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学范文
时间:2023-03-20 21:58: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教育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转变教学观念具先进性、全程性经常听到教学改革,教师改变的应该不仅仅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而是根深蒂固的教学观念。思想观念决定行为动向,教学观念改变了,才能破除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由于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理性主义教育模式的惯性,目前高职高专教学中还存在课程本位现象,仍然沿用大学本科体系,成了压缩型的本科教育,从而违背了高职教育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定位,失去高职教育的特色,与本科师范教育相比很难具有竞争力。因此,高职高专的语文教育专业应当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力度。语文教育专业老师中有这样的一些想法:高职教育强调实践性教学,我的这门课程理论性强,无法实施实践性教学环节,和我没多大关系。相比较而言,中学语文教材教法等课程实践性强,实施起来容易些;教学计划中安排有实习,学生可以在大三实习期间运用和掌握教学技能,提高从教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并不是仅仅某一门课程、某一学期应该实施的,而应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程中。
(二)整合教学内容具针对性、实用性首先要围绕中小学教师岗位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满足实际需要。站在整体高度,我们要继续开好教育学、心理学和中学语文教学法等课程,再增加一些诸如现代教育技术及应用、教育法规、班主任工作技能等方面的课程;具体到每门课程,打破依据教材按部就班的惯例,而是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整合,提高其针对性和实用性。比如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这门课程,目前还没有针对高职高专的教材。习惯的做法是选用本科教材,且教学内容按照语文教师专业化、语文课程百年沿革及其经验教训、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等一直到复习考试评价,老师一章一节的讲,学生一章一节的听。一些内容在从教过程中极少甚至并不会运用到,但老师和学生却都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教师岗位需要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另外增加一些内容,形成教学内容三大项目:课程理念、职业素养与认知、教学基本理论与技能。其中项目三教学基本理论与技能是重点,分解为18个子项目,包括导入技能、展开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对话技能、板书技能、说课技能、阅读教学技能、作文教学技能、口语交际教学技能、综合性学习指导技能、教案编写技能等。
(三)改变教学模式具多样性、实效性大学课堂通常都是由老师一讲到底,学生则是一味听、一味记,学生缺乏思考,不利于他们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理念的更新、从教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掌握。我们要压缩教师讲授时间,把更多的课时用来让学生观摩优秀教学视频、讨论交流和进行各项教学技能和能力培养的实训。
比如在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课程的学习中,观摩优秀教学视频可以提高学生对中小学语文课堂直观感,消除对各项教学技能的陌生感,为日后的实训提供参照物,同时引发思考、疑问与争论。对于课程中学生所产生的疑问与争论,教师可以组织课堂讨论,或者推荐行业网站让学生深入关注和了解下次可再交流。教学的基本技能,除了教师必要的理论教授外,更重要的是组织学生实训。比如讲导入技能,可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导入,常用的导入方法以及各自的优点等这些理论知识;然后选择中小学的课文,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导入的设计;接着模拟中小学语文课堂,让学生走上讲台去尝试一堂语文课的导入;最后学生点评、教师总结,指导学生进行导入语的修改。教师可以打通课内与课外的界限,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选出小组长,小组长组织组员在课外进行各项教学技能的训练和综合试讲,让每一位同学都有走上讲台体验的机会。掌握一项技能,最重要的是正确和熟练,要达到这一目标,最好的途径是练习。既然如此,教师最好当好导演,而将“舞台”更多的让给学生“表演”。
二、加大实习落实力度
即使加大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力度,教育实习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教育实习中却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实习安排在大三的下学期并且时间短。我国的教育实习一般为6~8周,除去实习开始的一周准备以及实习结束时的一周总结,实际上真正用于实习的时间仅为4~6周,学生很难对学校教学有一个较完整的把握。许多学生反映,实习刚刚进入状态,结果马上就结束了。其次是教育实习的水分很大。一方面由于实习学校迫于考试或升学排名的压力,不愿意让实习生多上课。很多学生实习期间仅仅讲了一两堂课,其余时间就是听课、改作业、改作文及帮助学校组织一些活动;另一方面部分实习学生迫于就业压力,不安心教育实习,却忙于找工作。
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到了实习学校就成放养的了,学校对教育实习的检查指导不力。有些学校可能中途会去实习学校巡视,但对实习生在实习中的困难和问题了解不够,更谈不上指导和解决。实习时间可以延长,安排可以更灵活。许多毕业生反映实习后才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后悔在学校时没有认识到并且没有认真学习。其实这种感受我们可以让师范生提前得到,在大二上学期或下学期时,学校可以安排他们实习。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能力、知识结构、人际交往等诸方面的不足。当再次回到学校时,学习的方向就会更明确、动力也会更强大。
篇2
一、班级概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他们从幼儿园进入了小学的大门,一下子比较难以适应小学生活。尤其是不少学生还保留了许多从幼儿园带来的不良习气,如课间纪律差,上课比较自由,还未懂得小学学习的一些常规要求。同时,由于他们来自各个不同的幼儿园,所受的教育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抓好常规教育,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虽说都上过幼儿园,接受过一定的教育教学,但有的不够规范,特别是拼音和写字方面,需要进行纠正和辅导。此外,现在的孩子在家都是小皇帝,自主性差,个性强又怕困难。我们应该加以正确引导,多加锻炼,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学校生活,接轨新课程学习。
二、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六个部分。入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了解学习常规。接下来是汉语拼音,学拼音的同时认识70个常用字。而后是识字(一),10篇课文,识字(二),又10篇课文。两个识字单元各4课,每课认字12~14个。20篇课文分做4个单元,大体按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每个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每个单元之后设语文园地,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此外,全册设6个口语交际话题,安排在每个单元后面,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识字的编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
教材的编写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精神,教材内容具有综合性、科学性、时代性、趣味性、广泛适用性等特点。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汉语拼音。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2.识字与写字。认识常用汉字400个,其中100个会写。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3.阅读。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口语交际。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本册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汉语拼音是学生学习汉语的工具,因此汉语拼音的教学是重点。
2、认识常用汉字400个,其中会写100个汉字。
3、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二)、难点:
1、汉语拼音比较抽象又容易混淆,因此学生掌握起来就比较困难,因此,拼音教学是难点。
2、识字量的增加,是学生“回生率”很高,因此400个汉字教学是难点,如何巩固汉字更是一个难点。
3、如何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在阅读教学中是个难点。
五、提高教学质量主要措施:
1、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常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吃透新教材,深入了解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3、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教材优美的情境图,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语文和儿童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留意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
5、设立学习小组,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开展学习,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6、认真批改每课作业,及时作好反馈、小结。
7、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导优辅差。
8、变学会为会学,教给学生学习的灵活方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注重教材和整合,整体地运用教材,并力求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整单元备课,在备课时注重单元内每个教点的联系。
9、识字教学遵循识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之下,使他们能够尽早阅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引导学生借助拼音和字典学习生字,发现生字与熟字的联系,提倡学生运用记忆规律,将已经学过的部件、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认记生字的学习当中。尊重学生的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相信学生能够应用已经形成的初步的识字能力来独立识字,鼓励他们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认记汉字。积极提倡同学之间交流识字的方法、经验和感受,一起玩识字、组词的游戏或一同制作生字、词语卡片,促进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分享识字的乐趣。
篇3
教师和学生是在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如何处理好师生之间的角色,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是落实教学效果最大化的有利保障。但是,在传统模式下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宰课堂教学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满堂灌”的问题突出,这样往往会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容易造成教师的教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脱节,这样会导致教学效果严重下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应该怎样来定位好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呢?从现代教育学发展的要求来看,在现代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教育者、领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之所以这样说,是从教育本身的特征来说的,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它是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教师是主要的培养者,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地位。但同时从教育学的指导思想来看,教师虽然是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但其主导作用的发挥,是受诸多条件限制或者制约的,如我们教师自身的基本素质,学生的能力和认知水平等。据此,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教师自身必须要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终身学习意识,在时代的需求下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以适应新时期语文教学的需要,切实担负起教学主导者的角色。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受教育的对象,他们是有思想、有情感且不断发展变化中的个体。这就意味着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简单地知识传递的过程中,而且需要师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从教育学对于学生角色的定位来看,学生既是接受教育的客体,同时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效果最终的呈现者,所以说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教育学对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定位,完全符合当前新课改的理念,那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所以,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应该是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必须要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我们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设计,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最终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并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学科素养。
二、科学的落实教学流程
教学是学校、学科落实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是我们的中心工作。因此,教学过程必须要重视。那么,应该怎样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设计和安排才能使语文教学更科学、更高效呢?教育学理论在这方面也给了我们语文教师明确的指导。
(一)首先要明确教学的目的
教学共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向过程,而不仅仅是教师教,所以我们教师必须要把教和学统一起来,辩证地来看待。教学的目的除了要使学生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掌握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技能技巧之外,还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和心理品质。即要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提升。这样,我们语文教学才会真正突破应试教育思想的牢笼,切实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而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坚持科学的教学原则
所谓教学的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事实证明教学原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它对于我们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实施教学手段起着决定性作用。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坚持这几个方面的原则:首先是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这样才能符合教育规律;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样学生才能消化知识;要坚持直观性原则,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坚持循序渐进和巩固性原则,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吸收;要坚持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原则,这样才能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三)选择恰当取得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师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总称。所以,它应该既包括教师的讲授方法,又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这些教学方法。
1.问答法。这是在语文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教法。教学中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或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解疑辨难的对话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提问时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能力差异而相应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问题的深度可以函盖整体学生,因此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所以问答法也为大多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
2.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在现代教育培养全面型人才理论指导下创新的教学方法。新课程理念要求,在教学中强调要进行情境教育,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充分发挥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渗于作品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之中,形成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相统一的审美情操,进而使学生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3.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学形式,进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常用教法。
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语文教育;结合;策略
[作者简介]陈冀东(1982.9-),男,汉族,甘肃静宁人,硕士研究生,深圳职业技术学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等
大学语文课程对于教育学生而言是一科最为基础的学科,在组成高等教育的众多部分中占据着极其关键的位置,它依靠自身的优势以及独特性在学生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追捧。生活在高校中的大学生经过不断的学习语文知识,不单单掌握了应该知晓的文化知识,而且通过对于语文知识的不断汲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会在潜移默化间使自己的人文精神得到升华,更重要的是与此同时可以使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升,完成自我的升华。
一、大学语文学科自身的优势
(一)人文特性是大学语文具备的独特优势,它在培养高校大学生人文修养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大学语文涵盖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资源,而且是遍布全世界的文化知识,有利于使大学生的个人情操、合作意识以及爱国信念得到提升,而且还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辨别出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以及假恶丑,与此同时更是决定了大学生在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世界观以及人生观方面的建立与完善。所以,要在高等院校的语文教育上投入更多的关注,对学生进行更加完善和全面的语文教育和引导是势在必行的工作。
(二)大学语文是以一种十分感官和形象的教学方式展开对于大学生的人文教育的,说服力与侵染力极其强烈,学生大部分都会以一种十分认真和积极的心态去学习语文学科,而且还会以所学到的知识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进行相关的活动,使自己在思想道德方面拥有更加高尚的修养。
(三)大学语文学科对学生而言非常实用,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最佳渠道。就是由于它这个强有力的渠道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所以,站在大学语文作为强有力的教育渠道的角度而言,大学语文的任务不单单是为了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相应改善,还从另一个角度使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以及应对处理困难的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从而使其具备了更好的综合本领,十分有利于培养和完善大学生自身的精神与道德境界。所以,在大学语文教育这一方面,一定要在结合好它所具备的独特优势的背景下进行语文教育,尤其要发挥出它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独特优势。为了达到对于大学生全面教育的目的,一定要在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展开相应的语文教育。
二、准确定位大学语文更好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就当今大学语文发展的情况而言,尚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难题,最为明显的就是对于大学语文教育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截至目前,虽然有许多的学校在自己学校的公共必修基础课一栏中添加了语文学科,同时还为语文学科的实施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但是一旦落实到实际的课程实践时,就会很明显地看出没有给予大学语文教育一个准确的定位,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度。所以,在生活以及社会上会出现一些令人困惑的情形:从一个方面而言,汉语的发展愈来愈受到国际的关注以及重视,随之而来的便是愈来愈多的学习汉语的人群,仿佛马上就要拥有英语在国际上同等的地位。但从另外一个方面而言,大学语文的发展却呈现出一个比较颓势的状态,将会随时间的推移慢慢走出人们的视线。最近这些年,愈来愈多的高等学校把大学语文视为具有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可是即使这样语文教学也日益变得更加冷清,慢慢地脱离人们的视线。相比较一些不同于语文学科的课程,大学语文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而且更为严重的是逐渐成为学生心目中并不重要的基础课。大学语文教学走到今天这般境地,究其关键原因就是由于众多高效的领导以及教师没有把语文摆在一个起眼的位置,站在他们的角度而言,语文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学科,对语文没有一个准确的价值定位。虽然还存在高效将语文教学视为一种必要的教学渠道,但是作用仅仅是针对于学生听说读写的提高上面。所以,要想使语文教学起到更加关键地作用,就要从根本上认识到语文教学的意义和内涵。大学语文教育中,不单单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而是要从更深的角度去开展语文教育,即要结合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伟大的民族精神以及高尚的人文精神去实施大学语文教育。为了更好地开展大学语文教育工作,一定要在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实施语文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语文的建设以及进步,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政教育达到高效化以及语文教育达到多元化的目的。因此,我们应该投入更大力度到大学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上面,并对其结合策略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究,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位,在这样完善结合的基础上,再进行大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以及教学内容,加速改革大学语文教育的模式,最终给出具有自身优势的教学方式,实现大学语文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所起到的最大作用。
三、追求好方法,使大学语文教育达到好效果
为了使大学语文教育的效果得到改善,一定要在详细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而对于学生而言,在语文教育期间不单单是以接受学习的身份出现的,而且另一个身份就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参与者;不单单是使教育更好进行的主体,更是表现人文知识与修养的主人。所以,一定要在把握学生特征的前提下实施大学的语文教育任务。大学语文教育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方面,也要在结合科学有效的方式的前提下进行。
(一)主要以个别案件结合一般理论规律的语文教育模式,来使大学生自身的文学欣赏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在社会发展以及科技进步的背景下,社会上呈现出愈来愈多的新颖信息,所以,在大学语文教育期间,给教师带来的首要难题就是会在教育学生的时候遇到许多类比较过时的信息和资源。教师在对大学生传授语文教学知识时,不单单要对学生传授简单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针对每个不同特征的学生给予他们一个合适科学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所谓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为学生只有拥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文化知识,使他们的思想觉悟得到更大的提升。
(二)把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以课题化的形式呈现给大学生。在目前的大学语文教育中,把语文教学内容以课堂式的方式传授给大学生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起来是比较先进和有效的教学方式。何为课题式的教学方式?它指的就是首先制定一个教学的目标,然后围绕着这个目标制定出一个专题式的教学模式。更为详细地说就是围绕着文本内容展开,收集起来与之有联系的一切资源和信息,经过后期的整理宠儿形成课题式的教学方式。以这种教学方式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从更加广泛的方面去教育学生,最终使学生得到综合性的教育目标。但是这种教学模式,首先给交是提出的要求就是他们要拥有比较好的专业素质与综合修养,教师不单单教学资料充足,还要把自己具备的丰富知识整理成为一个全面合理的课堂式知识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授学生以文化知识和思想政治素质。
(三)教学内容要选好。大学语文教育所涉及的内容五彩缤纷,所以最重要的是要在有限的大学语文教育时间里,传授给学生最为关键和有用的知识与技能,那么这就要求一定要用心选好教学的内容。在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期间,一定要有据可依,选择出那些特征显著的内容进行课堂教学,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中获取最大限度的知识。与此同时,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带有一定的计划和目的性,通过文学佳作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带着一种兴趣去学习,只有学生以一种积极自主的心态去学习,大学语文教育才能更好的达到教学的目的。并且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以那些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相关内容为主,这样方可达到进行大学语文教育的同时,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落实。
四、完善教师团体,发挥教师的光和热
一个教学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教师只有拥有了进行教育的充裕能力与高尚素质,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才能相应地得到提升。大学语文教育期间,针对教师而提出来的最基础要求为其一定要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要举着的旗帜充分地挖掘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踊跃性,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先进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最佳的结合方式。大学语文教材涉及到方方面面,不但有从古至今的无数名言佳句,而且还有产生于不同时代和国家优秀文化资源,如许多文学作品中渗透出来的为人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个人修养观等;所以综上观点,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有机地使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块,首先给教师的要求就是其务必拥有超高的思想政治修养,只有这样才能从五花八门的作品中挑选出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学素质以及道德修养的佳作,相反,就会使教学的目的和方向偏离正常轨道。
五、结语
大学语文教育在培养高效学生的整体素质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高效素质教育必须建立在它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最终目的,但是大学地时间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毕竟还是有限的,这个时候把大学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会在有限的大学时间里发挥出最高效的功能,而且考虑到课时受到时间的控制,这种结合起来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属于非常先进的教学模式。但是结合的时候一定要以实际情况为依据,一定要合理而准确地定位大学语文教育,并对其运行情况能够很好的把握,与此同时还要有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以及一批个人修养比较高的教师群体,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预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重视发挥“大学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
[2]大学语文与传统文化教育.衡水学院学报,2012.
篇5
首先,说明语感的概念,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是一种心理现象,属于直觉思维;然后,结合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阐述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意义;最后,具体论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语感的问题:(一)、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二)、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三)、理性分析,加强言语实践。
半个多世纪以前,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老先生就倡导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感训练。长期以来,一些学者专家和许多语文教师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致成了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热点。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什么是语感
语感问题,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叶圣陶老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这是我国关于语感的最早解释。夏丏尊先生较早提出“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当代一些研究者则认为,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语感是“一个人在社会交际过程中对言语形象的理解、储存、模拟和创造的心智能力。”语感论者对语感这一概念从不同角度作了界定,从不同程度揭示了语感的内涵: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属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
二、语感训练的意义
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同样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1.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
2000年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明确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2001年教育部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些都将语感培养放在语文教学的空前的高度。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所以要重视语感训练。
2.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使思考力得到充分发展。
语感强的人可以敏锐地对语言材料的要点、优劣、情味等做出准确判断、感知;可以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顺畅地表情达意;写作时意到笔随;乃至构建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及风格,拥有自身的言语世界---这其中,蕴积了强烈的创新潜能及无限的思维意识。而学生往往咬文嚼字,望文生义。如“田园”仅仅理解作种田的地方,而没能想象那一派和谐优美的农村自然风光;“春雨”仅仅理解为春天的雨,未能联想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很多学生在写写景抒情的文章时,往往只是简单地列举名称,而没有把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小草是“绿色的”、“青青的”,花是“红红的”“美得无法形容”,却不会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青得逼你的眼”、“它展现了春的生机和希望”;各种花“花着甜味儿里带”(语出朱自清《春》)、“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语出宗璞《紫藤萝瀑布》)。可见,学生的字词句的积累太少,语言的感悟太薄弱。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的语言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感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才会大大增强,思考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通过语感的训练,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犹如年轻人谈恋爱所惯有的那种“感觉”,“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廖等等说不尽的意味。”
3.通过对语感的培养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马克思说:“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语言当然也不例外。吴济南指出:“学生在语文课中感受直觉形象,诱发审美情趣,进行审美鉴赏都必须基于语感。从语感入手对学生进行语文美育,旨在健康的审美心理、高尚的审美观的形成和确立”。语感是一种心灵的感觉,和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抽象概括的特征。它在长期的实践中潜移默化,从而积淀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熏陶的内容和性质。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再如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名句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也传达出作者被排挤出朝廷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学生通过阅读,与作者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获得审美体验。所以,通过语感的培养可以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这是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情感教育的特征所在,也是优势所在。
语感的培养
基础教育不断地改革,教育观念不断地更新,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如此重要,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应该主要进行下列三个方面的工作:
1.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还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具有个人倾向。学生要真正体会其中韵味,就必须有相应的语文知识的积淀。如欣赏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写出了深秋时节多愁善感、独守空闺的妇人怀念亲人、孤独寂寞的情思,这种意味哪是字典上能查到的?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出现的九个名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词典上的解释能与词作者表现的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划上等号吗?主体性原先积累与储存的经验、知识跟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相互撞击,才会迸发出耀眼的直觉思维的火花。西蒙说,直觉是“利用了已有的知识认识了当前的情景”。布洛赫也指出:“我认为直觉和经验二者是密切相关的,所谓直觉,是把那些你已经了解得很充分的事物的认识拼起来形成一个更完整的认识。”没有主体原有的经验、知识作前提,直觉思维只能是飘忽不定的镜花水月。一般说来,语文学习的经验越丰富,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
2.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象,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主要的和首要的途径是学校的语文课的教学。良好的语感素质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加以保证,才能得以有效培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地阅读文章,当所汲取的言语作用达到某种程度,即言语本身的规则在言语主体身上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积淀在言语主体的言语规则自动进行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结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如朱自清的《背影》是篇叙事散文,描写了20年前的父亲在火车站送“我”的情景,从所记内容看,作者为什么不选用《回忆我的父亲》这个既通俗又朴实的题目?从所记情景看,作者为什么不用《送别》这个更见凄切的标题?这就得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内容,通过比较方可明白原题的佳妙和不可更改的理由。写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过程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教师利用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揣摩,读读悟悟,教师点拨:“‘蹒跚’可见步履的不便,从月台下去所以用‘探’,‘攀’和‘缩’可以想象爬的困难。”通过抓重点词句的品味训练,让学生既明白语意,也悟到语言的情味,从而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感。再如曹操的《观沧海》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这种情感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正如朱熹所言,阅读要“涵咏”,要有强烈的作者、读者的角色意识,沉浸在生动具体的言语情景中。周振甫先生认为:“作者由气盛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人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文章例话·因声求气》)。所以古人要求“必讽诵之深且久,使我之心与古人沂合于无间,然后能得契自然之妙,而终极其能事。”(张裕钊《与吴函父书》)新编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部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提到,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到400万字以上,可见阅读的重要。
总之,语感像一股流水,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增大它的流量;同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使它流向既定目标。
3.理性分析,加强言语实践。
一个人的语感素质也得益于后天的理性成分。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一定的语感技能,否则人们便无法进行言语交际了。但是,后天接受语文教育的差异,会造成人们语感素质和技能的差异。具体到每一个人,语感的素质有高下之分,即其深度、广度、美度、敏度无不因人而异,其语感技能自然就有强、弱之别。一般地说,文化程度和语文素质越高,接受和发出言语符号的范围和深度就更为广阔和深入,精神、心理活动更易趋向细致和深刻,语感素质就更高,语感技能就更强。一个大学教授和一个文盲的语感水平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强调语感作用,决不意味着排斥或轻视语文知识的教学。语文知识可以提高语感的质量,因为“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语)。语感主体只有经常地、有目的地进行对言语对象的认知、感受和理解,才能提高语感素质的水平,使之由初级的、浅层次的语感水平向高级的、深层的语感水平推进。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语文教育的教学目标。
言语实践亦即语感实践,让学生自己接触和使用语文材料。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习得语言的实际能力,或者说以感性为主,而感性又总是直接与实践联系着。“学生的语感由学生自己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积淀而成,是学生‘感’的结晶,而非教师‘讲’的产品,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读、写、听、说实践”。所以,学生学习的能动参与积极性发挥得怎样,取决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感受。因此,只有通过长期有效的训练,在学生的意识与行为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才能将有意识的语言知识规则等变成无意识的感觉。近年来,语文教学界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语文实践活动,如朗诵、演讲、作文等,各种实践活动既有对内容的美的追求,又有对文学语言的美的追求,二者在美感修养上是息息相通的,都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感训练。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更加发达、竞争更加激烈、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的世纪。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所以,新世纪的语文教学应强化语感训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使学生真正适应新时代的严峻挑战。
注释:
转摘自《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上册,第267页)
转摘自周振甫《夏先生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1986年第6期)
杨炳辉《试谈语感教学的性质》(《中学语文教学》1991年第12期)
龚向明《参与和合作:走出语感教学误区》(〈〈语文学习教学争鸣录〉〉2000年10月)
《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上册,第265页)
《语感与语文美育》(《中学语文教学》1992年第11期)
转摘自刘电芝《试论直觉思维的心理机制》(《教育研究》1988年第1期)
苗文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参考书目:
1、《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
2、《中学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6期、1991年第12期、1992年第11期)
3、《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杂志社主编:高宝立1988年第1期)
篇6
传统历史文化教育渗透小学语文教学重要性体现方式一、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结晶,并且是由中华文明汇聚和演化而成的,一种反映中国民族风貌和特质的文化;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是对中华民族历史上观念的形成和各种思想文化的总体的表征;它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儿女以及其祖先所创造出的,并且是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的文化,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具有历史悠久、鲜明的民族特色、优良传统以及内涵博大精深等特点。
启蒙教育是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教育非常重视的,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启蒙教育的重要时期就是小学阶段的教育,在小学阶段教育中渗透进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并学会继承传统文化,对我国现阶段的小学生的道德品质等的养成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会让语文教育被小学生更容易接受,也会使语文教育变得更加的活泼和生动,从而促使“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产生,让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受到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熏陶。同时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还能够将科学文化素质进行提高,这样就能促进学生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被正确的引导和养成。
二、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方式
1.将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教育渗透的载体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史的民族,素来都有着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的美称,而且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这些中华儿女去继承和发展。但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影响,西方文化越来越多的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中,在无形之中就产生一定的影响,致使学生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失去兴趣。所以为了改善这一现象,在小学启蒙教育中,可以将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教育渗透的载体。例如,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阅读《甲骨文的发现》,让学生们知道汉字是从甲骨文开始的,让学生多对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的变化进行了解,使学生感受到汉字学习的趣味,从而使学生在学会汉字的同时,又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汉字的起源知识学到了,一举两得。
2.将小学语文的阅读教育作为中国历史文化教育学习的方式
在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课本上都有许多的古诗词,在这些古诗词中不仅语言精练、意境优美、思想深远、内容丰富,而且还将中国当时的文化、政治以及军事等各方面真实的反映了出来。在小学中的古诗词大多都短小精湛,不但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还很容易记忆和背诵。另外,在小学语文的阅读课本上,也有古诗词的学习和背诵,虽然这些古诗词的篇幅很长,但是都涉及到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形式。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要只对教学课本上的知识重视,也要多注意小学语文的阅读教育,不但要使学生对诗词的内容进行了解,还要让学生有自己丰富的想象,使学生能够对诗词有深刻的领悟,这也是使学生通过古诗词了解古代的社会风气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表达最好的方式。
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加一些中国历史、寓言及传说故事等传统文化教育
历史、寓言以及传说故事等往往是家喻户晓的,而且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来说,以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效率,总是高于枯燥的教学方式。而且历史故事一般具有很深的历史背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节日、习俗、礼节、政治背景以及经济背景等都能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还能够从中学习到一些做人的道理;而寓言和传说故事一般能够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并且内容简洁,寓意幽默诙谐,能够使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得到激发。通过这些内容的增加,还能使学生对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教育的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三、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分析和探究,我们知道,虽然现代社会的课程改革教育提倡的是素质教学,但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教育也是小学语文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因为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还是有很多的思维理念和方式是我们现在值得学习的,并且只有对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学习进行加强,才能够保证传统文化传承得到进一步推进。
参考文献:
[1]于迪.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研究[D].渤海大学,2014.
[2]臧霜.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建构[D].首都师范大学,2014.
篇7
【关键词】素质教育,转变陈旧教育观念,转变观念,确立多元化教学
1.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1.1 语文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甚至凭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和其它素质。
拨开片面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云雾,我们看到的语文教学本来面目就应当是为全体学生打好思想道德和听说读写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应做的全部工作。
1.2 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从小学启蒙到高中三年级,语文科贯彻始终,课时最多,位置突出。就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对落实素质教育有着“独当其任的责任”和“分内的责任”。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又是工具,其它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这个工具。怎样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叶老说得好:“听说读写宜并重”。即是让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习惯。培养语文能力,当然是指学生具有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良好习惯,是指学生在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时的读、写、听、说的习惯。如普通话的习惯,字体工整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养成了,语文科的素质教育也就实现了。
既然听、说、写都要靠语言,那么,中国语言要塑造“中国心”,就是说,要具有中国人的灵魂。比如:中华民族崇德重义的风尚,要强务实的人生态度,见贤思齐的理想人格,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礼仪之邦的伦理原则等,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学国语言中,理应接受、培养和发扬光大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具有两个文明素质的中国人。
1.3 语文教育是提高素质教育的一项奠基工程。
1.3.1 语文教育为人们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一种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学会听话,学会识字写字,进而学会读书作文,通过训练逐步形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来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这是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
1.3.2 语文教育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基础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受教育者比较准确、比较全面地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有众多的课程当中有一门课程的内容比较特殊,那就是语文,语文所教授的材料跟其它学科很不一样。一部语文教材几乎可以说是青少年认识世界、了解人生的微型“小百科”。这对于充实和完善中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素质关系极大。
1.3.3 语文教育为学生提高认识、丰富情感、激发思维提供一个有血有肉的赁借物。语文学科指导深重阅读的那些典范的语言作品,往往是作者对于自然、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一些卓越见解和独特感受的集中体现。学生读这些作品,不便从“写什么”方面增长了知识,而且从“怎么写”这个方面获得启迪,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丰富自己情感内涵,激活自己有创造性思维。
2.小语教学要落实素质教育
2.1 确立多元化教学目标。
2.1.1 体现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要充分地控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地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从小逐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2.1.2 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必须加强字、词、名、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2.1.2 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2 转变陈旧教育观念,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要充分认识应试教育这样一种异化了的教育现象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把考试的成功等同于教育的成功,成就了少数尖子生,丢掉了大多数学生;抓了智育,丢掉了其它,甚至以损害身心健康为代价。提出素质教育,其目有是使教育的本质回归,提高素质教育,是力求实现教育发展人的功能,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期为国家不断地大量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和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去战胜旧的教育观念,坚决摒弃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短视行为,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2.3 实行开放性小学语文教学明显的特征。
2.3.1 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实行“三沟通”的原则,即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沟通,课内打好基础,课外求发展;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沟通:语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沟通。
2.3.2 实行“四维课程”。“四维课程”指小学语文课由四个块构成:①语文的课堂教学;②语文兴趣小组活动和兴趣课;③语文的社会实践应用;④环境语文,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这样,构成了开放性小学语文课程结构。
2.3.3 以训练为主。一是要突出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低年级突出在“读写中识字”;中年级“以读为主——读通、读懂、读熟、从读到写,在读的基础上落实重点训练项目”,高年级增加自学份量——采劝四步教学:“自学报告——讨论深化——总结纳——课外扩展”,强化实践环节,培养自学能力。二是渗透学法指导。三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训练的归宿。
2.4 减轻课内外作业负担。
教师要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魄和体能。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脑、眼、耳、口、手并用,在身心的整体活动中协调其身体器官的和谐发展,以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2.5 要探究语文教学的评估标准。
2.5.1 研究评价的方法。开放性语文教学评价学生的语文素质水平,采取多渠道、多角度的评价积分办法,综合地全面考查。
(1)语文教师平时考查综合评分。
(2)查阅资料,即查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角度表现出来的语文成绩。
(3)小组评议,先要讨论评价标准,端正态度,然后依据标准实事求地评价小组中间每个同学的语文成绩。
(4)听取反映,主要听取科任老师及班干部的反映,从语文应用的另一个角度了解学生的语文水平。
(5)语文考试,实行开卷与闭卷结合,笔试与口试结合,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考查与阶段性总结性考查结合。
2.5.2 考试要突出基本素质。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塑;教育研究
引 言
小学语文自塑教育突出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的自我展示和自我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在学习中自我完善和发展。自塑教育结合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在教学实践中,坚持学生的自我发展,对于促进小学生自觉性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自塑教育的概念
自塑教育是在自我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它侧重于对个体人格建构、精神塑造的特征与历程。它主要强调的是在自我教育下的学习和培养,是一种自我完善和了解的过程。自塑教育坚持以学习者为主体,充分的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给予他们更多的自我发展的权利和空间。同时自塑教育是自我教育的内涵辐射与延伸。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了调动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自我教育中加强自我认识、自我实践、自我完善,促进自我的发展,而这种对外界的感知和外界对主体造成的影响,就是一个自塑的过程。
二、自塑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必要性
自塑教育是自我认识和自我了解、改变的一个内在需求。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一个自我意识形成和自我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加强学生自塑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小学语文教学,是最能够培养和体现学生自塑能力的一个学科,所以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自塑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 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习成为了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对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教育体系的改革所围绕的一个重点就是坚持自我学习的主体地位,综合培养和提高自我能力。在这种背景下,对小学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坚持社会发展观,从小建立和强化自塑教育的内在要求,才会有一个人终身学习的需求和行为。
(二) 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小学阶段是学生认知和行为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自塑教育坚持从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性,使学生在自塑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品质,这样的教育是教育改革改革发展的方向,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三) 儿童成长发展的关键
小学阶段学生基本已经具备较为充分的自塑所需要的生理条件,在这个时期,是学生抽象思维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学生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自主探究的需要,在小学语文自塑教育中,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和结合学生的这些特征,把握好自塑最有利的时机,给予学生更多的自塑空间,使他们不断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自塑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
小学语文教育是打开学生认知之窗,促进小学生人格方面和谐发展,自主构建的引导者。自塑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第一,语文学科的性质坚持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学本身就是小学生自我成长的一个过程。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修养;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加强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第二,小学语文教材注重自塑的培养与开发。教材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基础,同时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方向。在新课程体制下,小学语文教材也偏向于对学生自塑能力的培养。注重整合,围绕主题组织教材。教材内容更加丰富,结合学生这一阶段的成长情况,教材内容编制更加的合理,富有人文气息。
第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新课改下,明确课堂"教"与"学"的主体,学生与教师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为小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加强了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和沟通,减轻学生学习压力,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四、自塑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原则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自为性、自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自我学习和发展。自塑教育本质上来讲也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发挥语文知识中的"自塑因子"。在小学语文学习中,让学生随着在语文教材内容中感受到美好、希望,在学习中培养自己高尚的品质和道德,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激活知识、生活与个体自塑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我认知与语言主体性的自我构造。在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在生活中感受到无处不在的语文教育。小学语文自塑能力的培养必须要结合小学生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将知识、生活与个体自塑潜能相融合,综合性的学习,为学生自塑教育的培养打下基础。
结 语
小学语文自塑教育,是对小学生精神文明和行为的培养。在自塑教育思想的指导,能够有效的提高语文知识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 为了"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J]. 江苏教育. 2011(14)
[2] 郑翠亭. "语文教学与学生自我发展"课题实验与思考[J].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S1)
篇9
一、什么是情感教育,情感教育之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何在
情感教育是始终贯穿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以及情绪。它包括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他们的自尊,关注每个学生能够感到身心愉悦,更为重要的关注他们与别人之间的关系的效果,人际关系和社会技能是情感教育的核心。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情感,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提高文化品位,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词汇修辞、语言逻辑、文体知识等都是为之服务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应该无处不在。小学生在的听说读写的认识对象输入模仿的知情到输出自己个性化的知情意,实际上就是把教师的知情意完成转换。只要教师做到以情传意,情景互融,就能创设出较多的故事情景,审美情景和问题情景等等。这样就能较好地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交流,以至形成共鸣,多形式,有效地实施情感教育
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丰富情感的生命个体,教育要关心学生,就应该关注其情感活动;教育是提升人的素质,就需要提升人的情感质量。重视情感与情感教育在学生素质形成中的作用,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重要区别之一。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的关键在内化,内化的关键在情感生成和习惯养成。因此,小学语文教育要提高素质教育,首先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二、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的内容
情感不仅是教育的有效手段,而且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教书育人既需要动之以情,又应该授之以情。
(一)亲情教育
亲情中最本质的成分是真挚无私的爱。亲情教育就是爱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珍视爱,懂得怎样去爱。青少年在成长阶段的情感培育状况与其人生命运和社会安定关系密切,培养人才不能以降低人的情感质量为代价。应该把亲情教育与做人的品行自然结合来,让学生感受亲情,珍视亲情,尊老爱幼,善待他人。
浙江诸暨市城东小学三年级学生郦思哲的作文《妈妈回来了》获2006年首届冰心作文竞赛小学组一等奖――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很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就会给爸爸过生日,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
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吴秀明:“这篇小文在提醒我们要让学生‘我手写我心’,孩子的童心是最起码也是最宝贵的。现在的孩子被社会的浮夸和功利面所误导,写出来的都是空话、套话,失去了作文最本真的东西。其实学生推动的何止是这样,他们有可能丧失了‘表达真实情感的能力’,如果只教会学生说一些假话,那么教育意义又何在呢?
(二)友情教育
真挚友情是温暖心灵的阳光,是促人向上的力量。应试让青少年懂得什么才是真正值得看重和珍视的情感。友情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善待他人,真诚付出。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当渗透对友情的解释,使学生彼此间学会珍视与他人的感情交流,适当渗透对友情的解释,使学生彼此间学会珍视与他人的感情交流,大家处在一个和谐的、积极的状态下对教授其它专业知识能起到很好地促进作用。
(三)师生情教育
一位语文教师上课时发现学生在做数学作业,她把学生的作业本折断并掷向角落,学生惊恐地看着老师,手足无措。她意识到这种泄愤的方式只能获得学生表面的服从,学生对老师产生的只能是畏惧感和抵触感。她诚恳地道歉:“刚才我太冲动了,请大家原谅。这位同学的本子我下课给他粘好,也请大家认真上好后面的课”!这位老师事后总结道:“接下来的上课我找到了教书以来少有的好感觉――师生之间的心灵交汇。”
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因为教育本身是高度情感化的过程,其深层本质乃是发于真情,出于自愿的行为。在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情文并茂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为塑造学生高尚的灵魂提供了丰沃的土壤。教师在教授学生阅读这些作品时重要的是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和老师一起踏入情感的世界,增进彼此的悦感,师生之情进一步体现。
情感教育是注重人的情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注重生命成长和精神培育的教育,也是注重人的整体发展的教育,安使教育活动拥有更为宽阔的视野和空间,使教师的职场生活更能显现生命张力和人格魅力。学生是教师人生之途的伴侣,是教师生命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善待学生,就是在善待自己的职业,善待自己的人生。
三、结束语
知识教育让人更加睿智,情感教育让人更加完整。知识教育可以造就人,情感教育可以拯救人。语文教育学科的内容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积淀,之中所含对亲情,师生友饱满丰富。在教学中,教师能够把情感教育作为内容的一部分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一步强化,同时也能达到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思想教育的目的、真正实现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兰芹.再谈小学语文教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7).
篇10
创新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原动力。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创新思维的外在表现,任何创新都离不开创新思维,二者密不可分。教育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轴心”,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基本的价值取向。要想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好语文学习的相关知识,而且能够较为灵活的应用所要学习的知识,语文教师要能够充分的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用最为恰当的方式来构建学生的想象目标,从而开发出学生内在的潜能。科学史上很多巨大的成就,都是源于大胆的想象,只有进行大胆的想象,才能够进行有效的创新。因此,在小学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并且教育学生学会思考将自己所想象的东西变为现实的正确方法。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其中出自于文章的一句话是“舟行碧波上,人在水中游”,这句话是作为结尾句出现在文章中的,主要描述出了桂林山水的如诗如画般的风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针对这句话让学生来进行想象,主要引导学生思考桂林山水的主要风景,思考在进行荡舟漓江的过程中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以及心情。通过提出以上的一些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在游览桂林山水的过程中给人的总体感受。同时,教师还可以将“补想”这一思维深入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培养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多个方面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育能够让语文教育达到意外的一些效果。
二、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关爱学生
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学会关心学生以及呵护学生是十分重要的。现如今的小学生的心理都较为敏感,教师的言行等都十分容易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如果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是多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比如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认真学习一定能够学好”这样的激励话语,这样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使得学生对自己所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所产生的一些质疑以及提问等,教师要能够保持好自己的耐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进行详细的解答,小学生的心理都比较脆弱,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样的问题,关注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多项实践活动
语文课堂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具有立足文本、又超越了文本的广阔空间,是与其它课程相结合的跨领域的学习,是应用生活、培养创新能力的活动。教师有机利用校内外的语文教育内容的来源,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创设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感悟和积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语文这一科目来说,其与社会的一些具体实践联系较为紧密,因此,在教学的的过程中,要多注意让学生多参加社会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通过生活中的实践来深化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将理论联系实际。从整体上来说,就是学会不断的扩展语文知识。比如,在学习《小摄影师》等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将课本改写成适合学生进行表演活动的课本剧,组织好学生进行课本上的一些角色的扮演,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多加入一些创新的独特想法,进行自由发挥,教师要能够有效的保护好学生的这种创新性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样学生在快乐中进行学习,而且更加深入的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教研活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