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建筑改造范文

时间:2023-03-24 16:51: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旧建筑改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旧建筑改造

篇1

建筑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其原有的功能不再适合现代使用者的要求,或者由于遭到破坏及侵蚀导致无法更好的使用,但是又不至于拆除重建。旧建筑本身依然有再利用价值。 本文通过对旧建筑与文化、场地以及新建筑的关系的分析,总结出旧建筑更新与改造的一般性原则,使得在旧建筑改造再利用设计中更具合理性与创造性。

关键词:旧建筑;改造原则;文化性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 A

旧建筑拆除重建 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同时也违背了现如今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反,对建筑改造再利用不仅能够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还降低了资源的消耗。目前,由于人们缺乏对建筑改造再利用的意识,导致旧建筑一律拆除重建,虽然也有少数建筑进行了改造,但因对这方面的研究及经验不足,其结果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更有甚者,经过改造后的建筑已经面目全非,因此失去了原有的文化价值。如此种种, 对建筑改造的探索已经迫在眉睫。

1.文化的传承性

建筑的文化价值在改造中是考虑的重要方面之一,同时也是衡量改造成功与否的标尺。旧建筑的文化价值是旧建筑价值的精华所在,与场地的人文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改建再利用与新建建筑的重要区别。当然,旧建筑的文化特征在不同类型建筑中体现也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历史性建筑、地标性建筑、一般性建筑。历史性建筑的改造应该采取比较相对协调的的方法。地标性建筑以尽量保持其原有的集体记忆为主要准则。而一般性建筑则没有太多的原则可循。

2.场地的重塑性

旧建筑的改造,有可能改变了其使用人群,原有的场地条件肯定在某种情况下不能适应新的需求了,这必然要通过改变周围环境来达到。重塑新的场地环境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新功能下新人群对建筑周围环境的需求。对旧建筑场地的重塑是通过加入新的环境标准与服务设施,使建筑所处的整体环境质量得到提高,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基地本身所具有的地形地貌及气候特征,利用有利因素,减少能源的消耗,创造出更好的与改造建筑相协调统一的场所。实现场地重塑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满足人流组织和疏散的要求。

2.2.满足使用人群高标准的心理需求

2.3.对建筑新的功能条件下的协调统一

2.4.与城市的发展的步调相一致

3.功能的适应性

旧建筑的改造不是简单的修复,通过对建筑功能的改变,重新调整建筑内部空间,使原有建筑能够被合理地继续使用。旧建筑在被改造再利用的过程中, 建筑的功能性质前后发生变化, 是旧建筑再利用中最常见的形式。比如教堂成为音乐厅, 工厂变为文化中心, 仓库用于商业用途等。对旧建筑的改造目的是适应新的功能,使得建筑能够重新利用,在改造之处,就应该考虑新旧功能的适应性,如果功能之间差异过大,这就会给改造带来困难,甚至改造后利用起来不方便等问题。

在改造之初,首先分析旧建筑的功能,以及与即将改造成新建筑的功能加以综合,一般情况下,改造成与原来类型相一致的建筑是最有利的,比如说旅馆改旅馆,原来的旅馆由于缺乏相应的功能设备,导致不能适应现代高标准高要求的星级酒店。这种情况下,就不需要太大的变动,原来的大堂不够气派,拆除临近房间的墙,扩充大堂的使用空间,如果是整栋改造,或许要加入一些娱乐用的房间,如酒吧,ktv包间,这些都是小空间,只要拆除同层旅馆客房的隔墙,重新按照要求加以组织就能达到要求。但是如果要改成能适应现代化办公建筑的要求,相对来说难度就大了。其次,改造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当然,也不能不考虑空间使用的舒适性,流线的清晰性等问题。功能的合理与否依然是判断改造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尤其对单一功能的建筑改造成多功能综合利用的建筑。综上所述,旧建筑在功能的再利用问题上的措施大致有如下几种方式:

3.1功能的持续

3.2功能的更新

3.3功能的置换

3.4功能的综合

4.空间更新的多元性

建筑空间更新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建筑内部空间的转化与再利用;另一方面是对建筑所处的外部空间的重塑。对建筑内部空间的重新塑造要建立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的双重重要性,在满足物质功能的同时,以人的文化、心理精神需求为出发点,从人的爱好、愿望、审美情趣、民族习俗、民族风格等方面入手,创造出适宜的建筑内部空间环境,使人们在使用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美的享受。在考虑与城市空间相互关系时,可以运用许多已有的理论,如沙里宁提出的表现的原则、相互协调的原则、有机秩序的原则,灵活的运用这些原则与方法便于创造完善的场所联系及原有的文化脉络。同时,要强调外部空间的完整性、流线的顺畅、节点的控制以及动静的结合。旧建筑空间更新设计和再利用涉及的面复杂而广 ,不同的旧建筑,其空间更新有着具体不同的手法,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可以归纳 为以下几种手法:

A.对原有建筑空间的拓展

B.保持旧建筑空间形态及体量

C.改变本来空间形态及体量

D.外部空间及景观的处理

5.新旧的交接性

如果旧建筑的空间不足以满足新的要求,扩建就很有必要。 扩建部分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扩建部分本身的功能和使用要求,还要处理好扩建部分与原老建筑的内部空间及外部形象的联系与过渡。而插建所面对的不只是一个特定的建筑,而是一组多建筑的空间。在设计新建筑时要时刻考虑它周围的历史环境,并对此做出恰当的反应,以实现对传统的延续。要达到新旧建筑的和谐共生,具体的设计方法可以有多种,下面列出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5.1形式与风格的统一

5.2体量及材质色彩相协调

5.3特定元素的提取与移植

5.4以新衬旧

6.方法的可行性

建筑的改造是对已存在环境及形态的变更,因而比新建受到更多的条件限制,处理的问题更庞杂旧建筑的更新设计,更需要对原有的建筑与场地给予充分的了解,充分发掘原有建筑在空间构成,材料运用、结构特色、功能特点、环境特点、经济等方面的潜在价值。 改造设计也是一种多目标的决策过程,在每个设计阶段都会提出的多个思路和方案,每个思路和方案的提出基于当前因素和矛盾的不同考虑,这些子方案最终会深化发展多个结果。这就要求对每个阶段产生的结果要加以评估,其考虑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文化传统、近期目标、长期结果、以及对建筑正负面的影响等等。

建筑改造合理性评价标准的基本原则

A现实性原则

B地域性原则

C协调性原则

D公平性原则

E可持续发展原则

结语

随着国内城市的发展日趋成熟与饱和,如何在已有的限制条件下为旧建筑注入新的生命力,完成旧建筑的重生成为近几年来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简单介绍了对旧建筑改造原则的探究分析,希望可以给建筑改造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宁,旧建筑的改建与再利用[D],重庆大学,2002 年4 月。

【2】 于立波.周立军.蒋玲,旧建筑再利用设计中文化因素的探讨[J], 低温建筑技术2007(1)

篇2

关键词: LOFT文化,旧建筑改造利用,多样性

1.LOFT文化的历史沿革

截至目前,LOFT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准确的中文对应词。这个外来词,开始仅意味着仓库或工厂的上部楼层.而所谓的LOFT空间源自商业而非居住楼房,逐渐演绎为由仓库或厂房改建而成,集工作生活为一体的大空间。《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LOFT的解释是:“房屋中的上部空间或工、商业建筑内无隔断的较大空间”,其最初是为工业使用而建造的,现在用于家庭居住、办公、展览的生活空间,是工业空间和其他功能的一种杂交产物。而随后LOFT逐渐演化为一个建筑学专有名词,如今这个专业术语通常指一个改造过的开放性空间,用来描述由非居住功能转化而来的、以保留原有建筑风貌为主要方法的大空间的建筑物。其建筑特征包括3米以上的高天花板,墙壁打通,光线充足的大窗户、木地板、房柱等等。LOFT的影响逐渐渗透到其他领域,其概念的外延也扩大直至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2.最初风格基调的形成原因

居住在大空间的原因:

SOHO区本是随着纽约步入工业化时代而兴起的一个工业区,其建筑以铸铁建筑为主。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金融业取代制造业而成为纽约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原先的厂房已经不适应现代工业的生产工艺,生产商离开了这些旧工业厂房,租用更加现代的生产场所。工厂外迁使得SOHO区日渐萧条,而近在咫尺的曼哈顿却是寸土寸金。厂房的闲置意味着资本的浪费,于是那些拥有旧厂房的业主非常迫切地在寻找新的潜在的使用者。20世纪30年代,欧洲社会的动荡与战争使得许多艺术家移居纽约,住进旧厂房是这些艺术家避免成为无家可归者的最廉价方法。这种生活方式的诞生完全是因为经济上的拮据和无奈,是非常实际的个人需要,而并非是建筑风格在意识形态上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

艺术家们非常渴望空间大和光线充足的地方用来生活和工作,而旧厂房的闲置刚好为他们提供了租得起的空间。“弗鲁克斯住宅第2号”是由弗鲁克瑟斯艺术家首创的先锋艺术项目,是从源于LOFT的合作公寓转化而来的。SOHO区作为艺术家创新团体的中心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声望,不同的LOFT甚至成为他们行为艺术的表演场所。远离了博物馆和画商们雅致的画廊,这些有关艺术的行为使公众对艺术的理解产生了激进的转变,同时对展出艺术品的环境氛围给出了不同以往的答案。

保留旧有物品的原因:

LOFT空间里通常会留有一些旧时期的物品,它们以无声的姿态在那里告诉了我们曾经的故事。最初的LOFT居住者并非是多愁善感,保留这些物件的原因单纯到令人莞尔。“我不相信怀旧。”亨利・史密斯-米勒说。史密斯-米勒是为理查德・迈耶工作的建筑师,1972年他搬进了他的第一个LOFT。“我们不想怀旧,原因是建筑构造和经济的因素。在LOFT里面惟一奢华的东西是空间,那里有什么材料,你就把它留在那里保持原样。我有一个印刷机,太重了,以致无法扔掉,但是我并不需要它。”这些话语明确地告诉我们答案――是当时的随意引发了后来的复古。LOFT中遗留下来的物品通常会被居住者再利用,以至于后来有些人特意从二手市场里购买旧物,或者购买工业用器具来满足生活使用的要求。

保留原有结构和建筑细部的原因:

LOFT空间通常保留了原来的结构和建筑细部,是由于最初的现实生活使得那些拮据的艺术家尽量减少开支,早期的LOFT生活是一个流浪的理念。

LOFT里的所有装置都是可以拆卸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离开时可以全部带走。在对保护曼哈顿工业建筑遗产感兴趣的人中,有一位是艺术家多纳尔德・(Donald Judd)。1968年11月,多纳尔德・买下了春天大街(SpringStreet)101号――一栋5层高的铸铁框架建筑,该建筑建造于1870年。他设想重新装修这栋建筑,把它作为居住、工作和展览作品的场所。多纳尔德・写道:“我认为这栋建筑应该修复,但是基本上不用改动。”(图2-1)

这座LOFT中的3层分别用来休息、

用餐和工作,其它作为画廊。他记录这个装修的过程时写道:“现有的条件非常简单,平面是开敞的,每层窗户的角落都必须被打断,而且任何变化必须是和谐共存的。”多纳尔德・改造过他本人以及玛法(Marfa)和得克萨斯(Texas)的LOFT。在这些改造中采用的保护和装修建筑结构形式的方法以及LOFT内部空间的布置,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一直都被很多来自各国的LOFT居住者、艺术家、建筑师和发展商所接受。最新一代的LOFT居住者中有一位是伦敦的建筑师詹姆斯・索恩(James Soane),关于是否通过保护原有的建筑细部而保 留从前的使用特征这个问题,他发表了自己的见解:“LOFT并不仅仅是一个空罐子,在它身上写下了它的历史,而且你想要去发现那段历史。”

3.由工业建筑改建而成的LOFT空间

LOFT文化延伸了工业建筑的功能主义传统:对既定空间的尊重与在经济限幅内空间的组织、重构相结合;精致的生活品质要求与廉价装修结合。造价的控制要求更精密的设计,各种各样的既定限制和特定目的任务往往导致设计上的惊人巧思,激发设计者纯化装饰手法、控制材料种类、挖掘空间的潜质,从而衍生出一套新的LOFT美学特征。

1960年,为缓解曼哈顿地区的交通压力,纽约市通过了在SOHO区修筑一条高速公路的方案,这条路的修建意味着包括SOHO区、“小意大利”街区、中国城等许多人文景观的消失(图3-1)。

这一决定受到了SOHO当地居民,尤其是艺术家们的强烈反对。1963年,一份由柴斯特・拉(ChesterRapkin)教授发表的拉普金报告(Rapkin Report)令纽约当局改变了拆除SOHO区的决定,保留了由铸铁框架厂房改造而来的第一个LOFT社区,并使得LOFT生活最终于1976年在纽约地区合法化。

4.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需要多样化

国内的旧建筑改造再利用过程中,开发创意产业聚集区是比较容易操作并能引起政府社会甚至学界瞩目的一种模式――房屋不变更产权,无需大资金投入。根据上海创意产业 ― 一五 规划到2007年上海将形成70-80个创意产业园区,总量100~150万平方来 吸引3000-4000家各类创意企业。呈现两带三区即黄浦江沿岸和苏州河沿岸,苏州河北区,苏州河南区,浦东新区。这些区域大部都是现存的老工业区,在城市的不断包围中原有生存的环境已退化。如无有力的资金或措施支持,出租也就成为一种被动的权宜之策。比如北京的798工厂,当面临外部高附加值的利益取向时,要让产权单位发自内心的以保护产业遗存,保护艺术家的创意家园为己任,恐怕是一厢情愿。

篇3

关键词:旧建筑;快捷酒店;改造

一、酒店设计的意义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酒店建筑已经不是其原本的只是为出门远行的客人提供落脚之地,而且赋予了更多更复杂的其他功能。与此同时,生活品质的提高,舒适度标准的提高则对酒店建筑原本的住宿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该如何设计出高质量高品质的酒店,如何做到为个人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这不仅要从建筑本身,更多的是要从管理者的角度去体会客人的需求,从而打造出个性又不适体贴的设计,让每位使用者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二、旧建筑改造的快捷酒店

(一) 经济型酒店的改造问题

目前国内涌现出大量的快捷酒店,特别是在二三线城市发展迅速,在这些城市中部分经济型酒店是由旧建筑改造,在对其设计因素及手法进行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对目前的改造设计有适当的了解。

1.旧建筑改造快捷酒店的经济意义

在中国许多城市环境中一大批尚有保留价值但又不是文物遗产的旧建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快速改变,这些大量性建筑正在面临着时代的考验,它们的结构安全性不存在问题,但是由于维护不足、年久失修外观显得陈旧落后,不再能够满足现在的审美,许多建筑由于这个原因遭到简单粗暴地拆除,造成对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对某些旧建筑的改造利用,既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既可实现其经济价值的转移,又体现其文化价值的延续。某些旧建筑可以经过改造再利用,成为区域性的标志建筑。对于经济型酒店而言,利用旧建筑改造,大大降低了先期投资的成本,为其“经济型”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经济型酒店改造是具有很大实践意义的。

2.经济型酒店改造的途径

经济型酒店的设计出发点是在预算有限的条件下建造适宜使用的建筑,因此经济型酒店一般选用框架结构的建筑,一方面是因为框架结构提供了较好的空间灵活性,另一方面是因为改造过程中对主体结构的伤害较小,进行结构加固、建筑增层等行为较为容易。在内部空间设计方面,经济型酒店毫无疑问完全以使用功能为主导,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和人的心理感受的前提下,尽量缩减房间的面积降低建筑的层高,就连大堂和餐厅的设计也体现着小而精的原则。这种做法既为顾客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感受,同时又尽可能的降低了住宿的费用,对顾客来讲达到了高品质低价位的两全其美的效果,对酒店来讲也达到了自身与顾客双赢的目标。

(二)经济型酒店改造的设计方法

1.对住宅的改造

由于七八十年代的老住宅的地理位置一般在大城市中心、CBD 商务中心区,以及交通便捷的地方, 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和便捷;而且小区的配套设施比较齐全,很多功能可以与附近服务接轨;尤其关键的是住宅因此整体费用投入较低,资本风险较小。因此,这种住宅改造类经济型酒店在各大城市还是比较多的。

2.对工业建筑的改造

目前在城市工业区中,大量的工业厂房类型的建筑也具有很大的改造可能性。尤其大跨度的框架设计,使得一些个性化酒店应运而生。比如,全国首座涂鸦酒店“城市客栈”,在深圳华侨城创意园店开业,酒店外观就颇具设计感,为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 LOFT 旁边的一座大型废弃厂房改造而成。酒店最大的特色便是客房大面积墙面上的涂鸦设计。华侨城酒店集团特地请来深圳多名涂鸦高手,在酒店客房洁白的墙面上,展开一次创想涂鸦之旅。当然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一般工业建筑的立面基本需要完全更换,而且保温性较差,势必增加了酒店的改造成本。

3.对办公楼改造

办公楼改建经济型酒店面临的问题更多一些。首先在与功能上,办公的常用柱跨与酒店建筑是不同的,一般八九十年代的办公楼常常采用 7 米 2,而层高常为 4 米以上,所以产生的空间浪费较多,如果设置在办公楼的裙房层则又产生了更多的黑房间;而且办公楼常常只把几层进行改造,其他层还进行其他功能的使用,导致办公、住宿、餐饮、娱乐等多项功能混杂,不但流线混乱,安全上也无法保障。所以办公楼改造经济型酒店需要慎之又慎。

三、结语

一个成功的酒店设计作品不仅是满足其使用功能的需要,设计新颖,更重要的是具备其不同的地域性和文化性。俗话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社会进步和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片面理解酒店设计就是追求豪华,我们应该从豪华背后找到更深层的定义。在设计的流程顺序上,功能第一,风格第二,人性化第三;但在设计的整体构思上,三项内容则要统一思考、统一安排,不分先后,不可或缺。功能服务于物质,风格服务于精神,而人性化研究是对物质与精神融合以后实际效果的检验与深加工。这三项工作的共同目的就是要为酒店赢得品牌和经营上的真正成功。快捷酒店室内设计不单单要考虑自身的设计风格,也要与周边环境相结合,若是在人流集中,同时靠近中心商业街区,就要考虑品牌效应,打造出现代酒店风格。

参考文献:

[1]钟剑,胡苑萍.宾馆、酒店大堂室内设计调查与思考[J].新建筑,2003.

[2]雷永.酒店客房设计须注意的细节[J].建筑科学,2007.

篇4

[关键词]伊通河;立面改造;建筑;景观

源远流长的伊通河是哺育长春人民的母亲河。无论是昨天、今天,还是遥远的未来,伊通河对于长春这座城市来讲,不仅是生命的源泉,还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曾经是长春政治文明、城市文明和工商业文明中心的伊通河区域,如今是集城市生态安全功能、多样化的居住功能、市民游憩休闲功能、新型商务功能和城市重要市政廊道五大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综合发展区。建设完成的伊通河景观风貌带将成为继净月潭森林公园、新民大街和南湖公园后代表长春城市新形象的地标性景观。

1、两岸新城建设概况

伊通河贯穿市区,两岸城市用地以居住为主,这就决定了伊通河这条经济发展大动脉的优势价值。水与人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离开水人类就会有生命危险,也许正是这种物质的依赖关系,人类有观水、戏水,希望能近水或傍水居住的亲水性,无论是怎样形式的水体都能给人类带来无限的乐趣。“水岸经济”的吸引力在房地产开发中显示着特殊的亮点,许多开发商风云际会来到伊通河畔。

2002年,“万科”就以“揭开万科城市花园的神秘面纱”为题,选择来到了伊通河畔,沿河东岸面临自由大路建造了多层、小高层、高层交错布局的“万科城市花园”。同年“鸿城国际”则以“水系是城市里最珍贵的资源”为主题,沿河西岸面临南湖大路隆重推出自己,建立长春首席亲水TOWNHOUSE社区。“与600万平方米的伊通河水面肌肤相亲,打造伊通河畔别墅带”,这是中海集团的宣传词,“中海水岸”看重的是伊通河畔湾流际会,丛林溪谷萦绕其间,河岸带状公园绿茵葱茏,能让“御河别墅”尽享原美水岸生活。此外,河西岸的河畔家园、东岸的天琴湾、吉林电力小区等,都以得天独厚的沿河位置,让更多的房子观赏到河景,使自己成为伊通河水岸观景名宅。

伊通河水成就了这些小区,同样这些小区也美化了伊通河,河流价值带动了城市建筑的发展。这些小区充分考虑到规划部门的整体要求,建筑立面造型新颖、高低错落、色彩明快、韵律感强,富有时代气息。

2、伊通河沿岸景观欣赏

近年来,世界性环境恶化给人们生存带来新的挑战,人们渴望得到优良的户外环境。绿树、花草不仅仅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良好的自然景色还可以调节人的情绪、消除疲劳增添生活情趣,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伊通河两岸环境风光带规划将突出绿色生态这一主题。

在结构布局中,我们看到伊通河城区风光带由南至北划分为都市森林区、文化景观区、都市生活区、休闲游戏区和生态恢复区五个区。由垂钓园、卫星园、活水园、民族广场、回忆岛、主题雕塑园、荷香园、湿地生态园、滨水运动园等二十四园构成。这条风光带的景观序列起景于生态恢复区,文化景观、都市生活两个区是空间序列的,最后结束于都市森林区。从景观天际线的高低、景观数量的多少、水体河面的宽窄、建筑小品装饰性的强弱、造景元素的配置等方面,也可以看出文化景观区、都市生活区是五区之首。人们在休闲的同时,提升了文化品位及修养。垂钓园、卫星园、活水园、高尔夫岛、湿地生态园、荷香园等更成为人们休闲散步、交流情感、强身健体的好去处。夕阳西下,工作了一天的人们扶老携幼来到伊通河畔,享受着清风、绿草和美丽的音乐喷泉,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疲惫的心灵得以释放。

3、两岸旧城现状分析

伊通河沿岸老建筑多为九十年代初期建筑,以水刷石、干粘石和涂料饰面为主。色彩以土灰色、砖红色、土黄色为主色调。东大桥至长春大桥段部分楼体虽有简单的重新粉饰,但涂料品质较差,施工工艺粗糙,因此表面掉色严重。

早期兴建的房屋缺乏整体协调性,立面造型呆板,呈现出“方盒子加阳台”的形态。色彩陈旧,造型单一已成为伊通河两岸建筑的硬伤,令人遗憾。

原有建筑多为砖混结构,现状老旧不堪,墙体强度不高,因此不适宜做大规模的改造。所以今后的改造宜利用苯板等轻质材料来制作外立面的部分凹凸变化和线脚造型,最大限度的保证原有建筑主体不被损坏。由于大部分居民都私自对阳台进行了改造,塑钢窗造型各异,导致原已十分老旧的住宅更加显得不规整,改造难度增大。此外,空调外挂呈无序状态,整体观感比较杂乱。

建筑单体之间的协调性较差;各个功能区的场所感不强;缺乏时代感。另外,由于各个小区居民各自的经济状况和想法不同,改造难度较大。

4、国外沿河建筑探究

莱茵河,是德国文明的生命之河。莱茵河沿岸有难以计数的葡萄园和城堡、田园诗般的城镇以及幽婉缠绵的传说。莱茵河两岸既有过战争又有过浪漫传奇;既有喧嚷的工业,又有幽静的田园。莱茵河全长1320公里,是欧洲第三大河流,仅次于伏尔加河及多瑙河。莱茵河沿岸荟萃了密集的城堡和古典小镇,多以黄色调的暖色为主色调,偶尔加人一小段亮丽的跳色,使得两岸色带活泼生动。

巴黎塞纳河沿岸的建筑与绿化、桥梁融为一体,构成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位于两岸的座座建筑色彩分明,卢浮宫、奥赛博物馆等名胜鳞次栉比,各具特色的桥梁令人目不暇接。这些建筑物一般层数并不很高,但高超的建筑技艺充分反映了这个欧洲文化艺术中心的历史风貌。沿岸建筑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5、整治规划内容及深度

“水清、岸缓、绿浓、境幽”是伊通河沿岸改造的主要原则。突出人、水、林、城,不管是从树种的选择,还是花卉的布局;不管是雕塑的造型,还是河边小路的走势,都要突出这样一个特点。因此,根据规划情况可以从沿堤道路平面整治、沿河建筑立面整治、沿河景观与设施整治三个层面来进行。

5.1 两岸街道平面整治:从当前长春交通状况和未来路网建设出发,可以发挥伊通河在改善城市交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可将两岸道路平面整治分为:公共空间、沿堤空间、街坊内部空间三个方面,确定整治具体措施。要在伊通河东西两岸,平整有相应通行能力的道路,承载伊通河两岸居民的出行,缓解伊通河周边主要干道的交通压力。同时河堤路、街道铺装、沿河及庭院绿化等,都要以方便人行的角度出发,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创造多层次沿河堤路与街路的空间环境,构成温馨、祥和、丰富的人文景观。

5.2 沿河建筑立面整治:根据建筑现状,外观条件,建筑立面整治分为保留建筑,整治建筑,拆除建筑三个级别。对墙面材料、门窗、台阶,以及墙面晒衣架、遮阳棚、花架、空调架、钢(木)窗等建筑构件,都制定相应的整治方案。以达到延续历史文脉,创造丰富的建筑形象,以美化我们的母亲河的目的。

5.3 沿河景观与设施整治:根据沿河景观与设

施情况,将整治分为清除、修缮与新建。对私自搭建的围栏,车棚等进行清除。老旧的景观小品进行修缮,在景观节点新建一系列可以代表长春城市风采的雕塑,沿河空地进行绿化补植。以提升伊通河环境质量和景观功能,努力把伊通河建设成为惠及百姓的防洪安全线、绿色宜居城市的生态轴、展示美丽长春的景观带。

6、建筑立面改造与装饰

6.1 立面改造基本原则

(1)色彩上保证沿岸景观的连续性,着重打造伊通河东西两岸线条舒展清晰、高低错落、富于变化的天际轮廓线。

(2)注重可实施性。因地制宜的合理选用材料与施工工艺,注意外保温构造的防火处理。

(3)合理控制工程造价。合理利用好已有条件,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

(4)改造过程中尽量不破坏建筑原有的整体结构。充分考虑原建筑外结构的承载能力,适当增加立面造型,尽量不改变其原外表面积系数。

力争通过局部色彩的改变和建筑单体细部的改造,以及各个相邻单体之间的整合,达到伊通河两岸整体规划的统一、协调。

6.2 建筑材质应用:柔性质感涂料是一种新型的艺术涂料,应用于旧楼改造项目中的外墙涂装,无疑是最经济、美观、耐久的选择。

通过不同的施工工艺和技巧,为建筑物提供丰富的质感效果和防水透气等保护功能。这种柔性质感涂料是高级厚浆型水性涂料,适合于砖混结构以及外保温装饰系统。在具有优异的兼容性的同时,更能有效增强外墙涂料系统的柔韧性和耐候性。另外依靠独特的色彩系统,我们可以调出缤纷多样的色彩。定会使伊通河沿岸旧貌换新颜,为我们的母亲河增添一抹亮色。

6.3 美化沿岸山墙的思考:通过实地踏查,我们发现沿河部分建筑或有无窗的山墙,或山墙面积很大,沿河景观匮乏。因此,可以利用浮雕与墙体彩绘来丰富建筑立面,美化沿岸风光带,烘托长春浓厚的艺术氛围和“雕塑城”的独特魅力。

以山墙为画布,用河岸做展台。我们可以选用以下主题:

(1)关东文化及风土人情。如:二人转、吉剧、东北大秧歌、打单鼓、走亲戚,狩猎、捕鱼、编草鞋、卖糖葫芦、铁车、木爬犁、种地、压滚、扬场等等生活场景。

(2)长白山、松花江景观特色。可以参考关东画家、文学家、诗人有关歌颂白山、碧水的作品。如黄秋实先生近期的大作《长白山神韵》长卷,连绵百余米,气势恢宏。还可选长白山、松花江的一些自然景观,如奇石、雾淞、瀑布等。

(3)吉林省、长春市特殊物产的雕塑。如人参、貂皮、乌拉草,农村酿酒、漏粉、榨油等各种作坊操作情形等。

可在山墙上做彩绘,局部挂浮雕。伊通河的两岸、河心岛、跨河桥端做雕塑。宜在岸边较大空间地带及河心岛中创作有故事情节的群雕,以旺盛人气,增加伊通河流域的文化内涵。

7、总结

美国建筑大师莱特认为:“建筑是大自然的点缀,大自然是建筑的陪衬,离开了自然环境,你欣赏不到建筑的美,离开了建筑,环境又缺少一点精灵”。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天人合一”,人作为自然界的主体,与自然环境是相通的,所以,人、建筑、环境应该三位一体。伊通河沿岸建筑与环境的改变,不仅仅促进了人与环境的和谐,更有助于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随着环境的改善,心境的改善,和谐的因素越来越多。在母亲河畔,在长春百姓心中盛开出幸福之花。沿河两岸建筑群也将成为长春市的一道亮丽的都市风景线,以崭新的形象迎接四面八方的来客!

篇5

一、学习理念,旧建筑改造的新范本

城市旧建筑改造再利用这个话题在全世界范围早已不是一个新主题,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早在20世纪中期便经历过从盲目推倒重建到理性注重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改革过程。按照城市更新及相关理论发展的变化过程来进行分析,战后西方城市,特别是内城和旧城更新的理论发生很大的变化,基本上是沿着清除贫民窟――重建邻里单位――社区更新的思路发展,指导旧城更新的基本理念也从主张目标单一、内容狭窄的大规模改造逐渐转变为主张目标广泛、内容丰富、更有人文关怀的城市更新理论。从时间的具体节点来看,英、美等国在经历了20世纪中期大规模的改造运动,以及30-50年代清除贫民窟运动之后,对其城市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与规划。然而,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也随之涌现。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萧条时期,尚未成熟的城市规划导致了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等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的出现,引发了对城市发展模式的世界范围内的反思,其中也包括对上述城市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后所进行的反思。在此之后,西方国家城市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有了长足的发展,那就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核心,在城市的重建与复兴中,一方面力求体现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即城市复兴的目标更为广泛,内容更为丰富;另一方面是继续趋向于谋求更多的政府、社区、个人和开发商、专业技术人员和社会经济学者的多边合作。

我国是进行了近20年(1978-1999年)轰轰烈烈的现代化建设与改革之后,才逐渐开始意识到要更加侧重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城市复兴建设思路。跨入了21世纪之后,站在新的时代和全新的起点上,我国逐步开始注重旧建筑和旧地段改造和再利用。其中,我们主张以合理的更新、改建过程替代大拆大建的方式,这是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性选择。首先,跃入我们眼帘的即是以LOFT为设计理念的一些旧街区和厂房改造项目,应该说在某种程度上为城市旧建筑改造再利用提供了比较理想的成功范本。如北京的798艺术区、上海新天地、上海建国中路8号桥、上海苏州河仓库、杭州的杭印路49号等。但是,由于这些旧街区和厂房改建项目的形成背景与设计模式以及市场定位等因素有着较大的差异,从而对于城市旧建筑改造和再利用性这一主题的论证和最终产生的学术和实际效益的结果上都造成了不同的差异性。

1.上海新天地

“欧洲许多城市都保留了不同时代的城市‘断层’,如意大利里昂,从古罗马时代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面貌都保存下来。还有巴黎,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与现代的城市和谐共存。中国的城市也应留下历史、文化的印迹……”这是我国香港瑞安集团董事长罗康瑞的观点。当他在业界一片反对声中毅然接下上海太平桥旧区改造项目时,有一位美国的旧城改造专家却十分赞同他。设计师本杰明・伍德与他惺惺相惜:“中国许多城市往往因为新的建设就轻易地把过去的老房子毁掉了,这是十分可惜的。”他们凭着坚定的信念和独特的文化理念,成就了现在的上海新天地。

2.上海苏州河仓库

在20世纪30年代,苏州河两岸是上海早期工业的重地,从而留下大量年代久远的厂房和仓库。这些已经颓败破烂的老而大的建筑正在变成艺术家的乐园。我国台湾设计师登琨艳1998年底率先入住苏州河中段一间上下共2000平方米的旧仓库,与运货装卸依旧繁忙的上海市纺织原料公司新闸桥仓库一墙之隔。工作室的大门用铁和铜拼镶,艺术味浓郁。低廉的租金、历史风貌和市井生活融汇一处的独特景象,把艺术家吸引到苏州河畔傍水而居。“租金便宜,上海风情浓郁,这里是绝好的创作空间。”画家丁乙说。设计师刘继东把他苏州河上的工作室称为“一口深邃的古井”,这口“古井”是他不少设计灵感的源泉。刘继东的工作室位于当年上海十九路军八百壮士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四行仓库,好几扇当年的仓库里的铜门都原样保留着,上面有白漆刷的号码,似乎还有弹孔的痕迹。而昔日的战壕俨然已经被改造成时尚场所。不久前,一些英国时尚品牌还选择在这个全中国最著名的仓库里召开产品会。

3.上海建国中路8号桥

8号桥位于上海市建国中路8-10号,是上海汽车制动器公司的闲置厂房,由时尚生活中心有限公司总裁黄瀚泓创建。20世纪90年代初期,黄瀚泓离开香港来内地发展,先后参与开发了瑞安广场、上海新天地等项目。如今,8号桥已成为上海创意产业基地的成功典范。据了解,8号桥的租赁期限为20年。一期由7幢建筑组成,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改造始于2004年3月,由日本设计师万谷建志、广川成一设计,是上海厂房改造较早的项目之一。在改造过程中,原有厂房的轮廓被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下来,但建筑立面和内部装修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设计师使用了大量的玻璃门窗,以保证室内良好的采光,同时对旧厂房的渗水、抗热以及防火安全系统进行了改造,新建筑内部功能齐全,设有办公室、陈列室,也包括会议、信息、教育、培训等设施。

4.北京798艺术区

原为七星华电集团名下的798、718等几个工厂的厂区,面积约22万平方米。项目由20世纪50年代前东德援建,世界上22个大厂提供技术支持,并由55位德国专家采用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建筑工艺和设计理念设计建造。这种建筑风格的厂房目前仅在中、德、美等国家有极少量存留,是世界上仅存不多的、带有包豪斯建筑理念的厂房建筑群,堪称工业发展史上的文物。这种风格建筑的再度兴起源于美国人罗伯特在京城艺术圈内的推荐。目前,该区域聚居了大量的画廊、工作室、文化中心等艺术机构。厂房、烟囱、标语和各种现代艺术形式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强烈的视觉和文化的冲突。但在这片区域今后的发展和规划上,艺术家和七星集团之间存在着冲突,引起了人们对该区域发展规划的高度重视。

以上四个案例背景不同,基础条件不同,市场定位不同,境遇也不尽相同,但均为旧厂区演化为艺术家的创意产业园区,在国内具备一定的代表性。这四个案例、两组对比中,第二和第四者更多的是艺术家的自发行为,旧区改造内的个体内部空间规划精彩纷呈,而外部空间、园区环境及道路等要素由于缺少建设主体的统一规划加上租期制约,基本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如果得不到政府的实质性支持,难免不被商业性的开发所吞噬;而第一和第三者则融入较为成熟的商业开发理念,在较长租约的保证下,由一个开发商按统一的理念进行规划和建设,在留存历史记忆的同时,使一片面临死亡的地域重新焕发出生命力。相比另两者而言,不仅鱼与熊掌兼得,也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二、取其精华,寻找合理模式改造旧区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LOFT的兴起和表面的繁荣认同为找到了旧建筑改造特别是产业建筑改造性再利用的理想模式。尽管LOFT与其他旧建筑改造一样,使历史建筑(非文保建筑)重新焕发了生机,但由于多被冠以艺术创意产业区的名义,似乎LOFT更容易被狭义地理解成是前卫艺术推广和精英思想自我陶醉的商业化标签,而非更具普遍意义的旧建筑的“再生”。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非LOFT形式的旧建筑改造,比如说上海交通大学海事历史博物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校区,以及上海外滩18号与9号等改造项目。这些都是较为成功的旧建筑改造项目,但与上述的LOFT形式都是有较多的不同和变化之处的,这里就不做详尽的介绍了,笔者只是从这些成功的旧区改造项目中总结了一些优点和可鉴之处。

1.旧建筑改造需要多样化

不要盲目跟从LOFT风格,更不要把设计改造思路只局限于这种单一模式上。LOFT风格起源的美国SOHO社区也是由最初的艺术家自发随意建设,到后来的一系列改革进化之后,才走向了今天的繁华与成功。我们要多想想这些旧建筑改造除了能改造成创意产业园区之外,还能改造成像廉租房、办公室、酒店、餐饮等其他类型的空间。比如像杭州汽车发动机厂主厂区搬迁改造的规划中,在不破坏厂房主体结构的前提下,改造成廉租房或者小公寓。最终的结果就是为中低收入者以及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诸多便利和住房保障,为社会的发展和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设计与政策法规的互动与调整,提高建筑适应性

建筑设计各项规范是随着工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调整的,因此,在旧建筑的改造设计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由于前后规范条款的不一致所产生的矛盾。应该认识到强制性规范的设置,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护生命财产的安全。旧建筑的改造利用,建筑的安全性是最根本的要求,不能为了保护历史价值而忽略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因此,以破坏建筑结构安全的代价来取得设计突破的方式是不能提倡的。建筑功能的重新布局和调整,是以结构安全为前提的,上海交大海事历史博物馆的改造正是严格地遵循了这一前提条件。这更需要设计师的应变能力和扎实功底。

反之,国家也需要为旧建筑的改造利用提供更适宜的政策法规。比如,现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于改建项目均以参照新建项目、最新规范为原则,由于受现存条件的制约,有些旧建筑的改造项目很难完全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这就需要在针对旧建筑的改造项目上有更详细、更具可操作性的政策依据,甚至是专门的规范。

结语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与发展条件之下,逐步开始倡导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城市复兴建设理念。在这个时代浪潮中,许多艺术家的一些带有特定目的性的活动引发了LOFT模式的改造,同时,也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开始普遍认为这种行为表达了一种新的文化价值观念、新的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理念。然而,在参考了欧美等国家LOFT模式和旧区改造的发展轨迹,以及我国的一些案例之后,笔者认为目前国内的LOFT模式发展只是旧建筑改造和再利用过程中的阶段性、过渡性产物,而绝非最终性和唯一性产物,不要盲目泛滥地跟从其风格,也不要把对于旧建筑改造再利用局限于这种思路。如果这样的话,其后果不堪设想,我们也能从国内的一些案例中看到LOFT模式发展的局限与困境。因此,无论是建筑师、室内设计师还是其他环境艺术设计与艺术工作者,应拓展自身眼界、着重探索旧区改造的多样化道路,同时不断研究旧建筑改造的各方面要素,从而进一步提高旧建筑改造后的利用性与实际效益,并通过旧区改造所产生的影响,逐步唤醒整个社会对于旧建筑改造再利用的理性认识与重视。争取做到理性分析,客观精确地找出旧建筑、街区的弊端与缺陷,制定详尽的、多样化的改造方案,借鉴各方面经验,加以适当论证和对比,最后进行施工改造,再不断进行完善。一定要做到旧建筑改造不是喊口号与盲目跟风,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去除缺陷、追求优异的旧建筑改造,使得那些旧建筑和街区获得伟大的重生并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参考文献:

[1]王丽琳.旧建筑改造成功案例.东方综合网,.2008-12-5.

[2]陈宇.建筑归来――旧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精品案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3]陈翼峻.从LOFT到城市旧建筑改造利用[J].建筑与文化,2006.29(7):82-91.

[4]林兆璋,倪文岩.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N].建筑学报,2000.1(2).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篇6

关键词:城市建设旧建筑改造再利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城镇化进程推进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城市的规划建设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城市快速发展扩张的同时,城市原有的建筑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城市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高质量需求,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城市的建设发展,在城市建设的规划与管理过程中,必须要认真地分析和研究城市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问题。

一、城市旧建筑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原有建筑的建造形式和建筑材料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发展与要求。在许多城市,特别是较大的工业城市中,原有的工业建筑在城市结构中占有相当的重要地位。伴随城市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城市的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高科技的引进与开发导致了传统旧工厂企业的倒闭,遗留下大量的旧厂房及工业建筑;因为城市的扩张在老的产业与建筑周边兴建起新建成的住宅商业建筑物;或者由于城市的规划,将老的工业区向新兴工业区或郊外转移。这些都使得许多原来的工业建筑丧失了功能,被长时间地空置、遗弃而日渐破败,成为城市环境建设的负担。在房地产开发的浪潮下,这些原本占据城市中心城区的旧工业建筑就成为了城市改造和发展的主要内容。

城市中大量存在的城中村,原本是城市人口的聚集地,随着城市建设的大力发展,外来流动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原有的老式住宅占据了大量的土地,其建筑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建设与人口居住的需求,因此,对于城市中的老城区住宅也要进行改造再建,实现与城市发展规划的同步。

之前的旧建筑改造方式,对旧建筑的处理基本的方法通常使用的就是拆除。随着现代城市的旧城改造,大批城市优秀旧建筑被拆除,不仅给城市带来了大量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让城市原本包含着深刻人文与历史内涵的旧建筑消失殆尽,使城市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城市的标志性越来越不明显,在城市建设中缺乏文化的传承性,难以形成持久的影响力。

二、城市改造的理念

城市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在上世纪中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经历过城市建设的改革过程,实现了从盲目推倒重建到理性注重可持续发展的改变。

西方城市更新的理论基本上是从清除贫民窟到重建邻里单位,再到社区更新的思路来发展的,对旧城更新的指导理念也是从主张目标单一、内容狭窄的大规模改造开始,逐渐转变为主张目标广泛、内容丰富、更有人文关怀的城市更新理论,城市改革的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核心的理论。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与改革较西方国家略晚,在改造理论上可以向发达国家进行借鉴。应当注重对旧建筑和旧地段的改造再利用,以合理的更新、改建过程替代传统大拆大建的方式,理性选择能够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式。对于一般的非重要建筑,可以采取拆除的方式,对于有些重要的建筑或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应当予以保留,为了配合周围环境的变化及社会发展建筑功能的变化,可以进行重新的改造设计,或改头换面来迎接不断变革的社会。

三、城市旧建筑改造再利用的模式

为了改善城市生存环境,让城市旧建筑重赋活力,需要在大城市及城市中心区对大量的一般性旧建筑进行改造与更新。在改造中,应当把这些旧建筑同样看作是社会生产生活和历史发展的载体,重视这些旧建筑在经济、文化层面的价值,合理地改造并充分的挖掘旧建筑的潜能,避免应城市建设导致的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浪费,使旧建筑及其所在的城市区域再现生机。

在城市的旧建筑改造中,可以学习国外的模式,将废弃的产业建筑改建成小型博物馆、展厅或者是市民活动中心。作为房地产市场中新兴产品的单身公寓,也可以吸引大量资金有限又渴望住房面积紧凑、功能相对齐全的年轻人。或者是将仓库和厂房改造工作室或LOFT,出租给年轻人,即是对城市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也是一种时尚的居住与生活方式。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日益庞大,办公场所的建设问题并没有能很好地满足发展的需求,这种将旧建筑遗存改造成商业会所的方式,不仅可以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同时也可以大量的节约社会人力和物力资源。

四、对于城市改造的建议

在对国外先进再建模式的学习基础上,也要根据我国的特殊情况,寻找更为合理的模式。在城市的重建与复兴中,既要力求体现前所未有的多元化,使城市复兴的目标更为广泛,内容更为丰富;又要继续趋向于谋求更多的多边合作,使政府、社区、个人和开发商共同投入发展。

1、对于旧建筑的改造要实现多样化

这种当前常见的LOFT风格起源于美国SOHO社区,也是由最初的艺术家自发随意建设,经过一系列改革进化之后,才走向了今天的繁华与成功。因此,对于旧建筑的改造,不能盲目的跟从LOFT风格,也不能把设计改造思路只局限于单一的模式上。应当多思考学习新的发展改建模式,例如杭州汽车发动机厂在搬迁改造的规划中,在不破坏厂房主体结构的前提下,将厂房改建成了廉租房和小公寓,为大量中低收入者及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诸多便利和住房保障,也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对于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除了能改造成创意产业园区之外,还能改造成像廉租房、办公室、餐饮等其他类型的空间,实现其多方面的实用价值。

2.制定相关法规,实现科学设计

在对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中,应当提供适宜的政策法规。由于受现存条件的制约,有些旧建筑的改造项目很难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这就需要针对旧建筑的改造项目,制定进行更详细、更具可操作性的政策或是专门的规范,使改建项目能够参照新建项目的最新规范为依据。在旧建筑的改造设计过程中,应符合规范的要求,保护生命财产的安全。不能以破坏建筑结构安全的代价来取得设计突破,而应当以结构安全为前提,实现建筑功能的重新布局和调整。

为了更好地实现城市的建设发展,在城市建设的规划与管理过程中,必须要认真地分析和研究城市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问题。在当前采用的模式下,应当继续研究学习,在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建设的具体情况,制定城市旧建筑的改造再利用的新模式,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翼峻.从LOFT到城市旧建筑改造利用[J].建筑与文化.2006(1)

篇7

关键词:工业遗产;保护;改造;利用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及布局的大规模调整,以主要沿海发达城市为代表的我国旧工业厂房的再利用也得到了普遍关注,多个几近废置的工厂集聚群变成具有当代生态意义的公园或者艺术创作集聚区,由现代城市发展的障碍成功转变为城市中一道别样的景区,不仅为城市发展增添了丰厚的经济效益,更向人们展示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然而,令我们感到不忍的是,现在仍然有很多城市在调整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同时,针对城市中那些承载着我国经济发展重担的工业集聚区采取了直接拆除的不合理做法。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时期,城市变化日新月异,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做好工业遗产的保护,使这些曾今的我国经济发展助力能够重新焕发生机,是摆在我国当前为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议题。

2.我国旧工业建筑的保护

为了做好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再利用,2006年第一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在江苏无锡召开,这次会议使人们对于工业遗产的价值的认同更加深入,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工业集聚区是当代大多数人过去一个时期生活的写照,承载着人们对家乡乃至国家的记忆;第二,工业遗产的保留对于以后人类认识某一时期的工业活动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第三,工业厂区的再利用已成为一门涵盖多门学科的综合课题,具有一定的科技价值;第四,将现代审美与历史建筑相结合的建筑风格,将会向人们展示一种别样的建筑艺术,使人们的美学视角更加拓宽;第五,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革命也必将会像其他人类文明一样迅速更新,一些工业革命时期最初的工业制作场所已近消失,同时这些工业场区也就显得十分珍稀。

对于一些具有特定价值的老旧建筑的再次利用不仅是对这些老建筑所承载的历史的尊重,更是能够使其在新的时代下重新焕发生命力。如何做好对于老旧建筑的再次利用,重点在于建筑师能否知晓这些老旧建筑的潜力所在,以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赋予其别样的建筑功能,以此来体现其新的生命力。再次回顾再利用的定义,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旧厂房的再利用就是一个对其建筑功能、外形以及室内布置重新按照现代时展要求的二次设计的过程。因而,可以看出建筑再利用所体现的并不是对旧建筑进行的简单的重复建设或者加固,而是基于当前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建筑本身所具有的内在涵义,对这些老建筑的质和量的重新构建。老旧建筑的再利用避免不了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再利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一是针对那些有特殊意义老旧建筑的保护;二则是对于这些老旧建筑进行适当的重新构建,并让其展现在世人面前,这种重新构建正是是为了满足当代社会需求而进行的改造。因而,可以这样说,我们通过改造对于这些老建筑加以保护与利用,重新展现其价值。本文将把再利用与改造统一为整体,来针对旧建筑进行研究。

3.我国旧工业建筑的改造

3.1功能转换

如何使这些旧建筑在完成修缮后仍然能够保持其原来的姿态,在以后的利用中仍能够得到多次利用,那么对于一个建筑师而言,就应该对于这些旧建筑的基本特征有所掌握,并且通过针对某一旧建筑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以及具体的营造方式,将这些旧建筑的潜力尽最大可能发掘出来,进而以自己的领悟将这些旧建筑的功能进行再次组合,满足现代设计要求,让这些旧建筑在新时代下焕发生机。

事实上,一个旧建筑空间如果没有后续适宜的行为活动,它的改造将成为空壳,而在这种行为活动不可能预先确定的前提下,这种功能的转换一定要经过理性的分析和审视的定夺,因为新的业态功能决定着新的空间性质,新的空间特性同时也是新功能拓展的催化剂,在此过程中,新旧空间互相交错,有平行有交叉,内部空间边界重新设定划分,合理的利用原有的空间元素,增加必要的功能界面,创造出时间与空间的维度对话。

一般情况下旧建筑改造一定要考虑“因地制宜” ,功能的转换要满足结构的适配性。这种功能置换是功能的彻底转释,但几乎利用原有的一切旧的语言来诠释新的场所空间,整改区域树立精品意识,更加强化空间的整体性。从整体和谐性来考虑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注重标志性建筑以及广场、小品、雕塑、铺装等的设计与建设,充分体现绿色生态的建筑理念以及上海现代化大都市的文化底蕴。对于场地中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四栋建筑去旧纳新,使其焕发新生最大限度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资源的增值和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完整、简约的空间形态形成可识别性;以灵活的开放空间系统创造地区活力。

3.2形象再造

改造的原则是无论在尺度还是材料才是立面的处理上要呼应整体,虽然是新增加的部分,但尽量用新的材料,新的技术来变现出旧的符号旧的形式,从而达成风格上的一致,无论从色彩还是到材质还是到韵律,都尽量做到协调,至少在视觉上取得一致。

旧建筑的外部装饰以及构图比例都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及工业美感,在建筑立面处理应当基本上按照历史照片及原有图纸,剔除毫无意义的增补和附加物,整个立面尽量还原原来的历史风貌,但有些年久失修的建筑材料以及构件,已经没办法进行修复,只能在保留外观的前提下进行替换,比如大部分红砖已经破烂不堪,经过去污,清洗修补,留下局部可以使用的,其余均根据原来机理,到砖厂专门定做,然后又经过现场打磨,做旧等处理,如原有墙面相得益彰,形成新的质朴的风格,产生宁静和回归自然之美,还有一些如落水管,栏杆门窗,均用现代材料进行替换,既尊重了原有的场所精神,又赋予了新的寓意和技术,既延续了原有建筑的脉络机理,又赋予了新的创意,通过色彩,材质,和机理的对比,展现着时间与空间的风貌。旧厂房红砖墙展示出天然淳朴的机理,所有门窗采用钢板仿旧木材质,落水管采用黑色铸铁按原风格打造;采用深灰色铸铁栏杆;有意内部结构,唤醒沉睡的历史,打造新的主题元素,新旧机理的交织,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渲染出整个场所的特定气质和特定氛围。感觉源于“工业时代的沧桑”又与旧时期大不相同。

4.结论

近现代工业的出现为全世界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向前发展,但同时随着产业技术的更新换代,旧工业时代已离我们远去,随之而遗留的大量的旧工业厂房亟需当前社会做出合适的处理。通过对于旧工业建筑进行合理有效的保护与改造,不仅能够有效利用旧工业建筑,使其发挥经济效益,同时也对于城市文化历史的保存与宣扬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岚,宫浩钦.城市工业遗产保护的困境及原因[J].城市问题, 2011,(7): 49-53.

[2] 王建国.后工业时代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 白青锋.锈迹: 寻访中国工业遗产[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32~35.

篇8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dures and specific methods of transformation, and sets out the renovation of old build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by analyzing the energy saving and heat metering comprehensive transformation of a residential building in Fangshan District, Beijing. 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transformation of residential building, we will save the social wealth, shorten the duration, reduc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romote the social harmony and progress. At the same time, it embodies the 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The old buildings can be reused by effectively utilizing the existing resources.

关键词: 旧建筑;改造;节能;热计量

Key words: old building;transformation;energy saving;heat metering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054-02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地,满足了人们在城市居住的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对建筑的需求不再仅停留在居住层面,而对楼房的舒适性及功能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当旧建筑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时,旧建筑节能改造被提上日程。建筑节能是国家节能减排任务中的组成部分,不仅能改善室内的热环境,而且能节省大量的能源[1]。然而,旧建筑改造不是单体建筑节能设计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从城市或城区层面统筹协调[2]。改造项目在当今社会中凸显的作用日益重要,高效节能的生活方式正在走入千家万户。

1 旧建筑改造的现状

我国的旧建筑改造项目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但由于经济、技术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在城市更新中,多数还是采取拆掉重建的方式。旧建筑改造,不仅工作量巨大,而且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特别是在房改后房屋产权已归个人所有,必须有政策和资金支持才能推动[3]。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建筑界和理论界对此也有了一定的重视,我国各地的旧建筑改造项目也在逐年增多。截至2020年,北方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大部分旧建筑将完成节能改造[2]。

2 工程实例介绍

2.1 工程概况 此建筑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砖混结构,建筑面积约为2481m2,楼高14.85m,地上5层,层高2.7m,屋面为平屋面,共分四个单元,一梯两户,户型为三居室和两居室,1,2单元与3,4单元的结构相同,但是为不同时期建设。因该建筑为八九十年代的旧楼房,图纸缺失严重,并无可以参考的资料,需联系当地居委会,协助进入住户家中进行测量及收集数据,取得相关资料后利用制图软件绘制出平、立面图。

2.2 综合改造的主要内容

①外墙外保温。②屋顶剔除到结构面重新做屋面面层、并拆除重新做雨落管。③更换节能门窗。④原有一层小院改建为木围栏开敞庭院。⑤热计量改造。围护结构的传热损失约占70%~80%,门窗缝隙空气渗透的热损失约占20%~30%。此次改造以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和门窗的保温及气密性为主要目的[4],保有原结构体系并尽量减少墙体和屋面增加的荷重,不影响建筑使用功能[5]。

2.3 综合改造的具体步骤

2.3.1 测量旧建筑的数据,绘制出建筑物现有及改造后的平、立面图 测量工具为激光测距仪、照相机、盒尺、白纸、铅笔、橡皮等。测量步骤如下:①测量该楼结构的长、宽、高,因该楼不是规范的长方形,需分段测量数据;②测量该楼的单元门、楼梯、室内外地坪等数据;③进入住户家中,测量卧室、客厅、厨房、厕所、阳台等数据;④由于旧建筑管理的不规范,需测量搭建的临时建筑物,保证此楼现貌的完整。搜集数据完毕之后,绘制出建筑物现有及改造后的平、立面图。

2.3.2 对此旧建筑进行建筑节能设计,主要包括维护结构和门窗等 此工程为民居建筑,主朝向南偏西,体形系数S=0.32,S<0.35,所处气候区为“寒冷A区”,寒冷地区外墙(窗墙面积比在0.3~0.4)的传热系数要求低于0.6W/(m2·k),外窗的传热系数不超过2.7W/(m2·k)[6]。采用外墙外保温体系,墙身细部:女儿墙、檐口板等部位均应采取断桥保温措施,外墙墙体保温至地墙下800cm。建筑节能执行北京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11-206-2006),确保北京地区总体上实现1980年基准水平上节能65%的任务,改变旧建筑采暖能耗大,热环境质量差的的现状[5]。

屋顶、外墙等部位围护结构节能设计如表1。

外门窗节能设计如下:

①各朝向外门窗窗墙比(单一朝向外窗(门)面积和墙面积(含窗面积)的比值)。

②外门窗框料选型为塑钢双玻窗户,玻璃种类为普通中空,间隔层厚度为12mm,传热系数为2.7W/(m2·k)(注:中空玻璃单片厚度应符合《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3的有关规定)。

③外窗气密性能不应低于《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的6级水平,外门窗立口均与外墙齐平,框料与墙体之间缝隙填堵和密封材料做法见厂家提供门窗节点做法。

2.3.3 对此建筑进行施工操作,以外墙保温及热计量改造为例

①外墙保温改造。1)检查施工材料,确保材料的安全性及稳定性。2)检查施工条件,确保基层满足施工的要求。3)在外墙的阴、阳角、洞口等部位设立控制线,细部节点做法符合相关规定。4)外墙表面涂抹专用界面剂,增加保温板对外墙面的粘合力。5)保温板侧边外露处应做网格布反包处理。6)现场裁切保温板时,切口与板面应垂直,墙面的边角处应用不小于300mm的保温板粘贴。7)保温板缝需用聚氨酯嵌填,并抹平。

②热计量改造。每户加装热量分摊装置,温控装置,计量上传装置;楼栋热力入口加装楼栋热计量表;小区外网进行水力平衡改造;热源加装热计量总表并进行节能改造。通过此方法供热计量实现“楼栋计量,按户分摊”的模式,先计量整栋楼消耗的热能再按户分摊,不直接按每户实际使用的热量计费;户内、楼栋供热系统做到“可调、可控、可计量”;计量结果能够上传用于统计分析[5]。

2.3.4 综合改造的优势 改造后的优势如下:①在建筑的保温性能上效果显著,改造前后的传热系数分别是:外墙从1.58W/(m2·k)降至0.54W/(m2·k),窗户从6.4W/(m2·k)降至2.7W/(m2·k),屋顶从1.0W/(m2·k)降至0.53W/(m2·k),直接减少了能量的大量流失[3];②在外观上比改造前更规范,并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格,为保存建筑的历史文化有重大作用;③在供热系统上对暖气加以改造,使得供热计量能够满足现代化需求;④在能源使用效率上有了大幅提升,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2.3.5 相关建议 旧建筑综合改造不能仅局限在结构和采暖方面,而应结合多方面因素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改造。①此类建筑屋顶应采用推平改坡的方式,增大屋顶的隔热保温效果,同时也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7]。②在综合改造过程中,对原有结构进行抗震鉴定与加固维护,使其满足现行规范抗震要求,延长旧建筑的使用寿命。③尝试运用太阳能、地热、风能等绿色可再生能源,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真正运用到建筑领域。④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与材料,在原有基础上提高节能的有效性。

3 结语

本文以旧建筑节能及热计量综合改造为重点,以房山区某建筑为实例研究了改造过程的方法及旧建筑改造的意义。得出以下结论:

旧建筑的保温隔热效果较差,居民冬季取暖难度较大。旧建筑节能及热计量综合改造为此提供了新途径,一方面费用低,改造成本远远低于推倒重建的成本,减少损失、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另一方面工期短,原住居民不用再租住房屋,等待新房竣工后再行入住。通过此次改造后,达到了本地区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且有良好的经济效益[8]。旧建筑综合改造的积极性和前瞻性是毋庸置疑的,其产生的社会价值也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因此,我们应积极地利用这些旧建筑,既保存了原有历史文化风韵,又满足现代人民的生活需求。

参考文献:

[1]方晓春.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实践与思考[J].建设科技,2012,(15):68-69.

[2]范蕊,梁浩.城市节能[J].暖通空调,2012,42(2):1-8.

[3]杨昭,翟炳贤.华北地区采暖居住建筑全年能耗分析[J].建筑节能,2005,(2):87-88.

[4]胡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综述[J].节能科技,2012,(3):42-43.

[5]王庆生.北京市《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解析[J].建筑技术,2007,38(10):743-746.

[6]江勇,王洪涛,赵建平.严寒及寒冷地区既有建筑外立面改造的节能技术研究与设计优化[J].建筑科学,2008,24(4):91-96.

篇9

【关键词】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新进展

旧工业建筑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民族工业文明发展的主要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另有部分旧工业建筑,因其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建筑材料性能,且建筑结构较为坚固,因而具有一定的物质价值,还有部分旧工业建筑同时拥有物质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主要目标在于节约资源、能源,缩短施工周期,减少建筑过程所产生的垃圾。所以,对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再利用,节约较高的环境意义、经济意义、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

1 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现状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的工业建筑在退出生产环节后,均处于自然衰退、大量闲置状态,若该地处于新一轮规划范围之内,则会被直接拆除。但是,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对于仓库、旧厂房等旧工业建筑再利用和保护思想逐步传入我国,国内建筑行业工作人员也逐渐开始对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予以了一定的关注[1]。

随着国内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成功实例的逐渐增多,一场影响范围较大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获得也悄然兴起,主要体现在:第一,改造和保护旧工业建筑的范围逐步扩大,即改造和保护旧工业建筑涉及的范围,逐步扩展到了存在期限不足5至60年的建筑物。第二,相关部门对于改造和保护旧工业建筑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其发展路线已经由自下而上的民间自发式逐渐向上自上而下的系统式运作、设计、规划趋势发展[2]。

2 旧工业建筑的转型和分类

再利用和改造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旧工业建筑转型的基本方向,而旧工业建筑转型方向的根本性决定因素为其自身的建筑特点和类型。非历史性工业建筑和历史性工业建筑是旧工业建筑的两种基本类型,但两者之间无明显的分界[3]。

2.1 非历史性旧工业建筑

非历史性工业建筑只有现存历史,而无历史,但相对而言其历史沉淀不足,存在时间较短,因而建筑物的历史价值较小,物质价值较高。非历史性工业建筑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空间结构的独特性。仓库、厂房等工业建筑通常内部结构较为空旷,且体量较大。工业建筑物通常为排架结构,厂房柱距在6至9m之间,能够进行空间的二次分隔,且结构较为坚固。工业建筑处于生产的需要,通常内部结构较为空旷,且外观大气简洁,并需要配置有多种结构较为特殊的机械设备等构件[4]。第二,主要特点为建筑属性。非历史性工业建筑的基本建筑属性为其特定的美学价值和物质特性。工业建筑物通常在失去生产价值后会遭到废弃,且结构坚固,体积巨大,并为一批高质量、数量巨大的物质资源[5]。

非历史性旧工业建筑的转型方法。对于非历史性工业建筑来说,通常不应选择博物馆冻结式静止的保护方法,依据非历史性工业建筑的基本特征,其常用的转型方法包括:第一,重新开发,局部拆除。对于超出特定范围的产业类建筑和地段,则可通过重新开发的方式进行改造再利用,从而开发出该地段的全新功能,使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第二,在工业建筑现有结构的基础上,改造其外观形象,使其更加符合时展的趋势,与周围建筑物的基本风格相互统一,强化工业建筑物的时代感[6]。

非历史性工业建筑由于其具有较大尺度,因而能够为设计者和建筑者提供最大的尽情发挥、天马行空的空间,而非历史性工业建筑的这一特征也决定了其改造再利用转型的基本方向,主要包括:办公空间的商用开发方向,娱乐休闲空间方向,展示空间方向,旅游购物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方向以及创意产业园区开发方向。

2.2 历史性工业建筑

历史性工业地段和建筑物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历史性”,也就是工业地段和工业建筑物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发展过程的重要见证,能够直接反应历史实际,以及特定时间段内工程艺术成就和社会历史面貌。历史性工业建筑的基本特点包括:第一,历史性工业建筑的历史意义优于其他建筑物。人类通常十分眷恋自己的文化和历史,而作为人类工业文明发展的主要见证,历史性工业建筑具有自身无法替代的历史价值,且这一历史价

明显高于其作为建筑物所具有的物质价值。第二,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史料价值。历史性工业建筑是一个城市或地区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也是其工业工艺发展的主要记载主体。同时,受到民俗传统和文化传承作用的影响,其所具有的认同、教益、纪念等价值也受到了人们的认可。

历史性旧工业建筑的转型方法。文物古迹式的保留和保护方式是目前国际上较为常用的历史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方式,主要措施包括:第一,原址重建,原貌恢复。因为历史性工业建筑的通常经过了数十年以至于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因而必然会在当地居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这些建筑物,在其改造再利用过程中,通常可以选择原址原貌重建、部分恢复的改造方法,从而尽可能恢复期历史文化内涵。第二,功能更新,保留原貌。历史性工业建筑在实现主要结构和外观特征保留与保持的基础上,可依据基本功能的不同,实施相应的内部改造。

历史性是历史性工业建筑的主要特征,因而其转型方向必然会受到较大的限制,现阶段常见的历史性工业建筑转型方向包括:第一,商务旅游与工业博览综合的开发方向。将其改造成为工业博物馆或是工业博览馆,可举行旅游、商务贸易与交流活动、招商活动等。第二,公共休憩方向。可在历史性工业建筑原址向建设部分公共娱乐设施,将其作为景观公园或是休闲娱乐场所。第三,主题博物馆方向。博物馆是该转型方向的主要表现形式,能够集中展示特定的工艺生产过程。

3 总结

旧工业建筑资源改造再利用的价值已经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肯定,尽管我国的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前景巨大。旧工业建筑定位使其改造再利用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难点,本文分别对非历史性与历史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情况进行了探讨分析,以期为其历史文化价值和物质价值的彰显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旧工业建筑通常风格明显,且与现代化的城市建筑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只有在其改造再利用过程中发挥充分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才能够为建筑物注入新的动力,使其恢复生机,不再沉默,而这一过程的核心就在于设计和规划人员是否具有巧妙的构思。工艺技术是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过程中的主要难点,主要表现在设备的安装、材料的选择以及结构设计等方面,同时,应注意实现相关施工检测技术与旧工业建筑改造的良好结合。

参考文献:

[1]李淼.可持续发展下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东校区为例[j].青岛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1):10--11

[2]付瑶,刘文军,崔越.国外旧工业建筑再利用对我国的启示[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l):34--36

[3]高辉,张神树.成功的旧建筑革新--加拿大多伦多市女王港旧仓库改建项目[j].世界建筑,2001,1(1):80--81

[4]张静.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的价值研究与评价[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1(1):11--12

篇10

关键词:历史街区;新建筑;旧建筑;融合

Abstract: this paper aimed to analysis the historical block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new and old buildings fusion technique,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block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city level to research the specific technique fusion, 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case to verify the historical block retrofit of the feasibility of the new and old buildings fusion technique.

Key words: the historical block; The new building construction; The old building construction; fusion

中图分类号:K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1. 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1.1 历史街区的含义

初次提出“历史街区”的概念,是在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学会在雅典通过的《雅典》。我国正式提出“历史街区”的概念,是在1986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时,将其定义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看城市的历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迹,还要看其现状格局和风貌是否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

1.2 新建筑的含义

“新建筑”是指运用新型建筑材料以及运用施工新技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新建的建筑物,建筑形式可以是古典的也可以是现代的。

1.3 旧建筑的含义

“旧建筑”是特指处在历史环境中的有修复和保留价值的历史文物建筑。参照《国外历史环境的保护和规划》对历史文物建筑的分类,本文所指的“旧建筑”分为以下几类:1.古建筑。2.具有各种文化意义的建筑物和构筑物。3.历史纪念建筑物。

1.4 “融合”概念的含义

“融合”,从字面意思理解为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本文中所指的“融合”,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类是新旧事物的相似调和,另一类是新旧事物的对比反差。协调与对比反映了矛盾的两种状态,两者同样可以达到和谐,即所谓的单纯齐一的和谐与多样统一的和谐。

2. 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进程加速,经济结构转型,社会深刻变革的时代,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特别是对历史街区改造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2.1 人的意识层面

(1)由于对历史街区的价值估量不足,从而导致历史街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不被重视。

(2)由于对历史街区保护资金的投入很难直接转化为城市的经济效益,因此城市管理者不愿对其投入过多资金。

(3)我国对历史街区保护的相关政策及制度不尽完善。

2.2 城市层面

(1)我国绝大多数历史街区位于城市中心区域,地理位置优越,土地价值高,保护难度较大。

(2)历史街区原住民有提高生活品质的诉求,自发性建设时有发生,导致历史街区空间格局被破坏。

(3)现代商业模式对历史街区原有业态造成较大的冲击。

3. 新旧融合在城市空间方面的探索

3.1尊重历史建筑在城市空间中的标志性地位

在研究城市形态与历史中,我们发现有些城市建筑物或者构成物在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标志性的作用。它们往往体量较大、形式复杂、色彩瑰丽,而且处于城市网络与空间结构的重要节点,是城市风格的主导形式元素。这些建筑个体或组群往往大多保留下来,而成为今日的文物建筑。在今天历史环境的新建筑设计中,我们应再一次给与它们以重视并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它们不仅具有传统的标志作用,而且同样在新的城市设计中应该成为历史地段的控制性要素和发展依托的焦点。

在今天我们设计历史街区中的新建筑时,为了确保历史建筑在城市空间中的标志地位,常常是以新建筑当配角来加以烘托,新建筑不仅在体量、造型、色彩、高度上应该有所控制,而且应该在视线组织等方面都要有所考虑。

3.2城市空间轮廓线的延续

一个尺度宜人的城市或者街区,必然是城市建筑与街道本身尺度和谐,而且与人的尺度相协调。在历史街区改造过程中,须充分尊重历史街区原有建筑及街道的高度比例关系,同时关注街道以及不同的建筑组合而形成的轮廓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对历史地段采取高度控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措施可归纳为以下两点:a根据历史街区的现状情况及更大区域范围内空间轮廓的要求,提出多个层次的空间高度控制;b为保证观赏历史景观的视线走廊的通视要求,须划出相应的建筑高度控制区,并通过视线分析,满足各个保护对象对周围环境的要求。通过高度控制的方法,不仅可以形成历史街区中新建筑的轮廓线,而且也不破坏已形成的原有建筑的轮廓线。

4. 案例分析

4.1 大雁塔北广场

西安大雁塔北广场是中国唯一的唐文化广场,作为一个大尺度的城市广场,其尺度已经大大超出了建筑围合的院落空间尺度,因此在广场的处理手法上,首先是将室外广场尺度放大,为了与如此大广场的尺度相匹配,两侧的建筑尺度也需要放大,才能在整体上协调广场、大雁塔与周边建筑的比例关系。其次,将体量较大的唐风商业建筑步行街区沿广场横轴线布置,将大体量建筑置于离主体大雁塔位置相对较远的地方,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大雁塔的核心位置。这样的设计把古西安城的文化个性和大雁塔历史遗迹融为一体,体现了古都风韵和现代风采的完美结合,使历史文化得到更好地延续。

4.2 钟鼓楼广场

西安钟鼓楼广场在西安城市中央,包括绿化广场、下沉式广场、地下商场、下沉式商业街、传统商业楼 5 部分。广场周边的建筑作为钟鼓楼背景,严格控制了其高度,形成相对低平的轮廓线,色彩和谐协调, 广场北侧的商业楼建筑外形以关中传统风格为主调,保持对钟鼓二楼的从属地位,统一协调;塔泉的不锈钢构架具有中国传统屋顶的轮廓线,与钟楼钻尖顶有所呼应;王朝柱造型简洁,其雕刻具有传统风韵;地下商城的主入口是现代的,但有抽象的坡顶和城墙垛口式的点缀。广场整体设计在基调统一和谐的前提下赋于一定新意,以创造一个完整的、富有历史内涵的城市空间。

5. 结语

通过对西安的两个城市广场的实例研究,对在历史街区改造中新旧建筑融合问题做出了总结:尊重既有的历史建筑及其环境,在新建筑设计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在区域空间设计中根据不同的环境状况而采用不同的设计手法,不仅要创造新旧建筑视觉上的联系,而且要处理好新旧建筑间的体量、色彩、造型、高度等关系,做到“风格传承,体量控制,色彩引导”,以此来更好地延续历史建筑及环境的文化和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美】布伦特•C•布罗林著. 翁致祥、叶伟、石永良、张洛先译. 建筑与文脉---新老建筑的配合.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2]【美】凯文•林奇著.项秉仁译.城市的印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

[3] 邓刚、李岚. 新旧建筑环境中的功能与形式因素分析. 新建筑. 1995.3 P19-21

[4] 仲德昆.城市传统历史地段建筑环境的意义、构成与保护. 建筑学报. 1996. 9

[5] 王景慧,阮仪三编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6] 李骊明.关于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战略思考.人文地理,2002,10

作者简介:

1.第一作者:李凯(1986.01-),男,新疆博乐人,长安大学建筑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71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