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道德意识范文

时间:2023-04-04 06:31: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道德意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道德意识

篇1

关键词 网络 大学生 道德

1 网络道德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互联网是一个没有政府和约束的地方,网络赋予了人们极大的言论自由,任何人借助网络这个平台,都可以天马行空、畅所欲言,不必担心在现实中会受到的种种约束,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网络是自由的。这也造就了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

但网络同样需要完善监管和法律规范。伦理学家指出,“在出现技术手段走在法律、道德意识之前的情况时,往往是要么更改规范,要么就得限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比起现有的技术监管和网络立法来说,提高网络道德修养、规范网络道德建设要来得更及时也更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增强网络主体道德意识的培养便迫在眉睫。

2 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提供的资料显示,中国青少年已成为上网主体,24岁以下的网民占到了总人数的51%,而在这些网民中,绝大部分是高校大学生。互联网在给在校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资料查询、免费的共享信息资源之外,带来的一些其他问题也日显突出。

2.1 网络沉溺问题

在沉溺于网络的网络痴迷者中,相当一部分数量是被网络游戏所俘虏。由于大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部分大学生主次颠倒,因痴迷网络游戏而荒废专业学习,造成最后无法正常毕业;部分学生把游戏中的理念等同于现实生活,给自己的生活造成了种种影响;有的学生为了提高游戏等级而日夜泡在网络上,过着昼夜颠倒的生活,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2 网络道德失范问题

因为网络环境匿名的特点,除非借助专业技术,否则很难查到对方的真实身份,因此有些学生平时生活中谨小慎微,在网络上却像变了一个人,信口开合,在网上说些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对别人进行人身攻击;还有些学生因为分辨能力不够而被网上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所左右,造成思想上的消极影响。

2.3 网络社交问题

网络可以让人们更方便地交流,但网络交往不等同于现实交往。有些学生热衷于网络社交,忽略了现实中与其他人之间的情感交流,错把虚拟等同于现实,造成现实中人际交往的障碍;有的学生沉迷于网上交友,在没有核实清楚对方真实身份且并不了解对方之前投入过多感情,轻易相信对方而上当受骗;有些学生现实交际能力欠缺,在网上却可以聊得热火朝天,由此更加迷恋网络,却更忽视了现实中交往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久而久之性格变得孤僻、自闭,与人交往能力越来越糟糕。

2.4 网络成果剽窃问题

互联网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导致了很多学生不劳而获的思想越发严重。平时要交的作业、阶段性的论文甚至毕业设计,都希望从网上能够直接获得,形成这种习惯后,任何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都想求助于网络,一来是对网上别人成果的极其不尊重,二来也极大地阻碍了自己的学习和创造能力,进而影响毕业后的实际工作能力。

3 加强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的培养

3.1 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现实社会有其通用的道德标准,网络同样需要一个共同遵循的准则。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主体人群,因此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至关重要。人们在享受到网络便利性的同时,也应该共同遵守网络规则、维护网络秩序,这也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因此网络道德教育的第一步应该使学生认识到这一点。

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的网络化建设起步较晚,所以网络道德建设还远不完善。据新闻报道,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有个校规,新生入学后必须接受一次计算机使用道德方面的教育。为此校方还专门制定了一本计算机网络使用守则,向学生解释哪些网络使用方法是被允许的,而哪些是不被允许的。经此培训后,学生还要参加一次使用守则考试,成绩合格者才被允许使用校园网络。而我国,至今还没有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网络使用前的相关教育课程。因此,我国在大力推进和发展计算机技能教育课程的同时,还应该将网络道德教育作为计算机教育的基本课程加以重视,还可以将网络道德的相关教育列为政治思想课的必修课程,对大学生甚至中小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的启蒙教育,同时借助各种媒体宣传网络道德,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导向。

3.2 诚信与责任的统一

(1)诚信。诚信是大学生在现实中所必备的品德,也是应该在网络社会中同样遵循和坚持的品德。网络的健康需要所有网络主体具有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维护和提高网络环境。要加强网络诚信,就要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修养,一方面需要学生自身的不断努力,另一方面就需要对其进行正确教育和引导。如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报告等活动,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诚信环境。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诚信教育,树立诚实守信的意识是网络道德对网络主体的客观要求。

(2)责任。责任,是指由一个人的资格(包括作为人的资格和作为角色的资格)所赋予,并与此相适应地从事某些活动,完成某些任务以及承担相应后果的法律和道德要求,它体现了人的一种社会必然属性,任何人都不能推卸。大学生是即将步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群体,因此大学生的责任感如何关系到社会化进程,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网络信息传输具有匿名的特点,正是这一特点容易造成人们使用网络时责任意识的淡化。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做有道德的网络用户,在网络上同样担当起应有的道德责任。

同时,诚信与责任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用诚信来维护网络社会中的互相信任,另一方面责任可以更好地推动和促进网络诚信。

篇2

第一步:呈现学习目标(约1分钟)。

教师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可以在黑板上写出来或用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应具体、通俗易懂,让学生明确今天的学习任务,并带着任务的学习。

第二步:构建知识网络图(约15分钟)。

知识网络图可以由学生自己画,但那样所需的时间较多,而且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所以笔者会提前画出本节课的知识网络图的框架,在课上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给大家,让学生在知识框架图的指引下自主学习课本内容,从而逐步完成知识网络图,这样一来不仅使知识问题化,而且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构建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知识网络图的形式可根据教学内容由教师去灵活选择,简单明确就行。

下面以八年级《真菌》一节的知识网络图为范例来进行说明。

第三步:完善知识网络图(约5分钟)。

对学生自主完成的知识网络图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查漏补缺,修改订正,从而达到完善知识网络图的目的。

下面仍以《真菌》一节的知识网络图为例进行说明。

第四步:确定重点和难点(约4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把重点和难点在知识网络图上用不同的方式标记出来。例如可以用红色和蓝色两种颜色来分别标记学习重点和难点。

第五步:评选记忆之星(约5分钟)。

知识网络图完成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记忆(比如2分钟),能记下全部知识网络图的学生,即为当节课的记忆之星。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很受学生的欢迎,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展示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边学习边消化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六步:当堂训练(约10分钟)。

最后以课后练习题或配套练习为媒介对学生进行当堂训练。

以知识网络图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上六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限定的时间(以上给的时间为参看时间,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分配),这样不仅可以保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种紧迫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效率。下面笔者就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概括如下。

一是实现知识系统化。

知识网络图不仅因图示的方法显得形象化,同时有效地建立了知识点间的联系,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是实现了“零作业”。

我们力求将所有的任务都在课堂上得以解决,将课后的时间真正归还给学生,而以知识网络图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轻松地实现了这个愿望。

三是复习的有效工具。

篇3

看着你

空气变得安静

能够听见你呼吸

这一刻

只想和你在一起

有种感觉在心底

能不能让时间停在

这样的画面里

我的世界因为有你

变得不再孤单 不再黯淡

总是怕爱突然来临

想靠近却又太小心

要在多勇敢一点 别等爱失去

散落在时空的记忆

所有的美好都将留在心底

这一次不会 再忘记

怀念起

那时和你相遇

那种感觉很神奇

好像是

经过了几个世纪

只为能够遇见你

能不能让时间停在

这样的画面里

我的世界因为有你

变得不再孤单 不再黯淡

总是怕爱突然来临

想靠近却又太小心

要在多勇敢一点 别等爱失去

散落在时空的记忆

所有的美好都将留在心底

这一次不会 再忘记

oh

好多话藏在心上

来不及都对你讲

答应我告别时不要悲伤

爱就这样突然来临

想靠近却又太小心

要在多勇敢一点 别等爱失去

散落在时空的记忆

所有的美好都将留在心底

这一次不会 再忘记

这次我不要 再忘记

篇4

关键词:网络类课程;实践教学;应用能力;财经类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172-02

网络类课程是财经类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群体,这些课程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要想真正掌握网络相关原理,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必须通过良好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实现。在财经类院校内,传统的计算机网络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课堂教学往往只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导致学生普遍动手能力较差,真正能够胜任社会中网络相关工作的人才较少。因此,如何开展实践教学,并根据社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网络类课程实践教学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国内外同类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实践教学改革是目前国内外高校都在进行的一项工作,其中许多高校都根据自身的特色开展了网络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作为财经类院校,由于网络类课程的特殊地位,更应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来进行实践教学改革。

1.国外大学实践教学模式分析。国外大学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三个层次来实现。第一,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基础实验。第二,建立专门的实习实训基地,特别强调实习的重要性,将实习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第三,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自主创业,并适当地给予学生一定的经济支持。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外大学的实践教学主要是通过在校外的实习实训来实现的。但在我国,校企的联系和合作没有国外发展的那样好,要想让学生在企业进行充分的实习比较困难。同时,我国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自主创业支持力度不够大,再加上学生普遍实践能力较差,因此在校期间的自主创业几乎是不可能的。

2.国内大学实践教学模式分析。国内各高校对网络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实验的设置和安排中,通过在课程中设置相应的实验实训内容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实践教学成果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内实验课时不够,验证性实验较多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偏少;实验室环境不能跟上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新滞后;仅通过实验这种实践方式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的岗位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等。针对以上实践教学现状,积极探索网络类课程实践教学的方法势在必行。特别是作为一所财经类大学,网络类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中非常重要的课程模块,为了培养出能够胜任社会岗位的网络应用型人才,必须建立适合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

二、网络人才需求分析

社会对网络人才的需求有不同的层次,包括研究型、应用型和技能型。其中研究型主要针对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技能型主要针对各种职业院校毕业的高职高专生,而应用型才是针对本科生的。一般来讲,应用型网络人才应该具备一种或几种网络相关职业技能,包括网络应用系统开发、网络工程规划和设计、网络系统集成、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网络系统安全保障等。结合财经类院校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些应用型技能应该是各财经类院校网络人才培养的重点。

三、网络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方法

针对目前各财经类院校网络类课程的开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应该首先确立完整的网络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然后以该体系为中心,着重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室管理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

1.财经类院校网络类课程设置现状分析。目前,国内财经类院校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网络工程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都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大部分财经类院校的网络类课程体系包含网络基础类、网络工程类、网络管理与安全类、网络编程类和网络技术类课程。这些课程大都配有课程实验,但实验课时有限,学生无法通过仅有的这些实验提高应用水平。因此,需要构建一个通用的网络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使它既适用于计算机专业,也能适用于网络工程专业或者其他计算机相关专业。同时,这些专业又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实践体系中的内容进行选择实施。

2.构建以应用能力为导向的网络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教学环节应该同时注重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个方面。实践体系的初步构建如表1所示。

课内实践教学即按照课程体系中列出的实践课程和实践内容进行教学,主要包括课堂实验、课程设计以及毕业实习和设计三大方面,其中毕业实习一般在校外的实习基地进行。学生首先在课堂中按照实验要求完成相关基础实验,加强对基本网络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可根据具体课程设置完成某门课程的课程设计内容,提高学生的专项设计能力。最后,在毕业之前进行有目的的毕业实习和设计,在实际操作环境中去体会网络技术的应用和网络开发的过程,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课外实践在课内实践的基础上完成,面向全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或对网络感兴趣的学生,目的在于更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应用设计能力。课外实践将通过三个层次来实现。首先,开放网络实验室。不仅可面向所有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在需要的时间为学生提供实验环境。学生可以在开放实验室中完成课内未完成的实验,进行创新实验,也可以完成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的相关实验内容。第二,利用课余时间,建立兴趣小组或开发团队,由教师提供开发课题,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实际网络项目。第三,建立培训训练营和竞赛团队,每个团队设定专门的指导教师,针对具体的网络方向进行学习,并由指导教师带领参与国内外各种网络相关竞赛。无论是计算机专业、网络工程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都可以按照上述体系分层次的来组织实践教学,也可以根据社会的网络人才需求,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来选择体系中某一层次进行实践教学的实施。

3.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通常是教师讲完实验原理、实验配置要求等内容后由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线索进行验证。而在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应该设置更多的设计性、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项目,并在开放的实验环境中充分提高动手能力。实验教学除了在实验室完成外,还可以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其中。比如,教师可以在自己的课程学习网站上实验项目相关材料,学生可以下载和学习实验原理并进行实验拓扑和逻辑功能的设计。同时,学生可以自选一些网络仿真软件如Packet Tracer、GN3等对教师网站上提供的实验项目,或自己搜集设计的实验项目进行仿真练习。

4.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目前大部分财经类院校的网络实验室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点:第一是网络设备比较陈旧,软件也不能适时升级,实验室仅能支持基础实验,有很多综合实验无法实施。第二是实验设备利用率低,由于专业实验课时有限,而网络实验室仅在上课时才开放,因此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实验室的作用。针对上述问题,必须制定良好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办法。首先要适当加大实验室建设的力度,根据最新网络技术的发展及时对实验室软硬件设备进行更新。同时,制定开放实验室条例,完善运行机制及运行模式,在学生课余时间定期开放网络实验室,给学生创建良好的实验环境。

5.课外实训基地建设。要培养出面向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网络人才,必须要和企业加强合作,逐步建立校外网络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应该是网络相关领域的各企事业单位,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可以被“送出去”,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实训工程项目,让他们在真实的网络开发环境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最终使学生可以顺利的从学校过渡到职场。除了把学生“送出去”,还可以把校外实训基地的企业技术精英“请进来”,在课堂中开展以实际应用项目为案例的实践教学活动,将网络最新的应用和技术带入课堂。

6.结合国内外赛事活动开展实践教学。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实验和实训实习环节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是不够的,学校还可以建立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各种网络相关赛事,以进一步完善网络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参与各种比赛,一方面可以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果,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结语

本文以培养应用型网络人才为出发点,探索了网络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网络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了实践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改革、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科竞赛等内容。通过网络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将会大幅度提高,并且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网络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VPN技术 计算机网络 实训室

一、VPN 技术概述

VPN技术也被称为虚拟专用网,是指利用公用网络搭建一个临时安全连接隧道的技术。VPN技术可以对公网上传输的私有数据进行封包以及加密,为私有网络提高了安全保障。

二、以信息安全为导向的VPN技术

VPN技术首先表现为建立在网络隧道之上的技术,它可以在公用网络之中建立起能够传输数据包的信息通道。当其中一部分以双层封装方法传输数据包时,常见的形式有L2F和PPTP以及L2TP。进行双层封装时,网络协议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类型,要把它们封装到ppp去。再把数据包放到相应的协议中去。而还有一部分即为直接地将各种各样网络协议封装到相应协议中去,再传输数据包,常见的形式有由一组RFC文档组成的IPSec。

三、VPN技术特点

3.1 避免不必要成本

一般在连接内部网络及互联网时,少不了相对应的网络配置以及设备。而VPN技术提供的设备并不需那些设备,从而减少了那部分设备的成本。同时,以信息安全为导向的VPN技术可为网络运行提供比较稳定和安全的环境,避免了大量维修成本。相对于传统连接专线或者专线式的租用电信架构来说,VPN技术能够降低很多成本。

3.2 数据传输的安全可靠性

VPN技术在进行数据传输时,安全传输方法有路由隔离和地址隔离以及信息隐藏等。而且架构上采取了许多安全机制。在公网中传输数据资料,结合VPN技术可以确保其数据资料不会被盗取,使得网络系统拥有极为安全可靠的运行环境。

3.3 扩展操作灵活方便

VPN技术对于传统信息安全技术来说,其扩展操作具备较佳灵活性以及方便性。VPN技术具备一定容量与覆盖的范围,如果有新用户出现,要建立相对于账户,就要进行扩展信息操作。首先可以由管理员直接操作VPN相关设备建立新用户相关资料,如果新建的用户有需要扩展相应控制范围,可以再由管理员调整。另外,如果要使用VPN技术进行远程通信,其控制范围之内要出现相关网络设备。所以,在那之前需要直接连接超级终端。

3.4 有利于管理控制

VPN技术以信息安全为导向,引领于先进科学技术前端,其管理方式也比以往的科学技术更加灵活,也更加便利。在对VPN技术进行管理与控制时,网络管理人员不但工作量非常小,而且不需要太高技术,只需要维护局域网内的网络设备即可。

四、VPN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实训室的应用

4.1 IP地址映射

一些学校通常会建立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实训室,每个用户都会有相对应的IP地址,是属于个人的。当用户要对ACCESS VPN进行连接时,要在网络中心采用静态nat技术映射相关IP地址到VPN网关位置。在计算机网络实训室本就存在全局IP地址的情况下, 则无须在网络中心实施IP地址的映射操作。

4.2 VPN网关配置

地址进行科学配置,确保每个拨入用户都可以收到对应的地址信息。然后是对用户信息进行合理配置,在配置过程中,一般来说,密码以及用户账号可以有多个。接下来再是全面配置VPDN有关参数,并将VPN网关启动,确保开启相应的功能,然后配置virtual-template,以及能够用于封装VPN协议的group。

4.3 设置客户端

首先要通过Win2003网络拨号连接这个选项采取新建功能进行设置客户端,从网络连接类型连接到专用网络上,再将目标地址即VPN网关的公共网络地址通过公用网络的不拨初始连接功能填写进去,以vpdnconnect为连接的重新命名名称。通过属指定VPDN服务器类型为PPTP,再选择PAP认证和可选加密进行安全设置。要连接实训室VPN网关时,就点击呼叫,将路由器配置的用户名test以及密码test输进去即可。每个用户都会通过VPN网关得到一个IP地址进行连接实现远程实验。

五、结束语

以信息安全技术为导向的VPN技术对现有网络资源进行了充分利用,连网方式经济高效、灵活安全,为信息共享提供了安全可靠又方便的网络途径。其在计算机网络实训室的应用过程中,形成了共用型实验室, 实验设备利用率得到较大提高。

参 考 文 献

[1] 张文科. VPaN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实训室的应用[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4)

篇6

>> 网络零售商退货政策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消费者对零售商自有品牌认知与购买行为的实证研究 零售商差价补偿策略对消费者光顾购买意愿的影响 探讨网络零售中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因素 零售商低价格保证策略对消费者购物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电子服务对电子零售商和消费者的价值 消费者线上线下购买行为对实体零售商经营策略的影响 零售商自有品牌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网络零售商要关注消费者住在何处 零售企业定位点对于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分析 浅析基于消费者心理分析的零售商营销策略 消费者对零售商更高的期望 消费者对零售商线下信任向线上信任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 网络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基于竞争因素的零售商提高消费者信任的均衡分析 浅析消费者对零售商线下信任向线上信任转移的影响因素 从消费者角度分析家电零售商转型OTO模式的便利性 在线零售商多元化经营特征的实证分析 多面孔的在线零售商 基于消费者购物决策风格的农村零售商业发展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S Roman.The Ethics of Online Retailing: A 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from the Consumers’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7(2).

[3]I Elbeltagi.E-retailing Ethics and Its Impact on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Repurchase Intention: A Cultural and Commitment-trust Theory Perspective[J].Internet Research,2015(3).

[4]阎俊,陈丽瑞.本土B2C网站营销道德的量化评价体系研究[J].管理学报,2008(6).

[5]甘碧群,曾伏娥.企业营销道德评测体系的确立与模糊评价――来自外部顾客的数据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2).

[6]CM Chiu, HY Lin, MH Hsu.Understanding Customers’Loyalty Intentions towards Online Shopping: An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Fairness Theory[J].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9(4).

篇7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 计算机网络专业 高职院校 能力培养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高速发展,使得计算机网络专业方面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十分缺乏。而高等职业教育正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必要的理论基础,能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从事计算机网络及相关系统的建设、应用、管理和维护工作,也能在IT行业从事网络产品销售和技术服务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近十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一直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更加强调职业素质,更强调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那么,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如何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突破传统,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成为了高职教育和实践的重要任务。作为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研究所在院校——北海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念

1.工作过程。工作过程是指“在组织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所以,工作过程的意义在于“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具备特有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的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模式是在借鉴北美CBE、德国的双元制、国际劳工组织的MES、英国的BETC与国家职业资格(NVQ)证书、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国家资格框架(AQF)和培训包(TP)等先进的职教理念基础上,汲取其精华,并根据我国当前国情,结合自身条件,进行的有力创新。即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为学习内容,以培养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实践过程的学习为主要过程的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

它打破了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按工作过程中不同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串联整合。在培养目标中强调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被动的适应能力的训练。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教学体系,重新定义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的容器。这种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都有了重大的转变。学生成了教学的主体,激发了学习兴趣,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学习效果大大提高;教师也转变了自己的角色,从演员变成了导演,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策划者和指导者。

2.行动领域。行动领域是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生计和社会的行动情境中,构成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的总和,它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岗位能力标准的集合。行动领域体现了职业的、个人的和社会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应该有利于完成这些行动情境中的任务。行动领域的开发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开发的主导思想,以专业定位——职业岗位——职责——任务——工作流程的分析为依据。经过专业定位与岗位群论证,工作岗位调研,典型任务分析,归纳行动领域等最终确定具体岗位或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形成行动领域,行动领域是课程体系设计和开发的基本平台。

3.学习领域。所谓学习领域是指“以职业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的,通过目标、内容和基准学时要求描述的课题单元”,是建立在教学论基础上,由职业学院实施的学习行动领域。学科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的知识相对孤立、自成体系,缺乏融会贯通。而学习领域包括了学科课程体系中相关的课程知识,将相关课程知识融合于一个学习领域,在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中按照工作过程组织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贴近生产实际。它包括实现该职业培养目标的全部学习任务,通过行动导向和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一个学习领域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三部分构成。

4.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也即实施方案,或称作实施单元。它是设定一定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将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例如项目、任务、案例、产品等。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

1.调查和分析社会需求。高职院校开展教学工作的任务就是满足社会对这职业人才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设计起始点时,首先就要调查和分析社会对职业能力和素质的需求。根据高职教育应先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在所在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进行充分调研,对企业现有的专业岗位和新的岗位对从业人员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调查。通过职业能力的分析,使我们知道学生职业发展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为确定培养目标提供依据。只有充分了解市场的需求状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体系设计工作。

2.岗位工作过程分解。工作过程是指一个完整的工作进程,即完成企业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一个完整的劳动进程。针对具体的岗位和岗位群,必须由学校的专业教师与企业的专家、基层管理人员和一线生产技术人员一起进行分析调研,并将其分解成为完成这一岗位工作所必须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并进行排列整理,从而形成一整套从业人员所需岗位能力的标准。

3.工作任务向课程方案进行转换。将工作任务向课程方案进行转换的过程实际就是如何将岗位能力要求转换为课程方案的学习领域,这项工作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方案设计的关键。按照“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相一致,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将具体工作过程所需岗位能力一一进行分类转化成多个具体的教学项目,每一个教学项目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即每一节课的理论和操作内容,将专项职业能力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将相关的专业技能转化为学习、训练内容,并以此作为依据制作具体的课程方案。

4.设计学习情境。通过与精通岗位技能的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学团队的合作,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设计指导思想, 以企业真实工作流程和岗位操作规程为导向,针对学习领域具体的能力要求将完成这些能力的学习内容重构组合,将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穿插在一起,选择合适的载体将学习领域分为若干个学习情境,并按照认知规律和能力递增的原则合理安排学习情境的顺序,设计出具体的学习情境。

5.完善课程体系设计方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它是建立在不同工作岗位上的,而由于不同工作行业、工作地域、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工作性质、职业能力要求等因素的差异性,必然导致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不同。各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本地企业行业的具体情况开发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同时密切与企业的沟通联系,让企业参与到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当中,并同步收集更新企业的生产知识、技能要求,迅速将这些信息进行汇总,及时对课程体系进行修改和调整。

四、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及实践方案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我校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总体思路是:按照真正体现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的要求,分析研究本校培养目标的能力结构与特点,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观,由职业相关的工作任务按教学论要求,进行归纳总结,设计相应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紧密结合,共同构成教学计划的四大模块——公共课模块、基础课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创新模块。课程体系的建立彰显了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并鲜明地表现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特征,按照“必须、够用、实用”和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围绕“网站建设能力”、“网络建设能力”和“网络管理能力”设置课程。其中,在“网站建设能力”模块中开设了网页图像处理、网页设计、网络数据库、网站测试、网站运营等核心课程,使学生熟悉网站架设。了解网页设计构件,既具备网站前台设计技能,又具备网站后台数据库设计和程序开发能力;既能从事有关网络程序设计、动画设计、图形图像处理、页面设计及美化等相关工作,又具备网络自主创业能力。在“网络建设能力” 模块中开设了网络服务器管理、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Linux管理、网络综合布线、网络测试与故障诊断等核心课程,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能安装、配置和维护路由器、交换机和防火墙等常用的网络设备,培养学生把各种设备和不同的技术整合起来,提升整体的网络集成能力。在“网络管理能力”模块中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操作系统安全、安全审计与风险分析、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网络攻击与防御技术等核心课程,使学生掌握信息安全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掌握一般的防黑客技术及防病毒技术,掌握主流操作系统安全机制,能够规划计算机网络安全平台,具有信息安全分析与实施能力,并具备快速跟踪信息安全新技术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意识和方法。此外,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教师应适当地安排各部分课程的学时比例。在突出实用性的基础和够用的原则上,各专业模块课以职业岗位所需的核心理论知识为主,尽可能安排的学时数少些,门类多些,范围广些,内容新些。坚持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必须针对职业岗位,由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进行倒排的方法,建立相应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1:1比例。

同时,采用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一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课件,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用生动的动画形式来进行展示,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中学到知识。二是将类比法、启发引导法、讲练结合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融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以行动作为学习的起点,以实践教学为先导,以校内实训室作为主要教学场所,将基本理论渗透到实践训练过程中;待学生掌握所需的技能后,再通过“顶岗实习”“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等方式进入校外实训基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工作。四是构筑网络学习交流平台,通过网上教学、网上练习和网上答疑等,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课程中的疑点,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五是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做出实验方案,实施后写出分析报告,锻炼学生学习能力。六是开展通过走访企业和举办“技术论坛”等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找到学习的切入点。

五、体会与思考

1.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改变了传统学科体系建设中的课程设置的方式,成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明显区别。

2.高等职业教育强调职业针对性和职业技能的能力培训和培养,是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而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双师型”教学团队、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训练项目则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实施的基础和保障,这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总之,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教育理念,很好地解决了实际教学和生产实践相脱离的矛盾。这样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以实际工作为导向,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过程来学习,能帮助学生在工作中查找自己的不足,并能将学习的知识及时地应用的实践中,对包括专业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很有帮助的,是培养创新人才模式和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工学结合、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赵志群.对工作过程的认识[J].职教论坛,2008.

[3] 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中国高教研究,2009.

[4] 李圣良.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6.

[5] 严中华.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篇8

关键词:有线电视;宽带HFC网络;回传系统;信道噪声

中图分类号: TN94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光纤铜轴混合网(HFC网络)是有线电视网络常用的结构之一,它的铜轴电缆部分的结构一般是树型结构,采用的是共享信道的信号传输方式,网络的下行信道传输的带宽比较大,能够满足多路模拟信号、数字信号、常见的IP电话信号等信号的同时传输,而且具有良好的通信信道质量。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HFC上行信道的带宽比较窄,一般只占用5~42MHz或5~65MHz频带,并且采用的的一点到多点的信号传输方式,网络中的干扰和噪声容易汇聚到前端,造成信息不稳定的现象。

一、HFC网络的结构噪声

根据噪声和干扰产生的来源,结构噪声可以分为内部的结构噪声和外部的侵入噪声。内部结构噪声有内部噪声和公共通道干扰两类,内部噪声是由于网络元件的变化产生,是不能够消除的,公共通道干扰是由于同轴连接部件的非线性失真,导致下行信号差拍分量对上行信道的干扰。

1、噪声的漏斗效应。在HFC网路中,用户在下行链路中接收前端发来的电视信号,同时,也会将前端到用户线路上的的正向放大器的热噪声和线路上的干扰信号传输,在经过线路分支器是噪声信号会产生衰减,分支器能够定向的消除了噪声或者干扰信号对分支器信号衰减的影响,这样用户在收视是噪声产生的影响不大。但是,在上行链路中,由于HFC网络的树状网结构,噪声和干扰信号会沿着传输网络进行汇聚,在HFC的光节点进行汇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汇聚现象称为漏斗效益。它的影响效果直接与网络上的用户多少有关系,在一般的情况下,一个光节点的用户数量控制在300户左右,信号的网络传输比较稳定,传输速率能够保证用户的需要。

2、公共通道失真。在主干线的分节点中,如果双向射频信号通过光分节点,信号的射频电流经过线路的器件机械触点时,往往会有氧化层在光分节点形成,产生接触的电位差,就像二极管一样,具有非线性传输的特性,造成下行多频信号存在差拍。当上、下行信号通过同一触点时,二者的差拍产生的混合物就会混入上行信道的频谱,就会对线路的公共信号产生公共干扰,由于下行的信号的电平高,产生的差拍也比较大,造成公共信道的信号失真比较严重,而且信号的干扰还会与外界的环境(如温度、湿度)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实际的工作中要保证触点的清洁干燥和进行防水处理。

3、哼声调制与电源辐射形成噪声。上行通道的信道电源产生干扰的原因有:一部分是由于上行信号被信道电源调制,造成信号在线路传输中携带有少量的未被滤除的交流电部分,在放大器的RF端就会产生噪声效果;另一原因是直流电源的杂散辐射。

二、汇聚噪声

1、汇聚噪声的形成。一是在有线电视的室内输入端,能够产生强的上行干扰,干扰的能量集中在5~35MHz频段上,干扰的能量呈单调下降曲线,而且这种干扰的频谱能量强度高,一般为70~90dBuv,当所有支路的干扰汇聚在一起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第二个原因是环境电磁干扰,对电视信号的输入造成侵入干扰,产生的干扰强度一般为10~60dBuv。

2、汇聚噪声的途径。当电视的下行信号从楼宇经放大器输出后,在经过分配器、分支器后进入用户,这时的电视信号约为64dBuv,是下行信号的高电平转为低电平进行传输的过程。线路的上行信号也是电平降低的过程,在经过分支器时,信号的电平会严重的下跌,干扰信号在分支器这个地方就比较容易入侵。如果分支器经过上行信号越多,干扰信号入侵就越严重。但是不同的用户的上行信号经由不同的路由,产生增益就会不同,形成各用户上行信号产生汇聚电平存在差异,当这种汇聚电平回传时,必然会出现信号上行到各级汇聚点的电平也不相同。如果电平差异过大,即使通过CMTS 发出电平调整指令,调整Cable Modem 上行输出电平,也不能满足各用户电平上传到中心一致,就没有办法保证各用户上行路由的传输增益信号差小于±5dB,形成一些用户的上行信号产生过载失真,就产生了电平的汇聚均衡问题。

3、汇聚噪声的干扰抑制途径

(1)合理的利用信号的频道资源,有效的控制干扰信号的产生。可以在单向有线广播电视的下行信号与上行传输信号之间设置隔离频带,控制上行信号与下行信号之间的相互干扰。

(2)改进有线电视的接入方法,选用带有双向滤波器电路的用户盒。有效防止用户端馈入系统中因为信号的衰减而产生的噪声干扰,也能够有效的从根本上避免噪声的入侵传输线路造成的干扰。

(3)提高电视上行信号的电平,增强上行信号的抗干扰能力。根据国家公共防辐射安全的要求,上行信号的电平的值为114dBuv,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将用户上行电平提升到105dBuv左右。

三、HFC网的侵入干扰

HFC网的侵入干扰一般从入户线缆端、接头和主干线路侵入,外界的环境侵入主要是电磁干扰通过电缆屏蔽层和接头侵入而形成的。由于HFC网的电缆网外界存在电磁环境中,网络结构又是树形结构,各种干扰和噪声信号容易汇聚到一起。由于外界的干扰有无线电干扰、电磁干扰等干扰,根据干扰信号的特征,可以分为:窄带连续波和宽带冲击波干扰两类。

1、窄带连续波的干扰。无线电广播以及业余无线电等相关的无线电波形成窄带连续波,主要原因是由于短波无线电频段是5~30MHz,在HFC网的上行信道频率范围之内,可以产生频率固定幅度起伏的窄带辐射干扰,无线电短波的传播是利用电离层的散射,信号的传输受到昼夜和四季做周期性的随机起伏,而且受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大。

2、宽带冲击波干扰。这种干扰的产生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宽带冲击干扰对HFC 网上行信道的信号传输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宽带冲击干扰的偶然性强,幅度大,持续期短,频带宽,容易造成信号传输的中断。这种冲击干扰信号的随机性强,冲击强度大,如果对电视信号的输出产生干扰,会造成系统的突发性误码,导致HFC网络的上行信号失真,CM容易掉线。

四、HFC 网络的上行链路噪声与干扰的抑制措施

1、限制光站的服务用户数量,减少用户传输信号的干扰。控制光节点服务用户的数量,减少侵入噪声途径,抑制信号的干扰产生。用户终端越多,传输产生的噪声叠加值就比较大,对HFC网络的上行信道信号的干扰就比较厉害,网络传输稳定性就差。

2、采用高屏蔽的电缆和高指标的设备,优化用户分配系统的屏蔽,降低侵入噪声。在HFC网络实际工作中,对同轴电缆质量要采用高质量的屏蔽电缆,要求用户分配系统的电缆和无源器件的屏蔽性能要强。

3、合理设计和分析传输线路,减少线路接头的数量。提高电视网络接线的施工质量,保证接头的施工工艺符合要求,保证接头清洁、干净、干燥和屏蔽性能。

4、增加施工的控制设备,消除用户端设备的侵入噪声。例如可以加滤波器或带滤波功能的接口模块,来降低用户的接入噪声,可以采用带通滤波器对回传频带外的噪声信号滤除,对未使用的回传业务信号进行隔离等,可以有效的降低线路信号传输的噪声。

五、小结

HFC网络信号传输的影响因素比较多,需要对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采用多种技术途径,注意信号传输的细节处理,有效的降低线路的信号干扰,提升HFC网络电视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郭星海,论HFC网络回传通道的建设[J].中国有线电视,2011(12).

篇9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德育渗透;网络信息

21世纪是一个电脑技术和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于网络技术也越来越熟悉,而中职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阶段,由于学生的道德意识浅薄和对事物的好奇心理,网络上的不良的信息也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调查分析我国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教师只重视了学生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教授,忽略了学生的道德教育,在计算机教学下,德育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

一、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一)当代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各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但计算机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危害。例如:当今众所周知的网络诈骗案件,黑客的侵袭,网络病毒的危害等,人们在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的条件下,对自己的道德文明也是一种挑战,这就要求自己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道德感为维护网络文明与安全,这也是对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学校教育的必要内容

学生生活在学校这个大集体里,学校的教育至关重要,这将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发展,面对形形的网络世界,学生要有一定的自制力,在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同时要抵制不良诱惑,提高网络安全和文明意识,这是学校教育的一大关键点,要注重道德意识的培养。

二、学校德育发展的状况

学校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只一味的注重了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道德意识的培养,另外,学生在使用电脑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

(一)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道德渗透意识差

在一些中职学校中,教师往往只教授课本的知识,教授学生计算机技能,而忽略了德育的渗透,没有深入挖掘课本内的道德意识和文化内容。

(二)学生的公德意识和抵制力差

由于中职学生的年龄偏小,学生经常在上课的时候,对计算机公共用品的保护状况不佳。如学生在上机时不爱惜公共用品,随意删除电脑文件,更改内容等,有的学生经常沉迷于网络游戏,荒废学业,容易诱发一些心理疾病,阻碍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学生网络抄袭,没有合理利用资源

网络上的资源丰富,有的学生对于老师布置较难的作业,自己没有进行思考,便直接在网络上进行抄袭。对网络上的资源没有进行合理的利用,同时在生活学习中,与同学的交流也逐渐变少。

三、有效德育渗透的方法

(一)增强教师德育观念,利用教材教学

在中职学校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德育意识,不光讲解课本的知识,还要深入挖掘德育的有利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如在讲授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时,教授学生要合理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过研究和发明新程序或软件来方便人们的生活,从这一发面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运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意识

1、培养学生计算机正确的操作意识

在日常的计算机课堂上,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规范的操作意识,教育学生爱护公共计算机设备,引导学生正确操作计算机,不要随意更改内容,规范操作。

2、网络形式渗透德育

在上课期间,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网络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引发学生思考网络德育的重要性,尤其是青少年该怎样正确应对网络侵害、网络诈骗的事件,自己应如何保护隐私安全。另外,教育学生文明使用网络,不再网络上散播谣言和传播不良信息,维护网络的文明使用。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进行回答,也可以通过小组进行讨论,或者模拟生活场景和组织讲座来进行道德教育等。

3、结合学生特点培养网络道德意识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进行德育的渗透。学生有强大的好奇心,教师应利用这一点,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用正确的态度去看待网络。另外,结合一些学习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开展各种形式的比赛活动,让学生制作相关网络文件,如手抄报、演示文稿、短片等;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也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和合性意识,与同学间多交流、学习,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我国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的调查研究,学校对学生德育的培养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总之,在学校教育中,计算机课中渗透德育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要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也可以从教材实际出发,充分分析和研究教材内容,让知识教育与品德教育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篇10

论文摘要:网络对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等,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网络技术的BBS、O1CQ、E—mail、BLOG等功能给大学生道德培养提供了新的栽体和平台,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因特网的发展,让人们在信息、交流、工作、生活和学习等方面享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快捷和便利。同时,因特网以其简易的操作、快捷的反应、广泛的影响力、互动的优势、丰富多彩的内容等优势,强烈冲击着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载体。网络凭借BBS、OICQ、E—MAIL、BLOG等技术支持途径实现对大学生道德索质培养载体和模式的创新,在大学生道德培养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BBS的独特功能使它成为大学生道德培养的开放空间。在BBS论坛里,人们之间的交流打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因而成为反映大学生道德素质状况的晴雨表。大学生是文化水平及理论素养较高的一个群体。他们一般紧跟时展的脚步,思维活跃,生气勃勃,有自己的独立见饵,在关注新情况、新问题的同时,他们也变得务实,更关注与自身发展相关的问题。从这里我们可以捕捉到学生中最新的动态,显示出校园突发事件的端倪。

高校的BBS是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一个敏感地带,学生所关心的对于国家、社会、学校中的有些热点问题的建议和意见总是最早反映在上面,可以让我们从中掌握学生的道德素质状况和趋势的新动态。BBS的讨论功能增强了大学生自我道德评价能力,拓展了道德素质教育者的教育空间。道德教育培养所追求的是人格力量的强化,道德教育必须通过自觉的修养,把外部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道德榜样转化为道德良心、道德信念、道德需要。在BBS上通过激烈的讨论,受教育者增强了自我道德评价能力,从而做出自我判断、自我选择。

BBS的讨论功能增强了大学生的自我道德评价能力。BBS的讨论功能为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提供了便利条件:作为教育者可以成为一个讨论区的组织者,引导、规范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最终由学生自己建立健康、规范、积极的道德规范和共识。这样更具说服力和亲和力,更利于大多数学生接受,从而将被动的接受变为自觉教育。自觉是人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一种内在的自律。道德意识从本质上讲是由人的内在需要所驱动的,是自主、自为、自觉、自愿的,是人真正体现人的本质的一种需要。每个人都需要社会道德的承认与尊重,并从中看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OICQ作为大学生道德培养的互动手段,提供了大学生道德意识实践基地,及其张扬个性、审视自我的平台,从而在培养大学生自主道德意识上发挥了作用。通过OICQ,大学生得以实践自己理想中的道德意识,并按照此种意识反映在网络的各种活动中,进而在现实社会中得以实现。

OICQ给予学生个性最大限度的发挥,为学生的身心成长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使各形式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表现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和表现正是在这种对是非、善恶不停地进行评判和抉择的过程中,在他们的内心不断产生新的矛盾、新的需要,从而促使其道德逐步地发展和完善。网络将对他人的影响权完全交给大学生,通过个人的联络技巧、上网的时间、思想观念的水平甚至是网络的使用技巧,根据自己喜好的内容平等地交流。把道德行为的选择权交给学生,随着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和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其对自身行为的判断力、责任感和道德感将不断提高。

OICQ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主道德意识。道德本身与外部客体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大学生的道德要经受住诸多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其本身的道德素质,外部因素则居于次要地位。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追求人际交往的平等。因此,平等就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理想。而恰恰足这种交往的平等性,促进了大学生自主道德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