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范文
时间:2023-03-17 00:4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洋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记者:中国海洋文化论坛已成功举办多届,论坛对海洋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吴常文:海洋文化论坛和海洋文化节作用是不同的,论坛更加侧重学术方面的探讨。这几年,我们国家海洋文化方面学术交流太少,并且许多在区域范围内举行。通过举行论坛将专家集中在一起讨论交流,可以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推动海洋文化的学术研究,而学术研究的成果对海洋文化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带动。
记者:对今后中国海洋文化论坛的举办有何计划和想法?
吴常文:首先,要确立更明确的主题。以往的论坛也是从几个不同的主题切入来探讨海洋文化,比如“东亚岛屿文化”“浙江海洋文化”“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保护与社会和谐”“海洋文化与社会发展”等。这样有主题、有针对性的探讨,能够挖掘的更深,关注点也会更集中。这一届海洋文化论坛也有自己的主题――“海洋文化与城市发展”,很多专家从这个角度发表了看法,他们提出的很多意见和建议对沿海城市特别是舟山市的海洋文化与城市的发展有很好的参考。以后的海洋文化论坛主题要更加细化,我们希望每一届论坛都能对海洋文化发展的某个侧面有所贡献。
其次,要邀请更多国内外相关专家参加海洋文化论坛。其实我们已经邀请过日本、韩国专家参与了几次海洋文化论坛。我们计划把明年的海洋文化论坛做的更好、规模更大些,我们会更广泛地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参与海洋文化论坛。
再次,把中国海洋文化论坛和中国浙江国际海洋科技论坛、中国海洋经济论坛连接在一起。这3个论坛都是我们学院主要组织和承办。如果可能,希望能够在中国海洋文化节上把3个论坛串联在一起举行。把海洋文化真正做大做好,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因为海洋文化的范围非常宽泛,内容非常丰富,仅靠文化方面的专家是不够的。把3个论坛捆绑在一起,3个领域的专家之间可以产生更多的碰撞,海洋的科技、经济、文化可以有更好的交融和影响。
记者:此次中国海洋文化节开幕式上,“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举行了揭牌仪式,代表着这个中心正式成立。“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是基于怎样一种需求?
吴常文:1997年,中国海洋大学组建了第一所海洋文化研究所,紧接着浙江海洋学院在1998年也组建了海洋文化研究所,之后一些高校也开始陆续建立类似的机构。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我国有专门组织对海洋文化研究的时间也不过十几年,而且这些机构都分散在各地、分散在各个高校中,对海洋文化的研究一直处于一种分散的状态。现在,国家对海洋文化越来越重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也要求我们对海洋文化有更好的研究、开发和利用,这种要求非常迫切。从前对海洋文化的研究,多是从狭义的海洋文化范畴进行,用这种思路和模式做强做大海洋文化产业是很难的,我们需要从更广阔的层面、组织更多的力量来展开工作。基于这些原因,我们认为需要有一个全国性的机构来进行统筹和引领,把各方面的研究力量凝聚起来,把海洋文化、海洋旅游、海洋经济、海洋科技等等结合在一起共同发展。于是,在中国文化报、社舟山市人民政府、中国海洋报社的支持下,在我们学院共同建立了“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
记者:舟山和浙江海洋学院有何优势和条件使该中心落户于此?
吴常文:舟山身处海岛,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很多城市无法企及的海洋资源,特别近些年发展的一些新兴的与海洋有关的产业,比如港口航运、船舶业、海洋旅游业等。舟山还有着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可以说舟山的历史就是海洋文化的历史。地方政府也非常重视海洋文化的发展,近几年对海洋文化建设的投入非常积极,有很多支持的措施。而浙江海洋学院是最早开始进行海洋文化研究的高校之一,除了海洋文化研究所之外,还挂靠有浙江省海洋文化研究会,已经凝聚与积累一些研究力量和研究经验,培养了一批海洋研究方面的专门人才。基于这些因素,我认为舟山和浙江海洋学院具备组建和运行“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的条件,学院的海洋文化研究所也会“收编”入中心。
记者:“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的发展方向、目标是什么?将涉及哪些方面的工作?
吴常文:“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中心”应该既是实体研究中心,又是开放式研究机构;既有固定的研究人员,又能吸引更广泛的研究力量。中心将以“开放联合、密切合作、前瞻务实、共同发展”为原则,逐步拓宽合作研究领域、提升合作研究水平,形成合作互动、优势互补、战略互利共赢的合作格局。组织开展海洋文化研究、海洋文化学术交流、海洋文化节庆活动等,力争把中心打造成为我国海洋文化发展思想库、海洋文化研究基地、海洋文化学术活动中心。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肯定要涉及到:海洋文化方面的理论研究;海洋文化资源的挖掘;对海洋文化进行分类,细化研究;将海洋文化与旅游、船业等结合,让其更全面的发展。
记者:如何组织起一个国家级研究中心应具备的研究力量?如何确保它的权威性和高端性?
吴常文:我的思路是这样的,首先需要组建一个领导小组,由几家主办单位共同形成决策层,制定中心运行的方向和方案。其次,要组建专家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吸收国内海洋、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专家,发挥专家在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些专家能够真正从我们国家海洋的发展来考虑,切实地为海洋文化的发展做出最重要的贡献,这也是保证中心研究力量和权威性的重要层面。在具体的运作上,需要聘请一批专兼职相结合的研究队伍,除了常驻中心的浙江海洋学院的专家外,还要广泛聘请其他单位的专家,更大范围地凝聚研究力量。这些工作需要一步一步推进,现在最紧要的是做好基础工作,让中心的整体运转尽快走上轨道。
记者:具体工作将如何展开?
篇2
关键词:中西海洋文化差异;地理环境;观念意识;政策制度;生产方式
世界上海洋总面积为3.6亿多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被誉为“生命的摇篮”、“蓝色的巨大宝库”和人类的“第二自下而上空间”。当今时代,陆地空间及其资源已严重制约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广阔无垠的海洋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广阔空间强烈吸引着人们的眼光。
纵观海洋发展历史,我们发现中国历史上一直重陆、轻海,把海洋发展作为陆地的附属。甚至今天在多数国人的脑海中依然停留着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这一思维认知,而忽略了我们还有近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面积。笔者在文中通过比较中西海洋文化的差异,目的在于唤醒国人的海洋意识,重新审视我国海洋发展历史,加强国人对海洋文化的重视,从中引发思索,有所启示。
一、中西海洋文化差异比较
1.大陆与海洋文化比较。古往今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一直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民族一直赖于生存之宝地。但那时的北方是蒙古高原,是难以跨越的千里戈壁,戈壁滩以北,则是茂密的西伯利亚原始森林,再往北则是北极冰原。因此北路的交通充满了重重的阻碍。西北方,以祁连山下的河西走廊为起点,其西是极其广袤而荒凉的茫茫沙漠,在大漠南北,更有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等雪峰横亘,可见,中国通往西方陆路交通是何等艰险。至于西南,则耸立着地球上最高、最险峻的青藏高原。这片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就陆路来说,北、西北、西南三面都是难以通过的。最后,再看中国的东面,虽然面临海洋,而这则是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对于古人来说,太平洋浩瀚无际,波涛汹涌,凶险异常,同样是难以征服的障壁。中国所处的这样的地理环境,明显缺乏海洋文明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条件,这对中华民族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大的环境缺憾。
正是由于这种地理环境,造成了中华文化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从而也造就了中华文明具有内向、稳定型的特征。而中华民族的大陆地域广阔,气候适宜,物产资源富足,非常适合农业生产,这就为中华民族的农业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中华民族在这样一个广阔的空间里,依靠广大的陆地和无数的河流生存和发展,形成了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
再看欧洲人所聚集居住的地中海地区。在人类历史上发展最成功的海洋民族就是欧罗巴民族,甚至“海洋文化”的概念也是德国哲人黑格尔提出来的,欧洲人的海洋文化最早发源于地中海。地中海是处于欧、亚、非大陆之间的陆间海,被称为“上帝遗忘在人间的脚盆”。但其地陆海交错、港湾纵横,海面大多是波平浪静,为地中海人航行海上从事商贸活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由于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隔着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汹涌的波涛无法使它掀起大的波澜,因此它不仅潮差不大,而且比较平静温和。在这种地理条件下,地中海人的航海业和海上贸易十分发达,而且形成了一种向外展拓的文化类型。于是,地中海成了人类海洋文明的摇篮。
2.封闭与开放的观念比较。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中提道:尽管中国靠海,尽管中国古代有着发达的远航,但是中国没有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海洋没有影响他们的文化。伟大的哲学家眼光尖锐,严格点说,中国确实没有海洋文明,不太严格的话,可以换种说法,中国曾经有过海洋文明,但是有意无意被淹没了。
中国与海洋的关系历史悠久,在历史上与海洋也有不解之缘。15世纪之前中国航海业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15世纪后,西方航海业迅速发展,而我国海洋业却开始走向下坡。尤其是我国明朝的第一个皇帝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做了一件对中国海洋文化及海洋文明发展很不利的事,这就是海禁政策:片板不许下海。他的理由是从海上可以里通外国,所以必须禁止海内外交往。朱元璋片面地认为:海外的诸多地方和民族,都离我大中国很远,隔山又隔海,得到了他们的土地,还不足以供给他们的给养,得到他们的民从,也无法使法令控制他们,因此认为海外贸易是多余的。
到明成祖朱棣称帝的时候,明王朝虽然派了郑和下西洋,目的依然是对外宣扬天朝大国威名。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宣布纶音”,“耀兵异域”以示中国富强,换言之是一次政治远航,而不是军事征服和商品推销。朱棣以后的明朝历代帝王一直到清朝的皇帝顺治、康熙等,前后300多年,虽然也有人主张开海禁,也曾有过几次短暂的开禁,但从中央政府的明令而言,仍是以海禁为主。这使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的发展被限制在一个十分狭小的范围内,因此无法形成规模。而真正对中国的海洋文化和海洋文明的发展以致命性打击的则是清代的“迁海”,清朝的3次迁海,范围遍及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五省沿海,离海岸线近百里的居民几乎全部内迁,整个沿海的航海贸易、交通运输出现了衰落,荒废了沿海大片田地,使工、商、贸面临停顿,其后果是将中国人民几千年以来与海洋的共生关系隔断了,严重破坏了我国海洋产业和海洋文明的发展。
而这时西方却开始了伟大的地理发现,继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后,达.伽马到达印度,麦哲伦完成了环球航行。在西方,对海外殖民地的占领,是探险家们实现的,但殖民地的是由王室掌控的,西方的航海家的愿望与国家的意志是一致的。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得到的一切财富和商品的1/10得以免税。正是西方统治者对航海的大力支持,促使西方海洋文化的加速发展。同时西方统治者历史上就支持民间航海和民间海外贸易,大力支持并保护本国侨民的海外利益,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海洋商业文化的发展。
3.海洋农业文化与海洋商业文化的比较。作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中国的海洋文化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以至于中国的海洋文化具有明显的农业特征。中国古代的航海者虽然把生产活动从固定的陆上田地变换到流动的海上,但往往局限于一定的海域,而且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海上活动,这等于在海上再现了封闭式的小农经济生活。
为了保护内陆农业经济,修筑滨海长城“海塘”,发展海洋和垦殖,建立盐田、潮田、沙田、蛏田、蚶田等,究其本质是也是将海洋资源作为农业资源的一种补充。同时,海洋捕捞和采集使得渔业成为了海洋农业的食物来源。由此可见,中国的海洋观念向来扎根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之中,中国的海洋农业文化是一种封闭型的、内向的海洋文化。即使是统治者提倡“渔盐之利”,着眼的也是补充农业之不足。这与西方的海洋民族的海洋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吸收不可同日而语。
西方海洋文明则重在海洋商业文化。商业文化在西方海洋文化中地位的确定有以下几个重要因素:首先西方海洋文化的发源地希腊为半岛国家,贫瘠的土地、落后的农业、岛屿分散等原因决定了希腊的许多必需品要依赖于从别国进口。曲折的海岸线以及风平浪静的港口成为了希腊海上运输业发展的先天优势,由海洋文明发展而来的工商文明可以说是必然趋势。岛国众多,海岸线长而曲折,这样的地理因素决定了海上联系是西方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其次,西方统治者历来支持民间航海和民间海外贸易,大力支持并保护本国侨民的海外利益,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海洋商业文化的发展。再次,古希腊文明的高度发达,造船业胜于同时期的所有国家,使得希腊成为了欧洲的第一代海上霸主,享受海洋所带来的无限资源。随后古罗马的崛起取代了希腊的霸主地位,而到了16世纪中后期,西班牙和葡萄牙双雄并起,分享了海洋资源。17世纪末,“海上马车夫”荷兰及日不落帝国英国又形成了主宰欧洲海洋的双极。千百年来,各国争夺海上霸权的真正原因乃是被海洋中蕴含的无限利益所驱使。从海洋霸权的争夺来看,西方海洋文明无疑是海洋商业文化。美国著名的军事问题专家费正清以其特有的宏大视野,从地理活动和海上活动的不同,解释中西方数千年发展历程的不同,认为海上经商对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影响,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更是专门研究了西方几个世纪以来“海权对欧洲和美洲历史的影响”,并成为海权论的经典论述。西方的海洋商业文化正是这样一种开放型的、扩张的商业文化。
4.和平交往文化与战神文化的比较。中西方的海洋文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就在于中国海洋文化的和平性和西方海洋文化的侵略掠夺性。
中国地域的广阔,资源的丰富,加之地理环境的封闭,使中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与世界其他高度发达的文明之间明显地相互隔绝,彼此独立着。中国的航海者举目能望见的,都是一些文明程度远不如中国的地区。中国的航海者们从事航海活动的结果只是把自己的高度发达的文明单向地传输给文明程度较低的民族,如日本、朝鲜等,这是一种文明交流的不对等。古代中国海洋文化主要是一种和平交往、自由贸易、平等待人的文化,尽管一样崇商,但中国商人总是和外国人平等自由的交换。
郑和下西洋反映的正是一种典型的中国海洋文明基调。明初郑和的下西洋,以其船队的规模和航海水平,是当时世界各国难以相匹的。但就这几次远航的目的而言,并不是经济动因,而是明朝皇帝(成祖朱棣)借以“宣威海外”和“宣而纶音”而已。就是说它的主要目的不是经贸活动,也不是征讨和海上掠夺,而主要是招示皇帝的旨意,向太平洋诸国炫耀中国的富强和威武,并以恩威并举的方法使这些国家臣服于,同时在朝贡的名义下与中国进行经贸往来。
在远航和自由贸易的过程中,中国人历来以平等精神对待海外一切民族,如与当地民族通婚,与当地人民和平共处,吸收外来民族的先进文化,而且面对西方殖民主义对东南亚国家的侵略时,甚至与当地人民一起进行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反对殖民、种族歧视和垄断贸易,主张和平往来,自由贸易和平等待人,便是中国海洋贸易的主要特征。
但西欧的农业条件必竟有限,人与土地的矛盾日益显现。从8世纪起,北欧维京人迫于此压力,以一种吃水浅、速度快、灵活性强的船,在海上从事贸易、掠夺与殖民为一体的海盗活动,成为中世纪欧洲的海上霸王。另外西欧过剩的人口进入手工业和商业,新兴的商业中心和自制的城市开始出现,商品经济开始重新兴起。商人和自制城市成为封建领主、天主教会鼎力的政治势力,为了满足经济与宗教扩张的需求,从公元1000年-1250年,由欧洲各国封建主、意大利商人和天主教会发动了历时200年的,从穆斯林手中重新夺回了地中海的控制权,开辟了从地中海到英吉利海峡经常性的大西洋贸易航道,还将势力延伸到波罗地海的地中海东部,欧洲人开始走向海洋。从那时起500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相继崛起于海上,成为海洋和世界的霸主。
西方的海洋文化一直是一种“海上骑马民族”的集贸易、掠夺和殖民为一体的侵略性的战神文化。翻开历史,令人发指的暴行数不胜数,自克里特、腓尼基、古希腊、古罗马、维京人、十字军直到“葡、西、荷、英”,都是一脉相承。这跟欧洲的资源相对贫乏、西方的宗教的排他扩张性及欧洲文化里的精神和淡漠的善恶观念都是密不可分的。著名的西方哲学家黑格尔就曾明确的指出这一点,他直言“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威廉・豪伊特在《殖民和基督教欧洲人对待所有的殖民地人民的通俗历史》一书中指出:“所谓基督教人种在世界各地对他们所能奴役的一切民族所采取的野蛮的和残酷的暴行,是世界历史上任何时期、任何野蛮愚昧和残暴的人种都无法比拟的。”由此可见,欧洲的海洋文化旨在牺牲其他民族而发展自身,这反映出欧洲海洋文化中以掠夺为残酷本质的战神精神。
二、结语
当今,人们更加重视大视野的、与人类前途命运攸关的问题的研究,如宇宙起源、生命本质;海洋、空间和地球内部等。经济和政治的全球化使海洋在新世纪的地位凸显了出来,成为比陆地更为重要的战略思考对象。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与海洋有关的资源和地理要素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相关的国际问题也显得复杂化了。我们必须按照全球化时代的要求重新审视自己的海洋观。笔者意在通过中西海洋文化差异之比较,引发我们去思考,重新认识海洋的文化的研究之重要性,加强海洋的开发与利用,促进我国海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明春.海洋文化的研究与解析[A].首届建设弘扬海洋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116-121.
[2] 何莹.中西海洋文化的比较研究[A].首届建设弘扬海洋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161-168.
[3] 吴建华.谈中外海洋文化的共性,个性与局限性[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14-17.
篇3
那么什么是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而且源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本身的认识、利用海洋而创造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与航海有关,包括航海工具以及航海实践, 人们的生活习俗和思维方式也跟海洋、航海有关。下面我们就从词汇、语句和文学作品三个方面来分析英语中的这些文化因素。
1 英语词汇方面
1.1 海洋生物
英国拥有大量丰富的海洋生物种类。不同于许多内陆国家在这方面的词汇表达较为匮乏。以鱼为例,在分类上就极其多样化,比如omnivorous fish—杂食性鱼类,herbivorous fish—草食性鱼类,resident fish—常栖鱼类,cold water fish—冷水性鱼类,fresh water fish—淡水鱼类等等不一而足。我们还可以从丰富多样化的鱼名中看出其海洋性的地理环境对英语词汇的影响。比如:silver fish—银鱼;pipe fish—海龙;pike—梭鱼,狗鱼; cutlass fish—带鱼; fingerling一指长的小鱼鱼秧,鱼种;, oarfish—皇带鱼;bass—鲈鱼;blue fish—竹策鱼;bone fish—北梭鱼等等。
1.2 航海船舶
英国曾经凭借着先进的航海技术,建立了 “日不落帝国”,也是英语成为世界性语言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许多国家航海造船技术极为落后,在这方面的词汇表达匮乏之时,英语中已经出现了大量而丰富的跟航海相关的语言。比如passenger liner—客轮;oil tanker—油轮;vehicle ship—滚转船; barge—驳船,游艇,游览汽车; catamaran—双体船,筏;yawl—快艇,小帆船; hulk—笨重的大船;废船船体;, bark—三栀船,轻舟; hovercraft—气垫船等等。关于航海技术类的用语同样有丰富的表达。比如:sea trial—航行试验; mooring test—系泊试验;penetrate inspection渗透探伤;launching—出坞下水等等。航海相关英语词汇的发达是随着其航海业的发展而来的。
1.3 海湾港口
在汉语中我们把海洋伸进陆地的那一部分统称海湾。在其他的很多内陆地区的语言中也很少有更细化的表达,因为他们生活中很少甚至无法接触到海洋。而在英国人的词汇里面跟海湾相关的表达非常丰富。例如:bay—半圆形的湾,大湖湾, bight—浅偏的湾, cove—小形湾,入口两岸多是石岗,gulf—深长的湾如“波斯湾”, creek fiord或fjord—窄长形湾,两面悬崖。这些词都有着不同的含义,而中文我们几乎都可以翻译成海湾; harbor, port ,wharf, pier, dock等词在汉语中几乎都可以译成港口、码头,但实际上每个词所表达的事物和功能是完全不同的。在这些词汇中,专供装卸货、船只停泊的在英文中是wharf;行人漫步行走、岸上活动使用的是pier;设有船坞供船只停靠的是dock。面对如此繁多的词汇表达,如果我们不能够准确掌握,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的沟通带来诸多障碍。
2 英语语句中所体现的海洋文化意义——以谚语、习语为例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习语一词的含义广泛,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词组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测而得。谚语是某个特定文化区域人们生活的经验和感受的提炼,具有鲜明的文化色彩。生活中的习语和谚语涉及到各个方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用的语言之一,因此习语和谚语传递出了一个地区的生活背景,文化习俗等信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习语、谚语更具有浓厚鲜明的文化色彩。
作为一个岛国,英国人要与大海相处,具有征服大自然的精神,加之发达的航海技术,生活中许多习语谚语都与航海有关。
all at sea 不知所措
to burn ones boats破釜沉舟
to sail before the wind顺风航行
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 挥金如土
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 风好须。
In calm sea, every man is a pilot. 风平浪静的大海上人人都是领航员。
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小裂缝毁掉大轮船。(相当于汉语中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It is a silly fish that is caught twice with the same bait. 被同一个诱饵捕到两次的鱼是愚蠢的。(相当于汉语中“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的人”)
在上述表达中,只从字面意思很难准确把握英语的实际内涵,甚至会让我们感觉到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就需要我们考虑到航海对英国人生活和文化的影响。
3 与海有关的英国文学作品
篇4
论文摘要:作为一场空前的文化盛宴,世博会中文化的展现与演绎、交流与融合是其精华所在。海洋文化是在世博会背后支撑着的文化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支,是世博会文化框架的隐性支撑。世博会的许多文化现象都能用海洋文化的特征进行全面深入的诠释和解读。我们必须去关注这一问题,并发现和利用好海洋文化特征、海洋文化发展规律对世博会文化走向的显性与隐性影响,将上海世博会完美地展现给全世界。
上海世博会将于2010年5月1日至1O月31日举办,这将是一次规模空前的文化盛宴,正如胡劲军先生所说,“世博会传播的核心内容是文化”,“世博会的形式是展会,表现手段是科技,其背后支撑的则是文化”。因此研究世博会背后的文化支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文化是人类社会精神财富的象征,具有复杂的成分和脉络,而世博会又是一个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异质文化互补共生的平台,因此回答“世博会背后支撑着怎样的文化”、“怎样的文化才能支撑起世博会”这样的问题其现实意义重大。
一、 海洋文化及其特征
一经问世就好评如潮的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让人不由地与海洋以及海洋文化联系起来。海洋文化,顾名思义,是与海洋有关的文化。海洋文化发源于濒海地区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与海交往、受海影响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符号。因此,所谓海洋文化,就是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
海洋文化的特征十分复杂,目前为止人文社会科学界对于海洋文化的特征众说纷纭。但一般化的海洋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共同点:从海洋文化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体现来看,海洋文化主要体现了“重商性”、“开放性”、“外向性”;从对异域文化的吸纳的视角加以把握,体现在“多元性”、“兼容性”;从人类海洋文明史的视角出发,则主要是“开放性”、“多元性”、“原创性和进取精神”。因此,笔者认为海洋文化的特征主要可以概括为“多元异质性”、“开放包容性”、“开拓进取性”。
二、世博会中渗透着的海洋文化特征
从本质上看,世博会是一次对世界各国不同类型文化的集中展示,并着重向全世界展示东道国以及主办城市的文化。世博会倡导在展示、表现异质文化的基础上追求其和谐共生。即是追求和谐共生,则必须具备共生的价值基础,找到不同文化的共同基准点与落脚点,否则这一共生也会趋于空谈而流子形式。由于海洋是当今世界的共同主题,海洋文化就成了一个很好的文化共生基点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濒海,都有属于自己的海洋文化,而内陆国家人民对于海洋文化也十分渴望、向往并有一定了解。也就是说海洋文化可以成为—个共同的文化背景,因此世博会背后的文化支撑中必定渗透着海洋文化特征。
1. 海洋文化“多元异质性”与世博会中跨文化交流与传播
显然,世博会是一个文化大集锦,是世界不同文化精华的集中荟萃。在世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跨文化交流与传播是世界文化进步的主要动力,这深刻地体现了海洋文化的异质性,就海洋文化的运作机制而言,它的对外辐射性与交流性显著,亦即异域异质文化之间的跨海联动性和互动性。这种异质性,也是进行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内在出发点。
跨文化交流是跨文化传播的前提,也是异型文化相互交融的纽带。而跨文化传播则是世博会的核心效应之一。
世博会通过以各式各样的展馆为载体进行的文化展示,以及举办文娱表演、民俗歌舞演出、观众互动体验等活动潜移默化地达到异质文化的传播效果。世博会在跨文化传播中起到的作用会为世界文化的发展进步作出极大的贡献。它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民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在同一个地点直接亲身体验全世界几乎所有类型文化的机会,在这样的体验中最直接地反馈出世界人民对于各种异质文化的评价与追求。对于上海来说,如果能够把握这样的契机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上海文化通过世博会的窗口推向世界、闻名世界,那么我们的文化在世界上将迅速被提升到更高的档次。而这种跨文化交流与传播也深深地打上了海洋文化的烙印。
2.海洋文化“开放包容性”与世博会中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海洋文化的包容性体现在世博会所引领的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上。上海世博会将以“和谐城市”的理念来回应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多元文化的融合是城市“和谐”的重要基础。所谓“海纳百川”,多元文化的融合趋势也很好地诠释了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如同波涛汹涌的大海中不同海浪的碰击是必然的一样,多元文化在一定条件下的撞击与融合也是必然的,文化同样有着大海一般的胸襟。文化多元化是文化发展的倾向,在多元化背景下文化的融合则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是上海世博会的副主题之一,体现了当今世界城市文化发展的多元化趋势:城市是一个巨大的文化熔炉。即是“炉”,必然能够接纳各种来源的文化;即能“熔”,也必然可以为这些天南地北的文化提供一个相互交融、和谐共生的平台。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是城市文化的多元接受和多元交融,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移民文化和主流文化的交织点,是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物质层面文化的共同交汇,能够很好地创新文化形式、开拓文化内容、丰富文化手段、更新文化观念、提高文化品位、扩大文化影响。
世博会给一座城市文化带来的的多元化发展,会给城市带来无限的想象力和思想的碰撞。矛盾是事物发展前进的动力,只有多元化了的文化以及其相互的碰撞才可能创造出异质的矛盾。上海世博会将会吸引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70007i人次的观众,为五大洲的人民提供了一个展示文化、体验文化、吸纳文化的平台。各种肤色、各种时代、各种地域的文化都将在这个舞台上共同舞蹈。在城市多元文化融合背景下追求世界文化的和谐共生,是世博会的又一显著的文化效益。海洋文化的包容性、共生性特征也在上海世博会所引领的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3.海洋文化“开拓进取性”与世博会的城市文化创新意识
世博会体现的文化精神内涵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锐意开拓、不断进取的城市文化品格。而作为海洋文化的鲜明特征,开拓进取的精神烙印早已刻在上海文化的脉络之中。哥伦布航海远征发现了新大陆,城市居民也在这样的精神激励中不断延伸着自身发展空间。世博会体现的城市文化创新意识,在世博会的各项活动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世博会各国的场馆设计无不透露着创新意识: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英国馆建筑外墙表面分布着6万只有机玻璃材质的“触须”,以表达“让自然走进城市”的主题;韩国馆的外观将是以韩文字母的艺术化表现整体性概念的方式来体现韩国特色的建筑对本国文化的创意性表达已经成了所以参展国场馆设计的根本理念之一,深刻体现了全球范围内文化的时代特征。另外,在世博会即将上演的各种文艺演出也无不体现着创新意识。全人类文化发展的创新方式已经在无形之中同海洋文化的开拓进取性一脉相承。是这种进取精神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将人类向新的领域不断引进。城市文化创新发展的产业体现——文化创意产业在上海发展得如火如荼,证明了上海城市精神的创新品性,也将在世博会的各项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反映。“创新”也成为了上海世博会的主旋律之一。
参考文献
[1]胡劲军.人类的沟通盛会文化的传播平台IJ].新闻记者2007,(11).
篇5
关键词:海洋文化产业资源;效用价值;层次分析
1 引言
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决定了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而海洋文化产业已成为沿海城市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经济领域。因此,对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与有效的利用,将有利于加快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本项研究是以烟台市为研究区域,通过采用层次分析法与问卷调查法,试图对烟台的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进行因地制宜的客观评价,以期为管理者提供对海洋文化产业开发建设的有效参考。
2 烟台海洋文化产业资源概况
烟台市地处中纬度,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濒临黄海与渤海之间,海洋资源丰富,对应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09.1公里,占全省的27.2%,其中规划港口岸线98公里。这里有72个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基岩海岛,总面积68.6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0.7%。气候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比较明显。对烟台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数量进行考察统计如表1所示
3 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评价内容
“文化产业资源的评价,是以发展文化产业为目标,对文化产业资源的可开发利用价值的估量,也就是对文化产业资源蕴涵的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等等的考量估价。”[1]这也正是反映了对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进行评价所需的内容。即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资源价值、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条件评价、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效用价值评价。
3.1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资源价值评价
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价值指的是某种海洋文化产业资源所具有的价值。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其基本价值是由文化特征和内涵体现的,并没有准确的量化指标。海洋文化产业的资源价值主要是由观赏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构成的。
3.2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条件评价
海洋文化产业的资源条件评价包括资源的市场条件评价和开发建设条件评价[2]。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市场评价是对以海洋文化产业资源为生产要素的市场进行前景评价。主要针对的是对市场的规模、市场的层次、市场的潜力、以及消费的对象而做出的评价。
3.3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效用价值评价
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效用价值,是衡量一个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是否成功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据海洋文化产品所具有文化的属性,可以判定其既是经济商品也是社会产品。因此,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开发存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的效用。在评估中必须要综合平衡两种效益,既要评估可以产出的最大经济利益,同时也要遵循社会效益第一的评价标准[3]。
4 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评价原则
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制定如下基本原则。
客观性。对于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文化特色、美学特性指标等无法直接量化或难以量化的复杂指标,采取对其进行定型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并加以德尔菲法分析,降低主观因素的影响,寻求一个具有客观性、科学性的真实评价结果。
全面性。公众对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感知将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尽最大可能的涵盖对影响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评价的因素,建立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可操作性。对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评价,要能够反映特定时期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实际状况,并实事掌握产业资源的动态变化趋势,做到及时的反馈和动态化地评价,因此需要建立的评价体系必须具有可操作性。
5 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对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评价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是以海洋文化产业文化资源文化和产业的双重属性为中心;然后,从产业属性和海洋文化内涵两个角度对资源进行考核和评价;最后,提出对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在进行烟台市海洋文化产业指标体系建设中,根据国家旅游局提出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体系》,并参考王颖[3]在其《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研究》的博士论文中所建立的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烟台市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评价的一般性指标体系模型(表2)。
该评估体系建立了资源价值指标、资源条件指标、效益价值指标3个一类指标。在充分考虑各类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设立了7个二级指标和21个三级指标。
6 评价及分析
本研究采用的是专家调查法对判断矩阵进行确定,如表3所示。
对判断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其特征向量,说明对于烟台市海洋文化产业指标来说,第一层的权重资源价值为0.2970,资源条件为0.5396,效用价值为0.1634。第二步,运用公式,计算可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为,,,,这表明一级指标构成的判断矩阵通过了一致性检验,一级指标的权重是可信的。运用同样的方法可计算出二级指标及三级指标的权重及位次如表4所示。
通过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资源条件的权重是三个一级指标中最高的,这说明烟台海洋文化产业拥有较好的资源条件,但这也反映另一个问题,烟台在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并没有发挥出较好的效用价值。因此,烟台在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开发与建设方面只是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从评价体系中的二级指标中观赏价值、市场条件、经济效益的权重分别在各自的体系中是最高的,这说明烟台由于自然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独特的海洋文化资源,而且由于烟台的经济发展迅速也极大地拓展了海洋文化产业的市场发展空间,同样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给烟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从评价体系的三级指标的权重结果来看,市场潜力以0.1997权重居于主导地位。市场潜力关系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前景,烟台拥有强大的市场潜力一定能够为其海洋文化产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历史久远性的权重值为0.125 8仅次于市场潜力。资源的独特程度的权重值为0.087 5位于权重值的第三位。烟台的海洋文化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观赏价值,她的独特魅力可以使人心情愉悦,心态轻松,实属旅游胜地。另外,烟台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拥有许多大型企业以及海内外的外商投资企业,这极大的丰富了消费群体,也提高了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
通过对评价结果,不仅能看出优势,也能看出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在权重排名中比较之后的有,市场规模权重为0.0077位列最后,开发技术与人才配套情况权重为0.0102位列20,产业带动能力权重为0.0145位列19,文化资源的保护权权重为0.0168位列17。
从这些数据及排名我们可以看出,烟台市在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开发与中存在着三方面下问题。第一,经济主体弱小,缺少大型的海洋文化企业,例如,年产值上亿元的海洋文化企业。第二,人才短缺,创新性及经营管理性高层次人才缺乏。第三,文化资源的保护的已经敲响了警钟。对传统海洋文化的继承、保护和开发力度不够,导致海洋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为解决以上问题,建议城市发展建设决策者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应对。
第一,加强创新建设。不断引导海洋文化企业提高自身的创新和研发能力,积极推动海洋文化产业中的文艺和科研成果的转化。第二,树立自己的品牌。着力培育地域自身特色的海洋文化产业品牌,积极对现有的海洋文化品牌进行保护。第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和完善一系列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引进高层次人才,充实烟台市海洋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充分利用驻烟高等教育院校及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和教育的优势,有计划有目标地培养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第四,加强海洋文化产业资源的保护,遵守保护与开放相结合的开发理念,对海洋文化产业进行有序合理开发。加强对民众的宣传与教育,激发对海洋文化产业的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江奔东.文化产业经济学.泰山出版社.2008.
[2] 高艳艳、林宪生.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年 第10期.
[3] 王颖.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研究.山东大学学位论文.2010年 .
[4]曲金良.海洋文化与社会[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22.
[5]吕伟达.胶东半岛食俗与胶东菜,民俗研究,1997年第3期.
[6]叶涛.海神、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山东沿海渔民的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调查,民俗研究2002年第3期.
[7]阎化川.妈祖信仰在山东的分布、传播及影响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第3期.
[8]王钦法、于鲁年、滕惠卿、于霞.乳山大秧歌.民俗研究1998年第4期.
[9]郑贵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定位与建设思路初探,理论学刊.2009年第8期.
篇6
【关键词】海洋文化;海洋意识;文化
0 引言
海洋文化包罗万象,人类缘于海洋,因由海洋而生成和创造的文化都属于海洋文化;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如人们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海洋文化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仅包括涉及海洋的宗教、信仰、神话、喜剧、文学、艺术等;广义上除包含狭义的内容外,还包括海洋经济和海洋社会。海洋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它又包括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相连的微系统:海洋物质文化、海洋制度文化和海洋观念文化。
1 海洋与文化
1.1 海洋文化与文化的概念
文化作为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其定义种类繁多。截至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文化的定义仍未达成一致。通常而言,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传统习俗、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中最重要的范畴,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国对文化的研究似乎一开始就与文明存续、文明图存等重大问题联系在一起[1]。
随着文化研究的深入,出现了诸如齐鲁文化研究、吴越文化研究、岭南文化研究等地域文化研究,随着沿海地区的文化研究,海洋文化也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对海洋文化才开始较为系统的研究,比如曲金良教授认为,海洋文化就是人类认识、研究、开发和利用海洋,它是构成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人类需要重视人与海洋的关系,应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海洋文化作为海洋资源的一部分,我国海洋文化的研究应当发掘和弘扬我国海洋文化的精髓,促进民族海洋意识的提高,进而为我国有关海洋政策的研究和完善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1.2 海洋文化的特征
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文化包含了相互包容而又独立的三个方面,即物质、制度和观念。海洋文化也是如此:海洋物质文化、海洋制度文化和海洋观文化。海洋物质文化,可以直接感知的表层次文化,比如船帆、桨橹、盐田以及渔具等。其中海洋物质文化和海洋观念文化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海洋制度文化,但海洋物质文化和海洋观念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包括海洋制度文化,海洋制度文化也不是被动反应海洋物质文化和海洋观念文化,而是能动地反作用于海洋制度文化和海洋观念文化,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常年致力于海洋历史文化研究的杨国枢教授认为:中国走向海洋,需要对我国海洋历史文化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需要有中国海洋历史文化传统的自觉,才能正确把握其今后的发展趋向,进而取得适应新的历史挑战的自主地位[1]。没有海洋历史文化传统的自觉,便没有当代海洋发展的行动自觉[3]。由于不同地区或国家所制定的相关制度有所差别,所以关于我国海洋制度文化需要单独地进行分析和研究。
当前我们在对海洋文化研究的意义和定位的同时,必须重视制度层面的海洋文化研究。例如西方地区或国家因其悠久的海洋文化传统、积极的海洋扩展政策,率先开启现代化历程。尽管我国海洋文化发展缓慢,但是并非航海实力逊于西方,而是由于政策和价值取向不同,比如封建时期的闭关锁国,施行海禁政策和“重症轻技、重道轻器”等落后思想观念和政策措施。历史研究表明,只有主动地进行制度上的变革,实施采用合理的海洋政策,顺势而为,才能成为海洋强国。简单的说,不同的海洋制度文化导致不同的海洋文化差异。
2 海洋文化研究的新视角
单一的研究海洋文化的观点和方法不适合复杂的海洋文化。笔者认为只有结合文化人类学、历史学的角度和文化哲学这三方面研究海洋文化是可取且科学的。海洋文化并非“海洋”与“文化”两词的简单叠加或组成。海洋文化从属于文化,而又非我们传统意识中文化。因此从海洋这一方面来解释文化,为我们探索海上活动和海洋文化对我国的哲学思想或文化艺术起源的影响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从海上活动和地理环境的不同诠释了中西方数千年来发展历程的不同,认为海上经商对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1]。
从文化传统与海洋活动的互动关系出发,解释一个民族或国家海洋活动的方式、特征和海上活动的兴衰,即是文化解释海洋。我们转化角度,若依据海洋所特有的性质来解释文化,那就是海洋解释文化。海洋给予人类的不仅仅是无偿的物质资源,更多的是内在的哲学、哲理,比如海洋接纳所有河流水源,其象征胸怀之大,才可容下更多,简单的说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可以说是从海洋解释文化的经典名句。近几年有不少学者从海洋解释文化的角度探究其方向,开拓了新视野。
3 总结
21世纪为海洋世纪,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陆地可供开发资源的减少,世界各海洋大国之间在海洋经济、科技、资源、海权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各国对海洋文化的理解和发展决定着这场竞争的格局与态势。可见海洋先进意识文化关系着中国海洋安全,海洋经济,海洋强国建设与发展目标的实现,也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富强的重要目标实现。中国海洋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全社会更新观念,提高对海洋文化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营造关心、支持、投入海洋文化发展的氛围中,迎接中国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和海洋文化的21世纪。
【参考文献】
[1]吴继陆.论海洋文化研究的内容,定位及视角[J].宁夏社会科学,2008(4):126-130.
[2]束春德,等.青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1,28(9):138-141.
[3]彭其.海洋文化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培育[J].新东方,2010(4):67-71.
篇7
关键词: 山东半岛 海洋文化 蓝色经济区
1.引言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从古至今,人类探索海洋的脚步从未停止。自进入21世纪以来,海洋所蕴含的物质资源和政治经济价值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列为本国的重大发展战略,党的十报告更是明确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海洋强国的建设离不开海洋科技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更离不开海洋文化产业的有力支撑。用海洋文化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沿海城市的文化形象和魅力,已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山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有丰富的海洋历史文化资源,蕴含的社会文化价值是推动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对其进行梳理和研究,既有利于了解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的进展状况,又可以增强全民海洋意识,促进海洋文化融入半岛地区经济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
鉴于此,笔者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基础,对近十五年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的相关论文进行梳理,以期对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的发展状况进行概括性呈现,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2.近十五年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现状
曲金良认为,海洋文化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
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以“山东海洋文化”和“山东蓝色文化”作为检索关键词,对近十五年来(2001-2015)发表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研究相关论文进行整理分类,删除重复文献、新闻报道、会议简讯等无关信息,共得到相关论文223篇,硕博论文87篇,会议论文22篇。这些论文内容广泛,角度新颖,但也存在局限和不足,现总结如下:
2.1海洋文化研究发展迅速,研究成果逐年增多。通过对所得文献进一步梳理,笔者发现,2001-2005年期间发表的山东海洋文化研究论文为16篇,2006-2010期间为59篇;2011-2015期间为257篇。由此可见,进入21世纪以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发展迅速,特别是近五年来,由于国家和社会对海洋的持续关注和扶持,促进了山东海洋文化研究的繁荣与发展,使研究成果的数量有了快速增长,同时营造出了日益繁荣的海洋文化研究氛围。
2.2研究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泛。海洋文化内涵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涵盖海洋商贸文化、海洋军事文化、海洋宗教文化、海洋民俗文化、海洋旅游文化、海洋语言文学和海洋法律法规等各个方面。学者们对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的研究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邵世英介绍了山东沿海地区的饮食习俗、服饰文化、信仰与禁忌等民俗文化,并以青岛天后宫的妈祖文化、荣成的渔民节和蓬莱的鱼灯节为例描述了山东海洋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金月梅对山东沿海乡村聚落中民居单体的外部建筑构造和内部装修进行了研究,指出山东海洋文化对沿海地区的民居风格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张敏梳理了古代山东从先秦到明清时期的海神信仰,勾勒出了山东海神信仰的历史发展脉络,并对其生成基础和地域特征进行了探讨。吴雪凤总结了山东海洋文学创作的发展历程和文本内容,并通过梳理“五四”以来的海洋文学作品,对山东海洋文学中“寻找”这一母题进行了探究。别敬伟介绍了山东半岛海洋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认为山东沿海各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发展海洋体育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同时他指出半岛海洋文化的发展面临规划不足、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赵红从军事角度出发,对明清时期山东半岛海防建设状况进行了论述,并探讨了海防建设与当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互动关系。赵彦彬就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引发的海洋环境问题入手,指出了目前山东半岛海洋环境立法管控的不足,并对蓝色经济区海洋环境法律体系的建构提出了建议。
2.3引入了科学的分析方法和预测模型。山东半岛有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自身发展状况,对于明确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在研究中,学者们注重实地调查,以数据为支撑,同时运用SWOT和灰色系统理论等科学分析方法,使研究结论翔实可靠,具有说服力。
所谓SWOT分析,是指对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通过调查加以列举,并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得出一系列结论,以全面、准确地对研究对象所处情况进行研究,并确定发展战略和对策。该方法被学者们广泛运用于山东半岛海洋文化产业(韩明杰,2010;王r萱,2014;荆晓燕,2014)、海洋渔业发展(杨涛,2013;李慧茹,2011)、海洋城市建设(任涵,2008;高莲莲,2012)等方面的研究。
灰色系统理论由我国控制论专家邓聚龙教授创立,通过使用不同颜色表示信息的不确定程度,“灰色”是指部分信息明确,部分信息不明确。该理论通过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来实现对现实世界的确切描述和预测。江海旭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将山东省沿海7城市2000―2009期间入境旅游统计资料作为原始数据,建构旅游指标GM(1,1)灰色预测动态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山东省滨海7城市2011年―2015年入境旅游指标进行预测,进而提出山东省滨海7城市入境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2.4加强了不同区域间海洋文化的比较研究。海洋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各沿海城市地缘临近,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频繁,地区文化彼此融合,互相影响。对不同地区的海洋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了解本地区海洋文化的内涵和优势,明确自身发展的突破口,打造特色鲜明的城市海洋文化品牌。刘晓彤对比了山东和浙江两个地区海洋文化的历史形成过程、现实发展状况与当前困境,找出了二者共同的文化内涵和各自特色,并提出了走出困境的对策。倪浓水就山东海洋文化和浙江海洋文化的特质进行对比后指出,山东海洋文化是以齐文化为代表的滨海文化,是内陆文化的延伸和折射,具有坚实的根基和务实性;浙江海洋文化的本质是诗意的和神话的,两种不同的海洋文化特质对不同的海洋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支持意义。
2.5关注海洋文化资源到海洋文化产业的转变。海洋文化产业由海洋文化和产业化两部分构成,其本质是海洋文化的产业化。山东半岛具有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蕴含的文化凝聚力和艺术审美情趣使其本身具有潜在的巨大市场价值。深入挖掘和利用海洋资源,培育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有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提升沿海城市的形象和魅力。王颖在博士论文中分析了山东半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并运用SWOT方法探讨了山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及各行业的发展战略。宋而宁认为要发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潜力应充分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不断完善海洋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各沿海地区的沟通与合作,吸取优秀经验,鼓励海洋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郑贵斌指出山东半岛具有丰富的海洋旅游、海洋历史、海洋民俗和海洋节庆等文化资源,但是在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存在人才匮乏、资源开发不均衡、创新能力弱和资源保护不足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将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
3.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近十五年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无论是论文数量还是研究内容均有较大的提高和丰富,但同时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
3.1研究成果数量较其他省份偏少。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海洋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但笔者通过梳理近15年发表的国内海洋文化研究论文发现,在所有论文中,以浙江、广东、福建和山东海洋文化研究论文居多,占到了文献总量的70%以上,但从论文数量上看,山东海洋文化研究远不及浙江和广东,这与山东建设海洋强省的目标不相称。
3.2研究内容扎堆严重,新鲜议题少有涉及。海洋文化内容丰富,涉及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通过对文献分析发现,目前的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重点多集中在海洋旅游,海洋渔业等与经济相关的领域上,对海洋民俗、海洋军事、海洋法律法规、海洋考古和海洋语言文学等内容的研究寥寥无几,存在明显的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研究的倾向。
3.3各城市海洋文化研究不均衡,研究重点多集中在发达城市。根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主体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及滨州市部分区域。笔者将以上沿海城市名称作为题名进行检索,发现当地海洋文化研究文献数量在15篇以上的只有青岛(39篇)、烟台(22篇)和威海(17篇),而关于日照、潍坊、东营和滨州地区海洋文化的研究则少之又少。由此可见,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存在较明显的地域局限性,研究重点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4.未来的展望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我们需要用积极向上、繁荣发展的海洋文化诠释海洋世纪的理念,帮助人们认识海洋价值、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彰显山东半岛圆融开放、海纳百川的精神内涵。展望未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可以看出:
4.1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成果数量和质量均不断提高。山东是海洋大省,同时是我国海洋科技的“富集区”,不断扩大海洋文化研究领域,深入挖掘海洋文化资源,有利于营造关注海洋、热爱海洋的浓厚氛围,为海洋强国战略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4.2关注海洋文化和陆地文化互动研究。山东由半岛地区和内陆地区构成,齐鲁文化是陆地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结合。两种文化虽然风格不同,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有机交融。科学辩证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构建海洋文化和陆地文化协调发展的格局,有助于实现海陆互惠共赢、共同发展。
4.3海洋文化的宣传与传播研究得到重视。海洋文化传播是海洋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由于山东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陆地文化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其海洋文化的宣传和传播长期滞后。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海洋强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山东海洋文化的宣传策略和传播方式研究将日益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2]邵世英.论山东海洋民俗的旅游开发[J].城市旅游规划,2013(12).
[3]金月梅.胶东沿海乡村聚落海洋文化初探[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09.
[4]张敏.古代山东的海神信仰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5]吴雪凤.“寻找”在路上:山东海洋文学母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6]别敬伟,杨|.山东半岛海洋体育文化发展困境研究[J].体育世界,2015(11).
[7]赵红.明清时期的山东海防[D].济南:山东大学,2007.
[8]赵彦彬.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3(1).
[9]韩明杰,牟艳芳.基于海洋文化产业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10]王r萱.全球化背景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SWOT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5).
[11]荆晓燕.山东省海洋文化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4(2).
[12]杨涛.山东半岛海洋渔业SWOT及规模实力分析[D].烟台:烟台大学,2013.
[13]李慧茹,董志文.山东海洋休闲渔业的SWOT分析与对策[J].中国人口、环境与资源,2011(1).
[14]任涵.基于SWOT分析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15]高莲莲,荆晓燕.青岛市建设现代海洋文化名城的SWOT分析[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2(2).
[16]江海旭,李悦铮.山东省滨海城市入境旅游发展研究―基于GM(1,1)模型[J].海洋经济,2012(4).
[17]刘晓彤.基于海洋开发背景的鲁浙海洋文化比较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学院,2014:9-35.
[18]倪浓水,刘晓彤.“海上浙江”和“海上山东”战略中的文化支持[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3(12).
[19]宋宁而,贺柳笛.从渔民节到赶海节:山东半岛刘家湾海洋民俗文化的变迁[J].中国海洋社学研究,2015(00).
[20]王颖.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篇8
一天,我们登临该岛的斗龙角海域,换上潜水服和救生衣,坐上海轮出海,到达潜水平台。经教练讲解潜水规则等注意事项后,在专业潜导的带领下,我们潜入海的底部,领略海底世界的神秘奇观:千姿百态的珊瑚,如水中绽放的繁花;海胆、海参、龙虾、鱼群等簇拥着我们漫游共舞,让人有身处水底龙宫之感。游人还可跟踪摄影,留住那精彩的一瞥。午餐,我们选择在农家饭庄,吃一回渔家饭菜,享用正宗的天然海鲜大餐。饭后,我们参观了千年古庙天王殿,还有世界三大名塔之一的水晶摩镜灯塔,听一个个传奇故事。
第二天上午,我们去东南小岛一游。那里有南海最大的肥沃渔场,盛产闻名的硇洲鲍鱼、大银鳘鱼及龙虾、白鲳、黄花、海蟹。岛上,出租渔船云集,我们从渔家租来渔船和垂钓工具(45元/人),几个好友一起出海。我们登临礁石,甩下钓钩,悠闲自得地垂钓。若碰上好运,钓上一条三四十斤的闪着银光的大银鳘鱼,价格每斤在2000元以上。哈哈,半天时间,我们不但可以一饱鱼之口福,说不定还有几万元的意外收获归我们呢!
小贴士
篇9
(大连海洋大学,大连 116023)
摘 要: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由于没有市场价格,也不能进行市场交易。因此,无法像一般物品那样对其经济价值进行评估。借鉴福利经济学原理对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进行界定,研究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价对人们的效用水平及生活福利所做的贡献,并且在此基础上将基于消费者剩余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价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
关键词 :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价值影响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4-0230-04
收稿日期:2014-11-25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3年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L13DWJ026
作者简介:廉欢(1981-),男,汉族,辽宁葫芦岛人,讲师,主要从事管理科学、文化价值评价研究。刘富江(1984-),男,山东潍坊人,讲师,学院团委书记,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和创业教育研究。
一、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资源属性
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与绿地、森林以及空气质量等自然资源一样,都被认为是有价值的资产。个人行为、公共政策以及组织行为等都会对自然资源的服务能产生收益或损耗。但因其具有外部性以及公共物品的特性,市场力量既不能引导自然资源的配置,也无法实现真实反映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社会价值的定价。正因如此,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在经济发展中正在受到严重的威胁,其已经或正在成为稀缺资源。
海洋文化旅游资源是最重要的显性旅游吸引物,“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资源,从公共管理的角度讲,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属性,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具有“拥挤性”的特点,当准公共物品到达“拥挤点”后,每增加一个消费者,将减少原有消费者的效用”。[1]其具有一定历史沿革,是人类长期海洋活动和海洋发展历史足迹的“活化石”,是人类探索、开发、利用海洋各个时期的重要标志,这决定了海洋文化旅游资源是不可再造、不可复制、不可移动的,具有历史性、地域性、稀缺性和不可复制性的特点。这一独特的资源属性对其作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正确理解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公益性内涵,是保护前提下进行旅游开发与供给的关键,既要发挥其具有的社会公益功能,如旅游开发、文化遗存、生态环境保护等,又要兼顾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原住民的生活利益,合理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二、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福利经济学原理
(一)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概念
在福利经济学中,一个人从某种产品中获得的价值取决于个人对该产品及其他相关产品的感知、个人持有的价值观念及相关偏好和个人所处的文化及社会环境。图1反映了在资源市场存在负外部性的情况下(个体生产者供给曲线supply与社会产品供给曲线S´是不同的),资源的价格不能完全反映资源的经济价值。所以,此时我们必须采用消费者剩余(CS)来反映资源的经济价值。例如,在市场均衡点E,生产者以P*的价格卖出了Q*个产品,而对于任何一个小于Q*产品数量,消费者的意愿支付要大于P*,故产生消费者剩余。可见,当市场交易量为Q*时,消费者剩余为P*EPmax的面积。与之相对应,生产者剩余为OEP*的面积。资源的总价值是实际交易(实际支付)与消费者剩余的总和,即是图1中0Q*EPmax(=P*EPmax+0Q*EP*)。但是,由于在非市场条件下,市场交易是不存在的,0Q*EP*等于0。因此,消费者剩余就等于资源的总价值。这就是在非市场条件下要使用消费者剩余来测算资源价值的原因。
(二)基于消费者剩余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价
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支付意愿、实际支出、消费者剩余的关系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V=WTP=P+CS(2.1)
CS=WTP-P (2.2)
式中:
V:表示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
WTP:表示消费者对该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支付意愿
P:消费者对给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实际价格
CS:消费者对给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消费者剩余
从式2.2得出:当消费者对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实际价格的支出约等于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时V=WTP≈P,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可用消费者的实际费用支出表示;当消费者对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实际支付价格为零时,即P=0,此时,V=WTP=CS,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就等于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消费者剩余,此情况很适合用来评价那些没有市场价格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2]对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的经济评价主要包括经济效率评价及经济影响评价。图2中的供给函数是水平的,反映的是很多公共旅游设施及景观资源的实际情况,即边际成本是固定的。假设图2中D和S 代表的是一个提供旅游活动的野生动物栖息地的需求和供给初始水平。在P价格下,消费的旅游产品的单位为Q1。假设在供给函数不变的情况下,提高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质量(如在不影响容量约束条件下,增加野生动植物的数量),使需求曲线从D平移为D’,在价格水平P下消费的旅游产品数量从Q1增加到Q2个单位。则由于资源质量改善增加的价值是供给曲线以上的两条需求曲线之间的面积,即WXYZ的面积。质量改变也吸引了新的参观者,这部分增加的价值就是KYZ的面积。
(三)消费者剩余理论在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定价中的作用
消费者剩余理论认为,能够将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价格和消费者利益结合起来进行合理定价。[3]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对消费者剩余理论在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定价中的应用进行分析。(1)消费者对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预期。通过对受访者直接采访,掌握受访者对旅游资源的价格预期,在受访者可接受的价格预期以内,只要消费者剩余不小于零,该旅游产品的开发就有意义,否则,就值得商榷。(2)分析现有海洋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成败。如果所开发的旅游产品不能使企业盈利,则很难将其判断为开发成功。另外,社会效益的增加也是评价旅游产品成败的指标之一。而其中能表征社会效益的一种方式就是社会及消费者认同度。(3)分析旅游产品如何提高经营者收益。假设消费者对某旅游产品愿意支付的费用为P,该产品实际价格为P0,那么存在以下三种形式:P=P0,此时,无论是对消费者还是旅游产品经营者而言,应该说是一种最理想的情况,此时已达到共赢。P>P0,此情况就是该旅游产品现在所定价格低于消费者的预期,消费者认为有利可图,愿意接受该价格,当然也表明该旅游产品售价具有上涨空间。P<P0,此时该旅游产品现在所售价格比消费者预期的价格要高,虽然对经营者有利,但已超出消费者预期,不为其接受,产品销售必定会受影响,此时降价措施比较可取。(4)旅游景点压力的缓解。由于人们的评判标准不一样,导致不同旅游产品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具有差异性,旅游产品经营者可根据此现象对同一旅游产品的不同时期及不同旅游产品进行差异定价等,从而避免由于同一时期大量消费者同时游玩给景区及相关游玩设施造成巨大压力。
三、影响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水平的因素分析
(一)资源稀缺性对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价影响
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是指相对于既定时期或时点上的人类需求,资源是有限的。稀缺本身是个相对的概念,它是相对于人类的需求或欲望而言的。就文化界而言,所提供的各种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求和欲望是无限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人们对稀缺资源的认识也有不同。进行工业革命之后,一些土地、森林以及石油、矿石等资源由于社会需求的迅速增长而变得日益稀缺。在现代社会,人们发现即使是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体等物品也在变成稀缺资源。随着人们对生活水平质量追求的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产品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青睐。[4] Richardson根据世界旅游组织数据分析,文化旅游占全部旅行活动的37%,而且其需求正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5]Sugaya认为如果全球每年按照6.5亿人次的国际旅行来估计,那么其中至少有2.4亿次旅行可归于文化旅游。[6]正因如此,文化景观相对于其他休闲旅游产品来说,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使得海洋文化资源的稀缺性开始迅速凸显。伴随着文化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海洋文化旅游观光相对于其他休闲旅游产品来说,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使得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稀缺性开始迅速凸显。
(二)效用价值对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价值影响
效用价值论对价值的评价是通过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感受。总效用曲线的形状呈倒“U”型,随着所消费物品或服务的增加而增加,到达一个顶点后,总效用就开始下降,而边际效用则总体呈现递减规律,当总效用达到饱和点后边际效用则变为负数,表明继续消费只会使总效用减少。[7]用边际效用可以解释海洋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当需求保持不变,边际效用和价值就随着供给的增大而减小,反之亦然;边际效用和价值与需求成正相关,即边际效用和价值随着需求的增大而增大,反之则亦然。[8] 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是由效用决定的,但效用本身又是由主观心理确定的,因此无法从客观上准确地度量效用。旧福利经济学测量效用的方法是用基数效用函数,认为效用可以用确切的数量来衡量,消费者可以明确地给出他们对物品或服务的效用值,使用边际效用分析法来分析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问题。按照新福利经济学效用序数论的主张,边际效用是无法衡量的,个体之间效用是无法比较的,而且效用数值的大小不能简单的用基数数词来代表,取而代之的,应该用序数数词表示效用水平的高低,通过偏好或选择分出效用的强弱程度,列出顺序,进行比较,新福利经济学使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来研究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问题。
(三)消费者支付意愿对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价值影响
经济学认为,“支付意愿(WTP)”可以作为人们表达自己对事物的偏好的有效方式之一。支付意愿是指人们为获得一种物品、机会、享受或效用而自愿支付的货币。有“一切商品价值表达的合理指标”之称的支付意愿,在经济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消费者的受教育程度、可支配收入、性别、年龄及消费者对该物品或者服务的认知程度、使用频率等,所有影响因素中对支付影响作用最大的是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 本质上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与其实际支付行为是有差异的,因为毕竟支付意愿的获得是在假想的环境中测定的,但是在行为倾向往往是行为的可靠预测变量,只要采取合适的方法对行为倾向进行测度,精确的行为预测是可能的。可以说,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偏好可以用支付意愿来表示,支付意愿是消费者自愿支付的货币值的体现,被认为是“一切商品价值表达的合理指标”。
(四)外部性对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价值影响
外部性理论揭示了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管理和规划中一些低效率资源配置问题的根源,又为解决文化景观外部性问题提供了可供思路和框架的借鉴,因此在外部性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管理和评价较合理。“外部性是一种效益或成本的外溢现象。外部性分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或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9]外部不经济指某一经济主体获得一定经济利益时,不支付代价而导致另一经济主体效用的降低或成本的增加,如大气污染、树木砍伐等。外部经济是一种经济活动引起他人效用的增加而受益者并未增加支出或成本,如上游居民植树造林,保护水土,下游居民得到质量和数量有保障的生产和生活用水,这种经济行为的社会效益大于私人效益。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外在影响日益突出。外部性理论揭示了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管理和规划中一些低效率资源配置问题的根源,又为解决文化景观外部性问题提供了可供思路和框架的借鉴。因此,解决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产品开发、经营的外部不经济性可采取的重要措施就是合理地界定洋文化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
(五)公共物品属性对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的影响
公共物品(Public good)是私人物品的对称,也被称为“公共财货”和“非市场物品”。是指一些产品或服务,这些产品或服务能为绝大多数人共同消费或享用,泛指无排他性或无竞争性的物品。包括国防、公安司法等方面所具有的财物和劳务,以及义务教育、公共福利事业等。其特点是每个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会因其他人的同时使用而受到影响,也不会排斥任何人对它的利用。海洋文化旅游资源是具有非排他性和不充分的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因为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游览某一个海洋文化旅游景区,而不能将其他消费者排除在外,排他成本很高。而海洋文化旅游景区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非竞争性,但边际成本和边际拥挤成本不总是为零。
由于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而公共物品理论解释了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中的外部不经济问题。使得价格机制不能正常运行,导致“市场失效”。海洋文化旅游旅游资源在不存在交换价格的情况下,其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只能是虚拟的,尤其是海洋文化景观的需求曲线很难具体绘出。
(六)旅游需求曲线对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价值评价影响
需求曲线是消费者对某一海洋文化景观支付的价格与在一定时间内到某一种海洋文化景观的旅游次数之间的多种组合。需求曲线可以帮助我们回答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管理中的一系列关键问题。 在图4中,D表示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旅游需求曲线,用P表示旅行者每次旅行的价格,或旅行成本,是旅行时间、交通费用、景区门票等费用的总和,Q表示旅行者每年出游的次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旅行成本越高,出游次数越少。
旅游需求曲线的斜率是负的,主要有三种原因,第一是因为消费者对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旅游需求受到收入的限制。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用于休闲、旅游活动的消费是有限的,当某一景观的旅行价格为P0时,消费者到该景点的出游次数就不会像在价格为P1时那么多(Q1),因为在价格为P0时花费的成本超出了消费者支付的门票、交通费、住宿费、餐饮费等的总和。第二,由于存在替代景点,消费者可以选择少去旅行成本比较高的景区,可以经常在家附近或消费比较低的景区游览。第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也是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去某一个景区次数越多,每次旅行获得的旅游效用越少。一般情况下,第一次去景区游览获得的愉悦感和满足感是最大的,随着前往同一景区次数的增加,所获得的旅游效用在逐渐减少。
参考文献:
[1] 樊勇明,杜莉.公共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48-64.
[2] 杨省贵.消费者剩余与旅游产品定价研究[J].价格月刊,2004,(5):12-13.
[3] 贾全星.基于消费者剩余的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06.
[4] 李作志.滨海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评价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5] RICHARDSON, GREG.The Scope and Significance of Culture Tourism [M].In Riehard.G(Ed.),Culture Tourism in Europe.CAB Intemational,oxford UK,1996:19-46.
[6] SUGAYA, H. Bill. Cultural Tourism-Intemational Policies and Perspeetive [C].Presentation made to the Intemational Conference on Heritage and Tourism, HongKong.1999: l-14.
[7] WHITEHEAD J.C, HAAB T.C,HUANG J.C.Measuring recreation benefits of quality improvements with revealed and stated be-haviour data [J].Resourceand Energy Economics,2000,22:339-354.
[8] ANEX, R. A travel-cost method of evaluating household haz-ardous waste disposal services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95, 45:189-198.
篇10
通过对海南三亚海棠湾滨海景观休闲带规划设计中海棠湾的背景,总体定位,总体区域调研的分析,提出规划的构思。要求应遵照滨水景观建造原则,完成后能够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既能满足滨海景观结构安全性的要求,又能适应景观对于造型和审美的需求,为我们在海岸景观设计领域积累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滨海景观设计;海洋文化; 符号;创新
三亚无疑是一座美丽温馨的海滨城市,一个被大自然宠坏的孩子!大自然把最宜人的气候、最清新的空气、最和煦的阳光、最柔和的沙滩、最湛蓝的海水、最美味的海鲜、最风情万种的少数民族…都赐予了这座海南岛最南端的海滨旅游城市。
根据前期的调研和考察,了解到多数新婚佳人倾向于选择海南三亚这个美丽的城市作为其度蜜月的圣地,既然是如此一个理想的度假胜地,我们就应该好好利用。作为一个滨海区,是城市景观特色的展现地,又能为城市居民和外地游客提供游览休息、海面活动的场所。在城市滨海景观设计中,应该通过对滨海城市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分析和研究,充分挖掘能够体现海南三亚滨海城市和滨海形象特征的景观要素,系统研究它的规划和设计。
一.交通流线设计
与城市共享的“面”――贯穿公园东西的景观轴将城市的“风”、“景”引入,同时也将中心湖面的景观映入城市;与公园结构共生的“线”――滨海景观轴步行系统的线性绿化带突出公园的脉络机理,同时产生步移景异的观景线;与空间相融合的“点” ――景观节点像雨滴般渗入各类空间的绿色,创造了优美的小环境和宜人的环境气氛。
统一性特点:遵循组织交通,合理分区,创造景观的三统一原则进行路网的规划;便捷性原则:以主导性人流为主的道路尽量布成直达,以提高环境的完整性;景观性原则:道路与环境相结合,临水穿林,对景生情,营造滞留空间。
二. 功能分区设计
中心景观湖区:设计的重点,心形的中心湖、椰林的围护,漫步在温暖舒适的木栈道上、居民闲适的漫步,浪漫的感觉油然而生。入口广场:在开敞的入口处设置了大型的带有喷泉的水上舞台,傍晚时分小区人群可以放着音乐在此歌舞升平,以强身健体,同时也热闹了整个公园。浪漫花海:整个园子扑满花香,给游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气氛。公园用地:利用本土植物园,突出地域特色,是游客切身感受到三亚的特点。娱乐设施用地:有茶室和俱乐部供游客休息与活动的场所。在这块区域处设置了次入口更加方便游客进入,同时室外的游泳池给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室外活动空间。滨海公园用地:有观景木看台与滨海防护林,内湖景观相融合,是人们与这块美丽的大自然更加亲近。
三. 植被种植设计
通过植物造景体现景观风格的多样性。各式各样的植物种类,为创造风采各异的植物景观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植物各有其不同的气质.可以为烘托气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种植设计概念:土壤含水分的不同和受海洋影响的差异,分为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分别为:内陆自然景观到沙滩性自然景观的变化。同时,生态自然景观与人造自然景观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群落结构的多样性:种植设计注重地理条件,施工时选择了大量的乡土树种作为基本的树种。横向;内侧:人工椰林+草地,中间:沙土=灌木丛,外缘:密植酸豆树+草丛。竖向;上层:人工椰林,下层:沙土生刺灌木+人工草地。道路宽度、树种、绿化布置应形成良好遮荫体系。道路绿化应注重层次感,形成草、灌、乔相结合,花、叶、果相映衬的立体景观效果。区内旅游度假区应努力营造花卉景观,花卉种植应体现自然、乡土风格,避免华而不实的环境设计。
海洋,是自然赋予城市的开放空间,具有连续性,连接性,边缘性的带状特征。滨海区通常作为独特景观特制的区域,其中不乏重要景观点。观景首先要有恰当和足够的观景点。邀月长廊,休闲椰林,亲水木栈台这些景点给游人提供了可观可游可歇的观景点。观景点的设计应做到动静相宜,近水,亲水这些给市民和游客提供了充足的多方位的观赏场所,以形成滨海区完整的形象特征。
观景点的基本要求是观景点与景点之间具有良好的通视性,以及景点是否在观景人良好的视域和视距范围内。中心湖――以心形作为主要景观设计概念,因此而得名。体现了大方、简洁的景观设计原则;注意动态景观之间的互动性和布置节奏及韵律,注意对劣质景观的视线遮挡,利用地形变化来调节观景者的视线范围,也可利用植被或其他设施来遮挡哪些不利的景观。公园的开场绿地,让市民能够进入公共活动区域,亲近更多的绿地,接近自然生长的形态,让人们仿佛置身于未加雕琢的自然之中;坐在大草坪上,能欣赏开阔的中心湖区,绿树、碧草、白云、蓝天倒映在水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公园内设计了多种亲水形式,包括草坡的、叠石的、木栈道等等,丰富了景观效果。
结语
滨海景观与陆地景观相比,除了具有阳光海滩波浪等景观元素外,还能更好的实现与大自然的互动性,因此开发前景较大。滨水区具有对城市的开放性,将滨水区作为城市规划的边缘区域,建立良好的景观序列连续性,将人们的活动引导到水边,在规划中应根据当地现有条件,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挥本地特色。三亚作为一个热带滨海城市,应着重发挥其热带景观特点,特别是通过对植物材料的运用体现热带风光,同时还要满足生态环境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徐荧光.对三亚城市中心地区城市设计的探索[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2]王胜永.王晓艳.孙艳波对滨湖绿地景观分类的认识与探讨[期刊论文]-山东林业科技 2007(4)
[3]高桥鹰志+EBS组.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01
[4]盛红.我国滨海旅游度假区开发的文化问题思考[J].海岸工程,1999
[5]刘旭.图解室内设计分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6]翁毅,周永章,张伟强,等.亚热带沿海景观的旅游保护性开发及建设探讨[J].台湾海峡,2006
[7]刘旭.图解室内设计手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2海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