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范文

时间:2023-03-29 10:26: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学院,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学院

篇1

湖北经济学院位于湖北省省会武汉市,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干,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协调发展的一所省属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高校。

学校的前身可追溯到创办于1907年的湖北商业中学堂及其后的另外两所学校发展而来。2002年9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原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的基础上合并组建为湖北经济学院。2016年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截至2016年8月31日,该校占地面积1740亩,校舍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设有19个教学单位,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开办本科专业56个。有专任教师752人,全日制研究生、本科在校学生1.6万人。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推动县域农业、农村建设的发展思路——以山东新泰市为例

从体系层面看G20走向机制化的原因

中国与巴西双边贸易的竞争与互补

安徽服务贸易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烟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略选择

基于低碳模式的烟台旅游业发展策略

促进济南集群经济发展的对策

煤炭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矿区生态产业共生模式探析

规制俘获视角下的我国煤矿安全规制分析

财经院校创建特色名校的路径:新儒商精神的凸显——以山东工商学院为例

全球化时代的儒商精神

基于资源禀赋的创业机会识别过程研究

物流企业视角的仓单质押风险控制

SQL关联规则法在网站营销中的实证研究

旅游创意传播初论——基于大堡礁全球推广活动的个案研究

基于关系型贷款的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模式

财政支持农村抵押担保的新构想

政府干预对银行债务的影响

山东工商学院:努力建设有特色开放式工商大学

低碳城市的缘起与发展路向

低碳经济: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山东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和谐社会视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电煤控制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沪深A股煤炭业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

烟台服务业发展战略选择

山东蔬菜产业出口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思考

促进济南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策研究

中西管理思想的现代融合:企业战略的新选择

论提高领导干部执行力

中式快餐现状及发展问题研究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研究评述

当前我国国际收支结构特征及其风险防范

信息披露质量、公司业绩及其内生性

物流金融:中小企业融资的新途径

1999~2008年山东省社会保障水平实证分析

资助参保型城市医疗救助模式研究

山东工商学院学人

供应链一体化CRM的市场优势与模式构建

小型国有工业企业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山东省小型国有工业企业为例

论城乡二元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形成

跨国并购、战略联盟和外包比较分析

矿区生态工业共生效益测算实证研究

煤炭企业中高层领导关健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

烟台市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策略研究

基于FDI视角下的烟台生态城市建设

中小企业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现状调查研究——基于烟台市中小企业调查数据分析

新形势下加快发展山东服务贸易的对策研究

组合投资决策的收益—风险分析框架

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的制度设计与路径选择

建立创新保护机制破解产业集群发展困局——基于洪合羊毛衫产业集群的分析

基于本量利敏感分析的风险规避

利益相关者合作的税收征纳关系构建

增值税全面转型的经济效应探析

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绿色壁垒问题的思考

篇3

落实在2008年度的各项工作,2.做好"十一五211"建设工作.按照已经确定的"十一五"211建设计划.使我院学科建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进一步加大对管理学学科建设的支持和投入力度,3.加大对管理学学科建设支持力度.已成立的管理学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进一步推动我院管理学科的发展.

产业经济学,4.做好第十一次学位点的申报工作.2008年第十一次学位点申报区域经济学.会计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工商管理博士学位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

师资队伍建设二.

继续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举措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在于优化结构..

1.重在引进高层次人才以及短缺的人才.高薪招聘3-5名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引进1-2名教授;引进1-2名紧缺专业有实际经验的教师.

选派3-5名教师到国内一流高校去访学,2.通过自己培养和再培养的方式优化教师结构.选留3-5名博士.博士后研究,选派5-8名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和合作研究.

科研,3.建立和完善教学工作人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教学.管理创新团队建设,进一步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通过完善教师员工的考核制度,起到奖勤罚懒的作用.

人才培养三.

提高质量为中心.现有本科教学所取得的成果上,1.本科教学仍然以规范管理.进一步重视本科的教学质量工作,完善教学督导制,促进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加大双语课的比例;加强课程建设,提高培养质量.

企业管理等专业试点面向西北大学理工科的二年级招收学生,2.加大本科招生制度的改革.争取经济学.加大推动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力度.

培养,3.研究生培养中强化从招生.学位授予的过程管理.一是加大研究生招生中的宣传力度,吸引优质生源;二是试点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打通培养,硕士研究生全部实行两年制,加大硕士研究生直博比重,优秀学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三是健全和完善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动态考核制度;四是重抓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提高博士研究生的考核标准.

提高层次.现有MBA教育中扩大规模,4.MBA教育重在提升品牌.提高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层次,提升品牌,拓展发展空间,为争取得EMBA办学资格.

研究生课程进修中心进行进一步规范管理5.把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对现代经理人培训中心..

科学研究四.

鼓励出高层次科研成果.现有的科研成果从数量上已有了明显的改进,1.提高科研成果的奖励标准.但高层次刊物偏少,2008年包括后续的发展是力争出一批高层次的科研成果.

但是横向比较明显不足,2.进一步重视项目的申报.尽管科研项目数量和到款经费纵向比较明显增加.进一步加大科研项目的申报,力争拿到2-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5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要充分利用这一有效的评价体系,3.进一步重视奖项的申报.重视奖项的申报.力争有更多的科研项目能获得高层次的奖项.

西北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国际合作项目已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开端,4.进一步加大国际合作项目.中德企业研究所.应进一步重视国际合作项目,拓宽项目来源渠道.

学术交流五.9

2-4个国内学术会议.2008年争取举办1-2次国际学术会议(留美经济学会议主办,1.举办1-2次国际学术会议.西北大学承办的西部大开发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2-3国内学术会议(第二届政治经济学年会,全国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及院长联系会).1

所,2.各个学会.中心积极开展多种学术活动.陕西省区域经济研究会,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陕西省证券研究会,中德企业研究所,西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积极开展多种学术活动.

"现代经济理论与方法创新论坛",3.继续办好六大论坛.继续办好"经管讲坛"."现代管理学理论与方法创新论坛","MBA职业发展论坛","博士论坛","工商管理论坛",形品牌.

支持40人次参加国内国家学术会议4.鼓励参加高层次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加大学术交流的力度..

环境和服务六.

副教授工作室的条件1.硬环境进一步改善.从办公环境上进一步改善教授..

进一步加大教学实验室建设力度,2.进一步加大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的建设力度.2007年.完善数据库,建成兼容实验室,为早日进入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做准备.

明确职责,3.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行政部门继续按照准确定位.严格纪律,提高水平.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

党群活动七.

增强学院凝聚力.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制度,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集体活动.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紧密结合学校和学院实际,把理论学习和研究解决学院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

努力营造团结和谐的人际氛围.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在管理工作和教学科研工作的过程之中,2.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及时化解矛盾,维护团结,营造良好人际氛围,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健全和完善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制度.不断摸索新形势下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方式方法,3.加强党支部建设.努力提高组织生活质量.认真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发展工作.

全面加强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以落实"四个一工程"为突破口,4.认真贯彻中央"十六号"文件精神.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学生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办好各种社团组织,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努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篇4

人人培养,技能为先

实践中,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根据独立学院办学定位、经济发展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结合独立学院生源特点,将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具体化,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突出对专业技能的培养,把人才培养定位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变能力上,使学院人才培养定位除要求具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外,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所在单位工作要求。

为此,学院强调高素质“技能”的培养,但又不唯“技能”为上,特别注重课程体系结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以社会需要为导向,根据学生反馈和社会调研,不断调整和改进,做到了课程设置合理、逻辑关系明确、知识衔接有序、涵盖内容广泛。

根据人才培养定位的需要,学院将整个课程体系设置为三类模块,即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和实践模块。基础模块主要是给学生做好专业知识的铺垫,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前期积累。专业模块是学生应学好的主要专业知识,是学生应掌握的主要技能。实践模块主要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培养。

同时,学院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出发,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实践性课程的学习和研讨,在专业课程中设有单元实践、阶段性实践、课程总体实践和课程融合实践。通过这些实践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总体素质。

教学改革,创新求变

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实践育人方案的贯彻落实,教学改革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此,学院反复进行教学改革论证,探索出了一套先进的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改革,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学院通过先进的课堂教学设计,既保证课堂改革落到实处,又保证不走偏、不变味。教师改变了以往“以讲代学”“以讲代练”的现象,“讲”为“学”服务的意识有所提高。

实践表明,先进的课堂教学设计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便于学生动流、思维碰撞、分享观点,同时,积极引入“学习小组”等竞争模式,便于学生的互动,也便于教师分别指导,进而打破了教师“一言堂”、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实现了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自主学习新方式。

教学内容改革,先进性、科学性决定成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会定期予以修改。实践中,学院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变动不断修改教学内容,特别是对会计学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改革。该专业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注重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采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等方法,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强化师资,提升专业教学水平

建立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院专职教师中青年教师偏多,且多数青年教师从校门到校门,没有实践经验。为此,学院要求青年教师从多种渠道、采用不同方式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鼓励他们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并考取相关资格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定期聘请企事业单位资深人士来校讲学,交流经验,传授技能。

建立“老带新、结对子”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学院青年教师任教前,需通过省、校组织的教师资格岗位培训,进行试讲合格后方可上岗授课。在授课过程中“老带新、结对子”,指定专业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以课前指导、课中视听、课后点评等方式方法,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授课水平。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提升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为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学院积极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到各企事业单位、实践教学基地等去走访、调研、指导学生实习,使他们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另外,学院还以“请进来”的形式请其他院校的学者和社会知名专家来讲学,将前沿理论和观点、实践经验和方法等请进来,丰富教师视野的同时,也能使教师有机会了解、接触社会,增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交流。

鼓励青年教师提高自身水平。学院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学习氛围,鼓励青年教师进一步深造,通过进修、考研、考博等提高教师自身的学历、学识水平。通过主动学习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学识水平。

此外,学院还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竞赛活动,如说课、讲课、多媒体课件制作、教案评比等,在积极支持教师参加的同时,给予一定的技术指导,促进了他们教学水平与职业能力的提高。

实践教学,强化动手能力

课内单项实验。课内单项实验包括单元实验、阶段性实验、课程总体实验和课程融合实验。单元实验在每一单元完成时进行,阶段性实验在某一知识点完成时进行,课程总体实验在课程完时进行,课程融合实验在相关主要课程完成时进行。通过这些实验,使学生的实践技能渐次形成。

业务场景设计。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学院在相关课程中安排一部分业务内容,把这些业务内容的处理交由学生进行。先由学生组成业务处理组,分工合作,提出解决方案。要求做出任务完成计划书、责任人岗位分工任务书、任务完成路径设计书和总结建议书。通过这项活动,使学生的创造技能得到真正发挥,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不足。

社会调查和实习。学院从二年级开始要求学生每个假期都要参加社会调查,内容涉及经济管理等各方面,弥补学生社会经验少的缺欠,同时要求学生写出调查报告。三年级学生还要参加社会实习,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学生在实践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到实际业务中去,为就业提供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储备。

校内综合实践。校内综合实践是在学生将全部专业课学完,临近毕业前,将学生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开展的实践,这次实践不仅包括基本业务训练,还包括一些内容较难、综合运用较为复杂的业务练习。通过综合实践,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基本达到用人单位直接上岗的要求。

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学院在校内建立一系列专业实验室,包括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金融综合模拟实验室、第三方物流实验室、财务管理实验室、审计实验室、ERP实验室和沙盘模拟实训室等,并于2011年被评为“吉林省省级会计与财务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这些实验室的建设对课内单项实验和校内综合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对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篇5

1、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是二本。

2、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在湖南是第二批次招生,所以通常说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是二本大学。如果不是湖南考生,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在考生所在的省份是本科一批招生的话,你也可以说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是一本大学。

3、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地处湖南省长沙市,是一所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湖南省教育厅主管、湖南省财政厅协管的全日制本科院校。

4、截止2014年5月,学校设置设有会计系、财政金融系、工商管理系、信息管理系、工程管理系、外语系、法学与公共管理系、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基础课部、体育课部等10个教学系部,开办22个本科专业、3个专科专业。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根据我校今年拟在各省下达的美术专业招生计划和各省报考考生专业加试成绩,按教育部及相关省份有关艺术类校考合格证发放要求,现划定相关省份美术专业加试合格线如下: 层次

省份

专业加试成绩合格线

本科

河北省

163分

江苏省

167分

江西省

150分

篇7

湖北经济学院艺术学院是独具办学特色的教学、科研实体,多年来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近年来院教师的教研成绩显著,出版专著10多部,论文和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专业竞赛奖项;学生获国家级、省级专业竞赛奖项50多项,表现出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

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于2007年,开办有新闻学、广告学2个本科专业。新闻传播学为学校重点扶持学科,2014年入选“湖北省战略新兴产业计划”,是全省高校唯一以新闻学入选该计划的学科。学院目前是该校重点建设的“特色学院”。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7项,湖北省人文社科基金及厅级研究课题30余项,8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多项科研成果被政府与企业采纳。

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是华中地区最早的风景园林设计甲级资质专业设计院,坚持构建技术品牌、关注技术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先后圆满完成多项设计作品,获奖过百项。在风景园林设计、建筑工程、城市规划、工程咨询编制及评估、工程建设监理及园

林绿化施工等方面具有较强影响和实力。

《锋绘》杂志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商办工业杂志社、武汉新闻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一份大型文化艺术教育类综合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42-1820/J,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2511。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龙源国际期刊网,读览天下网等全文收录期刊。《锋绘》杂志2015年全新改版,主要栏目有:文艺与设计论坛、文艺与设计教育、企业文化、文化产业管理、建筑艺术、建设园地等。

合作双方决定自2015年起借助《锋绘》杂志平台,进一步宣传湖北经济学院艺术学院、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和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品牌和形象,推动教学科研和文化建设,同时由湖北经济学院艺术学院、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和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的教授、专家、学者为杂志编辑出版和发展出谋划策,提供优质稿件,共同打造优秀期刊,为促进学术科研和教育文化事业的繁荣做出贡献。

篇8

关于制度起源的原因,新古典制度经济学家诺思、旧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等人以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为基点,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了阐述。诺思从经济史的角度对产权制度的起源作了深入的考察。他根据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关于史前人类的研究成果,分析得出最初的产权起源于公有产权,随后才出现私有产权,而产权界定的需求则来源于人口增长所导致的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当动植物相对于人类人口的需求还算丰盛的时候,就没有激励机制去承担因建立和行使产权所产生的费用。只有在稀缺度增大的过渡时期内,才值得去承受建立和行使产权所必需的费用。产权才能够限制资源开发的速度。”“从历史上看,产权的演变过程包括,首先是不准外来者享用资源,然后是制定规则,限制内部人员开发资源的程度。”诺思以人口增长作为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内生因素,而因此诞生的产权制度却被认为是限制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外生因素,对人口增长本身并不存在任何约束性。那么产权制度的出现对限制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是否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性,便直接关系到在理论上对制度起源做出合理解释的可能性。与诺思对人口增长导致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理解不同,康芒斯将人的自私本性作为导致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根源。他对利益冲突的解决进行了分析,认为制度用以约束人的自私本性,产生于资源稀缺性所造成的利益冲突。由此将制度与其约束标的,即人的自私本性相关联,一并纳入到限制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内生因素中去。无论是“演化”还是“构建”,制度起源的两种路径并非是泾渭分明的,制度的起源是自发演化与设计过程紧密的互动,若自发演化的习俗和惯例由法院裁决或凭以解决争端,便带有某种人为设计的性质。然而,资源稀缺性的本质是什么?它是否可以被理解为一个绝对概念?若是,则即便制度是作为限制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内生因素而创生的,又怎会具有其存在的终极价值?缺乏对资源稀缺性本质涵义的清晰理解,是诺思与康芒斯未能分别以“人口增长”和“自私本性”两个主要因素加以充分阐释的根本原因。那么,制度起源于对资源稀缺性的缓解,其约束标的究竟何在?制度在其约束标的与资源稀缺性矛盾协调的过程中,又是如何创生的?本文立足于佛教的经济学观点,依据《大藏经•阿含部》的相关经典,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在新古典制度经济学和旧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起源于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基本论述之上,进一步探析资源稀缺性的本质以及由此起源的制度的约束标的,旨在明确制度创生的一般形式和路径。

二、资源稀缺性:生态循环失律

佛教在《长阿含经•世记经》(又称《起世因本经》)中揭示了资源稀缺性的本质内涵,即资源稀缺并非是资源绝对量的不断减少,而是由于对资源的过度采掘破坏了其可再生能力所造成的生态循环失律状态。在人类生存早期,自然生态呈现良性循环,资源相对于一定人口的需求而言是高度丰盛的。“彼等众生余福力故,不须耕种,而有自然粳米出生。若有欲须,日初分取,于日后分,即复还生;日后分取,日初还生;成熟一种,若不取者,依旧常在。”由于早期人类适时而取、适度而取,在一定时期内对资源的采掘率远低于资源自身的可再生率,生态良性循环得以持续,因而并未出现资源稀缺的状况。《长阿含径•世记经》中指出,生态循环失律产生于人不自觉的“懒惰懈怠”,而康芒斯所认为的导致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根源———人的自私本性,也便由之而生。“时彼众生,福渐薄故,懒惰懈怠,贪吝心生,作如是念,今此粳米,不曾耕种,何用辛苦,日初日后时别各取,徒自困乏,我今宁可一时顿取,遂即并取。”由于最初在生态良性循环的状况下,资源的生产是自然富足的,以至于人类不需要通过劳动来获取所需,因而逐渐滋生长养了懒惰的习性,要求一次采掘的资源数量在能够满足一日所需之后,还可以提供数日所需,以避免多次采掘的辛苦困乏。过多的采掘是为日后的消费需求预备供给,必然要对剩余数量的资源进行贮存,这就又使人滋生长养了贪吝的心性。在早期人类的群居生活中,个体的懒惰习性会发生传递效应,使他人竞相效仿。如《世记经》中讲到:“时余众生,唤彼人言:‘食时节至,可共相逐,收取粳米。’彼人报言:‘我以一时,为日初后,顿取将来,汝欲去者,可自知时。’彼作是念,此众生等,善作快乐,于日初后,一时顿取,我今应当为两三日,亦可并收。即便悉取。尔时更有别众生,唤彼众生言:‘我等可共收取粳米。’彼即报言:‘我前总已,取三日分,汝自知时。’彼众生闻,复作是念:此人甚善,我今亦宜一时并取四五日分,为贮积故。”由此可见,在一定时期内,个体的懒惰习性虽然初始要求一次采掘的资源数量可以满足数日所需,但由于在诸多个体之间的传递效仿过程中不断得以强化,导致受影响者一次采掘所要求的预备供给较之影响者出现成倍递增。于是,“时彼粳米,即生皮糩,裹米而住。被刈之者,即更不生;未刈之处,依旧而住。其此稻谷,即便段别,丛聚而生。”在一定时期内资源可再生率不变的情况下,群体采掘率成倍累加,均次采掘率急剧下降,使资源可再生能力迅速遭到破坏,最终导致生态循环失律,造成资源稀缺的严重后果。佛教对资源稀缺性本质内涵的揭示,从理论上预示了制度起源的意义和存在的终极价值。正是因为资源稀缺并非一个绝对概念,制度作为限制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内生因素而创生,才具有恢复资源可再生能力进而扭转生态循环失律状态的可能性。

三、制度的约束标的

正如前所述,人的懒惰习性是导致生态循环失律、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根源。因此,制度致力于对资源稀缺性的缓解,必然用以约束人的懒惰习性,而这种约束力却是在私有化无序发展的状态下,通过使劳动生产成为必要的谋生手段来实现的。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人的懒惰习性促使人类的产权形态发生演变。《世记经》中展示了人类最初的产权形态,即把有资源附着的土地作为公有产权或共同产权。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朴素天真地把土地看作共同体的财产……每一个单个的人,只有作为共同体的一个肢体,作为这个共同体的成员,才能把自己看成所有者或占有者。”在公有产权的形态下,个体对自然资源保持适时、适度的采掘与索取,是生态良性循环得以维护和持续的重要前提。然而,由于对个体而言,资源的消费是缺乏成本约束的,懒惰习性的长养与贪吝心性的滋生使得“为贮积故,一时竞相并取”,导致生态循环出现失律,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虽然恩格斯也认为私有产权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有了“贮积”(即剩余财富),但在佛教看来,这是一种自然起源,并非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而且,私有产权自然起源的初始形态仅仅是附着于土地的资源,并不涉及个体对土地的所有权。随着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人类需要正视生态循环失律下的生存状态,以往非劳动索取的生存方式将逐渐向劳动生产的生存方式发生革命性的转变,而这恰恰说明了私有产权的出现对人类生产力起步与发展的迫切要求。私有产权自然起源的条件在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本身能够为每一个体支付生存成本。然而,生态系统在某个特定的阈值内,并不意味着能够为每一个体因懒惰习性而滋生的贪欲膨胀支付相应的成本。在生态循环失律状态下,每一个体都必须要为私有产权的取得而付出合理的代价,这种代价无非在于通过劳动生产来获得生存所需及其之上的剩余财富。问题在于,私有产权的自然起源本身是一种无序状态,劳动生产也并非是每一个体的自觉行为。在私有化无序发展、加剧深化其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矛盾的过程中,又如何才能确立和保障劳动生产成为每一个体必要的谋生手段呢?可以说,制度就是作为协调私有化无序发展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矛盾的产物而创生的,制度创生的目标在于使劳动生产成为必要的谋生手段。《世记经》中讲到:“我等今者,宜应分疆结作界畔,并立谪罚。彼是汝许,此是我分,侵者罚之。诸比丘,此因缘故,世间便有界畔、谪罚名字出生。”这其中,所谓“界畔”即是按群体人数划分公有产权———有资源附着的土地,并对每一个体的财产权利进行初始界定,它使每一个体在各自所限定的土地所有权范围内对资源进行采掘与消费,形成了一定的成本约束,各自独立承担因懒惰习性而采取“一时并取”和“贮积”等行为的后果。“界畔”推进并实现了私有化从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的转变,使私有产权的形态由“附着于土地的资源”向“有资源附着的土地”发生变化,通过将资源稀缺的风险进行分割与摊派,有效缓解了因过度采掘而造成整体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恶性状况。其次,所谓“谪罚”即是针对个体侵犯他人私有产权的行为所实施的强制约束,它以“界畔”为前提,进一步保障了私有化的有序性,使每一个体不再像先前那样能够随意占用公有产权。个体在面临各自所限定的土地所有权范围内的生态循环失律状况时,只能通过劳动生产这一途径来解决自身的资源稀缺问题,而原来的非劳动索取行为在公有产权被划分界定之后将视作偷盗。

四、制度的创生

所有的制度都是关于产权的制度。在协调由懒惰习性所引起的私有化无序发展与资源稀缺性两者之间的矛盾过程中,制度是通过“界畔”和“谪罚”这两种形式将私有产权以“有资源附着的土地”形态确立下来的。而在此之前,公有产权虽是无形存在的,但并未被意识到,只有当私有产权以“附着于土地的资源”形态自然起源,并且其无序发展已威胁到整个群体的存亡时,公有产权的存在才开始被意识到。这也就是个体理性会引致集体非理性的所谓“囚徒困境”,它是经济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私有化从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的转变是一种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的演化趋势,当“囚徒困境”中群体福利损失表现为生态循环失律时,人类的认知才得以进化,对制度的需求也异常强烈,此时这种演化趋势为私有产权制度的建构设定了标准,使之具有适应性。从这个意义上看,制度总归是要通过建构创生的,它伴随着经济社会状态的演化和人类认知水平的进化,是历史进程中的驻点。有关“囚徒困境”的出路,一般认为可以引入制度的生产者———国家或者政府,通过直接构建一种合作性的制度,对不合作者进行惩罚,来调和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然而佛教认为,国家或者政府的引入本身就是一种制度的创生,其初始作用不在于生产额外的制度,而是要确保当前私有产权制度的稳定性。正如“谪罚”需要一个具备公信力的主体来加以实施,否则就不能保障以“界畔”的形式维护私有化的有序性,以致造成私有产权制度应有效力的缺失。那么可以说,在私有产权制度的构建背景下,国家制度是作为一种派生的制度需求而创生的。这一点在《世记经》中有充分的说明:“尔时别有余一众生,自惜己稻,盗他稻谷。余人见已,即告彼言:‘谓汝众生,汝恶作也,汝恶作也,云何自有,盗取他稻。’呵已而放,更莫如此。而彼众生,已复再作,亦且呵放,如是再三,犹不改悔。麤言呵责,以手打头,牵臂将诣众人之中,告众辈言:‘此人盗他。’而彼众生,对于众前,拒讳争斗,语众辈言:‘此之众生,麤恶言语,骂詈于我,以手打我。’时彼众辈,聚集忧愁,悲哭叫唤:‘我等今者,相共至此,困恶处也。我等已生恶不善法,为诸烦恼增长未来生老苦果,当向恶趣。’现见以手共相牵排,驱遣呵责:‘我等今应求正守护,为我作主,合呵责者正作呵责,合谪罚者即正谪罚,合驱遣者即正驱遣。我等所有田分稻谷,各自收来,彼守护主,有所须者,我等供给。’大众如是共平量已,时彼众辈,即共推求正守护者。”可见,若“界畔”未能使个体侵犯他人私有产权的行为受到行之有效的“谪罚”约束,那么在群体中就需要一个具有道德威望的主体来主持公正,以保证“谪罚”实施的有效性,进而保障“界畔”确立的稳定性。于是,“……为作正主,诃责谪罚,驱遣平正,无有侵凌。众敛稻谷,而供济之,不令短阙。如是依法,为作田主。以从彼等众生田里,取地分故,因即立名,为剎帝利(剎帝利者隋言田主)。时彼众生,悉皆欢喜,依诫奉行。”从中可以看出,国家制度起源于“田主”制度的确立。“田主”自身不再占据私有产权,他有别于群体中的其他个体,必须从劳动生产中脱离出来,行使管理者的职能,即凭借自身在群体中的道德威望,维护现有各项制度的有效运行。与此同时,群体中的其余个体将各自产权收入中的一部分支出供养“田主”,以维持“田主”的生计,由此便出现了“税收”的雏形。对每一个体而言,税收支出等于产权收益与生存成本的差额乘以税率,但税收总额用于维持“田主”的生计,至少要等于个体的平均生存成本。总之,制度是按照其需求层次的不断扩展而逐步得以构建、完善,最终形成一个有机体系的。私有产权制度创生于私有化无序发展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矛盾中,进而以国家制度的创生为需求来保障自身的稳定性。国家制度的建构是以税收为必要的生产成本的,而税收的来源反过来又是以私有产权制度的稳定性为前提的。

五、结语

篇9

一、企业提供工作安全保障的成本收益分析

面对产品市场的竞争和利润最大化目标的约束,企业都希望使生产的内部成本最小化,而保证工作场所安全所必须的支出也是厂商的生产成本之一。坎贝尔(2004)提出可以将工作安全也视为一种“商品”,其“生产”通常也是收益递减的。具体到实践中,为保证一定程度的工作环境安全,企业会采取一些措施。随着工作复杂程度的提高以及员工对工作安全要求的提高,要进一步提高工作的安全程度,企业就要使用成本更高的方式,如购买安全性能好的设备,为员工配备防护能力更强的防护设施、同时可能需要减缓工作节奏或缩短工作时间等。

假设工作安全的边际成本曲线为MCs,工作安全的数量为Qs,每增加一单位工作安全其成本递增。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公司将在其边际收益MBs等于边际成本MCs处,即Qs处提供工作安全。在完全信息的条件下,工人知道可能的工作危害,并能够准确地判断工作风险,则这一产出水平将使社会福利最大化。但在通常情况下,工人不可能完全了解工作的危险程度,而且常常会低估其存在性,这样,他们将得不到适当的工资升水,企业就无须支付或者将少支付工资补偿。同时,企业从支付低工资这一境况中得到的收益也将低于提供更多安全条件后的收益(但这一点目前并无实证数据支持)。因此,每一单位工作安全的边际收益将降低,边际收益曲线由MBs 左移至MBs’(如图1所示)。

关于厂商提供工作安全的收益,按照坎贝尔等人的解释有四点。第一,较低的工伤风险使厂商能够以较低的工资率来吸引工人。由于工人看重工作安全,他们愿意为了一个相对安全、卫生的工作环境,而接受相对较低的工资。第二,更为安全的工作场所可以减少由于工作事故而造成的生产过程的中断。第三,更为安全的工作场所可以减少招聘、筛选和培训工人的费用。第四,工作场所安全有助于保持厂商在特定人力资本投资上的收益。工作过程中的伤亡事故会造成厂商以前在正规的和在职培训投资上的收益中断或减少。最后,工伤事故的减少可转化为工人保险赔偿费率的降低。然而,随着提供更多单位的工作安全,厂商提供工作安全的边际收益(MBs)将会下降。因为随着工作安全单位的增加,企业提供工作安全所能节约的费用逐步降低,即工作安全的边际收益递减。

明确边际成本MCs和边际收益MBs曲线后,追求成本最小化的厂商将比较工作安全边际收益和工作安全边际成本,以做出提供工作安全数量的决策: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厂商将继续提高工作安全,对企业而言利润最大化的工作安全水平是Qs单位,此时,MBs=MCs。这种情况下即便没有政府的干预,企业也会发现提高工作安全是于己有利的。

二、社会要求的最优工作安全水平

首先,在工人能够完全掌握有关工作危险性的信息,并能准确地估计该职业的伤亡及患病可能性的情况下,雇主所提供的工作安全措施就能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安全要求。因为如果工人完全知道工作的风险,提供危险工作环境的雇主就必须支付一定的工资补贴来吸引足够数量的雇员。这种工资补贴差异的存在将保证雇主提供较为安全的工作场所而带来的额外收益,与从社会角度考虑的工作安全的额外收益相一致。但通常,关于雇主所提供的有关工作危险性的信息都是有限的,而工人在面临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时通常也会低估职业伤亡或疾病的风险,这种情况下,雇主将会提供低于社会最优水平的工作安全。

假设工人错误地判断某项工作无风险,而实际上工作环境具有相当高的危险程度,由于雇员对工作危险毫无意识,因此他们不会减少对该职业的劳动供给,这样该职业的市场工资中将不包含由于工作风险增加而必须补偿给工人的工资补贴。这种情况下,厂商继续提供较高水平的工作安全所得到的边际收益,将低于在工人完全掌握工作危险性信息情况时的水平,因为增加额外单位的工作安全并不会减少该厂商支付的工资,不会给企业带来好处。

用图1表示这种情况下厂商和社会所要求的工作安全水平。如前所示,信息不完全的假设条件下,企业提供工作安全的边际收益由曲线MBs’表示,厂商比较MBs’与MCs,将得出提供Qs’单位的工作安全。

从社会角度来看,此时公司提供的工作安全不足,为Qs’,而不是Qs。由Qs’向上引垂线到MBs,可以得到三角形abc,它表明Qs’Qs单位的工作安全对社会产生的边际收益超过了边际成本MCs。但是,在信息不完全或工人低估工作风险的条件下,从厂商角度来看,提供Qs’Qs单位的工作安全其边际收益低于边际成本,厂商没有提供这些额外工作安全的积极性。此时,将出现社会福利损失,损失数量为区域abc,因此可知,厂商利润最大化时的工作安全水平并不总是与社会最优的工作安全水平相符。

三、结论与对策

在工人能够完全掌握有关工作危险性的信息,并能准确地估计该职业的伤亡及患病可能性和危险发生概率的情况下,即使没有政府的干预,企业也会自觉提供与社会要求相符的工作安全水平;但事实上,有关工作危险性的信息通常都是不完全的。我国重大事故高发和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现实还与社会背景有密切关系,主要包括经济转轨的现状,产业结构的特征,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等深层次原因。但必须承认,企业对经济利益的渴求和对工作安全投资的漠视是非常重要的人为因素。因此保护员工的职业安全,需要外界力量强有力的介入。

第一,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一方面,要加强安全管理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制订职业卫生法等各层次的法律,明确劳动安全的管理主体、管理权限等具体内容;另一方面,要建立和细化各类安全标准和规范。第二,完善劳动安全技术体系。我国的安全事故绝大部分发生在私企、乡镇企业等安全生产基础比较薄弱的企业,经济上和技术上的限制使这些企业的安全设备相对比较落后,抵御事故灾害的能力不足。因此,保证工人的职业安全,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和普及安全科学技术,降低获得先进安全技术的门槛。第三,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一方面,要加强员工对于职业危险性判断的培训,使员工掌握判断一个职业和企业安全卫生标准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员工的安全生产技术培训,提高从事安全管理培训人员的整体素质,开设更全面的培训课程,培训资金主要由政府和企业提供,同时也可以通过建立安全生产基金等形式筹集资金。第四,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可以设立安全奖励基金,对于提供充分安全保障的企业给予奖励,以补偿企业对于工作安全保障的投资;另一方面,如果由于企业在安全投资保障上的缺乏而引致的安全责任事故,要对责任企业和直接责任人给予严厉惩罚,加大企业安全生产投资;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安全生产信用评价体系,使忽略安全生产的责任企业和责任人失去再次进入该行业的资格。 第五,完善工作安全监察体系。其一,各级政府和部门应发挥监察安全生产的联动作用,相互协调注重安全生产的监察;其二,依照国际惯例改革安全监察部门,使其职责清晰、职能全面;同时也能够降低企业的负担,提高安全生产监察的效率;其三,工会部门应承担起监督企业安全生产投资,保护劳动者职业生命健康的责任,成为劳动安全监察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①坎贝尔・R・麦克南,斯坦利・L・布鲁,大卫・A・麦克菲逊.当代劳动经济学(第六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②侯曰杰,徐莉.关于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J].《工会论坛》,2001(3):26―27

③我国职业卫生立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篇10

关键词: 美国经济学专业培养模式 我国地方院校 经济学教育 启示

随着经济日趋市场化和国际化,我国传统的大学经济学本科教育面临着愈来愈严重的挑战,从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来看,都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经济学人才的要求。尽快改变经济学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提高经济学本科毕业生的专业水平,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院校经济学教育的长期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市场经济发展的进度和质量。在全世界最好的大学中,70%―80%位于美国。美国的大学是精英汇聚的地方,是莘莘学子向往的地方,是思想开放的社区和社会发展的引擎,也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美国也代表了目前全世界现代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前沿,了解美国的经济学培养模式,对于我国地方院校经济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美国经济学专业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

(一)经济学科的设置

在我国,大学经济系一般设在经济学院、商学院或经济管理学院。而美国大学的经济系则设在文理学院内,少数设在管理学院。美国研究型大学经济系的研究生教育只设博士点,不设硕士点,颁发的硕士学位只是通向博士学位过程中的“过程学位”。因此,研究型大学里没有“考研”与“考博”之分,主要教学对象是本科生和博士生,本科是大学教育的主要对象,博士的培养主要与科研密切相关。只有教学型大学才有学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在美国研究型大学,经济学科内有多个分学科,但经济系内并不划分教研室,只是有一些组织比较松散的领域,比如宏观经济、计量经济、产业组织、劳动经济学、健康经济学、公共财政、发展经济学、国际贸易和金融等。通常每一个领域每周开一次研讨会,请校内和校外的教授来讲论文,比如宏观研讨会、发展经济学研讨会等。任何人都可以参加多个研讨会,同一人属于多个领域是正常现象。

(二)经济学专业分类和课程设置

美国本科生入学时没有报考专业之分,仅报考学校。学生入校一年以后,再去选择主修和辅修专业。主修专业只是在经济学、政治学、数学等大类中选,不具体到诸如国际贸易、财政学、国际金融这样的分学科。从课程设置来看,美国的经济学本科教育实行通才教育,即一年级学生入学后必修公共课,如各国文化、历史、生物学原理、心理学原理等。二年级主修专业课,主修中级宏观、中级微观、计量经济学(包括概率统计)、微积分和线性代数。完成后修两门领域课,如国际经济学(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公共财政、劳动经济学、健康经济学等,一般都是应用性的领域。高年级课程专门设有十几门甚至数十门经济学研习班、专题性的研究小组作为选修课,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其中的两到三门进行研修。以上形式研修主要是让学生阅读相关的学术期刊、参与课程讨论、撰写论文,相互交流、汇报学习情况和研究成果,促进学生在知识运用、技能训练、语言表达和归纳总结等方面得到充分的锻炼和表现。

(三)经济学的教学方式

首先,选课手段灵活多样。学生入学修完公共课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选修的课程,选课的流程可在网上完成。选课后,学生指导中心由具有富有经验的专业指导老师为学生提供指导与帮助。教师在网络上设有个人主页,向学生公布个人简介、所教课程的内容、教学进度、参考书目、学习要求、发表的论文及工作论文等材料。

其次,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美国大学公共课采取大班授课,其他课程都采取小班授课,授课形式灵活,气氛活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扮演重要的角色,善于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各层面理解该节课的内容。比如教师会根据所学内容布置主题(当前热点或本节课、本学科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和若干参考书让学生查阅,为下节课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以此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学生为了能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获得高分,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充分准备,他们必须积极、主动地翻阅教科书和有关资料。这样学生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既能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又能培养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

最后,强化学生课外训练。美国的大学生每周上课时数为8―12小时,似乎比较轻松,但课外学习任务较重。他们每上一个课时大致需要阅读10小时的各种文献,同时还要完成老师在校园网布置的课外复习、课程预习、模拟考试、综合训练等作业。学生可以在网络上通过电子邮件回答任课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则可以通过因特网安排考试、批改作业、回答学生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等。这样无形中磨练了学生消化、总结归纳、分析研究新事物的能力。

(四)经济学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

在美国大学,学生的课外活动非常丰富。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学校特意安排大学本科周学时数较少,鼓励和资助大学生成立各种各样的课外校外活动团体,只要你有能力,成立什么社团都可以,社区志愿服务队、校田径队、校足球协会和一些与专业有关的协会组织在美国大学数不胜数。为搞好这些社团活动,学生们会全身心地投入,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把这些活动办得富有科学性、趣味性和创造性。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可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在课堂上学的知识,拓宽知识面,丰富精神生活,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团队精神和乐于奉献精神,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美国经济学专业培养模式对我国地方院校的启示

(一)一流的师资条件和宽松的教育环境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一所著名的高等院校必须有“一流的大师、教材和课程设置”。一流的课程设置,要做到并不难,但是最缺的是一流的大师和教材。美国的高等院校拥有一流的教师,汇集众多杰出的大师,是美国对教育高度重视的结果。美国教授的工作收入和社会地位很高。美国的教育机构建立了同行对教师资质进行考评的严格评审制度。要获得一个终身制的教授职位必须经过美国的教育机构的严格评审。在授课安排上,美国大学经济学系通常安排一流的教授给一年级学生上经济学基础课。此外,美国高等院校不鼓励教师办企业、经商等影响教学质量的行为,使教师能倾心于自己的教学。同时在教材的选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安排、考试形式等方面教师享有充分的自由。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取决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因此,教师要有宽广的视野,能为学生指点思路;学生应该具有科学素养,能够依靠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发现,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都是我们所缺乏的。我国一些院校繁重的教学任务和浮澡的学术气氛使得教师没有精力去研究教学方法,也不能从中得到更多的激励。由于从小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习惯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气氛沉闷,难以活跃。美国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们从小教育环境与社会的氛围有关。因为美国教师不管小学、中学还是大学一般不会对学生进行大量知识的灌输,而会使用实验、案例、讨论、互动交流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学习时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教师与学生在直截了当的沟通中交流思想、学习知识。

(三)学生积极主动实践是教育成功的保证

“听过的我会忘记,看过的我能记得,做过的我才理解”。这是西方的一句名言。在美国学校学习,着重强调融会贯通,不能只是死背书本,一定要动手实践。不但要学习知识,而且要知道知识应该如何使用,做到融会贯通。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善于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去,确保教学效果得到实现,同时也为工作实践积累经验。美国学生80%―90%都有工作实践经验,通常是暑期或业余时间,研究生几乎都是兼职的。一般教授在讲授一门课程时,要求学生做的案例都必须参考学生在企业中获得第一手资料,否则难以通过,这样做无形中锻炼了学生主动实践的能力。此外学生丰富的课外活动也是学生积极主动实践的体现。

参考文献:

[1]侯俊华,汤作华.美国的经济学本科教育对我国地方院校的启示[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60-163.

[2]叶文振.美国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的现状及其借鉴意义[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73-74.

[3]钱颖一.美国大学的经济学教育[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2):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