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范文
时间:2023-03-30 03:0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教学模式;探究模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虽然当下很多人已经把“高效课堂”“卓越课堂”喊得山响,但更多的一线教师仍在思考:我们究竟该怎样教,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特别是面对目前各种流行的教学模式,我们究竟该作什么样的选择?面对自己所处的教学环境,我们究竟该有什么样的作为?本文拟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作一些粗浅思考。
一、借鉴成功的教学模式是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人们对教学模式的讨论、学习借鉴及其构建,可以说是从未停止。就以本轮国家课程改革以来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为例,我们就看到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有:李吉林的情境教学、郭思乐的生本课堂、邱学华的尝试教学、轰轰烈烈的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东庐模式……
事实上,在语文课堂教学方面,我国更是有许多传承着优良传统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在课程标准的引领下,从教学理论探讨到应用研究,都在不断走向深入,教学模式的建构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导学法”、“诵读法”、“质疑法”、“情境法”……从不同方面诠释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取得了瞩目的成果。并且,随着教学模式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每一种教学模式的研究、推广和应用的过程都会有一大批的践行者和追随者,借鉴、学习一些成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更是很多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和改革的重要途径。
二、借鉴成功的教学模式为何没有好的收益
“我按照×××教学模式教学,怎么没有什么效果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疑问。的确,我们看到新课程理念逐步渗透在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许多教师虽关注了教学模式(方法)的建立,但缺乏对教学模式很好的理解和研究,不十分清楚各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意图,习惯不加思考地继承别人的方法或作风,甚至盲目地执行上级的指令,教学模式表面上繁荣,但没有带来教学上的效益。这里面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中国地域辽阔,教学条件、教师水平有着巨大的差距,对于不同地域的许多一线教师,特别是山区教师,他们渴望学习借鉴他人有效的教学模式,但又常常苦于不知道自己借鉴教学模式要解决什么问题,它的主导思想是什么?运用这个教学模式产生的效果和可能产生的问题有哪些?等等都知之甚少,这样一来,学习他人的教学模式就成了走形式、贴标签。如导学案教学模式当下比较热,可许多教师不知道该教学模式的真正立意,而把它演化成了习题案,甚至是一课三案(课前、课上、课后),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有违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初衷。据我了解有一些优秀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也渴望建立适合自己本土的教学模式!但由于教师劳动有个性化色彩,这对于他们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无疑是一道壁垒,靠个人的力量构建一个有效的教学模式就更困难。从教学本义上来讲,教学过程的复杂多变,特别是学生的个别差异,决定了我们不可能采用单一的甚至有些机械的课堂教学模式。从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各发展并不平衡,在对一些教学模式的借鉴和接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邯郸学步”等不良现象。
三、一线教师要着力构建校本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虽然教学形势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模式也应是多样化的,但是,不管教学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如何变化,也不管学生具有什么样的发展因素和学习倾向,有些过程必然要在教学过程中发生。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我们的追求,并且,所有的别人的教学模式我们都只能是借鉴,不能机械模仿,更不能全盘复制。一线教师要将研究的视角聚焦在自己所处的教学环境中来思考教学模式的构建,可以作这样一些思考:
我所构建的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我所构建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之处?可以如何弥补?
我所构建的教学模式适合什么类型的学生?
我所构建的教学模式对教学结构、教学形式、教学质量有什么影响?…………
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模式”为例,它的基本模型是:拓展延伸,平等对话,合作探究,自主研读,激疑生疑,深读启思,精读领悟,初读感知。
我们都知道,学生对语文课文的学习主要以“读”为基本形式和途径,那么,其“探究”也应以“读”为基点,围绕“读”而展开。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模式,将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按照阅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课文的不同程度,划分为“初读、精读、深读”三个阶段,由“创设情境、激疑生疑、自主研读、合作探究、平等对话、拓展延伸”六个环节构成。一般而言,六个环节是逐步生成的,具有一定的序列性,但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模式要求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去阅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去收集、分析、处理与文本阅读有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将学生的学习始终置于一种主动探究的状态,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真正采用好探究模式,我们应注意教会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自已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重新定位,同时注重开发课程资源,使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既以教材为主要凭借,又不拘泥于教材本身,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扩展、延伸。
当然,这一教学模式并非适合于所有课文及所有年级、学生在学习中采用。对于一些知识性的说明文章、抒情性的诗歌或相对而言比较浅显的课文,这一模式不一定适用。即便是适合采用这一模式学习的课文,对于年龄较小的中、低年级学生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也只能逐步培养、逐步展开。同时,在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进行中,我们也应该充分发挥“接受式学习”信息传递快的优势,将没有探究价值的知识和和信息,及时传授给学生,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探究模式和其它教学模式一样,受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限制,需要和其它教学模式互相交叉使用,互相补充,互相取长补短,融合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之中。从教学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探究教学的课堂才有生命和活力!
篇2
1 模式的教学程序
1.1创设情境
通过各种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语言环境,拉近语言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让沉寂的语言成为鲜活的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录像、动画片、学生表演等多种方式,以活动为载体,设疑激趣,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1.2自主探索
让学生独立探索知识,教师分层指导,有针对性地启发、引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观察、阅读、思考、尝试等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去分析、解决问题。
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为此,在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提供给学生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最初教师的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我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原有经验来记忆字,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
1.3合作交流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还要组织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共同研讨活动,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包括同桌互帮式、四人小组研讨式、多人小组写作式和全班合作式等,为学生充分表现、合作和探究搭建舞台。根据学习的具体内容,安排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在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汇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讨论中所提出的疑问,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发展多向思维。师生关系应是解决难题的合作关系,教师要善于运用诱导的语言,紧扣目标,引导学生逐层深化,激活学生的思路。
在实际教学中,创设情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自主探究与交流合作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阶段,可以依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实际情况,将两个阶段合起来进行。
2 模式的教学策略
2.1氛围和谐的策略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应建立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上,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要与学生互动,要用商量的口吻和学生对话,要用激励性语言来鼓励评价学生,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获取成就感。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朋友。
2.2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实施这一模式的关键是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情境的设计不单是问题本身的设计,还包括问题的引入方式、利用方式,可采取:①联系学生原有知识创设问题情境;②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③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3 交流合作策略
首先,教师应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组,提出讨论、交流的内容和要求并加以有效指导,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在讨论中逐步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再去纠正错误。
其次,形成合作学习的氛围,加强生生之间、群体之间的交流,可扩大参与面,组织组间交流、互查、竞赛讨论等。
3 教学模式的评价
3.1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一教学模式,特点是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3.2闪现学生个性
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闪现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策略,能表达出不拘泥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尝试多向思维,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
3.3凸现学生创新性
在学习中,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有竞争意识。
3.4体现合作成功
这一模式,通过“学习共同体”实现人与人的沟通,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在相互表达、交流、评价、吸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
3.5构建了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多向的思维交流,师生互动,教师能尊重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构建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分层 教学模式 有效性 应用
在每个班级内,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智力水平的发展及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都不同。为了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实行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作业要求及评价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身能力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树立起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一、运用分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
分层教学模式对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实施具有鲜明的有效性:其一,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针对学生的差异性,采取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案,对其进行有效指导和帮助。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的需求,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整体优化,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其二,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通过设计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教学目标和练习,促使教师充分考虑在各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好充足的准备,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因是对学生量身打造的教学方案,更加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提高学习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最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二、分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分层教学的应用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智力水平和学习方法,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为了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有必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
(一)学生分层
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这是分层教学的关键。充分研究学生的学习和个性特点,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接受能能力、认知能力和发展能力等差异性,把班内学生按较优秀、中等、落后分成A、B、C三个层次。分层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素质,避免伤害学生自尊心,不使用差生等词语。同时教师在分层教学过程中要平等关爱,尊重每个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分层教学顺利开展,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树立起学生学习信心,实现学生整体提高,个性发展。
(二)教学目标分层
不同层次的学生其认知能力、智力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因而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也要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认真分析语文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科学制定出既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补差的教学目标。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更好地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同时,促成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身的基础和发展需要选择目标,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度,增强了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实现学习效果最优化。
(三)课堂教学分层
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后,必须根据不同教学目标来科学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对于A类优秀生,其认知能力,接受知识能力及其智力发展水平较高,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他们自主学习,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能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对于B类中等生,语文教师要指引他们掌握教学大纲任务,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逐步提高学习成绩;而对于基础较差的C类学生,语文教师可适当放低要求,让学生尽量掌握所教知识,树立起其学习语文的信心,同时激发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进而愿意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来。通过课堂教学分层,同时语文教师运用贴近生活、内容丰富的多种有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让落后学生容易学习、中等学生乐于学习、优秀学生爱好学习的良好学习局面,促进全体学生向更高层面发展。
(四)作业分层
练习分层是课堂教学分层的进一步延伸,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完成后,还要设计不同要求的练习作业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由浅入深一般可分为基础题、简单的综合题和综合题与探索题这三个不同层次。C类学生完成第一层次基础题,教师当天面批,及时检查其掌握程度,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B类学生要求其完成第一二层次练习,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并学会简单应用。而A类学生则要求其完成第一三层次练习,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其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并拓展其思维。在分层练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鼓励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挑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
(五)评价分层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与其相应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对落后生,可以采取表扬性评价,充分挖掘其优点,肯定其进步,消除其自卑心理,树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对中等生,可采取激励性评价,树立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的同时,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指出努力方向,促进他们积极向上;而对优秀生,可采取竞争性评价,肯定其成绩,坚持高标准来要求他们,帮助他们取得更高的成就。当然,学生等级不是固定的,在阶段考察基础上,教师要建立一个动态分等级机制,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调整心态,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总而言之,分层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平等尊重每个学生。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整体学生的发展和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扬。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运用好分层教学模式,为推进我国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进程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篇4
一、“五步”自主学习法的含义
“五步”自主学习法指在教学条件下学习主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认真进行自我学习或与同伴互助,将学习成果与他人分享,正确评价学习结果并能做出自我总结的过程和能力,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而进行的一种创新性的学习。即课堂45分钟包括五个层次:定向――自学――展示――检测――升华。
二、“五步”自主学习法的要求
总体要求:
1.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做学生的引领者、组织者、合作者和欣赏者,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思考、讨论、交流、总结、升华提高。
2.抓好学习小组的建设:(1)据本班学生实际进行分组,原则上组内要有一对一合作伙伴。(2)组长是本组内最有热心、最有责任心、组织管理能力最强的一位同学。(3)教师要从管理、组织、检查、评价这四方面做好组长的培训工作。(4)小组评价机制要创新。能促进小组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深入探究。让评价变为课堂的一剂美味调料。
3.做好前置性作业的设计与布置:(1)前置性作业要求要明确、重点要突出、任务要细化。(2)前置性作业要在每堂新授课之前布置,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3)每次前置性作业做到有布置就有收回,有收回就有检查,有检查就有评价。4.认真备课:教师要按照自主学习法的“五步”,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确保课堂容量大,节奏快。5.每节课都要出示学习目标。6.注重当堂检测,注重当堂整理与升华:当堂内容当堂检测,每节课都要让学生学会整理,并将学习延伸到生活,达到能力的提升。
课堂步骤及具体要求
第一步:定向
所谓定向,是指学习活动前对一堂课的目标取向。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要切实把握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年段目标、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学生学什么,不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要深入钻研,细细分析,进行合理的取舍。
就小学语文而言,教师需要对不同课文类型(精读和略读)和不同体裁的课文目标进行合理的取舍。否则,就有可能出现要么目标定得太多,不能实现预期,要么目标确定出现偏差。通常情况下,诗歌、散文、故事往往侧重于情感目标,在读中感悟文字中的价值取向,接受审美熏陶;而说明性、科技介绍文章更在乎其理性的把握,侧重于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形成科学精神;作为显性目标的语文基础知识就应当作为每一课时的硬任务给予有效落实;像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等隐性目标是需要长期地抓落实。
教学目标的定向取舍,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或师生共同制定完成。取舍性地确定好教学目标后,师生还得进一步加强目标意识,这堂课究竟要完成哪些教学任务,落实哪些教学目标,必须做到心中有数,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按照“五步自主学习法”开展活动,以保证目标的高效达成。
第二步:自学
自学包括课前的“先学”和课堂上的自学。
(一)课前的“先学”
课前的“先学”,即前置性学习,前置性学习也叫前置性研究或前置性作业,是指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
前置性学习可以让每个学生有准备的进入课堂。
什么样的前置性作业是有效的?1、能够使学困生感到有兴趣,优等生感到有挑战性,让每个孩子感受到发现的快乐。2、能够能够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3、能够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内容,便于从整体上把握新知识,为课堂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使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能够让学生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内容,拓展视野,增长知识;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教师必须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对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流程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设计出合理、有效的前置性作业,以保证教学目标的最终落实。
如何落实前置性作业的检查
1、老师在布置完前置作业后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在课堂上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学生展示作业成果,让他们的劳动有所做也要有所用。2、对认真完成的个人和小组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3、检查的方法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小组的意见,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二)课堂上的自学
教师要转变观念、相信学生、大胆放手,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凡是学生能学懂的知识坚决不讲。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一般放在小组合作学习或全班交流之前。都说“没有独立思考的讨论如无源之水”,离开学生独立思考的讨论是没有一定深度的,是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的。
第三步:展示
小组交流之后,各个小组要对自己的讨论学习成果在全班进行展示。一是对小组交流中已经学会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分享,二是解决小组学习中存在的分歧、疑问和没有学会的知识。
需要强调的是生本课堂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全班交流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思考,说出自己的感悟,表达自己的见解。所以,这一环节少不了老师的引领作用。
第四步:检测
在理论上,检测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很好的检测就没有高效的学习。在这里,我们探究的是语文教学中的当堂检测。当堂检测是语文课堂中检查学习效果、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包括单一检测和综合检测两大类。单一检测是针对一项知识或技能,比如字词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操练,以达到掌握所学内容的目的。而综合检测是针对学习目标,采取一定策略组织的问题的组合。比如语段分析及检测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把握。
当堂检测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精心设计,确定最基本最重要的为检测内容,并计算检测的时间,坚决避免随意性,争取做到课堂上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教学时间,保证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测作业。2、检测的方式要多样、实效,以保证检测的高效。如自测法,同桌互查法,小组内相互检测、批阅,小组之间开展竞争等。3、教师注意及时反馈、及时评价、及时矫正调控,使得教与学同步。
第五步:升华
语文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生活的需要应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目标;同样,语文学习也不能离开生活实践,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学语文,不为生活而学语文,语文就失去了生命力。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的升华拓展尤为重要。
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在什么时候升华拓展呢? 在品词学句处升华拓展;在问题生成处升华拓展;在情境迁移中升华拓展;在文本空白处升华拓展;在发掘主旨处升华拓展。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在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想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就应该以课程改革作为其基本动力来源,以新课标作为其根本的依据,从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出发,对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进行改变。在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师就应该根据其教学经验和教学内容对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运用,有效地达到运用有效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构建高效课堂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生传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转变为主动获取和学习知识,让学生逐渐变得具有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通过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自主掌握和了解的能力来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
例如,教师在对《亡羊补牢》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首先对文章进行讲解,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一定的解答和传授,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地对文章的中心内容进行概括,教师可以通过对文章的具体分析让学生逐渐地明白这一教学内容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并让学生自己概括,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掌握文章中心。
二、进行师生关系重组构建高效课堂
在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因为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学生会感觉教师高高在上,老师说的都是对的,这样的师生关系不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因此在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教师与学生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教师在对《渡河少年》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师生关系的重组来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将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在与学生沟通和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应该以一种亲切平和的态度进行,不能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高不可攀的,要让学生主动与教师交流,进而让学生更好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加强师生课堂交流构建高效课堂
在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过程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运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来完成授课,因为加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其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讲解,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由此可见,加强师生课堂交流对构建高效课堂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例如,教师在对《贴春联》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应该加强师生间的课堂交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经常性地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并让学生进行回答,教师针对性地给予补充和纠正,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进行提问,教师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全面的掌握,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
四、进行充分课前预习构建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在课堂上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相对较多,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大量的知识会降低学生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教师在上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对教学内容中相对简单的知识让学生进行预习和掌握,课堂上一带而过就可以,而比较复杂的知识则进行细致的讲解,这样的方法有助于构建高效课堂。
例如,教师在对《腊八粥》这一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教师在讲解这一教学内容前应该让学生对“腊八粥”的相关民俗进行了解,同时对文章有一个流利的朗读,并对生字进行认识和学习,掌握文章的大体内容,这样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就节省了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可以对重点的内容进行针对性讲解,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内容。
五、营造民主教学氛围构建高效课堂
小学生相对较为活泼,在对这样的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课堂的氛围过于压抑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其有足够的自由感,更好地发挥其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对教师传授的知识进行更加全面以及细致的学习,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更好地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
例如,教师在对《雪趣》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的教学氛围。首先教师在授课前可以播放一段关于雪中游戏的视频,并让学生对自己下雪时的游戏和乐趣进行一定的分享,将教学的基调奠定的比较活泼和民主,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文章,对作者笔下雪中游戏的乐趣进行体会,并引导学生进行生字的学习和文章的流利朗读,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可以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总而言之,在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高效课堂的构建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各种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进行运用,改善师生间的关系,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并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以及教学过程中的自主学习,进而达到运用有效教学模式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目的。
篇6
关键词:“自主导学” 高效
教育质量是国家重视的问题,也是教育者的追求,更是人民群众的期盼,不同学段有不同理念和要求,作为小学的教育者,共识就是有效教学。尤其是新课改,对小学语文实施有效教学更是提出中新的挑战。因此 我们在高效课堂模式的建构方面多下功夫,做出有益的探索,并且努力能在全学区范围内起带头示范作用。为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探索,建构起自己的各具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推动高效课堂的实施做出应有的贡献。本文介绍一种“自主导学”教学模式,并谈一谈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高效起来。
一、“自主导学”教学模式
何为“自主”?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有足够的时间去充分读书、充分理解、充分体会、充分讨论、充分思考……何为“导学”?是指老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学生探索课文精髓的朋友和伙伴。这种阅读教学模式确定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由“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展示交流合作探究达标拓展”五个环节构成,这五个环节既可以在一节课中体现,也可以在一个课题的教学中通过两三节课来体现。三四年级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根据课标精神和我的课改设想,阅读课要体现一个“读”字,围绕单元主题,增加课堂的容量,加大学生的实践力度。我们反对精耕细作式的教学,倡导粗放式的、大语文观指导下的增量阅读。对于一般课文的教学,鼓励教师利用一个课时来完成。 五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学习方法和经验,教师可放手给其机会实践。一般课文力争用一个课时完成,以便留出时间来安排增量阅读。
第一课时
【环节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环节二】预习检测,整体感知。
【环节三】自主合作,解决所疑,交流所得。
【环节四】语言积累及运用。
第二课时
【环节一】复习导入,出示目标。
【环节二】围绕重点,难点进行学习探究。
【环节三】巩固检测,能力迁移。
【环节四】增量阅读。
二、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高效起来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在我们倡导的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认识:
(一)潜心读文本―认真学习课标,制定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给孩子们掌握知识的方法,打造适合自己的高效课堂,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导学案,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二)精心设计―导语精妙,能抓住人心 .
教育家于漪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导语设计得如何,往往关系到全局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导语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即要能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又要触及重点,短小精悍,还要创设气氛,营造氛围。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将引入知识的海洋。如我在教《松鼠》一文时,我背了一首儿歌:“谁的尾巴最短?谁的尾巴最长?谁的尾巴像把伞?兔子的尾巴最短,猴子的尾巴最长,松鼠的尾巴像把伞。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松鼠长的什么样的? ” “想”于是我打开课件让学生看各种各样的松鼠,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灵活用方法―构建高效的课堂。
如何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怎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尤为重要。
1、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利于知识的形成,因此,教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在课堂上,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老师要以真诚的目光注视学生,亲切的语气教育学生,信任的心态引导学生,这样,才能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设计有效的活动是课堂高效的法宝。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引导,组织的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要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则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合理科学地设置教学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让其主动融入学习活动,并从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
3、 将小组学习落实到位。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教师所喜用。小组学习中的讨论不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设计怎样的问题成了合作学习的关键所在。讨论的问题必须是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那么应如何设计问题呢?我们可以这样操作:如:请同学在课堂上就某些问题进行一一讨论,首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进行讲解,直至剩下不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在四人小组中进行第二轮讨论,实在解决不了再放到全班和老师一起讨论,这样在课堂上建立起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三维模式。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无疑比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的印象更为深刻!从而为高效课堂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4、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
教师要把握好节奏,进行有效的指导。在课堂上,要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因此,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
5、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争创个性化的教风
首先,教师的知识底蕴是教学之本。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语文教师教好课的基础。其次,小学语文课是欣赏课,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或慷慨激昂,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而有的教师感情充沛,善于以情感人;有的教师思维敏捷,注重设疑问难;有的教师嗓音清脆,通过诵读课文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语文的学习是美文的欣赏、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质的培养,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风格,因此也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最后,讲究营造教学气氛艺术。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6、以趣结尾,余音缭绕
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一堂高效的课除了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束,也就是我们的结语。它应该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在语文课的结语中,选取一些趣例作为结尾,往往令人萦怀难忘。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应该是各种样式、各种方法。只要它能开放出特色来,它就有生命。语文教学的改革是一项由观念到行动,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性工作,需要教师付出开创性的努力。我们已经迈出了开创性的第一步,但是我们的研究还相对滞后,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创设新课标下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还需要语文老师们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翻转课堂;传统课堂;小学语文;教学
当下,“翻转课堂”、“慕课”、“微课堂”的出现,使得传统教育模式向新教育模式跨越了一道鸿沟。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一刀切”的教学方式早已过时,现代社会要求我们用新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更加有效的方式。而“翻转课堂”正是从课程改革中延伸出来的改变“灌输式课堂”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采取“先学后教”的方式,借助音视频、电子教材等数字材料实行自主学习,实现“教室”、“教学”、“课堂”及“学习”的四大翻转。对于处在发展中的翻转课堂而言,还没有完全准确的定义,但教育界对“翻转课堂”的重视程度从认识阶段逐步走向实践阶段可以看出,“翻转课堂”确实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契合点。
当然,翻转课堂也存在一些弊端,从教师层面来看,他们既要梳理知识框架,又要学情分析,还要制作视频,无疑会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对学生而言,翻转课堂在深化学生思维、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增加了学生家庭学习的任务。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翻转课堂的优势,并且规避它的弊端?下面笔者将从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的对比,以及经典案例的分析中,探索出真正适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翻转课堂”。
一、 翻转课堂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与价值
“找准了支点,便能撬动整个地球”,教育亦是如此。当前我们
教育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课堂上,只要去想办法改变学习状态,自然会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的对比(见表1),从概念的认识到教学模式的实践,特别是教学视频的“单刀直入”,其对小学语文教学产生的现实意义是可以预期的。
(一) 实现语文教学的“新常态”
翻转课堂打破传统课堂的“大一统”的授课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在传统模式的学习环境下,所有学生都接受着同样的教育,弊端就在于,并不是所有的学生来到课堂之前都做好了学习的准备,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有不要的背景知识。当我们开始翻转我们的语文课堂之后,师生完全成了平等交往的“你我”关系:学生不再“守株待兔”,而是亲自体验探究合作学习的全过程;教师不再采用“散弹教学法”,而成为了学习的促进者和管理者。
(二)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标准化的课堂教育为灌输知识提供了无限的机会。在应试教育下,让学生考试成绩优秀似乎是个善举,或者说让边缘化的学生通过考试,但实际上,这不仅对学生造成伤害,也不利于教育的发展。从考试成绩来看,他们似乎学会了应该掌握的知识,其实他们什么都不会。在视频的学习平台上,学习可以根据自己已有水平继续接下来的学习,视频的无限反复和可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的便利,所有学生享有几乎绝对平等的学习机会和科技,单一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充满活力与生机,学生学习语文的无聊感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
(三)激发学生对语文的“感悟”与“熏陶”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要求语文教学必须相机渗透人文教育,必须将语言文字的运用与思想情感的表达联系起来,必须将语言训练融入到听说读写等语文活动之中。而翻转课堂恰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当下的语文课最多的是知识点的讲解,但传统语文课堂的讲解是脱离文本语境的课件内容的展示,学生还没有对文本有深入了解的前提下,就直接与作者面对面“交流”,对学生而言只能是望洋兴叹。激活学生的言语意识,激发学生对语文的感悟与熏陶才是翻转课堂所追求的目标。
二、 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
新课改提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其中一个关键点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即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基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教学任务的繁重性,加之小学生较差的自控能力,很多教师只能将自主学习流于形式,甚至有些教师认为,所谓的自主学习就是将课堂彻底的交给学生,不管学生是否始终围绕着教学任务进行,不管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怎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可以看成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才是教育应该达到的目标。
(二)“合作探究”趋向表面形式
在新课改中一直提倡合作学习,很多语文教师也将此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但效果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是语文教师对于合作学习的实质没有理解透彻,很多情况只是为了营造课堂活跃的气氛:学生未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缺乏教师的适当指导,只能是为合作而合作。
(三)师生互动模式单一
教师在课堂上倾向于与个别优秀学生或教喜欢的学生进行互动,
而忽视对大多数优秀学生的照顾,一是与这些学生交流能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其次教师关注的眼球已偏离整个课堂。这种师生之间的互动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优秀者越来越强,差者越来越弱,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此外,这种浅层次的交往也不利于师生的共同发展。
三、 翻转课堂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夸美纽斯说过,“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德国教育家狄斯多维认为,一个教师教会了学生知识他不是一个好教师,一个教师教会学生发现知识,他才是好教师。①翻转课堂的出场正诠释了这一内涵。那么,翻转课堂给小学语文教学到底带来了怎样的启示,下面笔者将根据翻转课堂的意义和价值具体谈谈小学语文课堂的改革。
(一) 从“形式化”向“实质化”过渡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师希望在教学上能有所创新,他们尝试时尚化的教学方法、媒体化的教学手段、生动化的教学氛围,过度追求使得课堂的教学流于形式,造成“表面上轰轰烈烈,实质上空洞无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第一教学目标落到实处,落到实处不单单体现在教案中,更重要的是渗透到教学行动之中。其次,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教师不能唱独角戏,要相信学生、发展学生,打造艺术的课堂。第三,语文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翻转课堂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中心”。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知识,或者说通过文本语言与思想情感的碰撞激起对文本的感悟。此时学生的主体地位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是主角,学生是听众。谈不上师生互动,谈不上质疑碰撞,更谈不上合作探究。因此,要有效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
(三) 敢于运用翻转课堂
在翻转课堂里,完全由学生自主分配学习任务,学生因此可以自由的玩电子设备(如电脑、手机),家长和老师的担忧也接踵而来。其实技术是把“双刃剑”,只要我们正确的使用它,就会起到良好的效果。此外,不是所有的学科都适合采用翻转课堂,不是任何一门学科中所有的内容都适用翻转课堂的形式。作为教师,不仅要敢于尝试运用翻转课堂,关键是用“正确”。还有,一节课如何翻转,翻转的程度是什么,都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这无疑对教师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注解
① 李炳亭.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山东文艺出版社.2011.P8
参考文献:
篇8
语文教学要从低效走向有效,从有效迈向高效,这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教学模式也要从单一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程式走向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客观的板块式程式。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教师角色得到恰到好处的运用,学生的主体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是高效课堂的主旨。优化语文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组织,创设课堂氛围、组织有效的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要学,自主去学。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应该体现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快乐地学。
【关键词】高效课堂 课堂氛围 有效的提问 学生兴趣 自主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项复杂的活动。课堂教学从低效走向高效是必然趋势。怎样优化语文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怎样才能达到高效?
教学模式的优化及高效课堂离不开教师角色得到恰到好处的运用。教师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组织有效的提问,课堂上做好引导者和组织者,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创造氛围环境和做好引导。
1.创设温馨氛围,构建高效课堂环境
在课程改革新的背景之下,作为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平等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淡化自己说教者和评判者的角色。课堂教学只有建立人本的、平等的、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实现师生的相互沟通、影响、补充。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平等对话”、“民主教学”意识,从真正意义上让课堂充满着温馨的氛围。在课堂上往往老师一句看似平常的话语都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哪位同学还有补充吗?请继续……”课堂要真正实现“教学民主”,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认真地倾听学生发表的独特的见解,营造一种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充满自信地去探究、体验、交流。又如:“你的回答太棒了,老师都没有想到……”课堂要真正能让学生常常体验到“ 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和“百感交集”,教师必须学会发自内心地欣赏学生的观点。
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教师要运用多媒体、课件、音乐、创设情景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然后通过一系列的问题, 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 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 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 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 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注重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去学
高效的课堂不是教师满堂讲出来的。教师在课堂上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课堂的主角,不能一个人在那儿唱独角戏。教师要充分的备课,不要局限于课本的条条框框,在充分理解教材后要设想各种课堂上的生成,十到十五分钟是自己的组织引导时间,其他的时间要留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很好地做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1 课堂问题设计必须有效
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思考。因此, 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 钻研教材, 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明确教学要求, 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其次, 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不是越多越好。要做到数量适中,不能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设计的问题要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学习, 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 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我的战友》一文中“我的感受”一节时,笔者让学生自读这段后说说你从哪些词语、语句中感受到忍着巨痛在烈火中勇于牺牲自己的伟大精神的?通过这个问题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和主动性,让他们把注意力放在读及解决问题上。
2.2 提问方式要有有效性
好的提问方式应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提出一些能够与学生基础相适应并能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 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 使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思维开阔, 而不是迫不及待地直奔结果。如果仅仅只要求回答是与否, 浪费时间也没有效果, 因此课堂提问不在数量, 而在提问的思维含量。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能活跃课堂气氛、启发思维、发展智力。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狐假虎威》一课,当同学们理解课文内容之后,都哈哈大笑老虎的愚蠢,这时,笔者顺着学生的思维巧妙地一问:“假如狐狸第二次被老虎抓住,结果会怎样呢?”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都皱眉思考起来,一会儿功夫,他们便小手林立,有的说老虎肯定会吃掉狐狸,有的说狐狸骗过了老虎……,学生的思维顿时像打开闸门里的水,各种设想都有,整个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难题也迎刃而解,课堂教学也高效了。
2.3 问题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提的问题从易到难,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课堂不是少数人的“专业户”和“地盘”。其实一些后进生更期待老师在课堂上给他们机会表现,更希望老师给予关心和鼓励。如果长期对这些后进生不管不问,这些学生的心理就会意会课堂没有他们参与的机会,他们再积极也没用,自然就会在开小差,甚至会给他们蒙上心理阴影。甚至有时是老师在给这些学生创造厌学的机会。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务必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
高效课堂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课堂。学生角色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学生能够对所学感兴趣,能够主动、自主去学,这样才能创造高效课堂。
3.激发学习兴趣,创设高效课堂
教学中,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最主要的条件是促使学生具备学习的兴趣。“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激发其想像力和创造力。那么,教师应如何激起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呢?关键在于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每节课都需要根据各自不同的重点,精心设置,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气氛。哪怕一幅画,一个小故事……只要有的放矢,创设情境,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了。如在教学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课文《鲸》时,笔者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鲸”字,然后叫学生议论,猜猜教师的用意。大家热烈地讨论着:“老师的大字写得漂亮。”有的说:“鲸字有鱼旁,但鲸不是鱼。”有的说:“因为鲸是最大的动物。”这时学生的兴趣应运而生了。都在猜教师的用意。我乘机让学生速读,浏览课文。体会老师的用意。课堂上,要放得开,就得让学生自己提取信息。在学生知道鲸是最大的哺乳动物后,我马上在“鲸”这个大字旁边编上1、2、3、4、5、6、7。然后在“1”的旁边引导学生写上“大”,接着,让学生分组各派代表上黑板写上答案。兴趣盎然的环境让学生在愉悦中了解到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在激发兴趣同时,我因势利导,要求学生找课外书或到网络查找最小的哺乳动物,把最感兴趣的一点写出来。让学生把课内知识与课外活动联结起来,开拓知识视野,举一反三,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优良契机,把握好这一契机的“火候”,就为培养学生的“要学”与“会学”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4.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学生的知识是自己学到的,而不是老师强灌硬铸进去的,学生的能力,品德也是自己练出来的,而不是老师教会的。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讲到底。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我们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在教学小学语文S版第一册《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都是教学的难点,笔者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着力发掘学生说话的源泉,提供说话的时空,营造说话的氛围。教师要善于诱导,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放手让学生大胆想象,说自己最想说的话。教师还要因势利导,利用课堂尽有的教学资源,比如课本,课文,插图,教具,学具等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会,会中创。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
总之,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构建高效课堂,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理念,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我们只有在不断的实践、探索、创新,才能达到这一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语文教学参考》
[2] 张志公. 《学好语文不是一件小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家作文论》.郑州文心出版社, 2000年
篇9
关键词:主体参与 课堂教学 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主体参与型教学正是积极响应这一教学理念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主体参与型教学是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以“自主性、开放性、民主性、科学性”为特征,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能力、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目标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三年多的课题研究、实践、总结中,我深切地认识到小学语文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是诱因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催化剂,是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动力,是开发学生主体思维的源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专注于学习。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教师就要想法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要创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小学语文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是主动自觉的求知者和探索者。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实心实意地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把尊重、信任、关爱、激励、赞扬带进语文课堂,感染、感化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变不情愿为情愿,从而把与教师的合作视为己任,视为快乐。
(二)用竞争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争强好胜,表现欲望强烈,因此适当开展一些学习竞赛,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看谁说得好、看谁读的好、看谁写得好、比一比、赛一赛”等方法,让学生在期望――努力――成功的亲身体验中,不但学得兴趣盎然,而且能够高够效地进行知识的传递与吸收。
(三)合理运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励性的评价,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将学生那些潜在的学习需要转化为“活动”的、实实在在的需求,使学生能持久地、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激励性评价,既要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也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也要关注他们的情绪态度。比如,我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些表现好或有进步的学生,口头授予他们“朗读小能手”“进步之星”“小作家”等荣誉称号,在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的激励下,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引探导学是关键
兴趣只是诱因,要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长久保持下去,关键还在于教师按照“省时、启智、轻负、高效”的标准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所以,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一定要在“引导”上多下功夫,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发现、合作交流、分析讨论、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一)导学――开辟学生自主的空间
教师是语文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要重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导学要强调自主、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教学的《七律・》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学习:
1.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自读、赛读、齐读等形式)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且把读懂的内容大胆地讲出来(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围绕本课的主线问题“从诗中的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之难?在战士的眼里,在的亲历者的眼里,又是怎样的呢?”让学生采用“读读、看看、想想、写写、说说”等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理解课文(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可以选择感受最深的“难”,跟其他同学交流。有自主、有选择、有合作)。
像这样,改变了过去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受教,而是积极主动地探究,探究的兴趣浓厚,探究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二)启思――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
积极思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奠基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思维的灿烂火花盛开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教学生学会积极思考,善于思考,善于带着问题思考,善于纵深地思考,善于从多个角度思考,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启迪自己思考。
例如,在教学《曹冲称象》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除了曹冲的这个办法,还有没有别的办法能称出大象的体重?”这一问题不仅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还有效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质疑――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语文教学大纲提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课堂上让学生质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能有效激活主体,焕发活力,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高效课堂。因此,教师教学时必须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创设情境,营造让学生大胆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引导学生质疑,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敢问敢答,善问善答。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对课题进行质疑,对课文内容、语句进行质疑,对课文的叙述顺序进行质疑,对某些看似矛盾的地方进行质疑,对标点符号的使用进行质疑。
三、开展活动是动力
小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学生只有投身于各种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活动中,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才能高效地学知识、长见识、练才干,其主体参与能力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像结合教学内容适当进行的表演、辩论、唱歌、画画、访问、讲故事、在生活中找错别字等活动不但能有效提高语文学习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各尽其能,各展所长,对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篇10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为此,我们尝试并探索“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问题导学”模式的载体便是 “导学问题单”。问题单是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基石,它关注的是教师“教”和学生的“学”。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知识、学会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导学问题单”是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使教师能更好地放手,但前提是要对“导学问题单”所呈现的问题的设计要把握好度。那么,问题怎样设计?首先,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其次,问题不易太多,太碎,应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并深入思考;另外,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一个一个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再有,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
“导学问题单”不仅有着导学的作用,还有“导教”的功能,它严格地控制了教师的 “教”,放手让学生更好地“学”,真正为达到“少教多学”的教学效果而服务的。
一、课前积累、个人展示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重视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课前积累、个人展示环节着眼于学生语言的积累,积累展示的内容可以多样化:成语、古诗、名言,与文本有关的小诗、故事、儿歌、谜语、演讲等。每节课进行1-2分钟训练,贵在长期积累、天天坚持。本环节的设计既起到课前热身准备的作用,促使学生以饱满高涨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又可以让学生通过系统的设计与安排不断温故知新。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教师可以通过课前积累和个人小展示环节,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的积累。
二、自主学习、交流展示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问题导学单的设计,为生本课堂奠定了基础。问题导学单中自主学习环节的学习任务确定为初读感知、字词过关,结合课标上的年段目标,具体到不同的年级学习任务及学习方法又分别有不同。
低段:学生能在初读的基础上圈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浅显地知道文中的人物及事件。识字、写字教学应是低段课堂的重点,在这个环节上要有时间保障。学法上要讲究策略,教师宜用丰富的形式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用反复的过程巩固落实识字写字效果。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准确地拼读音节后,去掉拼音认读,通过熟字换偏旁、联系生活识字、随文识字等方法,过好字词关。低段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这个环节教师应一步一步扎扎实实扶着走。
中高段:学生通过初读达到“准词、顺句、通文”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能概括课文大意。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查字典等方式理解词语,引导学生总结学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初读感知、字词过关是学好课文的铺垫,对中高年级学生来说不是难点,中高年级教师在这个环节则应很好地掌控时间,以学生为主,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及时恰当地评价小结。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用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会总结归纳,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三、合作探究、小组展示
课标指出,每位教师都应在课堂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合作探究的过程是学生相互补充、相互接纳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深加工的过程;是学生的认知不断走向深入、思维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
教师应结合教材特点找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作为本环节的学习任务,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合作要求,引导学生完成合作任务。学习过程中,教师深入到小组中,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合作学习的形式有小组合作、同桌合作、自由合作、师生合作等,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的过程,积极探究出多种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总结学法、畅谈收获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结课时,学生不仅要有知识上的收获,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学习的方法,学会合作,能积极交流展示,获得成功的体验。一节课下来,学生能把书读好,是一种收获;写会生字,是收获;积累词语,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等,是收获;通过读书,感受到乐趣,这种情感体验是收获;能自信展示,体验成功,也是收获。
一节课的小结应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复习归纳本节所讲知识的重点、难点,并归纳总结学习的方法。二是留下悬念,情境创设做铺垫,激发学生反思的余波。一节课的结束不能认为是思维发展过程的完成,恰恰相反, 应该是思维进入更高层次循环的开始。古人作文有“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之说,授课也是如此,教会学生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设计好课堂小结,既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小结中,经常用悬而未决的问题,创设新的情境,为下节课学习做好延伸和铺垫。起到课虽结,思不断,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