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青年范文
时间:2023-04-02 18:3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艺青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前一个不必多说,早有乌泱乌泱的年轻人完成了这个宏愿,有人上个月去,说当地到处都是乌泱乌泱的学生,30岁左右已经足够在其中自称老朽。后一种因为涉及人民币的缘故,导致多数文艺青年对此只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后来,我果然目睹到一些年轻人开的理想小店。那是在中国最后的乌托邦――大理。
大理游人不多,导致物价不涨,于是慢慢聚集起一群老中青闲人。老年和中年,大多隐没山脚市井,不太抛头露面,人民路上打天下的,全是一群外省文艺青年。
倘若你有开店的理想,在这条南北向的小路上晃荡一圈,没准儿也马上起了要开店的念头。一是这里房租便宜,月租不过千元就能租赁一个店面,一幢两层小屋的年租只需一两万元;二是风景绝佳,上苍山,下洱海,中间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石板路;三是目标客户群层次不错,能溜达到这条路上的,多是充满幻想的大学生,或是小住大理的超级闲人。
条件如此得天独厚,但这条路上,始终没能出现一家让我一见倾心的小店,倒是不少小店,进去就能让你浑身起一层鸡皮疙瘩。先从两家咖啡馆说起,两家小店像孪生婴儿般紧紧挨着,一家叫“夜如梦”,一家叫“月如钩”,白天看起来还不太起眼儿,晚上同时点上红色灯泡,一家坐着一个齐刘海女子。虽然她们只卖15块钱一杯的咖啡,可我想破脑袋都想不通,为什么两家简陋的小咖啡馆会有小镇发廊的风味?
还有一家比萨饼店,兼营各类甜品,里面照样是拼命想跟品位发生关系的各类装饰。如果你点一份水果沙拉,可爱的女店主会嘟着嘴说:“那我出去买水果。”这时候你既不好意思退,也不好意思埋怨,于是索性说:“那再点个比萨。”等水果和比萨一起上来时,保证已经快半夜了。上比萨时,那店主照旧会说:“我帮你们多放了一点火腿和芝士,应该蛮好吃的,对吧?”于是尽管味道实在不对,我也只好讪笑着回答:“好像还可以。”
那么,开个书店准没错了吧?人民路上有一家书店,书少,虽然有几本哲学书、几本美学书、几本热门小说,但摆在一起却寒碜得好像一门花拳绣腿的功夫。女老板态度倨傲,对着每一个进门翻阅五分钟又没打算买一本的顾客,都只想发射一记寒冰掌将其一掌击毙。
篇2
DIGITAL 02
高端大光圈
理光GRD
理光GRD系列相机,凭借着扎实的做工和出色的画质,一直备受高端影像爱好者的推崇。虽然近两年单电相机风头正劲,但GRD系列机型依然以自己独特的魅力,成为了很多发烧友单反备机之选。而F1.9的超大光圈,也让拍摄更加得心应手。如此低调内敛的理光GRD4,实在是文艺青年的标准配置。
理光GRD IV采用1/1.7英寸、1000万像素CCD感应器,搭载一个28mm F1.9大光圈镜头,以及一枚3.0英寸的液晶显示屏,并采用全新图像处理引擎。此外,为改进快速拍摄功能,理光GRD IV引入了混合型自动对焦系统和图像感应器偏移图像稳定功能,将自动对焦时间缩短为0.2秒。并且该机还具备动态范围补偿功能以及降低饱和度、增强对比作用的正片和胶片漂白效果等模式。
DIGITAL.03
大师级滤镜
奥林巴斯E—P3
富士X100作为数码旁轴相机,拥有1200万像素的APS-C规格感光元件,并配备了一个35mm定焦镜头。先不说富士X100的画质如何,功能多强,单就经典的徕卡旁轴造型,就能秒杀无数大师级文艺青年。
富士X100是一款数码旁轴相机。内含一枚APS--C画幅,1230万像素的EXRCMOS传感器,ISO范围200-6400,并搭载一个等效焦距为35ram,最大光圈F2的定焦镜头,带有sUPER BEC镀膜。同时X100还配备有2.8英寸46万像素的LCD监视屏。除此之外,X100还支持5fps的连拍,短片拍摄方面X100可以拍摄720p的高清视频。
富士X100采用了一个独特的复合取景器,此取景器结合了光学/电子取景器的优点,既能保证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使用光学取景模式无延迟取景,也能在光线昏暗的环境下使用电子取景模式看清被摄物体,使用十分方便。
奥林巴HE-P3采用了一枚微4/3规格Live MOS传感器,尺寸为17.3×13.0mm,有效像素约1230万,并且提供AVCHD 1080 60i全高清视频录制功能。该机还采用了新一代TruPic VI数字图像处理引擎,最高感光度由ISO6400提高到了ISO12800。除了这些硬性指标以外,奥林巴斯E-P3还具备多种滤镜模式,让你轻松拍摄出大师般效果。
奥林巴斯E-P3机身主体部分采用的是金属材质,做工非常扎实可靠。该机没有过多地采用流线型设计,拿在手中甚至感觉有点咯手。不过,棱角分明的设计也是奥林巴斯E-p系列机型的传统特色。奥林巴斯E-P3机身正面和前代产品非常接近,没有太大的变化,肩部有一定的斜度。艺术滤镜模式是奥林巴斯的特色之一,使用这一功能不用复杂PS你也能拍摄出大师一样的效果。
DIGITAL.04
全景扫描
索尼NEX-5N
NEX-5N采用了约1610万有效像素Exmor APS HD CMOS影像传感器,APS-C尺寸的影像传感器对于表现细腻而富有层次感的画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索尼还为此款相机提供了进一步优化的BIONZ影像处理器。它们的共同作用确保了画面的纯净和低噪点,也使NEX-5N能提供高达ISO25600的拍摄选择,这是在可更换镜头数码相机中前所未有的。
NEX-5N的视频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能实现1,920×L080 50p AVCHD的高清动态影像拍摄。自动对焦能够快速捕捉焦点,新加入的跟踪对焦还能锁定对焦点。在高清动态影像拍摄时,还能控制光圈和快门,通过手动对焦来调整背景散焦,也能使用“照片效果”丰富拍摄效果。除了50p的拍摄外,用户还能使用25p格式,从而带来如电影般的艺术表达。
DIGITAL 05
顶级享受
徕卡D—LUX5
徕卡D—LUX5采用了全新设计的镜头,光学变焦倍率提高N3.8倍,等效焦距为24—90mm,最大光圈达到了F2.0。此外,该机还采用了全新设计的CCD以及图像处理引擎。
重新设计的1010万像素CCD传感器面积为1/1.63英寸,通过增强灵敏度及饱和度,扩展了动态范围,最高可将感光度设为ISO12800。
徕卡D—LUX5配备了拥有高分辨率及宽阔视角的3.0英寸、46万像素的LCD液晶屏。随周围环境亮度的变化将以11级自动调整屏幕亮度,确保任何时候都可轻松观赏。另外,该机还配备了iA(智能自动)模式轻松舒适使用。
徕卡D—LUX5拥有不俗的性能配置和出色的画质表现,小巧的机身让其方便携带。既可以当做高性能随身影像器材,又可以成为单反相机的有益补充。不过高昂的价格,让D-LUX5只能成为摄影发烧友和有钱人的选择。
篇3
“谁说文艺青年不能旋转?谁说旋转出一定是圈?谁说圈就是规则是界限?谁说旋转的不能是文艺青年?”
曾经文艺过的那段青葱岁月早已尘封,不知不觉间被这首歌掀开了幕布一角。然后,我想起了Y,他当然不是前一段时间被八卦周刊爆炒的那位字母男星,他是小Y,一位会唱歌的文艺青年。
认识小Y时,我刚刚大学毕业,对自己的新工作热爱得一塌糊涂,每天在八小时之内名正言顺地和MV打交道,这种神仙般的日子让我稀罕地捧在手心里过。有一天,小Y被朋友领到电视台来,我一见,登时眼前一亮,搁许多年以后“颜控”这个词能定位当年我的品位,但当时,只觉得:这个小男生像从MV里走出来的文艺青年。
小Y出来闯世界的时候,正值黑豹、唐朝、零点这些摇滚乐队刚刚成名,且不说他们的音乐如何敲击年轻人的心,只他们那一头长发就让歌迷的心乱了,让发廊老板们愁得睡不着觉:文艺青年们有样学样,都不去剪头了,任长发随吉他琴弦疯长,这可怎么好?小Y正是如此,长发飘飘到头发乱了,且脸瘦如刀削,十分上镜,最关键的是他弹一手好吉他,有一把好歌喉,这样的小Y自然虏获了所有电视台里文艺工作者们追求艺术的心,大伙当即决定:为小Y拍一首MV。
可以说哈尔滨电视台是全国最早推介MV这一艺术形式的电视媒体之一,我的同事们(还有我)就是这“之一”的缔造者,厚脸皮地挤进“之一”的队伍,是因为我曾为小Y的MV贡献出一首诗。
拿给小Y的《黑黑的夜》是我无病创作青春诗时期的代表作――“黑黑的她的长发/白白的她裙角的花/黑与白的一个梦啊/梦里总有她”,记得小Y拿到这首诗时,喜欢得不得了,一晚上便将曲谱好,等不及拿到电视台给我看,就在电话里唱给我听,他的那副歌喉啊,酽酽地,再浓一点就让人醉了。
MV的拍摄地就在我们的小演播室,一块蓝幕布当背景,小Y坐在椅子上,浅吟低唱,摄像机在一旁推拉摇移,那时候即使是台湾歌手童安格和周治平的MV也没比我们奢华到哪里去,虽然简单到简易,简易到简陋,但谁也不觉得拿不出手,因为我们的音乐好,观众听的不就是音乐吗?
那首MV虽然在电视上仅播出过一次,但小Y还是被一些饥渴于音乐的眼睛记住了,小Y开始去一些酒吧驻场,他清亮的吉他配合清澈的歌声,给酒吧带去一股清凉的风。
很快,小Y就获得了第二次拍摄MV的机会,相比于第一次的小成本小制作,第二次的MV拍摄就显得气派得多:大题材,全外景,设备齐全,还有一百多个孩子做MV的群众演员,那时镜头中的小Y已有十足的歌星感觉。第二首MV的歌词也是我写的,在带观众演员录制的现场,小Y的歌声穿过孩子们的头顶层层叠叠地传过来,砸到我的心上,让我想青春啊青春,就是这么一首歌,心无旁骜地去写词,无忧无虑地去演唱,真痛快!
那次拍摄之后,便与小Y失去了联系,一晃,就是十几年。听说他一直在飘,北漂南漂,家人对他有微词,女友也跟他分手了――这是所有执着于理想的文艺青年共同的遭遇和命运。我也早把小Y忘了,每天上班便泡在网上东逛西逛,然后盼着早点下班去接孩子,我工作里的音乐呢?早渐行渐远渐无书了。
昨晚,正在看连续剧的他忽然喊我:“来看看,那不是小Y吗?!”我连忙探过头去,果然,在一部国产电视剧里,小Y正一脸剧情地穿街走巷,他理着小平头,蓄着一抹胡须,怎么看怎么像一个中年人,从他身上再也找不到一丝当年属于摇滚青年的那种风神俊逸。
“他、他,怎么会变成这样?!”我不可思议地瞪大眼睛,他不以为然地说:“我看小Y这样挺好,谁都得长大,为了生存嘛,他戏演得不错。”
但我还是怀念那个羞涩地喊我姐姐的文艺青年小Y,便上网去查他的行踪。原来小Y早早就开博客了,他这几年的经历都陈列其中:待业,拍戏,恋爱,拍戏,搬家,拍戏……小Y竟然拍过那么多部戏,虽然都不是大热大火之作,但部部都在帮他成长。
篇4
高不成低不就,抱着青春不撒手,背着梦想不回头――大龄文艺女青年,就这样在北京这个五光十色的大城市里和形形的男青年们斗智斗勇,假戏真做。
最近,又一首“网络歌曲”在网上爆红了!但再也不是“老鼠”、“蝴蝶”等通俗产物,恰恰相反,这次是一首“文艺歌曲”。从2011年2月中旬开始,一段名为《大龄文艺女青年之歌》的现场演唱视频就在网上被争相流传。几天时间,在土豆、优酷等各大视频网站上的点击率就已高达八十多万,超过两千名“文艺青年”加入了她的豆瓣音乐人页面,更被各大门户推到首页。同时,唱片公司也开始竞相追逐演唱者。一场空前浩大的网络歌曲“文艺复兴”运动由此开始。
其实,这段视频很简单,就是一个女孩抱着吉他,自弹自唱了一首原创民谣,但之所以引起轰动,除了旋律简单上口,歌词也写得实在好玩,围绕着“大龄文艺女青年应该嫁个怎样的男人”这个问题,道出了不少文艺圈的真实现状,让人听了喷笑不止。当然,就像某业内人士分析的一样:《大龄文艺女青年》的一夜走红,与其说是歌好,不如说是网民对已经恶俗的“网络口水歌”的一种反抗与反讽。
2
歌红了,那个唱歌的女孩自然也逃不过大家的好奇,不少网友开始人肉搜索,查出她是北大毕业的一名文艺女生,名叫邵夷贝,笔名邵小毛。
此后短短一个月,邵夷贝就意外地成了网络红人,甚至引来不少“文艺男青年”给这首歌重新填了词,然后又拍成视频放到网上跟她“对歌”。同时,媒体和唱片公司也开始争相打探这位神秘的“文艺女青年”,只是这个低调的小女孩,始终选择了一种安静的态度,来面对纷扰而至的陌生人。
然而,真正见到这位神秘的“文艺女青年”时,却是没有想到的乖巧帅气,而且绝对和“大龄”沾不上边儿。
用邵夷贝自己的话来说,她是“青岛籍青海人”,父母年轻时到青海支援边疆,她也在那里长大。小小的她,爱摇滚,高中时就已经疯狂迷恋张楚了。于是,她最“离奇”的一次经历也与张楚有关:有次张楚到青岛演出,她和一朋友就天天吃方便面,攒足两个月的零用钱去看,“演出完后我们还想跟张楚说话,但被保安拦住,我们就哭着不肯走。”后来,一自称是张楚哥哥的人就带她们去跟张楚见面。
“当时就是特激动,然后还在张楚面前唱他的歌,结果张楚也跟着我们哭起来。”临走时,已经是深夜,张楚还给了她们每人一百块钱,让她们打车回家,“后来我们就把这一百块钱放在相框里作为纪念。”
3
或许是高中时太迷摇滚,或许是压力“很大很紧张”,反正邵夷贝的第一次高考落榜了。她在屋里躺着不愿意说话,发脾气,大喊大叫。痛定思痛,她选择了复读。没想到,复读一年后的她却考出了个青海省文科状元,于是她去了北大读新闻系。
2002年,19岁的邵夷贝来到未名湖畔。4年后,她又被保送至传媒大学念电视新闻研究生,是名副其实的北大才女。
在北京读书的几年里,邵夷贝如愿地成了一名标准的文艺女青年。大二时她组建了第一支乐队,叫“莎木”,自己充当鼓手,是唯一的女生,在北大里小有名气。但这乐队在大学毕业后也就慢慢结束了。之后,她在传媒大学又与两个德国学生组了一支“甜蜜蜜”女子乐队,还是鼓手,不同以往的是,“乐队里是清一色的女生”。
和所有文艺青年一样,邵夷贝也有一个很重要的爱好――话剧,这几乎成为衡量一个青年是否“文艺”的重要标准。刚刚进北大时,她就顺理成章地考进了学校的剧社,也是在大二时,她导演了一部表达女性主义的话剧《她・独白》,轰动一时。“现在想想,大二那时候挺辉煌的,如果那时网络像现在这么发达,估计我早就是网络红人了。”
4
篇5
哥们的老婆生得娇小可爱,清纯动人,长发柔顺飘逸,光滑润泽,让人有一种忍不住想去触摸的感觉。她一张娃娃脸,虽已年过三十,看起来顶多二十五六岁。她的气质,高贵典雅。她说起话来,温文尔雅,莺声燕语,让人如沐清风,如浴春雨。
这种容貌风姿,得益于她所受到的文艺熏陶。
她天生丽质,如果说美女无才便是德,她是个例外。除了工作,她带小孩,做家务,读小说,写文章,作诗填词,听音乐,从不与人口舌,不打麻将,不说三道四。与同事友好相处,与婆婆和平共处。我那哥们性格豪爽,粗心大意,整日里与三五好友喝酒打牌,吃饭玩耍,很少见他携妻带子同出同进。
她懂得生活情调,每逢丈夫生日、结婚纪念日、情人节都会有礼物送上。我那哥们平时在我们面前一副满不在乎的模样,总会说起他老婆又买什么东西送他。与他对酌,做了什么文章,拿了多少稿费,获得什么荣誉,言谈之间一副得意骄傲的神情。别看他在外面吆五喝六,潇洒自由,对老婆不理不睬,一旦看见有人对他老婆侧目,他必是横眉怒目。
文艺女青年不是吹的,她看书只看有意义的,看完之后必定评论一翻,指手划脚,倒颇有些见地。当然,自恋是有的,比如看起来很清高的样子,但这比那些见人就套近乎、在市场上口沫乱飞讨价还价、整日里骂老公骂孩子骂婆婆骂公公,和别的女人比吃比喝比穿、旁若无人地大声说笑不顾及场合的女人们清静多了。
谁说文艺女青年矫情?谁说文艺女青年懒惰?谁说文艺女青年无知?我哥们这老婆,这些毛病全没有。她自自然然,安静得如一泓小溪,清澈得如一轮圆月;她里里外外一个人操持,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老公体面,孩子聪明:她知书达理,绣花描画,样样都会;她虚心,不甚了解的地方只要我们愿意指教,她都会用心聆听;她聪颖大方,兰心慧质,领悟很快,使我们暗地汗颜。
我怎么知道得这么多?因为我经常把自己的婆娘与人家对比,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老婆,就是人家的比自家的好。我那哥们也会偶尔说老婆不好,说她写的文章看不懂,她说的新闻他不知道,她又把家里的家具换了个位置呀,她非要他在情人节那天陪她去听音乐会呀,晚上还要来个烛光晚餐呀,给她念一段小说,朗诵一首诗呀……诸如此类的事不胜枚举,我又分明看见我这哥们眼里的欢喜。
篇6
寒假毕,回学校。火车上看到一对夫妇,送女儿上学。眼角眉梢都是自豪的神情,也有旅途的倦怠。男人看着女人,轻声低语。女人也温柔回应,偶尔一笑,年轻当是美丽的女子。
2.
卖萌日的晚自习后,看完数学分析,脑细胞伤亡大半,遂干脆找同学聊聊坏天气。她在做作业,就把手机给我,让我听歌。回宿舍同一段路,就一直她拿着手机,我戴着耳机,把她喜欢的一首首歌放给我听。被同学撞见误当情侣,心里甜蜜泛滥,与耳朵里的音符交汇形成河流汹涌,几乎溺水。总有一个人把她遇见的美好,连同她的真诚,轻轻交付在你手上,耳语:你要听哦,真的很不错!对呀!有你这样的朋友,真的很不错呢!
3.
选修课,三楼靠窗位置,窗外树木枝干交错纵横,错落有致,仿佛置身大森林。众人都在认真听课或做其他,唯独我一人,神游于外,美色独占。
4.
一日,书法期末考试,老师要求交五言绝句书法作品一副。将“书”的繁体下多加一横写成“画”,交后大惊,仔细一想也释然:本人的字,不正是画么!
5.
睡,晚起,没吃早点,饥饿难耐。近视300度,发现地上一颗阿尔卑斯,雪中送炭,正准备拾之充饥。竟是包装纸一张。沮丧扔进垃圾桶。下午,吃花生,故意吃后恢复花生壳之原状,室友拿之,方觉上当。怒目看我,我已笑出声响。
6.
许是年老记忆驰,常人钱分离。虽知无钱行路难,依然常忘携金出门。一星期天,去超市买苹果,选了五个红红胖胖苹果,于收银台付款之时,浑身搜遍找不到钱。后一大堆顾客等,前有收银员阿姨脸色渐变。尴尬不已,准备将商品放回原处,忽手摸到牛仔裤屁股兜一张红纸。松了口气,付钱后,提苹果大步逃离。
7.
阳光烈,拉上窗帘上课,蓝色的光柔柔的盈满教室,觉得很暧昧。把黑板上阿拉伯数字看成一行行情书,阳光同风结伙,待风掀起窗帘,阳光便翻窗入室,作白银千两,活泼跳脱一如孩童。
8.
六月,天热。绕很远的路去看假山池里的金鱼。
9.
毛概老师站在讲台上,穿一件细浅蓝色格子衬衫,外套一件酒红色针织背心。我想见他年经的时候也是俊男子。而此刻他的表情严肃深沉,好像你的微笑都是对他的冒犯。我想起高中第二节课后做眼保健操第四节按太阳穴轮刮眼眶时,我曾偷偷透过四指形成的空洞这样看过一个女生。
篇7
听上去就有了一种远意。
她想自己应该出一趟远门,去亲眼见见那黄了的青稞。是怎样的黄呢?黄有许多种,鹅黄,柠檬黄,橙黄,土黄,等等。每一种的黄,其实是大自然度在生命的不同的成熟度。
可是她有了孩子。一儿一女。儿子四岁,女儿不到两岁。他们尚小,倚赖父母。虽然在家时,她也经常出门写字,见朋友。可是每天他们总看得见她。
看见,哪怕只是看见,也意味着放心,安全感的建立。
可是作为一个母亲,她好像总没有办法说服自己要将自己的时间与整个生命投放在他们身上,就像小时候父母给她足够的松弛,她略加改善,又将这种松弛当成礼物送给孩子们。
哪怕她二十四小时围绕他们,她知道,有一天他们要挣脱她所布下的爱的网,要离开我她,离开家,去探寻和追寻自己的世界。
想起这点,她的心总是怅然。然后告诉自己要随时做好他们要长大要挣脱的准备。接着她顺其自然在自己的事业上,找到借口,同时也找到一个定点。
她深爱他的孩子们,但仍旧歉意,内疚。陪伴他们的时间,仍然不足够多。想给他们足够多,但知道有些事情无能为力。
她仍需自己的事业,仍需独自的时间读书、写作,会友,或者旅行。需要自我成长,而不能把自己融化掉,把内心的追求和探索化作世俗的作为,无我而殷切地寄存在他们的生命里。
她留给自己独自的空间成长,是因为这样的她才健康。
她对自己说:写好的文字,温度而有智慧,隽永而长远地在读者的心里翻腾。每个人都需要追求生命的深意。
好心的爷爷奶奶过来帮忙照顾。这是一件恩赐的事情。感动,感激之余,其实也有许多生出的烦恼,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挤在小小的房子里,习惯要被挤榨到同一,谁的气场强,那么谁的生活方式便成为标准,其他人必须舍弃自己的方式而一味去效仿。
不要挣扎,闭上眼睛,舍弃原来的自己,而被新的生活方式度成另外的一个自己。
这是一个崭新的自己――曾经两袖清风的娇小姐,如今变成果断利落事事做得井井有条的家庭主妇。从前的性子急躁,受不得一点点委屈,如今事事要通盘考虑,将个人荣辱尊严抛之脑后,只为一个美好的家庭氛围。
其实她有着相当敏锐的个人察觉,她相较他人,更容易捕捉情绪、悲与喜,善与恶。
她意识到,她的设身处地,与其说是保护一个家庭,还不如说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心境。这种不加干涉,宽厚包容的态度于她而言是一件幸事,因为她是一个写作者。一个温厚有力量的写作者,必须有一种本领――就是站在他人的鞋子里做那个人,换言之,叫设身处地。
当然也有时候“设身处地”救不了她。她自己陷入情绪低迷,自我否定,那么她跑出门去,她随便坐上一趟公交车,抱着胳膊伏在栏杆上,许多人下去,又有许多人上来,一车的灯,又开走了。街上静荡荡只剩下路旁的街灯。风吹着两片落叶蹋啦蹋啦仿佛没人穿的破鞋,自己走上一程子。就在这一程里她暗自消化,哭了一哭,用泪水洗去浮在心口的尘土,回去又是平日里最正常不过的表情。
第二天,生活重复,又是忙得像陀螺,不停打转,转啊转。就像舞池中,镁光灯射过来,她成为舞池中的焦点,她必须落拓,有力,干脆地跳舞。一场家庭女人的日常之舞。
她立在厨房时,一边做菜,一边构思着句子,念头。当做完那些菜端上桌,她会讲这是一道紫色艳遇的茄丁拉丁舞,因为做那道菜的时候,她确实想到了拉丁舞,她甚至偷偷转了几下,扬着那把锅铲,铲沿边湿漉漉的酱油沫,有一滴落在她的鼻尖,顺势流进了她的嘴里。比如她在做酱爆肉,她想的是夏日故乡河里的小鱼虾,上蹿下跳的样子,她便管那盘菜叫“肉与肉的邂逅”。
她拧干毛巾,跪在地板上拖地时,也想着句子与句子,她激动得起来,换了脚踩着毛巾,两只手腾出,节奏感地在空中舞动。
谁懂她那个时候的轻盈,像夏日的荷花,挣脱一片的水域,崭露头角,迎风而笑。那一种类似的轻盈之感。
轻盈,请记得轻盈。
轻盈是什么。
轻盈是你有一双眼,不论置身什么地方,永远能够感知那细微美妙的那一部分。即便没有,也能从心里将眼前的景物自动幻化。
她有磅礴的野心,偶尔与她的丈夫喋喋不休讲她的世界。他其实不太懂,但那双眼睛直看到她的心底,她觉得他是懂她的。他懂她的最珍贵的地方,就是支撑她的理想,告诉她:金钱和我才华我都有,你只要美貌地站在我身边就好。
他讲那句话的时候,她疑心自己做了个梦。之前从来没有一个人可以说这么美妙的话给她听,这之后也不会再有了。所谓恩爱夫妻,究竟是先有恩,还是先有爱,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恩得有,爱也得有。
那又是一个不太一样的冬天。那年冬天,一个朋友找她写剧本。她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足够的能力完成。“我可以吗?… 可以吗…”她反复问自己。可是她对那个邀请的朋友给予肯定的回答,“嗯,我尽最大的努力去写它。”
她与导演见面,安排在一家饭馆里。导演讲话轻柔,饭馆人声嘈杂,她听不清楚导演讲剧本,只是侧过去,再侧过去,希望听见一点点。她又不好意思对导演说她听不太清楚。她急得恨不得凑过去,又安于优雅的样子,微笑着点头。真是要命,依然微笑点头。
第一次见面,以为要得到指引,却还得自己重新创作。那封闭的一个月。她好像沉入一个海底的箱子里,隔绝世界,只有剧本。她不知什么叫剧本大纲,她一边翻麦基的《故事》,《你的剧本逊毙了》,剧本知识从书本上跑出来,钻进她的脑海,她腾挪跳跃,迅速变成她的知识,又转换到剧本上。
她觉得自己需要更用力,学习,写作,甚至生活。然后她的心里仿佛有个马鞭,始终扬起来,她稍微一停顿,啪的一声,血肉横飞,心里有一道深深的紫红色血痕。
她更加用力了。
她把它当做人生的意义。一种与众不同的人生。她相信自己有一天可以无所畏惧。她要写别致的文字,并且永远不会为那些文字羞愧。
篇8
诞生于1992年的《音乐天堂》曾是国内唯一的有声音乐杂志和最权威的一本欧美音乐专门杂志。它的单期发行量最多达到30万册,创造了流行音乐刊物的一个奇迹。喜欢它的读者期期必买,形成了一股“有大学生的地方就有音乐天堂”的强大读者群。
“这个月要是没买,就像缺了点什么。买到之后听一个下午或一个晚上,一边翻阅杂志的点滴内容,时不时被里面略有文采或者带有诗意悲伤或者温情的文字打动,青春的岁月就留下了一点静好的痕迹。”小褚曾是《音乐天堂》的忠实读者,她对这本伴随了自己四年大学生活的杂志有着很深的感情。“这是一群热爱音乐本质的人在那里认真的以音乐来传播对生活的态度。它没有往娱乐的方向走,也不尽然往愤青、发泄的方向走,他们像很温情的文艺青年”。
这位“温情的文艺青年”诞生于1992年9月。一本32开的杂志,加两盘磁带,方方整整的放在一个透明的塑料袋里,MUSIC HEAVEN的标题醒目而不招摇。中山大学一幢苍苔点点、藤蔓缠绕的老房子至今还保留着“《音乐天堂》编辑部”的白漆招牌。邓良平这位80年代末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生就是它的创刊人:“当时几个深圳大学学生把一些欧美流行歌曲录在磁带里,并把歌词印成小册子,叫做《至爱经典》,10块钱一套,很受欢迎。我买了几套带到北京,没想到一拿出来就被几个大学生一抢而空。有一天,我在街头听到一首熟悉的英文歌时,突然萌发出一个念头:为什么不办一份有声音乐杂志呢?于是就尝试着收集一些英文歌印成小册子,再把这些歌曲翻录成磁带,起名为《伤感与怀旧》,在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售卖。但由于歌本的印刷质量和磁带的录制质量都比较差,所以卖得不好。这时,中山大学电子系一个叫杨小春的英文歌发烧友主动联系我,想和我一起“干革命”――做一本真正的有声杂志。我们一起给这份杂志起了个新名字,叫《音乐天堂》(MUISC HEAVEN)。我们筹了2万元钱,好不容易谈妥了一家音像出版社以它们的名义出小册子,在新时代唱片公司制作。一推出,第一期印6000册,第二期印2万册,第三期5万册。1994年,创刊两年之后,单本的发行量就达到20万册”。
随着资讯发达,《音乐天堂》在引进欧美流行音乐的主导角色在不断弱化。加之资金、版权等各种问题,《音乐天堂》终于在2006年走到了尽头。一位网友深情地回忆到“记得每次买《音乐天堂》,总是要提前很多天到书店去问,因为它是双月刊,两期之间的时间显得尤为长。每次路过为数不多的会卖《音乐天堂》的书店,像是条件反射,一定要走去那排书架上看看,要是发现有新的到了,不管腰包多紧,一定要掏钱买。知道它停刊了,真的有些不相信,去那排书架看看的习惯仍然未变,今天又去了,赫然发现有本号外,仍然是张扬又不失简约的封面,里头却是些总结的文字,每位在音乐天堂里工作过的成员们都写了文章,附上照片一一亮出来了,居然还附了两张碟,一张CD,一张MTV的VCD。当时真是有些伤感了,陪了我六年的杂志,陪了我六年的音乐,是不是最后一次在书架上等我了”?
篇9
地点:济南泉城广场茶吧
倾诉人:肖雅芳
职业:广告策划
肖雅芳长得其实很秀气,有一股南方女子特有的灵气,给人一种娴静的感觉。可一落座,她深深的叹息声便让人觉得怜惜,或许这就是一个剩女掩饰不住的心思吧。她坦言自己“不是在相亲,就是正走在相亲的路上”。
我家世不错,刚毕业就进入国有企业工作,平时喜欢阅读,周末和假日听听音乐、看看电影,衣着以麻棉布为主,偶尔写写小文,了解我的朋友和同事都说我是“文艺女”。但他们还说,我这样的文艺女青年会很难嫁出去,因为,现在的男生都喜欢“白富美”。
但我却不服气,我一直认为,会有一个懂得欣赏我的白马王子出现。为了证明大家的想法是错的,我还找到一个和电视台很熟悉的同事帮忙,报名参加电视相亲。
开录前副导演告诉我们,如果感觉男嘉宾合适就举绿牌,表示可以交往;不合适可以直接举红牌,以示拒绝。
第一个男嘉宾上台,主持人按惯例询问了他的年龄和职业,他刚过23岁生日,显然不适合我,我想找一个至少比我大两岁的男子。第二个男嘉宾的年龄倒是合适,可怎么看都让我觉得别扭,个子矮,说话有点结巴。第三个男嘉宾很帅,谈吐幽默,职业和年龄都符合我的要求,主持人刚介绍完,我便举起绿牌,但男嘉宾却拒绝了我,理由是,他想找一个比自己小四岁以上的女孩子。
三号男嘉宾的理由,让我有些受挫,心里非常不服气,接下来的几个男嘉宾都无心再看,直到6号男嘉宾上台,我才抬眼关注。
就在抬头的工夫,我的眼睛一亮,他虽然不算帅气,但看起来让人有一种很想亲近的感觉。他叫李强,职业是律师,济南本市人。我禁不住举起绿牌,同时,还有一位女嘉宾也举了绿牌。
出现二选一局面,必须经过双方问答决定。在问答环节,李强问我和另一个女嘉宾:“你们想要的家庭生活是什么样的?”
另一位女嘉宾非常爽朗地说了很多,而我非常紧张,拼命想自己对家庭生活的期望,可是总想不出一个具体状况,最后只说:“两个人能一起过日子,其他的顺其自然。”我刚说完,李强便向主持人请求:“我一直看不清两位女嘉宾的脸,能走过去看清楚一些吗?”
得到主持人的同意,李强在众人的欢呼声中走到台前看了看我和另一位女嘉宾,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我。
说到这里,肖雅芳沉沉地叹起气来,想来,这场电视相亲并没有给她带来真正的幸福。
虽然被选中,可我并没感觉到多快乐,李强挑剔的眼神,实在让我觉得不舒服,感觉自己就像菜摊上的青菜,等待着人选购。本来我想拒绝的,但他都已经把我拉到主持人身边了,怕突然拒绝让他太没有面子,便只得半推半就地和他并肩走下台。
父母在电视前看到我成功配对,非常开心。而且,第二天李强就约我出来见面。
其实我们之间还是不太了解,为了彼此能多了解,我就主动向李强介绍我的大致状况:“年收入6万左右,可以自给自足,父母有退休金,日后负担少。休息日喜欢看电影和逛书店。”
李强看着,先笑笑,随后说:“女人赚钱多少都无所谓,我不在乎。”
说完,也不介绍自己的状况,便开始切牛排,由于他动作太大,弄得黑胡椒汁溅落到我的套裙上。
我有些尴尬,也有些微怒,但还是忍住,这时,餐厅响起理查德的钢琴曲,我便转移话题,问他:“你喜欢钢琴曲吗?”
李强先不出声,只拼命咀嚼牛排,等他吞咽下去,才说:“我对音乐没兴趣。”
刚刚他的吃相让我有些反感,一点都不优雅,现在又这样回答,更加让我失望。而且,他似乎没有兴趣和我聊天,除了录节目时知道他的职业和年龄,其他一无所知,这让我觉得两人之间的隔阂很深。
和李强相处不温不火,我的生活,却因为电视相亲“火爆”起来。
很多同事看了那天的相亲节目,知道我有男朋友,见了我就问我几时结婚;楼上的邻居也知道了我电视相亲成功,便时常来串门,和我父母嘀咕电视相亲的事儿;好多好朋友和同学看了节目后,也纷纷打来电话询问进展情况,还表示,如果我的恋情进展顺利,也介绍她们电视相亲去。
一时之间,所有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有男朋友了――名字叫李强,大律师!第一次,我意识到媒体的力量,不得不叹其传播速度。
我父母更是着急,天天催我说:“把小李带回来看看,给你们俩定下来!”
那感觉,我好像必须只能嫁给李强一样。
肖雅芳讲到这里停下来,继续叹息。她说,开始只以为是一场征婚而已,没想到,最后结局是一场“被围观”的闹剧。
最后,我经不起父母一再要求,便主动邀请李强到我家做客。
让我没想到的是,李强坚决拒绝了,理由是:彼此不太了解,现在见家长太早。
听到他拒绝那一刻,我心里非常不舒服。但想了想,他说的也有道理,我们确实了解不多,而且相处时,总感觉彼此很遥远。时常,我安慰自己,感情是靠培养的,或许时间长了就会好了,毕竟,我自己是一个慢热的人。
但,随后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彻底明白李强为何和我保持距离了。
认识两个月后,李强过生日。那天,他宴请许多朋友,也邀请我参加。我以为,他是趁此机会把我介绍给他的朋友们,以便确认我们的恋爱关系,所以,赴约前,我便精心打扮,想给他的朋友留一个好印象,为他赚点面子。由于打扮花了一些时问,出门的时候稍晚,我告诉他们别等我,先吃饭。但,等我到达餐厅包厢,正要推门进去时,便听见李强的一位朋友问:“你怎么想到在电视上找女朋友呢?还找了一个文艺女青年。身边那么多漂亮能干的女孩你都不要,这不是舍近求远吗?”
李强毫不犹豫地回答:“像我们做律师的也需要名气,不是吗?电视征婚,多好的广告效应呀。不过,我真不会和一个文艺女青年结婚,选她,实在是当时亮牌的另一位女嘉宾满脸痘痘,我总不能选一张麻子脸吧?哈哈哈……”
我再也听不下去,原来这场电视相亲,只是李强的一次宣传广告,那一刻,我很想冲进去给他一个耳光。只是,我是淑女,我有修养,我不和这种“贱男”一般见识。所以,忍着气,我便悄悄离开了。
后来,李强虽然给我打过电话,但我都拒绝接听,只给他发一条信息,告诉他:我不是你的广告模特,结束吧。李强可能意识到了我听到他和朋友的谈话,也没再坚持。
我以为事情过去就过去了,但身边的相亲余波却把我的日常生活搅乱了。
知道我和李强结束了,周围所有朋友和同事都非常惋惜,说我太挑剔,眼光高,李强那么好条件的男人都不要,还能找个什么样的?父母更足认为我任性,还说,既然我自己不上心找男朋友,他们就帮我找,便四处打听谁家有适龄男生,托老同学老同事给我介绍。上周末,我爸妈生生给我安排四次相亲饭局,搞得我都有离家出走的心了。
更夸张的是,单位上个月有一台庆典晚会,让我做主持,我想拒绝,不料领导说:“怕啥呀,就是一个节目,还是咱们自己单位的,这比上电视征婚还难呀?”顿时让我哑口无言。
有好事的同事,中午吃饭时问我电视征婚什么感觉,她们还说:“不怕,这次没成功,下次再争取上电视。”
更有几位嘴损的,说:“看吧,都说文艺女青年很难嫁出去的了,这下相信了吧。”
这些余波,真让我哭笑不得。
如今,事情过去半年了,我的生活还没能平静。在单位,我尽量不和同事聚集;下班时,我尽可能晚回家,以免听父母唠叨;同学聚餐时,能不参加,就不参加。
篇10
遥看上次落笔,那已经是年前,记忆中那个深远的回忆……
春节之际,没有写过新的日志,但归家之后的所见所闻让我颇有微词,今宵无眠,以此解脱我那颗逼仄的心怀。
也许是慈母盼儿归的期待,也许是父爱无声的呼唤,浮生点滴已不能再绵延;无奈之余,再度回归自己当年离开的这方故土,宣告我依然健在,只不过是垂垂老矣的心态,而非当年青春年少时无畏。
弹指一挥间,2011的已经逝去,2012年新春已然拉开序幕。哪些曾经发生的点点滴滴温情画面,历历在目,那些漂浮的人生记忆;隽永流芳,跳动在神经中枢的咽喉要塞。我,也许是回来了……或许是,曾经的我再也回不来了……。
无可厚非,我登陆的频率还是非常可观的,可惜自己一直在归隐,淡去了曾经的人来人往,往往多年也不曾触及到陌生的人或交上新友。偶尔的撰写几篇小小的日志,以证明我还健在,便又归于沉寂。
网上联系的还是偶尔联系着,但现实中越来越少见活动,久而久之,曾经那些熟悉的脸庞在那抹淡淡烟云中,也消散得找寻不出微稀可辨的轮廓。兴趣索然,再无昔日畅聊的激情,换来的只是一些闲言碎语或客套寒暄。
敢问,尚有几人能记起昔日信誓旦旦的承诺?敢问,尚有几人能够主动的联系一下我?敢问,尚有几人能叫出我的大名?这些是个极为不自信的问题,心下惴惴……
我对朋友的感情可谓是极为复杂的,很多人虽懂,但也几乎说不出大概。即便如此,记忆中那些时时闪现的美好,却是我拾起回味的最宝贵的财富,沉默的我,依然在想念着你,不带们。
回家的第一天,在长沙相遇了老朋友邓泽,一起回来了,一路上有了那么一点小风波,发现我们确实有一个共性:对生活不负责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回家的第二天,在湘阴巧遇高中5班同学的聚会,并加入了,发现没有太多的言语,只交情深的聂卓谈谈生活;也独自与颇有联系的蒋轶在老汤圆吃了一回煲仔饭,洽谈中我深刻体会到我们有一个想法:当我们身处不同的社会层次时候,我们的追求已经随着层次不同而不同。
接下来了时光,我再也没有出过远门,更别说走亲访友了。一直沉默在家中,看着电视与书籍,偶尔哄哄我家可爱的小侄儿。
除夜之夜,我望着那滴答滴答的钟表,心中渐起涟漪:过去一年多的时光,不短不长,我却像是经历了一个多世纪,过于丰富,过于起伏,过于纠结。但,始终还是要感谢上帝,赐予我一个幸福温馨的家。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也要组建家庭,但愿上帝恩赐予我贤淑的另一半。
邻人问我:“什么时候带个女友回来啊?”我笑了笑,不作回答,只是心中遐想:当年我爱的那个人已经有爱人了,让自己再成长些,再面对情爱问题为善。
现如今,我挥动着言情之笔,只为了工作、心情。记忆深刻体会到,不写字,大脑是会迟钝的,笔也会生锈;该是时候了,磨亮那锐利的笔锋,书写崭新的华章……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文艺作品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