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范文
时间:2023-04-06 12:14: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经济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对于农业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进行研究,起源于奴隶社会时期奴隶主管理庄园经济的需要,在封建社会时期又有所发展。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思想,在宏观方面主要强调富国安民,必须“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和减轻农民的租税负担;在微观方面主要强调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善于利用天时、地利,改良农业技术,并精心管理。阐述这些思想的代表著作有成书于战国末期的《管子》和《吕氏春秋》、后魏时的《齐民要术》等。
欧洲古代农业经济思想大体上和中国古代相类似。其代表著作有罗马时代大加图的《论农业》和瓦罗的《论农业》等。但是农业经济作为一个专门学科,则是随着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十八世纪中期,在英国首先出现了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的专门著作,主要是对新兴的资本主义农业产生的状况进行描述,以及对农业中大生产的优越性及生产要素的合理配合问题进行分析,其代表著作有英国的《农业经济》等。
十九世纪中期以后,德国出现了用抽象方法研究农业经营和农业生产的区位配置的农业经济学著作,这把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向理论概括方面大大推进了一步,其代表作有屠能的《孤立国与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19世纪中期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经济学转向研究农业经营形态问题,注重探讨农业生产经营的合理集约度和合理的部门结构。
二十世纪20年代以后,美国对农业经济学的研究趋于活跃,它主要研究资本主义条件下,农场主如何以最少的投资获得最大利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同时也更加重视对农产品运销和农业金融问题的研究。
30年代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加深,农业日益陷于市场剧烈波动的威胁之中,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又着重向农产品的市场预测,以及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与调节方法方面发展。二十世纪5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经济学更强调定量分析,除了更加广泛运用统计方法外,又进一步运用了数学模型的方法。
篇2
1、表中给出了某农产品需求量随价格变动的信息。请根据这些信息计算下列农产品需求弹性,这两种农产品弹性值的比较能说明什么问题?
农产品
价格(元/公斤)
需求量(公斤)
需求弹性
该弹性值说明了什么问题
牛肉
10
15
150
50
1.33
需求弹性大于1,说明牛肉需求富有弹性
大米
2.5
3.5
240
200
0.42
需求弹性小于1,说明大米需求缺乏弹性
解答:
农产品
价格
(元/公斤)
需求量
(公斤)
需求弹性
该弹性值说明了什么问题
牛肉
10
15
150
50
大米
2.5
3.5
240
200
2、某村每亩土地出租的收益是750元/亩/年。租地者如果买下这些土地的话,土地价格应是多少?长期年利息率为4%
土地价格应为18750元/亩。
3、表中给出了某农产品供给量随价格变动的信息。请根据这些信息计算下列农产品供给弹性,这两种农产品弹性值的比较能说明什么问题?
农产品
价格
(元/公斤)
供给量
(吨)
供给弹性
该弹性值说明了什么问题
稻谷
1.6
2.2
320
350
韭菜
3.0
4.0
12
17
解答:
农产品
价格
(元/公斤)
供给量(吨)
供给弹性
该弹性值说明了什么问题
稻谷
1.6
2.2
320
350
0.25
供给弹性小于1,说明稻谷供给缺乏弹性
韭菜
3.0
4.0
12
17
1.25
供给弹性大于1,说明韭菜供给富有弹性
4、某村有耕地250亩,从事作物种植的纯收益是80元/亩/年。一个工业开发商使用这块土地的纯收益3000元/亩/年。开发商和该村同意协议以800元/亩/年租用这块土地。但国家规定应先由国家将该地征为国有,再出让使用权给开发商。按国家规定计算的征地补偿款(村民安置费、土地收益和青苗费等)为12000元/亩。请问,该征地补偿款与该土地的市场价格相差多少?该村因此损失多少土地收益?长期年利息率为4%
该土地市场价格应为20000元/亩,该征地补偿款与该土地的市场价格相差8000元/亩。该村因此损失土地收益200万元。
5、表中给出了某农产品需求量随价格变动的信息。请根据这些信息计算下列农产品需求弹性,这两种农产品弹性值的比较能说明什么问题?
农产品
价格
(元/公斤)
需求量
(公斤)
需求弹性
该弹性值说明了什么问题
豆油
9.8
7.6
120
130
西瓜
1.2
2.0
1500
380
5、解答:
农产品
价格
(元/公斤)
需求量
(公斤)
需求弹性
该弹性值说明了什么问题
豆油
9.8
7.6
120
130
0.37
该市场对豆油的需求缺乏价格弹性,人们对豆油的需求对价格的变化不敏感。
西瓜
1.2
2.0
1500
380
篇3
农业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农业土地、水资源、农业信息、农业劳动力、农业资本及农业技术进步,其中,农业土地和农业劳动力又是最基本的要素。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各地就自发地开展了一系列土地流转的创新实践以克服分散经营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市场化、规模化、信息化等发展要求的缺陷。尽管全国各地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已基本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开始发挥作用,但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化程度仍然不高,尚未形成一套统一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定价体系。由于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不发达,尚未成为提供市场信息的主要力量;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不仅覆盖面小、信息量少、还具体时滞性;而政府提供的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则渠道狭窄,发挥的作用有限。面对过高的搜寻成本和信息费用,农户更倾向于在熟人之间或村集体内部进行土地流转,这使得土地流转的作用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因此,《农业经济学》应该增加农业土地的分类及其标准的介绍,并对我国不同等级农业土地的数量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描述,以便学生更全面了解我国农业土地的现状、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并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培育作为重点,详细分析各个市场主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土地经营权的内容及边界。水资源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灌溉和产量,水资源的匮乏还会改变农业土地的形态,使水田变成旱地,间接地影响农产品种植的品种与结构,这一问题随着我国水资源的污染与匮乏变得越来越严重。《农业经济学》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统计描述和经济分析。信息是有价值的,农业信息对农业具有广泛的影响。农业生产的总供给是否能与总需求相匹配、涉农交易能否顺利、涉农微观个体能否找到更有盈利潜力的产品、更合适的交易伙伴来获取盈利都取决于农业信息的掌握,《农业经济学》应该增加农业信息市场的介绍,并对我国目前农业信息的使用现状进行分析。《农业经济学》不只要介绍农业劳动力流动的一般理论,还应该对我国农业劳动力流动的新趋势进行深入的分析。农民分化就是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出现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新现象,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业劳动力的规模、质量和结构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将会对粮食生产、农村土地制度安排产生重大的影响,农业劳动力的分化将是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农业经济学》应该增加我国农业劳动力分化的内容,并对我国农业劳动力分化的主要途径及其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在农业资本方面,应充分重视外国资本及农村金融的作用,外国资本特别是跨国公司在种子的培育、销售环节的控制力对我国的农业安全造成了重大影响,这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农村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将有利于缓解个体农户及农业企业的融资困难,将会促进整个农业生产的优化升级。农业技术进步是《农业经济学》持续关注的问题,应列举具体的农业技术进步内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一个农业新品种的推广、一次农业经济管理的革新具体带来了农业生产及其经济效益的多少改变,可以用具体数据展示农业技术进步的力量。
二、农业组织形式的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伴而生,它是农业生产分工、分业不断深化的产物,是农村改革、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民在不断分化,农村土地在不断减少,传统的家庭经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农业家庭经营的效率也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大障碍,现实迫切地需要农业组织形式领域的创新与变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将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一个中心任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基本特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方式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家庭经营,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二是合作经营,包括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三是公司制经营,包括龙头企业、专业服务公司。不同经营主体在不同领域和环节的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和作用,种养业生产环节比较适宜采取家庭经营的方式,未来培育的重点将是种养专业户、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户;农资采购、农产品销售和农业生产环节则比较适合采用合作经营的方式,未来培育的重点将是农民合作社和其他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产品加工、物流环节更适合采取公司制经营,重点是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经济学》应该进一步规范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的概念和标准,为实践发展指明方向。随着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会成为专业户、龙头企业、农业技术服务部门之外的又一重要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并将逐步由政府推动型向农民自发组织转变。党的“十”明确指出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之路还在不断的探索中,国外的经验固然可以借鉴,但更多地应该依靠国内的实践及创新不断完善,《农业经济学》应该用数据对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进行具体的描述,对存在的问题及成功的案例进行深入地分析,而不仅仅局限于基本理论和原则的介绍。随着农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以及新的农业经营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迅速兴起,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成为人才培育的当务之急,各农业院校应该重点面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合作社带头人、农民经纪人、农机手和植保员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设置专门的学科,以满足培养熟悉农村、农业的专业化人才的要求。农业职业经理人将会是未来农村及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载体。农业职业经理人通过对农产品市场的供给、需求、技术革新、农业政策等信息的充分掌握,为农业生产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提供有效及时的服务,提高整个农业生产的效率。
三、农产品市场发展及价格系形成机制的新动向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我国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将逐渐与世界接轨,国家干预将逐渐让位于市场供求决定。农产品市场的核心问题是农产品价格的形成,而农产品的定价权问题又是农产品价格形成的核心,谁掌握了定价权,谁就控制了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虽然农产品的价格由生产成本决定并受到供求的影响,但是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对国际农产品的定价具有重要影响。农产品的定价权除了受到一国农产品生产或消费占该种农产品的世界生产或消费总量的份额的影响,还与该国在世界农产品期货市场上的影响有关,一国生产或消费的市场占有率并不完全与其对该种农产品价格的控制程度相匹配。《农业经济学》应该通过世界主要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分布与地位来深入分析国际主要的农产品定价权的归属。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我国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的地位与争取更大定价权益的发展方向。在农产品运销方面,《农业经济学》应该重点分析过路费、运销渠道的长短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以具体的数据说明过路费等交易成本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程度,并从具体案例出发深入剖析运销渠道造成售价与生产成本脱节的原因。食品安全问题是农产品市场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给我国食品安全的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政府2013年成立了专门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这一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究竟能多大程度改善食品安全问题还有待检验。《农业经济学》应该从经济学的视角深入分析影响食品安全问题的各个微观行为主体的行为,为完善宏观管理找到突破口。粮食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粮食市场是最重要的农产品市场,粮食安全也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焦点问题。这一问题包含丰富的内涵,耕地的保护、农业的种植结构、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等问题是影响粮食市场的重要问题,《农业经济学》应该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四、农民收入与消费结构变化的新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收入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显著提高,随着农业经营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的增加,农业经营收入比重下降,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农村土地的流转,部分地区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大幅增加,农民收入的不平衡性尤其是地区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党的“十”和“十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随着农民收入总量的增加与结构的变化,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生活消费支出比重持续下降,服务性支出比重持续上升,累积性消费特征非常明显,尤其体现在居住改善和婚嫁支出,将汽车作为婚嫁品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了。制约农民消费的主要因素仍然是可支配收入的数量及其性质,但是消费环境对农民消费的制约越来越凸显,尤其是对农民的服务性支出制约作用明显。《农业经济学》应持续关注农民收入与消费结构的变化,这是关系农村稳定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五、其他领域的新动向
篇4
【关键词】农业经济转型;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
1农业经济转型期的特征
通常将农村经济转型期的特点分为两点:第一点是工业产业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产生变化,第二点是二元结构产生变化。我国农村经济中,农业产业结构以及工业产业结构都在产生变化,从而致使农村经济发生转型,进入转型期,人们也逐渐加强对经济转型的重视。我国的农业以及工业的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衡存在的,是一个互帮互助的关系,当农业的发展速度变快时,农业经济的发展将拉动农村工业经济的发展,当农村的工业经济发展起来时,也会反过来帮助农业经济的发展。截止到现在,我国的经济产业中工业经济占据着相当大的部分,因此目前我国应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正好满足后者之间的关系,利用工业经济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发展的重点,致使众多的城市发展起来,成为大都市,但是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也造成了一些列的问题,比如加大了我国的贫富差距,农村的经济收入远远比不上城镇的经济收入。不仅如此,农村的医疗、交通以及公共建设等方面也都远远比不上城镇的发展,这种极端分化的发展促使我国将经济发展的重点转移到农村经济发展上来,应该对其加大投资力度和建设。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国家对此是非常支持的,以此来推动农村的城镇化建设,缩减农村和城镇的贫富差距。
2经济转型对于农业经济学科的要求与学科发展趋势
2.1完善相近学科专业
伴随着新形势的背景下,各个高校都逐渐地开设了和农业经济相关的专业以及学科,这样能够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学科是在以前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对经济学科的发展方向重新制定了相应的规则,比如高校创建的农产品贸易学科以及农产品经济学科等,都是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实行的课程设计,把农业经济的特点加入到学科之中,让学生们去学习,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另外还有个别院校,比如华中农业大学,它是在经济管理学院中开设了关于小型乡镇企业的会计学以及工商管理学科等,高校中关于农业经济专业和学科的开创,将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依照农业经济的发展特点教育出更多这方面的人才,也是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2基于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作用
现代化信息技术通常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把一些客观的信息以及数据传输到生产中去,计算机主要作用是收集信息以及整理信息,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将生产的数据实行科学的整理,从而促进生产的高效化,提高生产效率。对于农业经济的管理,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其正向增长。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中,对于经济的管理以及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都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说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将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成败。同样在对农产品的经营和管理时,对于市场上的信息掌控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也将决定着农产品的经营状况以及销售状况。现阶段,农业经济的发展已经开始引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同时还有一些高校的信息学院中也开设了农村经济信息化相关的专业,以期望能够培育出更具信息化技术知识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开展农村经济活动时,及时有效的信息能够使生产者更好地经营农产品,从而加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强化农产品的价值。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信息化建设,在各个院校之中开设和信息化相关的学科也是非常重要的。
2.3应用数理知识提高农业经济的管理科学化
在高校中相关的农业经济管理课程,其中数理经济以及定量分析等相关的课程内容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高校开设的课程之中的学习重点,主要是强调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以及相关的政策等,大部分课程都是全面落实国家的农业经济政策等,没有对其实行专门的分析,也没有开设和农业经济相关的类似分析课程。但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依然是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农业经济市场也将是我国市场发展的方向,因此高校应当加强定量的分析以及数理经济的分析,要对其足够重视,应该开设一些和定量以及数理分析相类似的课程。高校农业经济学科也应该依照相关的问题需求对定量分析以及数理分析上加设课程,增加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储备。
2.4强化实践性教育,推动软科学硬化发展,展现良好发展趋势
传统的教育理念对于农业经济的作用也不可以忽视,传统的教育理念通常会认为对于农业经济的学习应该以理论学习和研究为主,而且在对课程进行设计时,也比较偏向于对农业管理学科中的理论进行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实践性以及智能化的学习方式,从而致使学生在毕业之后到就业,都很难适应工作中的问题,严重缺乏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对农业经济实行管理的能力。伴随着经济的转型发展,也致使市场中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起来,这也对相关的管理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应该具有比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管理能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3农业经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思考
3.1满足农业经济转型的需求,明确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方向,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我国农业人口众多,但是可使用的土地资源却十分稀少,而且农业的经营状况呈现分散式发展,还没有建立完善农业产业链。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农村的生产效率非常低。其次我国传统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是相对冲突的,现代化的农业已经发展成为高产量、高品质以及多元化和国际化的模式,但是我国传统的农业发展仍然还是处在效率低下的模式。因此为了有效解决这个冲突,可以从科技、信息以及管理方面着手,应当重视农产品的质量以及产量,对农产品的组织结构进行完善,减少农作物的成本,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培育出专业的农业管理人才,这将是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的必要手段,也是最终目标,可以加强相关农业学科的建设,科学地培育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从而增加农产品的质量以及产量,这也是农村经济转型时发展的重点。
3.2以科学研究为支持,构成本学科的学科特色
科学进步都是要通过多次地科学研究来实现的,因此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应该不断地实行科学研究,利用研究发展不断地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和技术的成熟。实行科学研究的主体应该就是培养农村经济的专业型管理人才,这些人才也是要利用专业方面的学科来教育和培育的。因此应该构建以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农业管理学科,帮助农村经济更好地发展,这将是农村经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渠道。
3.3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分层次培养人才,组建学术梯队
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对于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强大的人才团队发展,将是农村经济学科建设的关键手段以及必要措施。在我国的教学团队中也存在着三种教学理念,第一种是处在计划经济思想的年长学者,第二种是计划经济过渡后的改革学者,第三种是具有前卫思想的年轻学者。这样的学术梯队也是我国农业经济建设的过程,在对农村经济管理学科进行开展时,应当强化学科的领头人作用,让具有先进思想的青年以及具有优秀国际管理思想的海归加入到学科的建设之中,从而培育出这个学科的骨干人物,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帮助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更加科学化以及多元化。
4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是需要国家的支持,对于农业发展的重点国家也应该对此加强重视。农业经济学科的建设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从而培育出更多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多元化以及国际化发展,从而帮助我国农业经济以及工业经济进行平衡发展。本文主要对农业经济转型阶段我国农业学科的建设进行论述,分别从经济转型时期我国农业经济的特点、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趋势以及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思考来进行阐述,希望可以帮助各个院校更好地发展农业管理学科以及对课程进行设计,帮助农村经济管理培养出更多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文华.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思考[J].山西农经,2020,(18):80-81.
[2]肖蕊.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4):179.
篇5
关键词: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 DF413 文献标识码: A
1.农业经济管理的内涵
所谓的农业经济管理,指的就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业生产、交换以及分配和消费等一系列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有计划的组织、控制以及协调,并对参与经济的人员进行激励,从而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我国对农业经济的管理起步较晚,根据我国农业经济学与农业企业管理科学的发展时间来看,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产生于20世纪的中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对农村实行改革以后,农村的农业经济管理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我国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内涵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我国对农业经济微观和宏观规律的总结;另一方面是对西方有关农业经济的引荐,在结合我国农业经济现状和我国历史上对农村经济学的阐述发展而来的。
2.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概述
2.1管理体制与农业经济发展的节奏不协调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信息产业经济共同协调发展的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由于经济成分的复杂性,对于各种经济的管理缺乏相应的制度体系的配置。同样对于农业经济,也缺乏完整的管理制度。现阶段,虽然农业经济发展节奏不断加快,但是有关的管理体制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这就阻碍了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体制的缺陷,严重影响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
2.2淡薄的管理理念
无论是在古代的封建社会还是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对于农业的重视程度一直没有改变。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农业的措施,对于农业经济的管理,制定了具体的规范。然而,随着工业改革以及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员相应的发生减少,导致农业经济发展队伍缺乏后备力量。与此同时,由于管理人员缺乏实践经验,对农业的认识存在误区。有的人甚至认为在工业化大力发展的现阶段,可以忽略农业经济的发展。正是诸如这类错误思想的存在,导致农业管理意识的淡薄。一些农业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对于农业管理制度缺乏足够的重视,管理理念落后,限制了农业经济发展。同时,由于农业管理人员队伍整体水平参差不齐,工作态度不端正,知识储备不全,导致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农业的要求。
3.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科学的建设
3.1明确农村经济管理科学发展方向
虽然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三大的传统问题依旧存在:一是我国农民依旧众多,而农业发展资源平均不足;二是虽然农村合作社初具规模,但农业生产规模依旧小而分散;三是虽然我国自古就重农抑商,但是农业管理基础制度和生产形态没有持续改善这些传统问题又与当前农业发展需求严重违背:当前农业生产管理依旧由过去的注重数量生产向质量转化,农业经济管理更加适应市场需求,产品销售范围扩展到全球,农产品的生产业更加多元化这些新需求使传统农业的弊端更加明显,这就需要我们依靠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来弥合我国农业与新时期的裂痕,因此明确农村经济管理科学发展方向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明确了科学的发展方向,我国农业发展才能从传统的管理弊端中摆脱出来,从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2加强农业信息化管理
(1)发挥政府职能的作用
各级政府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保证领导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领导到位就是加强对各有关部门、各相关行业和领域做好统一的规划和分工工作,保证每一环节的专业人才可以积极配合,提升工作效率。农村信息化管理工作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政府要做好资金支持工作且加大对资金使用的监督工作,保证资金的有效使用,防止腐败现象或浪费现象的发生。政府还可以制定相关措施或政策,如鼓励个人、集体或企业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鼓励大学生毕业回农村建设信息化建设等相关政策,广泛调动可利用资源,积极发挥政府职能,建设现代化、信息化农业。
(2)建立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
目前,我国实行农业信息化管理的农村较少,广大农村对于农业信息化无意识,通过示范基地的示范作用,让广大农民最直接感受到农业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和意义,便于农业信息化的开展。选择一些有利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乡村组建示范基地,采用政府补助、项目带动、企业优惠、农户自筹的方式对示范基地进行支持,保证基地内农民有一半以上拥有计算机,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查询,营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息化氛围。通过示范引导,带动全国其他地区农村广泛建设信息示范化基地。
3.3加强人才的培养
从差异性的学科中可以发现,针对不同的重点有着不同的方针,这样就导致了需要不同的人才。可以提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合理和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地选取农业经济在转型期管理学科所需要的资源,例如教学教材、教师辅助教学所要用的资料和理论。恰当调整研究重点,将教学新理论、新方法和技术融入到管理教学中,培养探讨重点所需要的人才。政府应加大教学的改革和规划,推出新的农业经济管理教学中的人才培养对策,重点培养在工作中有突出表现和优秀的人才,增强培养力度。
3.4创新农业经济管理
(1)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方法的创新
现在的社会已经发展为一个信息全球化的信息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各行各业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也逐渐的在实施信息化的方针。因此,农业经济管理也应该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农业经济管理的方法,对农业经济的管理方法进行创新。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我国虽然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农业整体的状态有所改善,但是我国还面临着新科技技术的挑战。因此,我国应该创新农业经济管理的方法,对农业经济管理实行信息化的管理。
(2)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
农业经济发展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水平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造成农业经济产生波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农业经济管理比较落后造成的。实现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是农业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一直都处于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更新速度的加快,我国农业在科技技术环节还比较薄弱。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创新。拓宽农业资金的来源,如果单单依靠国家的农业科研资金来发展农业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农业部门要扩大农业资金的来源,确保有更多的资金来购买先进的科研设备,为更好的研发农业新产品创造条件,通过研究出来的作品,获得更多的资金进行农业的科研,实现农业科研资金的可持续战略,达到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的目的。
结束语
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已成为国家对农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科学化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要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的管理方式的创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从而促使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向着科学化、国际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正生.对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的探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4,01:25-26.
[2]桑玉丽.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4,03:189-190.
篇6
1.1理论依据
1.1.1行为主义迁移理论行为主义迁移理论认为:学习的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是一个连续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动作技能、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而新的学习过程及结果又会对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甚至学习策略产生影响,这种新旧学习之间的影响就是学习的迁移[2]。该理论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教学的启示:一是课程目标明确。明确的课程目标利于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二是课程内容实用。培训内容如果仅限于抽象的概念、理论的讲解,学员很快就会产生视听疲劳,失去兴趣。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满足学员工作或生活中的现实需求,利于实现学习迁移。三是课堂即时反馈。成年人在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时,需要即学即练,及时反馈(对学习结果给予评价),尤其需要正向反馈。
1.1.2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观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建构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出现的一种解释学习的理论,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主张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主张理解知识建构过程,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2]。建构主义学习观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教学的启示:(1)指导学习。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应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2)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新信息的学习,是学习者自身努力的结果。学员需要具有较强的内在学习动机,善于发现并记住有用的、重要的信息。(3)合作学习。将学员分组,相互合作团队学习,既利于促进学员之间的交流,也利于增强思维技能。
1.1.3三元交互决定论即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三元交互决定论从环境、人及其行为的互动关系中考虑人的心理活动与环境表现,把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环境、人及其行为之间的互动学说,真实地把握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2]。三元交互决定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教学的主要启示:(1)模拟教学更利于培养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员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以解决学员在学习或工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为目标。(2)学习内容的选择具有真实性,并且与相应的一些理论知识结合运用。(3)课堂上,教师不是提供解决问题的对策,而是引导学员逐渐展示出现实中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与学员共同进行学习评价。
1.2现实依据
1.2.1学员现状分析2011年在广东省22个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开展实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工作,每个县遴选100名左右的基层骨干农技人员,分期分批分产业到认定的现代农业培训基地进行集中培训。通过培训,更新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业务知识,提高政策理论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市场意识和效益意识;优化农技推广人员业务技能结构,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促进农业行政部门与农业推广、科研、教学单位等衔接配合,推动广东省农业科技进步。广东省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普通班培训对象为县、乡农技推广机构中有一定工作经验、中专或高中以上学历、年龄50周岁以下、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技术骨干人员,原则上为技术指导员,其中,由县农业局和团县委共同遴选推荐的青年农技人员(从事农技推广工作3年及以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45岁以下)占20%以上。培训内容重点围绕当地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在生产过程中推广应用的新品种、新机具以及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农业推广项目的申报与管理。针对普通班培训的学员普遍具有一定的工作实践能力、但理论基础知识较薄弱的特点,在《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及其管理》课程中应用情境模拟教学法,避免了纯理论式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1.2.2可行性分析情境模拟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学生在全真的教学环境下,达到对所从事工作的全过程的体验与掌握,实现对于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要求。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1]。《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及其管理》课程基本上都是理论知识,如签订实施合同,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只能是纸上谈兵,这对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起不到教学效果。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可以在这门课程的设计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乃至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员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而在情境模拟教学这种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员则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可以按照自己扮演的角色完成学习任务。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3]。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即能真正体现学员的认知主体作用。情境模拟教学方式揭示和分解了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减少了学员的认知负担,便于学员的接受。情境模拟教学法通过模拟现场效果,凭着强大的交互能力,有效地调动学员的听、说、手、脑等感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记忆,联想、探讨,及时反馈,节省了课堂教学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从而达到减轻负担、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目的。
2情境模拟教学在《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及其管理》课程的教学环节
2.1准备工作要充分
《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及其管理》课程涉及的内容广,细节多。例如,项目申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对照项目指南填写项目申请书、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和论证评估、按照要求准备答辩、申报前的论证等。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一定的模拟情境,使学员在接近现实的情况下扮演某种角色,组织学员进行学习、研究。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制定好教学计划,包括制定严谨的教学流程、合适的案例、人员角色的数量和分工等。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实际操练或在头脑中的预演,掌握模拟的各个环节,并预测模拟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及相应的处理策略。因为我们教学的主体是学员,情景模拟教学的主要参与者也是学员,所以每一次情景模拟演练之前,要给学员预留出问题,包括角色的准备、相应知识的准备和心理的准备等,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2.2布置任务书要切合实际
任务书是制订一堂好课的基础,其结构包括主标题、学习材料、学习过程等。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制订的任务书其本质是学员的学习方案,这个任务书对整个自主学习的实施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应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及能力构成,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教学设计,将课程划分为由任务组成的结构模块,以行为任务的方式组织教学。如农业推广项目的管理内容,根据该课程涉及的能力构成,在制订任务时将其划分为三大任务:一是农业推广项目申报立项管理,二是农业推广项目实施管理,三是农业推广项目验收与鉴定管理。在宏观任务结构确定后,再针对每一任务的不同特点将其分解为多个具体的任务书。例如,实施“农业推广项目验收与鉴定管理”任务时,任务书设计为:资料、整理、总结工作的管理;对经项目承担单位申请、项目组织单位组织项目验收与鉴定工作的管理;对项目成果报奖及材料归档的管理工作等。任务书中的学习材料可由教师准备也可由学员主动收集,知识性较强的学习材料建议由教师准备,以保证材料的准确性;对于案例的收集可由学员收集,这样有利于得到更丰富多彩的资料,同时可以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2.3教学模拟环境要逼真
要做到学员一进入模拟场景中就能如同身临其境,很快进入职业角色,并激发出学员的兴趣与创造力。例如模拟项目主管部门,下级相关部门,承担农业推广项目的单位,实施“国家推广计划”项目的单位,实施“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的单位,项目主持人等。将教室的桌椅按照部门或单位数量组成团队摆成若干个小圈,每个团队都是围成一圈坐,在讲台上,备有投影仪、话筒、椅子等设备。每个团队的成员讲解自己团队的工作职责,讲解完毕,其他团队的学员或者教师提问题,团队成员回答。各个团队的成员亲身体会专业知识的运用。
2.4教学实施现场要引导和控制
在模拟演绎过程,按照事先计划安排分工,可能由于涉及到学员人数问题,存在着一部分学员无法获得亲身体验,或一部分学员身兼数职,容易造成课堂次序的混乱。再加之学员的即兴演绎,可能无法充分领会教师的意图,随意想象,偏离授课的主线。这就需要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驾驭好课堂,做好全局的领导,学员按照农业项目的申报与管理步骤,一步步做好每份工作。当情景模拟活动限入困境或在小组发表意见出现分歧时,教师应向学员适当补充一些信息加以启发或进行有效的协调,以促进活动得以顺利开展。比如,学员在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主持人和参加人的分工和职责问题上就经常会有矛盾,如何在现场根据项目的目标需求,圆满解决问题至关重要。在模拟活动中教师要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突出能力的训练,千方百计调动起学员的积极性,将学生推到“第一线”,推到“前台”,放手给学员,并鼓励创新。
2.5扩展相关教学内容
进行模拟情景教学时,教师不应该只局限于关注学生对所学的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还应对模拟过程中学员的语言表达、沟通技巧、应变与解决问题等综合表现做好教育指导,以全面提高学员的整体素养。农业技术指导员作为联系专家与示范户、农户的桥梁和纽带,除了具有较强的业务水平外,还要具有以下职业守则:爱岗敬业,服务“三农”;尊重科学,求实务实;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扩展相关教学内容,使学员在学习中从多方面锻炼自已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服务各种类型的农户。
2.6实施教学后的总结和反思
实施模拟情景教学后,我们还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对每次教学进行回顾总结,无论是教师还是学员,都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总结。站在教师的角度,通过回顾总结,可以从中得到经验,受到启发,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发扬成绩,克服缺点,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及教学效果得到不断的提高。例如,在设置农业推广项目的管理职能时,对决策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指挥职能、协调职能、控制职能等应该设置哪些问题,在现场又会出现哪些意料之外异议,有些问题在课堂上会随时出现,课后要及时总结,避免下次出现。而学员的回顾总结,可通过共同检查每个团队的完成情况及所作出的材料情况进行评价,提出观点,探讨成效和缺点。通过这种总结方法,有利于他们对所学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消化。
3情境模拟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3.1对教师教学水平要求高
情境模拟教学法在进行的时候难度比较大,因为《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及其管理》课程的模拟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要找到有实际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经验的教师做指导,对模拟的效果进行点评,指出模拟中的优缺点。
3.2学员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
情境模拟教学法是建立在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结合的深度、广度、紧密程度超过传统的教学方法,因而此法比较能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和培养综合素质的目的。如果学员本身没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则难以具备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探索能力。
3.3学员主观参与意识不强
有些学员由于自身的特点不乐意接受角色扮演的培训形式,而又没有明确的拒绝,其结果是在培训中未能充分表现出他们自己。而另一种情况是受训者的参与意识不强,角色表现漫不经心。这些都会影响培训的效果。有些角色扮演活动是以团队合作为宗旨的,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过度突出个人的情况,因为,在具体操作时组员之间的意见有时也会有差异,一旦某个人表现太富于个性化,就会影响团队整体合作性。
3.4忽略对深层次理论问题的思考
情境模拟教学法应用于《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及其管理》课程的教学,这种方法容易重视对事件发生与发展过程的模拟演练,却忽略对深层次理论问题的思考;较难在模拟演练中显著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在模拟环境中提高的能力与实际环境中需要的能力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还必须与其他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结合运用,避免单一运用此法带来的缺点。
篇7
“农乃国之本,民以食为天”,人类社会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我们的社会之源,生存之本——农业。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产业部门,它提供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
泱泱大国,两千多年的农业发展历史,无论是古人的智慧还是现代科技的发展,都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革新,而这些技术革新又极大的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农业技术革新是指农业生产条件逐渐现代化,主要包括农业化学化、电气化、机械化和水利化。本文选取其中的一个现代化的生产条件具体分析即农业化学化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研究。
首先什么是农业化学化。农业化学化,就是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上,广泛的采用化学产品或化学方法来实施农业的大丰收,或提高与农业相关部门的经济效益,使农业经济大发展的整个过程。
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粮食生产大国,农业经济的兴衰或直接关系到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或间接影响到世界粮食产量的增减。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紧密结合的生产过程,而现代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中,农业化学化的进程如何?又有哪些反应农业生产条件化学化的工具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显著地作用?
本文以重庆市为例,选取1985年—2013年农业经济数据和农业化学化数据,借助stata统计分析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相关、计量分析并运用计量经济学知识建立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生产条件化学化之间的双对数计量模型,具体分析农业化学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重庆市农业化学化与农业增长的关系
1.农业化学化的发展情况
农业化学化主要是指在农业种植中增加化肥、农膜和农药的投入。由以上数据图表分析可得,自1985年起,重庆市化肥使用量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并于2009年突破90万吨,之后又达到了2013年的96.64万吨,如图一系列1;农膜使用量也逐年提高,于2013年达到4.29万吨,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如图系列2;;而从图系列3折线图上可以看出农药使用量自1997年后变化甚微,甚至从2009年开始呈下降趋势,笔者认为,这与我国环境保护国策息息相关,以上分析都是重庆市农业生产条件化学化的具体体现。
其中,化肥施用量数据的单位为百万吨,农膜与农药使用量的数据单位为万吨。
2.农业化学化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重庆是中国人口最多、面积最大、农业人口为主体的特殊直辖市,截止到2013年底,全市幅员面积为8.2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数为3358.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数为2014.37万人占总人口数的60%。
1985年以来,国家的各种利农政策给重庆市的农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极大的活力。通过图2(1)分析可得:1985年-2013年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0.62%,从1985年-2008年农业经济翻了10倍, 而从2007年起直到2013年重庆市农业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重庆市农业经济发展必然与农业生产条件的变化密切相关,从农业经济总体情况来说,重庆市农业经济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通过选取重庆市1985年-2013年这29年间的农业总产值数据与上述农业化学化数据进行散点图分析,发现化肥、农膜、农药使用量与农业总产值大致呈现正相关关系[如图2(2)(3)(4)],并经过多元统计相关分析得到相关矩阵(如图3),我们可以看出反应农业化学化的3项指标与农业总产值之间的相关系数都比较大,所以初步认为以上选取的典型农业生产条件化学化的指标对农业总产值均是有影响的。
三、农业化学化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分析
1.计量模型的构建
典型农业化学化的指标选择是构建农业生产条件化学化与农业经济发展关系计量模型的关键。本文选取了化肥、农膜、农药这三个最能体现农业生产条件化学化的指标。
本文使用双对数模型,构建如下农业化学化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
其中,Yi表示农业经济的农业总产值、β0表示常数项、β1表示化肥使用量系数、x1表示化肥使用量、β2表示农膜使用量系数、x2表示农膜使用量、β3表示农药施用量系数、x3表示农药使用量、μi表示随机误差项。
2.数据来源
本文所有数据均来源于1985年-2013年重庆统计年鉴,包括重庆市化肥使用量、农膜使用量、农药使用量和重庆市农业总产值,并取以上数据对数进行计量模型分析,通过对上述各项指标的数据分析,得到如下图:
3.模型估计
借助Excel和stata软件系统,依据重庆市反应农业生产条件化学化指标数据,分别以上述3项指标为自变量,以农业总产值为因变量,采用一般最小二乘法对上述指标进行回归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到该回归方程可决系数较高R^2=0.9687,但是农药的P值为0.197明显大于0.1,所以在这里我们认为在综合作用下变量农药使用量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是不显著的,在进行计量模型的构建时应对变量农药使用量不作考虑。
前面的讨论分析中,我们没有考虑到随机误差项前后期是否相关联,但在农业经济系统中,自变量前后期之间很有可能有关联,从而使计量误差扩大,造成严重后果。这种总体回归模型中的随机误差项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我们称之为自相关。本文采取DW检验法【2】检验上文计量模型是否存在自相关问题。对样本量为29、3个解释变量的模型、5%的显著水平。
本文采用广义差分法解决上述自相关问题。
4.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的回归模型,可以看出重庆市化肥使用量和农膜使用量每增长1个百分点,分别会使农业总产值增加约1.56个百分点和0.69个百分点。
上述文中提到:农药的使用量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是不显著的。笔者认为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化学农药在人类的农业文明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合理使用绿色农药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杀死害虫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是农药作为一把双刃剑,过量的使用导致农药残留成为了农业方面的技术壁垒直接影响到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何为适量?何为过量?科学界很难给出严格的界定,并且重庆市的农药的施用量是否影响了该市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是不能确定的,但是笔者认为,也不能否定农药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作用。所以,这里我们不考虑农药使用量对农业总产量的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基于重庆市农业总产值、化肥、农膜和农药数据,通过对其时间序列的分析,构建上述指标的计量模型,得到他们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因果关系,表示重庆市农业化学化相关影响因素能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因此通过合理加大农化学的政策投入支持重庆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可行性。
化肥是化学肥料的简称,是指用化学方法制造或开采矿石,经过一系列加工制成的肥料。农膜又叫塑料薄膜、农用地膜,它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作用是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湿度、促进种子发芽和快速生长。农药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为保障、促进植物和农作物的成长,所施用的杀虫、杀菌、杀灭有害动物(或杂草)的一类药物统称,特指在农业上用于防治病虫以及调节植物生长、除草等药剂。
篇8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是三本。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是2003年6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2004年1月教育部审批通过,由安徽农业大学与社会优质办学资源合作举办的全日制本科普通高等院校(独立学院),是安徽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学士学位授权单位。
扩展资料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坐落在全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的安徽省合肥市,校园面积约500亩,建筑面积25.15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14.3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750万元,图书66万册。计划新增校舍面积4.5万平方米,投入教学仪器设备经费2200万元,以满足在校生一万人的`需求。学院交通便利,环境幽雅,是治学成才的理想园地。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摘 要 题】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 正 文】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在中国具有远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重要的地位。在当今世界中,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农业像中国这样长期困扰着整个经济的发展,成为左右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的持久因素。
虽然中国仅用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让占世界总人口22 %的人口丰衣足食,被世人誉为“世界经济史上持续发展的一桩奇迹”。但是,中国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生态环境的加剧恶化等却使未来农业发展面临多重危机。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第1 号国情报告所得出的这一极富挑战性的结论,唤起了人们对中国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的深思。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Brown提出了震惊世界的“中国粮食”, 更引起了中国乃至世界对中国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的广为关注。
中国究竟应选择怎样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便构成了中国如何迈向21世纪的主要研究热点问题之一。
一、战略观点(注:根据研究者所提出见解的学科侧重或学科倾向,大致将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观点概括为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和农业地理学三大学科领域,并不是严格按照研究者自身的学科研究领域进行区分。)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的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明确指出了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即确保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和合理利用保护资源。
针对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应选择什么样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这一问题目前在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和农业地理学三大学科领域形成了大量的研究观点。
(一)农业生态学家的观点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以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马世骏院士为首的生态学家,就开始倡导中国应该走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80年代中期,马世骏曾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参与了著名的Brundtland宣言——《我们共同的未来》筹备工作。认为应以生态控制方法诱导非机械控制手段去堵截污染,以天人合一的观点去发展而不是以回归自然的方式去保护环境,从而促成了宣言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产生,并提出中国应实现以生态经济原则为指导的农业经济持续发展。自此,关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问题的研究,便层出不穷,形成了流派纷呈、见解各异的多种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
1.“生态农业论”。生态农业是中国最早触及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发展战略,且至今仍将其作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流方向。
该战略是在总结吸取传统农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结合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其基本特征“循环、持续、高效”反映了持续发展的宗旨。
2.“效益型农业论”。该战略认为中国持续农业的核心是发展效益型农业,保持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既是解决“民以食为天”的需要,也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需要。
这一战略就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遵循经济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优化生产力要素组合;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充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人文资源。其最终目的是要提高资源利用率及经济效益,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
3.“农牧结合论”。这一战略认为:为确保中国21世纪16亿人口的食物安全,建立一个以畜牧业为突破口,实行农牧结合,以农促牧、以牧促农、以农牧产品促加工的“种、养、加”和“产、供、销”一体化的新型农业生产体系,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是发展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农业的战略需要。
4.“现代可持续集约农业论”。(注:程序认为中国应该走“可持续集约农业”之路,那种“集约化持续农业”的提法,强调把“可持续的”约束条件作为根本特征,显然是不足取的。)该战略认为中国人多耕地少、自然资源相对紧缺,农村欠发达、多数地区尚处于传统农业阶段,不断增长的人口和消费趋势,要求农业在有相应投入和依靠科技进步的基础上,选择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集约持续农业道路。
上述生态农业战略、效益型农业战略、农牧结合战略、现代集约持续战略等,其核心实质都是要试图解决、回答如何协调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问题,这显然是与中国的现实国情密切相关。
(二)农业经济学家的观点 农业经济学家虽然不像农业生态学家那样,能够直接敏锐地指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道路选择,但是却尤为关注农业发展的内部运行机制,更能从深层次揭示把握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目前,其关注的主要战略问题有:
1.粮食问题。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Brown在《Who will feedChina——wake-up call for a small planet》一书中,认为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而耕地面积却不断减少,农业灌溉用水也将大量移向非农产业部门,且化肥使用量已达报酬递减点,到2030年中国粮食将较目前水平减少20%,中国届时将进口3.69亿吨粮食,这将远超过国际粮食市场拥有的粮食资源,从而提出了“谁来养活中国”的命题。
Brown的这一观点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由此,关于21 世纪中国应采取怎样的粮食发展战略问题,目前主要形成了两种观点——悲观论与乐观论。
悲观论认为中国真正解决吃饭问题,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要维持一定的粮食安全水平是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和代价。这意味着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则会增加财政对粮食生产的补贴,从而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尤其是对像中国这样一个农业资源紧缺且粮食生产比较优势已经丧失的国家来说,追求100%的粮食自给,会付出高昂的代价; 应适度地部分进口粮食,利用人类共有资源最经济地实现粮食安全,粮食生产应采取“立足国内、基本自给、适度进口、促进交换”的战略方针。
乐观论认为中国粮食需求的增长不但不会给中国粮食安全带来威胁,更不会给缺粮的第三世界国家粮食造成威胁,技术进步是中国过去粮食增长的原动力,也是中国现在粮食生产增长的原动力,还将是中国未来粮食生产增长的第一推动力,粮食问题的关键在于科技,而科技发展又取决于国家的科技投资政策。
2.制度问题。中国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国家总体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对农业的发展状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由传统战略转变为比较优势战略,作为产业政策重要组成部分的农业发展政策是否符合比较优势原则,决定着农业经济体制的性质或演变方向。只有依据农业比较优势,推动农业结构变革,提高中国农业整体效率,才有可能使农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为此,应实施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观念创新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创新战略。
3.技术问题。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经历了绿色革命前时期、绿色革命时期、后绿色革命时期(Ⅰ)、后绿色革命时期(Ⅱ),应实施21世纪农业技术创新战略,即改革现有农业科技投资体制,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制度,建设强有力的创造发展体系和研究方法,确定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和研究领域,并建立新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构造可持续农业生产政策支持系统,加强农业科研、推广与教育体系建设,是今后持续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
4.农村问题。关于农村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即“一元化论”与“三元化论”。
一元化论认为中国农业的根本问题是农民过剩,过剩的农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在于农村工业化,应以农村工业化为重心,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进一步促进工农业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加快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迅速推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三元论认为中国农村产业结构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失衡加剧,失衡主要表现在时间顺序上的差异、变动速度上的差异、产业部门之间的差异,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取向应是“三化齐动”,即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其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就是要以农民为本,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为目的,寻找生产力持续发展的途径与对策,并以是否对农民有利作为评价有关农业与农村政策的准则。
篇10
一、选择题(40分,每小题2分)
1.甲烷的燃烧热是-965.6kJ·mol-1,其相应热化学方程式(
)
A:
C(g)+
4H(g)
=
CH4(g)
=
-965.6kJ·mol-1
B:
C(g)+
2H2(g)
=
CH4(g)
=
-965.6kJ·mol-1
C:
CH4(g)+
3/2O2(g)
=
CO(g)+2H2O(l)
=
-965.6kJ·mol-1
D:
CH4(g)+
2O2(g)
=
CO2(g)+2H2O(l)
=
-965.6kJ·mol-1
2.
对于基元反应:2NO
+
O2
=
2NO2,若将体系的压力由原来的100kPa增大到200kPa,则正反应的速率为
原来的
(
)
A:2倍
B:
4倍
C:
6倍
D:8倍
3.
Ca3(PO4)2的溶度积的表示式为:(
)
A:
B:
C:
D:
4.
对于下列电极反应,,如果增大溶液的pH,则该电极的电极电势
(
)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D:
不能判断
5.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越负,反应速率越快
B:
越负,反应速率越快
C:
活化能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D:
活化能越小,反应速率越快
6.
满足下列哪组条件的反应可自发进行?(
)
A:
>0,>0,高温。
B:>0,
>0,低温。
C:
D:>0,
7.
下列何种物质不能起酸的作用
(
)
A:HSO4-
B:NH4+
C:H2O
D:CO32-
8.
下列各组溶液哪个不是缓冲溶液(
)
A:NaH2PO4
-
Na2HPO4
混合液。
B:0.2
mol·L-1NH4Cl与0.1
mol·L-1NaOH等体积混合液。
C:0.1
mol·L-1NaOH与
0.1
mol·L-1HAc等体积混合液。
D:NH4Cl
-
NH3
·H2O混合液。
9.
升高温度能加快反应速率的主要原因是(
)
A:能加快分子运动的速率,增加碰撞机会
B:能提高反应的活化能
C:能加快反应物的消耗
D:能增大活化分子的百分率
10.
对于任意可逆反应,下列条件能改变平衡常数的是(
)
A:增加反应物浓度
B:增加生成物浓度
C:加入催化剂
D:改变反应温度
11.[Ni(en)2]2+离子中镍的配位数和氧化数分别是(
)
A:4,+2
B:2,+3
C:6,+2
D:2,+2
12.
若下列反应2A
+
2B
=
C
的速度方程式是,此反应的反应级数是
(
)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13.
配制
FeCl3溶液,为防止水解,应加入(
)。
A:NaOH
B:NaCl
C:HCl
D:HNO3
14.
下列
值最大的是(
)
A:
B:
C:
D:
15.
在滴定分析测定中,属偶然误差的是(
)
A:试样未经充分混匀
B:滴定时有液滴溅出
C:砝码生锈
D:滴定管最后一位估读不正确
16.
欲配制0.20
mol·L-1HCl溶液和0.20
mol·L-1H2SO4溶液,量取浓酸的合适的量器是
(
)
A:容量瓶
B:移液管
C:量筒
D:酸式或碱式滴定管
17.
用配位滴定法测定石灰石中CaO的含量,经四次平行测定,得=27.50%,若真实含量为27.30%,
则27.50%-27.30%=+0.2%,称为
A:绝对偏差
B:绝对误差
C:相对误差
D:标准偏差
18.
某人在以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NaOH溶液时,下列记录中正确的是
(
)
A
B
C
D
移取标准液(ml)
20.00
20.000
20.00
20.00
滴定管终读数
47.30
24.08
23.5
24.10
滴定管初读数
23.20
0.00
0.2
0.05
V(NaOH)ml
24.10
24.08
23.3
24.05
19.
用计算器算得,按有效数字运算(修约)规则,结果为(
)
A:12
B:12.0
C:12.00
D:12.004
20.
测定CaCO3的含量时,加入一定量过量的HCl标准溶液与其完全反应,过量部分HCl用NaOH溶液
滴定,此滴定方式属(
)
A:直接滴定方式
B:返滴定方式
C:置换滴定方式
D:间接滴定方式
21.
用0.10
mol·L-1HCl
溶液滴定同浓度的NH3·H2O混合溶液,合适的指示剂是(
)
A:甲基橙(=
3.4)
B:溴甲酚兰(
=
4.1)
C:甲基红(
=5.0)
D:酚酞(=
9.1)
22.
下列反应中滴定曲线对称的反应是(
)
A:
B:
C:
D:
23.
下列盐中,哪种不能用强酸标准溶液直接滴定(
)
A:(的
=
4.2×10-7,
=
5.6×10-11)
B:Na2B4O7·10H2O(H3BO3的
=
5.8×10-10)
C:NaAc(HAc的=
1.8×10-5)
D:Na3PO4(H3PO4的=
7.5×10-3,=6.2×10-8,=
2.2×10-13)
24.
下列物质中,可用于直接配制标准溶液的是(
)
A:固体NaOH
B:固体Na2S2O3
C:固体硼砂
D:固体KMnO4
25.
在EDTA配位滴定中,下列有关酸效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酸效应系数越大,配合物越稳定
B:酸效应系数越小,配合物越稳定
C:酸效应系数越小,配合物越不稳定
D:酸效应系数的大小对配合物的稳定性无影响
二、计算题
(每题10分,共30分)
1.
计算浓度均为0.1
mol·L-1的NH3·H2O和NH4Cl混合液的pH(已知NH3·H2O的=
1.80×10-5),若
在一升该溶液中加入0.01mol
MgCl2(忽略体积变化),是否有沉淀生成?(Mg(OH)2的=1.2×10-11)
2.
将铜丝插入浓度为
1
mol·L-1
CuSO4溶液,银丝插入浓度为
1
mol·L-1
的AgNO3溶液,组成原电池。
=
0.799V,
=
0.34V,=
4.8×1012
(1)用电池符号表示该原电池并计算其电池电动势。
(2)若加氨气于CuSO4溶液,使达平衡时氨的浓度为1
mol·L-1,计算的电池电动势(忽略加氨后溶液体
积变化)。
3.
用铬黑T作指示剂,于pH
=
10时,100.0
ml水用去0.01000
mol·L-1
EDTA
18.90
ml,同一水样100.0ml,
调pH为12时,以钙指示剂用同一EDTA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时需12.62ml,计算每升水中含钙、
镁多少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