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25 02:20: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环保教育 重要性 幼儿教育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的主人,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让他们从小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提高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可以从哪些方面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呢?
一、从兴趣入手进行环保教育
在组织各种有趣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兴趣应该说是有效的。幼儿天性好动,精力旺盛。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摸摸、弄弄、学学、做做,兴趣由此而生。在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这一点。在活动中大量引入操作实验,如认识植物时,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植物的根吸收有颜色的水的实验,让幼儿了解到植物根、茎、叶的作用,此外,我们让幼儿观察植物在受污染的水中生长直到枯萎的过程,幼儿认识到水受污染对植物的害处。由于幼儿认识过程中的有意识性发展较差,兴趣便是无意的、偶然的和不稳定的。事实上,我们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其对此的兴趣,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孩子思考问题,帮助他们建立初步的保护环境意识。因此我们没有把教育停留在知识层面,而是帮助幼儿把这种学习兴趣升华为对环境问题的兴趣。
二、游戏中的环保教育
首先,“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所以通过游戏向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幼儿最易接受,从而使幼儿在活动中自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游戏”是孩子们的特权,在游戏中渗透自然内容,使幼儿更容易接受,并在玩玩、说说、做做中培养环保意识。四月鸟周期到来时,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利用情感体验法进行爱鸟教育。在区角活动前教师可以讲一个关于小鸟找朋友的故事,让孩子们不仅对鸟的名称、外形感到好奇,还对鸟产生关心、同情等情感。在区角活动中,孩子们画画、剪剪小鸟、蝴蝶,并来到森林和鸟类做朋友,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
三、美术活动中渗透环保教育
美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包括欣赏、绘画、工艺等。
1.在美术欣赏课中渗透环保教育,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专题美术欣赏有许多课题,对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非常有利。教师可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关环保的作品,既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使其受到美的熏陶,又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这对从小培养幼儿保护小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2.在绘画课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绘画课中利用范画进行教学,能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环保意识,有效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如教学《大树和小鸟》这一课时,我准备了这样一张画:天空中飞来一只小鸟,它的嘴巴里衔着一些稻草。它停在了一棵大树上面,正准备搭一个鸟巢,突然看到下面有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把斧头,正准备砍掉这棵大树,小鸟只好失望地离开了大树。看完这张画,我提了一个问题:“小鸟为什么失望啊?为什么要离开大树啊?”孩子们都抢着回答:“因为有一个人想砍掉这棵大树,小鸟不能在这棵大树上面搭自己的房子,所以小鸟只要离开大树。”通过对这幅画的欣赏,幼儿知道不能随便砍掉树木,否则小鸟就没有家。保护好树木,才能让小鸟有美好的生活环境,不仅达到绘画课的教学目的,还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培养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四、生活中的环保教育
在幼儿一日生活环节中,蕴含不少环境教育内容,是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的最佳时机。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可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如每天的一餐一点,在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同时,进一步对幼儿进行节约能源教育。不挑食,不浪费,不倒掉饭菜,让幼儿知道我们所吃的颗颗饭粒都是农民伯伯用辛苦的汗水换来的。在节约用纸活动中,我们还设计了游戏《报纸变变变》,让幼儿知道很多废纸是可以做成好玩的玩具的。活动后,教室变得干净、整洁,小朋友一看到纸屑都会主动捡起。
五、幼儿园环境创建与幼儿环保教育相互渗透
在幼儿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方法很多,如课堂教育、家庭教育、幼儿园环境教育等,其中幼儿园环境教育能达到潜移默化的特殊效果。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大部分通过环境潜移默化和影响获得。试想,如果一个幼儿园园内果皮乱扔,到处是脏水、垃圾,家长、教师熟视无睹,孩子耳闻目睹,则其长大后怎么会是爱护自然、爱护环境的人呢?所以,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必须充分发挥环境教育的作用,两者相互渗透,即在进行环境创建时要考虑安排环保教育内容,而进行环保教育时,充分利用幼儿园周围环境,发挥其特殊作用。
六、幼儿园与家长、社会力量的结合
篇2
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环节,并且是当前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自参与绿色教育项目以来对项目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精力。所长霍力岩教授亲自担任首席专家,抽调系里的中青年教师为项目组建了一支复合型的专家团队,实现了每个基地园有园所建设指导专家,每一个幼儿园课程领域有分类项目专家。同时,学前教育组吸收了国际上知名的学前教育专业教授、国内著名的教育专家和国内知名的幼教实践专家的力量,建立了专家团队来合作开展工作。
自2010年绿色教育实施以来,参与绿色教育的幼儿园不断增多。从一开始的2所基地园到8所公办幼儿园,到后来包括公办园和民办园在内的12所幼儿园,再到现在包括多种类型幼儿园在内的30所幼儿园。甚至,现在全区的幼儿园都有机会参与绿色学前教育组开展的培训。
项目管理与运作
学前教育组坚持了绿色教育项目组整体的理念与原则,同时,基于石景山区幼儿园教育的实际情况研究和实施了一套独特的管理和运作方法。
用雁阵模式规划区域学前教育发展
为了推动全区幼儿园优质、均衡的发展,基于幼儿园之间教育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项目组决定采用雁阵模式全面规划石景山区的学前教育发展。项目组先从两所基地园的建设入手,将两所“头雁”的示范作用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出来,带动全区幼儿园的发展。同时,项目组面向全区幼儿园开展教师培训等工作,为区内所有幼儿园提供参与项目的机会。在此过程中,项目组采用多种形式适时、灵活地挖掘其他幼儿园的发展潜力,变换“头雁”,激发区域内幼儿园之间的竞争,推动整个“雁阵”的运行。
用伙伴协作机制推动区域学前教育发展
为了推动区域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并最大程度地整合和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学前教育组广泛地采用了伙伴协作机制,并对这一机制进行了丰富的解读。伙伴协作不仅包括高校和幼儿园之间的协作,还包括区域内幼儿园之间的协作和不同区域幼儿园团体之间的协作。在同一区域内不同幼儿园之间拥有不同的特色与发展优势、在不同区域内幼儿园之间的差异更加明显,互相借鉴和学习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用课程开发带动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和教师是决定幼儿园教育质量的两个关键要素。学前教育组紧紧围绕课程开发和教师培养两个核心工作来开展项目,并实现了课程开发与教师培养一体化。适宜的课程就是最好的课程。开发适宜某一区域的课程必须依靠本区域教师的力量。那么,教师在与项目专家共同开发课程的过程中就会得到专业素养上的提升。相应地,为该区域的教师提供培训能够推动他们开发出适宜自己区域的课程。
项目举措
品牌园建设
在项目实施之初,项目组选择了石景山区实验幼儿园和师范附属幼儿园两所幼儿园作为基地园实施品牌园建设,以更好地发挥两所幼儿园对其他幼儿园的示范作用。项目组为两所幼儿园各配备了两名园所建设指导专家。指导专家在充分调研和考察的基础上,与园长共同商议制定品牌园建设方案。同时,指导专家每个月到园视导,指导园长和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培训
项目开启之后,学前教育组面向石景山全区幼儿园开展了多次集体培训,满足了全区幼儿园教师培养的需要。一方面,项目专家面向教师开展专题讲座,内容涉及绿色教育的含义、学前教育各领域课程的关键经验等。另一方面,项目专家联合两所基地园开展了观摩教学活动,给全区幼儿园提供了实践性培训。
京深工作坊
作为国内交流和伙伴学习的一种形式,学前教育组在2010年底组织石景山区幼儿园园长代表到深圳市,与那里优秀的幼儿园园长代表共同开展了京深园长领导力工作坊,并参访了深圳市最优秀的幼儿园。这项活动,一方面让石景山区幼儿园园长们看到了更多样的教育模式,丰富了园长们的专业设想,调动了她们的发展积极性;另一方面将绿色教育的理念传递到了深圳市的幼教团体中,宣传了石景山区幼儿园的优秀经验,树立了园长们的发展信心。
幼教名师论坛
为了培养石景山区的“名师”,并发挥石景山区优秀教师的经验优势,学前教育组设计和实施了“幼教名师论坛”活动,大力提升了石景山区优秀教师的专业素养。论坛邀请石景山区相对优秀的教师总结个人经验,面向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宣讲。一方面,幼儿园教师在准备宣讲的过程中对个人教育经验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梳理,在反思自我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大学学生在聆听宣讲的过程中学习了实践经验,并用自己的批判性思考和提问再次促进了幼儿园教师的发展。
课程研发
学前教育组提出了要构建一套适宜石景山区的绿色课程,以满足该区的幼儿园教学需要。目前,项目组已经开启了这项活动,采用专家指导和基地园引领相结合的形式组建了研发团队。各个课程领域的研发团队正在按计划实施自己的研发工作。
篇3
一、“绿色化学”的提出和内涵
“绿色化学”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美国环保局的官方文件中,以突出化学对环境的友好。1995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副总统戈尔专设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以推动社会各界进行化学污染预防和工业生态学研究,鼓励支持重大的创造性的科学技术突破,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杜绝化学污染源。由于上述原因,使得“绿色化学”这个名称广为流传。
“把绿色化学融合与中学课程教材改革和和课堂教学改革之中,便绿色化学成为中学化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中学化学教育的崭新课题。”
二、“绿色化学”在中学化学中的渗透
1.立足课堂,渗透绿色知识
化学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向学生传授环保知识的好场所。绿色化学要求与环境教育宗旨是高度一致的。在实施环境教育的过程中,要向学生阐明绿色化学的观点,要求使他们树立起防止污染、保证人类生存质量的责任感。化学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环保知识内容,采取渗透的方式,在介绍某种物质或操作方法是自然的引入相关的环保知识,让学生增长环保知识。如讲二氧化碳时,我就向学生说明它是一种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他和氮氧化合物都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空气中二氧化硫70%来源于工业燃料,12%来源于工业燃油,其余则来源于生活燃煤等。它既直接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又可以导致水质酸化,水生动物减少或绝迹,树木、庄稼枯死,还能腐蚀建筑物和文物。通过介绍是学生充分认识到二氧化硫是污染大气得有害气体之一。最后让学生讨论,如何让学生讨论:如何防止和减少二氧化硫的污染,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立足实验,培养绿色习惯
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观察到用语言难以表的清楚的清晰的实验现象,增强直观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实验必定会涉及到有害、有毒的物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中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化学实验。实验教学和绿色化学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在实验教学贯彻绿色化学思想是非常必要的。
(1)药品的贮存的规范化。如易挥发的液溴、浓硝酸、浓盐酸等用钟罩封闭贮存;对大多数有机物如苯、甲苯、丙酮、甲酸等用专柜避光保存;对剧如汞、白磷等用专柜上锁保存,定期检查贮存情况。
(2)演示实验中尾气的吸收处理。如在制取硫化氢、二氧化硫、氯气、氯化氢、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氨气、一氧化碳等气体时一定要通过演示实验讲清吸收的原因(有害气体不允许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强调尾气吸收的重要性,使学生深深认识到只要涉及气体的设备问题就应考虑尾气处理。
(3)规范实验操作。化学实验中,师生都要接触有害物质和无害物质,在实验中也会闻到有害和无害气体。因此,必须知道学生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的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各种实验。正确的闻气体、取药品、取有毒性原料,甚至如何盖瓶盖、放置试剂、取药品的各种工具的选用、取用药品量的多少都要向学生交代清楚;改进试验方法,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尽量采用封闭措施,减少师生被动接受有毒有害气体的污染。实验结束后,处理化学废物和实验中产生的废气。把仪器洗涤干净放回原处,擦洗干净实验桌面,这些都要认真细致指导,使实验活动从始至终成为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课堂。
(4)实验微型化。目前在常规实验中,药品用量较多不仅造成浪费,还污染环境。因此,在实验中用玻璃管制成各种加热仪器的替代实验仪器、用点滴板进行微型系列实验。这种方法药品用量少、反应产物少、操作安全,实验不会造成危险,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较轻。同时也达到了实验的目的。
3.立足课外,提高绿色素质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绿色教育的主阵地,但课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是课堂教育的很好补充。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绿色素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社会实践活动。
(1)专题讲座。对教材中讲的少而对环保具有重大意义的内容,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如针对有的学生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工业生产造成的,与自身没有太大的关系。可见环境保护不只是国家、环保部门的事,每个人都应从家庭污染出发保护环境。通过这些信息的介绍,使学生感到自身在知道污染破坏环境,是多么可怕多么可悲,要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少用化学用品,以减少污染,为保护环境而改变生活习惯。
(2)课外实验。积极使用课外实验配合课堂教学,开展环保教育。“河水,雨水酸碱性的检测”、“模拟水体受硝酸汞、硫酸铜等污染的检测及危害”、“干电池的收回和利用”等,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既锻炼动手能力又强化了绿色意识。
(3)实地参观社会调查。组织学生参观本地邻近的自来水厂,污水处理站,化工厂并进行实地调查。如空气污染调查,水污染及对策调查等调查报告,并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且使他们感知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及环境保护的迫切性。
篇4
关键词:绿色;高效;和谐;民主;开放
绿色高效课堂,创设的是情感的课堂,互动的课堂,生活的课堂,人文的课堂。理想中的绿色高效课堂应该是和谐、民主、开放的课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愉悦的环境里学习,思维才会表现得最活跃,学习才会最有效率。课堂上老师真诚的笑容、幽默的表达、信任的眼神、鼓励的话语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师生间充满了和谐,课堂就会由此变得轻松,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能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充满了和谐,教师才不会把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创设一个使学生能感到心理安全。
一、如何理解和谐、民主、开放的课堂才是绿色高效的课堂
和谐,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既包含构成课堂诸元素间的和谐,如师生关系的和谐;生生关系的和谐;师生身心的和谐;课堂教学环境与气氛的和谐;同时也包括“三维”目标的和谐;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的和谐;教学进度与教学难易的和谐;课堂教学过程的和谐以及课堂内外的和谐等。
民主,指在课堂上要人人平等,师生之间对话平等,每个学生机会均等。这就要求既要学生尊重老师,又要老师爱护学生。教师由“主演”变成了“导演”,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或指导者,学生由“观众”变成了“演员”,是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结合得好。
开放,课堂上要做到了“先学后教”,单将45分钟定义为课堂已很不确切,要实现课内课外循环大课堂,就必须有一个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开放的课堂;同时由“教教材”变成 “用教材”,就必须打破单一的课程观和禁锢的教材观,实现课程标准、教材资料、教学案及标准化作业的有机整合,实现广义的课程观。
二、怎样构建和谐、民主、开放的课堂
构建和谐、民主、开放的课堂要做到:
首先,要做到“五个还给”。一是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教师讲授、启发、点拨和用于组织教学的时间原则上控制在20分钟以内,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不少于25分钟。二是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学生不是固定在座位上,根据学习需要可以变动方向和位置,采取多种方式学习和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身体行为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三是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四是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五是把学习、认知和习得的过程还给学生,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其次,要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展示是学生不竭的动力之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人都有展示自我的欲望。利用学生的这种欲望,给他们一个展示的空间,学生为了充分表现自我,会充分利用45分钟以外的时间,去积极准备,完善自我,这也正是我们让学生去充分展示的目的所在。
第三,要对学生给予恰当的鼓励和评价。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投入,而学生的积极投入又离不开教师热切的鼓励。
第四,要把民主和兴趣带进课堂。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三、点燃求知的“火药”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什么?还是来自于学习本身,能够在学习中得到满足感,成就感,价值感。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到困难是个很大的概念,如果把它一个一个分解开来,个个击破,要容易得多了,也并不可怕,你只要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不可怕了。其实做为学生,本来就是应该一个发现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如果都会,那还学什么呢?树立这种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观念后,学生就会学会如何去面临困难,无论在教学或其它方面,我认为让学生自己想出解决办法是最好的,即使是教师出手解决问题,也应该是诱导的方式,学生动脑筋为主,教师处于辅的位置,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学习处理困难的方法,学会方法才能够使学生受益,本来我们培养学生就是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的能力,当然我们也不能急功尽力,认为这种习惯能在短时间就培养好,就马上就有成果,这需要长期的培养和教师的耐心,必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因为教师不可能每天每时每刻都跟在每个学生的身边,而且学生最终是要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学会方法,他可以运用这些方法不仅解决学习上的问题,也将运用到其它方面,即解决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问题,这是具有很具有深远意义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人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让其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潜力,从而形成对学习的兴趣。动机是学习的摇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老师要做的第一件事,也是贯穿教育始终的一件事。在新课标新理念的引导下,大胆地“放手”,巧妙地“搀扶”,我们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让绿色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学习的乐园。学生只有在和谐、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才会心情舒畅,才能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于创新、敢于创造,从而打造出绿色高效的课堂。
篇5
【关键词】情感;现状;导向;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1.学生的情感现状
首先我们来对学生情况作具体分析。留守孩子的情感现状:父母因生活所迫离开家乡,孩子就丢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是寄托给亲戚朋友。由于监护人年龄和身份的不同,角色不同,对留守孩子的履行的监护就存在各种弊端,而远在异乡的父母又鞭长莫及。所以导致了这些孩子缺失了情感的倾诉对象及可靠指导。他们对父母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父母也觉得亏欠孩子,往往就多拿钱补偿,所以导致了大多数留守孩子忽视亲情,父母就是他们变相的取款机。
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享受着相对优越的物质条件和细致周到的关爱。由于家长的过于迁就以及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他们误以为自己生来就该享受这一切。因而他们缺乏对爱的感动,更不要用说回报了,特别是对于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爱,他们认为理当如此,所以态度蛮横、粗暴,从而伤透了父母的心。连父母都不心存感激和爱的人,很难让他们去感恩和爱别人。自然而然,他们也缺乏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真情感悟。
2.教材内容的情感导向
针对上述学生的情感现状,学校教育自然也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语文课的教学怎样来发挥育人功能,这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考。审视新版的高中语文教材,我们发现,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重担的语文教学,已把人性中最重要的东西――爱和生命意识放置其中了,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和关注社会生活,去发现,去开掘,去探索,努力用最有效的办法来教育我们的学生珍爱生命,学会感恩,理解父母,奉献他人,关注社会,热爱自然,从而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在学校,课堂教育自然是主体。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学习的文本就是培养学生完善人格的重要依据了。北师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给我们创设了一系列的专题教育,如“人间真情”、“多彩的人生”“生命之思”“家国情怀”“青春岁月”“自然之思”等等,这里面很多都是我们育人的优秀范文。
3.课堂情感渗透
北师大版本必修三的“ 生命之思”里入选了传统篇目《我与地毯》(节选),学生的人生经历太少,年龄也小,自然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对此,可分成几个部分来完成对本文的教育教学。
第一步,引导学生读作者另外两篇篇幅短小的散文《秋天的怀念》和《合欢树》,这两篇散文都是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深切的怀念和对母亲无尽的爱,学生对这两篇文章的主体比较容易把握。
第二步,回归到课文节选,以第二节为学生研读的重点,明确要求:勾画出文中自己最受感动的文句,从中概括母亲形象,继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第三步,写作训练,谈谈自己对母爱的理解。
重点说说后两步的落实情况。在学生勾画的语句后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我有一回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万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以上文字,无一不是伟大无私的母爱:艰难的命运,活得最累最苦却有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深沉凝重的爱。
史铁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谱写了一曲母爱的赞歌,同时也表达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和悔恨之情。《我与地毯》是渗透亲情教育的优秀范文。而天下的每一位母亲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却是同样深深的爱着自己的儿女。所以接下来学生自己对母爱感悟,让学生在自己平常生活中,家庭琐事中理解母爱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4.关注其它文本的情感因素
感受了《我与地毯》母爱的伟大,我们还可以继续利用教材资源,挖掘内在的情感因素,给我们的学生持之以恒的情感教育,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和情感的倾注,让学生形成美好的情感。
如丰子恺的《给我的孩子们》,虽然文章被多数人理解成是作者对孩子的世界的向往,但是作者在字里行间对孩子们点点滴滴的描述中,我们也不难体会出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
沈从文的《边城》里,天真可爱、善良纯洁的翠翠一直和外公相依为命,翠翠在生活上对外公关心备至,在感情上外公也是唯一的寄托,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反复朗读文章表现祖孙情感的句子,如爷爷忙于渡船而晚回,翠翠悲伤的哭了很久,祖孙俩的对话:
祖父说:“翠翠,我来慢了,你就哭,这还成吗?我死了呢?”
翠翠不作声。
祖父又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翠翠把手从眼睛边移开,靠近祖父身边去:“我不哭了。”
从上述对话中我们看出,祖父对翠翠疼爱但并不溺爱,要翠翠学会勇敢和坚强,自己是翠翠唯一的亲人,但爷爷毕竟会离去,让翠翠知道即使离开了爷爷也必须勇敢的面对生活。而翠翠是一个非常懂事,孝顺的孩子,能够理解爷爷的良苦用心,“靠近了祖父身边去”表现对爷爷无比的依恋,“我不哭了”看出翠翠的懂事、听话、善解人意。
很多农村孩子是由祖辈抚养和教育,祖孙情感状况很不乐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每天辛苦劳累的照顾孙子孙女,更多的是生活上的关心,而对于孩子的思想情感却关注甚少,由于年龄差距太大,在交流沟通的方式方法上也存在问题,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和祖辈们的生活琐事,把自己和翠翠比较一下,看看自己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好,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材中还有很多我们可以挖掘出情感因素的文本。
像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作者寄托了重温亲情的温馨和伤感,对母亲的慈爱,祖母的激励的描述让人感动无比。
夏完淳的《狱中上母书》,表现了作者在忠孝不能两全时选择了以身殉国,而对双慈的养育之恩无法报答的之情,文中对母亲的日后生活的担忧,“不能以身报母”的遗恨,面对死亡向双慈倾诉诀别的痛苦无不让人感伤垂泪。
再如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这两篇都是写自己老师的文章,其中也有不少类似亲情的感动。萧红以女性细腻亲切和独特的视角,写到鲁迅先生极富人情味的温暖的一面:细致、随和、和蔼,热情、有耐心,给人以亲切感,鲁迅先生对于作者来说更像是一位父亲。汪曾祺对金岳霖先生的刻画更多的是生活中的人性美,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看到的不是学者的形象,更多的是幽默风趣、情感丰富、执着率真的长者。
总之,在教学过程要渗透情感教育,任重道远,在平时的阅读继而写作中都应尽可能的关注学生情感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色上来,倡导绿色课堂,让我们的学生懂得做人的根本,学会爱父母,然后才能学会爱他人,进而爱生活爱社会,最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出有美好情感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 普通高中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
篇6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理念;绿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88-01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高和环境问题的恶化,绿色化学理念也逐步深入到初中化学教育中,成为人们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途径。面对绿色化学新理念、新要求,如何结合当前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把绿色化学理念贯穿于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化学教学中贯彻绿色教育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人们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绿色化学理念是以环境的保护为基础的,在化学生产的过程中利用科学技术将化学危害降到最低,一方面是降低对污染物质的使用,另一方面是降低产物的污染程度。绿色化学对人类社会生活的作用显而易见,如保护臭氧层、保护水土资源、防止温室效应及大气污染等等。我国将绿色化学理念运用到初中化学教材中,虽然应用的普及程度还有待提高,但是其取得的效果是非常可观的,绿色化学理念的应用是初中化学教材发展的现代趋势,提高学生对绿色化学理念的认知,将绿色化学的理念充分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教师有必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述绿色化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学生正确认识环境污染对社会生活的危害。教师要使化学课堂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对绿色化学的兴趣。教师要渗透绿色化学的意义,让学生在参与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绿色化学知识,促进学生将环境保护作为自身的责任。因此绿色化学理念在初中化学教育中的应用是化学教育发展的目标。
二、在化学课堂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为促进绿色化学理念在初中化学教育中的应用,最基础的保障是构建合理的绿色化学理念,即是将绿色化学理念渗透到课堂中。化学老师应积极的做好绿色化学知识的备课,结合现代初中化学课堂知识、社会环境问题以及环保经济效益等因素,充分发展绿色化学理念的指导作用,实现绿色化学理念与初中化学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形成绿色化学理念的意识。初中化学知识的教育是层面性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有一个思想上的了解和意识上的接受,其并没有涉及到深化的内容,所以化学老师在进行化学知识讲解时,可将绿色化学知识充分的体现出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例如化学老师在进行二氧化碳知识讲解时,可为学生讲解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形成严重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为学生讲解全球变暖的后果,同时分析二氧化碳过量排放的原因,促使学生思想上将化学、环境和生活联系在一起,有效发挥绿色化学理念在化学知识中的应用。化学教师在进行知识点传授时,针对可进行绿色化学理念渗透的知识点着重讲解,一方面保障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正确理解,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对绿色化学理念的重视度。
三、在化学实验中践行绿色化学理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化学实验往往存在“三废”的问题,面对绿色化学的新理念,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减少”三废”对环境的影响和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要注重化学实验操作的规范化,化学实验操作有非常严格的标准,如药品的称量、试剂的取用、三废的处理等等,各个操作步骤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来进行,这样就不会造成药品、能源的浪费,污染环境,同时避免发生比较严重的实验事故。化学实验药品无害化,进行化学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更直观地将一些实验现象或实验原理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索科学、获取知识的兴趣。进行实验时,尽可能选择一些对环境友好的原料、催化剂等;“三废”处理标准化,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各种废液、废渣按照处理方法不同,分门别类倒入各自的回收容器内,然后采用相应的处理方法,中和、分解、吸收、燃烧、回收循环利用等对其进行处理;计算机辅助模拟高危实验,个别化学实验在操作过程中涉及到的有毒有害物质比较多,危险系数比较大,造成污染比较大,又给师生身体安全及健康带来极大危害的实验,与绿色化学的目标和原则相违背,在这种情况下,采用计算机模拟对实验原理、实验设备、工艺流程进行模拟,使学生在仿真操作过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实验,又减少了“三废”污染。
四、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学习绿色化学
有趣的课外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绿色化学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所学知识。组织课外活动的形式有很多种。可以与附近的化工企业进行沟通,带领学生观察化工企业对废气、废液、废渣等的处理方式,让学生亲自进行指标测试试验,通过对水质、雨水的pH值、空气污染等指标的检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社会的危害。还可以给学生布置课题,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通过网络、查资料、调查问卷等方式对绿色化学进行调查,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让学生就自己的调查结果互相交流、互相评价。利用学校的宣传栏,宣传绿色化学知识,为学生讲解绿色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近年来利用绿色化学技术在降低环境污染中取得的成就,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进一步加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总之,绿色化学是未来化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们人类生存、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保证,在初中化学教育中引入绿色化学的理念,让学生了解和关注身边远至国内外的环境热点,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他们树立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责任感,使其有能力去发展对环境更友好的化学,从而为绿色化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校可持续发展绿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016-03
一 引言
绿色代表着自然、生命与生态,象征着善意、友好与和谐。“绿色教育”就是指“全方位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即将这种教育渗透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综合性教学和实践中去,内蕴于素质教育之中,使其成为受教育者的基础知识结构以及综合素质培养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更注重受教育者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教育。”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通过环境教育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高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能力,是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措施,因此环境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等教育中,普及环境教育和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国际潮流,正在世界许多国家的高等院校中加速推进。这一做法值得我国高校借鉴和学习。为了推广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下的高校绿色教育,为各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的开设和完善提供科学性依据,从而需要对各高校的绿色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了解各高校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开展的现状和成效。
二 当前我国大学绿色教育的现状
我国大学绿色教育起步较晚,近些年,虽然部分高校提出了创建“绿色大学”的设想,组建了环境教育中心,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由于受各高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同、经济实力存在差异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各高校间的环境教育水平仍参差不齐。当前,我国大学可持续发展绿色教育的现状呈现如下特点:
1.对实施绿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我国高校绿色教育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大多数高校还未能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普及教育提到战略的高度来重视,没有把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作为培养目标,也未将环境教育列入议事日程,更没有将环境教育课程列入必修范围。据统计,我国高校每年招收的非环境类的学生占普通学校招收人数的99.5%以上,而目前仅有10%的院校在非环境类专业中开设了环境课程。
2.绿色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绿色教育开展较晚,还没有建立完整的中小学—大学—成人—社会公众教育体系,教育对象的绿色教育没有做到全程性。大学的教育体系也不完善,对绿色教育的投入不够、课程体系设置陈旧、绿色教育师资严重匮乏、教材编制相对落后、内容综合性不强、教学形式单一,实践参与性差等。即便是对环境科学专业的大学生,也由于忽视人文教育,而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大学生环境意识淡薄
所谓环境意识,是指“在一定哲学理念指导下的环境素质,包括理论认识和实践要素。”当前大学生的环境和生态意识淡薄,对环境科技知识了解不够,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认识,可持续发展理论知识严重缺乏,在行为上表现出环保参与意识薄弱,个人对环境的承担责任认识不清,在“知”与“行”上也有着较大的差距。
4.忽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广义的绿色教育是生态环境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互为一体的现代素质教育。生态环境绿色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另外两方面教育的成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良好,是对其实施生态环境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目前,高校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全人格的培养与高尚品格的塑造。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和就业压力的增大,人际关系淡薄、功利思想严重、传统道德理念淡化、社会责任感降低、情绪低落、人格颓废等不良思想都将影响大学生绿色教育的开展。
5.对绿色教育的投入不够
我国高校绿色教育总体上投入不足,除表现在师资队伍严重匮乏、教材编制相对落后外,在校园环境建设上也不甚令人满意,缺乏长期投入和长远规划;建筑拥挤;参差不齐;布局紊乱;绿色少;垃圾多;破坏环境;浪费人力、物力现象普遍。目前大学的管理和服务大都遵循传统的模式,学校的管理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在管理和服务过程中绿色服务体现得不多。
三 调查对象的选取
此次调查将调查对象定位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这些学校代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不同层次、不同教学方向,学校选取的代表性强,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各类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现状,从而囊括出我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现状。
四 调查的角度
(1)各高校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视程度;(2)学生认为可持续发展问题没有受到应有重视的原因所在;(3)各学校现行的主要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学方法;(4)各高校可持续校园环境现状的概述;(5)各高校开设的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课程情况;(6)学生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可行性与必要性的认识。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关于第一个角度,在问卷中设计了五个题目,分别是:
(1)您所在大学在多大程度上强调或重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请勾出您认为的程度。
(2)您所在大学是否向一二年级的本科生开设环境教育或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必修课?
(3)在某些专门学科领域的研究生或本科生教育中,您所在大学在多大程度上强调了环境教育或可持续发展问题?
(4)您所在大学是否过一项使命性目标声明或发展战略,以强调大学教育的核心是推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5)您所在大学是否有一个中心或起协调作用的办公室在开展环境教育或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或研究活动?
关于第二个角度,在问卷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
(6)您认为环境教育或可持续发展问题在我国大学没受到应有的关注的原因何在?请对以下列出的原因的前三位进行排序,1是最主要的原因,2是其次,3是再次。
关于第三个角度,在问卷中设计的题目有一个:
(7)您所在大学开展环境教育或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流教学方法是什么?请对以下所列的教学方法的前三位进行排序,1是最主要的方法,2是其次,3是再次。
关于第四个角度,在问卷中有四个题目:
(8)您如何评价自己所在大学对能源与资源的需求?
(9)您所在大学是否有可持续校园建设项目,如倡导节能,使用可更新能源,对废弃物、水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等?
(10)您所在大学是否与其他大学、私营企业或别的社会部门有合作?可多选。
(11)您所在大学是否属于下列成员之一?可多选。
关于第五个角度,问卷中有两个题目:
(12)您所在大学提供了几门强调气候变化问题的课程?如涉及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冰山融化、干旱和洪涝及农业产量下降等。
(13)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一个重要的国际政策议程,您所在的大学有多少门课强调温室气体减排的途径,如能源节约、可更新能源开发、环境友好型技术开发、紧凑型城市及绿色消费行动?
关于第六个角度,问卷中有两个题目:
(14)以下哪条有关国内大学减排温室气体方式的陈述最接近您的观点?请对其接近程度进行前三位的排序,1是最接近的,2是其次,3是再次。
(15)以下有关气候变化问题在高校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的哪些原因最接近您的观点?请按照与您观点的接近程度进行前3位的排序,1为最接近,2是其次,3是再次。
五 调查分析结果
第一题:总体来看,北京部分高校学生大多认为学校一般性重视(41%)或者比较重视(31%)可持续发展问题、认为学校非常重视此问题的人数占7%、认为学校稍微涉及此问题的占16%,而从未涉及此问题的占5%。
第二题:总体来看,大多数学校有选修课,20%的学生有关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必修课,13%的学生认为该选修课在几年后会变为必修课,20%的学生没有相关课程。
第三题:总体来看,在北京部分高校中,学生亦是大多数认为学校比较重视(28%)或者一般性重视(37%)在专门学科领域的教育过程中强调可持续发展问题、认为学校在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视此问题的人数占7%、认为学校在教育过程中从未强调过此问题的人数占3%。
第四题:总体来看,北京部分高校的学生大部分认为现在还没有,我也不知道大学是否在讨论准备要制订这样一个大学发展战略或大学发展策略(47%)、26%的学生认为我们大学有一项使命性目标陈述,声明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其目标之一。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没有这样一个大学发展战略或大学发展策略,或者不知道相关方面的情况。
第六题:总体来看,北京部分高校大多数学生认为环境教育或可持续发展问题在我国大学没受到应有的关注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管理层还不认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性、学生的其他课业负担和活动负担过于沉重、学生不感兴趣。
第七题:总体来看,北京部分高校的大多数学生认为所在大学开展环境教育或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流教学方法是室内讲座式授课、小组活动、学习教科书内容。
第八题:总体来看,北京部分高校的学生大多数认为学生人数增加了,校园也扩大了,因而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也上升了。
第九题:总体来看,北京部分高校的学生大部分认为学校提出了能源和资源的节约,但是没有官方的可持续校园环境管理项目。
第十题:总体来看,北京部分高校的学生大部分认为本校与国外及国内大学之间建立了学分相互认可的系统及有由国外私营企业部分资助或全额资助的教育活动。
第十一题:总体来看,北京部分高校的大多数学生认为所在大学属于环境教育或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国家级、大学性质的学术团体或协会。
第十二题:总体来看,北京部分高校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所在大学提供了几门强调气候变化问题的课程,从知道的情况来看,20%的学生认为有2~4门、14%的学生认为有1门、11%的学生认为没有、6%的学生认为超过5门。
第十三题:总体来看,北京部分高校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所在大学提供了几门强调温室气体减排的途径的课程,从知道的情况来看,55%的学生不知道、13%的学生认为没有、13%的学生认为有1 门、13%的学生认为有2~4门、5%的学生认为超过5 门。
第十四题:总体来看,北京部分高校的大多数学生认为有关国内大学减排温室气体方式应该在本科普及教育层面上予以强调,应该在本科和研究生层次上予以强调。
第十五题:总体来看,北京部分高校的大多数学生认为有关气候变化问题在高校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的原因是因为气候变化/全球变暖不是我所在大学研究和教育的主要关注对象、因为当前的课程结构不支持和强调气候变化这样的跨学科问题、因为对学生未来的找工作和就业没什么好处。
六 结束语
通过对北京部分高校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北京高校的学生对于大学绿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而且学生对于学校实施绿色教育的措施、态度及本校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定位没有系统的了解。这可以归因于学校对实施绿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和学校绿色教育的体系建构不够完善。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愈来愈多的青年进入高校学习,而高等院校承担着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培养高层人才的历史使命。在高校开展绿色教育,通过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教育形式,向学生传授环境保护知识,唤醒学生生态伦理良知,使绿色观念成为大学生的基本观念,培养他们成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骨干和核心力量,成为社会绿色的“种子”,这对增强全社会绿色意识,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现实和深远的意义。由此可见,在高校实施绿色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王海波.绿色教育:21世纪大学教育的发展方向[J].石油大学学报,2004(3):98
篇8
绿色化学是在环境友好化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核心内容主要是讲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利用化学技术,尽量减少或者完全不使用有毒试剂和减少或避免有害物质的产生。绿色化学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它不同于传统化学,是以环境保护意识为指导,尽量避免污染环境的化学。绿色化学有以下特点:
(1)反应原料绿色化;即化学反应的原料为毒性低且可再生物质。
(2)化学反应绿色化;充分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减小副反应的发生。
(3)催化剂的绿色化;催化剂为无害的,如生物酶等。
(4)溶剂的绿色化;目前实验室采用的溶剂大多数有毒、易挥发、易燃烧,应该用对环境无污染的溶剂,如水,超临界流体等。
(5)产品的绿色化;化学反应所得到的产物必须为绿色产品,对环境不造成污染。
2实验过程中绿色化学的实施
绿色化学是“防”,环境保护是“治”,绿色化学是从根源上杜绝污染源。按照Anasta和Warner提出绿色化学12条原则和从化学品出发的5R原则:拒用(reject)危害品,减少(reduce)用量,循环利用(reuse),回收再利用(recycle),再生利用(regenerate),基于原子的最大化利用,采用以下方案来保证绿色化学的实行:
(1)设计符合绿色化学标准的实验
教师应精心设计对环境无污染的环保型实验来指导学生,如蒸馏、沸点和熔点的测定。
(2)按绿色化标准对现有实验进行改进
根据绿色化学的特点,教师可在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修改:减少实验试剂的用量(采用半微量或微量实验);选择绿色催化剂;选择绿色溶剂;改进反应方法,尽量减少反应步骤;引进新的实验技术如微波辐射加热技术和计算机模拟技术等。
(3)对实验室的“三废”进行回收和处理
由于实验产生的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实验室应制定相对应的回收处理方法,对实验室的“三废”进行回收和处理,减少化学实验对环境的污染。
(4)实验项目连续化
传统的化学实验多为“孤立型”实验,而实验过程中得到的产品需要进行处理,这样不仅造成了实验试剂的浪费,还对环境造成了不必要的污染。因此在设计实验项目时尽可能把各个单一的实验尽量联系起来,实现实验的连续化。此外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理念也十分的重要,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还加强对学生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绿色化教育:(1)学校多开展关于绿色化学的专题讲座,树立学生的绿色化学观念。(2)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3)在实验项目设计和具体实验教学中体现绿色化学理念。
3结论
篇9
学校一直把环境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并把它与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国情教育等结合起来,互相渗透。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绿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及部分教师担任成员。小组成员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定期研究落实制度,部署环境教育工作,切实抓好校园绿化工作的落实。各年级组积极按照学校工作要求,展开工作,按照学校绿化的总体要求,全面完成校园的绿化工作。学校设有分管领导和环保任课教师,定期参加上级组织的环境教育培训;并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由分管领导主持组织开展环境教育的学习研究。每学期计划、总结齐全。为搞好环境教育,学校提供足够的经费保障。设有环保活动室,有配套的实验装置。学校绿化、环保工作有布置、有检查,并按时组织环保教案评比、教学观摩活动等。
二、学校简介:
*镇中心小学是一九九六年镇委、镇政府投资300多万元新建的高标准完全小学。学校现有36个教学班,1966名学生,教职工103名,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学校占地38000平方米,生均19.53平方米。现有校舍面积7696平方米。生均3.95平方米。我校充分利用优美的自然环境,加大绿化、美化校园力度,并将绿化和劳动教育、环境教育有机结合,现有绿化面积12932.4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1.3%,形成了乔木、灌木、绿地、花坛有机结合的主体绿化格局。遵循整体规划,服务教学的原则,积极创设兼具人文特色、育人功能的环境优美、生态健全的现代化园林式学校。
学校注重增强环境教育和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组织落实、制度健全、措施得力,效果显著。树立教育将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根本出路的理念,着眼于培养学生对城乡、地区经济、社会政治和生态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清晰认识和关注,向每一个学生提供获得保护和改善环境所必需的知识、价值观念、态度、义务和技能的各种机会,创造个人、群体和对环境的新的行为模式,将环境教育作为涉及各科教育、渗透性的综合体,将环境教育和学校常规教育准确定位、有机结合,并逐步增强青少年环境意识和综合素质。
三、教育过程方面:
我校环境教育工作重过程、重实效,将环境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要求全体教师要增强环保意识,认真钻研教材,切实掌握各科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并将其作为业务考核的一项内容。结合校本课程,积极开展环保专题活动;充分利用主题班队会开设环境教育专题课;组织征文和知识竞赛活动。图书室、阅览室订有环保内容的书刊,有固定的宣传标语、宣传栏、广播站,大力宣传环保教育。校内设有专门的环保活动小组,具体由环保教师负责,每学期有计划、有措施,有活动记录。
四、环保行为方面:
环保意识是在环保行为中不断培养起来的。为使环保行为应落到实处,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受到深刻的环保教育,每年学校利用植树节、世界环境日、地球日、臭氧日等组织了多种形式的校内、外宣传活动。如,学生用废旧纸张制成“再生纸”,在上面绘制上漂亮的图画,走上街头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及环境调查活动;植树节时,通过红领巾之声广播,呼吁全社会的人们积极行动起来,加入到植树造林活动中去;组织了环保手抄报比赛。为使学生懂得珍惜资源,我们开展了节约、回收资源活动,如:“玻璃回收站”“废物变宝”活动,环保兴趣小组对绣江河水和城区空气进行检测活动。并在学生中开展“爱我家园绿色行动”,向家长宣传不用塑料袋购物、有乱扔废旧电池等,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环保教育,提高了环保意识。
五、环境建设方面:
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可绿化地均能得到绿化,楼前绿地以路径分开园区,通过低中高三层次的立体化植物结构,突出了景观效果。学校在操场北侧开辟了学生劳动基地,重视劳动基础建设。师生共同参与,班级充分利用各自的绿化区域结合班级文化实施绿化活动,并因时耕种部分植物,体现劳动基地的自身内涵,使其具有育人功能,又具景观效果。学校卫生制度健全,校园整洁,自身污染能得到控制。由于条件所限,现学校无水冲式厕所,这一点亟待解决。
六、教育效果与成果:
学校长期抓实环境教育工作,从校领导到各任课教师及班主任,环境意识逐步增强,环保知识丰富。学生们在活动中加强了环境意识,增长了环保知识,养成了良好的环保文明习惯,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楼道内不追逐打闹,大声喧哗,自觉节约水资源,积极回收可再利用废品。
环境教育促进了学校的发展,提升了师生的文明素质。先后有42名同学的环保征文获*市一、二等奖;有25名同学荣获*市“环保小卫士”称号。广大师生积极撰写环保论文,向有关单位和报刊投稿,多次获奖,教育成果显著。
篇10
关键词:绿色教育;思想意识;课程教学;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3―0045―03
绿色教育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生态环境持续发展、历史文明的延绵继承。绿色教育这个理念从提出来的那一天起,就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各国政府和研究机构,纷纷勾画绿色教育的蓝图。中国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们,在绿色教育这片土地上,从本世纪初开始了探索。
一、绿色教育的内涵及其意义
30年前,中国政府为了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实行改革开放。通过多年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国家的综合实力增强,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当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时,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自然资源也过度开采。进入新世纪之初,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于是,有关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大命题,摆在中国政府面前。围绕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中国政府先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等理论。要建设绿色家园,绿色教育必须先行。绿色教育是伴随着生态环境问题而逐步确立的崭新教育命题,起源于环境教育又不同于环境教育。绿色教育是适应经济科学发展要求的教育,是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讲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教育。
目前,对于绿色教育的定义在学界并没有完全达成一致意见,但是其基本内涵是明确的。1998年,清华大学在国家的支持下开风气之先,率先研究并实践绿色教育,到目前为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综合很多学者的研究,简而言之,绿色教育就是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并将这一指导思想渗透到文理各专业综合性教学环节中,使其成为大学生基础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讲,绿色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将自然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并驾齐驱,大学不仅向青年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注重培养大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
教育是推动人们更好地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驱动者,其中,大学是对青年进行绿色教育最重要、最基本的场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朝普及化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进入高校学习,而大学承担着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历史任务。在大学开展绿色教育,通过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等多种教育手段,向学生传授环保知识,唤醒学生的生态伦理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绿色观念成为大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本组成元素,培养他们将来成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骨干和核心力量,成为向社会播撒“绿色”的播种机,概括地讲,高校开展绿色教育,对增强全民绿色意识、实现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目标具有现实而又深远的意义。
二、当前大学绿色教育的现状
和国外高校绿色教育相比,中国大学绿色教育起步较晚,虽然有部分高校正在为建设绿色大学这个目标而努力,并且做出许多有益的贡献,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绿色教育从理念到实践水平还参差不齐,与实现大学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综合国内高校绿色教育的情况来看,还存在以下问题:
1.高校管理层对绿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中国高校能否实现快速发展,并尽快与国际水平接轨,和高校管理层的思想意识有密切关系。某些高校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办学水平,把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都投入到专业教学与科研中,虽然在各种会议、各种文件中屡次提及绿色教育的重要性,但经常是说而不做,口头上重视,实际行动中不了了之。绿色教育是一个长期且持续不断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拔苗助长。有的高校虽然在发展规划中提倡绿色教育,但也只是跟风,赶时髦,本质上无意于绿色教育。还有某些高校可能这一届领导班子对绿色教育重视,但是下一届领导班子可能在办学中更换办学思路,绿色教育理念没有得以延续发展的机制保障。这些问题说到底,是高校管理层对绿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2.对绿色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
虽然中国高校在当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国家和地方政府都拿出大量经费支持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但是高校在绿色教育经费支出方面显得异常吝啬。有的高校并没有领悟绿色教育的实质内涵,肤浅地认为在校园内栽树种花就是绿色教育的体现,其实这只是一种表象。到目前为止,国内很少有高校拿出大量资金对绿色教育理论、原理、发展趋势从学术研究上予以大规模的支持。支持出版绿色教育的学术专著和相关教材更是少之又少,对绿色教育师资队伍的经费投入也严重不够。此外,某些高校的校园规划与设计,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建造布局混乱,绿地和水域面积少。充足的经费投入,是绿色教育发展的保证。
3.绿色教育体系还欠完善
中国教育一直以来都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素质教育与情商教育相对落后。直到今天,教育教学活动中还没有建立起一整套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社会的完整绿色教育体系,学生的绿色教育没有完整的体系和全程性。尤其是在大学,文理科专业切割明显,专业设置过细,使得大学生很难有机会受到系统、深入又科学的绿色教育,这极大地制约并影响了绿色知识和环境教育的传播与普及,更谈不上高层次的绿色思维、绿色意识、绿色观念和绿色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此外,大学课程多数围绕自身专业开设,教学时间紧凑,大学生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关注绿色教育。而对于环境相关专业大学生而言,专业知识多为理工类课程,往往忽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从而难以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4.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从广义上看,绿色教育包含了环境生态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三个方面。环境生态教育能否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与人际关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大学生只有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才可能有正确的心态对待环境生态。同时,大学生只有心理健康,人际关系才会处理得好,这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目前,中国社会风气浮躁,经济效益成为衡量一个人成功的主要标志,在就业、找工作、考研的压力下,高校的教学偏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引起真正的重视,近年来,媒体时常爆出大学生跳楼自杀的新闻,这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
严重危机。
三、高校绿色教育的实施策略
高校加强绿色教育,主要是要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活动中寻求突破。只有改革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念,才能实施全面的绿色教育。作为高校管理层,要全面深刻理解绿色教育的内涵,掌握当代世界绿色教育形势,结合绿色教育的规律和大学办学特色,才能制定科学、正确的绿色教育策略。
1.创新教育理念,形成绿色教育共识
绿色教育思想对于中国绝大多数高校而言,是一种有待深入认识的教育思想,将绿色教育思想升格为高校办学基本思想,是对高校教育理念的大胆突破,也是对专业教育为主的传统思想的挑战。在办学过程中,只有全面深入理解绿色教育的内涵,破除不合时代进程和节拍的教育思想,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念,才能使得高校管理层和广大师生形成绿色共识,齐心协力将绿色教育全面铺开。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也要积极出台绿色教育的制度,以制度的形式要求高校开设绿色教育的必修课或公选课,尤其是师范院系、农林院校和地矿院校,设置绿色教育相关课程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2.提高教师绿色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其言行举止都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教师的人品修养,对学生都有直接的影响。故教师自身的绿色素质,对于学生绿色素质的提高,有关键性作用。因此,高校要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要具有从事绿色教育的基本知识、绿色意识和绿色思维。绿色教育的知识一般具有交叉性和前沿性的特点,所有教师要跟上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体系,转变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学校要组织教师积极开展绿色教育培训学习和研讨会,加强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知识的学习,积极参与社会调查,以开阔教师的绿色视野。同时,教师要积极开展环境理论和生态伦理学的研究,在学术研究、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课外科技活动等教育实践环节中,注重生态环保理念的挖掘。
3.变革课程体系内容,实施启发式教学
为了将绿色教育深入大学生内心深处,就必须要求绿色教育进驻课堂,将绿色教育覆盖所有的教学课程。为此,首先是对当前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重新构建完备的具有生动性、前瞻性和通识性的课程体系,使之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其次,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系列具有交叉性、宽泛性和现代性的课程,认真设计与绿色教育相配套的教学内容,拓宽专业课的基础内涵,注重文理科的专业交叉,加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使得各专业各课程都有“绿色气息”。其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剔除简单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实现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调动大学生充满好奇的心理和追求新知的特点,发挥现代科技教学手段,将传统的课堂教学转向为启发式的教学。
4.举办绿色讲坛与社团,开展绿色实践
在开展绿色教育过程中,除了在课堂上展开教学外,还可以举办诸如环境保护、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环境与社会、伦理道德、心理学等相关学术知识讲座,加强大学生的绿色素质的培养,使绿色素质成为一种文化素质的组成部分。这种绿色素质主要表现为和谐的自然观、科学的人生观和积极的道德观,让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感恩。此外,要鼓励大学生组建绿色社团,建立绿色教育的社会实践基地,经常组织大学生到厂矿企业、居民社区、农村田间去调研环境现状和生态保护的情况,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绿色生态方面的课题研究,通过调研报告、征文、图片展览、演讲、辩论等形式,展示绿色社团的社会实践情况。通过实施绿色实践,提高大学生的绿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5.创建和谐校园文化,营造绿色教育氛围
高校开展绿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对大学生是潜移默化的过程。绿色教育需要有明确的教育引导,也需要一个良好的氛围。高校绿色教育氛围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来进行。高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形成以人为本、健康向上、充满活力、富于创新的和谐校园文化。在学校硬件建设和环境建设中,不但要考虑经济成本,还要考虑绿色效益。绿色效益不仅体现在环保生态方面,还体现在对学生的课堂教育上。要把大学校园建设成一个规划合理、干净整洁、树木环抱、青草遍地、鸟语花香的“绿色小镇”,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必定会耳闻目染,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在充满绿色的校园环境中成长,是最鲜活最直观的绿色教育。
6.建设绿色教育基地。加强对外交流
高校为了全面深入开展绿色教育,使绿色教育的意识、理念、知识、技能广为推广,在办学经费许可的前提下,应该建设相应的培训基地,有效利用计算机因特网系统、远程教育系统和国内外的图书、影像、视频资料,承担对工厂企业、政府机关、环保组织等有关人员的绿色教育培训,传播绿色生活理念和绿色思想意识,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绿色素质贡献知识力量。此外,大学应该以更宽更广的视野,加强与国内外高校、企业、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人员交流与合作,特别是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绿色教育的先进经验和先进做法,以此促进我国大学绿色教育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孟晨,曹利戈.高等院校开展“绿色教育”的意义和方法[J].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6):113―115.
[2]王静.绿色教育的思索[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9):
90―91.
[3]徐俊,黄金华.新时期高校绿色教育探讨[J].安徽农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3-77.
[4]曹庭珠.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高校绿色教育研究[J].理论与当
代,2010(2):40-42.
[5]朱业晋.绿色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探索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
学报,2007(4):21-23.
[6]王海坡.绿色教育――2l世纪大学教育发展的方向[J].石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