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02 18:48: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学语文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学语文教育

篇1

现代的中学生几乎没有经历过生活的磨练,对于事物总是以单一的知识作为判断基础。这种较低的事物判断能力必然会对于真善美的缺乏准确的理解。因此在中学教学中,要将语文教学内容充分地运用起来,培养学生以积极的意识鉴赏美,以健康的观念理解美,以对于真善美以准确定位。

二、语文教育中融合真善美的新理念

(一)语言教育要从认识论的角度探求“真”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所谓的“真”,主要是针对于智育的角度而言。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语文学科的质量水平,这就意味着实施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将学生智力开发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以做到“求真”。在语文教育中,语文能力是学生听课、阅读以及写作中所具备的特殊能力。注重语文能力的训练,不仅对于学生语文智力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而且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语文能力训练融入到语文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在对于事物的创造性以及人格的健全上都会有所提高。

(二)语言教育要从伦理学的角度探求“善”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所谓的“善”,主要是针对于德育的角度而言。语文教育的核心旨在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使中国的传统人文精神得以弘扬,因此,在语文教育中更为注重人文性。也就是说,在语文教育中,要发挥德育教育,即是指通过人文教育,发挥其“向善”的目的,即学生接受道德素质教育的同时,还要中国家和民族的角度出发,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教育。中学语文教育中,只有注重学生思想的净化,才能够引导学生对生活充满热爱,对人民建立起情感,并富有社会责任感。这种学生健全人格塑造,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极爱直观的确立非常有利,同时更有利于促进中学语文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语言教育要从美育学的角度探求“美”

篇2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返璞归真

我国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历史悠久,代代相传,形成了现如今的传统文化教育。提高语文教育水平,能够提升个人的精神文化水平以及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近十几年来,外界对中学语文教育非议不断,指责语文教育当前的模式下效率低,教学效率、质量不如从前,语文课改模式层出不穷,使中学语文教育从迷茫中走出来,回归传统,进而解决中学语文教育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中学语文教育改革“返璞归真”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分析。

一、“返璞归真”概念

返璞归真是指去掉外表的装饰,恢复事物原来本身的质朴简单状态。中学语文教育“返璞归真”是倡导真实教学、写本色作文,提倡“真语文”。中学语文教育所谓“璞”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师“假教”和学生“假学”现象。表现在教师从事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没有激情。另一方面,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是生记硬背,思想上不重视,无法领悟语文教育的内涵和精神。提高中学语文教育水平,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使学习语文成为一种爱好,领悟语文的真正蕴意。

二、中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存在着“虚”

当今的中学语文教育普遍开设语文选修课,即把语文课程包含的内容,分一门必修课和多门选修课。中学语文选修课的开课内容和实际不相符合,小学选修教学内容属中学的范畴,高中的选修课是大学课程的范畴,部分教育区域为了方便统一管理,统一开设一两门选修课,把所谓的选修课变成了必修课,导致选修课形同虚设。学生需要同时学习语文必修课和选修课,语文课时有限,虽然扩大了语文知识范围,选修课和必修课两门课都能学到,但是语文知识学习过于片面,不够扎实,对于语法的理解以及意境的把握会比较模糊。

(二)教学内容存在着“虚”

首先,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知识存在虚化,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是简化语法教学,忽视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和目标。一节课下来学生掌握的只是课堂上的知识,对文章作者当时创作意境理解不够透彻。其次,语文教材在编排上单元与单元之间、课文与课文之间没有固定的文本体裁组织模式,编排的教科书与语文教学精神不相符,单一的文章、诗词及文言文的教学,使学生每节课所掌握的知识受到限制,生记硬背的文章或诗词容易把语文课变成文化课,使写作水平不能够得到有效训练。除此之外,课堂上学生秩序混乱,答非所问,言不及义的想象都是当前教学内容中所存在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存在着“虚”

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在指导思想、教学模式上比较固定,仍沿用过去的机械教条模式,教师的授课内容受到时间限制,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传统,照本宣科,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不能够提起兴趣,久而久之,会对语文教学失去兴趣。教师在教研活动上的准备方面展示多于知识的本质,使得教学效果不够明显,不能达到教学的基本任务和目标。

三、中学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措施

(一)改革课程设置

我国的语文教育是以汉语言教育为主要代表的中华民族母语教育,民族、本土、传统是语文教育的固有特性。中学语文教育改革要继承传统,发掘传统精髓,将改革与创新结合起来。“返璞归真”主要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的深入研究,取其精华,回归优良传统。积累与总结中学语文教学的经验,坚持“多读多写、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多读多写”不是追求数量,强调一味地苦读、乱写,而是一种符合语文教学科学规律的准则。就“读”而言,要求大量读、反复读、精读、深细的研读,有助于加深理解与记忆。“写”同样需要大量写作、不断的改写。通过不断地读和写培养语感,收获体验和心得。

(二)丰富教学内容

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实际,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引导、鼓励,或支持学生的想法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领悟语文的内容,提高语文写作能力及心得。鼓励学生多读多写,通过自己查资料理解并有所感悟。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做游戏、讲故事、表演节目等方式创造写作及所学文章的意境,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师也要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素养,做到真正的“返璞归真”。

(三)创新教学方法

中学语文教育在教学方法上除了“多读多写”,还要做到“巧读巧写”。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发展带动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完善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结合当前学生的知识需求,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改革。要求学生在“多读多写”的基础上做到”巧读巧写”,保证语文的教学效率、质量、成绩,达到“返璞归真”的最佳境界。

通过对“返璞归真”概念的理解,分析中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学语文教学“返璞归真”措施。了解中学语文教学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要求做到语文教育“返璞归真”。要巧妙运用多读多写、巧读巧写,仔仔细细阅读、踏踏实实写作,从中体会心得。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坚持实教实学的教学理念,挖掘精髓,回归传统,达到“返璞归真”的佳境。

参考文献:

[1]刘波.浅谈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及教学指导[J].海峡科学,2014,08(12):97-99.

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 情感渗透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当然,此处所强调的是真挚的感情。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基于教学内容极具人文性的特点,以及新的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语文教师应注重熏陶和渲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作品丰富的情感,因此情感教育在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是指教师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为依据和基础,通过一系列有目的的教学活动,并在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和提升,一方面促进学生的情感积累和道德升华,另一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教学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首先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更多的美,提高审美能力,其次也能丰富学生的感情,进一步促进语文的学习。

二、情感教育的内容

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听、读、写三方面。

(一)听时的情感渗透

教师可在课堂上播放优秀的朗诵录音,使学生对文章情境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并且能愈发清晰的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教师播放优秀朗诵的录音,让学生认真聆听。这样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对文中淡淡的月光、寂寞的夜晚、别致的荷叶和婷婷的荷花等产生更深刻的印象。

(二)读时的情感渗透

学生通过自己亲自朗读或默读,能够对作者的写作思路有更加详尽的了解,对作者所描述的环境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对作者所营造的气氛有更加深入的感悟,从而和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教师此时的任务是在学生读之前进行适当的提示,尤其是对思想感情方面的点拨,使学生能够抓住重点,对感情的把握上升到新的高度。

(三)写时的情感渗透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成果的良好途径之一。写作时的情感渗透主要是指教师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融入真情实感,将最真挚的感情和贴身的经验以及体会融入到文章当中,使文章的感情表达升级到新的高度。同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点评,对感情饱满丰富的学生予以夸奖,对稍有欠缺的学生多加鼓励,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情感方面有所进步。

三、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的措施

(一)注重课堂引入时的情感教育

精彩的课堂引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必须设计符合学生年龄、认知水平和引人入胜的场景,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对语文课本中的真善美和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感情有深刻的了解和感受,从而实现自身感情的升华。例如在学习莫怀戚的散文《散步》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看有关母亲和儿子的视频,或者为学生讲精彩的关于这方面的故事,同时还可让学生分享他们所知道的母子之间的故事,先营造一个与此有关的气氛,然后引入教学主题,使学生对文章中母亲、儿子、妻子以及孙子之间的温馨情感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二)注重语文朗读时的情感渗透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能够更加容易的体会文章中丰富而又深刻的情感。例如在学习于漪的《往事依依》的时候,教师首先可在授课前将这篇文章认真朗读,体会作者追忆似水年华时的心理感受,为给学生讲解奠定牢固的情感基础;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先声情并茂的朗诵,使学生对作者的情感有初步体会,然后教师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自己默读,通过这篇文章了解作者在读《千家诗》时的心境,读辛弃疾词时悠然产生的爱国情感,以及读的《南归》时惆怅而又惘然的心情。使学生在各种复杂的情感中体会出作者最终所要表达的感情。

(三)注重教师讲解时的情感渗透

学生由于人生阅历和认知水平的关系,有些时候可能无法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或者体会不深,因此教师在讲解时要注意情感渗透。还是以《往事依依》为例。作者的国文老师在讲解辛弃疾的《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时声音慷慨激昂,肩膀左右摇晃。这种仿若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由此作者每次登上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的感慨千古兴亡、世迁。教师可依据此情景,在教学时播放本诗的朗诵,同时显示滚滚长江的画面,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作者这种慨叹历史、咏古兴怀的情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情感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思想深度;另一方面,也能提升教学质量,使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更好地完成。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教育的渗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和语文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汤海美.浅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2,(12).

篇4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逆境;解读;解决对策

中学语文学科在学生真个学习生涯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承接小学语文课程,联系大学语文学科,可以说中学语文是整个语文学科教学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依靠这门学科掌握和理解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对学生今后发展将会产生深远影响。进入新世纪,我们步入到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更加激烈,学习好语文既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又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沟通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由于中学语文学科被本身所具备的人文性和文学性,在培养思想道德和智力发展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做好中学语文教育工作对学生今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阶段,中学语文教育工作开展中面临很多逆境,需要我们深入分析这些逆境,比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促进中学语文教育更好发展。

1中学语文教育的逆境解读

1.1功利观念严重影响到中学语文学科的发展:目前,在社会群体中,有不少人和学生家长都认为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识字,当出现汉字之后能够读下来,读得懂,会写字即可,学习其他学科才是学生今后发展关键。这种观点其实是对中学语文学科的一种偏见和一种忽视,是完全错误的一种理念。这些人根本没有全面认识到语文学科所具备真正功能和作用。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更是一门综合性很高的学科,其内容往往涵盖了古今中外与的历史、文化、地理和自然科学,学习好语文会对一个个体产生重大而积极的影响。同时在语文学科中包含了我国人民发展过程中所形成悠久历史文化,学习好语文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此外,学习好中学语文才能为学习好其他学科奠定坚实基础。

1.2学生对学习中学语文的积极性不高:语文学科本身是富有活力的,在中学语文体系中有着生动形象有趣的内容,直接面对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人和社会现实,由于中学语文具有显著文学性和人文性,按说其中的故事、典故和曲折的情节会显著吸引学生注意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是多数中学生比较反感的学科,有的学生一上课就感觉昏昏欲睡,觉得教师讲解的内容寡淡乏味,在课堂上根本不愿意听教师讲解。还有不少学生在思想方面存在认知错误,他们认为学习语文就是识字,认识几个汉字就行了。还有不少学生认为教师讲解的内容没用,听不听都一样,在课下语文作为写不写也都一样。在社会功利性观念影响下,很多学生都十分功利,他们认为自己在语文考试中拿不了多少分数,分数多也就多几分,少也少不了多少,根本没有必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不如将学习语文的时间用来学习英语、数学、理、化、生等学科,这些学科提分较快。在这种情形之下,语文课程不收学生欢迎,语文学科的重要性逐渐淡化,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提升。

2解决对策分析

2.1语文教育要转变观念:语文作为应试教育中的一个必考学科,历来受到社会和学校的广泛关注、高度重视,而出题者为使高考学生的成绩能拉开距离而费尽心机,各种奇特的思维训练、分析题让千百万考生跟着几个人设置的框框转。语文改革一定要让学生走出分析、考究、思维训练的迷宫,避免那些僵化学生思维的所谓标准化试题,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语言,决不能让学生整天围绕这些东西转,真正掌握,要在实践中慢慢体会。

2.2创新教师的教法:真正废止“灌输式”就成为改革与优化教法的关键。一是要坚决摒弃依靠讲授法和作业法“包打天下”的习惯,加强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使教法生动有趣、灵活多变,富有科学与艺术的魅力;二是要调整师生角色,最大限度的减少教师对语文教学活动过程的主宰成分,还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地位。

2.3改革学生的学法: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基本上还是被动的听讲、记笔记、硬背、做书面作业,自主、探索、创造性学习的意味太少,紧密联系生活应用的理解、吸收、表达、交流的活动太少,这样的学习必然寡味低效。优化学法的关键是,学生要能够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自己的特点,选用生动有趣、科学高效的学习过程和活动方式。

2.4建设高素质的中学语文教师队伍:确保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招录优生,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系统工程中最基础的工程,也是最艰难的工程。当前急需根据高素质教师的要求,修订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施在职语文教师素质终身提高制度,人类社会已进入终身教育时代,教育者更应该终身接受教育,语文教育改革也要求教师不断提高素质。因此,国家要实施终身教育制度,最好首先实施语文教师素质终身提高制度,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充分有力的保证。

作者:张丽 单位:辽宁省铁岭县莲花第二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赵乔翔.论中学语文教育改革必须突破的难点[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4).

[2]吴小春,崔小玲.简论中学语文教育基本定位和创新的融合[J].无线互联科技.2011(01).

[3]吴小春,崔小玲.简论中学语文教育基本定位和创新的融合[J].文学教育(中).2011(08).

[4]李斌,李仕华.“一仍旧贯”和“空论浮议”———20世纪30年代中学语文教育的两个倾向[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

篇5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创新思维;培养

思维和语言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思维是语言的基础,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由于语言和思维有着天然的联系,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特别便利的条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尽的义务,也是语文教师不容推卸的责任。

一、培养中学语文创新思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学阶段的学生,其创新思维正处于一个成长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学生思维的发展状况对于他们未来的成长极其重要。

培养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关系到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而且也关系到我国新世纪人才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发,是《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也是丰富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创造性的具体体现。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可见新课标既注重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在教学理论方面,还是在教学实践方面,我们现阶段的重点都应该放在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上。

二、语文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

如今,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校不仅要求培养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和实际动手的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中学语文能力最重要的方面是思维,而思维方面的最高层次突出表现在创新思维上。中学生创造能力能否得到提高,最终取决于创新思维能否得到培养。

(一)自主学习和独立的思维能力是中学语文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的关键

1.优化教学,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挥的环境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堂的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这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劳动,首先是由师生相互关系来决定的。”[1]课堂是学生和教师共同的课堂,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充分引导。要施行语文课的创新教育,培养中学生语文创新思维,必须转换以往教师为主导的角色,把教师的角色由唯我独尊的权威性变为课堂学习的参与者与倡导者,而且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课堂上应“关爱之心”多于“严厉之心”,语文课堂上要注意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或与课文作者不一样的看法,当出现有争议问题的时候,教师要采取讨论式的课堂教学,不轻易否定每一位同学的观点,以做到“引路人”的角色,而不是“裁判员”的角色;学生在课堂上如果真有需要纠正的思想,作为教师绝对不能冷嘲热讽,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发言权,必要时给予启发或点拨。教师要不断保持对学生的关注和期待,在课堂上要努力消除学生课堂的胆怯心理,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不断激励学生,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敢于探索新思想和新观点。只有这样,学生的思想才会得到解放,思维才会变得活跃,才能产生创新思维。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给学生充分的思想自由,培养其独立的思维能力

独立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只有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以充分的思想自由,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才能培养其思维的独立性。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包含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是主体对表象进行加工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要靠学生自由的思想空间和独立的思维能力才能完成的,独立的思维能力和自由的思维空间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每个学生都是创造者,其内心都有创造的欲望,都希望自己能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这样的心理,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思想自由,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让学生树立独立的思维意识,有自己的想法、观点和意见。

总之,中学语文这门学科担负着全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大使命,而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的思维能力是其前提和基础。只有在以后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多加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维的能力,才能优化中学语文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探索和领悟意识的增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发挥出来,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得到开发。

(二) 在问题教学中培养中学生语文创新思维

语文问题教学是以学生自愿学习语文这门功课为基点,以语文中的问题为主线,激励和引导学生通过语文课堂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思考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并激发学生对问题探索和创新的欲望,逐步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形成勤于思考、善于质疑、乐于创新的教学活动。

1.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创新思维的发挥

所谓创设中学语文问题情境,是指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以问题为驱动,精心设计的语文教学环境和教学思路。学生能否进行课堂探究活动,开发其创新思维,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给学生创设一种探究的情境。

2.通过中学语文课堂引导质疑,来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2]可见质疑问难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和动力,是学生积极创新的一个思维过程。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的能力,往往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3]质疑的过程,也是创新思维的潜力不断被挖掘和发挥的过程。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只有开动脑筋,主动思考,才能从语文课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进行思维的不断探索和深化,进而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还要不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语文教学中发现新的事物,对学生善于思考,敢于提问、勇于提问的精神给予肯定,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信心和勇气,让学生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如《孔乙已》这篇课文中,“鲁迅先生在课文最后一句写到:‘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教师可以抓住‘大约’和‘的确’

这两个关键词引导学生质疑。[4]又如《故乡》一课,作者可以抓住“心绪”一词引导学生质疑:“心绪”何意?“我”回了离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心绪”应该是非常激动和高兴的,可“我”为什么没有好的“心绪”?从而引导学生在质疑中理解课文内容,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3.运用批判性的思维提问法,激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在问题意识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很重要的思维形式,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思维,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开发。批判性思维是在引导学生认知过程中对比自己的思维和他人的思维,在对比中理解各种问题的现象和不同的观点,并作出自己独特的思维判断,进行自我监控的形式。[4]批判思维形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通过自己独特的思维形式的创造,得出自认为比较合理的结论,学生的主动思维得到激活,其蕴含着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5]“如《看云识天气》这篇说明性题材的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一句话:‘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底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句话中‘往往’和‘常常’都不是精确的概念,在这篇说明文中使用恰当吗?准确吗?这些批判性的问题一旦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其创造性思维也就相应地得到了开发”。[6]

总之,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问题教学,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不仅需要我们深入地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而且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更新思想。

中学语文创新思维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也不是通过一两种方法就能培养的,其必须要从我国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出发,切实进行各个语文教学环节的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思想的积极性;另外我们应该努力发挥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共同作用的力量,不断开辟对中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领域,推进中学生语文创新思维的研究深度,逐渐从语文课内培养创新思维走向课外,从学习的观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到具体生活的观念中来培养,为更大程度的培养中学语文创新思维的而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肖秀丽.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语文教学,2009,(7).

[2]赵艳玲.高中语文阅读质疑能力培养意义与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刘冬梅.在问题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D].东北师范大学,2006.

[4]王玮.重新认识“批判性思维”及其在课程中的运用[J].比较教育研究,2004,(11).

篇6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中学语文教学;作用;意义

21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深刻地认识到,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将会大大地促进教育的发展。是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关系到能否掌握21世纪教育的未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及其作用

现代化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教育现代化给教育者提出了高要求。未来的中学教师,不仅要有高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水平、现代化教育的理念和技术,还要有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教学的有关知识及掌握、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能力。

(一) 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于1994年对教育技术做出的定义是:为了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技成果,特别是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对上述教育技术进行改造、变革、派生。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新知识大量涌现,使人脑无法包含大量的知识,一个人即使拼命攻读也难以读完或记住他将从事的工作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因此,今天的中学教育已不能再把单纯传授知识作为教育的唯一职能了,而是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中学生的智能以及中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归根到底还是提高中学生的全面素质。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教育中主要运用了多媒体技术,使信息的载体发生了变化。

多媒体技术是继文字、黑板、音像等教学媒体之后出现的又一种新的教学媒体。它可以通过声音、文本、图像、动画等媒体为学习者营造出形象、逼真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改善,使人的感官可以在同一时间内接受到同一信息源的信息。多媒体教材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知识、提供示范、提供练习。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学习者进行角色扮演和体会。多媒体教学所具有的信息媒体多维化、集成化和交互性特征,极大的丰富了其表现力,尤其对语文这样抽象性的科目。这些均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增大学习者视觉和听觉的传递信息比率,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缩短学习时间,增强学习效果,并有效地培养和促进学习者的思维创造力。特别是在中学阶段,中学生自身接受知识的特点来看,带来的效果会更好。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在教学中比传统教学手段有着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够激发学生兴趣。

二、多媒体课件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速度,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可以用系统化的方法来协调教学中的矛盾,以媒体为中心来设计、组织和评价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去编制和选择各种电教媒体,在课前将众多能有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加以选择和组合,使之能最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为了让学生产生一种积极情绪,主动积极求知,可以在课文刚导入时利用课件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这一课时,导入新课时,就可先播放一段小动画,让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动画中有哪几种动物?它们都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壁虎在捉蚊子,蛇咬住了壁虎尾巴。接着教师追问:“小壁虎尾巴断了,那它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说出借尾巴。随着有节奏的音乐声,渐显课题《小壁虎借尾巴》。这样揭题,很容易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急于想知道,小壁虎到底有没有借到尾巴呢?从而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雷雨》这一课时,运用课件将大自然的景象通过屏幕逼真地显示出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为学生创设一种电闪雷鸣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雷雨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做到生动形象

首先,以形激情。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为了把学生带到课文境界中去,使他们与文中的“我们”产生共鸣,可以展示形象、直观的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从而丰富表象,以形激情。还以《小壁虎借尾巴》为例,低年级的学生理解力还比较弱,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这一课的课文内容时,可以利用课件将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做成一个动画,一边演示动画,一边相应出示课文每小节的内容。其次,以声动情。作为多媒体课件重要组成部分的声音技术在激发学生感情时有着不可低估地作用。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审美能力

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美。例如在教学《可爱的草塘》这一课时,播放课件,让学生眼看北大荒辽阔、迷人的秀丽风光,耳听牧羊人悠扬清脆的歌唱。同学们全神贯注地置身此景,萌发了热爱伟大祖国之情。教学《我的战友》时,当讲到烈火烧身,纹丝不动,我适时播放一段录像――“熊熊烈火烧到身上,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头上滚下来,他却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这一感人画面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甚至有人失声痛哭。这样,的人格美就完全展现在学生面前,极大鼓舞和鞭策同学们为了祖国的美好明天而努力学习。教学《美丽的公鸡》一课时,我将课文的插图制成动画。一开始,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只漂亮的大公鸡,得意洋洋站在水边,的确是一个很美的形象,学生们由此萌发了美的意识。随着故事发展,相继出现了公鸡与啄木鸟、蜜蜂、青蛙比美屡屡得到教育的画面,逐步把学生们美的意识升华到老马说的那句话的境界――“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还要看能不能为人们做事”。学生对图文的观察、学习思考,不仅知道了什么是美,而且也从连续画面中训练了自己分析美、鉴赏美的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了美的真正含义。

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来运用,可以充分发挥课件的作用,使之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所以每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一定要不断发展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才能符合新世纪对中学教师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中国教育报,1998-5-18

[2]余武.教育技术―信息时代教与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3]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篇7

一、在情境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语文课堂上尽量引导孩子们进入文章的境界,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运用图画、简笔画、多媒体课件等方法营造课堂氛围,把学生的感觉器官有效激活,进入教材所描写的情景中去,与作者的思想融为一体,从而受到良好的教育。比如,在讲授《我的信念》一文时,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从内心体会居里夫人的无私奉献精神,进而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并培养学生为目标努力奋斗的精神。如讲授《望庐山瀑布》一诗时,我先让学生闭目想象,假如自己去庐山旅游,真正看到了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从而激起学生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感情。如《望岳》和《三峡》,两篇文章分别描述了泰山的雄壮和三峡的美丽,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得到了美的感受。而且文中也渗透着浓厚的道德教育,即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及悠久历史的感情,从而培养了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为自己出生在这个国家而骄傲。

二、在反复诵读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8

我国中学语文教育受到几千年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是一种典型的应试教育。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中学生更多的是一种长于应试,短于实际运用的人才。中学语文教育改革应该发现当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合理对策加以解决。

二、中学语文教育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中学语文素质要素不完善

1.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中学毕业生应该能够掌握常用汉字、语法修辞、工具书使用等等最基本的知识,但是目前很多即将毕业的中学生不能有效的掌握这些知识。更为严重的的,很多学生没有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转化,无法做到活学活用。从而让学生误以为学习语文基础没用用。

2.基础能力不强。中学生基础能力薄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阅读方面,中学生必须具备理解阅读能力,会正确使用快速阅读、精读、朗读等等方法。但是在现实学习中,能够掌握这些技巧的初中学生并不多。至于深层次的赏析、鉴赏和批评性和创造性的阅读,中学生更是没有能力做到。

3.智力培育方面做的不够。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模式。但是目前更多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智力的培养,只是片面追求成绩,追求片面的升学率。

(二)中学语文素质结构不够合理

1.对语言技术的教育多于道德人格的教育。正确重视语言教育是对的的,而且要想学生掌握语言技术就必须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语言运用技巧,从而为今后更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必要工具。但是如果学校和教师因此而过分重视语言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道德教育,那么将无法实现教学育人的目的。尤其是中学阶段,更是构建内心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阶段,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是这个阶段形成的主要时期。

2.强调读写能力而忽视交际能力。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薄弱是当下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这种现象的存在主要源于我国的教育制度,应试教育制度之下,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更关心的是学生的应试成绩,而对不涉及考核内容的方面不予重视,从而造成中学生应试能力不错,但交际能力差,无法与人有效沟通。

(三)教科书编撰过于乏味枯燥

中学语文教学需要依靠课本教材来实现,教材编写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教学质量的高低。一本好的教材能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一本好的教科书应该体现文辞优美、贴近生活、富有哲理、强于思辨,易于教学等等。这样的教学教材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有序、有趣有益。目前的中学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有着很大的不足。

三、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方法对策分析

(一)健全中学语文的教育体制

为了实现课程的完善,需要从多方面着手:首先是要打破传统模式下的“一纲”制度。就是全国不能实行统一的教学大纲,需要将编制权下放到地方,并根据当地方文化需要编制有特色的中学语文课。其次,要彻底打破传统教学大纲中的内容体系,重新确定一种新的语文素质教育构建体系,改变以往片面追求教学成绩的教学方式。最后,需要着力改革中学语文课的结构。教学大纲需要对教学中的必修内容、选修内容、课外阅读内容等方面进行明确的规定。

(二)改革中学语文教学和学生评价方式

在改革中学语文教学和学生考核的方式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改革教学方式,这需要从教师方面着手。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通过灌输式的模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当下,教师更应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目标。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语文课本丰富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教学生动有趣,灵活多变,增加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感染力。同时也需要调整好师生角色关系。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一切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起传播与辅助的作用,减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宰成分,给学生更多参与和主动的机会。其次,要用好考试这件法宝。教学质量需要通过学生考试来统计分析。在中学教育改革过程中,可以通过考试来引导改革目的。为了实现改革目标,可以将德育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内容纳入考核系统,从而让教师和学生更加重视这些需要考核的课程,最终自觉的投入到学习当中。

(三)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语文教师队伍

篇9

论文摘要:高考对于中学语文教育来说,不仅起到了一个方向标的作用,而且对中学语文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以高考为前提的应试教育制度下,中学语文教育陷入了困境。为了能够使语文教育更好地适用于学生和社会,就必须从高考和中学语文教育本身来寻求方法,使中学语文教育走出困境。

论文关键词:高考;中学语文教学;困境;突围

随着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高考就成了一件关乎中国民生的大事,我国的高考制度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当高考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的时候,它也给中学语文教育带来了难题,如果这些难题不解决,将会影响整个中国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一、干涩的课堂和枯槁的生命:语文课成了“鸡肋”

在当今社会,高考成了教育的指向标,也成为了考量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这种影响下,语文教育也在发生着变化。

首先,中学语文老师的高考情结挥之不去,他们在上课时总会不由自主的想到高考,学生的作文失去了灵气,变得刻板公式化。其次,在高中课堂,语文本来应该是最富有活力,情感最丰富的学科,但是现在的语文课堂却不是这个样子的。再者,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四大能力,但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往往只重读写,很难看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听、说能力训练,造成了能力上的欠缺。另外,教材陈旧,其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贴近的极少,加上教学局限于课堂,脱离生活,使丰富的语文内容变得单一、狭隘,学生的阅读面极为狭窄,致使学生知识上营养不良,久而久之,学生患了严重的贫血症。

二、浪漫的语文与功利的高考:语文戴上“镣铐”

语文天生浪漫,富有情味和含蓄韵致之美。究竟是什么让一门如此有内涵的学科成为现在的这种乏味的科目呢?我认为最主要是由于高考制度造成的。在中国的整个教育系统中,高考起着联结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重要作用。高考可以有效引导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可以调控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高考的作用是伟大的。我们引用1997年在纪念恢复高考20周年征文的综述中所说的一句话,“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但是,任何考试制度都有其弊端。统一的高考模式让更多人的走上了独木桥,从而导致学校过多的看重高考给自己带来的声誉,以至于学校开展的各种教育都围绕着高考而进行。例如:学校放弃了更多学生兴趣的培养,选择了更多的文化课教育;老师在给学生授业的时候,更多地参考了高考的要求,让课堂充满了高考压力;学校所选用的教材,也都选择更适合高考的教材,致使教材的刻板化;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时,也都以高考为最终目标……从这里可以看出,高考在某一程度上已经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造成语文教育当今局面的一大部分原因是由于高考的负面导向作用,使语文成为了一门应试教育学科,并且在学生的心中形成了功利思想及对语文教育评价产生了影响。

三、真语文、新高考:高考背景下语文教育的突围

既然语文教育已经出现了困境,那我们就必须尽早找方法解决,这样才有利于语文教育的发展,也才能更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语文教育自身的蜕变

1.教育思想的更新。任何变革都是从思想开始的,所以,语文教育也应该从思想上进行改革。首先,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师的传统语文教育认识观应该得到改变,不能追求以往的死板教学,而是应该换个角度把语文教学看成是一个接受、感受、享受的过程。接受教育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但是它已经光华淡尽,只留下暗淡乏味,这些都是我们深有体会的,从本质上来讲,它不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因为它忽略了人的存在性与感受,只是把语文的各种知识通过一道道工序强制的灌输给学生。通过接受式的语文教育,学生的思维会变得简单缺少活力与创新。但是,这种接受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又是必须的,因为在应试制度下每个学科教育都必须得这样。感受教育,表示它开始关注学生的身心感受,代表着人文精神的起步。对语文教育来说,为其增加了活力,但这并不是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因为如果我们仅停留在感受的层次上,那我们的语文教育就会缺少美感与后劲。这是由于感受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所体现的主动性、探究性,是需要以其自身的意志力为支撑的,而且也离不开外因的推动。享受是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在享受语文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把语文看作一门学科,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把语文看成是一种生活,是生命的一个部分,是一份美妙的享受。他们在语文中享受着爱,享受着自由,享受着阳光,享受着雨露,享受着生命……最终,语文会成为他们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伙伴。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老师应该主动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应是学生本位,自主探索,发展为本,终身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自主指的是学生学会自主质疑、自主学习。这也就是说学生应该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得到展现与发展。合作指的是学生一起讨论学习,而不是传统的提问解答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会团结合作,也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取长补短,教学相长,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也有利于学生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开拓创新等。探究指的就是拓展运用。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掌握和运用知识来解决各种困难,发现自我价值,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自信心,又能使学生感受到自主探索、主动参与的乐趣,也是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发现真理和寻回真、善、美的过程。”

再者,语文教学的教学思想应该回归到语文的本质要求,追求以人为本的人文化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造就有健全人格和有知识机能的人。所以语文教育应该在这方面能够有所建树。例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人格形成与道德提升,回归到”人“。《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的基本理论”部分也明确指出把“学生的需求作为一次根据”,这里也强调了语文人文性的重要。

最后,教育与教学的目的是在于教人思维、思想、性情。因为思维可以让人明白思考的路数;思想可以构建体系,培养学生的情趣;性情则可以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性格特征与良好人生态度。任何教育教学行为,最终目的都在于实现这些目标。这是十分重要的教育教学理念。语文作为教育教学的最基础的内容,它更应该贯彻这种理念。只有当学生同时拥有了它们,才能够真正地明白知识与熟练的运用知识,明白自身的价值。因此,这就要求老师对于语文得有较深的理解,并且能够在日常教学中表现出来,要明白考试只是一种检验学生对知识理解与运用的能力的方法,而不是语文教育的全部与目的。 转贴于

2.教材的选择与运用。教材的全面运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这也就是新课改下对老师在运用教材方面的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要注意能够表达作者感情的一些词语或句子,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体验,唤醒学生的心灵感悟,能够明白作者的真实感情,使学生的感情得到丰富。语文教师应该把语文引向生活。

3.教学方法的创新。随着语文课改的深入实行,语文的指导思想和教材的改变,教学方法也应该随之而改变。可以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模式。例如:“营造氛围—构建模式—改革评价—培养习惯”模式就是其中之一。首先营造自主发展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发挥想象,表扬学生的大胆发言,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在这种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得到提高。其次构建自主发展的教学模式,由于学生的认知基础、个性特长、认知风格方面存在着差异,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的学习理解而采取的“出示目标—学生围绕目标自学—教师点拨重点与难点—形成性评价与矫正—课堂教学小结”,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学生能够自主地去学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发展目标。再者,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方法,采取多种评价方法,如:学生自我评价,根据课堂表现学生相互评价等。而不是一味地教师评价,这样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重视学法指导与习惯的培养,教师给孩子的不只是知识,还有对其习惯的培养和掌握知识的技能方法,如制订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常规。当学生形成这些习惯,才能利于他们以后的成长。除了上面的那种创新教学方法,还可以根据新的教学思想制订新的教学手法。也可以在语文传统的教学模式上的优化。例如重塑串讲法、自由朗读培养语感、背诵的改变等。

(二)语文高考制度的改革

到目前为止,还不能找到一种更好的方法来代替高考,那么就只能对高考进行改革,使它能更好地适应语文学科的特殊性高考制度,可以从四方面进行改变。

1.增加语文高考的分值。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学科,是国人生存的基本工具和精神的基底,对深陷困境中的语文教育来说,可以借用高考来唤起社会对语文价值的重新认识,纠正长期以来存在的“重理轻文”现象。我认为可以适当的增加语文高考的分值,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2.改革高考语文内容。高考是语文教学的指挥棒。要让语文教学不背离语文的本质,那么语文高考就必须考出语文的真精神。例如,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可以采取主客观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才能全面地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是否完全掌握;知识考查不应局限于死的字词句等,还应注重知识的运用能力。阅读理解的考查虽然近年来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在考查学生对篇章的独特感受与理解方面还比较欠缺,缺少能真正表现考生“真感情、真观念”的开放性试题。对于写作,目前的写作考查方式主要偏向于文学性作品考查而忽视了“生活中实用”的写作,例如影评、书评、颁奖词、主持词,等等,可以尝试增加这些生活中实用的写作,来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现学生的真实情感。可以尝试在高考的语文基础知识中应增加教材之外的基础文化知识的考查,可以通过高考阅读、写作等考查学生宽视野文化经典的阅读和独立见解,这样才能真正把语文引向课外、导向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办法。

3.推动高考语文题型创新。高考考试应该具有相对的弹性和模糊性,考试题型应保证常变常新。例如,在语文高考试卷中,对口语交际的考试只是一种单一的平面化考试,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交际水平与情感态度。因此,可以借鉴当前英语考试的方法,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造模拟的对话场景,以检测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真实应对生活的态度与能力。这样能使学生更灵活的去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

篇10

学生分析:实习所在班级为初一3班。由于是村镇中学,学生基本来自农村,所以无论视野、知识层面,还是情感价值观的形成都很简单狭窄。与小学相比,在语文这个科目上,整体难度加大,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与能力大大增多。学生正处于小升初的过渡阶段,对此仍然不适应,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自觉性较低,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差。学生语文基础素养较差,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同学仍然存在,学习比较盲目,目标性不强。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意识不强。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积累较少,阅读面不广,不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缺乏自己的见解。但令人欣慰的一点是,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高,大多数学生不怯堂、不抵触,积极质疑、踊跃发言。课后背书情况良好,在老师的建议下积极主动的背诵所有文言文篇目,不懂就问,学习态度端正,对学习语文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针对以上的情况,我在原语文老师黄华忠老师及其他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努力按照语文教学要求,根据语文教学三维度,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争取做好语文教学工作,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劲头更足、热情更高、成绩更好。

二、主要任务

1、了解学生语文整体成绩、语文素养,根据学生特点制定语文教学计划。

2、深入班级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3、结合自身,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教育工作。

三、日常教学

1、听课、备课、写详案,并进行课后教学反思。

2、批改学生作业、读书笔记、作文及随堂听写、小测试,并及时仔细评讲。

3、检查学生课堂笔记,并抽背,针对掌握情况适当加以指导。

4、找学生了解语文学习情况,结合课外读书活动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并激励其写读后感。

四、具体安排

第一周

1、向原语文老师黄老师了解学生语文学习情况和语文教学实习工作。

2、结合班主任实习工作尽快认识学生。

3、听课并仔细做好听课记录,创造性模仿学习。

第二周

1、提前备好讲授篇目教案并请黄老师指导,及时作出修缮。

2、请学校领导听课,讲授第五课《伤仲永》。

3、结合指导老师对上课效果的点评,吸取经验教训。

第三、四周

1、提前备好第二单元课文的教案,讲授第二单元所有课文。

2、根据老师点评指导、学生反馈,及时总结授课效果。

3、结合班主任工作,陆续找学生聊天,了解学习情况和对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的看法评价。

4、结合主题班会,学习第二单元综合性练习。

第五周

1、自我总结整个单元上完后的教学经验教训,听各个年级不同语文老师的课,集思广益,化为己用。

2、准备第十五课《孙权劝学》教案。

第六周

1、讲授《孙权劝学》,语文组各听课老师给与评价。

2、填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