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信息范文
时间:2023-03-29 15:37: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气象信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应急广播 国家预警 信息系统 气象部门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C
一、为什么要建立国家预警信息系统
图1: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带来严重影响
2008年5月2日,汶川地震的前十天,一个不太强的热带风暴袭击了缅甸,造成了13.8万人的死亡。造成这一情况的重要原因是缺少预警信息、缺少应急响应。我们国家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灾害种类多、频发度高、损害较大。我国这些年防灾减灾的成效非常显著,死亡人数明显下降。但是每年还会有一些突发事件发生,比如:2005年6月,黑龙江一场范围不大的降水造成了105名小学生死亡,主要就是因为缺乏及时有效的预警和应急响应所致。
2012年华北一场特大暴雨,造成了北京、河北100多人死亡。一个现代传媒高度发达的国际化大都市,一场降雨就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是缺少预警信息吗?是预警不及时吗?都不是。关键是缺少一个权威的、代表国家声音的机构和系统来对外信息。
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全国统一的预警系统,经过了50年的建设和运营不断完善。“9・11”事件的发生,使得美国进一步认识到完善预警系统的重要性。因此,他们提出要建设综合公众预警系统。2006年的超强飓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使他们进一步反思如何利用现代传播技术来发展这个系统。目前美国已经实现了将同一信息用多媒体方式,在灾前、灾中、灾后提供给更多的人们;日本依托气象部门建立的基于手机小区广播的预警系统,在防灾减灾当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欧洲现在正在探索建立欧洲的预警系统,选择了荷兰作为试点国家,目前系统已经建成并成功运行。
图2:美国公众预警系统的建设时间表
二、怎么建立国家预警信息系统
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就把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系统的建设纳入了规划,并且提出了依托气象部门来建设。为什么要依托气象部门建设?首先,气象部门具有完备的全国上下一体化的业务系统,而且每天24小时在运行之中;其次,气象部门具备多种的渠道,与各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媒体建立了很好的业务联系,特别是和广电部门的合作非常广泛。比如:电视上每天有3300套节目对社会公众;经广电总局批准建有专门的气象频道――中国气象频道,现在已经发展到9700万用户;沿海建有三个海洋广播电台,覆盖了我国的沿海地区;另外,气象部门与三大移动运营商合作,每天为1.3亿手机用户提供短信服务,超过5000万用户下载使用气象服务客户端――中国天气通;在网络服务方面,建有中国天气网,在全国服务类网站中排名第一,在全球气象服务网站当中排名前三;在广大的农村建有21万的农村大喇叭,还有13万的电子显示屏。同时,在农村还有60万人的乡村信息员队伍,这支队伍在防灾减灾当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基于以上原因,决定依托气象部门建设国家预警系统。
图3:我国气象部门建设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系统的优势
三、国家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的有关情况
国家预警系统的建设是由国务院应急办牵头组织,气象部门承办,各个部门协同,社会媒体联动。气象部门组织了专业团队进行系统设计。这个系统构架中,前端连接着应急指挥系统,横向包括25个部委,它们都具有面向社会预警信息的职能;纵向形成了从国家到省、地、县的一体化技术体系。后端连接的是信息传播系统,包括面向各级应急责任人的专用的通道,面向社会公众的应急广播体系、三大运营商绿色通道、互联网预警通道以及一些部门建立的专业通道等,基于这些渠道,同时向社会公众提供广泛的预警信息。
图4:国家预警信息系统的构架
国家预警系统2011年由发改委正式批复建设,2012年完成了设计和技术开发,2013年完成了全部地市以上系统的建设和部署,从2014年元月份开始,系统进行内部试运行。目前正在进行县一级的部署,计划在2014年年底全部投入运行。
工信部特别批准了全国统一的预警号码――12379,它的信息代表了我国最权威的预警信息,面向应急责任人的手机短信预警平台使用这个号码信息。三大运营商分别建立了预警信息绿色通道,到目前为止,已有26个省实现了面向公众的全网,一旦有突发事件需要告知广大公众,这个省的相关区域的用户都会收到预警信息。
图5:国家预警信息系统的平台建设
目前,31个省都建立了广播电视预警专线,使得预警信息能够快速通过广电系统进行传播。另外通过微博、微信、电子显示屏、农村大喇叭来进行,已经实现了多种手段的对接。
图6:我国预警信息系统已实现多手段对接
运行机制的建立是一个难点,现在正在推动建设。中国气象局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下发了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工作,可以说,应急广播系统会成为预警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中国气象局和海洋、水利、交通、农业、林业、旅游等部门签订了预警信息联合的协议。各个省的预警系统边建设边发挥着作用,已经有18个省人民政府了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管理办法。
图7:我国各部门预警信息流程
比如:2014年7月份“威马逊”台风席卷了南方几个省,相关省预警及时、广泛传播,政府部门应急体系有效运转、防范措施得力,公众主动参与、积极行动,大大降低了灾害损失和人员伤亡。与我国历史上发生过的相似强度的台风做对比分析可以发现,1990年的“杨希”造成了900多人的死亡,2006年的“桑美”造成了400多人的死亡,“威马逊”死亡人数则大为减少。特别是广东省,创造了无一人死亡的记录,堪称预防台风的典范。
图8:我国预警信息系统的显著作用
四、应急广播系统的未来
气象部门和广播电视系统合作的历史非常悠久。1956年6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播送天气预报,至今没有停止过一天,我们的紧密合作成为部门合作的典范。特别是最近10年,我们的合作进一步加强。1980年7月1日,我们和中央电视台合作开播了第一档天气预报节目。1993年在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出现了气象专业主持人。1994年开始,全国各省气象部门与广电部门合作,建立地方天气预报的制作系统。
图9:气象部门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密切合作
篇2
1.防汛作用
洪涝灾害往往都是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大因素,洪涝灾害有波及面广、损害程度大、损失不易挽回等特点。同时,洪涝灾害也威胁着农业生产中农民的生命安全。故而,防汛便是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较为重要的一个作用。气象部门可以根据降水预测、天气预报等服务措施,凭借着气象部门的网络系统,及时有效地将暴雨预警信息发放出去,让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能够做好准备,进而防止农民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
2.抗旱作用
与防汛相对的则是抗旱。全球变暖、气候异常,极端旱灾频发。在这种情况下,气象信息服务就能依据政府和气象台共同搭建的抗旱指挥部,积极分析气象态势,并制定相关措施,确保旱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农业损失能够降到最低。与此同时,气象信息服务可以利用雷达、卫星等进行气象观测,也可以引导人工降雨。
3.农业灾害知识宣传作用
除了防汛和抗旱的作用,农业灾害知识的宣传可以称之为气象信息服务的一种综合性作用。气象信息服务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将农业信息和气象信息汇总、结合,并进行分析,随后将其传播给广大农民,让广大农民能够得到农业灾害相关知识的普及,不断提高他们在农业生产中的灾害预防能力。
二、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存在的弊端和问题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气象部门都认识到了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重要作用,也在积极利用气象信息服务为农业生产出谋划策、提供便利。但是在实际进行应用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端。
1.气象信息失真
气象信息服务的过程中,预测失误、气象发展分析失误和报告失误等我们往都称之为气象信息失真。具体而言,造成气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1大气运动在计算机上的数值模拟很多时候不能够将大气的真是变化展现出来。
1.2气象预测人员在预测和分析过程中的人为意识也极易造成气象信息失真。
2.气象信息缺乏及时性
气象信息不及时是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存在的相当严重的一个弊端。一旦气象信息缺乏及时性,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进行自然灾害的预防也就不够及时,造成贻误最佳预警时间的情况。尤其是冰雹、雷雨、泥石流等灾害,一旦气象信息的及时性不够,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民人身安全的影响将会很大。
3.气象信息没有针对性
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气象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不断提高针对性的气象信息就是其中一项重要要求。但是在现阶段我国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过程中,气象信息大同小异,都是一些常规性的气象信息。没有针对农业生产的具体要求进行气象信息服务,进而导致了气象信息服务对于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气象信息服务顺利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对策与措施
1.加强责任意识和服务观念
要想让气象信息服务能够顺利的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加强各级气象部门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观念就成了一项重要措施,这就要求各级气象部门对气象工作的重视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首先,将提高气象信息服务水平和多方位立体化进行气象预报作为己任。其次,为农民提高真实、准确、及时的农业气象信息应当是每一个气象部门工作人员的服务观念。最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每个气象部门的工作人员要端正态度,时刻保证气象信息服务的高水平、高质量、严谨和科学。
2.不断提高气象信息的可靠度
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各级气象部门都应当不断提高气象信息的可靠度,避免出现失真的气象信息,同时也要保证气象信息能为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发挥出重要作用。提高气象信息可靠度需要做到以下内容:2.1积极进行创新和实践。
2.2不断引进现代科技手段。
2.3积极构建研究业务化和科研业务化的模式。
2.4积极进行预报模式的开发和研究。
3.构建农业气象服务的体系
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气象服务,农业气象公共服务体系的地位都是相当重要的。所以,气象信息服务想要顺利在农业生产中应用,也离不开农业气象公共五福体系的构建。具体而言,构建农业气象公共服务体系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3.1积极引入研究人员,让气象实验和农业气象的贯彻工作能够能加科学、严谨。
3.2做好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构建的基本规划和设计,确保构建能够顺利进行。
3.3加强对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预防等工作。
篇3
[关键词]气象 网络 设计
1 气象信息网络的设计原则
地市级气象信息网的设计原则为:本着适度超前、安全保密、运行可靠、经济适用的原则,建设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的信息网络系统。
2 网络总体结构设计
根据网络的层次化设计,采用核心层、汇聚层和接人层三级星形网络结构。核心层采用千兆级局域网交换技术,汇聚层采用干兆或百兆级局域网交换技术,接人层采用百兆级局域网交换技术。局内采用综合布线系统,楼宇间根据距离采用单模或多模光纤,楼宇内采用多模光纤与双绞线混合布线方式,双绞线可根据通信情况和单位的经济实力选择5。类或6e类双绞线电缆。网络设备应该选择高技术性能和高可靠性的主流产品,适应今后不断升级和扩展的需求。根据应用需求,建立对内对外服务的服务器群组。根据网络管理和安全管理的需求将网络划分为不同的VLAN,在核心层和汇聚层对网络设备和通信链路作必要的冗余设计,选择适当的防火墙、网管平台、认证计费平台等。省局和市局之间用专用线路连接,市局和县局之间也用专用线路连接。 2,1核心层设计 网络核心层设计的最根本准则在于提供最快最可靠的数据传输,以满足网络各部分之间的信息交换的需求。核心层由一个高速的骨干网组成,其任务是为其它两层提供优化的数据传输功能,其作用是尽可能快地交换数据包,所以应具有高可靠性,并且能快速适应网络的变化,由于核心层对网络互连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一般要采用冗余组件来设计核心层,这样当交换机之间的线路出现故障时,传输的数据会快速自动切换到另外一线路上进行传输,不影响网络系统的正常工作。核心层不应卷入到对具体的数据包的运算中去(如过滤等),否则会降低数据包的交换速度。核心层的主干交换机一般采用最快速率的链路连接技术,在与汇聚层交换机相连时要考虑采用建立在生成树基础上的多链路冗余连接,以保证与核心层交换机之间存在备份连接和负载均衡,完成高带宽、大容量网络层路由交换功能。基于以上考虑拟采用传输速率为2,5Gbps的环型拓扑连接核心层设备,在网络出现单点失效,包括设备和线路故障的情况下,保障核心网络的正常数据传输。核心层是一个路由域。通过在核心层配置动态路由协议,提供数据的路由和路由的迂回。核心层设备具备组建环型网络及单点失效自愈的功能,采用先进的IP路由协议OSPF、BGP。为了以后的扩展,核心层设备必须支持MPLS/MBGPVPN、流量工程(yE)。 2,2汇聚层的设计 汇聚层主要实现网络接人层的汇聚功能,实现路由和基于策略的数据传输,同时保障传输的可靠稳定。汇聚层是网络核心层与接人层的分界点,它扮演了许多角色,包括对资源的控制访问,可以配置为VLAN之间连接的路由,汇总接人层的路由。设计时可根据网络规模和应用情况考虑汇聚层与核心层有冗余的链路。汇聚层设计需要支持网络的高端口密度、高性能、高可用性等特性,应该与服务质量(O。S)机制、智能应用技术以及安全性设计结合在一起。用户可以通过汇聚层高效地利用其接入层网络,增加终端业务(如多点广播、语音和视频应用、ERP应用等),而不影响网络性能。汇聚层交换机和接人层交换机之间可以利用全双工技术和高传输率网络互联,保证分支主干无带宽瓶颈。汇聚层的设计要满足核心层、汇聚层交换机和服务器集合环境对干兆端口密度、可扩展性、高可用性以及多层交换的不断增长的需求,支持大用户量、多媒体信息传输等应用。因此在汇聚层拟采用星型或者环型拓扑,采用!c的以太网传输,避免单点失效带来网络连通性问题。采用Ⅱc双链路连接到核心接点,以实现冗余,可以提供快速高效的备份。汇聚层支持先进的路由协议RIPV2、OSPF、MPIS/MBGP VPN、流量工程(yE)。 2,3接人层的设计 接人层主要功能是接入用户网络。接人层的主要目标是为最终用户提供对网络访问的途径,提供了带宽共享,交换带宽、MAC层过滤、网段划分等功能。本层也可以提供访问列表过滤等操作。接人层设计时可考虑采用可网管、可堆叠的以太网交换机作为网络的接人级交换机,以适应高端口密度的部门级大中型网络。交换机的普通端口直接与用户计算机相连,高速端口用于上连高速率的汇聚层的交换机,用以有效地缓解网络骨干的瓶颈。
2,4网络的层次化设计的特点
网络的设计通常是从中心开始把计算机网络划分为核心层、汇聚层和接人层,每层完成的功能不一样,各有其特点,应根据不同层次用不同的要求设计网络。网络的层次化设计有以下优点: 结构简单。通过将网络分成许多小单元,降低了网络的整体复杂性,使故障排除或扩展更容易,能隔离广播风暴的传播、防止路由循环等潜在问题。
升级灵活,网络容易升级到最新的技术,升级任意层的网络不会对其它层次造成影响,无须改变整个环境。
易于管理。层次结构降低了设备配置的复杂性,使网络更容易管理。
3,网络可靠性和冗余设计
3,1网络可靠性
网络系统的可靠性主要有三方面:抗毁性、生存性和有效性。
抗毁性是指系统在人为破坏下的可靠性。比如部分线路或节点失效后,系统是否仍然能够提供一定程度的服务。增强抗毁性可以有效地避免因各种灾害(战争、地震等)造成的大面积瘫痪事件。
生存性是在随机破坏下系统的可靠性。生存性主要反映随机性破坏和网络拓扑结构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这里,随机性破坏是指系统部件因为自然老化等造成的自然失效。
有效性是一种基于业务性能的可靠性。有效性主要反映在网络信息系统的部件失效的情况下,满足业务性能要求的程度,比如,网络部件失效虽然没有引起连接性故障,但是却造成质量指标下降、平均延时增加、线路阻塞等现象, 3,2冗余设计 从硬件容错、软件容错和线路容错三方面考虑构建网络系统的备份体系,设计冗余部件,从而提高网络的可靠性。
地市级气象信息网络拟采两台核心交换机作为网络的核心层,实现设备冗余,交换机之间采用链路聚合技术相连,两交换机间既互为备份,又可均衡负载,从而保证了核心层的任一台交换机出现故障都不会影响网络的运行。
汇聚层交换机拟使用两条千兆位链路分别上连两台中心交换机,建立两条逻辑链路。通过配置生成树协议指定一条链路工作,另外一条千兆位链路将自动成为备份链路,实现链路冗余。
服务器是网络应用的核心,即使所建网络的结构达到相当高的可靠程度,如果服务器采用一条线路接人,网络依然可能出现单点故障,对用户来说依然没有可靠性可主。解决方法是在服务器上安装两块千兆位服务器网卡,分别连接两台核心交换机,利用网卡容错技术实现两块网卡间的容错。当主网卡或从网卡所连的交换机发生故障时,服务器会立刻将该网卡上的流量转移到另一网卡上。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到该方案能够做到任何一台中心交换机的故障不会导致整个网络瘫痪,提供了最快速的故障恢复方案,增强了网络的容错能力,提高了网络的可靠性。
篇4
[论文摘要]气象与农业、农村、农民关系密切,气象服务虽然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在生产中是个不可以缺少的生产要素,是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重要手段。为了适应政府的职能,村民委员会是农村最基层最重要的组织,既是接受气象信息服务的单位,同时也要承担起为广大农民和生产经营者服务的职责,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气象信息供给上的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明确村级财务,保证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把为农民提供包括气象信息在内的各种公共产品服务纳入职责范围加以落实。
一、增强提供农村气象信息的责任意识
政府的职能包括政治职能和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政府通过国家气象部门直接为社会提供气象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作为提供农村气象信息产品主体的各级气象部门必须坚持以为农业服务为重点,以为农村供给多种多样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为责任,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充分认识增加农村气象信息的重要意义和迫切性,进一步树立面向农村、面向农民服务的意识,把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更多的气象信息作为本部门的重要职责和工作任务,切实履行好气象部门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职能。 各级气象部门应该本着服务的宗旨,建立常设的农业气象服务机构、配备专职的农业气象科技人员,强化农业气象服务领域所需人才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加强与涉农部门的合作关系,保持与农村农民和农业管理者的联系,建立定点和定时的联系走访制度,拓宽农业信息获取和收集的渠道,及时掌握当地最新农业发展的趋向和变化特点。对本地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细致的分析,既要研究综合天气对作物和养殖动物的影响,更要分别研究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要素的不同作用。既要开发预报预测产品,也不能偏废气候分析产品。区分种植养殖的比重,区分不同地理区域,针对各类农业生产经营品种和服务对象,挖掘气象为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潜力,不断拓展气象为农业服务领域和项目。加大经费投入,保障拓展农业服务领域所需的装备、所需系统建设的需要。每个季节和年度制定具体的拓展计划、工作任务,以及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保障拓展服务领域工作的规范化和业务化。
二、健全农村气象信息的组织机构
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我国从上到下,各级气象部门都建立了农业气象机构,配备专职的农业气象工作人员,为农业生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建设重点的转移,面向农村农业生产经营零距离服务的应用型农业气象受到了忽视,基层气象站大都撤掉了专门的农业气象服务机构,从事的技术人员也由专职变成了兼职,没有人员的保证,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处于应付状态,农村需要的气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都得不到保证。为此,地方政府应当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深化公共气象事业制度改革,重新进行定机构、定人员,建立气象事业纳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财政预算制度,以保障其充分发挥为社会公众、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保障各个气象站建立必需的农业气象服务机构和配备人员,及时主动提供当地农业生产所需的公益性气象信息服务。与此同时,健全全社会“为农服务”的各项制度,建立以农业生产经营者为主体的社会监督制度,对属于公共服务范畴内的信息,采取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促使电视、广播、报纸等公众媒体开辟农村气象信息专栏,方便农业生产经营者能随时随地收听收看到最新的气象信息。
三、健全农村气象信息的若干措施
中国气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气象部门必须以需求为导向,以满足服务对象的要求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主线,完善服务机制,完善气象信息传递渠道;坚持气象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天气预报的精度、时效和针对性,不断拓展气象服务领域,积极做好以农业为主的综合信息服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靠科技发展和管理水平,提高农村气象信息的质量
最近20多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值预报模式分辨率提高,我国的天气预报准确率有明显改善,24小时的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了90%。但日常的降水预报、气象要素预报和台风等重大灾害性天气的定量预报准确率还较低。因此:一是要依靠气象现代化化建设,深入研究天气和气候的机理,建立科研业务化和研究型业务的业务体制,开发新一代天气数值预报模式,输出更精细的可释用数值预报产品。二是加强基层气象台站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并严格实施各项奖惩制度,提高天气预报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技术水平,逐步实现由经验预报、定性预报上升到客观预报、定量预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逐步提供定点、定时、定量的气象信息产品。三是加强短时和临近天气预报,实时监测天气变化,综合运用卫星云图、新一代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做好0~12小时临近天气预报的精细化服务,以补救12小时以上短时天气预报的可能失误。
(二)完善农村气象服务体系,提高农村气象信息的针对性
各级气象部门要重视农业灾害的气象监测预报、预测预警、评估及控制技术,实现与天气、气候密切相关的重大农业灾害的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和减灾控制。一是完善农业气象观测体系,分别建立种植业类和养殖业类各种作物(养殖动物)新品种生长发育、产量形成与天气气候条件的关系以及各品种生育期最适宜和致害农业气象指标,分阶段、有步骤地建立当地各主要作物发育期业务预报系统,以提醒农业生产者提前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躲避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二是加大特色农产品生产、保鲜、储运等方面与环境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力度,开发特色农产品气象保障服务技术,并形成业务能力。三是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作物(植物和动物)品种引进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以提高农业结构调整的科学性,根据区域农业生产特点,对外向型、城郊型现代化农业开展针对。
(三)采用多种渠道,及时提供农村气象信息
篇5
第二条本区行政区域内与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气象灾害,是指暴雨、暴雪、台风、大风、寒潮、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等;预警信息是指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危害,可以预警的气象灾害信息。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四级,分别为一般级(蓝色)、较重级(黄色)、严重级(橙色)、特别严重级(红色)。
第三条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与传播工作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执行“归口管理,统一,预警联动、快速传播”的机制,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准确、无偿地与传播。
第四条区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与传播工作的组织协调;落实气象灾害防范应对的应急预案,组织召开气象灾害预警联动部门联席会议,定期开展预警信息及各相关部门应急联动情况专项检查,做好预警信息、传播、应用效果的评估工作;加快推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升级完善;统筹规划和建设人员密集公共场所和农村地区预警信息接收与传播等公共设施;保障预警信息与传播公共设施建设和维持的财政投入。
第五条区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区行政区内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管理工作。
区应急办、文广、电信、水利、农业、国土、城管、公安、交运、安监、教育、建工、民政、卫生等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应当与区气象主管机构建立预警联动机制,及时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播发工作,构建预警信息传播的快速通道。
第六条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由区气象台统一,其他任何组织不得向社会预警信息。
第七条区气象台应当及时、准确、无偿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权限和业务流程由区气象主管机构另行制定,报区气象灾害应急领导小组审定。
第八条区气象台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站、公共电子显示屏、移动和固定通信等方式及时向社会预警信息,要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紧急快速的“绿色通道”。
当气象灾害严重级(橙色)或特别严重级(红色)预警信息时,区气象台要在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书面报告区委、区政府,并以电话传真形式通知区应急办、相关职能部门、各镇街场及开发园区;通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向全区政府部门应急处置人员、气象灾害应急队伍成员、防灾重点单位责任人以及特定人群发送气象灾害预警手机短信。
第九条区气象台应当与区广播电台、电视台、各电信运营单位及有关媒体建立预警信息传播合作机制,畅通预警信息传播渠道,保证预警信息传播安全。
第十条区广播电台、电视台、各电信运营单位及有关媒体,要大力支持预警信息工作,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及时、准确、无偿向社会公众传播预警信息。
当收到区气象台直接提供的气象灾害红色预警和局地暴雨、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等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时,区广播电台应当立即播报,区电视台应当采用滚动字幕方式迅速播出,区电信、移动、联通等电信运营单位应当采用手机短信方式向区内全网用户及时播发。
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应当标明预警信息的气象台名称和时间,不得擅自更改预警信息的内容。
第十一条各机关、企业、学校、车站、港口、高速公路、旅游景点、大型集会场所、大型商业、娱乐、健身等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设置或利用电子显示屏、广播、公告栏等及时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第十二条预警区域的镇、街、场、园区在收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应当及时做好预警信息传播工作,发挥镇街气象协理员和村(居)民委员会气象信息员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同时,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损失。
第十三条气象灾害防御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与气象主管机构建立预警机制,依据易燃易爆场所、有毒有害场所、重要公共场所、大型公共设施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级,制定防御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做好预警信息接收和灾害防御工作。
第十四条气象灾害敏感单位应当建立预警信息接收责任制度。收到预警信息后,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损失。
气象灾害敏感单位是指根据其地理位置、气候背景、工作特性,经区气象主管机构确认,在遭受暴雨、雷电、大雾等灾害性天气时,可能造成较大影响的单位。
篇6
数码和微处理
沈文海谈到现代意义上的信息化技术,有两个特征:数码和微处理。而对于气象信息化而言,信息化建设起步比较早,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早在1975年,中国气象中心建筑的气象大楼,可谓是当时亚洲气象组织的通信枢纽。这也可谓是我国气象信息化建设中的一大成就。当时,气象中心引进了3台M-160和M-170巨型计算机,这也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系统。
“当时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专程来到这里排队进行业务处理。”沈文海回忆说,而这种现象,甚至一直持续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这就是当年建设的亚洲通讯枢纽工程(BQS)。它对我国气象信息化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天气预报要通过气象观测收集数据,每天定点观测,但信息的获取是人工发送,很不及时,同时国外的气象信息更难获取。而亚洲通信枢纽的意义就是打通了通道,让我们既可以实时获取全球信息,也可以将国内的气象信息发送出去。”沈文海说。
气象信息化发展的第二个标志性工程,就是1992年国家批准实施的9210工程。该工程全称为气象卫星通信系统,打通了国内所有气象观测信息瓶颈,实现国内信息实时传输和收集、共享。这也让我国的天气预报工作,真正实现了实时化。
同时,随着9210工程的开展,气象信息交互式预报系统(MICACS系统)也同时起步。改系统作为业务应用的重要软件系统,由气象中心开发,并且成为现在气象预报员的专用平台。它能实现计算机绘制天气图,并且对观测资料进行共享、分析与自动显示,预报员的注意力只需放在预报工作上即可。标志着信息技术与气象业务实现了更加紧密与深入的结合。
气象行业现代化包括信息采集和收集、信息存储、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共享服务等几个层面的内容。随着BQS系统、9210工程等的建设,气象信息的收集、处理、共享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但是信息的存储,却是实现得最晚的。
沈文海介绍说,至今为止,并不是每个省局都有自己的数据中心级信息存储管理系统,而是散布在各业务部门系统中。2004年,国家级气象资料存储系统建成,但功能和性能还需完备,无法直接支持业务系统,各业务系统还需再建自己的存储系统,并未实现集中。
然而,这一问题也开始得到改善。国家已经开始建设全国综合信息气象信息共享平台(CIMISS系统),省局建立数据中心级标准化存储系统,同时改造国家级系统,使其具备更好的性能。今年下半年,应该可以实现在全国进行部署。该项目完成后,我国气象行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工作建设基本完成。
云计算待动
在我国的政府与公共事业行业中,气象部门的信息化是属于起步较早的。但是,仍然还有亟需提高的不足之处存在。
出于节约资源和设备、实现信息共享等方面,云计算概念不失为一个可取的解决方案。沈文海表示,气象中心也在设计全国气象信息网络的整体规划。如果能将云的概念引入,实现流程规范化、集约化管理和整合,逐步实现流程办公、远程办公,将对气象部门信息化大有裨益。
篇7
1.1选择性地确立气象信息服务站站长为各乡镇观测组长在6年的信息员队伍建设及4年的“三农”专项工作建设历程中,沅江市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站长(即农技站站长、农业保险服务站站长)的“领头雁”作用十分显著。因此,工作组选取信息服务站站长拟任各乡镇辅助观测组组长,向他们单独发出招募函,让其自愿承担起此重任。
1.2多方式宣传发动,成功招募辅助观测信息员在沅江市“三农防灾预警”QQ群、乡镇气象预警电子屏上招募信息,同时通过传真和电子邮件向各乡镇办公室发出通知,最终从各乡镇、场、办事处成功招募到了预定数量的辅助观测信息员。
2业务培训与辅助观测工作方法
进行观测前,邀请气象专家对招募的辅助观测信息员进行了专场培训,对每一类灾害天气的定义、观测条件、观测内容、要求及上报方法进行了全面介绍,并通过现场案例教学让信息员掌握辅助观测的方法与资料处理方法[1-2]。
2.1辅助观测灾害性天气状况类别与上报类型
2.1.1天气状况类别。沅江市常出现大风、冰雹、龙卷风、暴雨、雷暴、冰冻、干旱、积雪、道路结冰、雾霾天气共10种灾害性天气。
2.1.2上报类型。根据灾害性天气现象在本地出现频率的高低、持续性及导致灾害的难易程度可将上报分为2种类型:一是灾害性天气现象出现频率低,但极易致灾(出现即报),它包含大风、冰雹、龙卷风、暴雨4种天气现象;二是灾害性天气现象出现频率高,或具有持续性,且已致灾(出现灾情后才上报),包含雷暴、冰冻、干旱、积雪、道路结冰、雾霾6种天气现象[3]。
2.2灾害性天气状况辅助观测资料采集内容灾害性天气状况辅助观测主要是对灾害性天气发生时的实况情形进行拍摄和记录;其次是对灾害性天气出现后给某地造成的影响及损失进行调查记录。观测资料采集包含2个部分的内容。
2.2.1文字记录。对灾害性天气状况进行详细描述,并注明观测员姓名。具备要素要“五有”———时间、地点、天空状况、灾情实况、观测员。
2.2.2照片或视频记录。信息员利用手机或数码相机,对灾害性天气状况按规定格式拍摄或录制。照片或视频画面必须清晰,能准确反映灾害性天气实况、天空状况和灾情实况。照片或视频的文字要求照片或视频应注明拍摄时间、拍摄人、拍摄地点(乡、镇、村)、灾害天气类别。
2.3灾害性天气状况辅助观测资料上传及反馈
2.3.1资料上传。信息员将灾害性天气的照片或视频(并文字记录)在灾害性天气出现后12h内上传至沅江市“灾害天气辅助观测信息收集业务平台”。
2.3.2资料审核。工作组成员收到资料后,结合全市天气状况及对旁证的调查情况,对信息员提供的照片或视频资料的质量和真实性进行初审,并决定是否采纳。6h内审核完毕。
2.3.3资料采纳反馈。给审核通过并上传的资料提供者,通过平台及时反馈采纳信息。
2.4观测信息收集业务平台开发和区域自动站资料查询方法一是该平台具有灾害性天气状况资料的归档、资料审查、综合显示、应用和信息反馈等功能,既能满足灾害性天气信息的方便获取和上报,又能满足气象部门对上报灾害性天气信息的管理和真实性审核;二是对全市区域自动站的布点及站点要素进行介绍,制作沅江市区域自动站分布表图,通过现场举例方法指导信息员掌握区域自动站资料查询方法,用以作为判断某地是否达到灾害性天气量级的依据之一。
3有效指导灾害性天气辅助观测工作
灾害性天气来临前,气象服务人员与试点工作组成员及时向信息员传递预报预警信息,使信息员们在灾害天气发生时能很快进入观测员角色,及时获取灾害性天气发生后的第一手基础观测资料,为各级政府有效进行防灾救灾赢得宝贵时间。示例:2014年7月3—5日,辅助观测信息员遭遇到了培训后首次影响较大的灾害性天气过程。7月1日下午,沅江气象台提前强降雨专题天气预报,试点工作组通过“沅江灾害天气辅助观测”QQ群数次提示“3~4号我市有大到暴雨,请各位信息员作好观测准备……”。3日晚倾盆大雨如期而至时,是信息员们最紧张忙碌的时刻,也是试点工作小组成员忐忑的时刻。次日,信息员们上传的一组组受灾照片以及灾害天气实况视频资料,充分体现试点工作开展已初显成效。
4灾害性天气辅助观测工作机制建设
在辅助观测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工作组注重沟通交流,激发信息员主观能动作用,为每位信息员建立个人档案与工作档案,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对无工作单位的信息员参加会议或培训的差旅费、误工费进行报销;对资料采纳情况及酬劳发放情况群内公示等,逐步建立了灾害天气辅助观测系列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及信息员激励机制,促进了辅助观测工作的持续开展[4-5]。
5结语
篇8
【关键词】气象微信;特点;应用功能;发展方向
随着气象微信服务的全面开展和气象部门对官方气象微信的宣传推进,同时借助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微信自身的飞速发展,气象微信必将逐渐成为大众依赖性强和使用率高的热门产品,在气象信息传播、预警、防灾减灾、气象科普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微信应用于气象服务中的优势特点
微信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现信息互动,不仅支持传统移动即时聊天软件所具备的的发送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等,还支持多人互动。而微信之所以受到如此之多的用户喜爱的原因则是因为“朋友圈”――用户可以发表文字、图片、视频,可以分享其他网站的内容,并且可以评论。
1、微信用户多。成立以来,微信的注册用户量翻番早已超过6亿大关,是目前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目前微信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一大主流信息渠道。微信的受众如此之多,这为气象部门开展科技气象服务、农业气象服务、决策气象服务以及其他有特色的气象服务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2、应用载体多平台丰富。微信目前可以在互联网、Wi-Fi无线局域网、2G、3G和4G等所有网络环境中运行。应用载体丰富,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C机、上网本等多种终端设备。而微信基于开发的操作系统几乎囊括了当今所有智能操作系统,支持多平台操作,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很高。
3、强大的互联机制。微信可以通过和其他多种服务产品绑定来实现内容共享。首先是与同属腾讯公司的QQ、腾讯邮箱和腾讯微博进行绑定。微信能够正常接收和发送QQ的离线消息,及时收阅和回复邮件以及查看腾讯微博的内容。其次则是和其他公司产品的对接,包括新浪微博、拍摄软件和团购软件,现在还加入了“京东商城”和“滴滴打车”等,极大地丰富了微信的内容,不断改变着用户的生活方式。气象部门可以利用这一特点,以微信为主干道,辅以微博、网站等,使信息传播更全面、更丰富。
4、富媒体属性,运营成本低微信是当前富媒体中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之一,能够支持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信息的传递,并且能够主动推送,时效性强,传播成本低。微信利用移动终端的虚拟数据来实现现实交流,在有无线网络的条件下,可以绕过运营商直接开展业务,而微信又有着精心设计过的通信协议,当使用移动数据流量时,在后台运行仅消耗极少流量。有测试显示微信一个月消耗的流量不到2M。
二、气象微信的应用功能
1、天气预报和预警的主动推送。气象微信拥有强大的推送功能,每天可以向用户主动推送图文并茂、声像兼具的天气预报和不定期的预警信息,并且不限条数,又可通过地理位置开展精细化服务的气象服务,每日可多条地发送给区域用户。推送速度一般不低于400条/s。
2、在线气象信息咨询服务。气象微信可以提供在线咨询服务,气象部门申请微信公众号之后要公布微信号或二维码,用户添加之后,不仅可以收到气象微信的推送,还可以发送信息咨询请求。用户的信息咨询请求可在本单位信息数据库中检索,再在微信中予以回复。同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选择特定的回复形式,如信息需求紧急的用户往往倾向于语音或者文字,而实时或历史气象要素的数据更适合用图表的形式来反映,天气预报和气象科普知识则可以采用气象影视的视频节目。而且,气象微信会对用户想要了解的问题进行频率统计和需求分析,建立解答信息数据库来自动回复那些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即时信息服务的提供更能得到公众的青睐。
3、利用微信双向传播增加气象信息的互动共享。以微信为途径进行气象科普知识,这主要是利用微信传播信息即时、精确和形式多样化的优势。主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利用传统的文字和图片为广大用户传播气象科普知识和防灾减灾知识;另一方面可调动广大气象爱好者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提供气象科普文章和照片、视频等,丰富气象部门自身的信息库。开发社会气象信息资源,不断充实气象灾害图片、罕见天气现象记录等档案信息数据库,使得固有信息与最新社会补充信息能更紧密地结合,以实现气象信息资源共享。
4、及时收集反馈意见完善气象服务。(1)提高气象服务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微信消息发送与接收时效性强,可以做到即发即送,即送即达。气象部门通过微信可实现天气预报和预警的适时更新,并且能够全天候的收到用户的反馈意见,积极了解服务需求,更好地改善工作。(2)增加服务的主动性和生动性。在与用户互动的过程中,气象微信公众号是处于主动的地位。在经过目标人群的确定和好友添加之后,公众号可以主动推送消息、快讯、问候、公告和温馨提示等内容,这就在用户关注气象微信的过程中拉近与用户的距离,气象部门亲切的服务态度得到彰显,影响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
三、未来气象微信的发展方向
在日后的气象微信的推进与发展过程中,应遵循以下思路。
1、加强气象微信平台的推广工作。(1)气象微信公众号开通后要尽快完成认证。通过认证的微信公众号会拥有搜索中文的特权,而不是普通的搜索微信号、QQ号或者电话号码。除此之外,认证微信号还支持模糊查找,即输入微信名称的部分汉字也可以搜索到。(2)灵活利用所有线上线下推广渠道。气象微信要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就必须要有关注的人群,气象部门要加大人力、物力开展气象微信的推广工作,除了利用气象部门自身的网站、电视天气预报等媒介宣传介绍官方气象微信号和二维码外,还可聘请专业的微信营销团队运作尽快让气象微信拥有强大的人气和关注群体。
2、规范运作。气象微信代表气象部门的形象,必须从一开始就要注意规范运作。由于微信内置浏览器完美兼容HTML5代码,所以气象部门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可以积极搭建基于H5的响应式页面布局,支持通过自定义回复接口返回做好的WAP页,在这个页面中可以构建多种功能和呈现出页面设计的视觉效果,保证气象信息的形式多样,图文并茂,有声有色,使用便捷、风格亲民等特点。
3、充分利用微信的附加功能加强口碑传播.微信除了提供最基本的信息互动功能外,还具有非常强大的附加功能。气象部门可利用“漂流瓶”开展“323气象日”等大型互动、科普答题等活动,利用“附近的人”增加好友数,通过“朋友圈”进行裂变传播和口碑传播,全面提升气象微信的影响力和利用率。
结束语
微信作为目前最为流行最受欢迎的免费即时通讯工具,其用户群正在日渐激增,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因为它可以精准、快速、主动地传播消息以及基于LBS地理位置服务,方便有效的互动特性受到了无数用户和团体、机构的关注与青睐。在气象信息传播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俞宙,林江.基于微信开展应急气象服务[C]//创新驱动发展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3第三届气象服务发展论坛――公众、专业气象预报服务技术与应用.中国气象学会,2013.
篇9
将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于电网设备气象安全管理,并开展实践创新,演绎形成电网设备气象风险管理理论,提升了监测预警电网气象灾害的水平,为提高电网设备的安全风险管理效率,加强电网的安全供电能力和优质服务能力奠定了基础保障。
关键词
电网设备;风险管理;精细化气象信息
电网设备作为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生产、电能传输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健康运行对满足不断增长的人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尤为重要。由于人类长期盲目开发环境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降低了自然环境的自身调整和防御能力,使得自然灾害发生的频度、密度和烈度均有所增加,进而导致灾害性天气对长期暴露在外的电网设备影响越来越大[1]。2009—2013年,全球范围内因气象原因造成的电网事故中,影响超过10万人的达28次,占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总量的56%。随着目前现代化“坚强智能电网”的初具规模、电网业务形态的日益提高,在电网安全风险管理中计及气象因素,进而提高电网的防灾减灾能力,成为电力企业运营管理再上台阶的必然要求[2]。电力企业必须根据精细化的气象信息,依靠及时、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指导电网设备风险管理决策,从而迅速展开行动,将电网设备气象灾害风险降到最低程度,提高电网设备气象安全风险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保障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
1精细化气象信息
气象因素与电网安全性、可靠性密切相关,掌握的气象信息愈多,应对恶劣天气的不利影响就会愈主动。但是,目前电力企业掌握的气象信息大多较粗放,在时间、空间精细度方面远无法满足电网实际需求;再者,目前获取的气象信息多局限在表现气象内容上,没有与电网信息关联融合,无法实现有针对性的电网设备气象风险预警。显然,精细化气象信息不仅是在时间、空间尺度上的提升,同时还须与电网信息关联,真正为电网设备风险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基础数据。
1.1电网设备风险管理对精细化气象信息的需求不同气象灾害事件影响电网的机理方式、时间长短、作用范围存在差异,使得不同的电力气象灾害预警对气象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需求并不一致,见表1。
1.2气象信息-电网信息关联对应管理为促使气象信息更迅捷地到位应用、方便后续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实现“跨专业”的高效管理,笔者围绕电力作业对气象信息的需求分析及气象信息对电力作业的应用价值,提出如图1所示的气象信息-电网信息关联对应管理方案。(1)对精细化气象信息-电网设备信息进行关联管理,从内容上保证气象信息与电网设备的融合关联。本文提出“网格化”的关联管理思想:首先对所在省(市)按经纬度和精度要求进行区域网格划分,然后根据GIS信息填充网格内的电网设备信息,进而依靠地理逻辑关系实现与精细化气象信息的关联,突破信息孤立困扰,提高工作敏捷度。(2)对不同时效气象信息-电网工作进行对应管理,从时效应用上保证与电网工作的一一对应。气象信息按时效可分为实时、短临、短期、中期、长期气象预报信息5种,将它们与不同的电网工作进行对应管理,便于回溯追踪,可有效提升管理水平。
2基于精细化气象信息的电网设备风险管理
2.1电网设备气象风险管理意义电网设备气象致灾问题是目前电网实际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5]。为了应对日趋频繁的气象灾害对电网的影响,提高电网防灾减灾能力,有必要在电网设备安全风险管理中引入气象因素,将分散的电力、气象资源进行集中整合,进而形成电网设备气象风险管理方法,这既是对传统风险管理手段的延伸和拓展,又是对电网安全风险管理的补充和完善,可以规范和指导电力企业高效地实施气象风险管理工作,更好地预防气象灾害事故,从而提升安全风险管理水平和电力企业运营效益。
2.2电网设备气象风险管理理念由于电力企业对气象信息价值认知不足,导致电力部门在应对气象风险时没有形成良好的管理意识和配套的管理方法,降低了管理效率[6]。本文以先进的工作流技术为主要抓手,以“风险准备—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为统一理论框架,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电网设备气象风险指标,利用相互关联的精细化电力气象预报数据,快速识别电网设备气象灾害,并结合故障概率预警模型,评估设备级和系统级风险,进而确定相应的风险处置办法,逐步形成纵向贯通的流程化电网设备气象风险管理理念,如图2所示。
2.3电网设备气象风险管理流程
2.3.1落实风险管理准备,识别电网气象灾害风险准备工作是实施风险管理的必要前提,有必要出台一系列工作保障措施。国网河南电力为落实“清明节”期间电网山火防范工作,了“输电线路山火防控及应急处置工作指导意见”,明确省公司、电科院、各市公司各方职责,初步建立山火信息、响应、反馈机制;还针对运行维护编制完成了“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输电线路灾害性天气预测预警及处置实施方案”,规范了电网设备气象预测、预警的流程,为风险管理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气象风险预警指标是识别电网设备气象灾害的切入点,为此,笔者深入分析气象因素对电网灾害的影响机理和统计规律,提出了反映电网运行状态演变的风险预警指标集(图3所示),为气象灾害预警向电网设备故障预警过渡做好铺垫。
2.3.2预警设备故障概率,评估电网气象风险国网河南电力秉着“提早预防、及早控制”的安全理念,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建立了“河南电力气象系统”,为电网设备气象致灾故障概率预警及风险评估提供科学技术保障和信息化辅助平台。“迎峰度夏”期间,利用“基于多普勒雷达的强对流天气预警技术研究”成果,对未来0~2h内强对流(大风、雷暴、冰雹、强降水)出现的地点、等级和可能受影响的线路进行预警。图3电网设备气象风险预警指标集“迎峰度冬”期间,利用“输电线路舞动防治技术实验室”相关研究成果,以精细化气象预报为基础,提供覆冰、舞动预测周报和月报,确定未来7天内,可能发生覆冰的区域和线路;同时也能给出重点线路的实时覆冰信息,并结合当地的相关气象因素,线路舞动概率预测信息。在春秋季节,利用“输电线路山火监测预警技术研究”成果,自动识别着火点附近一定范围内的主要输电线路,并计算着火点与输电线路间距离,进而判断线路山火风险等级,将判断信息发送至相关人员指导生产。
2.3.3完善风险管理流程,处置设备气象风险针对不同等级的设备气象风险预警事件,应按照相应的气象风险处置基本办法作出合理的调度管理响应。如对I级预警,应提前通知变电运行人员进驻预警区域变电站—及时调整运行方式,转供部分负荷,尽量确保预警线路跳闸重合不成功后无负荷损失—暂停预警区域线路相关工作,恢复线路重合闸,保证全接线运行—向涉及预警线路的大用户告警,要求其做好应急准备,争取以受控的主动停电代替系统失稳后不受控的大范围停电。另外,为保障与气象部门的稳定合作,纵深气象风险防御与内部协同管理,河南电力公司中长期对外实行与省气象局“视频会商”机制,对内安质部会同运检部、调控中心在电科院“电网监测中心”定期会商。短期每周五下午形成常态化的“气象分析周报”;遇重要天气过程形成“天气过程分析”,度冬期间形成“舞动预测周报”发送至公司运维部、调控中心、安监部等相关人员。短临利用“河南电力气象系统”实现河南电网未来1h,1km×1km范围内强对流天气及山火的预警,并将预警短信实时发送至公司及现场相关人员手机,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促进电网设备气象风险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
3案例分析
在河南电力公司近两年的应用过程中,本文所述的电网设备气象风险管理方法对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监测预警电网设备气象灾害的能力。下面以2013年3月9日河南发生的山火为例对电网设备风险管理流程做简要介绍。(1)风险准备建立了考虑着火点与线路距离、线路走向、当地地表特征、风速、风向等因素的线路山火风险指数,可自动推算着火点与杆塔的距离和方位信息。(2)风险识别通过电力气象系统监测到河南省济源市境内共有7起山火,其中1起可能影响到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输电线路。(3)风险评估电力气象系统自动计算得到某输电线路山火风险指数为0.72,为较高风险等级。同时,与济源供电公司线路专责联系跟踪现场火势情况,依据国网公司《输电线路山火应急处置工作指导意见》,此次山火可采取相应的灭火措施。(4)风险控制通知现场人员“可进行灭火处理”,并汇报调度采取相关措施,密切关注该线路,保持事故预想。该线路于2h后跳闸,由于预警提前、措施得当,重合闸成功,有效避免了山火对电网造成更大的影响。另外,为研究电网在气象条件急剧变化和台风天气条件下,各气象因子与电网运行状态的因果关系,也可以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找到台风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与电网故障的时空分布特征,明确气象条件造成电网运行状态变化的原因、条件、程度及发展规律,为气象风险评估指标的建立提供一定的数据积累和理论基础。
4结语
本文以精细化电力气象预报技术研究为基础,以电力安全生产为导向,梳理融合电力和气象两个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同时借鉴风险管理基本理论,总结形成了基于精细化气象信息的电网设备风险管理理论并在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进行了应用实践。相关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风险管理理论提高了监测预警电网气象灾害的能力,使电网设备因气象原因故障率呈逐年降低趋势,起到了优良的防灾减灾作用;并通过减少电网设备设施固定资产损失和节约计划外支出应急检修费用的方式,为电网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为向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输送安全、可靠的电能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管理保障,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赵姗姗,鲁顺清,徐小贤.电网安全风险管理[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9,35(3):57-59.
[2]吴濡生.将电网安全风险管理向纵深推进[J].国家电网,2007(7):41-42.
[3]许永莉,孙建,刘念.风险管理在水电工程中的应用[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9,35(2):50-52.
[4]李学明,郭尚坤,王剑柯,等.新的集成预报及其在短期气候预测中的应用[J].重庆大学学报,2010,33(12):119-126.
[5]方丽华,熊小伏,方嵩,等.基于电网故障与气象因果关联分析的系统风险控制决策[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4,42(17):113-119.
篇10
关键词 气象信息;产业发展;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 TP3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2-0341-01
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10月,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指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
社会各行各业和社会公众对专业气象信息的需求日益增多,气象信息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必要参考。同时,在“互联网+”的新形势下,在计算机、移动通信的融合趋势下,人们的互联网思维也逐步增强,在日益宽松的市场环境下,气象信息服务将面临着更加良好的发展潜力和市场,气象信息产品的推广方式必然有新的拓展。气象信息产品如何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抓住发展机遇,积极拓展并建立更多的服务渠道,有效地传播气象信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是保障气象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互联网+气象信息产品”就是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气象信息产品相互融合,利用互联网技术的能量为社会提供更为新式的气象信息服务模式。如洛阳市气象局推出的官方微信“乐问天气”就是一款“互联网+气象”微信产品,其内容包括天气预报、气象预警、气象专题、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等,开启了一条全新的气象与公众互动的新渠道[1]。武汉现代农业气象试验基地将现代气象观测、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服务融为一体,实现数据实时监测、实景监控和水产气象适宜条件预报服务,用户通过移动终端就能实时看到各个大棚的气象数据及未来走势,为周边农户开展设施大棚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有效降低了气象灾害对设施农业生产的影响[1]。
1 气象信息产品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跨界融合将带来前所未有的价值,气象信息产品作为服务大众和产业发展的必要元素,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过程中将有着巨大的发展市场。但基于第2代通讯技术发展起来的气象服务方式也必然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是服务渠道加速拓展,传统服务渠道受到巨大冲击。气象部门在传统媒体上布局较深,相比而言,新兴媒体上的拓展速度较为缓慢。这与气象服务业和行业需求之间的服务背景有着直接的关联,气象服务通过互联网媒体服务大众的方式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应意识到,新兴媒体在各种领域逐渐超越传统媒体,吸引住了大众更多注意力,使得主要依附于传统媒体的气象信息也逐渐被边缘化,传统服务项目的业界下滑也是普遍的现象,气象信息产品的推广途径亟需提高是大势所趋[2]。二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气象信息产品的服务方式和渠道还没有具体的标准可以借鉴。气象信息产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可以由企业自己定制标准或是参照国家标准。例如随着4G、WiFi的普及,一个免费安装的APP就能完败每月付费定制的气象短信,更何况声讯电话费等收费项目,现行免费安装的APP方式对于气象信息产品的推广具有推广价值。
2 气象信息产品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措施
2.1 整合业务形态,打造气象服务交流平台
4G时代的技术进步,为气象服务交流平台的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足够的带宽和上行、下行速度,以及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的普及,令信息的上传变得轻而易举。事实上,现今的智能手机平台上已经有一些厂商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墨迹天气和天气通这2款主流天气APP 应用为例,他们都推出了名为“时景天气”的交流界面,供网友上传实时天气照片,并可以进行评论和交流。作为官方,气象服务机构本身可以以专业和权威的姿态参与到交流当中,并起到引领舆论和公共的作用。当“社交生态圈”建成,对于重大天气的记录和追踪以及防灾减灾事业意义重大[3]。
作为拥有海量气象数据资源和预报分析能力的权威气象服务机构,为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可在平台中适度地将气象信息资源对公众开放共享。同时该平台也将成为气象服务机构参与公共互动、了解群众呼声、树立公众形象的重要渠道和窗口。
2.2 创新盈利模式,构建新的盈利点
以现有气象信息服务业务为基础,进一步加大气象信息服务的广度与深度,尽快建立起新的赢利模式,并能够支持各种气象信息服务形式。从近年来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来看,赢利模式的创新,必须经历探索到成熟的过程。要主动学习互联网运营模式发展成果,能够遇见今后气象信息服务方式会发展的更加多元化,增值业务包月收费、数据流量分成等形式将成为未来主要的赢利渠道[4]。
3 参考文献
[1] 邹建明,李迅,丁德平,等.“北京气象”手机客户端气象信息GIS快速可视化技术[J].气象科技,2015(4):634-639.
[2] 李永兵,覃伟嫦,林启光,等.气象信息显示系统在阳山县农村防灾减灾与农业气象服务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5(7):247-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