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环专业范文

时间:2023-04-10 16:59: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环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环专业

篇1

关键词: 建环专业 燃气课程群 建设思路 改革与实践

一、引言

1998年教育部将“供热、通风及空调工程”和“城市燃气工程”两个专业合二为一,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建环专业”)。山东科技大学建环专业于1999年进行了专业名称调整,并逐步进行专业培养计划的修订、完善,于2005年正式实施新目录对应下的新课程体系,不分专业方向,全部专业课程均开设。而燃气课程在1996年就开设了几门选修课,从2000年开始开设燃气必修课,培养了一大批燃气专业人才。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国家不断加大力度进行能源结构的调整,重视天然气的开发、利用与城市燃气基础设施的建设,对燃气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从每年毕业生回校交流反馈的信息和企事业单位走访中发现,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思路清晰地掌握燃气全部主干课程内容非常重要。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对目前燃气方向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面向国家需求,培养新世纪燃气工程人才。这些年来我校建环专业燃气课程教师一直在探索和尝试燃气人才创新的教学模式,包括对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践环节进行改革。我们在广泛调研、交流讨论并结合其他高校工科专业的成功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建环专业办学特色,提出“燃气课程群”建设思路,并进行了相关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二、燃气课程群建设思路

燃气专业内容包括燃气气源―燃气输配―燃气应用三大模块,每个模块至少设置1―2门专业课程才能保证知识体系完整,为适应技术的发展可以开设1―2门燃气新技术选修课。2006年之前,我校建环专业开设了《燃气生产与净化》、《燃气输配技术》、《燃气燃烧与应用》三门学位课,以及《燃气供应》和《城市燃气气源》两门选修课。随着燃气技术的发展和课内学时的压缩,必须对原有的燃气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通过对已经开设的燃气课程教学内容的梳理发现,课程内容存在大量重复,特别是《燃气供应》课程重复率很高;新的技术内容缺失,课程程间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课堂教学和实验内容不匹配、课程之间内容脱节等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将燃气课程组成一个课程群,以便在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下统一规划、相互协调,构建科学合理的燃气教学体系。为此,从2008年开始,我们提出并实施了“燃气课程群”建设方案。

(一)燃气课程群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结合我校建环专业办学特色、地域和就业情况等,依据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意见,正确处理传统与创新、现实与规划的关系,制定出有竞争力的燃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体现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而且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遵循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的原则,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之中,突出燃气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由此,确定的燃气课程群的基本教学目标为:了解燃气三大环节及其相互关系,深入掌握燃气有关的基本概念,以概念贯穿基本公式,以工程案例为导向掌握应用技术。了解主要的城市气源和原理,重点掌握天然气处理技术和政策导向的作用;掌握燃气输配技术、方法和管网系统规划思想;掌握燃气燃烧基本原理和主要设备,了解燃气应用新技术。

(二)课程群建设思路

结合燃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有限课时下将燃气专业主要内容有机地集成于2―3门课程中,既要体现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又要适应时展适当增删。合理地规划好燃气方向涵盖的知识结构和框架体系,正确定位课程的教学目标,把每一个知识点落实到每门课程的具体章节中。同时,处理好课程之间知识点的衔接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各知识点在不同课程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规划修订教材、教案和实验指导书。

2008年之前,燃气课程课堂授课124学时,实验4学时,课程设计1周。学时具体分布为:《燃气输配技术》32学时,课程设计1周;《燃气燃烧与应用》32学时,其中实验4学时。《城市燃气气源》和《燃气供应》两门课程共32学时。2008年后,燃气课程总学时缩减为104学时。在这种情况下,按照课程群建设思路,学时调整方案为:《燃气输配技术》增加到48学时,课程设计1周;《燃气燃烧与应用》课时仍为32学时,其中实验4学时。考虑到人工煤气使用范围的缩小,决定去掉《燃气生产与净化》课程,但是主要城市气源(管道气、液化石油气、压缩天然气等)内容放到《燃气输配技术》课程中。选修课整合为一门《燃气工程》24学时,主要包括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燃气系统工程。

(三)各课程的定位

《燃气输配技术》是面向工程设计和施工技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城市主要气源,系统掌握燃气输配系统的构成和基本理论、城市燃气管网水力计算与工况分析,了解各种常用设备的工作原理及设备选型依据;培养学生能够进行城市燃气管网规划,小区管网规划和城市门站(储配站)工艺流程、规划,以及工程施工、管理的能力。《燃气燃烧与应用》是面向设备开发和运行维护,使学生掌握有关燃气燃烧理论、燃烧方法和燃烧器设计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能够进行民用和工业用燃烧设备的设计、改进和运行管理的能力。《燃气工程》是面向燃气系统工程,使学生掌握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燃气系统的概念,以及系统优化,培养学生能够进行大系统的设计和管理能力。

三、实践与总结

燃气课程群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建环专业2006、2007和2008级本科生,并在每个学期末对教学实践和毕业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整理、交流和讨论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从总体来看,对燃气课程群的建设,实现了不同课程内容之间的合理衔接和关联,减少重复;每门课程内容高度集成和浓缩提炼,强化了概念的重要性,学生对概念和相应的公式深刻理解和掌握,避免了“死记公式,忽视概念”的现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不少学生考上研究生继续从事燃气专业的深造。自课程群建设以来,我校建环专业就业于燃气行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加,从原来的7%增加到现在的20%以上。就业的燃气单位从原来的一个增加到现在的数个,包括新奥燃气、港华燃气、泰能燃气、绿洲燃气等多家知名燃气公司和一些市政设计院。更为可喜的是,由于我校毕业的燃气专业学生在新奥燃气表现突出,得到了集团公司高度肯定。从2009年开始新奥燃气集团与我校建立全面校企合作并建立教学实践基地,2010年我校建环专业为新奥燃气集团开设工程硕士班。这些成绩不仅标志着我校建环专业燃气方向的发展迈上新的台阶,而且充分说明燃气课程群建设思路是科学和成功的。当然,由于课程群建设的时间还比较短,加上经验不足,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深入开展,特别是亟待编写燃气课程群系列化教材和设计一套综合性燃气实验台。

参考文献:

[1]万臣,谢芳,胡泉.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群的建设与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1):33-36.

[2]俎云霄,王卫东,张健明,刘丽华,任维政.基于课程群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13):34-36.

篇2

>> 建环专业学生个性化培养研究与实践 在练习中培养建环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基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高校建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究 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究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建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讨 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建环专业校内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试论环艺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建环专业燃气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 建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工程造价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关于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王显军,孟凡康, 王钰.暖通空调教学改革与学生素质培养[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与实践,2010,(12):375-378.

[3]邢伟.对人才培养模式中产学研结合问题的几点思考[J].成功(教育),2007,(1):8.

[4]刘春芳.主体教育课堂教学的理念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03,(7):11-13.

篇3

关键词:专业建设;内涵建设;环境艺术设计;工学结合

专业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专业建设是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提高就业率的基本保证。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教育部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度也日益增大,有利地推动了高职院校的基础建设和教学内涵建设。教育部、财政部在2006年开始启动的全国百所示范院校建设项目,进一步推动了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引领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专业的内涵建设放在了首要位置。

环境艺术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相交融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涉及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各个领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系中不可替代的专业。它涵盖了室内设计、展示设计、景观设计等多个方面。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和生存空间的不断重视,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目前国内已有100多所高校开设环境艺术专业,培养了大量的实用性专门人才。要想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更上一个层次,因而在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涉及专业建设的课程标准、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模式、实验实训条件等主要内容上还需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改革和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才会有新的突破。

环境艺术设计品牌专业建设思路和方法

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内涵如上所述,涉及到课程、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团队和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提高对专业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专业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切实加强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建设和改革的首要任务。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人才培养模式影响着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因而加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改革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应首先解决的问题。现阶段世界各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管是德国的“双元制”还是日本的“三明治”形式或者美国的DRE(校企结合式),其核心就是工学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其产生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模式还存在许多问题。明确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人才的定位,寻找适合行业对专门人才的培养方法和模式是深化专业建设的一个关键。

2、根据行业发展趋向来细化专业方向

环境艺术设计属于实用艺术设计范畴,工作岗位设置多样化,实际工作任务包含艺术创作、工程管理等多个方面内容,因而采用大基础(艺术基础)逐步过渡到小方向(专业方向)的教学方式能够适应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要想培养出来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顺利就业,就必须使专业与职业有机对接。根据行业企业的职业分类和岗位特点,着重研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与职业岗位的关系,分析行业企业相关岗位工作内容、专业岗位分布及工作流程、以及职业岗位与专业内涵的关系,结合行业的发展趋向细化专业方向,使专业方向与岗位对接,为学生的就业创造良好条件,逐步达到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要求。

3、专业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包括的是专业课程体系以及具体课程内容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反映着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实现,在建设时应符合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规律,遵循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学习内容和职业能力要求的融合程度。而在具体课程的改革中,重点关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点,课程改革不是修补,也不是,而是传承和发展,需重新定位、重新设置、重构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即是学生体验环境艺术行业工作流程的实际过程,通过这个学习过程来完成工作岗位点所需的专业知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项目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为基础,实施“项目+主题、实际工作环境、团队合作、顶岗实习”的教学改革,让学生进行一个个完整的、综合性的工作任务。

4、优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由专任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以及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者。在教学活动中,合理调配教学团队资源是顺利开展项目教学的充分保证。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和实际经验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中不仅要考虑团队内职称、年龄、学历结构,更重要的是关注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环境艺术设计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所属行业发展迅速,为适应行业发展特性,专任教师应积极参加行业专业研讨会,并参与社会实践。聘请的兼职教师和行业专家需进行多方面筛选和有效管理,他们将项目、最新的施工工艺、设计风格、管理方式和工作要求引入课堂,参与专业课程的全程教学活动,这样组合的教学团队才能在项目教学中发挥各自的作用,保证教学质量。

5、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1] 而要想保证教学质量,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是基础。与先进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我国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不太理想。大多数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的企业很少,而政府对职业院校办学经费的投入也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这就只能靠学校主动与外界联系,利用专业优势寻找企业支持,建立多个校外实训基地,让企业优先录用对其企业发展有用的人才,使学校和企业形成一种稳定的互惠互利机制,真正达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目的。同时加大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建立多功能一体化的校内实训基地,满足生产性实训的要求。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引企入校,与企业共建工学结合的具有真实工作场景的校内实训基地,完善“项目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达到“岗位对接”的教学目的。

结束语

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有自己的主要服务面向,与行业企业或区域经济有着较多联系,要想在众多院校中脱颖而出,办学特色才是关键所在。学校的特色是靠专业来支撑的,如何使专业更有特色更有发展潜力,不断深化专业品牌建设至关重要。专业建设的成就不仅对学校的办学特色产生重大影响,更是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实现,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对社会是否有用。面对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还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在交流中逐渐充实,逐步建立符合要求的教育体系,只有扩大交流,奋起直追才能适应历史的潮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专业特色,也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增添新的亮点。

篇4

关键词:专业认证;环境工程;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181-02 《华盛顿协议》(Washington Accord)是一个有关工程学士学位专业鉴定国际相互承认的协议[1],是目前国际普遍认为最具权威性、国际化程度最高、体系较为完整的工程教育专业互认协议。至2006年起我国教育部、人事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学会)代表组成的,教育部授权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参照《华盛顿协议》成员国的做法,开展了面向我国本科教育专业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

一、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认证历程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开展有利于加强高等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联系,有利于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有利于提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是解决工程师技术资格国际互认的关键。2007年环境工程专业认证委员会成立了环境工程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组,制定和完善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和专业认证补充标准,并于2007年11月对同济大学和南京大学、2008年5月对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6月对武汉大学、2009年5月和10月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6月和11月对东华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环境工程专业进行了认证。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已经取得较大进展。截止目前,工程专业认证已经在安全工程、采矿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13个专业领域,设立了75个专业认证试点,涉及院校49所,我国已进入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稳步推进阶段。

二、继续扩大环境工程专业认证的必要性

资源与能源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关键。我国政府提出的节能减排的目标是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重要契机。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多学科协作系统工程,但在系统工程中环境工程作为污染物排放削减直接相关的专业,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环境工程专业是化学工程、土木工程、卫生工程等学科的综合,随着经济的发展,基本可以体现出:知识更新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多学科渗透、新兴学科涌现等特点。高校作为孕育优秀工程人才的摇篮,在开展工程教育中,应紧密联系行业发展现状,及时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在加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发展前景广大。

三、基于专业认证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动力,以工程专业认证标准为依据,以构建“大环境”为导向,围绕培养综合型环境工程人才,建立具有比较优势的环境工程专业的有机整体。

1.基于教育CDIO理念,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CDIO教育理念是近年来的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重大探索。CDIO教育模式代表了Conceiving(构思)—Designing(设计)—Implementing(实现)—Operating(运作)[3]。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将应用与课程之间紧密联系的方式学习。环境工程是一门实验和理论并重的专业,在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中,实践与实验起着重要作用。借鉴CDIO成功的教育经验,环境工程专业在建设过程中,第一是要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固的实践基地。与企业保持长期的密切合作关系,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节约学校经费,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走进企业,深入了解所学知识在将来所要从事的行业中如何应用;第二是搭建校内的实践平台。实践平台是大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阵地,校内通过设立实验示范中心、重点实验室以及科研成果转化平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第三是设立特色实验室。根据专业需求开设特色实验室,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实验的比例和深度,在全校范围内共享实验资源和设备。

2.将职业资格培养引入课堂,设置“工程师模块”课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虽然兴起的较早,但是发展至今一直没能走进“象牙塔”,与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挂钩。专业认证制度作为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基本内容、必要基础和重要支撑,是从业证书申请发放和登记注册过程中一种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国际上,专业认证制度完备的国家几乎都将专业认证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直接挂钩。目前,笔者对黑龙江、北京、上海三省市不同类型的学校中所设置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课程展开调查,发现不同学校虽然课程设置的形式上和名称上略有区别,但大都采用的是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这一模式,并且在学分、学时、比例上也无明显的差异。鉴于国际专业认证国家的经验,我国在培养环境工程专业人才上,可以尝试针对某一执业资格和学生主要的就业岗位来组织课程,即一年级安排基础课综合培养,二年级以专项课题形式参与实验,三四年级进入模块课程培养。在模块课程设置中引入职业资格培训,一方面为将来的专业认证与职业认证挂钩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保证知识以结构化而不是零散化的形式进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发展。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可以用模块课程替代原有的学科领域课程,分布合理的课时,搭建新的课程体系。

3.重视科研能力,尊重学生个性化选择。我国在环境工程行业发展过程中急需培养高水平的、技术精湛的工程人才,切实解决行业内技术创新慢、产品升级难的问题。这对高校所培养的专业人才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工程教育本身就是创造力养成的教育,学生的兴趣选择对工程能力能否持续增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工程认证背景下,高校的能力培养更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以使学生能够在自身个性和兴趣的基础上,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发挥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第一,在本科生教育中可以设立“导师群”人才培养方式,即组织教授“联手”合作培养和授课,在理论课的基础上以“专项课题”的形式进入实验室,大学二年级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与科研导师的研究,跟随导师去专业的相关企业参观,直接参与科研项目的工作,接触学科前沿,既增加学生科研的深度和广度,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二,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推出的工程准则对工程专业学生的能力提出了11条评估标准,总结起来基本是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多学科综合的学习能力、职业素质与责任感。这些能力的形成绝不是某一门课程或某几门课程能够解决的,而是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包括整个教学计划、培养方案,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能力的形成。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更多地考虑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学生提供丰富的环境工程学科发展前沿的信息,提高专业方向对学生的吸引力,为学生工程师素质的养成提供综合的知识背景,培养对环境工程现存问题的敏感度和国际视角,以有利于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杨振宏,杨书宏,宋守信,等.国外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分析与借鉴[J].中国安全学学报,2009,19(2):61-66.

[2]贾丛林.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与经验[J].计算机教育,2009,(3):34-39.

篇5

关键词:建筑学 实践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167-01

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崛起与飞速发展,新兴产业中科技含量比重不断增大,很多高新领域内的高技术人才和熟练专业人员极为紧缺。目前的高等教育中,过于偏重“纯科学、无功利的研究和教学”,传统学术型高等教育机构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虽然工科专业相对来说培养的学生更接近实际需求,与社会相脱节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也不能够满足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需要。

1 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研究型大学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建筑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的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到国家各级管理部门或企业单位从事建筑设计及管理工作,而对于我院学生来说,能够理解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从而毕业后能够到设计单位从事第一线的绘图工作将是培养的基本目标。我院从2009年培养方案开始,就提倡解放思想,构建适合本科学生的能力指标体系,2011年建筑学专业经过的大幅度的课程改革,成效卓著。教育部“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于2013年1月底启动。项目旨在探索构建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我院有幸成为备选的试点单位之一。借此契机,2013版建筑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将结合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的研究目标,加强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等各种能力的培养,按照因材施教和因需培养的原则,培养“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

2 实践环节教学体系的改革

实践环节包括理论教学中的设计课实践环节,计算机辅助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2.1 理论教学中的设计课实践环节改革

我院学生学习主动能力差,自主安排学习计划能力差,建筑学专业设计课模式,8周的设计,有7周的时间在虚度光阴,只有1周“呕心沥血”的赶图。针对这种现象,我们结合学院的过程教学管理,将设计分块分段,每个时段的任务和目标很明确,学生在接到设计任务书的同时就一目了然,段段清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轻松、愉快且高质量的完成设计任务。

2.2 计算机辅助设计

结合职业型教育,要求学生能在毕业前拿到建筑学专业需要的上岗资格证。其实,社会上更看重的是经验和实际的上手能力,但对于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冷门”的岗位,拿到资格证,找工作时也就是多了块“敲门砖”。我们的学生刚进入社会,是要做最底层的工作的,大多数的同学做的是绘图工作,而这项工作,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熟练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技巧。除了开设基础的CAD、3D、Phoshop、Vray等软件课程,为更快的接触目前建筑业的第三次革新BIM技术(建筑信息模型),开设了选修课程,专程从设计单位请来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讲授新软件Revit,同时跟图学学会联合开展BIM认证,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充分准备。

2.3 毕业实习

对于建筑学专业来讲,毕业实习环节的操作相对简单,基本上对于能够有学生来学习同时也能创造出一定的效益的设计院和公司来说,都很欢迎。接受容易管理难,能够让学生遵守实习单位的纪律,设身处地的为实习单位的利益着想,那就需要学校和实习单位双方的共同努力。学校指派专门的实习指导教师,定期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工作状态,利用电话和上门访谈等形式,多方面的深入到实习单位,及时解决学生和实习单位双方面的需求,做好沟通,最后要协助实习单位做好成绩评定。实习单位也要对学生负责,本着小到为本单位,大到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的,指派专人一对一的授业解惑,为学生进入社会上好第一堂课。对于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生活和工作上的问题,能够及时的跟学生和学校沟通,保证做到“利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最后对于学生的阶段性成果要形成具体的成绩评定

2.4 毕业设计

本科院校的毕业设计受就业形势的冲击很大,特别是我学部建筑学专业的“3+1”模式,最后一年中既要进行毕业实习,又要进行毕业设计,两者虽是两个教学环节,却又密不可分。学生目前往往是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参加了毕业实习,将面临不能舍弃有机会转正的工作,回学校做毕业设计;做了毕业设计,也就是不能分心再到实习单位实习。这对于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和学院管理者也是个很严峻的问题,通过思考我学院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主要有以下做法:(1)给予实习的同学一定的选题自由,可以就自己在实习单位参与的项目扩展为毕业设计,事实证明,这个方法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不可避免的弊端是,无法精准的计算学生在设计中工作量。(2)就有关建筑学类竞赛作为选题,交毕业设计的同时参加竞赛,既能拿到学分,又有机会在竞赛中崭露头角,再获得一块就业的“敲门砖”。

3 实践环节教学管理的改革

随着全国各高校建筑学专业的扩大招生以及就业压力的增大,建筑学专业考研的队伍正呈现出每年不断地迅速增加的态势。我学部学生的考研比例为5%左右,这部分同学需要一年乃至一年半的时间复习准备,对于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冲击相当大,而“人性化”的处理方法,一般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给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针对这种现象,有两种解决办法:(1)压缩与延后。把实践环节的周期压缩,原本第7学期和第8学期的共28周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压缩到第8学期完成,先进行毕业设计,答辩后再补毕业实习环节。(2)降低难度,考研与实践环节同时进行。将考研同学分到同一个毕业设计小组,由指导教师单独给出难度相对小的设计题目,能保证只要能付出相对少的精力,即能完成即可。虽然这两种实践环节教学管理解决方法降低本科培养实践环节的质量,但对于保证其教学环节的完整起到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作用。

4 结语

对于应用型院校来说,能够抓好实践环节的执行,能够做好实践环节的管理,将会对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起到不可忽视的关键作用。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和教学管理的改革,借助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将会提高建筑学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教学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 汪正章.重在过程―考察美国建筑教育的启示[J].建筑学报,1999(1):43-45.

篇6

关键词:农业资源与环境;实习基地;浙江农林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45-02

农业资源与环境是针对农业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而设的专业,原国家教委于1997年对其它几个密切相关的本科专业进行合并而成的,隶属于农林本科专业中的环境生态类。我校于2007年新设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专业,首届毕业生已于2011年6月顺利毕业。与其他专业相比,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农业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方面,必须通过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探讨通过生物、工程、农艺相结合的综合措施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通过预防、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着力建设具有良性物质和能量循环体系的生态系统,寻求农业资源最佳利用、人类社会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方法、对策。近几年我们资源与环境类课程的实习主要是以校外实习为主,经费开支大,另外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我们“两园合一”(校园和植物园合一)的校园,本身具有的丰富资源,包括植物、水、土壤等,我们还未充分利用。如果能结合我们的课程特点,建设相应的集系统化、专业化、多功能化为一体的校内综合实习基地,一方面可减少不必要的野外实习开支,另一方面,还可以充分发掘和拓展校园作为综合实习基地的功能,使我们的课程实践教学真正融会贯通到“生态大学,天人合一”的办学理念中。

一、校内实习基地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

1.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相关课程:课程教学实习实践:地质学基础、气象学、土壤学、土宜学、水土保持、土壤污染与修复、植物营养学、作物栽培学、生态学、环境与资源信息技术、试验设计与统计、资源与环境分析测试(Ⅰ.土壤和水质分析、Ⅱ.农化分析)以及涉及废弃物资源化与肥料开发、土地管理学、微生物学等课程的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

2.全校性课程资源与环境类课程:面向环境科学、林学、园艺、植保、农学、园林、风景园林等专业开设的气象学、地质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等课程的实习、实践教学。

二、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目标

1.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相关课程的综合实习平台。通过调研和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将本基地建设成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资源与环境类系列课程的综合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可有机地结合和利用校内的气象、地质、土壤、水等资源,开设相关课程的实践实习教学;同时,通过与农学实习基地的整合,新建温室大棚等,可为学生提供植物营养、试验设计与统计、资源与环境分析测试、专业综合实习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及科研创新课题提供平台。

2.非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相关课程的实践实习教学平台。兼顾其他专业气象学、土壤学课程的实习、实践教学,完善土壤学实践教学体系,力争通过几年的实践,将本基地建设成具有一定规模且相对稳定、可以长期使用的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毕业生实习基地;通过努力,使基地成为未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核心基地,建成合作关系紧密,能与“产、学、研”一体化相结合的基地,为更好地服务浙江经济作贡献。

三、基地建设思路和方案

通过网络搜索、通讯交流等方式开展调研,对国内外院校特别是高校中具相同或类似专业的单位进行了咨询,对相同或类似专业的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前期了解和分析。截止到目前,我们已经跟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和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浙江农科院等知名院所和高校开展了交流活动。根据整理的资料,选取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实地参观考察,总结他们的经验,完善我校资源与环境类课程的校内实习基地模式。

1.专业认知(科普性)型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主要是针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非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土壤学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课程,如气象学、地质学、基础土壤学、岩石与土壤学等。利用校内现成的资源,进行“点”的选取和布控。通过对整个校园的调研,选取有代表性的土壤地块和剖面观察点,同时在这些点布置气象学实习的观测点,设立气象工作站。

2.专业知识(以理论、技能水平提高为主)提高型校内实习基地:主要是针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如土壤学、植物营养与诊断、肥料加工与制造等。“面”基地,以全校区土地包括官塘农学实验基地为基础,进行资源整合与利用;“点”基地,在校区内安排2000m2左右的现有空白地,(其中含温室大棚),用于长期定点观察、分析,安排主要内容有植物营养研究方法、主要植物营养元素缺素症、植物对施肥的反应、不同经营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等。

3.专业知识应用型校内实习基地:主要针对试验设计与统计、专业综合实习等课程。利用建成的实习基地,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进行试验小区规划,布置试验,进行专业综合实习的实践活动。

4.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质量与质量监控评估: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为核心,以资源与环境类课程的实践为主线,基地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优质培养、保障实习实践的完成,还要有利于实习实践质量的不断改进与管理等。实习基地要定期检查,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功能。根据实习基地的具体情况编制实验实习教材,形成完整的实验实习课程评价体系,实现我校资源与环境类课程实践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

四、下一步建设思路

一个学校的办学需要有特色,专业特色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所以,我们应该也必须有自己的实习基地,应对浙江省实际及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建设我校有特色的实习基地。浙江大学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其基地建设为针对农业种植业,培养一流人才。我们学校朝着农林大学和生态大学的办学方针发展,培养生态性创业型人才,所以,实习基地的建设应不仅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认知、巩固和提高,更应强调实际实用,农业、林业兼顾。考虑到目前我校实验用地紧张,部分实习内容可与农学、林学等专业实习基地相结合来进行。考虑到基地建设的长期性和目前经费(可能)的有限性,实习基地建设需要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同时进行。我们邀请了浙江大学相关资深教授进行指导,开展野外实习实践基地选址和基地踏勘与分析、走访他们已有的实习单位和实习基地等;同时,我们自己还利用多种机会对实习基地进行了考察。校内实习基地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学校从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持续的支持,这样才能逐渐将我们的实习基地不断完善,使之为我校农资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发挥更大、更持久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纪发.种植类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实践[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3).

[2]赵希荣,朱中华.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高教论坛,2010,(7).

[3]邵晓忠,杜新民.农学类专业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与发展初探[J].农业与技术,2008,28(4).

篇7

一、环境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环境设计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四年的本科学习,使学生在室内外环境设计方面有独特的见解,有切实的表现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在一些高校环境设计教学的课程安排上,课程的开设有先后关系,但先后课程间又缺乏联系,使环境设计教学效果不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办学条件不完善。办学条件除了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即学校区位优势。如城市地理位置的优势,沿海城市、北上广及一些省会城市等,经常会举办一些大型的展览、活动,相比其他二三线城市优势较强。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性强,需要学生多看,并在此基础上升华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那么在进行如珠宝展示设计、服装专卖店设计、酒店设计时就可以像竹筒倒豆子一样,迅速形成设计思维。环境设计教学如果只停留在看图的阶段,势必造成学生缺乏实践经验,这样会制约学生环境设计能力的发展。其二,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缺乏阶段性总结、知识小结。在大学四年中,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会学到很多艺术史论知识,如中国工艺美术史、建筑史、工业设计史论、近现代史、中外美术史等。但在实际环境设计过程中,这些史论知识往往不能和实践相结合。因为学生往往将这些史论知识当成历史知识进行学习,并没有将其上升到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在学习后面的环境设计专业知识时,又不能联系之前所学习的史论知识。由此可以看出,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衔接与过渡存在问题。其三,开课盲目,课程前后衔接不紧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被动学习,环境设计专业四年的课程教学体系已经建立,其中的一些课程是可以合并来上的。如室内设计基础课程和居住空间设计课程,这两门课程虽然在内容上不同,但室内设计基础课程和居住空间设计课程都以学生长时间生活的居住空间设计为考核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重复的,因此课程有必要合并。另外,在设计基础向专业设计的转化过程中,应增加设计方法方面的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设计时知道如何进行设计。

二、课程体系建构设想

在应用转型背景下,文章根据过去在环境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上、课程体系设计上存在的问题,以大学本科四年学制为例,提出全新的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建构设想。大学四年总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是将教学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阶段。“起”即专业基础、设计基础培养阶段;“承”即设计能力培养初级阶段;“转”即设计能力培养的提高阶段;“合”即设计实践能力培养的总结阶段。这四个阶段缺一不可,按照大学四年划分,每年完成必要的阶段任务,并进行阶段性考核,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课程体系构建设想如下(限于文章篇幅,下文只讨论“起“”承”两个阶段):其一,“起”即专业基础、设计基础培养阶段。一年级上半学期: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构图和色彩、空间表现能力与想象能力,并让学生掌握思考、叙述表达的能力。主要开设的课程有素描、色彩、三大构成、思考的艺术、演讲与口才等,并在学期末进行命题设计与陈述。课程教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一方面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设计习惯,锻炼学生的口头演说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在学习设计刚开始的阶段,思考和表达是为了从思想上为日后的专业设计打下基础,学生如果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就不会再出现有设计任务对不知道从什么方向入手的茫然。一年级下半学期:设计基础的培养。这学期主要让学生了解环境设计,掌握设计基础的制图表达,以及设计实践过程中的施工工艺、流程和装饰材料,让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专业的未来,了解所从事行业的特点等信息。主要开设的课程有手绘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室内设计基础、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并在学期末进行关于基础课程的命题设计与陈述。其二“,承”即设计能力培养初级阶段。这阶段的任务是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更强,整体观念更完善。这一阶段学生主要是学习商业空间设计,并形成对设计与流行文化发展趋势的认知。主要开设的课程有商业空间设计、设计与流行文化趋势、命题设计与陈述等。

结语

篇8

关键词:高职旅游专业;二元一体;循环式;实践教学模式

如何加强旅游实践教学的力度,使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的需求紧密结合,一直是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探索的重点。“二元一体”、“循环式”的教学模式是高职旅游专业探索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新尝试。

1. “二元一体”的教学模式的含义

“二元一体”教学模式就是作为一元的学校与另一元的旅游企业实行全面合作,按照以旅游企业生产需求为中心的教育目标体系要求,“双向参与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联合实施教学管理过程,使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际、培养与使用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建立起一种在学校和旅游企业两种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锻炼教师的全新机制,实现教学与实践的良性循环”[1]。

2.“二元一体”实践教学模式

2.1该教学模式结构

    基于高职旅游专业教育“培养能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人才”的终极目标和现代

教育社会化发展的大趋势,尝试性地提出“二元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即旅游院校、旅游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任务、课程---学校向旅游企业提供实习学员、提供咨询服务、开发合作项目---旅游企业向学校提供实习岗位、提供岗位培训、提出培养目标。

2.2该教学模式的优势

   “二元一体”的新型实践性教学模式,既解决了学生找实习单位难的问题;又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旅游企业的人力短缺的困难。

这种教产“二元一体化”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一元的旅游院校与另一元的旅游企业之间,彼此以怎样的利益基础与相互协作机制来实现教学的联姻。

     目前,旅游院校派实习生到旅游企业,以及旅游企业接受学生实习方面存在下面一些矛盾。一、员工队伍是否稳定。旅游企业要稳定的发展,它要求员工队伍相对稳定,这样可以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而更多短期的实习生的到来占据大量的工作岗位,他们在岗时间有限,一旦实习期满后他们要回到学校,空出来的岗位在短期内无人填补,企业的正常运转将受到极大的影响。二、人员培训投入与产出是否合理。为了让实习生能尽快顶岗,好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企业势必要拿出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对学校来的没有经验的实习学生进行培训,可是辛苦培训结业后实习生干3-5个月就返回学校,企业白白投入精力和费用,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三、实习生是否有工作报酬。接收实习的企业给实习生的工作报酬普遍比较低,甚至有些旅游企业根本不给实习的学生工作报酬。

     而“二元一体”的新型实践性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规避上述的矛盾。因为在该教学模式中,校、企双方是共同参与实践性教学计划和任务的制定,在学校课堂实践教学中,有针对性的主动渗透实习企业的实习要求和实习步骤,一旦学生去实行企业可以缩短培训时间,使实习生尽快上岗。另外,还可以根据旅游企业的生产需要,灵活地安排实习学生上岗锻炼的时间。比如,在旅游旺季,许多饭店员工不足,现有员工加班加点没有时间休息。而此时学校可以适时开始学生的实习,或者延长学生的实习期,帮助饭店企业渡过难关,使学校、实习生、企业共赢。

另外,院校还可与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创立董事会领导下的院校与企业联合的办学机制,从制度层面保障校企合作。如上海大学巴士汽车学院就是“上海大学与上海巴士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成学院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2]。在这种新的办学体制下,董事会定期对学校的教学、改革与发展等重大方针进行决策和监督,保证办学方向与企业需求相一致”[3]。形成企业支持学校,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和实践环节;学校支持企业,为企业员工的进修、短期培训提供平台。

3. “循环式”实践教学模式

3.1该实践教学模式结构

“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以满足旅游企业的人才需求为目标,以旅游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为原则,做到实践环节不脱节、实践教学不断线、能力培养不打折,创建了“循环式”实践教学体系” [1]:即学校通过实践教学的开展----保证课程体系;通过“循环式”培养的学生向企业输送---保证企业岗位需求;企业通过人才需求向学校反馈---保证学生能力培养学校改进教学,并进入另一个循环。

3.2该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依据旅游专业的特点与需要,把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有机的结合起来,相互补充,使旅游理论教学不孤立,使之成为旅游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旅游实践教学的深入,成为旅游理论教学的价值体现。“把旅游实践教学始终贯穿于旅游理论教学的过程之中,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嵌入的循环体系”[4]。

一般高职旅游专业开设的“餐饮服务”、“前厅服务”、“导游业务”、“康乐服务”等课程,都可以采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以往需要在认识实习和模拟实训中完成的实训项目,分解到各门一体化课程之中,由该课程的任课教师一边进行理论教学,一边进行实训指导,使理论教学和实训能够互为补充,真正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1]”。学校还可以从旅游企业聘请专业人员,让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的实训进行进一步的指导,“使学生在学校就能够接触到行业最新的动态、学习到旅游企业最需要的操作技能”[5]。

目前,高职旅游专业的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基本上是分开进行的。教学实习时间是依据课程的需要安排,实习一般为1-4周。毕业实习一般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大多为半个学期的时间。无论教学实习还是毕业实习,其实习时间都相对较短,造成接收实习生的企业岗位人员频繁流动,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

在构建的“循环式”实践教学体系中,如果将教学顶岗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两者结合一起,把它们放在最后一个整学年进行。这样,实习时间延长了,即保证了企业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真正解决了合作企业在学生实习开始时人员过剩和实习结束后人员大量空缺的问题。又使学校安排的课程教学相对连贯,有利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实习期较长,有利于学生学习到比较扎实的基本功,及早适应工作环境,有利于企业更好地选

择和培养人才。

在以前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是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但是,学校的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往往与用工企业的需求严重脱节。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学校根据企业所反馈的人才需求信息,进行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根据学生在顶岗实习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欠缺,改变实践课程的实训项目,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3.3该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势

首先,“循环式”实践教学解决了在校内实训时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矛盾。将校内实训项目融入到一体化课程之中后,课程要完全以旅游企业的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实训指导,可有效解决校内实训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矛盾,培养出真正能适应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例如对《餐饮服务》课程实践教学中,以往的摆台操作技能培训中,老师在学校模拟餐厅摆台是按照某一种标准进行,但是,学生实习的饭店餐饮摆台程序和标准却是另外一套,而且企业需要的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的培育欠缺,造成学校培训后企业又要重新培训的情况。而“循环式” 实践教学体系,则根据合作餐厅反馈的信息,采用用工企业餐饮摆台程序和标准的进行培训,加强了对学生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的培养。而在随后的顶岗实习中将各种能力加以深化和提升,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

其次,“循环式”实践教学解决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矛盾。以前学校突出理论教学,在对高职教育重新定位后,明确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在“循环式”实践教学中,真正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嵌入式循环,学生在企业顶岗的过程也是对理论知识消化和升华的过程. 江西日报2006-08-27.

作者简介:

何忠诚(1961--),男,汉族,山东蓬莱人,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副教授、旅游管理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管理和旅游教育研究。

篇9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实践环节;改革与建设

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于2007年申请设立,2008年开始招生。经过两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认为当初的培养方案还有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实验环节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本文主要结合我校在专业实验环节实践与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谈一些改进和设想。

1实践环节改进与加强的必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总理在十一届三次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实践环节包含各类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各类实习(含毕业设计)等。课程实验是基础,它不仅涵盖了理论课的内容,而且比理论课更为复杂。学生通过实验既能活跃思维,又能加深对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提高,并最终具备对客观世界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和各类

实习一般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一门或多门知识进行动手学习、实践和创新并接触社会实际的过程。就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而言,课程设计和各类实习比单纯的课程实验还要重要。

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从2004年设立至今,全国只有17所大学开办该本科专业,目前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还没有完全建立,培养方案的理论体系和实验体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1-2]。因此,作为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的本科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加强,对其就业率提高很重要,而就业率的高低关系到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多年来,我校参加过电子设计大赛训练和获奖学生的就业率一般都为100%。即使在去年全国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我校一次就业率仍达到92.57%,连续多年就业率稳居90%以上,获省级“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实践证明,对一般工科院校的本科生而言,只要我们抓好各类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积极改革,并扎实让学生参与各类基地的实践与创新活动,使其实际动手能力与应用能力加强或提高,学生的一次就业率就完全还会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

基金项目:广西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项教改项目(JGS201005)。

作者简介:陈以(1963-),男,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控制、计算机应用技术;王改云(1964-),女,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智能控制、非线性控制;杨青(1976-),女,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自动控制。

2专业实践环节设置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近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制定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作为一级学科,智能理论与方法、知识处理技术、智能系统与应用为一级学科下设的3个二级学科的思路,我们已初步进行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平台建设[3]。该实验平台建设主要含实验体系建设和实验管理平台建设两大块,目标和思路是将基础实验、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相结合,理论课程的实验教学与智能科学技术相结合,增加学生创新性的实验与实践,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及实践与创新的基本技能。实验体系建设含层次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和实验教学与生产实际、科研相结合的实践体系。实验层次安排主

要体现实验教学的层次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由学习到创新的科学过程,形成由“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课程设计创新实践”的实验层次设置方法与形式。实验管理平台建设主要是针对实验老师与学生建立一个集网络化、开放式于一体的实验教学与管理体系。学生通过实验管理平台以及在平台的设备和环境下,可以自主预约想做的实验,自主选择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并通过网络与实验教师互动交流,既可完成某门课程的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也可基本完成多门课的交叉性实验或课程设计。

我们参考各兄弟院校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计划设置后,前阶段修订的专业培养计划总学时、学分及实践环节总学时、学分等情况统计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专业培养计划学时、学分情况统计表

课程类别 课内教育 课外

教育 总学分数

学时数 学分数 学分比例 8学分 198

理论教学 2204 137.75 72.5%

实践环节 836 52.25 27.5%

合计 3040 190 100%

表2专业培养计划实践环节总学时、学分情况统计表

课程类别 课内实践 课外实践 总学

分数

学时数 学分数 学分比例 8学分

(兴趣学分) 60.25

公共课程 72 4.5 9%

专业基础课程 308 19.25 37%

专业课程 152 9.5 18%

综合 304 19 36%

合计 836 52.25 100%

从表1可以看出,专业实践环节的学分占整个专业的学分比例是基本合理的。但从表2看,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学分只占整个专业实践环节的18%或只占整个专业学分的5%,是相对较低的。此外,据我们初步统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含课程设计),其验证性实验内容相对过多,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比例相对较少,不足1/2;专业课程的实验(含课程设计),其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比例也只占一半。如我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人工智能课程,现总学时为64课时,其中实践(验)课程时数为8课时。目前其实践(验)考核要求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LISP语言的基本知识与应用开发能力,以实现简单的专家系统和知识获取功能,验证性内容占半数,设计性或综合性内容实验略少。类似梵塔问题、模糊假言推理器等实验没有开设,这些实验的理论比较抽象、空洞,学生难以理解,效果并不理想。

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比例的偏低,是影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因为学生从中学到大学,多数只是完成一个学习阶段形式的转变,并未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大一到大三开始的专业基础课程实验和专业课程实验,是他们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现自我实践和创新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大四的实践综合训练等就是他们创新提升的保证。

就我们的调查而言,一般的工科院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环节的实践内容情况跟我校情况类似,一些偏理科方面的兄弟院校,其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比例还会更少。

3改革设想

针对以上的问题分析,我们拟提出以下的改进与建设思路。

一是以“质量工程”标志性成果为龙头,深化教育改革和创新。从建校近50年发展至今,我校一直

重视“质量工程”的建设和学生实践环节及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我校已获得2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实验教学建设示范中心或建设单位,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和7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单位等。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国家和省级实验教学建设示范中心及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单位的示范和龙头作用,并以此为契机,实施实践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提升。

二是依托我校现有的各类等级中心基地构成的实践创新平台,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专业的实践环节和实验内容。经过长期的努力和积累,我校近期已完成构建自己的大学生公共创新平台体系,如图1所示。该平台呈现实践环节由低到高的金字塔结构,能为各阶段、各类或各等级的学生提供一个自我不断实践与创新的发展空间,也满足和保证了不同阶段的学生,随着低年级到高年级实验与实践进程的发展,提供需求的环境和施展的平台。为此,我校为加强学生课外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同时也为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特意增加了8个课外实践学分。这8个学分的增加,目前我校还在试行阶段。

图1大学生公共实践创新平台体系金字塔图

三是紧密结合我校电子信息类学科优势突出、创新实践教育特色鲜明的特点,进行新一轮实验项目、内容、性质等的改革和完善。众所周知,一个专业要办出有生命力,在既符合专业发展方向,又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还必须有自身的特色。我校作为以工为主,电子信息类学科优势突出,创新实践教育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其特色在广西和华南地区具备较高的影响力,甚至在全国也有一定知名度。经过近50年的积累和沉淀,我校目前还有和全国青年联合颁发的“青年科技创新教育基地”,以及创新型的机器人中心、飞思卡尔智能车中心、电子设计训练基地等多个企业级或校级中心或基地。机器人中心、飞思卡尔智能车中心及电子设计训练基地等集中体现了“智能”方面的设计与技术,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内涵最好的演绎。

在电子设计比赛等方面,我校每次都在广西区和全国有出色的表现,2001年还获得最高奖“索尼杯”等。我们要在继续发扬这一特色传统优势及继续做好各类基地建设的同时,审思当前实践环节(含实验项目、内容等)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根据实践教学的根本目的,加大设计性、综合性等实践

环节与实验内容的比例和要求,力求在专业的实践环节建设和专业的“智能科学”与“技术”方面有自己的特色。

四是做好实验环境和实验平台的建设和管理。这是实践环节发展、提高与创新的持续保证。这方面的内容就是要稳定实验教学队伍,不断地提高教师的实践知识与技能;加强实践环节过程的管理与监督,增强实践教师的责任感;及时更新和合理利用各类仪器设备,做大做强传统优势的各类示范中心、实践创新基地,坚持特色建设与创新。

4结语

一个新专业建设的好坏,除了接受领导专家部门的指导外,还应结合社会的需求与自身院校的背景和实际,依靠院校的特点、特色进行建设,这样的专业才能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得到社会和公众的认可。

本文只是结合我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就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环节的改进进行了初步探讨,还有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继续提高,同时也期待与兄弟院校共同分享。

参考文献:

[1] 王万森,钟义信,韩力群,等.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9(11):10-14.

[2] 钟义信.设置“智能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一级学科:必要性、可行性、紧迫性[J].计算机教育,2009(11):5-9.

[3] 陈以.谈“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平台建设[J].计算机教育,2009(15):174-176.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dvices for the Practical Content of Intellige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EN Yi, WANG Gai-yun, YANG Qing

(Electronic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School,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China)

篇10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负责为社会创造良好生活环境,在当下社会环境中发挥的作用逐渐变大。高等院校在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生需要改变传统的美术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设计专业的最新流行趋势,使得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熟练地运用专业知识,并且能够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践教学课程能够让学生了解艺术设计工作的特点,让学生掌握艺术设计最新的趋势,提高学生设计作品的艺术性。

二、构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策略

1.明确实践教学体系的重点内容

首先,合理安排实践教学课时。高校实践教学课程应该在不同年级中安排不同的课时,学校应该有计划的实施实践教学。根据环境艺术教学课程的特点,学校需要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合理分配,制定详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同时安排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合理搭配,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其次,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环境艺术设计的实践教学需要在专业的实践基地内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受到当地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学校应该结合当地的文化特点,结合当下的流行趋势建立独特的实践基地。学校应该从实际出发,明确城市的文化、历史等特点,与相关的企业合作,建立具有代表性的实践场所,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最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方式不同,需要教师充分掌握实践教学的特点,掌握专业的流行和就业趋势。实践课程的教学教师应该在相关企业进行锻炼,在实际工作中考察,了解当前的工作特点,不能够脱离实际来进行实践教学。同时,学校可以要求业内知名人士到学校讲座,将最新的行业趋势带给学生。

2.增加实践项目的安排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可以安排其他的实践项目,包括社会调研、设计比赛、项目实践以及实习等等。首先,社会调研。社会调研能够让学生了解专业的特点,主动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方向,包括行业分类和市场需求调查两种。学生在执行行业分类调查时需要对环境艺术设计涉及到的各个方面进行分类总结,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了解到环境艺术专业在社会中的地位,收集一定的素材,能够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在进行市场调研时能够了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将来的就业方向和就业环境、趋势等,学生可以初步了解自己日后的工作方向,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其次,设计比赛。设计比赛是一种特殊的锻炼设计能力的方式,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参加设计比赛,锻炼自己的设计能力同时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设计比赛可以让学生了解其他学校的学生的能力,明白当下设计专业的趋势。然后,项目实践。学生参加单位的项目实践,能够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提高自己的画图能力和协调能力。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有机会参加项目实践,教师和学生共同在企业实践基地中完成项目实践。最后,学生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参加专业实习。学校可以为学生安排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教师或者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了解专业的工作特点,工艺制作流程,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学校需要加强与当地的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产品的设计、生产以及销售管理的过程。同时,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可以为企业提供新颖的设计作品,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设计作品和优秀的工作人员。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管理

1.完善实践教学课程的考核方式

实践教学课程的考核与理论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同,需要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应该制定合理的考核计划,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收集资料,做好实践笔记,记录自己的工作,最终能够设计优秀的作品。实践课程的考核方式需要制定合理的比例,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最终的作品设计来完成最终的成绩考核。

2.完善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方式

教师的考核评价中应该纳入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内容,督促教师能够认真负责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同时,学校应该将教师在实践基地中的实践成果纳入到考核评价中,保证教师能够有效开展实践工作。

3.加强与实践基地的交流

学校应该派专门的负责人员与实践基地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负责管理教师和学生的实践状况,让工作人员对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价,尽量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