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范文
时间:2023-04-10 05:08: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业经济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张晓第,男,1963年出生。1992年9月至1995年7月于上海师范大学读研;1995年7月至2000年12月任北京实验动物研究中心科研部部长(其中1999年6月至1999年12月被公派到澳大利亚悉尼学习);2001年1月至2002年1月任北京市密云县发改委副主任;2002年1月至2005年7月任中国科学院高技术产业局项目处处长、中科院中生北控公司投资部部长;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于中国地质大学资源产业经济专业读博,并获博士学位;2008年7月至今任北京市顺义区环保局副局长。
二、研究领域
长期以来一直从事资源产业经济的研究工作,特别专注于对环境效率经济的研究。
三、学术成果
首次提出环境效率经济的概念并加以研究,开拓了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新领域。环境效率经济是以环境资源的科学、合理、有序开发并以环境容量为基本约束条件、追求经济效率最高的社会再生产活动。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全面阐述产权经济与效率经济的理论及其关系,并明确提出了中国环境产权制度的架构、我国环境产权的低效率现状及明晰环境产权的迫切性。
以产权作突破口,以效率为立足点,对环境作系统而深刻的全面研究,并构建了“外部性”与“公共地悲剧”模型,剖析其环境低效率的成因与对策,对我国环境效率经济的改善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运用集成创新手段,将庇古税理论、科斯定理、排污权交易制度进行定性分析,明确提出了“政府干预的庇古税经济手段”、“市场化的科斯定理经济手段”及“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分门别类应用是环境效率经济改善的一般理论与实践选择。
利用在环保领域第一线工作的优势,准确把握我国“重工业化阶段带来的低效率、模糊的产权带来的低效率、扭曲的价格带来的低效率、僵化的制度配置带来的低效率、区域经济增长中盲目追求GDP带来的低效率”的现状,明确提出了中国环境效率经济改善的途径与政策选择。
四、主要论著
1、《加强生物产业创新,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生物技术产业》,2007年第9期。
2、《建立适应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初探》,《生态经济》,2007年第9期。
3、《排污权交易制度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探讨》,《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增刊。
4、《对我国生物能源产业发展的再思考》,《当代经济》,2007年第11期。
5、《从我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的具体背景和内容看要处理好几大关系》,《产业科技论坛》,2008年第3期。
6、《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外部输入特征的研究》,《当代经济》,2008年第2期。
7、《试析我国新一轮通货膨胀的特征、成因及对策》,《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2期。
8、《创新驱动是克服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当代经济》,2008年第3期。
9、《创新驱动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的理论与实践探讨》,《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3期。
10、《建设环渤海京津双核经济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当代经济》,2008年第4期。
11、《从我国经济特点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我国的非适用性及对策》,《当代经济》,2008年第5期。
篇2
1 信息经济下的传统产业变革与升级
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更加广泛、深刻,传统产业也在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纵深发展。互联网技术对传统产业的产品设计、生产流程、生产方式、产品销售等全过程渗透。传统产业通过互联网技术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加快生产流程创新与突破,对产业自身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产业之间也将以新的形式进行融合发展。例如借助互联网的发展,利用新的技术、资源和融合方式把农业由一次产业升级为六次产业,不仅拓展了传统农业功能和社会收益,并且,使得这些功能和收益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得以实现。新兴信息网络技术对生产业的各个环节的渗透和扩散,催生出各种基于产业发展的服务新业态,生产业将从技术应用、服务内容、商业模式等方面不断提升。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不仅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也将不断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这影响不仅体现在产业结构的变化、转型和升级方面,也会影响市场结构、竞争行为、盈利模式及市场绩效等方面,对产业组织产生深刻影响;对产业的空间布局及产业政策也将产生强烈冲击。因此,忽视这些新的变化,将无法对当下的产业经济现象进行更合理而深刻的解释,也难以对产业领域的现实问题做出有效的解决,产业经济学的应用性将难以体现。
2 信息经济下的市场和产业分布变化
信息经济经济使得传统理论下的很多规律发生改变。长尾理论(Long Tail)和众包(crowdsourcing)思维已经深入到传统产业的很多领域,市场细分越来越细,“个性化”、“客户力量”和“小利润大市场”概念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传统产业的市场结构和商业模式,处于需求曲线尾部的市场正在获得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影响市场结构的关键因素:集中度、差异化和进入退出壁垒也正在发生变化。市场中的竞争行为也随之变化,处于需求曲线头部的一级或者二级市场的占有率和利润率也正在经历由盛转衰。在互联网广泛应用之后,企业的营销活动也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营销活动受时空限制越来越少,营销费用越来越低,营销结果越来越精准,广告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交易付费的广告付费方式使得广告费用大幅度缩减。这些信息经济下市场、竞争策略、商业模式的变化应该被充分关注,融入产业经济学的日常教学之中。
电子商务发展促成产业空间分布新格局。电子商务纵向延展,促进城镇资源快速流转,横向跨境布局,促进全球消费市场的形成。与电子商务相关联的企业如软件公司、代运营工地、在线支付、物流公司等围绕电子商务企业进行聚集,也推动着传统产业集群升级。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正在加速融合,推动产业集群向“在线产业带”转型。信息经济下的产业集聚现象越来越显著,与传统经济下的指向性集聚相比,经济联系性的聚集在加强,创新效益的分析也应该被进一步强化。
信息经济下,传统产业为适应市场需求在不断转变,新的产业形态不断在催生,市场结构,消费需求和空间布局都在不断变化,新的现象和新的问题需要新的思维和新的理论,这对传统产业经济学理论是个挑战,具有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3 信息经济背景下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
3.1 教学理念
产业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中用来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新兴的应用经济理论。学习本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系统掌握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组织,产业政策等基本理论,对目前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独立的运用基本理论和概念分析我国目前产业经济当中的现状、问题、使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然而,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市场环境,这些新的现象应该被引入课堂,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摒弃单纯讲授传统理论的教学观念和对单一教材的依赖,结合网络资源和典型案例拓展学生在产业经济学领域的学科视野,强化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市场经济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3.2 教学方法
在信息经济时代,创新教学方法是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的重点。课堂上理论讲解、案例分析是基础,但是,让学生在置身市场和具体产业之中,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市场环境、竞争格局,行为策略以及政府规制等。在创新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探索教、学、用协同的产业经济学课外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深化课堂教学。把“浸入式”的教学理念引入产业经济学的教学之中,让学生能够对某个产业的基本情况做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等;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将来就业的意愿对具体产业进行追踪研究,并撰写行业分析报告;开展产业问题讨论,让学生能够把理论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深化对理论和现实的理解,并能够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3 教学评价
要贯彻教学方法的改革,考核方式必须相应的做以调整。单一闭卷考试形式不能充分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及运用情况,考核方式需要与教学方式相配合,多元化地考查学生实际运用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能力,以及发现、关注产业经济现象与事实。例如,可以引导学生对信息经济下产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变化,传统产业在网联网经济下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产业结构的重构、转型与升级,产业规制面临的新问题等进行讨论分析;让学生尝试撰写具体的产业经济案例和产业分析报告等。把考试与考查结合起来,更加全面地提升学生对产业经济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增强知识的现实应用性。
3.4 教学材料
信息经济下的产业经济学教学内容应该更加丰富。毋庸置疑,选择一本经典但又符合当下经济形势的好教材非常必要,但是,任何一本教材都有它的优缺点,为了扬长避短,更加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应该引入教学,包括经典案例,统计年鉴、行业报告、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网络资源,以及与之相关的网络公开课程。多样化的教学材料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课堂学习,而且可以作为课后辅助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产业相关的知识和现实,让学生对产业经济学的内容形成综合知识结构体系,为其后续研究与应用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分析能力。
篇3
引言
产业经济学是从微观经济学中分化发展出来的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是通过当前科学技术发展中各种管理体系和管理理念的更新实现的微观状态下的经济产业体系,是以理论为基础,应用为前提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过程。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微观经济学是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结合当前经济理论实现的应用性质的经济学过程。西方产业经济学侧重于从企业角度出发研究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行为,在西方国家的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是通过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进行发展和探究的过程。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也逐步的实现了产业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但由于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使得当前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影响因素,更是使得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手段的主本文由收集整理要制约前提和影响手段。
1. 我国高校产业经济学课程的发展现状
产业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是当前高校经济学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更是实现经济学教育的重要保证手段。目前而言,我国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设有产业经济学专业,在经济学的管理和教学过程中,由于各个学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不同使得其在教学过程中的采用手段和模式也不尽相同。设在经济学院,有的将产业经济学设在管理学院。教学中的内容偏重也有所不同,有的以产业组织理论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认为研究产业组织就是研究市场运行,以及通过对产业组织的研究帮助人们分析现实的市场,但这些研究撇开了厂商内部的与控制和股东、银行、资本市场与经理控制的关系问题。
2. 我国高校产业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不明确虽然我国许多高校都开设国了产业经济学专业,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并没有统一的认识。外传统的产业经济学并不包括产业结构的内容,但我国始终对产业结构调整非常重视,我国学者对产业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方面。在实践中,我国应用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事例较多。尤其是最近的这次经济危机,使得我国政府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政策都更加重视,利用产业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更加频繁。但我国对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调整产业结构、重视不够,还停留在照搬国外理论的层面上,在实践中鲜有通过对产业组织的调整来改善市场运行的案例。这使得我国不同高校在产业经济学教学内容上产生较大差别。
2.2产业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与我国实际相脱节产业经济学引入国内教学的时间较晚,其教材的内容大多是从国外引入的,案例也都是国外的案例,和中国的实际有较大距离。以产业组织理论为例:产业组织理论的模型大多以完全信息为假设前提,博弈论的引入使得不完全信息模型也存在均衡解。但由于经济制度和法律体系的不同,国外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不是很严重,这些模型对国外企业行为的解释力就较强。但在国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的策略性行为有明显的不同,所以这些模型对中国企业行为的解释力不强。中国学生在学习了这些内容以后,仍然不能对身边的企业行为做出正确的理解和解释,就会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也无法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教学目的。
2.3产业经济学的教材不规范,缺乏权威教材目前高校中使用的产业经济学教材有国内学者的,也有国外学者的,但国内外教材的也有很大不同,内容和体系设置差别较大。即使是国内编写的教材,一些教材的编者奉行拿来主义,直接照搬照抄国外的教材;还一些
编者把一些还不成熟的研究成果引入教材而使教材的权威受到学生质疑。教材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质量,产业经济学的教学缺乏权威的教材是制约这门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2.4产业经济学的教学手段落后,学生缺乏实践能力我国高校中产业经济学课程还停留在讲授的层次上,缺乏辅助教学手段和实验或实践环节。一般来说,学生大多是从一个校门走到另一个校门,绝大多数学生对企业以及对企业的运行没有任何感性的或理性的认识,也可以说根本不了解企业,这一方面会造成学生不能对产业理论或模型的作出正确认识和理解,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会使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大大减弱。
3. 改进高校产业经济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3.1明确我国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和重点我国的法治环境和产权制度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诚信体系有待建立,这是我国目前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前提。也就是说我国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有其特殊性,我国的产业研究应立足于这个现实来研究我国的产业组织和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把西方产业理论中国化作为现阶段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同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产业理论。
3.2编写和我国实际相结合,适合中国学生学习的产业经济学教材在明确我国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和重点的基础上,首先要规范产业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使各高校产业经济学的教学相对统一;其次,教材内容要和中国产业的实际情况相一致,使得学生所学的理论应能解释中国的产业现象,从而增强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另外,还应提高产业经济学教材的编写质量,少一些拿来主义,多一些编者自己的特色。
3.3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在教学中应多组织一些实际的案例,提高学生理论应用能力;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积累了大量的企业兼并、重组和分拆以及其它的案例,这些案例多是很好的教学素材,可以使学生对产业理论有更好的理解。另一方面,应建立产业经济学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和知识。同时应建立产业经济学的模拟实验室,使实验室模拟实验和实习基地实习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产业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观念,不应当成为改革开放的“反对派”不要企图长期垄断市场,要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春天一定会来到。
篇4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2.040
1我国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现状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具有高知识密集、高技术密集和高创新性的新兴产业,对新兴技术类和产业经济类人才具有强烈的需求。当前正是我国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关键时期,因此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经济人才培养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同时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经济学学科相关教学资源也亟待升级改造。
在当前战略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的趋势下,产业经济学的培养目标是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复合型高端人才。然而在目前的教学体制和资源约束下,我国在产业经济类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的方法呆板;过于强调理论,脱离实际,缺乏社会实践,难以适应新兴产业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由此造成的后果是,虽然近几年培养产业经济类人才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经济类创新性人才目前仍然是非常紧缺。另一方面,虽然产业经济学课程也已经围绕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开展教学研究工作,然而紧密结合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及新兴产业教学资源研究仍显不足,基本停留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理论改革上,并未真正提出适应现代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经济学教学理念,关于新兴产业经济类人才培养方式和有效途径研究尚不多见,面向新兴产业发展和需求的产业经济学教学资源也亟待整合、更新和升级改造。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1.1人才培养观念的保守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学科,学科教学的重点在于理论知识的教授。老师致力于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对学生思维逻辑的训练;课堂之外,师生进行学习交流的机会不多,课程考核仍然以考试分数为主,学生为应对考试就会对理论知识死记硬背。这种情况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必然不深刻,逻辑思维体系就不易建立。而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强调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在填鸭式的人才培养观念下,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虽然有所掌握,但应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不强。
1.2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单一
和国外人才培养目标相比,我国产业人才培养目标就显得比较单一。我国人才培养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而国外注重学生思维逻辑的训练。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是既有深厚知识基础,又有创新思辨的人才。因此,学校就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学校转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人才培养侧重于校内单方面培养,而与产业企业合作的比较少。学生参加讲座、例会的机会虽然多,但是参与校企合作开发的项目的机会不多。这种单一校内培养方式不利于产业经济类学生将理论与实际很好的结合,使得学生学术研究的价值大打折扣。中国的学术论文数量是世界上最多的,但是真正被认可的成果却是少数,这也与我们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有关。
1.3教学内容的滞后
教学所用的教材内容滞后。编写一本教材往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精力,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速度比较快、情况又比较复杂,所以产业经济学的教材一般要滞后于当前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实际。一些产业政策条例和产业案例得不到及时更新,学生掌握的信息过时,这会影响学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的把握和对其发展前景的思索。
2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的需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资源有很强的依赖性,既需要掌握高精尖技术的技术人才,还需要熟悉产业战略布局的产业经济人才。产业经济人才是以产业为主要研究对象,掌握专业的产业理论知识的人才。培养高层次的产业经济人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增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产业经济人才参与。虽然近几年培养的产业经济类人才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经济类创新性人才目前仍然非常緊缺。因此,要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效发展,就要求对高层次产业经济学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2.1培养更多的产业经济高层次人才
目前高层次人才特别是经济学方面的人才是不足以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了2005年至2014年之间我国较高层次的人才数量。从趋势上可以看出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的人数整体上逐年增加,海归人数也在增加。经济学研究生人数也从2005年的1.87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2.8万人。但是这些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人才在总量上占比全国总的受教育人数还是较少。
2.2培养有国际视野的产业经济人才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已经不可分割。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会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要求主导产业的更换升级,这就要求产业经济人才要有国际视野。通过阅读国外最新产业经济文献,了解现下最先进的产业经济理论,选择符合我国实际的主导产业,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往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方向发展。
2.3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产业经济人才
如果说本科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那研究生教学就要求学生开始学会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学术界对其研究还不够完备。这些都需要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来完善学术研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比较符合实际的方案。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产业经济人才,除了要求阅读大量的文献和著作来开拓思维,还要求深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部门,进行实地考察。当然这些都要求教育设施的改善、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正确的教学引导。培养创新型人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需要,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更强大的带动作用。
3适应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改革创新
产业经济学人才掌握专业的产业经济理论知识,可以运用所学很好的帮助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布局规划,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时间虽较短,但发展环境复杂,面临的问题较多,急需产业经济类人才改变其发展现状。这也使得它的发展必然会对高校产业经济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3.1提高师资水平与教材内容更新
一方面,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吸纳知识的效果。高校产经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还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改变呆板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好的教材有清晰明了的概念,丰富的内容,逻辑合理的结构,简便易懂。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也存在一些新的问题。产业经济学教材要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这些实际情况,添加最新产业案例,附上最新产业政策条例,从而引导学生以新的视角思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3.2注重实验教学
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科和市场运作紧密联系。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做好产业经济的理论教学,还要加强其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和具体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实验教学就是将产业经济学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建设产业系统平台,使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对相关知识进行计量操作。虽然一些产业经济问题的实验结果,不能代表现实产业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但是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很好的了解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积累自身分析和预测产业发展趋势的经验。实验的过程也可以让学生熟练相关计量软件的运用,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打下基础。这比纯粹的理论教学更有成效,也算是对理论教学的一个补充和巩固。学生也更能展现出积极性和创造性。
3.3注重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学校为了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可以与当地企业进行沟通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并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师资力量对一些学生进行指导,辅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实践项目。另外,学校可还以请企业优秀工作人员来校讲座会谈,与学生互动交流。
4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需求的体制机制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发强烈,这不仅要求对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还要求对现有人才培养体制进行改进和创新。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产业经济人才的培养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创新型产业经济人才需要社会各界发挥自己的作用,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自由的学术氛围,相对自由的学术环境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
4.1以市场为导向
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会走向社会,服务于企业。现在很多高校毕业生掌握的知识理论和学习技能是和社会脱节的,并不符合市场需求。学校对产业经济学学生的要求更多的是学好课本知识,查看产业理论文献。但是只偏重理论教学,就会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实用性不强。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经济学教学的新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要改变高校在产业经济学课程设计上有理论性而无实践性的状况。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产业经济学人才时,把握市场动向,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的同时,将学生推向企业学习,锻炼其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4.2形成校企合作模式
高校与企业双向合作,整合高校资源。一方面,学校可以为产业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提供机会,鼓励他们去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实习,切身体会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的发展状态。尽可能给学生机会,参与相关产业的合作项目,策划相关部分的方案。在企人员可以对学生的策划方案给予指导和点评;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请一些优秀产业经济学校友来校指导学生有效学习产业经济学。还可以请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层次技术人员和专家来校授课,让师生更全面的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4.3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力度
高层次人才培养具有高消耗性。国家对高校高级人才的培养进行投资资助时,要做好整体性培养资助规划。要结合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基地和重点学科建设的实践对高校高层次人才进行培养,形成一套完整的资助体系。可以通过科研启动经费、研究生津贴等方式资助优秀青年后备人才。将中青年教师作为重点培养资助对象,纳入高校高层次人才储备队伍进行培养。并和国外高校保持学术探讨,让优秀人才出国培训,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产业经济学的学术成果。
4.4科研环境的改善
环境可以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学术氛围是软环境,学术讨论的自由与否影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在给出自己的观点后,要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并允许他们提出质疑。学生和老师在一个比较平等的位置时,学生才会畅所欲言,从而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学术讨论的过程,是师生相互学习的过程。而像好的师资队伍、先进的实验平台这些就是硬环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需要进行实验研究,而实验的成功需要优秀的教师进行指导,因此师资力量的提升也有利于优秀学生的培养。学校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专业平台的建设,对打破僵化的教学模式和提高学生自身的学术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5结束语
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未来和趋势。面向新兴产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和保证。要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整合优化产业经济学的教学资源,进行面向战略新兴产业需求的教学改革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从而推动创新型产业经济人才培养,使产业经济人才面向市场,适应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朱瑞博,刘芸.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制度障碍与机制创新[J].社会科学,2011,(5):6572.
[2]李峰,高淑东,李艳红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路径[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5):98100.
[3]高淑东,李峰,李艳红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J].科学时代,2015,(2):193194.
[4]汪芳,赵玉林.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创新[J].理工高教研究,2007,(6):101103.
[5]王艳荣.基于人才培养的产业经济学教学方法设计[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4):101102.
[6]朱建安,谭岚,周自明.基于课程群视角的应用型高校经济学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99102.
[7]曹洁.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开发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D].长沙:湖南師范大学,2013.
篇5
1.潜在的新进入者的威胁
根据波特的定义,潜在进入者是指希望进入高等教育领域与之相竞争者的情况。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开始扩招的几年,由于市场需求的原因,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取得了一个突破,但随着近年来的扩招的放缓,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经基本稳定,因此,新的进入者会与现有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构和组织发生市场份额的竞争。
2.替代威胁
在波特看来替代威胁主要为同行业或不同行业中的其他组织或者公司所生产的与现有组织或者企业生产的可以相互替代产品,从而导致与现有组织或企业形成竞争性的行为。在此,我们将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之间的替代威胁界定为除国内高等教育机构之外的其他教育方式,包括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视频、境外高等教育的远程教学、国外机构在国内注册的教育培训机构等。
3.买方议价能力
在波特的模型中买方议价能力指的是为消费者、下游组织或者企业以较低的价格来获得与其预期相应的较高的服务质量或产品,对行业中现有组织或者机构的营利产生影响的能力。在此,我们认为买方议价能力主要是指学生或者家长期望的与交付学费相适应的服务和教育教学质量、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学费等。
4.卖方议价能力
在波特模型中卖方议价能力指的是这样一种能力,即为行业中的上游组织或企业通过其提高投入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来影响行业中现有组织或企业特别是下游企业的营利能力和产品竞争力。据此,我们认为在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卖方议价能力是中外方办学机构利用其资源优势和独特性,对教育对象收取的服务价格(即学费)和提供的教育教学以及服务质量能力。
5.行业内竞争者现有的竞争能力
在波特模型中指的是行业中现有的各组织及企业为使得自己获得竞争优势,与竞争对手进行竞争的能力。
二、基于“五力分析”框架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快速发展的因素分析
在上述框架基础上,我们来分析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快速发展的背景和环境。
(一)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稳定和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正经历由规模的扩张向以提升质量的内涵发展战略转变。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有了更加理性的态度,对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更是如此。如果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得不到应有的体现,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办学目标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公益性,就会导致人们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认同危机,如果这样,境外高水平教育机构与国内有关机构合作办学的诉求就会越来越强烈,就会形成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目前的整体趋势来看,由于世界一流大学一直秉承历史传统和精英教育模式,基本上还是在本地区进行办学,对进入中国教育市场的兴趣不大,国内的一流大学同样关注国内的优质生源,与境外的教育机构合作的兴趣也很低,因此,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主要是以合作项目为主。另一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要求,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审核将越来越规范,条件将越来越高,因此,新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幅度不会太大。由此可见,一方面由于现有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以合作项目为主,目前的竞争格局变化不大;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坚持依法办学、突出公益性和鼓励引进优质资源等,新的具有强大影响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也难以出现,因此,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潜在进入者威胁并不严峻。
(二)替代威胁境外知名大学的教学视频
远程教育模式和境外教育培训机构的培训以及各种资格认证制度可能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构成替代威胁。一些国外大学通过远程教育方式来对国内受教育者提供教育教学,以此来减轻受教育者的教育成本。有的学生在国内的大学学习的同时,通过国外的免费视频教育教学资源来接受国外知名大学的教学。例如,MIT就把本校最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免费共享,可以实现在家里接受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免费视频对学习者英语学习水平和相关专业知识要求较高,使用这种方式进行的学习还是比较有限的,国外培训机构在国内进行的培训对于经济要求较高,相对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来说可能付出的经济代价更大,这些形式相对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来说,并不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具有独特优势,因此,在短时间内其替代威胁并不强。
(三)买方议价能力
买方议价能力指的是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新兴的教育模式,它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吸引广大考生和学习者的眼球,以此来招收更多的学习者参加学习。教育消费是发展人性、培养人格和改善人生的过程。在信息处于买方市场的条件下,消费者的注意力成为决定文化教育市场价值的决定性要素。人才的培养质量是教育和办学的根本所在。由于高等教育不属于完全公共产品,其消费需要学习者自己进行购买,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成本需要由学习者进行分担。《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对学费进行明确的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依照国家有关政府定价的规定确定并公布;未经批准,不得增加项目或者提高标准。”因此,对于买方来说,其实并没有太多的进行议价的空间可言,更多的可能是通过缴费获得满意的教育服务。这就对办学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通过切实落实优质教育资源吸引更多学习者的关注,达到吸引更多学习者进行学习的目的。在这方面,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因为拥有其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使自身具有了竞争优势。
(四)卖方议价能力卖方议价能力是指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通过向学习者提供切合学习者需要的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和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来提高自身价格水平的能力。中外合作方在这方面作了不少努力,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和影响。首先,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选择的教育内容,聚焦于当前社会上的热点,设置的专业和项目都是当今社会关注的重点,同时也是最适用于当今社会的实践性强的专业和项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当今以就业为中心的大学教育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其次,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机构选择,注重双方的影响力和实力。如2006年成立的西交利物浦大学。名校的选择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增色不少,使得其具有更鲜明的竞争优势。最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师资选择,注重引进世界优秀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以保障其人才培养质量。例如,西交利物浦大学,按照世界知名大学标准面向全球选聘教师,80%为外籍教师;宁波诺丁汉大学以引进国际优质教师资源为核心。正因为在教师引进、教育内容和合作机构的选择上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做到了价值的提升,因而拥有了更强的议价能力。
(五)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
随着大学教育国际化的推进,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进行竞争的对手主要来自于国内外知名大学。由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必须设立在国内,人们认为在国内并不能真正感受到国外的文化,也就不能真正感受国外的高等教育,而且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学费也不低,因此,家庭有条件的家长可能更多考虑送孩子直接到国外接受教育。另外就是国内的一些进行双语教学的大学,开设的一些专业课聘请国外著名教师用英语授课,而学费相对要低得多,因此,也会给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带来竞争压力。特别是随着大学教育国际化的进展,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加快,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竞争也就更加激烈。
三、启示对照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现状
反思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环境和发展要素,我们认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切实树立以培养高质量的国际化人才
为根本目的的国际化教育理念。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各个利益相关者不论基于何种考虑,最终都应落实到以培养高质量的国际化创新型人才上。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举办者都应围绕质量提高,根据国际化教育的思路,在生源质量保障、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设计以及质量监控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质量保障。如在教育培养过程中可以借鉴国际高等工程教育CDIO模式的先进理念,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
(二)遵循共同治理的理念建构
适应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规律的有效的治理结构。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应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但同时因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引入了包括外方教育机构在内的众多利益相关者,各个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取向存在差异,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具有不同国内高等教育的一些特征。在办学过程中,需要根据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和共赢的思路和理念,建构与之适应的共同治理的内部和外部治理结构,以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保证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
(三)建立起可持续发展观与质量观
篇6
关键词:信用卡;双边市场;跑马圈地
1我国信用卡跑马圈地的现状
自从1985年6月中国银行珠江分行在国内发行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以来,由于其方便快捷,受到公众客户的青睐。我国的信用卡业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麦肯锡日前公布的信用卡调研报告显示,中国信用卡卡量进一步加速增长,主要来自于向大众市场客户的渗透。信用卡发卡数已从2003年中的300万张,2005年中的1200万张,增长到了2007年中的4300万张,规模每年翻一番。超过40%的信用卡持卡人持有一张以上的信用卡,目前中国的个人信用卡持卡人数量已接近3000万。
在西方发达国家,信用卡业务是许多国际大银行的主要业务和主要利润的来源。如花旗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收益就占其利润总额的三分之一,美国运通公司的运通卡业务利润业务更占了其公司全部利润的7成。因此,国内各商业银行为了抢占信用卡市场的份额,纷纷推出刷卡面年费、积分送礼等优惠措施,吸引消费者办卡。许多人认为商业银行这种“跑马圈地”的策略是粗放型的,存在很多弊端。比如,总行对下属分支行主要考核发卡数量,一些银行分支机构由于沉重的发卡任务压力,而省略了许多必要的客户信息审核,一些银行甚至直接把发卡业务外包给其他的销售公司这使得信用卡发卡风险骤增。同时,由于各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在功能上几乎完全相同,使得多数信用卡成为睡眠卡,据报道这一比例高达80%。
2从美国经验看“跑马圈地”
美国是信用卡业务发展最早也是最成熟的国家,在他们的信用卡发展史上也曾出现过我国现今的跑马圈地和负盈利的状况。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银行为开展银行卡业务,将其从精英阶层推广到普通群众,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推广活动,它们采取的主要形式为大规模邮寄免年费的信用卡。银行的邮寄名单一般来自存款客户以及按揭放贷和分期付款的客户。此种方式虽然能吸引足够多的持卡人,但银行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由于受到免年费邮寄卡的消费者数量十分巨大,银行也急于赶超其他竞争者,银行常常只做基本的信用审查,甚至有些连信用审查也不做。而且,银行也不能保证卡片邮寄的安全性,很多卡片在邮寄的过程中被偷盗、转卖。因此,70年代初,信用卡业务的欺诈率和坏账率非常高。直到1972年,信用卡发卡机构才开始摆脱亏损,但仍然难以获得与其他业务相同的收益,究其根本,信用卡信贷本身就属于无担保的贷款,它的风险无疑比其他银行业务要大得多。
从美国的经验看,在信用卡市场完全成熟之前,损失是不可避免的,跑马圈地的行为也并非是无效的,双边市场经济学告诉我们,为了能让一方或双方都参与到这个平台上来,投资是必须的;我们不知道银行是否还有其他办法既可以启动信用卡运营平台,同时又可以避免大量损失。则何为双边市场经济学,它又怎样对信用卡业务的现状进行解释呢?
3双边市场经济
两组参与者需要通过中间层或平台进行交易,而且一组参与者(最终用户)加人平台的收益取决于加入该平台另一组参与者(最终用户)的数量,这样的市场称作双边市场。双边市场涉及到两种类型截然不同的用户,每一类用户通过共有平台与另一类用户相互作用而获得价值。
双边市场在现实中存在较为广泛。许多传统的产业如媒体、中介业和支付卡系统均为典型的双边市场。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又出现了多种新类型的双边市场形式,如操作系统、B2B、门户网站等。下面将主要就双边市场的定价战略及业务模式两方面进行探讨。转3.1双边市场的定价战略
在单边市场中,价格一般与产品的成本和需求密切相关。而在双边市场中,由于不同客户群体之间存在反作用效应,因此产品定价要复杂的多。一般情况下,企业会向双边市场中的一方或几方采取低价(甚至向他们付费)。举例来说,微软的操作系统是一个工作平台,它为两大类客户群体(电脑使用者和程序开发者)提供一个相互认知的机会。比尔•盖茨发现,向软件开发商免费提供微软的操作系统接口,便于他们的软件能与Windows操作系统兼容,鼓励开发商为开发更多的应用软件;另一方面,向使用操作系统的最终用户,即普通购买者收取比较高的费用。从而,将两个群体吸引到它的平台上,也为自己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3.2双边市场业务模式
双边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管你的价格如何,如果市场的这一边没有需求,那另一边的需求也将消失。就如上面的例子中,如果电脑用户没有应用软件可以使用,那他们就不需要操作系统。双边市场两个群体之间的相互产生效应就类似于“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难题。而解决这一难题的一种方法是向市场的一边免费提供服务(甚至向他们付费),以吸引足够多的用户;另一种方法是:对某一边的市场进行投资,以降低该边消费者的成本,通过对市场一边制定较低价格或者采用成本转移的方式,能有效的鼓励收益群体的参与热情,从而帮助双边市场平台解决“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难题。
4用双边市场经济解释银行行为
回到我们要讨论的重点,很显然信用卡业务属于双边市场的范畴,它的两类群体分别为信用卡的持有者(消费者)和签约商户。信用卡的主要收入则来源于商户(即持卡人消费的一定比例,VISA规定1.7%),而持卡人付费很少(如年费)甚至不用付费,同时还能像免息期及消费积分等优惠。收入来源于商户这一传统来源于信用卡创始人麦克纳马拉先生所开创的定价模式。美国运通大概有65%-75%的收入来源于商户,对VISA和万事达的会员来说,这一比例为60%-75%。因此,从双边市场角度看,持卡人这一群体天生就享受着近似于免费的服务,美国60年代通过邮局寄送免年费的信用卡的案例说明了这一点。也因此,我们了解到,培养持卡人、抢占市场份额是破解“鸡生蛋还是蛋生鸡”魔咒的关键。所以,现在国内各商业银行信用卡部门“跑马圈地”的现象实属正常,也是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发展我国信用卡市场毕竟的一步。
但任何问题都有一个度的概念,虽然圈地是正常的,但绝对要避免“卡吃人”的现象。在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政府为了振兴经济,强力推动信用卡产业的发展,力图通过消费信贷拉动和刺激消费需求。在短短两三年间,韩国信用卡业务飞速发展,2001年一举成为亚洲最大的信用卡市场。15岁以上的韩国人平均拥有4张信用卡,韩国国内需求迅速取代出口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2002年后,过度的信用消费逐渐露出端倪,信用卡滞付率不断上升,滞付金额越滚越大,最终酿成危机,造就了无数卡奴。前车之鉴提醒我国商业银行要重视信用的审查,在发卡时要慎重。2005年银监会下发的《商业银行外部营销业务指导意见》一定程度上轨法了银行发卡的步骤,整顿了发卡乱的现象,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切不可因噎废食,从舆论或政策方面对“跑马圈地”进行打压,就像水患,只可疏不可堵。
5启示
根据双边市场理论,各商业银行在信用卡发展中的圈地运动是可行的,甚至是必然的。通过抢占市场份额,拉拢签约客户,是银行的最佳选择。但与此同时,韩国的信用卡危机也警示我们,圈地是可以的,但不问土地是否贫瘠,闭着眼只顾抢地盘是绝对错误的。各银行应把好信用审查这一关,同时加强信用卡的创新,这样才能以最小的损失换来业务最大的利润。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资源产业经济学 现状问题分析 应对措施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要求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发展新能源。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尤其是对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当前我国的能源资源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为了保证我国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平稳地发展,必须要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并研究开发新能源以代替不可再生能源。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在一些高校设置了资源产业经济学专业,培养资源产业经济学方面的专门人才。
一、资源产业经济学专业简介
资源产业经济学是一门融地质学知识与经济学知识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开设这门学科的目的是为了对如何提高我国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开发新能源等问题进行研究,以解决我国资源短缺的问题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当前,开设资源产业经济学课程的高校数量还很少,我国资源产业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困难重重,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生源不足,教育资金缺乏,师资力量不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我国资源产业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利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资源短缺的问题,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以及各高校必须要重视资源产业经济学专业的发展。为此,必须要详细了解资源产业经济学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
二、资源产业经济学专业的产生背景
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尤其是对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些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少,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于资源能源的需求,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为了保证我国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平稳地发展,必须要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并研究开发新能源以代替不可再生能源,资源产业经济学应运而生。资源产业经济学是一门融地质学知识与经济学知识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开设这门学科的目的是就是为了培养资源产业经济学专业人才并对如何提高我国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开发新能源等问题进行研究,以解决我国资源短缺的问题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
二、资源产业经济学的现状问题分析
(一)资源产业经济学的生源不足
由于我国资源产业经济学的普及程度不够大,学生以及家长对于资源产业经济学未能有全面的了解,因此,在学生进行专业的选择时都不愿意选择资源产业经济学,从而导致资源产业经济学常常招生不足。
(二)资源产业经济学师资力量不够雄厚
由于资源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开设的时间并不长,因此,从事资源产业经济学研究的专业教师也不多,师资力量单薄。当前,我国一些高校缺乏专业教师,经常由非专业教师来从事资源产业经济学的教学,不能够保证资源产业经济学的教学质量,不利于培养资源产业经济学方面的专门人才。
(三)资源产业经济学教材不完善
由于资源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并且开设这门专业的时间也不长,因此,编写资源产业经济学教材的时间比较短,资源产业经济学教材中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资源产业经济学的教学,不利于资源产业经济学专门人才的培养。
三、促进资源产业经济学发展的应对措施
要想解决资源产业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解决我国的能源资源问题,本文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增强资源产业经济学的师资力量。当前,我国一些高校缺乏专业教师,经常由非专业教师来从事资源产业经济学的教学,不能够保证资源产业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国家以及高校应该注重对资源产业经济学专业的教师的培养,加大对师资力量的投入。开设资源产业经济学课程的高校应该在教师课余时间定期组织学术培训,从而增强资源产业经济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以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
第二,完善资源产业经济学教材。资源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开设的时间也不长,因此,在进行资源产业经济学教材的编写时比较仓促,教材并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必须要对教材进行完善。为此,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科研机构要及时关注其他国家资源产业经济学教材以及教学过程,并将其与我国现实情况相结合,对我国的教材进行完善;另一方面,我国资源产业经济学教师在进行课堂知识讲解时可加入自身的理解与经验,从而达到丰富教材内容的目的。
第三,加强宣传,增加学生以及家长对资源产业经济学专业的了解。当前,学生在进行专业的选择时都不愿意选择资源产业经济学,从而导致资源产业经济学常常招生不足。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以及家长对资源产业经济学专业并不了解。因此,国家以及高校(尤其是那些已经开设资源产业经济学专业的高校)必须要加强对资源产业经济学专业的宣传,提高资源产业经济学的普及度,让学生以及家长了解到这门专业的重要性,提高专业招生率,吸引更多的人才,从而为我国资源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储备更多人才。
四、结束语
为了保证我国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平稳地发展,必须要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并研究开发新能源以代替不可再生能源。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在一些高校设置了资源产业经济学专业,培养资源产业经济学方面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亿恺.论资源产业经济学的现状及问题[J].民营科技,2012
篇8
关键词:廊坊市教育培训;市场分析;政策建议
近年来,教育培训产业呈现良好的增长趋势,逐渐成为近期产业资本投资较为热门的投向。其中在校中小学生校外知识拓展培训,包括幼儿教育,则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教育培训方向。当然,机会众多也意味着竞争的激烈,行业已进入到比拼内在质量和外在规模的大发展阶段。
根据国家教育部《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来看,未来5到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潜在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依据我国独生子女的现状和家庭的消费习惯,教育支出在中国必将超过其他生活费用成为居民消费第一大日常支出。我国现有2亿多的中小学生,也必将形成一个无比巨大的消费市场。由国际教育集团和全国品牌化的教育机构如新东方、巨人教育等教育培训机构参与推动的培训行业投资热潮,也将逐步向包括廊坊市在内的三四线城市传递,教育培训产业将是廊坊市未来产业资本的投资热点之一。
一、廊坊市教育培训市场特征
1.廊坊市教育培训市场发展状况
廊坊市教育培训,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着出国潮、学历热、考试热等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而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以大中小学校校区周围及第三步行街为聚集区的教育培训市场。和相邻京津地区的教育培训市场不同,与本地教育、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相匹配,同时受近些年严峻就业形势的影响,廊坊市教育培训缺少国际培训产业资本推出的高端培训,更多的是中、低端的技能培训、职业教育培训和在校学生的素质培训,并占据着教育培训市场的主流。
当前,廊坊市教育培训服务的主要类型有学历教育(包括成人高考、自考、研考等)考前培训;在校中小学生校外知识拓展培训;在职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公职人员考录及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任职资格培训等。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廊坊市的教育培训业尚处于低水平激烈竞争阶段,已从最初的“低门槛、高回报、零风险”变为“高成本、低增长、低利润”。虽然教育培训机构已有数百家,但资金规模稍大的屈指可数。大部分中小教育培训机构发展普遍面临着危机,主要表现为教学人才的不足、教学科研力量的薄弱和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的缺失。
2.廊坊市教育培训市场的发展特点。
(1)缺乏行业领头羊。廊坊市教育培训服务行业的发展,与其三四线城市经济发展相一致,起步晚,发展慢,缺乏品牌项目,缺乏行业领头羊。国际性或国内大型机构如新东方、巨人教育集团、环球雅思、安博、北大青鸟等在廊坊的业务尚未全面铺开,而土生土长的本地教育培训机构还没有发展到标准化和专业化的运营模式。因此,教育培训业的品牌化格局还未形成。
(2)业务同质扎堆。廊坊市培训市场业务最为集中的领域,是各类应试辅导培训,包括计算机、会计、成考等考前培训,以及幼儿、小学生音体美综合素质教育和中学数理化考试培训。企业组织的素质培训不多,全社会群众性素质培训更少。因此,大多数培训机构的业务内容高度同质,形成了竞争激烈的现状。
(3)实体培训形式独占市场。教育培训形式可分为网络培训形式和实体培训形式两大类,这两种形式各自拥有自身的优势和弊端。网络教育培训形式较为成功的有“101中学网校”、“巨人教育集团网络教育”等,该种形式可集中全国乃至全球最优质资源,包括教师、教材、案例、习题等,而实体培训形式则具有面对面的学习氛围优势。廊坊市的培训市场几乎为实体培训形式所独占。
二、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同质化竞争严重,研发力量薄弱
廊坊市现存培训机构的普遍特征是数量多、规模小,市场集中度偏低。本课题的部分调查数据显示,培训机构员工人数超过30人的寥寥无几。准入门槛低,资质要求模糊,使近年培训机构数量得到快速增长。培训业务开展的基本套路简单而一致,找好培训场地,请来讲课老师,大规模宣传,坐等需求者上门,开班收费挣钱。
大多数培训机构由于起点低,规模小,出于生存理由,过于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夸大广告宣传,忽视实际效果。同质竞争加剧,模仿照搬严重,培训机构短期投机行为加剧而无暇顾及机构的长远发展。
由于同质竞争激烈,培训机构只能选择交通便利、环境舒适的教学场地,聘用知名度高的培训教师,尽可能打造优良的教育服务和环境,以迎合家长依靠硬件和名师判断培训质量的审美眼光,由此导致培训机构的宣传费用、环境硬件投入费用、教师课酬和教务费用一涨再涨。逐渐走高的运营成本,也最终导致培训机构放弃对培训质量的关注,更加注重短期投机,无意也无力顾及培训研发,只能照抄照搬,陷入同质无特色、招生困难、成本居高不下、无力研发、照搬同质的原地踏步式的不良循环中。
大量的培训机构没有差别化的市场定位和发展目标,没有构建自己的核心教师团队、独特的课程体系和适用教材的研发队伍,甚至通过各种途径获得考试课程题库和他人的教学影像资料,直接用于教学培训,如此只是在培训客户、培训需求和培训教师之间形成了一个沟通联系的桥梁,只是提供了一个用于培训的场地和平台。这样的定位使培训机构仅仅看到了短期利润的实现,从而放弃了对培训机构长远发展的追求,前景堪忧。
2.行业进入门槛较低,管理多头
由于缺乏明确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行业准入规则,缺乏责任明确的监管单位和资质准入制度保障,导致培训机构入行门槛低,运营不规范,恶性竞争严重。
至今国内仍缺乏针对教育培训行业的专项法律法规,也无明确统一的监管单位,行业协会在全国多地也没有实质性建立,行业规范缺失,自律机制尚未形成。由此也直接导致教育培训市场散、乱、弱现象的发生。
当前我国各地包括廊坊市在内,培训机构的管理多头,教育、劳动人事、财政、工商、民政等多个政府部门和院校等事业单位以及大型企业很多设有或指定培训机构,接受各自上级主管或委托部门的管理,社会民办培训机构经工商部门批准或与其他相关部门联合审批后即可拥有教育咨询或教育培训经营范围,各种培训机构经向物价部门申报获批收费许可后,即可收费招生。相比之下,各种社会力量所办学校则稍显严格,教育部门负责审批发放《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业务有地方相关政府部门监管。
3.师资建设水平低下,行业信任危机初显
大部分培训机构没有足够的专任教师,很多情况下是在校教师兼职,并在多个培训机构转场。专属且优秀教师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培训市场发展的瓶颈。短期合同式聘请教师,使教师缺乏归属感和责任感。简单式的量化考核方法,容易引起教师的反感和流失。因此教育培训行业特别是民办机构教师流动性较大,也反过来造成培训机构忽视教师的培养和建设的事实。
在课题调查中发现,由于同质竞争激烈,培训机构在招生方面投入成本普遍过大,为保证利润,只能压缩教师课时费用,削减教师培养和建设的投入。间接导致所聘教师上课敷衍,无心备课,照搬他人讲义,对授课质量不负责,缺失课程研究和课堂设计。
由于长期忽视课程研究、教材开发、师资建设,加之缺乏有力的监管,为在竞争中立足生存,很多培训机构在招生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参杂虚假宣传,编制名人形象和背景,编造高通过率,高优良率等数据,虚构豪华专家组授课,甚至暗示帮助学员通过考试。由此诱使学生作出错误的培训选择,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一些培训机构的不诚信经营,导致行业信任危机初显。培训行业投诉逐年增多,行业诚信度急剧下降,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教育培训投诉在近年受理的投诉总量中均进入了前十位行业。
三、行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
1.集中管理,提高教育培训行业的准入门槛
培训市场管理多头,导致实际上无人实质负责。众多部门拥有培训授权或审批资格,但审批标准和管理手段不统一,出现问题互相推诿。
教育培训所具有的专业性和担负育人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市场化管理机制,应有别于一般性的自由竞争的市场主体。在减少非市场化干扰的同时,不能以“小政府,大服务”为由,放松或放弃社会监管。建议成立统一审批监管部门或在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设立单独处室,对各类不同主办单位委托或发起的培训机构以及社会民办培训机构,按统一标准审批监管。
逐步改变原有各行业或单位针对本行业考证体系而授权指定培训机构资质的办法,如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类从业资格、各类职业证书考试培训等,在社会范围内以主管部门为主导实行动态招投标机制,统一定时公开行业投诉信息。
设立新入培训机构的资质门槛,包括对合伙人的资质要求和对专职教师的数量、资质要求,建立动态监管制度和年审制度,对硬件、师资、收费等进行审查,颁发培训许可证。
2.成立行业协会,促进合并联合,做大做强
成立行业协会,集中力量联合攻关教学研发。教学研发包括教材制定是一个极其细致的工作,需要组织联合多个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协作完成,作为以中小机构为主的廊坊市培训市场,必须由超脱于各机构的行业协会的有效组织,才能完成此项工作。集中研发,才能创出品牌,做大蛋糕,实现共享。新东方和学而思培训机构的成功案例,说明这样的一个建设途径是可行的。这也是确保培训质量、创立培训品牌的根本之道。
结合本地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按社会的培训需求,由行业协会牵头制定各个门类培训的基础教学组织规划和教材,各机构在基础规划和教材的基础上,添加特色课程,既降低教师能力门槛,极大地避免教师流动带来的尴尬,又在总体层面上保证了教学质量和发展后劲,同时也易于在廊坊市打造出教育培训的自有品牌。
行业协会在建设骨干课程体系、基础教材体系的同时,还应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体系,定期检查公开本行业服务质量情况、经营作风情况、投诉情况和评估信息,客观反映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样本数据,促进培训行业健康良性发展。
3.以基础教材体系建设和培训硬件规范为突破口
培训市场管理多头无序已存多年,如何选择切入点,提升廊坊市教育培训质量,规范培训市场,打造廊坊市自有品牌,推进培训行业长期稳定的发展。本课题研究认为,应以基础教材体系建设和培训硬件规范为突破口,逐步规范。
首先是培训硬件规范,一方面重新制订新入机构准入的硬件标准,适当提高原有投资规模、教学场地、设备设施的规定要求,另一方面增加对教室采光、消防设施、疏散条件、停车调度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淘汰一批硬件不达标培训机构。
其次建立行业协会,按不同的培训方向分类,参考国际化标准制定教育培训服务市级标准,论证精选多套推荐精品教材,组织编写行业适用的基础教材。在师资队伍建设不能短期改善的情况下,将注意力放在教材和课程标准化上,避开造成培训行业极不稳定的教师流动问题,强化教育培训质量保证制度体系,提升教育培训机构软性核心竞争力,由此使廊坊市培训行业缺乏领头羊的中小机构,抱团共赢,使优质的课程效果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李一凡.教育培训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3).
[2] 周凌云,王文科.社会成人教育培训机构经营模式内涵与分类[J].成人教育,2011,(11).
[3] 汪丞,程斯辉.规范教育培训市场的对策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2).
篇9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破坏有所加重。在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引导下,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得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因此,如何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一问题得到了各方人员的关注与重视。从各行业对能源的需求上来看,林产品以及木材的需求量逐年增加,林业生态建设以及林业产业发展将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之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从管理层面、社会层面、生态层面、环境层面、政策层面,以及理论层面等多个角度入手,在满足社会各行业领域对林产品以及木材需求的同时,与国家生态安全对林业生态环境的要求相吻合,从而构建一个系统化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体系。在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发展中,必须将优势学科充分凸显出来,使本学科建设能够体现世界范围内相关专业的前沿成果与水平。同时,在学科研究中,需要与社会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实际需求相契合,使本学科能够在解决国民经济发展相关重大问题方面发挥作用。
2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目标
传统的林业发展强调实现林业生态的平衡关系,现代意义上的林业发展则将重心放在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共存之上,这一改变反映了人们对经济发展中客观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得以发展的基本框架。在这一理念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目标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需要以我国现阶段的林业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托,在管理学理论以及经济学知识的引导下,将国内外有关林业经济的研究成果以及前沿水平吸收起来,为具有我国特色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建设奠定基础,同时面向本专业学科研究服务。二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必须全面结合信息化技术与计算机系统,构建以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为核心的数据库中心,为林业经济管理科研活动以及理论研究提供真实、全面、可靠的数据支持,促进林业经济管理研究科学性水平的提高。三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需要重视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以及先进数学工具的综合应用,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重点自传统的定性分析转变为定量分析,同时将分析模式自规范性转变为实证性模式,从而为现代经济管理学科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四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研究发展中必须鼓励并支持研究人员深入林业产业发展的基层,通过基层调查研究的方式,使本学科研究人员掌握林业生产部门当前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将生产需求与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为林业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五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需要重视与国外林业经济学研究成果的交流,在结合我国发展动态与趋势的前提下,吸收国外有关林业经济的发展理论与成果,使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内容更加完善。
3结语
篇10
关键词:创意 稀缺性 价值链 垄断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11-055-02
人们的物质需求被满足以后,其精神需求就变得更为重要。在人们消费趋向转变的情形下,经济形态及产业结构也逐步蜕变升级,出现了以精神生产与精神消费为主的产业形态即创意产业。“创意”是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源于个人意志及智慧的创意已渗透于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进程。新的经济范畴里,投资者更需要的是人力资本的高级形态――创意资本,而不仅是金融资本或其它资本。创意者的精神理想和投资者的物质理想达到全面融合正是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想过程”。研究证明,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创意经济时代由创意驱动整体经济的发展阶段,而创意产业是承载创意驱动的产业体。创意产业与创意经济并不像其他相似的构词法所形容的产业和经济那样,如钢铁业、汽车业、服务业等等。因为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创意是一种投入,而非产出”,因此本文将创意视作一种资源进而对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经济学分析。
一、创意的稀缺性
首先讨论创意的稀缺性。约翰・霍金斯认为创意“就是催生某种新事物的能力,它表示一人或多人创意和发明的产生,这种创意和发明必须是个人的、原创性的,具有深远意义的”,同时有四个标准来衡量,即“个人的、独到的、有意义的和有用的”。埃利・伦尼认为“创意是对已经存在的事物进行目标重新设定、颠覆及改善。”国内一些学者将创意看作是“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发明,而且这些想法和发明是独特的、原创的和有实际价值的,是人的智力中的创造力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体现。”从中可以看出创意之于经济学的本质特性――创意的稀缺性。创意本身并无成败、好坏、高低之分,赋予其意义与价值的正是其“稀缺性”,这是创意成为一门产业或是一种经济的最根本条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创意的稀缺并不是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无论是中外学者的诠释还是网络上的信息,都再次说明创意是一种资源,如同土地、资金、人力一样,人们利用它创造价值,但这种资源,并不是无限的。古典经济学中的稀缺性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如同土地、矿产、石油、资金、劳动力等等。物质的有形性,空间与时间的相对性造成了资源的稀缺。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意这个源于人脑的资源当然要丰富得多。尽管“在一个大部分经济价值来源于理念的社会里,原材料和物质财产的重要性大为降低”,并且“知识的共享性……可以被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反复使用,创造出新的事物”,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果创意真的可以无限地被“制造”出来,那么它就不能被称为“创意”了。
2.创意人的稀缺性。创意的根本来自于人,人力资源要素是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所谓“创意人才”,就是“掌握有较高水平知识,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能够运用自己的创作技能和手段把特有的表达内容和信息转换、复制、浓缩到新的创意产品和服务中去,并且能够推动该产品或服务生产、流通和经营的人才集合体。”任何能应用于产品的制造和经济的运行,并能够产生使用价值的创意的前提都必须建立在对某一行业或某一特定领域深刻了解的基础之上,任何人不可能凭空创造出有价值的创意,基于此基础之上的创意人是有限的,因此有价值的创意作为一种资源也是有限的。反过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创意都能应用于产品的制造和经济的运行,也并不是所有的创意都能产生价值。即使对于某个人来说,一个创意可能具有使用价值,但对于其他人和整个社会而言却不一定如此,因为其价值不能体现,就是不具有交换价值。而创意作为一种资源所体现出的稀缺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
3.巨大的创意需求。未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依托于新产业技术革命,技术的突破关键在于敢于颠覆传统的创新,好的创新与创意可以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创意与创新的需求十分巨大,相对供给的不足更加显示出创意的稀缺性。
二、创意产业的产业链价值属性
1.创意产业的强适应性和竞争性。由于产业界限被打破,创意产业得以利用其处于价值链高端的优势,重新组织生产、重建销售流程,并重塑产业结构。这说明与传统产业不同,创意产业在赢得竞争时凭借的不仅是成本上的节约优势,更主要的则是基于价值链整合创意优化的组织优势。它以产业融合为依托,使工业化阶段以追求规模经济为主的产业技术范式发生了向后工业化阶段以获得跨领域范围经济为目标的新技术范式的转变。创意产业的发展以资源的重复利用为特征,以新技术新创意为核心。所以作为最终消费品它不仅高度契合了消费者效用提升的需要,而且在充当中间投入品时也本着顾客价值创造的导向原则,通过对客户需求充分理解和把握,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定制生产与服务,来获取异质性竞争的利润。此外,以新技术应用为基础的新营销形式的出现,取代了传统的批发销售模式,使销售过程变得更加具有互动性,更能准确把握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能够针对购买者情况提供优质、高效和便捷的服务,进而使得上游的内容创新和文化创意能够根据与消费者的互动中得到的反馈及时进行优化创新,因时、因地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不仅如此,由于创意产业处于价值链的高端位置,所以它可以通过灵活的组织优势,如外包网络、战略联盟、兼并收购等拥有跨越横向产业和辐射全球的范围经济。
2.创意产业的高融合性。从市场结构来说,一般产业现阶段可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性等,而创意产业有自身的优越性,创意产业不受劳动力、资本限制,是建立在个人或集体对某一领域或某一产品的创新或改进甚至发明创造基础上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是趋于每个经济成员公平自由的价值利益最大化,最终会激发每个个体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这就给具有创意优势的个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他在进行创意活动时所创造的市场价值远远大于他在从事其他行业所创造的价值。
3.创意产品的强价值衍生性。从产业链角度来看,创意产业价值链呈现与传统单向U型的产业价值链不同的模式,具有更强的产品价值衍生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创意产业是以内容和创造力为核心的环状产业价值链群。创意位于环状产业链模型的中心,并向同心圆辐射。其主要分为三层:第一层为创造型艺术设计或创意内容设计,包括文学、音乐、戏剧、工艺品和多媒体艺术等多种艺术内容形式;第二层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包括图书出版、电影电视,广播新闻和互联网游戏;第三层为相关衍生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包括玩具、食品、服装、日用品和旅游等。其次,创意产业表现为产业链群的多元目标性和延伸多样性。创意产业超越了一般产业的单一经济目标,在经济、社会以及个人本身发展上多元发展,在产业链群上表现为以创意为中心的链条状发散延伸。
4.创意组合的价值“乘数效应”。创意产品的价值实现要以市场的规模化需求为前提。不仅需要有直接面对个体消费者的创意产品,更要有大量的、以中间环节投入为存在形式的创意产品,它们共同面对的是各个产业链的需求。在产业链的多个环节同时进行的创意创新,将会大大拓宽创意产业的范围,产生基于不同价值链“创意组合”的“倍增效应”。而进行创新时产业链的中间环节越多,分工越细密、越充分,则这种效率倍增效果就越显著。此外,处于价值链高端的创意活动,又往往对产业链的整体提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研发环节的创意,支持的不仅仅是新产品功能和性能的提升,而且还有可能引起透过跨行业的多个制造业部门甚至是跨产业的有效组合,并以此创造出更大的效率增长空间。当然,要实现并维持这种基于产业链“创意组合”的价值倍增效应,需要创意人才拥有对多个行业和对新技术的宽阔视野,并且需要全社会具备足够数量与质量的人力资本、知识/结构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才能形成有利于创意阶层再生产和创造力不断涌现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创意产业的垄断性
企业的本质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创意产业的厂商从一定意义上说具有垄断的特点,也就是掌握制定价格的权利。因为创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垄断市场的几个条件:独家控制生产某种产品的资源或者服务即有实际实用价值的创意;拥有生产某种产品的专利;该企业是某种产品的唯一生产者,没有替代产品,并且决定该产品的产量。可以说,任何一个新的有价值的创意都是独一的,在不存在竞争的状态下,一旦市场对这种新产品产生需求就能产生垄断利润,因为在推向市场的过程中创新产品的价格可以远远高于其价值。而传统产业具有强烈的竞争性,在竞争过程中产品的价值与价格趋于一致,因此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能够获得超额的垄断利润。熊彼特曾表示,企业家会充分利用创新能力来形成垄断,该垄断又会受到其他企业家挑战,后者于是会形成新的垄断,而创意企业为了维持垄断只能依靠新创意不断进行创新。如此循环。创意产业的生产者们也是如此,凭借一个创意垄断市场来获得垄断利润。
在产业价值链的研究中也可以看出创意产业的垄断利润是如何形成的。创意在价值链中的重点就是看其价值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产业价值链是价值链在产业层面上的延伸,是多个企业价值链的整合,是产业中一个不断转移、创造价值的通道。产业价值链取决于价值在产业内部产生、转移的连接关系,创意产业的内部价值的转化形成了特定的创意产业价值链。创意产业价值链是指从最初的创意到创意需求者或消费者连接各个价值发生与转化环节的链条。从创意产生到创意的传播到创意产权的开发,都以创意的不可替代性而产生垄断利润。创意产业的价值增值效应显著,始终位于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位置,创意产业的价值增值环节分布在产业“微笑曲线”的两端,创意含量的高低决定了微笑曲线的曲张力,创意含量越高,微笑曲线就越陡。此外,从产业收益上看,创意产业的收益往往是通过产权受理、经营许可和分成契约的方法确立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创意的排他性。
但是,创意产业的市场结构并不会因为一个创意而成为一个垄断市场。这是因为,虽然单个的创意企业获得垄断利润,但整个创意产业的多样性与创意产品的丰富性,以及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需求及文化的多元性,使创意产业的市场结构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垄断甚至寡头。这就好比县城里唯一的烤鸭店无法对整个县城的餐饮市场构成垄断一样,在完全竞争市场或是垄断竞争市场环境下,创意产业垄断的意义仅仅出现在创意诞生的那一瞬,并不会持续很久,也无法影响整个市场。因此,创意企业为了维持垄断利润必须持续不断的创意与创新,以新的创意创新形成新的垄断。这些新的创意与创新的不断出现会使整个社会大大受益,从而促进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创意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创意和创新的良性循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创意产业的价值特征――追求规模报酬递增
创意产品的产生与销售意味着竞争优势开始建立,独特的创意深化了技术创新的价值创造的功能。古典经济学增长理论无法解释以固定比率增长的技术进步,以及在不同的经济体之间存在的技术差别。经济学家们在思考这个问题时,逐渐意识到创意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创意能够改进技术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一个好的创意运用到传统产业中能够使给定的一组投入得到更多或更好的回报。UT斯达康公司早期取得的成就是个很好的例证,在手机还未普及时,手机资费高于固定电话资费,UT斯达康的创意把固定电话创意成了小灵通,使公司获得巨大的竞争优势。
保罗・罗默(1986)首次将创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公式化,把创意与规模报酬递增以及不完全竞争联系起来。他把创意与经济的关系表述为:
创意垄断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
创意产业之所以高速发展是因为通过创意生产差异化产品获得垄断利润。但从创意到创意产品的形成通常涉及到一次性固定成本,而这个成本通常很高,主要包含了创意者的独特劳动价值。一次性成本产生之后,具有非竞争性的创意产品同时具有了普通商品的性质,创意产品能够被无限次复制、传播,再次被使用的成本大为降低。比如作家写一部小说,前期写作的过程中成本很高,但当小说完成定稿时,在被出版社大量印刷发行时不需要创意的再生产,仅表现为物质的重复生产。假定编写小说耗费成本为W,印刷出版小说成本为E,发行的数量为Y,总成本为TC,平均成本AC,边际成本为MC,则:
TC=E*Y+W AC=TC/Y=E+W/Y
MC=dTC/dY=E
可以看出,小说的生产成本要远远小于创作小说的成本,每多生产一单位小说所增加的成本是不变的,这个过程被看作是具有固定成本和常数边际成本的生产。为了取得更多的回报,生产规模越大,创意的固定成本就会被越来越多的生产的产品所均摊,平均成本逐渐降低,因此,创意产业的规模报酬就会递增。
创意产业是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它的高收益是建立在企业对创意垄断基础上的。由于创意产业规模报酬递增,生产的平均成本总是大于边际成本,如果采取边际成本法定价会出现企业的负利润现象。所以,若不能让价格高于平均成本没有企业愿意去投入固定成本到较高的创意中去。为鼓励更多新创意、新产品的产生,政府的政策上应当允许垄断的存在,对这种不完全竞争进行适当保护,从而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
五、结束语
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形态,首次提出后就得到很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它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高附加价值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发达国家,创意产业的产值占有很高的比例,而我国的创意产业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因此,必须在对外开放、引进国外创意产业的同时,坚持自主地发展我国的民族创意产业,在认清创意产业的经济属性和所能产生的巨大经济价值的基础上,认真学习发达国家创意产业发展的经验,取其所长。同时在政策上需要对创意产业的发展来引导和扶持,在激励相容的原则下,进行合理的机制设计,以形成符合创意产业发展特点的政策措施。在综合中加以升华,发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优势,打造出一流的民族创意品牌。
参考文献:
1.赵曙明,李程骅.创意人才培养战略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社科),2006(11)
2.厉无畏主编.创意产业导论.学林出版社,2006
3.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
4.胡彬.创意产业价值创造的内在机理与政策导向[J].中国工业经济,2007(5)
5.李平,狄辉.产业价值链模块化重构的价值决定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5)
6.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