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资源范文
时间:2023-04-04 10:09: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信息资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现代社会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越来越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资源网络化也已经成为了一大潮流。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收集与利用的目的,就是对网上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
关键词:
互联网;信息资源;网络化资源收集;资源特点
一、网络时代之所以存在,在于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互联网是没有国界的虚拟自由王国,信息在上面自由流动、并且用户使用和言论自由。互联网作为世界上最开放的计算机网络。每一台计算机都可能和互联网连接,实现信息等资源的共享。在互联网内,虽然有一些付款服务,但绝大多数的互联网服务都不需要花钱的。很多资源和信息也是免费的。在互联网内,你是怎样的人仅仅取决于你通过键盘操作而表现出来的你。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在虚拟社区中,它可以与众不同的个人特征,只有独特的信息和服务,它可能在互联网上不会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和互联网指南是个性化的时代。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通过数字信息处理,通过信息流来替代传统的物理流量,使互联网通过虚拟技术在现实世界中有很多传统的现实。互联网从商业运作开始,就没有国界,信息的流动是无限的自由。因此,互联网从诞生是一个产品的全球化,当然,全球化也不排除本地化,如互联网主流语言是英语,但对中国习惯或中国。笔者认为,无论是对网络信息的怎么使用?怎么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利用,归根到底是为了方便用户获取和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目前网络信息搜索和利用主要借助于网络检索工具,或直接检索相关专业数据库。网络不仅是一个浏览新闻,娱乐场所,而且是一个伟大的学习窗口和科学信息的重要来源,和人民的食物和服装生活在虚拟世界的关系。网络信息资源的存在是宽松的,没有特殊机构的集中管理网络,它最大的特点是自由发展模式:免费连接和免费信息,延长免费,免费增加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自由发展创造了互联网,最终形成一个网络信息资源。
二、与传统的信息载体相比,网络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
1)大量的复杂内容。
互联网作为一种计算机网络的通信网络,收集各种信息资源的整合,将海量的信息来源与传统的载体进行追赶,同时,由于互联网自由的特性,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可以自由地在网上各种信息,导致了太多的网上计数信息。
2)类型,宽范围。
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电子出版物、动态信息、软件资源,书目数据库,在线数据库,个人主页,论坛、电子邮件等信息。信息的形式,它们涉及领域很广,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但也包含了使用寿命,休闲和娱乐信息。
3)混乱的动态性。
互联网是开放的,TCP/IP连接不同的网络标准,没有统一的组织和管理网络信息资源和信息标准。同时,地址、连接和内容本身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信息资源的变化,无法预测死亡。因此,当前的互联网信息资源状况正处于混乱状态,
4)质量不稳定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
网络信息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随机性,缺乏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使网络信息复杂和混乱,存在安全隐患,质量品质参差不齐,让用户选择使用网络资源带来了障碍。
5)超文本链接。
网络信息组织是以超文本链接为基础,通过网络与传统的纸质文档的链接,形成一个三维网络,所有相关信息都通过一个节点连接到互联网上,这与传统的纸质文档有很大的不同。信息网络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间、空间的限制,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信息量也使读者别无选择。所以我们在信息采集过程中要注意准确、有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要不断根据相关学科的研究重点和研究进展进行调整和修改,并注意补充和完善各类信息。笔者认为信息资源共享是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的最终目标。但是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除了需要先进的网络技术保证,还需要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只有技术与制度完善融合,才能保证信息资源开发的最终目标得以实现。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网络信息的利用带来巨大冲击。信息资源没有被利用,它就是静止的“无功”源,这是战略资源上的一种浪费。
因此,合理和有效地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网络信息资源,树立基于需求提供信息服务的理念,重视对信息资源用研究,提高网络信息资源的服务功能,是人类长期的责任,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网络信息资源收集与利用就是将信息技术和信息内容在虚拟的网络里实现融合,共生共荣。
作者:汪慧芸 单位:宜兴市史志办公室
参考文献:
[1]张凤云.单元格和区域的引用样式[J].电脑爱好者.1999(04).
篇2
1 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的原因及特征
1.1 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的原因
网络信息资源的老化是指网络信息资源中情报的有效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衰减,利用率逐步降低。这与传统文献的老化一样,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造成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的因素很多,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信息资源的增长。情报学家M.劳恩曾说过:“文献增长得越快,文献的半衰期就越短。”信息资源的增长和老化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信息资源的动态变化。众所周知,网络信息资源的增长速度极其惊人。以我国为例,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2002年12月31日,全国网页总数为157,091,220个,字节总数为2,877,754,095KB[1];2003年12月31日,全国网页总数为311,864,590个,字节总数为6,059,431,526KB[2];到2004年12月31日,全国网页总数就达到了650,682,300个,字节总数增长到20,537,214,718KB,与2003年相比,增幅分别为108.6%和238%[3]。
(2)网络信息资源的更新。网络信息资源的更新是指网络信息资源在载体形态、数据组织方式、网址等外在特征不变的情况下,所含知识和情报在内容上的变化。1998和1999年,Bar-Ilan和Peritz对信息计量学领域网络信息的生命周期研究表明,在6个月内近50%的网页发生了变化[4];而Wallace Koehler的观察结果更为显著,他发现97%的网站6个月内会发生变化,如观察时间为1年,则比例上升为99%。对于网页而言,这组数据分别为98.3%和99.1%[5]。应该指出的是,网络信息资源更新并没有引起网络信息资源总量的增长。
(3)网络信息资源的消失。网络信息资源的消失是指网络信息资源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被从系统中删除,不能再被访问和利用。文献[4]表明,68%的网页1年内将被从网上移除;而文献[5]发现,有12.2%的网站和20.5%的网页6个月后不能再被访问到。1年后,分别上升到17.7%和31.8%。并且,每周有0.5%的网页和网站消失。与网络信息资源的更新不同,网络信息资源的消失意味着网络信息资源总量的减少。
(4)替代性网络信息资源的出现。随着人类对客观事物和社会运动规律认识水平的提高,原有的知识不断被完善和突破。同时,由于技术的进步和社会信息需求的共同推动,网上信息的加工深度越来越大,原有的知识和情报被包含在新的知识和情报之中,因而,原来不完善、不全面的陈旧信息资源逐渐不再被利用。替代性网络信息资源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原有信息资源的更新和消失,而表现为网络信息资源中,蕴含新知识和情报的信息的出现和信息总量的增长。
(5)网络信息资源的吸引力。网络信息资源的吸引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网络信息资源所揭示和反映的对象所处的发展阶段。处于诞生和发展初期的事物,相关网络信息资源的数量往往呈指数增长,老化遵循负指数函数关系。进入成熟期后,信息的增长速率变小,老化曲线也变得平缓,半衰期加长。当对该事物的认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将出现质的飞跃,相关信息的增长进入新一轮的指数增长阶段,相应的,老化曲线也恢复成负指数曲线。二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受关注程度。对于网络信息资源所揭示和反映的对象而言,受关注程度越高,往往意味着知识更新越快,半衰期越短,反之则越长。对于网络信息资源自身而言,其受关注程度遵循“Winner takes all”法则,受关注程度越高的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越短,也就是说信息更新越快,质量和数量也稳步提升。
1.2 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的特征
网络信息资源老化与传统文献资源老化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显著的差异,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
(1)非累积性。传统文献资源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其存在的永续性,即使这些载体上的知识和情报完全失去了使用价值,它也不会消失。原有信息的修正与更新、替代信息的生产以及新信息的产生必须依靠新的载体。因此,传统文献资源从数量上来说,总是不断增长的。而网络信息资源则不然。网络环境中的信息是介于产生后永续存在与即刻消失两种状态之间的第三类信息,它的更新和消亡是其存在和运动的常态。在网络环境下,新信息的出现并不一定意味着信息总量的增长,而且,相当一部分信息在丧失其使用价值之后会彻底消失,引起信息总量的减少,呈现负增长状态。所以,我们认为网络信息资源具有非累积性,这表明网络信息资源的老化研究往往只能基于特定时间点或时间段,难以系统地回溯其历史状态。
(2)动态性。动态性与非累积性是内在统一的。任何信息都是外在形态与所含内容的统一体。记录信息的载体和信息的组织方式是信息资源的外在形态,而内容,即其所蕴含的知识和情报才是核心。传统文献资源的外部形态和内容是不可分割的,因而必然具有累积性。而网络信息资源的外部形态和内容可以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在网络信息资源载体的形态、信息组织方式、网址等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内容可以不断更新,甚至删除,这就体现为它的非累积性。众所周知,半衰期、普赖斯指数的测定都是依据特定领域文献资源的被利用情况,而网络信息资源的动态性使其老化规律的研究增加了新的内容,即对网络信息资源自身生命周期的研究。
(3)不完全性。传统文献,的生产和传播是受控的,由相关机构统一审核和管理。因此,在传统文献资源老化研究中,研究对象的范围一般相当清晰,在数量上也是可数的。而在网络信息资源的老化研究中,研究对象的不完全性却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导致该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网络的开放性决定了网上信息的基本上处于不受控制的状态,因此,任何研究者都无法确知网络信息资源的精确构成和分布状况,在研究特定领域的网络信息资源时,也就不可能准确地划定研究对象的范围和数量。二是网络信息资源的非累积性和动态性造成了研究对象在时间维度上的缺失,因此,在研究中也就难以系统地回溯研究对象的历史状态。
2 衡量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状况的指标 根据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的原因及其特征,我们从网络信息资源自身的生命周期和网络信息资源被利用情况两个方面,建立衡量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状况的指标。
2.1 网络信息资源的生命周期
网络信息资源的生命周期反映的是网络信息资源自身的老化状况,可以采用半衰期和生存期两项指标衡量。
2.1.1 半衰期
半衰期源于物理学领域,原指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我们借用这一概念,将网络信息资源的半衰期定义为网络信息资源的基本构成元素有半数发生变化所需的时间。根据是否考虑网络信息资源的增量部分,网络信息资源的半衰期又可以分为静态半衰期和动态半衰期。
(1)静态半衰期。静态半衰期是指在不考虑增长的情况下,网络信息资源的基本构成元素有半数发生变化(含消失)的时间。例如,以网页为基本构成元素,考察网站A的静态半衰期。假设网站A有10000个网页,每个月有1000个不同的网页发生变化,并且有100个网页消失。根据上述定义,网站A的静态半衰期为10000÷2÷(1000+100)=4.55(月)或0.38(年)。
(2)动态半衰期。动态半衰期是在考虑增长的情况下,网络信息资源的基本构成元素中较新的一半产生于多长时间内。例如,在上例的基础上,假设网站A每个月新增500个网页。根据动态半衰期的定义,网站A的动态半衰期为10000÷[2×(1000+500)-(500-100)]=3.85(月)或0.32(年)。
当然,半衰期的计算在实际研究中情况会复杂得多。首先,网页不会匀速地发生变化、消失和增长;其次,一个网页可能连续多次发生变化,由于我们考察的基本元素是网页,因此只能将其计为一次;第三,在计算动态半衰期时必须认识到,新增网页也会发生变化;最后,出于研究的需要,我们可能会选择在信息组织上比网页粒度更细的单元作为基本构成元素,譬如知识单元、网络链接、单词等。
2.1.2 生存期
网络信息资源的生存期是指特定网络信息资源的URL存续时间。如同人的遗传密码一样,URL是区分不同网络信息资源的唯一标识,因此,我们认为URL是判定网络信息资源生存期最理想的依据。根据该定义,只要URL保持不变,无论内容如何变化,都视为同一个网络信息资源。在极端情况下,特定URL所对应的网络信息资源内容甚至可以为空反之,即使内容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只要URL被改动,我们就视为原信息资源“生命”的终结和新网络信息资源的诞生。当然,如果特定网络信息资源及其URL同时被删除,同样也意味着该网络信息资源生存期的终止。
2.2 网络信息资源的价值周期
网络信息资源的价值周期的计量依据是其被利用的状况,这与传统文献资源老化规律的研究思路基本相同。文献半衰期的研究可以分为学科文献的半衰期和论文的半衰期。学科文献的半衰期是指某学科(专业)现时尚在利用的全部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论文半衰期是指引用这篇论文的全部其他论文的二分之一是在这篇后的多长时间内发表的。需要强调的是,学科文献的半衰期是相对于被引文献而言,而论文的半衰期是相对于引用文献而言的[6]。与此相对应,我们仍然以“半衰期”为指标衡量网络信息资源的价值周期,并按研究对象分为宏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和微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
(1)宏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根据学科文献半衰期的概念,我们将宏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定义为某主题领域网络信息资源所含链接的链宿所指资源中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时间内产生的。例如,如果我们说网络信息计量学的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是1.2年,就表明在我们进行统计研究的那一年里,在网上的网络信息计量学文献中的链接所指资源的50%是在最近1.2年内发表的。
宏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的研究是基于网络信息资源中的链接。由于网络信息资源中的链接与文献的被引文献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事物,因此,在借鉴其研究思路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自身的特殊性。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第一,必须明确链接的目的,也就是链源与链宿之间的关系;第二,当链宿的时间晚于链源所在网络信息资源的时间时应当如何计算;第三,是应该采用网络信息资源中所有的链接,还是只考察出链;第四,从理论上来说,我们需要获得该主题领域的所有网络信息资源,并提取其所含有的链接。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的不完全性,研究结果可能与客观实际存在相当程度的差异。
(2)微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参照论文半衰期的概念,微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是指指向该网络信息资源的全部其他网络信息资源的二分之一是在其后的多长时间内出现的。例如,网上某文档的半衰期是1.5年,就意味着该文档所获得入链的链源所在网络信息资源的50%出现于其后的1.5年内。
与宏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的研究相比,微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研究所面临的问题相对较少。根据上述定义,微观网络信息资源半衰期的研究不涉及自链,并且基本不会出现入链的链源所在资源的时间早于研究对象出现时间这样的情况。因此,需要考虑的问题中最主要的就是解决或尽量缩小网络信息资源的不完全性。尽管有研究表明,网络链接的使用动机与文献引用动机存在巨大差异,但笔者认为,无论处于何种动机,网络信息资源获得入链就意味着其使用价值的实现,我们在计量其半衰期时不必做过多的区分[7]。
3 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研究展望 网络信息资源的老化研究与网络信息资源的增长、分布与利用研究共同构成了网络信息计量学研究的基本框架,对丰富与完善网络信息计量学的学科体系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同时,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研究的成果也是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管理和利用的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老化研究才刚刚起步,所见文献仅有2004年王宏鑫和邱均平在《情报理论与实践》第4期所发表的《关于网络信息老化研究的若干问题》一文[8]。因此,在现阶段应该借鉴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成果,在充分认识网络信息资源与传统文献资源所存在差异的基础上,建立网络信息资源老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为探索网络信息资源老化规律和实践应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2002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cnnic.net.cn/html/Dir/2003/11/22/1393.htm
2 2003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cnnic.net.cn/download/manual/report20030330.pdf
3 2004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资源数量调查报告.cnnic.net.cn/download/2005/2005041401.pdf
4 Bar-Ilan, Peritz B.C.The life span of a specific topic on the Web: the case of "informatrics"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Scientometrics. 1999, 46(3):371-382
5 Wallace Koehler. An Analysis of Web Page and Web Site Constancy and Permanen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1999, 50(2).
6 邱均平编著.文献计量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篇3
家长是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支持者,是学生的重要影响者。家长对网络教育资源学习方式的认可度、管理模式的满意度,对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家长的利益诉求是: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在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使用过程中避免学生沉迷于网络;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
二、同行和社会学习者
同行和社会学习者是网络教育资源的重要支持者和服务对象。他们的认可度关乎网络教育资源能否得到除本校师生外的有效推广,是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同行和社会学习者的利益诉求是: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有使用或借鉴价值;网络信息资源所处网络环境方便自己使用;希望在使用过程中不产生版权等纠纷问题。政府是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推动者、倡导者,是网络资源顺利开发实施的保障者。政府的财政支持,法律法规的制定为网络教育资源的进行提供了财政和法律保障。政府的利益诉求是:教育信息资源能够共享、资源成果能够推广,提升院校的教学水平;完善教育规划,提高办学质量;财政拨款用到实处,切实提高院校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能力。
三、网络教育信息资源主要利益相关者影响权重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受到各主要利益相关者共同影响,这些影响或直接或间接,若处理得好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有促进作用;反之,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没有平衡好的话,将对网络信息资源建设起到阻碍作用。各利益主体的权重分配是一个平衡各利益主体的重要指标。以合法性、影响力和紧迫性来作为层次分析法的准则层,通过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利益主体的影响权重。层次分析法[6](AHP)是一种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是系统工程中对非定量事件作定量分析的一种简便方法,也是对人们主观判断做出客观描述的一种有效方法。层次分析法体现了人们在决策思维过程中进行分解、判断、综合的基本特征,是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一种实用决策方法。具体分析方法如下:第一步,将决策问题分解为三个层次,最上层目标层(O):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网络资源);中间层为准则层(C):合法性(C1)、影响力(C2)、紧迫性(C3);最下层为方案层(P):学校管理者(P1)、教师(P2)、家长(P3)、学生(P4)、政府(P5)、同行和社会学习者(P6)。各层元素间的关系用相连的直线表示。如图1所示。第二步,通过相互比较确定各准则对于目标的权重,及各方案对于每一准则的权重。这些权重在人的思维过程中通常是定性的,而在层次分析法中则要给出得到权重的定量方法。第三步,将方案层对准则层的权重及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权重进行综合,最终确定方案层对目标层的权重。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政府和教师的权重最高(同为24%左右),这说明政府是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框架当中最为重要的一方,它的政策制定、法律保障以及财政支持对网络教育信息资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知识信息经济时代,作为人力资本的教师有着同样的重要性;学校管理者次之,权重计算结果为22.17%,这说明了作为组织和管理者,学校管理者的贡献举足轻重,学校管理者制定的组织和管理方案对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成败有决定性作用;学生的权重为18.45%,这充分说明了作为服务对象的学生对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不容小觑,在制定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利益;同行与社会学习者、家长所占比重分别为7.19%、4.30%,说明了其在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推广中的作用是明显的,在进行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相关的组织和决策时,应充分考虑这两个利益相关者。本文来自于《广州职业教育论坛》杂志。广州职业教育论坛杂志简介详见
四、启示与建议
篇4
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 开发利用 虚拟图书馆
1、网络信息资源概述
1.1 网络信息资源概念
网络信息资源是电子出版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电子出版物的高级形式。网络信息资源(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是指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存放在光磁等非印刷质的载体中,并通过网络通信、计算机或终端方式再现出来的信息资源。它是文献信息在网络环境中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可以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网络上、查阅、存储与检索,能够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那部分信息的集合。
1.2 网络信息资源特点
1.2.1 内容丰富、数量巨大
网络信息资源包罗万象,涵盖了各个学科和领域的信息资源。从信息资源的内容上看,政治性、学术性、经济类、文学艺术类、娱乐咨询类的信息资源几乎涵盖了人类社会活动的所有方面;从信息资源的形式上来看,网络信息资源通过文本、图像、声音、数据库等形式存贮和保存,非常方便人们的开发利用。
1.2.2 动态性强、交互使用
网络信息资源具有高度的动态性,这主要是由信息资源的特点决定的。信息资源具有时效性,离开的信息资源起作用的时间段,信息资源便没有了利用的价值,因此为了保证网站的访问量,网站的开发者必须时时更新自己的信息,因此网络信息资源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中,不断的进行着更替。网络信息资源还具有交互性,网络信息资源在使用中,可以在读者和信息资源之间进行互动。
1.2.3 传播迅速、普及面广
网络信息资源主要是通过internet互联网络进行传播的,因此有互联网络的地方,便能搜集到大量的信息资源。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网络信息资源也将被带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一条信息到网上只需数分钟便可以传到地球的另一端,这种信息传播方式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而且由于互联网络的特点,信息资源非常易于普及,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共享一条信息。
2、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原则
2.1 系统性原则
收集网络信息资源应该尽可能的保证全面系统,特别是网络上的信息资源更新比较频繁,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就不能得到系统、全面的信息,因此,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有必要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跟踪,将动态的信息资源进行及时整理,不断增添新的内容,这样才能保证所开发的信息资源具有新颖性。
2.2 选择性原则
收集信息资源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此在这种工作中一定要注意选择性,这种选择性具体的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网络信息资源的来源上要进行选择,要选择那些大型、专业、信誉好的网站进行资源的整理;其次,在网络信息资源的搜集途径上进行选择,要善于用不同的方法查询信息;最后,信息资源搜集整理后,再次进行选择,把精华信息提供给用户。
3、网络新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法
网络信息资源就如同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在这里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必须要进行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整理。一般来说,开发网络信息资源主要下列几种方法。
3.1 利用搜索引擎进行资源开发
提到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就不得不提到网络搜索引擎这个最基本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工具。搜索引擎具有动态性特征,查找信息资源非常快捷,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它是目前利用互联网信息的最常用的工具。
3.2 建立网站导航和网络资源指南
这是网络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根据读者的需求,采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在互联网上进行搜集、整理,把相关的网站和网络资源从搜集结果中整理出来,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对信息质量高,利用价值大的网站和网络资源进行提取,并通过科技手段,建立一个大的链接,把最终提取出来网站和网络资源分门别类的列入到这一链接中,并对其进行简要的介绍,这样可以知道读者很方便的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3.3 建立专业网络资源指引库
网络资源指引库也就是通过建立的数据库指引读者到特定的地址上获取需要的信息,这种指引库不存放具体的信息资源,它存放的有关主题的数据库或服务器的地址,这种指引库将网上相关主题的站点进行集中,然后采用用户熟悉的主题树方式对这些信息进行组织,并且分级加以排列,用户可以通过浏览方式逐级进行浏览。通过这种方式开有效的弥补搜索引擎的不足之处。
3.4 通过专业网站订阅电子杂志
订阅杂志一直是现实中人们获得信息的一种手段,这种方法在网络上寻找信息资源也同样适用。大型的专业网站一般都会发行电子杂志,这种杂志中包含着大量的专业信息,基本上囊括了本网站的所有信息,通过订阅这种杂志可以使读者省去浏览之苦。而且,这种订阅非常简便,只要你拥有一个网络邮箱,电子杂志就会直接发过来,而读者只需要打开邮箱,就可以阅读一切自己需要的信息了,这是一种非常简便快捷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发方法。
3.5 建立虚拟图书馆
所谓的虚拟图书馆是指对网络信息资源实现数字管理,通过网上提供的交互服务,使图书馆以虚拟现实的形式建立在互联网上,读者通过联网就可以随时随地的查阅资料。促成用户与信息资源之间快捷、便利、有效的联系,从而形成崭新的信息交流环境。
4、结语
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最终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怎么样才能更好、更快的得到所要查询的信息资源。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虚拟图书馆技术将是日后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最佳方式,但是也不能否定可能会利用更新的网络技术来开发网络信息资源,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人们在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时候,必将越来越快捷、越来越便利。
参考文献
[1]张丹微.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4).
篇5
1996年InternetArchive的成立拉开了网络信息资源存储的研究和实践的序幕。虽只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但是其技术却有了长足的发展。规模从最初的百万数据到现在的数十亿的URL采集,项目的自己投入越来越多,项目的难度也越来越高。从1996年到1999年间,首先InternetArchive的成立,然后欧美各国纷纷开始网络信息资源存储项目的实验。在1996年,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发起PANDORA项目,其目的在于保存澳大利亚的在线出版物,包括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宗教、自然科学、文化等重要文献资产。同时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还领导了另一个重要的项目——是关于数字资源保存主题的门户网站PADI,其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机制,帮助确保数据格式信息能够被有效管理、保存和提供未来访问。1997年北欧图书馆了开启了NWA项目,该项目借鉴了Kulturarw3的Web信息资源采集项目的经验,其目的是根据在网络中进行保存、访问等操作的要求而制定出相关的技术规格,协助国家项目的协调发展,联合北欧各国图书馆建立欧洲网络资源长期保存的合作机制。1997年在美国还开展了项目,该项目是美国国会图书馆负责的。其目的是为有关Web信息的数字化、元数据、选择和采集、长期保存与获取方面的实际问题提供试验,从而为美国国会图书馆运行一个大规模的Web信息保存项目提供指导和经验。以上介绍的属于网络信息资源存储的初始起步的实验阶段,主要目的都是为以后的项目提供各种借鉴经验。从2000开始到2005年时网络信息资源存储的实际应用部署阶段。该阶段欧美各主要国家已经开始对网络信息资源存储高度重视,并已经开设从国家层面进行思考和作战略计划。因此该阶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国家或区域为单位的战略合作保存体系发展迅速
(2)网络信息资源存储项目研究的内容和深度得到极大的扩展
(3)国际机构与会议更加关注网络信息资源存储
(4)网络信息资源存储系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发展和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2000年年美国国会图书馆提出了“国家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及保存计划”,其中包括立即收集和保存可能瞬间即逝的Web数字信息。2001年挪威国家图书馆开始实施Paradigma项目,英国国家图书馆启动试验性项目DomainUK。2002年第68届IFLA理事会对以往国家层面网络信息资源采集(如NWA)的经验予以总结,探讨网络信息资源保存的法律问题。2003年六月,由来自多个国家的12个成员机构组成的国家网络保存联盟正式成立。自2005年以后,网络信息资源存储技术进入了长远发展阶段。在网络信息资源存储相关项目的实验研究、应用部署发展的基础上,相关的组织机构相关的组织机构、项目对如何更好的将Web资源呈现给用户,提供检索服务,并进行相应的数据挖掘以用于学术研究、追踪动态等网络信息资源存储长远发展问题更为关注。
二、网络信息资源存储发展现状
(一)网络信息资源存储国际现状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力参与并投入到网络信息资源存储的活动中来。关于网络信息资源存储的项目也越来越多,项目数量呈稳定增长趋势。国际互联网保存联盟(IIPC)的机构成员在2003年成立的时候只有12个,到2009年3月已经发展到38个,它们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亚洲。2008年IIPC对其成员进行问卷调查显示:该组织的成员50%是国家图书馆,10%是高校图书馆,8%是其他类型图书馆,3%是国家档案馆,3%是内容提供商,26%是研究机构、政府组织等。由此可见,图书馆特别是国家图书馆已经成为WA活动参与的主力,并担任了重要的角色。网络信息资源存储仍然以实验和项目形式为主。在其发展初期,项目都是以小规模的Web资源采集的探索性实验为主,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开始进行实际的可行的部署和应用,而目前很多国家和区域已经建立战略合成关系投资网络信息资源保存体系。IIPC对38家成员馆2008年的网络信息资源存储研究状态分析显示:以项目形式开展研究的有6家(15%)、以实验形式开展研究的有7家(18%)、可运作但仍处于实验阶段的有11家(29%)、完全投入应用的有5家(15%)、商业应用的有4家(10%)、其他形式的有5家(13%)。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方式和策略呈多样化发展,采集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现有的Web资源的采集方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已经摆脱了曾经的单一Web资源一次采集。现在的主要采集方式有Web资源二次采集、数据库采集(深层网采集)和事务型采集等多种方式。采集策略也有了很大程度的丰富,现在的采集策略主要有混合策略、复杂域、大规模采集。采集内容也覆盖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例如政治、经济、健康、艺术、人文等方面。网络信息资源存储的系统技术和标准框架已日趋成熟。
网络信息资源存储的系统技术中包括了摄取(Ingest)、存储(Storage)、访问(Access)和索引与检索(Index&Search)四大部分,并IIPC也围绕其核心功能为其开发了一套完整的工具。IIPC技术委员会下设的四个子委员会负责对WA的摄取、保存、访问、索引与检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工作。除了技术以外,对WA其相关的标准规范也投入了许多的研究。目前所涉及的标准规范主要有:获取阶段的存档资源标识、统一资源命名等数据唯一标识,多任务并发管理协议(HIP)、蜘蛛协议(Robertprotocol);存储阶段的存档文件格式、Web存档文件格式,保存元数据实施策略、元数据编码与传输标准(简称METS)等。此外WA领域中对于协作共享也非常的注重,WA在系统开发的初始阶段就十分关注系统的互操作,通过建立一个开放的模块化系统框架和进行功能模块化开发,实现系统的开放性、协作性、互操作性。IIPC提出了WA系统体系框架并开发了一系列的开源软件。WA系统和工具得到不断的开发与更新。且目前WA领域的大多数软件都是开源的,可以免费下载使用。现在在使用的工具主要有:PANDAS,澳大利亚PANDORA项目开发的基于采集的数字化存档系统,为国内参与合作的各个州立图书馆构建了合作者分布式使用的功能;WAS,美国WebAtRisk项目构建的基于Web的分布式仓储构建、存储和管理工具;Heritrix、Nutch2WAX、WERA,是有IIPC资助开发的系列软件;Wayback是目前WA领域使用率最高的访问工具;WCT是一种由NWA与IIPC合作开发的应用率较高的保存工具。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比较著名的工具。WA领域的工具、系统有趋同的发展趋势。几家具有较强技术实力的机构开始合作开发和完善现有的软件和工具。
目前,IIPC与合作机构正在研发新一代智能爬虫(SmartCrawler)以提高爬虫自动采集的效率。WA相关法律体制得到加强和完善。虽然目前有许多国家队图书等出版物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有的国家也对相关的电子出版物有了明确的法律规定,但是都没有明确的将Web信息资源纳入到呈缴法。目前许多没有制定Web资源呈缴法律的国家,也采取了各种方式积极的完善与WA相关的法律,例如版权声明,这时目前使用较多的方式之一。此外还有采集前征求出版者许可、允许出版者提出剔除请求和混合型的解决方案。由于WA项目的投资数额巨大,相关的成本分析与风险管理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WA对存储设备、技术等软硬件的要求都很高,同时其花费的时间周期也十分的长。因此需要投入的资金也越来越多,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例如荷兰国家图书馆2005年的资金投入接近于2004年的3倍,2006-2009的预算也明显增加。为了使WA项目能够获得稳定的资金,许多国家已经将WA项目的资金纳入了国家图书馆的业务开支。为了能够使WA的研究项目能够顺利的进行,已经开设对其费用成本及风险管理进行研究。目前主要的是采用NASA用于研究太空、地球数据保存的费用估计工具CET,但还没有建立其特有的成本费用模型。合作范围越来越广,合作机制也逐步得到加强。WA项目是一个综合性的、庞大的项目,单靠某一个组织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目前国际上的主要的WA项目都是由多个机构合作完成的,合作已成为WA发展的趋势。合作范围也从国家内部、组织间的合作发展到了地区合作,再到国际合作。从其合作机制来看主要分为:高度集中机制、责任平等机制、高度分散机制和独立工作机制。
(二)国内发展现状
我国WA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对于WA比较系统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和少数其他单位。国家科学图书馆一直以来关注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宏观支撑机制和问题框架的研究,目前正在进行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信息资源保存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对WA的理论、技术予以探索研究。国家图书馆和高校的一些研究人员对元数据方案、服务模式、WA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国家图书馆“网络信息采集与保存”试验项目(WICP)采集保存了自2003年以来“.cn”域名下的网站和所有中文(编码)网站,积累Web数据达150G;对政府网站、电子报刊、国学的Web资源进行镜像存档;选择了2008北京奥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等专题进行专题存档,并对专题存档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数据挖掘。国家图书馆已经成为IIPC的成员,并积极推动和促进Web资源呈缴法的起草,以解决WA长远发展过程中的法律障碍。我国研究人员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与国家科学图书馆于2004年、2007年两次承办“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国际会议”(iPRESS),为国内保存领域的研究人员参与国际长期保存合作,促进长期保存的可持续高水平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三、网络信息资源存储发展趋势
篇6
关键词:网路信息资源;组织技术;网络导航
作为近几年才频繁出现的新术语“网络信息资源(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被公认为是一个专业术语。一般把网路资源理解为“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具体来说网络信息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是指网络的一切信息资源,包括有用的和无用的网上各类信息资源的总和。而狭义上是指借助于各种信息技术而存储在各种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并能够被存取和利用而且能够满足广大信息用户的各种需求的各类信息资源的总和。
一 、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
1.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管理的内涵与特点
网络信息资源组织实质上是一个序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序化阶段和优化阶段。网络信息资源的序化是按照一定的方法将无序的信息组织成为有序信息的过程,它又包含了两层意义:一是把没有必然内在联系的信息,为了利用和管理上的方便而加以组织;二是把本质上具有必然内在联系的信息,按照其自身的客观逻辑结构加以组织;前者主要是主观因素,后者主要是客观因素。而网络信息的优化是在序化的基础上进行的,针对某种目的,依照结构功能优化原理对信息进行再序化的过程,它是信息序化的继续和升华。
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有如下特点:(l)过程的整合性。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是对各类网上有用资源进行重新整理、加工、再利用的过程,并根据组织者按不同的标准把相关信息资源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信息集合体,这些信息集合体按信息组织的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将各种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网络信息资源组织在一起。因此,网络信息资源组织具有明显的整合性。(2)技术的综合性。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理论是通过不同学科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手段相互融合、相互借助而形成的,但这些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并不是简单地堆砌在一起,而是要经过某种移植和创新、改造和加工,通过理论的借鉴、方法的移植、技术的应用使得彼此之间能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应用技术。 (3)理论的综合应用。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理论吸收了逻辑学、认知心理学、管理学、系统科学、信息传播理论、信息检索理论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微观上看,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研究中采用了科学抽象、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多种具体方法即有定性的,也有定量的。
2.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
(1)通过自由文本方式组织管理网络信息资源。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全文数据库建造,是对非结构化的文本信息进行组织与处理的一种方式,如传统文献的数字化,就是建立全文数据库。使之成为计算机可以阅读和处理的文本。自由文本方式是用自然语言揭示文献中的知识单元,并以此为依据,按文献全文的自然状况直接设置检索点。它所组织的是人们所创或采集的网外全文信息,是输入网络的新资源。以自由文本方式组织网络信息资源具有以下优势:第一、以文本共享与传输信息,这种组织方式简单方便,计算机有一整套文件处理的理论与技术。在组织网络信息资源时可以容易地利用这些现成的技术与方法。第二、这种组织方式是存贮非结构化信息的天然单位,对于图形、图像、图表、音频、视频等非结构化信息,可以方便地利用本系统来管理。
(2)建立网络资源数据库:数据库是将所获得的信息资源按照固定的记录格式存储组织,它最小存贮单位是字段,数据库方式是对大量规范化数据进行组织管理的技术,它具有以下优点:第一、对大量的结构化数据处理效率很高。大大提高了信息的管理效率。第二、可根据用户需求灵活地改变查询结果集的大小,从而大大降低了网络数据传输的负载。
(3)超媒体组织的方式。这种信息组织方式是将超文本与多媒体技术结合起来组织网络信息资源的一种主要方式。超文本方式打破了顺序线性存取的限制,将文本信息组织成立体网状结构,使用户可以从任一节点开始,根据网页中信息之间的联系,从不同角度浏览与查询信息。超媒体方式是将文本、表格、声音、图像等多媒体信息以超文本格式组织起来,通过节点与链接结构在数据库中寻找所需的媒体信息。采用超媒体方式组织信息资源的优势主要有: 第一,以非线性的方式组织信息,符合人们思维联想与跳跃习惯。 第二、节点中的内容可多可少,结构可以任意伸缩,具有良好的包容性和可扩充性。 第三。方便描述和建立各种媒体之间的语义联系,完全超越媒体类型对信息组织与检索的限制。
二、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技术
(1)WEB数据库的基础技术。所谓WEB数据库,其实质是在传统的关系数据库技术之上,融最新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存储技术和检索技术为一体,完全基于Internet应用的数据库结构和数据库模型的新型数据库。典型的WEB数据库系统有一个WEB游览器作为用户界面,一个数据库服务用作信息存储和一个连接两者的WBB服务器。用户使用WEB浏览器访问WEB页,通过WEB页上显示的表格与数据库进行交互操作。
(2)数据仓库技术。数据仓库(Date Warehouse)数据仓库是支持管理决策过程的,面向主题的、集成的、随时间而变的、持久的数据集合;而斯坦福大学数据仓库研究小组则认为"数据仓库是集成信息的存储中心,这些信息可用于查询或分析"。目前己成为企业决策者进行管理分析和决策的一种有利工具。而Internet也使得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对信息的访问变得更容易,代价更低。这两项技术结合起来可以使得重要信息的处理和传输更有效、更经济,因此它导致了基于网络的数据仓库技术的产生。
(3)基于WEB数据挖掘技术。Web挖掘是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从Web文档及Web服务中自动发现并提取人们感兴趣的信息。它是一项综合技术,涉及到Internet技术、人工智能、计算机语言学、信息学、统计学等多个领域。通常Web挖掘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处理阶段:资源发现、数据抽取及数据预处理阶段、数据汇总及模式识别阶段、分析验证阶段。Web挖掘可分为三类:内容挖掘、结构挖掘、用户访问模式挖掘,而Web内容挖掘和用户访问模式挖掘是Web挖掘的两个主要方面。
(4)搜索引擎技术。搜索引擎,,一般是指通过超文本(超媒体)技术和在Internet网上建立的一种向网络用户提供网上信息资源检索和导航服务的专门站点或服务器。它通过搜集网上的信息,如网站、网页、URL、以及非WWW形态的BBS、Telnet、FTP、Newsgroup等,进行整理、组织、加工、处理,建立管理和存储这些信息的索引数据库,并提供基于该索引数据库的检索。搜索引擎的最终目的是能够根据用户需求查找到相关信息。
(5)指引库技术。所谓指引库是指所建立的数据库中,从物理上讲并不存储实际的信息资源,但对其进行访问却可以检索到有关数据库的实际资源,即指引用户到特定的地址获取所需信息,这样就可以把因特网上与某一或某些主题相关的节点进行集中,按照方便用户检索的原则,用熟悉的语言组织起来,向用户提供这些资源的分布情况,指引用户查找。信息资源指引库包括三部分:一批反映该专业国外信息源的URL;一批原始信息,包括访问频度高的原始信息资源的镜像,自建的信息资源等;一套方便信息组织与用户查询的支持技术。
三、基于网络导航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
针对用户的需求有效地利用和组织Internet上浩瀚的信息资源,建立一个网络信息资源导航库,使无序的资源变得有序、分散的变得集中,提供导航,指引用户利用网络资源,就能使用户在浩瀚无边的信息海洋里不至于迷失方向和耗费太多的时间。网络导航是指有关因特网网站、网页甚至私人信息的检索及目录等服务。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不断变化发展,网络导航的内容也是在日益增长,但就目前能够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教学科研机构。主要提供高校资源、学术动态和科技成果等等与教学、科研有关的网络信息。②文献信息机构。主要提供各种文献信息的网络服务。这类机构网站包括图书馆、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情报所等相关网站。③出版发行机构。主要提供图书资料的出版发行信息,同时也提供图书的订购业务。这类机构网站包括各种出版社网站和网上书店。④搜索引擎。主要提供用户自由检索的强大搜索工具,包括了Google、新浪、网易、搜狐等等。⑤可直接利用的各种免费资源。如各种免费的或试用的数据库、报纸资源、期刊资源、其它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⑥重点学科资源导航。主要是为用户提供以学科为单元的Internet上的相关学术资源的导引和检索线索的导航,它将某一学科的网络学术资源集中、有序化,让用户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及各种学术资源。它是图书馆现代信息服务和学科咨询服务的一部分。
作者单位:衡水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安新颖. 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研究[J].现代情报, 2003,(2):253-255.
[2]谢筠. CNKI网格知识资源组织与开发[J].信息技术, 2005,(7):14-16.
篇7
一、“大档案观”的理论价值
“大档案观”理念是21世纪以来针对传统综合档案馆服务能力下降等瓶颈而提出的新命题。它站在更为广阔的理论高度,提出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新标准与新方向,主张将所有具备保存价值的档案纳入归档范围,并变专门管理为集中统一管理,旨在宣扬高效、开放的服务意识。这一理念是未来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网络信息资源档案化保存实践带来了一些新思路。
1.有利于变革思想观念
“大档案观”打破传统“归档即为档案”的思想禁锢,主张将一些隐性档案资源,即可能拥有档案价值的资源皆纳入收集范围,以改变原有档案机构单一的资源结构,丰富馆藏。如今网络信息业已成为人们把握时代脉搏、了解社会、体察民情的重要渠道。因此,谨慎抉择并妥善保存好网络信息,并研究其提供利用之法,对于保护社会文化记忆具有重要意义。网络信息资源档案化保存工作应当承接“大档案观”的理论精髓,努力将具有潜在价值的资源全面收集齐全,以备满足将来利用之需。
2.有利于拓展档案工作业务
“大档案观”理念意在通过强化资源的归属问题,实现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提升档案馆的服务水平。它打破了长期以来分散管理的传统模式,转为集中有效管理。“大档案观”这种开放、先进的思维方式,为网络信息资源档案化保存工作提供了一种颇为有效的形式。同时,也为网络信息资源档案化保存提供一个更为开阔的思路、视野,拓宽档案服务大众的渠道,有助于网络信息档案管理水平的总体提升。
二、涵义及与相近术语辨析
1.网络信息资源档案化保存涵义
关于网络信息资源档案化保存的定义,档案学界可谓众说纷纭。尽管表述不一,但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几个关键内容,即重在明确保存的对象、保存的行为主体以及如何保存这三个主要方面。多数人认为,网络信息的档案化保存,从广义上讲,就是指有关主体有选择性地对具有长远保存价值的网络信息予以捕获、归档、存储等档案化管理的过程,其基本目标是通过网络信息资源的存档,更全面、真实地反映和再现社会活动的本来面貌,并满足相关主体对网络信息的长远利用需求。由此,网络信息资源档案化保存可以简化理解为:采取档案化的管理方式,将网络资源保存起来以备将来利用。
2.网络信息资源归档保存与网络信息资源档案化保存
网络信息资源归档保存,关键在于“归档”。单从字面理解,归档保存重在强调已经归入档案的事实结果,是档案化保存的最后程序。就是将处理完毕且具有保存价值的网络信息资源集中移交到所属档案室(馆)保存备查,并赋予其档案属性的必要程序行为。本来,传统档案管理中的“归档”含义意味着其由文书管理阶段转为档案管理阶段。网络信息资源档案化保存并不是档案管理的最后阶段,而是渗透在整个管理流程,延伸至进馆(室)之前的相关准备及后续阶段的工作,如资源采集策略的制定、采集对象的选取等方面,并关注归档后管理方式的选择与为大众提供长远服务的意识。显然,网络信息资源档案化保存的涵义范围大于网络信息资源归档保存。
3.网络信息资源保存与网络信息资源档案化保存
据上文所述,网络信息资源保存与网络信息资源档案化保存的共同点都是为了维护网络信息资源的完整齐全,以免重要资源流失造成缺憾,并满足人类的长久利用需要,因而在保存技术与方法上有共通之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的是资源内容本身的存储,其着眼点在于只要将有价值的网络信息保存起来即可。而网络信息资源档案化保存,突出强调档案的原始记录性,保存的目的在于维护其参考凭证价值。由于档案本身就是资源系列中的一种,网络信息资源档案化保存更多是从档案专业的角度出发而开展的一种资源保存方式。因而,资源保存的涵义覆盖面要大于档案化保存的概念。
三、国内现状
1.意识不强
一是网络信息资源档案化保存工作并未得到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尚未成立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行业主管机构,网络信息资源保存呈分散状态。同时,我国的网络信息档案化保存工作宣传、普及力度不大,许多单位都未意识到其重大价值与战略责任。只有若干经济较为发达、档案管理水平高的地区,才初具这一意识。另外,当前对此课题的研究也相对较少。二是网络信息资源档案化保存责任主体尚未确立。档案部门对实施网络信息存档行为表现并不积极,未将其作为自身应当承担的重要责任。事实上,网络信息资源档案化保存是新形势下“大档案观”理念的一个最好的例证和载体。
2.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撑
目前,我国网络信息资源档案化保存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十分薄弱。诸如网络信息资源采集、企业网络信息资源档案管理、网络信息资源档案化保存责任主体及其职责等方面,缺乏相关法律规范或相关政策予以明确规定。同时,在保存实践中会遇到一些与现行著作权法、知识产权法等相冲突的问题,涵盖信息的采集、保存、检索等多个方面。如:网络信息资源的下载、复制、备份权利;网络资源档案化保存机构是否有权无限期保存作为国家文化遗产的网络信息,以及是否有权将所保存的信息提供给用户利用。目前,这些问题都未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或政策明示,严重阻碍着网络信息资源档案化保存工作的顺利开展。
3.标准化程度低
制定网络信息资源档案化保存标准,有利于实现网络数字资源长期有效读取。与国外相比,我国对网络信息资源档案化保存标准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标准化程度很低。主要表现为:采集标准、存储格式及存储载体不统一,致使有关部门在具体选择采集方式时产生困惑。而一旦采集方式选取不当,网络信息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就难以保证。在如何描述已采集的网络信息资源,以及通过怎样的界面来提供检索与浏览等方面并未达成一致。另外,我国现阶段只是单纯照搬国外现成的相关标准,总体上处于被动、模仿与初始阶段。
四、若干思考
1.强化责任意识
所谓“大档案观”,是将一个地区应永久或长期保存的档案集中到一个地方保存,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这就需要改变长期以来分散保存的档案管理体制,界定各有关单位的职能范围,创新管理机制和强化职责意识。首先,需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部门或组织机构,制定完善的制度和保障措施。政府及其部门要自觉承担起领导作用,实施宏观组织协调,给予充足的资金作支持,并派专人进行业务、技术上的指导、监督。其次,档案部门应当主动承担起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与存储责任,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网络技术管理技能培训。可以考虑在档案馆网站中,增设网络信息档案馆一目,集中收录网络信息资源。可以考虑建立由个别学者提出的国家级网络信息档案馆。同时,还应加强相关的理论研究,并将其纳入专业教育体系,尝试建立网络档案学。
2.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一方面,出台网络信息存档权的法律或政策,明确责任者。对可能涉及知识产权及公民隐私权问题,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使保存机构能够止纷息争,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制定相关标准,以保证网络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和永久可读取性。在网络信息采集上,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网络呈缴制度、版权许可等标准规范作辅助。针对保存主体不明确问题,可以允许第三方授权的方式,暂时利用档案技术进行保存,待法定保管机构确立后,再统一收集保存。另外,还应充分借鉴国内外网络信息资源法制建设的成果和先例,制定更为具体化、规范化的标准或政策。以此提高依法治档、管档水平,确保网络信息档案化保存工作有法可依、更加长久和稳定。
3.构建分工协作、互惠互利的保存体系及机制
“大档案观”倡导“多档合一”的基本理念,网络信息资源的档案化保存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类主体只有通过通力合作,整合各有关方面的经验、成果,才能有效地解决技术、版权和资金等方面的问题。比如,保存机构可以和网络信息生产者及出版商建立合作关系,以解决信息保存过程中涉及的版权纠纷,确保保存机构有权对网络信息资源实施存档。在技术上,可以考虑与一些软件开发公司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提高网络信息资源档案化保存的技术水平。另外,档案机构应吸收图书馆长久以来在资源保存方面积累的有益经验。档案部门还要协调各方,争取较多的资金、设备支持,以提高保存效率。
篇8
关键字: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图书馆逐渐从传统的手工经管和服务方式逐渐向计算机网络转变。从而实现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数字化,管理和服务计算机化和网络化。从我们国家及国外的图书馆的发展情况来分析,数字化和网络化是一个全新的发展趋势。从这个可以看出,馆藏信息资源的构成、管理和服务将发生改变,因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如何组织和管理是一个新的急需研究的课题。
1 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化的发展阶段
从图书馆的目前发展趋势来分析,分为三个阶段:传统图书馆、现代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而图书馆的网络化建设,同样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局域网、广域网和因特网。本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就开始研究开发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建立图书馆计算机局域网,实施计算机管理。
我国图书馆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起步较晚,现在我国绝大多数图书馆还处于第一阶段,即微机局域网阶段,但部分条件较好的高校图书馆已经连入因特网,进入网络建设的第三阶段,开始探讨关于因特网环境的图书馆的发展和建设等问题,如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建设、在线信息服务等。
2 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构成
所谓图书馆网络即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起初是图书馆的各个工作和服务环节计算机化和网络化,发展的最终阶段就是网络图书馆。对于图书馆网络,由于信息技术设备在图书馆的地位和重要性更加突出,因而,广义地理解其信息资源较为科学。
2.1 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其馆藏信息资源的构成也不尽相同。微机局域网阶段,仍然以印刷型文献信息为主,电子文献主要是馆藏书目信息数据库、读者数据库和流通数据库。因特网的馆藏信息资源与微机局域网阶段不同的是,它不仅包括本馆的馆藏信息资料,而且还包括通过网络可以检索和共享的其它服务器上的信息资料。
2.2 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的特点。对图书馆网络来说,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是一个整体,由不可分隔、密切相关的两部分组成。二者具有以下四个特点[2]: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具有相互性。
3 图书馆网络现实馆藏的组织管理
信息组织是将处于无序状态的特定信息资源,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使其成为有序状态的过程[3]。其目的是将无序信息变成有序信息,便于人们利用信息和有效地传递信息。而处于国际互联网阶段的图书馆,其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除书目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外,更重要的是指引库的建立。
3.1 馆藏书目信息数据库的建设。馆藏书目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是图书馆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与服务的基础。现在我国一些图书馆建立了局域网,根据集成管理系统的要求,按照CN MARC格式部分或全部建立了书目信息数据库,在部分工作和服务环节实现了计算机化管理。
从现有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软件看,其书目信息数据库的数据格式是标准的。这些软件大多都提供书目套录和自建功能。套录和自建书目信息数据库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套录的标准书目,优点是著录项较多,数据一般较完善;缺点是受制于标准书目的建设速度。
3.2 电子出版物的组织管理方法。所谓电子出版物,是指数字形式存储在光、磁等存储器(如CD-ROM、磁盘)上,并通过计算机或远程通信进行阅读的出版物。我国新闻出版署在1994年曾将其定义为: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体[4]。电子文献对图书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图书馆向现代化的发展。
3.2.1 电子文献的计量标准问题。电子文献按载体分,有磁、光、电介质。按文献类型分,有电子图书、期刊、报纸、数据库和软件读物等。可见,电子文献表现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
3.2.2 电子文献的分类编目。一本图书分多张磁盘或光盘存放时,可以按照丛书的办法分编;若一张磁盘或光盘中有多个文献时,可以按多册书进行分编,但每张卡片上要有相互参见项。
3.2.3 电子文献的存放管理。电子文献不同于印刷型文献,有优点,也有缺点。以磁盘为代表的磁介质电子文献怕磁场,怕挤压,怕高温,怕灰尘;以光盘为代表的光介质电子文献怕挤压和划伤,怕强光长时间照射,但不怕磁场。因而电子文献的存放保管,最好是放置在远离磁场、干燥阴凉、密闭防尘性能较好的柜里。而且摆放时应立着,不能多层平放。
4 因特网上信息(虚拟馆藏)的组织管理
因特网最大的优势就是信息资源丰富。但因特网上的信息具有在地理上分散,组织上松散,数据类型多,随机变化大等特点,使得网上信息的查询、组织和管理,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作为图书馆网络,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即如何为读者提供更加便利的网上信息服务。
4.1 因特网上信息资源的种类和特点。因特网作为一个整体,在使用者面前体现的根本价值就在于它所提供的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完善的信息服务。信息资源是因特网最重要的资源。但从字面上讲,网络信息资源一般可以理解为“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
4.2 因特网信息查询工具。因特网上信息丰富,但在因特网上检索信息犹如大海捞针。为了有效地查询和利用网上信息,人们研制了许多查询工具。具体的查询效果,可能还与你的服务器的功能和你登录的服务器、时间,网络的带宽以及你的工作站性能有关。
4.3 指引库的建设。指引库在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指引库的建设是突破传统信息资源建设的一项关键技术,也是对网上信息服务模式的一种探索。这样就可以把因特网上与某一或某些主题相关的节点进行集中,按照方便用户检索的原则,用用户熟悉的语言组织起来,向用户提供这些资源的分布情况,指引用户查找[9]。
4.3.1 指引库的内容。指引库类似于我们所建立的专题数据库。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内容的不同。指引库中存放的是有关主题或用户所需信息的数据库或服务器的地址等信息。形象地说,因特网是信息的海洋,指引库是航海图。
4.3.2 指引库的组织方法。指引库中的信息采用主题树浏览方式进行组织,它将信息资源的索引按照主题分级加以组织,用户可以通过浏览的方式逐级浏览,找到所需的信息。按照这种方式组织信息,需要对信息进行分类标引,设计主题树的结构等。这种方式工作量大,但检索效果较好。
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化、数字化经管和服务是将来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图书馆网络使得馆藏信息资源获得了很大的完善。图书馆网络化使得信息的服务面扩大,但是网络信息资源是较为复杂的,给组织经管及合理的查询造成很大的不便,为此,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浅析,对组织经管技术指导等加以探究,才能够有效的提升我们的信息资源建设质量,提升计算机网络信息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索传军。论中国高校网络图书馆的构建。计算机世界,1997(47)
【2】 李贤民等。电子图书馆研究。国家社科规划项目
【3】 宋彩萍,霍国庆。信息组织论纲。中国图书馆学报,1997(1)
【4】 谢新洲。电子出版物知识讲座。情报理论与实践。1997(2)
【5】 黄纯元。图书馆与网络信息资源。中国图书馆学报,1997(6)P13-19
【6】 何海群,徐勇。网络商战。珠海:珠海出版社,1997
【7】 曾民族。网络信息检索现状和性能评价。情报学报,1997(2)P90-99
【8】 牛文胜等。国际互联网实用指南。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
篇9
关键词:中职学校;网络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0-4866-02
Research on Net Resource Management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ZHOU Qing-liu
(DongGu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ol, Dongguan 523016,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Stat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net resource management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and analyses the necessity and availability of co-construction and share of net resource management platform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Meanwhile,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and dealing measures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net resource management
网络信息资源因其总量大、传播和信息转移的效率高、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方便、易获取最新动态的信息和知识,而成为网络时代信息资源管理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好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将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助推器。实现网络资源管理平台的共建、共享,将极大满足广大师生的交流信息要求。
1 中职学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平台现状
当前,绝大多数中职学校已经实现计算机管理,在信息资源方面,一方面电子备课已经变的非常普及,各学校老师积累了大量的电子教案、课件、多媒体教学素材、教学心得文章以及各种论文;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图书馆因受到经费,馆藏等各个因素的影响,各个学校的图书馆在图书、杂志订购上只能以重点满足本校师生的需求为目的。在资源管理方面,各个学校内部也许有部分网络资源共享,但是学校与学校之间基本是各自为政,未参加任何网络信息资源平台的共建。而一方面很多学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相似,老师要做大量重复的工作;另一方面学校购买的图书、期刊也大部分是重复的;造成资源的大量重复与浪费。而且多数职业学校不重视网管员以及图书管理员的培训、培养,导致网管员和图书管理员素质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造成了信息资源管理缺失,不能为师生提供较高水平的网络资源服务。因此中职学校亟需建立共享、开放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平台,突破单位之间的界限,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点,确保信息资源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最大限度的共享。
2 中职学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共建、共享的目标和模式
2.1 中职学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共建、共享的目标
由于政府对各个中职学校的重视程度及专业规划的不同,导致各个学校的网络设备水平参差不齐,各个图书馆采用的管理信息系统不同,各校的信息资源是分散、独立的。所以在进行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建设时要根据广大师生的实际使用需要,对数据按照不同的需求进行多样化显示、实现个性化、智能化服务;要对不同平台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方便师生进行资源的检索和使用。要实现以上目标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中职学校信息资源的结构化和有序化,按专业、按课程、按国图法对信息资源进行自动处理。二是做到信息资源真正意义上的整合,不是简单的搜索引擎的建立和使用,在整合过程中,使用XML语言,按照指定的资源分类标准,对信息内容和标志进行重新排列和定义,并统一。经过整合的信息资源,不再是关键字简单链接,而是按标准进行分类的资源或资源列表,各个学校的资源平台仍然作为独立站点存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共建、共享的目标还应包括制定信息资源的分类标准、资源描述的标准;利用先进的信息处理和技术,整合各个学校的网络信息资源;建立统一、高效的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各校的信息资源整合不要搞成混合或者兼并,而是各校开发、改造相应的功能模块,形成真正的信息资源管理平台。
2.2 中职学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共建、共享模式分析
中职学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共建、共享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是一定区域内的职业学校往往因其地理位置相近,网络联通方便,障碍小,成本低,容易协调等特点,可以考虑对中职学校进行区域规划,分片包干,这样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平台交易实现。
二是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相似度较高的学校进行分类,因其具有较多的共同点,容易建立较好的合作基础,易于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平台的共建、共享。比如可先分为理工类、财经类、艺术类、卫生类,然后在实现各类学校信息资源平台的共建、共享的基础上最终实现中职学校大的平台共建、共享。
三是一些政府重点投入,重点扶持的学校,要勇于承担责任,其它职业学校要积极参与。这样就形成了“核心学校为中心”的局面。发挥重点学校的优势,辐射和带动一批学校参与平台共享、共建。
中职学校信息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不要人为的划出一些条条框框,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的采用不同的共建、共享模式,但是最终目的是为实现中职学校的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各个中职学校共同发展。
3 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
3.1 网络拓扑
从我国目前各个中等职业学校信息资源分布来看,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分割较为严重,各地区之间缺乏联系,各自为政,各个地区的局域网、广域网无法互联,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经费,极大的影响了中职学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进程。应建立一个统一协调、布局合理、资源分配公平的机制,规划好网络拓扑结构,推进中职学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平台的共建、共享。
3.2 网络建设
各个中职学校应该大力普及中文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以及虚拟等技术。大力引进先进的设备、技术以及掌握技术的人才,为学校的网络建设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还要加强网络建设完成以下工作:一、完成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建立分类正确,条目清晰、表述统一规范的资源库。二、加强网络建设,各校的局域网应尽快联入广域网,且要保证网络安全有效运行。三、建立信息资源库的目录并提供公共检索。
3.3 法律保障
法律是中职学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健康有序运行的前提,建立有效的法律保障体系,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对规范各方的行为,保障各方权益不受侵害都是有必要的。现代社会应该是一个尊重知识产权的社会,保护教师的各种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的知识产权,图书馆的各类图书的版权,用户的合理使用权利,这些都是在建立平台时应该考虑的问题,我们要建立适用的法律体系,更要相关的技术手段来保证法律的实施,从而保护各方的权益。
3.4 资金问题
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也许是在中职学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建设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无论建立数据库,还是建立通畅安全的网络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果资金短缺,一切都将是空谈。要实现中职学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平台的共建、共享,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甚至要调动社会各方的力量来建设图书馆,来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在建设过程中还应注意节约,切实体现出共建共享,重复的建设,重复的图书购买应尽量避免,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
4 结论
总之,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原来各个中职学校自我封闭,自我发展的状态。中职学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平台的共建、共享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中职学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共建共享是时展的必然。各个职业学校应努力提高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解决平台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利用现代技术实现各类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发挥各自特点和优势,加大投入,使中职学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共建、共享能够顺利进行,保证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仲英.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何蕾.Web信息资源整合系统的技术研究及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2):139-142.
[3] 王建红.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J].图书馆论坛,2008(2):252-256.
篇10
[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信息生态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网站数量剧增,目前网民人数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用户,对信息资源的使用有了新的要求。虽然网络信息资源的容量曾几何级数的增长,但信息来源分散,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必要的组织与控制,这都严重影响了信息资源的获取及使用,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信息管理者所关注的问题。
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是以人们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需求为出发点,以追求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质量为指针,通过设计网络上信息资源的流向,进一步规划分配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内容、数量、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分布,最终达到为网络用户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和信息资源被合理有效利用的目的。
一、研究的必要性
1.技术的变革与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技术架构经历了信息孤岛、以局域网为支撑的内部集成、以Internet为技术平台的分布式系统。体系结构从单层结构发展到3层乃至多层结构,从C-S结构到B-S结构。互联网的出现是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它所涌现的信息资源的海量与包容性是其他任何信息媒介所无法比拟的。信息资源管理也有数据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信息生态的不同阶段。技术的发展进步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信息资源管理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必须充分考虑到其引起的变革。
2.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从内容上看,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分布广、数量大、种类多和不稳定的特点;从形式上看,网络信息资源具有非线性、交互性、动态性、累积性、多样性的特点;从信息资源的质量上来看,网络信息资源又具有良莠不齐,真假莫辨的特点。目前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现状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是网络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组织;二是信息检准率较低,网上信息资源分散、无序现象加剧;三是网络信息资源缺乏深层次的开发。只有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积极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才能带来真正有序的信息空间,实现信息资源效用的最大化。
3.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大多数企业应用系统处于“信息孤岛”状态,单体应用、部门级应用居多,企业级集成应用少。应用系统的数据以不同形式存储在不同的数据库中,而且各个业务系统通常分别由不同的职能部门管理和维护,分布在不同的地域,加之网络与信息安全性的防护措施,使得这些系统功能之间相互交叉,有着重复的信息和数据,但相互之间却很难进行畅通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
4.环境的变化。目前企业的管理者一般都有企业信息化的战略构想,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企业流程重组等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但是,在进行信息化改造的时候,决策者容易忽视环境的因素给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影响,如社会、政策、经济、技术等。特别是进入到21世纪以后,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已从相对稳定、变化可预测的线性时代步入不断发生激烈变化的非线性时代。过去,信息资源管理通过给予企业信息保障,来向企业决策提供各种预测方案。但现在所提供的预测跟不上环境的变化,信息管理对企业环境的不适用已是必然,只有适合环境的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在信息社会中各种事物的变化越来越快,“变”成了惟一不变的因素。要适应迅速变化的信息环境就得了解信息环境,企业内外部环境将对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用与效率产生重要影响,正视环境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才能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问题。
二、研究内容
1.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内容。大多数国内学者从网络信息分布的时间、空间和数量特征三个方面论述了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内容。李楠澜将网络信息资源配置内容总结概括为网络信息资源的时间矢量配置、空间矢量配置以及品种类型上的配置和在数量上的配置等四方面的内容。就品种类型配置,又从媒体类型、内容、时效性、归属特性及保密程度进行区分。
2.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刘水养指出网络信息资源的配置应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多种不同模式的调配有序、高效地进行,使得网络信息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用,从而达到优化配置的目的。他认为应该遵循宏观调控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原则、质量保证原则、集成配置与互补合作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品种多样化原则等。
许恩元在《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原则与模式新论》中引入了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理论依据—帕累托最优理论。分别就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需求导向原则、公平原则、协调共享原则、市场手段与政府手段互补原则、合理分工与综合发展相结合原则等进行分析。
3.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模式。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模式包括宏观配置和微观配置两方面的内容。宏观配置就是政府通过宏观手段对信息资源的配置提供政策性的指导,是一种政府层面的行政干预行为。对于宏观配置研究者一般从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政策和信息法规、设置均衡配置的指导目标、引入竞争机制及调控增量信息资源的规划与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微观配置就是信息的制作、传播部门在政府宏观调控指导下对网络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和数量等要素上作适时的配置,是一种技术性、操作。重点需要网络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数量、类型、及技术的配置。
郭东强等认为应该将生态学及生态平衡的理念引入企业信息系统中形成企业信息生态系统。当企业信息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各类的企业信息的比重、数量趋于平衡,信息的流向和流动趋于稳定,即达到企业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此时,整个社会经济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经济主体不仅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时也实现了生态效益。同时他还建议正视过度依赖技术、使用技术给企业的信息环境带来的危害,提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注重人的因素,使人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4.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措施。大部分学者从宏观角度进行了研究,高丹从宏观上的提出相应建议: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层次的配置信息资源、积极参与信息资源的开发、提高信息人员的素质、培育高效的信息市场。李颖认为要研究用户需求,建立全国性的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协调机构,建立高质量的数据库及法律保障机制。陈德敏从技术角度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进行研究,分别是MARC格式、DC元数据格式、应用分类法、应用主题法。
王玉在《论协同电子商务下的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中,谈到协同电子商务的建立必须从整个行业出发,研究各个企业的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和集成,以及企业之间在市场环境中的合作和协调机制,建立能为企业提供一个从企业到行业到区域企业的集成信息支撑平台。这些都符合企业信息生态系统及生态圈的要求及动态演化的特点,当企业信息生态圈建设和发展到成熟阶段时,各类企业信息的比重、数量和企业群的比例趋于三、研究建议
网络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使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更加便捷,同时也对传统的信息组织与管理形成了很大冲击。网络信息爆炸、无序、优劣混杂,缺乏统一的组织与控制,严重阻碍了信息资源的利用,因此基于信息生态的理论对网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研究就尤为必要。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生态学理论的引入,信息生态成为其一个重要的分支,信息生态问题已经成为现代信息管理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与以往片面强调技术的作用不同,信息生态通过对人、技术、信息和环境进行综合考察。
1997年,美国管理科学家达文波特(ThomasH.Davenport)在《信息生态学:掌握信息与知识环境》一书中首次提出信息生态学(InformationEcology)的概念,将生态理念引入企业的信息管理中,从而开辟了信息管理的新领域。
1999年,纳笛(Bonnie.A.Nardi)和欧戴(VickiL.O''''Day)合作撰写了《信息生态:用心使用技术》中,将信息生态定义为“特定环境里由人、实践、价值和技术构成的一个系统”,认为信息生态系统里占核心地位的不是技术,而是由技术支持的人的活动。
国内学者对信息生态的研究有代表性的是蒋录全在2003年出版的《信息生态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对信息生态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信息生态涉及信息、人和环境三大要素,信息生态就是研究信息—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进而在此基础上推导其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成演和发展。而张福学认为信息生态只是一个比喻式的概念,意在利用“生态”这一比喻培育新的思想和理论。
对于信息生态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是信息生态环境,蒋录全博士将信息生态环境因子定义为:信息环境中对人类及社会组织的成长、行为、发展、流动和分布以及社会进化与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信息环境因子主要可分为:人类因子、信息因子、信息技术因子、信息政策法律与信息伦理因子、信息文化因子等。而在网络环境中不容回避的一个事实就是信息生态失衡。
信息生态平衡是指信息、人、环境之间的均衡状态。信息生态失衡指以上要素处于不平衡状态,即信息生态系统内部和外部交换的信息受阻或其自身要素与子系统之间的比例失调等。谢立虹在《网络空间中的信息生态问题》中提出其主要现象有信息超载、信息污染、信息垄断和信息侵犯等4个方面。李凤石认为信息生态生态失衡的主要表现为信息资源分布失衡、信息爆炸等。
对于解决信息生态失衡的措施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田春虎认为调节信息生态失衡的方法包括从系统角度出发进行整体规划与布局,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保持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加大研究与开发投入,提高技术的创新能力;调整人员结构,提高信息素养;加强对网络信息生态系统的管理等。孟瑞玲从制定信息政策和信息法规、加强信息门户网站和信息地图建设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法。此外,应金萍等提出实施信息分级制度,以净化信息环境整合传统理论优势,进行信息伦理学研究,加强信息伦理道德建设强化信息市场管理等具体措施。
借鉴信息生态的思路为解决企业信息化及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以往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往往是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的重要性,而不是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综合考虑,从而导致结果与预期相差甚远。从信息生态的角度分析及评价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现代环境下企业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刘文燕等在《从信息生态角度谈企业信息化》中谈到信息时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状态是为员工建立良好的信息生态环境,使企业成为一个信息生态化的企业。企业信息生态化是关于企业信息管理的一种新范式,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考察企业信息管理中的系统性以及人与企业信息环境中之间的相互性,这种新范式是“以人为本”的一种信息管理方法,与“技术至上”的信息管理方法存在明显差异,为企业解决信息问题指出了新方向。李佳洋认为技术本身并不能解决企业组织的信息问题,只有当管理者改变“技术至上”的观念并且开始关注企业信息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才可能改变现状,建立合理稳定的企业信息生态系统,为企业的发展营造平衡和谐环境。
虽然国内学术界对信息生态问题研究的历史还不长,但已围绕它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和分析,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对策,这将有助于信息生态学这一新兴学科的理论构建,并对解决信息生态失衡及信息资源管理问题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技术的变革,环境的变化及信息的多样性以及需求的复杂性和个性化,对信息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这要求我们从信息生态的理论从总体上加以解决。通过信息、人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强调网络信息化资源配置的效益性,使信息化资源配置达到最佳、效益最优,这是网络资源优化配置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富学:信息生态学的初步研究[J].情报科学,2002,(1)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