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范文

时间:2023-03-24 21:18: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态心电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动态心电图

篇1

“什么小盒子?”我疑惑地问。

“就这么大。”王阿姨比划着,“上面还有电线,电线末端用胶布贴在我胸上。”

我一下子就明白了,王阿姨这是接受了动态心电图检查,那个小盒子是记录器,它可以连续监测人体24小时的心电变化,而普通心电图只能记录某一时刻的心电改变。

王阿姨告诉我,前段时间她总是胸痛,每次约5分钟,但休息一下就好。到医院检查时心电图显示正常,医生就建议住院观察,并让她每天背着个小盒子。住院第三天,她在上下楼梯锻炼时再次出现胸部不适。我连忙让王阿姨把动态心电图记录给我看看,发现入院第三天时王阿姨出现心肌缺血改变,而且变化很明显,这是一个明显的心绞痛提示。

我告诉王阿姨,多亏有了动态心电图,不然是不会发现心绞痛的。

“这里的医生也这么说。”王阿姨庆幸地说。

“其实动态心电图不仅仅用在冠心病的诊断,还有利于很多心脏疾病的诊断和监护。比如,它能协助医生判断患者间歇出现的症状(如胸闷、心悸、眩晕、黑蒙或晕厥)是否由于心脏疾病引起,并确定其原因和性质;还可检出隐匿性、短暂和特定情况下出现的心律失常;另外可以检出心肌缺血时伴随的心律失常类型及频率,帮助临床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时选择药物;也能较全面地发现心性猝死的危险因素,有助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更能帮助心律不齐患者确定是否需要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以及帮助已安装起搏器的患者评价其效能。”我一股脑地将一些关于动态心电图的专业知识向王阿姨说出来。

“哦,动态心电图功能这么强大,那我们还做普通心电图做什么?”王姨疑惑地问。

我笑着回答说:“其实这两种检查手段各有千秋,动态心电图可以将受检者24小时静息、活动以及立、卧、坐位等不同时间、不同状态的心电波形,连续不断地记录下来,但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位,它就无能为力,只能依靠普通的心电图。但普通心电图对于那些间歇发作、缓解一段时间后又可恢复正常的心血管疾病,很容易漏诊。”

“你这么一说,我全理解了,下次有什么问题,我还要麻烦你。”王阿姨认真地说。我反到为自己的“卖弄”不好意思起来。

链 接

动态心电图检查

注意事项

忌带手机。佩戴期间要远离手机、电脑、电视等强电场、强磁场物品,不能睡电热毯,不将手机带在身上,但遇到急事,接听一两个电话是不受影响的。

停药。停用影响心跳的药物,比如降压药心得安。

篇2

关键词: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24h动态心电图;冠脉造影;冠心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发病年龄出现年轻化的趋势。冠心病的早期确诊是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首要任务。冠状动脉造影虽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其是一种高费用的创伤性检测手段,使其应用范围受限。找到一种新的无创、准确的冠心病检测手段成为当务之急[1]。笔者通过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联合动态心电图用于疑是冠心病患者的诊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4月-2013年6月在我院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80例,男102例,女78例,年龄34-68岁,平均(48.76±6.37)岁。将患者随机分为动态心电图组、平板运动试验组和联合组,每组60例。患者就诊前有不同程度的胸闷和胸疼。排除有心脏手术史、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肥厚等疾病的患者。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体状态等方面比较,不具有差异性(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在检查前一周停用能影响心电图结果的药物。动态心电图组:患者佩戴美林公司生产的世纪3000型24小时动态心电检测仪,获取12导联动态心电图。阳性标准:缺血性ST段改变:(1)J点后ST段下斜或水平压低超过0.1mV,且持续时间超过1min;(2)再次发生心肌缺血的时间间隔超过1min;损伤性ST段改变[2]。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组:使用美国GE公司T2100运动心电测试系统,在Bruce方案的指导下,检测患者12导联心电图。阳性标准:(1)有典型的心绞痛发生于运动过程中;(2)ST段下斜或水平压低超多0.1mV,持续时间超过1min;(3)运动中出现损伤性ST段改变或心率失常[3]。联合组:使用动态心电图联合平板运动试验进行诊断,患者具体检测过程参见动态心电图组和平板运动试验组。所有患者经动态心电图和(或)平板运动试验检查1周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及其大分支中存在狭窄超过50%即为阳性。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临床数据经SPSS 17.0软件处理,使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P

2结果

2.1各种检测方法的结果比较

动态心电图组、平板运动试验组和联合组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的例数分别为36、31、35。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标准,动态心电图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一致率分别为61.11%、50.00%和60.00%;平板运动试验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一致率分别为60.00%、58.62%和58.33%;联合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一致率分别为85.29%、 76.92%和 81.67%。动态心电图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一致率与平板运动试验组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一致率与动态心电图组和平板运动试验组比较,P

表1 各种检测方法与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比较

ST段改变在动态心电图中的表现:发生和消失都比较突然,一般不伴有心率的改变,一过性基线粗大波动常出现于ST段下移初期。ST段改变在平板运动试验中的表现:由运动诱发ST段改变,心率上升明显,疾病程度越重,ST段改变出现越早,压低程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

3讨论

目前,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是冠脉造影,但其是一项有创的检查方法,难以作为冠心病的早期筛查手段。冠脉造影仅能反应血管形态学的改变,不能对血管功能、心肌缺血的阈值、心绞痛发作的规律等提供有效的信息[4]。近年来,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和动态心电图因其具有无创、可重复性和便捷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冠心病的检查中。

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是利用负荷量的运动使心率加快,引起心肌耗氧量和心肌收缩率增加,使心肌达到最大或接近最大的血液供应能力。如冠状动脉存在异常,血管贮备能力受损时,心肌就会得不到足够的血液,引起心肌缺血,心电图上能反应此类变化过程。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对隐匿性冠心病的敏感性高,能准确的评估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动态心电图的最大优势是能清晰的呈现患者在日常生活自主运动中心肌缺血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 缺血程度和心率、 心律之间的联系,也能反应冠状动脉舒缩张力与心肌缺血的关联性。

两种检查方法从不同角度反应冠心病患者的疾病状态,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联合动态心电图用于冠心病的诊断,可起到协同作用的效果。在自主生活中通过平板运动试验增加心肌耗氧量,使动态心电图被动记录的模式发生改变,可以提高冠心病的诊断准确率。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联合动态心电图可以记录运动和自主神经作用下的心肌供血情况,真实反应心肌的状态,降低了误诊率的发生。本研究中动态心电图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一致率与平板运动试验组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联合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一致率与动态心电图组和平板运动试验组比较,P

综上所述,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联合动态心电图用于冠心病的诊断,弥补了单一检测手段的不足,提高了冠心病的诊断率,是该类疾病的可靠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1]赵小平,王兴. 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与平板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比较[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6,15(4):269-271

[2]施陈刚,张怀勤,黄伟剑,等.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的对比分析与评价[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6,36(4):379-381

篇3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心脏病;诊断

本文主要探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临床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将探讨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200例心脏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其中观察组100例患者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龄最小的26岁,最大的65岁,平均年龄(52.3±3.6)岁,病程最短的6个月,最长的7年,平均病程(3.5±1.1)年;对照组100例患者中男性51例,女性49例,年龄最小的28岁,最大的63岁,平均年龄(53.15±2.4)岁,病程最短的5个月,最长的6年,平均病程(3.19±1.4)年。

3讨论

心脏病是一类比较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调节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组织构成,循环系统疾病也称为心血管病,包括上述所有组织器官的疾病在内科循环中均属于常见病,其中以心脏病最为多见,能显著地影响患者的劳动力。心脏病分为先天性心脏病和后天性心脏病,其中后天性心脏病主要由于受到外来或机体内存在的因素作用而致病。心脏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心悸、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割血、胸痛、水肿、少尿等。

临床上对心脏病的诊断主要为心电图检测。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起搏点、心房、心室相继兴奋,伴随着生物电的变化,通过心电描记器从体表引出多种形式的电位变化的图形,心电图是心脏兴奋的发生、传播及恢复过程的客观指标[5]。心肌受损,供血不足、药物和电解质紊乱都可引起一定的心电图变化,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和演变是诊断心血管疾病可靠实用的方法。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动态心电图逐渐被运用于临床诊断治疗中,动态心电图是利用高科技术手段,对大量心电图数据进行快速分析、诊断的一种检查方法。可以长时间记录并编辑分析人体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可于24小时内可连续记录多达10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并打印出书面报告,这样可以提高对非持续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对一过性心律失常及短暂性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同时,动态心电图还可以判断患者的心悸、头晕、昏厥等症状是否与心律失常有关,如极度心动过缓、心脏停搏、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等,这是其最重要,应用最广泛的原因之一。

本文主要探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心脏病的诊断效果,结果显示,动态心电图的检出率和远远高于常规心电图,对各种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的诊断分析具有肯定价值。

参考文献:

[1]寇艳,易志.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临床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对比[J].中国伤残医学,2014,(21):110-111.

[2]蔡红梅.老年室性早搏患者动态心电图临床意义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4(3):1412-1413.

[3]史松,杨丽,易金玲等.老年1万次以上室性期前收缩动态心电图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0):46-47.

篇4

据统计,在由于心源性猝死造成死亡的患者中,有大约4/5的患者人群曾有过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这种心律失常一般表现为室性心动过速以及心室扑动,两种症状独发或者并况都较为常见。而另外1/5的患者是由于心肌缺血而造成缓慢心律失常或者是心脏停搏。动态心电图对于观察患者心律失常病症发生、发展和终止情况都有较为显著的效果,因此,对于诊断心律失常有重要促进作用。在研究室性心律失常时,首先要确定其是否具有病理学意义。一般来说,正常人的室性期前收缩大约是100次/24h,亦即5次/h。患者在动态心电图检测中显示出来的室性期前收缩次数异常只能说明患者的心脏心电活动异常,如果要证明这种心电活动异常具有病理意义则需要对临床诊断进行结合。室性期前收缩异常病理学的判断依据是Lown3级及以上,具体来说,短阵室速、多形室速、持续室速以及成对、多形室早等都具有病理意义。由于交感性或者迷走风暴给患者带来的猝死通过动态心电图可以得到有效地揭示。此外,动态心电图对于其他一些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的揭发同样具备一定作用。

2.在评价起搏器上的应用

无论是由于心室按需起搏系统产生的对患者心肌电位的抑制情况的检测还是由于起搏器造成的患者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都能够实现有效检测和观察。对于起搏器造成的心律失常,学术界有些学者将其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起搏器置入后患者马上发生的心律失常。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心律失常一般是由于起搏系统对于心房或者心室的刺激造成的。在动态心电图的观察结论中,人们可以清晰看到起搏器的类型是造成室性或者是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原因而不是传统意义上认为的起搏器失灵。另一种情况是由于起搏器的介入而导致的心动过速。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双腔非程控情况下起搏器介入造成的心房和心室不应期缩短。在动态心电图的检测过程中,解决这一问题只要将双腔非程控的起搏器改为程控即可。

3.在对灶性房颤进行评价时的应用

在近年来的房颤治疗中传出的令人振奋的消息是在引入导管频射消融治疗法之后,房颤可以得到彻底根治。其中对于灶性房颤的治疗中更是由于采取了单点消融的手段使得灶性房颤得到根治。因此而产生的对于房颤的起因以及动态心电图特点的关注与日俱增。由于一部分灶性房颤患者的心电变化存在着昼夜的差异,一般来说患者房颤白天发生率大于夜晚,而且大部分的房颤发病时没有明显伴随症状的出现。因此,在采取导管射频消融术对房颤进行治疗后,引入动态心电图对患者心电图进行观察和检测能够有效评价消融是否取得预期效果。

4.在监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上的应用

所谓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指的是在正常睡眠过程中出现约5次/h或者是7h共出现超过30次的持续时间为10s以上的呼吸暂停现象,以及由于这种机体缺氧引发的其他临床表现。这种被称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疾病在呼吸系统中是一种常见病症,并且具有一定的潜在危险性。由于在睡眠中出现的短暂呼吸停止现象,患者的体内血液氧含量不足以及血液二氧化碳含量过多,由此可能造成患者出现包括精神或神经性疾病、心肺脑等脏器疾病、内分泌疾病以及高血压、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内在的多种心脑血管及周身脏器疾病,从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在患者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症状时,患者的呼吸从正常呼吸变成“憋气”到“呼吸短暂停止”再到“呼吸恢复正常”。这种呼吸的变化在一般的临床监测中很难得到很好验证,但是在引入了动态心电图后,通过动态心电图持续性地对患者阵发性窦性节律的监测可以看到患者的变化节奏一般是“长——更长——最长——缩短”的症状。此外还伴随着窦性过缓或者窦性过速的现象。但是当患者的睡眠从仰卧位转变成右侧卧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到的患者心律不齐的现象逐渐减少甚至最终消失。因此说,在临床检测中诊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时引入动态心电图,可以达到良好效果,同时还能为患者减少治疗成本。

5.在监测抗心律失常药物上的应用

在临床监测中使用动态心电图对抗心律失常药物上的主要优势在于,动态心电图能准确检测出可能猝死的高危人群,同时明确室性心律失常在患者猝死中所起的作用;此外,动态心电图还可以对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的室性心律失常数据进行监测和分析,从而获得临床上对于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标准以及促心律失常效应。从这个角度来说,动态心电图在现阶段我国临床监测心率失常药物作用的使用上已经渐趋规范化和制度化,而且由于这种方法的操作简单、监测效果较为直观对于临床判断有重要意义。此外,动态心电图还能有效检测出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容易引发的并发症。总体来看,动态心电图目前已成为这一临床诊断上最为常用也最为重要的手段。

6.结语

篇5

【关键词】 晕厥;动态心电图;分析

晕厥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短暂的意识丧失。由于大脑一过性缺血、缺氧所致的突发短暂性的意识丧失,伴有晕倒、面色苍白、恶心、眼黑及出汗等一系列症状[1]。临床常见为血管迷走性,其次为心源性。心源性晕厥反复发作,若不及时诊治,可导致严重后果,甚至猝死。由于发作的突然性,短暂性,间隙期心电图可如常人,因而给诊断带来困难。随着动态心电图广泛应用,对晕厥的诊断有着显著意义,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应用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诊断的晕厥患者168例,经病史、常规心电图、脑电图、CT等检查未发现晕厥的直接病因,排除短暂性脑缺血、癫痫、性低血压等。其中男108例,女60例;年龄26~79岁,平均48.6岁;病程2 d~9年,平均10.5月。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黑朦、晕厥,最长者达数分钟以上晕厥发作情况: 66例晕厥发作1次,102例发作大于2次。

1.2 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检查前停服一切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3个半衰期。HoIter采用美国3 MRcdD0t型三通道磁带式记录盒及586微机行人机对话分析。配以协同处理器。电极类

型为3 m点状电极。在患者自觉有明显不适或晕厥发作后马上应用人机对话装置记录突发事件,方便分析晕厥发作时的心电情况,监测结束专人分析其晕厥发作时的心电活动情况并加以告知临床医生。

2 结果

168例应用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诊断的晕厥患者,62例患者记录中发生晕厥,发生率36.90%,106例记录中未发生晕厥。观察发生晕厥病例与未发生晕厥心电图R-R间期的关系,62例患发生晕厥患者中,R-R间期≥3.0 s共51例,占总发生晕厥病例82.25%,R-R间期

3 讨论

通常将晕厥分为血管舒缩障碍、心源性晕厥、脑源性晕厥和血液成分异常性4大类[2]。血管舒缩障碍包括:血管迷走性晕厥、颈动脉窦性晕厥、神经病性晕厥、高海拔性晕厥、情景性晕厥等。心源性晕厥在晕厥发生中占非常大的比例,特别是老年晕厥患者,心律失常又是引起心源性晕厥的主骤病因,可称为心律失常性晕厥,而心律失常引起的晕厥,由于症状的发作时间较短暂,大多数患者行静息心电图检查时,均未能捕捉到引起晕厥的心律失常心电图,容易漏诊和误诊。

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ndiography,DCG)是一种随身携带的记录仪、动态心电图克服了常规心电图只能短时间记录静止状态下的心动周期及一过性缺血或心律失常,易被遗漏的缺点,大大提高了心电图记录的方便性和持久性[3]。动态心电图检测发现,心律失常引起晕厥并非由快速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引起,大多数由缓慢心律失常,心肌无收缩或心肌电一机械分离引起,动态心电图可以较及时准确地发现心源性晕厥的病因[4]。

心源性晕厥是由于心脏流出道严重阻塞或严重心律失常引起心脏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的突然短暂的意识丧失,伴有昏倒。多数有诱因,且在发作过程中多伴有一过性血压降低,

心率在40~50次/min,这是由于各种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短暂的身体血管床扩张,外周阻力下降回心血流量下降所致[5]。窦性停搏其机制考虑是由于心脏停搏时间过长,心输出量明显减少导致脑部缺血缺氧,引起的晕厥症状发作.严重的快心室率导致心脏舒张充盈和心搏量降低引起低血压和晕厥。室性期前收缩落在T波上时(RONT),即落在心室易损期诱发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或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虽发作时间较短但由于其发作时因心室分离。且心室失去了有效搏动能力为无功搏动,从而引发晕厥[6]。

装有起搏器患者突了晕厥必须考虑息者的起搏器的寿命,起搏导电极位置,感知功能起搏功能能否正常启动。起搏器电极脱落而出现起搏功能障碍,长时间无心搏引发脑组织的缺血缺氧所致晕厥。

晕厥是一组病因极为复杂的临床征象,须综合临床各种资料作出病因诊断。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部分因心律失常所致的心源性晕厥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早期识别晕厥或高危心电图表现,及时采取干预手段,是有效防止晕厥发生或猝死的关键。

参 考 文 献

[1] 唐其柱,许家刑.晕厥性疾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4.

[2] 张开兹.临床心律失常.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0:282.

[3] 毛焕元.心脏病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30-836.

[4] 陈新.临床心律失常学.电生理和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903-1908.

篇6

【关键词】  动态心电图 最长r-r间距 异常发生率

动态心电图(dcg)中最长r-r间距是指24h发生的最长间歇[1]。它可发生于多种情况,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分析不同原因引起的最长r-r间距以及与dcg异常发生率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收集我院2007年5月~12月门诊及住院患者查dcg异常者94例,男性43例、女性51例,年龄22岁~88(平均62.2)岁。

1.2 方法 受检者检查dcg前做常规心电图,再采用北京美高仪12导联动态心电图仪24h全程记录,记录时间22~24h,同时记录生活日记,回放自动检出最长r-r间距,出现时间及各类心电图情况,并经人机对话后确认,再依据最长r-r间距长度分为四组:a组(最长r-r间距<1.0s);b组(1.0s≤最长r-r间距<1.5s);c组(1.5s ≤最长r-r间距<2.0s);d组(最长r-r间距≥2.0s,最长达4.2s)。分析最长r-r间距的发生原因及dcg异常发生情况,比较各组dcg异常发生率。dcg异常诊断依据相关文献报道[2],结合常规心电图结果判断dcg异常发生情况。

2 结果

最长r-r间距发生原因最多见于窦性心动过缓与不齐44例,其次为期前收缩后代偿间歇26例,其它依次为窦房阻滞6例,房性期前收缩未下传4例,心动过速终止后间歇7例,心房纤颤伴长r-r间距5例,二度房室阻滞1例,交接性逸搏1例,窦性停搏1例。最长r-r间距发生在22:00~6:00有63例,占总数的67.0%。dcg异常情况表现为频发房性及室性心律失常、阵发性与持续性心房纤颤、一度及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二度窦房阻滞、窦性停搏、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陈旧性心肌梗死、st-t改变等。其它情况见表1。表1 最长r-r间距相关情况分析

3 讨论

生理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通过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不断地受到中枢压力反射和呼吸活动等协调控制,使心动周期呈生理性变异。夜间睡眠时,迷走神经张力增加使窦房结的自律性下降,心率减慢,异位起搏点阈值增高,故对心脏起保护作用。因此最长r-r间距多发生在夜间,以窦性心动过缓最为多见,部分窦性心动过缓伴有早期复极,且随着心率的加快而消失,说明早期复极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窦房阻滞和窦性停搏多为暂时性的,多见于迷走神经张力功能亢进或颈动脉窦过敏者,持续性窦房阻滞和频发的窦性停搏可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窦房结变性与纤维化、脑血管意外等病变,还见于高血钾、洋地黄类药物、乙酰胆碱等药物作用。心房颤动伴长r-r间距多为生理性的,合并二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较少见[3],不要轻易做出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从分组看b组dcg异常发生率最低,d组异常发生率最高,说明适当的最长r-r间距对患者是有益的,心脏受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调节,一旦迷走与交感神经的协调作用失衡,使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时,则可能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最长r-r间距过短(<1.0s),患者总心搏数增加,24h平均心率增加,说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见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甲亢、贫血、交感神经敏感者以及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下等。对于>2.0s的长r-r间距,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并结合患者的基础疾病,决定治疗方案。 d组有1例40岁男性者为家族性窦性心动过缓,最长r-r间距达2.4s,最慢心率为28次/分,24h平均心率为58次/分,运动后心率达85次/分,平素身体健康,无任何症状。对此情况只需定期随诊观察,因为不必要的起搏器植入可能给患者带来不适和轻重不一的症状,以及精神上的不安和负担。有症状的病窦综合征患者,应接受起搏器治疗。总之最长r-r间距可发生于多种情况,针对不同病因,做好疾病的预防及治疗。

【参考文献】

 

1 卢喜烈,卢亦伟,朱力华.动态心电图报告的书写与解读.实用心电学杂志,2008,17(2):86

篇7

患者入院后行常规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心率55次/分。于3月3日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显示窦性心律,II度、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最长心室停搏15秒,有交界性逸搏。

于3月4日在介入中心局麻下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VVI工作方式.起搏阈值0.9V(心室),电极阻抗900欧姆,起搏频率60bpm,起搏电压2.5V,感知灵敏度2.0mv,房室延迟325ms.

术后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安装起搏器术后,VVT工作方式。

患者于3月12日拆线后出院,随访至今未再诉头晕、晕厥、心悸等症状。

讨论:晕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患者无法回忆起发生晕厥当时的情况,因此最显著的问题是缺乏发生晕厥事件时的证据,这种发作随机性强,诊断非常困难。常规心电图检查很难记录到晕厥发作时的心电图,而动态心电图的24小时或48小时持续心电检测,大大提高了晕厥时心电事件的检出率。

交界区性停搏合并室性停搏引起的心室电活动丧失,称为心室停搏[1]。此患者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可见II度房室传导阻滞,集中出现在16:00和21:00。并可见一次长达15s的长R-R间期,为较久的心室停搏,出现在凌晨3:36。长R-R间期可见心房电活动的规律P波出现,为窦性心律、不见任何提示心室去极化及复极化电活动的QRS-T波群.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室停搏时,心室的生物电活动和机械性收缩完全停止,血液循环中断[2]。短暂的心室停搏可仅有头晕、黑朦等症状,持续时间较长的心室停搏可以引起阿-斯综合征发作,较久性心室停搏可导致死亡[3]。此患者此次未出现黑蒙和晕厥等症状,可能与较久性心室停搏出现于睡眠中有关[4],其原因可能是凌晨平卧位睡眠时脑代谢处于低下状态,对氧的需求相对较少。

心室停搏是致命性心律失常,必须及早明确诊断,一旦确诊应紧急进行心室起搏等治疗。

本例提醒临床对于反复发作头晕、黑朦及晕厥的患者,建议及早反复进行动态心电图

检查,以尽快明确病因,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心血管内科动态心电图门诊

近年来,动态心电图常被应用于诊断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1]。常规心电图检测仪能记录受检者在平卧时短时间内的心电图状态,对动态时的心电图变化难以准确记录。而动态心电图检测仪能连续记录受检者在动态、静态状态下的心电图情况,对受检者一过性的心电图异常均能准确的检出[2]。因此,动态心电图是临床心血管内科重要的心电检测手段。对2012年4~6月在心血管内科进行心电图检查的1450例门诊、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其动态心电图检查特点,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4~6月心血管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450例,男734例,女716例,年龄18~85岁,平均53.9岁。所有患者均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测,在检测期间患者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胸闷。

方法:使用动态心电图分析仪对受检者进行24小时连续心电图检测,同时对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比较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受检者心电异常检出率的差异。

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结果

1450例心血管内科门诊、住院患者中,动态心电图检测发现1035例(71.38%)发生心律失常和ST—T改变,其中,房性心动过速260例(25.12%)、室性心动过速161例(15.56%)、窦性心动过缓172例(16.62%)、房室传导阻滞141例(13.62%)、ST段压低273例(26.38%)、短暂性窦性停搏28例(2.71%)。1450例心血管内科门诊、住院患者中,常规心电图检查发现159例(10.97%)患者发现心电异常。动态心电图对145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心电异常的检出率71.38%,常规心电图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心电异常的检出率10.97%,动态心电图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讨论

动态心电图检测仪能连续记录受检者在动态、静态状态下的心电图情况,对受检者一过性的心电图异常均能准确地检出,因此在心血管内科体检中广泛应用。对2012年4~6月在心血管内科进行心电图检查的1450例门诊、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动态心电图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心悸胸闷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病时临床常见的症状,但并非心血管疾病的特异性症状。患者若长期反复发作心悸胸闷,则说明患者可能存在某种心脏疾患,进而可导致患者精神压力增加,而生活质量下降。因此,临床寻找患者临床发病原因是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合理有效治疗方法的关键。动态心电图检查能有效分析患者发病的原因。

动态心电图能有效记录受检者在活动状态时的心电图变化情况。临床医生可通过动态心电图记录,结合受检者所处状态及其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患者疾病发生的原因。通常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时,可结合以下参考标准:①心率:24小时平均心率参考值59~87次/分。当受检者处于活动状态时,心率最高可达180次/分。随着受检者年龄的增加,其心率逐渐降低,高龄受检者活动状态时心率最高,

综上所述,动态心电图较常规心电图而言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电异常的检出率显著增加,对其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培良,袁龙,沈菀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QT间期变异性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分析探讨[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8,2(2):45—47.

2陈葵,黄从新,王唏,等.我国健康人群心率振荡的初步研究及其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4(34):372—373.

2巴蕾.北京市朝阳区5岁以下流动儿童贫血及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4):357—359.

3季成叶.中国乡村学生群体营养不良流行状况20年动态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17(1):11—14.

篇9

关键词 正常范围 窦性心率 健康成年人 动态心电图

心率是判断病人心血管状态最直观和简便的指标,长期沿用的窦性心率正常范围为60~100次/分钟[1,2],但在实践中发现这一心率上下限均偏高,成年人静息状态下心率很少超过90次/分钟。相反,不少人静息状态下心率在50~60次/分钟,而无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可查。本文旨在利用动态心电图检查探讨健康成年人静息状态下的窦性心率正常范围。

资料与方法

受检者为1993年1月~1996年12月在本院行健康体检、心脑血管疾病筛选检查和因其他非心、肺、脑疾病而就诊的患者。入选条件:①无心、肺、脑血管疾病史;②体检无心、肺、脑血管异常体征;③常规心电图检查正常;④X线胸片检查正常;⑤心脏M型二维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正常;⑥动态心电图监测最高窦性心率≥100次/分钟;⑦近期未服用心血管活性药物。

符合入选条件的受检查356例,男性187例,女性169例,年龄18~85(50.0 ± 17.0)岁。全部受检者记录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取MV1及MV5双导联记录。根据动态心电图检查时受检者的记录日志,选取每例受检者13∶00~17∶00处于除睡眠及较大活动量体力活动外的一般日常活动状态下的其中3小时平均窦性心率。计算全组、男性和女性组心率均值,不同年龄组(≤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及≥70岁5组)心率均值和95%可信区间。对各性别组年龄与心率之间的关系作直线回归分析,求出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r,所有数据作t检验。

结果

356例健康成年人动态心电图心率检测结果显示:①全部受检者窦性心率为74.5 ± 11.1次/分钟。②性别对心率的影响,两组总的心率差异无显著意义(t=0.352,P0.05)。③年龄对心率的影响,男性组心率=75.5-0.02×年龄(岁)(r=-0.11,t=1.505,P0.05);女性组心率=75.8-0.07×年龄(岁)(r=-0.41,t=1.827,P0.05),年龄与心率无相关性。

讨论

Kannel等对年龄35~40至75~84岁的健康人群的研究结果显示平均心率为74~76次/分钟。Spodick对照50岁以上中老年健康人的研究结果显示静息状态下窦性心率的95%可信区间为46~95次/分钟。Cupples对2011例男性及2534例女性人群的调查研究显示平均心率分别为73.8± 10.7次/分钟及76.9 ± 10.5次/分钟。本文对356例健康成年人的动态心电图研究结果与上述研究结果类同,静息心率均值为74.5± 11.1次/分钟,95%可信区间为53.1~96.2次/分钟,男女性别组心率分别为75.2± 110次/分钟及74.0 ± 11.0次/分钟,较接近而差异无显著意义(t=0.352,P0.05)。回归分析表明健康成人静息心率与年龄之间无相关性。这些研究结果均表明健康成人实际静息心率要比沿用的心率正常范围低,同时表明静息心率不受性别、年龄影响。

Kannel等的研究表明,人群的总死亡率及心血管疾病死率随着静息心率的增加而渐增,其间并无明确的心率界限。Cupples的研究表明,心率每增加10次/分钟,则2年随访心脏性猝死率增加1.28倍,28年随访心脏性猝死率增加1.23倍。Hjalmarson等对心肌梗死患者的多因素分析表明,心率是心肌梗死后病死率众多因素中唯一独立预测因素,<50~70次/分钟者,1年后的病死率未见随心率增加渐增,尤其>90次/分钟者明显增高。提示心率90次/分钟作为窦性心率上限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静息心率与心血管病死率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无论性别和年龄,心动过速均是预后不良的指标。这使得人们对以心率>100次/分钟诊断窦性心动过速而引起临床医师注意的价值产生怀疑。因此,如仅依据心率一项指标引起临床医师警惕,那么心率范围定在55~95次/分钟可能有助于提高诊断心动过速的敏感性及心动过缓的特异性。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12导联动态心电图; 冠状动脉造影; 冠心病; 心律失常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102-01

冠心病(CHD)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 冠状动脉造影(CAG)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已被公认。动态心电图(DCG)是临床诊断心肌缺血的重要无创检查手段之一。12导联动态心电图能提供24h 12导联全部心电图每一时刻的变化,尤其是对心肌缺血的定位及缺血程度作出判断,对临床评估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及病变程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1]。本文通过对12导联DCG检查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12导联DCG对冠心病诊断的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择2010年1月 2011年1月收住我院心血管内科疑诊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住院期间行12导联DCG检查的患者116例,其中男62例,女54例,年龄48-81岁。其中68例合并高血压,34例合并糖尿病。

1.2方法:DCG检查采用美国PI公司生产的128兆全息12导联同步DCG监测。检查前三天停用抗心绞痛类药物等影响心率及ST段的药物,冠状动脉造影,采用Seldinger法造影并多投照,以通用直径法估测狭窄≥50%者视为有意义病变。

1.3诊断标准

1.3.112导联DCG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采用“3个1”标准,ST段呈水平或下垂型下移≥1mm,持续时间≥1min,时间间隔≥1min。与症状相对应的ST段抬高≥0.20mV,作为变异性心绞痛的诊断标准[2]。

1.3.2冠状动脉造影标准:采用Seldinger法经桡动脉穿刺并多投照,右冠状动脉、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其大分支中任意一支狭窄≥50%为阳性[3],分为单支、双支、三支病变。

1.4统计学处理:所有资料均由专人阅读评定。敏感性=真阳性/(真阳性+假阳性),特异性=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准确性=(真阳性+真阴性)/DCG检查总人数。

2结果

2.1 DCG 12导联DCG检查阳性病例90例,65例经造影证实为冠心病(72.7%),其中冠状动脉单支病变39例中26例DCG阳性,阳性符合率为65.5%。双支病变33例中27例DCG阳性,阳性符合率为81.8%,三支病变23例中23例DCG阳性,阳性符合率为100%。12导联DCG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2.7%、78.9%。单只、双支、三支病变符合率分别为65.5%、90.1%、100%。单支病变29例中,检出心律失常15例,均为单纯性、偶发性心律失常,而双支病变33例中,检出心律失常21例,多为混合性、频发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期前收缩、室上性期前收缩、室上性心动过速同时并存。三支病变23例中有17例检出恶性心律失常,如成对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等。

2.2冠脉造影:116例中阳性者93例,其中单支病变37例(47.6%)、双支病变34例(26.2%)、三支病变35例(26.2%);阴性者10例。

3讨论

自然状态间歇和劳累活动均可诱发心肌缺血[4],目前冠心病的确诊常需依赖冠脉造影才能确定,这项检查昂贵,存有损伤及一定的风险性。对于不能冠脉造影术的患者,12导联DCG是诊断CHD无症状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唯一方法,且可以定量反映缺血发生的频率和程度,其缺血发生的导联与冠脉定位有一定的相关性。

本研究通过对12导联DCG检查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12导联DCG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72.7%、78.9%,准确性为76.5%。假阴性24.8%,其是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轻,多为单只病变,狭窄病变远端缺血不明显,侧支循环建立心肌缺狭窄病变远端缺血不明显,侧支循环建立心肌缺血缺氧得以改善。本研究结果显示12导联DCG对3支病变检出率(100%)高于双支病变(81.8%)及单支病变(65.5%)检出率,提示DCG监测心肌缺血的敏感性及准确性较高,且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多,其对冠心病的检出率越高,说明12导联DCG冠脉病变的诊断及严重程度的判断有一定价值。

12导联DCG属于无创检查,重复性好,费用低,患者易于接受,对冠脉病变诊断及病变严重程度的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5],12导联DCG以其多通道、大容量的特点,DCG可对心肌缺血的发作规律、频度、严重程度及并发的心律失常变化进行检测并作出心肌缺血负荷等定量检测分析与诊断评价[6],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Shimada S,Hirota Y, Onaka H, et al. Jpn Circ J, 1998,62(8):586- 5

[2]黄宛.临床心电图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7-88

[3]陈在嘉,徐义枢,孔华宇.临床冠心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209

[4]周翔,李本富.头胸导联与常规导联心电图对显性旁路定位诊断的比较南方科技大学学报,2008,28(10):1975-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