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16 13:25: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设计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设计教学

篇1

【关键词】审美情感 技术原理 融合 课程组

纵观我国快速发展的工业设计教育,其院校数量迅速增长,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已经形成了巨大的规模。然而,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几所院校的工业设计教学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而绝大多数高校依旧在延续着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这种十几年前的教学培养手段是艺术类课程和技术类课程简单相加,不符合现代工业设计学科对人才的知识和应用能力的结构要求。究其原因,受我国制造产业产品开发体系不健全的影响,更深层的原因则是和工业设计课程构建的不严谨及教学方法不合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多数高校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课程目的不适应企业要求,说明我们的工业设计教育尚未真正满足社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要求。

一、从现象看工业设计教学的缺憾

现有的工业设计教育培养模式和手段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合格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的培养。要改变目前的状况,针对现有的问题,调整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进行工业设计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改革势在必行。笔者在大量现象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国内高校工业设计教学凸显的问题如下:

(一)课程设置的同一化倾向

由于国内工业设计教育分为“工科型”和“艺术型”两大类进行教学,“工科型”工业设计专业毕业授予工学学位,“艺术型”工业设计专业授予文学学位,造成了教学及管理上的两种体制。据调查,国内大部分工科院校在筹建工业设计专业时,都是抽调一些工科专业的教员,再引进几个美术学院绘画或艺术设计毕业生组建成工业设计教学队伍,美其名曰“技术+艺术”。课程设置上,开设一些纯粹而孤立的工科课程,如机械原理、力学、电学、材料学等,然后再开设一些诸如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等美术课,试图让学生自己去将审美情感与技术原理进行整合;工科院校如此,美术学院也是同出一辙,美术教学加工科课程的教学,再加上一些软件课程和命题设计实践环节。此类教学方式的课程模式同一化,没有凸显工业设计学科的教学特点,其课程各自孤立存在,缺乏系统的联系。甚至美术类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强调美术在工业设计学科中的重要性,而工科类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强调工程类课程在工业设计学科中的主导地位,双方相互对立而孤立。这样的教学设计迷惑和误导了学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工业设计各门课程的认识产生脱节而孤立。

(二)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深入度

在通过对各个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问卷和走访调查中发现,简单的技术加艺术教学模式,因为各门课程各自孤立存在,缺乏系统的联系,进而产生了课程缺乏针对性和深入度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容易理解,单一一门课程如果没有放入学科系统中, 它只会在课程自身的狭小空间内“自娱自乐”,比如说基础课程素描,如果仅从美术学科对素描教学的要求出发,教学的重点是关注线条、体面关系、造型塑造等方面,但如果根据工业设计学科对于设计基础系统要求来规划素描课程,关注的重点就会从单一的形体塑造深入到形体推敲、形体的结构关系研究、形体创造等问题上,而这样的教学设计对于工业设计学科来说更具针对性和深入度。

课程的孤立以及缺乏针对性的引导,会使得学生“机械和呆板”,缺乏系统意识,缺乏对形态、材料以及结构设计的全面认识。

(三)专业设计课程脱离实际,纸上谈兵

由于中国制造业长期以“贴牌代工”为主,企业依靠生产加工维持生计,工业设计无法与之形成完整的产业开发链。设计与制造业的不对接,造成高校产、学、研体系的无法建立,设计实践无法实施,设计教育只能纸上谈兵。研究还注意到一个实际情况,国外高校的工业设计教师来自制造业或设计研究机构,有着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反观国内高校的大部分青年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工作经历,尤其是缺乏制造业产品开发设计的工作经历,因此无法向学生传授一个系统、完整的工业设计,缺乏实践支撑的教学只能是纸上谈兵,而缺乏实践的评价,工业设计教学也只能是大量虚设的、概念性的、空想性的题目。

(四)课程设置“艺术与技术”分离,缺乏系统关系的架构

正如前面所讲的,由于国内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形式因素和构成人员因素,造成课程孤立脱节之外,还造成艺术类课程和技术类课程相互分离而缺乏系统构建。国内的工业设计教学一直在强调“艺术+技术”,但是真正在教学规划和教学形式中体现艺术加技术的少之又少。孤立的知识点和抽象的概念使学生对设计中工程问题的理解总是流于表面,很难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因此造成学生只会些艺术造型,对工业设计认识的偏差使得学生只能从造型上认识设计问题。如果我们在教学上依然因循守旧,那么,“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就成为一句空话。

二、“课程组教学”探索审美情感与技术原理的交叉融合

国内目前的设计教育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西方上世纪中叶设计教育的影响。但是,我们只模仿了其形式,而没有认真分析设计教育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制造业和国情状况。通过对全球工业发展轨迹及工业设计发展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西方工业设计的过去和现在,中国工业设计教育不应该重复西方的过去。尽管在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工科型”和“艺术型”两类的工业设计教育,但我国从事设计的教育应该充分认清工业设计的本质,不应该在“工业设计是艺术还是工程”这个问题上“非左即右、非此即彼”。工业设计是解决人与物的关系问题,工程设计是解决物与物的关系问题;艺术则是揭示和表达人类的情感,强调精神性和自我表现,但艺术在工业设计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现代工业设计同时具有科学、技术、经济和艺术的多重属性,一方面,由于设计的方法论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伦理学、符号学、文化学等存在着有机的交叉联系;另一方面,工业设计致力于材料、技术、工艺、结构、生产流程、工业工程、形态、细节、色彩、人因、语意、品位、品牌战略、可持续发展等诸多因素的探索,这些因素是一种交叉融合应用的系统关系,绝不是简单的叠加关系。①工业设计的教学组织也应该遵循这一系统的规律,以审美情感与技术原理性质的课程融合来组织教学和教学结果的评价。如图1所显示的形式构架系统,审美情感的艺术审美、文化传承、情感修养等,和中间的具体评价指标都有交叉的联系,而技术原理类的技术、使用方式研究、制造因素等也都和中间的评价指标有着交叉联系,这种直接的和间接的联系揭示了工业设计学科的复杂属性和多重属性,也说明在工业设计的教学组织中必须呈现出这样的交叉融合性,才符合其学科特征的人才培养要求。

(一)从“传授知识”到“设计实践”的课程组教学形式

研究工业设计的内涵,我们认识到工业设计是一个横向应用的学科,工业设计所需要的“知识”往往不是知识,而是一个主题下非常系统的具体的“知识”,这个“知识”就是对问题的“解决之道”,而这种知识不是现成的,要求设计师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去“整合知识”,“整合”和“索引”知识则是高等设计教育中需要培养的能力,这种能力就叫做“设计能力”,这是课程组教学研究探索的问题。与传统的设计专业教学突出知识,仅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同的是,课程组教学模式以实际设计课题为中心,“知识”的学习和应用都是围绕设计课题来进行,强调学生在设计中对知识的交叉应用和应用过程中的“情理融合”。

(二)从课程“独立分割”到“交叉融合”的教学形式

人类文明发展到现代,各个领域的解决之道早已从学科分离走向学科交叉融合。而对于科学和艺术也有了新的认识,科学是改造自然的工具,艺术是打动人心灵的工具,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生存环境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意识、人们的心灵。艺术在反映人的心灵过程中也在反映着现实,反映着科学技术所改变的社会现实。它们是相互交融的,紧密联系的,有相同审美规律。在信息文明中,由于生活方式丧失了他律的秩序感知严肃性,人们对生活价值、意义的趋向与祈求越来越缺少一种统一性和恒定性,逐渐演变为个人行为;而社会公众的行为规律也由传统造成的习惯设入到具体情景约定的游戏规律中。因此,以往那种稳定的、单一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的根基受到了动摇,一定程度也不复存在,知识和信仰呈现出了变化莫测的、摇摆不定的、多元的特性。设计的本质是什么?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交叉融合,是“人类有目的的、针对未来的、创造性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主体有目的的活动的社会全过程”——包含了观念、构想、计划、机制、管理、政策、文化、可持续性、生存方式等内容。这些体现了设计蕴含的性质:目的性、前瞻性、创造性和整体性。工业设计活动涉及人类学、生理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方面的知识及应用,单一学科的知识无法解释错综复杂的综合设计问题。因此,工业设计教学活动应该是一种跨学科、多元式思维、交叉运用学科理论的互动教学活动。

三、工业设计教学的课程组式教学探索

根据工程类课程与艺术类课程融合的课程组教学的具体特点,将工业设计专业各门课程的分类教学变为以基础课程围绕设计主题的实践教学方式。

“课程组”教学计划以一系列经过精心设计的实训课题为核心,以适应工业设计的学科特征,根据本科专业课程的教学目的,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进行组织整合,设计5到6个不同类别的设计实训课题,放置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的6个学期内分别完成,每个课题组安排一个主讲教师主持本课题组的教学,其他教师协助。从形式上看,和通常的设计教学没有什么区别,但课题组中的理论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如材料工艺学在家具设计课题组中主要针对家具讲述木工工艺及其应用,在家电设计课题组中则重点讲述金属和塑料工艺。这样的安排突出理论在具体设计中的应用。如表1显示。

有机编排的知识结构支撑着课程组计划的实施,是学生在这些主题课程组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工程类课程与艺术类课程融合应用的习惯,一系列的实训课题不仅强调相关知识的有机联系,也看重设计过程中的系统性,包括市场调查与分析、方案构思与深入、设计表现与模型制作、工程技术的掌握与应用、市场定位设计等各个环节。这是一种从课程模式到实施方式都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一种教学手段,这种教学设计把人为分割开来的课程重新融合成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有机整体,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教师团队的指导下完成设计课题,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深度和广度。

(注:本文为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审美情感”与“技术原理”关系的架构研究》,项目编号:YB08-25)

注释:

①胡鸿.设计思考——中国工业设计成长的思考[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②毛亚庆.教育的设计与未来教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31.

篇2

关键词:教学设计 复数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66-01

1 设计问题活动的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该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数学学习方式。因此数学课堂的教学设计中很有必要设置一定数量和不同形式的数学问题活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对多个数学教师的课堂调查发现数学活动的实施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以下几点:第一,学生想参与问题活动但是机会很少。第二,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不能得到体现主要是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造成的,很多教师认为自己讲效率更高。第三,学生不知道如何在课堂上参与数学活动。设置切合学生实际的问题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内容:数系的扩充(苏教版选修1-2第三章第一节)

环节一:问题情境。

问题与活动一:请同学们单独完成以下几个解方程题,学习小组讨论交流答案。

(1) x+3=0,x∈N

(2) 2x+3=0,x∈Z

(3) 2x2+2=6,x∈Q

问题解决:问题一在自然数集中方程一无自然数解,为了解决此问题引入了负数的概念;问题二在整数集中方程无整数解,为此课本中引入了有理数的概念;问题三在有理数集中方程无有理数解,为此课本中引入了无理数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三道解方程问题的设置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矛盾之所在以及问题的化解过程,正是这种数集的不断扩充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学生的知识面才得到不断的延伸。

问题与活动二:请同学们在学习小组内讨论自然数集到整数集、整数集到有理数集、有理数集到实数集的每一次的扩展内在因素和动力,他们在扩展的过程中是否遵循某种共同的规则。

设计意图: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为新内容的引入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接下来过度到负数的内容就很自然了。

环节二:数学建构。

问题与活动三:请同学们讨论方程x2=-1在R上是否有解?如果没有解能否参考活动二中的问题解决方案引入新数来扩大我们的数集?

问题解决:和活动一中的问题一样,次方程在实数集中是无解的,因此师生达成共识:引入新数i使得i2=-1,但是此数还要满足活动二中的相关规则:引入的新数与实数之间满足以上的三种运算律。

设计意图:通过对此方程的求解让学生感受到现有的数集已经不够用了,引入新数来扩充数集非常必要,更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问题与活动四:在循序以上三种运算法则的前提下新数与实数之间可以产生哪些新的数和代数式,并把它们写出来,请同学们自己独立探索,同桌之间进行比较,并把结果展示出来。

成果分析:通过学生的展示可能产生如下一些结果3i,-7i,3+2i,23-i……

设计意图:数学活动四是产生新知识的重要一环,在活动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本环节以师生互动为主,教师及时的点拨能很好的解决学生由于知识的生疏所产生的障碍。在新数与实数的乘法满换律,与实数的加法也满换律,因此同学们很自然地会写出a+bi(a∈R,b∈R)的形式。

问题与活动五: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复数集、实数集、虚数集、纯虚数集之间的关系,并用符号和图形表示出来。

问题与活动六:请同学们思考任意的两个复数之间能否比较大小?

通过以上六个环节的学生活动之后本节课的新内容基本上已经呈现出来了,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有层次的问题,不仅收获了知识同时也提升了能力。

3 设计问题活动应注意的方面

3.1 明确数学问题与活动的内涵

本文所介绍的学生活动是指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根据教师的安排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尽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独立思考、同学之间的互助探索等过程,因而这里所提到的活动主要是学生的思维活动,与一般的肢体活动有本质上的区别。数学课的学生活动(简称数学活动)与问题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但是数学活动与解决一般的数学题目也有很大的区别,数学活动强调的是一种探究性的过程,没有固定的套路可以模仿。因此,数学活动不仅需要学生的逻辑思维,还需要发散思维、聚集思维等多种思维品质,对学生的长久发展立体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3.2 精心设计案例,合理安排问题活动

篇3

在学习中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游戏中巩固、加强、提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i、u、ü3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能力目标

掌握i、u、ü的4个声调,能直接读出带调韵母的音。

3.情感目标

明白学习汉语拼音能帮助识字和阅读,学习普通话。有主动学习的兴趣。有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重点

1.读准三个韵母的音,认清字形,正确书写。

2.准确读出单韵母的四个声调。

教学难点

读准单韵母的四个声调,其中二声和三声较难掌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出示“a、o、e”字母卡片请同学读。

2.读“a、o、e”的四声。

3.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是怎样学习单韵母“a、o、e”的音和形。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出示“i、u、ü”三幅图和三个字母,让学生看图,自己说说怎样记住“i、u、ü”的音形。

二、学习“i、u

”的音形

(一)学习单韵母i

1.观察“i”的图

(1)图上画的是什么?

(2)这个字母怎么读?借助衣服的“衣”读“i”的音,

(3)教师范读讲发音要领:发“i”的音时,口开得很小,上下牙齿对齐,舌面前部抬高,嘴角稍往两侧咧。

(4)学生自己练习读,体会发音要领。

(5)同桌同学互读,相互纠正。

(6)开火车读。

2.学习“i”的形

(1)你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有什么好办法记住“i”的形呀!

(2)学习记忆小儿歌:牙齿对齐“i

i

i”

3.学习“i”的四声

(1)出示单韵母“i”,问:你们知道“i”怎么标声调吗,可以看看书。谁愿意说一说?

(2)师强调:给韵母“i”标声调时,要去掉“i”头上的小点。教师板书:“īíǐì”。

(3)自己试着读一读i的四声。

(4)教师范读,学生随读(顺读)

(5)同桌同学互相读(顺读)

(6)指名读。教师纠正二声三声的读音。

(7)问: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借助哪些字的读音读“i”的四声呀!

(ī医院;í怀疑;ǐ可以;ì艺术)

(8)同桌同学打乱四声顺序读。直呼带调韵母“ī

í

ǐ

ì”

(9)指名读四声。

(二)学习单韵母u

1.观察“u”的图

(1)图上画的是什么?

(2)这个字母怎么读?自己试试借助乌鸦的“乌”学习“u”音。

(3)教师范读讲发音要领:发“u”音时,双唇尽力拢成圆形,嘴巴突出,使中间只留一个小孔,舌头后缩。

(4)学生练习读,体会发音要领,读准字母的音。

(5)指名读。

(6)同桌互读,相互纠正。

2.学习u的形

(1)观察插图:你觉得哪部分与“u”相似?

(2)学习记忆“u”的小儿歌:嘴巴突出“u

u

u”。

3.学习“u”的四声

(1)出示“u”的四声“ū

ú

ǔ

ù

”,自己试着读一读。

(2)指名按顺序读,注意纠正学生读不准的音。

(3)问:谁能用“u”的四声练习组词?

(4)打乱顺序读四声,直呼带调韵母“ǔ

ù

ū

ú

三、指导书写“i

u”

1.出示四线三格中写好的“i

u”。

请同学们观察“i

u”的占格位置。

2.指导书写出“i”

(1)认识拼音字母的基本笔画:“丨”竖、“·

”点。

(2)教师边范写边说笔顺:先在中格写小竖,然后在上格中间写点。写后请同学们说“i”的笔顺。

(3)说书写韵母“i”的小儿歌:中格写小竖,一点在上边。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同时纠正学生的写姿和执笔方法。

3.指导书写u

(1)教师边范写边说笔顺:先在中格写一个竖右弯,再写一个竖小弯。注意无论是竖右弯,还是竖小弯,竖一定要直。

(2)请同学试着编一个小儿歌:中格写一个竖右弯,再写一个竖小弯,先大后小紧相连。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4)在巡视的过程中找出有代表性的问题,放在实物投影上大家评议。请同学们说说哪笔写得好?哪笔你觉得不太满意?应该怎样写?

(5)学生修改自己书写不满意的字母。

(6)再次展示学生书写好的、有进步的进行表扬鼓励,调动学生书写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了“i、u”的音形和它们的四声,同学们学得很认真!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i

u”及带调的“i

u”。

二、学习单韵母“ü”。

1.观察字母“ü”的图:

(1)图上画的是什么?

(2)这个字母念什么?

(3)师讲:我们借助小鱼的“鱼”平读第一声就是“ü”。

(4)教师范读讲发音要领:发“ü”的音时,双唇成扁圆形,舌头向前接触下齿背,口形象吹笛子。

(5)学生自己练习体会发音要领。

(6)同桌同学互读,相互纠正。

(7)指名读、开火车读。

2.学习“ü”的形

(1)问:“ü”的音同学们读得挺准的,怎么记“ü”的形呀?

(2)看图,它与“ü”哪一部分相似?

(3)读记忆小儿歌:像吹笛子“ü

ü

ü”。

3.学习“ü”的四声

(1)出示“i”的四声与“ü”的四声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2)师强调:单韵母“ü”标四声调时小点不能去掉,要带点写成“ǖ

ǘ

ǚ

ǜ”。

(3)自己试着读读“ü”的四声。

(4)指名读。

(5)请发音准的学生领读。

(6)教师强调二声和三声的读法。

(7)请大家选择一个声调的音组词语。

(8)打乱顺序读“ü”的四声。

3.指导书写

篇4

一、对两种教学设计观的分析

罗兰德(Rowland,G)曾区分了两种教学设计观,即理性的和创造性的教学设计观。

1.理性的教学设计观

持理性设计观的学者认为,教学设计是一种连接科学(linking science),是按照教学科学的原理,开发、评价和维系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而制定详细的、规范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者就像一名技术员或工程师,一步一步、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系统地进行操作,强调设计过程必须遵循设计的规则和程序,在他们看来借助这些规则和程序可以精确地预测未来的现象(如学习者的行为)。因此,教学设计就是“开处方”。从实质上说,在理性设计观持有者来看,“设计是寻求对规则的理解的一门科学,在实施这些规则时,设计更接近工程学”。传统的ISD主要建立在这一设计科学的理念上。历史上,持理性设计观的学业者不乏其人,如狄克(Dick,W)、凯瑞(Carey,L.)瓦格(Wager,W.W)、理奇(Richey,R.)、赖格卢斯,等等。时过境迁,随着教学设计不断的发展,并走进复杂的学习领域,这些设计者的科学观开始发生了转向。到了今天,坚决捍卫教学设计科学性旗帜的当属梅里尔及其所在的犹他州立大学ID2研究组的人们。他们曾了《教学设计的新宣言》,表明了他们教学设计的科学立场:“教学是一门科学,教学设计是建立在这一科学基础上的技术。”梅里尔等强调今天在大的教育及社会环境中研究教学设计的作用必须建立在这种科学型技术(science-based technology)的假设基础之上,即,“教学设计技术必须以已被实验证实的科学原理为依据。”“教学科学好比自然科学”,是被证实的“发现”,而教学设计像其他技术一样,是依据发现的教学科学原理而展开的创造发明。“就像发明飞机必须把各种有关升力、阻力和飞行的原理的发现联合运用到这一技术中一样”,“教学科学就是关于教学策略中自然原理的发现,而教学设计就是运用这些原理发明教学设计的程度和工具。”“那些主张知识是以合作而非实验科学为基础,以及认为所有的真理都是相对的人,不是真正的教学设计者”。

强调教学设计的科学笥并没有错,但将教学科学等同于自然科学,或将教学设计等同于一般的机械发明技术,则类比对象和条件并不对等。其实,透过梅里尔的宣言,我们可以看清几十年来传统教学各级组织设计模型照搬系统工程学研究方法将人类复杂学习简化为一定的程序和步骤从而不能走进中小学的原因。即传统教学设计的基本假设是还原论逻辑(教学系统是封闭的、知识是外部的、教与学是线性因果关系、学习者行为可预测性和确定性)和心智的“计算”隐喻。按照教学设计严格培训的“科学标准”,设计者只能是科学家或是受过严格的系统工程师,设计产品必须是“实验室”中的标准件,只可异这种没有弹性、没有内容(特别是缺乏学科内容的)国间中生产出的空壳在复杂的教学情境中很难派上用场。越是强调“精确性”、越是远离经验性的设计模型,往往越是缺乏普适性。“当一个理论转换为教学上的规定,唯我独尊就会成为成功的最大敌人。”极力坚持教学设计的科学性的设计者们欲捍卫的实际上是教学设计的专业性或权威性,以及教学设计者队伍的“纯洁性”。显然,梅里尔等的竭力呼吁并没有得到当今大多数教学设计者的响应,因为,当代教育理论和科学研究的发展已证明梅里尔等认为的教学设计所必须依循的“科学”原则忽略了科学的关键本质:即科学的意义制定(scientific meaning - marking)产生和发展于一定的情境下的对话和探究之中。真正的科学不是别的,“正是对权威无情的拷问,对客观性的无尽的探索”。

2.创造性的设计观

曾有少数学者把教学设计描述为一种创造性的过程。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更多地是凭借直觉来归纳背景中影响设计的因素并识别出关键信息,把握独特情竟中的机会,阐明各种需求来确定潜在的策略。这样,设计出的产品就跟设计的过程和背景以及设计者的直觉水平有关。设计所含的思想的丰富性、问题解决方案的新颖性和独特性都来自于设计者的创造性。他们认为规则和程序的应用会限制一个艺术家或一名创造型教学设计者的艺术灵感与直觉。教学设计的实践就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工艺或艺术。

厄尔(Earl,T.)和椰黎(Earle,R.S.)等学者在承认设计不是简单的操作程序,而是在需要水平的认知过程的同时,更加重视设计的创造性、艺术灵感和主观作用。但是过分强调设计的直觉创造烩走向另一种危险,即教学设计者被那极端的主张所说服,而从自己的实践中抛弃一些最卓越、最有益的工具。今天就有人反对教学目标设计,有的人甚至对“设计”一记号产生怀疑和误解,认为设计就是“定格”,就会限制教和学,好的教学不需要设计!众所周知,教学向来就是有目的、有目标的教学活动。主张无目标,甚至无设计必然会主张教学的形工主义,甚至导致虚无主义。

3.教学设计是理性与创造、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体

强调教学业设计的艺术性并不是要否认其科学性,反之亦然。许多研究者已经发现,在教学设计者的设计活动中,单一的理性和单一的创造都是不存在的。设计者在对各种设想进行筛选、衡量、尝试、选择和舍弃,依据的都是目标定向的逻辑思维。“直觉、创造力和逻辑思维都在设计者的思考中发挥了作用。”巴纳锡、赖格卢斯、乔纳森等著名学者,都曾受过严格的系统科学训练,都曾是理性设计观的持有者。他们在对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中,论文逞能今天教学设计者面临的是极其复杂的教学系统,包含许多不确定的变量,必须将每一个设计视作独特的个案,将设计科学与设计者的艺术创造力融合起来。

基于教学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乔纳森从解释学的视角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即“追求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关注学习者对问题的诠释。”具体而言,这一基本原则可以分解为:1)理解“差距”──学习者在理解上的差距提供给设计者一个极好的机会,可以让学习者表明个人对学科内容的理解,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回忆、修正和建立起意义丰富的心智图景。 2)偏见与私利(self-interest)──让大多数学生打开偏见和私利的包裹,从而使他们识别出学科内容的本质。通过了解学习者对某一学科问题的各种偏见,就可确定出对该问题的共同认识,并使学习者进一步探索进行修正、完善、排 除先前的偏见或私利。有效的做法包括运用直接和理性的推理和逻辑帮助学习者探讨和发展意义。教学设计者可以设计各种讨论问题以激发个人主观意义的拓展。 3)文外延伸(trasntextuality) 和差异考虑在文本之外对解释整个文本意义所必须的东西,注意不同语境中意义的差异。 4)中介历史时代──为文本中信息的时代(如过去)跟学习者对其解释所处的时代(如现在)之间搭建桥梁。学习者会将自己的时代和文化的影响带到学习活动中来。诠释往往就是要在过去与现在两种概念框架之间进行中介的行动。

乔纳森的教学设计原则对思考今天的学科教学设计无疑会有重要启发。这场教学设计观的对话仍在继续,参与对话的设计者们在实践共同体中不断发展着科学与艺术的含义。比如著名教学设计专家维恩(Winn,W)例举了认知心理学中的学习结果、元认知发展、情境认知和人类通常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强调了人类行为不可完全预测的观点,倡导“教学设计者的活动需要发生在学生与教学材料互动之时,而不是之前。这就意味着可以在‘运行中’选择与拓展方法,并对学业生所思所为做出迅速反应”。显然,能够实现维恩教学设计理想的只能是任课教师本人。维恩进一步告诫设计者要正确理解教学设计的理论,“不能把教学原理当作选择方法时不可违逆的法则,而是要用来为教学处方和教学设计学问进行导航”,教学设计是经验与理性的辩证过程。另一位教学设计专家赖格卢斯在他的《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第二卷中开宗明义地表达了教学设计理论属于“设计理论

(design theory)”,取代了自己十年前的“处方式理论(lprescriptive theory)”的说法。因为“处方”意含刚性、非弹性和规定性,教学设计理论并不是“医治百病”的处方;“设计理论”则重在“导向”

(design-oriented)作用,任何教学设计理论所提供的达到学习与发展目标的方法都有其对应的运用条件。

笔者认为,任何真正的理论从来就没有规定实践者必须如何,理论的真正价值在于解释和指导。教学设计的理论就在于对学与教的现象给予了合理的解释,从而可以指导设计者思考如何更好地帮助学习者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同时,理论也需要在不同的理解、诠释与运用中发展。教学设计理论本身的性质决定了设计者不应照搬硬套,而应在所处的真实复杂的教学情境中创造性地运用。优秀的教学设计者应该是那些善于从成功的理论中获得指导,但又不做理论的奴隶,他们的教学设计实践应该是一个理性与创造性、科学与艺术融合的过程。

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张力构成了教学设计观的连续统一,不同层次的教学设计者总是处于其间的某一点集,好的教学设计应是艺术与科学的有机副合。从教学设计所依赖的基础──学与教的科学原理,以及据此对教学设计所做的理性分析的过程来看,教学设计是一种包含着一定的不可约化的科学要素在内的科学化技术,但从设计者

(尤其是教师)经验的复杂多维性与设计对象──教学系统不确定性、复杂性、变迁性而言,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延续、依据情境脉络变化时时“创作”的过程。在这一创作过程中,设计者依据个人及设计对象即时涌现出的经验及文化背景,以不同的表征方式赋予了对科学要素新的理解。真正的教学设计是互动式的,它邀请了学习者的参与,而专业设计始于教学之前,但并不终洁于教学互动开始之时,是一个开放的多元对话的过程。

二、教学设计的心智隐喻

不同的教学设计观导致了不同的教学设计模型,而教学设计模型又被看作是设计者关于心智隐喻的表征。因此,教学设计观跟心智隐喻发生了必然联系,并由此而直接影响到一个时代学习与教学文化的类型。与教学设计的科学理性观相应,设计者强调的是一种精确的“计算”(computation),人脑对外部输入的认知(可以看作先前的“计算”的输出)的存储提取要被一窍不通的规则或程序所管理。尽管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致力于“整合理论”的教学设计(如赖格卢斯,坦尼森等提出的设计模型),一定程序上在教学设计模型中仿大脑模块分布式加工之间的联系,考虑到了神经网的激活功能,从而预示了大脑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可以产生新思想且可以有能力余留的可能性,但还没有摆脱心智“计算”隐喻的限定,即心智活动跟外问世界是分离的。这样,信息加工是框在个体头脑内部世界的活动,知识被加工后可以被完整打包,可以直接输送给下一轮“计算”,要求学生精确地对之加工,最好是按原样完整地复制。为了使某种知识达到某一标准下更大的“普适性”,就要减少其复杂性。经过层层过滤,知识的文化境脉被剥离,知识逐渐被约化为一种没有意义的形式符号,对之,学生采用读、写、记、背来掌握。尽管20世纪70、80年代教学设计模型异常繁荣,但这类源泉自“计算”隐喻的模型却未真正引起学校学习方式的革命,我们的学生学到的往往是惰性知识,走出校门不会学习。

1990年以来,教学设计者们关注到了心智是一种社会文化过程,形塑于社会、文化、历史和各种机构的境脉中,进化的心智一定不是单一的、孤立的心智,而是总跟其他心智以及这些心智集体的社会文化建构发生联系。因此,此间产生的教学设计(如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强调学习者要置身于社会文化境脉中对知识理解和意义生成(包括理解他人的心智活动),且通过设计创设这种境脉使学习者置身其中并同其对话和协商。从此,教学设计研究正在逐步向人类真实学习逼近。与这类设计隐喻相一致的就是在教学业设计的科学理性过程中强调融入艺术创造的重要性,强调教学设计是辩证、对话、发展的互运过程,强调各级教学设计者要置身于真实教学的境脉之中设计有效的教学,特别是赋予了教师作为设计者的合法身份。

今天,我国政府倡导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体现了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责任和权力重心下移的精神,教学设计的基点转移到学习上,特别是学科教师。这就需要培养一批优秀的教师设计者。专业设计人员必须要关注不定期一重要转向,课程改革的成功需要理论研究者和专业设计者的支撑,更要靠一线教师的行动。教师等待开处方的传统教学格局必须被打破,成功的教学须由教师来设计。摆在专业教学设计人员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要让业已证明有效的各种设计技术和工具真正成为教师的教学艺术成长的阶梯。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使专业教学设计跟学校实践走向切合的出路,也是实现“将学与教的理论跟学校实践连接起来”这一教学设计基本使命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高文编译 《设计与教学设计》 外国教育资料 1997(2)

[2]Merrill, M.D., et a.(1996). Reclaim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Educational Technology.36(5)

[3]Jonassen, D.H.et al.(1997). Certainty, Determinism, and Predictability in theori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Lessons from Science. Educational Technology.37(1)

[4][美]戴维·H·乔纳森主编《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5][美]罗杰·G·牛顿著 武际可译 《何为科学真理──月亮在无人看它时是否在那儿》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1版

[6] Rowland, G.(1993),Design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ETR&D.41(1)

[7]Winn,W.(1997). Advantage of a theory - based curriculum in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al Technology,37(1)

[8]Reigeluth,C.M.(1999) Instructional-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A new paradign of instructioal theory Vol.2.,4. NJ:LEA.

篇5

第二节 教学策略设计

一、什么是教学策略

“策略”最早见于军事领域,后应用于教育。一般讲,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在此意义上,教学策略同义于教学方法。但从广义上讲,教学策略不仅用来表示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使用的手段或方法,而且还用来指教学活动的序列计划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技巧、艺术。它的内涵较为广泛。教学方法这一概念就侧重在指教学过程的横向结构,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材等教学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稳定的组合方式,它的实质就是具体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

教学策略包含多个方面的含义,包括目标的设立、媒体的选择、方法的确立、活动的组织、反馈的方法、成绩的评定等等。所以,从系统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出:教学策略是指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适、优化,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与设计。

(一)教学策略的特征

1.目的性和适用性

目的性是指教学策略对于实现教学目的的适合与有效程度;适用性是指教学策略对于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过程及其规律的契合与适宜程度。随着教学改革,新的教学活动产生了新的教学策略。例如小学识字教学就有分散识字、集中识字、注音识字、部件识字等多种教学策略。教学策略的适用程度取决于其反映教学过程规律的程度,取决于它遵循正确的教学原则要求的程度。

2.共性化与个性化

教学策略要遵循教学规律、符合教学的共性。教学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环境都会影响教学策略的选择。所以,我们难以发现完全一模一样的教学实践过程。每个教师都能在学习、借鉴、加工、吸收他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所处环境,发展和创造出带有鲜明个性化色彩的教学策略。例如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就是在借鉴外语情境教学的同时,结合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以及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吸收中国占典文论中“境界”学说进行的创造性的改造、加工,从而形成的自己“独特”风格的教学策略。

3.稳定性与灵活性

教学策略一旦制定,即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学的多变因素需要教学策略的不断调节来适应其变化,以求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4.思想性与技巧性

教学策略首先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转化为方式、程序、手段等具体行为来体现的。所以说,教学观念是教学策略的前提和方向,而教学技巧是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保证和“推进器”。只有教学技巧的设计没有教学理念的指导,教学就会迷失方向,只有教学理念的支撑没有教学技巧的配合,教学就会剩下空洞的躯干,成为一具“僵尸”。

(二)教学策略的四个基本因素

1.指导思想

不同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指导,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策略。例如:灌输式和启发式等教学策略就基于不同的指导思想。

2.实施程序

教学策略是针对一定教学目标而组织的程序化设计,虽然没有定式,但不管如何都得考虑怎样合理安排程序促进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化:(1)把他人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2)把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活动方式转化为个体的认知能力;(3)把蕴含于知识经验中的思想道德观念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

3.行为技术

制定出明确、易行的操作要领是实施教学策略的有效保证。

4.效用评价

通过评价,可以检测、调节甚至校正教学策略实施的结果和途径。评价标准在于它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与教学对象的沟通性、与教学情境的协调性、与教学过程的同步性等。

(三)教学策略的六个方面

1.教学准备策略

包括教学目标的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组织形式的设计等。

2.教学行为策略

包括呈示行为策略(如讲述行为、板书行为、声像呈示行为、动作呈示行为)、教学对话策略(如问答行为、讨论行为)、指导行为策略(如练习指导、阅读指导、活动指导)等。

3.辅助行为策略

包括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课堂交流的有效组织、课堂强化技术的运用、积极的教师期望等。

4.管理行为策略

包括常规的建设、问题行为的调控、管理模式的设计、时空管理等。

5.教学评价策略

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

篇6

《好朋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歌曲《拉钩钩》;乐曲《口哨与小狗》。

教学目标

1.在邀请舞游戏中学唱歌曲《拉钩钩》,培养内心节拍感;复习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增进同学间的了解和友谊;初步感受两首歌曲的不同节拍特点。

2.聆听、感受和体会《口哨与小狗》中“口哨”与“小狗叫声”的独特音色和乐曲活泼有趣的欢快情绪;用模仿动作有节奏地表现音乐的不同段落;初步培养用心聆听的良好听赏习惯。

教学重点

1.感受拍、拍的不同节拍特点。

2.培养良好的听赏习惯。

教学难点

在游戏与表演教学中,做到“活而有序”、“动而不乱”。

教学准备

1.将座位排成马蹄形。

2.剪辑好音乐,以备教学之需。

教学过程

一、学习歌曲《拉钩钩》

1.谈话导入。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

师:我们小时候常说,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好朋友之间拉钩钩,表示一言为定,永远不变。我们还说,承诺是金,承诺是银,所以歌词写道“金钩钩,银钩钩,小小手指钩一钩。金钩钩,银钩钩,我们都是好朋友。”

2.游戏动作和歌词学习。

设计意图:从加动作的歌词朗读中感受节奏特点和规律。

(1)边念歌词边学动作(师带生练习):

X X X - │ X X X-│

金 钩 钩, 银 钩 钩,

X X X X│X X X-│

小 小 指 头 钩一 钩,

X X X-│ X X X-│

金 钩 钩, 银 钩 钩,

X X X X│X X X-│

我们 都 是 好朋 友。

(2)左手钩右手,两只手是好朋友。(独自练习)

(3)你手钩他手(同桌),大家都是好朋友。(同桌练习)

3.《拉钩钩》邀请舞游戏。

设计意图:在愉快的游戏中,熟悉旋律与歌词,感受拍的特点。

(1)自然转换:合着大家的动作节奏,老师清唱、范唱歌曲。

(2)游戏讲解示范:老师找朋友,一对好朋友;(两个人继续找下去)朋友找朋友,两对好朋友;以此类推……

(3)4小节引子拍手练习:强拍拍手、弱拍分手掌心向上震动两次,在引子中找朋友。

(4)游戏规则:①注意边拍手边聆听引子音乐,要求在引子结束前站在朋友面前,要提前想好找谁当朋友。②开始演唱歌词时,一对朋友面对面进行动作表演。③在最后一遍播放歌曲音乐时,要机灵地就近找到好朋友,完成音乐游戏。

(5)连续播放歌曲音乐6―7遍,做《拉钩钩》邀请舞游戏:一找一成二、二找二成四、四找四成八、八找八成十六、最后一遍就近找朋友……游戏结束。

4.《拉钩钩》歌曲演唱。

设计意图:了解谱面信息、记忆歌词;建立内心节拍感;背唱歌曲。

(1)教师带学生看、读谱面信息,了解歌名、词曲作家、调号拍号等文本信息,养成“看谱”、“读谱”的好习惯。

(2)歌唱姿势巩固……

(3)聆听前奏――内心唱词,动口但不出声。

(4)聆听伴奏,老师指挥――内心接唱“金钩钩,银钩钩”――开口唱“小小指头钩一钩”――内心接唱“金钩钩,银钩钩”――开口唱“我们都是好朋友”。

(5)交换“内心唱”和“开口唱”的部分。

(6)聆听伴奏,学生小指挥带领大家进行练习。

(7)老师钢琴伴奏,学生看图形谱唱歌(注意乐句连贯、音准及二分音符的时值),能够背唱歌曲。

5.复习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

设计意图:巩固拍节拍特点。

(1)复习谱面信息:曲名、词曲作者、调号拍号、情绪要求……

(2)复习节奏型“X X ”: 强拍拍手,弱拍与同桌对拍。

(3)随琴声拍手及对拍。

(4)拍手唱歌……

6.邀请舞《好朋友》。

设计意图:将两首歌曲连起来一边唱一边做游戏,对比感受不同的节拍特点;在歌曲演唱和表演中感受友好、愉悦和快乐的气氛。

(1)《你的名字叫什么》8小节引子:边拍手边走到要找的朋友面前。

(2)歌唱《你的名字叫什么》,强拍拍手,弱拍与朋友对拍。

(3)音乐结束后接《拉钩钩》音乐做邀请舞游戏,4小节引子转换节拍,和朋友表演唱《拉钩钩》。

(4)两首歌曲可反复6―7遍,邀请舞结束后孩子们回座位。

二、听赏乐曲《口哨与小狗》

师:在歌声中我们都找到了好朋友,现在请小朋友们听一首特别好听的乐曲,你能从乐曲中听出谁和谁是好朋友吗?

1.完整聆听乐曲。

设计意图:感受小狗和口哨的独特音色、引出课题、了解谱面信息。

师:从音乐中听到有什么叫声?

生:小狗狗的叫声。

师:加上动作模仿一下那可爱的叫声……

师:音乐中除了小狗狗的叫声,你还听到了什么特别的声音?

生:口哨声……

师:口哨声好听吗?……

生:特别明亮动听。

师:口哨声是谁发出来的呢?

生:一个人……小孩子……小男孩……

师:他和谁是好朋友?

生:他和小狗狗是一对好朋友……在林荫道上散步……

老师带学生阅读谱面文本信息:管弦乐曲《口哨与小狗》,美国作曲家普莱亚作曲……

2.模仿动作、完整复听乐曲。

设计意图:感受乐曲活泼有趣的情绪特点,进一步强调对口哨和小狗叫声的音色的关注,培养用心聆听音乐的习惯。

(1)师:听了乐曲,你的心情怎么样?……小男孩和他可爱的小狗狗心情怎么样?……让《口哨与小狗》带着我们一起去散散步吧。

(2)在乐曲聆听中去想象,并按要求做模仿动作。

要求:①听到口哨声时,撅嘴巴模仿吹口哨的样子并按节奏点头但不出声;

②听到小狗狗的叫声时模仿小狗狗的动作(双手在耳朵上方做狗耳朵手势并随节奏扇动)不出声;

③没有口哨声也没有小狗叫声时,请随着音乐节拍摇头、挥手或左右轻轻摇晃身子;

④动作练习。

(3)完整复听乐曲,用以上模仿动作表示听到的不同音乐段落。

3.再听乐曲,在结束音上做定格动作表示结束。

设计意图:进一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强调聚精会神地聆听音乐。

(1)师:乐曲结束时,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口哨声、小狗叫声……

师:这两种声音彼此应答后乐曲结束,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下:有节奏地模仿口哨声和小狗的叫声(可以出声音模仿),然后选做一个模仿动作造型(可以模仿小男孩噘嘴吹哨、昂首挺胸、甩手迈步等形象;也可以模仿小狗可爱的各种造型动作),音乐停止,造型动作定格不动。

(2)随乐曲结束句练习,注意要合上音乐的节奏。

(3)再次完整聆听音乐,在结尾处按要求造型定格,老师配合做拍照动作。

(4)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再玩一次。

三、小结

师: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今天的音乐课就要结束了。希望大家在音乐学习中相互成为好朋友,和大自然、小动物成为好朋友,也希望孩子们和美妙的音乐成为最好的朋友!

学生在《口哨与小狗》的音乐声中离开教室。

雷 燕 重庆市人民小学

案例设计二:

教学设计《拉钩钩》

教学目标

1.能够较为准确地演唱歌曲《拉钩钩》。

2.在音乐活动中感受、体验拍的韵律感。

3.在不同的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编创能力。

教学重点

准确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拍律动的感受与体验。

教学用具

皱纹纸条(保证每一个孩子两条)、打击乐(木鱼、碰钟)。

教学过程

演唱“师生问好歌”(教师编创),先唱谱,在唱词。

谱例1

一、音准练习

围绕mi、sol 两个音进行音准练习。

1.音名模唱,老师演唱mi、sol两个音的组合。

2.请学生跟教师反着唱。

3.进行个别学生的音准辅导,老师演唱后请学生唱,对于音准上有问题的学生当堂给予有效指导。

4.引导学生用“”节奏创编三音旋律。如:mi sol mi、sol mi sol,sol sol mi、mi mi sol …… 对学生的音准进行指导。

5.演唱歌曲《跷跷板》旋律,并加入表演:双手伸平,上下摆动模仿跷跷板。

谱例2

二、节奏、节拍练习

1.复习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并能够准确地拍出歌曲中的节奏“”。可指定一个学生来拍这个节奏型,也可由两学生接龙完成此节奏。

2.节拍练习:教师在钢琴上弹奏音乐,学生随音乐走动,训练学生稳定的拍感与节奏感。要求按照节拍走步,走两步停下、拍手两下。

三、感受三拍子

1.教学生三拍子的节拍:第一拍拍手,第二、三拍拍腿。

2.教师弹奏歌曲旋律,学生拍三拍子。

3.引导学生进行动作编创:第一拍拍手,第二、三拍自己编创,拍哪里都可以,拍感正确就可以。

4.三拍子的律动感受,每个学生发皱纹纸条,随音乐左右摆动。

四、学唱歌曲

1. 聆听范唱。安静聆听范唱,感受歌曲是二拍子还是三拍子。

2.再听范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拍出节拍。

3.说说歌词,边说边做动作。

歌曲动作:“金钩钩,银钩钩”――两个手的食指向内钩起来。

“小小指头钩一钩”――两个食指对钩起来。

第三句动作同第一句。

“我们都是好朋友”――双手相对置于胸前再打开伸出。

4.教唱歌曲:

(1)不依赖钢琴,完全用老师的音准来指导学生准确歌唱。教师教唱一句,学生学唱一句。教唱二到三遍。

(2)教唱时,教师注意表情与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声音与歌唱表情。

(3)关注乐句呼吸,每两小节一吸气,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呼吸习惯。

5.教唱歌曲旋律一到两遍,巩固音准。

6.跟琴演唱,教师弹伴奏,伴奏形式以和声为主。

7.师生做接龙唱游戏:

(1)集体接唱:老师唱一小节,学生唱一小节。

(2)个别接唱:老师一小节后指定一个学生接唱。

五、增强歌曲表现力

1.加入面部表情,教师用面部表情提示学生用愉快的心情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加入动作:把说歌词环节的动作加入,边唱边表演。

3.加入前两节课已经认识的打击乐器木鱼和碰钟。出示节奏型:

引导学生根据两种乐器的音色选择打击乐器,尝试效果如何,然后自己来做评判。

4.有表情地、完整地表现歌曲。

六、拓展:说说小秘密

1.引导学生们说说为什么要拉钩钩。

2.告诉朋友一个小秘密然后一起拉钩钩吧!

七、课堂小结(略)

田 雨 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

案例设计三:

《拉钩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以音乐的方式与老师和同学交往,喜欢并乐于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2.能够和大家一起整齐地演唱歌曲《拉钩钩》。

3.初步认识课本中的常用音乐标记。

4.欣赏《口哨与小狗》,能随音乐的变化自由地编创动作。

教学难点

1.培养学习兴趣,乐于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2.能够整齐地演唱歌曲。

3.引导学生能随音乐的变化做不同的动作。

教学重点

三拍子韵律的感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白板、电脑、钢琴。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师:欢迎大家来到快乐的音乐课堂。我们一起用音乐的方式来问好吧!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小学,虽然上课铃响了,可是他们并不能很快安静下来,因此我设计了“师生问好歌”,融课堂常规、节奏练习、发声练习于一体,事半功倍,效果极佳。

二、常规要求

师:上节音乐课小朋友们表现得很棒,还记得咱们的约定吗?

1.坐姿:

2.学会聆听:在音乐课上,我们会听到很多美妙的音乐,所以要保持教室的安静。

3.表扬:大家表现得真棒!老师把掌声送给你们。大家也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4.休息:听到这样的音乐怎么办?闭上眼睛,休息一会儿。

5.紧急集合令:听到老师说“一、二、三”或者看到伸出三个手指,马上坐端正!

设计意图:课堂常规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只有让孩子们知道在课堂上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才能保证上课的质量和高效。而课堂常规的训练和要求不是一蹴而就的,每节课都要提醒。这里设计的富有音乐特色的“表扬”、“休息”等,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音乐听辨能力,也让孩子们充满了兴趣,课堂也因此变得分外多彩。

三、认识音乐标记

1.屏幕依次出示:这是谁?它在做什么?

第一组:演唱、聆听

第二组:演奏、提示

第三组:知识与技能、编创与活动

2.辨识游戏(略)

设计意图:课本上的音乐图标以孩子们喜欢的动物形象来标记,非常符合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因此,在让孩子们认识这些图标时,我通过屏幕来依次展示,孩子们很快就记住了。在后面的学习环节中也运用到了部分图标,效果明显。

四、复习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

1.游戏:开火车(依次边拍手边说自己的名字)。

师:让我们开起小火车,我先来

“”……

2.齐唱《你的名字叫什么》。

师:小青蛙邀请我们一起去唱歌呢!

3.提示演唱姿势,再次演唱。

师:大家的歌声把小鹦鹉也吸引来了,它说大家唱得真好听,如果像屏幕里的小朋友一样唱歌时“站要正,坐要直”,大家的歌声会更动听!我们用小鹦鹉说的方法再来唱一遍吧!

设计意图:虽然上节课已经学会了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但是因为入学不到一周的时间,师生之间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因此我设计了“开火车”这个小游戏,帮助大家进一步相互熟悉,同时巩固了歌曲。在演唱环节,我借用小鹦鹉的话来提醒大家注意演唱姿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儿童的天性就是这样,有时候老师的提醒远不及小动物的一句话呢。

五、学新歌《拉钩钩》

1.课中休息。

2.用动作表现三拍子的强弱。

师:大家仔细看,老师要变魔术了。这是什么?

(生略)

师:在音乐里,这是一组节奏记号,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第一个大,第二、第三个比较小。

师:说得多好啊,第一个大,读“强”;第二个和第三个小,读“弱”,连起来就是“强弱弱”。这样的拍子我们一般叫四三拍,一起读一遍。

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第一拍拍手,第二、三拍点手心。

3.初聆听《拉钩钩》,师生随音乐动作。

4.师启发:大家开动脑筋,还可以用什么样的动作来表现?

设计意图:如何引导学生感受三拍子的韵律,这是一个难点。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小魔术,在一个黑色的小屏幕上一敲,出现了三个节奏音符,随后让孩子们辨识,可爱的孩子们说什么的都有,兴趣浓厚。随后老师揭示:在音乐里,这是一种节奏记号,进而引导孩子们观察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强弱弱的规律,并随音乐用动作表现,可谓一气呵成,于无痕中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5.再次聆听:歌里唱了些什么?

6.师按节奏范读第一段歌词,生读第二段。

7.揭示歌名:

师:金钩钩和银钩钩指的是什么?(小手指)这首歌曲的名字就叫《拉钩钩》。

8.三遍聆听:教师随音乐找朋友。

师:两个人拉了钩钩,就是好朋友了,一百年也不能变。老师要找好朋友拉钩钩了,谁坐的最端正呢?

9.四遍聆听:学生随音乐找朋友。

10.随琴慢唱。

11.师生对唱、生生对唱,巩固歌曲。

12.完整演唱:

师:小鹦鹉提醒大家了,轻轻地唱歌,你的歌声更好听!用小鹦鹉的方法来唱一遍。

设计意图:每个孩子都希望有自己的好朋友,更希望和老师成为好朋友。针对这一心理,在聆听歌曲的时候,我走到孩子们中间,谁听得最认真我就和谁拉钩钩,这样一来,也激励了那些没有被拉过钩钩的孩子更加认真地聆听。接着再进一步引导孩子们之间相互拉钩钩,找自己的好朋友。不知不觉间,孩子们开开心心地由听熟到会唱,由会唱到唱好歌曲。

六、欣赏《口哨与小狗》

1.课中休息。

2.静静聆听《口哨与小狗》。

师:我们一边休息,一边听一首好听的曲子,仔细听,音乐中出现了什么声音?

3.简介乐曲。

师:这是美国作曲家普莱亚创作的管弦乐曲《口哨与小狗》,听了这首曲子心情是高兴的,还是悲伤的?(生略)

4.二次欣赏,随音乐编创动作。

师:这首乐曲表现了小主人吹着口哨和心爱的小狗在林荫道上散步的情景。听到口哨吹奏的音乐用什么动作表示?听到狗叫声用什么动作表示?请大家自己编创动作,让我们随音乐一起来表演吧!

篇7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13-16页的内容。

教材简析

平均分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好除法首先要理解平均分。教材提供了直观、操作性很强的素材,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平均分的方法,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学好这部分内容,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平均分的机会很多,脑海中虽然有浅略的表象,但无深层次的理论体系,这节课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升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过程,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根据学生的差异,结合本班实际确定这节课的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小兔浇水的情境图;花瓶3个;花12枝;苹果16个。

学具:筷子12根;桔子图片15个。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为主,立足在操作与游戏活动中,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平均分的概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参与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成果,所以我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学中玩、玩中学、合作交流的思想。教学不仅仅局限在知识的掌握上,还要注重学生操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故事导入:欢迎大家来到我们快乐40分钟现场,老师给你们讲个小故事,想听吗?今天是好朋友小熊的生日,小猴带着礼品,唱着小曲,高高兴兴地往小熊家去祝寿,走着走着……突然被小兔们拦住了,非让小猴给评理。怎么回事呢?原来3只小兔要给9棵白菜浇水,他们在分任务的时候吵了起来。(出示3只小兔吵架的情境图)小灰兔说:我浇离我近的2棵,其余的你们分。小白兔说:小黑兔个大,浇5棵,其余的咱俩浇。小黑兔说:我们还是一人3棵吧。它们都认为自己分得公平,互不相让。就吵了起来。他们请小猴当裁判,评评哪只小兔说得最公平。(学生自然会想到小黑兔说的公平)教师问:“那为什么公平呢?”由此引入新课,板书课题:平均分

小猴急得抓耳挠腮,想不出办法来,请你替小猴当裁判,评评他们谁有理。(学生独立思考,指名汇报发言)

设计意图:在这个情景中,由分白菜引发的数学争论,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老师(描述):小兔听了小裁判的话高兴的去浇菜了,小猴继续往前走,不一会就来到了小熊家,咦,看见小熊手里拿着花,桌子上还有花瓶,小熊再忙些什么呢?忍不住上前问小熊,原来小熊要把12枝花插在3个花瓶里,每个花瓶可以插几枝?出示教具(花和花瓶)让学生试着插。会有不同的插法。教师根据出现的情况适时指导与评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由“任意分”过渡到“平均分”。

2.创设小熊过生日的情境(出示情境图)

过了一会,小伙伴们都到齐了, 小熊高兴地拿出桔子招待客人。它数了数共有15个。要把这15个橘子公平地分成5份,该怎么分?热心的小朋友请你帮小熊分一分。让学生在小组内用学具分,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学生交流的活动,对于不是平均分的,及时引导。派代表演示分的过程。

预设:有的学生一个一个分;有的学生先两个两个地分,再一个一个地分。还有的学生先估计,然后直接3个3个分。小组派代表上黑板上分,重点说明这样分的理由。

汇报时学生会发现不管用哪种分法,每只小动物都能分到三个桔子。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述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概念)。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中,充分地放手让学生去探讨去操作,这样可以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有力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策略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巩固练习,理解新知

1.桔子分好了,小动物们有说有笑地吃着桔子。小熊从厨房拿来筷子准备开饭了,(出示问题)12根筷子,平均分给6个小动物,小熊犯难了,应该怎么分呢?请你帮小熊分一分。学生同桌合作,动手分小棒,交流分法,指名汇报。教师及时点评,注重平均分的特征。

2.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平均分的知识?(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平均分,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把所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3.游戏:分一分

学了这么多知识,累了吧,我们做个游戏轻松一下。出示16个苹果,你打算请多少个小朋友来吃才能平均分?看看有多少种答案?让学生用食物和真人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切地感觉到数学的可操作性,留下深刻的印象。突破难点,对于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引导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课堂小结:突出重点,深化知识

这节课你过得快乐吗?除了快乐你还收获了什么?你认为谁的表现最好?你应该向他学习什么?

篇8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7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抓紧学习,爱惜时间,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抓紧学习,爱惜时间,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个谜语,认真听:短腿腿,圆脸膛,耳朵长在脑袋上,肚里声声滴滴响,提醒我们早起床。谁猜出来了?

那么小闹钟对你有什么帮助呢?

同学们说的很对,小闹钟能催我们早点起床,告诉我们几点了,该做些什么,那么除了这些,小闹钟还要提醒我们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一首小儿歌―――第七课《小闹钟》。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创造出各种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了坚实的基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看拼音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

2.读课文读得都很认真,现在同桌之间互相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再换过来,读错的地方帮他改正,好吗?

3.同桌之间能互相帮忙,老师真高兴,那么下面就请你们看汉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要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还要在每小节的前面标上序号。

4.老师想问问小朋友这首儿歌共有几小节?谁画对了举手,错了改过来。

5.下面我们分节读课文,谁愿意读第一小节,谁愿意读第二小节,其他同学你们来当小评委,认真听他们读的是不是正确、流利。

[设计意图:通读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对于一小年级的学生而言,读课文是重点,要给足时间,让学生在不同要求的读文中扫除阅读中的障碍,做到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三、指导朗读,读中感悟

(一)你最喜欢哪个小节,读给你的同桌听。

(二)你最喜欢哪个小节,读给大家听。

1.当学生汇报喜欢第一小节时:

小闹钟是什么声音?它的声音怎么样?(急)声音急也就说明它的速度怎么样?

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小闹钟的声音急。(指名读)

小闹钟的声音这么急,它在提醒我们什么呢?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老师来读一读可以吗?认真听老师是怎么读的。

谁能向老师这样读。(指名读)

想一想你怎样做才是努力读书做事呢?为什么要先把功课做完,然后再游戏呢?(板书:抓紧学习)

带着自己的体会读读第一小节。(练读――指名读――评价)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教学有一定的弹性,激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2.小闹钟为什么要提醒我们要努力读书做事,功课做完再游戏呢?下面我们来看第二小节。谁喜欢第二小节,你能来读一读吗?

这一小节小闹钟又在提醒我们什么呢?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老师也想来读读可以吗?指导朗读。

谁能向老师这样读。(指名读)

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老师给你一分钟,你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

在这一分钟里,你都做了什么?

小结:在这一分钟里,有的同学光玩了,有的同学学习了,那么这一分钟过去了,它还会在回来吗?那我们对时间要怎么样?(板书:爱惜时间)

带着自己的感爱读读第二小节。(练读――指名读――评价)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抓紧学习,爱惜时间,体验阅读的乐趣。]

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要爱惜时间,那我们怎样做才是爱惜时间呢?(同桌互相说――汇报)

老师听出来了,同学们知道了怎样爱惜时间。在这节课中小闹钟提醒了我们几句话?(两句)你喜欢吗?为什么喜欢?老师也觉得这两句话非常好,老师早就把它贴好了,让它每天都提醒我们,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好吗,齐读一遍好吗?

[设计意图:朗读与练说相结合,为今后写作打下良好基础。]

3.间休。

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跟老师做律动。(间休)

4.轻松过后,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学得更好。同桌之间选择你们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让我们再来齐读课文,记住小闹钟说的话吧!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你们记住小闹钟说的话了吗?那么除了这些,想象一下小闹钟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还会提醒我们什么?还我对我们说什么呢?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篇9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3―4页。

二、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左、右顺序。

(2)能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体验其相对性。

2、数学思考:学生通过参与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经历建立“左、右”方位感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

3、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情感与态度: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结合所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及安全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三)策略选择。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数学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体验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与实践性,让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通过体验与感受(体会),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体验性学习是一种知情合一的学习,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活动,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体验数学知识的同时也体验到了自我探索的乐趣。本堂课的设计就是本着体验第一的思想而完成的,让学生在经过亲身的真切体验后能主动建构起知识。因此,在本堂课中,笔者设计了多次体验,如,自身左右游戏体验,动手操作体验等。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提供足够时间给学生思考研究,还要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去体验,在亲身体验中发现反思,从而获得知识。

三、教学流程设计与意图

(一)创设情境,感知自身的左右。

1、看一看:请伸出你的右手,再伸出你的左手。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自己灵巧的小手,再仔细想一想,在生活中,你常用右手做什么?用左手做什么呢?

2、说一说。谁来告诉大家:在生活中,你常用右手做什么?用左手做什么呢?

3、师小结:左手、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可以做许许多多的事情。小朋友们找一找在自己身上还有像这样的好朋友吗?

4、找一找,说一说。(找出来先与同桌说一说,再向大家说一说。)

5、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

(1)伸一伸:伸伸右手,伸伸左手。(口令由慢到快。)

(2)摸一摸:右手摸右耳朵,左手摸左耳朵。右手摸右眼,左手摸左眼。

(3)拍一拍:右手拍右肩,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脚,左手拍左脚。在身体的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各拍两下。

(4)跳一跳:抬起右脚,用左脚跳两下;抬起左脚,用右脚跳两下。

(5)拿一拿:左手拿起数学书放在左边,右手拿起笔袋放在右边。

(6)走一走:朝左走三步,朝右走三步。

设计意图:

此环节借助学生熟悉的身体部位来初步感知左右,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如借助游戏活动进一步感知左右,既可以消除学生的疲劳,又可以融知识于其中,活跃课堂氛围。

(二)感知生活中的左右,建立方位感。

1、摆一摆,说一说。(按要求摆文具,并说一说。)

(1)请小朋友把文具盒摆在桌上。

(2)把尺子摆在文具盒的左边。

(3)把剪刀摆在文具盒的右边。

(4)说一说。(

)的左边有什么?()的右边有什么?

(5)把橡皮摆在文具盒的左边。(注意不同位置的多种摆法,可能在文具盒与尺子的中间,也可能在尺子的左边。)

(6)把铅笔摆在从左边数起的第一个位置。

(7)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种文具?用手指着说一说该文具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设计意图:

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本环节设计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除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左右之外,还扩大了学生的感知空间,逐渐从个体转向群体。

2、数一数,说一说。从左边数起,铅笔是第( )个,( )是第( )个。

3、找一找。

(1)找同学最喜欢的文具。(用从左数是第几个或从右数是第几个,说出后让大家找。)

(2)思考完成第9页第6题。

设计意图:

这两个环节是让学生进一步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渗透基数和序数的概念。

(三)体验左右的相对性,加深理解。

1、变一变方向。

(1)举起右手,说说在哪一边。

(2)请一位小朋友上前与下面的同学同方向站好,再次确认右手在右边。

(3)上前的学生转身与其他学生面对面。观察思考:这个小朋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举的还是同一只手――右手,但小朋友站的方向变了。)现在(看起来)这个小朋友举起的手在你的哪一边?为什么会这样?

2、看一看,议一议。前后两个同学面对面拿笔写字,(观察后)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3、走一走,比一比。

(1)全体举左手向右转往前走。(方向一致。)

(2)面对面走。

①一、三排后转不动,观察二、四排伸出右手向右走。

②一、三排与二、四排交换继续

③一、二排同时向右行走,三、四排观察。结束后交换继续……

④四排面对面站好,伸出右手同时都向右走。

(3)说说自己的发现。在阿4才行走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当两个人面对面的时候,左、右的方向刚好是相反的。)

4、小结。

设计意图:

理解左右的相对性是本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一系列面对面的活动,在面对面的活动中体验感受左右的相对性是突破重、难点的关键。

(四)应用左右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上下楼梯问题。(上楼、下楼都靠右走,为什么看起来方向不一样?)

2、回答:停车场车辆停靠的位置。

3、现场应用。(男女生分别从左右不同门离开。)

4、课外实践活动。回家时(出校门口后)找到马路的右边,与家长一起观察马路的左、右两边都有哪些主要建筑物,把它们用图画表示出来。第二天从原路上学时看看哪些建筑物有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

四个实际问题的解决不仅是为了巩固知识,同时也体现了数学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第4题是一道拓展题,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延伸。

四、教学反思

“左右”这一课是在学习了前后、上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有趣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领会“左右”的意义。所以,我在教学时紧紧围绕“左右”这个中心,遵循一年级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学习。课上所有学生都争着表演、体验,每个学生都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篇10

1.了解剪纸艺术悠久的历史,了解12生肖的基本知识及民俗文化。

2.初步掌握对物体的概括、装饰表现能力。

3.通过学习增进对生活美的感受力及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生肖剪影的概括方法。

2、剪纸基本技法运用,图案的连贯性。

三、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法 分组练习法 巡回指导法

四、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多媒体课件,教学器材

五、教学过程

1.教师活动。(1)剪纸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每逢过年过节,家家户户窗上都会贴上很漂亮的窗花,墙壁和天花板上都会贴有大红的团花,还有很多表达喜庆之意的剪纸带给人们吉祥与祝福。(2)欣赏窗花、吉祥图案剪纸。(电脑演示片段)

2.学生活动――欣赏剪纸作品。(1)欣赏窗花、吉祥图案剪纸。让学生了解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它具有简洁、明快、朴实、富装饰性的特点。(2)学生讨论,谈一谈看过后的感想或自己对《剪纸》知识的了解。

3.教师活动。师:看过这么多精彩的剪纸作品,老师也想表演一下,剪一个给大家看看怎样?(教师剪一只猴子:图1)师:这是什么?你们从哪看出是只猴子呢?(尖嘴猴腮,长长的尾巴,瘦瘦的身体等)这只猴子和真的猴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电脑演示片段)(1)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启发。抓住了猴子的基本特征,突出事物的形态,采用从外形进行夸张和概括剪纸方法,显得简练、生动、形象。(2)请同学们选一个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尝试自己剪一个小动物(以外形为主)。要求:抓住基本特征、概括外形。

图一 图二

4.学生活动。(1)观察教师示范,参与讨论剪小动物的方法。(2)按要求练习剪自己喜爱的小动物。(3)展示作品,学生互评。

5.教师活动:师:(出示一种动物玩具)我过生日这天,朋友送我的礼物。猜猜朋友为什么会送这个礼物给我?(引出生肖)师:你属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属相?你能说出12生肖吗?(1)欣赏12生肖剪纸作品。重点欣赏:鸡(羽毛剪法)猪(形态夸张)兔(添加团花)(2)教师将“猴子”加工一下,增添装饰花纹,并和原作比较(运用折、剪、刻等技法进行形象表现)。(图2)(3)剪纸的基本步骤:(板书)想外形剪外形剪花纹

6.学生活动:(1)在教师引导下,了解学习12生肖的基本知识及民俗文化,初步掌握对物体的概括表现能力。(2)了解剪纸的基本方法(折、剪、刻等技法),重点理解和掌握剪纸的造型装饰手法。

六、设计意图

“十二生肖”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在我国民间世代相传。学生对“十二生肖”动物较熟悉,在这一环节中,以“十二生肖”这一主题为情境,直观形象引导学生从外形特征着手,抓住了动物的简练、生动、形象的基本特征,学习突出事物的形态从外形进行夸张和概括剪纸方法,将剪纸艺术基本意图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传达给学生,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再以增添装饰花纹,将折、剪、刻等技法融入到有趣的活动中,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实现人文主题与知识技能两者的有机结合,改变枯燥的艺术技能学习,使学生的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得到有效提高。

1、学生创作(电脑演示片段:媒体播放剪纸作品及轻音乐)

①可以为自己剪一个生肖,也可以为家人剪一个送给他们。能不能也试着剪一件?

②注意:把握外形特征、装饰点缀花纹

③教师巡回辅导,及时表扬

2、展示与评价

①学生边展示边自我表达与评价

②学生互评及教师讲评

3、知识拓展

①生活中剪纸欣赏:(电脑演示片段五:知识拓展,生活中剪纸欣赏。)

②一把小小的剪刀,剪出了大千世界。不少民间艺人用剪刀剪出了国际金奖,剪出了中国人的志气!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愿同学们用灵巧的双手,剪出美好生活,剪出美好未来!

七、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让美术课的教学内容走向综合,融知识、艺术、人文等为一体。这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而且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将会使学生学会关注生活、热爱美术、了解人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学会自主创造表现美。这样才能体现美术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方面的得天独厚性。因此我感到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

1.是教师要做有心人,精心设计“主题情境”。要让学生敢于联想,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精心设计出多样的“主题情境”。在本教学案例中,就是设置了“十二生肖”这一主题情境,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2.是由联想构建情境,开拓学生的创新思路。联想在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联想可以使人提出多种设想,不断开拓创新思路。在本教学案例中,教师请同学们选一个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引入,使学生尽情在可爱的小动物情境中,以及联想造型的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尽情地享受在创新求变中的快乐。

3.是通过情境的构建,树立学习服务于生活的意识。我们提倡学习课堂的广阔性,强调校内外教学实践相结合。但受到具体条件的影响和局限,学生在校内进行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多、较固定。引导、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构建生活情境,将校内的学习内容向实际生活拓展、延伸,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的技能和本领能够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让学生逐步树立学习服务于生活的意识。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感受生活中的美,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周围世界的美以此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创作欲望,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所看所想,创作出属于生活,属于自己的作品。

八、课后作业

1.谈谈学习感受

2.回家练习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