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范文
时间:2023-03-14 13:08: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律失常,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通常我们把心律失常分为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快速性心律失常,临床多表现为心悸心慌,心前区有异常“心跳”感,严重者在发作时可伴有头晕、胸闷、胸痛、气急、多汗、颜面苍白或青紫、四肢发冷、抽搐、昏厥等。也有部分患者并不表现出任何不适症状,仅在检查心电图时被发现。
心律失常≠心脏病
心律失常,是否表示患者一定有心脏病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引起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都有哪些。
无心脏病在吸烟、饮酒、饮浓茶、喝冷饮、疲劳、情绪紧张及失眠等情况下,即使从未得过心脏病,也可能诱发心律失常。
有心脏病风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肺心病(肺源性心脏病)、高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后遗症、心肌病等,均可能引发心律失常。
严重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严重高血钾、低血钾、低血钙及酸中毒可导致心律失常。
药物因素如使用洋地黄、奎尼丁及某些抗肿瘤药物可影响心脏的传导系统,从而发生心律失常。
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引起心动过速或心房纤颤。
由此,答案已不言自明。虽然不少心律失常是由心脏自身的病变引起,但发生心律失常并不一定说明患了心脏病,两者之间并不完全等同。
有些“失常”无需治
心律失常虽然与心脏病不能划等号,但一听到这四个字,不少患者的第一反应可能仍是病情重,要积极治。在此,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并非所有的心律失常都需要治疗。
这是真的吗?当然。首先,我们应对心律失常发生的基础进行分析,分清是心脏自身疾病引发的,还是心脏外其他原因造成的,其中后者远期疗效一般良好,对健康无影响,不需药物特别治疗;前者中绝大多数也是良性的,即不会造成心跳骤停、突然死亡的危险。
一般而言,以下这些心律失常不用治疗――
一般的窦性心动过缓指心率小于60(甚至50)次/分的窦性心动过缓。当患者无症状时无需治疗,尤其是50岁以上患者,有窦房结游走心律时也无需治疗。
各种早搏无明确病因,与心脏病变无关的早搏,即使经常发作并呈二联律者,也可定期随访而不治疗。对于心脏病变引起的早搏,如感染、心肌炎后遗症等,倘若不是经常发作,对血流动力学(它主要探讨血黏度对身体的影响)无明显影响时也无需治疗。
偶发、短时阵发的室上性心动过速若仅偶然发生(数月或数年发生1次),或发作持续时间很短(数秒或数分钟),而又不伴明显症状、心脏没有明确疾病,则无需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做预防性治疗。
平行心律平行收缩多发生在心脏本身没有病变的患者,多数不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但其治疗常难奏效,故主张不做针对性药物治疗。
轻度房室传导阻滞一度、二度I型房室阻滞属轻度房室传导阻滞,因其不影响心输出量,故无需治疗,伴有活动病变如心肌感染或心肌缺血时,也只行对因治疗。
其他类型的阻滞包括(心)房内阻滞、房间阻滞、室内阻滞、左、右束支阻滞等,这些阻滞本身无特殊药物治疗或已形成不可逆损害,故不做针对性治疗。
恶性“失常”必须治疗
对心律失常既不要草木皆兵,也不能完全听之任之,有的心律失常也是需要治疗的,而其中又有少数为恶性,必须特殊治疗。
常见需要治疗的心律失常的情况如下――
一般来说,超过80%室性心动过速都因心脏病变引起,有恶化趋势,甚至可危及生命。这种情况下,无论病情是否持续,都应该治疗。
有的心律失常(如预激综合征伴心房纤颤、心室纤颤)等可能产生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如不及时治疗,甚至会直接危及生命,必须纠正。
单一心房纤颤等心律失常虽不直接危及生命,但可产生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或造成工作能力、生活质量显着下降,产生心慌、气短等各种不适症状,也需要治疗。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多表现为突发心率加快,出现头晕、心悸、乏力等明显不适,且症状反复多次发作,也要进行药物干预,发作频繁时需行射频消融术加以根治。
严重心动过缓、长间歇及心脏停跳、心脏信号传导阻滞,可产生黑蒙、晕厥及阿-斯综合征,需置入心脏起搏器,帮助心率提高。
此外,如果早搏影响到生活质量,比如晚上睡不着、工作时不能集中精力、生活不能随心所欲等,尽管心脏没有病变,危险不大,但也要治疗。事实上,很多去就诊的心律失常患者就属于这种情况。
从生活入手,助心律复常
如果患有心律失常,首先应找到病因再有的放矢,但不论是否需要治疗,都应在生活中加以注意以下几点――
保持乐观心态,避免情绪紧张;
戒烟、戒酒,饮食适量,不宜过饱;
保证充足睡眠,但饭后不宜立即就寝,否则可能抑制心跳,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有潜在危险;
养成良好定时大便的习惯,避免便秘引发意外;
篇2
关键词:心律失常 药物应用
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有的心律失常无临床意义,有的则影响健康并危及生命。因而要先考虑此心律失常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如需治疗,以选用何种药物为最佳选择。要熟知所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及其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
几乎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都不同程度地抑制心脏的自律性、传导性以及心脏的收缩功能,也几乎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
到目前为止,这类药物对心肌病变,对有更严重的心脏病理状态的影响还没有足够的临床资料,当心脏功能障碍、心肌缺血、生理生化代谢紊乱时,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其的影响,要有足够的重视和认识。通过实践,逐步形成医生自己的用药经验,不同病例以不同的方案处理,即贯彻用药的个体化原则。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作用是降低自律性、减少后除极与触发、纠正传导障碍及消除折返激动的发生。依据药物电生理效应归纳为4大类。
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即膜稳定剂主要作用机制是该类药物抑制心肌和心脏传导系统的快通道钠内向电流,降低动作电位,减慢传导速度,延长有效不应期,以及延缓应激性的复极过程。
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此类药物主要药理作用是阻断β肾上腺素能受体,减慢动作电位上升速率,并能抑制传导系统中儿茶酚胺诱发起搏电流。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该类药物主要电生理作用是延长动作电位时间及不应期,延长复极时间。
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该类药物属于钙通道阻断剂,主要电生理作用为抑制动作电位2、3位相,抑制心脏依赖于慢电流除极的部分传导系统。
一、I类药物
1.利多卡因 仅应用于室性心律失常。负荷量为1.0 mg/ kg,3~5分钟内静注,而后以1~2 mg/min维持静滴。
2.美西律 起始剂量100~150 mg、1次/8 h,2~3天后可增减50 mg。
3.普罗帕酮 适用于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口服初始剂量150 mg,1次/8 h,如需要,3~4天后加量至200 mg、1次/8 h,最大200 mg,1 次/6 h。静注可用1~2 mg/kg,以10 mg/min静注,最大剂量不超过210 mg。而后以1~2 mg/min维持静滴。
二、Ⅱ类药物
美托洛尔,5 mg静推(5分钟内),可间隔5分钟连续给3次,共15 mg,然后口服12.5~100 mg,2次/d。也可应用其他药物。
三、Ⅲ类药物
1.胺碘酮 适用于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可用于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者,促心律失常反应少。静注负荷量150 mg(3~5 mg/kg),10分钟注人,10~15分钟后可重复,随后1~1.5 mg/min静滴6小时,以后根据病情逐渐减量至0.5 mg/min。24小时总量一般不超过1.2 g,最大可达2.2 g。主要不良反应为低血压(往往与注射过快有关)和心动过缓。尤其对于心功能明显障碍或心脏明显扩大者,更要注意注射速度,监测血压变化。
2.索他洛尔 用于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及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口服:40~160 mg,2次/d,80 mg/片。静脉1.5~2.0 mg/kg加入葡萄糖液20 ml,10分钟内缓慢静注。
3.依布利特 用于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及室性心动过速。1 mg静脉点滴,10分钟滴完。
四、Ⅳ类药物
维拉帕米用于控制房颤和房扑的心室率,减慢窦速。口服80~120 mg、1次/8 h,最大剂量480 mg/d。静脉注射用于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和某些特殊类型的室速。剂量5~10 mg/5~10 min静注,如无反应,15分钟后可重复5分钟内5 mg。
五、其 他
篇3
正常的心跳是由位于右心房上部的窦房结发动并领导的。因此,人们将正常的心律称为窦性心律。在窦性心律时,窦房结按时发放电脉冲,并经心房、房室结,房室束和左右束支传导至心室,引起心脏跳动。窦性心律的特点是:心跳或脉搏的频率为每分钟60~100次;节律整齐或基本整齐;在心电图上有正常的P波。
所谓心律失常,指的是心脏跳动的频率或节律不正常。譬如说,心跳次数低于每分钟60或高于每分钟100次;或者心跳的节律不规则、不整齐等,即为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很常见。
心律失常的原因很多
由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引起
各种类型的心脏病都可引起心律失常,且心脏病的病情越重越容易出现严重的、可能致命的心律失常。如可引起心肌缺血的冠心病、使心脏负荷过重的高血压病、导致心脏及大血管内血流异常的心瓣膜病、心脏结构不正常的先天性心脏病、由肺部疾患所致的肺源性心脏病、各种原因的心肌炎、不明原因的心肌病等等。
由其他组织器官的疾病引起
除心脏以外,其他组织器官的疾病也可引起心律失常。如甲状腺机能亢进或减低、各种贫血、肺部疾病、鼾症、肾脏疾病、血中的电解质异常(如低血钾、低血镁)、胆道疾病、内分泌失调以及使用某些药物等等。
由其他因素引起
经详细检查而未见异常的正常人,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亦可发生心律失常,且颇不少见。如有紧张、焦虑、吸烟、酗酒、过劳失眠、心绪不宁、嗜饮浓茶咖啡等因素者易有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种类很多
常见的有:早搏、心房纤颤、传导阻滞、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尤以前两项最为多见。心律失常的分类方法有多种。
按发生的部位分类
发生于心房――房性心律失常
*房性早搏
*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房纤颤等
发生于心室――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早搏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纤颤等
依发作时心跳的快慢分类
快速心律失常:心率加快,如上面提到的几种。
缓慢心律失常:心率减慢.如窦房结功能减退导致的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
另外,还有人按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进行分类。
发作时查心电图是确诊心律失常的可靠方法。如来不及做心电图,马上听心跳、数脉搏,并和平时的心跳、脉搏进行对比,对诊断心律失常也有帮助。
不同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差别很大
有的心律失常无关大局,可长期存在而无大影响,故可称之为良性心律失常;有的却性命攸关,持续数秒钟就能导致死亡,故叫做恶性心律失常。仔细斟酌、正确区分、恰当治疗不同的心律失常是个分重要的事。那么,如何估量心律失常的轻重缓急?
首先,要搞清楚是否存在有器质性心脏病。
即必须明确该心律失常发生在怎样的背景之下?该心律失常的原因是什么?
譬如说,同为较多的室性早搏,若发生于经检查无上述器质性心脏病的正常人,可迁延多年,而依然健康。例如患者李先生,73岁,近20年来多次于酒后或心情不佳时发生心跳不齐、心慌而到医院就诊。当时查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示有室性早搏,24小时约3000~6000次,无其他心电图异常。多次查心脏及其他有关项目均基本正常,也无其他疾病史。至今做家务、散步、跳舞、逛公园、登山等活动无不适。我们给李老的诊断是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虽发病已20年,却健康依然。反之,较多的室性早搏发生于有过心梗、心脏扩大、心力衰竭者,尤其是急性心梗者,可能是心跳突然停止的先兆。如一位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入院后做心电图时见到几个室性早搏,之后是连发的几个室性早搏,紧接着就是室颤,即心脏停跳。
又譬如说,较为常见的右束支传导阻滞。一位老人家年轻时就有完全性右束支阻滞,至今已五十余年,生活起居与同龄人一样。故可认为:此传导阻滞对其健康无影响。而另一位老人,突发急性心梗后出现了右束支阻滞,几小时后发生了完全的房室阻滞,每分钟心跳32次。安装起搏器后,才挽救了他的生命。
其次,要注意心律失常发作时的感受。
心律失常发作时的感受因人而异。有的人尽管发生心律失常,却无不适感觉。但大多数人发生心律失常往往感到心慌,心悸、心扑腾、心跳失落等,还有人感到难以形容,而述说为胸闷、憋气,心难受等。如摸脉搏,会发觉脉跳不齐,脉跳缺失,脉跳加快或缓慢等。如仅为上述不适而不大影响日常生活工作,说明此心律失常对心脏的排血及血压无大影响,各器官尤其是脑的供血未减少。
要特别注意心律失常发作时是否有以下感受:难以忍受的强烈心悸;过快或过慢的心跳;头晕、眼前发黑、腿软欲倒;突然跌倒、意识丧失、跌破头面肢体;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咳嗽甚至咯血;胸骨后闷痛、出汗等。这几种情况说明该心律失常可能会引起或已然引起心脏排血障碍并导致心脑缺血或心力衰竭,情况危重,应立即就医。
心律失常病史的长短及其种类亦有重要参考价值。
如已确诊多年的良性心律失常,譬如说,未证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早搏、阵发性房颤、右束支阻滞、轻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且多年来无变化,则提示情况稳定,无大影响。而初发心律失常者,应及时做有关检查,以明确心律失常种类,看有无心脏本身或其他器官疾病,有无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等。
认真分析普通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其他有关检查结果也是重要的,但这些均需由医生去打理,不再赘述。
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
对不同心律失常要用不同的对策。总的治疗原则大致如下:
1.要针对心律失常的病因进行治疗。如纠正心力衰竭、降低升高的血压、治疗甲亢或甲低、消除感染、矫正先天性心脏病的不正常结构、更换心脏的异常瓣膜、改善心脏供血等等。
2.要注意消除心律失常的诱因。如心脏疾病患者要避免低血钾、低血镁、心肌缺血、洋地黄过量、心衰等。无心脏病者,要仔细观察、摸索每次心律失常发作的环境、条件,应注意避免,如烟酒嗜好、着急生气、失眠、激动、过分操劳、思虑过度等等。
3.纠正正在发作的心律失常。特别是上述可导致心脏排血障碍、脑及心脏等要害器官缺血的恶性心律失常,必须立即终止。应由医生分析判断,酌情采用适当药物,必要时行电击除颤、心脏起搏等治疗。
4.预防再次发作。依病情而选用不同的药物仍是主要方法。近年有不少新的心律失常治疗手段问世,可根治或有效地预防某些心律失常的再发作。如可消除心内病灶或异常传导通路的射频消融;可治疗严重心动过缓的心脏起搏器;可置入体内,具有自动识别、自动放电以终止恶性心律失常的除颤器等。有相应适应证的患者,这些新方法常可使他们得以延续生命,并保证其生命质量。
篇4
71670部队 李晓明
李晓明同志: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起源、频率、节律、传导速度和传导顺序等异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心律失常的机会增多。心律失常按照病因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情况:生理性情况是健康人发生的心律失常,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吸烟、饮酒、喝浓茶等常为诱发因素;病理性心律失常是由冠心病、心肌炎、风湿性心瓣膜病、甲亢、电解质紊乱、药物作用等引起的。
众所周知,心脏的功能是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推动全身的血液循环,而心律失常往往会使血液循环受到影响。不过,有很多心律失常对血液循环的影响是相当小的,这是因为人的心脏“跳动”并不像钟表走动那样死板,而常常会随着身体需要来调整“跳动”的强度和速率。比如,一次早搏发生时,心脏当时的血液搏出量会减少些,但在经过一个代偿期后,紧接在早搏后的一次心脏搏动即较为有力,把早搏时少搏出的血液马上补足。一般说,每分钟只有几次早搏的人,其心脏血液的排出量仍是正常的。正常成年人的心律为60~100次/分钟,节律基本规则。低于60次/分钟叫心动过缓,高于100次/分钟叫心动过速。但实际上当心率不低于每分钟40次或不高于每分钟140次时,心脏的射血量没有什么明显的改变。因此,这样的心律失常通常都不是必须要治疗的。
心律失常是否需要治疗,还得看病因及患者自觉症状的轻重。有明确病因的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有的人心率稍快一些就觉得心慌,有的人心率稍慢一些就感到头晕。有的人每次早搏都有不适感,出现心前区上冲、下沉或扭动的感觉。对这些情况,用一点药、使症状减轻些当然有好处,但是,不少抗心律失常药都有毒副作用。因此,在决定是否用药、用什么药、用多大剂量时,应该权衡利弊,首先考虑用非药物办法来调整,比如尽量保持生活规律、避免劳累和情绪波动、戒烟戒酒等。一般只有当早搏多于5次/分钟、自觉症状又较重、经上述调整无好转时,才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治疗。
篇5
李毅刚,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99年获得德国歌德大学博士学位。是我国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技术的最早掌握和推广人之一,至今已应用此方法成功治疗了近五千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独立完成万余例心脏介入手术。在缺血性心脏病室速、房颤、房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机制研究和治疗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的成果,六项为国际创新或首次开展的射频消融技术。
什么是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没有按照正常的顺序或规律进行规则的跳动,是几乎所有心脏病都可能出现的伴随症状,有时候也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存在。可以简单地分为快速型心律失常和缓慢型心律失常。前者主要是由于各种心脏病变导致异位兴奋灶产生,并按其病灶部位分为各类早搏(房早、室早、结早),心动过速(室上速、室速),各类扑动、颤动(房扑、房颤、室扑、室颤)等。缓慢型心律失常主要是由于心脏传导系统发生病变或老化所致,包括窦缓、窦停、各级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和各类逸搏等。
临床表现及危害
由于心律失常干扰了正常的心脏跳动节律,对心脏的生理功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其临床表现往往比较复杂,其严重性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的性质及持续时间。轻微的心律失常时患者可以没有任何自觉症状,也可以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等不适,严重的心律失常可以导致头晕、黑、休克、晕厥甚至猝死。由于心律失常的表现轻重不一,有时发生得隐匿、突然,让人难以预防,具有很大的危害性,这也正是很多患者对心脏病感到恐惧的重要原因。因此,掌握心律失常的诱因、性质、发病规律,并对其危害性进行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哪种心律失常需严密观察与治疗
是否所有的心律失常都需要治疗呢?当然不能一概而论,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目前,专家们对各类心律失常是否应给予治疗的问题,已经取得了如下共识:
1.如果心律失常严重干扰了心脏的泵血功能,则应该给予治疗。
2.导致心律失常的基础疾病是否稳定,如急性心梗伴心律失常处于心电不稳定状态,应严密监护并及时给予治疗,尤其是出现了室性心律失常者。
3.应判断患者的心脏功能是否良好,心脏结构是否在正常范围。对于心室明显扩大、心输出量明显下降者,如同时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其导致猝死的危险性明显增大,应尽量纠正。
4.心律失常持续时间是否呈慢性反复发作。长期快速发作性心律失常可以导致心肌病变、心脏扩大,产生不良后果,也应该给予治疗。
结合具体病例分析如下:
快速型心律失常中的极快频率室速(心率>200次/分)及室扑、室颤这会导致心脏无效收缩,严重干扰心脏泵血功能,危害极大,一旦发生将立即导致晕厥、休克甚至猝死,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称为致死性或恶性心律失常,是心脏病医生重点防治的心律失常。对于发生过此类心律失常的高危人群,除了积极药物治疗外,大量临床研究证明,植入埋藏式自动转复除颤器(ICD),可以对此类患者进行24小时实时监护,对恶性心律失常做出及时诊断并在体内除颤终止其发作,是预防猝死的最可靠方法。此外,导管消融治疗室速、室颤也取得了极大进展,开辟了新的治疗方法。
长间歇窦性停搏(>3秒)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这可以使心脏停搏,病人常会昏倒,多发生于老年患者,危害比较大,对此类患者应该针对具体病因进行治疗,如果排除各种可逆性因素,患者一时难以恢复,则植入起搏器是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房颤、房扑虽然本身不是致命性心律失常,但是长时间房颤、房扑,会产生房室收缩不协调、心脏泵血功能下降,病人常有严重的心悸、气短等不适,最关键的是会造成心房扩大、产生附壁血栓,而血栓脱落至脑血管形成脑栓塞则是大面积脑梗的最主要病因,致死致残率高,临床上这类惨痛教训屡见不鲜。由于房颤、房扑发病率高,尤其在大于60岁的老年人群中发生率高达3.5%,因而其危害性也很大很普遍。抗心律失常药物对预防房颤发作的有效率很低,长期服用有很多副作用,近年来随着对房颤、房扑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心律失常专家们采用射频消融方法,这是一种微创介入治疗方法,成功率高、复发率低,为广大房颤、房扑患者带来福音。
阵发性室上速常常是由于预激综合征、房室结双路径等所致,具有突发、突止特性,发作时心率达到160〜250次/分,常导致心悸、气短不适。严重病例或长时间不终止会导致休克等严重后果。药物虽然能够复律,但是不能预防其发作,现在采用电生理检查加导管消融术,可以达到根治效果,已经成为首选治疗方法。
频发室早指每分钟室早多于5次,多数患者可以出现明显心悸、胸闷等,严重干扰患者生活学习工作,严重时候室速。室早出现于前一心搏的T波上(即RonT室早),甚至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因此具有一定危害性,应及时治疗。多数情况下药物治疗效果还是满意的,如果不能耐受药物或治疗效果不好,则导管消融术疗效可靠,技术成熟,多数患者可以达到根治效果。
哪些心律失常可以不治疗
当然,多数情况下发生的心律失常并不严重,有的基本不对心脏生理功能产生影响或影响较小,可以忽略不计。经过长期临床观察,这些心律失常不恶化,不产生严重后果,对此可以长期随访观察,适当使用药物控制症状,或者不用治疗。具体来说有以下这些:
心率小于60次/分(即窦缓)可能是一种病理状况。但是对于一些运动员或某些健康的年轻人来说,没有症状的窦缓,可以是其心功能良好的标志,当然无需治疗。多数情况下的无症状窦缓,可以观察随访,如果老年人出现头晕黑等脑供血不足症状,且白天心率亦较低(40〜50次/分),则应评估是否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了。
单纯的房早或室早如果基础疾病稳定,心功能良好,可以随访观察,即使是室早,也可以不用药治疗。长期临床观察表明,如果没有成对、多源、联律,或者出现心动过速、RonT等现象,这些单纯的早搏预后还是良好的。
篇6
关键词:抗心律失常药 心律失常
抗心律失常药物所致心律失常是指在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过程中引起的新的心律失常或使原有的心律失常加重。可能存在过量或过敏或缺钾的背景。为了除外“其他原因”。规定:不包括发生在 AMI后72小时内的;不包括心肌缺血急性发作时出现的;除外AMI本身恶化的因素;不包括用药30天以后出现的。
1 心律失常类型
抗心律失常药物所致的心律失常类型十分广泛。几乎包括所有的心律失常。可分为缓慢型和快速型心律失常两大类。
1.1 缓慢型心律失常:
主要是起搏功能的抑制,房室传导阻滞。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窦性静止和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房室传导阻滞。
1.2 快速型心律失常:
分为室上性和室性。室上性有房性心动过速伴传导阻滞和非阵发界性心动过速。主要是室性心律失常,有以下几种:①窒性早搏;②室速。分为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匀速型室性心动过速。频发型室性心动过速,加速型心室自主心律等。③室颤。 举例:
奎尼丁:至今仍是一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奎尼丁昏厥可由室速、多形性室速、室颤、窦停引起。与剂量、血浓度无关。无法预测。发生率2%~9%,是奎尼丁最严重的副作用。
利多卡因:抗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并非十分安全。在老年,心功能低下者,必须注意推注剂量及速度。建议一次推注量勿超过50 mg(100 mg分二次推注)有报道心脏停搏死亡三例;诱发室颤一例;诱发速一例。
心律平:Ic类药。广谱、广用、疗效好。尤其在 WPW+PCVI、WPW+Af、激动由旁道下传时(QRS宽)心律失常有效。但副作用发生率也很大,占11%-20%。报道的致心律失常有:单形,多型室速室颤、 PSVT伴AVB、窦停、ⅢAVB.LBBB等,有死亡病例。与剂量无关,多在用药后早期出现。也可诱发心衰,尤在老年人。
胺碘酮:较奎尼丁安全。可在门诊应用,静脉用药2mg/kg.h,终止PSVTS0%有效,转复Af仅10-20%有效;但口服仅能预防PSVT、Af的发作,不能终止其发作,对持续性VT可有效,但非首选药。致心律失常作用有;窦缓、窦停、VA,与剂量有关。
三磷酸腺苷(ATP):治疗PSVT作用迅速以“秒”计,但副作用大,窦缓、窦停发生率高,有诱发vf致死的,在老年中,尚可诱发冠脉痉挛、支气管哮喘。
发生机理:尚未阐明。推测可能的机理有:①高敏体质;②剂量过大,血浓度过高。建议监测血浓度;合理联合用药,各自用较小剂量获得协同作用。例:Ia+Ib,β阻滞剂+胺碘酮,β阻滞剂+Ia。③9T延长;抗心律失常药干扰了电生理,但非线性关系。 QT延长者不一定都出现VA,尽量勿使QT间期>500ms。提出不要同时应用两种均能使QT间期延长的药物。④原心率失常属折返性,Ic类药延长传导超过不应期延长,导致心律失常。⑤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
2 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潜在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提醒临床医师,要严格掌握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适应证及其副作用,正确应用。①确定有否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必要,避免滥用预防性抗心律失常药物。②选择疗效好的药物,尽量选用疗效高而副作用小的药物。③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前,注意纠正心肌缺血和心脏泵功能衰竭,纠正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钾血症。④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无效时再逐渐增量,尽量控制联合用药。⑤注意配伍禁忌。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其他药物时,注意相互不良作用与配伍禁忌。⑥静脉应用抗心律失常药时,应进行心电监护,长期用药者,有条件者监测药物血浓度。使用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最好住院观察。⑦一旦明确心律失常系抗心律失常药物所致,应立即停用致心律失常药物。
(1)缓慢型心律失常:可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索静脉滴注或采用临时起搏治疗。
(2)快速型心律失常;应立即进行电击复律。
(3)尖端扭转型室速;可静滴异丙肾及补充镁盐治疗。
在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所致心律失常中,应尽量不用I a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参 考 文 献
[1]廖德宁,杨志健.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J].内科理论与实践,2009,3(4):232.
[2]郭继鸿.心电学进展.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85 -87.
篇7
【关键词】 小儿心律失常; 病因; 对症治疗
小儿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 多见于住院患儿及新生儿[1]。本次研究通过对50例心律失常患儿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对患儿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探讨, 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地证据。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0年3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诊断为心律失常的患儿50例, 27例男性, 23例女性, 年龄分布为7个月~13岁, 其中3例年龄在2岁以下, 20例年龄在3~7岁, 27例年龄在8~13岁。患儿入院时均存在心悸、胸闷、面色苍白等表现, 部分患儿存在面色青紫、昏迷、惊厥等表现。
1. 2 方法
1. 2. 1 检查方法 所有患儿在入院时均进行心电图检查, 对其变化进行动态观察, 同时对患儿进行肾功能、血常规、心肌酶四项及超声心动图等检查, 所有患儿均派出电解质紊乱等其他因素所引起的心律失常。
1. 2. 2 治疗方法 50例患儿中有9例患儿未发现明显症状, 不采取治疗措施。其余41例患儿一方面进行基本病因的针对性治疗, 另一方面给予患儿心肌极化液、能量合剂及氧疗以促进患儿心功能的改善。同时, 根据患儿心律失常的类型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①窦性心律失常患儿仅对原发病因进行治疗即可取得疗效, 其中给予窦性心动过速患儿普萘洛尔, 出现心力衰竭时给予患儿地高辛辅助治疗;②给予室性早搏及房性早搏患儿胺碘酮及心律平治疗, 其中对于多发多源性早搏注意在治疗期间对患儿病情反复发作现象进行及时处理。
2 结果
2. 1 心律失常患儿的诊断结果 由表1中数据可知, 窦性心律失常患儿中窦性心动过速, 占整体的14%, 异位心律失常患儿中, 主要表现为房性早搏, 其次为室性早搏。本次研究中50例患儿均未发现存在心房纤颤及心房扑动。
表1 50例心律失常患儿临床诊断结果(n, %)
类型 例数 比例(%)
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缓 4 8
窦性心动过速 7 14
异位心律失常 室性早搏 8 16
房性早搏 20 40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3 6
房室传导阻滞 6 12
预计症候群 2 4
2. 2 心律失常患儿的病因分析 对患儿的病因分析结果表明, 50例心律失常患儿中其中有12例为先天性心脏病, 主要为窦性心动过速;29例病毒性心肌炎, 主要为房性早搏及室性早搏;9例重症感染患者, 包括2例神经系统感染, 4例上呼吸道感染及3例肺炎。
2. 3 治疗结果 41例临床症状明显的心律失常患儿经过针对性治疗后, 其中36例患儿心律失常症状完全消失, 4例好转, 仅1例患儿经治疗后症状无改善。
3 讨论
小儿心律失常在儿科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其病因及临床表现较为复杂, 若得不到有效治疗, 极易对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2]。相关资料表明[3], 小儿心律失常的临床检查结果主要为窦性心律失常。在本次研究中, 50例患儿中主要为异位心律失常(78%), 远高于窦性心律失常患儿(22%), 主要是由于窦性心律不齐作为一种生理现象得不到足够重视, 患儿较少进行心电图检查。另一方面, 本次研究中39例异位心律失常患儿中, 主要为房性早搏(40%), 其次为室性早搏(16%), 与资料中的结果基本一致, 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心悸、胸闷等异位心律失常症状易引起重视, 而窦性心动过速等由于临床症状并无明显的临床表现而被忽视, 该类患儿就诊率较低。
小儿窦性心律失常主要是由于哭闹、恐惧等心理因素引起的, 临床意义不大[4]。引起小儿异位心律失常的主要病因主要为病毒性心肌炎及重症感染, 同成人心律失常主要为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相比具有较大差异[5]。本次研究中, 9例患儿由重症感染引起的异位心律失常, 提示我们感染性疾病是引起小儿心律失常的重要诱因, 因此临床治疗应积极对各类急性感染性疾病进行防治。
研究表明, 对于非器质性心脏病, 经过对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后, 患儿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 预后良好。本次研究中, 41例患儿经过治疗后, 仅1例患儿治疗无效, 其余患儿心律失常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 总有效率为97.6%, 因此临床治疗小儿心律失常时, 应积极对患儿原发病进行治疗, 以取得良好疗效。
综上所述, 小儿心律失常病因复杂, 临床表现多样, 临床治疗时应对患儿的病情进行认真分析, 采取合理治疗方法, 积极干预。
参考文献
[1] 林利, 袁越.小儿右室非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21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2,27(9):700-702.
[2] 张慧.小儿心律失常对心率变异的影响.中国实用医药, 2013,8(7):68.
[3] 李小梅, 张宴, 刘海菊, 等.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小儿不同类型快速型心律失常1000例.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3,28(6): 420-425.
篇8
关键词:心律失常;患者;护理
正常情况下,心跳始于窦房结放电,随着电冲动通过心脏传导组织,心房与心室相继去极化。心律失常为心脏电生理的紊乱,由冲动形成异常、冲动发放频率异常或来自窦房结以外的部位,或者电冲动在心脏任何部位的异常传导所致。心律失常常见临床表现有:①心悸、心跳脱落感、心跳奔跑感。②心排出量下降的体征与症状,如头晕、疲乏、虚弱、心绞痛、气短、低血压、晕厥。③血栓形成的体征与症状。④血压变化,心跳速率与节律以及脉搏速率与节律变化[1]。心律失常患者在临床表现方面有一些共性,然而各型心律失常有其特有的症状与体征这是护士在评估心律失常患者时应考虑的要点。选取2013年2月-2014年11月收治的35例心律失常患者采取护理措施,采取不同护理模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11月收治的35例心律失常患者采取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18例,年龄范围:42-76岁,平均年龄为:(64.75±2.25)岁,男性9例,女性9例。对照组患者17例,年龄范围:37-71岁,平均年龄为:(52.15±3.25)岁,男性9例,女性8例。两组患者的身体资料没有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实验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常规护理 (1)至少维持一个静脉通道,作为静脉给药途径。(2)收集基线数据,包括:生命体征,心律评估(速率、PR与QT间期、QRS持续时间)以及身体评估(心脏、神经、胃肠道、呼吸状况)。(3)遵医嘱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确保安全使用,包括时间正确、途径正确、剂里正确、给药速度正确。(4)如果条件许可,用输液泵输注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时监测药物剂量是否恰当。(5)监测心电图,评价抗心律失常治疗效果。对高危心律失常患者,如多发性室早、II度Il型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应持续心电监测。同时观察药物治疗心律失常的作用。(6)观察药物副作用和中毒表现。一旦发生,立即通知医生。(7)提供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健康教育。
1.2.2观察体征 心律失常发作期间,应陪伴患者,向其解释其病情和治疗,以预防和减轻恐惧与焦虑。必要时,建议患者卧床休息.吸氧.维持充足的组织饭饱和度。治疗基础疾病.去除促发因素.如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电解质紊乱、缺级、酸中毒等.提醒有晕厥或阿-斯综合征史的患者以及阿-斯综合征高危患者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如阿托品。且外出时最好有家人陪同。
1.2.3心理护理 对于不严重的心律失常病人应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对心悸感的恐惧。并告知病人情绪不良也是导致心律失常的诱因之一。应学会自我调节,尽量保持轻松的心态。
1.2.4健康教育 告诉患者心律失常相关知识,尤其是诱发、加重、缓解因素。避免和控制诱发因素包括紧张、感胃、过度兴奋、体力活动,以及刺激物如酒精饮料、咖啡因。药物依从的重要性。提醒患者严格遵医嘱服药,未经医生允许,不能私自漏服或改变剂量。指导患者每日起床前测量脉搏记录速率与节律,并在门诊。自我监测心律失常进展情况以及所服药物的疗效与副作用。记录以下情况并告知医生脉搏速率、节律异常,心俘、心脏漏跳感。头晕、视力改变、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皮疹、气喘、行为改变。对有晕厥和阿斯综合征发作危险的患者,建议他们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如阿托品以及正确的舌下使用方法。此外,还应该指导家庭成员掌握基本生命支持技术以及如何就近寻求急救服务。
1.3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出现的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采用X2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18例患者,护理有效17例,护理无效1例,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17例患者,护理有效15例,护理无效2例,护理的总有效率为88.23%。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心律失常病人常见症状为心悸,多由快速性心律失常引起。病人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异常心律对心脏排血最的影响程度密切相关。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快速性心律失常均可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使心脏排血量明显减少,导致出现头晕、胸闷,甚至胸痛、晕厥。某些心律失常病人还有可能发生猝死。绝大多数心律失常会影响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使患者产生种种不适,如疲乏、气短、心绞痛等,并迫使他们改变日常生活活动。此外,心律失常发作使患者反复体验到濒死感,带给他们巨大挫折。焦虑、恐惧、无望、无助是心律失常患者常见的心理反应[2]。评估时,应注意有无这些消极心理反应存在及其严重程度,还应该评估患者的适应、应对能力以及支持系统。实验组综合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护理的总有效率为88.23%。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心律失常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措施,能够使患者身体得到全方位护理和照顾,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篇9
另外,心律失常通常包括两种状态,一部分是可感知的,即患者能感受到心跳异常带来的不适感;还有一种是心电图上能显示的心跳异常,叫心电传导异常。后一种情况,可能患者短期或者长期都不会察觉不适。
心律失常和生活方式有关?
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持续性的心律失常。一般来说:有症状、需要处理的病人叫心房颤动。另外还有我们一般说的室速、室颤,这些都是致命性的。这是最常见的三类。房颤分很多种,主要是看频不频,很频证明症状很严重。这会高度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再就是房颤主要的危害,有没有合并。房颤发生了,它的危险有多大,主要取决于有没有合并导致脑中风的危险因素。一般而言,有高血压、高龄人患房颤后更危险。
一些人认为心律失常跟生活方式有关,比如经常劳累什么的。实际上,心律失常不像冠心病与生活方式的关系那么密切,不是主要的因素。但是研究发现:有一些病,比如说心房颤动,可能和老年,高血压、冠心病有关。生活方式通过高血压、冠心病间接的影响到了房颤。当然年龄的增加对于房颤的发生有很大的影响。
心律失常的患者,是不是应该不要太激动?
大家感觉,激动以后,心脏会更加加速了。是不是不能做一些剧烈活动。其实,心律失常并不是这样的概念。所有的室上速,如果你不犯病,你是正常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犯病了就需要打针吃药。房颤影响也没有那么大,对于心律失常的人,运动是不限制的。除非你有一些特殊的,比如说是恶性的室速,并且你的犯病和运动有关,就没有办法了。只能少运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运动是不限制的,是正常的。多运动、少运动,和疾病怎么发展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另外,有少数人一激动就犯病,但大多数人没有关系。心脏短路,哪天短路活动起来了,心脏就活动起来了。正常七八十甚至一百六了。你是个健康人,没有短路,你再激动也不会患病。这不像冠心病。大多数人按照相对比较正常的人来对待。但是,大家对心律失常的认知还是要有几项基本原则:
第一,要知道什么心律失常需要特别重视:第一类就是犯病的时候,眼发黑,头发晕,甚至摔倒,犯一次都要特别重视。要到医院,让医生给你一个好的检查。这一点是要重视的。
第二,对于房颤,要重视。因为房颤可以导致血栓栓塞,房颤的危害很严重,可能致死,这个很重要。对于大众来说,我们一般的病人和老百姓,现在重视房颤的危害,要到医院检查,跟医生沟通,一个是预防栓塞,有的病人可以考虑射频消融术。
第三个方面就是早搏。早搏不要太介意。只要是早搏,就不要刻意因为早搏多吃药。非要吃药的话,也最好找医生商量一下,不要吃保健品。整个心律失常有三个重点总结一下,严重心律失常,你可能不知道,但是可能是严重的,你要重视。房颤、早搏要多了解,不要太重视。
有什么感觉的时候才觉得是房颤?
房颤指得就是心电图。自己的感觉就是跳得乱、跳得快。心电图一做,就有了明确的诊断。病人主观感觉就是心跳得很快。心电图的表现是心律不整齐了,再就是心跳快,做心电图很容易,医生一看就能够明确诊断。
有一些老人房颤会有感觉,做心电图就会有表现。但是也有一些老人房颤自己的感觉不明显。房颤最大危害是脑中风,要重视,要到医院看,什么人容易发生呢?就是高危和低危。
容易发生房颤的人是有高血压病史的,年龄超过70岁,或者有心肌梗塞、糖尿病病史的。反过来,年轻人很少有房颤。四五十岁时得房颤就多了,这些人有房颤,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患病率就低一点。
感觉心跳比较快,一分钟可以达到200多次,检查却没有问题,怎么办?
这通常都是室上速。年轻人都是室上速,老年人通常都是房颤。年轻人室上速最初表现是跳一次几分钟,十几二十分钟。经过几年之后,表现出来跳一次半小时,一小时。老年人,心跳150、180,跳几分钟好了,到医院没有了。这些病人一般就是房颤。一般也有室上速。
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发生猝死。但是,如有是开始先跳一会,跳一会眼睛发黑,跳十几分钟,眼发黑,会晕倒。这种病人很危险,可能发生猝死。可能有生命危险。但是跳几分钟,十几分钟,跳完后没有眼发黑,头晕,犯病依然可以走路,没有晕倒,这种病人问题不大。
房颤发生率在1%~10%。60岁人群可达到3%左右,80岁人群可达到8%~9%左右,所以这是一个老年病。我们中国现在大约有1000万的房颤病人。最近这些年研究证实,实际的患者可能还多一些。最可怕的是有些人偶尔发作几次,心电图没有做出来,病人自己也不知道。
轻微的房颤,经过饮食和生活的调理,是否可以治愈?
房颤不会自愈,得了后肯定会越来越多。病人从发现开始,几分钟,几十分钟,平均下来需要8~10年。有一些人上来就很频繁,五六年、八年左右。房颤开始发现,绝大多数房颤病人,八年左右,不会变得很严重,或者是持续的很严重。
对于饮食和生活的调理,这个不像冠心病效果那么明显。比如说高血压,到了六七十岁,好好吃药,和正常人区别不大。得了房颤,注重正常的医疗保健,比如饮食、运动可能会延后房颤的发生。还是应该鼓励。
很多人认为房颤就是心慌。它的危害主要有哪些方面?
房颤危害最主要的就是心房颤动之后,会形成血栓,血栓会顺血管流到各处,如果流到脑子里,就会使人中风。所有房颤的人,每年有5%左右会发生脑中风,严重的出现偏瘫,甚至死亡。如果是短暂性的,就会有流口水、一侧胳膊不能动,这样的过几天就好了。也就是我们老百姓俗称的脑缺血。
是否所有心律失常症状都需要治疗?
在所有心律失常的症状中,早搏最为普遍。具体来说,绝大多数的早搏,病没有危险。若并未感觉到不适,不需要进行任何服药和手术的治疗,对生活也没有不良影响。但是,如果出现头晕、心悸甚至昏倒等症状,通常是还有较严重的心律失常。这种情况下,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检查,采用药物治疗的措施改善症状,如若患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就有可能要进行装心脏除颤起搏器的手术。
用药物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
如何?
心律失常和高血压、冠心病不一样。对心律失常来说,医生对病人的建议是尽量不吃药。这是第一原则。在不经常感觉到不适的情况下,完全不需要靠药物来改善病情。但是如果每天犯病很难受,并且吃药可以缓解症状,则可以采取药物治疗。但由于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并不能改善预后。不能直接作用于心律失常,减少发作,所以,对于普通的公众来说,医生建议:尽量不吃药,并听从医生的建议来决定是否服药,另外保健产品对心律失常也并无疗效。
对于心律失常年轻化的现象,怎样进行预防?
很多人认为心律失常是中老年人的疾病。但现在由于工作压力大,劳动强度增加,有很多青年人也出现了早搏、心悸等现象。马教授认为并不需要担心,所有年轻人的心律失常,除了极少数、危险的、致命的心律失常以外,大部分情况下是不危险的。由于劳累,早搏现象加重,也不要担心,并无危险。但是年轻人仍要注意,过度劳累不等于工作积极,过劳不仅仅对心脏,对身体任何脏器都有危害,所以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的作息规律都有助于防治心律失常。
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做射频消融术?
房颤血管消融术,首先是发作频繁,药物效果不好的。这时候病人发作很难受。射频消融术治愈率很高。另外一类病人是有高血压病的,需要预防,这时医生会有顾虑,高血压药吃多了医生会有顾虑,吃少了效果不好。如果你不愿意坚持使用,你可以采取射频消融术。目前可以说,所有房颤病人都可以考虑导管消融。
目前国际上,总之来说,一万个房颤病人,大概有四五个有生命危险,也就是万分之四,相对危险有多大呢?我们给网友打一个比方,比如说冠心病,大约一千个里面有两三个有危险的。我们这个是一万个里面有四五个。
篇10
[关键词] 参松养心胶囊;冠心病;心律失常
[中图分类号] R256.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1(2009)02(a)-069-02
近年来心律失常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以老年人最为常见。其临床常表现为心悸、气短、胸闷、头昏、乏力等症状。笔者采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20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中选取具有心悸、气短、胸闷、头昏、乏力等症状,诊断为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频发房性早搏、频发室性早搏、阵发性心房纤颤、混合性早搏及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例4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40~82岁,平均60岁,频发房性早搏2例,频发室性早搏4例,阵发性心房纤颤5例,混合性早搏7例,房室传导阻滞2例。对照组20例,其中,男10例,女10例,年龄41~80岁,平均60.5岁,频发房性早搏2例,频发室性早搏5例,阵发性心房纤颤4例,混合性早搏7例,房室传导阻滞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心律失常类型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根据病情及心率情况个体化选用倍他乐克、肠溶阿司匹林、硝酸酯类等常规药物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参松养心胶囊4粒,每日3次。
两组疗程均为4周。均于服药后每周复查心电图1次,病程前后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同时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
1.3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中心律失常疗效标准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心悸的疗效标准拟定。治疗4周后,显效:治疗后症状及心律失常消失;有效:治疗后症状减轻或发作间歇时间延长;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早搏减少不到50%;恶化:临床症状无改善,早搏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增加。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率(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表1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例)
2.2 动态心电图改善情况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表2 两组动态心电图的疗效比较(例)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75岁,退休。主诉阵发性胸闷、胸痛5年,心悸9个月,加重1个月。患者曾于2005年因反复发作胸闷、胸痛行支架置入术。诊见舌质暗红,舌尖红,苔薄白,脉沉细结代。心电图:①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8次/min;②Ⅱ度房室传导阻滞;③偶发室性早搏。动态心电图:①窦性心律;②室性早搏总数6 925次,成对8次,频发二联律、三联律,发生阵次分别为77次、221次;③频发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阵次1857次;④ST-T改变。中医诊断:气阴两虚、瘀热互结之心悸;西医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Ⅱ度房室传导阻滞、频发室性早搏。给予鲁南欣康、曲美他嗪、肠溶阿司匹林等常规药物治疗后,效差,加用舒喘灵 (2.4 mg,tid,po),用药后患者心悸加重,失眠,遂停用。加用参松养心胶囊(4粒,3次/日,口服),服用4周后,复查心电图正常。动态心电图:①窦性心律;②室性早搏总数245次;③偶发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阵次2次;④ST-T改变。回访半年,未述心悸,偶有胸闷,复查心电图正常。
4 讨论
冠心病心律失常属祖国医学“心悸”、“怔忡”范畴,病位在心,多见于老年人。由于年老肝肾阴虚,冲任虚弱,导致气血阴阳失调,耗伤心阴,脉络瘀阻所致。参松养心胶囊由人参、麦冬、五味子、桑寄生、山茱萸、丹参、赤芍、甘松等药物组成,具有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清心安神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参松养心胶囊具有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降低心肌细胞自律性,调节自主神经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心律失常的目的[3]。本结果显示,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对临床症状、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的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3-10.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