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道德范文
时间:2023-03-20 09:36: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就业道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专德育;职业道德;社会实践
德育工作一直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专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如今企业的用人标准是“有德有才优先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而社会上很多中专和技校毕业生都存在缺乏敬业、奉献精神,诚信意识淡薄,追逐功利等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对于在校的中专生来说,一方面受着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方面又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其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极易发生倾斜,而中专生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不能较好地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因此,在德育课上加强对中专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行为和高尚品质,坚决批评各种不道德行为和错误观念,为加强中专生职业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联系课文内容,使学生从理论上把握职业道德理论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的定位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培养高素质的初、中级技术人才。帮助在校的中专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可以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是中专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在授课时, 我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相结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尤其是网络手段等方式精心创设道德情境,进行多种形式的活动设计,让学生更直观、更有效地接受职业道德教育。首先,我向学生们介绍了当今社会存在的“技工荒”现象和2011年3月1日《光明日报》上刊登的《如何破解“技工荒”》一文,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发达国家“发达”的秘密,让学生们感觉到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将来一样大有作为。其次,我又让学生们利用自己目前所知道的知识来谈谈各专业、各职业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学生们的兴致很高,探讨的八九不离十,比如:文秘需要对同事尊重、对领导服从、对下级关心、对访客耐心;财会人员需要廉洁自律、诚实守信等,进而让学生更具体详细地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特殊职业道德要求。课前,我还把从我校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卓有成效的毕业生事迹制作成了“从脚下走出来的成才之路”的专辑,在课上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观看,或者邀请一些毕业生回来做报告等。学习完相关内容后,我又让学生观看电影《法官妈妈》,并思考从影片中所看到的职业道德作为课后作业。通过采用学生们喜闻乐见、通俗直观的教学方式,摆脱“高、大、空、远”式的说教,让学生很自然地懂得并接受职业道德规范。
二、职业道德教育需要注入时代活水
目前中专学校对学生更多的是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良好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而且,中专德育课的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虽然掌握了系统的职业道德知识,但职业道德教育内化的效果不够理想。有的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滋生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思想倾向,从而淡化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部分毕业生的期望值过高,导致高不成、低不就;还有的学生一遇挫折就畏缩不前、迷失方向等。面对这些形形的学生,我们教师只有把握好时机,努力使职业道德教育紧跟时代步伐,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例如,我在讲授《职业理想》这一章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国工农二万五千里的动力是什么?孔子授徒三千,开创儒家学派,其精神来源是什么?让学生在真实的案例中体会职业理想的精髓。课后,我又根据中专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人物和话题,让学生搜集周杰伦自强不息的成材经历,并谈谈自己的看法。让学生进一步意识到在现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靠的就是理想和正确的人生信念才能驶向成功的彼岸。同时,我还带领学生进工厂实地参观实习,让学生体会真实的工作环境;组织学生去农村参加劳动实践,下工地体验生活,扩展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把职业道德教育从封闭的校园搬到社会生活实践中进行,让学生走入社会的大课堂体验百味人生,让生活成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最好、最有力的老师。
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激发道德情感
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而目前的中专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一般职业道德”教育。而且,长期以来的德育课教学,是一种封闭、鼓励的模式,也影响到中专德育课教学的效果和教学质量。导致学生参加工作后所表现出的职业道德修养很难适应社会的实际。因此,我在德育课教学中,以社会实践为切入点,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激发道德情感。比如,组织学生参加面对市场、面对企业的社会调查,参加团市委组织的“青年志愿者进社区活动”,或参加校内外一些健康有益的团体活动,到工厂体验专业实践等,不仅训练专业技能,而且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现状,明白自己该学什么、该具备什么,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因此,教师为学生设置学习任务的同时,也要积极提供实践的条件,或模拟真实的情景,进行案例分析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这些学生职业道德最生动的一堂课。学生走上社会需要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还应具有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职业道德规范渗透到自己的思想中,变成一种习惯而内化为职业修养,继而转化为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才能使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论有现实的体验和真实的理解。
四、结语
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学生是21世纪职业劳动的主力军,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力军。我们中专德育教师一定要坚持不懈地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各门学科、各个领域,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劳动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也能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抓住机遇,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技校学生;职业道德;就业指导;自主择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逐渐深入,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剧烈的碰撞,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一些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负面东西,已对技工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一、加强技校学生就业前的职业道德教育在经济转型期间显得更加重要
在每年新增劳动力中,约有60%是由各类职业学校输送,其职业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从业人员队伍。技工学校如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德才兼备、知行统一的高素质劳动者,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经济的转型对人才规格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表现在知识和技能方面,也表现在职业道德方面。技工学校如果不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即使学生知识再丰富,技能再过硬,也是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职业教育,是失败的职业教育。因此,市场经济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职业道德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技工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和深化,是值得探索的课题,技工学校担负着向社会各行各业输送劳动技术大军的任务。
当前技工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 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不明确
部分学生思想上不求上进,甚至有的学生是在家长的逼迫下被动地进入技校,没有自己的人生理想,更缺乏明确的求职目标。
2. 学习基础差,没有学习的积极性
部分学生进入技校只为混个文凭,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很难完成技校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无法达到企业的用人要求。
3. 缺乏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
部分学生在文明礼貌、遵章守纪等方面有很多缺失,甚至劳动观念、纪律观念非常淡漠。这些学生平常养成的一些不良习惯将导致他们进入企业后很难达到企业对职工的纪律和各种工作规程要求。
4. 对社会用人需求认识不足,缺少稳定的求职思想
部分学生对从事工作的辛苦和压力缺乏思想准备,朝三暮四的思想严重,很难去应对各种挫折。
面对这种现状,加强技校学生就业前的职业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但是我国经济转型和发展的需要,是学校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情操和熟练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是实现毕业生顺利就业和学校培养目标的需要。
二、加强技工学校学生就业前职业道德教育应重视的几个方面
1. 强化学生就业指导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职业道德意识
职业道德教育在育人成才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然而,由于生源问题,学生入学门槛的降低,技校学生便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其弱势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大多来自弱势家庭,二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处于学生群体中的弱势,三是不少中职学生自卑心态比较严重。在总体上,技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心理素质都相对较差,导致职业道德素质也比较差。毕业生在现实生活与工作中,有的拈轻怕重、好吃懒惰;有的不求上进、自甘落后……凡此种种,都是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为此,必须坚持“德育首位,以人为本”的就业指导理念,从文明礼貌、遵章守纪、诚实守信教育入手,围绕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切实加强职校学生就业指导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保证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是技校加强就业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非常重要的内容。我认为,让学生通过课堂上系统的掌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及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知识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并将此作为一种主要途径贯穿于始终。
认真上好职业道德课,是学生系统地学习职业道德基本知识,理解职业道德的准则,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的重要途径。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联系学生的专业特点,首先让学生理解各种职业活动的道德基本规范,然后针对具体行业的特殊道德规范,加深学生认识职业道德的内涵即本行业对社会公众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提高职业活动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存在的一些情况,采取“主题演讲”“分组辩论”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教学,让学生针对问题讲,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能大大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结合影视教学,把职业道德形象化、生活化,然后通过对剧中人物的大讨论,引发思考,以个体行为进行群体教育。这种教学方式,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把学先进和增强职业道德结合起来。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学校可邀请已在外就业的优秀毕业生回母校谈工作、谈思想、谈体会……这样的形式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触动。我常把中国杰出青年或一些英雄人物的事例搬到课堂,通过具体的事例使学生更好地领悟职业范畴的社会性、职业要求的宏观性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先进人物忠于职守,无私奉献、浩然正气、赤胆忠诚等方面的素材,激励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通过多种形式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性,避免了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枯燥感,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而且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坚定了“学好专业,造福人民”的思想。多年来,我所带的班级涌现出了很多受企业欢迎和成为企业骨干的学生,并有多名学生在省市级技能竞赛中获奖。
3. 加强职业道德观念教育,以良好的职业道德服务社会
针对学生的就业问题,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求职训练和职业道德教育,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培养其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当前新形势下,毕业生应勇于面对竞争的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竞争,竞争可以发挥人们自立、自强、自主的精神,调动人的内在潜能,增强工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因此,竞争意识是现代毕业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另外,毕业生还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方式是合理流动的,毕业生要学会在流动中求生存求发展。
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当代学生正处于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期,这将为毕业生择业带来很多新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对毕业生顺利就业以及在职业实践中把职业理想化为现实和自身人格的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毕业后都会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如何调整好心态会显得很重要。在对学生进行就业训练和职业道德教育时,我们要特别指导学生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求职与社会需求的差距、企业发展的特点以及进入企业后首先会面临的问题等,让学生提前在思想上有充分的准备。
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就业
目前,中职学校开设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课非常重要。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学校教育与就业之间、学生学习与职业选择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职业知识教育和指导,不少学生在个人择业与岗位择人的互动过程中无所适从,职业定向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以安徽机电工程学校为例,就业班学生外出就业,专业对口的学生只占一部分,而且经常出现学生转工现象。如何使学生面向社会,在激烈的竞争中作出自己合理的职业选择呢?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职业指导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专业,了解社会,进而树立正确的择业、创业、就业观念。由此,该课程的开设可分为这样几个模块。
一、入学教育
新生从普通中学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是人生一大转折,大多数学生对职业教育是很陌生的,对要学习的专业更是知之甚少。因此,职业指导应从学生一进校就抓起。这一时期应该让学生很好地了解自己的专业,对自己专业将来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明确了解,同时也使其对自己将来的职业有一个初步认识。在这个时期,学校要明确地向学生指出:要从事本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各种技能和要培养的自身素质。要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岗位工作任务、程序以及工作环境对人员的要求,向学生展示本专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激励学生热爱专业,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方向,努力学习,做好就业准备。同时,学校也要想办法了解这一批新生,要掌握他们目前的心理状况,以及他们目前对社会的认知状况等等。然后,有针对性地制订职业指导计划,以避免职业指导变成了毫无针对性地乱指导,这对学生是毫无益处的。每一届学生,由于社会的发展,所接触的事物多少会有不同,其整体来讲,和以前的学生都是会有一些差异的。如果学校不能够及时地了解其状态,那会导致这些学生一旦走上岗位面对残酷的现实时就因心态不正、准备不足而茫然失措。
二、职业道德教育
现代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看重员工的职业技能,而且看重员工的职业道德,要求“以德为先,德才兼备”。 职业道德和职业礼仪展现出的是一个员工的精神面貌。因此,在学生毕业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非常必要、非常重要的。我认为这种教育还是以“润物细无声”方式进行更好。学校的老师可以利用一切机会向学生灌输职业道德和礼仪知识,可以是班会、晚自习时间或者是平时的一些零散的时间,也不一定是成系统的。要告诉学生正确的站姿、坐姿,衣服的穿法,和各种待人接物的礼仪,在平时看见学生做得不对的,及时纠正,让学生养成习惯。让学校里有这样一种氛围,当这种氛围形成之后,成效也就显而易见了。当然,职业道德教育也可以通过讲座、案例分析、请往届毕业生回校现身说法等方式进行教育。总之,各种方式,正式的、非正式的,都以培养学生“以德为先”作为目标。
三、挫折教育
在对学生的实习跟踪中了解到,目前学生的物质生活都较以前有大的提高,所以学生很少有能够吃苦耐劳的,在工作中怕苦怕累,而企业需要的就是有吃苦耐劳品质的员工。所以,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来讲,要切实采取措施,克服学生这方面的缺点,以增强学生的竞争力,这其实也是在提升学校在企业心目中的地位。由于物质生活条件的优厚,学生从小受到磨炼的机会较少,对于今后的就业,更多的是想得到父母、亲戚、学校的帮助,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所以,学校在平时的教育中,应该将挫折教育提到日程上来,塑造学生优良的品质,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同时也提升学校的地位。
四、实践技能
实践出真知,这是句老话。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讲,技能是练出来的。但是,练习的方法应该根据各个科目的特点来进行科学制定。在针对学生就业实习的情况跟踪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机电专业的学生,所从事的工作是CAD制图,专业不太对口。这个学生在校对计算机接触很少,更何况是AutoCAD这么专业的软件了。但是,看看这个学生设计制作的图稿,非常专业,这是为什么呢?问学生,学生说,其实学起来也比较简单,也很快。仔细想想原因,无外乎就是天天接触,时时刻刻接触。一种软件或者说一项技能,如果天天都在使用,那么肯定很快就熟练了,专业了。另外,学校还应该积极地创造实际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得到锻炼。学生身处实际工作环境将面对许多现实问题,包括思想、知识能力、人际关系等。此时,应针对不同的问题分别给予指导,使学生在完成专业实习任务的同时,真切地了解职业的性质、工作环境以及工作过程中的人际关系等,从而进一步完善自己,做好就业的各种准备。
五、就业创业指导
在中等职业学校,有些学生自认为专业技能较好,动手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在择业观念上出现偏差,好高骛远。以我们学校为例,在就业之前我曾经进行过一个调查,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生存在对社会认识不足、心情浮躁、对自身定位过高等情况。如果让其以这样的状态走出去,那其将在社会上难以适从。所以,对他们进行择业观念的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教育,使他们认清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此外,对于学生在求职中所遇到的问题,如:个人形象、简历撰写、求职面试、求职途径等,都要有所涉及,要明确地告诉学生问题该如何解决。可以通过举办求职技巧讲座、求职技巧模拟训练、到人才市场观摩等来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当然,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学校也要给予适当指导,让学生在社会上有面临这种挑战的思想和知识准备。
篇4
一、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关系
根据有关部门估计,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将达532万,比2007年增加37万人,创历史新高,而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11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岗位总量的22%。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岗位的有限增长、社会有效需求赶不上毕业生规模增长的问题逐步显现。无疑,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如就业政策、制度滞后、就业环境不理想等等,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是大学生自身在思想、观念和素质上存在偏差,不能适应新的就业形势。从主观方面看,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人生价值观,大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大学生的诚信素质等道德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如果这些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就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
《上海青年报》也在报道中指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时候更加注重道德考核,道德标准已经成为继能力认证后的第二大用人考核标准。而据智联招聘网的相关统计,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把道德标准列入人才考核项目,几乎有半数企业在招聘中都会涉及孝心、诚信问题。许多人力资源经理表示,拔尖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他们更看中应聘者的职业道德观。
做好新时期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千百万学子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关系科教兴国战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这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更需要高校转变观念,把道德教育提高到与文化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改变高校目前“重知识和技能传授、轻道德和素质教育”的跛行局面,对学生的德育建设,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予以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和改善大学生道德教育,提升就业竞争力。
二、目前的大学生道德状况
就目前而已,大学生的道德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大学生道德行为的自觉及自律意识较弱;道德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功利性趋向;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协调发展。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有敏锐的感受力,但同时大学生自身的不成熟性又决定其在心理上缺乏调控能力,极易受社会环境的左右而在道德认识上出现偏差,产生思想道德上的困惑;道德标准选择的多元化与道德价值判断的模糊化倾向比较明显;在道德要求和评价方德规范的认识和内化缺乏深度,也影响了在生活中的抗惑力,进而在外界的干扰下就轻而易举就放弃了道德追求,使大学生在道德生活中产生了“知行脱节”的现象。例如,从笔者所做的学生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对自身的道德状况评价不高,认为“好”的只有11%,70%的大学生认为一般,19%的大学生认为较差或者很差。85%的大学生对“诚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道德品质之一”表示认同,但在具体问题上,这一认知却大打折扣。“您对考试作弊的态度”的调查表明,只有46%的大学生表示“痛恨,坚决不作弊”,同时却有26%的大学生认为“考试作弊虽然不对,但有机会自己也会作弊”,更有28%的大学生认为“作弊在大学里是常见现象,不必大惊小怪”,找些潜在的考试作弊者总计达54%。当被问及“当您发现坐在旁边的同学考试作弊,您会怎么办”时,只有5%的大学生会向监考老师揭发或者暗示他在作弊,却有78%的大学生虽然看不惯,但碍于情面不表现出来,或者事不关己,干脆不管不问。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日常小事上的道德认识是模糊甚至错误的,其道德行为与道认知是不符的。学生应该怎样做,愿不愿意怎样做,应不应该负责任等问题时,其认同率达到87%。又例如,愿意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弱、病、残者让座;大学要重视学习、不虚度光阴;考试不作弊、不弄虚作假;但当问到你是否这样做了,是否愿意承担责任时,认同率仅占38%。道德责任认知水平与行为表现不相统一、不协调。
三、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适应市场需求
(一)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在长达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凸显了民族精神的重要。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持续不断的一种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培养民族精神,最核心的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像一根红线始终贯穿于其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民族苦难斗争历史的教育,抵制不良思想和文化的侵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坚定性,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在就业的道路上正视困难,消除消极的心理。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诚信教育。诚实守信是人类区别于动物而形成文明社会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是拥有道义上的人格的最重要因素。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信用危机”,诚信教育成为大学生培养中的重要课题。一是要通过加强道德教育,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在现代社会,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和美德,是为人处世的立身之本。二是要通过加强法治教育,使大学生深刻理解诚信的法律价值和意义,引导大学生树立“信用至上”的价值观、公平平等的法律意识和信守规则的法治理念。三是要严抓师德和学术诚信制度建设。古语有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甚大,为人师者的榜样作用不容低估。高校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等行为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负面效果往往比普通群体的失信行为有过之而无不及,可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严重破坏。而推行教师学术道德建设,树立诚信为学的典范,对大学生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功效。
(三)加强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的工作部门、工作种类等的向往,如果大学生树立了崇高的职业理想,就能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前途与整个社会的需要和发展联系起来,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其次,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好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特别要注意克服脱离社会价值,片面强调自我价值、忽视社会价值的倾向,将二者和谐地统一起来,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远大的抱负,把自己的需要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大学生道德因素的培养不容忽视,要想使培养的学生获得社会的认可,使学生能够顺利进入社会,我们就必须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要想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理想的发展,就必须要十分的注重学生的道德水平培养,广大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注意上述各方面工作的实践,提倡德育创新,更好地促进大学生道德因素的发展,为社会造就合格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邹海贵,周玉林,就业思想教育:高校德育新的着力点和切入点.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年第一期.
篇5
【关键词】毕业生;思想道德;就业
随着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逐步吸引了公众的目光。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步因国内经济的转好得以缓解,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用人企业面临的“招工难”,同时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及行为表达出不满甚至是愤怒。究其原因,在排除当今大学生对求职、就业过程中的个体差异之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表现出求职意向不明,放弃就业岗位,不理智离职等情况,造成招聘单位浪费人力、物力面试、安排入职后,无人可用、延误工作等情况。这种情况折射出高校毕业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欠缺,也反映出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影响毕业生就业的思想道德因素
1、诚信意识缺乏:据2009年《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大学生“诚信”等方面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自评对“大学生诚信”方面“很不满意”和“不满意”率之和是66%,说明三分之二的大学生对他们自身的诚信都感到不满意。随着“诚信”这个名词被媒体、网络越来越多的提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也面临着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一些大学生迷失了道德方向,出现了一些诚信缺失行为,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
高校毕业生,因欠缺社会工作经验,求职时本人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和实践表现成为企业衡量他们能力和实力的重要指标,而有些毕业生为了在竞争中获得理想的求职岗位,采取了一些有失诚信的手段来迎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伪造各类资格证书和获奖证书、简历掺假、篡改学习成绩、虚报个人经历等。
高校毕业生的另外一种诚信缺失情况表现在,求职简历随意投递、面试与否随心情,到岗工作看待遇,离职、违约也很随意。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之初,因就业意向不确定,对社会认知、企业任职、岗位任职不透彻,造成他们成为了职场的新一代“闪离族”。
2、职业道德水平欠缺:用人单位对无故离职或是解职的毕业生,提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这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一方面表现为,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过于看重个人利益、体现自我价值,团队合作意识淡薄,缺乏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和责任心。另一方面表现为,毕业生没有以单位的主人翁姿态进入工作岗位,滥用企业资源,将单位的客户资源据为己有,甚至突然离职后拒绝归还企业客户资料等,这些都是大学生欠缺职业道德素养的具体表现。
3、就业观念两极化:传统就业观念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毕业生选择的主要就业城市均为大中型城市或是沿海城市;主要关注的企业以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为主;首选的就业岗位要工作环境好、待遇高、有出国、进修机会等。
非主流就业观念主要体现为,部分大学生选择非本专业就业的同时,选择工作时间灵活,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关或者相近的工作。这部分毕业生同时还期望着能够像一些欧美国家的年轻人一样,一边打工,一边旅游,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同时还有部分毕业生顶着大学生的头衔,看不起一些职业,眼高手低。
二、因素产生的主要原因
1、社会因素: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很多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观念受各种社会舆论、报到的影响比较大,在注重维护个人切身利益的同时,过分强调了个人的主观意愿。社会道德、公众道德对其影响被他们选择性的忽略或者抛弃。就业信息的最大化共享,使高校毕业生求职机会变得更多,进而造成投递简历之后不去面试的情况。
2、家庭因素:中国的家长堪称世界上最全能的、最尽责的家长。我们的高校毕业生在家长的一路“呵护”下走进幼儿园、迈进小学、踏入初中、走进高中、跨入高校,规划职业生涯。陪报到、陪读、陪招聘、陪面试、陪入职。家长的理由很充分,对自己的孩子不放心。一个连家长自己精心呵护出来的,自己都不放心的毕业生,企业同样会存在疑虑。
3、学院因素:思想道德教育高校就业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和内容,但是很多高校为了在短期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把思想道德教育的重心由思想品质、政治素养、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培养转向了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带有一定应试模式的就业指导上,甚至一些学校把毕业生就业工作重点放在毕业生就业推荐、面试等环节,而忽略了思想道德教育和就业指导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影响。
4、个人因素:在家长一路呵护下的高校毕业生已经习惯了被入学、被规划、被安排。这样的毕业生没有自主的职业目标、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其结果是不具备应有专业知识、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再加之我们的应试教育体系,学生只注重课堂教学学分,忽视德育、职业素养、体育教育,其结果是道德水准降低,缺乏责任感,职业意识不强,只求索取,不求付出和回报。
三、高校解决影响毕业生就业的思想道德因素的方法
提前塑造职业道德素养和适应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缺乏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与实践,容易导致其职业生涯的失利。职业核心素质的培养是进行规划并促进规划现实化的连续过程。具体包括职业道德素质、挫折承受能力、以及综合职业能力等。
1、将思想道德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指导有机融合:职业道德素质培养职业道德是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问题,在理论教学中加强对职业道德认知、职业道德情感与职业道德行为的引申教学,同时强调作为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的培养,以做人教育为主体,引导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道德感,并自觉遵守社会成员做人做事的共同准则。作为职业人的道德素质的培养,主要是根据企业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情感与职业纪律,以引导学生形成恰当的职业行为。
2、挫折承受能力培养:针对当代高校毕业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的社会现象,在家长、学校的多重保护下,很多毕业生很少或者没有真正独自面对过挫折。所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他们的挫折承受力。使他们逐步养成在职业生涯发展中承受、消解、转化职业挫折的能力,即面对职业挫折,能勇敢的面对现实,变挫折为动力。这其中包括: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职业生涯中的挫折,特别是正确认识职业生涯中以不同方式处理挫折所导致的后果;引导学生客观、科学分析导致事业生涯中出现挫折的原因;帮助学生掌握排解、转化职业挫折感的技巧等。
3、注重培养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情感:首先,毕业生在校期间按照自己的兴趣、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指定职业规划,并不断的完善、充实自己。形成对未来职业热衷的情感,这样才会表现为对未来事业成功的执著要求,产生自我学习的原动力。其次,增强职业责任感。高校学生通过思想道德教育知道自己在未来的职业中对于他人或对于社会应负担什么责任、尽何种义务,它是职业道德行为的出发点,也是做好未来本职工作的前提。再次,培养职业荣誉感,当毕业生在逐步接近在校期间自己规划的职业道路,他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职业荣誉感,这个时期要注意杜绝将个人的礼仪和价值的体现作为目标,要将个人荣誉和团体荣誉紧密联系起来,荣誉感会促使大学生有更崇高的追求,更大的进步。
综上所诉,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欠缺的问题,不仅需要高校进行相应的指导、帮助,同时需要社会、家庭共同努力,使毕业生在求职、工作过程中能够顺利的踏出步入社会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高凡茜.大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5):311.
[2]陈炳权,李浩珉.浅析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从大学生就业观念角度出发[J].教育试点.2010,9(3):32-34
[3]大学生10种不健康求职心理[EB/OL].西北政法大学就业网,2009-12-30.
篇6
【关键词】职业道德;中职学校;就业巩固率;职业理想
1.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限于丹东地区八家开设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公立和私立中职学校,在校生约1600余人。从中选取了3家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总计发放了350份职业道德调查问卷,其中总计回收问卷343份,回收率98%,有效问卷340份,回收有效率99.13%。通过对回收问卷进行整理和分析,了解了当前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发现了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得出中职学校必须通过丰富教育教学手段,拓展教育途径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结论。
2.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现状
通过对回收的340份有效问卷的整理和分析及与部分教师和学生座谈,我们课题组成员认为目前中职汽车维修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相关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方面:
2.1中职学生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2.1.1中职汽修专业学生职业理想模糊
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部分学生的职业理想不明确,在工作中不能较好地爱岗就业。针对中职学生的问卷中有一题目问道:“您读汽修专业是因为”,结果有37.35%的学生是因为自己对该专业感兴趣,有10.41%的学生是因为“同学、老师推荐”,有23.06%的学生是因为“父母的选择”。通过这一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大部分学生初中毕业时,并不是真正喜欢而选择了汽修专业,这又从何谈起职业理想呢?职业理想的模糊,就业的迷茫,这势必导致中职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对待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想干等等。职业态度就是我们劳动的态度,它能够反映出我们在工作过程中的一种客观状态,也能够反映出我们在工作过程中的主观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是做好本职工作的保证,也是胜任工作基础。我们从事职业活动,既是对社会承担职责和义务,又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可见,职业道德不仅在职业人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2.1.2中职汽修专业学生就业准备不足,就业巩固率偏低
在问卷中问到“选择职业时,您主要考虑的因素是”时,有20.28%的人选择“无所谓,能找到工作就行”,而问到“如果将要择业,您将会偏向去哪里得到指导”时,有43.30%的人选择“听从父母的”。从这两组数据看出,学生就业盲从,准备明显不足。通过调查,目前丹东市汽车维修行业企业用工缺口很大,汽修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基本上能实现100%就业,但是通过走访企业调查,一两年后从事汽修的只占50%左右,其余那些学生都从事类似服务员或自主创业等其他行业了。原因就是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就业自信心和吃苦耐劳方面的教育,学生入校时选择专业盲从以及对自身的职业生涯缺少完整的规划。
2.1.3中职汽修专业学生对自己定位不足,职业期待偏高
a薪酬待遇
学生对于岗位月薪的预期分别是不低于500元的占30.77%,不低于700元的占38.46%,不低于1000元的占17.31%,不低于1500元占13.46%。通过调查,从现在的大环境看,汽车维修行业的起步工资明显低于其他行业,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向汽车专业的学生经常渗透职业思想,3至5年内对薪酬方面不要存在太高的期待,但是从行业的前景看要优于其他行业。
b工作地点及环境
通过问卷调查,有70%的学生希望到外地(如大连、沈阳、天津等大城市)就业,有20%的学生选择如果条件合适可以选择本地就业,只有10%的学生选择在丹东或者凤城就业。在对待将来就业时可能出现的不如人意的工作条件时,从学生的回答来看他们还是有吃苦的准备,毕竟汽修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经常跟机油、汽油等打交道。
c岗位类型
从汽车修理行业来看,各个岗位技术含量都比较高。通过调查,学生在选择岗位上大部分还是考虑安全性方面,如在调查中65%的学生选择机电维修岗位,20%的学生选择钣金岗位,10%学生选择喷漆岗位,5%的学生选择汽车装饰岗位。原因是喷漆岗位污染较重,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损害。说明大部分学生在岗位的选择还是比较理性的。
d职业理想的期望值偏高
通过调查,中职汽修专业学生的职业理想期望值较高,主要集中分布在汽修管理人员、企业老板这两项上,而想成为本专业技术专家的只占20%,说明学生对自己的定位太高,不考虑自身的学识和能力,出现好高骛远的现象。总之,年级与对职业理想的期望呈现同步增长,数据的变化非常清楚的说明了这一点:随着年级增高,渴望成为管理阶层的比例越大,而渴望成为高级技师和行业专家的学生比例则随之逐渐降低。
3.结束语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教学工作实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中职学校汽车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并进行了分析。总之本文对于解决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中长期存在的认知与行为脱节问题、探索适合中职阶段的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具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金耀宇国内关于青年职业价值观研究述评[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
[2]陈永尧.《金融危机与中职教学的方向》教育科研,2009年1月.
[3]唐凯麟蒋乃平主编.《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2007.
篇7
一、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从整个社会来看,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就是劳动力供给与就业岗位要求数量之间的矛盾,以及不规范的就业市场造成的诸多弊端。
(一)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就业形势
高校扩招规模不断增大,毕业生人数逐年剧增。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大幅度增加,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765万,以高校毕业为主的青年就业群体对就业已产生巨大的压力。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加之城市大批待业人员面临就业,更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局势空前紧张。
新增工作岗位远远不能满足充分就业的需要。从河北新闻网省人社厅获悉,2016年前三个季度,仅河北省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就达67.62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52.83万人,高校毕业生35.9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5.77万人,同比增长9.3%。
(二)不规范的就业市场造成的就业弊端
高职毕业生就业岗位较低。包括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在内的许多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中消费水平较高。用人单位不是从人才需求的实际岗位匹配,而是盲目的“崛起”,这应该是能够胜任后大学生,而不是招聘毕业生或以上,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不得不选择就业在低水平的企业就业。
高职毕业生就业工资标准较低。由于雇主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普遍存在“盲目上升”和“学术滥用”的现状,导致高职教育毕业生可以从事繁重的手工劳动,报酬较低。
高职毕业生就业稳定性较低。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社会,由于缺乏经验和社会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弱,对就业市场的趋势缺乏科学的认识,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好规划的缺失,导致频繁跳槽,对低就业稳定性特征的形成。
二、如何做好高等职业学校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指导
(一)重视职业指导工作
职业指导是学生理解职业、选择职业、适应职业和改变职业的科学。高等职业学校应重视职业指导,了解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设立专门的部门对学校职业指导,聘请专业的职业讲师,主要负责建立、职业指导师、教师参与职业主体与教师指导体系统。建立和完善职业指导体系,让职业指导贯穿学校教学管理的始终。
(二)开设职业指导课程,从入?W教育开始
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应通过专业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开设职业指导课程。邀请专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专业的职业指导,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专业学习,加快对专业培训的认识和了解,做好专业复合,提高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轻车熟路,不断创新,创造机会,提高自己。
(三)指导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发展是职业指导的最终目标,职业指导是一个过程,无论就业过程,还是就业后,都将伴随着人们的职业生涯,各地的人们都需要职业指导。在就业服务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职业生涯规划是高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弱势群体在就业时摆脱困境。
据了解,大多数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内容的创造并不理想,有的只是在德育课堂上为学生提交简单的解释,“我理想的工作”的文章就相当于职业生涯规划。这样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无用的。学校的道德教育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教师职业指导,各专业学科、心理咨询、就业指导、教师和其他部门和人员的分工与协调,通过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做学校向社会延伸。学校要积极与企业沟通,建立校企合作模式,组织校内各种社团和活动。职业生涯规划应以教师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核心,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思考三个问题: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市场需要什么?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可以合理的自我定位,理性的择业。在今天的社会导向,双向选择和自主就业体系,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明确的意识和自身优势的认识,正确的职业设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并制定行动计划,以实现职业发展目标。
(四)树立科学的就业观,鼓励就业困难群体先就业再择业
表明近几年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比普通高校高出很多,学生成为弱势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就业的一部分,他们无法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而不是找工作。这些学生的就业观念不科学,导致错位的就业观念,他们缺乏必要的理性分析,对工作的期望太高,不切实际,盲目追求高工资的工作,良好的工作环境,并有一个终身的就业观念,从而造成就业难。职业指导这部分学生,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目前胜任的就业岗位,提高就业方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当有两份工作选择自己理想的职业时。
篇8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指导;期望值
在一定意义上说,大学毕业生就是高校的“产品”,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产品”是否合格,需要接受社会的检验。直面大学扩招浪潮的今天,高校就业指导的有效开展与实践,是保障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关键所在。为了更好地开展职业指导活动,前段时间,笔者对我系部分学生就有关就业问题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存在三个突出问题:
一、职业目标和就业准备模糊不清的问题
入学后,学生想得最多的是成才与就业问题,但问到“你将来想从事什么职业?现在起该做哪些就业准备”时,多数同学的回答都很含糊。又如少数同学仪容不整,并穿拖鞋上教室,老师以此为例与学生对话,按企业对职工的要求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认为刚入学就讲就业问题“讲得太早了, 讲得太重了,把我们管得太死了” 。老师问:“你是否明确,从入学到毕业要做哪些就业准备?”有的学生回答:“上课去了,作业做了,文凭有了,就业就不难解决了。”他们对于就业准备的理解很不到位。
二、就业期望值偏高的问题
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一是他们对我国目前就业的严峻性了解不够,认识不足;二是就业观念没有根本转变;三是就业心理障碍的困扰。职业指导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让学生明白:我国的人口和劳动力总人口均占全世界人口和劳动力人口总数的22%左右,基数大而增长快,远远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目前,“三锋叠加”现象即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民进城打工和下岗职工同时出现高锋,使我国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目前,部分毕业生择业难,最大问题是就业观念转变难。有的学生还很留恋计划经济时代的就业方式,认为它能解决人事档案,户籍能农转非,还有机会混个一官半职。这些学生不愿到民营企业或合资企业中去,认为那是“去打工”,自己不能“当主人”,去那些地方“竞争激烈又不稳定”。有的学生则强求专业对口,说:“专业不对口,我去那里能干什么!”其实,事物在发展,市场在变化,我们不指望学了什么专业,社会就必然长久需要什么专业。有关资料表明,近几年本科毕业生就业尚有50%专业不对口。此外,在学校学习只是终身学习的一个阶段,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只是就业的基础。
分析学生就业观念难以转变的深层原因, 是他们对“心想事成”和“热门专业”等有以偏概全的理解,认为社会这么大,岗位这么多,总可以找到我想干的工作。自己所学的专业是热门专业,近年来一次就业率都在90%以上,找工作应该没问题,择业期望值偏高,东挑西选,莫名其妙地放弃了许多机会。结果,导致“心情很不好,情绪很低落”。
三、就业后不安心工作,重权利而轻义务的问题
虽然学校为推荐学生就业付出许多代价,但有的学生就业后不安心工作,原因包括:缺少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急功近利的心态;重权利而轻义务,缺少诚信,不能处理好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关系。
有的学生,抱实用主义的态度学习劳动法,非常注意维护自己“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但没能相应履行自己“完成劳动任务”、“遵守劳动纪律”、“讲究职业道德”的义务。缺少诚信,签了约不遵守,擅自离职不提前打招呼。要让学生明白,这样做是很不聪明的,也是不幸的。孔子说过“无信不立”。诚信是一种无形品牌,从就业来讲,低素质的人就业机会将越来越少,缺少诚信的人就业机会就更少,用人单位不欢迎目光短浅的人,不欢迎不会学习的人,更不欢迎缺少诚信的人。要引导学生,无论如何不能失去诚信。就业指导必须遵循政策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疏导性原则,尤其遵守实效性原则,才能帮助求职者实现自身价值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一)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和就业市场,加强对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
辅导员、班主任或专业任课教师可以通过个别面谈式、专题报告式、座谈交流式、情景模拟式等针对学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指导活动,有针对性的加强就业政策的指导,使他们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以及与就业政策相关的人事制度和就业形势,使他们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求职择业活动,减少他们在就业过程中不必要的纠纷与违约现象,保护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引导学生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规范自已的行为,促进职业道德的养成。通过《品行教育课》开设的《诚信教育》课堂让学生知道,诚信教育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国无信不存,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的诚信理念 ,帮助学生树立并强化诚信意识,激励他们的诚信行为,促进诚信就业。
(二)加强对学生就业观念的指导,让学生认识自我,尽快调整就业期望值
随着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以及社会用人制度的变革,大学毕业生只有转变就业观念,认识自我,客观地确定就业期望和职业定位,才能顺利就业。不少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仍残留着计划经济的烙印,就业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在选择职业时,考虑最多的是单位所属的地域是否在大、中城市,经济效益如何,而对国家的需要、个人未来的发展考虑较少,择业的期望值较高。通过就业观念指导,引导毕业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自我评价体系,树立竞争就业、自主就业的意识,(下转第148页)(上接第146页)鼓励更多的毕业生勇于到社会上自主创业,找准坐标,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的需求相吻合。
(三)加强毕业生就业心理的辅导,以健康的心理素质面对就业
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两类矛盾:一是不切实际的攀比、自我清高,使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二是渴望竞争,但缺乏勇气,比较实际,但有时又过于看重实惠,而使自我意识与驾驭自我产生。究其原因,主要是毕业生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障碍,诸如焦虑、急躁、自卑、嫉妒、怯懦、骄傲和恐惧等情绪和认知的偏差。因此必须加强毕业生心理的辅导和心理咨询,针对那些在求职过程中,心理准备不足,或存在心理偏差的学生,通过与其交流和沟通,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使毕业生能以正常、健康和积极的心态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重点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树立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排除陈旧的择业观念,主动出击,扬长避短,充满自信地去展示自己的才能。学会调整择业心态,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四)“请进来,走出去”,加强校企合作,进行校内、校外活动想结合的职业指导方式
要经常邀请知名企业老总或用人单位的主管领导来校讲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职业发展趋势,以及市场需求变化;请政府有关部门及有关专家来校进行就业形势和就业环境方面的讲座;请学校自己的优秀毕业生回校“现身说法”,讲自己成功经验、自主创业的经历;请劳动、人事、工商部门宣讲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支持政策等等。指导毕业生到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行社会实践,感受就业氛围,观摩招聘过程,增加认识,积累经验;加强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通过构建“基础技能训练——职业专门技能训练——综合应用训练”三级递进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采取“联合培养、合作办学、产学结合”等方式,让学生大胆地到企事业单位实践、实习、参观调查,加深学生对职业及用人单位的了解,通过校企“双赢”的大学生的培养与使用有机结合的新机制,让企业真正参与到高校的职业指导中来,同时,也让学生走向企业、走向社会,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真正打开毕业生的“出口”通道。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校企合作,可以让毕业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为毕业生求职创造感性条件。
总之,职业指导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采用什么内容,最终目的就是促进毕业生就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毕业生的价值,才能使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维和,王洪才.从分配到择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实证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篇9
关键词 高校 就业与创业 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Employment Ability of Graduates on the Guidance
of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DUAN Xiangshuai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 213001)
Abstract Employment is the base of the National Basic Thing, social harmony, school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ask, but also of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students. Strengthening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mployment,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promotion of employment.
Key words college;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employment ability
1 加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及意义
1.1 促进和谐社会、和谐校园
就业问题是民生之本,也是高校办学的命脉,也是学生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大学毕业生是社会新增劳动力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其充分就业是和谐社会关注民生的重大问题,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和谐稳定和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业事关国家政权的巩固和稳定,是促进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前提和基础。
1.2 就业与创业相结合,推进学校整体提就业工作质量,更好地推动就业
创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才为己任,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以创业教育的理念促进就业教育,以就业教育作为基础,提高创业教育的有效性。不能将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割裂开来,两者并不是一种对立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就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创业又能够带动和促进就业。
1.3 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加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1)品格素质,包括吃苦耐劳精神、独立自主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能力、思考技能等;(2)创造素质,包括突破环境压力的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3)岗位素质,包括效益意识、质量意识、操作能力、专业技术等;(4)领导素质,包括计划能力、组织能力、影响能力、指挥能力等;(5)应聘素质,包括个人形象气质、应聘能力、个人才艺、其他个人特质。
2 加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分析与对策
2.1 政策支持
在政策和制度的保障下,不断完善和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对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创业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就业政策环境,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制度和政策的倾斜和扶持,只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源性问题。要解决就业问题,必须立足于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2.2 用人单位扶持
(1)提供适合本单位和毕业生共同发展的工作岗位;(2)加大校企合作力度;(3)为员工提供培训与较好的发展前景;(4)拓展岗位。
2.3 高校不断丰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形式
2.3.1 提升就业与创业意识及自我认识
正确理解和对待就业与创业,准确自我评价与定位,在就业与创业选择、实施过程中避免过于偏激。
2.3.2 提高就业与创业专业理论和专业能力
高校实现就业与创业教育课程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就业与创业心理准备;快速形成系统化、规范化、便捷化的就业与创业学习平台;促进学生就业与创业知识、技能、经验的深化和积累;推进高校就业工作的整体化水平提高。
要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学团队,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力度,积极采取措施鼓励教师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加强与企业实习基地的合作,促进交流,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打造一支高水准的专业教师团队。
2.3.3 培养就业与创业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1)构建校园就业与创业平台,加强就业与创业的社会实践、实习。构建校园就业与创业平台,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能够有效的加强就业与创业的社会实践、实习,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对就业与创业的认识、参与、实践、锻炼、学习、交流的机会。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大学生创业竞赛等活动,发挥校园文化的感染作用,通过先进校友典型事迹的感染与榜样作用,提高大家的积极性。
(2)利用高校共青团的社团作为思想教育的培养作用,促进学生社会实践。高校共青团的社团具有先进性、组织性、思想性、育人性、主动性、群体性、导向性、资源性等特点及优势,能够很好的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引导和带动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过去。通过社会实践,促进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有利于缩短了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树立正确的就业与择业观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独立思维与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与科学管理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就业与创业的理念与能力;促进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提高社会适应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道德及职业道德。
2.4 构建和谐、完善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服务体系
2.4.1 教育与引导学生转变观念
(1)客观的自我认识与评价;(2)加强自身理论和实践等综合素质提高;(3)以市场需要为向导;(4)灵活就业,自主择业;(5)积极创业;(6)基层就业;(7)认清形势,了解趋势;(8)不做啃老族。
2.4.2 分层次、分阶段全面实施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
针对农村学生、内向型学生、贫困学生、部分女大学生等,这部分特殊群体因社会、家庭、生活环境等方面因素大多数存在经济支持薄弱、综合素质欠缺、社会关系狭窄、就业期望值不稳固的缺陷。针对这种特殊情况分层次、分阶段的全面实施就业与创业教育,通过暑期实践、勤工助学等多重途径循序渐进培养,对这部分特殊群体学生的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职业道德、岗位责任感和身心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促进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树立。同时,加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为这部分学生缓解了一定的经济压力。
3 加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内部环境分析与对策
3.1 加强大学生身心素质培养
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是实现大学生培养成才,就业与创业的物质基础和思想保障。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就业心态,较高的心理承受力,抓住就业机遇,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的物质基础。
3.2 提高大学生是就业与创业理念、意识、思想及认识
先进的创业理念是实施创业行动的前提,过硬的思想素质是大学生创业的坚实根基。(1)改变传统观念,灵活就业、自主创业;(2)加强自身独立、协作、管理、生产、自我激励与约束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素质基础;(3)弥补学生自身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不够扎实的缺陷;(4)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性、创新意识;(5)诚信是成功的资本;(6)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发展大方向;(7)思想道德体现着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精神面貌,社会责任是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必然要求;(8)加强团队协作意识。
篇10
【关键词】就业导向,职业学生,职业素养
当前社会中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亟需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就从源头上来看,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在于大部分企业都认为大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并不具备职业素养。也就是说,学校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在当前以就业为基本导向的社会形势下,职业院校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为社会提供职业型的人才,而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学生的就业。因此,将职业素养培养作为学生培养的关键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一.职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精准定位
职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是指学生在通过日常学习及锻炼的过程中,在从事某种工作时所具备的专业技能与职业操守。职业素养中除了包括对岗位要求具备雄厚的知识基础与实践技能之外,还包括创业潜能及专业智能等等。
二.通过对职业学生职业素养的调查研究,归纳以下几项问题
(一)社会在认知上存在误区。在我国倡导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前提下,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也愈来愈大,特别是随着媒体对职业教育有些失真的夸大报道,使长久以来人们在脑海中形成了这样不正确的认知:只要有技术,就能拿高薪。在相关调查中,对用人企业调查对“当前职业学生职业素养处于怎样的状态”时,虽然大半的企业认为当前学生的职业素养处于总体上较好的状态,但是近半数的企业仍然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存在忧患。
(二)院校在认知上存在误区。职业技能就是职业素养,这就是院校长久以来在职业教育中对职业素养的认识。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院校的课程体系上得到验证,并且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也成为职业院校中职业培养的单一目标。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仅仅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授与学习。不可否认,在这样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一定程度上确实培育了很多掌握着高超专业技能的技术工作者,可同时,它也在很多方面有着很大的不足和缺陷,主要表现在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忽略了学生素质培养,比如职业道德、职业创新等方面,而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了某些职业技能。学生走出学校之后仅依靠仅有的一点技能基础是远远不够的,严重缺乏的职业道德及学习。由于院校对学生培养存在的认知误区,导致学生进入到社会之后久而久之社会便也会对职业学生形成一种偏见,这种偏见主要表现在职业学生的社会地位降低、就业岗位不好、薪资待遇欠佳等等。
(三)学生在认知上存在误区。有优异的学习成绩就一定会找到优秀的工作,这是绝大部分学生的想法。由此,学生在校期间多是注重对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并没有认识到职业素质的培养,更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优秀的成绩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就业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却不是全部。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院校对于好学生的评价与社会对好学生的评价两者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往往企业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在校内外活动中表现活跃、有丰富实习经验、善于沟通的学生。
三.以就业导向为基础,探索职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几种方法
(一)在职业素养培养中,注重社会氛围的营造。有相关研究表明,在当前新的社会形势下要求企业员工应具备怎样的基本素质。研究结果表明,位列第一的是:员工对待工作的热情与兴趣,其次是丰富的工作经验及职业责任心。不管是企业用人单位或者是职业学生,两者的需求都表明社会舆论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大培养既掌握高超的专业技能又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职业学生,营造“有着良好职业素养的学生才是社会发展需要的真正人才”的积极氛围。
(二)在职业素养培养中,提高院校的重视度
职业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大本营,想要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主张职业活动。按照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将职业学校中的一些专业教学活动进行转变。积极引入社会中企业的工作流程到专业教学实践中;改革教学方法,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职业教学活动中分角色扮演,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在提高学生的服务竞争意识的同时,促进自身更好的掌握专业职业技能,以就业为导向开展的职业活动。
2.开设职业素养课程。通常在职业学校的职业素养课程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以各专业特点为基础进行开发的职业素养课程,比如说会计、管理以及证券投资专业可以开设我国国有银行的发展史等课程,深化学生对自身专业的了解,培养其职业情感;第二是开设沟通技巧、礼仪等类似的通识类职业素养课程。为了更好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辅助学生在学习期间正确的认知社会、认知职场,这类课程更好的选派职业素养专家来进行授课。
(三)校园文化中应注重企业文化部分。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部分。所以职业院校在教学培养过程中,应不断扩宽其校内外的实训,最大化运用其专业的便利性。这也就是指向学校引进企业的实体,将专业实训基地设立在企业,也就将企业文化信息带到了校园文化中,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这样的活动互动,可以在促进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同时,提高自身职业技能水平,而且可以更有效的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四)在学生职业规划中,做好积极引导工作。在校学习期间是学生对职业生涯探索的最重要阶段,如果学生在这个时期能够很好地落实自身的未来职业发展,对其今后的成长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但据专家指出,我国约有80%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并没有清楚的职业规划,因此在就业时很容易产生职业压力,对自己的发展感到迷茫,并不充满就业的信心。基于此,要求职业院校才学生初入学时,就强调对其职业规划的教育,让学生重视职业规划,并确定培养目标,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结束语:以就业为导向,是需要学校、社会、企业的多方有效协作,只有积极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不断提高学生自身职业素养,才能使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才能培养其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