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教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03-18 17:20: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与教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与教学研究

篇1

改革开放以来,出国潮的兴起催生了外语教育市场的迅猛发展,也造就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外语教育机构。随着校园外语教学和社会化成人英语教育的差异日渐缩小,人们深刻感受到外语教育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学习者走向世界的必由通道。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们需要通过终身学习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而外语学习始终是终身学习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本书所开展的理论探讨作为审视外语终身教育问题的出发点,不仅能够提升成人外语学习的理论深度,对于进一步形成系统、全面的教学理论和学习方法都将产生极大的帮助。齐伟钧先生的《终身教育框架下成人教育与成人外语教学研究》一书从中国社会的现实诉求出发,结合作者多年来扎根教育一线积累的丰富经验,在突出外语学习的终身性特征的同时,在书中大量列举了成人教育不同历史阶段的生动事例。尤其是作者以进步、开放的学术视野正视网络手段对于外语终身学习可能产生的积极作用,重点针对“网络学习的社会性存在和认知性存在”进行深入探讨,使得一度被忽视的“网络学习的教学性存在”开始进入到学术研究视野。作为一名深谙教学规律的学者,齐伟钧先生并没有将自己的视线局限于狭小的空间中,而是针对近三十年来在成人外语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针对《许国璋英语》和《新概念英语》之间的相似性、差异性进行认真的比对,也对进入“百家争鸣”时代的外语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且某些观点颇有新意。齐伟钧先生站在终身教育的高度撰写《终身教育框架下成人教育与成人外语教学研究》一书,不仅提升了本书的学术水平,还深化全书的理论深度。他认为外语学习涉及语言学等学科的专业知识,需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差异深入研究教学方法与实践这一成人二(外)语习得的重要手段,应大力提倡以交际为目的、以口译为主要教学手段的综合翻译教学法。通过理论上的论证和实践上的应用表明,综合翻译教学法是最适合国内成人外语学习者的教学方法之一。

2对于不是以某一种语言作为母语的学习者而言,最佳的学习方式当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获得语言的熏染。

但当这种条件无法得到满足时,就需要采取其他的方式丰富自己获得的语言信息。针对这一问题,齐伟钧先生重点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阅读。这也是很多语言专家的看法。在我国当下的教育结构中,成人外语教学从学理层面进行划分并归属于“二语习得”的范畴,学术界曾针对这一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一致的结论在于大量的阅读,作者在书中先后列举了方重、周珏良、葛传椝、陆佩弦等人的观点作为自己在本书中阐述自己观点的补充证据。

3结语

篇2

一、以学生为主体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现代教学论不仅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还认为教学过程中只有使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天生带来的,而是教师深入了学生,研究他们学习的规律性,进行启发诱导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在这个目标的落实过程中应是“志同道合”者,教师的教学符合学生学习规律,不仅使学生能掌握知识,而且能驾驭知识,利用学到的知识作为获取新知识的手段和工具。素质教育要求在生物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的重要性,还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既要使学生乐意学,还要使学生主动学,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二、发展和完善个性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素质是先天与后天的结合产物,它的形成与发展,教育起着主导作用。通过教育活动可以使人的先天素质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也就是说先天潜在的素质只有通过科学的教育才能得到合理的开发。传统的生物教学以“一刀切”的形式,向学生灌输知识。所以,要加强素质教育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完善。一个班有几十名学生,他们的能力不同,气质不同,性格不同。作为教师如何培养引导这几十名个性不同的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让他们都能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研究出来的个性信息,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既打好基础,又发挥优势,发展、完善个性特征。这是生物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它应贯穿于生物教学的全过程。

三、重视学法指导是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

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同时进行着“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即指导他们的学法。学生一旦掌握了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就能摆脱盲目被动,效率低下的现状。生物教学尤其要重视学法指导。首先,是悟理。生物学和生产生活尤其是科技发展密切相关,是一门实验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教学中要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带到社会实践中去,使学生树立“大生物”学习观。其次是悟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把自己使用的方法直观地呈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对教师的教法有所感知,有所领悟。其次,是练法。学生在悟法基础上,根据教师的指导,主动去学习、实践各种方法,自发、主动地去探索和发现知识。生物学的知识点既多且杂,既有理解,又有运用,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中做,做中学”。

四、发展学生智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素质教育在生物教学中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总量迅速增长的时代,尤其需要发展学生的智能。例如,在介绍“发酵技术实践“这个内容时,可让学生从生活实践入手,谈谈果酒的发酵和豆腐的发酵,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发酵技术制作葡萄酒。既使生物学知识活学活用,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非智力因素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篇3

关键词:均衡发展;初中数学;教学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素质教育的发展,初中数学知识在初中教学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内容也日渐丰富,初中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科学知识的必要基础,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必须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初中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大纲还特别指出: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由此可见,初中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担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谓均衡教学,就是根据学生个性特点、个人特长爱好、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的教学条件等要素,在课堂教学对学生实施的均等式教学。均衡教学能让全体学生享受相同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实现全体学生的均衡发展。下面就均衡教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研究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均衡教学是学生受均等教育机会的前提

孩子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应该是平等的,义务教育是一种普及教育而非精英教育。按照学习成绩来给学生编排快慢班、普通重点班、差生尖子生,严重违背义务教育方针。初中数学的教学是应以丰富的感性知识为基础的,即借助于教具、模型、实物、图形以及计算机等先进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进行直观感知,过滤到抽象思维,从而形成和理解相关的知识。但是很多学校由于教育资源短缺,只有快班、重点班、尖子生才能享受到先进的教学手段,这种将学生分类分层实施不同的、有差别的教育,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不应把教育的不平等强加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身上。当前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是不争的事实,资源的缺乏与无奈的现实成为很多学校继续加大或助长教育不公平的理由。因此只有义务教育阶段不设重点校、重点班、快慢班、尖子生,才能保证学生受均等教育机会。

二、均衡教学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原动力

快慢班、普通重点班、差生尖子生制度会对学生心理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被选拔进重点班或尖子生的行列固然高兴,但一下子压力增大,当压力过大时,学生的真实水平将得不到正常的发挥,压力反而会成为阻碍学生前进的绊脚石。另一方面,学生身心得不到全面发展,如果太看重成绩,自然忽视了其他能力的发展。再者,容易形成自私的品质,身在其班其位,充满了竞争,学习成绩更胜一筹,人人自危,互相防范,更别说同学间关心帮助了。更可怜的是那些被淘汰出去的学生,他们是否能用平常心去对待以后的学习呢?而且重点班尖子生为了提高成绩,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肯定会讲些别的班级、学生学不到的知识,做不到的卷子。这些致使他们的排名总是遥遥领先,而大多数同学会在一次一次的失利中丧失信心,放弃自己。

如果学校实行均衡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受教育人人平等。特别是对于“后进生”,均衡教学能让他们感受到学校教育并没有放弃他们,从而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有利于整个班集体团结互助,学习起来可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三、均衡教学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条件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至今仍然是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主渠道。如何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一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长期探讨的问题。均衡教学必将实现课堂教学的“三个有利于”。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中数学一直是初中学生认为难学的一门学科。初中数学是初中课程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由于初中数学入门阶段的难点比较集中,学生一时不能适应。如何处理好这个时期的教学,就成为我们初一数学入门的首要问题。

兴趣及爱好是推动人民去探求知识、理解事物的特殊力量,古今中外的学者之所以走向科学的殿堂,正是由于他们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数学是一门趣味性较强的学科。首先要使这种趣味性一开始就体现出来,把“引言课”设计得直观、有趣。再者,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实质,联系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原型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形象。同时可以配合教材内容介绍中外数学家在数学方面的成就,使学生了解有关的数学史知识,使他们把数学学习与崇高的理想结合起来。由于在均衡教学制度下,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以及存在这不同的知识层面,有些学生知识面非常广,因此比较容易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能很好的激励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化为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二)有利于创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传授知识、解除疑惑。均衡教学的实行,教师的教更能适应学生的学,使教与学两者处于协调的情况下,教学顺利开展。随着教育体制的转轨――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随之改进,首先要改变过去那种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况,应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根据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动”的特征,因势利导,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每节课上,必须安排比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观察和思考,教师要尽可能多做演示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各种数学图形的结构,分析它们的内在联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这就是“动脑”;其次,最大限度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要求他们能把自己想好的问题思路、答案口述给大家听,即“动口”;在“动脑”、“动口”的同时,让学生有一定时间和一定机会动手画图,书面解题,即“动手”。在证明题的教学中,一个题目写出后,我会先要求学生思考几分钟,就这几分钟,成绩好的学生,可能将问题从整体解决;中等学生,对问题某一部分有了一些基本了解,起码对某一问题有一些建设性的认识;基础较差的学生,尽管没有形成什么有价值的认识,但至少精力集中,对问题的信息认识比较完全。长此以往,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很多时候都不能板书解题过程,就可以要求学生口述解题过程,口头表达就可以促使他们开动脑筋,激发思维,同时注意语言的严谨性、完整性。一个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他在作业中书写的条理性也一定比较好,这样课上原来由教师讲的改为尽可能让学生讲,尽量做到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习气氛自然就活跃起来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就随之吸引,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也被激发了。同时课堂上对于那些回答问题正确的、有独到见解的同学要肯定表扬,而对于讲错的同学,要及时纠正并加以鼓励,让每个学生都对学好数学充满信心。学生之间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竞争,竞争机制的存在,可激励学生自觉、自主、主动地争取“升层”,实现“后进生转化,中等生优化,优秀生更优”的效果。

(三)有利于帮扶“后进生”,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在教学中实行“抓两头,促中间”的教学方法,重点做好“后进生”的帮扶工作,上课时多注意他们,让他们能逐步跟上进度,从而使全班学习气氛高涨起来,也促使中间阶段成绩的学生自觉学习。课下结合班级的实际,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让成绩好的学生带动成绩较落后的学生进行学习,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开展学生互助活动,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学习内驱力,同时也营造出班级内部“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以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四、均衡教学是教师公平竞争、终身发展的需要

教师配置均衡化,生源配置公平化,极大地提高各方面的积极性。均衡教学体现了管理者尊重个性、鼓励创新和支持冒尖的观念,有助于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竞争、协作的环境和氛围。

篇4

一、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着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作用。如何正确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地位和作用,使多媒体教学手段科学合理地应用到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去,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注重教学效果,选好辅助手段

虽然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主要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艺术,然而,辅助教学手段在一定意义上也能影响教学的效果。一般目前教学中所使用的辅助教学手段有传统和多媒体之分,它们在使用和效果上各有特色。传统教学手段如板书、幻灯投影等,使用简便,但表现形式非常丰富。根据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如何选择使用辅助教学手段,应该从实际出发。应用多媒体手段,应着眼于解决教学中比较抽象复杂的问题,主要是指那些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难以表述清楚、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在提倡应用多媒体投影手段进行教学的同时,应该注意应用多媒体手段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有必要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应该把着眼点放在那些抽象、复杂、不容易讲清楚的重点、难点内容上,通过多媒体使教学对象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授课效率。

(二)熟悉教学内容,用好现代教育技术

熟悉教学内容是用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前提。教学的客观规律证明,教学手段的使用都是围绕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的。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员讲解为主,以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为目的。首先,应该是课程内容讲得好,其次,才是看能否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来帮助教学对象理解和掌握重点、难点问题;相反,如果一味地追求多媒体手段而影响了讲课的正常思路和语言表达,或者在讲授内容还不十分熟练的情况下,把课前准备时间都放在编制多媒体课件上,将是得不偿失的。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提高政治理论教学质量

在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需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学习,打好教学的理论基础

计算机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媒体,必须在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如果教员不懂或不了解教育技术方面的知识,单凭激情、热情、感情去搞计算机多媒体教学,那还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只有从理性的高度来认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才会少走弯路。例如:媒体教学的特点和作用;媒体教学过程的特点;媒体教学的原则;媒体选择的原则;媒体教学的方法等等。它们都是国内外媒体教学经验的总结,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应当成为我们工作的指南。除此之外,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理论也是指导我们有效地进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如果离开这些理论,就偏离了教学规律,就会事与愿违,达不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针对教学对象,制作好教学课件

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课件。没有优秀的教学课件 ,再好的硬件也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对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来说 ,最重要的问题是要开发出一个使用便捷、简单易行的课件编辑系统 ,它包括多媒体开发平台、多媒体创作工具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资料库。它不仅是教员教学使用的重要多媒体工具,而且也为教员方便、快捷制作课件提供一个方便、实用的制作平台。教员上课既可以直接使用教学软件进行课上教学,又可以利用其提供的开放性工具平台,结合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本校学员的思想实际,方便、快捷地制作出具有自身特点的课件。

(三)搞好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是指主讲教员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媒体的选择等所制定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是教员的学识水平、理论造诣、教学经验的集中体现,是教员心血与智慧的结晶。一堂课讲授得成功与否,与教学设计得成功与否有直接关系。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的介入,使课堂教学的形式、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教员要尽快适应这种变化,正确估量媒体教学的作用,妥善处理好计算机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占有的位置、时间和表现形式,使整个教学环节浑然一体。多媒体课件的表现形式要根据教员的教学要求去做,在设计画面时,做到重点突出,色彩鲜明,程序的设计要循序渐进,符合学习规律。

篇5

【关键词】同伴教育 中学 体育教学 探索 实践

同伴教育是指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之间传播知识、分享经验、传授技能的过程。同伴一般都是身份相同或属于相同社会群体的人,他们使用相同的语言、具有相似的价值观、生活目标相同、容易建立关系,尤其在年龄、等级或社会地位方面等同。人们往往愿意听取或采纳同伴的意见和建议。健康教育中的同伴教育方法通常是首先对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人(同伴教育者)进行有目的的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然后再由他们向周围的同伴传播。

社会心理学中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那些对自己有显著影响的其他人的行为或在其影响下形成并发生改变的。社会认知理论的这些认识是开展同伴教育的理论基础。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体育教师要准确把握当代青少年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体育课程的内涵,创造性地探索如何在体育课中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同伴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运用得当,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和增强育人功能。

一、同伴教育的发展概况

同伴教育起源于澳大利亚,流行于西方国家,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在社会发展领域内广泛采用的培训方法。它不仅在预防医学领域应用广泛,世界卫生组织已经确认同伴教育项目是改变人们行为特别是青少年行为的有效方式。现在,同伴教育模式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HIV预防、性健康、青少年控烟和药物滥用等领域。

同伴教育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游戏、角色扮演等参与性强和互动性强的方式进行培训,参与的人主要是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和朋友。同伴教育的培训中,侧重于态度的讨论和技能的培训,而不是知识的传授。其中主持人的角色不是老师,而是话题讨论的引导者,启发大家就共同关心的话题提出建议。

近年来,同伴教育在教育领域也逐渐被教育者采用,但在基层的中学体育教学中,它的作用还未被充分发掘。同伴教育主要采用小组游戏、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参与性和互动性强的方式进行培训。同伴教育者与其他同伴是平等的,不是老师或专家权威,而是话题讨论的引导者,侧重于正确知识和核心信息的传达,而不把知识的讲解作为重点。同伴之间更容易互相理解,形成情感共鸣,平等地分享经验、知识和信息。

二、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同伴教育具有科学性

同伴教育在学校教学中一般是指有意识地采取一系列教育手段,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同伴关系的教育活动。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青少年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在同伴关系中,主要指同伴群体关系和友谊关系。一般判断学生的同伴关系状况通常用受欢迎、被排斥、被忽视以及既受欢迎又被排斥相矛盾等社会接纳性指标来衡量。其中受欢迎是积极的良好的同伴关系。“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与他人的交互作用,对学生理解、掌握所学内容及能力的形成,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研究青少年同伴交往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角度分析。中学阶段,学生年龄一般在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其中,初中在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为少年期,高中在十五六岁到十七八岁,为青年初期,总称青少年期或青春发育期。这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代的开端,不仅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也是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还是帮助他们奠定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有利时期,探索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掌握他们的心理特征,是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前提和出发点。

中学生具有好奇、好问、好胜、好强的特点,这也是求知欲旺盛的具体表现。他们思维活跃,对事物的反应能力在提高,分析能力、记忆能力在增强,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理解能力不断提高,但尚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此时学校和同伴的影响超过家庭和父母的影响。

2.从体育学科的课程内容角度分析。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融入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并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由此可见,体育与健康课程是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在原有体育课程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的一门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课程,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扩大了,增加了一些健康教育的内容。它建立了以身体、心理、社会整体健康为目标的课程结构,横跨体育、生理、心理、保健、卫生、安全、环境保护、社会、营养等诸多领域。

竞争是体育运动最突出的特点,它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行为特征都充分地暴露出来。此外,体育运动还具有明显的团体性。这种竞争性和团体性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对集体的向往,这种向往转化出的凝聚力可以使学生个性品质和活动本身涉及社会道德规范。因此,教学中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有趣的体育练习进行同伴教育,能增强集体凝聚力和竞争性,大大提高体育课堂效率。

无论是从体育教学的课程特点看,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发挥学生的个性,还是从学生的内心需要出发,让学生得到满足,中学体育课都非常适合进行同伴教育。

三、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同伴教育的探索实践

大部分基层中学体育教师未能认识到同伴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到同伴关系对于中学体育教学的价值,体育教师习惯于传授体育技能,很少关注与学生的交流,忽视自身言行对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也就不可能有意识地在体育教学中指导学生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在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对学生行为肯定性的评价,会改善学生在同伴中的生态环境,从而对其同伴关系的建立造成影响。由于体育教师对同伴关系的内涵缺乏了解,导致对学生同伴交往和同伴关系建立的指导效率不高,更谈不上总结或创造促进学生同伴交往的策略与技巧。同伴教育应在体育学科新课程标准目标的达成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将同伴教育的理论引进中学体育教学是一次新的尝试。新方法的实施并不是对原有教学体系的全盘否定,而是应该建立在贴近原有教材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对原有教材和教学方法进行理念的渗透,并在教学细节中做一定的改变。已有研究表明,通过同伴教育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成绩,此研究也已将同伴教育实施过程归纳成下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同伴教育在中学体育课堂中的核心体现一般以小组合作学习、分组教学等方式为主。

1.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同伴教育的具体操作策略

(1)分析学生基本情况然后科学分组,小组成员宜轻微流动。因此,体育教学设计的活动中同伴教育实践可以体现为将学生分成两人或者两人以上的小组参与共同活动。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将学生所在年龄段进行细化,分析不同年龄段同伴关系的行为特征,并对学生所在集体的整体情况,每个学生的个人性格、体质特征进行相对深入的比较、归类,最后再进行小组分组,实施过程中也要注意小组成员的调整。

由于同伴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具有不同的内涵,小组同伴关系建立之后小组成员内在心理特征与情感特征方面发展的总体趋势会在潜移默化中相互影响、相互改变。同时,关系建立过程中,成员在共同行动时不可避免地要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解决各类摩擦等,这对学生日后是否能在社会团体中掌握“互帮互助”“冲突解决”等个人交际技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这也是同伴教育引进中学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所在。

(2)需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难度,根据不同难度设置不同的同伴合作目标。要避免难度过大或过小使得同伴教育流于形式,失去作用。体育运动本身是能促进良好同伴关系建立的手段,在已有的体育教材中创新和发现一些有利于同伴教育实施的体育活动,体育教学的领域将被拓展,其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将被发掘出来。重点是分层次教学与分类指导,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竞争合作的能力。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应表现在确立主题与选择教学内容时都要注重师生的双向交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通过师生间的诱导、引导、指导,主动参与竞争,激励学生的进取心,营造合作氛围,增强集体的凝聚力。这样,学生才能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平等受益。

(3)思考设计完成教学内容的有效流程。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设计教学内容的流程和时间分配,这样才能高效达成教学目标。重点是进一步的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保证学生主体参与的学习效果。教师组织某一模块教学的过程中,要多通过示范、讨论、质疑、交流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获得技能的拓展及知识的灵活运用,并引起探索、追求、获得新知的心理愿望和学习兴趣。

2.同伴教育与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的案例。目前,需要采用同伴教育完成的体育活动和游戏在中学教学实践中是非常多的,主要问题在于体育教师自身是否意识到并作出周密的安排。以下是两个日常教学中实施同伴教育的实效案例。

案例一:单手肩上投篮

单手肩上投篮是篮球运动中的基本技术,在中学体育课篮球教材中原地单手肩上投篮也是常见的内容。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先培训1-2名篮球运动技能比较强的学生负责管理和组织,并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一定的培训和预习。在课堂教学中以每组8-10人的标准进行分组练习,大部分时间的讲解、示范、纠正和初步评价都由学生自主实施,由部分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强同伴教育者向其周围的同伴传播知识和技能,以达到实施同伴教育的目的。

案例二:耐力跑达标练习

耐力跑达标在中学阶段体育教学中经常以男生1000米计时跑、女生800米计时跑出现,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班级中有几名“困难学生”的情况。使用同伴教育的理念进行分析后,可以采取小组达标的形式进行练习和测试,一组6-8名同学必须一起进行练习,成绩以最后一名通过终点的同学进行计算。通过若干次课的实践,在练习和测试中,“困难学生”可以得到小组成员的鼓励和帮助,实践中可以提高大部分“困难学生”的成绩,特别是由于心理影响不能通过的学生。

综上所述,同伴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价值,通过介绍和推广可以使更广大的基层体育教师了解同伴教育,使其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TURNER G,SHEPHERD J.A method in search of a theory: peer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J].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1999.

[2]钮文异,孙昕,吕姿之等.一年级工科大学生艾滋病/性病同伴教育的近期效果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1999.

篇6

关键词:创意法教育;初中数学;教学探究

十七大提出了:以人为本,实施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根据这个精神,我们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根本,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学,创建一个和谐的教学气氛。创意法教育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新意,实施因材施教的方法,构建一个师生平等,合作愉快课堂气氛。如何在八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意法教育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如下四点:

一、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子引入课题,创设一个兴趣学习的新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好一门功课的入门。如果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没有兴趣,就不可能深入理解和研究这一事物。一个学生对某一门功课产生了兴趣,往往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因此,如果我们在上课之前让学生对这一节课产生了兴趣,就会为上好这节课打下良好基础。传统的教学,往往是先用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基础好的学生就如愿以偿,基础差的小学生如果对旧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就很难提起兴趣来。创意法教育提出了从学生的生活例子引入新课,由于学生对自己的生活例子比较熟悉,就容易产生兴趣,对产生教学效果是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八章《勾股定理》时,学生对勾股定理比较抽象,也没有学过的旧知识与其联系。我就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例子说起:“同学们,从我们的身边事例中经常见过正方形,在小学也学习过正方形的面积和直角三角形。那么,什么叫做直角三角形?正方形的面积又怎样计算呢?”学生回答:“有一个角等于90°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正方形的面积为边长的平方。”“那么,我们用剪刀剪两个任意的正方形,把它们的一条边长摆成直角三角形(如右图)量出斜边的长,再剪一个正方形,并计算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经动手、计算、探究得到结论:“以直角边为边长的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这个结论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勾股定理知识。”这样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例子引入新课,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计算、讨论、总结,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科学地看待学生的“差异”性,创设一个学生平等、自由发展的新意

俗话说:“伸出的五指有长短。”我们所教学的学生也有好差之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用科学观点看待学生这个“差异”性,创意法教育提出:“最差”的学生就是“最好”的学生。就是这个道理。唯物主义法告诉我们:任何对立统一都是互相转化的,也是相对而言的。我们要用不同的观点、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最差”的学生在某一方面是最差,在另一方面可能是最好。其一在教学中告诉我们:往往学习好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动手辩论能力差;学习差的学生接受能力差,勤动手、诡辩能力强。其二,“最差”的学生经过努力会变成“最好”的学生,“最好”的学生骄傲也会变成“最差”的学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一种让学生平等自由发展的平台,积极挖掘“最差”学生的闪光点,使“最差”的学生转化为“最好”的学生。时时提醒“最好”的学生,让“最好”的学生继续发展下去,成为更好的学生。

笔者在所任教的班级中,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成员好差搭配均衡,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小组学习和小组讨论的教学形式。在小组学习中笔者采用让“最差”的学生先说,中等生后说,“最好”生补充说,让“最差”生说些最基础的东西,教师及时寻找他们的闪光点进行鼓励,激发他们进步,把“最差”生转变为“最好”生。对“最好”生,时时注意不要让他们骄傲,让他们说些有一定发展的问题,保持“最好”生更好。

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这一章时,在激发学生兴趣学习的同时,笔者让“最差”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探究《勾股定理》的内容,其实《勾股定理》的内容在课本已有,等他们答对后就鼓励他们说:“你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较强,让我们全班同学向你们学习吧!”这样“最差”的学生获得鼓励后会继续保持兴趣学好《勾股定理》知识,从而达到把“最差”学生转化“最好”的学生。如果有些“最差”的学生说不出来,可以让中等生说出来,然后加以评定。对“最好”生,让他们去证明难度比较大一些的《勾股定理》,带动“差生”共同进步,防止“最好”生的骄傲情绪,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平等自由地均衡发展。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个师生共同合作之新意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教学,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被动式学习,这样的教学往往是教师的“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厌,教学效果差。创意法教育提倡,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者,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教学。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敢于放下教师的架子,敢于与学生平起平坐,敢于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在探究中获得结论。

例如:笔者在教学八年级数学下册的《平行四边形性质》时,不是像传统教学模式一样教师在黑板上直接教给学生的标准答案,而是采用小组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实验,每人任意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它四条边的长度和用量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度数,分组讨论比较各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各边有什么关系,各角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的共同参与实验和讨论,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各人所画的平行四边形都是对边相等,对角相等,进而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最后,笔者又让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探究如何运用几何语言证明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和对角相等的性质,教师在课堂上巡回主导。这样让学生个个都有机会参与到教学之中,个个有机会发言,有机会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共同讨论,共同参与教学,只对难度大一点的问题进行指导,而不是直接给学生答案。这样的教学,大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分析问题,那么学生对知识就会掌握更加牢固。

四、让学生从标准答案走出来,创设一个人人能成功的新意教学

在以前的传统应试教学中,无论在课堂上或考试中,如果计算出这个标准答案就全对,计算不出这个标准答案就全错,这种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的形式往往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觉得自己对标准答案无缘时,往往采用放弃的形式,这样就会造成差者越差的恶性循环形式出现。创意法教育提出对待学生的成果应该采用肯定的形式。肯定学生的努力,指出不足之处,这样才会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一道数学题,如果标准答案是D,教师也是对选择A、B、C三种答案加上肯定,而不是简单的判断是或不是,找出的理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师这种宽容教学指导下,学生才敢想敢做,学生的思维才有发展,学生才能真正找出标准的答案,达到人人都成功的教学效果。

篇7

关键词:教育均衡发展;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教育均衡发展提出:根据学生不同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获得的教育效果、接受的教育条件、享受的教育资源都得到相对的均衡发展。学生本无好差之分,只要我们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教育一定会得到均衡发展。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任教六年级语文的经验教训,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某一事物有兴趣,那么他学习起来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就会获得成功。那么我们如何去激发学生在阅读中学好语文呢?我认为还要从学生最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如:我要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时,就是利用学生最盼望、最喜欢的生活例子――大年夜作为开场白,逐步导出“在大年夜卖火柴的又冷又饿的小女孩”,再根据自己幸福的大年夜和小女孩相比,说出自己对小女孩的初步感情――同情、可怜、难过。这样就会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这个小女孩为什么在大年夜还要卖火柴呢?她的爸爸、妈妈为什么不管她呢?她为什么会在大年夜又冷又饿?每一个学生都有着那么多的不同问题不明白,那么他们就会急切地想到课文中阅读、了解,心思就全放在课堂上了。

宋代学者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子语类》卷十一)这是中国古代学者提出的阅读教学的方法、途径,当学生碰到令自己感到兴趣、难解释的问题时,也会受到刺激,使思维活跃起来。布鲁纳研究表明:难易适中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足以激励学生向下一阶段发展,同时促进学生进行“反省性”探究,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在这种状态转变过程中,智力活动总是尝试性、探究性的,始于问题的提出,终于问题的解决。《解读》曾这样论述过理想的课堂教学:“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立志挑战的教学,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也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机会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

二、注重转变学习差生和鼓励学习好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提出:根据学生不同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获得的教育效果、接受的教育条件、享受的教育资源都得到相对的均衡发展。学生本无优、差之分,只是个性有差异。有些个好学习,有些个好活动,因此学习有好差。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赤足。”一个人不可能样样都好。同样道理,也不可能方方面面都有差。他在这方面是差,但在另一方面可能是好,所以我们作为教师的,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我们要多创造机会,让学习差生发挥自己的闪光点,这才是把学习差生的学生转变为学习的好生。特别要体现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

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后,为了寻找机会让学习差生表现自己,特别设计了一些简单的问题提问学习差生:①“想象”是文章的表达方法之一,那么想象的内容是现实的还是幻想的呢?②课文中的小女孩最后的命运是怎样的?③一些常见的字组词等等。作为六年级的学生,根据以前的知识积累,一般都能回答出以上这些简单的问题。于是我在阅读教学中,就把这些“软骨头”抛给学习差生,让学习的差生一口就能把它啃掉。当学习差生答对时,我总是不失良机鼓励他,表扬他,让他高兴、愉悦。当他体会到学习的成功后,身心就愉悦快乐了,也就爱学习了,这样日积月累,学习差生就不再差了,教学不就均衡发展了吗?

学习的好生也不一定样样都好。为什么呢?其一是说,学习好的学生不可能样样都是最好的,可能在某一方面是最差的。我们常常发现,学习好的学生善于思考,听从教育,但动手能力欠佳,不爱说话,诡辩能力较差。相反,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动手能力特别强,语言表达能力强,诡辩能力强。其二是说人是在变化的,学习差的学生也会转变为学习好的学生,同样,学习好的学生也会变为学习差的学生。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法中要防止学习好的学生变为学习差的学生,防止骄傲自满情绪出现,我们就要善于创设一些问题情境,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引导他们勇往直前,达到好生更好的目的。

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时,有意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篇课文多次运用了想象手法,这样体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让全班学习最好的学生回答。有的可能答不出来。因为最好的学生不可能样样最好,但是给了好生一个挑战,也是不断锻炼好生,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让他们更好。

三、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促进课堂教学的均衡发展

上面我们提到学生本无好差之分,只是个性有差异。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学生为根本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设和谐、有利的教学氛围。具体来说,是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如“一加一等于几”要留给学习差生做,“一加一等于几怎么算”留给中等生做,“一加一为什么等于二”留给学习好生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任务,培养全体学生互助合作精神。

在课堂中我利用学生学习的好与差搭配,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全部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高低设计不同的讨论方式。一般在小组的讨论中可以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先说,中等生再说,优生最后概括总结,达到人人参与,均衡发展。

篇8

关键词: 生命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法 律基础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

对于我国来讲,开展生命教育的历史并不长久,但是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却蕴含了丰富的生命教育的内容,比如说《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文化典籍中包含了古人对于生命的一些非常有借鉴意义的看法。在生命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尤为重要。大学生群体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是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承担者,肩负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重任。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因社会、家庭、自身等方面压力的增大,再加上长期以来生命教育的缺失,大学生对“生命”缺乏最基本的思考,导致大学生暴力犯罪、网瘾等现象频繁发生,意外伤害等非正常死亡已成为危及青少年生命的重要因素,虐待小动物、对社会冷漠、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等现象也非常突出。甚至有的事件社会反响极大,影响非常恶劣,比如说近几年出现的清华大学伤熊事件,以及近年发生的多起女大学生失联事件。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目前,绝大多数大学课堂里都没有开设相应的生命教育的课程,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讲,其要义不容辞承担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任。由于所有的大学校园里都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而在思想理论课当中包含着大量的生命教育的内容。因此,作为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来讲,其要借助思政课这个载体和平台,适时地开展生命教育。下面我们就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为例,谈一下生命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问题。

二、生命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生命教育目标合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标。

生命教育自提出至今,已经走过了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通过生命教育活动的展开,大家普遍意识到,生命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生命教育活动,帮助受教育者认识生命、珍爱生命,还要引导他们理解生命的意义,创造和实现生命的价值,实现生命的升华。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来讲,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让他们通过系统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帮助他们在错综发展的社会现实面前,认清方向,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促进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协调发展,实现人生的价值。由此可以看出,二者在教育目标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和包容性。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内容内在的包含着生命教育的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大学生进行必要的生命教育,但是其包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的内容。

第一,理想信念教育中蕴含着生命教育内容。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如果说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舟,那么理想信念就是引航的灯塔和远航的风帆。人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目的的最高实现,也是人生发展的内在动力。要使生命有意义、有价值,就必须在有意义的理想信念的指引下,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

第二,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思想。

爱国主义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爱国主义体现了每一位中华儿女对祖国的责任。祖国给个人的生命成长提供了条件,指明了方向。一个人的责任感越强,人生目标就会越明确,更能较快地实现人生价值。

第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

通过课堂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了解自己,了解生命的意义,学会与人相处,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对生活应急事件的应对能力,正确对待失败和挫折,树立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

第四,社会主义法制教育中蕴含的生命教育的内容。

通过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来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目标之一。教材的第六章至第八章包含着大量基础的法律知识。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理论学习和充足的案例及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的权威。在尊重法律权威内容中,尤其强调要尊重自己和别人的生命健康权,了解非法侵害他人身体、非法剥夺他人的生命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三、生命教育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教学对接新方法研究

1.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的相关专题、讲座或课堂讨论。

虽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蕴含着大量的生命教育的内容,但是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也正是因为这一缺憾的存在,导致部分学生生命教育的缺位。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通过生命教育专题教学、开展生命教育讲座、组织课堂讨论、观看相关视频资料等方式,进一步充实生命教育的内容,提升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2.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中加入生命教育的内容。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新时期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时效性的重要途径,显然也是生命教育的一个有效实现方式。要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现自己、自己感悟,在心灵的震撼和内心的熏陶中,激发他们珍重生命、提升生命的热情,激励他们孜孜不倦地探索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价值。通过开展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让大学生在课堂之外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体验到生命的伟大之处,从而激发实现人生价值的伟大志愿。

3.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以互联网、电视、报纸、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大众媒体在带给我们便捷信息、时尚娱乐的同时,也为新时期生命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平台。我们要充分利用大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大众媒体,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网络平台”,开展生命价值教育大讨论,宣传自护自救节目和相关专业知识,加强宣传和引导,唤起全社会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强烈关注和支持。

4.以开放的视野看待生命教育,为生命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篇9

[关键词]:教学研究型大学 教学与科研 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根据学校的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划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其中,国家“985”建设的高校、“211”建设的高校为研究型和研究教学型大学,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只培养本科生的高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为教学型大学。自从洪堡将科学研究引进大学以后,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研究一直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教学与科研作为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两大主要职能,从两者关系来看,教学是基础和核心,科研是教学的延伸和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但两者关系处理不好也有矛盾。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国内高校都在争创一流大学的今天,探讨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将有助于高校人才的培养和高校的健康发展。

一、教学与科研关系现状

有人在评析我国高等教育现状时指出:“从重点大学的科研实际来看,科研几乎从来不为人才培养服务,倒是一直在与教学抢时间,抢精力,以致于教学在科研的挤压下,在学校中没有地位”。这样的批评虽然有过激之嫌,但应该说还是客观地提示了我国高校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众多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中,教学与科研作为高校的两大基本职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失衡关系,大多数教学研究大学过于重视科研,而对处于学校中心地位的教学工作关注不够。

1.重科研轻教学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使得科研成果越来越成为社会评价大学的重要标准,科研工作成为高校的地位和实力象征。相对于教学成果,出科研成果周期较短,更容易引起社会关注,于是教学研究型大学把大量的资金投向科研,从而削弱了对教学的投入。在这一背景下,教学研究型大学大多数教师将主要精力用于撰写论文,申报科研项目,“重科研、轻教学”成为很多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师的工作现状,而这一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与水平。

2.考核不公平

大多数教学研究型大学在教师岗位聘任,职称评定及对教师能力评价方面,主要看教师的质量和数量,科研项目经费和获得多少科研成果,而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没有制定出科学的评价方法,一般不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以致于老师普遍认为科研是“硬指标”,教学是“软任务”,使教学工作受到严重冲击,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3.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

由于科研资源和科研水平与研究型大学之间存在着差距,大部分教学研究型大学在科研上投入多、产出少。科研成果的质量也难于研究型大学相比,有些教师由于急功近利的追求科研成果,导致“学术腐败”产生。

二、正确认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功能各异,教学与科研必须同步进行。但是在教学研究型大学实际工作中,经常会碰到将两者对立起来的现象。因此正确认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解决思想上的误区,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搞好学科建设和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1.教学是基础

一方面,通过教学教师自己对基础理论更加融会贯通,并且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会对一些自己末曾思考过的问题进行更多、更细致的思考,从而促进自己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为老师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科技互动的过程,教师利用自己的主导作用,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或者学科前沿性知识,向学生讲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动性。学生则发挥主体作用,利用自身的智力资源,无、无约束的思维视野,促使教师在新的研究领域驰骋,通过教学相长,师生都可以从中获取科研灵感,从而更进一步搞好科学研究。

2.科研是保证

科研对教师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老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进程中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在同一进程中也促进学生智力和体力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世界观。科研可以促进教师学术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在科研活动中的积累和沉淀可以提升其学术水平,并提高教学层次,满足学生进一步的求知需求。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将科学研究方法及手段通过教学传授给学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只有通过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才能将科研工作中积累的大量宝贵经验加以提升和系统化,补充到课程和教材中,可以促进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优化课程体系,保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为教学提供活力。

三、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

教学与科研是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两大职能,教学为科研奠定基础,科研为教学提供保证,而科研是学校快速发展的后盾与动力,其目标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这个根本目标。教学研究型大学要鼓励教师一手搞教学、一手抓科研,将教学和科研有相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使教学和科研实现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1.正确认识、更新理论、坚持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

学校领导、教师应树立教学科研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思想。目前,社会对高校的评价方式越来越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机制越来越完善,但不可否认,科研成果仍处于中心地位,甚至是评价的唯一标准。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不断积累与沉淀的过程,任何急功近利的举措都可能会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还应认识到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二者对学校的发展是同等重要,让教学与科研享受同等待遇,从而促使学校的教学与科研两者协调发展。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教学工作,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同时在教学工作外,教师还应承担起科学研究任务,坚持教学与科研一体化发展,在教学与科研之间形成一个适当的比例,保持一定的平衡关系,促进教师教学科研双丰收。

2.科学定位,开展特色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自身办学资源的相对不足,我国大部分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实力比较薄弱,要在短时期内赶上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水平是很不现实的,所以不能将有限的办学资源大量用于科研投入,尤其要遵循科学办学规律,不能搞科研“”。要积极引导教师结合自身实际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注重课程教学的水平提高与所讲授课程相关联的科研项目研究,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根据自己的地缘或行业优势开展特色研究。教学研究型大学应该从根本上打破教学与科研分立和失衡的传统办学理念,坚持教学与科研统一性原则,以教学改革带动科研立项,以深化课程教学引导教师的科研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建立起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的机制,提高教学质量。

3.建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科学评价机制

学校管理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并全面实施一系列科学、规范、有效的教学和科研管理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的双向积极性,激发他们对教学与科研的热情。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学与科研失衡的问题,就必须要建立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科学评价机制,通过各项评价指标,综合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对教学与科研的评价给予同等的重视,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合理。在科研管理上,要加强对研究成果的“质检”,把考核的重点从对成果数量的统计转移到对质量的鉴定上。在教学管理上,要正确制定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指标体系,提高教学考核的科学性、可行性,适当提高教学业绩在教师考核、职称晋升中的权重。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正确的政策导向,引导教师端正教学科研态度,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从根本上解决科研和教学价值导向失衡的问题。

四、结语

重视教学的大学是好大学,重视科研的大学是好大学,既重视科研又重视教学的大学才是优秀的大学。教学与科研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教学是立校的根本,科研是强校的保证。只有坚持教学与科研并举,根据自己的定位和校情制订合理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科学评价机制,在管理上以人为本,才能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熊丙奇.高职的真正“短板”不是科研是教研[N].中国青年报,2009-12-14.

[2]程良伦.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37-38.

篇10

英语口语 教学研究 表达能力

口语是语言存在的基本形式。社会的发展要求英语学习者不仅要有熟练的读写能力,更要具备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但在英语学习方面,由于各方面的制约因素,绝大多数英语学习者的口语能力低于听、读、写、译等其他能力。因此,怎样采用适当的方式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口语能力,成为英语教育者的当务之急。

一、影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原因

1.传统教育观念导致学习者学习理念的偏差

教育,是按照社会良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和完善人的活动。尽可能的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人创设良好个性最佳成长的空间,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不断提供最大的创新动力,这应该是教育的基本职能。然而我国的高考制度决定了现今中学教育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紧紧围绕“考试”和“升学”需要,大搞题海战术,课堂上基本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没有口语练习的机会。由此学生的学习理念出现偏差:笔试重于口语,在课余时间也极少主动练习。

2.学生主体能力被压制

学生没有练习口语的机会,一旦在生活中运用英语交流时必然张不开嘴,缺乏自信,因而普遍存在自卑心理,伴随产生的是紧张和焦虑。研究发现,焦虑感在外语学习者口头交际时影响最为强烈。调查发现,只有20%的学生敢于面对全班同学练习口语,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当众说英语。

3.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取决于教师。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做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教学方法单一不灵活,课堂上一味翻译或者灌输,学生只能听或死记硬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厌学。

二、改革英语口语教学,活化课堂

1.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正确定位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教师要从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者,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口语作为英语应用的窗口,能否成功完成教学任务,更多地取决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因此,在口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重构主动学习的新观念。教师要放手帮助学生大胆地进行语言实践,帮助学学生进入积极的语言表达活动状态中。

2.采取多种实践形式,活化课堂

(1)构建情景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模拟真实的语言情景,降低学习压力带来的情感焦虑,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让学习者主动去学,主动去说,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还可以加快掌握实际交际应用外语的能力。

除了有限的课堂实践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可以通过课外小组活动、真实场景模拟、专题辩论会等形式,自己创造彼此熟悉的交流氛围和环境,克服开口讲英语的恐惧,实现口语能力的螺旋式提升。根据学生不同的口语水平,教师可以指导课外小组活动的成员结构,注意内外向性格及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之间的合理搭配。类似的情景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减轻焦虑,加强交流,更快提高交际能力。

(2)演讲――鼓励学生唱独角戏

演讲,作为人们表情达意的一种较为特殊的方式,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演讲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传播信息的一条重要途径。自中世纪起,牛津、剑桥大学就已开设此课。在国内,北京大学早期曾在英语专业开设演讲辩论课,尝试将辩论引入口语课堂,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思考、辨析的能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于1997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于1999年相继开设了英语演讲课。然而,目前国内在高中开设专门的英语演讲课却寥寥无几。将英语演讲引入课堂有多方面益处:一方面,英语演讲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另一方面,英语演讲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学的英语演讲可以循序渐进:最初可以从课堂讨论开始――由教师提前发给大家下节课准备讨论的主题及相关材料,使学生有话可说;在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可以由教师命题,学生自行搜集材料准备;最终达到的目标是学生自由命题自由发表见解。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定期引导学生观看英语演讲的录像,通过录像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正确的语音和优美的语调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加强训练。

(3)欣赏英文电影――在视觉享受中提高能力

英文电影实际上是比自拟的情景更生活化的语境,电影语言通俗生动,情节完整,旋律优美,是一种能够把视、听、说结合起来的愉快教学,学生不仅学到了地道的英文表达法,了解到各种各样的风土人情,还培养了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提高了听的能力。

影片选择范围包括:对白较多、语速较慢的影片。这些影片语音、语言纯正,易于模仿;情节简单一些,人物形象生动,打斗以及激战场景少些的影片。这样的影片可以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语言方面;国外社会风土人情多一些的影片。这样的影片易引起学生对美好场景的向往,有助于提高对英语的兴趣;经典影片。电影教学应该分层次分阶段进行,最初可以选择一些反映英美人文、社会文化的生活片、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故事片、轻松愉快的幽默短剧,甚至较简单的动画片。等学生具备一定基础之后可以逐渐播放一些有难度的电影。教师最好能给学生提前布置预习,让学生在看电影前已掌握故事背景并对影片产生兴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英语口语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积极学习先进教学理论,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主动创造良好的英语口语学习和应用的情境,注意发挥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师生巧妙配合,方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钱玉红.新课程,新思维,新角色――教师应如何适应新课改.教育教学研究,2010,(43).

[2]文鑫.情感过滤假说与英语口语教学.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8).

[3]刘毓容.试论英语演讲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企业家天地,2009,(2).