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传播范文

时间:2023-03-28 09:17: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信息传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信息传播

篇1

从“门户中心”范式到SFO再到web2.0 因素的发展,互联网已发展成为仅次于电话网的全球第二大通讯网络,它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一个由无数局域网络联结起来的世界性信息传输电子网络。作为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完美结合,网络信息传播也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一、开放性

互联网是一个四通八达,没有边界,没有中心的分散式结构,体现的是自由开放的理念。得益于手机终端的快速普及、通信网络设施建设的日臻完善,即使不坐在电脑前也可以轻松地和获取信息。互联网带来了全新的交流方式,在网上,几乎所有的信息资源都是公开的,任何个人和机构都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网络与接受信息。并且,信息的往往不需要有大规模、有组织的专业审查和审核程序。广大网民拥有信息采集和的权利,他们可以向全世界发言,享受着高度自由的信息传播权。网络传播中的信息对每个人都是开放的,同时送达时间极短,但其影响却不可低估,有时甚至能起到改变人的观念和态度的作用。网络让每一个网民都具有充当“把关人”的可能,社会上的很多事件就这样进入了公共舆论空间。

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就像一把“双刃剑”,海量的信息内容、开放的传播环境也导致把关难度加大。海量的信息常常混淆受众的视听,使其目不暇接。由于传播迅速,网络“把关人”,如论坛的“版主”可能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一些可能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帖子就出现在了网络上。2003年几乎所有的门户网站都在显耀的位置打出了三个醒目的字:木子美。一石激起千层浪,霎时,有关木子美的网站点击率急剧攀升,木子美“用身体写作”的行为吸引了众多网民的眼球。至2003年11月11日零时30分,其日记《遗情书》的访问量已达162682次,成为当时中国点击率最高的私人网页之一。其“大胆露骨的,令成年人都作呕”的细节描写引起了人们的担忧。一位母亲在网上呼吁:“各位先生,各位女士,我们是人,我们不是动物!是人,就要遵守社会道德。我女儿正在读高中,她说同学中有不少女生每天都看木子美,有的女生甚至很崇拜她。这不能不令我担忧!”这段肺腑之言无疑给轰轰烈烈、沸沸扬扬的木子美事件浇了盆冷水。

二、虚拟性

虚拟性是网络信息传播的一大特性,网络用户是在网络这一虚拟环境下和接受信息的,网络给他们提供了可以充分放开自己的环境。互联网的存在状态是无形的,传播者与接受者都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存在。网上交流,使文字、形象和声音都变成了数字的终端显现,形成了另外一个时空概念。网络是一个布满幻想的虚拟世界,除非你告诉对方或对方告诉你,否则对方的一切真实信息,你无从知道。虚拟不等于虚假,网络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大都以匿名的方式在网络空间里再现现实生活的图景。在“匿名”的状况下,受众的需求,与他在物理世界的需求会发生一些偏离,或者说,他们会更加追求在物理世界里得不到的需求。以众多人气飙涨的网络美女微博自拍为例,看看成为网络美女的必备条件:化妆品和各种修容工具,一部数码照相机,一台安装了图片处理软件的可以上网的电脑。这些现实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物件,让网络美女的造就成为可能,许多平凡女孩的明星梦就这样在网络上上演了。有的网友会把那些光彩照人的网络美女当做明星,去关注她们的动向,与她们交流感情。要知道在现实世界里别说是那些高不可攀的明星,就算是真正的美女也都会有几分拒人于千里之外。美女们也因为网友的举动而人气大增。无形中形成了一种虚拟世界里明星与“粉丝”的关系。

当然,网络传播的虚拟性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网络传播中的信息者大多处于匿名状态,传统的传播规范、传播公德在网络上难以推行,缺乏保障。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说:在网络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另类美女”的奇谈怪论也恰恰印证了这一点,“芙蓉姐姐”、“凤姐”在网络迅速蹿红,直白露骨的袒露,惊世骇俗的大胆举动,有的人看后若无其事地走开;有的人心存邪念地摇旗助威;更多的人是嗤之以鼻,甚或唾弃,鄙视;只有少数的人表示认同她们的行为。

三、自主性

网络技术使得信息的和选择都变得空前自由。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自我表露,也可以任意评价网络上的信息,嬉笑怒骂,无所顾忌。网络传播意义上的“受众”,不再是一个只有一种性格的整体(单数),而是无数个个体的相加(复数)。人们的心中往往存在某种“唯一”的意识,希望自己是与众不同的。网络用户广泛且陌生,数以百万计、亿万计的网民,背景各异,出身、年龄、文化程度、兴趣、职业也各不相同,他们此时是处于主动的位置,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需要各种信息,也可以对信息进行选择,或拒绝接受。

四、交互性

网络信息传播的又一特点便是其交互性。互联网的实时互动和异步传输并举的技术结构彻底地改变了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关系,并实现了信息交流的实时互动。

篇2

[关键词]网络;信息传播;影响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0021-02

网络空间是基于网络信息传播而形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空间,是当今社会生活的“第二生存空间”。因其特有的传播手段、传播模式和功能对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将依靠网络这个平台,发现通过新媒介、网络应用传播信息而带来的问题,并就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来分析这些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1当前网络信息传播突出的问题

1.1网络虚假信息问题

目前网络上各种资源良莠不齐,五花八门的论坛、网站、社区如同一个个形色各异的“茶馆”,个人以及一些非媒体机构都可以开办网络媒体。因此,网络信息是否准确、真实便是影响网络能否正常发展的一大问题。由于网民可以随意在网站上消息,加之这些信息在出现、传递过程中更是不会像传统媒体那样经过层层审查的程序,所以,很少有人对这些信息的权威性、真实性、准确性把关,以至于有些人就会因其个人目的而虚假信息,误导网民,使子虚乌有的信息在网上随处可见。

1.2网络隐私安全问题

《现代汉语词典》对“隐私”一词的解释是“不愿告人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也就是说如果这些个人信息只要用户不愿意公开,那么均属于隐私的保护范围。但是,我们在网络上传和接收信息时,就不可避免的提供个人信息。比如,我们申请邮箱,那么就会填入我们的年龄、性别、籍贯以及一些为保护邮箱而设置的个人问题等;上网购物时,不仅需要提供邮箱信息,还需要我们的联系电话、通讯地址以及姓名等;像招聘网站,更是需要我们完整的个人信息,除了姓名、性别基本信息之外等,还有我们的职业、教育程度、婚姻、家庭、奖惩记录等,不同的网站就要需要用户不同的信息。当用户将这些信息输入进去时,实际上就失去了对隐私的控制权。那么网络的开放性就使我们的隐私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同时,由于网络便于储存信息,就给了一些人通过非法途径获得这些信息,并将他人不愿暴露的信息广而告之的机会。例如我们会经常听到某某明星和某某明星在机场、酒店亲密被偷拍的娱乐新闻;某明星“艳照门”事件;有人因为爱情失意,而将前男、女朋友的私密照放到网上公开。还有当今网络技术高手——黑客,他们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手段窃取用户的私人信息,而且这种获取私人信息的方式对黑客来说很容易,比入室抢劫所得到的收益还要多。

1.3网络另类“文化”——网络恶搞

网络恶搞,简单地说包括了文字恶搞、视频恶搞以及图片恶搞,它们的对象有大到名人,小到草根,通过“复制”、“挪用”、“拼贴”而形成新的另类的“文化”。视频中,比较频繁的恶搞有《新还珠格格》、《新闻联播》以及春晚等,这些搞怪是通过粗鄙化场景、种种与主流审美不符的意向,实现了强烈的文化反讽。网络恶搞中还充斥着无厘头式的语言“信春哥,不挂科”、“偶”的意思是“我”、“表”的意思是“不要”、“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等,同时,还有一些词语,明显践踏言语规则,出现一些特殊的话,如“尼玛”“坑爹”“”等,如果这样的语言越来越多,而且故意这样做,那么就会对我们整个语言环境产生巨大影响。

2分析网络信息传播产生问题的原因

2.1传播主体的多样性

虽然网络是近些年出现的新型媒体,但是却有着简单、便捷的特性,这就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每个人因其职业、经历、背景等的不同又使得信息传播具有广泛性、内容多样性。这就使得在这个大的信息互动的平台上,每个人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随之,一些较为突出的信息就在大众中传播开来。有的则对网络环境有积极的影响,有的则变成网络信息传播的问题。

2.2经济利益的趋势

我们处于一个信息时代,而现在信息就是一种商品。金钱利益驱动下的网络问题是产生的主要来源,我们见到最多的大部分是网络诈骗,如:中奖、抽奖等,有的是通过网络社交工具约网友见面导致被骗的,还有一些提供免费信息,但一旦点进去就需要付费,黑客通过各种技术窃取用户信息,背后隐藏的更多的是利益驱使。如,因特网公司Toysmart的隐私政策赫然公布在公司的网站上:“个人信息,如姓名、联系电话、收费信息及生活习惯等,不得提供给第三方。”该公司的行政主管大卫·罗德说其公司有260000个顾客,很多网络公司愿意为获得一个新顾客信息而花上近500美元。于是Toysmart公司开始公然出售顾客数据库。很多人担忧这种行为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会变得很普通。其实,在信息时代对隐私的需求并非来源于隐私内容的本身,而是隐私作为一种信息带来的利润可能。

2.3市场的支撑

这里所说的市场支撑既指消费市场,又指精神市场的支撑。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很多以骗钱为目的的网络信息之所以能够得逞是因为抓住了人们有这个需求,通过不见面的交易,大肆的广告宣传来博取用户的信任,由于一些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差,给这些虚假信息的人以可乘之机。另外,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人属于自己的生活被工作所充斥,在网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而有些网络恶搞虽然不符合主流文化,但是代表了很多的人想法,同时又充满低级趣味性,于是就有了观看的市场,再加上这些传播者不需要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于是,双向互动,助长了恶搞之风。

3加强网络信息传播的健全措施

3.1加强用户教育,端正传播思想

网络信息传播的主体是人,所以,要想让网络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必须借助于思想武器,我们所提倡的网络文明,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更多的是加强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在网络信息传播中之所以出现问题,就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要讲规则、重秩序。建立良好、健康的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目标,因此,要加强网络用户的教育,健全的网络用户教育才有端正的思想,这样才能为网络信息发挥更多的“正能量”。

3.2赢取政府支持

实现网络合理健康发展,减少更多的犯罪不法行为是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的,政府应当是让网络健康发展的促进者。政府有责任净化网络的内容,保障网络安全,保护人们的网络信息传播利益,使这一新兴媒体得到蓬勃发展。赢取政府支持考虑到一个问题是需要政府的支持还是政府的管制,这二者是有区别的。要在政府的参与与网络的自我发展中建立其良好的平衡关系,通过政府的积极支持,加强管理,使网络运行的健康和畅通。

中央电视台新闻专题“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有这样一句话:人与人之间和谐、顺畅、礼让、有序的交往,才能构筑清新优美、团结互助、昂扬奋发的社会环境。因此,网络用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加强网络用户教育也是我们共建美好网络和谐家园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每一位网民既要自己做符合网络规范的事情,也要监督、反对网络不道德行为。这样,减少网络信息传播不良影响就指日可待了,让我们认真耕耘、悉心浇灌出一个传播良序的网络环境!

篇3

关键词:网络传播;特征

引言

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使人类信息传播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互联网作为网络环境的一种基本形态,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互联网成为国际国内信息流的基本载体,是各种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活动的信息平台,也是人与人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

一、高速度

互联网以其同步实时传输功能令所有其他传统媒体望尘莫及。只需轻点鼠标,用户就可以在互联网上任意链接自己感兴趣的网站,数秒之内便能浏览到所需的网页,同时也可以极迅捷地在网上信息。作为‘信息高速公路’的主干,互联网能够让用户最快捷地获知天下时事,并能帮助他们最快地做出反应。现在,网民们无需订阅报纸、收看电视,便可以足不出户地从网上得到相同或更多的内容,而且速度更快。原因有二:其一,网上信息的,无需经过常规化的有纸印刷、出版、发行及销售等过程,节省了大量的在途时间。其二,网络信息的数字化传播方式,比传统媒体的模拟化传播方式效率更高,网上任何二个结点之间的物理距离,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并且,随着各种相关软、硬件技术设备的完善,网络传播的速度还会进一步提高。

二、大容量

就传播的容量来看,传统媒介传播的内容是有限的,报纸无论怎么扩版,广播电视无论怎么增加频道,其能承载的内容总是有限的,况且扩版和增设频道还要受到各种客观情况的制约。而互联网由于实现了所有联网计算机资源的共享,信息可以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来形容,其丰富性远非任何一种传统媒介可比。随便在网上输入一个关键词,搜索出来的动辄就是成千上万条信息。电脑拥有卓越的记忆存储功能,一块小小的硬盘就能载入一个图书馆所有书籍的内容。互联网技术则更进一步:它将所有入网电脑联结在一起,使得网上的信息量在理论上可以是所有电脑存储量的总和。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具有更大的信息容量和传播能力。可以说网络是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的图书馆。电脑网络还能够在及时更新信息内容的同时,将已有信息全部保存下来,供用户随时检索、使用。这也是网络拥有极大信息量的原因之一。作为一种新兴媒体,网络具有极强的传播功能,在同等的时间与空间条件下,它比任何传统媒体所能提供的信息都更多。

三、多功能

各种通信网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使得双向、多点、多媒体的传播成为可能。计算机和网络不仅是数字计算工具和信息处理工具,它将嬗变为一个与报纸、广播、电视一样地位的“第四媒体”,它兼具书报、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几乎所有的传播功能:其一,便捷的通讯功能,如IP电话、E—mail等;其二,强大的浏览功能,在各种网络协议的支持下,用户可以浏览网上所有公共信息;其三,广泛的共享功能,用户可以从网上下载多种免费软件、文本;其四,高度的参与功能,网络用户可以随时参与网上的讨论,发表个人见解,公开自己的技术成果,而不必受现实生活中时间、地点、身份的限制。总之,网络使得人类第一次有可能运用同一终端、同一条线路、同一个网络进行各种形式的信息交流。网络办公、网络商务、网络新闻、网络图书、网络杂志、网络出版、网络教学,网上娱乐、网上聊天……,这样一些基本活动将进入每个人的生活。另外,网络多功能信息的开发使得人们在相等条件下获得更为有效的信息服务。由于网络多媒体技术把图像处理技术、声音处理技术、视频技术及三维动画技术统一到一个平台上,为人们提供文字、图形、声音、数据和影像等综合,大大扩展了其信息传播的原有功能,从而使网络传播的社会功能也更为丰富多彩。

四、可互动

网络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局限,既继承了以往大众传媒点对面和面对面的传播方式,又实现了点对点的传播方式;既担任着作为大众传播工具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传授知识、引导舆论的功能,又充当着网上用户之间进行人际传播的工具。它把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融为一体,是一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不同于传统传播的最大的一点,就是它具有人际传播的特性,实现了以往传媒无法实现的互动。在互联网上,每个使用者只要花少量的投资,就能制作自己的主页(home—page),于是受众成为者。在互动模式下,网络用户不仅具有主动选择权,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对信息进行甄别、拒绝、选择,而不再只是被动接受,Yahoo、搜狐等搜索引擎为此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总之,在网络这个无边无际平行延伸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处在同一平面上的一个小节点,无论性别、年龄、职业、收入,你只要输入自己的代码,点击登录到公共聊天室,成为其中的一员,那么在聊天室中每个成员的权力都是平等的,大家可以自由发言,就当前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发表评论,也可以自己最近所见所闻的事件。网络给广大网民提供的这个平台,没有传者和受众之分,没有主次之分,也没有中心和边缘之分,它颠覆了传统媒介以传者为中心的线形模式,宣告个体性的互动模式的来临。

五、跨文化

网络信息传播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糊了地域和空间的概念,带来了不同国家不同社会文化的全方位开放。资深网民们往往感叹,“网上什么都有”——不论背景如何、表现形式如何,任何一种文化都有机会在网上获得展示空间。网络包容了传统文明状态下所产生的一切文化因素,各种文化形式多元并存。全球网络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形态间的接触、对话,可以形成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共享;信息网络化还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文化参与的机会。互联网在200多个国家、地区被使用表明了它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影响力,尤其是网上语言的多样化,更证明了网络在文化交流方面的显著作用。然而,信息网络化带来的全球一体化,使人们在感受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一个无奈——这是一个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统治的信息世界。因特尔在中央处理器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微软在操作系统和大型应用软件方面更是一枝独秀。这些方面的优势使美国在世界信息化的过程中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盟主。更重要的是,美国除了在信息产品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外,它还具有语言上的优势,虽然有多个语言版本,但英语是唯一通用的,而且是基本的语言。而语言本质上就是文化的表达,因此懂得语言的前提就是懂得文化背景、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这就无形中加速了文化的渗透,而这种潜移默化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使民族文化发生无形的改变。因此,有人担心世界文化将趋向于一体化,甚至可以说是美国化。辩证地说,信息网络传播文化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篇4

目前,中国正在考虑加入两个国际互联网的公约,这同样是一个积极的事件,反映了我们在保护网络版权方面开始与国际接轨。

但是,国家行政条例和国际公约并不会自动生成新秩序,建立一种新秩序需要多方力量的博弈,其中,版权所有者的普遍觉醒是至为重要的。

十年前,当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输方式的时候,信息拥有者在懵懂之中享受着这种便捷的快乐,即便是有一部分的头脑清醒者,其“保护网络信息版权”的声音也细若蚊鸣,夹杂在网络大潮的洪流之中,几不可闻。

在一种无秩序的繁荣里,网络知识产权的伸张成为一种奢侈。无论是传统的门户转载模式还是现在火热的WEB2.0博客模式,都没有很好地理顺和解决网络内容生产者、传播者、消费者的关系和利益分成。尽管网络在发展过程中有泡沫、有低潮,但是这与网络的享受者无关。互联网就在这一片混沌之中完成了启蒙,未来的繁荣似乎也由此筑就。

但是这种繁荣毕竟是表面的。以唱片行业为例,在传统市场日渐萎缩的趋势之下,版权拥有者出于生存的需要,必然会揭竿而起。

2005年,两个具有标志性的事件证明了这一趋势。当年9月,“中国google”和百度公司频繁坐在法院的被告席上,接连面对来自包括环球、华纳、滚石、索尼-百代等国际国内大唱片公司的,诉因就是网络信息侵权。当年11月,主角还是百度,率先与国内20余家唱片公司达成协议,取得这些公司网络推广的许可。

从对簿公堂到达成协议,是不同利益相互试探和博弈的过程,这个案例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篇5

网络信息的发展,尤其是群体信息交流方式的发展,为美术教研提供了平台。分析美术教育群在美术教研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可以促进美术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教研的实效性。

关键词:

网络信息传播;美术教研;侃点美术教育群

为推进美术教研,构建美术教育群,教育者之间、教研员主导下的研究团体、师生之间都建立起各种网络群体,这些网络群体以美术教研为主旨联系在一起,集中起来,为推进美术教研、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提供了渠道。

一、基本理论概述

1.网络信息传播

网络信息传播借助现代通信网络,开展各种信息传送、互通和运作,从而实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是一种高效的社会运作平台。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让信息传递变得便捷。人们在相互交流中实现新的社会价值,由个体发展引向群体活动,代入信息时代,人们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网络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不断地引领社会发展。

2.美术教研

借助网络信息传播,美术教研是以美术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性活动,对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美术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美术教研,教师引领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进而创造美,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快乐学习提供支撑。

二、侃点美术教育群教研分析

1.美术教研活动的系统性、组织性有待提高

在侃点美术教育群中,有的人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几个人对某个艺术问题展开讨论,有的发表文章和作品,大都是在线随机进行,有问题随时可研讨,这就充分发挥了灵活性的特点,时效性很强,在线人员可以及时解决问题。但是,有些问题并不简单,需要系统研究,一些具有全面性的问题要组织全员参与讨论,在这样的情况下,侃点美术教育群缺乏必要的组织。同时,不好监控在线人员的研究行为,教研的实际效果和落实的状况如何难以确定。因此,要提升美术教研的效果,就需要进一步加强美术教研群的组织工作。

2.美术教研不够深入

侃点美术教育群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了超越时空的联系,有效提高了教研的效率。但是,教育群中有人提出一个问题后,在线人员多数是提出一些见解后便不再过问,或者就这个问题简单讨论,不求问题是否能够解决,下线后也不再谈及这些问题。这就使问题的讨论仅仅停留在表面。而且教育群中的人员联系并不是很频繁,有些人相互不认识,深入交流的可能性较小,下线后也没有其他的联系方式,导致联系中断,交流研讨受到时空限制而不能更加深入地进行。另外,教育群中的人员缺乏相应的情感基础,为对方承担责任的意识不强,谈到什么地方就是什么地方,可能随时中断,随意性较强,准备不充分,后续研讨可有可无,约束性不大。

三、提高侃点美术教育群教研实效性的对策

1.构建组织系统,规范群教研活动

美术教研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为加强教研活动的时效性,要丰富教研活动的形式,充实教研活动的内容,利用侃点美术教育群为开展教研活动提供有效载体和便捷平台,充分发挥教育群的积极作用。同时,要解决教育群存在的系统性和组织性不足的问题,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充分发挥教育群在美术教研中的作用。另外,在教研群中选出大家认可的人员作为教育群的管理人员和群内教研的联系者,有什么活动由管理人员联系,教育群中每位成员的联系方式也由管理人员统一管理,这样可保证开展教研活动时,能够及时通知所有人员及时在线参加教研活动。如,要求学校教师参与教研,联系学校主管领导加以监督,保证参与的人员及时、完整、有效地参与教研活动。为教育群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可有效保证教研活动的时效性。

2.合理安排主题活动

美术教研活动利用网络平台,可以有效提高教研效率,为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信息渠道,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网络教研。利用侃点美术教育群进行教研更获得了丰富的教研资源,提高了教研的时效性,教研形式灵活多变,教研人员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但是对于一些系统性较强、主题明确的问题探讨相对不足。要增强教研的实效性,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在美术教育群中设置主题研讨,由教研员或者教师发起,管理员做好宣传工作,及时通知,设定时间段,制订教研计划,每人都要围绕主题积极准备,到规定时间按照计划展开集中研讨,之后可以随时相互交流。

3.构建深入交流的环境

美术教研活动的开展为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研究支撑。利用网络平台能够随时进行教研活动,但是不够深入的问题也很明显。除了采取以上措施以外,美术教育群可以进一步加强群内人员的联系,群内人员可以互相加为联系人,保留联系方式,或利用微信群等,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结语

侃点美术教育群是推进美术教研的有效形式,但仍需要不断改善,使美术网络教研更加具有实效性。

作者:李兆宇 单位: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

参考文献:

[1]贺岚.网络背景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研究.文学教育(下),2011(12).

[2]卢嘉丽,尹军.基于QQ群课堂讨论的互动分析.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1).

篇6

关键词:网络时代 信息传播 新闻从业者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的步伐大大加快。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网络由只是少数业内人士熟知的名词,一下子传播开来,成为一种时尚,一种先进的交流和应用技术的代名词,成为中国人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网络走进人们的生活,一些关于网络的新名词也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如:网民、网虫、网吧、网校、网络论坛(BBS)、网络邮箱(E-mail)等,这些新词汇不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听到,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成为或者使用这些网络身份和工具,事实上,网络也确实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的交流方式由原来的“书写时代”进入“网络时代”。据有关数据表明,1996年底中国上网人口只有10万,1997年底超过60万,而现在中国大陆上网人口达2.53亿,宽带上网人口达2.14亿,已经大幅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另外,有关统计还表明中国上网用户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

网络时代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信息传播的区别

与传统的新闻传播形式不同,网络时代新闻信息传播在传播载体、传播形式、阅读难易度以及保存难易度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改变。

新闻传播的载体不同。传统的新闻传播主要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为传播载体,观众、听众或读者在获取信息时只能被动地从传播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中进行筛选,而且还要受到严格的时空限制,另外,这些新闻信息传播载体携带也不是很方便,这样就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在获得新闻信息时既费时又费力,不容易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个人电脑的普及,网络逐渐成为公众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无线网络的发展,掌上电脑的出现,以及个人手机的无线上网,使得人们获取新闻信息不再受时空的限制,而这些新闻传播载体也更加精致,携带更方便。目前,网络已经成为新闻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事业单位、组织都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网站,特别是传统的新闻报纸单位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现在,传统的新闻媒体,除了有纸质报纸外,还有电子稿,他们通过将这些电子报纸“挂”到网上,让读者在电脑旁就可以读到自己想要看的新闻。

传播形式更具动态性。传统的新闻媒体主要以报纸为载体,提供的多是静止的图片,这对于读者快速了解所发生的新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为什么会发生图片上这一幕,就必须看文字报道。而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的时候不仅有静止的图片,还有流动的画面,通过这些流动的影像,读者可以更容易地获取信息。并且网络不受版面空间的限制,可以上传较丰富的图片和影像资料。

读者阅读变得更容易。长久以来,我们想要获取或了解新闻就必须看报纸或电视,买份报纸拿在手中,在较短的时间内看不完,留着占空间,扔了又怕错过了好新闻。而电视的局限性就更不用说了,体积大,且需要比较稳定的信号,携带也是个问题。但网络不同,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掌上电脑、手机上网的普及,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而且网上信息量极其丰富,再加上图片和影像的配合,使读者再不必费劲去读那些文字。可以说,网络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加速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

新闻信息保存更容易。传统的新闻信息多以纸质的和录影带的形式保存,要占据大量的空间,而且要有专门的地方和人员去管理,并且这些东西大多为一次性的,一旦失去这些纸制品或录影带,将是永久的、无法挽回的损失。这些都为传统新闻信息的保存和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而网络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难题,通过网络传播的新闻信息,通过数据线上传到电脑上,不但摆脱了传统纸质新闻的束缚,而且,不需占用多大的空间就可以将所有的新闻信息全部保存下来。另外,管理难度也大大降低了,只要做好备份,这些新闻信息就可以进行永久地保存,不必担心会丢失。

网络时代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要求

为适应网络时代新闻传播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加强自身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这是新闻从业人员职业素质中所包含的基本内容,也是评判一个新闻从业人员是否胜任新闻工作的基本判断标准。

要注重坚定的政治素质的培养。由于网络时代各种思想冲击更加强烈,新闻从业人员更容易丧失明确的政治立场,甚至可能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①因此,要求新闻从业人员要具有鲜明、坚定的政治立场,成熟的观点和思想,能够熟练运用政治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新闻从业人员的地位特殊,处在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传达着政府政策等,同时也反映着人民的需求和愿望。因此,作为一名新闻从业人员,必须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投身到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来。

要注重过硬的业务素质的培养。网络时代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在掌握和具备良好的文化和知识储备以外,还要求其熟练掌握电脑技术,对一些电脑操作软件如Word、Excel等软件的基本运作程序和操作要能够熟练地运用。另外,由于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方式、时效性等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使得新闻从业人员具有更强的新闻敏感和敬业精神,具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作为一名新闻从业人员,一方面要苦练并掌握新闻专业基本功,强化精品意识,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党的新闻工作者;另一方面,要注重和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只有个人修养达到一定的高度,敬业精神才能得到提升,业务素质才能过硬。②

加强正确的职业道德观的培养。网络时代人们更容易受各种诱惑的影响,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应该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无论是从自己的职业责任,还是社会地位、社会影响以及个人成长来看,新闻从业人员都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与此同时,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责任感。③在采访活动中,记者会经常接触到社会上的矛盾冲突,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个称职的记者,要以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为己任,以除恶扬善、扶正祛邪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坚决同那些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以及错误言行作斗争。

结语

目前,新闻信息传播已完成了从“冷媒介时代”向多向交流多元发展的“热媒介时代”的转化。但新闻界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恶俗化、假新闻等问题在网络化时代变得更加严重。这一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加快网络新闻传播的法治化建设,为新闻传播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注 释:

①丁红:《新闻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研究述评》,《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0(3)。

②刘慧:《网络时代新闻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新闻窗》,2010(6)。

③李莉:《新闻从业人员职业素养》,《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0(1)。

篇7

【论文关键词】网络信息传播;纸质期刊;应对策略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以惊人的力量改变着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甚至经济模式.作为继l9世纪的报纸和20世纪的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因特网和正在兴建的信息高速公路。网络以其兼具各传统媒体之长的优势,对传统的印刷媒体,尤其是纸质期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网络信息传播,纸质期刊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应对策略.在市场竞争中谋求发展呢?通过纸质出版和网络出版双重出版是拓宽纸质期刊发展空间的方法。

首先.我们从纸质期刊因特网的内容和特性来分析期刊的传统纸质出版。

通过以往和现在的表现,可以知道网络信息传播相对于纸质期刊具有以下特点(优点):网络信息传播的空间覆盖全球,这种覆盖能力是任何一种纸质期刊都无法比拟的;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网络信息传播可以同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于一身。这种技术可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网络上信息能随时和更新也使网络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远胜纸质期刊;由于互动性增强,读者参与、制作、评论的可能增加,读者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各类个性化网站,可使读者摈弃在有限期刊设定的有限范围内进行的有限选择:面对大量信息借助搜索引擎的帮助,可以简便、快捷地找到所需信息。,也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读者通过网络信息传播求得更多的阅读内容.越来越多的广告商通过网络信息传播谋求更多的商机。纸质期刊又称杂志,是指那些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每期有固定的名称和版式,有连续的序号,发表多位作者的多篇文章,由专门的编辑机构出版的一种连续出版物,按其内容性质或使用对象,可分为学术性期刊、政治性期刊、工艺技术性期刊、检索性期刊、资料性期刊、通俗性期刊、文学艺术性期刊等。这些定期或不定期出版的不同性质的期刊与网络连续的信息传播带给读者的是不同的信息内容,而期刊的信息内容是争取读者的关键。对比以《中国报刊订阅指南信息库》为基础的期刊内容的分布与比重(表1),和以CNNIC的7次网络调查(2000年至2003年4月)分析得到用户在网上经常查询的信息类型状况(表2),以及我国目前的网站总体内容分类及各类数量(表3),和个人主页的分类及其各类数量(表4),就很能说明期刊提供给读者的信息与读者信息需求之间的不对称。因此.纸质期刊要发展必须要在内容上“抓住”读者,内容是合乎法律规定的

不久前,美国时代集团旗下著名的《生活》月刊因网络的冲击而不得不转型,停止传统纸质出版而进行网上出版。网络信息的传播使纸质期刊的生存空间变得狭小。这是不是说纸质期刊就没有出路了呢?事实上,纸质期刊仍有很多读者.但是如果网络与纸质两种媒体的内容没有多少区别,读者为什么要选择在网上观看、阅读信息?任何一种媒体都有相对固定的读者群。也有其传播盲点,这与媒体的物理特性有关,进而造成读者对媒体不同的接受心理。读者花钱上网,就是为了看一看传统印刷型期刊中看不到的内容.在图书馆的阅览室,读者可以免费借阅、安静的阅读,有足够时间去思考.许多读者仍然会选择传统印刷的纸质期刊,更何况纸质期刊不需要电源。携带容易可随时随地阅读,相对电脑显示屏容易碰坏而言纸质期刊不易损坏.绝大部分纸质期刊清晰度和色彩传真度都比较高,另外纸质期刊让读者有一种特殊的手感,符合大多数读者的阅读习惯。1997年底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当一个人独处时,男性中有42%.女性中有34%的人喜欢阅读纸质出版物,1998年的另一项调查发现.受网上活动冲击最大的竟然不是纸质出版物,而是电视。正是如此1998年美国前100个大出版社,图书销售仍在上升;英国1998年图书消费也上升了8%。这些数据对评价传统的纸质出版物来说是可喜的.但并不意味纸质期刊的生存发展就高枕无忧了。据统计.目前网上每天刊载的免费阅读的新信息是全世界英文图书出版量的l0多倍。网络信息传播正以迅猛之势抢占原属于传统纸质出版物的生存空间,如果坚持认为纸质期刊永远是信息传播的主导方向,固守老观念,不把目光超越传统出版角度,纸质期刊的命运就极有可能在网络的大潮中沉没。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纸质期刊生存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就是挖掘纸质期刊明显区别于网络信息传播的特性,形成独特的竞争力,稳住原有市场争取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其次。我们从纸质期刊的出版形式来分析期刊的网络出版。

期刊的纸质出版形式到今天已经相当成熟了.可面对网络带来的巨大空问,期刊出版者没有理由放弃网络这个大市场。期刊的网络出版是指期刊出版机构(获得批准的合法的出版主体).以电子技术为手段,以计算机网络及磁性、光学、电子介质为知识信息的承载和传递工具,实现纸质期刊的数字化创作、生产、宣传和销售,并且最终实现数字化出版物从生产者到需求者转移这样一个过程,换言之.就是传统的纸质出版单位,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其准备的作品通过因特网以有偿或无偿的方式提供给读者的出版形式。它具有以下特征:1)出版者与读者的互动增加,2)利用超文本、多媒体丰富信息内容表现,3)可根据需要提供个性化出版物,4)跨时空扩大信息共享范围。5)网络出版的出版物复制与发行同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6)节省资源.减少造纸污染,7)出版容量不受版面、页数的限制。期刊的网络出版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互联网上阅读纸质期刊的网络(电子)版,另一种是出版者利用期刊资源专门编辑出版的纯粹网络期刊.它是电子版的提升。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期刊社在因特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向用户提供期刊服务。如著名的美国时代华纳集团就已经将其主办的两种著名期刊《财富》、《时代》在因特网上推出网络版。我国也早于1995年1月12日推出《神州学人》网络期刊,受到了广大网民的热烈欢迎。截止二世纪末,互联网上的中文期刊就已达到550种,还推出有中国期刊网(http://www.Chinajounrac.net.cn)及数字化期刊fhttp://www.chinainfo.gov.cn/periodica1)等期刊的“门户”网站.除此,我国还将建立期刊上网工程(如CNKI.即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作为期刊网络出版的重要举措。期刊的网络出版是适应时展的。但是期刊的网络出版必须根据网络出版的特征来工作.不能把期刊的网络出版做成纸质出版的单一照搬,否则.网络的优势不但不能充分体现,而且还有可能影响纸质期刊的发行量。

有了自身发展的需求和大环境的支持,期刊的网络出版如何设计呢?传统的纸质期刊出版者一般拥有信息资源的优势,在纸质发行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对期刊的网络出版是十分有帮助,网络期刊的内容制作过程中,主题分析、可行性分析、脚本设计、脚本细化、素材收集、制作与编辑、系统集成、产品测试、出版物的包装、广告、后期服务,都可以借鉴纸质的出版形式。期刊的网络出版的设计离不开技术的支持,除了基础的文字处理、图像和影像处理,声音资料的制作、动画资料的制作,还有很重要的一项:网站的设计。网站是网上信息的基本组织单元,进行网络出版活动的期刊出版者,必须借助网站来实现其网络出版。而且,网站的设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读者对网站访问的满意度,从而直接关系到读者对该网站的访问量,而对于网络出版,其网站的访问量的多少,意味着网络出版效果的好坏,这需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来操作和维护。同时,期刊的网络出版毕竟是个新事物,会有许多问题,如,怎样杜绝虚假信息、拒绝不良信息、制定个性化服务时收费标准等等,都还需要期刊出版者继续探索。

网络出版是纸质出版之外期刊开拓的又一条出版渠道,它丰富了期刊的出版形式。出版者在出版纸质期刊的同时.进行期刊的网络出版,可使两种出版形式在两种空间互动发展.形成大出版的格局,使纸质期刊冲破自己不如信息传播表现出来的优点的束缚,拓宽了发展空间。

不久前,美国时代集团旗下著名的《生活》月刊因网络的冲击而不得不转型,停止传统纸质出版而进行网上出版。网络信息的传播使纸质期刊的生存空间变得狭小。这是不是说纸质期刊就没有出路了呢?事实上,纸质期刊仍有很多读者.但是如果网络与纸质两种媒体的内容没有多少区别,读者为什么要选择在网上观看、阅读信息?任何一种媒体都有相对固定的读者群。也有其传播盲点,这与媒体的物理特性有关,进而造成读者对媒体不同的接受心理。读者花钱上网,就是为了看一看传统印刷型期刊中看不到的内容.在图书馆的阅览室,读者可以免费借阅、安静的阅读,有足够时间去思考.许多读者仍然会选择传统印刷的纸质期刊,更何况纸质期刊不需要电源。携带容易可随时随地阅读,相对电脑显示屏容易碰坏而言纸质期刊不易损坏.绝大部分纸质期刊清晰度和色彩传真度都比较高,另外纸质期刊让读者有一种特殊的手感,符合大多数读者的阅读习惯。1997年底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当一个人独处时,男性中有42%.女性中有34%的人喜欢阅读纸质出版物,1998年的另一项调查发现.受网上活动冲击最大的竟然不是纸质出版物,而是电视。正是如此1998年美国前100个大出版社,图书销售仍在上升;英国1998年图书消费也上升了8%。这些数据对评价传统的纸质出版物来说是可喜的.但并不意味纸质期刊的生存发展就高枕无忧了。据统计.目前网上每天刊载的免费阅读的新信息是全世界英文图书出版量的l0多倍。网络信息传播正以迅猛之势抢占原属于传统纸质出版物的生存空间,如果坚持认为纸质期刊永远是信息传播的主导方向,固守老观念,不把目光超越传统出版角度,纸质期刊的命运就极有可能在网络的大潮中沉没。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纸质期刊生存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就是挖掘纸质期刊明显区别于网络信息传播的特性,形成独特的竞争力,稳住原有市场争取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其次。我们从纸质期刊的出版形式来分析期刊的网络出版。

期刊的纸质出版形式到今天已经相当成熟了.可面对网络带来的巨大空问,期刊出版者没有理由放弃网络这个大市场。期刊的网络出版是指期刊出版机构(获得批准的合法的出版主体).以电子技术为手段,以计算机网络及磁性、光学、电子介质为知识信息的承载和传递工具,实现纸质期刊的数字化创作、生产、宣传和销售,并且最终实现数字化出版物从生产者到需求者转移这样一个过程,换言之.就是传统的纸质出版单位,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其准备的作品通过因特网以有偿或无偿的方式提供给读者的出版形式。它具有以下特征:1)出版者与读者的互动增加,2)利用超文本、多媒体丰富信息内容表现,3)可根据需要提供个性化出版物,4)跨时空扩大信息共享范围。5)网络出版的出版物复制与发行同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6)节省资源.减少造纸污染,7)出版容量不受版面、页数的限制。期刊的网络出版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互联网上阅读纸质期刊的网络(电子)版,另一种是出版者利用期刊资源专门编辑出版的纯粹网络期刊.它是电子版的提升。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期刊社在因特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向用户提供期刊服务。如著名的美国时代华纳集团就已经将其主办的两种著名期刊《财富》、《时代》在因特网上推出网络版。我国也早于1995年1月12日推出《神州学人》网络期刊,受到了广大网民的热烈欢迎。截止二世纪末,互联网上的中文期刊就已达到550种,还推出有中国期刊网(http://www.Chinajounrac.net.cn)及数字化期刊fhttp://www.chinainfo.gov.cn/periodica1)等期刊的“门户”网站.除此,我国还将建立期刊上网工程(如CNKI.即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作为期刊网络出版的重要举措。期刊的网络出版是适应时展的。但是期刊的网络出版必须根据网络出版的特征来工作.不能把期刊的网络出版做成纸质出版的单一照搬,否则.网络的优势不但不能充分体现,而且还有可能影响纸质期刊的发行量。

有了自身发展的需求和大环境的支持,期刊的网络出版如何设计呢?传统的纸质期刊出版者一般拥有信息资源的优势,在纸质发行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对期刊的网络出版是十分有帮助,网络期刊的内容制作过程中,主题分析、可行性分析、脚本设计、脚本细化、素材收集、制作与编辑、系统集成、产品测试、出版物的包装、广告、后期服务,都可以借鉴纸质的出版形式。期刊的网络出版的设计离不开技术的支持,除了基础的文字处理、图像和影像处理,声音资料的制作、动画资料的制作,还有很重要的一项:网站的设计。网站是网上信息的基本组织单元,进行网络出版活动的期刊出版者,必须借助网站来实现其网络出版。而且,网站的设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读者对网站访问的满意度,从而直接关系到读者对该网站的访问量,而对于网络出版,其网站的访问量的多少,意味着网络出版效果的好坏,这需要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来操作和维护。同时,期刊的网络出版毕竟是个新事物,会有许多问题,如,怎样杜绝虚假信息、拒绝不良信息、制定个性化服务时收费标准等等,都还需要期刊出版者继续探索。

网络出版是纸质出版之外期刊开拓的又一条出版渠道,它丰富了期刊的出版形式。出版者在出版纸质期刊的同时.进行期刊的网络出版,可使两种出版形式在两种空间互动发展.形成大出版的格局,使纸质期刊冲破自己不如信息传播表现出来的优点的束缚,拓宽了发展空间。

不久前,美国时代集团旗下著名的《生活》月刊因网络的冲击而不得不转型,停止传统纸质出版而进行网上出版。网络信息的传播使纸质期刊的生存空间变得狭小。这是不是说纸质期刊就没有出路了呢?事实上,纸质期刊仍有很多读者.但是如果网络与纸质两种媒体的内容没有多少区别,读者为什么要选择在网上观看、阅读信息?任何一种媒体都有相对固定的读者群。也有其传播盲点,这与媒体的物理特性有关,进而造成读者对媒体不同的接受心理。读者花钱上网,就是为了看一看传统印刷型期刊中看不到的内容.在图书馆的阅览室,读者可以免费借阅、安静的阅读,有足够时间去思考.许多读者仍然会选择传统印刷的纸质期刊,更何况纸质期刊不需要电源。携带容易可随时随地阅读,相对电脑显示屏容易碰坏而言纸质期刊不易损坏.绝大部分纸质期刊清晰度和色彩传真度都比较高,另外纸质期刊让读者有一种特殊的手感,符合大多数读者的阅读习惯。1997年底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当一个人独处时,男性中有42%.女性中有34%的人喜欢阅读纸质出版物,1998年的另一项调查发现.受网上活动冲击最大的竟然不是纸质出版物,而是电视。正是如此1998年美国前100个大出版社,图书销售仍在上升;英国1998年图书消费也上升了8%。这些数据对评价传统的纸质出版物来说是可喜的.但并不意味纸质期刊的生存发展就高枕无忧了。据统计.目前网上每天刊载的免费阅读的新信息是全世界英文图书出版量的l0多倍。网络信息传播正以迅猛之势抢占原属于传统纸质出版物的生存空间,如果坚持认为纸质期刊永远是信息传播的主导方向,固守老观念,不把目光超越传统出版角度,纸质期刊的命运就极有可能在网络的大潮中沉没。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纸质期刊生存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就是挖掘纸质期刊明显区别于网络信息传播的特性,形成独特的竞争力,稳住原有市场争取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其次。我们从纸质期刊的出版形式来分析期刊的网络出版。

期刊的纸质出版形式到今天已经相当成熟了.可面对网络带来的巨大空问,期刊出版者没有理由放弃网络这个大市场。期刊的网络出版是指期刊出版机构(获得批准的合法的出版主体).以电子技术为手段,以计算机网络及磁性、光学、电子介质为知识信息的承载和传递工具,实现纸质期刊的数字化创作、生产、宣传和销售,并且最终实现数字化出版物从生产者到需求者转移这样一个过程,换言之.就是传统的纸质出版单位,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其准备的作品通过因特网以有偿或无偿的方式提供给读者的出版形式。它具有以下特征:1)出版者与读者的互动增加,2)利用超文本、多媒体丰富信息内容表现,3)可根据需要提供个性化出版物,4)跨时空扩大信息共享范围。5)网络出版的出版物复制与发行同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6)节省资源.减少造纸污染,7)出版容量不受版面、页数的限制。期刊的网络出版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互联网上阅读纸质期刊的网络(电子)版,另一种是出版者利用期刊资源专门编辑出版的纯粹网络期刊.它是电子版的提升。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期刊社在因特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向用户提供期刊服务。如著名的美国时代华纳集团就已经将其主办的两种著名期刊《财富》、《时代》在因特网上推出网络版。我国也早于1995年1月12日推出《神州学人》网络期刊,受到了广大网民的热烈欢迎。截止二世纪末,互联网上的中文期刊就已达到550种,还推出有中国期刊网(http://www.Chinajounrac.net.cn)及数字化期刊fhttp://www.chinainfo.gov.cn/periodica1)等期刊的“门户”网站.除此,我国还将建立期刊上网工程(如CNKI.即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作为期刊网络出版的重要举措。期刊的网络出版是适应时展的。但是期刊的网络出版必须根据网络出版的特征来工作.不能把期刊的网络出版做成纸质出版的单一照搬,否则.网络的优势不但不能充分体现,而且还有可能影响纸质期刊的发行量。

篇8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模式构建》一书,共计十一个章节。第一章即从时代背景角度,阐述了在网络传播社会中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新型教育模式具有的意义及涵盖的内容;第二章在理论层面从哲学角度探究了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教育;第三章则描述了网络背景下目前针对大学生进行的价值观教育状况;第四章为全书的精华所在,从总体角度阐述了创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构建原则、理论依据及具体的运行方案;五至十章则以创建网络基地为着力点推进教学模式的创新,提出了创建校园文化、打造红色社团、扩展团学活动以及丰富社会实践等具体运作方案。此书是徐园媛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在经过了长时间实践积淀的基础上,历经三年研究而著成的。本书最后一章探讨了组织大学生进行的实验活动在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所起到的显著影响及作用,从而证明实践活动有益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书详尽地阐述了实践活动在大学生认知、情感方面的导向作用和促进作用。此书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作用及可操作性,同时也对网络传播背景下大学生的教育方面具有理论研究价值。

网络时代,学生在开阔知识视野的同时,其正确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也受到许多来自互联网的负面影响。目前反响最强烈的现象之一是学术造假。网络丰富的资源所提供的便利学习条件,使部分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出现了弄虚作假的现象,产生了学术道德丧失的行为。部分大学生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导致高校产生学术造假的现象,不仅使健康的学术生态受到严重破坏,同时也使大学生的学术道德沦丧。危害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也形成了部分学生不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模式构建》一书中专门阐述了目前学生中存在的学术抄袭行为之泛滥,及其严重危害,呼吁加大治理学术造假行为的力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校园一片净土。

此外,因互联网文化所具有的隐匿及虚拟性特点,部分高校学生沉迷于网络,乐于在“虚拟世界”里交友,却忽视了现实生活中本应彼此关爱同学,以致未能构建同学之间良好的互助合作关系,这不利于培养其团队意识,也不利于其形成健康的心理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网络信息传播在市场化竞争的大环境下,因受经济利益驱使,片面追求点击量,迎合受众,因此传播中存在某些低俗信息,给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学生带来冲击。因此高校应切实做好目前网络信息传播大环境下的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及价值观引导工作。徐园媛教授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模式构建》一书中阐述了高校应针对网络环境创新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模式,这是本书的一个亮点,也是有别于同类专业书籍的优点。

篇9

关键词:通讯系统模型;民族文化旅游;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F592.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988Ⅹ(2016)01-0113-06

智慧旅游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对区域旅游发展日益重要.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信息孤岛式的现状和旅游信息传播相关研究的缺乏,成为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旅游信息传播研究中,庞闻等对比了5种典型的旅游信息传播模式[1],王兆峰等分析了网站信息搜寻对游客决策的影响[2],董亮揭示了旅游形象信息渠道影响旅游动机的机理[3];在旅游信息传播效果研究中,孙丽从旅游者的角度,肖广凤等和陈雪奇分别基于麦圭尔信息处理理论和两级传播理论,对旅游信息传播效果进行了分析[4-6].目前尚无针对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效果的研究,仅有Buzinde对民族文化旅游宣传媒介进行了研究[7].文中以通信系统模型为基础,针对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中最主要的途径———网络的传播效果进行研究,深入解析传播过程,构建符合民族文化旅游实际的旅游信息传播效果评估体系,以期达到促进区域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目的.

1评估体系的理论依据

新时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开辟新的旅游吸引物.我国有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潜力所在,也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过程存在特殊性,如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传播主体存在缺失;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传播渠道不通畅;异文化的主客双方易误读对方的文化符号;社区居民信息利用水平低,对信息交流的态度趋于保守等.总之,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可能对民族文化的保护起到积极作用,却阻碍了旅游信息的传播.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的最佳效果,是使游客能够接收理解来自旅游目的地的全部信息.利用源于香农信息论的通信系统模型研究信息传播问题,使信息接收端能够准确地或在允许失真限度内重现发送的信息[8].因此通信系统模型为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提供了数学分析模型(图1)通信系统模型由信源、编码器、信道、解码器和信宿5部分组成.信息的发送端(信源)发出信息,经由编码器将信息转译成信号,使其能够在传播媒介(信道)中被传递,解码器完成对编码过程的反变换,将信号还原为信息,使信息的接收端(信宿)能够对信息理解和利用.利用通信系统模型分析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问题有两个优点:①在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中,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不再是信息和信号间的转换,而是不同信息形式间的变换;②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的特殊性会对各传播要素产生影响,因此设计评价指标时要充分考虑到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的特殊性.

2民族文化旅游信息网络传播过程解析

2.1旅游信息网络传播过程分析

以通讯系统模型为基础,并结合对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的实际特点,对民族文化旅游信息网络传播过程进行分析(图2).民族文化旅游信息的网络传播的过程起始于信源,终止于信宿.各类信源(如社区居民、旅游企业、当地政府等)采集文化符号和信息符号,并以语言、文字、图像、视频等形式向外传递.把关人[9](对信源信息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的群体)在搜集和获取信源信息后进行信息编码活动,即对信息筛选、分类、整理、重构,使之成为适宜在网络中传输的信息形式.编码后的信息在特定的信道———网络中传输.信宿(潜在游客)在解码中介的辅助下对接收的信息解码,并对解码后的信息进行理解和利用.信息传播过程中亦伴随着信息获取、信息反馈和验证.信息的获取与信息的传播过程是逆向的,信息获取促进了信息传播的进行.信宿通过信道获取旅游目的地的各类信息,信道则通过从信源处获取信息来更新信息.游客的旅游活动产生了信息反馈与验证.信宿通过获取的旅游目的地信息对旅游目的地环境进行重构,形成拟态环境[10].一部分信宿去往旅游目的地进行实际的旅游活动,将会通过所接收到的旅游信息建立的拟态环境与旅游目的地实际进行对比,将差异程度通过多种渠道反馈至信源和信道处.

2.2旅游信息网络传播要素分析

民族文化旅游信息网络传播是一个完整的、环环相扣的串联过程,要提高整体传播效果,各个环节缺一不可.2.2.1信源因素决定信源传播效果的是旅游目的地的3大传播主体———政府、社区和企业.政府是最权威的信源,信息的真实程度最高;政府也是各信源间的纽带,承担着信息汇总和认证的职能;同时政府还是旅游活动的主导者,相关政策和投资能直接调控或间接影响信息的整体传播效果.社区是信源中最有活性的部分,社区参与旅游程度越高,源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就越高.企业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在提供自身信息方面具有垄断性和不可替代性,与社区的关系决定其反映民族文化的真实程度.2.2.2编码因素编码工作由把关人完成,把关人分为两类,一类是网站工作人员,另一类是已游览过景区、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游记的形式在网上的游客,但这些游客本身并不是信息最初的来源,且他们信息的过程并不通过把关人的编码,因此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游客就是自己的把关人.把关人的技术水平、与当地的文化差异决定编码的准确程度.所谓技术水平,一是指把关人的知识储备量是否足够理解信源信息内容;二是指编码准确度,即能否准确地将信源信息转译成适于信道传播的形式.而文化差异是指把关人对当地文化的理解程度.编码问题归根结蒂是信源和把关人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问题,传播关系中的人通过各自的符号解读系统解释获取的符号,并决定如何回应[11].因此具备相同的符号解读和共通的意义范围是形成有效交流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说,把关人本身的文化背景与所编码信息的文化背景越相近,其编码的准确性就越高.2.2.3信道因素信道是信息传播的渠道.对于民族文化旅游而言,互联网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渠道,也是文中研究的传播媒介,因此信道水平就是互联网信息传输水平.可以把信道具象化,比喻成能够运输货物的河流,用货物运输效果对应信息传播效果,由河流宽度(信道容量)、运输船的大小(网站影响力)和水的流速(信息传送水平)来决定.2.2.4解码因素解码工作一般由信宿来进行.在信宿进行解码的过程中,会受到除自身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文中将影响信宿解码的因素定义为解码中介,根据各解码中介所处位置的不同,分为目的地解码中介(如导游影响、当地居民影响等)和客源地解码中介(如人际传播影响、媒体影响等)两类.2.2.5信宿因素信宿即信息的接收者,信宿接收到信息的准确程度受到的主观因素即游客的个体特征,以及客观因素即信息水平的影响.信宿是解码的主体,是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的最后一环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提高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效果的关键在于使信宿收到的信息与信源提供的信息相一致,即提高信宿成为游客的可能性,并提高游客满意度.

3民族文化旅游信息网络传播评估体系的建立

3.1指标体系和权重

通过专家评议法对民族文化旅游信息网络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三轮筛选,最终确定评估指标,并建立民族文化旅游信息网络传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以通信系统模型的5大传播要素为一级指标,用Ai表示;以各要素影响因素为二级指标,用Aij表示;以全面、客观、准确为原则对二级指标进一步进行细化和量化,得到三级指标,用Aijk表示,其中将部分无法量化的指标用相关联的指标代替,确保被选择的指标简单、实用、可重复验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级指标权重,通过yaaph软件对专家打分进行处理,得到各级指标的权重.民族文化旅游信息网络传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和各级指标权重值如表1所示.

3.2状态区间的确定

传播效果评估结果实质上由三级指标的得分所决定,由此可见三级指标的重要性.因此进一步根据状态对三级指标归类,不仅使评估结果更直观,还能令传播效果的提升有据可依,有的放矢.在确定状态区间的过程中,三级指标得分值的相对高低比绝对高低更有意义.因此,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思路来划分状态区间.

4实例验证

4.1互助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情况

青海省互助县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其土族文化已成为青海省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互助县有威远镇小庄村、东沟乡大庄村为代表的民族村寨,纳顿庄园、西部土族民俗文化村为代表的景点,是青海省典型的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青海省第六次旅游发展大会上提出,要将互助土族故土园景区打造成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可以预见,随着青海省旅游业整体飞速发展,互助县的民族文化旅游必然进一步蓬勃发展.

4.2数据获取

采用从相关部门取得的客观数据及实地调研获得的数据,对于部分客观数据无法获取,又不能用其他指标替换的重要指标,采用专家评议打分法获取.在整个数据获取过程中,客观数据占82.76%,尽可能减少主观人为性.参与主观指标评判的专家有长期从事民族文化研究和旅游研究的学者、民族文化旅游景区经营者、民族旅游目的地的各级行政领导和民族文化游客等,多元化的打分群体和大量的评判样本使得评估主观性进一步降低.对互助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效果指标体系的测算采用0~1的数值来赋值,即分值越接近1,得分越高,分值越接近0,得分越低.

4.3互助县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效果评估结果

4.3.1整体评估通过已建立的评估体系对互助民族文化旅游信息网络传播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表3,将一级指标的对应指标得分求和,发现在一级指标中,信源因素(A1,得分0.1791)、信道因素(A3,得分0.1241)、信宿因素(A5,得分0.1210)分值较高,表明三者对于互助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效果起到的综合作用较明显,增强了互助发展民族旅游的优势.而编码因素(A2,得分0.0479)和解码因素(A4,得分0.0920)的得分相对较低,说明互助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的问题主要出在编码环节和解码环节.把关人(网站工作人员等)和解码中介(导游等)的信息处理能力不足导致的对信息的损漏、误读和误译,是传播效果不理想的症结.目前,互助县对信息处理者有关民族文化培训的缺失是此症结产生的原因.进一步分析,在二级指标中,信源因素下的政府因素(A11)和信宿下的主观因素(A51)两个指标相对较高,说明在旅游信息传播过程中,政府作为传播主体之一对信息传播效果的贡献较大,而游客具备的文化素养和对待互助土族文化的正向态度促进了对相关信息的接收和理解.而编码因素下的文化差异(A22)得分最低,再次印证了对把关人进行民族文化培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4.3.2状态评估如前所述,整体评估并不足以支撑提升策略的制定.根据状态区间进行划分,并将三级指标归类,结果如表4所示.位于补充区间的受教育水平、网络利用率等8项指标是传播效果的最短板,说明互助民族文化旅游传播过程中,社区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和网络利用率有待提高,景区的信息完善程度、对外合作和政府支持力度不足,负责编码的网站工作人员的知识储备和对土族文化的理解不到位,信息的网站不够权威,当地居民对解码起到的作用有限,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制约互助民族文化旅游信息传播效果的提升.应采取优先发展、重点培育的提升策略,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集中力量对补充区间的各指标进行优化,是提升传播效果的最快最有效的途径.位于改进区间的网络覆盖率、对旅游的态度等14项因素的对传播效果的贡献尚可,但仍有发展改进的空间.在保证补充区间的有效提升的前提下,采取逐步优化、稳步提升的策略,逐步对改进区间的因素进行改进和升级,尤其是那些和补充区间因素从属于相同二级指标的关联因素更要重视,如与网络权威性相关的网络关注度指标、与信息完善程度相关联的文化代表性指标等.位于保持区间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信息公开程度等7项因素为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说明互助目前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和信息公开程度较高,网络媒介在传送信息的过程中受到无关信息的干扰较少,导游和媒体在信息解码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游客的信息素养较高,信息时效性较强.因此这些因素在提升过程中可适当让位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补充区间和改进区间的因素,采取保持为主、实时监测的策略.但要实时监控保持因素的发展情况,避免其停滞不前,成为信息传播效果新的短板.

参考文献:

[1]庞闻,马耀峰,郑鹏.五种旅游信息传播模式的比较与整合[J].旅游学刊,2012,27(5):74.

[2]王兆峰,谢娟.旅游网站信息搜寻对旅游者行为决策影响的评价分析[J].人文地理,2013,28(6):143.

[3]董亮.信息传播渠道对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研究———以四川省三个世界遗产旅游地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148.

[4]孙丽.面对游客的旅游信息传播效果研究———以青岛市为例[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5]肖广凤,丁丹丹.网络论坛中旅游信息的传播效果分析[J].新闻世界,2012(12):97.

[6]陈雪奇.两级传播理论框架下的旅游营销传播效果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12):173.

[7]WUShwu-Ing,WEIPao-Lien,CHENJui-Ho.InfluentialfactorsandrelationalstructureofInternetbanneradvertisinginthetourisminthetourismindustry[J].TourismManagement,2008(29):221.

[8]邓家先,肖嵩.信息论与编码[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9]李红艳.乡村传播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0]田原.旅游传播中的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J].旅游管理研究,2013(4):20.

[11]威尔伯•施拉姆,威廉•E.波特.传播学概论[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篇10

关键词:青年网民 网络传播 信息 平面化 “信息美学” 认可引导

网络发展及网络信息主体

在中国当代,“网民”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媒体的平行世界中越来越多地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目前,中国网民中,近79.9%为青年网民,而在这个比例中,“80后”“90后”甚至“2000后”的青年网民占据了绝大多数,在现实社会中,这些青年是中国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主力军,而在网络世界中,他们已经先期进入了信息媒体的主导角色。网间关系的平面化带来了信息的广泛迅速传播,同时也带来了作为主流思想的辨识和引导问题,为信息接受节点,每个接受信息的终端形成的一级、二级等类似接受媒介,对于信息又有一定的领会、认识差异,从而造成了信息在另一个“平面”上的充实和放大,再叠加于本信息平面进行传播。网络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和作为媒体信息传播平台,也给传统信息管道带来了新的冲击辨析课题。而同时,作为社会、学校或者监护人,对于青年网民在网络信息通路中形成的主流“信息美学”必须有积极的认识、迎合和有效的引导,才能真正将网络信息对于传统信息管道的冲击和其他不良非主流因素剔除。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辨析“信息美学”的产生和类型,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整个青年层次的引导和教育,保障信息的有益、有效、有向传播。

“信息美学”的产生和特性

首先,在网络传播层面,确定“信息美学”定义。信息美学,即是指对于参与网络传播的信息所反映的内涵和社会意义而进行的网络评判、信息背景探求及分析过程中,所形成的由大多数网民认可、推崇并主动加以宣扬的价值观及道德规范。

针对以上定义,“信息美学”应该至少具有如下特点:

“信息美学”的产生,一定是以网络作为媒体信息传播载体,运用到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中而产生的,平面化的网络信息,既是原始的,没有考虑全面因素的信息产生,又是主观的,以并不正式的方式流传的信息。正因为以“平面化”的网络特性为平台,才会出现各种辨析和判断的需要;

“信息美学”的产生过程,必须以形成信息关注为主要基础。没有网络节点参与浏览或者判断的信息,不能够作为“信息美学”的调研组成,也不能够作为产生的依据。信息美学一定产生于动态的信息甄别和判断中,才能够将主观的意识世界加入到客观的、不确定的原始信息中,才能够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主流的“美学取向”;

“信息美学”认可的形成过程并不可控,但是和基本思想道德和教育秩序是密不可分的,作为讨论的主体,“在2.1亿网民中,接近2/3的网民在网上发过帖,或多或少地参与到‘Web2.0’互动中来”,作为讨论节点的具体青年网民,都是能够在基本道德框架下进行表述的,虽然网络的“平面化”拥有不可避免的隐蔽、匿名、无序等性质,但是,这些性质也恰恰是“信息美学”产生和能够引导的基础,这些性质还恰恰能够无所顾忌地暴露多方位、多角度的评判和主观偏好,引起更加深人和彻底的讨论。但是所有这些,都一定与教育所坚持的育人理念分不开,而对于社会基本道德的教育,是产生“信息美学”的基础。

“信息美学”的几种基本形态和取向

直观坦诚,趋于透明。根据权威统计报告,作为青年网民,占据中国网络使用者的79.9%以上,网络新闻受众群体达1.5亿,1/5网民上网的第一落脚点即是看新闻。基于此两点特性综合分析,网络信息,无可避免地承载着信息媒体的角色,也一定扮演着信息产生和传播的载体,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和青年网民逐步成为现实社会中的主流,网络也会更加对传统信息传播媒体形成冲击。

在传统信息传递中,信息的采写和编审、润色加工使得信息带有或多或少的主观评判甚至是选择性评判。随着网络的深入,“平面化”信息传递模式的特性凸显,对同一个信息的多方位报道用作对比成为可能,而对比的结果似乎对传统信息传递非常不利,当信息在传递原点人为地加入主观选择和判断时,越来越多的信息节点对于信息的原始性、客观性有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来源于信息传递的“平面化”、网络传递的“无差异化”和信息评判的“相对匿名”化,在以上三点特性决定下的网络“平等度”空前提高,对于信息不对等的敏感程度也进一步增强,所以,对于信息的原始、客观就成了各个节点在开展“信息美学”形成流程中的一个重要原点。

直观坦诚的信息美学取向,特别会产生于政府、部门、官方通过媒体对于事件的反馈、数据的统计和形势分析的依据。在青年网民的节点中,更加应该注意对于数据的深入说明和有效利用数据的数学逻辑特性,进行解释和说明,必要时可以采用数据对比、趋势预测依据等进行理性和逻辑上的分析,这样就一定能够很大限度地表明数据的直观和坦诚,从而切合“信息美学”的要求,并能够达到推广的目的。

需求保障,关注平衡。需求保障的“信息美学”取向有以下特点:1、以基本道德和原始道义作为思想考虑的出发原则。在需求保障的取向中,“马斯洛需求理论”对于人生需求所分类的层次被采纳和接受、运用得非常广泛和明显,越低越满足基本层次的需求,更加能够激发众多的关注和越发强烈的动员指令。2、以满足需求作为目的,综合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分析,对于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一定能够得到分析和关注,一定能够得到相应的补充。3、容易激起网民,尤其是青年网民的原始道德感和同情心,现行社会所要求的竞争实际上难以确立真正公平的竞争起点,从一开始就或多或少地预订了竞争起点与结果的不公平,容易激发青年网民对于需求满足的关注,也更加容易引起社会分配层次的差距关注和分配不公正讨论。

需求保证的“信息美学”,是一种“双刃剑”的美学取向,舆论导向从作用的性质上分为热点舆论导向和激发式舆论导向,把握导向的正确性才是网络信息传播的最终目的。一方面能够激发青年网民对于社会的关注和对于周围事物的关心,这对于构成青年网民绝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和相对脱离社会环境的青年来说,正是社会所需要的关注和道德唤起。但另一方面。青年人又有特有的性格特点,热情、积

极、容易被蒙蔽,在需求层次的差异和满足不到位的前提下,容易对社会现象产生一定的疑惑,而青年对社会的认知和分析并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和深度,此时,青年人极易被不同的思想影响,从而产生对社会、制度、环境的消极情绪。在面对需求保障的“信息美学”取向的时候,一定要坚定地从道德和社会准则角度对于需求保证进行固化和肯定,并且有效引导一定的补偿方式,让青年网民能够亲身参与其中,在过程中一定要运用各方面积极的理论。并不断分析和剖析出现的现象与社会关系,为青年网民的个人分析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构架,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青年网民的情绪被无端和无序地挑拨,也才能使需求保障的信息美学发挥积极的作用。

反馈渠道的平滑快捷。过程的透明化和信息反馈的快捷渠道建立是“信息美学”取向的一大重要原则,“信息美学”在此种特性中突出地宣示自我要求,对于社会事务的客观和公正是追求的目标,而在过程中的透明,坚决反对“暗箱”和“不了了之”的理论过程,是“信息美学”一如既往坚持的必要条件。

对于网络事件的发生,信息美学取向要求透明的过程展现,每个网络受众节点对于过程的可控性要求非常高。基于此,要求网络事件透明化和快捷反馈,对于信息的要求,一定需求的是快捷的反馈,一点拖拉和滞留在“信息美学”的取向中,都会被认为是做了“加工”或者是有所不透明的事件出现。

对于青年网民的引导来源于网络节点对于信息的信任,而信任的产生基础就是是否符合“信息美学”的基本要求,从而达到主动引导的目的。对于透明快捷的“信息美学”取向要求,应该在第一时间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快捷地信息动态,将的信息动态地链接成逻辑通顺的整体链条,使得的信息跟随事态的发展而有所动态跟进。在信息中,切忌对信息的质疑和困惑采用解释、说明,甚至是遮掩的词语,尤其不应该针对某一个别的信息特别说明,让信息受众节点感受到信息的发展和事件的过程,坚定地论述信息本身,维持信息固有的发展渠道,才能够有效地和信息受众节点产生互动,网络节点也才能够按照预想的教育结果进行接纳和传播。

“信息美学”的发展和辨析意义

“信息美学”的发展,一定会一如既往地建立在海量信息的快速产生、传递、叠加、讨论之中,更加多角度的叠加和更加透明的传播要求,使得网络事件的应急、处理、引导等工作必须在原有取向的要求下,真正能够成为网上主动传播的“信息美学”认可,信息美学,也势必会朝着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方向发展,对于网民个人所担当的角色,也一定会不断地和社会角色整合,突破网络节点的限制,追求与社会权利相对应的网络空间需求权利。追求节点的个体网络权利保障也终将导致“信息美学”的进一步平泛化、平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