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精神范文
时间:2023-04-04 03:06: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精神,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作为人类文化积累宝库的高职图书馆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文化阵地。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文化功能,可以达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的。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通过图书馆的育人功能,以特定的文化涵养学生的精神世界,显得极为重要。
一、高职图书馆在以文化涵养学生精神中的作用
高职的大学生不同于基础教育的初高中生,他们的课余时间很多,特别对于住校生而言,一个学生在校期间平均有二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是在图书馆度过的,他们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培养情操离不开图书馆;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同样离不开图书馆。从大德育观看,图书馆属于学校德育环境保证体系。它既提供德育的思想保证和信息保证,又提供德育改革方案设计的咨询保证,它还是授课、讲座、学术交流的场所。关于高校图书馆在涵养学生精神中的作用与地位,有人认为,高校图书馆是对大学生进行精神涵养的第二课堂,它为大学生提供了精神世界得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有人提出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主要是两点,即引导和营造:引导学生走一条正确、健康和有效的道路,营造一个宁静而浓厚的学习氛围。图书馆可以配合学校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配合教学进行专业知识教育、扩大学生知识面,进行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教育。” 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在以文化涵养学生精神中的地位与作用主要是在主观上引导学生和在客观上影响学生。一方面,在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与课堂教学相比,图书馆教育更具有主动性,通过有益于学生道德的培养和科学知识提高的图书与资料,引导学生的读书热点和需求,帮助学生及时获取知识与信息。另一方面,图书馆安静和谐的学习环境、工作人员文明礼貌的服务,都对大学生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品德和行为教育的作用。
二、高职图书馆以文化涵养学生精神的途径
既然高职图书馆在以文化涵养学生精神中具有独特作用,我们就应多方努力,充分利用好高职图书馆,使之在培养学生高尚的精神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人格影响
高职图书馆员高尚的人格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将是十分深远的,高职图书馆馆员对学生的人格影响是通过一系列的服务工作来体现。高校图书馆员在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如果处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就会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良好印象。实际上,这正是以文化熏陶人、影响人、教育人。为达此目的,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树立育人理念。服务育人的职业理念应在每个高职图书馆员的工作实践中得到体现。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员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严谨的工作态度,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崇高的敬业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服务意识;第二,掌握与读者沟通的技巧。与读者沟通的前提是了解和掌握读者需求,满足读者的需要。这要求图书馆员既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又要有精湛的业务技能,在此基础上,图书馆员要成为一个有亲和力的人,以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心态,对读者以心相许,践行图书馆的职业理念;第三,协同攻坚的团队精神和共同成功的集体荣誉感。图书馆团队精神,通过团结协作、勤奋努力、不断创新,让读者最大限度地利用图书馆,热爱图书馆,实现图书馆的价值。
2.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作为新世纪的图书馆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加强道德修养, 树立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生活态度, 不断提高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和水平。要更新观念, 勇于创新, 适应时代的发展,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图书馆事业, 自觉地献身于图书馆事业。
3.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图书馆工作具有多学科、多类型、多层次综合服务的特点, 这就要求馆员要广学博览, 不仅要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等专业的基本知识, 还要及时了解和跟踪国内外图书情报学及信息领域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要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筛选、组合和知识转化能力, 对无序的知识信息进行整理、组合以产生新的信息并提供给读者。其次,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全球化日益加剧, 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要求图书馆员要有相当程度的外语知识。
(二)环境熏陶
心理学家认为, 外部环境和人体需要是决定人的意识和行为的两个因素。在内外两种因素都起作用的情况下, 人就会产生一种积极态度或行为趋势。图书馆首先应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努力创建一个催人奋发的氛围。比如, 在新馆的内部布局上可以挂一些名人的画像以及他们的名言录,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良好环境的熏陶, 当学生走进绿色、整洁的图书馆中就会感受到心情愉快, 精神振奋,产生一种高昂的学习热情, 进而形成一种自觉内在的驱动力, 有意无意地融入图书馆环境之中。通过健康文明的图书馆环境的熏陶, 培养学生的高崇情操。
(三)文化濡染
图书馆通过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可以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与感染,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在不知不觉间就得到了净化与提升。
1.以物质文化作为基础。物质文化包括馆园建筑群、设施设备、书籍资料等,是图书馆物质文化建设的物化表现形式。需要指出的是它既不是各种实物的简单组合,也不是实物本身的表现,而是实物所反映出来的经过充分注入了“人”的情感成分的一种文化观念和文化内涵。这种文化观念的内涵,必然对青年大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和熏陶。
2.以制度文化作为保障。制度文化包括图书馆从行政到基层,从馆办到库室的各类文件规定、管理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条文、奖惩条约等等,它起着调整群体与个体关系,规范群体成员言行的作用,有了严格馆规馆纪和有效的管理机制,才能保证人们正常学习工作按秩序进行,从而促进良好风气的形成。
3.以精神文化作为依托。精神文化又可分为显性文化、隐性文化和中性文化三大类:显性文化是通过馆内各种传播媒体和开展的课堂之外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娱乐性、情感性和亲缘性活动并采取讲座、问答、竞赛、板报等方式来表现的,以传播各种专业的专业知识和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科学知识为内容的一种智能型知识文化活动;隐性文化是一种潜藏在人的心理活动、思想灵魂和行为意识中的一种素质型心理文化,它是高校群体成员中的风气和精神体现,是群体成员长期凝聚而成的历史传统、生活习惯、民族精神、思想作风、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操;中性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它兼有显性特征又有隐性特征,并反映在文化形态的社会性、和谐性和文化行为的娱乐性、自由性之中。是人的情感与文化环境的统一所产生的美感境界,是审美心理和审美能力及其群体成员获取审美知识和进行审美表现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邢淑霞.《谈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文化功能与服务功能》.《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1.
篇2
班级文化形象是指班级整体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在学校、教师、其它班级、家长、自己等心目中形成的整体印象。一个班级要想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就必须展示自己的班级形象,使他人了解你、认可你,进而接受你。关注学校、班级、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中的总体印象,不能一味只追求班级学习分数,更不能以班级成绩的好坏来展示班级的水平。每个班级都应具有个性化的班级精神,具体借助班歌、班训、班徽等形式加以形象的表达。当学生唱响班歌、铭记班徽和每天以班训来要求自己的行动的同时就会在无形中形成一种积极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
(一)制定《君子约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只有自我约束的成长才会不走弯路,不仅印证了向上的奋进,还呼应了班级口号:一步两步三步步步高升,一天两天三天天天向上。“你我约定”最大的亮点是摈弃了生硬教条的加减分考核,以优美、含蓄、柔软的美言美句,温和的学生以导示: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们要时刻想起:今天我做到了吗?每个孩子都有一种思想:学社是我家,美好靠大家。我的未来不是梦,创造辉煌靠行动。
(二)拟定班级文化名班级精神要内化到学生的心里真正起到导向作用
拟定班级文化名是基础。我班班级文化名是“六三学社”。意思是:“六”是指我们将在2016年初中毕业,契合我班的共同愿景;“三”是本班名;“学”是我们在诚善中学增长知识、见识、学识;“社”是指引领学生明白“在校学习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不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关注社会、融入社会、影响社会,让自己成长、成才、成人。
(三)设计班徽班徽构思、创作蕴含了班级成员的精神风貌
体现了班级精神的文化内涵和追求方向,如我们班级设计的奔跑图案的班徽。具体形象意义:一个奔跑的“六”,一个追逐的“六”。“六”的头上为太阳,象征着我们的希望,我们的梦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三笔构建的潇洒和飘逸身体,呈现我们是奔跑与永不放弃的三班,表达我们将坚持不懈的追逐梦想,追逐希望。整体一个“六”和一个“三”,一个追逐太阳的人,表现出我们2016级3班的无畏与坚强。具体文化寓意:美丽之徽是我们的内心表白,黄色着底绿色着干,头顶骄阳,追逐光明与希望,它将印证:“想”壮志凌云,“干”脚踏实地。它将跑向:青春的赛场,梦想的国度。奔跑的“六”,潇洒的“六”,做最真的我,做最真的你。成长伴随梦想,六三学社中49位同学的梦想已经汇聚在此,只有那些永不放弃,努力拼搏的人,才会与梦想前行。耀眼的红色,如火焰在燃烧,如血液在流淌,如太阳在散发光芒。预示着六三学社的每个成员带着理想在奔跑。
(四)自选班服服装是一种语言和符号
班服代表一个班级文化价值取向与班级努力方向。班服的选定必须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身份特点。既要照顾当代学生的发展需求,又要力求体现学校办学理念。我班自选班服事宜全由六三学社家委会亲手操办,自选班服经历征求意见、发动宣传、投票、合计、选材、定款式、量尺寸等环节,最终确定以学院风为主的五件套。男生五件套包括白衬衣、黄背心、藏青色外衣、卡其色外裤、黑浅红相间的领带。女生五件套包括白衬衣、黄背心、藏青色外衣、卡其色褶裙、浅黑红相间领结。这套班服整体给人以时尚、个性、向上、朝气的青春美。
(五)建立班级QQ群QQ群是班级学生交流学习、展示自我的平台
以班级文化名作为QQ群名:六三学社。并将班训“天道酬勤,宁静致远”在公告栏内,让大家勤于学习、勤于生活。意思是,老天总会眷顾给勤劳的人,有付出才会有收获;每临大事,必有静气,要心静和神静,只有静下心来,才会在学习和生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真正做到致远;其实“致”与“志向高远”的“志”为谐音,比喻我们六三学社的全体成员都具有远大的抱负和高远的志向。学生通过这个平台交流学习、分享信息、凝聚友谊、传达祝福、展示自我等。
(六)改编班歌我班班歌由学生共同选定为《我的未来不是梦》
学生由不会唱这首歌到记背唱这首歌。最后还在歌曲副歌结束部分加入班级和学生真实心声:我的未来不是梦,奋斗拼搏靠行动。总之,班级形象是班级整体素质与文明程度的总和表现,也是班级文化最直接的外在体现方式。班主任应该组织学生围绕班级精神开展活动,通过经常唱班歌,铭记班徽,学习班级文化、穿校服,使班级精神深刻的烙印于师生心中,内化为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对于初中生而言,树立良好的班级形象,有助于学生形成集体自豪感,进而产生愿意融入集体的意愿和主动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班集体的建设当中。
二、培养注重班级舆论引导
(一)德育引领
声音一致班级文化的引领功能,实质是对进入班级的各种精神层面的观念、思想进行整合的过程。具体来说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价值观都可以启动班级价值观的形成。我班与学校、德育处呼声保持高度一致。遵从学校德育处对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要求与任务,及时按质按量完成学校交办任务。从不私自乱定小团伙、乱发与学校不一致的声音。这样的德育引领模式既可以让学生与班级发出的声音高度一致,并站在一定高度形成共同价值观。
(二)表彰先进
树立榜样学生对班级发展和学校建设起到贡献或者综合表现能力有进步的学生,教师不要吝啬表彰技巧,及时对学生进行表彰,不仅有利于激励学生,还可以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教师采用言语鼓励与姿态语鼓励相结合;采用精神表扬与物质鼓励相结合;采用教师颁奖与家长、学生、社会有识之士颁奖相结合;采用新媒体颁奖与传统媒体颁奖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充分肯定学生。对学生表彰的方式要多样、语气要真诚,不要有虚假或应付性的感觉。表彰反馈的语言应简洁,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感染力。
(三)建立生生评价体系建立生生评价体系
既可以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又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不管哪种体系,都要遵从班级主流精神,即指那些被绝大多数学生认可的,对师生们的思想、心理与行为起支配作用的班级精神。六三学社生生评价体系内容包含报恩、惜时、读书、锻炼、自主、环保、尊师、素养、友爱、责任等十大版块,由评价团队对被评价人提出建议,针对被评价人的不足,提出改进方向。
三、营造和谐聚心的人际关系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
孔子云:“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韩愈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个班级的制度文化的形成,要经过“树立——服从——同化——内化”过程,师生之间的关系形成也会经历这样的过程:认识——磨合——冲击——影响——和谐。新时期教师应该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聆听者、倾诉者等综合型角色,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唤醒学生、解放自己、给学生展示自我提供舞台与平台,建立健康、聚心、和谐的相互尊重、相互吸引、相互成长的师生关系。
(二)友爱的生生关系
初中生在这一年龄段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危机是生活的无目的、无方向性。尤其是在初二这一学年,接受来自外界和自身的刺激时,会有相应的反应:顺从或反对。从学习实践来看:反应以反对居多,而且具有持续性和反复性。我校大多数孩子都是留守儿童或者离异家庭子女,他们对外界、他人的认知多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自我封闭或者自我张扬较为多见。我班通过班级精神文化的引领,即和同学交谈耐心倾听,与同学交往热情大方、谦虚谨慎,多角度欣赏同学,主动关心和帮助同学,打造一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生生关系。
(三)双赢的家校关系
加强与家长联系,通过《诚善之桥》、校信通、电访、家访、家长会等多种形式,有效地与家长沟通、交流,研究教育学生的意见、措施,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子女的健康成长创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了提升教育合力,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和沟通,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实现班级建设发展新跨越,在家长自愿与支持下,我班家委会由五名成员组成。让家长参与班级建设与发展、管理中来,请家长为班级发展建言献策。例如,为了高质量完成我班班级文化建设,家委会派出家长代表何雨琦妈妈、杨欣怡爸爸到朝天门批发市场、小什字商贸城、溉澜溪等地,不顾高达40度的高温,给我们买来班级文化建设所需材料;如为了让家长更好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我班邀请了谢安妮妈妈、张晓敏爸爸等10位家长走进课堂,参加“班级开放日”活动;如家委会建言开展的“亲子共读名著”活动,不仅让学生走进经典,远离低俗,让家长为孩子做好读书带头榜样作用;如家委会成员根据家长反应的学生不良姿态导致视力下降的现象,马上请学生彭梁欢妈妈给家长朋友和全班学生做了关于《远离近视健康成长》的报告,取得家长们的一致好评;又如,根据社会发展形势和学生未来发展需求,邬玉凤爸爸给全班同学做了一场《关注社会快乐学习》的讲座,让孩子们明白不仅要认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关注社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与社会接轨的健全人;再如,结合我班发展实际,孩子们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李霞爸爸、胡黎亮爸爸、罗允琪妈妈、陈秋灵爸爸等家长共同做了《习惯决定命运》、《找准方法缩小差距》、《认识自己做最棒的自己》等报告,让学生们受益匪浅;为了配合学校“诚善善为”课程改革成果汇报活动,谢安妮爸爸、王显燕妈妈、尹康平爸爸、邬玉凤爸爸、刘雨露妈妈、胡瑶妈妈、何玉琦爸爸就“孩子在六三学社成长”主题拍摄了微视频,为此次活动丰富了内容,提升了素养。
四、总结
篇3
一、关于巩义检察精神
美国管理学者托马斯・彼得说:“一个伟大的组织能够长期生存下去,最主要的条件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信念对组织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精神一旦成为一个组织共同的心理定势,就会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推动力,对组织中每一个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正因为精神如此重要,自去年以来,我们就开始提炼巩义检察精神;正因为它如此精奥,虽反复思考、征集、讨论,没有生命力的东西始终不敢往外推。我们不敢企及像清华校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那么经典,至少也应该经得起推敲,得到绝大多数干警的内心认同,不至于昙花一现。一年多来,边干边悟,突然觉得巩义检察精神呼之欲出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奉法维公,自胜图强”八个字却在灯火阑珊处,最恰当不过了。
“奉法维公”强调的是职业属性。检察人职业属性是司法,当然要崇法、尚法,心存敬畏,而维护公平正义不正是法律的本质属性、执法者的永恒价值追求吗?这与欧洲司法女神造像背面的古罗马谚语――“为实现正义,哪怕天崩地裂”相通,与《韩非子・有度》中“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的论述一脉相承,更顺应了党的十建设法治中国的大势。
“自胜图强”强调的则是巩义检察人不断超越自我、自强不息的精神。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此后多位圣贤先哲对此都有论述。在征集意见过程中,很多干警献计献策,说巩义检察精神应该是创新、追求卓越、敢为人先、勇争一流等等,而这些不都包含在“自胜图强”四字之中吗?现阶段,我们正处于扭转落后的爬坡阶段,无论是团队,还是个人,最大的敌人恰恰是我们自己,需要不断超越自我,战胜自我。即便是我们将来达到近期发展目标了,在新的起点上还有更高远的目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发展无止境。这句话所蕴含的包容性、唯物辩证性以及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积极态度正是强大生命力的所在。
“奉法维公,自胜图强”,就是我们巩义检察精神了,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将奉之为灵魂,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深信之,笃行之。
二、关于远期和近期工作目标
思路清则事业兴。我们在去年四月广泛开展“问计干警,诚征良策”活动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的总体工作思路,主要内容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以服务大局为总要求,以好班子、好队伍、好机制、好业绩、好形象为目标,以强化执法办案和法律监督为中心,建设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化和学习型、创新型、和谐型机关,为巩义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和谐稳定、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简称“建设三化三型机关,争创五好检察院”。“三化三型”是郑州市院的要求,系统上下已广泛认同,深入人心,作为下级院,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贯彻落实,不能另起炉灶、再提其他的说法。但我们加上了“五好检察院”的内容,就更加全面完整,用杨检的话说:“结合巩义实际,有创新,有发展。”
总体工作思路提出的是一个长远的目标,我们还需要近期的目标,即“一年打基础,二年上台阶,三年要领先”。远期的目标容易提,它是指向性、原则性的,或者说是一个努力方向。但具体目标提出来,则需要勇气,这不仅仅是一诺千金的问题。这一诺,是沉甸甸的责任,等于自我加压、自断后路,到时候如果实现不了,就会贻笑大方,落下言过其实的名声。我们也想偷懒,我在去年上半年观摩会上发言时说:“要用三到五年的时间领跑郑州基层检察院”。这是留有余地的。但杨检在工作点评时说,“巩义提出三年要领先,这是亮剑精神”,这实际上是市院党组对我们的信任、鼓励,也是将军。既然如此,就横下一条心,三年就三年,谁让巩义是全省经济的排头兵呢!我们必须为荣誉而战!
这一诺,需要我们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别的单位都在跑,我们必须跑得更快。郑州没有一个基层院像我们这样,同时承担基建、业务、队伍建设的艰巨任务。这也就意味着,高标准与低标准、先进理念与落后理念、新作风与旧作风之间势必产生激烈的冲突,而这种冲突还必须对立统一在可控范围之内。这还意味着全院干警必须付出更多,个别冲在最前面的开路先锋可能要付出更加沉重的代价。譬如,负责基建工作的杨晓东,工程竣工,干部却累倒在床榻之上,如何不让人感动?程度不一,像这样的先进个人又何止一人,相反,在为实现巩义检察梦而干事创业的过程中,无所事事,坐享其成者又怎能不汗颜?
三、关于工作信条
“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都没有”,“抓而不紧,等于没抓;抓而不实,等于白抓”,伟人的这些至理名言,真是一句顶万句。为了实现工作目标,除了干还有别的捷径吗?没有,于是“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就理所当然成了巩义检察人的工作信条,简短有力,通俗易懂,仿佛是我们内心发出的呐喊。有了这一工作信条来共同指导我们的思想,就能使我们的队伍在快速行进中步调一致,走得更快、更远。
“想干事”是一种状态,一种激情。有了这种状态,干事创业就有了基础;有了这种激情,干事创业就有了动力。凡事想干,才会有希望,不想,则一事无成。
“会干事”则是一种能力,一种胆识。干事是一个过程,必须加强过程控制。干事前,须搞好调研,抓好谋划,明确目标、措施和要求;干事中,须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抓好组织协调,明确工作重点,把握重要环节,须善于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新对策、新方法;干事后,须有评价反馈,听一听群众的反映,看一看效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干成事”是一种追求,一种效益,是想干事、会干事的综合反映。想干事而不去干,坐而论道不行;会干事而干不成,没有效果也不行。加强过程控制是必须的,但对上一个管理层级来说,只要结果,不看过程。局部结果正是全局的过程之一,只有各个部门都完成自己的目标任务,只有每年确定的几件大事都如期完成,巩义检察院才能完成全年目标。而站在上级院和巩义全市大局的角度,领导要的也只是巩义检察工作的结果。没有哪个领导会听过程,过程只是我们自己的事情。
“不出事”是一条底线,一种坚守,是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保障。检察权事关公民的自由、声誉,甚至是生命,乃国之公器、利器。检察队伍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一出事就是大事。巩义检察史上的惨痛教训历历在目,值得我们时刻高度警惕。一段时期以来,我们在队伍管理上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有几件事都处在突破底线的边缘,个别事现在还没有了结。一旦出了事,一切工作都等于零,甚至是负数,我们的目标、全院干警的共同努力就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想起这些,便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如芒在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狠抓作风纪律的原因。今后,我们要毫不动摇地树立“严管就是厚爱”、“不出事就是对干警最大负责任”的理念,坚持从严治检,一刻也不放松,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绝不能触及郑州市院“四个不能发生”的底线,即“队伍不能发生严重违法违纪问题,办案不能发生安全事故,机关管理不能发生安全责任事故,涉检不能发生性质严重的赴省进京有理访”。
“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是工作信条,也是巩义检察院选人用人的标准。在这方面,我们不论资排辈、搞平衡,而是要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会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
篇4
Spiritual Episteme: Sensemaking in the Framework of Organizational Spirituality
该文主要研究“组织精神层面”(Organizational Spirituality)的架构和作用。为此,作者采取文献法和实证材料证明法,对组织的“精神层面”定义进行分析,探讨它的主要特性。此外,还对影响并形成组织精神层面的参与者进行了调查,研究他们在制定组织相关制度、文化并让它们最终形成组织精神层面的思维过程。对于相关参与者,作者进一步研究了他们如何通过精神层面的手段,履行自己的承诺,最终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调查结果表明,就组织精神层面而言,它没有具体而固定的特点。可以把它仅仅理解为一种分类工具,组织机构将一些特定的积极事件、观点和结果纳入到这种工具中。采用这种分类方法,可以帮助企业形成组织文化,以其指导思想影响组织内部做好相关工作,对组织事务的开展起到加强的作用。确立组织精神层面,可以让组织更好地实现目标,更好地体现组织的社会价值,更好地开展业务。
企业要想获取更多的利润,同时实现企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未来还应该深入地开展组织精神层面的相关研究,包括组织权利关系、发挥组织影响力的方法等。
消费者心智中的产品目录结构
Consumers' Internal Categorization Structures
目前,市场上有许多产品目录类别,对于不熟悉相关领域的消费者来说,不同行业的产品目录对消费者满意度发挥了积极的影响。作者分析了消费者的心智,他们对于复杂的产品目录是如何划分的,同时进一步探讨在酒类行业,消费者的产品目录归类方式对市场酒类结构的影响。
作者采用了树形分析方式,以便为产品目录中较多的商品替代物建立可视化的架构,建立模型,对人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消费者对酒进行划分时,他们的根据是酒的“类型和起源”。如果能够获知酒的“价格”,他们会把它作为第三个归类依据。就是这三种因素影响了消费者对酒的认知结构。如果消费者对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进行对比,他们根据“类型”对葡萄酒信息进行归纳—如果知道了价格,便会把价格作为分类的参考因素。
通过此项研究,可以帮助零售商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心智如何对产品进行分类,如何形成目录产品架构,进而了解消费者对于产品相似性和替代性的看法,更好地进行货架布置,让销售的商品符合消费者的期望。此外,调研发现,具有较高行业知识水平的消费者会有针对性地选择,审视产品目录结构以及商店的整体布局。
作者指出,当价格对消费者的产品印象发挥关键性的影响作用时,价格就开始影响消费者心智中产品归类结构的形成。具体到酒的品类,其中有两个具有缓冲作用的影响因素,即消费者的参与度和相关的知识水平。零售商可以将这两个变量当做客户细分标准,根据不同的目标制定不同的市场方案。
让企业受益的DIY模式
The New Do-it-yourself Paradigm: Financial and Ethical Rewards for Businesses
如何通过提供自己动手(DIY)的服务和商品,让企业拓展增长空间?就此问题,作者指出,提供自己动手的服务或商品,既能让企业对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可以让企业实现盈利增长。
作者用了5年时间,进行实地调研,以企业业务为导向,得出了结论。
篇5
侠是指有武艺、见义勇为、肯舍己助人的人或行为。侠的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文武分途后所形成的武士阶层有关。顾颉刚在《武士与文士之蜕化》中认为:“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儒重名誉,侠重义气”。侠这一称谓最早出现于韩非子的《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自古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就出现过侠士、侠女、游侠、侠客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身怀绝技、武艺高强,游离于社会的边缘,为解决社会的不公展示自身的力量。由于侠所体现的高尚的道德力量,使侠义精神深深烙印在追求公道、正义的中国人们思想观念中,并内化为一种民族的文化性格,对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在古代社会中,由于中国武术独特的对人的教化功能,使中国武术体现出浓郁的侠义精神,这也是中国民间社会中最为推崇的一种人文精神。因此,中国武术与侠士有着不解之缘,使中国武术成为侠士的化身。见义勇为、除暴安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造福一方、为国为民等思想,成为中国武术文化中侠义精神的典型特征。它凝聚着人民对公正、自由、美好生活的愿望,闪耀着理想社会的熠熠光辉。尤其是在当今中国,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2 武术文化中侠义精神产生的基础
2.1 武术文化中侠义精神产生的社会基础
侠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一直被看作是伸张正义、维持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侠的产生与特定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之间战乱不断,为侠士提供了生存的空间。这个时期的侠士备受统治阶层的青睐,很多政客豢养了一大批侠士,并对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荆轲刺秦王,信陵君在窃符救赵中,朱亥就帮助他击杀晋鄙。还有一些贵族利用侠士为之报仇,例如智伯死后,豫让为其报仇,虽身死却不后悔,公子光就请求专诸帮他刺杀吴王僚”等。这个时期的侠士表现出重义轻利、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救人于危难之际等道德品质。而且,侠士大多武艺高强,侠士之间常常聚集在一起相互切磋武艺,以武会友。如《史记》中记载到“,荆轲曾经在游历天下时候,在榆次地方与盖聂相遇,两人在剑术武艺方面产生分歧,甚至是相互怒目而视”。特殊的社会背景为侠士的产生提供了生存的土壤。侠士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并在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自身的作用。另外,由于侠士需要具有较高的武艺。因此,侠士具有的“仁、义、礼、智、信、勇”等精神便与武术融合在一起,并成为习武之人的道德规范。武术文化中也把侠义精神作为重要精神加以发扬。然而,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建立,侠士的生存空间得到挤压,尤其是侠士重视义气而置王法而不顾,受到统治阶级的打压。秦汉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提出,使中国社会整体呈现出重文轻武的趋向,侠士精神日渐衰落,影响了侠士精神的发展。然而在以后,由于国贫民弱,国家陷于危难之中。出于救亡图存的需要,广大仁人志士大声疾呼尚武精神,呼吁国民强身健体、报效国家。中国武术中蕴含的侠义精神得到提倡,并引导国民通过练习武术,以此达到“强身、强种、强国”的目的。因此,在 20 世纪初期,中国武术蕴含的民族精神得到彰显,霍元甲、王子平、孙禄堂、韩幕侠、程廷华等一大批武术家,以自身高超的武艺,在抗击国外人挑战中,彰显了不屈不挠、敢于面对挑战的尚武精神,提升了国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以自身的行为,践行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侠义精神。对民族精神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不同社会环境,武术文化中的侠义精神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不同社会对侠士的需求,也促使了中国武术文化侠义精神的发展和弘扬。
2.2 武术文化中侠义精神产生的文化基础
在中国武术文化中,侠义精神之所以能够产生,与中国社会对公道、正义的追求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一个社会中“公道是社会道德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其余就会崩溃。因此,在整个法律系统中,常被称为公道系统”。而侠士精神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见义勇为、锄强扶弱等思想,恰恰满足了人们追求社会公道、正义的社会公德。因此,在中国社会中,侠义精神在民间文化中得到人们的推崇,并把侠义精神作为一种公道的化身加以继承和发扬,这就是侠义崇拜的社会化心理基础。而武术是以技击格斗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身体运动。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武术历来提倡尚武精神,并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非常重视对习武之人的道德教化作用。而侠义精神与中国武术的武德教育不谋而合,使中国武术的习练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者侠士精神的熏陶,并把这种侠义精神践行于日常行为中。另外,对英雄的崇拜,也是武术文化中侠义精神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在每个人的意识心灵中,都各有其阴邪面,其中含有邪恶、有害和破坏性的成分。而在人格成长的过程中,自我必然会跟阴邪面发生一些意识的冲突。与黑色的禽兽搏斗。在人从原始到意识的奋斗历程里,这种冲突,就常有原型英雄跟宇宙邪恶力量互相争抗来表现。所以,在个体的意识发展中,英雄意象即是显示自我征服意识心灵的象征”。而侠义精神恰能体现出英雄的情怀。英雄救美、除恶扬善、伸张正义、抱打不平等行为被看做是英雄的行为。对于中国武术习练者而言,由于通过练习能够提升自身的抗击打能力、格斗能力,从而在心理上能提升习练者的自信心。进而在行为处世方面,处于对英雄情怀的追求。习武之人希望通过自身高超的武艺,为别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因此,在武术文化中,往往在门规戒律、武德中,要求习武之人能够见义勇为、伸张正义,以自身的能力造福一方,从而彰显武术文化的侠义精神。
3 弘扬武术文化中侠义精神的现代意义
3.1 现代社会亟需侠义精神的回归
金庸先生在深圳一次演讲中,当被问及“当代人最需要继承和提高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他说“:现在最缺乏的就是‘侠义’二字。诚然,在当今社会中,中国的经济、科技已经高度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元、丰衣足食,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侠义精神的缺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最近在媒体报道中,经常见到老人倒地急需帮助时无人敢扶,众人在小偷抢劫时无动于衷,面对弱势群体被流氓欺负时,围观者竟无一人敢于站出来制止,甚至公交车上为了让座,竟出现大打出手的场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社会中缺乏侠义精神的培养。对今天的人们而言,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遇到歹徒时,要善于保护自己,及时拨打 110,寻求警察的保护。而好心人们扶起倒地老人后,反而被讹诈的现象经常见诸报端。从而也使社会形成了“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思想。这种见义勇为、助人为善的行为的缺失,正是侠义精神不复存在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今天的社会而言,我们更需要人们之间相互帮助,需要人们能够敢于面对困难,敢于与黑恶势力做斗争的勇气,需要在我们的教育中重新唤起侠义精神。
3.2 武术教育能够培养人的侠义精神
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武术文化中就从不缺乏侠义精神。武术的习练能够培养人们的侠义精神,使人们养成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伸张正义,主持公道、勇敢果断、崇尚武德的侠义精神。因为“,侠都必须具有的牺牲精神,无牺牲精神就不能成为真正的侠,抑或者说牺牲精神是衡量侠之所以成为侠的一个重要尺度”。“墨子所提倡的牺牲自己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精神,似乎是比较早的侠义精神的体现”。而在中国武术是一种技艺很强的格斗技术,能够培养人们勇敢果断、敢于与坏人、坏事做斗争的勇气。中国文化中自古就有尚武的精神。在面临对手时,要有超越生死的精神,敢打敢拼。“一胆、二力、三功夫”,讲的就是要有敢于拼搏的胆量。因此,经常习练中国武术,能够培养人们勇敢、果断、吃苦耐劳精神,并使习练者具有很强的抗暴意识。而习武之人具有的抗暴意识、敢于牺牲自己帮助他人的精神,正是侠义精神的体现。另外,中国武术能够培养人伸张正义、主持公道的精神。对中国武术而言,正直、重视义气是武德的基本要求。练武之人首先要求品德高尚、品行端正。“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就是对习武者道德要求的体现。武术各大拳种流派,都尤其严格的门规戒律,要求门徒树立良好的道德,并能够伸张正义。如少林寺门规要求弟子要“助人为乐”。另外,中国武术练习要求也处处体现出对人正义品格的培养。如“太极拳在身法上要求立身中正、不偏不倚,体现着做人的原则”。因此,中国武术无论从道德要求、技术练习等方面,都培养着人正义、公道的侠义精神,并促使练武之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践行着侠义的情怀。
3.3 弘扬武术文化中的侠义精神应符合时代的潮流
自古以来,中国武术文化与侠义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习武之人也在不同时期,以独特的方式行侠仗义、抱打不平。然而,侠义精神是一把双人剑。封建社会中的侠义精神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但是,在法治不断健全的现代社会中,古代侠义精神的某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在弘扬武术文化中侠义精神的时候,一定要符合现代社会的潮流。如武术文化中为江湖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的精神,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应该向培养人的正直、诚信等方面转变。通过练习中国武术,培养一个正直的、诚信的、一诺千金的人。传统社会中打家劫舍、劫富济贫的违法行为,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要加以摒弃。而武术中见义勇为的行为、助人为乐、敢于承担责任,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勇气,应该大力提倡,重塑社会公德。
4 结语
篇6
创新文化的培育,既要从战略上谋划,又要从战术上思考,既要从大处着眼,更要从小处着手。就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而言,应侧重于通过培育如下五种精神,来促进创新文化逐步形成“精神土壤”。
培育开放精神
关起门来搞不好建设,关起门来搞不好,同样关起门来也会搞不好创新文化,需要培育积极的开放精神。但目前的情况却是,在有些地方和企业,创新视野比较狭窄,开放度不够宽广,局限于本地区本企业本单位搞创新,这与关起门来冥思苦想没有两异,其创新实效总是式微也就不足为奇。究其缘故,与其缺乏创新文化与开放心态密切相关,未能很好地兼收并蓄和为我所用。因此培育创新文化,就要培育和发扬开放精神。
大海因不拒山川细流而成其深,泰山因不厌一石一土而成其高。所以无论是进行科技创新,还是进行管理创新,或是机制创新,都得有开放式的心态,善于与外界合作,既要用好内脑内力,又要善用外脑外力,也就是不仅要用好内部的创新资源,也要用好外部的创新资源,这包括国内国际资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无疑得益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而前不久推出的“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决策,都是我国在发展路径上的重大创新。
再就科技创新而言,培育开放精神亦尤为重要,因重大的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没有开放开明的心态、海纳百川的胸怀,要成就创新是很难的。因此企业不仅要善于与国内的科研院校合作,还要善于与国际的科研院校合作。通过开放合作、精诚合作、互惠合作,以取得预期效果,并在诸多合作之中,形成一种开放精神,进而使之演绎为创新文化。
培育协作精神
协作精神是创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开放精神有些类似,但还是有着重大区别。这就在于协作精神,着重强调承担某个创新项目的组织内部成员的团队协作,它在创新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试想在一个创新团队中如果大家心不齐劲不足,各自为阵,一盘散沙,甚至为争名争利,成天搞窝里斗,不但形成不了创新文化,还对创新文化培育百害无益。
协作精神的培育,首先要引导团队成员克服不正当的个人名利思想。名利思想过重,是创新的大敌,它会消解团队的力量与意志。因此团队成员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尤其是团队中的组织领导者,绝不能盗名捞利,而应适当地让渡名利,还应善于为贡献特别突出的团队成员“正名让利给位”,同时还要敢于为捞名捞利的团队成员“去名去利”。其次要培育狼的专注精神。狼的团队精神、专注精神,可谓之世间奇迹。这种精神无疑是创新所需要的。
因创新是那些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突破性的创新,不仅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智慧,更需要团队力量的凝聚,没有协作或协作不力,要登上创新之巅或击中目标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作为团队成员的座右铭,克服任何形式的单打独斗,特别是个人奋斗。从而逐步形成“有你无我不成,有我无你也不成”的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的团队精神,为创新文化的培育厚植基础。
培育挑战精神
所谓挑战,汉语词典给出的一个解释,是“谓首开衅端”。这里讲的挑战便是向看似不可能甚至不大合常理的事情进行向更高层次、更深机理、更宽领域等迈进的具有理性的开拓性尝试,包括对其否定或者打破原纪录或根本改变原属性及模式而进行重建的一种创新性活动。由此可见创新离不开挑战,挑战则需要一种勇气一种精神。这种勇气与精神便是创新文化的内在基因。挑战精神的培育,最重要的问题是要有点批判精神。
现在一提批判,人们似乎心有余悸,而自然想到时期的那种把人们给搞怕了的大批判大斗争。这里讲的有点批判精神,是指在学术上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对已不合附宜甚至阻碍事物发展的一些原有定论定理定律等进行科学性修正或升华。这就要敢于说“不”善于说“不”。比如对那些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时展大势的一些老调子、旧框框、陈模式等,就要进行大胆且具理性而非狂热的挑战。
回顾我党的任何一项重大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台,无不具有对陈旧东西的否定或扬弃之性质,而一些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发明,也大都具有对一些过时的学术观点的否定与升华。在这其中,都充满了挑战性并具有批判性。创新文化正是在这种经常性的挑战与批判性中孕育的。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创新活动中利用批判这个武器,要坚持贯彻落实党关于创新工作的系列要求,要与人为善。
培育坚韧精神
在创新文化中,绝对离不开坚韧精神的培育,只有长期培育并使之弥漫开来,才能使创新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扩大,进而使创新在其驱动下,能动地克服创新之中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而坚韧不拔。
在坚韧精神的培育上,需要引导创新者树立三种精神。第一,要树立永不言败精神。既然是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总不会一帆风顺,更不会轻轻松松,还可能有失败。要有屠呦呦搞青蒿素的韧劲,即使遭遇挫折,也要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坚信失败是成功之母,奋发崛起。第二,要树立吃苦奉献精神。搞创新特别是重大科技创新与发明,不吃常人吃不下的苦、不受常人受不了的累、不忍常人难以忍受的寂寞、不付出常人难以的付出,那是不可能有重大建树的。这就要甘于吃苦、甘于寂寞、甘于奉献,甚至甘于牺牲。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功,便是众多科技人员无私奉献的集成。第三要树立敬业专注精神。认定的并经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创新方向、创新思维、创新路径,就要一条道走到黑,始终把心思放在创新上、把智慧花在创新上、把精力用在创新上,绝不可三心二意,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有些叫人迷茫的时代,更要努力做到不被世俗所惑、不被挫折所困、不受人言所累。只有如此,才能在创新上有所获,而创新文化也才有可能在众多创新者的孜孜不倦的努力之中逐渐生长。
培育宽容精神
创新最需要的是宽容与体谅的氛围。倘若没有该氛围,使大家经常处在一种紧张的气氛之中、互逐名利的气氛之中、相互猜嫉的气氛之中、互不服气的气氛之中、相互打压的气氛之中,创新就难免走麦城。因为没有好的氛围,大家便没有好的心情,也难集中精力,更难充分发挥才智。因此创新最需要的是有特别好的心境、高度集中的精力、灵感灵气的闪现。只有使创新者时常处于最佳的精神状态,免受五花八门的打扰,创新的火花才可能与之亲吻,创新的欢快才可能与之相伴,创新的硕果才可能与之青睐。
篇7
【关键词】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
我们的企业是一个社会,社会的组成是人,所以,只有将这些人通过最适当的方法激发他们的潜力和活力,并且将这些力量汇集在一起,通过最恰当的方式使用在最恰当的地方,才能最好的促进发展。说的直白一些,就是将大家的心凝聚在一起,真真正正得发自内心地想要把这个企业弄好、发展好。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往往是不尽同的,因此我们需要一些东西,能够使大家都得到认同的东西,通过它来将大家凝聚在一起。我们通过长时间的发展,其实已经找到了一个凝聚大家力量的方式,这就是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
一、企业管理的发展与变迁
企业管理模式的三个基本阶段是经验管理阶段、制度管理阶段和文化管理阶段。(1)经验管理阶段。经验管理发生于企业管理的早期阶段。其实人们对于企业管理的规律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只能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来积累经验,特别是由于企业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企业无论从规模还是效率上来说都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2)制度管理阶段。正是由于经验管理的不足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于是第二种管理制度,制度管理阶段就诞生了。制度管理是与工业化时代相匹配的一种十分有效的管理方式。制度管理是一种“理想化管理”时代的集中表现形式。在近代被称作“科学管理之父”的泰罗与1911年出版了那本足以改变世界的《科学管理原理》,这标志着制度管理的正是建立。制度管理的建立使企业摆脱了经验管理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的时空束缚,它不再是通过管理者亲自通过现场管理来完成生产过程,而是通过建立健全一系列有效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企业行为,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3)文化管理阶段。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现展阶段,也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为倡导和推广的企业管理方式。文化管理的根本就在于将人文的、历史的、精神层次的东西融入企业管理当中,通过对员工主体性和积极性的培养和开发,使员工产生“主人翁”的意识,从而产生主观能动性,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从最初的雇佣关系,到信赖,再到一种真诚合作的关系。不再是“企业需要我去做什么”,而是“我作为员工,应该为企业去做些什么”,将刚性的管理之中融入柔性管理,将约束力变成动力。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文化影响企业、企业需要文化,企业最可怕的是企业文化的缺失。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的灵魂,更是企业生存、发展、壮大、强盛的核心支柱,是企业最大最丰富的无形资产。为什么有的企业从小做大,由弱变强,屹立于世界品牌之中;而有的企业占尽天、时、地、利却被市场竞争淘汰出局?为什么有的企业产品在市场立于不败之地;而有的企业本身很优秀,但就是占领不了市场?表面上看是价格问题、质量问题,但实质上是企业文化建设问题,因为企业文化决定了人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决策能力,进而决定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取向、奋斗目标、战略思想、运作水准、方式方法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整体价值观念、团队精神、素质能力;倍增企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杜绝产生剑走偏锋,做政策法规的赌徒。建立组织思维,增强认知能力的一致性、认同性,建立一个完备的企业运作系统,使企业良性循环,持续健康扩张,赚取阳光下的财富。
三、企业精神的生层次追求
企业文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建立企业的团队精神,团队认知能力、团队价值观,提倡对社会有责任感,对企业有奉献精神,讲得失,不忘企业利益;讲奉献,不忘社会责任。具备高素质的团队人生观,价值观,必然产生强大的企业合力,进一步产生协作高效的运作系统。“攻必克,战必胜”海尔平均每天为用户开发两个新产品,这正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作用。台塑王永庆把自己企业与社会相融合,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一语道破企业与社会的发展真谛:“人类由于进取心使然,造成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竞争,即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正是这种儒家思想、法家治理的企业文化理念,引领台塑由弱变强,闯入世界50强。
参 考 文 献
篇8
【关键词】哈节;传统仪式;文化精神
【作 者】陈家柳,广西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南宁,530028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 章编号】1004-454X(2008)04-0137-006
From the Traditional Ceremony to the Cultural Spirit
――Dicuss on the Hajie Festival of Jing Nationality
Chen Jialiu
Abstract: As the most popular and ceremonious festival of Jing Nationali ty, the Hajie festival went through several hundreds of years from the time of its begin ning until now, and it has still reserved the soul of traditional festival cont e nt entirely. Every ceremony of the festival represents abundant cultural spirit of Jing Nationality. The Hajie Festival is the bailment of the ideal pursuit an daesthetic sentiment of Jing, is the symbol of the ethnic cohesion and self-ide n tity, also is the important manner of agglomeration of Jing. The festival refl ec ts the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of Jing people to yearn their ancestors deeply; yet the oceanic culture prongs the first midst and last of the Hajie Festival,a nd represents the mind of collecting different natures in order to use by oneself
Key words: the Hajie Festival; traditional ceremony; cultural spirit
表现一个民族特征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京族作为中国56个 民族中唯一以海为生的海洋民族,因其居住区域及族源上的原因,民族文化独具特色。集京 族传 统文化精华于一身的京族哈节,不仅反映了京族的历史文化传统,还影响着京族的现在和未 来。哈节的各种仪式,充分表现和蕴涵了京族丰富的文化精神。
一、“哈节”的传统仪式
京族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东兴市,主要分布在江平镇“京族三岛”(氵万 尾、山心、巫头)。现有人口2万多人,是我国人 口较少民族之一。
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哈”是京语,是“歌”的意思,“哈节”即是歌节。哈节是京族最隆重的传统民族节日, 据说是为了纪念海神公镇海大王的诞辰而举行的,以唱歌贯穿始终的祀神节和祭祖、祈福 、禳灾活动为主要内容。“”期间曾一度停顿,改革开放后从1985年起逐渐恢复。考虑 到各村分 别连续地举行哈节,可以增进彼此的友谊和交流,也能使欢乐的节日气氛得以延长,同时适 当推迟哈节举办的日期,在气候相对凉爽的环境下更利于哈节各项活动的开展,因此节期彼 此错 开。氵万尾在农历六月初十,巫头在八月初 一,山心在八月初十,红坎在正月十五。
哈节的各项活动主要在“哈亭”内举行。最早的哈亭比较简易,只是木柱草盖的小亭子。 经过不断的修葺、改建,后来发展到木石砖瓦结构的庙宇式建筑,现今哈亭的修建更是融入 了现代建筑元素。哈亭为二进式结构,屋顶采用反翘曲线式样,上面饰以红瓦,与白色的主 体建 筑形成鲜明的对比,屋脊正中是双龙戏珠图案的雕塑。哈亭内部分为正殿和左右偏厅两大部 分,正殿供奉镇海大王等诸位神灵和当地京族主要姓氏祖先的牌位。因殿内供奉的镇海大王 又被京族人称为“海龙王”,所以正殿又称“龙廷”。
节日期间的活动安排主要由社区组织“翁村”筹划、安排,村委会以及村里其他德高 望重的老人也出谋献策,制定出具体的活动方案。
哈节的整个过程,大体分为四个部分:
1.迎神
在哈节第一天,村民们齐集哈亭,等到吉时便集队举旗擎伞,抬着神架到海边迎神,把 本村信奉的神灵请进哈亭。
迎神仪式是哈节中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迎神队伍由负责哈节主要仪式的人香公(负责 哈亭节日庆典及日常哈亭烧香)、翁祝(祭神时诵读祭文)、正祭员(又称“万拜人”,祭神时 斟酒)、陪祭员(又称“哈头”,祭神时敬酒)、通唱(包括正、副通唱,主持哈节祭神仪式) 、引唱(包括东、西引唱,祭神时引导祭祀队伍)、执事(传递祭品),以及负责举旗擎伞方队 、抬香案台方队、抬神架台方队、持各式鼓钹的方队组成。近年来,迎神队伍中又新增了身 穿京族传统服装的礼仪方队和文艺表演方队,还有受邀参加哈节的越南代表组成的方队。 由多方队、上百人组成的迎神队伍声势浩大,十分气派。迎神所用的器物,如香案台、神架 台也在不断更新,愈加讲究做工,更突显出迎神仪式的庄重。
到了吉时,迎神队伍便从哈亭出发,赴海边迎神,一路上鼓乐齐鸣,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 但又不失热闹的祭祀氛围。抵达海边的迎神地点后,由香公、翁祝等几人面向江山半岛白龙 尾上的镇海大王庙进行一番迎神祷告,然后香公面朝神架台上的神灵牌位卜“杯 ”, 连得三次“阴阳卦”后,表明神灵已同意村民们的祈福,可以将神灵迎回。迎神队伍浩浩荡 荡返回哈亭。
2.祭神
哈节的祭神仪式要持续几天,分为大祭和小祭,哈节第二天是大祭,随后几天都是小祭 。大祭与小祭最大的区别是在大祭上必须宰杀一头生猪作为祭品。以前在祭神仪式开始前先 要宰“养象”作祭品。所谓“养象”,是由上年哈节结束后新选出的8名陪祭员各饲养一头 大猪,在当年祭神仪式开始前从中选出养得最肥的一头猪。
祭神仪式从上午开始,大祭一般持续两个小时,小祭约需一个小时。哈节的祭神仪式受道教 及汉文化的影响极深,与当地汉族在祠堂里举行的春秋二祭大体相同。先由正祭员读迎神祝 词:“恭维王!三江孕秀,五岳储精。秉北方之正气,维东海之英灵。天地共其德,日月秉 其明。……”接着遵循哈节传统的祭祀程序,奏乐,摆放祭品,祭祀人员用桃叶水洗净双手 后,给神灵进献香烛烧酒,同时哈妹们伴以“进香舞”、“进酒舞”,然后由翁祝用京语诵 读祭文,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感激之情,最后将纸宝、祭文在灵位前焚烧。祭神的全过程, 始终笼罩着庄严、肃穆、隆重的祭神氛围。哈节的祭祀礼仪词由正、副通唱用京语诵读,整 个祭祀仪式都严格遵循传统的程序,数百年来基本没有多大变化。
3.入席(即“坐蒙”)
到了哈节最后两天,祭神礼毕后,还要在哈亭内设席饮宴,称为“入席”或“坐蒙”。 按传统规定,凡是本地京族男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便有资格入席。村里每年都会根据“乡 饮簿”(就是成年男子参加哈节“坐蒙”的花名册)的顺序,轮流安排“坐蒙”的人员。
“坐蒙”时在哈亭左右偏厅铺上草席,摆上特制的圆桌,大家围着圆桌席地而坐,六人 或八人一桌。“坐蒙”的菜肴除少数由“哈头”提供外,大部分由参加“坐蒙”的各家自备 ,轮流出菜。按传统规定,“坐蒙”时妇女不能入席,不能捧菜上桌。改革开放以后,民族 交流日益频繁,哈节也开始邀请一些非京族的领导和贵宾参加“坐蒙”,并允许女性嘉宾入 席,但本村的妇女仍遵循传统不能入席。宴席中有哈妹“唱哈”、独弦琴演奏等独具京族特 色的文艺表演,参加“坐蒙”的人也可以即兴表演节目,自娱自乐。
4.送神
“唱哈”结束后就送走神灵。等到了哈节最后一天的吉时,香公在神位前念颂《送神词 》:“恭维王!三扛孕秀,五岳储精。秉北方之正气,维东海之英灵。天地共其德,日月秉 其明。感之必通,求之必应。今日良辰,起驾还宫。来年仲秋,再御龙亭。承蒙圣德洋洋, 瞻仰天恩浩浩。相安相乐,男女康宁。”然后卜“杯”,需得连续三次“ 胜”后, 撤下“封庭杆”,哈妹们跳起蕴涵驱赶野鬼邪魔、恢复哈亭往日平静之意的“花棍舞”,神 灵即可平安送走。送神仪式后,为期数天的哈节便告结束。
哈节的主要活动除了祭神拜祖、“坐蒙”外,最重要的活动内容就是“唱哈”。 唱哈 的主要角色有三个人,其中一个男的叫“哈哥”,两个女的叫“哈妹”。这三人一般都特意 从越南请来。由“哈妹”轮流演唱,“哈哥”用琴伴奏。演唱时一个主唱的“哈妹”站在哈 亭的中间,手里拿着两个小竹片,一边唱,一边摇摇摆摆地敲。另外一个“哈妹”则坐在旁 边的地上,两手敲着竹制的梆子与之唱和,使之押韵。当“哈妹”唱完一句,“哈哥”便依 曲调拨奏三弦琴一节。如此一唱一和奏,直到主唱的“哈妹”累了,再转由另一个“哈妹” 出来主唱。“唱哈”时,在哈亭中间铺一张草席,主唱的哈妹赤脚站在草席中间,边唱边用 手里的两根小竹棍合着歌声敲打节奏;其余几个哈妹坐在主哈妹身后,由其中一人敲着竹制 的梆子伴奏。当哈妹唱到精彩处时,旁边有人负责敲击鼓、钹应和,将“唱哈”的气氛推向 。唱哈活动从迎神的当晚就开始了,但时间不长,只能算是“唱哈”的序幕,哈妹们简 单演唱几曲,中间穿插几个舞蹈,大约持续一个小时。从第二天祭神起,“唱哈”分下午和 晚上两段,唱哈活动正式开始。哈妹们跳着“进香舞”、“花舞”、“跳天灯”、“竹竿舞 ”等唱哈节的祭祀舞蹈以及一些新编排的反映京族人民生产生活的舞蹈;唱着内容丰富的“ 哈歌”。 “唱哈”中演唱的“哈词”多有歌本流传,以“字喃”写成,内容包括记述民间 、京族的历史传说、汉族的古典诗词、情歌以及反映京族人民生产生活新面貌等, 都是由京族人民十分熟悉或喜闻乐见的故事编写成的,因而深受京族同胞的欢迎。
二、京族哈节的文化精神
哈节作为京族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从产生之初到现在,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至今仍较完 整地保留了传统节日内容的精髓,包括祭祀神灵、拜祭祖先、唱哈娱乐和坐蒙共饮等,对京 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体现了如下的京族文化精神:
1.哈节寄托了京族的理想追求和审美情趣,已成为京族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标志 。
哈节是京族最隆重热闹、最富有特色的民族传统节日。哈节和哈亭几乎浓缩了京族所有传 统文化的精华。哈节活动最能集中展示京族传统文化全貌,是京族人民长期从事海洋渔业生 产的文化积淀;哈亭则是京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除哈节一整套祭神娱神传统仪式外 ,独弦琴、京族歌舞、神话传说、英雄故事、民族服饰、民族小吃等传统文化都在哈亭里聚 集,哈节、哈亭使京族传统文化闻名遐迩,充满魅力。哈节里的一切活动,既不是单纯的祭 祀、怀念,也不是单纯的热闹、娱乐,它是京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综合体现。哈节上独具特色 的 京族文化,包括祭祀、唱哈以及坐蒙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袅娜多姿的京族服装和让人 惊叹的独弦琴演奏等,这些具有鲜明京族特色的东西使得哈节成了京族的标志。
通过在节庆活动中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宣扬,哈节完成了对族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信 仰、历史、文化、道德规范的教育与传承。比如哈妹所唱的“哈词”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的 内容:民间,目的在于借助神灵来对族人进行道德规范教育;京族各种故事传说( 民间叙事诗),如《琴仙》、《宋珍陈》等,宣传抑恶扬善,追求美好生活等;汉族古 典诗词,主要是叙事诗和抒情诗,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都译 成京语用京曲演唱;情歌。除了哈妹在哈亭里唱哈之外,京族男女还在哈亭外的树林间自由 对唱。
哈节文化满足了京族人民的精神需要,哈节文化已成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标志,并成为 京族现存的文化传统的活的见证。同时,哈节文化起到确认京族文化特性的作用,成为京族 文化的象征及其成员灵感和文化间交流的源泉,也成为凝聚京族的重要方式。
2.哈节反映了京族浓厚的怀祖追宗历史意识。
传统节庆中的不少民俗活动都是围绕着祭奠祖先而展开的。在传统节日中有很多专门的“祭 祖节日”。如在汉族地区,每到中元节、清明节等节日之际,人们或相携赶往先祖墓前祭扫 ,或者在街头巷尾点上一堆烧纸,用以寄托对先人的感念追思之情。这种追念先人的祭祀活 动,归根到底乃是中国人“报本返始”观念的现实表现和表达,反映了中华民族尊重历史、 追慕先人的优良传统。传统节庆中不仅有围绕纪念个人先祖而展开的祭祀活动,更有对民族 历史上的“英雄及地方历史上受崇拜人物”的纪念活动。尽管节日仪礼中也采取了相当多的 祭祀祈祷手段,但都属于纪念人物,真切地反映出中华民族尊重历史、崇拜英雄的传统,是 其浓重历史意识的直接表露。
京族在尊重历史、追慕先人这一点上更是发挥到了极致。京族与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是跨境 而居的同源民族,习俗相近,语言相通。自公元1511年起,京族陆续从越南海防附近迁来现 在的居所京族三岛。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京族虽然受到了汉族、壮族等民族文化的影 响,但其传统节日哈节却仍一直保持着海洋民族的特点,近五百年来一直没有多大变化。虽 然经过数百年的民族大融合,已经完全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然而缅怀思念创 业艰辛的先祖以激励后人,确实是人之常情。
从哈节的起源上看,哈节是起源于镇海大王铲除蜈蚣精的传说。相传京族三岛一带原是一望 无际的大海,海中的白龙岛上住着一只蜈蚣精,凡是经过的船只,必须奉献一个人给它吃, 否则蜈蚣精便兴风作浪,打翻船只,吞食渔民。镇海大王利用智慧帮助这一带的人民铲除掉 了这只害人的蜈蚣精。蜈蚣精被斩成三段,头变巫头岛,身变山心岛,尾变氵 万尾岛,就 是现在的“京族三岛”。京族祖先为了感谢镇海大王除妖灭害的大恩大德,便尊奉他为护岛 神,并为之立哈亭供奉,每年都到海边将其迎回哈亭来享祭,这就成了京族人一年一度的传 统节日――哈节。这个传说,表达了京族人民对神公和祖先的感恩和怀念,对美好生 活的追求,体现了京族惩恶扬善、勤劳善良的传统美德。
祭神和送神仪式的祝词也深刻体现了京族人民追慕先人的情怀。祭神时,由正祭员读迎神祝 词:“恭维王!三江孕秀,五岳储精。秉北方之正气,维东海之英灵。天地共其德,日月秉 其明。”送神时香公在神位前念颂《送神词》:“恭维王!三扛孕秀,五岳储精。秉北方之 正气,维东海之英灵。天地共其德,日月秉其明。感之必通,求之必应。今日良辰,起驾还 宫。来年仲秋,再御龙亭。承蒙圣德洋洋,瞻仰天恩浩浩。相安相乐,男女康宁。”字里行 间,古朴中映出典雅,怀念中透着感恩。
哈亭内的圆柱上都雕写着记述京族历史的楹联或诗词,据说有些楹联从哈亭建立之初就有了 ,一直流传至今,有几百年的历史。其中正殿的两副楹联“风云一遍白腾江上接威灵,社稷 两会青史边中垂火烈”、“古塞南帮成源例山河置永固,今朝中国敬念存社稷智帷丰”,简 单两句对联浓缩了京族的昨天和今天,更是直接反映了京族人民尊重历史、怀念先祖的共同 心声。
3.浓郁的海洋文化特色始终贯穿哈节,显示出京族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情怀。
特别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京族文化的海洋韵味。京族常年生活在海岛,大海养育了京族人民, 海上劳动是他们的主要产业。大海捕捞,海滩摸螺,与风浪搏斗,与自然抗争。大海上变幻 无常的恶劣环境,台风巨浪的屡屡袭击,都不能击垮这个人口较少的民族。这使得他们深信 ,正是有了镇海大王的暗中保佑,才使他们屡次逢凶化吉,平安归来。而哈节最主要的目的 ,就是祭祀他们的保护神镇海大王。哈亭里供奉的正神,包括哈节期间的许多歌舞活动,都 是围绕着祭祀、颂扬镇海大王来进行的。如迎神之时,全村所有男女老少,集队举旗擎伞抬 着神座到海边,迎接镇海大王等神至哈亭。
在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中,海里的神仙、动植物都拟人化了。人物活动也与大海为活动背景 和舞台。如动植物童话与寓言《海龙王开大会》、《海白鳝和长颈鹤》、《山揽探海》,以 海里动物反映人情世态的故事《白牛鱼的故事》、《鲎的故事》,历史传说《三岛传说》, 寓言故事《日月分道》,神话故事《镇海大王》、《珠子降龙》等,都和海洋有着密切相关 的联系。京族的歌谣调有30多种,民歌内容十分丰富,由于生产生存环境的影响,有不少歌 曲都与大海相关。这些传说和歌谣大多在哈节上传唱。如有一首海歌这样唱道:“潮涨潮退 不离海,风吹云走不离天;大路不断牛脚印,海上不断钓鱼船。"有一首情歌的歌词是:“ 摇 船过海摇绳断,还有几摇到岸边;板短搭桥难到岸,望妹伸手过来牵。"独弦琴是京族独有 的民族乐器,它演秦出来的声音优雅动听,似大海的儿女在吟唱。民间故事《独弦琴的声音 》传说,独弦琴是由龙宫传来人间的宝物。这些传说、故事等民间文化,体现了浓郁的海洋 文化特色。
而从京族上看,则显示出了兼收并蓄的特点。旧时京族民间信仰多神,为 道教、佛教、巫教相混杂,而以道教为主,也有少数人信仰天主教。观察哈亭里的神灵牌位 ,镇海大王被作为最重要的神祗来供奉,另外还有其他诸神和京家祖先;在灵光禅寺,供奉 观音菩萨;在三婆庙,供奉观音老母、柳杏公主和德昭婆婆。此外,京族人还在渔船的船头 设有“海公”和“海婆”牌位,每次出海都要在神位前焚香祷告,祈求平安。
从哈节及平时的道教仪式上看,京族的道教,与传统道教有所差异。京族没有系统的道教典 籍,且“道”的观念也很淡薄。他们不以传统道教的道、经、师为“三宝”,而尊佛、法、 僧为“三宝”;所诵经文,也是道、佛相杂。他们信奉多神,既尊奉道、佛神灵,也尊奉本 民族的民间诸神。他们做的法式,具有浓厚的民间巫术色彩,事事都以“杯 ”占卜。 在原始宗教的基础上,杂糅了道、佛、巫而形成的京族民间,体现了京族兼收并蓄 、为我所用的情怀。
4.哈节具有强化族群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功能。
少数民族节日具有强化族群认同、模塑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功能。节庆活动是民族情感的黏 合剂,是民族认同的标识,而且在群体道德的培养上具有重要作用。民族凝聚力是伴随着民 族特征的形成、民族文化的发展、民族意识的增长而得以加强的。民族节日文化对民族凝聚 力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民族节日文化的这一文化传承功能,鲜活地体 现在哈节之中。
作为京族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哈节为京族同胞增进交流、加深了解提供了最便利的机 会。传统上,参加哈节的京族青年男女,在节日期间纷纷穿上节日盛装,成群结队,借此对 唱情歌,互相加深了解,寻找终身伴侣。这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京族分散 到全广西甚至全国各地,哈节为这些散居外地的京族人提供了一个回乡团聚的机会,哈节成 为维系各地京族同胞情感的纽带。同时,哈节已经成为京族群体认同和参与的活动,在哈节 中,大家其乐融融地自觉融入到节日活动的之中,人人都成为节日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并在 其中感受到京族文化传统的无穷魅力。在这个过程中,民族文化无形中得到充分的传承与发 扬。
三、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京族哈节文化植根于处于特定地理环境中的海洋文化。它反映了京族的经济状况、文化面貌 和心理素质,体现了他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适应独特的海洋环境而所具有的独特的创造力 ,并通过哈节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意识,对京族文化的认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哈节 文化也起到确认京族文化特性的作用,成为京族文化的象征及其成员灵感和文化间交流的源 泉,也成为凝聚京族的重要方式,并且在今天京族的文化及社会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哈节 文化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可喜的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一批热心专家学者的努力下,京族哈节已经在2006年被 国务院列为广西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哈节文化得到了堂堂正正的、切实可行 的保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不遗余力的帮助下,包括京族哈节文 化在内的我国各民族民间文化,将会不断被激活,民族文化将会不断地复兴,这必将对民族 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满玉、冼少华等编著:《当代中国的京族》,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
篇9
【关键词】班级精神文化 健康成长 和谐
我担任班主任的四(3)班是一个“文明守纪、团结上进、温暖和谐”的大家庭。“会学习、懂做人”是我们的宗旨。73名小成员在这里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走进我们这个大家庭,你会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我爱我家”的浓浓亲情。这一切都源于我们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健康向上的班风引导。
一、目标明确 争优不竭
目标就是方向。开学第二个星期,我和孩子们根据本班实际,制定出班级奋斗目标――为创建文明班而努力奋斗。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用了6节班会课,组织学生深入学习《守则》《规范》《文明班评比条例》,并逐条剖析对照,找出本班存在的问题和自身的不足,让孩子们“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受到教育。根据《守则》《规范》《条例》共同参与制定《班级公约》,在班风班容、安全卫生、两操、课间和谐、课堂纪律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如:班主任不定期抽查双戴、卫生情况等,让抽查出来的规范示范员,享有检查的资格,去督促做得不够好的同学。这样,一批又一批的同学合格了,成了行为榜样、带头人。大家能将班级的荣誉与自我教育、自我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落到实处,让班级稳步前进,促成飞跃。
二、奖罚分明 激励上进
“班风正,学趣浓”。班风是班级的灵魂,是班级建设的核心,是引领班级成员前进的旗帜。一个班风要健康良好地形成,奖罚分明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班在这方面的做法就收到良好的效果:班上有个表,叫“成果树”,学生每单元的考试成绩如果达到90分以上,就得一颗红心,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和分数,贴在“成果树”的“智”中;如果这单元比上一单元进步,也得一颗红心,写上“我进步了”字样,贴在“成果树”的“能”中;如果做了好事,也得一颗红心,写上“今天我做了××好事”等句子,贴在“成果树”的“德”中。这一做法,无须多言,学生们都各自努力,希望能为“成果树”的成长添枝加果。如果谁违反了《规范》等,就自己对照找出违反了哪一条,改正后做一件好事补回来。这样,在无形地自我约束下,形成了良好的班风。
三、和谐温馨 播撒爱心
和谐,一个简简单单的词,里面却包含着重大的意义,那就是“友好相处”!当生活在和谐、温馨、充满关爱的环境中,一个人会成为一个具有爱心、会感恩的人。反之,只会对周围的一切冷淡、漠视。现在的学生大多家庭比较富裕,又是独生子女,加上电脑网络等传媒的负面影响,所以,学生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现象比较严重。动不动就打人,辱骂他人,拉帮结派,校园伤害事件频频发生。对此,我不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有强烈的集体观念、主人翁意识,还利用每周星期四的自习课举行“感恩故事我来讲”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宽以待人。结合少先队开展“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主题活动,开展了“唱响民族和谐”“争当‘四好’少年”等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理解并懂得了关爱他人,与人为善的内涵,树立了远大理想。这样,主动帮助他人的学生多了,相互理解的多了,矛盾少了,学习勤奋了,协作意识也强了。孩子们之间还开展了“一帮一互助”,优生帮差生,“和谐结对”,民族学生手拉手,“爱心服务”等活动,互相帮助,共同切磋,相互鼓励,形成见难就帮的和谐氛围 。班上有个叫黄棚光的队员,妈妈是个智障人,爸爸体弱多病,一家四口的生活开支只靠年仅19岁的姐姐打工维持。同学们知道这情况后,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有的把零用钱捐给他,有的送衣服,有的送学习用具,有的还和爸爸妈妈送生活用品到这同学家中。上学期,班里有位叫李嘉源的队员患上了“红斑狼疮”病,生命垂危,同学们自发地给她捐钱,一天时间就捐了2680多块钱(包括我和部分家长),班干部还组织同学到医院探望她,鼓励她好好治病。“关爱”“感恩”已播撒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篇10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让经典道德故事重现课堂。在传统文化中,家庭是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社会的稳定离不开和谐的家庭作为其重要后盾。在当代社会,由于离婚率的提升,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数量也逐渐增加,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加上文化基础薄弱,因而对于传统文化他们并没有太多认识。因此,通过一些经典的且能够反应伦理道德的故事,对这些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正确引导,能激发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并且在无形中提升他们的思想建树。
2.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传统文化可以说涵盖的内容方方面面,有些也非常深奥难懂。因而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教学时,应该深入浅出,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有选择性的教学,同时,通过大量的学习活动,例如知识竞赛、辩论、演讲等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并且让传统文化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与他们和谐共处。与此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自省”,不仅可以察觉并改正自身的不足,还能够吸收他人身上的闪光点,从而提升自己的素质。
二、在实践中培养健康向上的心态及良好的道德情操
1.把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化为便于理解的细节教育。就好像国家是一个大的整体,在对学生教育时,告诉学生,爱国首先要爱家,在爱家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升华情感,将小爱划为大爱。同时把热爱人民细化为热爱同学,在与身边的人相处时,亲和友善,最终做到热心帮助每一个人。再者,把热爱大自然细化为爱卫生,只有在平时生活中,从自己出发,严格律己,不乱丢垃圾,保护好自己的生活环境,才能由小及大,由点及面,一步一步对环保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因而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培养学生诚实、谦逊、宽容的生活态度,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人才。
2.在社会活动中实践传统文化。在国外,道德教育往往是通过多渠道进行的。除了课堂讲学,还有丰富的课外活动甚至是校外活动来支撑其道德教育。而在中国,我们的教学形式往往过于单一,缺乏的正是这类形式新颖的课外教学模式。因此,应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多组织些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培养其管理、服务、活动及与人交往的能力,并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使得传统文化教育深入渗透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三、树立榜样,以身作则
古往今来,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老师所施加的影响力是最大的。同时,学生们正处于思想的成长阶段,此时模仿能力也非常强,因而老师应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对自己严格要求,成为学生的榜样,以身作则。在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的同时,对自己的言行加以规范。从而培育出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