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作品范文

时间:2023-04-12 01:1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作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作品

篇1

关键词:伊东丰雄;不确定性;建筑思想;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伊东丰雄是活跃在当今世界建筑舞台的先锋建筑师之一,他的先锋性来源于他的独特的建筑思想,其受到法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吉勒·德勒兹的影响,将自己的建筑理念透过德勒兹的“游牧”(Nomad)的概念表现出来。

0伊东丰雄的建筑思想

0.1 哲学基础

在上世纪60 、70 年代,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德勒兹作为时代变化的敏锐观察者,提出了“游牧”的概念,并作了比较系统的思想阐发:认为由于科技革命所带来的一系列的社会变化,已打破了传统的社会纽带关系,时代的本质更多的表现一种“块茎式文本”,即一切去除了中心、统一的后现代意义上的实体。它去除了 “一”(总体性、整体性、统一性);解除了根—树结构的中心化和层级化限制,自由伸展,不断制造新的连接;不断衍生差异,形成多元和撒播。

通俗的来说,“游牧”的概念也就是指时代的本质表现为“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又表现为多元化、复杂化等等概念,认为世间是不确定的。而后现代思想就是在后工业化社会中,为抵抗客观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急速膨胀而产生的一种“非理性”排遣。所以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德勒兹的“游牧”思想就是后现代思想中的一块湿地,它几乎聚集了所有后现论的特性,并对整个后现代思想起着巨大的调节和引领作用。

0.2 建筑思想

伊东丰雄在德勒兹的“游牧思想”的影响下,对日本社会的的状况以及生活方式,建筑创作、建筑空间等等都有着自己的理解。比如,在伊东丰雄看来,“在日本,建筑不是一件长久的东西,他的生命也许就是几十年,大家对这也没有什么抵触感。”“我认为,是运动、缓慢变化的空间以及它们将如何变化下去的那种感觉,产生了建筑中的时间单元。”从伊东丰雄的话语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出伊东丰雄对于建筑的“不确定性”的钟情,他认为我们在设计某个项目是,我们只应该关心它在该时期或其后20年的用处,没有必要存在10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极有可能,随着社会条件、经济、技术等的变化,在其竣工之后,就根本没有人再需要它了。

“游牧”思想认为时代的本质是“不确定”的,通过这种“不确定”可以推导出多元性、复杂性等概念来概括这个时代。而伊东丰雄的建筑作品就可以被认为是对日本社会多元化、复杂性的最重要的诠释之一,他的建筑很难适合严格的、一贯的思想潮流,事实上,伊东最初的意图也并没有追求一种单一的研究,或者创造一种适用于任何地方的自己的正式风格。所以说,对于“不确定性”的追求可以说是伊东丰雄建筑思想的根本源泉。

下文将通过具体的建筑作品分析伊东丰雄建筑思想在其建筑中体现。

1建筑作品

1.1银色小屋

“不确定性”是“变化”的衍生,因此,也是“短暂性”的表达。正如原广司所说:“如果轻盈是空间的特征,那么短暂可以说是时间上的轻。”

伊东丰雄早期最惯常使用的手法就是通过轻型材料和临时性的材料,来表达他的建筑短暂性的想法。在1984年设计银色小屋时,一个最为原初的想法就是企图用轻金属材料来表现建筑的短暂性。建筑是由7 个大小不同的带有拱顶的独立房子组合在一起的,这些房子各有功能,包括一个由混凝土柱子围成的庭院。菱形钢结构是工厂预制好的,用螺钉固定在相应的点上。建造方式就已经向人们表白了建筑的短暂性,小屋可以被快速的建造,同样也可以快速的消失。这样,环境也得到了最好的保护。

如果我们再看看日本的传统会发现,由于地震的不断威胁,建筑都是木制的而非石制或砖制,通常很短时间建筑就要重新翻盖,设计出持久、坚固而结实的建筑的理念从来不曾存在。由此可见,日本传统建筑本身就是短暂性的一种表现。

通过银色小屋,可以看出伊东丰雄的早期作品,多是以形式的轻盈、建筑的短暂性来获取“不确定性”的意向,也就是说对于时代的“不确定性”,伊东的回应还主要落在建筑形式的层面,通过形式来诠释时代精神。

1.2、托雷维耶哈休闲公园

伊东丰雄将对于“不确定性”的追求扩展到对自然界展开研究,“风”的流动启动了他的建筑思想研究。“风”的特征有:流动性、飘逸性和轻盈性,从某个意义上来说,即为“不确定性”的变体。藉此,伊东丰雄的建筑思想开始追求自然界的轻盈感、流动感、漂浮感,企图打通时代精神和自然的障碍,幸运的是,他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人点,由此造就了托雷维耶哈休闲公园——有着轻盈的造型和流动的空间。

伊东丰雄在这里依照沙滩的走势设计了三个贝壳状的螺旋形造型。漫步在公园里,你甚至会忽略建筑的存在,因为它与地形和环境结合得如此之巧妙;行走于建筑中,你还会感觉不到室内室外的空间变化,空间的流动性在不经意间达到了极致。在这里,伊东丰雄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人与大海、阳光、沙滩等自然物亲近的方式。看上去尽量少的设计,目的就是摒弃传统建筑的体量感和笨拙感带来的不协调,使建筑更加轻盈,似乎可以随海浪和海风自由摇摆。而这样的轻盈感也使造型和空间具有了与生俱来的流动性。

在这个设计中,伊东丰雄通过轻盈的造型、流动的空间表达出对“不确定性”的追求。

1.3、仙台媒体中心

伊东丰雄后期的建筑作品更多的是通过追求“意境”中的轻盈来表达”不确定性”,为伊东丰雄赢取世界声誉的作品仙台媒体中心就是这样一个建筑作品,他也因此获得年度世界建筑东亚区最佳建筑奖和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金狮奖等。毫无疑问,这样的建筑也是最系统展示伊东丰雄建筑思想的作品之一。

在仙台媒体中心的设计中,伊东丰雄采用了三种元素:正方形的楼板,树形的管子和分隔内外的表皮。方形的楼板是活动的载体,无柱的流动空间为活动方式的变化带来了无穷的适应性, 而轻巧的楼板和倾斜的钢管则形成了一个轻盈的视觉感受,再加上表皮玻璃的使用,使得整座建筑显得朦胧,玻璃的反射与折射使得建筑室内犹如陷入一种视觉迷宫之中,这些都使得仙台媒体中心成为艺术精品。

2 结语

总的来说,伊东丰雄的建筑思想和作品一直围绕着后现代社会的 “不确定性”。在其早期的作品中,多是以形式的轻盈、建筑的短暂性来获取流动感和飘浮性的意向。也就是说,对于时代的“不确定性”,伊东的回应主要落在建筑形式的层面,以形式来诠释时代精神。而伊东丰雄后期建筑思想开始转变到对材料质感层面的研究。到了此时,伊东的建筑思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从建筑材料的质感上来获取这种轻盈感,也就是由从强调形体所营造的轻盈感,进而转向“意境”中轻盈,以此来表达时代的“不确定”。这种超越形式而深入到质料中是伊东丰雄建筑思想和作品的一个飞跃。

与20 世纪初的大师们一样,伊东丰雄代表着其所处的时代,无论是短暂性、还是轻盈流动,这些都是伊东对于时代特征的深刻理解,对于我们所处时代不断思考的结果。20 世纪70 年代至今是日本飞速发展的一段时光,伊东丰雄以其独特的建筑思想,创造了一个个既能反映时代特征,又能引导社会生活的优秀建筑。

参考文献:

[1]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伊东丰雄的作品和思想[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2] 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妹岛和世+西泽立卫的作品和思想[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2005.

[3]C3设计.伊东丰雄作品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1.

[4]筱原资明:《德鲁兹—游牧民》, 徐金凤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篇2

即使某一建筑物不侵犯“另一建筑物”的“建筑作品”著作权,但并不能因此完全排除“该建筑”侵权,因为还涉及是否侵犯建筑图及效果图的著作的问题。“建筑图纸不是“建筑作品”只是表明其不能以“建筑作品”作为的依据,但建筑图纸本身仍然可以作为的依据,因为在我国法律中,建筑图纸是与建筑作品并列受保护对象。根据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4条第12款规定:“图形作品,是指为施工、生产绘制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以及反映地理现象的作品。”据此规定,建筑图纸可以成为独立的一种作品(保护对象)。就本而言,建筑图纸包括设计图,效果展示图以及各种示意图。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建筑图纸都可以成为著作权法意义上的被称为“作品”的建筑图,只有那些具有独创性的和独特的艺术美感的建筑图才能成为法律所保护的建筑图。要成为受保护的建筑图的基本的要求是:第一,是自己做出来的,而不是抄袭别人的;第二,确实有艺术性的美感;第三,必须是独特的,没有相同或者类似的存在。关于独创性,根据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陈锦川庭长的理解:独创性是指为作者独立创作,非窃取他人的,且要包含作者的判断。他将该理解进一步运用到“北京保时捷中心”与“泰赫雅特中心”案中,认为,双方当事人对于涉案保时捷建筑系独立完成并无争议,争议的是该建筑是否包含创作者对于该建筑的美学构思或判断。司空见惯的纯粹以实用为目的而建造的“火柴盒式”楼房、根据常规设计建造的楼房、建筑工地中为建筑工人临时搭建的工棚等,因外观简单、形状普通而缺乏独创性不构成建筑作品。本案中,法院综合分析了北京保时捷中心的特征,认定该建筑具有独特的外观和造型,富有美感,具有独创性,属于建筑作品。

侵犯建筑作品著作权界定方法分析

(一)分析该建筑作品是否为:独立思想之表达

分析某一建筑作品是否属于著作权法保护之范围,我们首先应当分析该建筑作品是否为独立思想表达之结晶,即,该建筑作品的创作不受其他已经、已经公开建筑作品创作之影响。

(二)分析该建筑作品创作源泉是否独立

当某一建筑作品属于著作权法保护之范畴时,分析另一受到法律之保护的建筑作品是否侵犯了他人的建筑作品的著作权,我们应当分析判断该建筑作品的创作源泉是否具有独立性,即,此建筑作品的源泉不同于他建筑作品的创作源泉。

篇3

【关键词】建筑作品 建筑物 著作权 独创性

建筑作品属于著作权保护的客体已成为大多数国家所普遍承认,《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第二条明确把建筑作品列为著作权保护的客体,同时各国也分别对建筑作品通过立法加以保护。

虽然建筑作品被多数国家普遍接受,但是对于其具体的规定各国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其中关于建筑作品的独创性判断是各国学者争论的焦点。确定建筑作品的独创性的判断标准是非常必要的,他是进行司法诉讼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实质问题。

一、对独创性的判断标准

1.国外对独创性的判断标准

国外对作品独创性的判断标准主要有三种,这三种不同的判断标准使得独创性的定义也有所不同。

以英国为代表的“投入技巧、劳动或判断”的标准。英国的标准相对比较低,属于三种标准中最低的。英国作品的独创性主要看两个方面即独立创作和适当投入。这种投入主要包括资金,技术或者是劳动,因此他主要强调的是在于独立完成非抄袭他人之作品。

以美国为代表的“少量创造性”标准是第二种判断标准。这种标准与前面所述的“投入技巧、劳动或判断”的标准相比,要求相对较高,它不仅需要作者创作的过程是独立的,非对他人的抄袭或篡改,还要求该创作必须具有少量的创造性。创造性一词本来用在专利法中表示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实用新型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将创造性一词用该判断作品的独创性中,主要为了说明创作的作品与现有作品相比要具有一定的革新,即要有一部分不同于其它作品,而这部分作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但是这种创造性的程度相对比较低,因此采用了“少量”一词。

第三种是以法国为代表的“反映作者个性”的标准,它特别强调,作者的创作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得到著作权的保护。作品的独创性部分要能反映作者的个性,打上作者个性智力的烙印,并非所有的独立完成的“作品”均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

2.我国对独创性的判断标准

我国有些学者认为:所谓独创性,指作品是独立构思而成的属性,作品不是或基本不是与他人已发表的作品相同,即作品不是抄袭、剽窃或篡改他人的作品。也有些学者认为:作品的独创性,又称作品的原创性,是指作者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投入了某种智力性的劳动,创作出来的作品具有最低限度的创造性。

在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五条规定:由不同作者就同一题材创作的作品,作者的表达系独立完成并且有创作性的,应当认定作者各自享有著作权。因此我国的作品独创性的标准是普遍适用“少量创造性”的标准,在认定独创性的过程中主要考察两个内容:一是是否为作者独立创作完成,非抄袭、篡改他人作品;二是该创作是否具有一定量的创造性。

二、对建筑作品独创性的判断标准

由于关于建筑作品的范围各国存在争议,有些国家规定只包括建筑物本身,而有些国家则规定建筑作品不仅包括建筑物本身,还包括建筑设计图和建筑模型,但是建筑物本身是属于建筑作品的范畴得到一致的认可,因此本文仅讨论以建筑物本身作为建筑作品客体的独创性判断标准。

1.建筑作品的特征

实用性是建筑物的固有属性,人们可以在建筑物所提供的空间内生产和生活。同时建筑又是一种艺术作品,具有艺术性。建筑作品凝聚了作者的个性和想象力,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富有美感的艺术效果。因此建筑作品聚艺术性和实用性为一身,这是他区别于其它作品的重要特点。

同时建筑作品也是艺术作品和科学作品的结晶。凡建造建筑物往往少不了要运用科学手段和技术,解决施工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建筑作品本身是一个科学作品。

2.建筑作品独创性的判断标准

笔者认为,作品的独创性虽然可以加以一定的抽象概括,但是毕竟只是一种大致的概括,对于各具体的作品他们之间的独创性标准应当有所不同,这是由各作品自身的固有特征不同所决定的。

关于建筑作品,正是由于其有上述几个特点,因此它的独创性标准有别于其它作品。笔者认为在建筑作品的独创性中应该要能体现出作者的个性和创作能力,所创作的作品必须具有一定艺术性和效果的作品,因此建筑作品的创作应当达到一定的高度。主要理由有以下两点:

一方面,有些学者认为由于建筑作品的实用性使得设计存在很多的限制,因此应当降低建筑作品独创性的要求。但笔者认为正是由于建筑作品的设计存在很多的限制,其基本的一些设计原理和方法都已在教科书中写明,他没有美术作品这样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对他的独创性标准应当要有一定的高度,如果对作品创造性较低的作品也进行保护,由于建筑物施工完成后是露天能被人们轻易看到的,那么第三人所设计的近似的作品,可以以其独立构思为由作为反驳的理由,即使该第三人可能接触到过该建筑物,作者也很难取证其是抄袭自己的建筑设计。创造性部分越是富有个性越是有艺术感,那么第三方的近似侵权就越是明显,因此对于建筑作品中独创性较低的作品进行保护其实是名存实亡的,也没有这个必要。另一方面,对建筑作品独创性的较高标准要求,有利于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推动建筑设计师的设计出更加富有个性和美感的作品。

三、立法完善

为了能更好的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智力成果,应当对建筑作品的相关内容进行立法的完善。相对于我国的立法情况来说,为建筑作品专门立法为时尚早,但在著作权法或著作权实施条例中可以对建筑作品的范围,权利主体,著作权内容和侵权认定等方面进行立法完善,而对于建筑作品的独创性判断,可以通过司法解释加以确定,以统一司法口径。笔者认为,建筑作品的独创性判断应当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建筑作品是作者独立完成,非抄袭、篡改、模仿他人的作品;二是建筑作品必须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征部分,该特征部分是富有美感的具有一定创作高度的部分。

参考文献:

[1]刘春田.知识产权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李明德,许超.著作权法.法律出版社,2003.

篇4

关键词: 建筑形体;王澍;中国式建筑;传统

1.概述

建筑的形体形态多种多样,一直以来都是建筑师们钻研和探索的课题,建筑的外部形体是内部空间合乎逻辑的反映,有什么样的内部空间,就有什么样的外部形体。设计者充分利用这种特点,使不同类型的建筑各具独特的个性特征,造型无疑是最吸引我们的建筑要素,因此在此进行探讨。

在建筑中,空间与形态的呼应是必然的,他们互相暗示,互相衬托。在这么多类型和学派的建筑形态中,王澍的建筑从尊重传统,注重传统精神的角度出发探索建筑形式,建筑空间,建筑场所,以一种独特和崭新的形象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王澍的建筑除了空间的和建筑体型之外,更多追求的是一种建筑以及环境给人带来的感受和回忆。

中国是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更加注重传统的传承,注重一种建筑与时间的关系,一个城镇,显然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有很多种愿望、很多事情最后促成的这样一种结合体,而这一点正是现代建筑一直没有办法解决的。现代建筑基本上是把历史线索中断、并且试图重造的,这样的文化与建筑形式没有办法和时间积累的东西相抗衡。王澍则正是强调传统文化所承托的历史与地域的表现性氛围,从而以一种清高的姿态与均质化,商业化建筑形态保持距离,他对一个正在消失的充满特定性的建构传统表现出眷恋,而对正在到来的均质化建造文明感到恐惧。

2.王澍建筑中的设计理念和手法

寻找中国式的文脉表达始终是中国新老建筑师们的不懈追求,在王澍的建筑中,将传统建造工艺同现代主义构造方式相结合,青砖砌筑,斩假石压顶,收边这类的传统的做法和型钢组合,焊接锚固这些现代做法相结合,这两者在以一种倾向朴实的建筑形态中得到很好的统一。

2.1.“造园”

在反复阅读王澍的作品后发现:他想创造的充实是一种使用者赋予建筑实体之上的思想上的充实,是感受、经验和回忆的充实。对他而言建筑实体只不过是容纳这些感观反应的一个容器。他有意让这个容器显得“单薄”是为了留出更多的空间给所要承托的东西。“造园“并不是真实意义上的建造或创造园林,而是传承了造园的精神,园是一个容器,是自然和人类生活融合的容器,“造园”并不是建造园林,而是作为一个容器将人们的回忆与感受容纳其中,手法质朴但是内涵深远。苏州文正图书馆真个建筑群都像是处在园中,建筑与环境和自然的融合令人仿佛置身与苏州园林中,如何让人生活在处于“山”和“水”之间的建筑中,以及中国传统的造园思想是他设计这座图书馆的沉思背景。建筑在“山水”之间最不应突出,这座图书馆将近一半的体积处理成半地下,从北面看,三层的建筑只有二层。矩形主体建筑既是飘在水上的,也是沿南北方向穿越的,值得强调的是,沿着这条穿越路线,由山走到水,四个散落的小房子和主体建筑相比,尺度悬殊,但在这里,可以相互转化的尺度是中国传统造园术的精髓。

2.2. “小品主义”――追求表现的自由设计理念

在王澍的作品中可以发现很多似建筑又非建筑的东西。在细部处理、材质选择、位置摆放上无不倾注了他的设计,这些装置就如同园林中的小品一样,是王澍建筑作品中的点睛之笔,同时也是他为满足自我意识的表现欲望争取的最后一块自由领地。这些奇趣的小品例如一些斜的、曲折的廊桥,尺度过大的门洞、庭院空间中精心摆置的石凳木椅,甚至是一条悬空的楼梯,这些似乎微不足道的小品却能给参观者及使用者带来一种强烈的场所感。

2.3.传统元素――诗意的表现手法

王澍的建筑作品大多会给人一种非常强烈的传统江南水乡的意象。白墙、青砖、小青瓦、茅草、竹子这些传统建筑与景观元素在王澍的作品中不止一次地出现。例如:在最早的陈默艺术工作室的室内设计中,王澍就采用了一种砖墙不抹灰,直接涂水性涂料的方式处理一堵分隔墙;在自宅中厨房厕所之间的转角处做了一扇移动的挡栊,这是江南乡下住宅的门上的一种传统构件;杭州太子湾公园夯土“墙门“不仅采用了传统的夯土工艺海运哟够了3000块青瓦,纵向铺成一条青瓦小路;又如苏州文正图书馆中的竹子林和青砖墙面。传统的建筑符号和建造工艺以成为王澍建筑作品中的另一个显著特征。 作为一名当代中国的实验性建筑师和一个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人,王澍一直梦想着创造一种现代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统一体。他一直探索着一条将简单纯朴的现代主义构造方式同民间的传统建造工艺相结合的建筑设计之路。

2.4.场所精神

谈建筑,要从“场所”谈起,“场所”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人记忆的一种物体化和空间化。“场所精神”这个概念,是否也和我们中国人讲的“地灵人杰”中的“地灵”不谋而合?地,当然有它灵性。每个地方,每个场所,都有它特定的“气氛”。但这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应该可以用非常具象的方法表达出来。比如说:地面的材料,一堵墙的质感、颜色,一排房子的高低,一座山的形,水的声音,一阵风的味道,甚至一道阳光的强弱,都是构成“场所精神”的整体性特质的综合元素。 在王澍的建筑中,建筑形态往往返璞归真,有一种质朴而似曾相识的感受。在手法上,露天大斜坡和坡屋顶,青砖小院,柱林,临水走廊,各式各样的亭子以及那些看似不合逻辑及尺度感的过道空间和通道都令人行走于建筑中仿佛置身在中国传统街巷庭园中。

宁波博物馆是王澍的主要代表作之一,由青砖、缸片等材料构成的瓦片强,呈现出一片青灰色,巨大的青色墙面,能将人带回明清时期的江南古镇。墙面的用料似乎更具有历史感,外墙的直壁采用的是浙东地区最常见的“瓦爿墙”,而斜壁用的是特殊模板成型的清水混凝土墙。用“瓦爿墙”,是为了体现宁波特色。 “历史上,以宁波慈城地区为代表的瓦爿墙其实随处可见,它是宁波地域乡土建造的特有形式。” 宁波博物馆由青砖、缸片等材料构成的瓦爿墙,呈现出一片青灰色,巨大的青色墙面,能将人带回明清时期的江南古镇。

3.结语:

王澍作为一个文人建筑师,他解构式的建筑形式和对游戏状态的神迷也给现代主义建筑师做了新的诠释。有些人说他的建筑手法过多,繁琐并且不细致,不过似乎他也并不介意,他已经迷恋在这种文人化的空间信仰里不能自拔了。仅仅作为一个知名建筑师的个人风格,我认为也可以理解。但必须指出的是,在破的过程中,原本完整的功能体系要么重发异彩,要么不知所云。当你走着走着就要撞到脑袋或者掉下平台的时候,完全可以理解那些对他的批判。若建筑的功能局限于艺术类别则比较容易接受,而教学楼之类似乎只适用于不拘小节的艺术青年。

这也大概也是他的创造性值得质疑的原因。因为好象迷恋传统过了头,虽然想要求新求变,但已经有个潜在的框架把自己束缚住了。无论是褒是贬,王澍和他的建筑的出现和由此引起的关注都证明了,当今中国缺少这样的建筑师,缺少这样能够反映中国传统特色的建筑形态,缺少打破主流建筑形式和建筑思想的创造思维。或许我们应该更多的思考中国式的建筑形态而非随波逐流的走西方主流建筑道路,作为建筑师或者未来建筑师,更多的思考现状思考建筑中最本源的问题才是我们需要做的。

参考文献:

[1] 王澍著. 设计的开始/2.,1998(12).

[2] 王澍 著. 八间不能住的房子[J].建筑师.1999(4) 75-76.

篇5

梁思成,广东新会人,民盟成员,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他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梁思成主要参与设计的建筑作品有: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时间1950年;

2、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时间1955年;

3、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设计时间1963年。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论文关键词 著作权法 建筑作品 人身权研究

一、建筑作品构成要件分析

对于建筑物本身会拥有著作权法的保护,可是不说明只要是建筑物,就会拥有著作权法的相应保护。建筑物的自身一定得符合著作权法当中所涉及到的建筑作品,才可以在一定意义下利用著作权法对自身充分保护。按照有关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表示:著作权法称之为作品,主要指的就是科学、艺术以及文学范畴中具备特定性的成效。因此任何建筑物想要升级为建筑作品,一定要对几个层面相应满足:

(一)客观表现形式需要突出

客观的表现形式是通过著作权法保护建筑作品的重要形式。若建筑作品方面仅仅是单纯的建筑设计人员的思想构成,缺失具体的建筑物的形式下,就不能够得到著作权法的合理保护。

(二)特定性在建筑作品中需要具备

所谓特定性是关系到著作权法有效保护的基础性条件。同时,还是包含我国大陆的法系形式国家,以及美英法系的国家,以著作权法保护作品的基础性条件。

二、建筑作品人身权所存在的不足

人身权主要指的就是,民事的主体成分依照相关法律所独享的,不能够转让其它并不能够和自身分离的民事权利。按照伯尔尼公约主要提出,任何成员国家对几方面人身权需要多加保护,具体包含:对作品保护的完整权、署名权。在我国所属的著作权法当中,明确的指出著作权当中包含:对作品保护的完整权、修改权、署名权以及发表权的人身权。

(一)保护作品的完整权以及修改权

在修改权方面,主要指的就是对授权或者作者进行修改的过程中的权力。保护作品的完整权方面,就是对作品保护的过程中,不受到篡改或者歪曲的损害。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很多国家都会把修改权的主要信息囊括在对作品保护的完整权当中。具体的进行分析,保证作品完整权和修改权是权力的两个方面,其中包括正面和反面。以正面的角度来分析,建筑物作者有权力对自身的作品进行修改;以反面的角度来分析,建筑物作者有权利控制其他人的随意增删或者修改自身的建筑物作品。

相应的法律明确规定,仅仅是建筑物的作者才可以对作品进行随意的修改,由于是自身的建筑物作品,所以对其进行篡改或者歪曲作品也是理所应当的行为。建筑物在建成之后对公众的第一感觉,就是外观的整体印象,此外观就是建筑设计人员进行思维构思的表现模式。针对建筑设计人员的表现模式会得到著作权法的合理保护。在针对建筑作品的修改权方面,具体包含两个层面,其一是没有经过设计人员的同意,不能够盲目的修改建筑物外观;其二若对建筑物外观进行了不合常理的修改,就不能够将设计师的名字标在建筑物上。在建成建筑物之后,建筑的主要设计人员基本上不是建筑物的产权人,在产权人方面能够拥有收益、使用、占有以及占有的权力。其中所涉及到的处分权让产权人能够开展建筑物的改造。

怎样才能够将这一类别的权力冲突妥善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利用诚实信用的原则进行改善。产权人具有对建筑物必要修改的权利,因为在必要的修改程度上,是建筑外观上必须要开展的。除了必要的修改之外,其他层面的改造都是没有权利的。并且,建筑物作品和一些艺术性作品不同,因为建筑物作品具备着一定的实用特性,设计人员可能所顾虑的部分不够周全,在建筑物建成后使用的过程中会必要的进行功能的改善,在此情况下,也要根据必要的修整权力进行处理。此方面,在我国所提出的著作权法律法规方面还缺失着详细的规范。

(二)发表权

所谓发表权主要指的就是,只有作者能够对作品有决定发表的权力,其中对于何时发表也会拥有一定的决定权。我国通过著作权法重点保护的建筑作品,主要包含的是建筑为自身,不会包含建筑模型以及建筑设计图方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产生出怎样剖析对建筑物自身开展发表的现状。其一,需要明确建筑作品是需要对其开展著作权保护的,相应的作者需要拥有发表建筑作品的权力。其二,在我国的著作权法当中,建筑作品是较为新型的作品模式,在使用发表权过程中,因为建筑物所具备的独特性质一定会和建筑物作品之外的模式发表有着一定的差异。

由于建筑物拥有着全面的公开性,也就是建筑作品往往具备着感知公共场所的特性,也就是当建成建筑物之后,就一定被人民群众所关注。然而,按照建筑物发表权的特征,建筑物作品的自身作者所具备的发表权,指的是有权利让公众关注,以及有权利不让公众关注的权力。然而,在建筑作品建成之后被公众采纳的时候,就表示为作者已经失去了将建筑物对外发表的权力。

(三)署名权

按照著作权法的相关内容,其中的署名权指的就是完善的体现作者的身份,能够拥有对作品正确署名的特有权力。因此,署名权能够对作者身份权力充分确定,作者有权利署上自己的笔名或者真名,并且还有权利不署名字,对于署假名方面也完全可以。此外,署名权基本上包含着其他的含义,也就是作者拥有对署名禁止书写的至高权力。往往在电影的作品以及文字的作品当中,作者在署名权方面基本上不会产生任何问题。

可是,建筑作品中的署名权使用过程中,就会产生或多或少的问题。在理论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建筑设计师拥有着在建筑上署自己名字的权力,基于此来将作者的身份充分建立。但较多的建筑物产权负责人,知识对房屋建筑总体的质量严格关注。对于建筑物的设计人员是某人不是较为关注,同时不是特别渴望在自身的建筑物当中,将设计人的名字显现出来,特别是在设计人员运用假名或者笔名的时候,由于此做法一方面在建筑物的外观美化上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还会对建筑物的人权人方面带来不利的影响因素。

所以,需要善意的使用署名权力。若建筑的设计人员极力的需要在自身所设计的建筑物上,用不适合的尺寸或者不正常的方法将自己名字标记在建筑物中,就会说明此做法是非善意的行为,不予推荐。那么,建筑的设计师在署名的需求方面,有必要在建筑物上规定自己名字的体现价值,但是前提是不影响建筑物的外观。

三、对我国建筑作品人身权的完善措施

(一)物权人和作者权力的冲突解决对策需增加

在我国,对于财产所有权人以及著作权人权力不断的加大,促使建筑作品中的建筑物所有权以及作者人身权之间所产生的冲突逐渐的展开,然而,在我国的相关立法当中基本上会对解决对策缺失针对性的规定。其中《物权法》的推出,使得建筑所有权的保护力度不断的加大,所以,著作权法也需要针对立法的内容,将物权人以及建筑作品作者的权限明确的划分,基于此来将解除纷争的目的实现。

所以,适合在制作权当中,将人身权开展有效性的制约,在标准方面需要规定建筑物的所有人,不能够随意的修改设计作品中的特定部分。

(二)署名权的完善

我国在建筑作品署名权方面,存在着有名无实的问题,此现象适合在立法阶段中有效的开展署名权善意形式的原则,修订法律的过程中需要将此规定增加,从而将署名权全面化改善。

(三)建筑作品范围需拓宽

对建筑作品的保护,一定要包含建筑物的保护。一方面需要有效的保护建筑物,另一方面还需要在建筑物设计图当中有效的保护施工图。之所以著作权法会保护建筑作品,主要是由于建筑作品是设计师的合理思维表达啊方式,建筑物能够将建筑设计师的设计风格体现出来,然而,建筑设计图则能够将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充分凸显。也就是,设计师的思维表达模式具体会依靠有形的载体才能够表达出来,这一系列的载体需要构成著作权保护的关键成分。

可是,按照我国的著作权法中的相关条文,建筑设计图基本上不属于完整的建筑作品。我国所具备的规定内容和伯尔尼公约有着一定的距离。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建筑作品的对应作者不能够将保护的作用实现。所以,对我国著作权法的修订阶段,需要把建筑作品的领域不断的升级其具体化,要把建筑模型和建筑设计图有效的融入到建筑作品的领域中。

(四)发表权的完善

篇7

关键词:古典园林元素;建筑符号;营造思想;诗意的环境

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2-0051-03

1 前言

中国古典园林园林是我国园林式建筑景观环境的杰出代表,其造园思想讲究以自然为师,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提炼和概括,旨在将自然山水移缩入怀融入一方土地之中;崇尚“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园林建筑营造布局自由随宜、高低错落,建筑大多依山就势,凸处筑台、凹处挖池。就地选取建造物材,将建筑与环境和谐嵌合达到一种人工和自然高度和谐的境界;同时古代文人大多将个人情怀寄托于园林当中,城市、建筑、自然和诗歌、绘画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古典园林无论从精神陶冶上还是人文居住上,都代表着一种高品质的环境。

2 古典园林的营造符号

2.1 营造技术

2.1.1 自然通风:古典园林都十分注重如何利用自然气候条件,在庭园中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小气候环境。就江南而言,闷热的夏季和阴冷的冬季都令人感到不适。因此,众多的私家园林首先通过空间布局来引导气流穿堂入室,形成过堂风园内挖湖堆山,既有利于排水,便于植物生长,又可在山丘之巅享受微风拂面带来的清爽;而西北叠山、东南理水的风水原则,目的是阻挡冬季寒冷的西北风,同时使夏季的东南风从水面上吹过,更加凉爽宜人.

2.1.2 采光:在园林建筑中,主要为自然采光,大多建筑是四面有门窗,如远香堂为四面厅式建筑,面阔三间。四面厅是江南园林中最为讲究、也是最高级的建筑形式。四面厅不设墙,柱间安装有连续的长窗,四面开敞,檐下设回廊,廊柱问檐坊下有挂落,下设栏杆坐登。坐在厅内可观赏外面的景色。这些建筑都是开敞通透,自然采光极佳。

2.1.3 绿化:因为气候不同,北方的古典园林中多种有松树、国槐、核桃、柿子、榆树、海棠等花木,而南方私家园林常种梅花、玉兰、牡丹、竹子、榆树、芭蕉等花木为主。植物在构园中常常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植物配置都以树木为主调,不讲究成行成列,但随意参差,运用少量树木概括表现出天然植被的气象万千。此外,观赏树木和花卉还按其形、色、香而“拟人化”,赋予不同的性格和品德,在园林造景中尽量显示其象征寓意。

2.1.4 当地材料:古典园林中江南私家园林,优越的自然条件下,冬季无严寒,空气湿度大,适宜生长长青树木,花草品种也多,因此植物丰茂,种类丰富。江南还多产石料,采自江湖水泊的湖石历来为造园堆山的上等用料。这样,理水、叠山、建筑、花草等都可以就地取材。

2.1.5 水体:园林内开凿的各种水体必曲折有致,并利用山石点缀岸、矶,做出湾港、水口或堆筑岛、堤、架设桥梁等,以求在有限的空间内尽量模仿天然水景的全貌,这追求的是“一勺则江湖万里”的立意,这在中国古典园林建造中都是常用的手段。

2.2 艺术意境美

园林不仅供人居住游赏,更寄托了园主的情趣爱好和认识追求。古典园林通过跌山理水对自然山水的抽象化处理,将自然山水缩移至咫尺之间,通过观赏者的主管想象,衍生出意境。或是预设一个主题,藉由山、水、花木、建筑配成物镜。传达给观赏者以意境。亦或是通过园林中的景题、匾额、对联、刻石等根据园林物境做出文字“点题”。园林中诗文的直接表达是表述园林意境的主要手段。

3 王澍建筑作品中的古典要素分析

建筑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他的空间感以及建筑师在建造建筑时的营造本意,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开始一次以建筑为行脚的旅行,先从王澍先生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园开始,到杭州南宋御街、五散房、宁波历史博物馆,最后游历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和狮子林。在这次游历建筑的空间变换里,体会这位普利茨建筑奖获得者带给我们的关于好的建筑的精神享受。也让笔者对于当代人居环境多了一些思考。

3.1 浅王澍析建筑作品和古典园林营造的共同点

3.1.1 对自然地崇尚。纵观王澍先生建筑作品,在建筑立意与周围环境的营造上,都与中国古典园林高度契合,即建筑体量与形态在环境中居于次要地位。在建筑能耗上,也尽量将消耗降低,建筑中大多采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而非现代建筑般整个建筑在玻璃幕墙内使用空调系统呼吸。以中国美院象山校园为例,校园内建筑色彩以青瓦白墙木色为主,建筑周围植物覆盖率高,多种植向日葵、翠竹、彼岸花、荷花等意境深远的植物。

3.1.2 同受中国的诗、画艺术影响。中国绘画与造园关系密切,“以画入园,因画成景”。在古典园林的营造上讲究建筑是景观,也是最佳观景地。所以处处皆成画皆成景;王澍先生建筑作品的理念,也跟绘画有关。他是在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长期研究后,总结出一系列的经验,运用到自己的建筑设计当中。通过传统绘画,在绘画当中找到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一种和谐的关系。如2012年世博会滕头案例馆的设计,就是来自设计者对范宽《溪山行旅图》的研究;宁波博物馆的建筑形体来自对李唐的《万壑松风图》的研究;这些建筑作品在空间上、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上都营造出了一种像古典园林一样曲折、含蓄的建筑表达。置身其中,可以引发人不断的联想,也让建筑变得可观、可游、可居。

3.1.3 就地取材。王澍先生对于建筑物料的选择是循环建造,即按照中国建筑营造的传统,将旧的建筑材料循环利用,这是建筑师对材料的一种尊重,也不失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式。纵观其建筑作品,大到建筑砌筑需要的材料,小到维护空间的栏杆,随处可见竹、土、砖石、旧瓦为主材修建的建筑和景观小品。建筑给人感觉质朴、趣味、耐人寻味。在宁波博物馆建筑的选材,就来自回收的旧物料,

“瓦爿墙”的传统建造方式让建筑呈现出自然的状态。建筑师期待10年后,当“瓦爿墙”布满青苔,甚至长出几簇灌木,它就真正融入了时间和历史。

3.1.4 差异性和多样性古典园林虽小,但小中见大,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从铺地拼花、景观小品、建筑样式等营造上讲究丰富变化。在路径设计上也讲究步移景换、别有洞天、柳暗花明的多样性空间。王澍先生的作品同样注重对多样性的把握,在建筑空间和建筑形式上都有体现。如“瓦爿墙”的建筑形式,在宁波博物馆建筑外立面上,仅4肝的墙上就能出现48种不同规格的材料,因大小不同、颜色深浅不一的砖瓦拼在一起。这种多样性的设计让笔者联系到古典园林当中的铺地,在一个小庭院铺地材料上,同样是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石头拼成各色图案,让简单的小空间变化多样。

3.1.5 意境的营造。古典园林虽小,但通过造园活动,使园林丰富繁芜,同时赋予园林品性,让人在园林中得到陶冶。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建筑群都沿着围墙而建,将尽量多的空间留给自然,校园周围就分布着池塘、树林、田地,行走其中,有松鼠跳跃、天鹅悠游,当代学生在这样的校园里拥有多样化的交流空间。

4 两者形态的相似性

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滕头馆设计、中国美院象山校园二期工程、宁波五散房、杭州南宋御街的复兴到宁波历史博物馆,在以西方的建筑思想体系为主导的今天,王澍先生的作品以“有生命的建筑”逐渐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同时将中国古典元素抽象后运用到现代建筑当中,让建筑带着传统文化符号,勾起人们对过去生活的记忆,同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以一种带有强烈的个人符号的建筑告诉大家,建筑是拥有生命的、建筑中是包含历史生活记忆的,建筑是拥有多样性的,同时也让大家看到了带有传统中国元素的现代建筑。

4.1 浅析王澍先生建筑作品中古典园林元素的运用

4.1.1 门洞

在王澍先生的系列建筑当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些反复使用的建筑元素,如不规则的门洞、丰富的建筑外立面、屋檐、廊道、屋顶下沉院落、框景等独特的建筑形式。这些形式在为建筑带来多样化的交流空间。而在古典园林当中,我们同样可以搜寻到类似的营造方式。如他的系列建筑作品中风洞的设计。王澍先生提倡的是在建筑当中,你可以感受到建筑内部的“气”,在于提醒人们关注建筑带来的变化,“风洞”设计来自古典园林,每一个不同的风洞形状即假山剪影,或是某个假山洞口剪影。这样设计的方式让原本合理的生活,多了一些趣味。

4.1.2 屋檐

从杭州钱江时代楼盘到象山校区二期工程,我们可以体会到建筑师试图通过某种建筑符号,让人们重拾以往生活方式的记忆,体会“屋檐滴雨”的意境。古瓦旧墙是古典园林不可缺少的元素,建筑师对“屋檐”的重新关注,让人在现代建筑中生活多一份意境和遐想的空间。

4.1.3 廊道

在现代建筑中廊道似乎被简单化,而王澍建筑作品中,对古典园林中廊道的使用传承在建筑当中。古典园林讲究曲折尽致。童寯先生曾说,在造园手法中有两条线路,一条理性而直达,另一条蜿蜒而曲折。王澍先生建筑中,廊道就是一条蜿蜒曲折的路径。

4.1.4 框景。

在园林当中,空窗框景使空间隔而不堵,漏窗和空窗的使用在于将室外景色引入室内。从不同的空窗看去景色各不相同,也营造一种身建筑当中而不被建筑束缚的空间体会。

篇8

需要扎实的技能,专业的判断和以社会与客户的核心诉求为己任的职业操守

建筑设计是一种理想

需要对建筑的虔诚精神和对完美的极致追求

建工设计是一个团队

拥有对职业的坚守,对理想的追求并在坚持与追求中体现价值、寻求进步

电话:0731-85162558

邮箱:office@hcdi.省略

网址:省略

常德共和酒店

常德共和酒店规划构思追崇“月静人安,生态家园”的规划主题,东西方相结合的利用手法,将建筑、广场、人工绿地、道路小品,水景等要素合理组合,融为一体,充分体现“回归自然”的主题,努力营造一个“建筑与自然和谐”理想的家园。项目占地近300亩,具体来说,规划有以下几个特点:

1、巧用天然资源营造生态家园。

2、运用几何形态,强调个性布局。

3、借古意喻今昔,创造景观文化。

整个酒店分为低层别墅区、高层宾馆区、会议中心三部分,其中高层宾馆是整个项目的标志性建筑。

酒店营业以来成为常德首家五星级酒店,建成后受到各方的好评,为打造常德旅游名城创造了条件。

HC新城简介

HC新城是一个集高级办公、居住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是未来长沙市新的行政中心组成部分,是未来长沙城市形象的集中展示场所。总建筑面积132000m2,由综合楼、会所、高层住宅、联排住宅组成。

・根据边缘功能的双向服务性原则,我们通过将小区主要的配套公建(商业、托儿所、卫生站、文化体育活动中心、银行、邮局及小区管理等)集中于一栋建筑(会所)内并沿长沙大道外置的手法,使住区会所具有了围合城市空间的尺度和位置。

・根据边缘形式的双向围合性和展示性原则,我们又对会所的体量进行了复合化处理,使单一的体量分解为一条沿住区内部道路展开的弧形体量和一条沿住区外部长沙大道展开的直线体量,两者结合在一起和沿街的弧形住宅分别限定了内部居住空间和外部城市街道空间,使住区内外都具有了鲜明的领域感和场所感。

・根据界面的“膜”效应,既具“封闭性”又有“开放性”

・根据边缘具有的活力效应,我们在作为居住区边缘的会所内外两面都设置了不同性质和足够面积的交往空间。

建成后的HC新城达到了设计的要求,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在2006年度湖南省优秀勘察设计评比中获得了优秀设计二等奖,并通过国家3A住宅认证。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临床科研大楼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临床科研大楼总投资为3.5亿元,大楼总建筑面积14.8万m2,为湖南省特大型医疗项目之一。

设计理念

1、规划――使全区总体规划更加完善周详

2、建筑――创造风格与特色的医院造型

3、功能――完整配套的医疗功能与先进流程

4、管理――结合现代化的医院管理思维,提升市场的竞争力

5、环境――人性化的室内外环境,对患者呈现出完全的身心照护

6、理性――在医疗、环保、结构、机电等专业与投资控制上结合实际要求

7、绿色――“生命之树”立体垂直绿化系统

8、整合――全院功能配套

9、效率――及时便利可靠

张家界市中心汽车客运站

张家界市中心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项目,按国家一级汽车客运站标准规模建设。项目总占地面积88284m2,位于张家界市新火车客运站西侧,紧邻火车站广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建筑用地基本规整,四周被城市道路围合,项目主要由五部分组成:

站前广场,站场综合大楼,机修检验用房,后勤服务楼,停车场

总建筑面积:78452m2

设计理念

1、源于自然,借鉴自然――“如山如云,亦如水”

2、走向世界,城市窗口

3、与火车站的“统一与和谐”

4、融会古今――简约与素雅

长沙绿城桂花城

设计之初我们对长沙绿城桂花城的要求就是八个字:可居可观可游可赏。

总体规划中采用了二级社区管理的体系,大社区套小社区,既有大社区的配套人气,也有小社区的私密性和归属感。具体设计中有几大特点:

第一是 人车分流。

第二是 通过规划,我们营造出了一个个内院空间。内院的好处就是它是个可以被注释的空间,有防危性,让人觉得稳定安全,同时又把家的概念扩大了。

第三是 通过院落的围合,形成了一些主题性的景观空间和公共空间,以供大家交流和交往。

第四是 通过规划,我们考虑在中心景观周边安排了一个步行系统,这比其他的小区安静了。

第五是 对建筑时间感的把握。

第六是 以“环境”为本。

长沙绿城桂花城已全部建成并交付使用。其以人为本的开发理念,江南建筑围合式规划布局方式,清新典雅的建筑风格,高品质的绿化园林体系,一丝不苟的建筑质量,已成为长沙高档楼市的标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创远・湘江一号简介

“创远・湘江一号”项目位于长沙市开福区,是湘江生态经济带旅游发展的三个重点项目之一,是长沙市的上花园。规划总用地面积63.17hm2,总建筑面积:108万m2,规划建设成以江景和山景为发展方向的高档住宅小区。设计中我们遵循以下原则:

生态原则

设计充分发掘场地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西邻湘江、北靠鹅羊山),一方面对基地原生的山地进行最大化的保护和利用,另一方面通过视线分析,通过合理的建筑布局,保留自然生态环境的视觉通廊,创建江山一岸的现代生态社区。

人文原则

设计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倡导步行优先的规划理念。

功能原则

规划与设计讲求居住的实用性、舒适性、安全性、耐久性与经济性,考虑配套设施的完善性与便捷性,打造舒适、安全、配套齐全的高端居住社区。

建筑、技术与材料三位一体原则

以高端住宅社区定位为出发点,从建筑、技术与材料三方面人手,强调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大胆运用,以超前的理念引领新的居住模式和居住方式。

“创远”企业文化原则

设计反映理念,体现“创远”企业文化,即将居住与生活、文化、生态、创新有机结合,开柘乐在其中、丰富多彩、意味深长的个性、创新、和谐、尊贵生活。

株洲市新桂广场・新桂都

项目位于株洲市主城区东部,在株洲市新塘路和桂花路交汇处。

总用地面积约110亩。

项目由23栋高层住宅、1栋商业楼、沿街商业裙房、1个地下车库等部分组成项目,一期总建筑面积243800m2。

设计理念

我们期待在本次设计中能将对于最本质的“生活的美观尊严”之憧憬物化,物化色彩,材质,尺度,景观,物化成触手可及的生活,氛围与新的生活体验。

规划布置

在设计中,我们从整体规划框架合理布局出发,均采用纯板式,方便快捷的机动车道联络整个小区,小区内设置小广场、人工水景等景观。在空间组合上充分考虑小区居民对开阔空间的需要,没有压抑感,保证楼宇之间有充足的空间使得景观能够渗透到每一户住户,绿色景观成为居民社交、休闲的凝聚点,小块绿地以及水景等与整个园林绿地成为立体化的层次丰富的绿色体系。

立面设计

建筑外饰面材料选择少而精,妥善处理窗与空调外机的关系,空调室外机位的档墙的竖向混凝土立墙结合屋面造型,恰如其分的体现出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利用不同建筑构件的模数化处理,分类重复,使得建筑整体风格大气,稳重,体现健康社区的本质特色。

根据株洲市在编制城市色彩控制导则提出的“青彩株洲,丹韵株洲”的主题,同时考虑与周边已建项目的色调相协调。本项目的外立面色彩主要采用浅黄色的暖色调,点缀深灰色,使本项目能和谐地融入整个城市环境。

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长沙装备制造项目

篇9

「关键词美术作品、原件、著作权、所有权、展览权、物权

一、美术作品与美术作品原件

美术作品是著作权法的重要保护对象之一。《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1971年巴黎文本)》(以下简称《伯尔尼公约》)第2条第(1)款g项列举“素描、颜料画、建筑、雕塑、版刻和石印作品”为美术作品的基本范围。(注:《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1971年巴黎文本)指南》,刘波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第34-73页。)一般认为,该条款既提出了保护美术作品的要求,匡定了著作权意义上的美术作品的基本范围,也为各国著作权立法提供了范式。然而,究竟何为美术作品,上述列举却不足以彰显立法解释所应有之法律内涵,从而也未能明示著作权人于美术作品之上的利益支点。与《伯尔尼公约》不同的是,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4条将美术作品概括为:“绘画、书法、雕刻、建筑等以线条、色彩或其他方式构成的有审美意义的平面或立体的造型艺术作品”。该定义一则揭示了著作权意义上的美术作品的内涵(线条、色彩或其他方式构成),一则凸显其审美价值。为什么该司法解释于界定美术作品内涵之外,还要着力张扬其审美意义呢?或许我们可以从《中国美术辞典》对“美术”一词的诠释中获得启示:“美术又称造型艺术或空间艺术、视觉艺术、静态艺术。它是指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占据空间,制作静态可视的平面、浮雕或立体的形象,显示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诱使与视觉发生密切关系的一种艺术。通常指绘画、雕塑以及建筑艺术和实用艺术,在东方还涉及书法和篆刻艺术。”(注:参见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1页,第56页。)由此看来,美术作品的功能价值正在于它传递给人们的视觉感受,而审美意义则是这一功能价值实现的结果,即视觉感受的结果。无怪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6年12月的一份文件中认为,传统使用的英文Fine Arts已不能确切地概括美术作品,另一个词组Worksof Visual Art(视觉艺术作品)应当引入版权法中。(注:参见郑成思:《版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0页。)

众所周知,美术作品的创作具有一过性、不可回复性,作者的灵感、作者的个性于彼时彼地通过作者的笔触一次性地凝结于其画稿之上,由此完成美术作品的创作并形成美术作品的原始载体-美术作品原件。因此,美术作品与美术作品原件不可分离。同时,美术作品原件因其承载着作品全部的视觉信息而产生了绝对意义上的特定性,它不能为任何复制品甚或其他相同主题的再创作所替代。缘其如此,著作权人就美术作品所享有的利益便不单纯依赖于作品的表达方式(线条、色彩),它还维系于作品原件与视觉感受间的关系。所以,在著作权法领域,美术作品原件与美术作品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二、美术作品著作权与美术作品原件所有权

美术作品与美术作品原件属性有别,前者为无形的智力成果,后者为有形的物。在前者之上的权利为美术作品著作权,在后者之上的权利为美术作品原件所有权。依据《伯尔尼公约》,美术作品著作权主要包括以下精神权利及财产权利:(1)署名权;(2)保护作品完整权;(3)复制权;(4)播放权;(5)电影摄制权。另外,公约还规定各成员国可选择规定“追续权”。凭追续权,作者对美术作品原件首次转让后的任何一次转售,均享有不可转让的分享其中收益的权利。(注:《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1971年巴黎文本)指南》,刘波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第34-73页。)而根据物权法原理,美术作品原件所有权则表现为所有权人于法律限制之范围内全面支配美术作品原件的权利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由于美术作品著作权与美术作品原件所有权内容有别,所以两者可以并存。

在推崇人格价值观的作者权法系,美术作品著作权的原始主体原则上为作者。《法国知识产权法典?著作权卷》第L.111-1条第1款规定:“智力作品的作者,仅仅基于其创作的事实,就该作品享有独占的及可对抗一切他人的无形财产权。”(注:《法国知识产权法典(法律部分)》,黄晖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页,第3页,第16页。)而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美术作品著作权的原始取得分为三种情形:(1)作者依其创作的事实行为对美术作品享有著作权,此为著作权归属的一般原则;(2)作者接受委托创作美术作品,该委托作品著作权的归属从约定,无约定时,著作权归作者享有;(3)作者依职务创作美术作品,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至于美术作品著作权的继受取得,则因为著作权具有精神权利和财产权利双重内容,且著作财产权拥有多项权能,加之著作权转让的地域性,而往往是不完全的或有限制的,(注:参见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所以,在继受取得的情况下,著作权的归依仍然是作者。当然,发生继承的情形不在此列。

美术作品原件所有权的原始取得一般基于生产。作者在完成美术作品创作的同时即完成了美术作品原件的生产,通常情况下,作者此时既是美术作品的著作权人又是美术作品原件的所有人。但是,由于美术品市场的存在,美术作品著作权人往往与美术作品原件所有人发生离化,这种离化可以是原始离化也可以是后来离化。原始离化主要因定作美术作品原件而起,由于定作美术作品原件,定作人与作者(承揽人)之间便发生了承揽合同关系,依据承揽合同的法律特征,该合同的标的即承揽人的工作成果(美术作品原件)的所有权归定作人。美术作品著作权人与美术作品原件所有人的后来离化则主要缘于美术作品原件所有权的转让。

当美术作品著作权与美术作品原件所有权归于同一主体时,两项权利之间的冲突因未外化而无须寻求法律规制。而一旦美术作品著作权人与美术作品原件所有人发生离化,两者之间的矛盾便呈现出来。一方面,美术作品著作权与美术作品原件所有权均为绝对权、对世权,另一方面,美术作品与美术作品原件无法分离,因此,两项权利的分别行使定会相互遏制。这种不和谐必须依赖良法疏浚。不言而喻,在著作权领域,不可回避的问题是作者就美术作品原件所享有的利益或者美术作品著作权对美术作品原件物权的限制。

三、作者就美术作品原件所享有利益的立法例

对于作者就美术作品原件所享有的利益或者美术作品著作权对美术作品原件所有权的限制这一问题的回应在各国著作权立法上产生了丰富的立法例。

(一)作者发表权与美术作品原件所有权的制衡

《法国知识产权法典?著作权卷》第L.111-3条规定:“L.111-1条规定的无形财产权与作品原件的财产所有权相独立。作品原件取得人,不因取得原件本身获得本法典规定的任何权利。这些权利只属作者及其权利继受人本人,但作者及其权利继受人不得要求原件所有人交出原件供其行使权利之用。但原件所有人明显滥用权利妨碍发表权的行使时,大审法院可根据L.121-3条的规定采取一切适当之措施。”(注:《法国知识产权法典(法律部分)》,黄晖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页,第3页,第16页。)该条款对美术作品著作权与美术作品原件所有权作了泾渭分明的划分,由于立法者考虑到美术作品与美术作品原件不可分离,故以发表权制衡物权来调和两项权利间的冲突。发表权是著作权中处于首位的精神权利,发表权的行使如果遇到阻碍,作者的其他精神权利与财产权利便无从实现。禁止原件所有人滥用权利以维护发表权的行使可以达到维护著作权人的其他利益并促进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目的。

另外,对于美术作品作者而言,其实现经济价值的途径有二:行使著作财产权以实现经济价值及将美术作品原件作为艺术品转让以实现经济价值。因此,为了保护职业美术家的利益,该法典还赋予美术作品作者以追续权。其第L.122-8条规定:“尽管作品原件已转让,平面及立体作品的作者,对拍卖或通过中间商转卖该作品所得收益有不可剥夺的分享权。”(注:《法国知识产权法典(法律部分)》,黄晖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页,第3页,第16页。)追续权虽是作者基于其创作者身分获得的具有著作权意义的权利,但究其实质,此项权利仍是所有权的收益权能的实现,即是作者(作品原件原始所有人)因转让美术作品原件所得收益的延续。

(二)特别赋予作者以美术作品原件展出其作品的权利

日本1970年《著作权法》超越《伯尔尼公约》的框架,特别赋予美术作品作者一项财产权-展览权。(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就美术作品而言,“展览权”应包括作者或其他版权人享有作品在以下三种情况下的展出控制权-在展览会上,在其他公共场所,在电影或电视中。)该法第25条规定:“对美术作品……按照其原作进行公开展览的权利属作者专有。”(注:北京天安亿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国法律事务支持系统》,WWW.eyousoft.com.)展览权的赋予确认了作者在美术作品原件上的利益。因此,日本著作权法上的美术作品著作权有两个支撑点,一为美术作品,一为美术作品原件。需要说明的是,日本《著作权法》第18条第2款同时作了如下规定:“在下列场合,推定作者已同意各项所列举的行为……转让尚未发表的美术作品或摄影作品原件时,通过展览原作的方法将这些作品提供给公众……”显然,此条款意在解决美术作品的发表权问题,但据其言下之意,美术作品原件所有人对美术作品原件享有展览权当无疑义。依法理分析,美术作品作者依其著作权展览美术作品,美术作品原件所有人依其所有权展览美术作品原件,两者各行其道,并无妨碍。然而,两者展出的毕竟是同一对象,那么,当美术作品原件所有权转移时,作者如何行使展览权?而当美术作品原件所有权转移后,两者需同时行使展览权时,孰者为优?日本《著作权法》没有明确规定。

(三)以修改权对抗物权来保存美术作品原件

过去,在标榜财产价值观的英美国家,版权保护仅限于财产权的保护。加入《伯尔尼公约》后,英美国家开始接受公约的保护标准,赋予作者以精神权利,美国1976年《版权法》即授予作者修改权以对抗作品原件所有人的物权,从而达到禁止物权人滥用权利的目的。该法第113条d款规定:“(1)假如:(A)视觉艺术作品以这样的方式体现在或已成为某建筑物的一部分致使从该建筑物中移走该作品将导致第106条之二(a)款第(3)项所述之对作品的毁坏、曲解、篡改或其他更改,以及(B)作者在《1990年视觉艺术家权利法》第610条(a)款所规定的生效日前,或在该生效日或之后与该建筑物所有人共同签署的书面文件中,同意将作品安置于该建筑物中,且该文件规定作品安置后因作品移动可以毁坏、曲解、篡改或对作品作其他修改,则第106条之二(a)款第(2)项和第(3)项所赋予之权利不予适用。(2)如果建筑物的所有人希望移走已成为该建筑物一部分的视觉艺术作品,且该作品可以移走而不会造成第106条之二(a)款第(3)项所述之对作品的毁坏、歪曲、篡改或其他修改,则作者依第106条之二(a)款第(2)项和第(3)项所享有的权利应予适用,但以下情形除外:(A)所有人已尽了审慎、善意之努力,但未能通知到作者其影响该视觉艺术作品的预计行为的,或(B)所有人确实作了书面通知,但通知接收者在收到该通知90日之内,未移走该作品或未为移走支付费用的。就(A)目而言,如果建筑物的所有人将通知挂号寄往依第(3)项已在版权局备案的作者的新地址,则应推定该所有人已尽了审慎、善意通知之努力。作品由作者支付费用移走的,则该作品的复制品的所有权应认为仍属于作者。(3)版权局应建立备案制度,据此任何其作品包含在或已成为建筑物一部分的作品的作者,可以将其身分和地址向版权局备案其尽力遵守本款的证据的程序。”(注:《美国版权法》,孙新强、于改之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页。)分析该条款,可知,美国《版权法》对于作者就美术作品原件的利益的保护具有以下特征:首先,保护对象仅限于附着于建筑物上的美术作品原件;其次,未严格区分作品与作品原件,将毁坏(destruction)美术作品原件的行为等同于曲解(distortion)、篡改(multilation)、更改(modification)美术作品的行为;再次,以禁止修改权对抗物权来达到保存美术作品原件的目的,并划定了该项禁止修改权行使的范围,即以作品原件可以移走(保存)且物权人主观存在恶意为限;最后,由版权局建立备案制度帮助实现保护美术作品原件的目的。

上述三种立法例都将作者的利益与美术作品原件作了某种连接,它们或者以美术作品著作权限制美术作品原件所有权(如法国立法例、美国立法例),或者直接将作者利益建立在美术作品原件之上(如日本立法例)。不可否认,这些立法例各有优劣,尚不完善。就法国著作权法而言,其法理清晰的权利归属划分值得称道,但仅以发表权制约物权尚不足以保障美术作品著作权人发表权以外的精神权利与财产权利的实现,尤其是对于因所有人的原因毁损美术作品原件的情形,法国著作权法没有提供任何对应措施。美国《版权法》虽对保存附着于建筑物上的美术作品原件作了详尽规定,但终因未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性条款而失之偏颇。日本《著作权法》另辟蹊径,将著作权直接根植于美术作品原件之上,赋予著作权人以美术作品原件展览美术作品的权利,由此在著作权人与美术作品原件之间建立了强有力的纽带关系,然而,这种立法例在法理逻辑上却不够严密。综上所述,对于美术作品作者就美术作品原件所享有利益的保护,应同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制:(1)禁止美术作品原件所有人滥用权利,保障著作权人行使发表权;(2)禁止美术作品原件所有人恶意毁损美术作品原件,保障著作权人基于美术作品所享有的一切权利;(3)赋予美术作品作者以追续权,鼓励创作;(4)赋予美术作品作者以美术作品原件展览美术作品的权利,同时规定美术作品原件所有人可以要求作者支付使用费,当美术作品作者展览权与美术作品原件所有人展览权相冲突时,作者展览权优先。

四、对我国美术作品著作权理论与实践的检视

考察我国著作权法的理论与实践,在美术作品著作权与美术作品原件所有权的关系问题上,立法和学理对作品原件所有人利益的保护多有注重,如修改权不得对抗物权说,(注:参见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1页,第56页。)再如我国《著作权法》第18条关于作品原件展览权归作品原件所有人的规定,又如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13条关于作品原件所有人享有作者身分不明的作品的著作权(除署名权外)的规定,以及该条例第17条关于作品原件所有人行使作者生前未发表作品的发表权的规定。至于作者就作品原件所享有的利益或者著作权对于物权的限制,学者与立法者却语焉不详。可以认为,正是由于根深蒂固的所有权观念的侵扰,我国美术作品著作权的理论与实践丧失了自己的立场-保护作者利益。

(一)对所有权神圣观念的反思

篇10

珍珠林文学社成立于1994年10月19日,始终秉承着“开拓文化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创新精神,陶冶道德情操”的宗旨,开展文化讲座、知识竞赛、实践作文以及自然之旅、红色之旅、爱心之旅、文化之旅、希望之旅等众多社会实践活动,并评选“校园小博士”和“兰苑小作家”。文学社被中国散文学会评为“百优文学社”,荣获全国学校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全国优秀社团奖、全国百强文学社团体奖等。《珍珠林》月报、《兰苑》期刊在全国优秀校内报刊评选中双双荣获一等奖,《乾o河》社志为全国校园文学社编写社志开了先河,《章川堡》校志在全县独立初中绝无仅有,《红杏》文集的编印是对古城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全面提升。

珍珠林文学社用文化激扬睿智和美德,培养出了一批批热爱文学、知识丰富的小作家,他们将家乡珍珠林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华夏大地。

【佳作展示】

司佩佩

我不怕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有你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

――题 记

塞北的风沙携来千年的文化积淀,黄土诉说着一个又一个神奇的故事。我生长在这里,这片古老的土地是我今生难以割舍的牵挂与眷恋。现在我站在这里,以一颗虔诚的心为我亲爱的故乡高歌一曲。

我爱伏羲引领先民点燃第一把文明圣火的卓越,这是从野蛮中挣脱的伟大,中华民族从此以新的姿态屹立于东方。驻足于伏羲大殿前,想要一睹人文始祖的L采,却发现自己不敢直视。我敬佩雕塑者的高超技艺,将羲皇的神采展现无遗。没错,他就该是这样的目光,睿智、深邃、咄咄逼人。那样的时代除了这样神采奕奕的目光,谁还可以看见文明的倩影?谁又能引领华夏儿女奔向智慧的曙光?我满怀敬意地鞠了一躬,我们对文明的先驱除了尊敬还能有什么?

我爱文化一脉相承的珍贵,也许相较于繁华的都市,这片土地的存在显得微乎其微,没有人愿意聆听它来自远古的时代强音。但试想,五千年前的神州大地,这样的文明存在算不算得上弥足珍贵?在追逐繁华的世界中,小城成了被忘却的记忆,然而生命本就是一个继承与延续的过程,面对这么多来自历史的启迪,我们更应该去看看先民们走过的足迹,回望华夏儿女的伟大历程,为心灵找一份根的慰藉。

我爱苹果树燃起的绿色火炬,它燃尽了黄土高原数不尽的荒凉和贫瘠。生命在这里被写成神话,风沙洗礼着的苹果树,昭示着黄土地的无限生命力。在绿色与黄色的进退中,在甘甜与苦涩的对比下,我看见我生活着的这片乐土所坚守的执着。

我爱秦腔吼出的慷慨激昂,大苦大乐的民众用大苦大乐的声音表达对生活的悲喜认知。牛皮鼓在碌碡旁被奋力敲着,如同胸膛加速的心跳声,天地之间只回荡着这种声音,豪迈粗狂而激情四射,这一方土地如同沸腾的水,蒸腾出一个美好的明天。山间传来一两句吆喝声,宛若黎明前的呐喊。小城,你竟也如此热情奔放!

我爱陌路之人善意的微笑,带着树一般的真实、黄土一般的踏实、山一般的厚实。这是我的乡亲,是一群和我一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勤劳、善良,他们沉默而激情饱满,他们寡言却一如既往。他们同父辈一起坚守着一个梦,梦里,老黄牛慢悠悠地走着。

我爱这片土地上一切可亲可爱的人,八卦图的神秘穿越了时间的阻隔,我看见成纪古城在历史的轮回中熠熠生辉,所有的文物古迹汇成一曲绝唱,唱响静宁丰厚的文化底蕴。苹果树拥抱着明天,带领憨厚、顽强、锲而不舍的乡亲们开辟出属于我们的灿烂明天。

一曲终了,在历史与现实的交会点上我缓缓转身,小城安详如初。恍然间,我的心灵有了渴望已久的归宿。

小河潺潺荷花香

柳光辉

小时候,他是那么的天真烂漫。当看到飞机划过天际时,他对妈妈说他要当一名飞行员;当听到优美的歌曲时,他对爸爸说他要当一名歌手;当看到特警英勇追击匪徒时,他对哥哥说他要当一名特警……

时光匆匆,转眼间他就上小学了。在学校里,他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经常被老师批评。渐渐地,他对学习没了信心,成了学校里有名的差生。

那天,新来的语文老师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梦想,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说着,他们有的想成为宇航员,有的想成为运动员,有的想成为医生……对于他们的梦想,老师都予以肯定。但他一直坐在角落里,低着头,老师注意到了他,于是问:“柳魏文源,你的梦想是什么呢?”柳魏文源听到老师叫他,惊了一下,因为学习成绩差,没有老师愿意叫他回答问题。他缓缓地站了起来,有几个同学哈哈大笑,因为自己是差生,他没有勇气说出自己的梦想,只是呆呆地站着。老师让大家安静下来说:“柳魏文源,梦想不分大小,即使再平凡的梦也会发光的。”

柳魏文源突然想哭,因为老师给了他勇气和方向,这么多年,还没有一个老师对自己这样耐心呢!“是啊,梦想没有大小之分,凭什么我不能说出自己的梦想呢?”他心想。

“我想成为一名老师!”他几乎颤抖着将心中的梦想喊了出来。他闭着眼,等待着大家的讥笑,但是他听到的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那天晚上,他大哭了一场。从那天起,他就开始追梦了。他努力学习,成绩飞速提升,令班上的同学瞠目结舌。当然,在追梦的过程中肯定会摔倒,第一次摔倒时他很痛,几乎失去了再往前走的勇气,但是一想到那节课,他还是站了起来……

夜晚,当人们都进入梦乡时,他仰望星空,那闪烁着的群星如万千个梦交织在一起,碰撞出信念的火花,他知道那颗属于自己的星会越来越亮。有时,星空被乌云遮住,梦似乎也不见踪影,但他知道,只要信念不灭,就能等到云散天开的那一刻。

心中的那朵红莲在潺潺的流水中散发出阵阵清香,满心芬芳。不管风有多大、雨有多猛,红莲都毅然盛开于心间……他望着星空,那里有他矢志不移的梦想,有他坚持不懈的信念。他蓦然回首,在这条漫长的追梦路上,不远处有小河与红莲……

追梦

李婷婷

“哈哈……”教室里传来阵阵笑声,划破了夏日的宁静,也无情地击打着女孩的梦。

晓晓是一位残疾女孩,她只有五根手指。小时候望着别人完整的纤纤素手,她问妈妈:“妈妈,为什么别人有十根手指而我只有五根?”妈妈望着女儿说:“每个人都是上帝鱼塘里的鱼,上帝掌握着它们的命运,而你是那条漏网之鱼。”晓晓惊喜地说:“妈妈,那是不是就说明我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呢?”妈妈抚摸着晓晓的头,微笑着点了点头。

“谁来回答这个问题呢?”晓晓飞快地举起残缺的右手,然后非常正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她开心地笑着。下课后,同学们七嘴八舌,小声地议论晓晓的手,晓晓望着自己残缺的手默默地哭了。

一天下午,艳阳高照,蜜蜂们辛勤地在花丛中纷飞。音乐老师迈着愉快的步伐走进教室,她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全省要举办钢琴大赛,每个班只有两个名额,林老师决定教同学们弹钢琴。在登记报名时,林老师惊喜地发现晓晓也报名了。“晓晓,你也参加吗?”林老师有点不相信地问了一句,这引起了班上其他同学的哄堂大笑。晓晓红了脸,飞快地跑出教室。林老师意识到自己无意间中伤害了晓晓,便主动帮助晓晓练习钢琴。在妈妈和林老师的帮助下,晓晓的钢琴越弹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