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文化范文
时间:2023-03-14 08:1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消费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如同许多西方人不相信中医、韩医、日医一样,一些西方企业的营销人员也不认为存在着独特的中国式消费者行为理论,他们说:麦当劳全世界都爱吃,可口可乐全世界都在喝,Levi’s牛仔裤满世界跑,“阿凡达”式的好莱坞大片世界都在看,有什么理由认为西方营销理论不能纵横全球?的确,在全球化浪潮中,人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了西方跨国公司席卷全球的霸气。然而,跨国公司在海外市场败走麦城的情景也不少见。例如今年以来,备受关注的“谷歌考虑退出中国”事件,很大程度上与其上百亿的中国市场投资多年未见成效有关。作为全球性的搜索引擎,谷歌在纵横全球的同时却输给了中国土生土长的百度,这不是偶然,对中国消费文化的秉性缺少深刻领悟注定谷歌在开战的第一回合就处在了下风。例如,在满足国人的信息搜索习惯方面,谷歌显然不像百度那么贴心,这使得网友间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外事不决问谷歌,内事不决问百度。对于一个中国消费者,是外事多还是内事多,这是不言而喻的。另外,谷歌备受西方人喜爱的简简单单的页面,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是冷冷清清了一些。对此,把中国本土三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的首页与英文雅虎的首页进行对比,你会有一个惊人的相似发现,中国本土的门户网站内容五花八门、五颜六色,而英文雅虎网站则显得简单明了、干干净净。然而,有趣的是,如果你看看中文雅虎,会发现其首页与中国本土网站毫无二致,一样在罗列重要国际国内时事新闻的同时,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娱乐八卦新闻、家居生活杂谈。这说明,雅虎已经意识到了中国人的网络消费文化与西方人截然不同,中国人更喜欢热热闹闹的画面。这种差异如同中式婚礼要吹吹打打,西式婚礼要庄重肃穆;吃中餐要大呼小叫、猜拳行令,吃西餐则轻言细语、浅尝辄止。
对于营销人员而言,在文化差异迥然的消费市场开展营销工作,其难度显然远远大于开拓单一消费文化的市场,这意味着以往积累的许多营销经验在新的文化环境中可能全无用处,甚至还可能成为束缚创新思维的累赘。拥有全球最多人口的中国消费市场有着自身特有的几千年的悠久文化,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及影响力可能大大超出外国公司的想象。这可以从近年国家和全民对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视、成人礼等传统仪式的复兴中窥见一斑。
要理解中国消费行为,必须先明了中国消费文化。因为,人们的消费行为总在有意无意间打上了社会文化的烙印。通常,有什么样的文化环境,就有什么样的消费行为。因此,可以说,消费文化秉性决定消费差异。西方人要了解中国文化,实为不易,并非是能够说几个中国成语就能达标的。
要理解中国消费文化,必须先领悟中国的根文化。中国营销大师卢泰宏教授认为,中国在世界历史上几千年经久不衰、长期稳定的社会结构,不被外来文化吞没而能融合外来文化,源于中国文化重视生命、民族、社会价值的延续基因,这种基因就是根文化。中国根文化的源头主要有3条脉络:佛教、道教、儒学(儒教),这3种教学以西方人不可思议的方式相安无事地融为一体,即使今天,在中国许多地方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其建筑风格中同时包含了佛教、道教和儒学文化元素。中国社会几乎没有宗教冲突,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被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师辜鸿铭称之为“博大”,如果采用既符合传统又与时代合拍的说法,则可以称之为“和”。可见,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管理”、“和谐社会”都有潜在的扎扎实实的文化根源。如果用“和”的哲学理念来分析前面介绍的中国本土门户网站与西方门户网站的差异,我们就不难理解,正是由于中国消费者的包容性,人们可以接受一个网站页面同时包括了时事新闻、汽车地产信息、军事频道、娱乐爆料、美食、护肤、教育、求职、广告等众多让人眼花缭乱的资讯,而这对于讲究秩序的西方消费者是不堪忍受的。
或许有人会质疑,随时全球化向纵深方向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声音会不会越来越弱?对此,我们今年完成一个相关调研(见图1),通过调查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重庆、郑州、安阳等大、中、小城市的910名消费者,统计研究发现,从改革开放至今的30年来,中国消费者的个人主义倾向呈明显上升趋势,越年轻的消费世代其个人主义价值倾向越为突出,“90后”的消费者具有最高得分,达到了4.93分(最高分为7)。与之并不矛盾的还有,“90后”这一代同样具有最高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得分为5,02),甚至超过了其父辈“60后”。“70后”消费者由于成长期处于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初,突如其来的西方文化使其集体主义价值观比“60后”略有下降,但对西方文化的正视使得“80后”和“90后”世代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得以向传统水平回归。总体上看,集体主义价值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沉淀的结果,从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乃至当代共建“和谐社会”的理想等主张,都是集体主义价值得以代际传承的表征。
考察消费文化除了可以从时间向度上着手,还可以从空间上加以研究,其营销意义显得更为突出。中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之初,有爱尔兰商人把具有其民族风情的帽子带到中国市场销售,结果发现一顶帽子也卖不出去,原因是他们所喜爱的这种充满民族风情的帽子全部是环保色的,显然,他们对“绿帽子”在中国文化中所具有的特殊内涵一无所知。聪明的商家在开展跨国营销时必先调查与自身产品及经营活动休戚相关的消费文化,例如,飞利浦公司发现日本人的厨房比较小,便缩短了咖啡壶的尺寸;日本人的手掌比较小,便缩小了剃须刀的尺寸。市场营销工作与自然科学管理工作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的一些方法和策略在某种文化环境中行之有效,但放在另一种文化环境中,则可能全然无效。例如,佳洁士牙膏在墨西哥使用美国式的广告推销失败,原因是墨西哥人根本不相信或根本不考虑预防龋齿的好处。
如果说跨国界的消费文化差异可能被忽略,那么一国范围内部的消费文化差异就更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事实上,以往的研究已经证明,在像中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国度,同一国界内的区域消费差异是显著存在的。不说饮食文化,单说语言文化,中国几乎每一个省都有自己的方言,甚至同一个省的不同城市也有不同的语言(例如广东省有广州白话、客家话、潮州话等)。当推销员用消费者所熟悉的语言进行沟通时,可以提高其销售说服力,语言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远不止于此。2010年我们对四川话版广告、粤语版广告以及普通话
版广告的传播效力开展了一项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本地消费者在广告整体态度和广告认知、广告情感上对方言广告的评价要显著高于普通话广告;而外地消费者则对标准语言广告的评价显著高于方言广告。这意味着,对于外来人口较少的地区,区域性广告采用当地方言配音更能取得消费者的好感,而对于像深圳这样外来人口聚集的地区,区域性广告适宜采用普通话配音广告。此外,研究还发现,中层和下层社会经济地位的本地消费者对更加通俗的方言广告在整体态度以及广告认知和广告情感上均显著高于普通话广告,而上层的本地消费者则感觉无所谓,没有特别的偏好倾向。这也意味着,方言广告对于大众性消费品似乎更为有效,而对于奢侈性消费品其效果不能期望太高。
开展跨文化营销工作对营销人员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最大的难点在于深入、全面地了解当地消费文化。由于不了解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消费文化,我国一些家电企业因为在当地销售的冰箱等家电尺寸太大,竟然无法通过消费者的家门口。
有志于开拓海外市场的中国企业,确实应当认认真真搜集当地的消费文化情报。
我们不说远的欧美市场,即使是同为“金砖四国”的近邻印度,其消费文化差异带来的营销难度也会让不少企业望而却步。印度大约有30个邦(类似中国的省),拥有18种官方语言,英语是唯一通用的语言,每个邦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电台报纸、法律以及传统节日,货物跨邦运输需要缴纳3%~4%的跨邦税,全国仍然保留着种姓等级制度。有的印度人把牛当神,有的印度人则把老鼠当神,还有的印度人信奉佛教或基督教等。总之,这是一个种族、宗教文化比中国更为复杂的国度,你只要想象一下连在墙上做广告也要交税,保准得让偏爱墙体广告的营销人员头大。从1999年开始,长虹、康佳、TCL、海尔等家电企业开始挥师印度市场,然而,终因对当地消费文化缺少准确把握,最终黯然退出。2004年,TCL再度进军印度市场,开始了雪耻之战。在开始几年,TCL汲取了教训,通过密切联合当地经销商,避开韩国品牌强攻的大城市,重点进攻三线市场,初步站稳脚跟。然而,遗憾的是,最近几年海外营销骨干陆陆续续离职,新进员工短期无法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市场开拓不能保持扩张态势,最终只能逐步收缩为目前的品牌制。其实,当企业在陌生的消费文化环境中开展营销活动时,采用品牌制等初级海外市场营销模式不失为一种稳健的战略。事实上,许多跨国公司在进入新的消费文化市场时,并不是一开始就采取高举高打的策略,而是使用品牌制等模式“摸着石头过河”。只有当企业已充分熟悉了目标海外市场的消费文化,并且拥有了一支经验成熟的海外营销队伍,才有可能开展直接、正面的大规模营销攻势。
篇2
一、空间生产与空间消费
(一)空间生产
柏拉图认为“空间是一切生物运动变化的场所”,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空间是一个事物的包围者,而不是该事物的部分”。无论是牛顿的绝对空间、莱布尼茨的经验空间,还是康德提出的先验空间,在本质上都是属于绝对空间理论。列斐伏尔在批判和吸收前人关于空间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空间生产”概念。在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中,“空间的生产”就如同“商品的生产”。列斐伏尔认为,在人类长期生活、生产实践中空间产生了社会性,这是随社会关系发展必然演变的产物。而空间也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一定影响。“空间的本质、空间的生产、城市空间研究”是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三个层次。列斐伏尔主张将“物质领域”、“精神领域”和“社会领域”中的零散的、孤立的空间知识联接起来,构建一个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空间性的“三元辩证法”。列斐伏尔认为空间生产不是在空间内部进行的物质生产,而是空间自身的生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知识不断介入到物质生产之中,促使生产逐渐从自然属性空间生产转向社会属性的空间生产。列斐伏尔将其“空间的生产”解释为:“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与“表征的空间”,也可以分别表述为“感知的空间、构想的空间和生活的空间”三种类型。
(二)空间消费
对“空间消费”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空间消费就是关于空间的实践研究”。狭义的空间消费是指用现实中可利用的资本和资源去交易,以换取对空间的体验、感受以及占有,从而激活与之相关的空间体验;广义的空间消费是指人与空间在互动中彼此影响、改变的体验过程及结果。这其中既包括客观世界中人的空间消费行为和空间消费活动,也包括主观世界中关于空间感、空间话语、空间想象的流动变化,还包括贯穿在隐喻空间、现实空间、话语空间、内在空间之间的任何相关叙述和体验。空间消费的形式大致可分为偏物质性的空间消费和偏非物质性的空间消费。物质性的空间消费偏向于对空间的占有、体验和感受;非物质性的空间消费一般偏向于在消费过程中空间赋予的其它价值和内涵。
二、拉萨前站牦牛酸奶坊基本概况
拉萨前站牦牛酸奶坊创立于2007年,是一处布达拉宫西侧仅50平方米的小店,经营品种以牦牛酸奶为主,包括牦牛肉炸酱面等地方性小吃。由于邻近布达拉宫转经道的入口,是旅游者和转经朝圣者比较集中的区域,区位条件良好。近年来拉萨前站牦牛酸奶坊受到线上线下的广泛关注,先后接受《中国之声网》电台、卫视《藏地飞鸿》和《诱惑》栏目、旅游卫视《跨越中国,途观之旅》节目、《旅游》杂志等专业媒体的采访,凭借互联网时间信息传播的迅速,在《大众点评网》等各类进藏旅游攻略中频繁出现,成为一些进藏游客旅程中的必须访问的“旅游景点”。约80%的顾客会以照片或者文字等方式留下自己的来过的痕迹,约70%的顾客会通过微博、朋友圈等方式对酸奶坊进行评价,约30%的顾客会在旅行游记中对酸奶坊点赞。
这一处不显眼的酸奶坊,内部设施相对简陋,酸奶的口味也并非出类拔萃,但却受到大众极高的评价,成为无数游客的“向往之地”。拉萨前站牦牛酸奶坊如何由一处休闲餐饮的经营场所转变成为旅游者广泛聚集、旅游文化空间的消费场所?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
三、消费空间塑造
(一)外部环境的有机融合
1、文化主题形象的融合。不同于肯德基、麦当劳等舶来的文化形象,“酸奶”的文化主题选择,与文化非常契合。因为在藏民族的日常生活中,酸奶就是常见的食品,一年一度的拉萨“雪顿节”也以酸奶为主题的传统节庆,所以拉萨前站牦牛酸奶坊与布达拉宫相邻,并不令人感觉突兀,反而会产生理所当然的文化认同感,使得旅游地消费空间自然的融入到历史文化城区的外部环境中。
2、与游览、转经线路的融合。拉萨前站牦牛酸奶坊紧邻布达拉宫西侧停车场,是旅游者和转经朝圣者集中的地方。对于旅游者来说,许多旅游车辆在停车场停泊,因为从酸奶坊可以欣赏到布达拉宫的美丽景观,许多游客参观完布达拉宫后都会和朝圣人群一起绕行一周,停车场旁的酸奶坊自然成为旅游者临时休息和商量拼车出行的场所。特别是进入拉萨旅游旺季,欣赏布达拉宫广场夜景的旅游者增多,由于停车便利的客观原因存在,酸奶坊便成为了一处约会和集合的场所;对于朝圣者来说,环布达拉宫的小道是重要的转经道路,酸奶坊的经营品种与藏民族的生活习惯相符合,休闲零食的消费占用时间不长,又可以满足客观上临时休息的需要,所以拉萨前站牦牛酸奶坊也吸引当地市民的普遍光顾。
(二)内部空间的文化装饰
1、藏式文化符号装饰风格
在酸奶坊随处可见反映文化符号和元素的内部装饰。黑色背景的招牌与两侧店铺的招牌相比显得格外醒目;大门采用传统的藏式门饰,吸引着进出的游客;受五色经幡的文化影响,酸奶坊内部普遍采用蓝白红绿黄五种色彩,而五色经幡在山顶、在河边、在屋顶……,在几乎随处可见,使得酸奶坊内处处洋溢着藏式气息;原木制成的柜台上包着铜质兽首,各自口衔金刚结,透出细腻的藏地风情;店内播放的音乐主要为轻音乐和藏族音乐,而选择的熏香也是具有宁神效用的传统藏香;从业人员全是来自日喀则地区的藏族女孩,亲切热情,满脸洋溢着真诚的笑容。
2、轻松随意的氛围营造
与快餐店、小吃店等一般的休闲餐饮场所不同,相比翻台率,酸奶坊等注重给游客提供轻松随意的休闲氛围。进入酸奶坊后所见到的是原木的桌椅和柜台,吧台外部还装饰着原木的树皮,看起来淳朴自然,这一切使小店显得古朴而又怀旧,庄重而不轻佻,进门来就有一种平易近人和温馨浪漫的感觉。桌面上、墙壁上、屋顶上,随处可见旅游者的涂鸦和留言;略旧的桌椅不经意透露出这家店的年龄,同时墙壁上有大量有感而发的旅人留下的斑驳的痕迹:在各处旅游景点留下的靓照、旅行途中的各种感悟、进入的车票机票、相约再聚首的留言等等;内屋所用的桌子居然是一大块原石,而凳子则是军用粮油的油桶。装饰的杂乱、随意,却让光临的顾客迅速放下拘谨,融入到愉快和谐的氛围中。
四、空间消费解读
拉萨前站牦牛酸奶坊不仅提供了以牦牛酸奶为主的休闲餐饮,更是为前来消费的人群提供了多维度、多层次的空间体验和感受。在文化消费的影响下,拉萨前站牦牛酸奶坊逐步从特色餐饮的消费空间,转变为富有文化内涵的空间消费场所。酸奶坊的空间消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层面(表1),即:特色餐饮的体验空间、旅游经历的分享空间、本地居民的生活空间、旅游者的社会交往空间。
(一)特色餐饮的体验空间
拉萨前站牦牛酸奶坊提供的酸奶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剂,用老酸奶作为发酵剂产生益生菌,保证酸奶的充分“睡眠”(酸奶的发酵过程),才生产出优质的传统牧区酸奶。当然了这种传统的酸奶制作工艺不是酸奶坊首创的,在拉萨的各类特色藏餐厅,甚至老城区中街边的小摊,都能品尝到比较地道的藏式酸奶。但不同的是,餐厅或小吃店中消费的是“酸奶”本身,也就是说在这些地方酸奶更多的是作为一种食品,人们消费的是“商品的酸奶”;而作为主营牦牛酸奶的休闲餐饮场所,酸奶坊在游客口碑和网上旅游攻略中早已名声在外,在许多自助游客的日程安排中,到酸奶坊品尝“酸死人的酸奶”是一项重要的行程,所以才会在旺季期间出现“排队”和“留影”的奇特现象,仿佛酸奶坊的酸奶才是地道的、正宗的牦牛酸奶。这时候,拉萨前站牦牛酸奶坊从酸奶的消费空间逐渐演变成对藏民族特色餐饮文化空间的占有、感受和体验。
(二)旅游经历的分享空间
拉萨前站牦牛酸奶坊敏感的把握住游客分享和展示旅游经历的心理需求,通过留言本、照片墙、涂鸦、行走地图、旅行车票等各种方式,为人们提供了尽情展示旅游经历和感受的分享空间。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对于其自身而言,最大的收获,就是自身的经历。在强烈的倾诉欲望的趋势下,人们迫切的想与身边的人分享自己的旅游经历。在酸奶坊的墙壁上,有大量的顾客留言,也贴有很多的照片和车票。这是为游客提供的一种倾诉空间,本身也是旅游的魅力所在。
(三)本地居民的生活空间
在传统的藏餐中,酸奶只是作为餐后的甜点,然而在酸奶坊中,酸奶则成为了一种休闲产品,正如同去茶馆饮茶,去咖啡厅喝咖啡一样。酸奶不再是其它食物的点缀或陪衬,而摇身一变,成为了一种休闲产品。
由于酸奶坊优越的地理位置,轻松随意的装修风格,提供的也是以酸奶为主的地方餐饮,所以对于朝圣者来说,酸奶坊已经成为了布达拉宫转经道上的重要休息节点;同时受大量旅游者的影响,酸奶坊也成为本地居民招待亲朋好友的场所和感受时尚的休闲空间。在暖色的灯光下,点一碗招牌的牦牛酸奶,撒上满满的白糖,一边搅拌一边四处打量。时光不知不觉就这么慢了下来,人也放松下来,沉浸在这安逸放松的小店里。在这里,人们消费的不仅仅是一碗酸奶,而是一种文艺品质,一种文化氛围,一种慵懒的情调。
(四)旅游者的社会交往空间
旅行的过程除了亲身感受旅游的收获外,也希望通过旅行结识新的旅伴和朋友。进藏游客中有大量的自驾和自助旅游者,此类游客不喜欢随旅行社出行,就需要自己安排形成,并寻找合适的拼车伙伴,酸奶坊前的布达拉宫停车场为其创造了条件,成为了旅游者与旅游车司机交易的场所,也是旅游者寻找同行旅伴的交往空间。同时,酸奶坊的内部结构设计也是十分巧妙。外面的部分,是由若干个小餐桌组成,以供结伴而来的旅客稍做休息。里面的一间,则只有一张较大的餐桌,因此,当独身或者外间没有空桌时,旅客坐在大餐桌旁,无形中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篇3
手机摄影――拍的不是照片,是思想
手机的拍摄功能算是手机除了通讯功能之外,最早出现的附加功能之一手机制造商们开发这功能的初衷大概是为了让手机用户能够随时随地把有价值的影像记录下来,以此提升手机的附加价值。而拍照手机发展到今天,不仅技术上的提升非常明显,如摄像头像素级别的提升,镜头元件、拍照功能的多元化,以及越来越多以往只出现在专业相机上的功能应用等一而且手机摄影本身也从一种影像记录方式变成了与一种生活方式相关的文化。雷本本正在迷恋着这种生活方式。
虽然顶着青年摄影艺术家的头衔雷本本其实只是一个喜欢用图片书写生活的女孩。在接触手机摄影之前,雷本本是一名LOMO爱好者。而在06年因为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她发现同学送的一台有摄影功能的手机拍出的图片效果非常迷幻,与她之前常用LOM0相机拍摄的风格十分接近,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手机摄影创作。直至今日,她的手机摄影作品已经多次在世界各地参加展览证明了手机摄影同样具有文化价值。
对于雷本本个人来说,她非常执着于“摄影”与“拍照”的概念区别。在她看来,摄影务虚,照相务实,前者更接近灵魂。而后者更关注现实表象的记录或描述,虽然相对于专业相机来说,手机的拍摄效果并不理想,但正是这种略有缺陷的成像效果吸引了她,比如偏色、暗角、虚焦之类。这些缺陷在雷本本眼中,反而成为了吻合她潜意识对现实认识的一种影像特质。她很少对自己的手机摄影作品做后期处理,觉得噪点也是能表达她思想的一种视觉艺术。除此之外手机的便携性与生活性也是专业相机无法替代的,所以最重要的是拍离生活最近的东西并且拍出灵魂,这种理念源自她之前玩LOMO的心得。
当然,尽管认为思想比拍摄技术和机器性能更重要,但雷本本并不排斥技术。无论是手机还是相机一因为每一种机器或镜头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发掘这些独特特性所带来的不同美感本身就是一种快乐。手机拍摄性能目前正逐渐朝着专业相机的技术指标不断提升一这一点是拍照手机令人兴奋的地方。雷本本也开始尝试用性能更先进、像素更高的拍照手机进行创作,并希望她的手机摄影史可以见证拍照手机的发展史。
手机小说――写的不是文字,是随性
2009年,被称为手机3G元年。随着3G时代的到来一手机继计算机后即将成为又一大众互联网终端平台,手机上网也已经从一种时尚变成了一种普及化的生活方式。随之应运而生的是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手机小说。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手机小说与传统小说甚至与它的前辈 同样是借助互联网而风靡整个社会的网络小说相比,都有很大的不同。美女仲熙与吴小雾便属于国内第一代手机小说创作者这群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群中的一员。
在不久前结束的盛大“一字千金――首届全球华语手机小说原创大展”上仲熙的《纸上荼靡》与吴小雾的《馥馥解语》分别获得了“金牌奖”和“最佳文笔奖”。虽然有着在原创比赛上获得殊荣的实力,但无论仲熙还是吴小雾都并不是专职的作家。在写文字之外,她们都另有自己的职业――一个是导演,另一个则是房地产频道网站编辑。手机小说对于她们来说只是工作之外一种表达心情的生活方式,如此而已。也许这正是手机小说草根性的魅力所在吧!
与手写文稿或者电脑文档的创作方式相比,用手机进行文字创作更加方便,不会有太多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因此创作起来更加随性,也容易捕捉突发的灵感。吴小雾和仲熙都有过在地铁上、排队中,甚至开会时创作手机小说的经历,一切可以用手机又有灵感的时候,随时随地、想写就写。手机小说也可以算是手机无线网络这一新的媒介平台而带来的新的创作形式。
除了创作形式的改变之外手机小说带来的文学创作理念也与传统小说有所不同。用手机阅读小说,手机屏幕的大小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也改变了读者对小说的要求。传统文学所要求的那些优美文笔或者深远的感情意境并不适合手机小说;相反,故事性的强大、创意的新颖、节奏的明快以及文字的简洁则是手机文学最重要的元素。
因此,悬疑类和轻喜剧类小说往往是最适合手机小说的题材对于这样的文字形态,你说它是快餐也好一说它是随性也好一部不能否认它是反映现代都市白领生活的一个剪影。
仲熙
女,导演,旅居美国,现居北京。参加“一字千金”手机小说原创大展脱颖而出,获得“金牌”最高奖项。并授选为MOGA GIRL――中国第一支团队创作组合担任创意主策划,与三位同为都市女性的女作家共同创作出首部多线互动式手机小说《我读过你的邮件》,该书已经签约出版社,相信不久将看到实体国书的发行。
主要作品:
蒙牛冠益乳系列――“心情Spa”(共十集)
华特迪士尼公司,译制电影一声音、音乐、混音,北京,
2008年6月~2009,6月
宝马宣传片的副导演/特效师,北京,2008年电视剧《爱情句号》的副导演/特效师,北京,2008年孔笙导演的《极限救援》的特效导演,北京,2008年
吴小雾
女,现居北京,晋江原创网签约作家,著名门户网站地产杂志编辑。
参加“一字千金”手机小说原创大展,以出色的文笔打动读者和评委,作品《馥馥解语》最终摘得大展“最佳文笔奖”,并已经与出版社签订出版协议。MOGA GIRL组合成员,与其他两位女性作家共同担任主要执笔人。
主要作品
《我读过你的邮件》、《是以见放》,《流木》、《你抱着的是只狼》,《萋萋忘忧》,《谁是准的毒》
手机设计――DIY的不是外壳,是Style
当十多年前,人们还在以能在公共场所掏出一块黑色“砖头”大哥大为荣的时候,恐怕谁也未曾想到过在十多年后的今天一手机这种通讯工具会以如此缤纷的色彩和靓丽的造型充斥点缀着我们的生活。在这个个性当道的年代里,人人都在努力标榜着自己与别人不一样,而手机成了达成这一目标的最佳道具之一,并因此从一件通讯工具升华成为一个承载自我意识的容器。尽管手机制造商们每时每刻都在绞尽脑汁地设计各种外形各异的手机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但是计划仍然赶不上变化。于是乎,手机彩壳DIY出现了。
篇4
【关键词】消费型影视文化探析;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新思路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转型期,各方面制度还不完善,人们的思想状况也处于浮躁的状态,就影视文化来看消费文化对影视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不容小觑。消费文化中消费主义思潮所表现的重视觉感官享受、追求庸俗消费理念和享受快乐生活的态度导致消费型影视文化应运而生。
一、消费型影视文化的产生背景
1、流行的视觉文化是其推进器
视觉文化注重视觉愉悦与的特点正为消费型影视文化的萌芽做好铺垫。当今的文化不再是以往那种注重文字欣赏的形态,人们开始进行各种各样图像的搜索与观看,“读图时代”的到来不仅表现在书籍中漫画篇幅的比重增加,电影电视剧中的画面也越来越美轮美奂。古典名著被无数次的修改翻拍为电视剧,比如《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就连我们日常用语都开始时髦起来比如“坑爹”、“傲娇”、“酷”、“元芳,你怎么看?”这些都是我们通过视觉观察与记忆然后内化到自己的语言体系里面。近年来国产电影大片取得不俗的成绩,《人再囧途之泰囧》描述了“三人行”跨国远赴热带风情浓郁的泰国,一路遭遇“敌人”狙击上演泰国冒险传奇的爆笑故事。仅仅上映十几天票房已突破7亿,我想这不仅仅是由于故事情节的搞笑复杂,更因为它带来的视觉享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尼古拉•米尔左夫说到:“视觉的事物瓦解和挑战着任何想以纯粹的语言形式来界定文化的企图。”视觉文化提供的视觉愉悦享受服务推进了消费型影视文化的形成进程,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道道丰富的视觉大餐。
2、庸俗的消费观念是其催化剂
影视文化作为视觉文化的一种艺术形态,在消费型影视文化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地作用。影视文化反映有三种文化形态:一是反应现实生活的日常现状,对国家大事、老百姓身边发生的见闻如实报道,真实反应社会动态。二是对未来生活的想象,譬如电视广告中极速奔驰的豪华轿车、实用耐看的家用电器、奢华的服装秀满足了观众对未来奢华生活的向往。三是被符号化的生活,这种符号化形式将人们过去、现在、将来发生的事件通过脑海中的潜意识唤醒,进而加以反思与理解。影视文化中的电视文化作为消费社会的引领者,比电影文化具有更大的优势。它不仅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广泛的影响力和高效的即时性,同时吸取了消费主义的庸俗化特点。观看者不是为了自己的喜好选择电视节目,反而是人云亦云。消费主义思潮的蔓延导致毫无节制的金钱欲望和庸俗化的消费观念越来越明显的渗入到人们精神与物质生活领域。视觉文化充分发挥其助推器的作用越来越注重精神消费和物质消费需求的欲望创新与发展,但沉浸于视觉文化的同时,人们的消费观念越来越庸俗化,这种庸俗化的消费理念唤醒了消费者内心的本能欲望和浮躁心理。正如施拉姆所说:“传播媒介一旦出现,就参与了一切意义重大的社会革命。”
3、腐朽的享乐主义是其生长的温床
影视文化作为一种机械复制的技术,虽然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并及时传达世界各地的实时动态以促使大家了解祖国山川面貌,但自从享乐主义观念渗入其中人们追求感官刺激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对事物背后的价值拷问越来越空洞乏力。人们的思想变的世俗、势力、经验与感知能力慢慢变得贫乏,以至于在节日出游或是朋友聚会时都体会不到本该有的快乐与自然的和谐。现在的我们很少关注书本、四大名著、经典小说、唐诗宋词被抛在一边,为了所谓的金钱与生活放弃了对自身思想的充实与升华。消费型影视文化就在这样一种以视觉文化为基础的消费理念和享乐主义氛围下迅速的发展。比如好莱坞电影常常令我们叹为观止,尤其是科幻大片带来的视觉冲击相比于传统文化有非常显著的对比。这些视觉形象被抽象化、故事化、情节化,加上一点娱乐色彩就成为一种原创性的真实。消费型影视文化让我们看清楚生活环境不再处于本真自然的状态,通过的不断地包装与打磨产生一部部精美绝伦的视觉盛宴。在这种以消费文化为前提的视觉生活环境下,消费型影视文化应运而生。
二、消费型影视文化的特点
消费型影视文化是影视文化在其漫长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汲取西方消费文化、消费主义思潮所形成的一种为了消费而消费,影视内容世俗化,叙事过程欲望化,刻画形象平面化,价值观念多元化,追求视觉感官享受乃至于主流意识形态逐渐消解的影视文化形态。全面了解消费型影视文化的特点,对于正确理解与把握消费型影视文化的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
1、创造消费神话
消费时代的电视引领着大众潮流,制造着时尚盛典,我们在电视中熟悉了欧美文化、韩国美食、泰国风情,了解了麦当劳、百事可乐、兰蔻、香奈儿等国际品牌。电视向我们促销着丰富多样的产品,把消费文化传播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影响着人们的价值选择和价值观念,对人们的行为方式产生示范效应。现在的流行音乐,文学书籍可以归为思想的流行;服装、护肤品是物的流行;而电子游戏、滑旱冰属于生活方式的流行,这些流行观念和方式首先都是通过电视画面的宣传而普及。音乐丰富了电视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和享受时尚流行的美感。通过音乐我们消费其衍生的附属产品,如音乐CD。其中的明星代言恰恰为音乐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人气效应。音乐电视正是通过对明星的时尚包装和精心打造使其呈现于观众面前,成为商品化、消费化时尚的代言。受众关注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娱乐性远远高于其本身的内。爆红的《泰囧》创造了12.4亿元的票房神话,《西游降魔篇》也达到10亿的高票房。这两部片都是以独特的人物造型,夸张的人物性格以及通俗的流行言语来渲染故事情节,注重电影的娱乐性和喜剧色彩,但是电影本身似乎缺乏了一种灵性,一种内涵。
2、领跑“三俗文化”
消费型影视文化是基于西方消费文化、消费主义思潮基础之上的影视文化,因而在发展过程不可避免地沾染了消费主义思潮的世俗、庸俗和媚俗习气。世俗化的现象很普遍,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因为大家都是凡夫俗子,不可能事事都做到遗世独立,置身事外。在消费型影视文化蓬勃发展的当下,我们能够体会到当代电影、电视剧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平民化,世俗化。如2006年胡戈制作的网络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对电影《无极》进行深刻解读,将剧情演绎成一起对扑朔迷离连环杀人事件的侦破,贴近老百姓的实际生活,迎合大众的消费趣味。庸俗是指事物的平庸和粗俗,应用到消费型影视文化可以解读为影视作品内容的粗俗,趣味的低级,与高雅艺术格格不入甚至于反其道而行之,庸俗是世俗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深层次表现。影视作品带有世俗化色彩不足为奇,但是如果仅仅靠哗众取宠、低级趣味、毫无内涵,无疑使整个影视作品的层次水平降低,观影效果大打折扣,有时庸俗与经典只是一瞬间的转变。现在大多数影视创作者在创作剧本、编排节目时注重迎合大众口味,媚俗化倾向严重,各种文学经典被改头换面,瞎编乱造,人物感情纠葛复杂,历史经典毫无严密的考究。模仿、抄袭、浓厚的商业化氛围致使影视作品,娱乐节目毫无新意,沦为商家赚钱的工具。
3、礼赞本能欲望
当代影视作品越来越倾向于对人的欲望的直白书写而不带任何文化意图,也不带任何价值拷问目的。荧幕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对白和情感抒发十分夸张。叙事欲望化,强调的是过分的欲望诉求;情节纯粹化导致影视剧没有亮点和值得耐人寻味的内涵,这都是影视投资商过分追求影视剧的商业价值带来的不良后果。影视剧的发展离不开对文学语言的加工、提炼、改造,它的欲望化叙事形式也不完全都是低级趣味没有一点可圈可点的优势,毕竟人们处在多元化的社会,思想由单一逐渐丰富多彩,但如果只局限于一种表现模式,未免过于保守刻板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发展,最终被社会主流所淘汰。因而对影视剧内容描述的欲望化、纯粹化现象只要不是过分夸张都可以为大众所接受。许多人应该对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很熟悉,剧中巩俐扮演的四太太在其他三个太太和丫鬟雁儿的勾心斗角和算计之下最终疯了。剧情描述一目了然,不算复杂,无非就是封建大家庭下的女人为了争风吃醋,闹出的一系列故事。张艺谋对剧中人性的批露和情节刻画恰到好处,在那样的封建大家庭中必须要遵守规矩,不能有一点争强好胜和反叛的念头,否则很可能成为别人的眼中钉,这对于颂莲这样的知识新女性来说很痛苦,无法忍受自己的命运像草芥一样掌握在别人的手中。剧中对于人物的刻画体现了恰当的欲望化形式。
4、消解主流价值观
消费型影视文化吸取了后现代主义的差异性与不确定性,无中心化的特点,勾勒出一幅多元化、模糊化、散漫化、浓厚反叛色彩的复杂文化形态。消费型影视文化主旨思想的多元化有利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现今影视产业发展良莠不齐,一些不良的思想价值观念模糊了受众思维的整体性、确定性,让他们对未来产生不确定和怀疑态度,这在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尤为明显。《西游降魔篇》这部电影就诠释了消费型影视文化主流价值观的消解,虽然它是《大话西游》的续集,仍然以感情线索为主线,但是剧中的爱情桥段处理的不够到位,没有令观众感动。故事的质量明显不如当年的《大话西游》,更多是尝试用3D和特效来充实妖魔鬼怪的现实主义造型,有部分雷人和恐怖的场景,会对大朋友和小朋友的心理产生一定影响。值得肯定的地方就是有一定笑点,但是故事情节十分拖沓,人物形象干瘪无力。时空的错乱无厘头、人物背景缺乏铺垫、猪八戒吃人肉等重口味画面,还有毫无深度的娱乐性调侃对话让这部片的喜剧成分显得单薄虚弱。主流价值观被进一步的颠覆,对于人生的思考不够深刻导致这部片沦为消费时代下的消费品,也体现了消费型影视文化的主流趋势。目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方式多样化,但是消费型影视文化探析这一新思路没有被过多注意。消费型影视文化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可谓是越来越深入,很多学生无形中被消费型影视文化中的错误价值观误导,从而深陷迷惘的泥潭。因此,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应该另辟蹊径拓展新思路,努力完善德育工作的方法,争取良好的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美]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186.
[2]周笑冰.消费文化及其当代重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2):122.
[3]胡敏中.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01):78.
[4]刘文良.“媚俗”与当前影视文化的生态失衡[J].中州学刊,2007(05):101.
篇5
宜家刚进入中国不久,便获得了中国正在崛起的中产阶级消费者的关注,并成为了时尚家居和小资生活的符号,至少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家居用品企业能够和宜家形成正面的竞争,并且能够做到像宜家一样为消费者着想,能够使用一种近乎让中国消费者看到就会怦然心动的营销模式来进行营销。
我们有很多的企业每天都在研究消费者,每天都在设想如何为从消费者的角度来出发做我们的营销工作,但是往往是说得多做的少。在这个消费者越来越追求生活品味和越来越挑剔的今天,宜家为我们带来的是一种全新营销理念的实践。 文化符号才是制胜的力量
在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宜家的产品以价廉物美在竞争种获胜,但是在中国,宜家的产品却不属于大众消费者,因为其价格相比中国目前的消费水平来说依然偏高,但是宜家却获得了中国正在崛起的中产阶级的厚爱。1999 年 1 月 13 日,北京“宜家”开张时盛况空前,人们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离宜家一站多远的街边,停满了桑塔纳和富康,惊奇的顾客拥挤在每一件商品前啧啧称赞,小心地斟酌着该如何花出手中的人民币。”在两个星期内,热情的北京人把宜家货架上的商品抢购一空,有人在 7 天里去了 6 次。有外刊称,这是“北京中产阶层”的一次集体出动。
为什么会这样呢?宜家的出现,为喜欢变革的中产阶级们提供了一个温暖的支撑。在自己的私人空间里,宜家的家具是为生活中的不断变动而设计的——一个新公寓,一段新恋情,一个新家......即使仅仅随意的逛逛宜家的商场都会让许多人振奋起来。宜家的许多空间都被格成小块,每一处都展现一个家庭的不同角落,而且都拥有自己的照明系统,向人充分展示那可能的未来温馨的家。而看到价码会令人更加振作:这些外表高档,有品位的家具竟然是普通中产家庭就可以负担的。尽管只有上海和北京两家分店,宜家引发的轰动迅速由传媒扩大至全国各地。
3 年来的运作,宜家成了一个文化符号,让长久以来渴望自由消费主义的中国新兴中产阶级趋之若骛,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当品牌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种群体的消费文化的符号的时候,其力量是非常巨大的。有杂志据曾做了一次时尚调查,发现北京上海广州流行时尚中,有两大共同的爱好:逛宜家,吃哈根达斯。宜家成了家居文化中最强势的符号。这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随着中国新兴消费阶层的崛起,在未来,那些能够代表一个阶层的文化符号的产品注定有着广阔的空间。 体验式营销兜售一种主张
在宜家购物,你会发现与很多家居市场有着根本上的不同,因为你完全可以自由的选择你喜欢的逛商场的乐趣,因为轻松、自在的购物氛围是宜家商场的特征。宜家强烈鼓励消费者在卖场进行全面的亲身体验,比如拉开抽屉、打开柜门、在地毯上走走、试一试床和沙发是否坚固等等。跟国内的很多家具店动辄在沙发、席梦思床上标出“样品勿坐”的警告相反,在宜家,所有能坐的商品,顾客无一不可坐上去试试感觉。宜家出售的一些沙发、餐椅的展示处还特意提示顾客:“请坐上去!感觉一下它是多么的舒服!”此外,宜家的店员不会像其他家具店的店员一样你一进门就对着你喋喋不休,你到哪里她们跟到哪里,而是非常安静的站在另一边,除非你主动要求店员帮助,否则店员不会轻易打扰你,以便让你静心浏览,在一种轻松、自由的气氛中作出购物的决定。
体验代表着给予你寻找感觉的机会,中国消费者很多还不属于完全理性的消费,因此体验会在瞬间通常会改变一个人的消费观念,就好像中国南方华南地产板块的“星河湾”楼盘开盘一样,在很多房地产商的样板间是只能看而不能体验的的时候,这个楼盘反其道而行之,允许大家到样板间充分体验,让消费者真正感受到了受尊重的滋味,当天就销售而空。
体验也表示了质量的可靠,有很多家居企业不让消费者体验,往往担心消费者将其弄坏,或者弄脏等,但是宜家告诉你,质量是禁得起考验的,同时还向你销售一种消费观念:一定要体验过作出的决策才是最好的。 顾问式的营销指导消费者快速决策
消费者在购买一件商品的时候,心里通常有的疑问会是,目前选择这么多,凭什么让我选择你?还有很多消费者在很大的购物场所里面经常迷失方向,因为商品的种类太多,不知道每一件商品究竟是什么样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消费者的决策时间和决策成本。国内很多家居商场采取的是通过店员的详细介绍来说明每一件商品的特点,但是宜家没有选择这样做,宜家将营销的信息全面公开和透明,完全打破了消费者的顾虑,并节省了消费者的时间。
IKEA精心地为每件商品制定“导购信息”,有关产品的价格、功能、使用规则、购买程序等几乎所有的信息都一应俱全。宜家总是提醒顾客“多看一眼标签:在标签上您会看到购买指南、保养方法、价格。”就是一颗简单的灯泡,宜家也可以将其灯泡的特点完全展示出来。就连你不懂怎样挑选地毯,宜家也会用漫画的形式告诉你:“用这样简单的方法来挑选我们的地毯”:一是把地毯翻开来看它的背面;二是把地毯展开来看它的里面;三是把地毯折起看它鼓起来的样子;四是把地毯卷起看它团起来的样子。
每个顾客在作出购物决定之前,如果对所购商品的特性一无所知,那么他肯定就会感到手足无措,如果是在别人劝说之下作出的决定,买回去如果发现问题就会大呼上当带来不好的感受,因此,宜家采取了一种顾问式的营销方式,将每一个细节都考虑进去,来指导消费者快速作出购买决定,因此它出售的几乎都是完全符合用户要求的产品。 有力的承诺解决后顾之忧
对于消费者来说,在购买家具前都会有忐忑不安的心理,因为家具毕竟是大件商品,而且要长期在家中使用。如果买回去,不好用或者出现毛病,就会非常扫兴,要是扔了觉得可惜,继续用心里又不舒服,要求退换货更没把握能如愿以偿……因此,买一件能使人放心的好家具,是每位消费者由衷的心愿。
宜家从你进商场的那一刻起就让你的担心和顾虑彻底的打消了,比如你要购买沙发,除了商品的基本信息,还会告诉你宜家沙发的特点以及适合不适合你。体现了对消费者的人文关怀,加上你可以充分的体验,你再也不用担心自己购买后上当了。但是你如果还是不放心,那也不要紧,宜家的《商场指南》里写着:“请放心,您有14天的时间可以考虑是否退换。”14天以内,如果你对已购货品不满意,还可以到宜家办理更换等值货品或退款手续。
承诺就是一种服务,在生活节奏日益快捷的今天,消费者需要的是一种关怀和真实可靠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需要的,宜家已经准备好了。 生动化营销让你现场感受品味
消费者购买家居还有一些想法,那就是害怕不同的产品组合买到家之后不协调,到时候更是可能大跌眼镜,IKEA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它把各种配套产品进行家居组合设立了不同风格的样板间,充分展现每种产品的现场效果,甚至连灯光都展示出来,这样你就不会看走眼了,你基本上可以看出这些家居组合的感觉以及体现出的格调。
篇6
关键词:服装;消费文化;层次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074-01
一、引言
消费社会就是这样一个被物所包围,并以物(商品)的大规模消费为特征的社会,这种大规模的物(商品)的消费,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了人们的衣食住行,而且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看待这个世界和自身的基本态度。服装作为消费社会中的物的一种,其遮体保暖的物质属性已日渐衰弱,与此同时,服装所承载的精神属性日益得到重视。兼具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的服装已经上升为一种文化。
二、文化的内涵
我国历史上,与“文化”有关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不过当时的文化概念是分开来理解的。在《易·賁卦·象传》中,“文”与“化”同时使用:“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作为一个词的出现是在西汉以后。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小记:“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按照汉人这时的理解,“文化”就是“以文教化”的概念。《中国大百科辞典》中对“文化”做了如下定义:“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活动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则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比上述定义更全面、更综合的定义是《中国小百科全书》中对文化的界定:“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一切活动及其所创造出的所有事物之总和。一般意义上的亦即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风俗、习惯以及人类其他精神活动及其产物。”该定义依照“广”与“狭”的二分法,综合了文化的宽泛理解与指代明晰理解,指示了多数学科关于文化特征的基本认识。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在墨西哥城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文化政策大会上,给文化下了这样的定义:“文化在今天应被视为一个社会和社会集团的精神和物质、知识和情感的所有与众不同显著特色的集合总体,除了艺术和文学,它还包括生活方式、人权、价值体系、传统以及信仰。”这样一来,文化不仅包含了伟大的思想和艺术作品,同时也涵盖了特殊的生活方式、某一特定文化或隐或显的意义和价值,把文化范围扩大到全部的日常生活。尽管每一种界定都试图从不同视角来说明“文化”,但综合国内外对“文化”概念的界定,从文化的广义概念出发,可以将文化归结为:人类一切活动及其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三、关于消费文化
消费经济学主要创始人尹世杰认为:消费文化就是消费领域中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是人们消费生活方面各种创造性活动的升华和结晶,是消费文明的内在本质。消费文化有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消费环境。二是消费品,包括劳务产品。三是人们的消费活动。杨魁、董雅丽指出,“消费文化就是人类所创造的各类消费相关因素的综合,简单来说,消费文化包括三个基本层次:消费品、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至此,根据前文对文化的定义的研究,可以对消费文化做如下的界定:消费文化是对一个特定社会或社群的消费活动的反映。消费文化包含三个层次:表层—物质层,包括各种物质产品和劳务;里层—行为层,涉及生活方式、消费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获致和传递);核心层—价值层,涉及基本价值观念、消费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心理需求等。
四、服装消费文化的界定
服装作为人的第二皮肤,不但有着功能性的物质属性,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范畴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其精神属性了。服装的属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物质属性是服装存在的前提,另一方面服装又反映着人类的观念、制度形态等精神文化的内容,反映着特定时期特定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习俗传统、主观意愿、道德风尚和审美情趣。因此,结合前文对消费文化和服装属性的阐述,可以认为:服装消费文化,是在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对一个特定社会或社群在服装选择、购买和使用活动的反映。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表层,即物质层,在服装消费文化中就是指消费者在服装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物质形态的服装和非物质形态的后续服务等;第二层次是里层,即行为层,包括生活方式、服装消费行为模式;第三层次是核心层,即价值层,包括基本价值观念以及服装消费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心理需求等。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鸡缸杯;仿古瓷;传统文化;陶瓷装饰设计;文化消费
1引言
陶瓷装饰设计,在华夏5000多年文明历史长河中的不同历史时期,出现了很多经典作品,这些设计作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精髓,富有政治性、时代性,它是时代的生活和精神写照,既有生活情趣,又有审美要求。经典陶瓷装饰设计作品不断地流传、被制作被模仿,仿古之风,从两宋时代就开始盛行,不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都大量存在着,从而产生了仿古瓷。仿古瓷是后代模仿前朝的经典陶瓷作品而烧制出来的瓷器,它在元代形成,明代成熟,清代前期繁荣,清代后期便衰落了。①它存在于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后半期,并对这一时期瓷器的发展进程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中国古代瓷器中占有重要地位。②仿古瓷虽然是赝品,但却有着接近真品的外形与装饰,是针对喜爱古瓷,但又没有很强的经济实力购买真品,而收藏的人群。人们愿意去收藏它、消费它,除了因为它相比真品的价格较低,更是因为仿古瓷带给人们的是文化精神上的消费享受。仿古瓷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平民化的传播,引导人文精神消费审美风向,在每个时代里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鸡缸杯对当代仿古瓷陶瓷设计的文化影响
2014年的香港苏富比春拍,引发了仿古瓷的热潮。在这一次的春拍当中,最令人关注的莫过于经过八口竞价后以2.81亿港元成交的成化斗彩鸡缸杯,此次成交,刷新了目前中国瓷器世界的拍卖纪录。惊人的成交价值无形中成了仿古瓷器的风向标,它不仅在无形中重新引导了人文消费的审美风向,还传播了中华经典陶瓷装饰设计的精髓。而2.81亿港元成交的成化斗彩鸡缸杯,成为人们消费仿古瓷的热点。在成交之后接下来的时期,2.81亿港元鸡缸杯的收藏者亲自监制了“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的仿古瓷,并进行销售。售价分别为“288元、888元、6900元”,很快就被抢购一空。正是因为斗彩鸡缸杯的文化内涵及拍卖的价格,引发了此次的文化消费热潮,经典陶瓷装饰作品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精神在无形当中得以传播。
3鸡缸杯的设计特点以及斗彩的新审美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是历代收藏家都青睐的精美瓷器,它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早在明代文献中就有记载。郭子章《豫章陶志》曰“成窑有鸡缸杯,为酒器之最”。它产于明代成化年间,明宪宗朱见深时代。它是明成化斗彩瓷器的重要代表,它受到帝王艺术品位对于时代主流文化艺术风貌的影响,是明宪宗朱见深本人在哲学、情感及审美形态上的产物,也是明代成化时期文化繁荣、审美和精神生活的优秀陶瓷装饰作品的体现。明成化斗彩鸡缸杯,高3.3厘米,口径8.3厘米,足径4.1厘米。体型为敞口式,卧足,形状像水缸。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制作十分精巧,线条流畅柔和,胎质细腻,轻薄透体,色彩丰富艳丽,所施彩釉极其鲜艳娇嫩,如脂如玉,精美异常。在鸡缸杯的设计上,杯子一面绘有雌鸡,小鸡啄食在后,雄鸡阔步在前,前方一棵棕榈树,有带子归宗之意。另一面雌鸡小鸡啄食,雄鸡引颈回望,搭配牡丹和湖石,有花开富贵,寓意美好。画面形象生动,情趣盎然,所以称作“鸡缸杯”。整个画面设计上匠心独运,图案纹饰清新雅致,生动活泼。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的工艺是以青花作纹饰的轮廓线或作局部图案,上釉入窑经1300度左右的高温烧成胎体,再缀填以艳丽的彩色,经低温900度左右二次入窑烧成,形成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的鲜明对比,交相辉映,争奇斗艳,故称作斗彩。成化斗彩之所以名贵,贵在技巧上的创新。
4鸡缸杯承载的传统文化情感
代代相传的斗彩鸡缸杯,工艺精良只是成为稀世珍宝的条件之一,除此之外,明宪宗朱见深与鸡缸杯的故事也是其中的因素之一。相传鸡缸杯是明成化皇帝朱见深为爱妃万贵妃所作。它的产生和万贵妃有直接关系。据记载,明成化皇帝因为自身的经历,从小被比大自己19岁的万贵妃一手带大,经历过家族苦难成为皇帝后,深宠万贵妃,对万贵妃有很深的恋母情结与恋人情结。万贵妃喜欢瓷器,据说在做鸡缸杯之前,成化皇帝看到了一幅宋代的《子母鸡图》,便令人在杯子上绘制母鸡陪伴小鸡啄食的温馨场景。这实际上也是明宪宗把对万贵妃的感情寄托于鸡缸杯之上,送给万贵妃把玩。整个设计过程具有人文故事及情怀。
5鸡缸杯的传统文化消费传播
通过对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的历史分析从而得知,明成化鸡缸杯不仅带给我们斗彩审美的创作高度,还给我们传递了明成化皇帝朱见深与万贵妃之间的复杂情感、遭遇,从明成化鸡缸杯所承载的复杂情感当中,这些情感有亲情、爱情,甚至已经超越一般的感情。它给我们传播了一定的传统思想和价值观念,具有独特的思想、情感以及审美创作。明成化鸡缸杯是具备鲜明的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明成化鸡缸杯的仿古瓷其实是一种文化消费。文化消费中的“文化”应从广义上来理解,它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消费精神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的行为”。而文化消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会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①文化消费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要。在这里人们进行文化消费的不仅仅是鸡缸杯斗彩的高超技艺,还消费美与文化的价值,这个价值也是皇帝身份的品牌效应的体现,换个方式说就是人们对鸡缸杯艺术及情感上的追求与精神满足。明成化鸡缸杯及其仿古瓷的热潮让我们发现,在当今的陶瓷装饰设计当中,不仅着重技术还有创造文化品牌效应。两者结合,才是陶瓷装饰艺术文化价值所在。陶瓷装饰设计只有依托传统文化,依托不断进步的陶瓷装饰技术以及品牌效应的传播,人们才有更多的意愿去消费以及收藏。但当今很多鸡缸杯仿古瓷,从工艺技法、胎质釉料、色彩画风上粗制滥造,给很多平民收藏家带来很多的困扰,并非所有仿古瓷都具有收藏价值。不稳定、不规范的仿古瓷市场,便宜的鸡缸杯仿古瓷,有的卖到十元一个,贵则几千元。粗糙的仿古瓷图案并不是手绘的,有很多图案是印刷或者贴画,画风死板、突兀,有的甚至可以看到网纹。胎体则是大批量注浆而成,不是手工拉坯。降低了成本,但已经不能成为艺术作品。手绘的鸡缸杯,鸡的绘画外型多样,水平参差不齐,售价几十元上下。款式、工艺、造型五花八门。这类的鸡缸杯仿古瓷没有收藏价值。甚至有卖家生产鸡缸杯纸杯、茶壶等各种器型,让人哭笑不得。从而我们得知,鸡缸杯从1∶1仿古瓷到各种形态存在的状态,是人文文化消费的产物。人们消费心理的好奇欲望以及戏谑的消费心理。
6结论
不管是收藏家热衷于收藏真品或是鸡缸杯仿古瓷的热销风潮,都表明了人文消费在当下时代中成为陶瓷设计当中的重要性。不仅从陶瓷装饰技术以及设计艺术来说,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渗入其中,才会有更深的文化艺术价值。而当今的陶瓷装饰设计如何依托传统文化进行设计,正如在2016年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应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文学家、艺术家要结合史料进行艺术再现,必须有史识、史才、史德。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陶瓷装饰设计当中体现正确的艺术价值,才能准确地把握好文化消费传播。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根,中国陶瓷向来是中华民族传播文明的物质实物,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需要陶瓷物质文化的极大发展,也需要陶瓷精神设计当中的文化消费引导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李砚祖.关于消费文化视野下的工艺美术诸问题[J].东南大学学报,2008(5):84-88.
[2]叶喆民.中国陶瓷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3]李崇寒.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口吃皇帝打造的天价诱惑[J].人文历史,2014(9):116-119.
[4]秦高峰.中国传统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1):103-104.
[5]徐敏燕.文化驱动下我国陶瓷品牌国际化发展研究[J].对外经贸,2016(10):76-78.
[6]欧翠珍.文化消费研究述评[J].经济学家,2010(3):91-95.
[7]季涛.鸡缸杯还要“红”多久[J].金融经济,2015(21):62.
[8]王莉英,王兴平.谈明成化斗彩瓷器[J].收藏家,1995(6):24-29.
篇8
关键词:《小时代》;青少年;文化消费
一、从《小时代》看当代青少年文化消费的价值取向。
文化消费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下,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以物质或服务为载体的精神的获取行为。从这个意义来说,文化消费具有以下特点:
(一)它是文化消费主体对客体的再创造。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里的“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就是文化消费主体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审美要求对客体的再创造。具备不同知识储备及审美要求文化消费主体,对同一文化的理解往往会南辕北辙。
(二)文化消费具有主动性。文化消费的主动性是指文化消费主体希望从客体中得到什么,那么他在消费文化的时候,就会有意识的向他所希望得到的那方面去努力,去靠近。
(三)文化消费的无形性。不论是什么样的文化消费都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消费是有形的。但是,从这些物质载体中所获得的精神内涵确实无形的,这些精神内涵也才是人们最终希望获得的东西。
(四)文化消费的习惯性。文化消费的习惯性是指文化消费者长期接触一类文化的熏陶,并对该种文化形成习惯。例如一开始读者偶然读到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然后喜欢上郭敬明的小说风格,进而去阅读他的其他小说。
文化消费不仅有上述文化消费的一般特点,还具有其自身特点。
(一)紧跟潮流、追求时尚。人在青少年阶段自我意识迅速觉醒,喜欢展现自我,以确认自己的社会角色,获得关注和认可。《小时代》背后的制作团队更是利用青少年的这种心理,把《小时代》打造成一部时尚感强的电影,来迎合青少年。
(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求知学习的黄金时期,又处于自我定位时期,这就决定了青少年对文化消费需求强烈。《小时代》的庞大粉丝群的出现验证了这一点。《小时代》一开始只是小说,载体是纸,到后来发展为电影,青少年对它并无排斥,反而津津乐道于电影中的画面、人物、情景。
(三)主动性强,参与度高。这就是在新媒介形势下出现的参与性文化。《小时代》的阅读者不仅是书本、电影的消费者,同时还是力量庞大的推广者。他们利用新媒介技术,或是在贴吧发帖,或是在群中讨论,不知不觉中既为《小时代》展开了一系列颇有成效的宣传,又为《小时代》的策划团队省下了一大笔宣传费用。
(四)注重寻找心理寄托。受青春期荷尔蒙分泌的影响,所以青少年很容易焦虑,为了舒缓这种焦虑,他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的去寻找一个心理寄托。郭敬明的《小时代》的文本主题迎合了当下青年读者的阅读心理,他对于青少年时期的心理把握相当独到,淡淡忧伤的笔调,偶像化的人物及对爱情的追求充分契合了青年读者的阅读期待。
二、从《小时代》看青少年文化消费模式形成的原因
这其中既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也受到来自外部环境方方面面的影响。
青少年文化消费模式形成的内部原因有。
(一)逃避现实压力,寻找心灵寄托;青少年阶段也是人开始接触各方面的压力的时期。在面对这众压力时,青少年往往会在文学作品中寻找心灵寄托,以逃避现实压力。《小时代》描写了一众上海新贵的奢侈生活,除了风花雪月的小资呓语,各主人公似乎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青少年沉浸在《小时代》的情节中,能暂时逃避来自现实的压力,得到心理慰藉。
(二)建构虚拟世界,释放情感。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爱幻想,幻想其实就是建构一个虚拟世界,释放自己的感情。
(三)满足对理想生活的想象,寻找自我。《小时代3.0刺金时代》所描绘的富人生活是很多青少年所向往的理想生活。《小时代》中的经典台词,它们是如此的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让我们有种熟悉感,似乎能从中找到自我。
青少年文化消费模式形成的外部原因有:
(一)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中小学生课余时间的增多。这既为青少年(主要是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可能,也为《小时代》等类似书籍的流行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
(二)经济大环境的发展使得手机、电脑得到普及,改变了传统的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模式,读者与作者之间能够有效互动。通过贴吧,这些人可以毫无顾忌的表达对郭敬明及其小说的喜爱,郭敬明也可以与他的这些忠实的粉丝互动。
(三)大众文化的博兴,消费市场的繁荣,使得类似于郭敬明这样的作家为了契合读者期待视野而制造文本。“小时代”这个主题满足了青少年的消费心理,其中对富二代奢侈生活的描写满足了青少年的猎奇心理,偶像化的人物满足青少年的审美心理,唯美的爱情满足了青少年对爱情的期待。
(四)郭敬明在他的《小时代》的发行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系统的策划理念和营销模式。为了成功发行,启用了金牌策划人,从他的选题策划开始,无不透露出他精准的读者定位――青少年。
三、从《小时代》看当代文学应怎样书写才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分论述了《小时代》这样一种文化产品对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怎样对青少年的文化消费进行科学的引导。
接收优秀的文化可以怡情,增长知识;低级的文化使人不思上进、贪图享乐、追求安逸,甚至引人犯罪。《小时代》这样一种借助大众消费时代的推波助澜,刻意迎合读者与市场的文化产品,对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谓不多。
(一)使青少年盲目跟风。青少年,身体、智力都处于发育中,都还未定性,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干扰。《小时代》精准的营销和系统的策划,很容易在青少年中刮起一股“小时代”风,青少年的从众心理让青少年失去了判断力,变得随波逐流。
(二)使青少年具有虚幻性。青少年读者沉溺于《小时代》营造的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无法企及的虚幻浮华的生活,甚至自己营造一个虚幻的空间,想象自己如故事中的主角一样,过着奢华的生活,有着不同的际遇,人生处处充满惊喜。
(三)使青少年具有软弱性。青少年了解《小时代》是因为营销团队精准的营销定位,实际上青少你是在被动的接收其所承载和传递的符号。至于他所传递的符号内容是好是坏,营销团队似乎并不看重,它只是在不断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当青少你中间出现“小时代”热潮时,大众传媒并没有“警醒”的声音,反而从各方面不断对其进行报道,进一步刺激青少年对其消费。
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无论是社会还是媒介出版人,都应该努力营造健康有序的青少年文化消费环境,满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一)大力弘扬社会主旋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引导青少年文化消费。首先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文化消费宣传,引领其有意识甄选出低俗文化,追求健康向上的文化。其次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消费需求。
(二)创造良好的市场与政策条件,建立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机制。对待文化市场应做到利益与传播健康思想的双赢,不能只顾利益不顾社会影响,传播庸俗低下的文化。同时完善政策法规,严格主题准入制度,强化市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
(三)利用大众传媒,在青少年中间培育文化消费热点。在把握正确方向的前提下,利用大众传媒的一整套操作模式,在青少年中培育健康积极向上的消费热点,把包括网络、电视、手机、报纸、书刊、杂志等多种大众媒介管好,让他们具有良好导向功能。(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晓光.文化消费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6.
篇9
[关键词]当代文化文化消费当代设计艺术
一、文化的美学特质
在中国古代,“文化”一词有观念性和教化性之意,在西方,“文化”一词产生于拉丁语,原意是对土地的耕种。中西方的解释虽有所区别,但它们都把“文化”分作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两种财富。就精神形态而言,文化可分为文字性文化(文学)和视觉性的文化(艺术)。由此可见,“文化”是在人类生产劳动的实践中产生的,“文化”本身就包含着艺术,艺术自然而然孕育着“美”(即艺术的审美性)。
自从人类制造工具、发展生产以来,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形态的创造和完善的追求。从旧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等打制石器来看,其功能与形式之间有明确的关系。到新石器时代,石器采用磨制工艺,精巧细致,但仍以功能为主(如鬲、鼎、盆、盘、壶等,有的壶还增加了盖、提梁、钮等细节)。这一时期的日常工具的功能设计比较合理,造型也较完整,从中体现了设计艺术注重功能性的理念。所以有些工具一直延续至今。马克思在研究动物的活动和人的有目的的劳动之间的区别时,得出美学的重要结论:“人也是按美的规律来制造”。而到奴隶社会,社会上层的统治阶级使用的工具在满足产品使用功能的同时,增加了许多图腾和装饰纹样,表现了人类对审美的追求。因此,“文化”在人类的生产劳动中产生就具有美学的特质。作为美的艺术形式,以最初的满足功能到功能与审美并重的设计艺术就与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
二、当代文化消费观下设计艺术的转向
1.转向物质形态的消费文化
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便进入后工业社会即后现代时期,文化发生了转向——由形象代替语言,这成为文化转型的标志。由于现代人对于由文字组成的经典文学名著阅兴趣的减弱;对陶器、青铜器、雕塑等人类古老艺术形式的身体直接感受力日趋下降;对传统的一些艺术形式的欣赏耐力的丧失等情况的存在,人们再如同阅读小说那样吃力的阅读青铜器时,审美趣味就发生了变异,因而各种文化形态均被简缩为视觉文化或影像文化。“形象就是商品”说明视觉文化逐渐与市场社会相联系。有人说,现代社会中只有儿童和真正的艺术家仍具有强烈的身体直接感觉,而大多数人的身体直接感觉已简化为简单的占有感。在经济冲击下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在经济搭桥、文化唱戏社会趋势下,文化成为产业,艺术成为消费品。“设计”是一个工业概念,设计在西方在15世纪以来一直被使用。从根本上说,工业设计和设计师是随着欧美的工业革命及社会的需要出现的。随工业产品的机械化批量生产,产品生产的分工不断细化,使工业设计者、制造者和销售者之间相分离,设计师开始成为工业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调节人,从而在设计活动中有了“市场”的概念。设计的物质形态范畴表现为: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市场”而存在,设计的产品来充分满足“消费文化”的物质需求。
2.转向精神形态的艺术化倾向
从美学观点来看,真正的文化中的美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存在于设计制作器物时思想情感的感性直观性的表达,另一方面存在于以语言、文本为主体的文学和以线条、色彩、节奏、韵律为主体的艺术之中。由于物质形态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变,如广告、电影等大量的电子媒体和机械复制手段的视觉形象表现出对文字的压制——既艺术对文学的压制,已经成为可视物和惯常的文化现象。
文字性文化、视觉性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差别在于:文字是叙述性的,其意义的呈现需要一个领悟的阅读过程,文字的形象性和美感因素在意义理解之中,比起视觉性文化来显得次要一些。而视觉文化则是结构性和空间化的,其意义的呈现是通过色彩、线条、形式和结构的空间组织来完成,传达信息和美感是瞬间的。产品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知觉结构作用于人们的视觉世界,当这种知觉形式和结构具有某种和谐、秩序之时,他们也具有了审美形式的特征,并与设计产品的功能因素、技术因素和美感因素一起,展示其审美文化的特征。以广告为例,广告是工业产品和消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者和消费者沟通的重要环节,在“市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广告由最初的“广而告之”的实施告之作用,到成为商业广告整合策划的一部分;广告由传统的依靠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四大宣传途径之上又增加了网络、媒体等视觉手段,构成以视象、听觉、文字、意念为一体的视觉形象,文字少了,独白少了,从而代表精神文化的艺术转变的视觉形象在设计艺术的实践中完成了。
3.审美具有了生活化的倾向
费瑟斯在谈及后现代文化的历史中论述了这样一个事实:随着后现代艺术的到来,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界限被消解了、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层次差异消弭、后现代主义艺术通过对传统艺术观念的否定最终否定了艺术自身。艺术形态和美感结构不再是一种远离生活和对抗生活的神圣精神世界,在视觉设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也就是说艺术已经不再是高雅的、纯粹的、审美化的文化活动,越来越接近生活化、大众化——即已经进入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时代了。
随着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机械化生产形式的大量出现,艺术改变了他的生产形式,手工业制造逐渐瓦解。手工艺运动并不能阻挡时代前进的车轮,传统艺术的崇高地位逐渐被颠覆,一些公认的“美”的“无价”的传世之作都可以进行机械复制,能够使其具有“美”的特征,使无价变有价,成为商品。在这一时期,艺术的美学理念向工业技术的退却和妥协,反映了设计艺术和美的标准与现实生活的物质化形式的界限逐渐消失,正如杰姆逊在《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中所说:“美感的产生已经完全被吸纳在商品生产的总体过程之中”。设计艺术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行为,是一种将艺术的审美性完全建立在时间之上的行为,是一种将至美因素融入到物质形态产品来满足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大众需要的行为。例如,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英国兴起的“波普艺术”把以往那种体现反抗世俗化生活的现代艺术转变成了一种拥抱生活的艺术,追求用日常生活中最为通俗的形式、色彩结构,形成一种大众化、市民化的风格,充当了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的文化英雄。与此同时,它也把表现创造性风格的设计艺术转变成满足世俗化需要的生活化艺术。从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角度来看,它的文化英雄角色无疑具有值得肯定的一面,它把一种新的美学活力注入应用到时尚领域和设计领域。
三、当代文化消费观下设计艺术的发展趋势
1.在发掘、掌握、运用好本土的传统民族化元素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创作灵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本身文化和艺术的修养,艺术家的文化艺术修养与所在国家的民族社会文化有极大的关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就设计而言,传统艺术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重要的审美形式,设计的对象和主体正是人民大众,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传统艺术形式的保护和创新、挖掘和提炼是做好设计一个重要的途径。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一个虚空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存在于物化了的艺术形式之中,象国画、戏曲中的黑白、虚实,象已渗入血脉中的的对中国红的喜爱,象对祥云、龙的图腾的认可等等。因此传承民族的传统艺术是丰富我们视觉艺术语言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是我们寻找和发现新的视觉语言、创造新的视觉文化的源头。
文化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土壤,要及时保护我们的文化财富,并对其挖掘、转化、提升,同时还要具有国际眼光。以三国文化为例:1991年初,日本学研出版社推出了《三国志》上下两册,以图片解释历史,仅一个半月内就销售了40万部。在漫画方面,横山光辉所绘的《三国志》,连续畅销3年,其总销售量竟达到3000万册。日本还运用现代传媒,生产各种有关三国的电子产品。如电动玩具方面,《三国志I》、《三国志II》在日、美两国就销售了76万组。它提醒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掘掌握运用好我们文化财富的了。苹果公司的创始人说过,设计是人类创新最基本的灵魂,中国的设计界欠缺什么?缺少像日本的宫崎骏这样既有创新精神又有民族责任感的世界级大师。日韩创意产业的成功给我们的启发是既要模仿,又要超越,要在创作中融入本民族的文化元素,这些均源于自信,自信是根。
2.及时沟通与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借鉴、运用好世界性的设计元素
全球化不等于全球的同化,而是更多的沟通和交流。中国需要世界各国的文化,世界也需要中国和其他各国的市场,沟通是互通有无,是双向的,但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不要迷失自我,要始终在立足本民族文化基础上吸收和借鉴。
欧美电影海报设计的商业娱乐性很强,注意吸引人的眼球。欧美电影海报像是野兽派画家与后现代艺术的结合,用最纯粹、原始的色彩,最夸张、荒诞的意象拼贴出一件件冲击你视觉的艺术作品。如:用简单却难忘的图形元素设计表现面孔与人像的电影《艺妓回忆录》的海报;用暗色调及简洁图形——黑暗中的眼睛和脸直击心灵,引起观众的震颤的电影《惊声尖叫3》的海报;用灵动的色彩元素表现自然的美景的电影《海上钢琴师》、《碧海蓝天》的海报等。近年来中国的电影海报在借鉴国外作品同时又提炼本国传统设计的元素,再加上特色的创意,出现了一批好作品,如《霸王别姬》、《大红灯笼高高挂》、《我的父亲、母亲》等电影海报,是既有典型中国化设计元素又有世界性设计语言并把二者结合得很到位的经典性作品。
四、结语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如何在吸收西方现代优秀设计成果,继承和发扬中国的设计传统,有效地调动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创建出中国的当代设计艺术体系呢?要用大爱去做最好的设计,设计是为全人类的终极关怀而做的。设计要在通往美的道路上的不断创造,未来艺术设计应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国际化语言特征,应该寻求合而不同,独联融创、共存悠存。
参考文献:
[1](英)迈克·费瑟斯通刘精明:消费文化与后现代艺术[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5
[2]钱凤根:现代西方设计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托马斯·芝勒:走向科学的美学[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篇1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消费结构也随之不断调整,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逐步向文化需求转变,那么文化消费日益成为大众消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因此作为文化产业的终端并起到促进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文化消费,对于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消费的内涵
文化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精神方面的需求,在精神文化产品或服务方面的消费,主要集中在教育、文化、体育、旅游和休闲娱乐上。目前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文化消费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主要表现在文化消费具有时尚化、高科技化、大众化等特征。此外,由于文化消费以物质消费为基础,因此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主要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人们的富裕程度,可见文化消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能直接反映出一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程度。
二、文化消费的意义
(一)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
文化消费支出在居民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可作为衡量一国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因为根据马斯诺“五个需求”层次理论可知,人们总是在温饱等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会考虑较高层次需求,比如文化需求。此外,文化消费水平的高低又是评价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积淀程度、社会文化环境和国民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志,而文化消费的价值取向又能反映出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社会发展变化。可见,文化消费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因为它能够清晰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社会文明程度。
(二)提升人的综合素质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在进行积极健康的文化消费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提高人的素质。此外,人们在文化消费数量、质量和能力上的差异性,能把人、群体与组织严格区分开来,同时也是评价个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而培养良好素质,不仅需要实践锻炼,还要通过学习教育。其实学习教育的过程,也是文化消费的过程。因此,提升人民综合素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通过不断鼓励文化消费来完成。
(三)推动文化创新
文化生产决定文化消费,文化消费对文化生产又具有反作用,可见文化消费与文化生产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此外人们在文化消费过程中,由于自身精神文化需要,会产生继续消费的意愿,同时也会对现有的文化消费项目提出进一步完善的意见,以促进文化创新。
三、我国文化消费现状
据有关部门统计,自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消费每年大都保持在20%以上增长速度,2010年已达到1万亿元左右。从消费结构来看,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中,人均食品支出比重可达35.7%,而文化消费支出比重仅为12.1%。从增长速度来看,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2005年增长169.6%,而文化消费支出仅比2005年增长127.4%,可见我国文化消费的增长速度远低于整体经济增长速度,可见文化消费潜力不足。
此外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电影票房突破百亿元;民营剧团进入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市场;各种文化旅游、实景演出、主题公园等新型文化消费方式得到长足发展……,可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消费需求的数量及质量必将日益提升。
最后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决定,这将促使我国政策向文化产业倾斜,以引导群众的文化消费意识,进一步扩大文化消费市场。
四、我国文化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消费总量较低,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比偏低
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恩格尔系数为44%时,居民文化消费应占个人消费的18%,总量应该达到10900亿元。然而拿2010年数据来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虽然已达8000亿元,但遵循西方国家文化消费所占比重计算,增加值应在5万亿元左右,可见文化产业产值远低于同期发达国家的水平。其次,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在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偏低,与我国人均GDP水平不匹配。
(二)消费格局不平衡
从文化消费支出结构看,城市居民消费书籍报刊的比例为16.03%,文娱消费中耐用机电消费品的比例为61.73%,而农村居民消费书籍报刊的比例仅为3.72%,其他都用于耐用机电消费品的消费。此外,从文化消费热点看,人们大都热衷于休闲消遣性、娱乐性方面等消费。
(三)文化消费服务体系不完善
文化消费贯穿于整个文化产业之中。然而,由于目前文化市场规模偏小,无法形成完善统一的畅通渠道,导致我国文化产品制作成本较高,从而影响居民的文化消费。
(四)文化产品供给不丰富
文化消费状况一方面取决于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另一方面则取决于文化市场的产品供给。增加文化产品供给将有效地促进居民文化消费的增长。然而由于我国文化市场处于成长阶段,市场化程度较低,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文化产品制作水平低下,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从而限制了我国文化消费的发展。
五、发展我国文化消费的对策研究
(一)引导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
引导人们建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文化消费观念体系。建立积极、健康、向上,并适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人民参加社会文化实践,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二)强化对文化消费的经济调控
加强文化消费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的调控力度。主要表现在加强文化产品供给、重新定位消费主体、优化文化消费结构等方面。同时还应积极鼓励高层次、高质量知识文化产品出口,支持文化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而限制低俗、劣质的文化产品的进口规模与市场份额,形成本国文化消费为主、有益外来文化消费为辅的文化消费结构。
(三)加强文化消费的法律建设
文化消费离不开法律的支持与规范,因此要加强文化消费建设就必须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此外应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市场准入制度及法律法规建设工作,防止部分文化企业误导消费者,忽视消费者需要,损害消费者礼仪,防止价格失衡和消费者私人信息外露,以营造良好的文化消费氛围。
参考文献
[1]王长寿,张学敏.促进文化消费、提升文化产业的“口红”效应[J].经济论丛,2011(08).
[2]房宏婷. 论我国文化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