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文艺节目范文

时间:2023-03-15 09:57: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视文艺节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视文艺节目

篇1

(一)节目定位理性化

1.结合受众所需和自身实际两方面来合理确定频率风格、节目内容和形式

现代传播学告诉我们,受众对于新闻信息而言,一方面是传播对象,另一方面又是接受主体,它对媒介发出的信息具有选择的权力。因此,充分研究受众所需是节目定位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正确分析自身实际,明晰长处所在,并通过理想的方式,将自身优势转化为与听众达成的最大程度的共鸣。

2.有效把握广播文艺节目的舆论导向

首先,要注意事实软化引导。“软”主要是指那些人情味较浓、轻松活泼、易于引起受众兴趣的文艺娱乐作品。有这样一个广播剧:一个小男孩每日都在村头张望,路人不解,问其原因,小孩说道,前些日子,两个警察叔叔把爸爸带走了,妈妈每日都偷偷抹眼泪,小孩子最后流下泪问:“爸爸什么时候来呀?”这个文艺小品全文没有一个“法”字,但却处处体现着法的严肃性。文艺作品就是要充分利用文艺这种“软”的优势摆事实、讲道理,不是扳起面孔训人,容易触动思想,以达到引导的目的。其次,要注意循循善诱引导。对于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及社会上一些非正常的现象和错误观点,作为广播文艺节目的宣传,不能采取急风暴雨,或者强制灌输的教育方法,而应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加以引导。近年来,由于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少数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金钱至上”、“读书无用”等观点,思想颓废,斗志丧失。2000年3月,中央电视台第1套节目适时播出了世界历史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播出后,在全国产生的强烈的反响。这说明,文艺节目贴近群众,努力寻找准确的切入点,是正确引导行之有效的方法。再次,要注意旁敲侧击引导。一个事物,正面有一个,而侧面却有好几个,侧面引导是建立在多元、侧向和逆向思维之上的一种引导方法,其角度多,内容丰富,引导更为全面。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曾有这样一个相声段子,大意是这样的:某上村致富后,参观团一拨连着一拨,最后竟吃空了这个山村,最后实在没吃的了,就开始吃路旁的树叶子。这段相声没有直接批评吃喝风的腐败行为,而是通过这种“旁敲侧击”的说理方式,引导人民去认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因此,文艺节目应从事实出发,选准角度,捕捉实际生活中的精彩素材,加以升华,凝结为有分量有深度的文艺节目,以强烈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达到正确引导舆论的目的。

二、广播文艺节目的深度发展

(一)坚持广播的党政支持和党性原则

广播节目体现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应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应给人以精神上的鼓舞和智力上的支持。文学节目的喉舌功能,虽不象新闻节目那样直观,但它寓教于乐、寓理于文,能形象、含蓄、艺术地展现党的主张和意志,使听众在不自觉中受到薰陶和洗礼,这实际上就是在实践文艺工作的“两为”方向。所以,办广播一定要坚持党性原则,唱响主旋律,为党和国家大局服好务。

(二)广播文艺节目的正确舆论导入

广播作为现代化的传媒,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标准,强调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思想和艺术性的统一,要保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文艺节目舆论导向和定位具有非政治导向和宽泛性,这就要求文艺节目在自身特征上要认真地加以把握。比如,某个电视小品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抗战期间,一个画家画了一幅画送给一位将领,画中内容是秋风中的一棵苍老的大树,树根旁有一片落叶,意思是说“落叶归根”,政治思想性就不言而喻了。

篇2

一、电视文艺节目导播概述

中国的电视导播主要来源与两个队伍:摄像员和导演,他们各有各自的优势,也各有各自的劣势。摄像员出身的导播通常经历了近10年的摄像工作,熟悉摄像员工作,与摄像员有亲切的个人感情,常常可以激发摄像的潜能,完成高难度的镜头。但他们的劣势是,不熟悉节目的后期剪辑,不熟悉各个部门的组织运作,不能充分领会导演意图,更不熟悉节目流程。导演出身的导播熟悉整个节目流程,能组织音频、灯光、舞美、字幕有效组织协同,缺点是不熟悉摄像员工作,与摄像员的沟通有障碍,无法避免摄像员欺生偷懒。所以导播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局限与不足,在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导播机位

导播机位布置需要导播与导演有效沟通,根据节目的内容,不同环节的呈现特点来布置。

1.机位的纵向布置:摄像机位有的时候需要在垂直距离上布置,原则是远景要高,近景要底。比如足球转播主机位各国联赛都有自己的特点,放得太高,虽然可以纵观全局,但是球员太小,球也小,观众很累;放得太低,透视效果明显,前面的队员比后面队员大,还会发生视线阻挡的情况。所以高度适中,适当推拉就可以兼顾整体与局部。

2.机位的水平配置:

(1)倒三角机位。这是最简单的一种机位配置,由一个给全景的主机位加上两个给中近景的左右机位构成,这样的搭配可以完成大部分谈话类节目的录制。优点是投入少,效果好,远近搭配合理。缺点是当舞台上出现多个主体依次说话、舞台多分区的时候,难以调度,可以与导演商讨主持人在两边分别说话,缓解摄像员压力。

(2)四机位及以上。倒三角机位是一切机位设置的基础,四机位以上的摄像机,只是给倒三角起辅助作用的机位。导播的难度并不会因为机位的增加而变得复杂,反而会因机位的增加变得简单。因为文艺节目尤其是各种选秀类节目舞台复杂,分成舞台区、主持区、评委区、乐队区等等,每个区域都需要专门的摄像员把守,捕捉各个区域的一举一动。流程、区域复杂的节目,导播切换版通常也只作为播出版的主线,会有更多的镜头会在后期编辑上补上。

三、导播思想

电视导播面临的所有电视节目大体上分为两种:叙事类节目和抒情类节目。叙事类节目如新闻、新闻杂志、专访、座谈、特别事件报道等,都强调客观、深刻,这就要求导播的切换要快速、准确、不许添加个人感彩。

而抒情类节目如文艺类节目、戏曲类节目、音乐类节目等等都强调感情呼之欲出,要求导播善于捕捉各个主体的感情变化、调节节奏的缓急,可以投入适当的感彩。

四、导播与其他制作部门配合

导播虽然只是节目制作诸多环节中的一环,但是他需要了解节目的一切,在某种意义上,他需要比当期导演了解得还多。

1.导演。导演需要为导播提供节目流程、主要演员和嘉宾的背景、节目需要突出的重点,重要节目的音乐等等,在彩排期间一定要通知导播观看。

2.编舞。舞蹈的伴奏、编舞的构思,队形的变换、对主体演员的烘托、服装道具的变换应通知导播,导播也应该增强自身修养,了解舞蹈的基本知识,熟悉伴奏的起承转合,情绪发展变化。

3.视频。视频是导播工作的重中之重,导播必须与视频部门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演出前带领摄像员熟悉摄像机、熟悉导播设备,确定主体色温与黑白平衡,在导播过程中与视频人员合作调整光圈,才能保证节目在质量上的稳定。

4.灯光。电视是光与影的艺术,灯光是决定节目质量的重要一环,灯光设备是否通用?色温是否一致?节目中灯光如何变化?都要与灯光同事事前商定。

5.音响、音效。电视信号包括图像信号和音频信号。新闻节目讲求声音的准确和稳定,文艺类、戏曲类节目要求人声、乐队、音效之间的平衡,乐队内部各个乐器的平衡,人声各个声部的平衡,导播必须在播出注意画面的同时,聆听声音的细微变化,确保给观众送去视听双重享受。

6.舞美。舞美在搭制场景时,会大量使用各种装饰灯泡,由于装饰灯泡的色温与灯光面光的色温不同,摄像机捕捉的画面和人眼看到的往往不同,这就要求导播及时通知各个部门协调最终画面的效果。

五、室外特殊气候条件下的电视导播

夏天的室外导播面临诸多考验。室外主要的光源是太阳,以北方为例,夏天上午天亮得早,太阳高度角高,光照强度大,演员主持人容易脱妆。下午3点后色温变化剧烈,多机色温需要同时协调变换。

舞台的朝向也很重要,虽然中国建筑多数是面南背北的,但是舞台的朝向往往千姿百态。面北的舞台会导致摄像机全天面对太阳,难以调节光圈,所有影子向摄像机突出,演员和主持人在背景的阴影中演出。如果背景是半透明的,整个背景又会被照得特别亮。

面东和面西的舞台都会有强烈的侧影,但如果演出时间不长,上午演出面东,下午的演出面西不失为一种选择。但是许多演出都迷信地认为面西演出不吉利。

篇3

文艺类节目:娱乐受众是基础,传播文化是目的

从传播文化的方式而言,文艺类节目可以在娱乐之中让观众感受到文化的气息、接受文化的熏陶,但要同时兼顾娱乐观众和传播文化并不容易。几年前,有海外观众给CCTV-4的观众联络部门写信反映说:“目前在CCTV-4的各栏目中,介绍内地新景象的优秀节目已不少,但某些栏目,尤其是文艺节目中,经常出现在荧屏上的不是带有民族风格、传统文化的东西,而是当前充斥内地文化市场、充满强烈商业色彩、艺术性不高的流行曲与西式演唱风格。海外侨胞身处异域他乡,更期望欣赏到的是来自祖国带有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格的,令坐在电视机前的一家老少眼前一亮、心中一热、耳目一新的声音与画面。中国的文化艺术有五千年的积淀,无论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多姿多彩。但是我感觉,今天内地的歌坛舞台却缺少对民族传统的挖掘与弘扬。”①

这位观众的来信代表了一部分海外观众的观点,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部分海外观众对文艺类节目的诉求。在经过几次改版之后,《中国文艺》在节目内容和形态方面更加注重文化传播。以2010年10月国庆节期间推出的“歌唱祖国”系列节目为例,中华文化中的很多理念和符号都是在属于大众文化的流行歌曲中进行传递。这一期播出了九首歌:费翔《故乡的云》,汪明荃《万水千山总是情》,张明敏《我的中国心》,刘欢《绿叶对根的情意》,毛宁、刘德华、张信哲《大中国》,刘德华、那英《东方之珠》,王菲、那英《相约九八》,谭晶、陈奕迅《龙文》和S.H.E《中国话》。从这几首歌中,海外观众既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中的国家理念和故土情怀,也可以体会到文字和语言这些文化要素的巨大魅力。有研究者指出,《中国文艺》应当成为一个文化使者,充分利用和发掘中国漫长而辉煌的文学艺术资源。②需要强调的是,完成文化传播使命的前提是能够激起观众的收看兴趣,能够让观众从中获得娱乐。《中国文艺》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也印证了这一点:文艺类节目的基础是娱乐观众,在此基础上,传播文化才是目的。

文艺类节目传播文化的手段: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有业界人士认为,媒体在构建“国际影响力”的策略上,既要重视新闻性、评论性节目等“硬传播”,更要重视电视文艺、文化专题节目等“软传播”。③相比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文艺类节目传播文化的手段更为独特,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之中实现传播目的,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之中接受了文化的熏陶,进而在心理上对中华文化产生认知和认同。

文艺类节目传播文化的这种特点与其编码方式密切相关。从编码、解码和文化码本的角度来看,文化是符号中介(semiotic mediation)。④人的符号化生存方式决定了其本身是一种符号动物,而其社会历史过程就是一种不断“生产”和“消费”符号的过程。⑤从解码思维出发,文化是人们在生活中实践和传承的思维、行为和组织的方式及其产品。⑥节目与受众的关系是一个编码与解码的关系,文艺类节目以音乐、舞蹈、戏曲、相声、小品、杂技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对文化进行编码,受众在娱乐的过程中对其所包含的文化元素进行解码。正是这样一种独特的编码――解码关系,文艺类节目传播文化时才能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中国文艺》具有文艺类节目共有的编码――解码方式,很多海外观众观看节目既是一种娱乐和消遣,也是感受中华文化的过程。例如,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的一位观众在写给CCTV-4观众联络部门的信中说:“我自幼生长在北京的一个爱好京剧的世家,在美国已定居多年,每次听到京胡的声音都会热泪盈眶……希望《中国文艺》栏目能够播出更多的祖国传统艺术。”⑦对于这位观众来说,欣赏京剧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文化体验。

《中国文艺》的很多节目是按主题对热门小品或流行歌曲进行汇编,其中不少主题与中华文化理念相关。例如,2010年9月7日播出的《中国文艺》就是以家乡为主题,这期节目的名称就叫“乡音乡情之家乡”。在这期节目中,五个节目从不同侧面阐释了中国人的乡土观念。这五个节目分别是:巩汉林、柏青、韩再芬表演的小品《都市外乡人》,韩红演唱的歌曲《家乡》,腾格尔演唱的歌曲《天堂》,另外还有歌曲《黄土高坡》和《故乡的云》。

中国的文化理念中有着浓郁的乡土观念,对于海外华人而言,这种乡土观念涵盖了祖籍地和移居地两方面内容,并成为一种“宗乡文化”。“宗乡文化”已经成为海外华人共有的历史传统与文化资源。最能表明海外华人社会这一共性特征的是遍布于世界各地的华人会馆、同乡会、宗亲会等社团组织。⑧《中国文艺》通过以小品或歌曲的形式传播这种“宗乡文化”或“乡土观念”,海外观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也从中解读出或者解码出文化内涵。

文艺类节目传播文化的层次:“大俗亦大雅”

文艺类节目需要平衡的一个问题就是“雅”和“俗”的问题,也就是传播高雅文化还是通俗文化的问题,或者说是主流文化、精英文化或大众文化的问题。因为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文化的格局是一个由主流文化(或称主导文化、官方文化、正统文化等)、精英文化(或称高雅文化、少数人文化、小圈子文化等)和大众文化(或称文化产业、流行文化、通俗文化等)的三足鼎立多元共存的文化格局。⑨为了方便起见,本文将文化主要分为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两种。如果将两者割裂,过于追求其中一个的极端都不利于文艺节目自身的发展,更无助于文化的传播。过分的娱乐化会引起人们的担忧,娱乐的目的和品味也会随之发生变质;⑩而高雅文化一旦曲高和寡,也会失去生存的土壤。如果说通俗文化的目的在于娱乐、给人带来快乐,高雅文化的目的在于熏陶、给人带来美的享受,那么这两种文化其实是统一的。对外文艺类节目要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有机融合于一体,这也是很多海外观众对《中国文艺》的诉求。一位观众在来信中表示:“希望《中国文艺》栏目能多播放诸如歌舞《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草原牧歌》《西沙组歌》《春江花月夜》《千手观音》等声情并茂、生动活泼,既有民族风格,又有现代气息的好节目。”(11)由此可见,文艺类节目既要有通俗、流行或大众的元素,也要有高雅、传统的内涵,两者缺一不可。

《中国文艺》的制片人周晓岚女士在接受笔者访谈时表示,对于文艺类节目而言,“大俗即大雅”。她举例说,很多富有民族底蕴的节目,如内蒙古的长调,其大众化特点非常鲜明,但这些文艺形式绝对非常高雅。正是基于这种理念,《中国文艺》有意从传统文艺形式或主题中挖掘现代元素,或者通过内容与形式的整合来阐释“大俗即大雅”。例如,2010年10月28日播出的节目,就以《秦腔与摇滚》为主题。这期节目播出了四个富有民族特点又不乏现代元素的节目:郑钧演唱的摇滚歌曲《爱上当》、华阴县农民老腔团表演的老腔《将令一声震山川》、鲲鹏乐队演唱的歌曲《信天游》和胡月演唱的《热恋的故乡》。

秦腔在八百里秦川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深得陕西人的喜爱。当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待秦腔时,这种艺术形式也具有它高雅的一面。这就如同爱尔兰的踢踏舞,根植大众,展现高雅。《中国文艺》作为文艺类节目,通过节目的创作和编排,来展现中华文化丰富的层次,同时也解读和阐释“大俗即大雅”的内涵与真谛。

结语

对外电视节目与对内电视节目在目标观众、节目需求和传播目标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别。对外电视节目是情感的桥梁,也是文化传播的渠道。就对外文艺类节目而言,其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使命则更为多样。一位美国观众曾这样评价《中国文艺》的一期有关民歌的节目:“跟随《中国文艺》的脚步,我仿佛走遍祖国各地,探寻着每一个民族,品味着每一个音符的情感,民歌让我的思乡情怀得到了最好的释放。”(12)可以看出,《中国文艺》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娱乐,还满足了思乡情结,同时让他们了解了民族文化。对外文艺类节目正是在娱乐之中传播文化,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作者单位:中央电视台)

本文责编:曾鸣

注释:

①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联络部,《海外观众反映》,2007(2)。

②⑩赵允芳:《〈中国文艺〉应当成为一个文化使者》,《传媒观察》,2006(4)。

③赵树清:《外宣电视文艺节目的创新与提高》,《电视研究》,2007(6)。

④[美]J•瓦西纳著,孙晓玲、罗萌等译:《文化和人类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0页。

⑤庄晓东主编:《传播与文化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

⑥周大鸣主编:《文化人类学概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页。

⑦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联络部,《海外观众反映》,2009(17)。

⑧曾少聪著:《漂泊与根植:当代东南亚华人族群关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1页。

⑨王长潇:《当代中国电视文化传播论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篇4

关键词:电视谈话节目文化意义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电视谈话节目大行其道,成为影响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体现出市场化大环境中受众的文化选择逐步走向多元化和开放的社会文化特征。传播学者陆晔认为“电视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文化情景。在这个意义上,电视谈话节目不仅把传统上私人领域的文化元素和社会公共领域交织在一起。……林林总总的电视谈话节目,为我们提供了电视受众和电视节目的关系基础上,一个透视社会文化格局特征的样本,并最终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电视作为社会文化传感器,对于当代社会多元与开放的文化品格表达和塑造的作用。”①

一、人际传播介入大众传播,提高电视文化传播效力

电视谈话节目中,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的有效介入使节目本身具有了独特的视觉价值和审美价值,进一步提高了电视文化传播的效力。

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以人际传播的方式介入整个传播过程,在大众传播中实现了人际传播的最优化。作为媒介与受众之间的“感情、信息交流的桥梁与纽带”的谈话节目主持人,神情自然、亲切随和、落落大方,与现场的嘉宾及观众作真诚的交流,在媒介和受众之间营造了一种虚拟的人际交流情境,使大众传播摆脱了媒介机器的冷漠与单调,缩短了荧屏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最大程度地拆除了电视与受众之间的藩篱与壁垒。美国著名谈话节目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把对观众和嘉宾生活的关注凝聚在倾听中,通过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把谈话的主题逐步引向深入。在她的节目中,经常涉及到性、虐待儿童、吸毒、社会暴力等非常敏感非常刺激的话题,更有与上司不和、饮食过度、缺乏自信、尊严受损这类个体化和心理因素很强的话题。但在她极富耐心和魅力的带动和启发下,来自普通人群的嘉宾和现场观众倾谈出他们真实的生活感受,表露他们个人心中的隐秘,并通过这种倾诉来缓解郁结心底的压力。她非常真诚地对于每一个内心痛苦的在场者都表现出深切的同情,这使得现场观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觉得她更像一个关心他们的邻居和好朋友。美国传播学者唐·库什曼说,“一个人想要进入人际沟通,不需要首肯对方的每个想法,但必须把对方作为一个独特自我或重要的个人加以支持,积极的尊重对这种互动来说是最基本的”。②

电视谈话节目不仅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更是一个感情表达和交流的盛宴。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的共同参与,无论在观念意识上和情感态度上,还是在传播视点和传播手法的表达上,开放型的电视传播都打破了以往“我传你受”的单向关系,使传播者与受众保持一种平和对等交流的状态,进一步引入了人际传播机制,使得互动性增强,亲和力显现,最终提高了电视文化传播效力。

二、构建大众话语空间,拓展公共领域

相对于西方国家,中国电视谈话节目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它从一开始就给受众带来了一个健康的交流空间和多视角的文化碰撞。从其本质来讲,电视谈话节目形式是通过建立一种全国或地域性的谈话系统来实现它作为“公共领域”功能的。它为大众提供了一种类似于中国古代议事厅那样的大众话语的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最早是由汉娜·阿伦特提出的,后来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将它发展为“公共领域”的概念。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指市民可以自由表达以及沟通意见,以形成民意或共识的社会生活领域,其条件是所有人应有相等的表达机会,参与者以私人身份参加自主性的聚会,而讨论的主题以公共事物为主。他认为:“不管怎样,大众传媒充当了个人疾苦和困难的倾诉、生活忠告的权威人士:它们提供了充分的认同机会,在公共鼓励和服务的基础上,私人领域获得了再生。原先内心领域与文学公共领域之间的关系颠倒了过来:与公共领域相关的内心现象逐渐让位于一种以内心领域相关的客观化现象。在某种程度上,私人生活的问题被吸收到公共领域当中,在新闻机构的监督,这一问题即便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也至少被公开化了。另一方面,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公开化过程,由大众传媒建立起来的领域获得了次内心领域的特征,而私人意识也得以提升。”③在哈贝马斯看来,随着公众由主要依靠阅读书籍(文学)变为依靠画报、杂志、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来进行沟通,文学公共领域消亡了,随着文化批判的公众逐渐转变成文化消费的公众,公共领域本身在消费公众的意识中被严重的私人化了。这主要表现在原来高高在上的公众领域变成了私人生活故事的领域,大众传媒就是理想型的公共领域,尤以电视为代表。

电视谈话节目正是构建了这样一个公共的大众话语空间,让普通人在电视荧屏上表达对某一事件的看法,谈论真实生活的体验,倾诉生活中隐秘的部分,从中获得一种心理慰藉和精神宣泄。“电视媒介为大众的交流提供了技术条件,可以说为大众构建了一个可供自由交流的公共大厦,一个谈话的场所,具有社会公共空间的性质,提供了可以发展谈话节目的大众话语空间,在培养观众的话语习惯,给予社会一种良性推动上具有其他节目形态所不及的作用。”④

电视谈话节目是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结合而产生的最接近原生态的节目样式,在宽松和开放的聊天气氛中,一个崭新的公共话语空间也初步形成。在这个意义上,电视谈话节目的出现和盛行,是对逐渐消逝的社会空间的一个拯救,拓展了社会的文化空间和生活空间,也大大拓展了社会的公共领域。

三、确立民本文化风格,弘扬人文精神

在电视“平民化”过程中诞生的谈话节目使得电视不再是“一台发号施令的机器”,转而以平民的视角关注生活,以受众的兴趣作为话题设置依据,并邀请受众或其代言人出场。主持人、嘉宾和受众代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整个谈话现场和谈话过程成为一个开放的信息场,在这个场中,电视从云端重新回归受众,重新成为平民百姓享有平等话语权的平台”,⑤确立了以民为本的文化风格。一批以普通大众、寻常百姓为主体的电视谈话节目,如《实话实说》、《往事》、《聊天》、《讲述》、《荧屏连着你和我》、《天下父母》等注重普通人的生活,极力挖掘普通人身上的不寻常故事,讴歌普通人的真实情感,努力追求平民视角和纪录风格。节目将平民百姓请进直播室,让昔日隔屏如隔山的主持人与观众面对面谈话、交流,直接参与节目的制作。电视谈话节目通过“谈话”的方式审视着世俗社会人们的悲欢离合,也在探究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越来越多的平民百姓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参与到电视的传播当中,他们带着自己的故事和困惑走进电视。普通百姓不再是普通观众,而逐渐成为能够向大众传播的电视节目的主角。

对平民主义的追求,是中国电视在社会发展、时代进步下的一种回应,更是人对媒介自身的一种全新的认识。“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让老百姓说自己的话”,电视谈话节目以平民化的风格、平等的交流氛围、大众的话题重新成为表述普通人思想理念和价值观的公共论坛。《实话实说》选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话题和叙事方式,是一个最大众化的节目。节目中平民百姓走上荧屏,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袒露自己的心迹和经历。

电视谈话节目除了体现一种对平民化的文化追求,也深刻彰显了人文关怀的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人文关怀突出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它不仅要求人们关注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关注社会的变迁,更要关注人的社会行为,关注支配这些行为的人的精神品格、信念、理想与尊严。

如今的电视谈话节目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了体现在创意、编导、制作中的一种“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对象的思想”,“一种对人的关注”的人文精神。我们从普通人的生存空间、生存境遇中感受到一种对人的关怀,通过节目中人物的日常遭遇、人物的心态和困惑,讲述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情感体验,进而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给观众一种心灵的触动,一种对于生命和生存的感悟,使我们从这种对周围人的感动中体会到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与爱,感受到一种对于生活和生命的热爱,传达出对于人和生活的一种关怀。电视谈话节目不仅在于让人看到人,还在于让人看清人,充分体现了百姓的思想、情感、意愿、性格和情操,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尊严、价值的关怀和维护。

四、满足受众文化需求,舒缓精神压力

电视谈话节目一方面满足“倾听”的需求,另一方面张扬“倾诉”的魅力,把关注的视点转移到普通百姓身上。“谈话”这种方式更是让社会普通百姓通过各种大众文化途径直接参与进来,以对话、谈心等方式表达内心情感,尽情倾诉心中的喜悦、烦恼、困惑,甚至是愤怒、不平。同时,谈话节目也使普通百姓获得了倾诉的现实空间,以谈话者的角色充分展露自己对平凡人生的种种智慧的洞见以及他们平凡中崇高的人生态度。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把朋友间随心所欲的、没有任何约束的聊天搬上荧屏,同时将丰富多彩的娱乐元素引入谈话节目,从信手拈来的话题出发,肆意发挥,天马行空……无主题的漫谈正如朋友间聚会的闲聊,最大限度地保持了人们日常谈话的原生态。“不求高度,只求广度;不求深度,只求温度;不求结论,只求趣味”的节目定位,尽情追求当下世俗的快乐,满足了受众追求娱乐的文化心理需求。

电视谈话节目通过“谈话”这种最古老的交流方式,与“电视”这种现代最普遍的传媒手段相结合,有效地满足了当代中国人的现实心理需求,解除了经济社会给他们带来的沉重的道德伦理困惑,让他们从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种种迷惘中缓解和解脱出来,也获得一种文化舒缓。同时,它还把普通人悲欢离合展现出来,让人们知道不仅是自己在饱受磨难,别人也同样有烦恼和痛苦,挣扎和奋斗,从而使人们平静下来,以一种平常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对待现实。

电视谈话节目作为一种表述方式的创新,其意义不仅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说话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一种思维方式的革新,即人人都有平等交流、表达意见的权利。总而言之,电视谈话节目在我国还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随着电视节目竞争的规范有序,一个真正的公众平等对话、开放交流沟通、众声喧哗的电视谈话时代终将到来。

注释

①时统宇:《电视批评理论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第237页。

②朱菁:《从谈话节目的崛起看电视传播观念的转变》【J】,《电视研究》2001年第1期。

③[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198页。

篇5

关键词:综艺节目;中学语文教学;启示

中学语文是基础学科,具有知识覆盖面广、针对性强、内涵丰富的特点。2015年是我国电视综艺节目“井喷”的一年,各大电视台的综艺节目层出不穷,争奇斗艳,这方唱罢,那方登台,颇有“百家争鸣”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教学模式、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的更新和改革,运用电视节目服务于教学越来越成为现代教育技术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亮点。而其中电视综艺节目更是深受中学生的喜爱,作为教师,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借鉴综艺节目的创意性,实现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1.语文游戏法

有许多学生反映,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总是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教教材,陈旧的思想和枯燥的文字让学生与教师找不到共鸣点。所以这个时候,教学方法的创新尤为重要。比如,在教学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的诗作时,我们怎样引导学生去比较他们的作品风格、写作背景、思想感情,以此加深学生的印象呢?我们可以借鉴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中“谁是卧底”的游戏。一次游戏安排7个学生,7个学生中有6个学生拿到相同的一个词语(李白),剩下的1个学生拿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个词语(杜甫),这个学生便是卧底。每人每轮只能说一句话描述自己拿到的词语,但不能直接说出那个词语,既不能让卧底发现,又要给同胞以提示。每轮描述完毕后,7人投票选出怀疑是卧底的那个人。通过语文游戏法,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2.语文表演法

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范进中举》时,我们可以借鉴《喜乐街》和《我们都爱笑》,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只能靠演员精湛的演技和机智的反应来完成一场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直接根据文本进行分角色表演,学生都是有表演欲望和天分的,在表演过程中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更好地诠释文本,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3.语文竞赛法

语文教师在上单元或期末复习课时,可以借鉴益智类综艺节目《一站到底》《汉字英雄》等,把需要复习的知识点,比如:古诗词、拼音、汉字、成语等编成选择题或问答题,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由教师充当主持人,让每一个小组轮流抢答,多抢多得分,最后,得分最多的一组将会有奖励。同时我们还可以学习综艺节目的形式,进行写作竞赛或者诗歌朗诵比赛,以比赛的形式督促学生有效率地学习。

二、借鉴综艺节目的情感特性,实现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文育人,铭刻于心。”我从这句话理解到作为语文教师,除了教授课本上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育人。如,在《开讲了》《杨澜访谈录》《鲁豫有约》中,主持人所采访的无论是明星还是普通人,他们都有不为人知的一面。明星表面看起来光鲜亮丽,但是他们背后却付出了常人不能想象的努力。他们克服磨难顽强的精神、他们对梦想的执著追求,他们对亲人的责任感,让学生对人生都有一种自己的反思和感悟。比如,在教学《散步》这篇散文时,文本的中心是表达一家三代的相互依赖、相互包容的爱。教师可以通过一个采访的形式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家”是什么,“爱”是什么,也可以引用明星的事迹引导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还要学会做人,拥有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借鉴综艺节目的主持艺术,促进教师的全方位发展

一个节目的灵魂便是主持人,同样的,在一堂语文课上,教师便是主导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教师怎样运用教学语言,怎样与学生良好地互动,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我是歌手》冠军直播夜,歌手孙楠中途意外退出,让节目组和所有人措手不及,这时主持人汪涵临危不乱,拿起话筒,安排时间,安抚观众,表明立场,从容淡定地处理了一场“事故”。汪涵的专业素养和应急能力让观众拍手叫绝。而作为语文教师同样的不仅要扎实地掌握语文课程知识,而且对历史、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还要有所涉猎,因为只有教师自己具有广博的知识,才能让学生实现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迁移和综合。另外,教师的语言决定教师的风格。它应该是诙谐幽默、生动活泼的,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营造一个寓教于乐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篇6

(一)电视节目的品牌观念

电视节目的品牌效应主要是由电视台的主持人、名记者、名编辑、优秀的品牌栏目以及电视台台标等。他们都会为电视新闻节目带来可观的收视效益。在带来效益的同时也在要求着这些名人在新闻采访创作中要树立明确的责任感与社会价值感,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不可以将个人情感带到工作中来,做一名合格的新闻制作人。

(二)电视新闻节目创新的意义

在这个新型社会中,人们不仅对信息的获取量越来越大,而且对新闻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新闻信息的媒体性,还需要新闻信息具有真实性、时新性。因此在电视新闻的创作过程中便需要大量的人才来完成这项工作,以求精益求精。但是因为工作的复杂性,有些工作人员难免会出现一些瑕疵,便产生了电视新闻节目落后于其他新闻媒介的后果。为改变这一现象,需要我们新闻人努力提高自身价值,为新闻节目创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电视新闻具有价值宣导作用,而这一作用正是其他新闻媒介所无法做到的,所以我们应该大力致力于新闻制作的创新来达到新闻制作创新的实效性意义。

二、电视新闻制作艺术的创新手法

(一)在制作观念上创新

一直以来,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手法太过单一,表现形式不够新颖,导致电视新闻节目与其他节目的脱节。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们需要集思广益,为了电视新闻节目的不断向上发展。首先需要我们需要做的便是在前期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的准备工作,要改变传统的新闻主题,抛弃那些内容俗套且形式死板的电视节目。在这基础上同时要做到符合社会的发展主题。增强社会责任感,优秀的职业道德。《面对面》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档长篇人物专访节目,时长45分钟,每周日晚21:30在新闻频道播出。《面对面》秉持新闻性、权威性、关注度、影响力的诉求,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用对话记录历史,以人物解读新闻。进入《面对面》的人物都是重量级的,他们中有新闻事件中的焦点人物,有新闻话题中的权威人物,有时代变革中的风云人物,有备受关注的公众人物。他们因为非凡的影响力进入了《面对面》,而《面对面》让他们更加具有影响力。所以新闻工作者也应该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与人民教师一样有着坚不可摧的任务。同时新闻工作者在采访过程中应避免人云亦云。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来让电视新闻节目更好的引导舆论。

(二)在新闻选题上创新

从近年来的新闻内容上来看,大多数新闻缺乏新意,不具有时新性。很多新闻内容呆板、没有新意。很多电视台为了利益只是盲目的追随一些国外的综艺,而不是去试着创新自己的新闻节目。导致了现在的电视上出现了很多山寨版节目。新闻选题是新闻播出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只有新闻选题选对了方向,后期的制作才会变得更有意义。才会让电视新闻节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朝闻天下》整合了早间时段原有的《6:00早新闻》、《媒体广场》、《7:00早新闻》和《新闻早8:00》,并把收视效果不佳的专题类节目重播从早间移走,以新闻和服务资讯为主,打造出一个统一的品牌早间高收视平台。

(三)在制作形式上达到创新

传统的新闻形式只局限于报纸、广播。并没有真正的做到家喻户晓。对此我们要打破这一局限,就要改变新闻节目的制作方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留下我们大众需要的并加以新颖的方式方法播出以及制作。同时我们要引进新的播出方式,不仅仅局限于广播、报纸。我们可以申请采用直播的方式来播报新闻内容,并加以新颖的方式进行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现代网络的一些流行词语以及歌舞。我们都知道在201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最受欢迎的“最炫小苹果”是由凤凰传奇的最炫民族风和筷子兄弟的小苹果改编的。其受欢迎程度是我们每个人都见证的。由此可见,创新对一个节目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改变原有的制作方式、加入新的制作方法才能让新闻事业在其他行业中脱颖而出。不会被其他电视节目所抛弃。自21世纪以来,互联网飞速发展。试问如果将互联网的发展与电视新闻节目相结合会不会有一个更加出色的节目呢?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加入互联网的相关信息,又或是换一种大众普遍喜欢的播出方式。相信也会使电视新闻节目取得更高的一个层次。电视节目创新就是要在电视节目中加入原本没有的电视信息,同时要将原有的电视节目信息与新加入的电视节目信息相融合。使之达到一个满意的效果。

三、结论

篇7

关键词:娱乐节目;平民化;泡沫意识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电视技术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我国的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的发展做好了技术准备。随着人们对电视节目的要求的不断变化,综艺节目从众多的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以它独特的综合性、参与性、媒介性及艺术性,逐渐成为深受大众欢迎的电视节目类型。

在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中,综艺节目的备受瞩目尤其表现在它的博采众长。就它的科学技术支持而言,与电视艺术一样,它综合了光学、声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多门类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从艺术表现形式上来说,综艺节目实现了对多门艺术的综合,它汲取了各门艺术的优点,使它的表现力得达到最好效果。从受众面来说,它拥有最为广泛的受众群体,涵盖了不同的年龄、性别、群体、民族及文化层面。从电视技术方面来说,它是多种表现手法及多种构成元素的集中体现,使它的艺术表现力丰富多彩。

我国的电视综艺类娱乐节目经历了一下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综艺大观》为代表的联欢形式,它将歌舞、相声小品等艺术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创了我国综艺节目的先河,但是主持人与观众的互动却很少;第二阶段是以《快乐大本营》为代表的游戏娱乐形式,以明星的参与作为卖点,主持人和观众部分互动;第三阶段是以《幸运52》为代表的益智形式,观众被请上舞台,成为了节目中的主体,与主持人进行互动,可是这类互动的条件较苛刻,在节目录制之前需要进行选拔和审核;第四个阶段则是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平民化形式,这类娱乐节目的特点是平民参与和评判过程的完全公开化。特别是节目的全程跟踪式直播吸引了众多的眼球。现在我国的综艺节目正处于第四个阶段,即“平民娱乐时代”。这种形式的娱乐节目的口号是“平民参与、观众做主”,肯定了娱乐本身的平民性以及与大众进行亲密接触的可能性。

虽然我国的综艺节目在我国的大众生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巨浪推动下,它在我国一直成上升的趋势。但是随着它的不断发展,我们也不难发现,它已经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立意错误、格调不高、平庸媚俗、抄袭泛滥、创意不足等等。

一、立意偏差,产生错误的导向

作为一种通过一定的中介形式和大众参与,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一种娱乐氛围的节目形态,娱乐节目不可否认的起到了传播思想和观点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媒介传播的“信息环境”成为判断标准被人们用来认知客观环境。作为当今“信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娱乐节目的立意和主旨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导,否则就会给社会带来一些隐性的问题,从而会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

比如现在风行的平民造星类娱乐节目所展示就是具有一定特长的一种普通人短时期内获得成功的事例――邻家女孩摇身变成大明星的飞跃。这类节目的立意就出现了偏差,它向人们展示出了一个一夜成名的模板,将平民大众与成功明星之前通过造星的比赛联系起来,使人们(特别是那些尚处于学生时代的年轻人)对成功的看法产生了一些误解,他们因此认为造星的活动就是一个通往富裕、名誉、成功的直达电梯。如果控制不好的话,就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这样一来,人们的心态就会变得越来越浮躁,而导致“泡沫意识”的产生。除这类节目外,还有一些带有巨额现金奖励的游戏类互动节目也存在同意的问题。

二、格调不高、平庸媚俗

我国的娱乐节目在剥离了“政治”和“教化”等功能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却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节目的文化内涵的弱化。现在有很多的娱乐节目,一味的为了提高收视率,用一些粗俗不堪的低级趣味来反映所谓的“真我”,给社会的文化娱乐生活造成的很大的不良影响。如台湾的《综艺最爱宪》就是一个典型的以“恶搞”为噱头的一个综艺节目,节目主要以主持人恶整毫不知情的来宾为主线,制造出很多意想不到的所谓的笑点。而这些明星来宾也成为了“喜剧暴力”的牺牲者。这样的节目除了能得到那些不过大脑的观众的短时间的爆笑以外什么也得不到,没有什么实质意义。还有许多游戏类节目,制作的水准不高,表现手法拙劣,一味的搞笑,制造闹剧,缺少最最根本的文化品味十分庸俗。

像这类缺少文化气息的电视节目如果充斥了我们的电视行业的话,那么我们的文化必将走向粗糙、粗俗。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娱乐节目的规范问题。

三、节目抄袭现象严重,缺少创新

搜索全国的较有名气的娱乐节目,“目前该节目是法国人在中国进行技术指导,是用法国布料做的中国旗袍。收视率极高的《快乐大本营》的制片人兼导演也表示节目与香港10年前的《综艺60分钟》同出一辙。《玫瑰之约》、《相约星期六》则与台湾同类节目换汤不换药,而娱乐界有人士传出,《非常男女》与日本一娱乐节目极为相象。其它的像《欢乐总动员》、《假日总动员》等都是《快乐大本营》的北京版、浙江版而已。”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总的来说就是不知名的抄袭知名的,大陆的抄袭港台的,港台的抄袭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

艺术创作就是要有创新,学习别的节目是可以的,可是如果原搬照抄的化,就只能说明我们的很多节目编导的创造力都是很值得怀疑的。大家可能都看到某一个节目的收视率高,轰然群起炮制的结果就是不仅使被模仿的节目丧失它原有的生命力,“克隆”出来的节目自然也不会收到效益。

四、节目数量过多,浪费资源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各电视台电视综艺节目总量达十万个小时,平均每天生产二百五十个小时。从节日庆典、各行各业、从中央到地方,各种主题晚会、栏目晚会应有尽有。这样庞大的数目不仅不能说明我国的电视事业的发达,反而会给观众造成困惑,无从选择。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娱乐节目的数量过多,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有许多的晚会类、游戏类的节目的这个问题比较严重,它们的供大于求,大多数的节目不尽不能得到收益,反而会因此浪费掉大量的资金。这样的资源浪费真的是相当不必要的,我们一边抱怨节目的制作费用低一边又如此的浪费可利用的资源。我们应该提高每个节目的质量,而不是一味的去追求数量。

五、违背艺术创作规律

综艺娱乐节目能够让多种艺术门类同时兼容并存于一体,这点为娱乐节目的创新创造大众多的条件。可是,创新是不可以违背艺术创作的规律的,现在有一些娱乐节目任意篡改我国的一些传统艺术,将他们进行改造,毁坏了它们原有的艺术样式。像这样的节目是绝对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坚决抵制这样的节目的出现。

篇8

【关键词】新闻资讯;节目;播音主持;艺术特点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不断调整,文娱产业发展逐渐受到重视。随着居民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其欣赏水平也在相应提高,电视节目必须做出新的调整以适应观众审美需求。新闻资讯类电视节目一向保持严谨严肃的风格,显而易见,观众已经不满足于这种表达风格,对新闻类电视节目提出更高的要求。

1.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具体艺术特点

1.1流畅播报新闻信息。通常情况下,电商资讯类的节目对于一个事件的报道时常是有规定的,但是一个事件优势包含着较多的信息量,这就是新闻类资讯节目的一个突出性的特征。传播信息是新闻资讯类节目的一个重要内容,新闻节目播出的目的就是讲一个事件的影响传播到社会上。在我们生活中看到的新闻类节目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新闻播音主持在播报新闻的时候语速都是比较快的,较快的语速就要求主持人能够表达流畅,对于主持人的业务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不仅如此,新闻播报还要求整个播报环境严肃,因为通常报道的都是社会的热点事件,播音者的态度很大程度上表示一个区域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形象,所以播报者在工作的时候必须要使用普通话进行表达,在涉及事件信息的方面要因此准确,尽量避免出现失误,影响在公众面前的形象。

1.2准确表达新闻事实。电视新闻播报不仅要注重事件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尽可能的而是用艺术的表达方式,这两方面可以相互促进,事实是艺术的基础,播报着可以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用艺术的方式来讲述新闻事件。在播报新闻的时候要注意三个方面,分别是准确、清晰、迅速。所以,我们要求主持人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不仅要发音标准还要再有限的时间内组织语言表达中心思想,充分的表达出新闻中的重要信息点,准确的报道新闻事件。新闻资讯类型的节目最重要的就是真实客观的传递新闻内容,所以在播报的时候切忌夸大其词,前后逻辑混乱,要最大程度的保持新闻的准确性。

1.3快速梳理有效信息。与其他类型的节目相比,新闻资讯类的节目多采用的是直播的形式,因为是不可重来的,这其实也就增加了播报新闻的难度,对主持人的临场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还要求主持人拥有更高的表达能力,能够迅速的整理出事件的有效信息,并组织整理成新闻播报的内容。由于新闻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对于一些突发性事件,主持人必须在短时间内找到事件的关键之处,并组织语言进行播报,及时的传播事件内容。

1.4恰当传递新闻情感。电视新闻所要报道的内容,除了政治时事类型的新闻,还有许多与社会发展有关的时间,所以,播音主持人要依照不同的时间内容,选择适合的表达形式,同时新闻资讯类的节目也具有艺术性的特征,这一点可以体现在与观众的线上互动,这一点对于新闻资讯节目主持人来说,容易与观众引起共鸣,吸引观众的眼球。

1.5适度发挥节目特点。电视节目的艺术性可以改变新闻播报的枯燥感,使节目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新闻资讯类的节目还要求要以真实为基础,但是除了共性之外,主持人还可以格局实际情况的不同,设置一些节目环节,充分的发挥出节目的特点,在语言表达方面多使用艺术性的表达方式,有效调节现场的气氛。比如白岩松老师在主持的时候就给人一种理性思考的感觉,能够更好的体现出节目的深度;欧阳夏丹老师在主持节目的时候就更加注重口语话,主持风格更加活泼风趣。

1.6合适表达体态举止。因为播报要求的是相对比较严肃的环境,因此在播报新闻的时候要求主持人不能有过多的肢体动作,要在公众面前保持一个端庄稳重的形象。不过电视新闻节目还是需要主持人在艺术特征上有所创新,能够有一点表达的自由空间,主持人在播报新闻的时候要结合新闻的内容特点,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利用表情和观众进行交流,但是要注意尺度不能过度反而显得喧宾夺主。

2.电视新闻资讯节目播音主持艺术的表现形式

篇9

关键词:电视文艺;审美特征;丰富性;亲和性;大众性;科技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156-01

电视文艺是一种新兴的文艺形式,从美学的高度与视角来研究电视文艺的审美特征,既具有重要的理性思辨价值,又具有重要的实践参照作用。本文就此进行探索性研究,以作引玉之砖。

具体而言,电视文艺的审美特征,可以分解为以下四大理论层面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丰富性

电视文艺的第一大审美特征,是它的丰富性。

这种丰富性,既表现在思想内容(题材、主题、形象、事件、情感等)方面,也表现在艺术形式(体裁、结构、语言、手法、风格等)方面。从电视文艺这一概念内涵上而言,它“主要是指电视屏幕上播出的各式各类文艺节目,其中包括:电视剧、电视综艺节目、电视艺术片、电视专题文艺节目,以及音乐电视(MTV)、电视文艺谈话类节目、电视娱乐节目(如游戏类、益智类、乃至新近出现的真人秀节目)等等。同时,电视文艺还应当包括直播或播映的电视文学、电视音乐、电视舞蹈、电视曲艺杂技、电视戏曲、电视戏剧、电视电影,乃至于诸多艺术电视节目如艺术体操、冰上舞蹈、时装表演等等。

而且,每一类电视文艺节目又可以再细分为多种类别。例如电视剧,就分为单本剧、连续剧、系列剧等。

由此可见,电视文艺的丰富性,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二、亲和性

电视文艺的第二大审美特征,是它的亲和性。

电视文艺的亲和性,表现在它使爱众亲近,感到亲切、直接。电视文艺是真正实现与广大受众亲情互动、面对面交流与对接的新的文艺形式。在观赏电视文艺节目时,受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想象性、参与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对节目的内容产生移情与共鸣。

许多电视文艺节目,都为广大受众打造出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平台,成为真正的“百姓舞台”。例如央视的“星光大道”栏目,上海电视台的“中国达人秀”栏目等,都成为广受欢迎与关注的电视文艺栏目,其中推出的草根明星,不胜枚举。仅以“星光大道”为例,就有李玉刚、阿宝、玖月奇迹、凤凰传奇、刘大成等等。这也是有口皆碑的事实。

三、大众性

电视文艺的第三大审美特征,是它的大众性。

电视文艺作为大众传媒之一,大众性是其根本属性。它的快速性、便捷性、交互性、兼容性等优长,都成为它大众性的凭借与依托。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电视文艺的受众数,高居各类文艺节目受众量的榜首。迄今为止,电视文艺已经遍及我国城乡各地,成为广大群众最喜爱的一门艺术。全国已拥有各类电视台3000余个,每个电视台都有数十个频道,其中不乏文艺频道。电视文艺已成为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的首选节目。尤其是电视台,更是人人喜爱的电视文艺节目。从1995年全看看播放的7000部集,到2000年全年播放12000部集,再到2011年全年播放5000余部集,再递增之速,令人瞩目。

可以说,电视文艺节目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紧连你、我、他,成为大众心中的最爱。

四、科技性

电视文艺的第四大审美特征,是它的科技性。

电视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电视文艺作为科技与艺术的有机结合,充分彰显出它科技性的优势。很显然,电视文艺已成为现代传媒的重要标志之一。

从人类传媒的历史视角都是,人类传播媒介的发展变化速度在不断加快:“从语言到文字,几万年;从文字到印刷,几千年;从印刷到电视和广播,400年;从第一次实验电视到从月球播回实况电视,50年。”尤其是电视与互联网结合,更为电视文艺插上了现代化高科技的翅膀,在艺术的天空中飞得更高、更远、更久。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 电视新闻节目; 形态创新; 意见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170-001

一、全媒体与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概述

在新闻传播学领域,主要从营运理念说、传播形态说、整体运用说等角度解释了全媒体。例如在2009年,彭兰在《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文章中,阐述了“全媒体是业务运作的策略、模式,即运用全部媒体平台而建成的报道体系。”这就是营运理念说。而传播形态说认为,“全媒体是在借助光线、声音、图像等表现符号之后,通过多手段、多角度展现传播内容的传播形态。”通过传播形态说,得知手机媒体、互联网、电视、报纸等是全媒体的媒体形式。整体运用说从广义、狭义的角度解释了全媒体,广义的全媒体是整合了媒介的形体、生产、传播的应用;狭义的全媒体则是借助现代媒体技术,并在传播渠道、内容运营模式上综合新旧媒体的运用实践。

节目形态是电视节目形式的个性化展示,是电视节目气质、内容、形式的综合性表现,被视为电视节目制作的核心。王启祥认为,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承载着电视新闻的传播;熊高认为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是“别于其余节目的内在特点”。可见,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展现除了基本的电视新闻节目样式,其包括了编排方式、视听符号、叙事方式与新闻题材等特殊性元素。

二、培养全媒体人才,为创新夯实人才基础

首先,培养全能型记者。在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的采、编、播正在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编辑、记者、主播与摄像等常常需要互换。如果在制作新闻时,依然是出动大队人马,这就在形式上处于落后了,也会降低生产效率、浪费人力资源。为此,有必要培养出全能性的记者。例如凤凰卫视经常可以报道独家头条,就在于“一人一站”的记者站设置模式。如果出现新闻,记者就单枪匹马的带上卫星连接设备、摄像设备报道,这显然对记者的业务能力、器材使用技能提出了要求。

其次,培养全媒体主播。主持人、播音员担任着传播新闻的任务,是电视台与观众间的“桥梁”。在播报电视新闻时,各大电台都引进了高科技,以改善观众体验、提高节目水准。这时,就需要主持人熟练的掌握科技设备,以丰富节目内容。所以说,全媒体时代下的播音员除了具备知识丰富、反应敏捷、表达清晰与规范发音之外,还要学会控制科技设备。比如在《全媒体全时空》节目中,增加了摄影机数量、站点,并在播报时要刻意的走动,主持人要记住站点以及顺序,同时,还要触屏播放PPT,以及故意摆出虚拟手势与新闻内容配合。所有这些要求,都对主持人的嘴、脚、手、脑子提出了综合性要求。

三、创新情感元素

首先,人际化的传播语言。主持人是电视新闻的发言人,在与观众进行着单方面的语言交流,虽未相见,但如果播音员用心服务,还是会受到观众支持的。传播的人际化指的是以平等的姿态来交流,以口语化的形式来表达的对话形式,可以营造出轻松的氛围。

“播”、“说”是传播新闻的两种方式。“播”是一字一句的照着读,很书面化,出现排比、长句的几率高,比较刻板、严肃。而“说”则是以轻松的口语来传播新闻内容,大多为短句,结构简单,能够创造出交流、沟通的语境。例如《凤凰早班车》节目中,节目主持人在轻松友好的气氛下,以平和的口吻、“聊天式”的讲述方式传达着新闻态度。因语言风格的友好和善,也让观众乐于接受。

其次,突出人文关怀的画面。在全媒体时代,新媒体平台上的新闻信息走向了快、平、短,日益多元化、碎片化。为了引起轰动,常常戳人痛处、挖人隐私,忽视了人文关怀。虽然社会上反应大,但却很难受到好评。所以新闻工作者应该将“人文关怀”放在首位,肯定人性、人的价值,宣扬平等、自由、个性解放,以及尊重精神。例如在关于灾害的采访中,应该控制好画面,尊重受灾群众的情感、情绪,不可侵犯个人的隐私。

四、创新视听元素

演播室是播报新闻的重要场所,有必要加大演播室的视听科技投入。在2012年,国际广播电影电视设备展览会上,新型演播室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融合了科学技术、舞美元素之后,在演播室中,以3D立体虚拟形式展现出的动漫、电影让电视屏幕不再那么的乏味、单调。

例如在2013年,《湖南新闻联播》进行改版,重新设计了演播室。半圆弧的主播台具有旋转功能,可在多角度拍摄,丰富了视觉形态。采用的数码技术使得节目主持人、观众、科技设备间可以良性互动,丰富了观众参与方式,扩大了电台影响力。

再如在2014年,《新闻联播》节目也以崭新的演播室向观众传达着创新精神。新演播室采用了LED技术,分辨率十分的高,屏幕像素点为2.9mm,巨大的提高了清晰度。同时,编辑部、演播区间没有了阻碍,观众可以看到编辑部的工作状态,这就提高了《新闻联播》的灵动感、通透感。

五、结语

电视是传统媒体的一员,其影响力、受众群体都非常的大。电视新闻节目在民众心目中有一定的地位,其节目形态影响着制作水准、传播成效。为创新电视新闻节目形态,不仅要创新思路、创新动力,还要创新新闻元素、情感元素、视听元素,以求在多变策略下,促进电视新闻节目的良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德刚,刘何雁.全媒体时代提高电视人媒介素养的途径[J]中国记者,2014,(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