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务范文
时间:2023-03-23 20:30: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险业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
保险业务是邮政业务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转存款政策调整后,保险业务在调整邮政金融结构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保险业务发展上,局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多次在全体管理人员会议上,站在全局的高度谈保险,指出保险业务是全局业务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使广大干部职工正确认识到保险业务与储蓄业务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为发展的关系,消除了部分职工认为发展保险业务会影响其它业务发展的模糊认识,坚定了广大职工与专柜人员发展保险业务的信心。
二、专职营销是手段
尽快实现全员营销向专职营销的转变,是促进保险业务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按照国家局《关于20****年加快发展保险业务的指导意见》,我局把专职营销队伍建设放在业务发展的首位,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招聘广告,广招社会能人,加盟保险队伍,局内成立了由人事、经营部等部门组成的考评小组,对报名考试人员进行素质考评,经过面试和笔试,最后有20名人员入选,从中又优中选优,选出一位团队经理,负责对整个团队的协调管理,通过组建营销专柜,促进了保险业务发展。××支局第二季度保费一直为零,从第三季度开始,××支局设立了保险专柜,在县局的帮助下,截止10月底完成业务收入××××元,占计划的××%,一举摆脱了落后局面,这充分体现了设立专职营销的必要性。
三、强化宣传是保障
为让广大客户更好地了解保险,认识保险,我局对保险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一是在每个网点的显著位置摆放宣传资料和保险奖品,吸引用户主动咨询。二是制作宣传展报放到营业室前,详细介绍各险种的特点。三是利用投递员将宣传单散发到各个乡镇和住宅小区,通过加大业务宣传,提高了邮政保险的知名度,真正使“买保险到邮政”的观念深入人心。
四、创新管理见成效
为加强专柜建设,促进专职营销,我局保险公司在对专柜人员的管理上进行了创新,首先,由以前的每月下达任务计划,改为每月下达个人收入计划,我不说你每月要完成多少保费任务,我只强调你每月要挣到多少钱,让专柜人员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激发了专柜人员发展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了由“要”到“我要干”的转变。其次,每周公布专柜人员的收入情况,从个人收益角度来激发专柜人员的积极性。第三,每月都要有一至二名业绩较差的柜员到业绩较好的专柜去学习,促进自己业绩的提高。目前,发展较好的专柜营销员每月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通过专柜人员的营销,也极大地调动了邮储柜员的积极性,他们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多说一句话活动,特别是对于定期储户,积极建议他们买成保险,在增加自己收入的同时,也带动了保险业务的发展。
五、自我加压求发展
篇2
(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财产保险业务在我国起步较晚,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又一直被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所垄断,这种垄断局面直到198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保险公司成立之后才打破。保险行业经过长期的发展,陆续成立许多保险公司,其中较为出名的就是中国太保公司和中国平安保险公司。随着保险公司的逐渐增多,保险市场的格局也逐渐从完全垄断型模式转向寡头垄断性模式,因此,保险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二)中小财产保险公司竞争压力大
我国的保险市场在初期形成过程中就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以人保为首的保险公司在市场竞争中拥有异常明显的优势,太保和平安也同样如此,这三家保险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远远超过了其他财产保险公司。通过相关的调查,衡量比较下来,大型保险公司虽然在竞争优势上朝着逐渐下降的趋势发展,但是其拥有的优势仍然十分明显,这种明显的竞争优势将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种现状是由于大型保险公司起步较早,发展历史比较久,长期的发展也逐渐提高了其知名度,对社会各界的影响都比较大,加上他们所拥有的产品在种类上十分齐全,同时,不管是销售人员还是服务人员数量都非常之多,并且网点布局十分广泛,接近客户的住所,为客户带来很多的便利条件。另外,大型的保险公司所包含的业务领域更为广泛,能够为客户提供较为全面的保险业务,客户可以在同一家保险公司购买各种不同需求的保险产品,不需要再跑到其他家保险公司进行咨询。加上大型保险公司这些优势所花费的成本也比较低廉,是刚进入保险市场的一些中小型保险公司难以模仿复制的。因此,对中小型保险公司来说,不仅难以开拓市场,而且需要承受较高的营运成本,导致他们面临较大市场竞争压力。
二、财产保险公司财产保险业务的经营策略
(一)密切关注国家宏观经济环境,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展财产保险业务
从本质上来说,财产保险业务不仅是一项保险业务,而且更是一项投资理财业务。大部分的客户在购买财产保险时,主要是想利用闲置的金钱去获得更多额外的投资收益。归根究底,保险公司开展财产保险业务其实就是从客户手中筹集一部分资金,用来投资到相关国家项目中,等到项目结束收回投资本金和收益时,支付给客户更高的投资收益,相当于一项成本较高的负债。保险公司通过这种途径能够增加自身的盈利能力,同时又能提高公司的实力。然而,保险公司的投资与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资本市场的成熟情况息息相关,因此,保险公司应该时刻关注我国的宏观经济状况,抓住好机遇进行投资,提高自身的投资收益。
(二)合理选择市场发展策略,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模式
根据经济不同的发达程度选择不同的保险发展模式,对于财产保险来说,至关重要的是选取好适合的发展策略,对于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的不同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模式。比如,在经济相对来说发达的地区,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也比较高,人们拥有的闲置金钱也随着增多,因此,这些地区的居民对财产投资的需求也较强,所以,保险公司在该地区应该积极加大对理财型产品销售的力度。另外,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保险公司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人均收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当地居民经济能力接受范围内的保险产品,满足客户的相关需求,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根据公司的战略,选择合适的财产保险产品
在我国目前的保险市场上,财产型保险主要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固定利率型,二是浮动利率型,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保险产品也存在不同的差别。固定利率型产品是指同时兼具高风险和高收益的产品,很大程度上与市场经济的好坏直接挂钩,当处于良好的资本市场时,在收益确定的情况下,能够获取超额的利润;一旦资本市场较差,而利息承诺是固定的,导致保险公司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而浮动利率型产品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靠收取管理费,客户自行承担相应的风险和收益,保险公司仅是收取稳定的管理费用,对于市场的变动所带来的随机风险是不需要保险公司来承担的。
三、结语
篇3
(一)“银保新规”出台前存在的问题
1.各方对银保缺乏正确的认识目前银行保险的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分销协议模式、战略联盟模式、合资新设模式以及金融服务集团模式。基于对我国的政策、经济、文化、发展战略和监管等因素的多方面考虑,在我国的银保新规颁布之前,我国主要采用以分销协议模式为主,其它模式辅助的形式。此种销售方式,隐藏了银保业务,使其没有成为银行业务的一部分,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也只是销售渠道。并且,银行的销售人员对银保产品的了解不专业,销售也不存在激励机制。我国的银保合作没有发挥其巨大优势和潜力,没有形成利益共赢,制约其发展。2.产品单一,缺乏创新我国目前在银保市场上的产品种类繁多,但是区别甚小,同质化突出,在产品设计上也缺乏创新。分红险作为我国的主要银保产品,没有自己的特点,收益不高,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不够,并且与银行的理财产品有一定重合,与银行利益存在冲突。至于其创新,也只是将原有银保产品做简单修改,无实质改变,也没有根据客户的需要设计出个性银保产品,所以没有达到增加银保产品竞争力的目的。此外,开发设计的创新也需要高额成本。上述原因导致创新力度缺乏,银保产品又陷入同质化。3.业务操作上存在误导我国银行保险销售模式主要采取的是驻点销售模式。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极易被销售人员误导,在产生纠纷后,消费者维权很难成功。而有的银行为赚取中间业务手续费,会向储户推荐可能并不适合该储户的产品。不仅如此,一些保险业务人员素质不高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业内人士指出,业务员单方面承诺保证本金同时夸大收益,而在风险方面却提示不够,尤其是退保风险。误导销售长期存在,制约着银保业务的发展,这也是我国出台“银保新规”的原因之一。4.监管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各种法律法规是银保业发展的依托。只有在监管部门做出明确规定之后,银保业务才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国出台的政策文件明显不完善:部门规章的权威性与约束力较低,无制度体系,比较零散,最重要的是无比较权威的法律来规范和引导银保业务。“银保新规”前的驻点销售主要在银行网点,由保险人销售,但其履行销售义务,却并不承担相应责任,使得责任义务模糊不清。
(二)“银保新规”出台后存在的问题
为了整治销售误导,重塑行业形象,2010年11月8日,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2011年3月7日,银监会和保监会《商业银行保险业务监管指引》;2014年1月8日,银监会和保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保险业务销售行为的通知》(保监发〔2014〕3号)。这些银保新规条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银保业务的发展。2010年的文件中取消了驻点销售,分清权责,强化责任追究,避免了消费者利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2014年出台的《通知》继续坚持取消驻点销售的政策,并且强化了对低收入人群和老年人的保护,还对银行保险产品的销售全过程都进行了详细的规范。然而,这些规定也为银保产品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政策出台降低了银保产品的销售增量。在2010年底,我国颁布新规,致使我国银保业走入低谷。新规的出现,使得保险人不能在进入银行营业点销售保险产品,而由银行工作人员代为销售。但银行工作人员在保险方面专业知识匮乏并且又无激励机制,这样使得他们在销售该产品时积极性很低,销售成果不佳。就此,新规的颁布就负面影响了我国银保业。我国新颁布的政策条款,有利于在长期规范银保渠道,保持银保市场秩序的稳定、积极推动银保业务的创新,但它的消极作用在短期对银行保险的影响仍在持续。
二、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发展转型的必要性
篇4
关键词:团体保险;政策环境;销售方式;组合策略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团体保险已成为现代员工福利计划的最重要的保障方式之一。团体保险以团体为投保人,用同一张保单承保多个成员的风险,具有投保成本低、管理简便,能够部分消除逆向选择等特点,从而在成本上具有规模经济效益,因此在高速发展的我国极具前景。
1我国团险业务的历史演进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恢复商业保险业务以来,我国商业保险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国恢复商业保险业务至上世纪90年代初,保险产品主要以简易人身保险为主,产品结构比较单一。而产品的销售只能通过单位推销人身保险,保费低保额小。从市场需求角度考虑,改革开放初期居民收入少且社会保障较充分,对保险产品的需求少而缺乏弹性。这一时期的团体保险多表现为团体,仅指团体投保,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团体保险。
第二阶段:上世纪90年代前期,由于中国经济持续多年的飞速发展,保险业也呈现井喷之势。从保险的需求方分析,此阶段居民虽已有一定积蓄,但鉴于社保和国企改革尚未启动,对社保和养老方面的保险需求仍然不足。再加上专职人的引入使个保基本转为人销售为主,团险业务受到明显挤压。而保险公司为了迎合“双高”时的市场而推出的各类储蓄型产品和团体年金产品,因随后的连续降息而蒙受巨大的利差损。在此阶段,虽然团体保险的保费收入有了一定增长,但从其在行业的地位来看,处于下降阶段。
第三阶段: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团体保险的需求激增,原因如下:一从企业角度,原来由国营企业承担的养老和医疗等福利制度取消,福利制度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团体保险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二从国家角度,中国特殊的人口结构,造成了“未富先老”的局面,巨大的社会保障压力使政府大力推进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其中企业年金正是重要支柱之一;三从消费者角度,由于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医疗、养老体系都不健全。出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消费者自我保障的欲望强烈,大大激发了对此方面的保险需求。国内的保险主体也不断增加,各种新型团体保险产品不断涌现,寿险业进入产品转型期。企事业单位对团体保险的认识日益加深,中国的团体保险业务开始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2我国团体保险业务发展的外部政策环境
(1)国家政策鼓励发展商业保险。2006年《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出,统筹发展城乡商业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该文件的出台体现了政府加快保险业改革发展的力度,鼓励商业保险发展的决心,同时给团体保险业务的发展带来了利好信息。
(2)团体养老保险税收政策不到位。根据《通则》及财政部2003年下发的《关于企业为职工购买保险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财企(2003)61号)规定,补充医疗保险可以享受4%的税收优惠政策。但若严格按定义归类,以重大疾病为保险责任的险种是不属于享受补充医疗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另外团体补充养老保险与信托型的企业年金从大的范围来讲,同属于补充养老保险。但《通则》下发后各省并没有出台给予补充养老保险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从现有税收政策看,团体养老保险无论是企业交费还是个人交费均缺乏税收优惠政策,推动困难。政策上的制约压缩了团体保险业务发展的空间。
(3)管理式医疗保险不计保费收入。《保险行业新会计准则实施指南》中明确:“如果仅具有保险的法律形式,但并无保险风险,或保险风险没有发生转移的合同不属于保险合同。”由此可见,管理式医疗不定义为保险合同,不计算保费收入。意味着对于要做大寿险保费收入的公司来说,单纯的管理式医疗产品需要做相应的修改,增加一定的保障因素,或者放弃该类业务的推动。3团险业务销售方式的分析
团体保险的销售渠道主要有以下三类,直销、中介和交叉销售。除了这三种渠道外,还存在其他的销售模式.例如通过互联网络、国际共保组织进行销售以及职团等。下表是对三种主要销售渠道的对比分析
4销售渠道组合策略
目前团体保险销售最先进的模式是公司综合运用各种渠道,采取多层次的分销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保险人采用各种不同的渠道销售产品。同时,可以通过不同渠道的组合,达到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收益的目的。因此,选择团体保险分销渠道组合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组合中的渠道,必须是那些能够为公司带来某个目标市场的许多交易的渠道。
选择分销渠道组合的模式,需要根据市场的情况、产品生命周期的情况来进行,主要的策略有:
第一,密度策略。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特定的目标市场上所采用的分销渠道的多少。保险公司可以同时采用尽可能多的分销渠道来销售团体保险产品,这种方式虽然能够迅速占领市场份额.但由于团体保险客户的有限性,渠道间的竞争导致成本增加。保险公司还可以挑选最为合适的渠道来销售针对特定的团险产品,这种方式能够充分挖掘细分市场潜力,提供更专业的客户服务,但保险公司容易进入过度操纵的管理误区。另外还可以采用独家分销策略,这里的独家分销策略不是指保险公司只选择一种分销渠道,而是指某些特定的团体保险产品只能采取一种分销渠道。这种策略能够保证各种渠道之间避免竞争性,但容易受到渠道制约。
第二.团体保险产品生命周期分销渠道策略。团体保险分销渠道的组合策略必须与所销售的产品的生命周期相匹配。对于投入期的产品,如果保险公司的产品不易模仿,可以选择可控性较强的渠道组合,以避免大规模的资金风险。如果产品易模仿,就要选择广泛的分销渠道,以迅速占领市场。对于处于成长期的产品,保险公司应该选择广泛的分销渠道,以维持和扩大市场份额。对于处于成熟期的产品,在达到销售目标的时候.保险公司可以考虑放弃某些分销渠道,以减少成本。对于处于衰退期的产品,保险公司可以取消部分分销渠道,只保留效益好的少数渠道。
第三.市场细分策略。在激烈竞争的保险市场中,任何保险公司都不可能占领全部市场,这就需要根据自身优势对市场进行细分并且确定目标市场。市场细分就是依据保险购买者对保险商品需求的偏好以及购买行为的差异性,把整个市场划分为若干个需求与愿望各个相同的消费群。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保险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营销优劣选择合适的目标市场。
总体而言,团体保险分销渠道的选择,需要考虑一些原则,主要有经济性原则,即渠道的选择能够为保险公司带来利润最大化;有效性原则,即分销渠道能够为保险公司带来优质业务并且能够增加现有客户忠诚度,吸引潜在客户;控制性原则,即保险公司能够控制分销渠道,以使其能够符合公司的发展策略;适应性原则,即选择的分销渠道必须能够适应变化的营销环境;匹配性原则,即分销渠道的选择能够和团体保险产品的复杂性相匹配。
参考文献
篇5
一、提高思想认识、干部职工齐心协力
从邮政自身角度讲,保险业务的开办进一步拓宽了邮政的服务种类,实现了邮政网络的增值,从业务收益来分析,除手续费收入外,保险沉淀资金形成的收益也非常可观。局领导多次专门召开全局职工动员大会,提高了大家的思想认识,使全局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到保险通过强强联手,共拓市场,提高邮政的知名度和综合服务能力,创建邮政储蓄连锁式的金融服务体系,从整体上增强邮政储蓄的竞争能力。形势告诉我们,商机无所不在,竞争日趋激烈,唯有不断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年初工作会上,我局把保险业务确定为全年工作重中之重的一项重点业务来抓,全局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奋力拼搏,顺利实现了一季度“开门红”。
二、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业务培训
一项新业务的起步,必须有专业人才做指导。保险业务专业性强、营销策略复杂、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更高。邮政保险业务能否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最终决定于邮政自身能否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的保险人才。为此,我局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关系邮政保险业务长远发展的大事来抓。我局与保险公司联合制定了培训方案,多次组织全局职工参加保险知识培训会,由保险专业讲师具体培训保险业务知识和营销技巧。同时,开展“一帮一”活动,由保险公司派驻的资深保险营销员分别带队入户营销,以师带徒的方式,使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营销能力。开展潜在客户的“双挖掘”,即首先在办理储蓄或其他业务时积极向客户宣传保险,力争促成当时签单,实现“首次挖掘”;其次对于有投保意向但有疑虑情绪的客户进行记录,积累客户资料,利用轮班的时间上门营销,实现“二次挖掘”。这种做法的普遍应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三、制定激励措施、推进经营创新
首先是在利用邮政网点进行柜台营销的同时,将上门营销定位为发展保险业务的主要方式。其次是将全局邮政职工及营销员全部按经营业绩予以考核,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多揽保者多收入,完全按险种的佣金比例计提报酬。对营销业绩进行排名,对业务发展优秀的营销员给予各种形式的奖励。三是严格落实《保险业务操作规程》、《保险管理制度》等规章办法,实行钱、账分离,岗位制约,严格事后监督和审计稽核,从而为保险业务的规范发展打好基础。
四、真诚服务、优质理赔
服务是邮政的永恒主题,也是保险的应有之义。为此,我局将“创优质服务、树邮政品牌”始终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树立“视用户为朋友”的观念,真正从客户出发,首先,为用户“量体裁衣”设计最合适的险种。例如,向身体素质较差的人重点推荐重大疾病保险,向有车辆的家庭和经常出差的人重点推荐意外伤害保险等;其次,本着“宁可自己麻烦决不让用户麻烦”的宗旨,邮政营销员宁可自己辛苦一万次,也决不让用户不满意一次。为了加强情感联络,邮政营销员对保户和群众的困难也总是尽力帮助解决,病了去探视、农忙当帮手,靠真诚赢得信任,靠服务树立形象。
为了取信于民、早日创出邮政的保险品牌,我局将理赔视作最大的服务和最有说服力的宣传。凡理赔案件,一经查证属实,立即落实赔付。凡是通过邮政投保的客户出险,市场部得知情况后立即派人赶赴现场了解情况,并提供“一条龙”服务,包括协助家属办理死亡证明等相关手续及前往县人寿保险公司索赔等。
篇6
关键词:银行保险业务;营销;策略
银行保险,是随着金融服务一体化进程而产生的,是保险公司月银行合作发展的产物,满足多元化的金融客户需求。随着我国金融监管环境的收紧,加之全球金融危机及有些银行保险业务不能满足客户长期保险投资的需求,使得银行保险业务下滑严重,这就要求及时转变银行保险业务营销方式和渠道,努力在竞争激烈、金融环境收紧的情势下赢得竞争保险业务发展的先机。
一、我国银行保险介绍
我国的银行保险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经过十年的高速发展,取得了重大的发展成果。纵观银行保险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萌芽阶段:9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探索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新华、泰康等知名保险公司开始在银行拓展保险渠道,其他保险公司也纷纷效仿,银行保险业务应运而生。但这一阶段银行保险业务的产品单一,销售模式没有统一,保险公司和银行的合作范围也有限。
第二阶段为繁荣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我国的银行保险业务呈现了快速发展,银行保险销售金额的直线上升,让保险公司意识到保险业务在银行进行销售的重要性。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范围得以迅速扩大,从单一的深化为多元化的合作,银行不再单一的保险公司的业务,逐渐发展为 “多对多”,银行保险业务的销售金额更是达到巅峰,因缺乏对银行保险业务进行有效的监管,这种“突飞猛进”之下潜藏巨大的风险。
第三个阶段为管控调整阶段:我国有个成语叫“物极必反”,在历经极尽辉煌之后,我国的银行保险业务出现了大幅下滑的态势。因银行保险业务在迅猛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许多问题,特别是银行与保险公司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进行的利益博弈,加剧了银行保险业务的不稳定性。为了降低银行保险业务的风险,各银行及保险公司开始放缓银行保险的发展节凑,整合与银行合作的资源和渠道,从而为下一阶段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经验保障。
第四阶段为健康恢复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银行保险业务通过不断学习国外银行保险业务的先进经验,来加快自身的创新和健康发展。同时,国家逐步出台银行保险业务的相关政策法规,对银行保险的发展提供政策指引,努力引导其向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在内外因环境的共同作用之下,我国的银行保险业务逐渐恢复发展,并形成一个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形成稳步向上的态势。
二、我国银行保险业务营销环境分析
(一)经济环境
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稳定上升态势,这为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且随着我国各项经济改革的稳步进行,更是为银行保险业务健康发展提供了改革和政策保障。
(二)人口环境
对银行保险业务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便是人口结构。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的巨大改变,老年人口不断增加,整个社会呈现出老龄化,这就对我国的养老金、医疗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在医疗和养老金只是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其可能不能够满足更高要求的需求,这就为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三)监管环境
我国在金融方面不断进行着有力的改革,特别是对保险行业,相继颁布了系列的政策法规,这就对银行保险的发展提供了法律政策的指引,并进行了相应的规制。这就要求银行保险在发展过程中严守法律政策底线,努力开创新的合法合规的银行保险业务。
(四)内部竞争环境
现阶段,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类型主要有:银行、银行控股保险公司、银行与保险公司同属母公司的子公司,其中最广泛最保险的当属第一种的合作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也限制了银行保险业务的创新和渠道的拓展。银行和保险公司应当积极探索合作发展的模式,争取实现合作的创新。同时,银行保险业务还面临其他其潜在进入者的威胁。随着《公司法》对设立公司条件的放开,越来越多的公司成立,其中不乏涉及银行保险业务的,他们在给行业带来新鲜血液的同时,必然加剧银行保险业务的利益竞争。
三、我国银行保险业务营销策略的制定
适时、合法、合理营销策略的制定,能够引领我国银行保险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进一步规划银行保险的业务费用
有保险公司通过价格战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这就一定程度上恶化了银行保险业务的竞争环境,且“价格战”的竞争策略也不是长久发展之计。这就要求银行保险业务制定规范的费用,通过提高自身服务、优化品牌形象来提供竞争力。
(二)创新金融合作渠道,改变银行不合理的组织结构
银行在银行保险业务中一直处于垄断地位,保险公司应当通过创新各种金融的合作渠道,来打破银行一家独大的掌控局面。有竞争,才有创新,才有发展。在银行之外,法律规章之内,多方面找寻合作伙伴,从而进一步促进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同时,对于银行中不符合银行保险业务的组织结果进行优化,提高银行保险服务的专业化。
银行保险业务的营销对于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各银行保险业务机构能够制定适时合理合法的营销策略,从而推动银行保险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浩.银行保险[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杨明生,陈捷.商业银行保险业务[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3]康顺新.券商代销保险为何举步维艰[N].金融时报,2001年11月16日
[4]朱军,迟晓英.银行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及路径选择[J].经济纵横,2005(04)
篇7
关键词:养老保险 社保业务 档案管理
1 维护社会保险档案,保护职工权益
随着群众养老保险意识的不断提高,沉寂多年的历史缴费日益显现出其重要性,断保多年要求续保的参保人员越来越多。由于社会保险历史缴费记录档案管理的不完善,一些参保人员的缴费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并在实践中产生了不少争议。
我市自1987年就开始实行养老保险统筹工作,由于当时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加上对业务档案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参保人员原始缴费记录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保定市社保所在开展企业参保职工缴费工资和缴费年限确认工作的过程中,对一些缺少以往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记录的职工档案,通过查询企业职工花名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卡、补缴缴费分解表、历年缴费记录表等相关材料,确定缴费事实,重新整理、归集参保数据,真实记录每位参保人员的参保历史,保障了参保人员的养老保险权益。
随着国有企业重组兼并、倒闭,职工下岗、中断劳动关系、中断缴费情况大量出现,如何记录、保存每一位参保人员的缴费资料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不及时开展社保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就会形成一种被动的工作局面。
1980年参加工作的李桂兰,今年已经46岁。1980年11月,李桂兰成为保定市水泥厂的一名正式职工。按照有关规定,1987年1月李桂兰参加了当地的养老保险。1998年李桂兰离开保定去了新疆打工。2009年,李桂兰从新疆特地赶回到保定市社保所查询以往的养老保险缴费情况。离开企业十几年,社保资料会不会遗失?社保所这里是否完整保留自己过去的参保记录?李桂兰的心里忐忑不安。来到保定社保所,档案员根据李桂兰的身份证输入名字后,几秒钟就查到记载李桂兰详细缴费情况的职工养老保险卡。李桂兰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踏实了下来,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保定市社保所依据李桂兰的养老保险卡,重新为她补办了养老保险手册,恢复了缴费情况。
2 社会保险业务规范化管理
在保定市,类似李桂兰的情况非常的多,在养老保险手册丢失的情况下,保定市社保所通过历史资料的查询,为他们补办养老保险手册,保证其继续参保。
社保业务档案对参保人员十分重要,但是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对社保经办机构来说还十分陌生。没有现成的样板,保定市社保经办机构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通过抓库房建设、文件材料收集、归类、整理、立卷,使业务档案整理和立卷从不规范到规范,社保档案库房从无到有;业务档案内容由简单到丰富;并把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列入长远规划、年度计划及有关人员的岗位职责中,把业务档案工作作为社保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年度目标,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组织、同考核。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档案目录全部实现电子化管理,从而使社保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为规范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维护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真实、完整和安全,发挥档案的服务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档案局》第3号令和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北省档案局《冀人社发2009(11号文件)》要求,我市社保所出台了《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办法》,同时对业务档案进行规范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推动社保业务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开展。
社保业务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不仅确定了社会保险事业发展的基础,而且有力地维护了参保人员的权益。保定市纺织厂等7家企业,由于在改制前欠缴职工养老保险费多。改制时,职工强烈要求其补缴历年欠缴的养老保险费,通过查阅历年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分解表,社保机构为职工提供了这些企业历年欠缴的准确数字。企业补缴了历年欠缴的养老保险,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障。
3 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统一与标准化
社保业务档案是全面系统记录参保单位和参保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计发社会保险待遇的重要凭据。实现社保业务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保证社保业务档案的完整、安全和有效使用,直接关系到参保单位和参保职工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社保业务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关键在于实现管理的统一与标准化。
3.1 统一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制度。根据我市社保所下发的《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办法》等七项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制度,结合我所业务情况的实际需要,业务档案主要采取分级管理、便于查询、集中保管、确保安全的原则,做到有章可循、有制可依、有底可查,统一了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制度。
3.2 统一档案室标准。档案室是社保业务档案的“家”,统一档案室的标准至关重要。为此,保定市社保所建立了一个具有防火、防光、防尘、防盗、防潮、防高温、防污染、防有害生物等“八防”功能的档案室,基本实现档案库房、档案查阅、办公三分开,并配置与档案数量相适应的档案柜和档案密集柜、灭火器、温湿度计、空调、计算机等专用设备。
3.3 统一规范整档。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档案局》第3号令,结合本所业务职责,社会保险业务档案共分六类三十八项,以此规范全市社保经办机构业务档案的收集、积累、整理、保管、应用、查询服务工作。
保定市社保经办机构还要求对社保业务档案进行统一集中清理。各社保经办机构按照先收集后筛选、保齐全少缺漏的办法集中清理,要求每位职工将橱柜的所有原始资料、文件集中起来,进行鉴定整理、组卷归档。
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做好社保业务档案整理、归档工作,确保业务档案的完整、准确、安全和有效利用,保定市社保所组织各县(市、区)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参加市档案局举办的档案业务培训。通过培训,使档案管理人员全面、系统地了解档案专业知识。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进行辅导。走出去,就是组织各县社保档案员到典型示范单位取经,通过现场观摩提高其感性认识;请进来,就是邀请市、县档案局的专业人员,针对社保业务档案的具体情况,手把手地从应归档的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各个环节进行现场指导,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确保档案资料收集齐全,整理规范。
篇8
【关键词】私家车 保险 发展模式
近年来,宁波经济一直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2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全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902元,比上年增长1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4%。财富的快速积累,居民消费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经济发展由“衣食”拉动向“住行”拉动转变。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为宁波保险业务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居民收入和财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家用轿车开始越来越快速地进入家庭,必然推动私家车车险业务的快速发展。
一、宁波市2012年私家车保险业务发展概况
(一)宁波市2012年私家车车辆增速情况
2011年9月,宁波汽车保有量突破百万,跨入“百万车城”的行列。时至2012年,据宁波市车管所的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宁波全市的机动车保有量达185.54万辆,汽车保有量已达123.83万辆,仅私家车就有89.52万辆。也就是说,仅一年多的时间,宁波的汽车就猛增了23万多辆,增幅16.32%,其中65%新增车辆是私家车。仅宁波市六区,目前已有汽车66.59万辆。2012年宁波市区私家车猛增15万辆,同比增长20.20%。据统计,目前宁波市私家车拥有量达到每10人拥有1辆,每10户家庭拥有2.5辆。
(二)宁波市2012年私家车保险业务的经营情况
1.宁波市2012年私家车保险业务的整体规模
目前宁波财产保险市场共有27家中资保险公司经营私家车保险业务,主要包括人保财险、太保、平安、大众、天安、中华联合及人寿财等公司。2012年宁波地区财产保险保费收入83.61亿元,其中机动车辆保险保费收入62.30亿元,占74.51%。截止至2012年12月份,宁波市私家车承保数量89.52万辆,比2011年增长14.83%;承保金额6502.35亿元,保费收入38.60亿元,比2011年增长14.95%,占全市机动车保险总保费的61.96%;车均保费约4000元;赔案件数52.23万件,比2011年增长36.43%,占车险总案件数的72.13%;赔款金额21.73亿元,比2011年增长42.77%,占全市机动车保险总赔款的58.30%;案均赔款约4200元;私家车业务简单赔付率56.30%,比2011年上升10.08个百分点。
2.2012年宁波市私家车保险业务的销售模式
自2007年平安公司获得首张电销牌照以来,车险电销以成本低、收益好、管控强等特性,始终保持快速发展,电话车险销售服务基本涵盖了绝大多数的中资产险公司,也早已成为宁波地区私家车保险业务销售的主要渠道。以宁波地区人保财险公司为例,2012年通过电话车险购买保险的私家数量多达13.45万辆,保费收入达5.52亿元,占了公司整个私家车保费的54.76%。
车商渠道保险销售的兼业模式是私家车特别是新车保险业务的一个主要销售模式。保险公司通过与宁波地区的车商合作,由车商作为机构销售私家车保险产品。以宁波地区人保财险公司为例,2012年在宁波老三区范围内,车商模式的私家车保险业务承保数量达5.08万辆,保费达2.73亿元,占了公司私家车保费的27.08%。
除此之外,私家车车主还可以通过传统直销、柜台上门、银行、汽车修理厂兼业、个人、专业以及网络销售等模式购买私家车保险产品。
二、宁波市私家车保险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以宁波地区为例,在我国的保险市场特别是财产保险市场,机动车辆保险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同时,在汽车保险市场中,由于私家车保险业务数量众多、保费丰厚、效益可观且销售渠道众多,使之成为汽车保险市场的“香饽饽”,成为众多财产保险公司抢占的主要目标市场。随着私家车保有量的不断提高,私家车保险市场的抢夺战也将是愈演愈烈,当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也逐步显露出来。
(一)目前私家车保险业务的竞争仍处于以“价格战”为主的低水平竞争阶段
无论是私家车车主还是保险公司,对于车险价格都保持高度敏感性和警觉性。目前,各家保险公司的竞争始终围绕“价格”做文章,各种“拼价”方式层出不穷,行业自律虽已执行多年且效果显著,但是各种暗地的恶性降费、贴费等问题仍时有发生。价格大战,不仅降低了保费充足率,增加了私家车保险的销售成本,而且削弱了行业整体的盈利能力,与此同时也使部分保险公司在经营的过程中忽略或丧失了提升保险理赔服务与其他相关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和能力。
(二)对私家车保险业务销售渠道管理欠缺力度,交易成本不断增加
私家车业务,特别是新车业务,约半数以上保费来源于车商兼业机构。车商渠道销售保险这一销售模式在初期对于挖掘汽车保险市场潜力、满足保险消费者服务需求、促进保险业与汽车销售行业深化合作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其一直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车行和人掌握了绝大多数的客户资源,部分车行和人“拥客自重”,向保险公司索要较高的手续费或佣金。除了以高额手续费进行同业竞争外,保险公司也常常束手无策。二是车商兼业机构业务管理不严,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诚信观念缺失,存在较多侵害消费者利益的情况。
(三)私家车电(网)销业务迅速发展,但仍存在瓶颈制约
一方面,由于电(网)销与传统渠道销售的车险价格存在15%的“剪刀差”,给传统业务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从长期而言,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电(网)销车险只为私家车车主提供了一个新的购买渠道,它的理赔、服务依然依赖整个保险公司的服务保障体系。电(网)销渠道单一的价格优势,是难以支撑保费实现长期快速增长。此外,车险电(网)销市场是新建立的车险市场,仍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譬如成本逐步走高;车均保费低,保费充足率不高;承保车辆多以旧车和传统渠道业务为主,业务增速存在泡沫;变相贴费、宣传内容不实、存在消费陷阱以电话扰民等等。
(四)私家车保险创新意识不强,竞争领域集中化
一方面,虽然各保险公司保险产品种类繁多,但在整个私家车保险市场主要还是承保较为传统领域的车险产品,品种比较单一,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不能满足客户的特殊需求。另一方面,各家公司私家车保险产品条款的存有差异,容易存在消费误区,并影响车险的业务结构。统一条款、细化责任也已成为私家车保险业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促进私家车保险市场健康发展的建议与举措
(一)监管部门和保险行业协会应该继续完善私家车保险领域的相关制度,积极促进私家车保险领域的合法合规化进程
1.对于电(网)销业务的监管。一是按照“同质同价”的原则,监管部门应逐步放松对电(网)销产品的价格监管,允许各公司根据电(网)销业务将承保质量、保费充足率等因素作为车险费率调节因子,自主定价,使之与传统渠道、兼业渠道的私家车保费业务齐头并进,共同发展。二是严格落实现有各项电销法规制度,尤其是对客户信息来源的合法性、电销业务真实性等问题,加大查处力度。三是加强对扰民问题的监管,重点规范“呼出”业务,对于投诉中反映的扰民、误导问题,尝试实施公司举证责任倒置,强化公司的管控责任。2013年1月,保监会下发《关于规范财产保险公司电话营销业务市场秩序禁止电话营销扰民有关事项的通知》,首次将电话扰民投诉情况作为电销业务监管的重要指标,对多次查证属实的电销扰民投诉,将责令停止对新客户的呼出业务。
2.对于以车商渠道业务为代表的兼业业务的监管。首先,要对涉嫌违法违规的车商兼业机构加大查处清理力度,同时强化保险公司管理责任,提高保险公司高管人员守法合规意识。其次,要完善相关监管法律法规,对车商专业中介模式提供政策支持。前期保监会起草了《关于支持汽车销售和维修企业设立专业机构从事汽车保险(经纪)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建议尽快修订完善后正式公布,并在此基础上着手制定兼业专业化改制指导意见。最后,要限制并探讨逐步取消车商兼业,为车商专业化改革扫清障碍。鉴于兼业模式在很多方面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应当提高车商渠道模式的专业性要求,限制并逐步取消现存的车商兼业模式。2012年以来,保监会暂停金融机构以外兼业机构设立的许可,这一举措无疑也是为车商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打好基础。
(二)各家保险公司应转变经营模式,建立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私家车保险市场
1.在私家车保险市场竞争白热化和客户保险服务意识逐步增强的外部环境下,传统的“价格+手续费”的竞争方式已经无法在市场上获取竞争优势,竞争已经升级为“品牌+价格+手续费+渠道+服务+资源整合”的综合能力竞争,提高行业内私家车保险服务的整体素质,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标准。根据国际著名咨询机构罗兰・贝格对车险客户消费者调查显示,车险作为一个持续服务性产品,客户对服务质量的关注始终高于对价格的关注,无论选择渠道还是选择保险公司,理赔服务都是排在第一位的。消费者对于车险的需求不仅仅是车险价格便宜,得到保障和服务,更重要的是基于客户价值链环节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从买保险到体验保险风险保障服务。国内保险公司可以探索和尝试国外保险公司的方法,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将消费者对于家庭用车、家庭财产和人身等风险需要进行整体规划和专业安排,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的风险解决方案。
2.私家车保险业务发展中要续稳定巩固车商业务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与车商建立共同的服务平台,依托互补的服务资源,推动客户主动选择在保险公司投保,提升新车业务续保率。组建保险服务顾问队伍,优化客户服务界面,逐步建立客户价值管理体系。要继续推进厂商深度合作,不断提高响应效率,密切合作关系,积极扩展业务合作范围。统一车商业务的手续费标准,实现过程化管理,充分合理利用送修资源,达到保险公司与车商双赢的经营效果。
3.私家车保险业务发展中要加强与银行的合作关系,深度介入汽车金融领域,积极拓展汽车金融保险市场。制定实施汽车金融保险战略规划,开发完善汽车金融保险产品,与车险产品紧密融合,从简单满足客户车险需求逐步转向为不同层次客户提供一站式的“终身用车解决方案”,延长保险续航能力,提升保险服务价值链,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
4.私家车保险业务发展中要完善电(网)销业务发展方式,实现电(网)销产品从目前单一车险销售为主的业务经营模式,向多险种产品组合营销的联合推动模式转变。当前,电(网)销已成为80、90后年轻消费群体购买车险的主要渠道,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细分客户消费类型,不仅要在车险产品中体现差异化产品组合,如险种组合、保险金额、配套服务等方面,而且还要注重对个人或家庭其他潜在保险需求挖掘,实现家财险、意外健康险等保险产品的交叉销售,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电网(销)保险销售渠道。
参考文献
篇9
一、社保档案管理体制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社保档案管理体制建设,若要实现规范化和信息化,必须遵循以下四点原则。第一,文档一体化。它也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文档一体化体现在对文件向档案的有机转换过程,它要求文件的数据能够在档案归档环节实现一体化,主要是管理规范与使用环节的一体化,进而实现保险业务与档案工作的有效无缝衔接,同时也能达到信息共享目的。社保档案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主要被规划到部门办公自动化体系当中,因此文件数据与档案的合二为一规范化管理是极其有必要的。第二,归档双轨制。这一原则要求社保部门在信息化文件与纸质文件两方面做到同步归档。现有信息化文件在法律效率上还无法取代纸质文件,因为它的原始性容易被质疑(是否被修改过),所以要同时为纸质文档与信息化文档实施归档双轨制。第三,前瞻性原则。社保部门应该基于信息规范化管理实现对未来社保档案体系的周密性构架。确保整体软硬件发展的可持续性与前瞻性,随时适应对系统软硬件的升级应用,避免设备软硬件升级进度跟不上社会发展节奏而造成不必要的管理工作延误。第四,协作性原则。要基于基础数据入库管理方面来对社保业务档案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例如,对各级档案部门的有效沟通、协调和配合,确保每个部门都将档案工作重视起来,并保持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顺利进行。
二、社保档案管理体制优化建设的相关建议
在本着上述社保档案管理工作原则基础上,要基于规范化、信息化来推进工作体制优化建设,提出有建设性的相关管理建议,希望为社保业务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更多有利因素,优化社会民生建设。
1.强化社保档案信息化管理法律依据性。我国社保档案信息管理工作量大且法律规范尚不够健全,因此在未来的规范化、信息化工作体制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首先强化其信息化管理的法律依据,为社保部门提出更优质人才培养机制,优化数据报送过程和财政投入规定。消除传统社保单位对档案数据管理与共享仅仅草签协议或口头协议的弊病,同时也要强化数据传输的法制化管制进程,将社保档案管理信息化章程纳入到法制化范畴之内,促进整体社保业务档案管理的健康向上发展。
2.丰富社保业务档案管理的科技化手段。社保部门要与时俱进,善用新科技技术手段,例如,云计算、大数据等等。以云计算为例,要将该技术合理纳入到保险业务档案管理的计算模式与网络应用服务体系中,为计算机信息处理终端提供大数据技术支持,强化技术人员从云端获取重要数据的速率,并做到统一服务界面标准,让用户享受到最好的数据服务体验。另外,也要基于用户社保档案信息价值来深度挖掘数据,要求在合理时间内达到对数据的有效采集、管理、处理与整合,做到对各种复杂类型数据的价值提炼和高效率传输共享,利用统计学、人工智能等等高端技术将它们分析整合起来,实现大数据规范化管理过程,确保社保业务档案信息化管理井然有序。
3.优化成本。社保业务档案管理不但要做到高效率化,也要做到低成本化,因为传统应用系统开发与维护会花费相关管理部门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这对当前信息处理量越来越大的社保部门而言显然不利。因此,要借助云存储、云计算技术来提高终端客户端服务质量及服务能力,借助优质服务提供商来提供维护软件,利用云存储技术来储存大量社保业务档案数据,并通过在线进行软硬件升级,最大限度降低社保业务档案管理对信息科技专业档案部门的依赖度,在做到节约信息技术及专业人才投入的同时,也与用户建立了近距离服务体系,随时在线帮助用户解决疑难问题,体现云计算、云存储技术优势。
篇10
(青岛工学院,山东 胶州 266300)
摘 要: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难题,融资保险业务虽然能够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但其风险水平较高。本文主要介绍了由于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以及小微企业本身特性而导致的融资业务高风险,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如完善信用体系、设定差别费率,设定免赔金额、设置超额比例赔付条款,以及健全内控制度,完善风险分散机制等。
关键词 :融资保险;逆向选择;道德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5-0114-02
一、引言
近年来,小微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已成为市场经济最活跃的部分,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技术创新,增加就业岗位,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融资难题始终困扰着小微企业,对其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党的十报告中提出,现阶段要把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作为经济重点。融资保险业务的逐步开展,能够大幅提升小微企业的融资能力,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但是小微企业融资保险是专业性较强的高风险险种,因此,在当前小微企业融资保险业务正在多地区试点的背景下,如何防范小微企业融资保险业务的各项风险就成为该业务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议题。
二、小微企业融资保险业务的主要风险
(一)由于逆向选择而导致的高风险
当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资金困难时,为及时获取银行贷款,在自身信誉较低的情况下,往往会通过购买融资保险来解决问题。通过购买适当的融资保险产品,小微企业通过保险公司提高了自身的信用度,从而易于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及时融得资金。另外,小微企业经营过程中起伏较大,盈利能力不稳定,而且银行与小微企业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这就导致银行不能及时了解小微企业的相关经营信息,为转移风险,银行也会想到融资保险业务。对于信用度较高的小微企业,违约的几率较小,各方对融资保险的需求也较低;而对于信用度较低的企业,因其违约风险较高,各方对融资保险的需求也越高,无论是小微企业自身还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必然会更加积极地转向保险公司购买融资保险产品以规避风险,这样便容易形成逆向选择。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投保成功的高风险小微企业放贷后,必然导致此项融资保险业务的违约风险较高。
(二)由于道德风险而导致的高风险
在投保融资保险后,小微企业后期的还本付息便有了保障,资金盈余方很可能会降低贷款企业的门槛,如商业银行向本不具备贷款资格的企业发放贷款,担保机构对不具备资格的客户随意进行担保等等。与此同时,由于融资保险的存在,小微企业在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后,降低了还本付息的紧迫感,可能对获得的资金使用不善,放宽对资金使用的管理,并有可能违背最初贷款时的意愿,而将资金投放于其他的高风险领域,这就形成了道德风险,融资保险业务的风险随之上升。
(三)由于小微企业本身特性而导致的高风险
小微企业融资保险的主要功能在于通过为小微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以保险公司的信用来加固小微企业的信用水平,从而使某些资信较低的小微企业也能够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取得资金支持,融资保险的实质就是对小微企业融资后可能发生的违约风险进行控制和分散。小微企业由于其企业主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企业产权过度集中,且缺乏高水平管理人才及技术人才,因此直接导致小微企业管理基础薄弱,缺乏内部治理机制,缺乏管理经验,管理水平较低,加上小微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表缺乏审计部门的认可,企业生产经营风险较大,这就决定了保险公司在经营小微企业融资保险业务的过程中面临较高的风险。小微企业融资保险业务的高风险性对保险公司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小微企业融资保险业务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完善信用体系,设定差别费率
信用体系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已发展得非常成熟,我国政府应大力扶持信用中介机构,并出台相应政策法规,对隐瞒、欺诈等手段骗取融资保险的违约失信行为进行严厉制裁;银行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之间应建立起完整信用记录体系,对小微企业的贷款等融资行为进行记录。开展小微企业融资保险业务的目的是促进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并不是为企业违约提供保障。因此,我国应建立完善的小微企业征信体系,通过完备的信用记录来有效识别小微企业,进而缓解由逆向选择导致的高违约风险。
同时,保险公司应设定差别费率,根据投保企业的信用度和风险等级的不同计算差别费率,对于信用度高、违约风险较小的小微企业和信贷主体,实行较低的保险费率,相反,对于信用度低、违约风险较高的小微企业,实行较高的保险费率,以这种形式防范逆向选择。
(二)设定免赔金额,设置超额比例赔付条款
为防止道德风险,首先,可设立免赔额。对于一定额度之内的损失,保险公司不予赔偿,由小微企业自己承担。当小微企业投保后,银行、担保、融资租赁等金融机构应加大对融资方的财务监督力度,促使融资方按照最初的目的合理使用贷款。再者,在免赔额的基础上可设置超额比例赔付条款,当发生损失赔付时,对超出一定额度的损失部分,保险公司只需按合同比例进行部分赔偿,剩余部分由银行和小微企业等第三方承担,这样做的目的是建立风险共担机制,防止道德风险。
(三)健全内控制度,完善风险分散机制
小微企业由于自身管理水平有限,经营状况不稳定,因而导致融资保险业务风险较高,为有效控制高风险的发生,保险公司首先应建立健全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第一,应建立核保、承保、核赔与理赔等各环节相分离的制度,增强各业务环节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使各环节操作人员既职责明确,又能够相互制约,保证整个业务操作的高透明度。第二,应坚持贷款对象额度限制。保险公司应在融资保险业务总金额控制的基础上,对符合投保条件的单家小微企业,依据企业的信用状况及投保项目的风险度、金额和资金的使用性质,确定该笔融资保险业务承保的审批权限。如已经试点的宁波市就将融资保险业务区分为农业种养殖大户、初创型小微企业、城乡创业者等不同的贷款人,分别设定了单笔贷款不超过50万、300万和100万的额度限制。第三,由于小微企业法人在整个企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应强调小微企业主的法人责任,比如要求申请贷款的小微企业主承担无限担保责任等。
此外,保险公司应完善风险分散机制。首先,应确定保险公司、商业银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多方参与的风险分担机制。商业银行应主要负责小微企业的资信调查、信贷审批以及放贷后的资金使用监督等环节,以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保险公司负责商业银行贷款初审的复核以及最终确认,并发挥其风险管理的特长,对小微企业经营风险和系统性风险进行识别防范;担保公司可以在共同审批的基础上,发挥其处置抵押资产的优势。多家参与融资保险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各司其职,并且分别承担相应风险,如果商业银行将所有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或担保公司,则很可能出现调查、审批不严或企业资金使用监督不力的情况,进而加大放贷风险,同时也将大大降低保险公司和担保公司的参与热情。如宁波市试点业务中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必须承担30%的信贷风险。其次,保险公司应当对融资保险业务进行再保险。保险公司受理融资保险业务后,可根据该业务涉及金额及风险度到规模较大的其他保险公司进行再保险,以此进行风险的二次分摊,以减少风险损失。最后,保险公司在销售融资保险产品时,可要求小微企业购买企业法人意外伤害保险、企业财产保险、货物运输保险等传统险种,以此降低融资保险业务的整体风险。
参考文献:
[1] 郭左践,罗艳华,徐放.小微企业贷款保险模式创新[J].中国金融,2012,(5):48-49.
[2] 纪晓琼,易士佳.小微企业融资保险机制初探[J].武汉金融,2012,(1):64-65.
[3] 曾小丽.保险机制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7.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保险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