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发展范文

时间:2023-04-10 19:10: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发展

篇1

关键词商务文化 发展 特征

商务文化,指表现于设计、生产、经营和消费商品的实践活动中的文化,是在商务活动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这种对商务文化的定义,建立于大商务、大市场、大文化基础上,把人类以交易为目的的一切活动叫作商务,把人类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视为文化。人类的文化传统、生存的文化环境、文化模式等,影响着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也对存在于商务领域中的文化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区域经济合作与全球贸易自由化驱动下,商务文化的发展呈现出文化的竞争与文化的整合及商务文化化与文化商务化的两大特征。

商务竞争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与文化的整合

人与人之间社会系统内部的矛盾运动是商务文化发展的直接动力。从宏观看,资本主义植根于西方文化的土壤,脱胎于古希腊罗马的异教文化,经过基督新教运动演变而来,并促使西方率先工业化、现代化。但自西方进入后现代化社会以来出现了诸多新的问题,诸如人与自然的对立、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人际关系的紧张、世界发展愈益不平衡等等,而这些问题恰好阻碍了西方经济的发展。而20世纪中叶以来,东方的日本与东亚四小龙受儒家精神的影响,与新教国家相似,也走上了经济发展的道路。面对战后的一无所有,日本企业踏踏实实地将精力放在了发掘自己的潜力之上,他们也努力地学习西方,但是更多的只是着眼于对西方在技术层次的模仿,在管理上则明智地在接纳西方经验的同时着眼于自身文化的根基,独立构筑了一套适合自身文化的管理方式;新加坡成功的经验便是“技术上依赖西方,精神文化上固守东方,”倡导“敬业乐群,勤劳进取,廉洁奉公,讲求实效”的新加坡精神;被认为继承中国儒家文化最彻底的韩国因崇尚节俭、精于投资、工作勤奋、重视教育、强调组织性纪律性而迅速崛起;中国改革开放引进市场机制所取得的成功,也尽显东方文化的魅力。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和对外贸易出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良好的贸易自由化环境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因而受到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欢迎。两相比照,强调综合,注重和谐的东方文化,开始显示出新的生命力,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国家在保护贸易自由化和谐、健康、平衡的发展中发生了角色互换。

亚洲经济正在崛起的事实表明,依然沿用帝国主义扩张、殖民主义剥削来解释第三世界的落后;或者依然以工业国家对世界市场的控制,以及穷国底子簿、教育基础差、国民素质底、缺乏就业机会,资金、市场不健全和基本设施薄弱等因素来解说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显然已经不能令人信服。如果说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那么文化则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在对20世纪60至90年代韩国与加纳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后,发现两国在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发展水平十分相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致相等,初级产品、制造业和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彼此接近,但三十年后,韩国经济发展水平名列世界第14位,而加纳到90年代初,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韩国的十四分之一。他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因素很多,但“文化应是一个重要因素。韩国人珍视节俭、投资、勤奋、教育、组织和纪律;加纳的价值观则不同。简而言之,文化在起作用。”从历史或动态角度考察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可以发现文化影响经济的程度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程度成正比的,即人类社会越是向前发展,文化对经济的影响就越大。因此,忽视文化因素在商务发展中的影响,忽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发展中的作用,将导致在世界经济浪潮中偏离航线。

从微观讲,文化渗透到经营管理的各个细胞――结构、战略、人力资源等。文化差异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和制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明显。一方面,全球贸易自由化与区域经济合作形成的规模经济及国际大市场,带来了更高效、更具竞争力的经济环境。另一方面,经济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要求各国的企业打破国别经济界限,树立全球经营意识,在企业经济发展战略和管理制度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从一般的市场战略、资源战略向全球市场战略转变,使生产和资本进一步国际化。在经营管理方面,世界经济的发展正在使企业成为“多文化”团队,“全球化”组织;企业经理成为“国际化”经理、员工成为“世界公民”。国际经济的大环境为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文化学家们分析,在未来的世界经济发展中,谁要想取得领先地位,都必须在文化上做文章。这是一种软实力――即文化的竞争。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需要互相学习,才能走向繁荣。西方若要继续维持其领先地位,必须克服自身文化的内在缺陷,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亚洲各国如果想要继续保持其经济发展的势头,则必须对自身文化作进一步的发掘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总之,东西方在经济上的竞争,归根结底,乃是文化的竞争。

商务文化能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根本原因是在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消费、交换、分配诸要素、诸环节对文化含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商务的竞争,不仅是商品和服务的竞争,更是文化品位、文化水准的竞争。这在商务活动中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与文化的整合。例如:2005年中国上汽在收购韩国双龙的过程中因文化整合不畅遭遇“内忧外患”半年亏损6530万美元,与上年同期赢利3910万美元形成巨大反差。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风俗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且各国人们对时间支配、空间利用和友谊、协议等抽象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形成了世界上形形的商务文化差异。因此,企业在对外贸易中,要增强跨文化意识,缩小文化差异;了解交际双方的价值标准;充分注意文化差异对商务交往的影响;注重文化分析,掌握不同文化背景的商人在商务交往中的行为特点。21世纪是一个“整合的世纪”,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诸多企业间往往会出现大量整合互补的机会,这种整合互补中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商务文化化与文化商务化的发展趋势

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商务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商务文化源于人类对商品消费的需求,因此消费者的需求是推动商务文化最直接的动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当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不再是一个问题的时候,人们的消费需求将沿着阿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的金字塔” 规律向更高层次发展。现代消费呈现出这样一种发展趋势:从对实用功能的消费正在过渡到对意义的消费。如“破牛仔裤”的穿着者的主要动机不是消费裤子的实用功能,而是在消费一种意义:个性的张扬和自我的呈现。这是一种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另一方面,消费者的价值观常常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商务文化对消费者价值观的影响是直接而迅速的。优质商品的生产和优质商务服务往往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与人的精神享受需要的同时,又是对人的文化熏陶。

商务活动具有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的性质,而这种文化的属性,是有价值的,它可以提高商品和劳务的附加值。物或商品除了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外,还有符号价值,这个附加值就是符号价值。后现代文化中的消费概念,就成为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作行为,工业社会的物的消费由此转化为关于社会的符号的消费,是对我们自身存在方式的一种言说。“消费是一个神话,也就是说它是当代社会关于自身的一种言说,是我们进行自我表达的方式”。人们对空闲时间的支配和花钱主次的安排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文艺、娱乐、科技、教育、传媒将出现新的繁荣。商务文化化与文化商务化发展趋势正是以市场经济发达为物质基础,以人们的精神需求为推动形成的。

商务文化能创造效益。商务文化化就是指商务通过与传统文化的内在结合,以增加商务的文化内涵,提高整个商务活动的文化附加值,从而最终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需求层次的提高,利用文化发展商业,依靠商务文化带来效益增值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加拿大蒙特利尔的西部商场,将文化娱乐、旅游、体育、健身与商贸紧密结合;中国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鲜明地打出了两张文化牌:一张是三国文化,一张是川西民俗文化,进行公司化运作,获得了文化部授予的“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豫园、昆山的周庄,还有潍坊、哈尔滨、云南、乐山、丰都等地利用本地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振兴区域经济的成功尝试,都显示了商业与文化结合而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完成商务与文化的内在结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从商名的确定上下工夫,在当代经济环境中,决定商品是否畅销的第一个因素就是名称。二是从树立商品品牌方面下工夫。可口可乐公司总经理曾断言,即使他所有的工厂一夜之间化为灰烬,他完全可以凭可口可乐的牌子东山再起,可见品牌是企业形象的象征,是无形资产,是巨大的财富。中国名牌商标“红塔山”和“海尔”的价值都在400亿元以上,可口可乐商标价值达359.5亿美元。三是从商品包装上下工夫,既要漂亮悦目,又要体现内在的文化内涵。四是从商品与历史文化的联系上下工夫,美国牛仔系列产品就是典型例子。五是从把握现代人的文化心理需求上下功夫。六是从提高从业人员文化素养上下工夫,商务活动是以赢利为目的,为他人提供商品或劳务的社会活动。现代商业企业开展商务活动的具体目标主要是树立企业形象、建立信誉、联络感情、取得消费者及公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使企业得到发展。而商务活动的主体是人,商务与文化的内在结合离不开人的作用,因而商务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尤显重要。

文化商务化是指文化(传统文化或指哲学意义和艺术意义上的文化)利用各种途径直接获取经济效益,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务,求得生存和发展。文艺、娱乐、教育、科技主动适应商品经济效益环境迎接经济挑战,而不是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或基金会的资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意义的消费”需求不断提升,以创造“符号价值”为主要内容的大众文化、创意经济等商务活动蓬勃发展。文化与商务的相互渗透是全方位、多渠道、丰富多彩的。

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它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是社会都市化的产物,是日常的、愉悦性的商务文化形态。“创意经济”是“源自个人的创造性、技能及智慧,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包括出版、音乐、电影电视、软件、广告、建筑、设计、艺术创作在内的13种行业。文化创意是把过去我们没有的,以及分散的创意资源催生和激发出来,组合起来,形成生产力。例如:好莱坞的立体电影把电影、舞台现场表演和观众三者互动起来,综合应用多种技术,带给观众不同的感受,从而产生强烈和持久的消费。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需要资本的介入,借助富有创意的商业模式来融合“文化”与“科技”。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科技支撑+商业模式,有了这些要素的组合,便可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据统计,2005年全球创意经济总产值达到2.9万亿美元,预计2010年将达到4.1万亿美元,成为当今最有活力的产业。2004年韩国民间调查机构现代经济研究院发表的《寒流现象与文化产业化战略》称,在韩国的影视产业,裴勇俊及其衍生产品创造了近30亿美元的经济效果,而这年韩对日出口总额217亿美元――“8个裴勇俊大于韩国对日出口总额。” 韩国利用世俗大众日渐趋同的商务娱乐文化消费口味,将影视、音乐、游戏、动画、演出等文化产业输出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20世纪60年代,美国率先进入文化产业高峰状态,好莱坞、摇滚乐、花花公子是美国商务娱乐文化的标志符号。其文化产业年经营总额达几千亿美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18 %至25 %,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居第4 位。目前全美从事文化艺术及其相关产业的人员有1700 多万人,仅纽约市每年就有约上百亿美元的资金在文化产业中流通,而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仅次于华尔街。据统计, 美国400 家最富有的公司有72 家是文化企业。美国影视业是目前仅次于军工企业的第二大产业,早在1996年其产值已经达到600亿美元。如电影《泰坦尼克号》就创下十几亿美元的票房。美国的音像业仅次于航天工业,居于出口贸易的第二位,占据了40 %的国际市场份额。美国的图书市场为世界之最,每年出书4万种,年收入超过50亿美元。

中国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自2004年推出以来,已经成功地运作了三年。观众是节目的主要参与者,观众决定比赛胜负的结果,观众使节目赢利、使频道品牌提升。据北京市地税部门统计,这一档节目观众4亿,单场手机短信收入超过1500 万元,随着“超级女声”品牌产业链的延伸,短信、广告、冠名、销售等产业将带动地方税收的高速增长,据估计实现税收额可达数千万元,而对湖南卫视这一频道的品牌塑造,价值更是不可估量。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07年2月27日文化蓝皮书 《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指出,2006年中国文化消费总量约为4685亿元,但对于一个人均GDP达到1700美元以上的13亿人口的大国,文化消费总量在4000亿元到5000亿元之间,不是一个合理的数字,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平均值的差距至少在1.5万亿元以上,这说明中国居民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不到1/4。因此,2006年北京市市长王歧山提出,北京将重点发展六大文化创意产业,到2010年要把北京初步建设成“创新型城市”;上海则抢在北京之前成立了“创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计划用十年时间建成亚洲最有影响力的创意产业中心之一;深圳在2004年成立了文化创意产业园,主攻印刷、动漫、建筑、服装的设计。

全球大众文化及创意经济的发展成果及中国三大经济圈的重点城市不谋而合地要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向创意经济方向寻求发展,就是对商务文化发展趋势最好的证明。

(作者单位:四川商务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克里斯・任克斯:《文化》伦敦:路特勒基出版社,1993年。

[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J・雷契:让・鲍德里亚的符号价值,文齐鹏译,《世界哲学》,2004年第4期。

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

篇2

(1)乡镇文化站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们国家建设中的发展需求,将社会文化进行发展,但是在农村文化发展中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不仅文化资源缺乏,一些文体活动设备、文化活动也缺乏,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慢慢的进行退化,为了将我国传统的文化进行发展,将乡镇文化站作为文化发展的阵地,进行文化宣传,组织文体活动,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智力上的支持。

(2)乡镇文化站为新农村文化发展提供理论思想。

农村文化发展的目标和社会发展的目标进行结合,农村文化的建设要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农村文化的发展要将党的思想进行贯彻落实,乡镇文化站将党的思想、方针和文化发展政策进行宣传,让农民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科学认识、技术掌握等,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将其素质和道德素养进行提升,将农民正确的生活观和和谐社会的思想进行提高。

(3)乡镇文化站为农村群众进行服务。

乡镇文化站为农民群众进行服务,开展一些文化活动,将文化服务进行落实,对社会主义文明和文化的繁荣进行加强和促进。动员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文化教育,实现自我提高,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使农民参与到文化建设中,并带着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行参与。

2乡镇文化站在农村群众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

(1)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国民经济在不断地增长,农村经济也在不断地发展中,农民对于文化的需求也是必然产生的,文化活动中心从基层进行文化建设,满足基层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根据乡镇所处的地理位置、当地的文化特点和经济发展等条件,进行多样、丰富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对文化的需求。群众文化发展和农村经济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农民的生活富裕了,对知识文化的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就会更高,乡镇文化站结合群众文化发展的现状和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将群众的生活进行丰富,举办各种文体活动、节目演出等。

(2)为乡村文化建设奠定基础。

乡镇文化站是群众文化长期进行的产物,它为农村文化服务队伍的建设提供保障。文化活动中心的负责人要有一定的艺术认识,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乡镇文化站的工作是将乡镇文化发展和农村特色进行结合,创建具有合作、团结性的文化活动,将农村不同方面的文化进行结合建设,为建设特色乡村文化奠定基础。

(3)体现对公共文化活动进行的多元化构建。

在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中,可以将群众文化活动归结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文化活动,一个是阵地文化活动。阵地文化活动主要是对老年休闲文化、儿童艺术文化、知识讲座等,而社会文化活动主要是针对一些风俗、节日庆典等进行文化活动的举办。乡镇文化站的作用是进行普遍性和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村现行的面貌进行改善,形成特色文化。

(4)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音符,为群众建设文化净土。

文化活动中心按照不同年龄的文化需求,举办文化活动,将文化活动中心作为群众文化学习的中心和场所,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基础,将一些不良习性进行改善。农村文化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市场配合,将盗版的教材、读物等进行清除,对群众的文化生活环境进行净化。

3结语

篇3

关键词:农村;基础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发展

农村基础公共文化的发展是决定农村和谐稳固发展的关键,而想要促进农村公共文化的全面发展,还要以提高农村基础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水平为主,不仅要创建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农村基础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系,还要完善农村基础公共文化的管理制度,以实现农村基础公共文化的长远发展。

一、加大农村基础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促进农村基础公共文化发展

确保资金投入方面的稳固持续是促使农村基础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前提,也是构建农村基础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系的关键。因此,在开展农村基础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作时,还要建立以政府投入资金为主,社会投资为辅的农村基础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投资体系。

(一)创建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财政投入体系。首先,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系的资金投入,以保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制度的完善。比如,政府在财政投入支出结构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加大对农村卫生、教育、公共基础设施方面的公共服务资金投入量。另外,国家也可以转变财政投入地域,可以将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公共文化发展建设作为国家财政投入的重点地区,促进不同区域农村基础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协调发展。省级政府应该建立省属市县的财政体系,避免地级市政府直接控制县级政府的财政实施,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且,县和乡镇财政管理体系应规范县和乡镇之间的财政关系,对乡镇财政收支实施统一管理。

(二)扩展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渠道。在建设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过程中,除了政府作为资金投入支持方以外,还需要来自社会各个领域的团体或个人,给予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经济上的支撑。但是在扩大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投资渠道上,政府还要起引导作用,应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中。比如,对一些选择在农村开办公益文化活动的企业单位,政府要在各项政策上给予优惠,对捐赠农村文化事业的海外友人和华侨,政府可以给其一定的社会荣誉;对于一些为农村公共文化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个人和单位,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政府还应放宽一些条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投入到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中。

二、革新农村基础文化服务主体和方式,提升农村基础公共文化管理水平

完善农村基础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机制,还要确保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管理,但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短缺的问题,为了改善这种局面,还要先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和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农村公共文化公益服务以政府为主体。政府要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资金支持,还要承担农村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责任。制定大型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文化活动规划,并制订活动实施方案,将具体的工作落到实处。

(二)农村公共文化市场服务以企业为主体。在市场经济下,政府可以采用集中购买、特许经营和委托生产、定向资助等方式,鼓励更多的社会企业单位加入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队伍中,为农村的基础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农村群众对不同层次文化产品的需求。

(三)农村公共文化志愿服务以非政府组织为主体。非政府组织是政府以外的具有志愿性的公益社会组织,它们既具备企业单位的特征,又属于公益性的组织单位,又是和政府部门进行公共文化服务的合作者。非政府组织可以去承担政府无法完成的一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事项,而非政府组织如果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也可以避免政府组织部门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的低效率,以及市场服务的趋利性现象发生。

三、加强对农村基础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培养

人才作为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关键,在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建设农村基础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系,还需要组建一支能力素质较高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人才队伍。

(一)改革人事制度,选拨优质人才。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的选拨,还要严格按照相关的管理制度规定,对从业人员实施规范化管理,对人才选拨制度进行改革,打破以往的地域、身份和文化资历等方面的限制,选择优秀的人才,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优化人才结构,真正实现人尽其才。而且,政府也可以从农民群众中选择一些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的作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巩固农村公共文化的建设。

(二)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吸引优秀人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深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环境的影响,农村的基础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想要留住人才,首先还要创建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环境,需要政府的政策规定为基础,以此来保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成长。比如,提高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员的福利待遇,制定文化人才引进方案,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县或乡镇的文化事业单位担任文化工作者等等。

(三)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加强教育培训。为了实现农村基础公共文化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还要重视对人才的培养,通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进行教育培训和文化交流等方式,扩大农村公共文化人才队伍。而培训内容的重点在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的实习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以便培养出高素质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人员。

四、结语

农村基础公共文化服务是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重点,而农村基础公共文化服务想要得到的长远发展,不仅要构建完善的基础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系,还要依靠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做保障。因此,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还要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一方面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以适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作者:刘晓兰 单位:翔凤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陈程耀.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商业经济,2015,(03).

篇4

一、企业文化要适应“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新战略发展的要求

“协作竞争、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是美国著名的麦肯齐咨询公司提出的21世纪企业发展的新战略。这是一种适应新经济需要的网络型的战略,其特点是优势企业抱成一团,目的是为了把竞争对手挤垮,或者使对手实力受创。虽然其责权关系是宽约束,但从本质上讲,它是企业界组织制度和经营机制的一种创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战略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结盟、兼并、接管的事例层出不穷。近三年,世界上有3.2万家公司进行联盟。这是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这给企业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企业重组后企业文化怎样融合的问题。因为企业联合、兼并的过程中,不能只从经济和财力方面考虑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文化方面的差异。一般来说,各个企业都有各自的文化特征,创业历史、发展目标、经营理念、所处环境、队伍素质等各有不同,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也必然各具特色、互有差异。如果没有企业文化的融合,就会出现“貌合神离,形连心不连”现象。所以,只有做到取长补短、扬优避劣、达成共识,形成“结盟取胜、双赢模式”型的企业文化,企业才更具生命力、凝聚力和竞争力。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要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联合兼并企业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其次,双方都应注意克服排斥对方的自大心理,加强相互的了解与交流,吸纳对方文化的精华,发展成为经过融合后更为优秀的企业文化。

二、注意学习氛围的培养

20世纪末最成功的企业是学习型组织,它不仅仅被视为业绩最佳、竞争力最强、生命力最强、最具活力,更重要的是使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在心灵上潜移默化、升华生命的意义。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组织形式向扁平式的灵活方向发展,随着其管理的核心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转变,对个人及企业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强调“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根源于知识及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潜能及智慧的开发”。可见,学习对组织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新经济环境下最成功的企业仍然会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进一步受到关注。但是要注意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和团体的搭配问题,搭配的状况不同就会对企业产生不同的结果:个人及团体都不断学习及搭配良好,会对企业产生一股强大的发展动力,从而推动企业的迅猛发展;个人及团体都不断学习但是搭配不好,“个性”太强,反而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三、与生态文化有机的结合生态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论,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是人对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

生态文化属于生态科学,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的是生态精神。而企业文化则属于管理科学,主要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体现的是人文精神,但是本质上二者都属于一种发展观,运用系统观点和系统思维方法,从整体出发进行研究;都强调科学精神,即实事求是,努力认真地探索;从狭义角度来看,都是观念形态文化、心理文化,而且都以文化为引导手段,以持续发展为目标。并且企业文化发展的诸多方面,需要以生态文化来与之相结合。因为,第一,大部分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重视了人的价值,却忽视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为环境的恶化及末端治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第二,现代消费群更青睐于绿色产品,企业也想通过“绿色浪潮”提高产品的生态含量;第三,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化”是其必由之路,生态文化融人企业文化后不仅可扩大企业文化的外延,而且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

四、将更注重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直接与企业的兴衰、优劣相联系,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有机结合构成了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良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是企业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如果声誉卓著,企业就能招揽到更多的优秀人才和顾客,能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能得到周围邻里的支持和帮助。经济全球化使得竞争更为激烈,企业要脱颖而出,形象战略尤为重要,它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运作的实力、地位的体现。2l世纪,企业竞争除了人才与科技的竞争以外,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谁最先发现消费空挡,并以良好的形象占据消费之心,谁就能占居市场,不断扩大经营效益。

五、更注重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篇5

【关键词】城乡文化发展 统筹 动力 分析

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动农村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重大举措,是改善农村社会风气、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明确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动力构成,形成合理的动力结构,是城乡文化“统筹发展”的应有之义。

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动力源

原始动力: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一切社会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演进离不开人的客观参与和主观改造,因此,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原始动力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人类文化史上,人们在生存需求的驱动下,为适应不同生态环境,创造了以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为主的两大文化系统。特别是农耕文化的发展,需要人们在改造自然与利用自然的进程中,结合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持续地付出智慧,并将生活实践中得来的各种悟性灌注其中,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不断改变生活习惯,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繁荣,并成为发展农村经济、改变农村面貌的巨大动力。这种动力是原发性的,也是农村文化建设中最根本和最基础的动力。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中,广大农民对文化建设的需求是很迫切的,也是很丰富的。一方面,源于对农耕文化的眷念和难以割舍,不希望长期认同和遵从的风俗、习惯、禁忌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被同质化,甚至是被遗弃。另一方面,由于城市文化生活多样化和浓郁的现代气息,他们对城市文化生活又充满了向往和期待,希望感受新奇的生活方式、新鲜的生活环境和新潮的文化氛围。

目标动力: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需求。统筹城乡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必要前提和途径,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新农村建设作为新时期具有开创性和系统性的一个新课题、新工程,在强调经济建设的同时,同样需要重视新农村和谐文化的建设。为此,高度重视、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用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就成为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是方向性的,也是目标性的,其动力方向应该是与新农村建设一致的。如果忽视或淡化了这种需求动力,就会迷失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就会破坏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局面。通过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可以将文化活动与农村各方面的教育活动如普法教育、农业科学普及教育、计划生育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进行,从而提高农民各方面的素质,为实现农村现代化奠定基础。

保障动力:政府决策需求。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农村人口众多,如果不尽快改变农村文化建设落后、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的状况,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就难以提高,农村经济也难以健康持续地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出台,虽然有农民精神需求和农村建设需求的动力因素,但依然也只能由政府自上而下地提出,才能得以贯彻实施。所以,从某种角度讲,统筹城乡发展是对政府宏观调控行为的强化。

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相对于农民精神需求(基础性需求)和新农村建设需求(目标性需求)而言,政府的执政需求只是一种外部需求,其所提供给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是一种外部动力,是上述两种需求动力得以发挥作用的保障动力。这种保障动力主要表现在推动战略的选择和制度环境的改变,为此,政府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中必须有恰当的角色定位,一方面需要发挥宏观调控和协调作用,另一方面也需要作相应职能的转变。如果政府需求对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原始动力和内部动力干预过多,甚至单方面地“改变”或“设计”上述两种动力的路线图,就可能会出现矫枉过正和事与愿违的结果。

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动力分析的应用价值

有利于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中尊重农民的文化需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处理好“三农”问题,离开了农民的文化需求,新农村文化建设就失去根本的着力点。文化需求得到充分尊重,可以进一步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集中农民的智慧,让他们的创造性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中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就是要相信农民群众,依靠农民群众,由农民群众说了算。过去,在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尽管出台了标准,搞了典型经验,但农民群众却似乎不感兴趣。

有利于找准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虽然,新农村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但我们建设的新农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从大的方向来讲就是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大目标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最高要求,同时也给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比如,在农民价值体系建设中,就必须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和引导农村其他价值体系,并不断提高农民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讲,一切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文化形态都应该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下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方向,一切颓废、低级趣味和蒙昧落后的文化形态都必须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所摈弃的。

有利于政府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中制定合理的政策制度。城乡文化统筹发展,关键在于通过政府的适度参与,实现城乡文化发展各要素的自然流动。为此,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不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指令性统筹”,唯一需要的只是政府废除现有种种阻碍城乡文化之间双向自由流动的要素。只要不受干扰,要素的流动必然是双向的。政府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中应该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去考虑制度的订立或废止,充分尊重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之间的异质性和互补性,为农村文化建设搭建恰当的平台。切不能从城乡同质化的角度入手,简单地将城市的文化理念和设施向农村扩展,更不能以城市文化的某种标准搞“样板工程”。

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动力路线图

培育原始动力市场。培育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原始动力市场,就是要了解、引导和强化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市场。

一是做好两个调研。一方面要调查当前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状况,另一方面要调查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状况。通过调查,了解当前农村文化的特点、当前农村文化的发展状况、当前农村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等内容。二是抓好两个引导。一方面要引导农民从低俗的精神文化需求向高尚的精神文化需求转变。如下乡的文艺演出内容不能追求低级趣味,必须具备积极健康向上的艺术格调;另一方面要引导农民文化需求的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关键要处理好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冲突问题,要采取一定的办法让农民学会包容多种文化。三是注重两个强化。首先要强化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其次要充分尊重和参考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将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建设新农村和谐文化纳入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议题。

把准目标动力方向。为了保证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关键在于抓好“四个一”的工作。

一是明确一个目标。就是要明确建设农村和谐文化这个目标。构建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建设和谐农村文化是建设和谐农村社会的重要任务。二是抓住一个核心。就是要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三是坚持一个原则。就是要坚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这个原则。在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中始终坚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原则,需要做到四个坚持:坚持工作方向与新农村建设保持一致;坚持工作方法与新农村建设匹配;坚持工作进度与新农村建设同步;坚持工作实效与新农村建设合拍。四是突显一个特性。就是要突显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时代性。新农村文化建设强调一个“新”,这个“新”不仅仅是原有文化的完善,更多的是“统筹”城乡文化,体现出明显的时代性。

篇6

    在农村存在的主要劳动力就是青年人,这些人作为主要的群体承担着整个家庭的全部的经营责任,同时由于自身年龄上的年轻化状态,所以也自然成为了能够接受新鲜事物的主要群体,而这些青年人其自身存在的独立自主意识变得越来越强,愿意主动参与文化,尽最大可能去改变农村中存在的落后发展状态,所以想要保证农村群众文化发展可以将青年人纳入到主要的群体建设中,通过相对广义的科技文化知识来进一步促进青年人对于文化的感受。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三农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主题,各级乡镇政府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三下乡活动,主要涉及到科技、文化以及卫生方面,这样农村中的男青年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专业型人才,而农村女青年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培养其自身的艺术文化素养以及水平,最终实现农村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有效结合。

    在农村中存在的部分老年人出现了较为强烈的封建迷信思想情况,对于社会稳定发展带来了限制性影响,老年人与社会时展之间存在的脱轨现象相对明显,所以在开展群众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老年人要尤为关注,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引导其具备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多参与利于身心的文体活动,成为农村文化发展的夕阳红色彩。

篇7

世界上的众多团体和个人,他们常常为了自己国家的文化遗产忙碌,进行不同形式的表演和实践活动,将已经失传的或者有此趋势的传统技艺向周边展示,随着他们所处环境的不断变迁,手中的技艺和传统文化随着自然的变化而变化,有的得到了关注和发展,进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而有的依旧离开了我们。

二、国家文化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促进我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为了促进人类社会文化创新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其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主要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的,同时也是推动人类发展的重要力量。针对我国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变,也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结合实际,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维方式对待传统文化,使之符合文化发展的需要。保护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从国家文化战略实施的角度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对促进我国文化创新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保护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具体表现,而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多样性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重要的核心内容。在我国,尤其是近些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尽管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是在实际保护工作上的方法依然存在很多缺陷,最具特色的“貌合神离”的工作方式应该尽快转变。同时,我国从上到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的关系十分关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化划进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工作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促进我国经济和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文化认同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国共建和谐社会有促进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为今天的和谐社会也作出了贡献,它和国家文化战略的性质有一定的统一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利于我国共建和谐社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利于实现国家现阶段整体目标。要切实建设和谐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就一定要进行到底,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有众多利于共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加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体系,它可以从规范、思想、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向我们灌输营养,使我们的社会在文化当中吸取更多有益的东西。

三、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策略

(一)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财富,与有形的文化遗产相比,它关系到民族精神和文化的传承,一旦濒临危险,就将会带给我们无法挽回的遗憾。多年来我国的传统文化急剧流失,当年的敦煌文书最完整的资料流失到日本,楼兰古城的资料也被锁在大英博物馆中,湖南滩头年画也被日本和德国收藏,所以我国要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采取积极的措施极力换回和保护这些珍贵遗产。

(二)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面对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危险状况,一定要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保护工作实施的过程当中更加有针对性的加以调整。随着生态文化的改变,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即将逝去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危险,加之现在的保护工作实施存在一定的困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因此一定要提高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时刻有种紧迫感。

(三)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规律

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和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坚持的原则和方式是紧密相连的,在不改变发展规律的同时又不对未来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尽可能地在紧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的基础上寻觅更好的保护手段。只有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各个项目才会在交互规律的影响中得到发展。

四、结论

篇8

5月16日,文化部首次正式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13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分为机构和人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艺术创作演出、文化产业与文化科技、文化市场、文化遗产保护、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和文化资金投入8个章节,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当前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全貌,为社会各界了解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情况提供重要参考。

《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文化系统所属及管理的文化单位共有29.30万个,从业人员215.99万人;公共图书馆3112个,全年总流通人次49232万,比上年增长13.3%;群众文化机构44260个,全年组织各类活动129.32万场次,比上年增长6.8%;艺术表演团体8180个,全年演出165.11万场,比上年增长22.3%;博物馆3476个,全年接待观众6377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1%;2013年全国文化事业费530.49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占国家财政总支出比重为0.38%,与上年基本持平。

据悉,文化部将指导各地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结合各地区文化改革发展实际情况编制当地的文化发展统计公报,共同发挥好文化统计工作反映文化发展、服务文化决策、引导文化实践的重要作用。(来源:中国文化报)

文促会启动“手艺中国”项目

“手艺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博览会”日前在北京农业展览馆“艺术北京”博览会开幕式上正式启动。作为计划预热的传统手工艺品博览会展也在本届“艺术北京”博览会上亮相。

“手艺中国”传统手工艺品博览会以中国民间手工艺为主题,旨在扩大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影响范围及发展空间,为中国民间艺术家打造与社会各界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据悉,博览会将以不同手工艺领域划分为染织绣、民间美术、刻绘、扎制四大展区,展示皮影、剪纸、风筝、灯彩、刺绣等众多具有鲜明艺术个性和较高艺术水准的中国手工艺品。

“手艺中国”将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品提供一个民间工艺大师和技艺者交流、共同面向世界的展示舞台,为传承民间手工艺品牌及民间手工艺贸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促进民间工艺品牌化产业化发展,构建一个在我国乃至国际有影响力的手工艺品博览会品牌。(来源:人民网)

中国文联确定“5・23”为“中国文艺志愿者服务日”

中国文联5月16日在京宣布,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纪念日5月23日设立为“中国文艺志愿者服务日”。

中国文联有关负责人表示,把这一重要纪念日作为“中国文艺志愿者服务日”,旨在始终牢记并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服务日”的设立,有利于凸显文艺志愿服务的特点和内涵,有利于促进文艺志愿服务制度化,有利于扩大文艺志愿服务影响力。

中国文联自2012年5月启动文艺志愿服务以来,先后成立了中国文艺志愿服务团和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以“送欢乐下基层”慰问演出、文艺支教、文艺培训、展览展示等多种形式开展文艺志愿服务活动。

据介绍,今年“中国文艺志愿者服务日”主题是“文艺惠民、文艺为民、文艺乐民”,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将于5月23日前后在北京、重庆、安徽、贵州、湖北、青岛、杭州等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志愿服务活动。(来源:新华网 )

:启动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

为切实保存、保护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所掌握的精湛技艺,尽最大努力避免“人亡歌息”等情况的发生,日前,自治区文化厅启动了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

针对部分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年事已高的实际情况,自治区文化厅决定对拉萨觉木隆藏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次旦多吉、日喀则仁布江嘎尔藏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次仁、藏族唐卡勉唐画派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丹巴绕旦等几位传承人的绝技进行抢救性记录。

篇9

“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线路之一“中蒙俄经济走廊”与蒙古国倡议的“草原之路”不谋而合,为两国的合作交流提供了新平台。在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时民族文化将对中蒙关系稳定向前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以“一带一路”为背景,试论民族文化在中蒙关系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及现阶段面临的困难和出路。

[关键词]

中蒙关系;一带一路;民族文化;内蒙古

一、民族文化在中蒙关系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由本民族全体成员共享的,用于在民族生产生活中进行沟通和交流的价值观念和物化载体的总和①。民族文化在传承发扬的基础上不断变化。但是,作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符号,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不同民族文化内容迥然不同,具有差异性。同时民族文化是由本民族所有成员共享的,从跨国角度出现了不同国家部分成员基于具有相同或者相似民族文化(文化的共性)而产生的文化认同。

(一)相似的民族文化为两国的人文交流奠定了基础

文化的差异是不同民族之间差异的重要标志之一,独特的民族文化从根本上决定着本民族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国和蒙古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中国内蒙古和蒙古国的传统经济方式—游牧文化提供了彼此认同的基础。内蒙古与蒙古国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有历史和现实多元联系,虽然随着经济、时代的变迁,文化在继承、发扬中发生了变化,但共同的文化依然使内蒙古与蒙古国有着相似的文化价值取向。在“一带一路”的共建上就有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历史基础、情感联系和共同利益关系,具有更广阔的合作空间。这就要求发展为我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内蒙古要紧抓发展的时机,主动使民族文化成为加强国际合作的情感媒介。

(二)民族文化是发展国际贸易的重要推动力

虽然经济因素对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决定性作用,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对国际贸易的间接作用日益加强,“一带一路”作为我国新时期对外开放重要战略,其构想及实施所依托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与沿线国家具有千百年来民族文化交融和认同的深厚基础。民族文化通过影响相关产业的产生和发展,进而影响到国际贸易的内容并最终对国际贸易的规模和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民族文化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国际贸易的重要推力,更是对经济方面“劣势”的有效补充。很显然,在中蒙国际贸易中,融入更多的民族文化因素,充分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增强经济交流的有效途径。

(三)加强民族文化交流是民心相通的主要途径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点之一,是建设“一带一路”的社会根基,更是实现双向开放的内政和外交条件。实现民心相通最有效的方法是文化相通,沿线各国人民之间加强文化交流,彼此深入了解才会成为命运共同体。我国的蒙古族由于历史原因和蒙古国有很多传统的交往关系,这必将促进内蒙古与蒙古国间的民族文化交流从而增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理解和信任。民族文化的交流合作包括学术、教育、旅游等多个领域。

二、中蒙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遇到的困难

中蒙关系现阶段以稳定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为主流,但两国之间仍有不稳定因素存在,这使内蒙古在“一带一路”中与蒙古关系的发展遇到很多困难,这种困难主要分为自身因素和国际因素等,具体表现如下:

(一)国内的制约因素

我国是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大部分少数民族、跨境少数民族分布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上,这直接决定了该地区历史文化和宗教的多样性。内蒙古属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资源富集但经济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在历史上,我国的蒙古族虽与蒙古国有密切交往。“一带一路”使内蒙古成为中国和蒙古国之间夯实双边关系的桥梁和纽带,为内蒙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但在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发出一些质疑之声,认为内蒙古脆弱的环境未做好双向开放的准备和基础,“一带一路”建设会对内蒙古的生态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二)蒙古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蒙古国为内陆国,对外贸易不得不借用中国与俄罗斯的出海口,自然环境恶劣气候不适宜农耕,加之人口数量少导致劳动力缺乏这些客观原因直接导致国内农业发展落后、交通运输不便、过度依赖进口产品、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这些将会制约蒙古国与内蒙古之间经济文化合作交流。此外,一部分蒙古国人民对我国的国情、政策、文化缺乏了解或者有一些错误认识,影响到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交流。

(三)其他制约因素

在全球化形势下,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中国和蒙古国国内和国外环境的变化和与舆论的影响会给两国的交往交流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例如,在蒙古国有些人误认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立对蒙古国不利,会对自主发展造成冲击。目前,中国日益增大的国内能源与资源的渴求与蒙古国开拓市场的需求使中国企业加大对蒙古国的投资,由于部分企业环保意识薄弱、对当地风俗习惯不够了解与尊重直接影响到两国合作效率。

三、发挥双方优势,实现互利共赢

(一)深化民族文化研究,凝聚发展共识

中国与蒙古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当今时代,中蒙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更是合作上的好朋友和战略上的好伙伴。基于历史和现实,中国和蒙古国应该抛开疑虑、秉承亲诚惠容的理念坦诚相待、包容互助、共同发展。面对不同的质疑声和两国复杂的国情,双方应该继续推进政治、经济、军事、人文等各领域的交流合作。除了高层领导会晤交流,我们更应该重视民间交流,进一步活跃人员往来,继续加强青年、媒体等领域机制流,营造更加有利的社会氛围、增强两国人民之间的信任。在民族文化研究方面,两国学者有很多共同的研究内容和方向,因此,加强中蒙学者的学术交流,共同开展民族文化研究,促进该领域的学术发展,有利于消除中蒙之间存在的文化隔阂,形成统一的发展意识。此外,我们要大力支持国内学生去蒙古国访学和蒙古国留学生来各个院校学习,让新一代的年轻人了解对方的历史文化,加深彼此的感情,有助于两国人民的情感升级。

(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形象

中国是蒙古国最大的进口贸易国,“中蒙俄经济走廊”不仅为两国带来经济利益,还将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稳定。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并非独角戏,世界上有一些人对中国走向产生疑虑,误解甚至有意曲解中国的发展。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时也将推动各国共同坚持和平发展。中蒙合作是要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实现合作双方互利互赢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愿景与行动,我国尊重蒙古国的独立、和,尊重蒙古国人民自愿选择的发展道路。在面对国际社会的偏见、质疑声音时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形象,聚同化异,着眼大局、友好协商,以对话和合作凝聚共识、化解分歧,共同参与国际和地区治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夯实两国经济建设中的心理基础。通过多渠道的有效传播不仅能扩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增强城市魅力,还能加强城市的对外开放,吸收多元文化。

(三)文化先行带动民心相通,拓宽交往渠道

丝绸之路经济带涵盖范围广,涉及人口众多,这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我们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才能打破文化的封闭状态,保持文化的生命力,进而加强两国文化交流,消除障碍,拓宽交往渠道,让交流向多元化发展。内蒙古和蒙古国之间一直保持着友好的经济文化交流,2015年10月23~27日举行的首届中蒙博览会对进一步深化两国商贸伙伴关系,促进两国人民友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在一些城市举办丝绸之路电影节、文化周、国际选美比赛、高层论坛等活动,会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旅游业的发展和范围的扩大,也将带动城市服务业的发展与服务质量的提高。

结语

民族文化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经济一体化的全球发展趋势下,各国、各民族应该、互利共赢,成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中蒙地理相邻、经济互补,中方的市场、资金、技术、通道和蒙方的资源富集优势互补性很强,有许多合作机遇,必将给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虽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但合作和友好始终是主流,两国应该合作共赢,互帮互助,优势互补,扩大利益交融,合力推进自由贸易区和互联互通建设,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全方位交流合作,做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内蒙古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将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成为祖国北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作者:额尓灯珠拉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兴胜.区域民族经济与区域民族文化的依从理论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1).

[2]金炳镐著.民族关系理论通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3]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M].人民出版社,2015.

篇10

关键词:动漫产业,娱乐性,民族性综合艺术,

   

    随着2010年第二届中国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和贸易博览会(以下简称“漫博会”)在东莞降下帷幕,动漫产业开发的道路愈来愈清晰,动漫生产——动画片播出——衍生产品开发——衍生产品销售——收益——再生产,这种国外已经发展起来的、较普遍的一种动漫商业模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漫博会举办的6天,签约了125个项目,交易额高达127亿元,让无数动漫从业人员看到了动漫产业的美好前景。但也要认识到,动漫产业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形成正确认识。

一、重新定位动漫产品的趣味性、娱乐性。

现代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娱乐方式多元化,过去那种说教式动画已不适合现代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人们需要动漫产品带来的会心一笑,在紧张的工作之后彻底放松,而不是训话。我国动漫的创作,大多数说教成分较强,显得枯燥而没有趣味性,忽略了娱乐功能。动漫产品缺乏娱乐性,就很难引起观众共鸣,这种文化产品就无法推广。大胆的想象力和娱乐大众的功能是动漫艺术的生命,如美国《飞屋环游记》中大胆的想象和引人入胜的情节,点燃了很多人掩藏在心里的梦想。

《飞屋环游记》利用人们向往飞翔的浪漫心理进行了丰富的想象,让片中人物天马行空地飞了一把,引起无数观众的共鸣和神往。片中两位主人公真实性格的描写,紧凑细致的情节刻画,没有虚伪造作的说教成分,这些因素都是观众喜欢《飞屋环游记》的原因。同时,这部商业大片也为制作方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二、开发本土文化资源,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动漫产品。

《狮子王》《花木兰》等一批国际动画巨片是在深圳加工制作的,在世界各国播出后取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绩,相关动漫衍生品也取得了很大的利润,深圳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动漫制作加工基地”。然而《狮子王》《花木兰》的原创是美国,深圳制作方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赚取的仅仅是加工费,最大的经济效益如版权、动漫衍生品制作授权等都是属于美国所有。可见中国动漫制作的水平虽然已经进入了世界的前列,但中国动漫作品却没能推出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尽管加工外包的动漫产品不存在发行和票房的风险,但没有自己原创的品牌,企业就很难持续发展,企业的动漫从业人员成了廉价的劳动力,无法分享劳动的成果。一个好的动漫角色可以成就一个动漫产业。以美国迪士尼公司为例,米老鼠的成功打造,使迪士尼动漫产业几十年长盛不衰,迪士尼主题公园、迪士尼角色衍生品制作、动漫版权营销等,使迪士尼成为动漫商业模式的典范。我国也有过经典的动漫角色,如上世纪60年代的孙悟空、哪吒等,但当时缺乏营销策划的意识,未能很好地利用本土的文化资源,当市面上充斥着米老鼠、机器猫的时候,我们才意识到动漫衍生 

品市场存在的巨大商机。紧随其后生产的本土原创的动漫衍生品,很少达到预期的理想。2006年在国内公映的我国首部原创动漫cg大片《魔比斯环》,艺术和技术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然而票房惨淡。究其原因,《魔比斯环》的内容等与之前美国动漫大片《魔戒》较像,缺乏民族性和个性特色,因此,没有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魔比斯环》耗资1.3亿元,耗时5年,动用数百名动画师,虽然结局不尽人意,但难能可贵的是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为此后本土动漫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动画是集科技、艺术、创意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动漫从业人员应加强综合素养的培养。

传统动漫制作靠画师逐页绘制,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功能强大的动画绘图软件代替了徒手绘制,如maya、flash、photoshop等,使不少动漫爱好者可以尝试各种方式自由创作,加上后期制作,使观众获得了不同凡响的视听享受。flash是青少年普遍使用的软件,一度热播的连续剧《喜羊羊与灰太狼》就是用二维软件flash等制作的,画面风格简练,深受儿童欢迎。商业大片《阿凡达》用maya和三维动作捕捉等软件制作,场面魔幻而逼真,给观众提供了一场视觉饕餮大餐。这些作品,显示了现代科技的强大能量。

目前,很多高校开设动漫专业,一些社会团体也开设动漫培训课程。高等院校的动漫专业,授课教师比较擅长于理论知识的指导,如动画原理、角色的艺术形象设计、剧情创意等,但他们缺乏业务实践经验,较少利用软件辅助生成动画,强调用传统手法逐页绘制以及基本功的重要性。而动漫培训班,一般会聘请动漫公司的动画师来讲授,他们有丰富的电脑操作经验,但在造型能力、审美取向、文学修养等方面又显得积淀不深。这两者应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既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又要保证作品的艺术灵魂。现实中令人讨厌的老鼠,经过老迪士尼设计变得有趣可爱了,如果老迪士尼没有过硬的绘画基本功,没有幽默诙谐的品质,没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和丰富的想象力,就不可能创作出米老鼠这样经典的动画角色。同时迪士尼也是与时俱进的,积极接受新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