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化范文

时间:2023-04-09 11:18: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文化

篇1

陈宣章

现今有许多奇论:商朝的科技文化是当今无法比拟的;古墓中的文物都是当今科技无法制造的精品;《易经》中早已预测后世一切重大事件;孔子是世界公论的伟大人物……一切复古的遗老遗少都起劲地叫嚣。

应该让他们通过时间隧道回到商朝,三拜九叩,作威作福:应该把他们从别墅中拖出来,别让他们坐在沙发上看电视“遭罪”;应该没收他们的轿车改为步行,让他们复古而清高;真应该让他们远离山珍海味而茹毛饮血;肺吸虫的病因是吃生鱼片,真应该让他们体验体验肺吸虫病;他们的孩子不应该学习代数几何、三角函数、物理化学、生理卫生等等,而去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烈女传》、《二十四孝》……

人类生活从原始公社发展到现在,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科技文化是上层建筑,是和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商朝是奴隶社会,那时候的科技文化怎么会是当今无法比拟的?那时候打仗用戈,而现代战争用飞机大炮、坦克军舰、火箭导弹、雷达声纳、航空母舰,还有核武器讹诈。

中国五千年文明(?)造就了这些遗老遗少。只要有个风吹草动,他们就兴风作浪。

文物市场中,动辄就是几百几千甚至几亿元,那是因为“物以稀为贵”。老鼠、蚊子、苍蝇、蟑螂是四害,不但因为它们传布疾病,还有繁殖能力太强的缘故。假如世界上仅有几只老鼠,那也会成为稀世珍宝或家养宠物的。

许多文物,除了观赏没有其他使用价值。收藏已经过热,除了古董,还在创造各种收藏品。为了提高“价值”,如果世界上只有两个,就砸掉一个。人类就是这么疯狂。更何况伪造古董也是一门行业。电视《鉴宝》栏目中,凡是赝品王刚就一锤砸烂。万一专家有误,真品也就烟消云散。杀头是无法还原的,因此尽量不要判死刑。有个赵作海被判死缓,11年后“死者”赵振裳出现了。假如当年死刑执行了,赵作海也就无法复活。

现在,神州八号和天宫一号两次对接,《易经》专家们在《易经》中找到蛛丝马迹没有?近年来的世界经济危机,《易经》专家们在《易经》中找到蛛丝马迹没有?现今世界上还有信仰危机、信任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等等,《易经》专家们在《易经》中找到蛛丝马迹没有?

身体在二十一世纪,脑袋在商朝甚至更早,脖子拉长几千年,累不累?

现在世界人口70亿,将来地球上还能不能养活更多的人呢?许多人在考虑移居外星球。可是,哪有比地球更加适合人类居住的外星球呢?人类每天在浪费资源。如果商品不更新换代,工厂就要萧条,劳动力就要失业。所以,产品不需要经久耐用。更不用说为了排场而铺张浪费了。在粮食危机的同时,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称:全球每年流失或浪费的粮食多达13亿吨,约占全球粮食产量的三分之一。在能源危机的同时,中国世界第一又添彩,在各级政府汽车补贴、家电补贴鼓励政策下,终于成为世界能源浪费第一大国。国际能源署2010年《世界能源展望》,称中国在2009年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家,并表示到2035年,中国占世界能源的需求将超过需求总量的五分之一,继续成为全球能源消费的领跑者。

篇2

关于《蒙娜丽莎》,人们有太多想象的余地,也附会了太多的传说。有人说,这幅画像让你感到不安的是:她那通体闪烁着光辉的灵魂,似乎能够洞察出你的心思;还有人打趣道:达・芬奇笔下微笑的女人,在笑我们费尽心思寻找,是什么引起了她的注意。

不错,达・芬奇以高超的艺术手法,给一个无名的年轻妇人,创造出了一种淡雅朦胧的意境和永恒的神秘气氛。正如一首流行歌曲《蒙娜丽莎的眼泪》所唱:蒙娜丽莎她是谁?她是否也曾为爱寻觅好几回?她的微笑那么神秘那么美,或许她也有过感情的千山万水。

达・芬奇的作品常常让人思索人所创造的两种真正强有力的认识自然和自己的手段――科学和艺术。事实上,他曾非常明确地主张绘画是一门科学的艺术。在他看来,科学与艺术是密不可分的。绘画明显优越于雕塑、音乐、诗歌和文学,是因为它能基于数学法则和各类科学,以最完美接近于自然和无穷变换的方式来重现人类的经验和感情。

为此,他以极大的兴趣和精力去研究光学的定律、眼睛的构造、人体解剖的细节以及雀鸟的飞翔。他的一幅幅杰作显示:科学和艺术的创作是理性和感性的互相渗透,他的艺术作品是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活的结果。

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及相互促进,早已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从18 世纪末到19 世纪初,西方建筑进入到一个过渡时代,即从古典建筑向现代建筑的过渡。本期“科苑谈艺”《科技进步催生现代建筑》告诉我们,这个过渡是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的美学原则来实现的。伦敦水晶宫、包豪斯学校校舍、埃菲尔铁塔、古根海姆博物馆等建筑新形式,即是此中一个个生动的诠释。

如今,借助各种高新技术手段,更新、更奇、更异的艺术效果纷纷呈现: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多媒体影像“卷轴”――“千里江山图”,到复原的数字圆明园和电影《阿凡达》等如梦似幻的3D 视觉盛宴,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篇3

1.衣纺织中的科技

古语“温饱思欲,饥寒生盗心”可见温饱永远排在人类生存的第一位,而温饱满足了之后,人们就开始了对美的追求,对于所穿衣服除了要求遮体保暧之外,也需要兼具美感,因此,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中对于衣物的编织研究出多种技术并衍生出相应的织布机。

1.1踞织机或腰机

最原始的织布方法,古时称作“手经指挂”一般是腰束一带,席地而织,用足踩织机经线木棍,右手持打纬木刀在打紧纬线,它是现代织布机的始祖。

1.2堤花机

可谓是中国古代织造技术的最高成就。堤花的工艺方法源于原始腰机挑花,织造时上下两人配合,坐在3尺高花楼上的为挽花工,他口中唱着按花程序编成的口诀,同时用手堤拉花束综,坐在下面的织工则协同动作,_来_往引梭打纬,织出飞禽走兽、人物花卉等复杂的花纹。堤花技术中最难掌握的是把预想的图案重现在织物上的花本技术。花本就是指按照设计好的图案,使成千上万根经线有规律地交互上下堤综,几十种纬线有次序地横穿排列,作成一整套花纹记忆装置。花本结好,就可以上机织造。挽花工和织工互相配合,根据花本的变化,一根线一根线地向前织,就可以织出瑰丽的花纹来。汉代的花楼式束综堤花机,经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改进,到了宋代更臻完善,并经丝绸之路传入西方。

2.食:食用器具的文化

“民以食为天”中国古代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吃的活动在其初始阶段是没有器具的。随着掌握用火及科技认识的发展,才逐渐出现各种饮食器具。

2.1鼎

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有3足圆鼎,也有4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器种之一,是用以烹煮肉和盛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2000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2.2簋

专指商周时期的青铜盛食器。在青铜器产生之前,此类器物是陶质或竹木质,被称为塯,或称土簋,功能与碗相同。当时除作为曰常用具外,更多地用作祭祀礼器,且多与鼎连用,以偶数出现,用来表示使用者身份地位的不同。

3.住:建筑中的科技

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劳动人民和建筑匠师建造了无数的建筑物,许多古代建筑遗存至今,具有优秀的技术传统和独特的

艺术风格,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是世界建筑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早在7000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榫卯结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以木结构框架式的主要特点,结合夯土、斗拱、石雕、拱券及砖石工程等的传统建筑体系,在民宅、楼阁、陵墓、石窟、宫殿、寺院、古塔园林、桥梁以及水利工程等建筑中都表现出独特的结构形式和艺术风格。

中国建筑体系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在秦汉时期已渐趋完善,两种主要结构方法--抬梁式和穿斗式都已经发展成熟。而穿斗式结构往往在柱枋之间使用斜撑,构成三角形构架,以防止变形。

中国古代建筑的成就很高,以宫廷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建筑,以比萨斜塔为代表的意大利罗马建筑,以巴黎圣母院为代表的法国哥特式建筑,被誉为世界著名的三大古代建筑体系。

4.行交通中的科技

人类很早就开始以家养的牛、马等牲畜驮运物品。车出现后,牛、马等家畜又被用于挽拉车辆。宋代以后,舒适的轿子则曰趋普遍。这些都能满足出行需要,而对于每个朝代的皇帝来说,交通工具除了用于代步外,多会包含一些其他的实用功能,现着重介绍两款用于皇帝出行的工具--指南车、记里鼓车。

1指南车,又称“司南车”是中国古代用来指示方向的一种机械装置。与指南针利用地磁效应指南的原理不同,指南车利用齿轮传动系统,不论车轮怎么转动,车上木人的手臂始终指向南方。

根据研究指南车除了在战场上发挥了指示方向的作用外,主要是皇帝大驾出行的一种仪式用车。它的作用是增加皇帝的威仪,所以它的尺寸庞大,形制豪华,并且有专人驾驭。车上立一木人,伸臂指南。车中,除两个沿地面滾动的足轮(即车轮)外,尚有大小不同的7个齿轮。当两个齿轮啮合在一起时,一个齿轮向右转,与之相邻的那个便向左转。利用这个道理,可以使木人的手臂一直指南。

2记里鼓车:发明于西汉初年,大家看它的外形为一辆车子,车上设两个木人及一个双面鼓。车上装有一组减速齿轮,与轮轴相连。车行1里时,控制两个击鼓木人的中平轮正好转动1周,木人便击鼓1次。坐在车上的人只要聆听这鼓声,就可知道车已行了多少路程。这种机械装置的科学原理与现代汽车上的里程表基本相同,记里鼓车通过齿轮传动系统实现减速目的,因此可称之为是近代里程表和减速器装置的先驱。从文献材料来看,记里鼓车是皇帝出行时“大驾卤簿”中必不可少的仪仗之一。

5.乐:休闲娱乐中的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游戏和玩具。古埃及人发明了跳棋,德国人发明了积木,匈牙利人发明了魔方,而古代中国人则留下了七巧板、华容道这样的中国难题。

5.1七巧板

由七块板组成,而这七这块板可拼成任意几何图形,例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多边形等,也可以拼成各种人物、形象、动物、桥、房、塔等,又或者是一些中、英文字母,最多可达1600种以上。七巧板源自宋朝的燕几图,后演化成明朝的蝶翅几,最终演变为清初到现代的七巧板。美国作家埃德加?爰伦坡特用象牙精制了一副七巧板。法国拿破仑在流放生活中也曾用七巧板作为消遣游戏,至今英国剑桥大学的图书馆里还珍藏着一部《七巧新谱》。

5.2华容道

源自《三国演义》中“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的故事情节。华容道有几十种布阵方法,如“横刀立马”“近在咫尺”“过五关”等。华容道以其变化多端、百玩不厌的特点与魔方、独立钻石棋一起被国外智力专家并称为“智力游戏界的三个不可思议”

篇4

科技馆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发展社会先进文化、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一种社会公益性设施。科技馆开展科普工作是传播科学思想、提升群众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2015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全国科技馆免费开放的通知》。这就要求全国各级科技馆以免费开放为契机,把握好宣传方向,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公众走进科技馆,充分发挥科技馆科普工作对提升群众文化和科普素养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科技馆;科普工作;群众文化;科学技术

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科学技术的作用逐渐得到了更大的发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国家的发展中,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是其积极倡导的内容,而科技馆对于提升群众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科技馆开展的科普教育在教育内容、形式等方面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迎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1科技馆科普工作对提升群众文化的意义

科技馆是社会先进文化以及民众素质提升的重要基础性设施,也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场地,更是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功能区,可以对外展示一个城市的文明状态。2015年,根据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科技馆开始面向群众免费开放。这说明科技馆的科普工作对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向公众提供公平公益的科普公共服务,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创新型国家、文化强国、美丽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作为2015年全国科技馆首批免费开放试点单位中的一员,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注重发挥低碳科技普及、绿色建筑展示、低碳学术交流、低碳信息传播职能,将常设展厅的展品互动和科普辅导员的讲解相结合,大力开展公众科普工作,努力培养群众对科学技术的探索兴趣,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科技馆科普工作对群众文化的提升

2.1不断完善科技馆的科普基础建设

科技馆可以说是进行科学普及的主阵地,承担着向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任务。在科技馆中设置的主题展厅同样有着这些方面的作用,群众可以参与、体验和互动,进而发挥科技馆科普教育的作用。另外,还可以通过举办科普活动,丰富科普教育方式。在科技馆的科普工作开展中,需要对工作内容进行及时更新,以新知识、新展品吸引群众的注意,可以在科技馆原有的基础上使其成为一个文化与休闲结合的功能场所,人们在其中身心放松,没有学习的压力,这样科技馆的科普工作就会开展得更好,人们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领略科学文化的魅力。以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为例,作为全球第一家以低碳为主题的大型科技馆,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场馆内的108件展品围绕“低碳生活,人类必将选择的未来”为主题,以低碳为主线,让群众在轻松、欢乐的气氛中了解和学习低碳知识。从2012年开馆至今,接待量已超207.5万人次,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市民群众文化的提升。

2.2发挥科技馆主题活动的时效性

在科技馆科普工作开展中,应该紧紧围绕社会热点,发挥其时效性,通过多种多样的展览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主题活动是科技馆常设展览的一种补充,针对性强,而且可以吸引群众对科技馆的关注。科技馆在开办主题活动时,应该与当前的科技发展形势相联系,对一些紧急突发事件进行详细、易懂的讲解,最大程度地使科普教育贴近群众的日常生活,对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以及科技发展前沿情况等进行阐述,以获得更多观众的喜爱。在丰富科技馆科普工作内容和方式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科技馆具备的社会教育功能,不断寻找自身的特色,努力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普展览文化品牌,实现科技馆地域性特色化的发展。例如,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在2015年推出的“低碳改变环境”系列科学主题活动。该活动是一个贯穿全年且面向全杭州市中小学生开展的主题活动,由“栽种”“实验”“制作”“模型”和“标本”五个系列组成,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由低碳科技馆全程开发、设计、实施。参与活动的青少年们既体验了实践的乐趣,又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科技馆在发展中,需要重视科普工作的完善,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功能,提升其服务质量,促进社会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2.3通过流动科普推动群众文化发展

流动科普有流动科技馆、数字科技馆等形式。科普大篷车作为流动科技馆利用车载展品、展板等资源,送科普到基层,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学习科学知识,了解科技理论,使得科学精神、科学知识及科学方法等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播。流动科技馆丰富的展品内涵发挥的辐射作用是其他科普载体无法替代的。流动科普的工作形式能够有效地弥补县级城市科普工作缺乏的问题,加大科普服务覆盖广度,实现基层科普工作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对于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一直注重做好流动科技馆进社区、进校园活动,以其灵活性强、受众面广等特点,使浙江省较为偏远、贫困的农村地区也能够感受到新型科学技术带来的魅力,享受科技馆工作者提供的群众科普服务。2015年,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进校园及社区共计12次,让现实生活中无法实地参观游览科技馆的孩子们能够与展项互动,感受低碳知识和科学魅力,仅这一年的受众人数达到上万人。流动科技馆项目可操作性强、受众覆盖广,是当今新媒体形势下开展基层科普服务,促进群众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有效载体。

3结束语

科技馆的科普工作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科学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传播的主要渠道,也是促进群众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的重要方式。因此,人们应该更加重视科技馆科普工作的实施。现阶段,我国的科技馆发展十分蓬勃,科技馆更应以免费开放为契机,把握好宣传方向,加大宣传力度,更新科普内容,革新数字媒体的科普手段,提高教育质量,吸引更多公众走进科技馆,充分发挥科技馆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公民群众文化中的巨大优势。

作者:何钱雯 单位: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

参考文献

[1]曾川宁.浅谈科技馆在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提升中的作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04):185-186.

篇5

一、课堂科技文化与科技创新教育

在课堂这一有限的时空范围内,基于民主平等的师生之间本着多元对话、倡导探究、尊重证据、激发想象、培养情感、关注社会、追求创新等课堂对话和课堂组织精神,积极遵循“在动手实践中学、在疑问探究中学、在合作体验中学、在情感发展中学”的教学设计理念和学生学习的基本原则,全面培养求真务实、学以致用、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科学态度和行为习惯,努力形成从善审美、关爱人类、关注科技发展、献身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和人格品德,这就凸显了富有个性、创造性、审美性和高度人文性的课堂科技文化的特点,成为校园文化的高级形式。

科技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科技创新的思想方法、科技创新思维和科技创新精神等,其实质就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学校科技创新教育能够为课堂科技文化的发展培根、固本、导向、疏流,而课堂科技文化则是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核心依托,是科技创新教育的发展之本和活力之源。

二、建构课堂科技文化,

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景类科技教室,建构课堂科技物质文化

在开放性科技创新活动室、通用技术活动室或研究室、学科类情景教室和综合教室中采用板画、板报、壁图、微缩模型和模具、实物或标本、实验器具等物质手段或设施,静态或动态地展现科技知识,具化科技原理和再现科技场景所形成的文化环境,是课堂科技物质文化的基本构成。

情景教室的布局特别有利于开展多元智能教学。课堂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智能特点选择不同类型的学习手段及学习方式,有利于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及操作活动,也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情景类科技教室使学生们由“身临其境”到“心在其间”,由外在地参加科技活动到内在地感悟科技过程,这就是科技文化的力量。

2.创设研究型校本课程,建构课堂科技制度文化

具有创造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研究型课程,能够使学生在掌握新的学习方式的基础上,获得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能去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基本创新能力。从课堂教学角度看,研究型课程的实施与推进必须依赖严格的课程管理机制和发展机制。通过科学管理保证每位学生和教师真正参与到研究性学习和课程建设中来,认真确定这一课程的指导思想、实施目标、实施原则、实施内容、实施策略、实施程序、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结果处理以及对学校各级部门、学生家长的要求等。这种管理一经制度化,就成为学校推进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领地。

3.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建构课堂科技精神文化

学校科技创新教育,需要的不仅是创新型教师,还有创新型教师团队所认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这是创新型课堂教学中应当具有的精神文化。

首先,创新型教师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创新教育离不开教师的独立思考、自主意识和怀疑精神,教师只有具备创新的个性才能产生创新的意识和行动,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其次,创新型教师有着强烈的探究欲、大胆的想象力和灵动的创造激情。探究欲是人们创造性活动的内驱力,是一种向未知和未来挑战的精神;想象力是创造的先导;灵动的情感和思维是创造力激发的心理要素。再次,创新型教师能以适应新课程精神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教师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灵活地采取发现法、探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开发。此外,创新型教师能以创新的姿态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

4.确立探究式教学理念,建构课堂科技质疑文化

科技创新教育的重心是科学精神的教育,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求真和创新”,落实在课堂中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逻辑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中实施“思维型教学”,其实质就是在构建课堂的科技“质疑文化”。在这种科技“质疑文化”的背景下,教师应把学生的质疑看成宝贵的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源,应敢于在课堂上接受学生对自己提出的质疑,鼓励学生向课本提出质疑,使学生保持对课堂的好奇心,并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5.探索素养型教学内涵,建构课堂科技团队文化

在新课程积极推进的今天,科技创新教育整合到课堂中就必须开展“素养型教学”,即以课堂为中心建立“学习共同体”,在合作学习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交往关系。“素养型课堂教学”对于科技创新教育而言,其文化内涵就是一种基于人人交往、平等对话的精神交流和人际合作,是合作学习基础上的“团队文化”。当交往意味着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凸显、独特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上课意味着教师的专业成长、生命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时候,科技创新教育就拥有了扎根课堂的团队文化的强力支撑。

6.创建多元化评价系统,建构课堂科技评价文化

结合对多元智能理论的学习,从新课程的根本精神出发,对整合科技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学习应当采用激励性、过程性评价,并注重评价的以下几个方面:(1)评价主体多元化;(2)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道德、科学精神等方面考察学生的变化与进步;(3)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教师可用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试、行为观察、心理问卷等多种方式将量化评价方法和质性评价方法结合起来;(4)评价时机的全程化,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和指导性评价;(5)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尽量采用等级评价法、评议法等模糊评价办法。

这种富有激励性和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评价在导向、调控和促进科技创新教育中发挥着强劲而持久的作用,这一具有鲜明的思想共识基础和稳定有效的行动方式的评价体系就成为课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是课堂的科技评价文化。

篇6

同时,在整个调研过程中,调研组获得了一次“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现实教育,深刻感受到当代中国现实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重大变化,感受到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正全面提升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品质,感受到科技对文化发展的创新驱动正从选择性介入走向深度融合,感受到文化科技创新正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领域带来强大创新驱动效应,以及深刻感受到整个社会正以一种高度文化自觉姿态致力于文化科技驱动文化创新的探索实践。调研组在深入调研、反复讨论、精心修改的基础上,形成了本篇相对成熟和完整的调研报告,并作为专项调研课题的最终成果形式推出。

本刊编辑部刊发本篇调研报告,目的在于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当前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深刻把握文化科技发展与文化创新驱动力关系的时代脉博,增强我们对于文化科技驱动区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和价值认同,同时也是对学界特别是艺术理论建设中亟需的现实把握和深层积累,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以及进一步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应有的力量。

按语:文化科技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创新驱动发展中占有核心地位。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全面落实、文化部大调研专项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组成了以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董伟教授为组长,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于平教授等5人为成员的“文化科技对文化创新驱动力”调研组。调研组深入基层一线,寻找好经验、好做法,了解真问题、难问题,真诚倾听人民群众和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对当前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围绕文化科技对文化创新的驱动力这一前沿性议题,询政于实,问计于民,以期推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进一步突破,为打造文化建设升级版积累第一手决策资料。调研组从文化科技发展的创新主体、创新动力、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几大关键环节出发,主要调研了我国东部代表性地区江苏省、中部代表性地区河南省和东北代表性地区辽宁省的区域文化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情况,包括文化创新驱动发展的基本现状与特点、主要做法与经验、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发展思路与愿景、政策需求等方面的情况。经过本次深入调研,调研组认为,一是要建议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广泛开展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知识普及,增强全社会对文化科技驱动文化创新的价值认同感,动员更多的媒体和专家就文化科技驱动文化创新的发展趋势、基本规律和探索实践等进行全方位讨论,营造文化科技融合与文化创新的社会氛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凝聚智慧,形成合力,以理论先导推进文化自觉,以文化自觉引领文化创新。二是要建议强化制度设计,尤其要强化顶层制度设计,创新体制,完善机制,将文化科技融合及其对文化创新的有效驱动,提升到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层面给予制度安排。三是要建议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激励人才,撬动项目,引导更多文化科技企业实现研发升级,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可持续稳步推进。四是要建议着力打造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平台,彰显“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破解文化与科技“两张皮”难题,着力形成文化科技融合战略优势。五是要建议将已经实施的各类文化科技融合项目做大做强,增加支持力度,扩大支持范围,强化支持有效性。要进一步加强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合会商制度,形成行政合力,由文化部门与财政部门共同主导。要较大幅度提高“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的资金规模与项目支持力度,按照适当的年度递增比例,力争到“十二五”时期末不低于1亿元的年投入规模,使相关国家工程能名符其实地真正发挥引导调节功能。

同时,在整个调研过程中,调研组获得了一次“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现实教育,深刻感受到当代中国现实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重大变化,感受到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正全面提升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品质,感受到科技对文化发展的创新驱动正从选择性介入走向深度融合,感受到文化科技创新正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领域带来强大创新驱动效应,以及深刻感受到整个社会正以一种高度文化自觉姿态致力于文化科技驱动文化创新的探索实践。调研组在深入调研、反复讨论、精心修改的基础上,形成了本篇相对成熟和完整的调研报告,并作为专项调研课题的最终成果形式推出。

篇7

科技编辑的知识结构缺陷影响出版物整体质量的提高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每一个人都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忽视人文知识的学习。知识,按其内容可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科技编辑建立知识结构,一定要防止知识面过窄的单一倾向,不应只有自然科学知识。李政道博士说过:“我是学物理的,不过我不专看物理书,还喜欢看杂七杂八的书。人们认为:在年轻的时候,杂七杂八的书多看一些,头脑就能比较灵活。”鲁迅说过:“文化是骨髓里的东西。”文化既是精神的源头,又是物质的动力。文化以提升人的素质为中介推动经济发展。

然而,大多数科技出版社或科技期刊社招聘科技编辑时,首先要求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重点考察的是专业知识背景与能力,要求熟练掌握计算机,英语达到四六级水平,但对人文知识方面的要求明显偏低,仅限于汉语语言能力的一般化要求。在现行的高考体制下,学校在高中阶段就实行“文理分科”。由于高考压力大,理科生往往过早地放弃了人文知识的学习,导致理工科学生文史修养欠缺。这样的教育模式造成文化与科技的割裂,使我们的学生“有文化的没技术,有技术的欠文化”。理工科的学生进入科技出版社后,由于日常的选题组稿、审读加工工作繁重,往往也不重视人文知识的补习,导致所编辑的图书整体质量不高,出现诸如图书内容质量低下、读者对象不明确、编写思路混乱、语言晦涩难懂,甚至文字性差错频发的情况。因此,科技编辑应自觉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培养人文精神,提高文化底蕴。

提升文化素养是成就优秀科技编辑的重要基础

1.提高自身修养,培养敬业精神

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需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也就是常说的敬业精神。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其中立德最难,需读书养气,小心大度,以求德亦日进。一个人如果没有精神追求,只知一味追逐功利,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责任感。科技编辑只有加强人格修养,提升人生境界,使自己具有服务社会的使命感,才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甘为他人做嫁衣,时刻保持清醒的职业操守,不断为社会提供传世的精神产品。

2.提高文化底蕴,增强驾驭书稿的能力

文化底蕴的提高表现为有较深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内涵。加强人文知识学习,提高文化底蕴,对于提升科技编辑应用文化的能力至关重要。科技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但科技所带来的副作用长期以来不为人们所重视。比如,科技的发展使战争武器更加先进,毁灭性更强;工业的发展带来环境的破坏;过度的消费带来资源的浪费等等。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如何减少科学发展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人类应该理性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科技编辑,只有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修养,有较深的文化底蕴,才能提高洞察能力,才能有更广阔的视野,从而理性地把握选题方向,更加准确地驾驭书稿内容。因此,加强科技编辑的文化素养可以提升其境界,独到其眼光,有助于培养整合具体知识、技术的综合能力,从而才有可能策划出像《寂静的春天》那样集科技与文化于一体的名著。

3.培养健康人格,提升公关能力

作为一名科技编辑必须具备选题策划、组稿能力。组稿工作需要较强的组织协调和活动能力,也就是公关能力。心理学有所谓的“喜欢原则”――我们愿意帮助自己喜欢的人,同时也愿意赞同他们的意见。那么,一个灵魂高尚、知识渊博、诚实守信的人,在与人交往时往往能通过个人的人格魅力获得对方的好感。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修养、有品位的人呢?那就是要多读书,不光读专业书,还要读一些人文方面的经典著作。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敏捷的才思、优雅的谈吐,可大大提升公关的成功率,有利于更好地达到目标。同时,编辑是要和作者打交道的,只有自己是一个人性丰满的人,才能够对作者有透切的了解,才能够更好地与各类作者进行有效地沟通。

好的选题需要好的作者,形成书稿后,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编辑。好的编辑能帮助作者修改完善作品,这时候需要的是编辑深厚的语文修养,尤其是扎实的文字基本功。特别是要帮助作者善于运用新鲜朴实的语言表达科技内容。时代在发展,语言也要发展。马克思说:“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提高语文修养除了要多读书外,还要养成经常写东西的习惯,可以写读书笔记、札记,也可以写日记。出版社抓出版质量,绝对不能仅限于质量检查,而是要重视编辑人员语文修养的提高,给他们创造提高文化素养的途径和条件。科技编辑自身也要努力学习现代汉语,掌握文字规范、标点符号规范和实用语法常识,在长期的审读加工实践中,反复训练,反复应用,养成对书稿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发现问题快,解决问题快,练就一身过硬的编辑内功。

5.提升美学素养,有利于提升图书外观质量。

科技编辑要注重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其中也包括美学素养。它也是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图书的装帧、版式设计等外观表现形式,对于图书的销售有着很大的影响。编辑人员对自己图书的内容最为了解,如果其具有一定的美学修养,在与美编人员沟通时将有很大的优势,甚至可以对设计提出很好的思路,可大大提高图书的外观设计水平,使读者在获得科技知识的同时,也能得到精神的慰藉和美的享受。

6.科技编辑提升文化素养是行业文化建设的需要

现在各行各业都非常重视行业文化建设,科技编辑在组稿过程中,也常常会遇到行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类型的选题。这时候,编辑的人文知识修养就显得更为重要。它将使编辑在选题策划中发挥更大的创造性,无论是内容还是编排形式更加体现编辑的思想,也更能为作者所接受,充分体现编辑的价值。比如,我社在组织编写大广高速公路建设技术总结类图书的过程中,建设指挥部提出增加工程建设管理与文化的内容。我们与指挥部负责宣传的同志一起,在指挥部查阅大量一手材料,共同策划,确定编写思路、拟定编写大纲、决定内容取舍,并代为起草序言。该书被定名为《耕耘集――大广高速公路衡大段项目文化与建设管理纪实》,内容涵盖项目文化、施工管理、安全生产、廉政建设等方面,于工程竣工时图书得以面世。如果编辑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此书可能难以高质量地与广大读者见面。

篇8

(一)文化科技融合需要独特的危机

文化科技融合需要特定的发展机遇———危机。文化科技融合是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质变。纵观产业发展史,文化科技融合的每一次都与危机有关,这种危机是科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乏力时产生的。当经济的发展通过科技无法找到答案时,人们的注意力转向文化领域,这就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文化科技融合存在了必然性。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好莱坞艺术大行其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日的经济发展萎缩,动漫业得以快速发展。本世纪初互联网产业泡沫,很多互联网企业转型为文化企业,造就了腾讯QQ。本世纪近期世界经济低迷,也使文化产业受到瞩目;可以预测,文化科技融合将迎来了难得机遇。

(二)企业是文化科技融合的载体

文化科技融合主要是是文化科技的创新,而在文化产业中实施科技创新的实施必然是企业,因而企业是文化科技融合的载体。文化科技的创新主体是企业,文化科技融合是企业自主行为,企业在文化科技竞争中应大力提高投入,提高科技创新力度,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文化科技融合外延建设

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文化科技融合,而文化科技融合的主体是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文化科技融合的内因。但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单靠企业自身是无法实现的,外部文化科技融合环境建设非常关键。发达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模式有三种。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模式

其主要依靠市场,市场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具有核心和决定性的影向和作用。政府主要通过行政力量如宏观政策、税收等工具对文化产业产生影响,市场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二)以韩、日为代表国家战略推动模式

其文化产业发展主要依靠国家战略,在国家战略的主导下,文化产业领域实现了要素的汇聚和裂变效果,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市场机制其辅助作用。

(三)以法国为代表的混合模式

法国文化产业属于典刑的混介发展模式,政府与市场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影向。政府都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科技化发展路径,在产业结构调整、挖掘文化与科技结介的巨大价值及潜力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选择

文化科技融合是文化产业和科技产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一次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崭新的业态,企业是其主体,互动、共生是其固有属性,外部应用环境是其发展的外延。外部环境最终要促使企业内部文化科技融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就河北而言,地处环京津经济圈,拥有者文化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产业发展优势,从文化科技融合的内涵与外延我们不难找到策略:一是从内涵入手,提升企业文化科技融合水平;二是加强外延建设,为文化科技融合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创新管理服务制度,构建文化科技融合的管理服务长效平台

文化科技融合是产业融合,需要多部门协作,创新文化科技融合的管理服务平台是其外部保障。由于目前文化与科技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要想实施文化科技融合管理单独靠任何一个部门都是无法实现,协调操作实际上也是无法完全保障的,政府围绕新型产业形式建立相应的服务管理机制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保障。

(二)创新产、学、研项目管理平台,实施虚实两条线

企业是文化科技融合的主体,但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人,是实施科技文化创新人才。人才是文化科技融合关键。从长期战略角度,文化科技融合人才的培养是文化产业的保障和动力源泉,特别是文化与科技集成的复合型人才。构建产学研项目管理平台,吸引众多的文化科技企业加入,从而使文化科技融合的构建了一个虚拟、动态的项目载体,这个载体是动态企业又是文化科技融合的人才培养途径。特别是那种单靠企业自身技术和经济实力无法无法实施的项目,平台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在重大战略项目方面,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业态,开展重大的园区建设、重大的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当然形式是自主选择的。

(三)利用公共服务设施,引导文化消费,为企业文化科技融合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切实引导消费,例如政府实施诸如打造一台精品舞台剧目、拍摄一部有影响的影视剧、抓好一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成一个大型文化产业园区、组织一个品牌文化活动等,但要长期抓文化消费才能体现。

(四)做好战略平衡,统筹文化科技融合长期和短期目标,做好文化科技融合人才培养

篇9

文化创意产业目前正处在一个节点时期,这个时期迫切需要升级换代。过去一提文化产业,就会想到各地方做了一些文化旅游和小景点,做了一些文化园区。那到底在什么意义上,文化创意产业才能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性的或者支柱性、引擎性的产业呢?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产值即使达到3万亿,也只是占到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2%。怎么改变这种状况?文化创意产业怎么能够成为我们国家发展的一个更高水平的产业形态?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国现在两个文化产业内部的不同形态。

第一个形态是过去最早涉及的,就是在文化旅游业引导下,依托和借助于旅游业成为龙头的发展文化产业形态,包括文化旅游业、文化节庆业等。这种发展起点低,全国尤其是西部由云南所创立的主导性西部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式,而且在很多地方因为它起点低,因为它不需要更多的经济、金融、法律,尤其是运营方式的要求,所以很多地方最初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经过了文化体制改革,我们第二个阶段最重要的文化产业出现了,其层次为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艺术;这样的层次,如果现在我们从国家的角度讲,就是中国广播集团、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动漫集团、中国演出集团、中国其他的一些电影集团等等。这一部分作为国企,是在改革中间,带着一种国进民退的明显现象。这种状况在中西部地区目前占据文化产业总产值的主要部分,尤其是电视相关的,还有报纸这样被我们目前看做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形态。

当今文化创意产业将会成为彻底的主导性支柱产业,主要包括网络信息与多媒体,然后是动漫与网游,广告与会展,广告设计,最后是休闲娱乐体验等带有高科技支撑的方式。这种方式在目前我国未来文化产业发展中,占据着发展的重要主导位置。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它对前两个层次的发展提出一些要求,即我们现在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要以传统文化产业为主,进入高端新业态,改变非经济、非市场、非产业的管理方式,从而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层次。文化产业过去常常是管文化的人在管,而现在呢?我们要从前产业形态进入产业发展阶段,进而达到现代产业管理与高端产业发展的层次,必须要有高科技的技术支撑,有法律知识产权支撑,有金融支撑,有现代企业管理的支撑,然后在这一过程中,有一种综合的以现代企业上市的层次,达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从而实现自身的升级换代。

当下,3D科技、动漫和虚拟技术已经全面影响到整个社会,比如说影响到航空航天、医学、培训、军事、儿童教育,乃至医疗事业各个方面都迫切需要高科技技术和文化的结合,产生特别广阔的前景。

怎样将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请看几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看苹果的启示;苹果公司是现在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奇迹。我们来看看苹果的发展:2007年是1千亿美元;2010年达到2千亿;2011年1月达到3千亿;2012年1月4千亿,彻底的成为世界第一大有史以来最高产值的公司。苹果这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其实,它就是想告诉我们——苹果的市值要超过一万亿美元。当今世界,美国人GDP总值15万亿,中国7.7万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看到苹果公司加上微软、谷歌,再加上其他的几个互联网相关的公司,他们可以随便占到2万亿美元的水平。2万亿美元水平占到它整个发展中的多少?至少是七分之一。这个含义至少告诉我们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谷歌很快上到2千多亿,甚至接近3千亿美元,这个世界是不是需要思考一下,我们怎么看待文化创意产业未来成为主导性和支柱性、引擎性的产业?

第二个案例,初音未来;日本雅马哈公司创造的一款超越了过去传统的卡拉OK的新方式。它做了一个软件,在过去我们在卡拉ok是唱别人的歌,这个软件可以实现我们唱自己的歌,自己创作、自己谱曲、填词。自2007年9月始,软件一上市,就迅速汇集了上百万人使用,它现在的地位已经超越了过去很多的所谓“明星”。然而,这个明星完全是一个虚拟的明星,名字叫初音未来,年龄16岁。初音未来的设计与传播,从日本动漫开始,现在它已经完全覆盖到整个日本全境,也来到了中国沿海,甚至传播到了英国、美国、欧洲大陆等。这个庞大的民间创作群,最重要的改变是把人们可以从过去唱别人的歌,变成自己是一个创作者,进而吸引了一大批专业创作者进入这个领域,使得平台得以质的升华。

第三个案例,愤怒的小鸟;这个例子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我曾经去过芬兰,当时的芬兰朋友都很自豪,称我们有诺基亚,它世界上15年来连续占据第一位的手机营销商。但是,在当下这个创新的年代里,它似乎瞬间落了下去,直至现在已经丧失了84%到90%的原有市值,落到了谷底。

诺基亚帝国的“陨落”对一个人口仅500万的芬兰来讲影响实在太大了。过去的诺基亚占到芬兰GDP的4%到5%,是芬兰支柱性的产业。随着时间消逝,人们似乎对诺基亚还意犹未尽,但芬兰某大学的两位大学生,燃起了芬兰人的另一股热潮。2008年,愤怒的小鸟面市。它目前估值在70到80亿欧元间,如果能上市,可能不止这个数额。现在它已然成了芬兰的形象代言人,身影随处可见。欧洲事物与外贸部长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每次带着愤怒的小鸟;芬兰飞机上也印着愤怒小鸟的图案;2010年愤怒的小鸟上了《纽约时报》;现在“愤怒的小鸟”已经不仅仅是一款游戏,也不仅仅是一个品牌,它逐渐成为了一个国家的象征,一种文化、一种符号和一种语言。

篇10

2012年9月13日,作为2012中关村论坛的分论坛,一场“文化融合科技·创意点亮生活”的专题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致力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政府官员、企业精英及专家学者聚集一堂,为观众带来一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盛宴。他们分别是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副主任于凤英,北京市石景山区副区长李燕,巴黎第学终身教授西斯莲娜·阿兹马赫,奥运会导演、制片人马里奥·安德烈奇奥,美国阳光工业设计公司CEO、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约翰·高村,首钢总公司副总经理孙永刚,趣游科技集团有限公司CEO玉红,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位移研究项目负责人肯特·拉尔森,北京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陈明等。

中关村是科技文化

融合发展的重要阵地

于凤英(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副主任)

自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示范区以来,相继出台中关村“1+6”系列新先行先试政策,推进人才特区建设以及服务业综合改革等系列创新试点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尤其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中关村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促进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形成了以软件、数字媒体、网络、计算机服务为主体,以高技术,高附加值为特征以数字化和高端化为方向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推动中关村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2011年,示范区文化创意企业达6201家,实现了总收入4600亿元,占示范区总收入比重的23.4%,比重较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产业同比增长38.3%,增幅较示范区总体产业增长率高出15.1个百分点,示范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34.4%。其中,研发设计服务业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倍以上。2012年上半年,示范区文化创意产业延续了去年良好发展的势头,总收入利润、实缴税费和出口总额等主要的指标均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速度。除实缴税费外,其他的指标增速均高于示范区总体的水平,比如示范区总体的增速上半年是29.5%,文化产业的总收入同比增长是32.1%。同时,示范区文化创意产业在创新方面的贡献继续提升,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的投入显著的增强。在示范区,创新投入的比重不断提高,技术收入规模同步增长,而且明显高于示范区总体的增长进度,特别是设计服务业成为示范区文化创意产业增长的亮点,连续三个月总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了两倍以上,对文化创意产业总体的增长贡献达到将近4成。

文化创意产业切实成为首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实施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战略的动力引擎。石景山科技园是中关村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战略组成,尤其树立了以科技和文化融合发展为重要特征的数字娱乐产业特色,经济增速始终保持在园区的前列,已经发展成为中关村最具发展特色的园区之一。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和项目,相继落户石景山,石景山区数字娱乐产业的航空母舰日渐形成,也为石景山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中关村将在文化产业领域支持一批重点项目,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特色基地,切实优化园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环境。

石景山“一轴、一河、一园、一带”的发展格局

李燕(北京市石景山区副区长)

石景山过去是首都钢铁工业基地,它是首都的钢铁脊梁;如今,转型后的石景山正在焕发出创新的新色彩,向人们传达着首都文化、休闲娱乐区带来的新形象。石景山地处北京西部,背靠西山,南倚永定河,是北京城区山林资源最丰富、绿化率最高的新城区,距天安门城区仅14公里,西山八达处因释伽牟尼佛牙舍利而闻名,国际雕塑园集纳了世界各地艺术大师们精美的雕塑作品。石景山游乐园是亚洲拥有游艺项目最多的大型主题乐园,有600多年历史的法海壁画精美绝伦,可以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相媲美,深厚的文化的积淀,为创意产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今天的石景山呈现了永定河的盛景,与古城区近在咫尺,凭借便捷的交通优势,让石景山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赢得了得天独厚的先机。

中关村石景山园有3000家企业、2万多创意人才在这里聚集;国家数字媒体产业化基地、国家网络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相继在这里落户。

园区还规划了“一轴、一河、一园、一带”的发展格局。“一轴”指长安街的新延长线,它一直向西穿过首钢的主厂区,形成6.4公里新的财富轴。“一河”是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发展区,这片沃土将会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的新面貌,聚集更多的高端要素。“一园”是中关村的石景山园,这几年里,园区在经济发展增速上名列中关村前茅,园区占地面积3.45平方公里,总的建筑体量有600平方公里;园区以服务为特色,围绕企业,延伸打造了一个平台,围绕一个中心,提供八项特色服务;这几年来,园区发展形成了自有特色,特别是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形成了新媒体基地、网络游戏和动漫动画为重点,企业相继在这里聚集。“一带”是永定河的生态发展带,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在北京全长170公里,在石景山这段有13.8公里。未来,石景山将打造永定河的水岸经济带,大力将这里发展成为休闲娱乐产业的重要集散地。除此之外,园区还规划了多个支点,即围绕高端商务、旅游、休闲、高新技术产业,用这些特色产业铸就未来。园区用真心和诚意为企业缔造出最优质的投资环境。

除了享受中关村带来的特殊政策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扶持外,石景山区将每年拿出5个亿资金来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从项目补贴、贴息贷款以及专项支持等方面予以支持。

首钢转型与创业孵化

孙永刚(首钢总公司副总经理)

首钢冶炼部分于2010年12月份实现了停产,同时面临着如何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模式向以生产业和高新技术研发产业转型的重要任务。为此,首钢提出了创新创优的“三创”战略,并提出了“大创业”孵化体系。

首先,石景山区、中关村和国家服务业改革重点区的三重政策,以及首钢制定的未来区域落户政策,为创业孵化进一步提供了土地、人才、环境等各方面的保障。其次,首钢的主厂区腾退的土地就有8.63平方公里,规划包括工业主题园、综合服务区、总部经济区和配套区等5个区域。再次,首钢总公司钢铁主业上下游覆盖面广,辐射力强,在节能环保、高端金属材料、高端制造领域已经培育了若干个具有技术领先性和市场影响力的专业企业,为孵化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综合上述优势,首钢创新创业孵化器探索出了从集聚性孵化基地,系统性培育机制、组合化金融服务、产业化投资基金,多样化创业服务,多维度打造“大创业”的想法。

首先,以集聚性孵化基地为硬件基础,孵化器扎根于孵化基地。首钢探索以孵化产业链的模式吸引集聚全产业链核心企业,打造高端产业如设计产业、咨询服务业、网络、节能环保等产业的聚集区域,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平台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的入驻,为初创期企业提供资金、平台、技术等组合支持。

其次,紧密地结合金融资源,尝试引入六种融资机制。一是孵化器内部的投资,为初创企业提供种子基金,同时分享这些企业未来的增值收益;二是引入市场化的风头机构;三是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四是发挥小贷融资性担保公司新兴金融资机构的作用;五是组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结合票据为创业企业提供债权融资;六是发挥要素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为创业企业提供流动性的支持。与此同时,在孵化器内引导“银、政、保、信托”等设置专营的机构,围绕孵化产业提供打包服务。

再次,探索在每个领域设置产业投资基金,撑起产业孵化,以基地加金融的模式,引导产业的聚集发展。北京金溪创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成立后,积极探索与组合金融模式,以助力金溪中小企业的成长。

第四,以城市综合体功能为后勤保障,为创业园区提供优质的生活、娱乐、医疗、餐饮等服务,打造了具备城市功能的新型服务器。

第五,以多样化的服务为软件支撑。一是共享试实体服务,降低的企业运营成本;二是技术转化服务,帮助企业技术走向产业化;三是管理咨询服务,为创业者提品技术创业实践经营管理等方面针对性的训练和建议;四是市场营销服务,通过项目企业招生等方式,建设一些共用的企业产品推介平台。

下一步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提升硬件基础,打造高端硬件孵化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设计、高标准设计科学孵化园区。二是完善创业孵化体系投资功能,实现创业孵化投资管理,多元化参控一体化。三是形成分工明确的孵化器网络,从企业孵化器上升到企业孵化器的高度,推动多个产业链的发展。四是设立一个很好的、为孵化器服务的人才机制。未来十年内要支持1000家初创企业,支持若干个产业链的成长。

创意城市的应激式建设

与反应系统

肯特·拉尔森(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位移研究项目负责人)

根据麦肯锡报告,未来20年会有很多人从农村来到城市,城市将变得越来越大,未来会有80%、9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也会有很多的碳排放、空气污染。城市消耗了全球75%的能源。如美国城市,由于功能相互分开,变成了高污染、高能耗的城市。比较好的城市模式,如巴黎,村落之间有20分钟的驾驶里程,但每个村落都能满足区域内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不妨看一下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丹麦城市哥本哈根打造了绿色出行方案,把电车当成绿色出行方式,甚至还有为残疾人和老年人设计的电车。还有一种在实验室里的小型电车轻便,占地小,可以折叠,它是麻省理工推出的新技术,目前还没有商业化运营,但已在欧洲多个国家进行了试验。如解决停车难的问题,电车具备自动停车功能,体积相当于普通车的五分之一大小,市民可以租赁使用。电车具备智能化,可以和人目光交流,通过变换颜色来告诉行人车往哪里开。

我们还看好小型公寓的打造,目前也是一个实验室的概念。但现在年轻人买房越来越难,经济竞争力也在减弱,将高科技推入住房市场,建造智能家庭,也会很好地促进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如房子可以移动,房子里装有传感器辅助控制系统等。

而降低能耗技术也将被看好。目前,麻省理工与西门子合作研发的LED灯项目,原理是在天花板上安装传感器,通过住户的活动类型自动调节灯的亮度。如黄光变成蓝光,将会节能35%。

这些高级标准,还要有相应的措施助其实现,如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节省空间;为人们创造可移动的文化休闲设施场所;减少私家车的利用,让汽车可以共享并循环使用。这样的新兴城市理念也将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工业环境。

通向创新和创意的道路

约翰·高村(美国阳光工业设计公司CEO、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

一位作者丹尼尔告诉我们:信息时代,左脑发达的人更容易成功;而在未来的概念化的时代,右脑发达的人更容易成功,因为他们有创新性。

创造性本身要有原创性和功能性等两个特性。创新是一个有用的想法,而创造是将创新想法实施的过程。创新包括知识方面的创新、人经验的创新、效率以及质量的创新等,它可以是流程、产品和机构。创新回答了四个问题:需要什么,什么是好的,什么样的是可能实现的,以及它的价值是什么。如果能完整回答这四个问题,就是一个融合的完整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