表现在:
经济学中的收益来源有四种:一是内在收益,即由于供给要素带来的收益;二是风险收益,具体包括不能履约的风险收益、纯粹的风险收益等;三是垄断收益,即市场收益或垄断权力的现实基础;四是与会计有着本质区别的收益――持有损益。经济学收益将企业经济业务收益和企业因持有资产而获得的收益同等对待,而不考虑是否实现。而会计收益不包括未实现收益。
经济学家所指企业生产成本是生产物品与提供劳务的所有机会成本。机会成本除包括会计成本之外还包括会计未计算在内的隐含成本。在经济学家看来,尽管厂商无需对自有生产要素的耗费进行现实的货币支付,即无需对隐含成本进行货币补偿,但隐含成本却反映了生产要素的真实耗费。赚取相当于隐含成本的那部分会计利润,是厂商从事经营活动要求获得的最低报酬。机会成本的概念就是出自这样的思想。
1.2 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缺点
(1)利润不能反映资本成本。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一直认为股东的投资是免费的,并不需要类似债务利息一类的成本。实际上股东的投资同样是有成本的。当企业的利润不足以弥补其资本成本时,这个企业实际上是在侵蚀股东的财富。企业价值理论认为,企业的会计利润减去其资本成本,才是能反映企业真实增值水平的指标,并将其称为经济利润。资本成本反映了企业索偿权拥有者的权益,现代企业要想满足其契约各方的索偿权,就应以企业价值而非利润作为衡量企业绩效的首要指标。
(2)传统会计利润的计量方法存在缺陷。在传统会计利润的计量中,产品研发和培训等开支均被作为费用予以扣除,这与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背道而驰。在企业价值理论中,产品研发和培训等这些能够增加未来收益的开支被视为能使企业增值的长期投资,所以,以企业价值作为目标的企业不会以削减此类支出为代价来换取某一期会计利润的增加。这使企业的经营行为和企业的长远利益保持一致。
(3)会计利润的大小容易被企业管理者操纵。许多会计技巧可以轻而易举地改变会计利润,比如在结转原材料成本时,使用“先进先出法”和使用“后进先出法”得到的利润数值有很大的差别,特别是在高通货膨胀时期,这种差别尤其明显。企业应警惕被短期利润所左右,而应以企业价值作为其管理行为的依据,实施企业价值管理。
2 企业价值及企业价值最大化观点
2.1 企业价值最大化概念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取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以确保将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摆在首位,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过程中满足各方利益关系,使企业财富持续增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多个利益集团有关,是这些利益集团共同作用和相互妥协的结果。
2.2 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特点
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克服了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缺陷,是人们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深层次认识的进一步拓展,因而成为现代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想选择。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真正实现,是建立在正确处理企业的各种财务关系及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基础之上的。它不仅考虑了股东的利益,使股东财富达到最大,而且也充分尊重和满足了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使他们也得到了利益的最大满足,更好地体现了财务管理的本质要求。
2.3 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优点
企业价值通常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表现出来:一种途径是用买卖的方式,通过市场评价来确定企业的市场价值;二是通过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来表达。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假定下,它可以表达为股票价格最大化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有如下优点:
首先,价值最大化目标考虑了取得现金性收益的时间因素,反映了企业潜在或预期的获利能力,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问题,有利于统筹安排长短规划、合理选择投资方案、有效筹措资金、合理制订股利政策等等。
其次,价值最大化目标能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为不仅过去和目前的利润会影响企业的价值,而且预期未来现金性利润的多少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更大。
再次,价值最大化目标科学地考虑了风险与报酬之间的联系,能有效地克服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不顾风险的大小,只片面追求利润的错误倾向。
3 企业价值和企业利润的关系
3.1 利润是企业价值的一种体现
利润是企业价值的一种体现,企业价值是一种比利润更科学的企业评价指标,尤其是相对于短期利润。利润作为一种度量企业业绩的目标函数,之所以能在历史上沿用如此之久,是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资本成本越来越受到重视,资本市场越来越看重企业未来获利的能力,这使得企业短期利润的作用受到质疑。
3.2 企业价值最大化与企业利润最大化能否共存
利润最大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在多数情况下是博弈的,前者是短期目标或行为,只考虑当前因素,如产量、成本、销售等。后者是长期行为,其基本思想是将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摆在首位、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满足各方利益关系。当短期行为与长期行为发生矛盾时,两者是不相容的。
利润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还有一个显著区别,前者是为企业服务的,利润如果不分红都属于企业所有;后者是为利益群体服务的,包括股东、供应商、销售商,甚至政府,这些都是相关利益者,都应在企业价值最大化中受益。
篇4
中国银行业的“迅速崛起”始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主要是通过货币政策来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银行业是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领域的最大赢家。如今,银行业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到了整个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银行业的暴利现象正在孕育中国经济新的风险。
不可否认的是,利润乃企业营业生存的合理追求,利润亦有高低之分,但我们如果仅仅停留于经营管理层面的观察,就会失之于表面,而尤须探究的问题是银行与其关系人是否处于平等互利的地位,抑或是一方绝对稳赚、一方绝对损失的“零和”关系,这样才能展开对高利润幅度进行伦理性批判。
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实是,银行以低于通货膨胀率约50%的利率吸收存款,再以高于通货膨胀率30%甚至100%的利率放贷,通过这一简单的方式获取了巨额利润。这是一个清晰无比的计算方法。不仅如此,实体产业由于以较高的成本获取了贷款,增加了生产的成本,企业不得不提高产品价格或压低“实际工资”,这又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成本,加剧了社会矛盾。最终的亏损者与受害人是企业与百姓。
作为借款人的中小企业及微型企业,是生存状态最为艰难的。国家经济繁荣和就业率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小企业及微型企业。国有银行本身肩负着扶持中小企业及微型企业的道德义务,扶持它们等于扶持了民生。在全球经济低迷的环境下,银行应以优惠和合理利率回应渴求资金的中小企业和灵活经营的微型企业,但现实是它们要么贷不到款,要么只有接受比6%~5%贷款利率还要高出许多的“霸王条款”。2011年在温州出现的中小企业高利贷现象,自然是这种情况下被逼无奈的一种选择。
银行的暴利大大挤压了广大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据银监会统计,2011年前3个季度中国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利润8173亿元,同比增长35.4%,平均资本利润率为22.1%。而广大中小企业呢?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曾做过一项调查显示:中小工业企业利润率目前普遍低于3%,亏损面超过20%。面对这种巨大的利润差距,也难怪有银行行长说,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都不好意思公布。
同处于这一层面的还有因出于置业、消费等原因而向银行抵押借款的普通百姓。普通百姓一旦背负银行借款,则面临着一辈子为银行打工的艰难生活,而银行却从来不必为坏账担心,这样的安排显然是不合理的。所以,当银行涉及滥发奖金或福利等事件时,必会引发社会不公的冲天怨气。
众所周知,各大商业银行都有很强的政府背景,4大银行几乎垄断了超过70%的市场份额。人为压低利率造成“金融二元化”,国有经济得以低息“输血”,民营经济频现融资难。商业银行具有了完全的市场支配地位,而储户和金融消费者的选择权则荡然无存。垄断之下,中国银行业资本回报率可谓全球第一,可是储户的利益却受到了无情的盘剥。银行不仅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保障,反而会成为中国经济的抽水机、抽血机,把企业的水抽干、血抽光。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很大程度上就是违背了企业和金融的关系,一些金融业从业者无节制地拔高了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改变了经济与金融的正常格局。西方国家加速企业的空心化,最终受到了经济规律的惩罚,也使经济遭受了重创。然而中国的银行家似乎不知道这个道理,如果知道了为什么还要这样毫无节制地榨取企业的微薄利润呢?只有一个症结:银行家的良心有了变化。
近几年受金融资本控制的企业主要有3个类型:中小企业、铁路、房地产。中小企业贷款难,进而影响到了我国的就业;铁路建设贷款难,进而影响到了中国的进出口、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房地产按揭贷款利率提高,间接推高了居民购房成本,使“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大打折扣。
按理,在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实体经济普遍困难、融资矛盾越来越尖锐的情况下,银行利润的增长也应当有所放缓。但是,2011年前3个季度银行的利润却继续以很快的速度增长,仅5家银行的净利润就高达5400亿元,接近全国规模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实现利润总和的一半,超过同期规模以上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和的50%,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这些收益,无疑都是企业利益的转移。虽然站在纯经营的角度分析,这些都是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获得的合法、合理利润。但是,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合理”、“合法”的背后,是对企业利益的无情伤害。
在近几年,很多银行在从事存、贷款业务过程中,都充斥着大量的非正常、非正规手段,最典型的,莫过于票据贴现业务了。在2009年2月,银行票据贴现一度占到45%,这纯粹是“中国式的次贷”。当时在中央重视和银监会的干涉下,这一现象有明显收敛,其后又故态复萌。几乎所有银行都在通过各种非正常手段逼迫企业接受票据贴现业务。而偿还贷款则必须用现金。否则,以规模为由,拒绝向企业发放贷款,或削减贷款金额。很多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贷款”,从表面看利息并不是很高,但是,加上贴现部分,融资成本就将大幅提高,综合利率超过10%已是常事,很多企业的银行融资利率已高达16%以上,与高利贷无异。
银行以非正常手段从企业身上榨取利润,已成为目前金融秩序混乱的一道“风景线”。要知道,多家银行在上市过程中,一方面得到了财政的支持,让纳税人为其以前的经营失误埋单;另一方面,又以引进战略投资者为借口,让外国投资者赚得钵满盆溢。但是,在遭遇资本充足率不足、风险凸显等矛盾时,又通过股市再融资化解风险,让股民为之埋单。如此,银行到底扮演的是什么样的角色呢?银行的巨额利润,岂不让企业欲哭无泪?
显然,金融企业为了暂时的利益和一时的得失,正在用很多违背经济规律的手段改变和颠倒经济与金融的关系,损伤实体经济的利益。它们忘记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岩石,它们不知道自己只是岩石上的积雪,一旦岩石松动,便将是积雪的轰然崩塌。
篇5
当前,金融危机尚未过去,经济形势依旧不容乐观,尤其是90%中小企业更是面临越来越低的行业利润,在用友公司副总裁兼伟库网副总经理蒋蜀革看来,中小企业做的不仅是如何“保卫利润”,更要思考如何“加速利润”。
双动力助推利润增长
近年来,国内电子商务的发展不断向平台化、系统化、生态化的方向迈进,借助电子商务,中小企业首次在信息流、资金流等方面获得了传统条件下大企业才具有的整合能力。提供更完善的电子商务基础服务成为推动中小企业升级的重要方向。
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目前我国60%以上的GDP、40%以上的税收和75%以上的就业岗位均来自中小企业。如果以传统软件销售模式,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将被挡在信息化的大门之外。
SaaS基于互联网的新模式让中小企业获得软件服务的方式日益“网购化”,这为中小企业通过“小投入”获得“大应用”,快速提升管理效率提供了可能。“支付宝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创新,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市场占有率最高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其建立的一整套诚信、便捷、安全的支付流程体系已经成为国内网购市场的一种行业规则,这对于方兴未艾的中国SaaS产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用友伟库网于2009年年初基于SaaS模式推出的“利润加速器”计划为中小企业利润加速插上了动力双翼。
首先是开源左翼,目前中小企业同质化竞争现象凸显,决定他们未来发展的根源在企业的客户资源上,如何在提高客户数量的同时保障客户质量,找到、留住、创造“优质客户”变成了在产品同质化、产业链扁平化时代决定企业未来命运的关键。伟库网“客源滚滚”服务系列告诉企业如何找到、留住、管好“优质客户”。
用友伟库网推出的“客盈门”让众多用户眼前一亮,它将营销模式从被动等待变为主动出击,从广种薄收变为精准高效营销,三大功能帮助企业找客户、留客户、管客户,让企业真正实现客盈门。首先是搜客户,在伟库黄页上中小企业可以方便地快捷地搜索需要的企业信息,快速建立联系。其次是高效做营销,客盈门整合了多种营销通讯手段,通过销售机器人和客户以各种方式进行联系。最后是科学看效果,不需要和销售员每天电话沟通客户的信息,只需要在客盈门提供的销售秘书的帮助下,就可以客观地评估营销效果。
同时,伟库网在线客服产品“网客宝”通过24小时的在线客服机器人系统,借助多样化的网络通讯工具,可迅速将销售转化率提升至60%以上,并对售后服务形成了有效支持,进一步加强客户满意度,保证客户量始终处于较高基数。不仅如此,作为对于前端营销管理的核心保障,销售团队、销售过程的管控尤为重要。对此,伟库网在线客户关系管理平台(CRM)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不但可以有效梳理和协同销售人员和其负责客户的相关工作和流程,还可以令管理者随时在第一时间看到每个客户的销售进展情况,由此做出准确判断,提高销售成功率。
其次是节流右翼,以在线的客户营销、进销存、财务管理三大产品为核心的“利润加速器”计划,均按年租用方式下单,使信息化过程更加方便简易;三个产品覆盖了企业运营的内外环节,界面及功能的高易用性使企业使用者免于培训;除此之外,伟库网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服务器及在线升级服务,免除了用户在硬件及维护人员方面的成本支出,这些都是传统软件服务方式所不能及的。
携手支付宝提供一站式服务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也对电子商务服务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财务管理为例,管理软件的应用为中小企业提升财务管理效率提供了很大帮助,但在最终的支付环节,由于缺乏系统的有效整合,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只能依赖传统方式。这就出现了财务人员在线记帐,却依然要去银行排队给客户打款,给员工发工资的尴尬局面。
11月17日,支付宝与用友伟库网宣布正式结为战略合作伙伴,通过双方系统整合、资源共享、统一战略等一系列举措,支付宝系统将首次全面集成到用友伟库网SaaS服务平台中。
合作正是为了打通在线管理和在线支付之间瓶颈。通过在用友伟库网的财务管理服务中增加支付宝的批量付款到卡、站外即时到帐、会员免注册登陆、交易记录查询等功能,新的在线财务管理服务除了日常财务管理功能,同时还能够一站式解决中小企业的员工工资发放、客户款项支付、交易记录查询等方面的问题。
篇6
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管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管理制度流于形式,企业成本管理意识差,项目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太过薄弱等方面。
1.1企业管理制度粗放或流于形式
从管理制度的不落实和流于形式上看:主要表现为企业经济合同管理存在过于粗放、没有章法等问题,比如最常见的是经济合同的签订与执行太过草率,造成合同执行时发生很多隐性问题,有的为求占领市场,义气万千先行匆忙施工、竣工后再算账,不签合同或签的合同没有工程量、承包价款等内容,结果到竣工后出工程结算纠纷甚至反目成仇闹上法庭。
1.2领导一言堂影响员工主人翁意识发挥
我国特殊的计划经济印迹还有残留,很多施工企业基本上是领导一个人说了算,造成了企业员工缺乏主人翁意识,成本意识差。造成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是因为企业领导成本决策随意性强,不够重视成本管理,有的甚至轻视成本降低对企业财富累积的重要性,宁愿以提高成本为代价争杀鸡取卵搞所谓的创名优工程;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员工看到企业管理的责任成本分解不清、奖罚模糊,自己也就随大流,哪还会想着为企业降低成本而精打细算。
1.3项目成本核算过于浮夸
在企业的项目成本核算方面,表现为基础工作没有夯实。笔者同很多中小企业打过交道,发现很多企业压根就没有成本核算概念,有关制度更是欠缺,无法约束企业经营过程。这样的后果十分严重,没有制度约束,有的管理人员进行成本核算时会随心所欲地简化成本核算的相关环节,在做成本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时出现不合实情的配比;有的成本核算缺少科学标准,导致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错位,起不到成本分析与考核的应有价值;有的施工企业分阶段的成本分析工作过于肤浅,不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有的施工单位没有制订严密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粗放施工,在施工过程各自为政,任意变更设计规范要求,在进行工程量计价时,导致多出来的工程量得不到发包方认可,只得吞下亏损苦果。
二、应对和改进的科学管理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诸多问题,企业要做好对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加强对经济合同的管理控制成本
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公司所有的生产经营经济行为均须以经济合同为前提进行操作,因此,对公司的生产合同、技术合同、销售合同、贷款合同、采购合同等各类经济合同的管理十分重要。合同管理不善,就可能给公司带来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作为管理人员,必须树立公司经济合同为公司机密文件的保密意识,未经公司领导批准,一律不准对外提供合同原件或复印件;公司所有经济合同,必须统一由法定代表人签字,遇到法定代表人无法到场的情形,须由法定代表人指定的授权人签订;在经济合同盖章时,须经法定代表人签字或授权。在经济合同履行期间,各职能部门和相关部门应认真执行标的内容,防范双方违约现象产生,避免引发法律诉讼造成工作的被动。而在经济合同审核程序上要严格,先由公司承办人根据公司授权及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协商、谈判内容草拟合同文本;再将草拟合同交由对方确认,无异议后交公司内部逐级审批;常规性合同根据标准化格式审批使用后可重复使用,由签约部门负责人把关;对于重大、关键合同要由公司法律顾问把关审核。
2.2强化对招投标工作的管理,实现节流
关乎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最重要环节是招投标过程。招投标过程中,可以通过工程信息筛选跟踪机制的建立,对市场上的招投标信息进行去伪存真,搞清楚立项项目和审批证件真假,从而确定是否具有跟踪价值,不要一听到招标信息就莽撞乱追,做无用功,花冤枉钱。搞好投标风险控制工作十分关键。低价中标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手段,低价的前提是不能亏本,工程造价的最大降低幅度,不应侵吞施工直接成本和经过缜密测算的管理费指标,否则应考虑可能存在的投标风险。因此,在报价方面,必须以同行业报价中标历史资料为依据,结合工程项目类别、地区的差异以及投资主体等多个因素,逐一测算出造价最大降低幅度。应当建立一种对投标工作来说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比如,对投标费用实行与项目总价相关联的总额控制,纳入投标工作考核目标,对参与投标员工的奖罚要和投标结果、中标项目的利润水平相挂钩;而中标项目的利润水平,应当依照项目评估结果确定,并结合当年工作目标和企业历史资料,编制投标费用年度预算,对其实行可控管理,专设科目实行明细核算,便于对比分析,考核节余或超支。
2.3完善采购成本管理体系,盘活固定资产,达到降低成本目的
完善企业的采购成本管理体系,对采购成本实现精细化管理,通过严格的仓库管理,对办公、原材料、机械设备等进行定期盘点,给采购部门提供及时的库存信息,避免盲目和重复采购,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充分利用现有产能,努力提高固定资产利用效率,把钱用在刀刃上;同时,在采购过程中,要自觉运用市场供求规律和优胜劣汰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处理好供需双方间的关系,实现成本管理全过程管理和多因素控制,最大限度提高供应链的价值,从而建立起相对竞争对手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
2.4以多维式管理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协同办公模式下的多维式管理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一是通过协同办公,可以将企业各部门的专业人才集中起来,通过团队化的集思广益、互相协调,发挥有组织的整体团队作用;二借助协同办公下的多维式管理,可以从根本上避免企业各部门出现重复操作的情况,减少了包括时间、人力、物力在内的综合成本支出;三是协同办公下的多维式管理能使各部门的专业人员通过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加快建设项目进度。四是项目核算人员应按月做好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核算月度实际成本,并与目标成本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者的差异。并及时反馈到各个责任部门,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纠正偏差。
2.5加强全面预算管理,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企业无利润不立,任何企业管理都应以利润为导向,以完成经营目标为宗旨,通过引入全面预算管理,增强预算管理的市场对应能力,提高预算管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尤其是在进行重大项目投资决策时,要严格按照项目的论证审批流程进行,让各职能部门都能发挥监管作用,避免投资打水漂现象,实现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助推企业成本控制能力全面提高。而投资科学决策的前提是对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项目评估时,要兼顾国家和股东利益,充分考虑项目对国家和职工应承担的义务,不得为片面提高评估效益指标而降低有关费用标准,侵害国家和职工的利益。一个项目是否可行,必须进行可行性评估:施工项目评估时,经济师在国家预算定额标准上科学结合本企业管理水平,编制好施工成本定额,作为本企业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指导文件,并以之为项目评估依据,然后按照分部分项工程,编制项目目标责任成本预算,测算项目盈利水平,再依据项目评估结果和其他因素综合考虑后确定是否签订项目目标责任合同。如果要签订项目合同,就需要明确利润指标、其他指标和对项目的考核、奖惩标准。作为项目应确保完成的效益指标,项目目标利润=目标总收入-税金-目标责任成本预算总额。搞经济的人都知道,项目评估结果只不过是对施工项目效益的一个合理预期,在具体操作中则要结合投资性质和项目类型等因素,在目标利润之外,酌情确定项目可争取的效益指标,并加大激励措施,以督促施工人员挖潜降耗,提高效益。
2.6通过对标分析降低运营成本
对于工程项目的竞争是市场经济时代施工企业必须做的工作。竞争的前提是了解对手才可能打败对手,赢得更多工程项目。要竞争,必须采取科学、阳光的经济手段,比如应用趋势分析、问题分析等方法,与建筑行业的主要竞争对手进行对标,寻找与对方存在的差距;或者通过深入对方生产和管理现场调研,与对方近距离无缝交流,寻找差距和问题,确定改进的关节点,最终通过自我完善超过对手,赢得竞争成功。
三、结语
篇7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利润表的规定。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使利润表有了重大改进,内容和格式都有一定改变,主要表现在:首先,收益的确定以收入费用观为基础,适度结合了资产负债观。收入费用观以利润表为中心,将利润视作收入减去费用以后的差额;资产负债观则是将净资产的增加视为利润的增长。准则中关于收入的规定中,营业成本、营业税金、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等按照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进行确认,这样,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等科目的确认体现收入费用观;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所得税费用等科目的确认体现资产负债观。其次,营业利润反映的是广义的经营活动的成果。营业利润中既包括日常活动产生的收入、费用差额,也包括投资活动产生的损益,如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等。最后,初步体现了全面收益观:资产负债表中净资产的增加有两张表构成:利润表与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成为主要财务报表之一,这张表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当期净利润、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与所有者的资本交易导致的所有者权益变动,新准则下的财务报表在决策有用观、全面收益观方面有了重大进步。
损益表存在的问题
(一)权责发生制为计算基础,导致当期损益包含一定应计利润。权责发生制试图将经济实体发生的交易与其他事项和情况,按照其产生的财务结果在不同期间加以记录,而不是在经济实体实际收人或付出现金时予以确认。因此,为了反映经济实体在某一期间的业绩,而不是仅仅记录现金的收人和支出,应计制会计采用了预收、预付、递延以及分配等方法程序,将各期间收人与费用、收益与损失配比。在当今和未来较长时间中,权责发生制原则仍然是财务报表确认利润的重要原则,伴随着这一原则,企业盈余管理也必定长期存在。新准则取消了预提、待摊等科目,进一步规范了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同时也表明,盈余管理行为需要长期关注、引导和规范。
(二)列示项目不尽合理。利润表项目主要由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项目构成。其中,营业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而与营业收入紧密相关的信息如销货退回、折让与折扣并未反映,这些信息可以使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商品质量及企业控制应收账款风险的程度。
(三)未能提供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信息,不能满足报表使用者投资等决策需求。会计要素确认以实现为原则、计量方法以历史成本为主的会计核算,将有关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信息排除在外。企业发展动力、可持续经营能力更多来自未来盈利能力,提供预测信息,将能更好地服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需求。(四)以配比原则确认利润。利润是本期实现的收入与其相关费用相配比的结果,与本期收入不相关的成本,应作为资产结转为以后期间的费用,这导致许多在性质上不是资产或负债的递延项目进入资产负债表,不仅降低了资产负债表的可用性,而且为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便利,进而降低了利润的质量。
损益表的改进与完善措施
在损益表方面,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在决策有用观、全面收益方面有重大改进,内容和格式都有一定改变,但是损益表的预测信息、全面收益仍有待改进,因为财务报表以反映受托责任为主向决策有用观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财务报表的改进不仅能够为使用者提供更多决策依据,也能够引导企业规范盈余管理,将经营重点放在长远发展、优质发展上,基于此,本文考虑:
(一)将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调整为企业收益表。现有财务报告模式下,反映企业净资产因经营积累增加的报表有两项,一是通过利润表中的净利润反映,二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的利得和损失,比如专项储备等。将其整合成一张收益表,内容如下:一是日常经营利润。引入企业收益表,将现有利润表与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调整成企业收益表,企业全面收益分为三部分:日常经营利润、非日常经营利润和其他全面收益,日常经营利润利润反映企业日常经营取得的盈余,这里应将现有利润表中的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等科目调整至非日常经营利润之中。二是非日常经营利润。取消“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非日常经营利润反映企业根据准则规定已在本期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包括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收益、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政府补助、债务重组利得、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债务重组损失等科目。三是其他全面收益。反映企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未在本期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包括专项储备、外币报表折算差额、法定资产评估增值、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未实现的利得、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影响等。四是全面收益总额。反映日常经营利润、非日常经营利润、其他全面收益的合计金额。其中应该列示计入本期净利润总额、计入本期所有者权益总额。
篇8
关键词:企业 利润表分析 目的
企业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以及直接计入当期的利得和损失,也称为财务成果或经营成果。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利润表是动态报表,表中的数据是时期累计数,反映了企业在某一时期内的累计经营成果。利润表是根据“收入-费用=利润”的会计等式进行设计,其内容可以分为收入和费用两大类。利润表既反映了企业净利润的形成过程,也体现了利润的计算过程,所以也称为损益计算书。
一、利润表分析目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以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权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而无论企业价值最大化还是股东权益最大化,其基础都是企业利润。利润是现代企业经营与发展的基础,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最终都与企业利润的多少有关,如企业供、产、销各环节以及人、财、物等各因素的变动均影响着利润的增减变动。企业各个环节和各个因素的状况较好,利润就高;反之,某一环节或因素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利润的增长。利润表分析的目的就在于了解企业经营业绩的主要来源和构成,及时发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帮助信息使用者判断净利润的质量及其风险,有助于使用者预测企业净利润的连续性,从而做出正确决策。
二、营业收入的确认分析
收入的确认主要解决收入在何时入账,并利润表上反映的问题。收入准则规定了各类收入的确认标准。企业在运用收入的确认标准时,应根据交易的实质进行判断。
(一)销售商品收入
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一一收入》的规定,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
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4.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5.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二)提供劳务收入
劳务可以分为跨年度劳务和不跨年度劳务。对于在同一会计年度内开始并完成的劳务, 应在劳务完成时确认收入;对于开始和完成分属于不同会计年度的劳务,应在资产负债表日,视提供劳务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釆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提供劳务的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是指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2.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3.交易的完工进度能够可靠地确定;
4.交易中已发生和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提供劳务交易结果不能够可靠估计的,应当分别按下列情况处理:
1.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能够补偿,应按照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金额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并按相同金额结转劳务成本;
2.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不能补偿,则应将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确认当期损益,不确认提供劳务收入。
(三)让渡资产使用权形成的收入
让渡资产使用权形成的收入主要包括利息收入(不含债券利息收入)以及因他人使用 本企业的无形资产等而收取的使用费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形成的收入,只有符合下列两项基本条件时才可确认。
1.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在具体进行收入确认分析时,应在明确收入内涵的基础上,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收入确认时间合法性分析。即分析本期收入与前期收入或后期收入的界限是否清晰。
2.特殊情况下企业收入的确认分析;例如,商品需要安装或检验时收入的确认、附有销售退回条件的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等;
3.收入确认方法合理性分析。例如,对完工百分比法的条件与估计方法是否合理等的分析。
三、营业成本的分析
营业成本是指与营业收入相关的,己经确定了归属期和归属对象的成本。在不同类型的企业里,营业成本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制造业,营业成本表现为已销售产品的生产成本;在商品流通企业,营业成本表现为已销商品成本。在进行营业成本质量分析时,要关注以下要点:
(一)分析影响企业营业成本髙低的成本项目
影响营业成本高低的因素既有企业不可控的因素,如受市场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价格波动,也有企业可以控制的因素,如制造业产品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项内容组成,在分析成本升降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分析单位成本组成项目的增减变动,查明变动原因,了解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挖掘潜力,从而为进一步降低成本提供依据。
篇9
1 我国中小企业现状说明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小企业对我国的GDP所作的贡献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就目前来看:
1.1 中小企业是大型企业发展的补充 大企业不可能“大而全”,这就为小企业的“小而精”提供了重要的发展余地。由于各种产品的最佳生产规模不同,有些产品适合大规模生产,有些适合小型化,这正是经济生活中并行不悖的新趋势。
1.2 促进了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从1978年到2008年,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和集体经济的产出份额分别由77.2%和22%调整到40.1%和40.8%,非公有制经济由0.8%上升到19.1%;在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有和集体经济的比重分别由55.5%和42.4%调整到31.9%和21.2%,非公有制经济由2.1%上升为46.9%,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1]
1.3 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出现了高技术群,并且一浪高过一浪地推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向高层次、深层次发展。据统计,在1953年至1973年中,美、法、英、德、日五国共开发352件重大创新项目,有157件为中小企业创造,占45.2%。[2]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大多是市场拉动型的,即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其主要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它们熟悉市场环境,非常了解客户关心的问题,技术创新一开始就瞄准了特定的市场,这样不仅成功率高,而且在市场营销方面也可以节约大量的成本。
1.4 是化解金融风险、防范金融危机的调节器 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的自有资金比例一般比较高,使得中小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远远低于大型企业,另一方面,在经济高速增长时,中小企业扩大企业规模的速度较快,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带动市场的繁荣。因此,它的这种能屈能伸的功能,起到了大企业所不能起的作用。
总之,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有非常独特的优势,对我国经济的增长和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中央“抓大放小”发展战略的深入,中小企业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得到提高。
2 中小企业利润操纵的相关概念及背景
2.1 利润操纵的概念 企业的报表应真实、公允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是,实际上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经常对利润进行操纵。
有关利润操纵的概念,目前理论界有两种观点,其一是把利润操纵和盈余管理等同起来。李明辉在《盈余管理的影响及规范》[3]一文中称利润操纵又叫盈余管理或利润管理,是管理者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运用判断以改变财务报告,从而自己获益的行为。另一种观点认为利润操纵不同于盈余管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笔者倾向于后一种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巧用会计政策,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政策使会计利润达到预期的水平;而利润操纵则是盈余管理的极端行为,使企业管理层迫于项管理已对其盈利预期的压力和自身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运用自己在管理、信息方面的优势,利用会计准则的不完备性和会计的模糊性,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记项目,使报告盈余达到期望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盈余管理是一种“合法”的利润操纵行为。随着我国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这种操纵行为的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利润操纵是盈余管理的一种极端表现,是滥用盈余管理手段的结果。
2.2 利润操纵的客观环境
2.2.1 企业内部组织机构重迭,分工不清,业务范围不明,权限和职责混乱,以至有关业务经办组织和人员趋利行为丛生,凡能产生利得的业务,各部门便互相争夺;反之却互相扯皮、推诿。
2.2.2 职位设立混乱,人浮于事,有的业务不应由多人经办却人人插手,有的业务应由多人介入,却无人涉及,特别是会计核算和管理中的不相容的职务未实行有效的分离,对于容易出差错的业务未部署有效的牵制。
2.2.3 经营业务和核算业务管理失控。有关业务的经办无需经过必要的授权,业务进行中或完成后也无需报告,可以先斩后奏。滥用职权现象普遍,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不能正常区分。有些领导对下属的超标开支给予“特殊报销”等。
2.2.4 生产经营和会计核算被弱化,缺乏刚性的标准和机制。许多单位的财务制度经过适当的“变通”,将非法的事项变成合法的事项进行处理,缺乏严肃性和权威性。
2.2.5 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经济业务的办理缺乏严格的手续,没有留下可供查考的凭证,或对有关业务的账务处理缺乏清晰线路,难以对有关业务进行追溯查证。有些单位经常将内部凭证来代替外来凭证,以非正规凭证来代替正式凭证等。
2.2.6 内部审计和有关的防弊措施不力。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有利于防弊纠错,保护资产的安全,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对外报告会计信息的质量。内部审计空白或被弱化,以致内部管理和核算存在诸多错误和隐患。
上述的客观环境是利润造假产生的温床,为管理当局利润操纵大开了方便之门。
2.3 中小企业利润操纵的动机
2.3.1 企业领导为追求政绩而提高企业利润 企业领导为追求政绩而提高企业利润企业的经营者和领导者,其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是自己的企业,当然牵扯不到利润造假的问题,但是现在企业的经营往往是投资人交给职业经理人来打理,惹人利润的多少又是企业经营者业绩的最重要指标。而有些企业的经理人为了自己业绩的提升,往往就会对利润进行操纵。
2.3.2 为规避所得税而隐瞒利润 所得税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通过纳税调整,将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再乘适当的税率而得出的。一些企业为了偷税、漏税、推迟纳税时间,便会隐瞒利润。但也存在着一些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为了能够维护其在社会上的形象,为了能够筹措到足够的资金,不惜虚报利润,多交所得税,而这部分所得税往往又通过地方政府的税收返还形式返给上市公司。
3 利润操纵的常规方法探析
由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同一交易和事项的会计处理上可能给出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因此,对于急于粉饰报表的企业来说,会计政策的选择无疑是一条达到目的的捷径。而这其中虚构交易事实,增加销售收入、其他收益,或者虚增资产最甚。常见造假手段包括虚假销售、非正常的挂账处理、变更折旧方法等。
3.1 应收账款尤其是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长期挂帐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销售产品、提供劳务及其他原因,应向购货方或接受劳务的单位收取的款项,因它是企业的销售业务也是企业的主营业务,因此,一般而言,应收账款能否收回,对企业业绩影响很大。但对于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收回的可能性极小,按规定应转入坏帐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
3.2 待处理财产损失长期挂账 如果损失是由于当期某种原因造成的,应在当期处理,但若有意不在当期处理,使当期费用减少,从而达到虚增利润之效果。
3.3 该摊费用不摊 对于企业来说,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实质上是已经发生的一项费用,应在规定期限内摊入有关科目,计入当期损益。但一些企业则为了某种目的少摊、甚至不摊。
3.4 其他应收帐款挂账 此内容包括企业的备用金、应收未收的各种赔款、罚金、保证金、应向职工收取的各种垫付款。企业为了虚增利润,经常将无法收回的其他应收款长期挂账,致使企业账面利润虚增。
3.5 预付款长期挂账 企业在预付货款时,应借记“预付帐款”账户,贷记“银行存款”账户。对于那些对方不开具发票的业务,只要业务已经完成,也应相应填制凭证,进行有关的业务处理。有些中小企业对于业务已经完成的预付帐款故意不按规定进行帐务处理,致使会计利润虚增。
4 遏制利润操纵行为的对策
每一项问题的出现,最后都必然与国家经济制度的不健全和缺陷有关。利润操纵现象的出现也同样如此,这种混合了旧的官僚腐败思想和新的经济投机思想的丑恶手段,其之所以出现,我国会计制度的不健全是一个根本原因,为这种违法现象的出现提供了机会。因此,我国需要尽快的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法规,甚至是制订法律来遏制这种现象的蔓延。以下是当前可以采取的几种遏制利润操纵行为的对策:
4.1 规范资产评估会计处理准则 有关资产评估会计处理准则,对资产评估减值究竟是作为损益还是冲减资本公积,作出进一步的规范,防止企业以此来调节利润。
4.2 要保证会计核算方法的延续性 例如,不得通过来回随意地对成本法核算和权益法核算进行转换,应对此两法的转换制定更为严格的标准和界限;不得随意地改变折旧的计提方法,尤其是在一些企业经营成果有较大幅度变动的年份,防止以此调整利润。
篇10
[关键词]企业高管 企业家行为 创新利润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2)01 -0093-04
[基金项目]广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资助《企业创新模式与转型升级的机理研究》(2011A070200009 )
[作者简介]肖海莲(1977-),江西永新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研发管理、财务理论与会计控制;唐清泉(1961-)四川蓬溪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研发管理、财务理论与会计控制。
创新是一个企业家对社会做出的最主要贡献。目前我国企业家角色定位模糊、混乱、不成熟等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珠三角制造型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供应商和客户的挤压,企业高管整日从事繁杂的经营管理,忽视了或者是无力进行企业创新,企业家角色存在严重缺位,对企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有长期的不利影响。
2009年10月,我们根据各种文献资料的结果和实地调研与访谈,最终确定的问卷调查内容针对研发投入决策的来源与预计成果、企业家创新动机与创新行为供给、企业家行为与企业家利润、创新行为的激励机制设计等方面,设计了一系列相关问题,最终形成广东省《企业创新与知识管理》调查问卷。从调查问卷的回答情况来看,能给我们答复的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均对问卷的回答保持了高度的热情和责任心,这给我们进行问卷分析提供了很好的可信度。
一、企业提升价值链与企业创新利润
(一)企业价值链的演变
尽管价值链有多种价值活动,非常复杂,但总的来说可以划分为三大主要环节:研发、制造和销售服务。价值链的价值创造过程依赖于特定的商业环境,因而会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1. 企业粗放型发展价值链的特征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物质极度匮乏,与产品制造相关的价值活动都是机会,都能为企业带来利润。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企业以大量资源投入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只要能实现规模效应下的低成本,企业就能获得扩张。相比价值链上研发创新高成本和高风险的价值活动,生产制造活动容易取得更大的价值,因而,这一阶段的价值链呈橄榄型,两头(研发和销售)小,中间(生产制造)大,也称为橄榄型理论。橄榄型理论下的价值创造为一开口向下的抛物线,主要描述的是工业化初期的价值链特征,其基本前提是市场需求大,并且需求稳定,产品规格、型号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固定不变。
2. 粗放型价值链演变的方向
随着商业环境变迁,企业的盈利模式和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原因是粗放式、大规模的产品制造在满足市场大众化的需求后,差别化产品制造的高附加值活动就成为企业盈利的主要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为满足市场差异化的需求,就需要不断研发制造适销对路的新产品,由此也形成了专业化的分工。这种专业化分工形成了不同价值创造的链条,比如,创新技术研发链、产品设计链、生产制造链、营销渠道链等。因此,每个企业在价值链上都有各自不同的位置和地位,有的企业由于取得了价值链的制高点而获得了较大的收益,而有的企业利润微薄甚至没有利润,形成一开口向上的抛物线,两端大(研发设计和销售),中间小(生产制造)。这意味着企业要获得高价值,在价值链活动中应重视左端的新产品开发设计和右端的市场销售。比如,诺基亚、IBM、英特尔等跨国公司就采用这种策略,不断加大新产品开发、市场网络和品牌的投入力度,而将生产制造、物流等环节进行外包,形成了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价值链形态,也称为哑铃型理论。
本文重点从企业家因素角度分析企业高管在创新中的作用。创新包括五种情况:生产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而企业高管正是推动这五种创新形式,使企业由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转移,获取创新利润的主要力量。
(二)企业提升价值链的现状与困境
在市场竞争的强大压力下,企业的寿命越来越短,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2.9年。这就对企业的创新投入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9.25%的受访者认为企业一年没有研发新技术,就可能失去竞争力,27.92%的认为两年会失去竞争力,而仅有3.02%的认为企业三年以上没有研发新技术就会失去竞争力。总的来看,约87%(19.62%+39.3%+27.9%)的受访者认为超过两年没有研发创新的企业,就会失去竞争力。因此,这个结果说明我国许多企业存在加大研发创新的紧迫性和危机感。
既然我国企业研发创新这么重要和紧迫,那么企业的实际状况如何呢?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企业当前的研发投入不足(56.42%),有40.08%的受访者认为目前的研发投入是合适的,仅有3.50%的企业认为投入过度了。从总体看,我国企业当前的研发投入不足,不能满足企业转型升级和提升价值链的需要。
在我国企业粗放式发展中,研发投入不足。从资金方面看,企业R&D投资不足主要是因为外部资本成本高于内部资金成本,企业的研发活动依赖于内部资金(唐清泉和徐欣,2010)。但是,从人为的因素看,企业高管是否有动机和动力去实施创新活动,这也是企业能否通过创新来增加利润,向价值链高端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企业家行为与创新利润
(一)企业创新现状
企业R&D投资由于在会计计量上存在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差异,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短期和长期利润,所以企业高管在进行R&D投资时,就可能存在利己动机,从而导致企业创新不足(刘运国和刘雯,2007)。实践当中,企业创新的人为因素如何?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企业的研发投入决策,30.11%的企业是由高管团队商讨决定;18.37%主要由研发机构或技术骨干提出;总经理的方案(17.23%),董事长的提议(10.98%)明显偏低,也就是说企业的研发创新并不是主要来自企业的总经理或者董事长。可能的原因是:在现代企业中,新组合的实现会遇到很多困难。这些困难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总经理或董事长没有关于新组合的经验、习惯,因此难以根据熟知的数据来进行决策和制定行动规则,只能根据自身掌握的有限的数据进行预测和估计。第二,总经理或董事长会受到固定思维模式的影响。尽管在创新过程中,习惯的轨迹已经不再适合,即使创新本身并没遇到困难,总经理或董事长也通常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固定思维的影响。第三,社会环境对总经理或董事长的影响,也就是反作用。它首先可能通过法律或政治上的障。即使忽略这些障碍,一个社会集团成员的行为一旦偏离常规,就会受到谴责,从而对个人造成压力。在经济事务中,抵制表现为:受到创新威胁的团队中,难以找到必要的合作者。
统计结果显示,39.02%的企业缺乏新产品研发的原因是公司管理层不重视,其次是公司战略决策短视(21.95%)。这说明企业高管的企业家创新行为严重不足,企业高管可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职业经理人角色上,专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缺少政府政策支持(11.38%)也说明缺乏外部环境的支持对企业高管的企业家创新行为具有负面影响。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董事长和总经理并非企业创新决策的主要来源;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企业高管要实现企业家角色定位和转型,否则,企业创新就会供给不足。
(二)企业家行为与企业家利润
1. 开发新产品
经典理论分析表明,只有企业家的创新行为才会创造企业家利润。现实中,企业家通过创新产生企业家利润有多种途径,最根本的是通过新产品、新生产方法、新市场、新原材料或半制成品、新组织来获取创新利润。在调查中,企业在制定研发战略定位时,企业高管认为优先考虑的行为:开发全新产品(28.4%);针对目前市场状况,开发同类多规格产品(24.9%);根据当前技术发展水平,对老产品进行技术升级(20.99%)。以上三种情况都属于高管的企业家行为,引进新产品,获得企业家利润。
在调查群体中,44.01%的企业高管认为“开发新产品”是保持应对市场份额下降的最佳策略。其次是改进现有技术,占27.82%,改进技术属于技术创新,这也是企业家行为。在市场销售份额下降时,企业认识到降价促销(17.25%)、广告(4.23%),只是作为一个暂时和短期的行为考虑,而开发新产品和改进现有技术的研发才是企业高管的企业家创新行为,才能获得企业家利润,才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良方。
有49.42%的企业高管认为,企业研发技术的主要目标为取得差异化产品,相当于引进一种新产品。其次是取得行业领先产品技术和降低产品成本。被调查的企业投资研发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创造出新产品,这需要企业高管的企业家创新行为。
2. 开辟新市场
有27.31%的企业高管认为,企业通过研发投入可以达到新产品上市目的,22.14%的高管认为产品成本可以降低。新产品上市相当于开拓了新市场,这是可以获得企业家利润的。21.22%的高管认为可以取得技术进步,这是技术创新。这些都是企业家行为的结果。
当问及提升企业技术水平,能获得的最重要产出时,排前三位的分别是销售收入增加、市场份额提升、新产品上市,分别占到32.38%,28.31%,20.57%。这些都证明,企业家的技术创新行为可以带来新的市场、更多的企业家利润。
由以上分析可知,企业高管如能履行企业家行为,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就能为企业带来创新利润,实现企业升级。
三、增加企业家创新行为供给的方法
如何激发企业高管的创新动力,培养企业技术创新人才,是企业能否真正实现生产要素新组合,获得创新利润的关键。调查结果显示,当公司研发面临高风险时,受访企业高管最希望得到的报酬制度是年薪+业绩挂钩(51.36%)和年薪+股权激励(44.36%)。固定年薪不能激励企业促进技术创新(3.89%),这也为实践所证明。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企业认同的是年薪与业绩挂钩或股权激励的方式,这也说明了企业高管在提供企业家创新行为的时候是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创新收益的,在创新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创新收益越高,企业高管的企业家创新行为供给的动力就越大。现实中,很多企业采用了许多新的方法来增加企业家的创新收益,如给予技术专利、股权、实行创新产品利润分成、给予股份期权等等,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从数据统计结果可知,企业家行为是受利润驱动的,企业高管对资源进行创新性利用的决策同样要受到资源创新性配置的收益和成本的影响。
第一,创新收益是决定企业家创新行为供给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创新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创新收益越低,企业家创新行为供给的动力就越小。许多大型国有企业高管的企业家创新动力不足,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从创新活动中获得的经济收益不高,往往只能获得少量奖金,而这些奖金与他们在创新过程中付出的代价相比往往微不足道。相比之下,一些民营企业的企业家创新的动力要大得多,因为创新成功后,他们往往可以获得很高的收益。
第二,创新成本对企业家创新行为的供给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是创新的机会成本,如果企业家不进行创新活动也能获得很好的收益,而创新活动对企业家目前的或可能的收益有影响时,创新的机会成本就比较大。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企业家从事创新活动的机会成本并不一样,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企业家把从事创新活动的付出用于其他方面获得利益的机会增加,因而创新的机会成本上升,企业家创新行为供给下降。其次是创新失败的损失,对企业家来说,创新活动的风险很大,创新失败的成本是创新活动的主要成本,是企业家不愿意从事创新活动的最主要原因。
四、结 论
本文以我国企业转型升级为背景,以R&D价值创造为理论基础,基于广东省《企业创新与知识管理》调查问卷,研究了企业高管的企业家行为在企业创新利润获取中的作用。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R&D价值创造的企业高管创新行为激励的方法。得到的结论如下:
1. 我国企业粗放型发展的价值链缺乏技术含量,使企业规模膨胀,变得“虚胖”。如果要从根本上改变企业所处价值链的位置,除了需要企业加大R&D投资,增加技术含量,还要大力提倡和鼓励企业高管的企业家行为,才能实现企业从价值链的低端向价值链的高端转变。
2. 调查结果表明,现阶段企业的R&D投资存在不足,管理层对企业创新不够重视,特别是创新决策并不是来自总经理和董事长。这说明,企业高管的企业家行为不足,对创新利润的获取和企业升级有不利的影响。
3. 开发一种新的产品或者是开拓新的市场都是企业家的创新行为,这些行为都可以获得企业家利润,增加企业的价值。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在涉及公司产品因素时,企业高管考虑最多的是引进新产品和抢占新市场,这是典型的企业家创新行为,在现代企业成长中,应该鼓励企业高管的这种企业家创新行为。但是,我们没有发现在原材料的控制、组织创新两个方面的企业家行为,这也说明当前企业高管的企业家行为还不全面。
4.调查结果表明,企业R&D存在高风险,企业高管在任期内可能为了规避风险而减少创新行为。因此,增加企业家创新行为供给的方法是进行激励机制设计,年薪+业绩挂钩的报酬、年薪+股权激励是当前企业高管愿意接受的两种创新激励方式。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02-105页.
[2] Kirzner, I.M., Entrepreneurial discovery and the competitive market process: An Austrian approach,Jouran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7,35(1),pp.60-85.
[3] Schultz, T. W. The Value of Ability to Deal with Disequilibria.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75,13(3),pp.827-846.
[4]刘运国,刘雯.我国上市公司的高管任期与R&D支出[J]. 管理世界 ,2007(1).
[5]唐清泉,徐欣. 企业R&D投资和内部资金[J].中国会计评论,2010(03).
On Behavior of Corporate Executives and Innovation Profits
Xiao Hailian, Tang Qingquan
(School of Business,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dong Guangzhou 510275)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偿债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