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文化范文

时间:2023-03-23 00:46: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武术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武术文化

篇1

作者:次春雷 单位:吉林体育学院武术

中国自古代开始就认为解决大众百姓的温饱问题,就可以获得“天下太平”,这对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耕文明国家来说,确实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最低生存保障条件。“太平盛世”可以体现中国人对“养”价值的终极追求。中国人眼中的“养”文化大都表现在“养护身体”、“养家糊口”、“修身养性”等价值观念上,这些内容都与武术发展有着一定的联系。人们通过习武可以使自己身体变得更加强壮,满足生命的需要,体现出“养护身体”的价值功效;习武者在武德的教化下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陶冶情操,改变了自己的性情与性格,满足了人们“修身养性”的需要;人们还通过习武获得了谋生手段,保证了自己和家人的长期生存资格,体现出“养家糊口”的作用。“养”是建立在“生”的基础上,同时又是一种对“生”的现实价值和意义的超越与升华。“养”是为了使人更好的“生”(即存在),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生命观”的深刻认识,表现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尊重以及对人自身的终极关怀。前些年有学者曾提出,“武术属于体育,但又高于体育”,国内学者对此观点颇有争议。笔者认为武术运动具备了体育的健身、娱乐、竞技等方面价值,但还包含了中国传统的养生价值,这个内容成为武术区别于西方体育的重要因素之一。西方体育的观点是“生命在于运动”,以“身体运动文化”为核心的思想;而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运动文化是武术,而武术所体现出的内涵则是以“运动养生文化”为核心的思想内容,集中反映出中国儒、释、道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处世原则,还表现出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以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东西方文化的焦点也在于对“和”文化的追求及“和而不同”思想探讨。武术本身所反映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其核心思想就是儒家文化中的“尚和中庸”、“和为贵”、“和谐”的思想以及对“和平”的不懈追求,而武术本身则具备“争斗”、“攻击”的性质,但这些内容不能代表武术文化思想内涵的全部。武术的自身功能特点与“和”文化的追求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但二者又具备了相互制约,对立统一,协调发展等特点。人类私欲的膨胀与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导致了战争的出现,而动用武力则是平息战争和稳定社会不和谐的重要手段,武力是解决文治以外最有效的方法,以武力的征服建立一个有秩序的新世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的精髓之一就是“以和为贵”,把“和”视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成为自古以来人们为人处事的重要准则和信条。佛家也有句名言叫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道家的主张则是“不争”、“无为”,“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思想。墨家所倡导的是“非攻”、“兼爱”。兵家的至上境界也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说武术文化在中国主流文化儒、释、道、墨、兵家中无论是提倡入世还是主张出世的思想都是期望天下太平而无争,愿世界和平。“和平”体现了武术与奥运,中西文化的共同追求,从奥运的“神圣休战”到武术的“止戈为武”的无处不体现出人类对“和平”的渴望,人类的渴望赋予了奥运与武术共同的神圣追求。中国追求和平文弱的民族性格,导致了不尚征伐,而尚和中庸的民族个性,所追寻的是在和平中求发展、谋进步、倡和谐。因此,中国历史重大战争都是出现在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性格同时决定了武术的价值取向,所体现出的是追求人类和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秩序文化。西方的民族性格主张尚力、尚强,西方人视竞争为生存之本,在竞争中谋发展、求生存。这些内容集中体现了中西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文化意境。武术对“合”的追想中国武术中“合”的追求主要体现在对“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形神合一”、“阴阳合一”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融入与思考。“天人合一”的思想起初所表现的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崇拜,认为自然的力量是不可抗逆的,人要生存就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渴望达到人与自然的调和。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中国古代人具有较强的现实感,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是造物主并主宰着万物,是宇宙并拥有强大的力量。“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人类一种恒古不变的精神追求。后来随着人们对大自然和事物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刻,“天人合一”逐渐变成了人类通过自身实践活动对自然规律的探寻,希望可以使“天道”为“人道”服务的一种追求。天人的追求决定了武术的和谐发展。“知行合一”反映出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重要的认知观点,在武术传承与实践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知行合一”的含义是“知”代表知识、认知;“行”代表行为、实践;知行合一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知易行难”、“知难行易”的矛盾。古代武术谚语有云:“既学艺,必试敌”,体现出古代习武之人对学习认知与实践价值的重视程度,反映了中国古人重视实用价值的观念与思维方式,形成了武术传承中“学以致用”的思想特点。“知行合一”的价值对武术传承质量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为武术的传承与实践提供了思想保障。“形神合一”是构成武术文化的基本要素。“形”指的是人的外部形态,也可以说是由外部形态变化而构成的武术动作与姿态;“神”指的是人的精神、思想,也可以看作是人内涵的反映。“形神合一”是形体与精神在武术行为中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通过武术行为反映出武术文化内涵的外延,举手投足间无不表现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具有东方特色的武术文化。“阴阳合一”是武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学说之一。“阴阳”可以说是古代哲学理论的代名词,用来说明一切事物内部不同属性的相互对立统一与转化的过程。因为阴有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等特点。“阴阳合一”辨证之道和对立统一的思想在武术演练与技击对抗中应用广泛,如武术中经常出现虚实、动静、攻防、刚柔、奇正等变换,无不体现出阴阳调和、多变的意识形态,丰富了武术文化理论体系。同时为武术流派的产生,如:阴阳八卦掌、阴阳五行拳、太极拳等拳种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参考。这些内容也反映出了中国武术的人文追求,集中体现出的是对“和合”文化的追求,其中“和”指的是和平、和谐,“合”相合、融合。在“和合”中求进步,谋发展,这也是中国武术文化的思想本源。

传统文化的内涵所反映出的则是“以人为本”的终极追求。而武术的追求并非局限在对“养”、“生”、“和”、“合”等文化方面的追求,我们可以以此侧面了解到武术的价值追求本身始终都是围绕着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从满足人类需要开始到完善人类需要而结束,不断为人的和谐发展与满足需要而提供服务,其主要价值功能就是为人类服务。通过武术运动使人自身以及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达到和谐完善的目的。武术运动发展的道路还很漫长,成为奥运特设项目只能看作是武术未来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奥运会后的发展才是武术运动所要面临的新课题。若想进一步推动武术运动的发展,就必须要深度挖掘武术的文化内涵,使更多的人通过武术去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在继承和发扬武术文化的同时从中受益,以保证武术运动能够始终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不断发展。

篇2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精神,任何民族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代表本民族自身的文化素质。源于中国,产生于生产劳动的武术,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代的变迁都为武术打上深深的烙印。冷兵器时代,武术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安邦定国的主要手段,和平时代则成为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武术受中国古典哲学、美学、兵学、伦理学、中医学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吸收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文化体系,映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武术注重武德教化,反映了中国自古“仁义之邦”的优良传统美德。“重义轻利”,“舍己从人”,“尊师、谦和、忍让”,“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等,这些思想的体现正是长期占中国文化思想统治地位的中国儒学思想的折射。武术运动讲究“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术道并重,内外兼修等思想理念,则与道家的思想影响有关。太极拳是以中国哲学术语“太极”命名的一个拳种,哲理深厚,奥妙无穷;八卦掌借易理来说明拳理,变化莫测。另外,武术中诸如进退、攻防、刚柔、阴阳、含展、吞吐、开合等运动形式的组成,正是在这种矛盾统一的变化之中,以武术为载体,展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维。还有武术实践中的技法、巧劲和战术的运用,都是通过武术动作展现出来的形式。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

从文化的物质层面来看,武术是人体的肢体运动;从文化的较深层面来看,武术作为一种人体文化,则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可以说,武术是人们以自觉的身体运动创造的身体文化实践,武术的发展随时代的变迁发生相应的功能嬗变;同时,社会的发展也需要诸如武术等一些特殊的文化现象与之互补互应。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世界将呈现东西方文明相互融合、一体化的趋势,而民族个性的绽放,无疑将是该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的基础。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精武魂”一度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成为铸造中国“钢铁长城”凝聚力的民族内核,在抵御外敌入侵,捍卫民族尊严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新的形势下,武术作为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将担负起重大责任。中国武术散手先后击败美国的拳击,日本的空手道,与号称“天下无敌”的泰拳1:1战平(按小积分获胜),显示了中国武术的强大,鼓舞了民族士气,振奋了民族精神。中国功夫已不再是以前的“东亚病夫”、“花拳绣腿”的代名词,而成为让外国人敬服,令国人感叹的“民族魂”。武术的发展必将为展现中华民族个性风貌,弘扬民族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篇3

文化包罗万象,有器械方面的、有体制方面的,有举止方面的,还有理念与心灵方面的。之中,表面文化例如生产用具等穿透力稍强,方便传扬;而深层次的文化例如思考模式、文化底蕴、潜意识等穿透力稍弱,不易传扬。武术的深化层面的文化传达了武术哲学理念、武术思考模式以及武术的价值理念,它是隶属思想层面的东西,需要依靠思考模式与传统文化学识才能有感而发,所以通常是难以理解的。尤其是其回味悠长的历史文化韵味、精深的理念,需要花费很多精力才能明白。因此,武术文化的穿透力稍弱,这就是武术文化传扬的障碍的一种。众所周知,我国武术兼备了道学、儒学、兵法等方面的理论的精髓,并将之作为自身的举止标准。然而,尽管我国传统道法对武术的帮助甚大,但是家喻户晓的文化就应用易懂的方式表现出来。到目前为止,我国武术文化过分笼统,不但国外研究人员感觉摸不着头脑,就连我国的武术修习者有时也是一头雾水。而上世纪70年代的功夫巨星李小龙掀起的武术修习狂潮却是一个例外。李小龙功夫片所传达出的意韵在当时的时代有其特殊性,也符合世界范畴内的审美理念。易于理解的文化表现模式,使世界认识了李小龙,并认识了中国,使电影观众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了李小龙和其背后的中华文化。中国武术文化传播必须是偏重叙述、看重体悟、贴近生活、朴实无华的,同时贯彻了我国的文化传播方略。而我国深厚的历史底蕴使得武术文化传播变得墨守成规,这样,只能堵塞传播路径,使民族文化传播成为空谈。只有当文化传播不再固步自封,并展现出通熟易懂的一面,武术文化的穿透力障碍才能解除。

2、过渡重视自我修习的武术观———武术文化的渗透力障碍

软实力竞争的最关键的方式就是针对外邦的文化传播和文化沟通。在如今这个信息化时代,比的就是传播技能。做到这一点,本国的历史文化就能漂洋过海,达到传扬的目的。新时代以来,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互联网的普及,文化的传播途径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化的。我国武术由于遭受传统修习理念的约束,使得源远流长的武术文化在信息化时代的“攻势”下大败亏输,并且已远离了生活的主流。大众普遍以为,武术只能自己修习,武术运动则只是用来强身健体的娱乐活动。而实际情况是:传统武术的修习周期很长,修习十年或几十年的人不在少数。它也逐渐演变成满足人们精神层面需求的一类功法。尤其是一部分上了年纪的武师以提升自我的修习技能并达成“天人合一”的意境为终身目标,他们觉得武术的最高意境是“谐和”,是一种均衡。大众回味着武术以往的成就,然而却无法很好地继承中华文化。目前武术的功效与价值都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多元化的健身形式、娱乐形式,使我国大众开始喜新厌旧,并对武术文化生出了一丝厌烦情绪。当各种武术道场开始遍布大街小巷时,中国传统武术正在被边缘化。以往的亿人修习的传统武术正在没落,而大众不得不借别国的武术来体会竞赛精神。而细心观察我国武术传播的过程不难发现:武术的世界范畴内的传播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武术要发展,就应让其适应市场,不能再沿袭以往的武术文化传播制度,应使武术适应市场发展的客观需求;同时,不能再让我国武术在夹缝中求生存。因此,过度重视自我修习的武术观,是我国武术文化传播的第二个障碍。

3、重仪典、轻细节———武术文化形象力障碍

儒学的创始人孔子主张用传统礼节和制度来管理社会,在该类伦理理念的引导下,中国武术被看作培育人仪典和礼节的代表,它倡导无序竞争和谦和的君子作风,让所做事情有回旋空间。然而作为一类民族文化,不能让其传播流于表面。中国武术中的抱拳是进行武术切磋或武术比赛的礼节,没有硬性规定让武术比赛者要做到赛前抱拳,这只是文化惯性使然。武术切磋前的抱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谦和、尊重等都是其表现形式。然而,大家在武术竞赛中,仍然可以发现很多不受约束、不利于民族形象塑造的一部分不良习惯出现,例如:武术标志、武术着装、武术仪典都不符合标准等等。到目前为止,武术体系中还没有形成一致的形象要求,各界武术人士正在为此不懈努力。中国武术的各类仪典都应标准化,例如:武术竞赛的宣扬观念、武术竞赛中的音乐、武术竞赛的开闭幕式都应注意一致性。而受到儒学文化熏陶的日本和韩国,在其传统的武术竞技项目中(通常指柔道和跆拳道)都有较为严苛的仪典标准。日本、韩国两国的武术项目在其热烈的竞争中都能保持礼貌,这一点是值得称道的。武术的礼节是再简单不过的了,但是在竞赛中大众仍然能够发现不遵守武术道德的情况出现,也会看到参赛选手不遵守武术礼仪的现象,而武术准则中也未进行明文规定。在武术竞赛的规划过程中,武术比赛服饰的规划、场地周围广告的规划、武术竞赛中的歌曲播放等等,其民族元素还少之又少。尽管这只是细节,但却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武术文化底蕴,它对人的修养身心与道德归化有着显著的影响,也是提升武术软实力的前提和基础。举一个例子:大家在看世界杯时,自然而然地就会知晓哪队是巴西,哪队是英格兰等等,颜色标识已经显示出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武术怎样在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大环境下吸取养分,让受众感受到我国武术文化的魅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4、结语

篇4

1.1武术文化的发展及其面临的体育全球化背景

1.1.1西方体育的全球化是体育全球化的重要特征

在文化全球化的整个进程中,必然要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先进文化进行整合,而体育全球化就是这种整合过程中的产物,也可以说是文化全球化在作为文化的体育中的表现形态。一百多年前,奥林匹克复兴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使得体育文化最早成为文化全球化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形态,其独特的性质和功能,成为文化全球化意义上最显著的文化发展成果。从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球化的体育发展是以西方体育发展作为重要标志的。如同国际政治上存在的“欧美中心主义”一样,世界体育文化也存在着以欧美为中心的“欧美中心主义”,从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奥林匹克运动来看,体育的全球化始终没有走出和改变“古希腊”和“西方”体育。奥林匹克的竞赛项目中,源于西方的体育项目处于压倒性地位。在夏季奥运会28个大项300多个小项中,除柔道、跆拳道等极个别的项目外,均为西方体育项目。体育全球化的发展内容和形式,基本上被西方体育所垄断和同化,可以说,今天的体育全球化发展更清晰的表述应该是“西方体育的全球化”。

1.1.2体育全球化强化了西方体育的霸权地位

在现代社会里,只要我们接触到体育,就无法摆脱西方体育的影响。经过百年发展的西方体育,在全面主持世界体育发展命脉的过程中,一方面高扬人类的理想———和平和发展,一方面在奥林匹克精神的导引下,校正自己本身的错误,完善自身。以西方体育为主要内容的世界性的体育竞赛,如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杯足球赛、NBA篮球赛、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等,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大餐,以西方体育文化内涵为主导的体育全球化已经成为事实。西方体育的全球化不仅是运动项目的全球化,也是西方体育理念和运作模式的全球化,虽然在一些大赛中不断地融进一些亚洲的体育项目,但这不是西方体育向这类项目低头,而是这类项目如何适应世界大赛的规则要求,如何与世界体育大赛并轨。近几年来,我国武术比赛竞赛规则的不断变化、武术比赛形式和方法的不断创新等都说明了这一点。

1.2武术文化形态的变化

武术文化形态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形成发展时期,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文化模式和文化类型都处于相对封闭状态,但是,这种封闭状态并不是绝对的,不同的文化模式、类型的相互碰撞、交流从来就没有间断过,这种碰撞与交流,促进了武术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与完善,充实了武术技术体系,丰富了武术内涵,但却没有改变几千年来所形成的传统武术文化形态,只是延续了已有的武术文化模式。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西方体育文化东渐的影响下,传统武术文化模式受到了冲击,武术文化形态正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冲击势必造成武术文化与世界其它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冲突和交融,而作为中国民族文化代表的武术文化,就要在冲突和交融中寻找结合点,既要保持自身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色,又要吸收和接纳外来体育文化的先进性,逐步完成从民间文化向现代科学的高层次发展的转轨,完成民间体育向现代体育的转轨。所以,中国武术文化形态,在现阶段正处于“转型期”,明显地具有双轨制的特点。中国武术文化形态的双轨制,是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东西方两个体育大系统乃至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碰撞造成的。双轨的冲突,实际上是文化的冲突;双轨的融合,实际上是文化的融合;双轨的复杂,实际上是文化交流的复杂。

2武术文化在文化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应对策略

文化全球化对于武术文化来讲,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为武术文化走向世界,加快“现代化转型”的进程提供了机会和发展空间,同时也使得武术文化的抢救、整理、继承和发展问题迫在眉睫。

2.1维护民族自,充分认识武术文化

在民族体育的发展中,自身价值体系的确立是维系体育繁荣与发展的基础。从文化学角度来看,现代体育文化,无论从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都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体育文化构成,但决不能因为现代体育的“完美”而放弃本民族体育,而是应充分认识民族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筑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石。它具有文化继承的深厚土壤,拥有适宜的生存环境,表现出了生命力极其旺盛的文化形态,显现出了自身的文化传承价值。因此,我们必须确立武术文化是民族文化宝贵遗产的理念,只有这样,才可能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找到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发展平台,既要形成民族体育个性,又要努力开拓走向世界的新途径,实现武术文化的更新与融合,提升民族性,体现世界性。

2.2从现实出发,确立武术文化的内涵

解决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武术文化的发展问题,首先要建立明确的武术文化概念。由于受到文化全球化的冲击,武术在今天的存在形式上已发生了重大变革,武术的部分发展成果,已成为今天的以西方竞技体育比赛模式和理念进行竞赛和评判的运动项目。因此如何界定武术文化,已经成为我们研究武术文化必须回答的问题。从文化学角度理解和解释这一概念的话,它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武术文化自成完整体系;第三,武术文化这一完整体系,全面贯彻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确立了科学的武术文化概念内涵,使我们更加明确了武术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迥异于其他文化类型的鲜明特征,并与其他民族文化相区别而独立存在。

2.3遏制西方体育的恶性扩张

以西方体育为核心的现代体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具有巨大影响的文化系统。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但在客观上也加速了其他民族体育文化的消减。如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每逢NBA赛季,就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40种语言同步播放比赛实况,这不仅仅是在展示NBA运动员高超的技艺,更主要的是抢占体育市场。遏制西方体育的恶性扩张,无论哪个国家都没有可与之抗衡的势力,但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的民族体育要自觉地积极地实现现代化转型,摒弃民族体育中不适合体育全球化发展的、消极的、落后的因素。但是,一个国家民族体育的发展的依托还是本土,因此,要发展本国的民族体育,必须要有一个相应的制度体系做保障,提升民族体育在国家体育发展中的地位,加速融入体育全球化的进程,这样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遏制西方体育恶性扩张的作用。也就是说,民族文化的弘扬和综合创新,就是对西方体育的最有效的遏制。

篇5

关键词:武术文化;核心价值;传承发展

文化是一种积淀。武术是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是一种文化形态。从文化层面看,在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其更多地已从体育属性转化成文化属性。现今文化软实力崛起之际,文化传承价值的重要性即突显出来。文化传承的中心问题是传承的文化核心价值问题。教育即传承。在现今以竞技武术为主导模式发展的时代中,对武术的文化诉求,自北京奥运会之后,已凸显出武术的多元化发展并从技术层面向文化层面嬗变。并且,武术作为一项传统体育项目,其文化体系庞大且复杂,尤其是武术应具有的文化核心价值问题。武术文化又将如何在文化语境下发挥其自身的文化价值和功能传承发展,将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

1.武术文化的构建体系

武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精深的文化底蕴是其传播的根基。中国武术文化内涵既深又广、既本质又表象,不仅具有传统文化的共性反映,又具有武术运动本身特有的个性内涵[1]。武术吸收了儒家、道家的思想,着重强调个体在群体中赋予的多层价值体现,强调在实现个体价值前提下,实现精神的自由以及与外界的和谐,为习武者追求人生理想道德的实现奠定心理基础。使武术文化“大我”与“小我”的价值观更具有人文主义精神。体育运动决定着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从现代文化学视角看,传统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不仅为体育运动提供了核心的理论基础,还决定了其各种具体形态和模式[1]。对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传承,更需要建立在人们思维和生活方式之上。

2.武术文化的核心价值

近年来,武术文化放置于全球化语境下的探究已经成为当前民族传统体育学中的“显学”,并在一定程度上突出和彰显了武术的文化属性[2]。它作为一个文化载体,武术文化由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其主要核心价值取向的侧重点亦有所不同。

2.1武术的产生、发展,决定了武术的技击防身价值

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人们在自然环境中存活下来。自冷兵器出现以后,随之社会价值功能的转变,生产技能也随之转化成军事战斗技能。军事战争的频繁加剧促进了武术的发展,使人们在实践中学会了多种技击技能。由此可见,人类在这种对抗击打过程中,不仅要随时保护自己的性命,防止野兽或者其他人类袭击的可能。因此,在武术的发展中注定具有防身技击价值。

2.2天人合一的内外兼修理念,决定了武术的健身、养生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意识到了原始武术的健身价值,在南北朝“谱”的出现,使得武术的理论发展具有历史意义。从太极拳论中“动静之极,阴阳之母”,再到形意拳中“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注重精气神的修炼,以此体现了自我“内形于外、重在外在”的身心和谐的运行特点。

2.3崇德思想下的武德要求,决定了武术的修身价值

“武以德立、武以德先”在汲取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传统道德的“忠、义、信、刚、毅、勇、诚”的道德条目为价值内核,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为处世手段,形成“外柔内刚、刚柔相济锐意进取”的道德准则。武术的练习特别是追求较高技艺的过程中,需要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不仅能培养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也是一种修心养性的重要手段。所以,武术教育是一种修德塑人、培育人们健康体魄和高尚灵魂的过程。

3.武术文化核心价值的可持续发展

利用学校为载体普及推广武术运动。学校是体育的摇篮,是原始体育形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的必由之路,给武术在学校体育中的发展带来了契机。鉴于武术文化核心价值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我们要充分借助学校教育平台,为武术文化核心价值教育传承积极营造适宜的环境。将武术作为特色教育活动引入学校体育,建立“从娃娃抓起”的传承保护意识。将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继承和发扬民族体育文化放在首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武术经过学校这个人生成长的必经之路后,就会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接受,从而完成普及和推广。

利用媒体的寓教功能传播武术文化。媒体是当今人类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手段和工具,属其文化载体,其功能是多样性的。如影视媒体在教育层面上,主要有寓教于德的教化功能;寓教于美的审美功能;寓教于新的信息功能;寓教于变的调整功能;寓教于乐的娱乐功能。武术文化的传播需要充分利用媒体的传播功效,通过荧屏、报道等媒介对一些武林豪杰演绎了一幕幕关于尊师重道、自信自强的故事。成龙、李连杰、李小龙等也都是青少年心中的偶像。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媒体的作用是巨大的。由于媒体强大的寓教功能,在武术的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其作用不可或缺[3]。

4.总结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武术文化核心价值成为武术发展的主要动力。通过寓教的形式传播使之更好地为人们所接受,媒体与教育是武术文化的重要传播途径,也是传扬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文化核心价值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武术文化核心价值的继承和传播的有效途径。通过武术教育不仅可以使受教育者强身健体,还能够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高尚、具有民族精神的人。

参考文献:

[1] 迟明莉.从武术文化核心理论谈武术的发展战略[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142-145.

篇6

武术文化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一)受武术发展战略因素的制约20世纪80年代,国家体委就我国体育发展战略问题举行学术研讨会,并相继制定了《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一系列重要的战略决策方针。形成的“竞技体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要求“各级体委都立足本地区,面向全世界,为奥运会做贡献”,把运动技术水平作为体育强国的主要标志[4];竞技体育以惊人的冲击力向国际化、科学化和高水平化推进。正是受到体育发展战略的影响,武术正被高度组织化的赛事所约束,武术竞赛规则受西方健美操规则的影响,有向“舞”发展的动向,其技击性正逐步走向没落。武术失去了原有的发展动力,变得异化、沉寂,导致了武术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异化。武术一旦偏离了传统,也就失去了其文化家园。(二)受经济发展因素的制约中国武术是在农耕文化状态下孕育出来的一种身体活动方式,而当今社会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们追求的是高效率、高感官刺激。哪个商品能够给人们带来愉悦,哪个项目就会被社会所接受,比如:跆拳道、瑜伽、轮滑、拉丁舞、街舞等项目在国内的快速发展,给武术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力和挑战。对于“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并要求持之以恒的武术项目,更多人缺乏必要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其次,受国际武术比赛规则的制约,武术的技击性正逐步没落,很多习练者只得其形,很难领略其神。技击性,是中华武术文化魅力之所在,要习练者在长期锻炼中加以体会,才能领略到其技击魅力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与当今快速发展社会中人们追求的高效目标相悖的。(三)受武术传承文化因素的制约在古代,武术的传承受到了门派门规的制约,在特定的时代文化背景下,造成了武术传承过程中的文化流失。同时,在传授武术中,“师傅”往往对“徒弟”保留一手,以防不测,说明缺乏必要的武术传承人保护机制,因此,“习武先习德”显得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武术属于体育,但又高于体育,这是由武术产生在农耕休闲的特定文化背景决定的。但在信息社会发达时代,人们已经失去了恬静自然的文化背景,追求的是高效、简洁的锻炼方式,武术的传承也就失去了其锻炼的群体,也就相当于舟行于湖面,湖水干涸了,舟也就失去了去运动的动力。

武术文化发展的若干思考

篇7

武术文化旅游优势

目前,武术文化已从过去单一的军事功能和防身功能在逐渐转化为健康功能、学习功能、审美功能、休闲功能,甚至还有企业培训团队协调的功能等等。对于武术本身来说,文化功能多样化的意义在于提升了自身的社会档次,使之进入到高品位的社会文化生活层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就占住了社会文化空间的地利。现代的游客更多的希望体验旅游,渴望能参与到旅游活动的文化实践中去,亲自体验特色文化活动带给他们的乐趣和刺激。武术文化旅游的参与性正好能充分满足游客的这种需要。在整个旅游过程中,游客不仅可以观赏精彩的武术技艺表演,获得被动的审美满足,更重要的是可以亲自参与到习武的活动中,体验中国武术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特有韵味,并在运动中集力度、速度、难度、高度于一身,同时在身态、动态、节奏和神采上体验民族风貌的英武之美,也就是主动地创造高度的力与美的结合,达到内心主动创造美的满足。在健身、休闲的同时提高了自信心。如此旅游项目,自然有了可开发的潜质。而中国武术文化旅游市场应具有更广阔的市场。武术是中国的国粹,历经几千年的历史盘磨,流传至今,可说是至臻至精,无论是作为一种民间体育活动,还是高雅的文化教育现象,它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除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外,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不但对世界体育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也深深地打动着世界各族人民的心。日本的柔道、空手道,韩国的跆拳道,泰国的泰拳等,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源自中国的武术或受中国武术的直接影响而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文化,在世界各国人民心中留下了独特、神秘的魅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七八十个国家和地区在开展武术运动,全球正在兴起一股武术热、功夫热。武术文化旅游不只是学习武术套路,武术文化旅游的重点是文化、是游,这就要求推出的产品项目有文化含量,有旅游的价值。在这方面,中国有着丰富的资源和辽阔的回旋空间。如著名的有少林寺、武当山、峨眉山等旅游景区,目前这些地方还是以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底蕴来吸引游人,如果将之与武术文化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反过来,这也提示我们,如果将武术文化与一个地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结合起来挖掘与开发,那么,武术文化旅游的市场将更宽广。这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完全可以做到。对于武术人来说,在以上大的环境中把握机遇,利用和掌握内外环境,因势利导,取得价值的最大实现,将为武术文化旅游带来双效双赢。旅游市场是讲究经济效益的,而文化的传播更看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武术文化旅游开发中不可忽视的目标之一,但其最终目的不仅是要为旅游创汇寻找新的突破口,更是要发展、推动旅游事业,传播文化。作为文化来说,其最大的价值取向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认可和接受,讲究的是社会效益,但在市场经济下,社会效益往往能带来更长期的经济效益。所以说,文化传播与经济利益在终极目标上是一致的。具体落实到武术文化旅游的开发上,能带来双效双赢的结果。

北京武术文化旅游资源与优势

许多外国旅游团来北京旅游,主要是为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中医、武术、京剧等,而中国武术所具有的独特表现形式和内在文化无疑是最直接、形象的中国传统文化代表。北京是八卦掌、三皇炮捶、大悲拳等中国传统拳种的发源地,更是诸多拳种发扬光大之地。清末民初,众多武术名家于北京传拳,使北京武林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势,并且积淀了丰厚的武术文化底蕴。另外,北京的竞技武术成绩在全国乃至世界也具有顶尖水准,为北京市旅游产业纳入中国武术文化内容创造了重要的先天条件。目前北京市的红剧场、什刹海、保利剧院等均有武术舞台剧及类似节目表演,可以说是场场爆满,并且各个剧场的节目均各有特点,渐渐成为北京武术旅游必不可少的支柱。其表演人员均为武术专业运动员、武术专业的高校学生,动作优美,表现性强,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综述分析

篇8

关键词:武术发展;文化本质;武术本体

中图分类号:G8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8-0142-03

A Cultural Theoretical Review on the Essence of Wushu

ZHANG Fe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 an 250014,Shandong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cultural essentialism in the framework of dialectical materia 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from an perspective of practice and the the ory of subject and object,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essence of Wushu, gives a phi losophical insight into the essence of Wushu, and explores the self-discipline t heory related to Wushu. The study represents a new perspective for examining th edevelopment of Wushu, thus 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an d dissemination of Wushu. The thesis concludes: 1. Wushu is a kind of “cultur alcarrier”, which is in nature a kind of human activity that involves defendingand attacking consciousness with distinc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2. Wushu cu lt ure is the “personalization” of defending and attacking consciousness, and a f orm of existence of those who perform Wushu. 3. The objective of Wushu study i sto explore the “self-discipline theory”; the study of Wushu culture should see k the “original point” of Wushu, turning Wushu into a tool with physical reali ty, so that Wushu can be promoted on a material foundation rather than just by w ord.

Key words: development of Wushu;cultural essence;noumenon of Wushu

从传统中走出的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诞生并茁壮成长,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 的甘露和营养;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武术又在新的文化气象中沐浴和洗礼。在全球化成 为当今时代最为显著特征的时刻,武术已经站在了“古今中外”的峰巅浪尖之上。 所谓的“古今”就需要解决“继承和创新”,所谓的“中外”就要思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随着国家对文化研究与文化产业的重视,从“文化”视野研究武术的浪潮愈演愈烈。本 课题从文化学视角对武术是怎样的文化、承载着怎样的文化?怎样建设“武术文化”? 为武术继承与传播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探PWV 武术运动的发展之路,弘扬民族文化。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本研究以文化本质、符号学、语义学、民族学、主体性需要、本体论、价值论等为关键 词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查阅收录相关文献。

1.2 专家咨询法本研究通过电话、书信、面谈、(或E-mail)等方式咨询有关文化学、符号学、语义学 、哲学等方面的专家,对本研究的思路及方法等进行咨询及访谈。

1.3 逻辑分析法和系统辩证的思维方法

2 武术的文化学思考

文化是“什么”?什么是“文化”?什么是 “传统文化”?武术是怎样的文化、承载着怎样的文化?武术的“传统文化”是怎样的?建 设怎样的“武术文化”?怎样建设“武术文化”?这是本研究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2.1 文化概念的界定概念是任何理论大厦的第一块基石。文化的概念是任何探讨文化问题的研究者所必须面 对的首要问题。关于文化概念的界定可谓众说纷纭,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选择 或者提出”也必须“选择或提出”对文化的不同概念。本文所选择的文化概念是以各种民族 的、区域的、世界的文化形态出现的,它的本质含义是自然的人化[1]。“百花齐 放,百家 争鸣”是中国的一贯文化政策。在“文化花园”中赞同或提出文化本质是“自然的人化”观 点的文化学者也是为数不少的,庞朴说:“文化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展现和成因。李权时主张 :“文化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社会实践的产物,人类活动方式的总和。”武术作为 体育项目,在人体运动中是人们认识自身、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实践活动结果,从文化的 本质内涵来看,勿庸置疑,武术是“文化”。

2.2 传统文化视野中的武术《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从语义学及其民族学、文化学的角度来诠释传统,指出:“从 语义学的角度讲,传,是指前人‘以传示后人’;‘统,继也’,是指后人承续前人;因而 所谓传统无非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前后相承、世代相继的东西。从民族学、文化学等学科的角 度讲,这种传统乃是某一地区或民族由其历史延续积淀下来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观念、思 维方式、伦理道德、情感方式、心理特征、语言文字以及风俗习惯等等的总和[1] 。”

武术代表着一种文化现象、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特征(或称基本精神),但是, 传统文化作用的“两重性”又给武术文化研究以警示。武术是“中华悠久文化的组成部分” ,从中国传统中诞生,无疑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世界,武术所 承载、体现的传统文化又该从何处着手进行描绘?武术讲求形神兼备,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 对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认识,而且,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塑造着人[3] 。因此, 就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三者而论,武术、中国传统文化找到了共同的结合点。本 文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形神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天人关系”、“义利观”与 “人与人的和谐”等方面的认识出发,一边探寻“民族自信心”,一边“深入剖析本民族文 化的不足[4]”,为武术文化寻找“继承与创新”之路。

2.2.1 “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天人合一”“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是中国古代哲人们的最高追求。但是,需要时刻注意的是 ,“天人合一”毕竟从传统中走来,传统文化作用的两重性理论是不能忘记的;“天人合一 ”是个历史、具体的词汇,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它的涵义是不同的。正如编著中国哲 学发展史的任继愈先生所说的那样:“不要给古人穿上时装,把今天理解的东西强加到古人 的头上”。本文首先对“天人合一”的内涵进行阐释,再把其中所蕴涵的在今天仍然还有着 价值、意义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行解释,最后阐释武术所蕴涵的在“人与自然的和谐” 基础上的已经赋予新的解释的“天人合一”理论。

本文认为理解和辨析“天人合一”时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对人的认识 ,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在现实关系上,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其二, “人类社会与自然不是同类的(冯友兰语)”,承认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和把人类社会等同于 自然,用自然界的规律、现象来解释社会现象,这是标准的“旧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 义理论失误在于简单的还原论。他们把社会、人简单地还原为自然、动物、机械性试图用原 于论、机械论来说明社会,这种方法缺乏科学性,因而没有说服力和理论力。换言之,旧唯 物主义用自然实体、自然因素、自然规律来解释人类社会。[5]”

本文认为,武术需要继承的是“物质的自然”之“天人合一”。武术中许多拳种如少林 拳、形意拳、象形拳中蕴涵着“人与自然和谐”的情趣和理念。这就告诉武术练习者,人是 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这就使“天人合一 ”这一观念在“武术”文化载体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2.2.2 “人与人的和谐”与“义利观”“人与人关系”分为“人与他人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人与人的关系 ”的观点,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义、利”等范畴来表述的。“义、利在传统的社会中含义很 多,大体说来,义是指主体在行为活动中确立的神圣不易的最高原则、追求善这种最高的道 德价值,代表着社会人生中那祟高庄严的价值与境界;利是指主体在行为活动中达到的预期 目的、获得的实际效果,代表着社会人生中切近而现实的价值与境界[6]。”儒家 的“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中国传统中对“人 际关系和人与社会关系”的最为典范的观点。从社会的角度讲,“义”是指国家利益为重, 个人利益为轻;从人际关系来讲,“义”是以他人利益为重,所谓“舍己为人”为“义”; 从个人角度来讲,“义”指重视精神利益、以物质利益为轻。这是中国传统儒家的“义利观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重利”的言论。武术的健身理论也同样能够为“人与人的 和谐”服务的。武术所追求的“系统健康”与“人与人的和谐”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 系。

以上阐述了武术作为文化载体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的几个方面,并以对传统文化的双重作 用的认识为基础,对武术承载的传统文化时所应该注意的事项与问题进行了简要说明,目的 是阐述武术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定位”。

2.3 传承武术文化的思考“文化的存在下去――发展”是文化研究的最终目的,武术文化研究也不例外。找到了 武术本体所在――“人体运动”,不把武术的“人体运动”运动下去,肯定不会有武术健身 文化的传承,但是,仅仅是把这种“人体运动”运动下去就是能够传承武术健身文化了吗? 现代语言符号学,把人体动作作为一种符号进行研究。从符号学的角度,武术的人体运动作 为一种符号的确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但是,符号学认为“符号是构成意义世界的东西,而 不是世界本身。”同样的一个人体动作也可以解释成不同的意义世界。

那么,如何传承武术文化?

武术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人体运动”。武术是文化的载体,这个载体是以“人体运动” 为基点的,离开“人体运动”就找不到文化的踪影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如果把武术的“人体运动”看作是“器”,把武术蕴涵的健身文化看作是“道”,那么这 “道”需要“学习和体悟”。对具体的练习者而言,“学习和体悟”是传承武术文化的基本 途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所有学科的共同要求,传承武术文化需要进行“人体运动” 来“体悟”它的文化内涵。

3 武术本质理论研究

作为一种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的诞生可谓源远流长,在武术传遍全球的今天,武术 学得到日渐成熟和完善,但是把武术纳入现代武术科学的视野,却仅仅是近几十年的事情。 武术概念问题,即,回答“武术是什么?什么是武术?”的问题,这就是武术的本质理论, 因为,只有弄清“武术是什么”的问题,才能够知道“如何传承,传承什么”的问题,才能 够懂得“如何以武术为载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使这一优秀传统精神得到继承”。

3.1 “武术本质理论”释义在武术学中,“武术是什么”的问题,是整个武术学科的“原点”。明确了“武术是什 么”,就能明确武术学研究什么,就能懂得怎样研究。

简而言之,武术学是以武术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研究的应该是武术自身的规律,寻求的 是武术的“自律理论”。[7]

武术本质理论研究的终极目的是,“通过对武术本质的哲学思考”,奠定武术学科大厦 的第一块基石。所谓“武术本质理论”研究,就是对探寻一切作为“武术者”的终极存在, 是对“武术是什么”的终极追问[8]。

3.2 武术本质理论的探析既然确认了以“武术本质”为寻觅目标,那么就要拿起开辟探寻道路的方法与手段,踏 上寻觅的征程。武术本质理论探寻,是以寻觅“武术自律理论”为目的,以通过“习武者” 的理性思维方法认识“武术是什么”的过程。

3.2.1 武术本质――人体运动本文从三个不同视角探寻武术本质。一是来自舞蹈学的启示;二是从武术自身的理论研 究中;三是武术概念的所归“属”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吕艺生在《舞蹈学导论》中,以寻找舞蹈的“自律理论”为 目的,通过列举以鲁道尔夫・拉班和吴晓邦为代表的舞蹈家们的“自律理论”,最终把“舞 蹈本体”集注于“‘人体运动’这一根本运动形态上”。 武术史研究中,在论述其起源时 ,认为“武舞同源”。

把“武术”作为研究对象,并成为一门学问后,它的理论研究范围是围绕着武术本质在 展开着。提到“武术”,懂得一点武术知识的人,脑海中肯定会浮现几个“踢打摔拿击刺” 的影子。纵观博大精深的武术,无论是徒手还是器械,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这个“武术自 然”都落在了“人体运动”上面。

形式逻辑学下定义方法是“属+种差”,定义所表述对象的上一层“所属”,通常认为 ,武术被“归属”于“体育项目”。因此,我们可以从对“体育”和“文化”本体的论述中 寻觅武术本质。

宋震昊在《“体育”本体论(三)体育的本体和哲学矛盾》[9]一文中用“更加 简约、更 加自由”的“本体”来表达体育的本质――“身体运动(physical activity)”。把武术归 属于“体育项目”,就是标明“人体运动”同样是武术本质最终落脚的“物理实在”。

3.2.2 武术本质――“攻防技击意识”“技击”,更为准确地说,应该是“攻防技击意识”,是众多武术研究者承认的武术本 质特征。同样是一个双手舞花棍的动作,三岁孩子手拿小木棍也有可能做出舞花棍的动作来 ,他可能只想模仿直升机螺旋桨的转动,而没有任何“攻或防”的意识,那么这个动作就不 是武术动作。武术概念一般表述为“以技击动作为内容,以套路和格斗的运动形式的民族传 统体育项目”。无论哪种运动形式,套路、格斗还是基本功,其共同点就是必须寓有“攻防 技击意识”。就像无论多么精美的书法艺术,必须把墨汁书写在纸上,必须把书法寄托的豪 情壮志落在“一笔一划”上那样,武术所特有的攻防技击意识,只有同“一招一式”、“一 拳一脚”的人体运动相结合,才称其为“武术”。搞书法的人空谈书法文化与理论而不能见 之于笔端,搞武术的人空谈武术文化与理论而不能见之于拳脚,这都不算真正的“××家” 。[10]

3.3.3 武术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武术在中华的大地上诞生、成长,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带有攻防技击意识的人 体运动文化,是中华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她沉积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数千年,打上了鲜明 的中华民族的印记。这种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使得武术的传承与推广拥有了“弘扬民族文 化,传承民族精神”的价值与作用。[11]

4 “将武术运动下去”

文化本质理论认为,“在最一般的意义上,文化是人类在改造世界包括改造 人自身的对象性活动中所展示的,体现的人的本质、力量、尺度的方面和成果”。 “文化 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东西,一切文化都是属人的。”“文化是自然的人化。”在这 个意义上,可以说,“武术文化是‘武术自然’的‘武术人’的人化”。人的对象性活动就 是一种实践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武术发展就是“武术人”进 行的一种“可持续的实践活动”。

5 结 语

综上所述,武术是“文化载体”的外在表现形式,实质上是带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攻 防技击意识的人体运动;武术文化是“习武人”对武术中攻防技击意识的人体动作进行的“ 人化”,是“习武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武术学研究的目的在于探求“自律理论”,武术文 化的研究应以寻找武术自身的“原点”为出发点,使武术成为“物理实在”意义上的工具, 使得民族文化的弘扬有了“物”的依托,不再是一种口号般的宣扬。

参考文献:

[1] 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1995:407-408.

[2] 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65-466.

[3] 陈华文.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61.

[4] 张岱年.正确对待民族文化遗产[A].见:张岱年.文化与价值[M].北京:新华出 版社,2004:93-102.

[5] 李淮春,李冠英,周蔚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辅导[M].北京: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23.

[6] 李瑞兰,季乃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新论:中国传统整体主义价值观的历史理性 与现代价值[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206-207.

[7] 颜骁.武术传承的文化学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12):23-25.

[8] 张峰,王言群.武术本体论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7):21-23 .

[9] 宋震昊.“体育”本体论(三)――体育的本体和哲学矛盾[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6,20(4):7-15.

篇9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武术;“文化立国”战略;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R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290-01

回溯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中国武术的发展经历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技击功能、健身功能、教育功能、文化功能。随着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价值突显,如何从文化的视角对武术发展的路径进行探索,也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在新经济时代,文化与互联网的结合,解决了工业经济时代以传统方式无法处理的诸多问题,文化工作者适应了数字时代的创作方式,更是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产业在全球的发展。诸多国家对传统文化遗产的鼎力扶持和对新兴文化产业的就业政策导向,使文化产业与就业及其相关政策已经演化为一项国家策略和城市战略,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文化立国”战略与“文化城市”建设,即增强国家、区域和地方竞争力的基本策略。日本和韩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先后明确了“文化立国”战略,以此促进本国经济的振兴。事实证明,“文化立国”战略的制定为日本和韩国的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奠定了在亚洲乃至全球的地位,这也为我国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表率。

一个民族的最高战略,不是直接提高人们物质生产能力及生活水平的经济战略,不是改变社会权力结构的政治战略,也不是影响国家间关系的外交战略及军事战略,而是影响和改变人们的内心世界,实现内在崛起的文化战略。“对任何一个民族来说,文化是它的根本。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天然纽带,它以血缘与地缘为依托,将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与性格凝聚在一起”。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在身体文化中的重要载体之一,应该是中国经典文化的代表。我们需要的是浓缩的民族文化精髓,需要的是能够表达民族文化方法的身体文化,而不是“它族”的文化,而中国武术正是这一民族身体文化的杰出代表。中国武术未来的文化之路,需要我们对中国武术文化持有一种民族情怀,将之作为民族精神予以承载;需要从文化继承的视角出发,寻找它的文化根基;需要从文化传播的路径出发,探究它的历史走向和逻辑路径;需要与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密切结合,成为中国文化重振的“风向标”。

国家对文化的高度重视,使得武术界积极向文化靠拢,而不仅仅是单靠体育这条腿来走路,其突出表现便是众多传统武术门类纷纷申请“非遗”,目前已有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回族重刀、沧州武术、太极拳(杨式、陈式太极)、邢台梅花拳等6项列为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峨眉武术、红拳、八卦掌、形意拳、鹰爪翻子拳、八极拳、心意拳、心意六合拳、五祖拳、查拳、螳螂拳、苌家拳、岳家拳、蔡李佛拳等14项传统武术门类列为第2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态势来看,必将会有更多的传统武术门类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此外,众多以武术为载体的纪念馆先后投入使用,如2001年1月在广东佛山落成的黄飞鸿纪念馆、2008年11月在广东顺德落成的李小龙纪念馆以及在广东佛山罗村兴建的叶问纪念馆等,除了供人瞻仰、凭吊古人以外,其更为深远的意义应在其文化内涵上,如展示古人的武学精神,发扬光大中华武术,传承弘扬勇于开拓、求实创新、敢为人先、永不言败的民族精神,塑造新的“文化风景线”,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可以预见的是,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指引下必将迎来新的春天。3.3产业化是中国武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全球化的强大冲击力与信息社会的迅猛降临,经济与文化的互动日益增加,使得文化产业在全球展现出巨大的威力和无限的商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的发展”中指出,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促进创造性的工作,可以使传统文化机制现代化,可以加强民族文化生产,可以保护国家的文化出口。面对西方文化产业的大肆入侵,我们切实感受到了文化“化人”于无形之境的真实与迸发的无限潜能,因此,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就成为我国文化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使文化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2009年7月国务院讨论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更是强调了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篇10

在民国时期,武术又被称为国术,可以提升到国学的层次,近年来我国兴起的国学热,与武术教育也具有一定的一致性,是我国文化教育回归传统文化的体现,武术教育在当前看来首先体现出来的是我们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其次才是一种学习和发扬,武术文化属于民族文化的范畴,是提升我们心灵境界的有效手段,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对于一个国家文明的传承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只有我们置身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才能真真切切的感悟其价值,因此说,在大中小学校中开展武术教育,其意义是深远积极的,武术教育属于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这也武术教育的价值所在。

2武术教育是一种面向大众的道德教育

武术既然提到了教育的范畴,其必然是一种普及性的教育,是面向大中小学的教育形式,因此,其功能定位为,面向大众的道德教育,武术崇尚武德,武德在武术教育中具有思想指导性意义,我们今天所说的爱国主义等众多的优秀文化都可以在武术教育中得到体现。武术中的武德主要是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儒家思想特点,儒学讲究修身,治国平天下,因此说学孔子也就是学习如何做人,在古代,要学习武术,就要求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因此,武德教育是习武之人进行修身的基础思想。武德的积极意义还远不止这些,武德的价值还在于其塑造楷模的作用,一个伟大的民族,必须拥有自己的文化和思想,思想和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靠榜样的力量来体现,武术教育也是如此,我们所指的普及性武术教育并非重视与武术技巧的教育,更多是一种人格道德教育,也就是武德的教育。武术教育是一种面向大众的教育,如果不面向大众,很难发挥武术教育的作用,我们也很容易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在不断的流失,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的外来文化在不断的渗透,渐渐的,孩子们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加剧传统文化的流失,武术教育作为一种直观的传统文化,可以在教育中发挥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激发青少年爱国情操的作用,是一条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可行之路。武德思想中,仁义是基础,追求大和,是一种崇尚和谐的思想,追求身心和谐,爱我和谐,万物和谐,因此,武德思想建立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在当今社会中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我国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武术教育中的武德思想,必然对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和谐社会是我们一直在不断追求的社会理想境界,之所以我们追求和谐,与我们当今的社会形势是分不开的,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各个地区都面临着安全威胁,因此,建立一个美好的和谐社会是我们共同的理想,武德教育作为人们的心灵教育,维系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进步和发展。在当今社会中推行学校武德教育体系,有助于我们形成统一的正确的价值体系,我们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风雨,依然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就是因为我们具有强大的精神支柱,武术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我们的精神支柱所服务。

3武术教育是一种国家力量

不同年龄段的群体对于武术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不同,青少年对于武术的理解往往是倾向于武术的激烈性,因此,在武术教育的设置上要充分均衡各年龄段群体对武术的需求,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和标准,义务教育阶段是武术教育的关键时期,然而在武术教育的具体实施规程中,必须融入更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但是在推行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多的难题。武术教育的普及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武术教育有别于体育教育,其具有人文文化的特征,因此需要国家的强制执行,武术教育一定要与体育教育区别开来,其地位要高于体育教育,作为武术教育者,要对武术教育事业具有责任感,对武术教育的完善和发展要不断研究和探索。放眼韩国和日本,跆拳道和柔道早已经成为了其国民教育的必修课程,但是在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武术教育的地位依然微不足道,因此,不管是在执行的强度还是力度上,都与国外相差甚远,中小学武术教育的缺失不足是当前武术教育的核心问题,中小学武术教育是武术人才的源泉和摇篮,因此要进一步改革武术教育体系,让青少年受到武术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爱国思想。在这一点上,我国南部地区,比如上海广东等省市对武术教育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早在06年,上海市的中小学生就可以在学校或者是教育部门指定的培训机构接受国学教育,其中就包含武术教育,举办这样的活动,就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武术教育的参与热情,在不给学生增加负担的情况下,不断弘扬我国的传统国粹,使得武术教育不断推广发展。

4武术崛起是大国崛起的象征

中华民族在受尽百年磨难之后,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中依靠我们的勤劳和智慧,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诸多成就,武术也作为中国的一张名片,向世人传达着中国崛起的信号,大国的崛起,绝非仅是武力的强大,更重要的是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人民素质的提高,武术教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普及教育新内容,要围绕社会发展给人们提出的新要求,充分发挥其自身价值,满足大众需求,不断推陈出新,使得中国武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