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范文
时间:2023-03-26 09:14: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群众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群文;供给;需求;关系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它把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成五类 。根据这一理论,人们在满足物质和安全的基本需求后,会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新的要求,目前我国正处在这样一个需求发展的阶段。有需求就存在供给,随之就会产生供求关系,而群众文化的供求关系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要解决的重要关系之一,也是能否构建和谐的群众文化供求的关键所在,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群众文化,是指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群众文化需求是指:群众对文学艺术鉴赏的需求、对文学艺术的创作与展示的需求、对文学艺术培训的需求、对文化艺术活动的需求等。
群众文化的供给是指: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所提供群众文化产品和服务、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指导和培养群众业余文艺团体和群众文化骨干、开展文化艺术辅导、推动群众业余文艺创作和群众文化理论研究、收集和群众文化信息的过程。
一、优秀的群众文化具有四大功能
(一)价值观凝聚功能
群众文化是人与人之间的粘合剂,可以把人群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使他们目标明确、相互包容、更易协调。比如“雷锋文化”:雷锋精神就是一种文化,其核心是奉献;正是这种得到社会公认的“雷锋文化”的存在,使得大家认同这样的社会价值观,并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社会发展的目标相结合,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利益关系,从而形成文化对人的价值观及行为的凝聚。
(二)行为导向功能
行为导向功能是指通过权利和义务系统确定个人的地位和角色,为人们提供行为模式,使其较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群众文化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和深刻,群众文化要素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只有坚持正确的文化立场和文化追求,才能靠思想的力量、艺术的魅力打动人心,进而抵制庸俗、媚俗之风,引导人们的行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潜能激励功能
激励是传递动力的过程和手段,是一种精神力量。群众文化所形成的社会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能够起到精神激励的作用,将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出来,把人们的潜在智慧挖掘出来,使人们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让每一个人能够更好地融入实现民族复兴的洪流之中。
(四)言行约束功能
健康的群众文化对那些不利于人健康发展的言论和行为,常常发挥一种“管束”的作用,以提高人在复杂工作与生存环境中的免疫力,提高人们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力,增强公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形象塑造功能
优秀的群众文化可以把娱乐与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用包含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内涵的先进文化,引导人民群众自娱和娱人,用时代的、新颖的、进步的、健康的群众文化再塑公众美好形象。
社会上不同人群有不同文化需求。比如,农民与城市居民不同,白领阶层与蓝领阶层也会有差别。农民的文化供给应符合农民“易于得到、易于欣赏”的需求特点,电视、电影、广播、文艺演出皆可,而市民由于其生活、工作的环境差异导致他们对文化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在量上与农民相比又有不同。国家权威机构的一项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当前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满足度要比市民高出10个百分点。
过去,我们不知道、也不注意细分人群的群文需求,而是清一色地统一供给,是典型的“要你”接受;现在,应当变成文化产品需求的“你要”什么。“要你”与“你要”也就是两个字换个顺序,意思就完全不同。笔者认为,目前的群众文化需求与群众文化供给就存在这样需求与供给不对称的现状。这几年,群众文化需求日益显现出一种多样化的趋势,这是一个好兆头。在这样的情况下,公益性的文化单位主要提供公共性文化产品和服务,适应并确保全社会的基本文化需求和不同群体的针对性需求;经营性的文化产业主要提供差别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通过市场主导,应对不同人群,包括有一定经济能力人群的高层次、多样化消费倾向;这是社会多样化价值取向出现后的一种新情况。
二、如何构建和谐的群众文化供求关系
(一)强化主导,拓宽群文受众
我们首先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全面推进群文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这是群众文化的导向,所以,我们要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提高精神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大力拓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受众面。其次,群众文化工作的最终目标不是普及和提高,而是通过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引导广大群众追求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品位。一段时间以来,群众文化工作不受重视,只是烘托氛围、为时事服务,其所具有的很多功能被忽略。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文化工作的巨大作用逐渐显现出来,并被党委和政府所重视,从“拉郎配”逐步发展为“主力军”。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更要适应时代,与时俱进,重新认识群众文化工作的功能和作用,以科学发展的眼光开展群众文化工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二)细分市场,满足基本需求
群众文化工作要让群众广泛参与其中,就必须细分群文市场,充分认识群众文化所具有的群众性、倾向性、传承性等特征,这是由于群众文化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属性所决定的,我们要站在大众的角度,分析每一组不同的群文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以满足细分市场里消费群的基本需求,使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丰富的文化实践中得到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筛选产品,引导文化需求
客观地讲,一段时间以来,尽管我们对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视,财政投入逐年增加,文化场馆建设快马加鞭,文化产品的产出今非昔比。然而,也必须看到,随着广大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需求层次快速提升;另一方面,一些文化产品内容缺乏新意、形式相对单一,无法更好地满足群众旺盛的文化需求。提高供给能力,要先弄清群众需要什么样的“文化餐”。2016年的春节前后,盐城市多家公共文化场所公布了春节期间要上演的“文化大戏”。听讲座、观展览、赏大戏、看电影、玩游园……一台台精彩节目相继绽放,一场场文化惠民活动丰富了市民的闲暇生活。在这个文化味浓郁的春节,人们有了足够的选择,有了选择才可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需要。对此,我们在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树立品牌,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满意度。
(四)创新服务,激发潜在需求
篇2
关键词:群众文化;培训;文化建设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没有精神和灵魂,就失去了生命力和凝聚力。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一旦渗入文化活动,将会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撑与思想保证。社会主义社会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一旦缺少群众文化作为基础,那么和谐社会就没有根基。加大群众文化培训力度,是当下推进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群众文化,是指群众在工作时间之外以自身为活动主题和对象,采用社会活动的方式,开展群众文化性艺术活动和娱乐活动。群众文化活动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加强和完善文化产业资源的必经之路,是培育文化市场,繁荣文化事业发展的最终归宿。扎实有效地提高和加强群众文化培训,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产业与群众文化有机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而实现“富民”和“惠民”,对于催生群众文化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新的时期下,随着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群众文化培训也越发显得重要。
1 群众文化培训是提高群众艺术修养的重要过程
群众文化的培训过程,是一个互相促进、教学相长的过程。在群众文化培训的过程中,基层文化干部的工作实践经验与群众文化工作,可以称之为文化艺术管理,这是开展艺术研究的基本资料,通过群众文化的培训可以获得很多丰富的经验。无论哪种形式的培训,比如唱歌技巧、器乐知识、舞蹈等,文化培训与传授的过程中,群众能够感受到充满在积极向上的力量,在艺术氛围的熏陶中,能够迅速提升发现美的能力。比如,声乐用特殊的符号承载着一种时代的精神,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能够培养人们高雅的情调,提高智力。幼儿欣赏音乐,能够培养对音乐的兴趣,成年人参与到声乐活动中,能够丰富人生体验,修养身心。这些艺术活动承载着同时,这些文化活动对于个人修养有着严格地要求,能够在培训中激发出群众的独特气质,从而提高艺术修养,陶冶了情操。总之,群众通过群众文化培训,能够清晰、理性地分辨生活中的真善美,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积极地参加到一些有益身心的群众文化活动当中,终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构建出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2 群众文化培训推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讲求的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强群众文化培训就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文明社会的目标,也体现着社会进步、群众文明。加大群众文化培训力度,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群众文化培训工作承载着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缓和社会矛盾的重要责任。群众文化是否有成效,关系着社会的特征体现,更是衡量社会和谐的标准。总之,群众文化培训为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基础和前提,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凝聚力,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稳定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社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 群众文化培训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
群众文化是由道德与文化修养的内在关系决定的,对于群众道德养成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文化活动当中涉及到的面很广泛,包括文学创作、肢体表演、健身、阅读等等,这些群众活动能够将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和内容融合进去,有着寓教于乐的重要功能。公民道德建设离不开模范的引领与带动,需要宣传先进典范人物,这就是普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一个过程,是弘扬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过程。如任长霞、杨业功等一些典型人物,都是来自于群众的长期实践,他们代表着群众的意识,是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方向,具备着时代精神,受到广大群众的尊重和爱戴,以群众文化作为载体对这些人物进行宣传,可以深入人心,更具感染力。从而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突出实践与教育的有力结合,在参与这类群众文化的过程中,会提升公民道德建设。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群众文化能够产生社会功能,而且这种社会功能渗透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建设和群众活动同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因此,加大群众文化的培训,无疑能够推动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建设步伐,对于促进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 群众文化培训能够提升民族团结凝聚力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国家,爱国不仅是我们国家的立国之本,更是体现一个国家民族的综合素质。群众在参与文化活动的培训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方面的教育。群众文化是参与对象较为广泛、有着强大影响力的一种文化活动形式,能够影响群众的行为和习惯,能够唤起人们的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热情,对于维护当前社会稳定是有着积极的现实作用的。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都在全面推进,群众的民族凝聚力格外重要。在群众文化的实践与培训中,能够实现人与之人之间良好的沟通,群众可以聚集在一起,提升感情上的交流,这对于民族团结是有着促进作用的。例如,一些爱国汇演活动,能够有力地提升群众的民族爱国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群众积极向上、勇于奋斗,从而推动整个民族的成长,实现国富民强。
5 群众文化培训促进群众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
群众文化反映的是一种文化活动形态,在这种活动方式的培训中,群众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比如在书画培训过程中,不仅能够欣赏到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还能参与进来,切身体验这种艺术形式,人与人之间在交流与学习中得到提到,同样,其他学科类的群众文化活动也能起到这样的作用。科学是社会文化活动的产物,群众通过文化培训活动提高科学的认知,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知识,从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换句话说,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带动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比如,一些农民在果树种植方面欠缺很多专业文化知识,没办法掌握一些科技种植的知识,但是通过在当地一些文化部门组织的文化培训中,懂得了种植知识,并且运用到实践当中,从而实现了科学种植,科学文化水平也得到了快速的提高。这样的例子很多,所以说群众文化活动的培训工作做的到位,能够有效促进了群众科学文化知识的提高。
6 结论
群众文化活动本身蕴含中丰富、重要的文化内容,是一切文化的根源,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群众文化培训力度不仅可以提高群众的综合文化素养,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文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始终秉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大群众文化培训工作力度,提升群众文化的普及性,使得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得到不断地延续,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胡守勇,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慧珍,试论群众文化辅导的意义和作用[J];大众文艺;2013年08期.
[3]孔红云,休闲时代的群众文化[J];大众文艺;2011年11期.
[4]康灵燕,探究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J];东方企业文化;2012年24期.
[5]郦娃娜,略论群众文化建设的社会功能[J];东方企业文化;2013年02期.
[6]尹晓芳.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
篇3
关键词:合唱;群众文化;影响
合唱是一种以集体来演绎音乐的艺术形式,它需要各个声部的有效配合和充满激情的演唱。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知识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层次。于是,群众合唱作为群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并慢慢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美丽风景,一道悦耳天籁。群众合唱不仅有助于大家的身心健康,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群众文化的现状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对文化建设的发展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以满足人们基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现如今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开始构建基本的文化娱乐设施来不断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凡事都是机遇与挑战并行的,群众文化在不断发展并取得良好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首先我国的经济发展并不均衡,沿海城市要优于内地,城市会高于农村,从而导致文化生活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总的说来,我国很多地区的文化建设基础较为薄弱,也有很多地方的群众文化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实质内容,最终无法满足人们对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合唱的概念和特征
(一)合唱的概念
合唱是一种集体参与的艺术门类,有无伴奏均可,是一种较为普遍,参与人员较多的音乐形式之一。可以较为直接地表达音乐中的思想与情感,激发听众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并陶醉其中。合唱一般分为四种形式,包括童声合唱、女声合唱、男生合唱和混合合唱,无论哪种形式都有它的特点和独到之处。
(二)合唱的特点
合唱对咬字和吐字的力道和呼吸要求较高,并尽量要协调好字与字之间的链接和每个字的音韵。其特点主要包括音域宽广、音色丰富,无论抒情类作品还是古典类作品,合唱成员中的不同音色都能给予最为恰当、完美的演绎。另外,合唱的声音力度变化较大,音响的层次较多,所营造的音乐效果是任何个人无法与之媲美的。合唱讲究的并非个人意识,而是团队合作的精神。其表演的过程追求和谐,希望给人带来一种愉悦的美好享受,从而达到最终的和谐画面。在合唱成员的队伍中,没有单一的个人,只有一个整体。
三、群众合唱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群众合唱增强了人们的协作意识
合唱是一种非常有代表性的集体艺术,无法通过个人独立完成,只有团队中的每个成员团结协作才能演绎出最完美的作品。不仅是发音的协调,速度、情感、节奏都需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现如今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大背景下,每个人的生活环境都有差异,抛却一切外在因素,能够懂得相互尊重,有着强烈的集体意识,才能够使合唱队伍得到有序发展。因此群众合唱队伍的建立,不仅可以作为娱乐身心的有效措施帮助大家改善生活,同时还可增强人们的合作意识。
(二)群众合唱提高了人们的生活美感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对品味和高雅有了更高的领悟和追求。合唱作为一种优雅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强有力地反映了群众文化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的趋势。对参与者而言,不仅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还可以在音乐中陶冶情操,娱乐身心;对于听众而言在享受听觉盛宴的同时无形中也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另外,人们有了彼此可以自由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在尽情展示自我的同时还可以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和能量。因此,合唱艺术的发展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重大标准。
(三)群众合唱提高了人们的音乐水平
群众合唱是有组织有纪律的,并非松散的组织,即便是自发性的合唱团体,也会接受正规的培训和指导。包括音律节奏的强弱、自身音色的把握等几个方面,在感受更多的音乐作品,了解更多基础知识的情况下,自身的音乐素养也会有所提高,与之相比对音乐作品的领悟能力也会与之不同。一般情况下,参与合唱的人员对音乐都是充满热爱的,那么合唱不仅可以满足他们的音乐梦想,还可以洗涤心灵,提升音乐素养,最终达到双赢甚至是多赢的目的。不仅如此,合唱还可以增进友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群众合唱优化了整体的文化水平
一个城市的发展和文化水平可以通过几个方面来反应,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需要个人和政府的多方面努力。从点滴做起,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为共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群众文化作为基层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关注,拥有强大的后盾和支持,才能让群众合唱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现如今国家比较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开发,相关人员要做好各方面的努力,在改善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不断丰富人们的内心世界。每个人都对自己有了更好的追求,社会才会越来越进步。
(五)群众合唱城市文化发展的新标志
现如今广大群众对音乐的热情非常高涨,为了表达自身对精神生活的美好向往与追求,他们用歌声抒发自己的情感。大众的热忱与执着逐步将合唱这种文体活动普及化,成为人民群众一种较为新型的休闲方式。人们通过合唱表达情感、调整心态、释放压力、娱乐身心、陶冶情操,逐步将其演化成城市发展的一个新标志。在合唱的队伍里,每个人的身份背景或许不同,但彼此间却有着一种很强的默契感,如同词曲中演绎的自己的生活与惆怅,他们相互扶持,互相学习。合唱慢慢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市民提升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与渠道。不难发现,越是和谐幸福的城市和地区,其精神文化生活越是丰富多彩。现如今群众文化生活已经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无论是哪一种文化活动,都会给大众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人们越来越关照自己的内心世界。合唱组织的出现不仅极大地繁荣了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社区的文化凝聚力,还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注入了更为强大的动力。目前我国的群众合唱艺术正处于迅猛发展的阶段,为了保持一个良好的态势,各组织和个人都应该各尽其责,各地方职责部门在狠抓经济的同时也不可忽视群众文化的建设工作。给予合唱团体最为根本有效的援助,如专业的指导培训、演出提升的机会等,让群众能在合唱中真正体会到幸福感,同时也能在寓教于乐中不断提高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和审美水平,在丰富大众内心的基础上,无形中也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品味。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群众合唱组织亦然,从本质上说群众合成对整个群众文化的发展有着极为积极健康的影响,故此一定要加大力度,坚持不懈。
参考文献:
[1]郇军德.论合唱对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积极影响[J].音乐时空,2012(12).
[2]黄艳.浅谈群众合唱的发展对城市文化建设的影响[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18).
篇4
1.注重项目分类精细化,促进群众文化落地生根
群众文化是一种广泛的群体文化,关键在于如何落地。企业多年来始终坚持推进群众文化精细化管理,通过三个方面文化建设,来实现群众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强化于本,从而实现群众文化落地生根。
1.1强力推进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群众是安全生产、安全发展力量的重要源泉,加强群众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是建设平安稳定、和谐矿区强有力的支撑。多年来,我们大力开展“安全高于一切,一切为了安全”为宗旨的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宣传思想教育、安全文化建设为员工搭建起了“想安全、会安全、能安全、须安全”的平台,初步构建起了员工保班组、班组保区队、区队保矿井、矿井保企业的完善体系。
1.2全面加强矿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现象,其载体是人民群众,因此社区文化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繁荣社区文化对丰富企业文化内涵、实现企业和谐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近几年,企业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在充分考虑特殊地理位置、人员结构、空间面积等综合因素的基础上,积极研究和探索新时期社区建设的新途径、新措施。文化活动这些年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深深地种在了千千万万矿工的生活中,煤矿工人们是非常喜爱文化活动的,在许多的井口工房,都有文化活动室,出了井,下了班有数不胜数青年矿工在这里唱卡拉OK,打台球,在每一次煤矿集团组织的文化活动中,煤炭矿工们都踊跃地报名,积极参与到其中,对于那些整日辛勤劳作的矿工,能够参加一次文化活动,哪怕让他们当观众也好;能够走上台去唱上一次,让他们当演员也好,只要他们能够真正的自己参与到其中,他们所体会到的那种对于他们生命价值的提升也是外界人所难以感受的到的。
1.3扎实开展学习型文化建设
发展群众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键在于培养高素质的文化人才。建设学习型文化是提升员工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多年来,企业大力倡导学习全员化、学习工作化、学习终身化、学习多样化的理念,不断加强学习型企业建设。一是坚持学习自主化,依托电视、报纸、网站、广播四大媒体为主阵地,企业信息网为学习平台,开展“菜单式”选学、自助式自学,突破了集中培训的时空局限。二是坚持学习交流化。以提高职工文化素质为目的,高标准建设了“职工书屋”。“职工书屋”现有藏书几十万册、“电子图书”10万余册。“职工书屋”以整洁优雅的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每年接待职工借阅10万余人次,成为广大职工获取知识的精神家园。同时,文联自办了文艺期刊《晋煤文艺》,聚焦企业文艺发展,培养职工艺术情操。三是学习专业化。定期开展各个文化艺术专业培训,通过交流促进进步。
2.注重文化活动大众化,满足群众文化多样性需求
活动是群众文化的生命力,是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为此,我们从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职工群众的多样需求出发。牢牢把握煤矿行业以及职工队伍的特点,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使他们真正成为整个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人。
2.1抓阵地建设,形成规模化
以基层群众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文化馆站,是加强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近年来,企业加大文体设施投入,先后投资对各大矿区的游泳馆、俱乐部进行了改造,各矿区建成了高标准橡胶运动场,职工文体活动中心,免费为广大职工开放。并在各住宅小区配备多处宽松的休闲、娱乐、活动公共场所,为居民学习、休闲、娱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2抓文体活动,形成常态化
要使文化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一定要把功夫下在经常性工作上,因此我们在开展文体活动上,形成了常态化。一是在节日活动方面,抓大型集中,放在扩大规模和提高水平上。每逢元旦春节、五一、国庆重大节日都要开展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做到了节节有活动,年年有创新。如每年的春节都会开展职工文艺汇演、故事会、灯展三大活动,五月举办“劳模宣传月”活动,六月举办“安全生产宣传月”活动,活动围绕矿山平安、和谐为主题,以戏剧、歌舞晚会、音乐会等多种不同的节目形式,来满足节日期间职工家属不同的文化需求,展示矿山热烈喜庆、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营造和谐安定的企业氛围。二是在日常活动方面,注重将活动中心下移,做到活动不断线。我们广泛面向基层开展活动,做到了直接和职工群众面对面。仅去年,我们就组织文艺文艺小分队深入整合矿井、基层区队演出58次,观看职工达九千余人,使广大职工感受到了企业对基层职工的深切关怀。
3.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启示
3.1群众文化建设要“接地气”才能“聚人气”
群众文化是为了丰富群众生活而存在,“接地气”的文化是最贴近群众的,是最能迸发活力的。只有“接地气”的文化才能更聚“人气”,才会受到百姓欢迎,才能为社会带去正能量。
3.2群众文化建设要“勇创新”才能“葆常新”
在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的今天,创新突破对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十分重要。在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中,只有创新机制、创新特色、创新品牌,才能实现群众文化永葆常新。
3.3群众文化建设要“善联动”才能“强推动”
群众文化建设如果只靠政工部门来推动,那就只能飘在空中难以落地,只有虚实结合、党政联手、形成合力,群众文化建设才能顺利开展。
篇5
关键词:群众文化;推进建设;意义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223-01
前言:群众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同时它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容。群众文化具有自我参与、自我娱乐以及自我开发的特点。群众文化的功能在审美、交流以及传承等上都有所体现,群众文化的形成对提高人们的生活素质,陶冶人们的情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群众文化的主体人员也是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地位高低、不分性格差异的。而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如何在新形势下推进群众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内容之一。
一、群众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具有的重要意义
(一)群众文化的概念解析
从本质上来说群众文化就是一种社会的文化现象,群众文化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其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上,而其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仅有众多的文化艺术活动,除此之外还有丰富有趣的文化游戏等等。一直以来,群众文化就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群众文化是我国社会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
群众文化是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逐渐沉淀出来的最本色的文化,它体现了我国群众基础的深厚与否,同时也是我国在进行文化建设中的基础。群众文化是群众智慧传播与整合的有效结合。群众文化的推进必须依赖于社会的主体,即群众,同时群众文化的建设和推进,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
这有利于在群众中弘扬和谐社会的精神,并促进我国各方面文化精神的传播。
此外,道德建设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群众文化的形成能够很好的体现我国的社会道德底蕴。所谓“文以载道、寓得于情”就是群众文化中蕴含的道德智慧,群众文化的群众性以及娱乐性是建设群众思想道德最新的载体。不仅如此,群众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还具有精品性、陶冶情操性和塑高尚品格性,因此群众文化建设是大众文化的深化。
(三)群众文化的形成是满足人们精神追求的重要体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素质也有所提升,群众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又承载了普及知识的功能。在这一点上,群众文化的形成强化了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以及锻造生活的能力。同时在不断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中还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成为满足人们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促进了人们对知识和文化的吸收。
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和多样有趣的文化游戏,大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精神追求,同时也使得群众文化具有了广泛性、灵活性和实用性,群众文化的开展,使得人们在脱离了工作、学习之后能够很好的把精神放松,因此,这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来说也是极好的。轻松活跃的气氛使人们的心情更加愉悦,正是由于群众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使得在新时期形势下,人们必须寻找新的方式来推进群众文化的建设,使得群众文化也能够与时俱进。
二、新时期形势下推进群众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
(一)对我国文化基础设施加强建设
文化设施往往代表着一个地区或城市或乡村的形象和品位,作为当地的党委政府或文化部门,应该加强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安排地区内的项目和资金,有效的加强公共财政对群众文化建设的投入,给人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打下良好的设施基础。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偏远的山区和乡村来说,当地的自然环境大大的限制了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政府加大投资的力度,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添砖加瓦。
(二)加强群众文化文艺骨干人才的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文化的表现形式已经十分丰富,传统的仅限于节庆文化或单项活动的群众文化表现形式已经相当落后,现在的群众文化正向着日益深广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群众文化的开展在范围、内涵、以及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创新。因此,要在群众中挖掘具有一定活动能力和擅长文艺的骨干分子,对他们进行特别的培养,然后在他们的带领下,开展各式各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加强群众文化的建设。
(三)推进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场所的建设
一直以来,群众文化开展的基础都是必须有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追求,越来越多的地区加强了群众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一般只有人们拥有了确切的活动地点,才会坚持不懈的进行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四)制定必要的群众文化管理办法,提高服务的质量
篇6
1.基于审美角度的群众基础
人们将照片作为回忆过去和寄托情感的一种工具,照片能定格过去的某个时刻和场景,以此表达拍摄者的情感。所有人都有权利摄影,摄影艺术这种贴近群众的特征促使广大群众愿意选择摄影技术记录过去,表达思想情感。由此可见,基于审美角度,摄影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基于审美对象的群众基础
摄影艺术的创作对象通常来源于群众的日常生活,所以,广大群众可以生活中的琐碎小事、生活场景以及随时可能出现的情感流露等为摄影对象,把最贴切、最朴素的日常生活呈现在照片上,这无疑消除了摄影艺术和广大群众间的障碍,使欣赏者能从心灵层面欣赏照片。借助照片记录生活,不仅形象生动,表达事实也更加直观和方便,便于欣赏者了解。由此可见,基于审美对象,摄影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3.基于摄影工具的群众基础
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为摄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加之手机产品的不断更新,摄影像素从几十万到几百万再到现今的上千万,手机摄影的像素基本上能满足群众对摄影艺术的要求,而且手机携带方便,体型小巧,质量轻,只要人们有需要就可以随时进行拍摄。
二、摄影艺术对群众文化的推动作用
1.进一步展现民族文化
利用摄影艺术能将这些文化以图片和影像的形式记录下来,记录的不仅仅是这些事物的表象,更是这些事物蕴藏的民族文化。仅凭语言文字无法做到这一点,不仅是因为语言文字不够直观,还因为在记录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漏洞。为此,必须借助摄影艺术对其作进一步诠释和完善,给人们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灵冲击,充分激发人们的想象空间。也就是说,摄影艺术能将民族文化更深刻、更全面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2.强化群众生活艺术感
摄影艺术展现特定的情感,不仅具备非常真实的艺术性,还较为朴素,充分体现了“艺术来源于实际生活”这一理念,强化了群众实际生活的艺术感。也就是说,摄影艺术提升了群众文化的层次,也提升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
3.拓展群众审美角度
在摄影艺术中,照片属于载体,欣赏者有权利基于自身的理解和认知对照片展开评论。摄影艺术不要求人们用统一的审美标准和规定评价照片,无形之中就拓展了人们的审美角度,同时也让摄影艺术自身更加普及化、群众化和通俗化。一张照片不仅能为群众诉说故事,还能通过照片突显的境界对群众心灵进行有效净化。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那么照片就是个体面向世界的大门。也就是说,摄影艺术拓展了群众的审美角度,使摄影与群众的关系更加紧密。
4.还原客观与真实历史
作为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的文化财富是十分丰富的。鉴于过去没有摄影的条件,所以不能详尽、有效地记载民族历史的有关内容,这对我国文化遗产而言是较大的损失。但随着摄影技术诞生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这种情况就得到了巨大改变。影像和图片能更全面、具体地记录民族历史和文化,作为历史存在的证据逐渐传承下去。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文字,这些影像与图片更能将真实和客观的历史还原在群众眼前,还能为群众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同时,借助摄影技术保存和备份历史资料是很便捷的,通常不会造成文化流失或资料丢失。也就是说,摄影艺术使得群众文化更加全面、具体和丰富。
5.传承民族民间文化
新闻摄影借助自身独特的摄影技术,全面、真实地记录了国内城市化发展以及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民间文化,并在其中融入思考元素。这样一来,广大读者通过新闻影像资料就能品味出其中蕴藏的民间文化精神与内涵,并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这就十分有效地传承了民族民间文化。结合当前形势,民族民间文化热是热点问题,这无疑为摄影艺术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素材,尤其是关于我国少数民族或偏远地区的民间文化。这样便将很多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提升到了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高度。也就是说,摄影技术使得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更加广泛和全面。
三、结语
篇7
第二,打造群众文化品牌。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对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的作用,重视群众文化的品牌建设,对于推动群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打造群众文化品牌,需要把握正确方向,使之有章可循,避免杂乱无章,这往往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引导群众往正确的思想方向行走。因此,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时,要考虑全盘、安排详细、科学实施,还要力求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健康。此外,重视群众文化的品牌建设,需要注重群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群众文化离不开民间文艺,利用民间文艺开展活动,最易为群众所接受和喜爱。各种各样的文艺形式,经过时间的洗涤而沉淀下来,虽然朴实无华,却有旺盛的生命力,如剪纸、舞狮、雕塑等。随着时代的开放,书法、美术、曲艺、歌唱等活动逐渐渗透到各个层面,同时也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
第三,注重群众文化传承。由于政府投入不够,文化机构不健全、群众参与度不高等情况,导致群众文化的传承出现了问题。因此,要想管理好群众文化,需要注重群众文化的传承;而注重群众文化的传承,需要政府、民间机构的共同努力。首先,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逐步完善文化设施建设,提供开展群众文化的平台;其次,按照相关文化部门要求,重建和充实文化工作机构和专职专业技术人员,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再次,不断充实和培养年轻的文化骨干,提高文化机构专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文化水准;最后,大量挖掘培养群众文化人才,充分鼓励他们带头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总之,要想很好地传承群众文化,需要充分做好引导保护工作,发挥组织引领、带动作用,逐步形成健全的群众文化体系和机制。
第四,做好群众文化档案。每次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可以把从开始组织到完全结束的整个过程的文字、图片等保存、归档,这样,需要翻阅或利用某项活动的相关资料时,就方便快速多了,再也不用从厚厚的一摞纸中一张张地翻找。此外,运用数字化去管理档案也有很多好处。首先,有利于节约成本,传统的归档流程要运用到纸张、文件夹之类的工具,自然就产生了成本费用,数字化管理不仅节省了纸张,而且不占贮藏空间,极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等各项资源;其次,可以提高效率和管理水平,按照传统的方法,了解群众文化活动的历史情况,必须到档案室慢慢查阅才行,整个查询过程可谓费时费力。若是通过数字化管理群众文化活动档案,不但更加标准化、规范化,而且能提高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再次,可以提高群众文化活动档案保存的安全性,将所有资料数字化,永久保存在计算机里,即使纸质文件损坏,也不会影响到相关档案的查询。
篇8
随着当代中国群众文化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的逐步发展,群众文化已经具备新的文化内涵。一是群众文化的组织、创作、辅导、研究都扩大了文化视野,不仅考虑对象的需要,也考虑其他社会文化形态的状况,增加了与礼会文化的互补意识;正是在这种“互补”中,通过其社会美肓职能,比较温和的去调整、融合其他社会文化形态,共同营造有利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生态环境。这使群众文化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文化意义――社会文化中的美育文化整合。文化整合,是指存多元化社会文化中,由经济、政治所决定的该社会的主文化,不断融合各种、文化形态,从而营造种“有主导”的多元文化生态环境。
主流文化在当代显示出的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是主流意识形态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生态的形成而创造的必要条件,因而,它对于大众文化(市场文化)和世俗文化的不合理要求常常采取了退让的态度。但大众文化的无节制膨胀,义势必对主流文化产生冲击。所以,主流文化在既能体现多元化文化态度,又能压制亚文化的不合理甚至“反主流”要求的情况下,需要寻求种比较温和(对稳定性的强调)的途径,来达成以上愿望。在这种情况下,群众文化冉次成了主流文化的当然之选,群众文化独特的文化传递性。从群众代文化格局来看,它处于中间位置,即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问。主流文化的传播需要通过种合适的渠道,把其价值观念和内涵直接传递给人民群众。由于具备主文化性质和与人民群众的“亲和性”,正好使群众文化成为了主流文化意识与人民群众互动的中介。在这种状态下,群众文化是背靠主流文化和专业文化,面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一方面,主流文化需要利用群众文化的“文化亲和性”,一方面,人民群众离不开群众文化的“主体价值实现”架道。这使得群众文化的文化传递性有了无法取代的独特性。这一特殊地位使其文化传递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即:实现了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群众文化强烈的文化传承性。群众文化是一种真止面向广大群众的文化。它在活动内容上对民间,民俗文化的允分利用,使它包容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形式和精神。群众文化所涵盖的群众艺术与民间、民俗文化所涵盖的核心形态――民问文艺,在形态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如民问文艺的自在性、原生态属性,反映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就呈现出精华与糟粕并存的现象。所以在传承我国优秀的民问文艺过程中,形态成熟、主体自觉的群众文化,就成为既能让民问文艺保持民问文化特性又能让民众文艺歌得主体价值观念支撑的必然选择。群众文化对民‘间文艺的传承,让民’间文艺如:中幽龙舟、狮灿、风华、灯谜、雕刻、剪纸、泥塑、蜡染、刺绣、皮影、水偶、陶艺、秧歌间杂技、山歌、小调、薅秧歌等等脱离瑕疵、形态结构进步完善、歌得现代意识。这种传承是自觉的、更加成熟的传承。因此,群众文化是传承中国优秀民间文化,延续传统文化精神,增强广大群众的民族认同感的生动和富于人性的社会文化。
篇9
本文作者:刘俊华工作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文化馆
转换视角,从公众的文化需求出发,注重农村市场文化馆、文化站组织文化讲座,应该转换视角,从公众的文化需求出发,策划文化讲座的具体内容,唯有贴近公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文化讲座才会受到普遍的欢迎,举办的文化讲座才会拥有热情的听众。尊重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应通过“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途径,激励广大农民积极投身于农村文化建设,推动农村文化积极健康发展。引导广大农民创作积极健康、清新质朴、乡土气息浓郁、贴近农民生活、具有独特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文艺作品,传播优秀文化,引领文明乡风。开办农民主办、农民主讲的“农民讲坛”,用群众自己的语言讲身边事、谈身边理、传致富经,使群众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为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搭建表演舞台,使他们由台下走到台上,由观众变为演员,以身边人、身边事为题材,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这些方式生动活泼、表现力强,既是对广大农民群众明是非、知荣辱的积极引导,也是群众自我启发、相互学习的有效平台。
加强群众文化团队建设是增强群众文化讲座受众参与性的基础,只有群众文化团队搞好了,群众才有可能参与其中,实现预期的设想。一些一线城市在群众文化团队建设方面作出了不少尝试,其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如南京市鼓楼区文化馆就一直大力推进示范团队建设,并出台《鼓楼区社区文化团队管理办法》,分级划管,将文艺团队分为品牌团队、特色团队、备案团队。品牌团队是区里的核心团队,在民政局登记,非企业法人单位,由民政局对它进行行政管理,文化馆进行业务管理,它有发票,可以有偿。团队成员不能串团。文化馆以奖代拨,奖励文化指导员。特色团队是街道的核心团队,区级的成长团队。做法是在街道文化站进行登记,使其成为社区文化服务的主力军。备案团队,美誉度和知名度远不及品牌团队和特色团队,但具有一定的成长性,需要文化站和文化馆继续加以关注和支持。为此,南京市鼓楼区文化馆每年8—10万元的投入,支持品牌团队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鼓楼区如果有演出任务,这些品牌艺术团队和特色团队就马上到位,根据区里的演出要求无偿参与演出。这些群众性的文艺团队,成为当地群众文化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主力,体现了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他们既是群众文化的参与者、享受者,也是群众文化的创造者。
杭州市文化部门近几年也推出类似的做法,将群众文艺团队实行一、二、三等级评定,在经费上每年按等级进行奖励,在业务上文化馆进行辅导。杭州市余杭区除了为该区群众文艺团队评定等级、资金奖励外,提供文艺业务指导。区文化部门推出的“相约周末”文艺演出活动,为这些群众文艺团队搭建展示平台,由文化馆提供音响、灯光设备,为展示的文艺团队做好舞台保障,文化馆专业干部对团队节目进行辅导,前些年凡是愿意上“相约周末”文艺演出舞台上的文艺团队,原则上都可以上台一展风采,文艺团队的积极性和展示的热情很高。通过演出,进一步提升群众文艺团队的水平,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如今,余杭区的一级文艺团队能够为观众提供一台文艺节目,想想也真不简单。五、经费是支撑、政策是保障,抓好基层文化站,确保群众文化论坛的群众参与开展群众文化论坛活动需要经费的支持,拥有完备的经费是开展群众文化论坛活动的关键影响因素。没有经费是无法开展群众文化论坛活动的,同样,政策因素也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拥有国家政策的支持,群众文化论坛活动就有了发展的重要平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经费问题,是多年来困扰和障碍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持续健康发展的难题。近年来,我们尝试了以企业冠名的方式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收到较好效果.我们坚持家乡人宣传家乡企业的理念,统一制作了分赛区才艺大赛的背景布,利用舞台周围的彩旗、标语、图片对企业进行了宣传,为企业的发展鼓了劲、助了威、造了势,政企“双赢”效果已经显现。这一活动在群众参与面上、在形成丰满特色品牌上实现了新的突破。总之,吸引百姓参与群众文化讲坛的方法很多,在此,笔者只是列举了以上五点建议,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以促进群众文化讲坛活动顺利的开展,从而促进我国群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篇10
【关键词】群众文化;公共文化服务;给力
江门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有自己独特的经济和人文文化背景。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市偏重于经济建设,以致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群众文化事业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
之所以要“给力”,它一方面代表着社会文明进步产生的紧迫感,是大势所趋、时代的感召。另一方面它又反映出文艺工作者建设大文化的决心、责任感。同时,它也承载着全市人民对文化繁荣的共同愿望。
一、“给力”文化馆(站)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文化馆(站)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它担负着组织、辅导、培训、艺术创作的多种职能,它在城乡文化建设中扮演着对文化知识的普及、宣扬传播党和国家政策、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城市文化素质的多种角色。
1、“给力”群众文化建设
江门市直辖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三区,代管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四个县级市,全市共有62个镇,19个街道办事处。基层设置有文化站及文化室。前几年,因为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区域差异,经济上表现出很大的不平衡。还有很多馆(站)设置简陋、工作环境陈旧、活动场地少、功能设施不;简陋的设施很难满足群众的需求。
没有阵地、没有文化设施就搞不好群众文化。近年来,地方政府对群众文化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财政管理上加大投入力度。 2011年,我市有5个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有10个文化站被评为省特级文化站,有6个被评为省一级文化站。
2、“给力”公共服务体系和人才建设
江门市基层文化站及街道办事处均设有文化室。在文化服务用人方面应该重视职能专业化,现在普遍存在着工作人员不专用或一身兼多职,行政事务繁多。总之搞群众文化工作面对的是一个“难”字。
要想建设好文化站(室),必须加强公共服务体系自身的建设,尤其是要给力人才队伍的建设。近年来,我市基层文化站引进了一批高素质,热爱基层工作的专业人员。各文化站在各级文化馆的指导下,逐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这些工作的落实,对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自身建设加了一把力。
3、“给力”公共文化服务免费开放
文化馆(站)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着两条腿走路的财政方式,一方面依靠财政拨款解决职工的工资收入,另一方面通过自筹资金来解决各项职工福利问题。
从2011年起,江门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重新为文化馆定位。将文化馆(站)列为一类公益性事业单位,实行财政全额拨款,解决了文化馆的后顾之忧,为落实文化馆免费开放提供了资金和制度的保障。为城乡文化建设、传播党和国家政策、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城市文化素质做出了实实在在的举措。
二、“给力”群众文艺辅导培训
做好群众文化的普及、抓好文化艺术的培训工作,它既是文化馆(站)工作职能的重要任务,又是我市文化大发展的长远决策。
1、培训辅导给力基层文艺干部
为了更好地带领好业余群众的文艺团体。要有计划地定期组织各基层文艺干部参加学习培训,提高、发展一批具有专业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文艺干部。
我市2011年举办了系列培训活动,其中包括美术、书法、小戏 小品创作培训、音乐舞蹈创作培训;合唱指挥培训等。这些培训活动为全市业余文艺队伍的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业余文艺创作人才的培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培训辅导给力基层文艺团体
近年来,我馆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辅导业余团队的活动,如派专人组建江门市女子中乐团,并长期坚持训练,“给力”打造了一支具有侨乡地方特色的女子中乐队;江门市舞蹈、美术、音乐、交谊舞等培训机构邀请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辅导。文化馆给予重点扶持,并派出专业老师指导、关心那些个体办学的机构。尽可能提供免费的训练场所,把培训点当作自己的教学基地来抓。每年都吸引着大批艺术爱好者,为市培养上万个新学员,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应。
3、培训辅导给力表彰先进培训机构的集体和个人
近年来,社会艺术培训机构蓬勃发展,成为文化培训的重要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我馆开始对师资配备合格、教学质量过硬的社会力量培训机构开展“江门市艺术教育培训示范单位”的挂牌管理工作,借此充分肯定它们为侨乡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弘扬侨乡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为侨乡文化的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给力”创新群众文化服务方式
让基层群众享受到均等、优质的文化服务是群众文化服务方式改变和创新的根本所在,我们在创新群众文化服务方式上也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送戏下乡、活跃社区文化生活为群众送温暖
我市坚持组织业余文艺志愿者落乡开展“百场文艺义演”活动。组织各类专业文化工作者下乡举办文艺演出、学术交流等活动,让文化艺术走入基层,从我馆近三年送戏进社区、下村镇的统计情况看,各类业余艺术团体每年送戏下乡上演节目[平均达七百多个次,参演人员近七千人次,观众约三十多万人次,表演近80场。这些业余团队成了名副其实“百镇千村行”的文艺小分队,它们克服种种困难自行解决经费,时刻不忘将快乐和温暖带给群众。文化“走出去”既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知识的需要,又能让群众感受到社会文化文明的进步。今年我市计划组织业余文艺志愿者落乡开展“百场文艺义演”活动。组织各类专业文化工作者下乡举办学术交流,让平常百姓不出家门可以欣赏到高水平的艺术。文化“走出去”既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知识的需要,又能让群众感受到社会文明的优越性。
2、广场文化多姿多彩为群众带来欢乐
江门市的广场文化活动已成为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我市的东湖广场2005年已获“全国特色文化广场”称号并被评为广东省“十佳文化广场”,它集开放性、广泛性、规模性、艺术性、互动性、多样性、参与性于一身的特色,每每吸引成千上万的群众,可谓是广大群众的一场盛会。东湖舞台是更为常规的表演场所,全年全市约40个单位、团体在这里演出并得到锻炼。每年约70多场文艺演出。参演人数约5000人,观众约20万人次。
江门这个城市毗邻港澳,并深受其经济、文化的影响,尤其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一直走在时代的前面。侨乡的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得较快,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他们不满足于文化生活的现状,侨乡人民对大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因而,提高江门的群众文化生活水平、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克服服务体制的弊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素质、加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是江门从政府到基层文化馆(站)及文艺工作者共同努力的大方向、大任务。因而,繁荣江门文化事业必须“给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