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范文
时间:2023-04-11 23:05: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时机;方法;训练
1 目前我国语文教学的状况及导致此状况的原因
早在1978年,吕书湘先生就说过:“ ・・・・・・十年时间,两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确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
不要轻看吕老的这几句话的分量,这其实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非正式总结。它意味着我们语文教学从总体上存在着失误,效率太低。路定一同志说:“我查了一本书《唐说荟》(唐人小说汇编),知道一千多年前唐代有不少孩子“六岁能文”,而我们一个也没有。难道中华民族的智力退化了。我也问过现代的教育家。我问他:(一)为什么戊戌后我国第一本教科书,第一课有八个字;到了中华民国,第一课只有一个“人”字;以后教育学更发达了,第一课一个字也没有了,只剩一张画;再以后前五课都是一张画,到第六课才教第一个字?比如《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而新教科书却是“大狗叫,小狗跳,叫一叫,跳一跳?”同志的这段话很值得研究。首先,在事实面前我们似乎不能不承认,在语文教育方面,现代人似乎不及古代人。大家都熟知的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阅读能力相当强了。杜甫七岁写下千古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思来想去,不难发现,现代人往往只注重研究如何把学生教好,引用这方法,哪措施,而忽视了儿童和青少年自身蕴藏着的学习语文潜能;只注意了在如何教一些具体问题上下功夫,忽视了人类掌握语文的特殊规律。
2 语文教学贵在抓住时机
婴儿降生后,在襁褓中,大人就开始对他进行语文训练。在孩子“咿咿呀呀”就对他说话,那实际上是用强迫训练的方法来训练他的耳朵和嘴巴。应该说,人类在教孩子掌握口头语言方面的实践是成功的。孩子三、四岁,口头语言就基本掌握了,真可以说是“多快好省”。而孩子在掌握书面语言方面就不行了,大多数人终生都掌握不好。这其中的原因是教授的方法违反了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规律,忽视了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潜能。同学习口头语言一样,人类学习书面语言的时间也应该越早越好。从“妈”到“爸”,从“狗”到“猫”,步步踏实,句句或靠,可谓“基础大好“。如果父母稍有指导能力,从小施教,何愁听不来,讲不清。即便不是这样,如果小学语文教师稍知此法,亦可浇灌及时,丰硕在望。再退一步,即便只有中学教师重视其”听说“,其实也为时未晚。如再培养学生成有心人,倾耳一听必寻其义,随口一说定重辞章,还有什么艰难未能突破?现在我们“语文”范围小得可怜,死盯课本,死抠大纲,满足于应付考试。如何得能力哉!
我有个小男孩,从八个月开始训练口头和书面语言,在三周岁认字1500个,一般书面语言基本能阅读,且能背诵唐诗80余首。按照这样的速度,到上学年龄(七周岁)我就可以把小学五年语文教材内容全部教完。从我施教的时间看并没有专门制定什么计划,只不过是利用我课余或在家中吃饭,晚间睡觉时间教教而已,况且有时一月或半月中断施教;从智力看,他也没有超常的地方。具备象我那样家庭的孩子,我粗略调查统计一下,大约有20%左右。可是象我孩子这样年龄能认读1500字,读一般书面语言,背80余首唐诗的却很少见。可见学习书面语言象口头语训练一样,把握有利时机非常重要。有多少“千里马”不遇“伯乐”不以千里之称,而与普通马老于槽下,错过发挥潜能的良机。我国目前大多数区域,儿童六、七岁上小学才开始接受教育。至于象李白、杜甫、白居易幼时能作诗,对不起,我们没有这科目,更谈不上能“文”什么的了。况且考试从来没考过作诗。比起古代小范围的受教育者,现代大面积的受教育者在接受教学训练时间上晚了很多。错过了学习语文的关键时机。
3 书面语言学习的基本方法
我体会,“死记硬背”基本上是婴幼儿学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基本方法。“这是勺子”,“那是狗狗”,除了伴着形象之外,何曾有什么理解记忆,教他几遍,复习几遍就会了。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掌握书面语言正是用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现代语言文学要打破传统,“连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将原来这套成功做法基本上否定了。
从古之今,背诵已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行之有效的方法,遵循这一方法成就了多少中华奇才。蔡文姬背诵了她父亲400多篇佳作,而后 产生了《胡笳十八拍》的绝唱,顾炎武据说曾背下“十三经”和《资治通鉴》,
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 改进模式 创新方法 提高效率
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式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灌输式”、“满堂讲”和机械训练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改变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需要。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是不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参与的只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这一教学环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正确途径应当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作文、听说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这样,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外,还要培养其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要较好的完成这一教学过程,就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注重学习方法指导,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了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能力、情感的生成,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课前预习,让学生对需要学习的内容提前介入,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书中各类注释,研究课前提示、课后习题,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情感,感受语言特色。
二、教师切实改变教学方法,要达到真正会教
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以课程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把教学过程作为课程编制的过程来展开,这样就需要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和积极对话,从而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并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让自己会教,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好。会教,涉及的面很广,我认为教师应当首先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对语文教学要有几点基本认识。一是语文学科的目的任务:概括地说就是读、写、听、说、能、感。(能,是指掌握语文学习的各种能力;感,是指情感价值观教育。)二是把握语文教材的特点。语文教材是文选式的,教师要以教材为例文去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的能力。三是教学的基本途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光是教师讲,学生没有实践,提高不了能力。
其次,会教,首先是教师应有很强的吸引力,让学生爱学。这不能靠笑话,幽默达到,还得从教学本身增加吸引力。会教的关键是:讲规律、教方法、传习惯。讲规律,讲语文知识中规律性强的东西。如课文的“作者介绍”一项,让学生抓住“名、时、地、评、作”五个要点,篇篇如此。这就是规律。教方法,也就是对学生“授之以渔”。要把学习知识的方法,记忆知识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
三、注重开展因材施教,满足学生认知需求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存在学习基础与认知能力上的差异,采取因人而异、因需而导、因材施教等有效措施,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开展分层施教,使全体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发展、提高。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统筹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课堂提问设计上既要有拓展性较强的问题,也要有难度一般、基础性的问题,既要考虑优等生的认知能力,也要兼顾后进生的学习实际。
四、注重改进教学模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老师讲得精彩,那毕竟是老师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引入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之中。笔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在分组合作探究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开展双边活动。在分组时坚持“优势互补、数量适中、分布均衡”的原则,每个学习小组安排5-8人,兼顾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的学习情况和认知能力,发挥优秀生对后进生在思维方式、基础知识等方面的带动作用。笔者结合教学目标设计足够数量的探究题目,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开展学习活动,自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组间巡视,对后进生开展辅导,对其他学生进行思维方式上的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用自己的思维获取知识,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认知,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篇3
这里有一个学生本身素质的问题,人聪明、善于思考这是聪明的表现,但爱读书就不仅是聪明所能达到的了。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但学生不一定明明白白,相反,学生在自己的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却可能悟到更多的东西。所以,许许多多的语文教师都肯定的一点就是阅读是造就学生出色语文水平的基础。
但怎样的阅读才能达到如此效果呢?关键还在于理解,而且这种理解是在思考和运用中产生的,所谓的“死读书”并不算数。比如有的孩子被家长逼着去看一些所谓的必读书、名著之类的,这样哺育出来的只能是书呆子,是被动地去吸收的傻子。真正爱读书的,达到茶不思、饭不想的,是因为他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莫大的快乐,在阅读中他能将情感融入其中,或笑或悲,或惧或狂,并且读后还会玩味一番,甚至在现实中再去求证一番,有时还与大人讨论一下,也会在生活中引证一下,如此一来,书就读到了骨子里。这样的读不论是读经史子集,或是读日常小报,或是读儿童故事,亦或是杂七杂八的东西,他总能引起自己内心的共鸣,这样的理解与思考,这样的语文运用是超乎任何说教的。想一想,一个孩子如果每天都在大量地与那些心智敏锐的作家进行着阅读的对话,他的语文成绩怎么可能不好呢?
再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老师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响应上级的规定、政策,或者唯恐哪一点不讲到误了子弟,总是兢兢业业地按部就班地将那么多的知识教完,不厌其烦地为学生分析这个、分析那个,一会儿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一会儿引导学生接受什么主义教育、什么思想熏陶,任务太多,孩子也无所适从,刚刚在一点上听得有了味道,想出点东西来,课堂重点就又被转移到了另一个地方。
语文为什么而教、教什么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我想就语文课堂而言,一是基础的字词句的积累和语法讲解,二是引导学生爱上阅读。但现实上即使孩子们很喜欢阅读,教师们也不得不打断孩子们的兴趣,告诉他们“上课了”,然后就讲一些孩子们并没有多大兴趣的东西。
篇4
西方语言是抽象的符号,它只是对应性地表意;汉语是带有浓郁生活气息与形象特征的语言,它独特地具有一种“象”的思维。汉语不同于西方的拼音文字,在于言意之间有一个“象”。汉语的这种特点在诗歌意象的创作中表现得最为鲜明,它是将象、意、言三者黏合,从而生成饶有意味的艺术画面。在中国文化的语境里,语言与天道、人性、事理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带有丰富的人文意蕴。语文教育作为民族母语的教育,不能不体现中华民族的思维特点,不能不关注汉语言文字的文化特色。
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汉语音美、形美、意美。中国的文学艺术是凭借语言意象营造一种境界,这种艺术境界一方面是意的象化,一方面是象的意化。立象通意,意因象显,意生象外。文学艺术借助语言符号创造形象,生成言、象、意交织融合的意象,由可见的物象图式去捕捉不可见的天地造化,这是中国文学艺术最为显著的审美特征。
在中国文学艺术的天地里,作者、作品、读者相互映照,相互回应,从而构成反器化、非工具化的审美意境。在中国文化的语境里,“言”“象”不是外在的器具,它有着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审美内涵。“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刘勰《文心雕龙・原道》)语文教学要努力挖掘文本言语所包含的审美因素,渗透审美的教育。语文教学要扣住汉语的审美特点,体现人文价值的追求。
语言诚然是工具,是表达思想、沟通情感的工具;但语言不仅仅是工具,它拥有内在的人文价值,担有更多的文化使命。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工具,它不像其他工具那样与对象相分离。语言是人类思想的家园。人作为符号的动物,是语言的存在。语言与人,既是二元对立的,又是具身统一的。人们在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时,着眼点在于Z言外在的效用和内在的逻辑建构。然而,如果抽掉语言所包含的思想情感与价值倾向,那么,语言就成为没有生命活力和意义的一堆结构化的符号。
晚清政府将语文独立设科,语言文字的改革旨在“统一语言”,做到“言文一致”,使语文教学科学化。然而,这种简单比附西方,把语言仅看作是声音的纪录,对书写语言作工具论的理解,造成文史哲的分离。改文言文为白话文只是着眼外在的便捷,而没有渗透到作者与读者的内心。与此相应的是,语文教学忽略母语文化对学生的涵育,将它仅仅理解为工具性应用能力的培养。
篇5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师生关系 习惯培养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之所以将师生关系排在前面,是因为我觉得,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接触的对象是处在性格塑造期的孩子们,如果想使教学工作得心应手,则必须在教学之外了解他们的喜好,揣摩他们的心理。说到这里,我不由地想起自己在十多年的教学生活中与学生相处的一些片段:刚参加工作时,因为教学的实际情况与书本中所描述的文字差距太大,教学被动的局面、窘迫的场景时常发生,尤其是面对顽皮难缠的学生,要么不听老师讲的话,在课堂上乱说乱闹;要么不仔细写作业,满校园追打嬉闹,我总会发出自己空有一腔热血,却毫无招架之力的感慨。当然,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还是自己缺乏与学生互动的经验,缺乏驾驭学生的能力。经过不断学习实践,我秉承“严师出高徒”、“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两句话的要义,相信严明的纪律是战胜一切的法宝,于是我制定了一系列严厉制度,触犯规定便受到处罚,要么叫家长,要么加倍写作业等,班级情况渐渐有所改善。可让我感到难过的是,学生与我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远,学生在下课的时候,看到我在外面站着都不敢走出教室自由玩耍,路上见到我,就低着头,也不敢打招呼,好像见到陌生人一样,课堂上更是鸦雀无声,回答问题时也是小心翼翼,不敢大声,生怕回答错误。这是真正的师生关系吗?老师是让学生怕还是让学生爱,种种疑惑,千丝万缕。苦恼之余的我仔细梳理头绪:要想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严厉是不够的,还需要耐心、爱心与理解。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坚持将自己的耐心、爱心融入到教学中,在教又一个一年级时,有一个小女孩,胆子小,遇事爱哭,有一次,别人都在写作业,而她却趴在桌上,不时地翻眼看看我,我就问她:“你怎么不写呀?”就这一句话,她哇的一声就哭了起来,当时我就想怎么回事啊,就这一句话,就惹着她了,于是,我耐着性子走到她跟前,再次问她怎么回事,她这才哽咽着说:“没本儿了。”天哪,就这点小事,周围的同学听了纷纷拿出自己的本子借给她,当时我就柔声对她说:“在校有什么事,一定要跟老师说,也可以跟自己的同学说,我们都很愿意帮助你的,因为我们大家都是好朋友。”从那以后,不管在课堂还是课间,我都把严厉收敛了一些,渐渐地,学生的胆子大了许多,课余之时也爱围在我身旁问东问西,知道我腰疼的学生,还主动给我锤腰捶背,而那个胆小的女生,课间也会围过来,听别的同学跟我聊天,有时也插上一两嘴,胆子大了,成绩也不再落后。这些情景我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我爱他们,他们是能感受到的,并且也能做出相应的反应。平时上课,我只要一进班,就会看到讲台上有糖果、瓜子、花生等,东西虽小,但他们对我的爱,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他们已经将我当成亲人、朋友了。在师生关系逐渐融洽的同时,课上,我对于学习中的原则问题做到严厉、坚决不含糊的时候,他们也能认同,他们也知道学习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来不得半点含糊,明白了这一点,不仅从未感到过委屈,而且在学习上更认真、更起劲儿。
这些年,我始终和学生保持课上是师长,课下是朋友的关系,立场分明,从来没有不分场合地一张脸对待,那样起不到有效作用。“亲其师,信其道”。我相信,学生只有喜欢你,才会更喜欢上你的课,才会在这一科打下坚实基础。所以带着“爱”的眼光看待学生会发现,学生的眼睛里也满是爱的情意。这种爱,是不歧视任何一个后进生,是了解学生学习的状态,是及时体察他们的情绪,是懂得维护学生的尊严。它不一定需要你穷心尽力,有时,这爱可能只是你的一个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一次真诚的鼓掌,一句关切的话语。所以,我觉得有必要用爱建立师生关系。
二、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教学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而习惯的养成往往定性于学生的启蒙阶段。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应成为小学低年级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活泼好动是低年级段学生的天性,他们自控能力差,往往知道该怎么做,但就是无法控制自己,贪玩、懒散,这些坏习气又会导致他们课上不爱动脑、不积极发言、作业不能按时完成等坏习惯的养成。这就要求低年级的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循序渐进,从点滴抓起,逐步积累。
学生好习惯的培养,首先要求教师有正确的工作态度,也就是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开学第一节课,就向学生强调一些好的学习习惯: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具,包括将练习本翻到空白页。下课后,先将书本换好,摆齐,再将书桌排列整齐,捡干净地上的垃圾。看似繁琐,只要养成习惯,其实也就是随手而已。课堂上还要培养学生“会听、勤思、敢说、善问”的习惯。会听:上课时专心听课,细心地听同学们的发言,边听边思,精力集中。勤思:积极思考提出的问题和同学们的解答情况,要在学习过程中边操作边思考,边观察边思考。敢说:上课要大胆发言,敢说话,敢大声说话,敢于反驳别人乃至老师的意见。善问:没听懂的内容和在练习反馈中遇到的不会的问题,要善于问。我们一旦决定要坚持实施,就不能松懈,否则学生也会恢复老样子。这些习惯的养成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考试方式教学评价
语文教学改革似乎越改越让人感到困惑,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的确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体现了时代的特点,但要真正实行起来,怕的不是那么容易。一个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三十年,要经历多少次的教学改革很难有个准。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既然是科学,就应该有它自身的客观规律。遵循规律,按照语文自身的特点,进行语文教学是天经地义的。但从语文教学的实践来看,语文教学的现状确是令人堪忧。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真让人感到语文教学的路啊,越走越窄。
看看语文教学的现状如何:语文课堂上有几个学生能够坚持45分钟认真听课或者积极主动参与语文活动的?教师辛辛苦苦,却是吃力不讨好。原因是什么呢?明眼人一看就清楚。都是考试惹的祸。学生都知道老师教的内容考试很少考,甚至根本就考不到。笔者曾经有过深切的体会。有一个学期三次考试,考前为学生做辅导,提一些重点,我煞有介事地说,凡是背诵的课文都要认真准备,重点段落要背上,学生是听了我的话,认真复习,可是考试时却一点也没有考课本中的重点内容。评讲试卷时,我非常抱歉地对学生说,老师的功力还不够,下一次老师一定好好准备,尽量靠近考试题目。第二次考试之前,我真的下了一番工夫,把名篇名句弄得滚瓜烂熟,学生也准备很充分,可是考试时,一题也没有碰上,我又一次汗颜。第三次考试我仍然指导学生突出重点,好好预习,并和学生打赌说,《兰亭集序》肯定考,因为是期末考试,又是最近刚刚结束的课文,你说他不考名篇又考什么呢?可是事实上真是没有考到。一次又一次地在学生面前失灵,一次又一次地说话不算数,学生还怎么听你的?问出卷老师是怎么回事,答曰:模拟高考。平时默记多少个名句,可高考突然来个“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学生怎能回答得了?以前考名句是接续上句或者填写下句,学生根据上下句的提示,可以展开回忆联想,而现在却把上下两句话抽出来让学生默写,这有一定难度。高考这样考倒也罢了,最不应该的是,平时语文训练也一律模拟高考,并不注重书本知识的考查。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急功近利,学生不注重课本学习,大家千军万马瞄准高考,向高考冲刺,结果是语文课变成了模拟高考习题课,自觉的学生还能跟着老师,钻研课文,有的学生根本不听语文课。他们认为,听也没有多少效果,还不如到时候碰碰运气,能考多少是多少。但领导却要你拿出成绩来,你没有出色的考试成绩,你怎么能得到教学奖金?最终受苦的还是语文老师。
虽然从理论上讲,教学评估要重结果更重过程,但现实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在一些人看来,学生分数高,老师就是有水平,学生分数低,就是老师无能。不是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吗?
有的领导甚至认为,你第一次比别的老师人平分少了0.1分,下一次你还少0.1分,这不是你老师的责任是谁的责任呢?语文教学变成了行政干预,什么都要统一,有的单位还搞什么“四备”、“五步”、“六统一”,试问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师还有什么创造性可言呢?
考试方式和教学评估的滞后严重地阻碍了语文教学的发展,束缚了语文教师的手脚,使本应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变成机械的试题训练,枯燥无味。有一句话形容现今的语文教学现状非常贴切:素质教育烘烘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放眼看看今天的教育教学管理,公开场合高唱减轻学生负担,私下里却拼命地忙应试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一位分管教学的领导直言不讳地说,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应试教育搞好了,就是最好的素质教育。没有成绩,没有升学率,你素质教育再好也不行。更有甚者,竟裸地说,要放心大胆地抓升学率。如此,还有什么语文教学的改革可言?还谈什么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
不错,课程是要改革,教学方式也应该与培养现代化的人才相适应。理论,谁都能说上一大套,可就是实践中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一会儿学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创立的教学模式),一会儿又学衡水“三变五让”(湖北省衡水中学的教学模式),红头文件发了,检查组也派了,年终总是取得了重大成果。可放眼语文教学现实,还不是依然故我?谁要是相信文件上讲的那一套,那你才傻冒呢!你的考分不如人,就有叫你走人的危险。为了生存,语文教师不得不巧于应付,上面检查了,就来素质教育,检查一走,赶忙忙应试。眼睛一睁,忙到熄灯。竞争成了教师的紧箍咒,最苦的恐怕还是学生。诸位有没有发现,减轻学生的负担喊得震天响,学生的负担减轻了没有?结果是学生的书包越来越沉。三番五次地号召不准乱定教辅用书,可上级命令你购买的复习资料,你能顶住?
什么都要行政命令,什么都要统一,结果遭殃的是语文教学,受苦的是广大的语文教师。
其实,语文教学是不能统一的。如果能够统一,那么何不来一个全国统一,大家都学魏书生、于漪、冯梦龙的教学模式,他们的确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典范,可为什么全国至今也只有一个魏书生?原因很简单,语文教学是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可言的。
篇7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有效措施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对开启小学生心理素质极为重要,在语文教学当中,不仅可以将德育知识渗透给学生,还可以充实学生的精神,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一)将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重点放在课堂教学当中
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应该以语文教材以及教材中所具有的丰富的德育内容为主,例如,语文教材中的爱国主义、艰苦奋斗精神等,都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给学生,将语文教学和德育的工作相结合,将教学的种地那内容放在课堂上,然后传递给学生。
1、语文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情感熏陶
在语文教学当中,教师要将自己与语文情境相结合,为学生制造真实的情景氛围,让学生感觉自己身临其境,学生在所创设的情景中、强烈的学习氛围下投入到语文的学习当中来。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南沙群岛》的时候,教师要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引导性的问题,如“传说中的南沙群岛是什么样的呢?”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身临其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的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给学生,使学生既能学习语文知识,又能受到德育知识的洗礼。
2、语文教学课堂上以榜样学习的方法为主,加强对学生德育知识的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要选择真正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教学内容。小学生很容易被文章的一些英雄形象所影响,并效仿英雄人物,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文中的英雄人物。例如,《微笑着承受一切》这篇文章主要讲述我国著名体操运动员桑兰在面对伤痛和残疾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毅力与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学生对待生活的态度有着重要的影响。此时,教师就可以文章为主,为学生树立起榜样,让学生能够有目标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要向文中的人物学习,从而达到教学中德育的目的。
(二)加大学生的阅读量,通过阅读渗透德育知识
阅读可以增加学生语文知识储备量。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以丰富的形式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不仅对培养学生的意志以及情操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加德育方面的知识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特点
德育教育自身具有一定的特点,其中主要的特点为:
(一)具有层次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要严格的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而选择德育渗透的内容,并且要随着学生年级的不断增长而表现出不同的层次性。例如,榜样人物的文章,低年级的《微笑着承受一切》等,这些人物都拥有勇于面对生活考验,迎接挑战的的精神,这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授课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只要教育他们去学习桑兰的坚强性格就可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很容易的接受道德教育,并能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
(二)具有渗透性
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只能是一种渗透,以自然的穿插形式出现。既然是渗透。那就一定要讲究一些艺术性和操作方法。在小学的语文教学当中,德育的基本的属性就是“渗透性”’。德育贯穿于整个的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包括语文作业、语文考试。例如在叫小学生学习生字的时候,就可以组合字的形、义以及字的偏旁,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德育渗透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灌输,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
三、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小学的语文教学对学生德育方面知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实际的教学当中可以看出,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还没有完全的发挥出来,为此,加强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可以满足小学语文教学完全发挥德育作用的需要;另外,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可以完善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充实学生,满足学生对未来自身发展的需要。
四、结语
篇8
【关键词】美读 ; 遵路 ; 入境 ; 悟文 ; 勤笔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105-02
语文是社会生活的反应,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体现。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直接的关系。从教学程序的安排到教学语言、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板书的设计和书写,都体现教师的审美观点。因此,好的语文教学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要给学生以美感,使他们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语文能力训练、智力发展和情思审美教育之所以是构成语文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这是“三个面向”培养新型人才的任务向中学语文提出的时代要求,又是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它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譬如,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就因娱目、动情、激思而闻名全国,她的每一堂课都以丰富激越的情思、优美生动的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扣击着学生的心弦,产生强烈的反响,丰富的中学语文教育的内容,是由多层次、多结构、纵横交错的要素构成,但情丝审美教育的内容极为广泛丰富。
中学语文教育属于智育范畴。它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专门课程,在语文知识能力教学方面是一个有完整内容,独立体系和专门教材的实体,唯有这样才能保证核心任务的完成。但在实施本课程特殊内容的过程中,必须自觉地有效地渗透美育。新时期教育方针规定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这是对“全面发展”的重新认识与科学揭示。众所周知,美育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我们不能因为它与其他各育有密切关系而取消它的独立性。美育有着特殊的内容,特殊的魅力,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并驾齐驱,对于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具有独特的功能。青少年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思想逐渐成熟的时期,以此用美的形象去感染,用美的情感去熏陶,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就可以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之中,滋润青少年的心田,净化青少年的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在这方面,语文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就以现行教材来说,文学作品占80%,可以说都是古今中外名作荟萃。从内容看,思想博大精深,情感丰富真切,形象生动多彩,好象生活的百科全书。从形式看,新颖活泼,小巧玲珑,应有尽有,真是一幅“语言的图画”。从风格看,质朴美、华丽美、直露美、含蓄美、形象美、哲理美、空灵美,丰富多彩,无所不有,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个美的世界,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引入美的世界,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引入美的迷宫,让他们观察美、感受美、鉴赏美、热爱美、追求美、创照美,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实在是语文教师的天职,一旦认识并履行这种职责,语文教学就有可能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扣人心扉,于是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就有了保证。
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这一原则,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美读――让学生领受情感美。
叶圣陶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务期尽快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美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美感的基本途径。他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把储存的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需传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使学生进入角色,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直接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美读像一根神奇的指挥棒,它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多方面的感知作品的内容,获得初步的审美享受。
例如美读《最后一课》的结束:“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一句,音量应稍轻,语速要放慢,以表现下课钟声在韩麦尔的心头引起的巨大震撼和痛楚“‘我――我――’但是他哽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两处破折号要读出间断,以显示韩麦尔哽咽语塞,悲恸万状的感情。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来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五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连串动作,读时速度要加快,力度要增强。读“法兰西万岁”要一字一顿,铿锵呼读,以表达韩麦尔激越高亢的爱国热忱。最后一小节,“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须读得轻缓,末句可按三个音部断开,每一音部有气无力地细声拖读,以传达韩麦尔先生力不能支、口不忍言的手势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操,从小说结束这种凄怆美、悲壮美中受到深刻陶冶和强烈感染。
第二,遵路――让学生体察文思美。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课文作者在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提炼加工下笔成文时,需要精心地构思、合理、巧妙地剪裁、组材,纵横捭阖,各极其度。作者总是顺着一定的思路布局谋篇的。学生只有遵循这条路,才能开拓文章的思想内涵及艺术匠心、美学趣味。
例如《驿路梨花》写的山间茅屋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十余年,作者构思是以小茅屋的主人是谁为线索,选择了最佳的表现角度――“我”在驿路的所见所闻,截取了最佳的实践阶段夜行投宿这一晚一晨;设计了最佳的组合序列――借瑶族老人之口引出梨花姑娘的传闻,又借梨花妹引出营建茅屋和梨花姐妹照料茅屋的情节。在一个一个悬念和误会的消逝中,读者享受到一种柳暗花明的美感和豁然开朗的快意。小说的标题托梨花显旨,主人公借梨花命名,景物描写多以洁白无暇、馨香四溢的梨花衬托,结尾引陆游的梨花点睛,将风物美、人美、面容美、心灵美和谐统一于“梨花”的艺术形象之中,突出了雷锋精神处处开花、代代相传的主题。
第三,入境――让学生理解意蕴美。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作者写文章,胸中肯定有一个境,即一定人物的形象和社会生活图景,作品写出来总又饱蘸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入境,就是要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写的特定的意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所历,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通过自己的体悟,深入认识作品的思想底蕴和美学的价值,从心里头说出一个“好”字、一个“美”字来。
入境,不仅使学生对美的事物从直觉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稳定的情感、意志、性格,并使他们所获得的审美经验进而转化为行为的技能技巧乃至理念、信仰、世界观。所以它也是语文课审美教育的关键所在。
第四,悟文――让学生感悟语言美。
“文以载到”,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文学创作的物质手段。语言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文章写了什么,还要使他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要变样写,引导学生就道悟文,品味作品的语言美,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本分。
第五,勤笔――让学生借鉴文学美。
篇9
关键词: 职高语文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体现“职”的特点
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是一个人文化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而它们也成为评判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依据之一。在强调综合素质的现代社会里,它们显得尤为重要。但从事职高教学这几年来,所见学生大部分都轻文化重专业,很少有学生在语文课上积极发言、积极思考的,甚至有时候让他们认真听讲都是一种奢望。老师讲得累,学生学得累,职校的语文教学真的成了鸡肋吗?其实不然,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语文。尤其是职校学生,毕业后马上面临工作,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实有很高的要求。绝大多数单位面试的第一关就是让学生自我介绍,通过学生的口语表达来判断他们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组织能力及情感因素等基本素质。在我教过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因为语文素养低而遭到用人单位淘汰的。由此可见,语文素养对于学生将来在职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势在必行。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首要任务是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了找到语文教学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因,我在一部分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同学认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实际联系较少,教师所讲的内容引不起他们的兴趣;近半数的同学认为老师教法太死板,满堂灌的陈旧方式让他们感到学习很被动,缺乏主动参与学习的精神。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在课堂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较好地调动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自己也体味到了教学的乐趣。
一、更新教学理念,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一)营造和谐学习氛围,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学习氛围轻松与否都将直接影响到一堂课乃至一门学科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学习和生活两方面走近学生。在接触的过程中互相增进了解,大大缩短彼此间的距离感。为了做到这一点,课间我常常并不急于回办公室休息,而是呆在教室里和学生聊天说笑,打成一片,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卸下了心理包袱,上课自然不会冷场,教与学在师生的默契配合下顺利完成。
不仅如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就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成绩较差,基础薄弱,学习目的不明确,放大他们的优点,以此为契机,可以引导他们投入到学习中来。马克・吐温说过:“一句好听的赞辞能使我不吃不喝活上三个月。”这句略带夸张的话体现了赞赏的魅力所在。学生回答不论对错与否,教师都可以给予肯定,正确的答案应肯定其对于上课所讲内容的理解与把握,错误的答案也可以肯定学生思考的意识,对于主动发言的学生更应肯定其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回答的勇气。实践证明,教师的鼓励比批评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让学生快乐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英国教育家洛克在他的著作《教育漫话》中多次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当学生正在用心学习的时候,他们应该高高兴兴,一切事情都应该使他们感到容易,感到快乐。”能否让学生对语文学科感兴趣,在快乐中学习,是我们的教学活动能否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只有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时,他才会全身心地投入进来,认真地学习,快乐地学习。
我曾统计过学生对“四大名著”的了解度,结果除了《西游记》学生看过以外(也仅限于电视),其他三部知道的人少得可怜。究其原因,学生认为《西游记》通俗易懂,情节精彩。其实他们对作品的喜好仅仅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并没真正学会鉴赏作品。教师这时就应承担起引领学生探索作品精妙的重任。《林黛玉进贾府》出自《红楼梦》,如果仅按小说三要素对课文进行讲解,教学目标也已达成,但学生的脑海中仅仅多了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三个人物形象。至于为何宝黛初见就有似曾相识之感?何为四大家族?曹雪芹的生活经历对于他写出这样一部旷世巨著有什么影响?……学生依然不得而知。为了让学生领略这部作品的绝妙之处,我从女娲补天讲到宝黛的前世姻缘,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讲到贾府众多人物的命运和结局,从曹雪芹锦衣玉食的贵公子生活讲到落魄的寒士生活……学生听得如痴如醉,直至下课铃响才回过神来,还强烈要求下节课继续今天的内容。课后我布置了预习任务,具体找出人物形象刻画的方法。事实证明,课上的讲解显然勾起了学生对作品的兴趣,绝大部分同学在认真预习的前提下较好地完成了预习任务。甚至还有小部分学生利用假期看起了《红楼梦》,并在周记中就观后感与我进行了交流。
所以,教学应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着手,让学生感到语文易学、好懂、实用、有趣。倡导学生在快乐中接受知识,在愉悦中得到熏陶,真正体现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让学生感到真正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陶冶了情操。
(三)互动教学,寻求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师生互动”是语文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提高课堂效率、达成教学最优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课堂教学,学习效率较低下。如果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与教师产生互动,那么,他接受的就是自己理解了的有意义的知识信息,这种信息是以“图式”的形式储存于长时记忆中,不易遗忘,提取时信息的检索也较迅速。
我们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活动空间。自由指的是教师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上、精神上和人身上拥有一定的自由,能够按照他们的意愿来把握学习的过程。而活动其实是互动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学生个体发展成长的过程,更体现了师生间的互动。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解决问题,最后由老师总结和点拨。在互动中,引导学生沿着科学的思维方法积极思考,允许学生答案的多样性,而不再是像过去那样给学生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学生头脑里没有了教师填鸭式的框架束缚,加之轻松平等的课堂气氛,思维非常活跃,答案也丰富多彩。总之,互动建立了平等、民主、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引起了学生探究创新的兴趣,提升了课堂活力。
(四)多媒体使用,活跃学习氛围。
多媒体手段运用于语文教学中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革,打破了常规教师讲授的模式。借助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听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例如进行诗歌教学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有效地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特定的氛围情趣中,以声传情,以形传意,使学生在学习诗歌时激情澎湃。
二、教学体现“职”的特点
(一)教学与专业结合。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文化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段话高度概括了中职语文教学所具有的双重职能――既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要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服务。面对职校学生轻文化、重专业的现状,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专业为突破口,巧妙地把语文与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使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语文是一种工具,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语文是有用的,语文是有趣的,是有生命力的。如在烹饪专业的语文教学中,可以大量地加入有关美食方面的美文介绍,经常让学生完成有关菜肴制作的说明文,这样就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愉快、扎实、全面地学习。旅游服务专业教学《滕王阁序》一文中,展示滕王阁图片可以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再把相关历史故事联系起来,甚至与本地的一些名胜古迹联系起来,如赣州的八境台、郁孤台等。学生在学语文中也学到了旅游方面知识,使语文学习专业化。再如选择一些名家名作、名言警句、优秀学生作品等,作为计算机专业班学生文字录入练习实训的录入练习材料。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无意识增大了课外阅读量,体会到了语言文学美,感受到了情感的冲击,达到了提高语文阅读与鉴赏水平的目的,把语文教学与计算机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达到教学目的。
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向相关专业课程延伸,既获得有关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熏陶,又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和人文素质水平,满足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岗位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二)教学与实践课程结合。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经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应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因此,培养语文实践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
职校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竞争激烈的社会,将面临求职、应聘、公关等各方面的挑战。而一些学生说话时常常有头无尾、嗦、没有重点且语病和口头禅较多,根本无法谈及语言的严密、准确、活泼、言简意赅。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差,毕业后就很难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培养学生敏捷的口语交际能力是职校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可以将对学生的需求有计划地、序列化地、由简单到复杂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贯彻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落实在每一堂语文课上。就课堂而言,可以对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说话、内容复述、答询、问题辩论等;就内容而言,大至社会重大事件,小到生活衣食住行;就形式而言,我们可以个别和集体相结合。在这些训练的基础上到学生毕业前对他们特别进行自我介绍、求职应聘等训练。这样坚持下去,学生能真正参与进去,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是完全可能实现的。学生在社会求职过程中就不会因羞于开口、不善表达而影响其求职的成功,这样职高语文教学的学以致用也就真正落到了实处。
总之,语文教学应充分立足职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选择教学内容,“强化能力,学以致用”,体现职教语文特色,通过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促进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从而提高职高语文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姜慈龙.快乐教学在职高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2]卞丽娟.多媒体让诗歌教学激情澎湃.
[3]徐小平.谈中职语文教学的专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商情,2008,(44).
篇10
特别是在当下,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人们不能不面对金钱至上、物欲横流、、抢劫杀人等丑恶现象,惊叹道德的沦丧、精神的堕落。学校的德育面临新的挑战,许多学生辍学、逃学、离家出走、寻衅滋事,他们心理脆弱,心胸狭窄,小小年纪就精神分裂、人格变态,更有甚者,不少学生越轨违法,危害社会等等,这些无不说明道德教育处在危机当中。鲁迅在“五四”时期创作的《狂人日记》中痛心疾首地呐喊:“救救孩子!”那是从吃人的封建礼教中救出孩子,而今天要从道德沦丧、精神堕落中救出孩子。从德育方面挽救青少年,这是每一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德育渗透,对学生“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是分内责任;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
那么语文德育教育又有些什么样的内容呢?该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呢?
一、人文的精神家园
科学无国界,而语言是有国界的,是属于民族的。语文教学在教学生学习民族语言即母语时,其心理倾向就自然接受了“珍藏在民族语言里的文化影响,文化浸润、文化熏陶、认识和理解民族的道德情感、思维方式、哲学观念、审美价值、人生体验等,集中一点,就是接受语言文字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就是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我国的《周易》被公认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其中有两句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就是以这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养育着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中国人,而利用语文教学来传播这种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道德的天然基地
自古以来,中国教育的传统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自《学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开始,就强调“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道”就是人的道德修养。语文的德育教育,即语文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可表述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对世界的情感态度来说,教育学生必须具有爱国精神。这是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要让学生明白,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其次,从对人生的倾向来看,要明确人生在世的意义,必须树立理想。理想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对未来的向往、憧憬,凝聚着人的信念、追求和生活目的。理想是人为自己树立的社会、人生和事业等方面的奋斗目标。
此外,从对自己的道德要求来说,要有生活的准则和行为的规范,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德,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消极思想。
以上三者结合起来,就构成了语文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如果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能够在教学中渗透了这些思想,就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新一代人才。
读书美身,知言养气,在读书中逐步形成自己高尚的品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教师就是教学生读书的职业,理所当然,语文教学就成为了德育教育的天然基地。
三、语文德育的实施方法
其一,熏陶感染的内化体验。
语文德育的实施伴随着语文教学一道进行,在无声的熏陶感染中,体验到道德的认知,内化成自己的德行修养。如下面这个教例:有位老师教授《这不是一颗流星》时,学生领悟了课文内容后,有一段实录:
师: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生读:(略)
师:这篇文章写得真好。不仅写出了孩子波浩对阿婆的深深眷念,也写出了阿婆对孩子体贴入微的关怀,还表达了我这位母亲对祖孙之情的理解。我读后被感动了,但是仅仅感动还不够,同学们,你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下面大家来展开小组活动,谈谈真实的内心感受。(四人小组交流、讨论、再全班交流)
生1:通过波浩、阿婆和“我”三人之间的感情交流,我觉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理解,互相体谅。
生2:我觉得人与人之间要有互相的爱,爱心是有双向性的。
师:课文里写了大量的人与人之间的爱心交流,那么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生3:我们应该像小波浩一样,关心老人,尊敬老人,用爱心去让老人觉得活在这个社会上是幸福的。
生4:我觉得我们同学之间也应该友好,从我们身边做起,从每个同学做起。
生5:课文写小波浩非常尊敬老人。可我们有些独生子女,往往以自己为中心,处处想到的是自己,给爸爸妈妈的太少太少了。小波浩那么小就那么懂事,我们真应该向他学习。
……
师:大家得到的启示很多,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要学会关爱,爱自己,爱别人,让世界充满爱。[2]
这段实录中,学生从学习课文内容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进行讨论,认识社会,关爱社会。这就把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爱的观念,让学生内化为营养吸收了。
其二,树立信念自觉行动。
在教学中,语文德育就是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由语言到思想,由形式到内容,既弄懂辞章,又通晓义理,从而树立信念,鼓励学生把信念付诸实践。例如,学习《蔺相如列传》一文中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环环相扣,贯穿的中心是蔺相如“先国家之急”的思想。为此,他可以廷叱秦王,甘就汤镬,从而保全了和氏璧;他不惜以“颈血溅大王”,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他一再忍让着廉颇,是为了国家的团结稳定。他这种义薄云天的爱国情怀就可以转化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而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信念。
叶圣陶说:“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获得透彻之理解,则学生非徒理解而已,其思想感情必受深切之影响。语文教学只思想政治之效果,宜于此求之。舍本文而大讲一通,不克臻此也。”[3]语文德育必须同教学一道进行,决不是脱离教材的空洞说教。
注释:
[1]梁启超:《论教育当定宗旨》,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2]陈虹:《课堂实录》,中学语文教学,1998年,第5期。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病句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